CN112923439A - 新风系统和冷媒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新风系统和冷媒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23439A CN112923439A CN201911244360.5A CN201911244360A CN112923439A CN 112923439 A CN112923439 A CN 112923439A CN 201911244360 A CN201911244360 A CN 201911244360A CN 112923439 A CN112923439 A CN 1129234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inlet
- inlet
- nozzle
- communic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新风系统和冷媒循环系统,所述新风系统包括:进风管组件,进风管组件包括进风管、切换装置、风机和喷嘴,进风管具有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第一入风口适于与室外连通,第二入风口适于与室内连通,切换装置用于切换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中的至少一个与喷嘴的进口连通,风机用于引发空气由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进入进风管并朝向喷嘴流动;换热器包括:壳体和换热部件,壳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表面上形成有第一进风口,壳体在垂直于厚度方向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进风口,壳体上还形成有位于第一进风口的远离第二进风口的一侧的出风口。本申请的新风系统,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提升制冷、热速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风系统和具有该新风系统的冷媒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传统的空调室内机采用风机强制对流的方式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室内的降温,风量较大且风感较强,当室内温度降低时可能造成用户使用的不适,但若采用辐射换热,则存在制冷效果较差的问题,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风系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风方式,且可提升制冷和制热速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系统,包括:进风管组件,所述进风管组件包括进风管、切换装置、风机和喷嘴,所述进风管具有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一入风口适于与室外连通,所述第二入风口适于与室内连通,所述切换装置用于切换所述第一入风口和所述第二入风口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喷嘴的进口连通,所述风机用于引发空气由所述第一入风口和所述第二入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进入所述进风管并朝向所述喷嘴流动;和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和换热部件,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表面上形成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在垂直于所述厚度方向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壳体上还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远离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的出风口,所述换热部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沿所述厚度方向相对,所述喷嘴的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进风口,且朝向所述出风口喷射气流。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系统,可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需要,灵活地切换新风循环或室内循环的状态,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且在新风循环过程中,既可以提升室内空气品质,又可以强化换热,提升制冷/制热量,在室内循环过程中,利用室内风机进行循环,提升制冷、热速度。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新风系统,还包括:排风管,所述排风管的进口端与室内连通,所述排风管的出口端与室外连通;以及全热交换器,所述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热交换芯,所述壳体上具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所述热交换芯内限定出连通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的第一风道,以及连通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的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通过所述热交换芯换热,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进风管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三风口与所述排风管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二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均与室外连通。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新风系统,所述切换装置包括一个切换阀,所述切换阀位于所述风机的上游且位于所述第一入风口和所述第二入风口的下游。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新风系统,所述切换装置包括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一开关阀设于所述第一入风口且控制所述第一入风口的开关,所述第二开关阀设于所述第二入风口且控制所述第二入风口的开关。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一过滤装置和第二过滤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过滤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入风口处,所述第二过滤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入风口处。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新风系统,所述进风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入口端形成为所述第一入风口,所述第二管段的入口端形成为所述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三管段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出口端和所述第二管段的出口端分别连通,所述喷嘴的进口与所述第三管段连通。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新风系统,所述进风管包括第三管段,所述喷嘴的进口与所述第三管段连通,其中,所述喷嘴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喷嘴沿所述第三管段的轴向间隔开布置。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新风系统,所述喷嘴的内腔横截面积,沿着从所述喷嘴的进口到所述喷嘴的出口的方向逐渐减小。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新风系统,所述壳体包括沿所述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进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壁面上,所述换热部件与所述第一壁面之间的距离L1小于所述换热部件与所述第二壁面之间的距离L2,所述换热部件与所述第二壁面之间限定出通风通道,所述喷嘴的出口与所述通风通道相对设置。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新风系统,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壳体外,且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部件相连通。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和上述的新风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室外循环状态);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室内循环状态);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系统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新风系统100,
第一管段11,第一入风口111,第二管段12,第二入风口121,第三管段13,
切换阀21,风机22,喷嘴23,
第一过滤装置31,
排风管41,全热交换器42,
换热器5,壳体51,第一壁面52,第二壁面53,第一进风口54,第二进风口55,出风口56,换热部件5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系统100,该新风系统100可根据实际的换热需要灵活切换换热路径,以适应不同的运行环境,在进行气流循环时,新气流可实现快速制冷或制热,且不会产生刺激的风感,舒适性较佳。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系统100,包括:进风管组件和换热器5。
如图1和图2所示,进风管组件包括进风管、切换装置、风机22和喷嘴23,进风管具有第一入风口111和第二入风口121,第一入风口111适于与室外连通,第二入风口121适于与室内连通,切换装置用于切换第一入风口111和第二入风口121中的至少一个与喷嘴23的进口连通,风机22用于引发空气由第一入风口111和第二入风口121中的至少一个进入进风管并朝向喷嘴23流动,且可通过喷嘴23逐渐地向室内扩散。
由此,通过调整切换装置的状态,可使得第一入风口111和第二入风口121中的至少一个作为气流进口,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入风方式。如可通过切换装置动作使得第一入风口111与喷嘴23的进口连通,即第一入风口111单独作为气流进口;或者通过切换装置动作使得第二入风口121与喷嘴23的进口连通,即第二入风口121单独作为气流进口;当然也可将第一入风口111、第二入风口121均与喷嘴23的进口连通,使得第一入风口111、第二入风口121均作为气流进口。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入风口111与室外连通,通过切换装置将第一入风口111与喷嘴23连通时,进风管组件可将室外的新风引入室内,第二入风口121与室内连通,通过切换装置将第二入风口121与喷嘴23连通时,进风管组件可促进室内的气流循环。
其中,在进风管组件中设置风机22,风机22可对进风管组件中的气流起到推动的作用,以增强气流流动的速率,利于实现冷媒交换。
在具体的执行中,当房间内空气需要改善时,切换装置将第一入风口111与喷嘴23连通,风机22转动,室外的新风气流从第一入风口111处进入进风管组件中,且在风机22的推动下逐渐地向喷嘴23流动,且通过喷嘴23逐渐地扩散至室内空间,由此,可向室内空间引入新鲜、清爽的气流,实现新风循环,使得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当室内空气质量良好,无需引入新风时,切换装置件第二入风口121与喷嘴23连通,风机22转动,室内的气流从第二入风口121处进入进风管组件中,且在风机22的推动下逐渐地向喷嘴23流动,实现室内的气流循环。
其中,在新风循环中或室内循环中,风机22将气流均引导至喷嘴23,且从喷嘴23处流向换热器5,以在换热器5内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制冷或制热,这样,以使循环的气流温度更适于用户环境中所需的温度。
如图3所示,换热器5包括:壳体51和换热部件57,壳体51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表面上形成有第一进风口54,如壳体51的右侧(图3中右侧)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一进风口54,且壳体51在垂直于厚度方向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进风口55,如壳体51的上端(图3中上端)形成有第二进风口55,以使第一进风口54的进风方向与第二进风口55的进风方向垂直。其中,壳体51的厚度方向为如图3中的左右方向。
如图3所示,壳体51上还形成有位于第一进风口54的远离第二进风口55的一侧的出风口56,如图3所示,第二进风口55和出风口56分别位于第一进风口54的上下两侧,这样,气流从第二进风口55向出风口56流动时,气流的流通路径位于第一进风口54的进风方向上。
换热部件57设于壳体51内,且换热部件57与第一进风口54沿厚度方向相对,即换热部件57位于第一进风口54的进气方向上,喷嘴23的出口连通至第二进风口55,且朝向出风口56喷射气流。
由此,在新风循环过程中或室内循环过程中,风机22将气流推动至喷嘴23处,且由喷嘴23通过第二进风口55流至壳体51内,且逐渐地朝出风口56流去,其中,气流在第二进风口55流向出风口56的过程中,使得其气流流动方向上的周围空间内的气压减小,如第一进风口54处的气压降低,这使得第一进风口54处的气流逐渐地向壳体51内流动,且与壳体51内从第二进风口55流入的气流混合,并一同从出风口56处流出至室内空间中。这样,第一进风口54处气压较低能够对室内的气流起到诱导的作用,以使更多的室内气流从第一进风口54处流入壳体51内。
在此过程中,第一进风口54处流入的气流经过换热部件57,这样,第一进风口54处流入的气流可与换热部件57进行有效地换热,且换热之后与第二进风口55流入的气流再混合。其中,换热部件57的换热作用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灵活地调整,如在室内温度过低时,可将换热部件57设置为用于加热,如在室内温度过高时,可将换热部件57设置为用于制冷,由此,使得从出风口56处的气流的温度能够更加适宜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由此,通过换热部件57的设置,使得新风系统100在新风循环过程中,既可以提升室内空气品质,又可以强化换热,提升制冷/制热量;在室内循环过程中,利用室内风机22进行循环,提升制冷、热速度,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系统100,可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需要,灵活地切换新风循环或室内循环的状态,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且在新风循环过程中,既可以提升室内空气品质,又可以强化换热,提升制冷/制热量,在室内循环过程中,利用室内风机22进行循环,提升制冷、热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系统100还包括:排风管41和全热交换器42。
如图1和图2所示,排风管41的进口端适于与室内连通,排风管41的出口端适于与室外连通,全热交换器42用于使排风管41与进风管交换热量。这样,室内的气流可通过排风管41的出口端排出室外,且在气流排出时,可流经排风管41的气流能够通过全热交换器42与进风管中的气流进行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全热交换器42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热交换芯,壳体上具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热交换芯内限定出连通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第一风道,以及连通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的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通过热交换芯换热,第一风口与进风管的进口端连通,第三风口与排风管的出口端连通,第二风口和第四风口均与室外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热交换芯的构成不限,例如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热交换芯可以由多层热交换片层叠设置而成,每个换热片与其一侧的换热片之间限定出第一风道,每个换热片与其另一侧的换热片限定出第二风道。这样,通过换热片式的换交换芯可使得第一风道内的气流与第二风道内的气流之间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率,从而提升新风系统100制冷或制热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切换装置包括一个切换阀21,切换阀21位于风机22的上游,且切换阀21位于第一入风口111和第二入风口121的下游,这样,切换阀21可同时对第一入风口111和第二入风口121的进气状态进行切换,以实现新风系统100两种循环模式的切换,且流经切换阀21的气流均可在风机22的作用下流向喷嘴23,从而进入到换热器5内进行换热。
在具体执行中,可将切换阀21设置为其阀芯具有两个工作位置,其中,在阀芯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切换阀21将第一入风口111与喷嘴23连通,而第二入风口121与喷嘴23不连通,此时,新风系统100处于新风循环状态;在阀芯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切换阀21将第二入风口121与喷嘴23连通,而第一入风口111与喷嘴23不连通,此时,新风系统100处于室内循环状态,由此,通过设置切换阀21可灵活地切换新风系统100的工作模式,结构简单,控制切换方式易于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切换装置包括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第一开关阀设于第一入风口111,且第一开关阀用于控制第一入风口111的开关,第二开关阀设于第二入风口121,且第二开关阀控制第二入风口121的开关。这样,通过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可分别控制第一入风口111、第二入风口121与喷嘴23的连通状态,利于降低设置安装的难度。
由此,第一开关阀将第一入风口111与喷嘴23连通,且第二开关阀将第二入风口121与喷嘴23断开时,新风系统100处于新风循环状态;第二开关阀将第二入风口121与喷嘴23连通,且第一开关阀将第一入风口111与喷嘴23断开时,新风系统100处于室内循环状态,
这样,第一入风口111和第二入风口121为单独控制,如通过切换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状态,不仅可使得新风系统100能够在新风循环模式和室内循环模式之间切换,还可将第一入风口111和第二入风口121均敞开,或者将第一入风口111和第二入风口121均关闭,由此,第一入风口111的开关状态与第二入风口121的开关状态相互不干涉,灵活性较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系统100还包括:第一过滤装置31和第二过滤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过滤装置31安装于第一入风口111处,以使第一过滤装置31可对第一入风口111处进入的室外气流进行过滤,从而防止外部杂物进入,保证进入室内的气流干净度。第二过滤装置安装于第二入风口121处,这样,第二过滤装置可对室内循环的气流进行过滤,从而减少室内空间中的灰尘量,提升空气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进风管包括第一管段11、第二管段12和第三管段13。
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管段11的入口端形成为第一入风口111,第二管段12的入口端形成为第二入风口121,第三管段13的入口端与第一管段11的出口端和第二管段12的出口端分别连通,喷嘴23的进口与第三管段13连通。
这样,室外的气流适于从第一管段11中进入进风管组件中,并流向第三管段13,室内的气流适于从第二管段12中进入进风管组件中,并流向第三管段13。以使室外气流和室内气流分别从不同的管道中进入进风管组件,且在进风管组件中流动时,室内气流与室外气流可共用第三管段13,进而以同样的路径和方式从进气管组件排放到室内空间中,由此,第三管段13、喷嘴23和换热器5在两种循环模式中共用,减少分别单独设置第三管道的成本,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利于降低新风系统100的设置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管包括第三管段13,喷嘴23的进口与第三管段13连通,其中,喷嘴23为多个,且多个喷嘴23沿第三管段13的轴向间隔开布置。这样,室外气流或室内气流均可流向第三管段13中,且在第三管段13中同时通过多个喷嘴23流向换热器5,增加气流流通量,且多个喷嘴23沿第三管段13的轴向间隔开布置可充分利用第三管段13的内部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
其中,喷嘴23的内腔横截面积,沿着从喷嘴23的进口到喷嘴23的出口的方向逐渐减小,即喷嘴23的内腔从喷嘴23的进口到喷嘴23的出口的方向整体呈收缩状,由此,第三管道中的气流经过喷嘴23后,气流集中度较高,进而使得从喷嘴23处流入第二进风口55内的气流流速较快,增强对第一进风口54处的气流的诱导效果,从而使得更多的室内气流从第一进风口54处进入壳体51内与第二进风口55处流入的气流混合,提升制冷或制热速度。
如图3所示,壳体51包括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52和第二壁面53,即第一壁面52和第二壁面53沿图3中的左右方向正对,第一进风口54形成在第一壁面52上,换热部件57与第一壁面52之间的距离L1小于换热部件57与第二壁面53之间的距离L2,即换热部件57设于壳体51内靠近第一壁面52的位置,且换热部件57与第二壁面53之间限定出通风通道,喷嘴23的出口与通风通道相对设置。
这样,从喷嘴23处流入的气流进入通风通道后,沿着换热部件57朝向第二壁面53的一侧流动,且在流动的过程中,换热部件57及第一进风口54处的气压均降低,此时,第一进风口54处的气流在压差的作用下朝向换热部件57流动,以使换热部件57进行换热,且换热后进入通风通道内与从喷嘴23处流入的气流汇合,由此,增强对气流的换热作用。壳体51的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利于实现室内风的诱导作用,提升制冷或制热效率。其中,换热部件57可为换热翅片。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冷媒循环系统。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新风系统100,其中压缩机位于壳体51外,且压缩机与换热部件57相连通,通过选择压缩机的工作状态,使得换热部件57能够对第一进风口54处的诱导风进行制冷或制热,且通过新风系统100可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需要,灵活地切换新风循环或室内循环的状态,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且在新风循环过程中,既可以提升室内空气品质,又可以强化换热,提升制冷/制热量,在室内循环过程中,利用室内风机22进行循环,提升制冷、热速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风管组件,所述进风管组件包括进风管、切换装置、风机和喷嘴,所述进风管具有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一入风口适于与室外连通,所述第二入风口适于与室内连通,所述切换装置用于切换所述第一入风口和所述第二入风口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喷嘴的进口连通,所述风机用于引发空气由所述第一入风口和所述第二入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进入所述进风管并朝向所述喷嘴流动;和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和换热部件,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表面上形成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在垂直于所述厚度方向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壳体上还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远离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的出风口,所述换热部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沿所述厚度方向相对,所述喷嘴的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进风口,且朝向所述出风口喷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排风管,所述排风管的进口端与室内连通,所述排风管的出口端与室外连通;以及
全热交换器,所述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热交换芯,所述壳体上具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所述热交换芯内限定出连通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的第一风道,以及连通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的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通过所述热交换芯换热,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进风管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三风口与所述排风管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二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均与室外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一个切换阀,所述切换阀位于所述风机的上游且位于所述第一入风口和所述第二入风口的下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一开关阀设于所述第一入风口且控制所述第一入风口的开关,所述第二开关阀设于所述第二入风口且控制所述第二入风口的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过滤装置和第二过滤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过滤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入风口处,所述第二过滤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入风口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入口端形成为所述第一入风口,所述第二管段的入口端形成为所述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三管段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出口端和所述第二管段的出口端分别连通,所述喷嘴的进口与所述第三管段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包括第三管段,所述喷嘴的进口与所述第三管段连通,其中,所述喷嘴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喷嘴沿所述第三管段的轴向间隔开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的内腔横截面积,沿着从所述喷嘴的进口到所述喷嘴的出口的方向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沿所述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进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壁面上,所述换热部件与所述第一壁面之间的距离L1小于所述换热部件与所述第二壁面之间的距离L2,所述换热部件与所述第二壁面之间限定出通风通道,所述喷嘴的出口与所述通风通道相对设置。
10.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和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系统,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壳体外,且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部件相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44360.5A CN112923439A (zh) | 2019-12-06 | 2019-12-06 | 新风系统和冷媒循环系统 |
PCT/CN2020/133950 WO2021110144A1 (zh) | 2019-12-06 | 2020-12-04 | 换热装置和冷媒循环系统 |
EP20895797.7A EP4023957A4 (en) | 2019-12-06 | 2020-12-04 |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SYSTEM |
AU2020394759A AU2020394759B2 (en) | 2019-12-06 | 2020-12-04 |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system |
US17/718,179 US12104805B2 (en) | 2019-12-06 | 2022-04-11 |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44360.5A CN112923439A (zh) | 2019-12-06 | 2019-12-06 | 新风系统和冷媒循环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23439A true CN112923439A (zh) | 2021-06-08 |
Family
ID=76161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244360.5A Pending CN112923439A (zh) | 2019-12-06 | 2019-12-06 | 新风系统和冷媒循环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923439A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327614A1 (de) * | 1973-05-30 | 1974-12-12 | Rudolf Darmstadt | Verfahren zur klimatisierung von raeumen und klimakonvektor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
JP2001263703A (ja) * | 2000-03-21 | 2001-09-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CN2751251Y (zh) * | 2004-11-19 | 2006-01-11 | 北京贝思达工贸有限公司 | 无管道立式空调机组 |
CN102292600A (zh) * | 2009-01-26 | 2011-12-21 | 斯沃根公司 | 用于整合气流的诱导器 |
CN205048572U (zh) * | 2015-10-13 | 2016-02-2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系统及空调器 |
CN105588187A (zh) * | 2015-02-13 | 2016-05-18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CN106482193A (zh) * | 2016-12-12 | 2017-03-08 | 青岛海信电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空调的吸油烟机 |
CN107477675A (zh) * | 2017-08-18 | 2017-12-1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206771639U (zh) * | 2017-04-18 | 2017-12-19 | 泰安市一开电气有限公司 | 吊顶式全热交换新风机 |
CN209558557U (zh) * | 2019-01-30 | 2019-10-2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净化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2019
- 2019-12-06 CN CN201911244360.5A patent/CN11292343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327614A1 (de) * | 1973-05-30 | 1974-12-12 | Rudolf Darmstadt | Verfahren zur klimatisierung von raeumen und klimakonvektor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
JP2001263703A (ja) * | 2000-03-21 | 2001-09-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CN2751251Y (zh) * | 2004-11-19 | 2006-01-11 | 北京贝思达工贸有限公司 | 无管道立式空调机组 |
CN102292600A (zh) * | 2009-01-26 | 2011-12-21 | 斯沃根公司 | 用于整合气流的诱导器 |
CN105588187A (zh) * | 2015-02-13 | 2016-05-18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CN205048572U (zh) * | 2015-10-13 | 2016-02-2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系统及空调器 |
CN106482193A (zh) * | 2016-12-12 | 2017-03-08 | 青岛海信电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空调的吸油烟机 |
CN206771639U (zh) * | 2017-04-18 | 2017-12-19 | 泰安市一开电气有限公司 | 吊顶式全热交换新风机 |
CN107477675A (zh) * | 2017-08-18 | 2017-12-1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209558557U (zh) * | 2019-01-30 | 2019-10-2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净化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331853B2 (en) | Ventilating system | |
CN114060934B (zh) | 柜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7751074U (zh) | 环窗框式室内空调机 | |
CN212511467U (zh) | 空气处理模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6844908U (zh) | 一种分布式送风装置、制冷系统 | |
CN112923439A (zh) | 新风系统和冷媒循环系统 | |
CN213514133U (zh) |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KR200375780Y1 (ko) | 분리형 환기회수율 조절식 폐열회수겸용 냉난방 공기조화기 | |
CN212746698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5164280A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1876247U (zh) | 一种空调系统 | |
JP3451621B2 (ja) | 床下吹出形直近空調ユニット | |
KR20100005924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CN218096242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 |
CN217979020U (zh) | 立式空调器 | |
CN220506963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6080130U (zh) | 一种室内环境温度调节装置 | |
CN218295967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20624207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6203745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9944550U (zh) | 空调柜机 | |
CN215909226U (zh) |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US20200348030A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215909164U (zh) | 厨房电器系统 | |
CN114151868B (zh) | 空调机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