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6170B - 一种射频器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射频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86170B CN112886170B CN201911218414.0A CN201911218414A CN112886170B CN 112886170 B CN112886170 B CN 112886170B CN 201911218414 A CN201911218414 A CN 201911218414A CN 112886170 B CN112886170 B CN 1128861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crostrip line
- radio frequency
- frequency device
- rotating part
- rot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12—Coupling devices having more than two ports
Landscapes
- Waveguide Connection Structure (AREA)
- Waveguide Switches, Polarizers, And Phase Shifter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器件,在转动部件的侧面上设置有多条微带线。当转动部件转动第一角度时,射频器件通过第一微带线传输信号,信号的电性能受到第一微带线的调节,当转动部件转动第二角度时,射频器件通过第二微带线传输信号,信号的电性能受到第二微带线的调节。本申请实施例中,微带线可以设置在转动部件的侧面上,充分利用了立体空间,能够以较少的空间实现移相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射频器件。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运营商在各地兴建了大量的基站。基站也可以称为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基站可以与终端通信。终端与基站通信后可以接入互联网,或者终端与基站通信后可以与其他终端进行语音通信或短信收发。基站上安装有基站天线,基站可以通过基站天线与终端进行通信。
为了改变基站天线的覆盖范围,通常会通过改变基站天线的倾角来实现。目前的实现方式是:通过电调基站天线的下倾角,实现改变基站天线的覆盖范围。电调基站天线下倾角的实现方案中,移相器是其中一个关键部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调节移相器实现下倾角的调节。
图1为当前移相器的一种示例图,信号从输入导体101经过导体摆臂102到达输出端103a和输出端103b。工作人员可以调节导体摆臂102的角度从而改变信号的相位,从而实现下倾角的调节。然而,这种移相器的缺点是要实现符合要求的移相功能,需要把移相器中输出端103a和输出端103b之间的导体圆弧的尺寸做得较大,使得移相器在天线中占用了较多的空间,浪费天线空间资源。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射频器件,该射频器件的微带线可以设置在转动部件的侧面上,充分利用了立体空间,能够以较少的空间实现移相要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射频器件,包括:转动部件、第一传输部件和动力部件;
所述转动部件的侧面上至少设置有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所述第一微带线与所述第二微带线在所述转动部件的侧面上设置;
所述动力部件连接所述转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转动部件转动;
所述第一传输部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
当所述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一角度时,所述第一微带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电导通,所述第一微带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电导通;
当所述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二角度时,所述第二微带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电导通,所述第二微带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电导通。
该射频器件的微带线可以设置在转动部件的侧面上,微带线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设置,用于实现移相功能的微带线可以充分利用到转动部件上的立体空间,能够以较少的空间实现移相要求。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该射频器件还包括第二传输部件;
所述第二传输部件设置有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
所述转动部件的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三微带线和第四微带线,所述第三微带线与所述第四微带线在所述转动部件的侧面上设置;
当所述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一角度时,所述第三微带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端电导通,所述第三微带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端电导通;
当所述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二角度时,所述第四微带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端电导通,所述第四微带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端电导通。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一传输部件上还设置有第五连接端;
当所述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一角度时,所述第五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微带线连接端电导通;
当所述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二角度时,所述第五连接端与所述第二微带线连接端电导通。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一微带线具体在所述转动部件的侧面上弯曲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一微带线的两端为矩形或圆形。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一传输部件上还设置有接地端,所述接地端用于将所述第一微带线和所述第二微带线的接地。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动力部件上设置有凸块,所述转动部件的两端设置有缺口,所述凸块与所述缺口配合使得所述动力部件与所述转动部件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动力部件与所述转动部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该射频器件还包括底座;
所述底座上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用于固定所述动力部件;
所述底座上还安装有所述第一传输部件。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一传输部件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延伸至所述底座上。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所示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导电金属片和第二导电金属片,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通过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通过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底座、所述第一传输部件和所述支架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动力部件连接电机,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动力部件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电机具体为步进电机。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转动部件具体为圆柱形或棱柱形。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器件,在转动部件的侧面上设置有多条微带线。当转动部件转动第一角度时,射频器件通过第一微带线传输信号,信号的电性能受到第一微带线的调节,当转动部件转动第二角度时,射频器件通过第二微带线传输信号,信号的电性能受到第二微带线的调节。本申请实施例中,微带线可以设置在转动部件的侧面上,充分利用了立体空间,能够以较少的空间实现移相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当前移相器的一种示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天线发送信号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一;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二;
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三;
图3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四;
图3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五;
图3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六;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说明微带线原理的示例图;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器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一;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器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二;
图5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器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三;
图5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器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四;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通道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一;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通道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二;
图6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通道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三;
图6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通道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四;
图6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通道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五;
图6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通道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六;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功分及相位的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一;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功分及相位的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二;
图7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功分及相位的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三;
图7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功分及相位的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四;
图7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功分及相位的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五;
图7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功分及相位的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六;
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功分及相位的射频器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一;
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功分及相位的射频器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二;
图8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功分及相位的射频器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三;
图8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功分及相位的射频器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例图四;
图9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微带线的示例图一;
图9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微带线的示例图二;
图9c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微带线的示例图三;
图9d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微带线的示例图四。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射频器件,该射频器件的微带线可以设置在转动部件的侧面上,充分利用了立体空间,能够以较少的空间实现移相要求。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对应于”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为了下述各实施例的描述清楚简洁,首先给出相关技术的简要介绍: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天线发送信号的示意图。移相器201是天线202的一部分。射频信号经过移相器201处理后发送出去。移相器(Phaser)能够对射频信号的相位进行调整的一种装置。移相器在雷达、通信、仪器仪表甚至音乐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申请实施例对移相器的应用不做具体限定。当前天线202中移相器201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尺寸做得较大才能符合天线对于移相性能的要求。并且,如图1所示的移相器不易扩展成多输入多输出方案,很难在多进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天线中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射频器件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a所示,包括:转动部件1、传输部件2以及动力部件3;
转动部件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可以为圆柱形,则该转动部件1可以围绕圆柱中心轴转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可以为棱柱形,则该转动部件1可以围绕棱柱中心轴转动。在实际应用中,转动部件1还可以设计为其他可旋转的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转动部件1的形状不做限制。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对转动部件1主要以圆柱形进行描述,其他形状可参照本申请实施例以实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微带线11a以及第二微带线11b。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设置其他微带线,本申请实施例对转动部件1上的微带线数量不做限定。转动部件1是立体结构,当通过转动部件1上的微带线实现移相时,可以充分利用到立体空间,解决了当前仅通过平面结构实现移相导致器件普遍做得较大,浪费空间的技术问题。
示例性的,第二微带线11b的一端可以设置端口11b-1,另一端可以设置端口11b-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微带线11b在端口11b-1处以及端口11b-2处可以设置较宽,以便与连接端电导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微带线11b在端口11b-1处以及端口11b-2处可以设置为矩形,如图3b所示,可以使得第二微带线能够更好地与传输部件2上的连接端电导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微带线11b在端口11b-1处以及端口11b-2处可以设置为圆形,同理可以使得第二微带线能够更好地与传输部件2上的连接端电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带线11a可以在转动部件1的侧面上弯曲设置。如图3b所示,第一微带线11a在转动部件1的侧面向上弯曲后向下弯曲,如此反复弯曲多次后形成弯曲设置。在实际应用中,微带线可以在转动部件1的侧面上弯曲多次,例如,第一微带线11a的弯曲次数为17次。本申请实施例对转动部件1侧面上的微带线弯曲次数不做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上的其他微带线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弯曲,可参照第一微带线的弯曲情况,本申请实施例对其他微带线的弯曲情况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有些微带线可以设置为不弯曲。示例性的,第二微带线11b设置为不弯曲。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天线移相功能需要较长的微带线,则可以设计弯曲次数更多的微带线以实现微带线长度的加长。因此,相对于图1所示的移相器,本申请实施例仅需较小的尺寸就可以通过微带线的弯曲得到移相所需的微带线长度。
传输部件2的内侧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c所示,传输部件2的外侧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d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传输部件2的形状可以配合转动部件1,例如转动部件1为圆柱形,则传输部件2可以为圆弧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1a和第二连接端21b可以为导电金属片,贴装在传输部件2的侧面。具体地,第一连接端21a和第二连接端21b可以贴装在传输部件2的内侧面,即靠近转动部件1的侧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1a和第二连接端21b可以设计为矩形,也可以设计为圆型,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连接端21a和第二连接端21b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传输部件2上还可以设置有接地端23,接地端23可以作为微带线的参考地。具体地,接地端23设置在传输部件2的外侧面,即远离转动部件1的侧面。在一些实施例中,传输部件2上还可以设置更多连接端,使得可以同时有多个连接端与多条微带线连接,此时射频器件可以实现多个信号的同时通过多条微带线传输。本申请实施例对传输部件2上连接端的数量不做限定。
图3e为转动部件1和传输部件2组合的一种示例图。传输部件2的形状可以与转动部件1配合,使得转动部件1转动时,转动部件1上的微带线与传输部件2上的连接端电导通。示例性的,当转动部件1转动第一角度时,第一微带线11a一端的端口与第一连接端21a电导通,第一微带线11a另一端的端口与第二连接端21b电导通;当转动部件1转动第二角度时,第二微带线11b的端口11b-1与第一连接端21a电导通,第二微带线11b的端口11b-2与第二连接端21b电导通。其中,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可以不同,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的范围可以为0度至360度。当转动部件1转动0度时,转动部件1也可以称为在初始状态。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并且,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的数值可以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转动部件1转动一定角度时,射频信号可以从第一连接端21a输入,经过微带线传输后,在第二连接端21b输出,则该信号的相位发生变化,实现了移相的功能。因此在设计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射频器件时,可以通过设计微带线的弯曲次数来设定微带线的长度,从而设计出的微带线能够实现要求的移相功能。
上述的微带线与连接端电导通可以包括耦合连接和直接连接。耦合连接可以是指两个相距较近存在耦合面积的金属之间存在电容效应,当电容值合适时射频信号可以在此两非接触的金属间进行传递。直接连接可以是指金属间通过直接接触使得射频信号或直流信号可以在金属间进行传递。可以理解的是,转动部件1上的微带线和传输部件2的连接端都可以是能够传递信号的金属。
图4为微带线的原理示例图。介质基片的一面设置有导带,介质基片另一面设置有接地板,则这种导带称为微带线,可以传输射频信号。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转动部件1和传输部件2如图3e组合时,传输部件2可以相当于介质基片,转动部件1上的微带线可以为图4中的导带,传输部件2上的接地端23相当于接地板,因此转动部件1上的微带线可以传输射频信号。示例性的,当转动部件1转动第二角度时,第一连接端21a、第二微带线11b和第二连接端21b构成导带,传输部件2上的接地端23构成接地板(作为参考地)。
图3f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与动力部件3组合的爆炸示例图。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上设置有可以设置有第一微带线11a、第二微带线11b和第三微带线11c等,本申请实施例对转动部件1上微带线的数量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上可以设置有缺口,动力部件3上可以设置有凸块,通过缺口和凸块的配合可以使得转动部件1和动力部件3相互卡住,从而组合在一起。
可以理解的是,动力部件3可以连接有电机,通过电机的转动带动动力部件3的转动,从而带动转动部件1的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机具体采用步进电机,步进电机转动时,每次转动可以固定一个角度,称为“步距角”,因此,转动部件1上对应于该“步距角”的位置可以设置微带线,从而当步进电机转动一个角度时,该射频器件通过更换一个微带线进行信号传输。在实际应用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射频器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得动力部件3转动合适的角度,例如通过处理器连接电机,从而控制电机转动角度,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其中,该处理器可以为微处理器、处理器、主处理器、控制器或者专用集成电路(英文缩写:ASIC,英文全称: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等等元件,通过改变输入电机的电压电流实现电机转动角度的调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动力部件3可以连接有旋钮。当需要调节移相参数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旋钮转动动力部件3,从而转动转动部件1,从而切换其他微带线进行信号传输。
在实际应用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射频器件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5a所示,该射频器件还包括底座4,传输部件2安装在该底座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4还安装有支架5,支架5可以用于固定动力部件3,固定的方式与轴承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传输部件2和支架5可以焊接在底座4上。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设计人员可以不断调整各个部件位置的设定,使得安装好的射频器件中,在转动部件1转动一定角度时,转动部件1上的微带线与传输部件2上的连接端能够电导通。
转动部件1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微带线11a、第二微带线11b以及第三微带线11c等,与前述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的描述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5b为转动部件1与动力部件3结合的示例图。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可以通过转动部件1上的缺口以及动力部件3上的凸块与动力部件3紧密结合,具体可参照前述实施例对图3f的描述。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和动力部件3之间还可以增加粘合剂等,以使得两者结合更加牢靠。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可以与动力部件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一体成型结构不仅可以使得转动部件1和动力部件3结合更加牢靠,而且还可以在生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射频器件时,免去将转动部件1和动力部件3进行组装结合的工序,自动化程度更高。
图5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射频器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例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1a可以延伸至底座4的底面。同理,第二连接端21b也可以延伸至底座4的底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1a也可以延伸至底座4的表面,第二连接端21b也可以延伸至底座4的表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第一连接端21a和第二连接端21b延伸至底座后,可以更加容易装配。例如,第一连接端21a和第二连接端21b延伸至底座后,可以更加容易实现引线键合(wire bonding)技术,更加容易通过引线键合技术连接到天线的其他部件,实现信号的传输和移相。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底座上可以设置一些导电金属片,作为传输部件2上连接端或接地端的接口。底座上的导电金属片可以与传输部件2上的连接端或接地端相连。示例性的,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导电金属片和第二导电金属片,其中第一导电金属片通过第一导线与传输部件2上的第一连接端21a连接,第二导电金属片通过第二导线与第二连接端21b连接。在实际应用中,导线可以是微带线或小导电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金属片、导线和传输部件2上的连接端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第一导电金属片、第一导线和第一连接端21a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图5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射频器件中底座4、传输部件2以及支架5的结合示例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4、传输部件2以及支架5是一体成型结构,则三者之间的结合更加牢靠。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4上面还可以设置其他结构,用于实现实际应用时需要的功能。例如,底座4上可以设置安装外壳,用于保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射频器件。又例如,底座4上可以设置安装散热模块,用于给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射频器件进行散热,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地端23可以与底座4的接地点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接地端23可以延伸至底座4然后接地。本申请实施例对接地端23接地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6a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双通道的射频器件。该射频器件包括底座、转动部件、动力部件、传输部件2以及支架。其中,转动部件和动力部件没有画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底座、转动部件、动力部件以及支架与前述实施例的底座4、转动部件1、动力部件3以及支架5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传输部件2包括第一传输部件和第二传输部件。第一传输部件与第二传输部件的结构类似,位置对称。第一传输部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端21a、第二连接端21b以及接地端23,与前述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一侧的传输部件2类似,此处不再赘述。第二传输部件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端22a和第四连接端22b。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传输部件上还可以设置有接地端23,如图6b所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1a、第二连接端21b、第三连接端22a和第四连接端22b可以延伸至底座或与底座上的导电金属片连接。示例性的,第一连接端21a、第二连接端21b、第三连接端22a和第四连接端22b可以延伸至底座的表面或与底座表面上的导电金属片连接。图6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通道射频器件的俯视示例图。底座图6c中呈现的一面可以称为底座的表面,相反的另一面可以称为底座的底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1a、第二连接端21b、第三连接端22a和第四连接端22b也可以延伸至底座的底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地端23可以延伸至底座的底面,如图6d所示。图6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通道射频器件的仰视示例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地端23可以延伸出多个接口,这些接口可以以导电金属片的形式设置在底座。示例性的,图6d所示的底座中设置有接地端23的四个导电金属片接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地端23延伸至底座的底面有利于接地端23的接地,具体的接地方法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接地端23也可以延伸至底座的表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图6e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射频器件中转动部件的横截面示例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动部件上可以设置有多条微带线。例如,转动部件上可以设置为第一微带线11a、第二微带线11b、第三微带线12a、第四微带线12b、第五微带线11c、第六微带线11d、第七微带线12c以及第八微带线12d。
图6f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射频器件中转动部件转动第一角度时的横截面示例图。当转动部件转动第一角度时,第一微带线11a与第一连接端21a、第二连接端21b连接,射频器件可以通过第一微带线11a进行信号传输,实现第一个信号的移相。同时,第三微带线12a与第三连接端22a、第四连接端22b连接,射频器件可以通过第三微带线12a进行信号传输,实现第二个信号的移相。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通道射频器件能够同时实现两个信号的传输。
在实际应用中,射频器件还可以设置与第一传输部件结构相同的第三传输部件、第四传输部件等,以实现多通道传输,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本申请提供的双通道射频器件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输部件上还可以设置多个连接端,使得第一传输部件能够与多个微带线连接,实现多个信号传输和移相,具体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传输部件2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变功分及相位的射频器件,如图7a所示。该射频器件可以包括转动部件1、传输部件2、动力部件、底座以及支架。其中,动力部件、底座以及支架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动力部件3、底座4以及支架5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传输部件2中可以设置有3个连接端,如图7b所示,分别是第一连接端21a、第二连接端21b和第五连接端21c。在一些实施例中,这3个连接端均可以延伸至底座的底面或与底座底面上的导电金属片连接,如图7c所示,具体情况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连接端延伸到底座底面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五连接端21c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端21a和第二连接端21b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输部件2上还可以设置有接地端23,如图7d所示,与前述实施例中接地端23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上的微带线可以设置有中间连接端。如图7e所示,转动部件1上设置有第一微带线11a、第二微带线11b和第三微带线11c,在实际应用中,转动部件1的侧面上还可以设置其他微带线,本申请实施例对微带线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以第一微带线11a为例,第一微带线11a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微带线端口11a-1、第二微带线端口11a-5和中间端口11a-3。第一微带线端口11a-1与中间端口11a-3之间通过第一子微带线11a-2连接,中间端口11a-3与第二微带线端口11a-5之间通过第二子微带线11a-4连接。第一子微带线11a-2和第二子微带线11a-4的弯曲情况与前述实施例中第一微带线11的弯曲情况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带线端口11a-1、第二微带线端口11a-5和中间端口11a-3可以以导电金属片的形式设置在转动部件1上。在实际应用中,导电金属片可以是矩形或圆形,或者其他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导电金属片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其中,本申请实施例示例的中间端口11a-3的位置在端口11a-1和端口11a-5的中心线上,11a-3的位置还可以在端口11a-1和端口11a-5的非中心线上,本身请对11a-3的位置不做限定。本身请实施例对中间连接端的位置也不做限定,具体描述同中间端口11a-3,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当转动部件1转动第一角度时,第一微带线端口11a-1可以与传输部件2上的第一连接端21a电导通,第二微带线端口11a-5可以与第二连接端21b电导通,中间端口11a-3可以与第五连接端21c电导通。此时,射频信号可以通过第五连接端21c进入射频器件,传输至中间端口11a-3后,一方面信号可以通过第一子微带线11a-2传输至第一微带线端口11a-1,最后通过第一连接端21a传输至天线,另一方面信号可以通过第二子微带线11a-4传输至第二微带线端口11a-5,最后通过第二连接端21b传输至天线。图7f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信号传输的示意图。信号从中间端口11a-3进入第一微带线,经第一子微带线11a-2从第一微带线端口11a-1输出,以及经第二子微带线11a-4从第二微带线端口11a-5输出。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射频器件可以实现信号的功分。
进一步地,转动部件1上的微带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也可以设置多条微带线,以满足不同的功分要求。本申请实施例对转动部件1上的微带线数量不做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转动部件1的其他情况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带线端口11a-1、第二微带线端口11a-5和中间端口11a-3可以在同一直线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带线端口11a-1、第二微带线端口11a-5和中间端口11a-3可以不在同一直线上,如图8a所示。请参阅图8a,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可变功分及相位的射频器件,包括转动部件1、传输部件2、动力部件、底座以及支架。其中,动力部件、底座以及支架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动力部件3、底座4以及支架5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8b,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的侧面上可以设置有多条微带线,例如第一微带线11a、第二微带线11b以及第三微带线11c。示例性的,第一微带线11a上设置有第一微带线端口11a-1、第二微带线端口11a-5和中间端口11a-3。第一微带线端口11a-1与中间端口11a-3之间通过第一子微带线11a-2连接,中间端口11a-3与第二微带线端口11a-5之间通过第二子微带线11a-4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带线端口11a-1、第二微带线端口11a-5和中间端口11a-3可以不在同一直线上。相应地,第一子微带线11a-2和第二子微带线11a-4除了自身弯曲以外,还可以向中间端口11a-3偏移,如图8b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的其他情况,例如转动部件1的形状等,与前述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传输部件2上可以设置有第一连接端21a、第二连接端21b和第五连接端21c。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1a、第二连接端21b和第五连接端21c可以不在同一直线上,如图8c所示。第一连接端21a、第二连接端21b和第五连接端21c可以分别设置在与第一微带线端口11a-1、第二微带线端口11a-5和中间端口11a-3对应的位置,使得转动部件1转动第一角度时,第一连接端21a和第一微带线端口11a-1之间、第二连接端21b和第二微带线端口11a-5之间、第五连接端21c和中间端口11a-3之间能够电导通。同理,转动部件1转动第二角度以及其他角度时,也有对应的微带线与第一连接端21a、第二连接端21b和第五连接端21c电导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1a、第二连接端21b和第五连接端21c可以延伸至底座的底面或与底座上的导电金属片连接,如图8d所示,与前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1a、第二连接端21b和第五连接端21c的延伸情况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1a、第二连接端21b和第五连接端21c延伸至底座底面处的导电金属片可以在同一直线上,也可以不在同一直线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传输部件2的其他情况,例如传输部件2上可以设置有接地端的情况,与前述实施例中传输部件2的情况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双通道可变功分及相位的射频器件,包括转动部件、传输部件、动力部件、底座以及支架。其中,转动部件、动力部件、底座以及支架与前述实施例中的转动部件1、动力部件3、底座4以及支架5类似,此处不再赘述。传输部件可以分为第一传输部件和第二传输部件。第一传输部件和第二传输部件可以是结构相同并且对称放置的,放置情况与前述图6a对应的实施例中第一传输部件和第二传输部件类似,此处不再赘述。第一传输部件的结构可以与前述图7a对应的实施例或前述图8a对应的实施例中传输部件2的结构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射频器件,包括转动部件、传输部件、动力部件、底座以及支架。其中,传输部件、动力部件、底座以及支架与前述实施例中的传输部件2、动力部件3、底座4以及支架5类似,此处不再赘述。转动部件上的微带线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为多个端口。在一些实施例中,微带线的一端可以设置一个端口,微带线的另一端设置多个端口,如图9a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传输部件上可以设置对应于多个端口的连接端。例如,图9a所示的微带线右侧设置有3个端口,则在传输部件上相应的位置也可以设置有3个连接端。当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一角度时,示例性的,传输部件上的3个连接端可以分别与图9a所示微带线右侧的3个端口电导通。当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二角度时,示例性的,传输部件上有2个连接端分别与微带线右侧的其中两个端口电导通,剩下的一个连接端没有电导通。当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三角度时,示例性的,传输部件上只有1个连接端与微带线右侧的1个端口电导通。在实际应用中,转动部件转动时,传输部件上的连接端与微带线上的端口电导通的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调整传输部件连接端或微带线端口的位置进行设定,例如,当转动至某一角度时,微带线一端的多个端口中,同时只有一个端口或两个端口电导通,或者同时所有多个端口都电导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微带线的两端都设置为多个端口。例如,如图9b所示的微带线中,微带线的一端设置有两个端口,另一端设置有三个端口。微带线的其他情况与前述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带线的一端设置为一个端口,微带线的另一端也设置为一个端口。转动部件的其他部分可参照前述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部件上的微带线的多个端口可以合并为一个端口。例如,如图9c所示,微带线左侧的三个端口合并为一个端口,实现信号一分为三的功分功能。可以理解的是,合并后的端口的面积可以设计较大,以便转动部件转动时仍可电导通。在实际应用中,转动部件上微带线的2个端口、4个端口、5个端口等也可以合并为一个端口,本申请实施例对合并的端口数量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部件上的微带线可以设计为一分三的形状。例如,如图9d所示,微带线左侧的端口连接第一段微带线,然后微带线分叉处三段微带线,分别连接三个端口。可以理解的是,微带线的分叉处可以如图9d样式进行分叉,也可以以其他更加平顺的形状进行分叉,本申请实施例对分叉处的形状不做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微带线的分叉处可以设置在微带线的中间,如图9d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微带线的分叉处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靠图9d左侧端口三分之一的位置,或者其他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分叉处的位置不做限制。在实际应用中,微带线可以设计为一分为二的形状、设计为一分为三的形状、设计为一分为四的形状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微带线设计分叉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图9a至图9d所示的实施例中,微带线的形状是以曲线作为示意,本身请的微带线还可以为折线形或者直线形等,本身请对微带线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
以上可见,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可以用于移相器,还可以用于功分器或者合路器,或者还可以用于功分移相器等其他射频器件。
以上各个实施例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交叉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对以上实施例交叉实施的情况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部件、第一传输部件和动力部件;
所述转动部件的表面上至少设置有第一微带线和第二微带线;
所述动力部件连接所述转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转动部件转动;
所述第一传输部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
当所述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一角度时,所述第一微带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电导通,所述第一微带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电导通;
当所述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二角度时,所述第二微带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电导通,所述第二微带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电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传输部件;
所述第二传输部件设置有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
所述转动部件的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三微带线和第四微带线,所述第三微带线与所述第四微带线在所述转动部件的侧面上设置;
当所述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一角度时,所述第三微带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端电导通,所述第三微带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端电导通;
当所述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二角度时,所述第四微带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端电导通,所述第四微带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端电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部件上还设置有第五连接端;
当所述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一角度时,所述第五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微带线连接端电导通;
当所述转动部件转动至第二角度时,所述第五连接端与所述第二微带线连接端电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带线具体在所述转动部件的侧面上弯曲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带线的两端为矩形或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部件上还设置有接地端,所述接地端用于将所述第一微带线和所述第二微带线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部件上设置有凸块,所述转动部件的两端设置有缺口,所述凸块与所述缺口配合使得所述动力部件与所述转动部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部件与所述转动部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
所述底座上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用于固定所述动力部件;
所述底座上还安装有所述第一传输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部件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延伸至所述底座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示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导电金属片和第二导电金属片,所述第一导电金属片通过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金属片通过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传输部件和所述支架为一体成型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部件连接电机,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动力部件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具体为步进电机。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件具体为圆柱形或棱柱形。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18414.0A CN112886170B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一种射频器件 |
PCT/CN2020/128932 WO2021104069A1 (zh) | 2019-11-29 | 2020-11-16 | 一种射频器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18414.0A CN112886170B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一种射频器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86170A CN112886170A (zh) | 2021-06-01 |
CN112886170B true CN112886170B (zh) | 2021-10-26 |
Family
ID=76039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218414.0A Active CN112886170B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一种射频器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886170B (zh) |
WO (1) | WO202110406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673746A (zh) * | 2022-09-08 | 2024-03-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天线结构件、天线和基站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02688A (zh) * | 2006-01-18 | 2007-07-25 | 株式会社东芝 | X光ct装置和医疗数据通信设备 |
CN105356014A (zh) * | 2015-11-30 | 2016-02-24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微带开关型移相器及应用其的移相模块 |
CN107579315A (zh) * | 2017-09-18 | 2018-01-12 | 东莞市松研智达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单频立体移相器 |
CN107681232A (zh) * | 2017-09-18 | 2018-02-09 | 东莞市松研智达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 立体移相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97377A (zh) * | 2009-10-16 | 2010-04-21 | 东莞市晖速天线技术有限公司 | 微型超宽带旋转式移相器 |
US8212629B1 (en) * | 2009-12-22 | 2012-07-03 | Christos Tsironis | Wideband low frequency impedance tuner |
JP5819485B1 (ja) * | 2014-06-27 | 2015-11-24 | 日本電業工作株式会社 | 分配移相器 |
CN104810577A (zh) * | 2015-04-23 | 2015-07-29 | 佛山市迪安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基站电调天线宽频带慢波移相器 |
CN109193160A (zh) * | 2018-08-09 | 2019-01-11 | 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 一种新型移相器 |
CN109193161B (zh) * | 2018-08-27 | 2021-05-07 |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 移相器及天线 |
CN109755695B (zh) * | 2019-02-22 | 2024-07-05 | 摩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移相器模组、移相器及天线 |
-
2019
- 2019-11-29 CN CN201911218414.0A patent/CN112886170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1-16 WO PCT/CN2020/128932 patent/WO2021104069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02688A (zh) * | 2006-01-18 | 2007-07-25 | 株式会社东芝 | X光ct装置和医疗数据通信设备 |
CN105356014A (zh) * | 2015-11-30 | 2016-02-24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微带开关型移相器及应用其的移相模块 |
CN107579315A (zh) * | 2017-09-18 | 2018-01-12 | 东莞市松研智达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单频立体移相器 |
CN107681232A (zh) * | 2017-09-18 | 2018-02-09 | 东莞市松研智达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 立体移相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104069A1 (zh) | 2021-06-03 |
CN112886170A (zh) | 2021-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45189B2 (en) | Reconfigurable multi-mode active antenna system | |
US8907744B2 (en) | Multi-line phase shifter having a fixed plate and a mobile plate in slideable engagement to provide vertical beam-tilt | |
TW529207B (en) | Convertible dipole/inverted-F antenna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or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
EP2731191B1 (en) | Phase shift equipment and antenna system thereof | |
US11081789B2 (en) | Base station antennas including wiper phase shifters | |
CN111987432B (zh) | 天线结构和电子设备 | |
CN112103653A (zh) | 回转式弧形移相器 | |
CN113540766B (zh) | 相控阵天线及其控制方法 | |
WO2007141910A1 (ja) |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無線通信機器 | |
TW200917567A (en) | Antenna module with adjustable beam and polarisation characteristics | |
CN114530693B (zh) | 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 | |
WO2004097980A1 (ja) | 広帯域平板状アンテナ | |
CN112886170B (zh) | 一种射频器件 | |
JP5933871B1 (ja) |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アレーアンテナ装置 | |
CN111869006A (zh) | 具有集成dc块的天线移相器 | |
WO2011111120A1 (ja) | 通信装置 | |
JP3552693B2 (ja) | 平板多重アンテナ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気機器 | |
CN115966906A (zh) | 滤波移相器及天线 | |
WO2005062418A1 (ja) | アンテナ装置、無線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KR101223747B1 (ko) | 안테나 위상 변위기 | |
US11165130B2 (en) | Three-way divider | |
JP2011120050A (ja) | 無線通信端末 | |
JP2006197072A (ja) | フレキシブルアンテナ | |
WO2007148908A1 (en) | Variable phase shifter | |
CN113826282A (zh) | 利用位移串联供电的双极化天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