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3872B - 辨识传感结构、指纹识别模组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辨识传感结构、指纹识别模组及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83872B CN112883872B CN202110196836.3A CN202110196836A CN112883872B CN 112883872 B CN112883872 B CN 112883872B CN 202110196836 A CN202110196836 A CN 202110196836A CN 112883872 B CN112883872 B CN 11288387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trate
- conductive layer
- layer
- sensing structure
- identif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7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8646 thermal str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4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5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9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5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97 bismut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JCXGWMGPZLAOME-UHFFFAOYSA-N bismuth atom Chemical compound [Bi] JCXGWMGPZLAOM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ZHPNWZCWUUJAJC-UHFFFAOYSA-N fluoro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F ZHPNWZCWUUJAJ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42 heat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791 que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71 quen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4298 S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37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88 film coatin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501 film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31 hot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7 yttr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3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with mechanical input and electrical output, e.g. functioning as generators or sensors
- H10N30/302—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辨识传感结构、指纹识别模组及终端;辨识传感结构包括基板、压电层、导电层及保护层;导电层部分设置在压电层上且部分设置在基板上;保护层设置在导电层上;压电层、导电层及保护层均具有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以覆盖基板而作为感应区。通过对比传统辨识传感结构,采用了预设中心对称图形,平衡了及或缩短了辨识传感结构可能发生翘曲的边缘位置与对称中心的跨幅,有利于在减薄基板尤其是其玻璃结构的前提下,减轻热应力对于底层的基板影响,避免出现边缘位置的翘曲问题;从而有利于提升辨识传感结构的安装性能,易于与显示模块等结构进行贴合;进而有利于避免过大改变当前产线,降低技术更变迭代成本,同时又确保产品的设计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识别传感领域,特别是涉及辨识传感结构、指纹识别模组及终端。
背景技术
指纹识别组件的结构是在无碱玻璃的薄膜晶体管基板上利用湿式制程将压电层共聚物涂布成膜,后续再利用网印制程涂布银浆及热压保护膜,上述三种成膜制程皆需要靠升温退火来达到成型固化。
因此这种组件结构可以主要分成基板为二氧化硅(SiO2)/高分子氟-硅(F-Si)聚合物/金属银(Ag)/环氧树脂四大类,在成型固化过程中,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会影响在制程温度变化的过程中,薄膜界面形成张应力及压应力,统称为压张应力。如薄膜表面的附着力不佳,组件会呈现剥落问题,故在制程中的薄膜接口,会加诸电浆作为表面清洁,去改善此剥落现象,强化附着力。但无法改变的是,不同薄膜接口还是会因为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存在应力,当玻璃足够厚的情况下,例如厚度为500μm具有足够的强度去抵抗上述表面膜层的拉应力,呈现水平。然而一旦底层玻璃薄化,厚度变成90μm时,玻璃的强度无法承受组件膜层的拉应力,造成边缘位置的翘曲,从而造成后续组件与显示模块贴合困难。
具体地,对于传统的辨识传感结构或者指纹识别传感器,在薄膜晶体管的玻璃上整合附着层、压电层、导电层及保护层,受到各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在制程完成后,热应力的产生导致平行膜面的维度受到平面方向(X、Y方向)的张应力,当各层材料在该平面的X方向或Y方向的尺寸越大,叠层边缘处所形成的内聚的拉应力越大,因此会造成镀膜面的玻璃受到内聚拉应力,而玻璃的背面因为无膜层作用力,仅靠玻璃本身强度来维持刚性,当玻璃刚性不足则会造成组件产生垂直于平面方向的Z方向的形变,当端点越远离对称中心,形变越大。
为了解决不同材料的不同热膨胀系数导致附着力不佳问题及边缘位置翘曲问题,申请人进行了多种尝试。对于指纹识别组件上的各层结构,通过改变膜层的厚度或是减少膜层以确认此层结构的热膨胀系数所造成的压张应力,发现降低膜层的厚度能改善此层结构的材料热收缩形变的影响,在一次实验中,采用共聚物形成的压电层从11μm下降到7μm或更薄后,可以将边缘位置原本达到244.4μm的翘曲问题改善至205.3μm;在另一次实验中,若省略导电层例如银涂层,则可以将边缘位置原本达到261μm的翘曲问题改善至225μm。但由于实际在指纹识别组件,每层结构及其材料都有其对应的功能考虑,故无法舍弃或减薄各层结构或其材料,即无法舍弃或减薄功能涂层。且在指纹识别传感器声波传导的路径上,因受限集成电路的设计考虑,其声、电转换讯号的时间受到限制,导致薄膜晶体管基板上的指纹识别组件各层总厚度亦被固定,因此无法调降各层材料的厚度来改善指纹识别组件翘曲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辨识传感结构、指纹识别模组及终端。
一种辨识传感结构,其包括:
基板;
压电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导电层,部分设置在所述压电层上且部分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以及,
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上;
其中,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具有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以使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覆盖所述基板以作为感应区。
上述辨识传感结构,通过对比传统辨识传感结构,采用了预设中心对称图形,平衡了及或缩短了辨识传感结构可能发生翘曲的边缘位置与对称中心的跨幅,有利于在减薄基板尤其是其玻璃结构的前提下,减轻乃至于克服热应力对于底层的基板影响,避免出现边缘位置的翘曲问题;从而有利于提升辨识传感结构的安装性能,易于与显示模块等结构进行贴合;进而有利于避免过大改变当前产线,降低技术更变迭代成本,同时又确保产品的设计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为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的有效区域亦为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且所述基板于所述有效区域外还设有线路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经过中心的最大径度小于受预设矩形的对角线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面积等于所述预设矩形的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周长小于所述预设矩形的周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半径与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的热膨胀系数所造成的应力呈反向关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整体形成具有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叠膜结构,所述叠膜结构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膜结构或其所述导电层还设有连接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为圆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为边数大于等于5的正多边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其包括辨识传感结构;
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包括:
基板;
压电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导电层,部分设置在所述压电层上且部分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以及,
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上;
其中,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具有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以使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覆盖所述基板以作为感应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终端,其包括指纹识别模组,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包括辨识传感结构;
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包括:
基板;
压电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导电层,部分设置在所述压电层上且部分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以及,
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上;
其中,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具有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以使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覆盖所述基板以作为感应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辨识传感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一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标注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6为传统辨识传感结构的基板的形状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辨识传感结构另一实施例的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辨识传感结构另一实施例的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辨识传感结构另一实施例的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辨识传感结构另一实施例的预设中心对称图形覆盖基板的形状示意图。
附图标记:
基板100、导电层200、连接位300、压电层400、保护层500、连接线路600、感应区700、线路区800、预设中心对称图形900;
第一连接区210、阶梯位220、第二连接区230、台阶位240、上表面250、第一端260、第二端270、阶梯结构410;
第一高度a、第二高度b、第三高度c、长度d1、宽度d2、第一对角线d3、边长d4、第二对角线d5、半径r、第三对角线d6;
第一位置P1、第二位置P2、第三位置P3、第四位置P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了解决不同材料的不同热膨胀系数导致附着力不佳问题及边缘位置翘曲问题,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辨识传感结构,其包括:基板、压电层、导电层及保护层;所述压电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导电层部分设置在所述压电层上且部分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上;其中,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具有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以使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覆盖所述基板以作为感应区。上述辨识传感结构,通过对比传统辨识传感结构,采用了预设中心对称图形,平衡了及或缩短了辨识传感结构可能发生翘曲的边缘位置与对称中心的跨幅,有利于在减薄基板尤其是其玻璃结构的前提下,减轻乃至于克服热应力对于底层的基板影响,避免出现边缘位置的翘曲问题;从而有利于提升辨识传感结构的安装性能,易于与显示模块等结构进行贴合;进而有利于避免过大改变当前产线,降低技术更变迭代成本,同时又确保产品的设计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辨识传感结构,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即,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包括以下的部分技术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本申请各实施例中,与传统辨识传感结构相对比,可以维持原本的组件结构、材料、厚度,仅改变基板例如薄膜晶体管基板对于辨识传感所需的有效区域(Active Area)与对应的各层结构的形状来实施。即在不影响薄膜晶体管组件的材料、功能需求厚度及堆栈顺序下,透过几何形状来达到指纹辨识有效面积最大化且对称下的组件翘曲变形改善,因而有利于避免过大改变当前产线,降低技术更变迭代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辨识传感结构设有基板100,且于基板100上设有导电层200及连接位300,各实施例中,基板100包括但不限于玻璃基板、薄膜晶体管基板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板为薄膜晶体管结构的玻璃层。本实施例中,在实际应用时,基板100可以被切割为多份。
请一并参阅图2,所述辨识传感结构还包括压电层400及保护层500,压电层400设置在基板100上;保护层500设置在导电层200上,基板100上的一部分结构形成了所述辨识传感结构的感应区700,另一部分结构形成了所述辨识传感结构的线路区800。
为了便于连接线路,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辨识传感结构设有高度相异的连接位300,其中部分连接位300与导电层200连接,部分连接位300与基板100连接,以形成台阶形状的具有高度差异的相异连接区域。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线路600连接于连接位300上。连接线路600包括但不限于柔性线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连接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在实现功能设计的同时节省空间,以适用于紧凑应用环境例如移动终端中。
为了提升结构强度且避免连接线路例如柔性线路板在邦定(Bonding)后增加厚度,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压电层400设有阶梯结构410,在形成导电层200时相匹配地形成有阶梯位220,阶梯位220相对于导电层200在外形上呈凹陷状,即所述导电层部分设置在所述压电层上;导电层200还设有第一连接区210及第二连接区230,第一连接区210用于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即所述导电层部分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与导电层200连接的连接位300设置在第二连接区230上,即导电层200于第二连接区230上与部分连接位300连接。导电层200还设有上表面250,保护层500设置在导电层200的上表面250上;上表面250与第二连接区230之间形成了台阶位240,即上表面250高于第二连接区230。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为连接线路例如柔性线路板预留一定的邦定厚度位置,以使柔性线路板在邦定后不会增加厚度。
为了在不影响设计功能的前提下确保实现辨识传感作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导电层200的第一端260及第二端270具有相同的第一高度a,第一高度a大于压电层400阶梯结构410所凸起的第三高度c,第三高度c亦即阶梯位220的深度,亦大于压电层400的第二高度b,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高度a大于第二高度b与第三高度c之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高度a为16μm,第二高度b为9μ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高度c为3μm至5μm。可以理解的是,各实施例中,导电层、压电层及保护层等,其高度采用传统辨识传感结构的高度设计,以减少测试对比次数且提升设计效率。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层结构在每层的平面维度,即X及Y维度的模量,远大于传输轴即Z维度的模量。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上且仅覆盖部分所述导电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保护层500部分覆盖导电层200的上表面250。或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保护层500完全覆盖导电层200的上表面250。
通过对比传统辨识传感结构发现,面积越小或者跨幅越小则热应力对于底层的基板影响越小,为了在辨识传感结构的感应区及其识别面积限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热应力对于底层的基板影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具有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以使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覆盖所述基板以作为感应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为圆形;或者,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为边数大于等于4的正多边形;或者,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为边数大于等于5的正多边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为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或正八边形等。这样的设计,平衡了及或缩短了辨识传感结构可能发生翘曲的边缘位置与对称中心的跨幅,有利于减轻乃至于克服热应力对于底层的基板影响,尤其适用于减薄基板或其玻璃结构。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为圆形时,一方面对称中心与所有边缘位置的距离均相等,避免边缘位置可能发生翘曲问题的平衡性最佳,另一方面则在相同的辨识传感面积的前提下,具有最小的周长,即对应需要的基板最小,有利于缩短辨识传感结构可能发生翘曲的边缘位置与对称中心的距离,同时亦有利于缩小辨识传感结构的体积。
传统辨识传感结构的基板的形状如图6所示,其通常为矩形,因为矩形的长度d1及宽度d2通常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形成第一对角线d3通常比宽度d2大得多,因此相对于矩形中心即第一位置P1,位于长边的第二位置P2、位于短边的第三位置P3、位于对角位置的第四位置P4,各层材料的应力是不同的,导致基板例如玻璃受到的应力也不同,第四位置P4与第一位置P1距离最远,因此第四位置P4处的基板形变问题最为严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为正方形,即正四边形,第二对角线d5与正方形的边长d4的比值为根号2,约为1.414。其他实施例中,预设中心对称图形可以为边数大于4的正多边形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为圆形,因此决定了各个边缘位置到圆心的距离都是半径r,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各个边缘位置可能发生翘曲的平衡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为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这样的设计,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形成了一个相对的整体例如圆柱体或者棱柱体等。或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具有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平面尺寸可以被定义成任意的几何形状,只需具有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整体形成具有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叠膜结构,所述叠膜结构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膜结构或其所述导电层还设有连接位。这样的设计,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的部分结构形成了一个相对的整体,其他部分可以连接线路。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可能对所述基板产生压张应力,因此可以主要控制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的形状,以缩短对称中心与边缘位置的相对距离即所述跨幅,从而减轻乃至于克服热应力对于底层的基板影响,保证表面的附着力,避免出现剥落不良。
为了便于制造一个整体的辨识传感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具有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或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的有效区域(Active Area,AA)亦为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且所述基板于所述有效区域外还设有线路区,所述有效区域用于配合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共同形成所述辨识传感结构的感应区;所述线路区用于连接线路例如柔性线路板等。这样的设计,所述基板、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形成了一个相对的整体例如圆柱体或者棱柱体等,或者,所述基板、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具有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形成了一个相对的整体;从而有利于整体作为一个组件或者模块销售或应用。
为了便于在传统产品上实现有效替代,降低更换成本,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经过中心的最大径度小于受预设矩形的对角线长度;中心对称图形具有中心,亦即对称中心,经过中心的最大径度,对于正多边形即为其外接圆的直径,对于圆形即为其直径,对于其他形状则为在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内部的经过中心的最长的一根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面积等于所述预设矩形的面积。或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面积稍微大于所述预设矩形的面积。或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周长小于所述预设矩形的周长。预设矩形即为传统辨识传感结构的矩形;可以理解的是,在同等边长的前提下,中心对称图形的面积往往大于传统辨识传感结构的矩形的面积;在同等面积的前提下,中心对称图形的直径往往小于传统辨识传感结构的矩形的对角线长度。在同等面积的前提下,中心对称图形的周长往往小于传统辨识传感结构的矩形的周长。对于中心对称图形例如正多边形,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即为该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直径即为该正多边形的直径。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在中心对称图形的面积大于传统辨识传感结构的矩形的面积的前提下平衡了辨识传感结构可能发生翘曲的边缘位置与对称中心的跨幅,亦有利于在中心对称图形的面积等于传统辨识传感结构的矩形的面积的前提下缩短了辨识传感结构可能发生翘曲的边缘位置与对称中心的跨幅。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辨识传感结构或者指纹识别传感器,其辨识区域取决于整体迭层的图案大小,传统辨识传感结构的预设矩形如图6所示,其辨识区域的面积为d1×d2,如图7所示的辨识传感结构,其辨识区域的面积为d4×d4,即d42。对于同等面积的辨识传感结构设计,面积为d42的如图7所示的辨识传感结构,其第二对角线d5短于面积为d1×d2的如图6所示的传统辨识传感结构的第一对角线d3,即如图7所示的辨识传感结构,相对于如图6所示的传统辨识传感结构,具有较小的跨幅,因此翘曲的程度会相对地较为收敛。
同样地,对于同等面积的辨识传感结构设计,如图8所示的辨识传感结构,其直径2r短于其他多边形包括正多边形的对角线长度,即短于第一对角线d3或第二对角线d5;因此更为平衡了及或缩短了辨识传感结构可能发生翘曲的边缘位置与对称中心的跨幅。
同样地,对于同等面积的辨识传感结构设计,如图9所示的辨识传感结构,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为正八边形,其经过中心的最大径度即第三对角线d6,亦短于第一对角线d3或第二对角线d5,如前面说明可知,这样的设计,缩短了辨识传感结构可能发生翘曲的边缘位置与对称中心的跨幅,有利于减轻辨识传感结构的边缘位置可能发生翘曲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避免辨识传感结构的边缘位置可能发生翘曲的问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部分的边缘部分超出所述基板且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部分未完全覆盖所述基板,且使所述基板未被覆盖的每一部分的面积小于预设接触面积,超出所述基板的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部分的边缘部分切除处理。预设接触面积为在设计上,当用户在触摸时无法接触的最小面积或者无法识别的最小面积,所述基板未被覆盖的部分作为线路区;这样的设计,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压电层、导电层及保护层均具有超出所述基板的边缘部分,热应力在这些边缘部分得到释放,因而不会作用于所述基板,从而有效地在生产过程中保护了基板,之后做切除处理,即可有效消除生产过程中热应力对于基板的影响,兼顾辨识传感性能及稳定贴合性能,可谓一举两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900为圆形,且覆盖于所述基板100上,形成了感应区。
为了更好地解决辨识传感结构的边缘位置可能发生翘曲的问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半径与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的热膨胀系数所造成的应力呈反向关系。即当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的热膨胀系数所造成的应力越大时,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半径越小;当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的热膨胀系数所造成的应力越小时,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半径越大;亦即当所述应力即所述压张应力越大时,为了避免所述辨识传感结构的边缘位置可能发生翘曲的问题,所述辨识传感结构的辨识区域越小,辨识区域即所述感应区,亦即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的层叠结构所形成的感应区;当所述应力即所述压张应力越小时,则边缘位置发生翘曲的可能性较低,翘曲问题不严重,所述辨识传感结构的辨识区域就可以做大一些。
为了更好地辅助释放热应力,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层于其导电物质中按比例均匀掺杂有辅助材料,所述辅助材料用于相对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辅助释放热应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材料用于增强所述导电层的热应力释放能力;各实施例中,如无特殊说明,则所述比例均为质量比例;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层于其导电物质中按质量比例均匀掺杂有辅助材料。进一步地,辅助材料可以导电亦可不导电,导电物质是一个名称,用于与辅助材料形成差异,以免混淆。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对于传统的导电层,本申请的所述导电层高度不变,即本申请的所述导电层高度与传统的导电层高度相同。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层于其导电物质中按比例均匀掺杂有辅助材料,包括所述导电层适当减少所述导电物质的用量,且按比例均匀掺杂有辅助材料,以保持所述导电层的厚度及/或导电性能。保持所述导电层的厚度即未掺杂辅助材料之前的所述导电层,与掺杂辅助材料之后的所述导电层,两者具有相同厚度,亦即保持所述导电层的传统厚度,以减少测试对比次数且提升设计效率。但由于辅助材料的添加,提升了导电层的热应力释放能力,因此减轻了压张应力,还有利于避免过大改变当前产线,降低技术更变迭代成本,尤其适用于紧凑结构,确保产品的设计寿命。
为了避免掺杂辅助材料后影响导电层的导电能力及物理性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材料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相互溶。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材料用于与所述导电物质均匀互溶,形成均匀的复合材料即合金;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金元素掺杂入银浆或掺杂入银元素而形成银合金,降低导电层的硬度,具有更高的延展性,能作为上下迭层应力释放的缓冲区,藉以改善玻璃的翘曲。
可以理解的是,辅助材料按比例均匀掺杂于导电层的导电物质中,令辅助材料的加入能维持原本导电层例如银的导电率或者使原本导电层的导电率归于有限预期范围内,且制程依然为网印方法来实施。辅助材料具有较高的金属延展性,可改善所形成的银合金(Ag Alloy)的物理特性,如导电率、延展性、硬度、热传导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辅助材料均匀掺杂于薄膜晶体管组件的导电材料层中,导电层同样适用于湿式印刷制程,在不影响薄膜晶体管组件的形状、功能作用下,且有助于上下膜层间的热应力释放,来改善湿式涂布膜层因热膨胀系数差异所导致的玻璃翘曲变形,有利于提升辨识传感结构的安装性能,易于与显示模块等结构进行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材料包括至少二种金属。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层包括至少二种金属。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材料包括高分子聚合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材料包括至少一种金属及至少一种高分子聚合物。为了避免掺杂辅助材料后影响导电层的导电率即物质导通电流的能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材料的导电率高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的70%。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辅助材料可以是单质亦可为化合物或混合物;所述辅助材料的导电率高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的70%,即作为所述辅助材料的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的导电率高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的70%,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掺杂辅助材料后的导电层的导电能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材料包括的导电率高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的70%,即所述辅助材料的导电率高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的导电率的70%,亦即所述辅助材料的导电率不低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的导电率的70%,例如,所述辅助材料的导电率为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的导电率的70%或者所述辅助材料的导电率为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的导电率的90%、100%或120%等。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通常为银,传统的导电层为银浆层例如银浆涂层;导电率亦称电导率或导电率,其定义为在介质中该物理量与电场强度之积等于传导电流密度。对于各向同性介质,电导率是标量;对于各向异性介质,电导率是张量;单位以西门子每米(S/m)表示。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材料的导电率高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的8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材料的导电率高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即所述辅助材料的导电率高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的导电率。当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为银时,所述辅助材料的导电率高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的导电率比较难做到,但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此时可以采用铜或金等作为所述辅助材料,两者的导电率高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的70%。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为银时,所述辅助材料的导电率高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的导电率的70%;当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为铜时,所述辅助材料的导电率高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的导电率。当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为铜或铝时,可以采用金或银作为所述辅助材料。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所述辅助材料可以为单质,亦可为化合物。
辅助材料的选用可依据导电率高低来决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以铜的电导率水平以作为参考基准,银是常用的导电率最高的金属,由于本申请各实施例采取掺杂方式,假设某一掺杂元素的掺杂质量比例是A1,即wt%为A1,则剩下的银的质量比例即是(1-A1)。假设采取金作为掺杂元素,则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率可预估为A1×45.2+(1-A1)×63;则A1≤19%,即A1为19%或以下,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率大于59.6×106Sm-1。即质量比例为19%或以下的金,均匀掺杂于质量比例为81%或以上的银,涂布形成所述导电层。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
为了进一步降低热应力的传递,辅助材料的选用可依据导热率高低来决定,导热率又称导热系数或热导率,是表示材料热传导能力大小的物理量,材料的导热率随组成成分、物理结构、物质状态、温度、压力等而变化,导热率越高则导热效果越好,且热应力传递越快。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材料的导热率低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辅助材料的导热率低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即作为所述辅助材料的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的导热率低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降低热应力传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为银时,所述辅助材料可选为铜或金等;当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为铜时,所述辅助材料可选为铝或金等。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导电层的目标导电率选用所述辅助材料及其比例即相对于所述导电物质的掺杂比例或相对于所述导电层的整体比例,且在满足所述目标导电率的前提下降低所述导电层的整体导热率;其中,目标导电率依据所述辨识传感结构的设计需求而设置,整体导热率X采用以下方式计算:X=X1+X2+X3……+Xn;其中,Xi为第i种物质的导热率及质量比例之积,i=1至n。
银是常用的导热率最高的金属,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为银时,由于本申请各实施例采取掺杂方式,假设某一掺杂元素的掺杂质量比例是A2,即wt%为A2,则剩下的银的质量比例即是(1-A2)。假设采取金作为掺杂元素,则所述导电层的导热率可预估为A2×318+(1-A2)×420;上述实施例中,n=2。如前所述,在满足高导电率的前提下,导热率越低越好。在保护层(MESA)固化过程时,其下方的金属导热率高低会产生极大影响,导致单位时间内温度的急剧变化,因此理想情况下应力能有较长的时间去释放,故导热率要越慢越好,故此掺杂比例是以增大的方向来设计。
为了确保导电层与辨识传感结构其余结构的结合强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材料的布氏硬度低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同样地,所述辅助材料的布氏硬度低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即作为所述辅助材料的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的布氏硬度低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下面不再重复,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障导电层与辨识传感结构其余结构的结合强度。即,所述辅助材料的选用可依据硬度高低来决定,布氏硬度是表示材料硬度的一种标准,其由布氏硬度计测定,采用一定大小的载荷P把直径为D的淬火钢球压入被测金属材料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后卸除载荷。载荷P与压痕表面积F的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记作HB,单位为N/mm2。由于本申请各实施例采取掺杂方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为铜时,可以适当掺杂银及金等布氏硬度低于铜的物质,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所述辅助材料可以为单质,亦可为化合物,还可为混合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为银时,采用硬度较低的金属例如金、铋及/或铅等,透过此金属的掺杂去形成松软的结构,让银原子具有较高的缓冲变型区域,用于降低所述辨识传感结构的各层结构因热膨胀系数差异所形成的上下表面的压张应力。各层结构包括基板、压电层、导电层及保护层;还可包括附着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为银时,银是硬度稍软的金属,由于本申请各实施例采取掺杂方式,假设某一掺杂元素的掺杂质量比例是A3,即wt%为A3,则剩下的银的质量比例即是(1-A3)。
假设采取金作为掺杂元素,则所述导电层的布氏硬度可预估为A3×20+(1-A3)×25;则A3≤20%时,所述导电层的布氏硬度为24HB至25HB;10%≤A3≤20%时,所述导电层的布氏硬度为24HB至24.5HB。
假设采取铋作为掺杂元素,则所述导电层的布氏硬度可预估为A3×9+(1-A3)×25;当A3≤20%时,则所述导电层的布氏硬度为21.8HB至25HB;当10%≤A3≤20%时,则所述导电层的布氏硬度为21.8HB至23.4HB。
由此可见,相同比例下,相对于金,铋能明显降低导电层的合金硬度。且无论是采用金或铋,还是采用其他低硬度的辅助材料,均可有效地形成应力释放区来改善上下的应力差异。
为了提升释放热应力的能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材料包括的延展性高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延展性(ductility and malleability)是一种机械性质,用于表示材料在受力而产生破裂(fracture)之前,其塑性变形的能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为铜时,所述辅助材料包括金或银等;当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为银时,所述辅助材料包括金或其他延展性高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物质的延展性的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保证薄膜表面的附着力,避免发生剥落问题,亦有利于减轻乃至于克服热应力对于底层的基板影响,避免出现边缘位置的翘曲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辨识传感结构还包括附着层,所述附着层设置在基板上;所述压电层设置在所述附着层上;所述导电部分设置在所述压电层上且部分设置在所述附着层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包括薄膜晶体管基板、共聚物压电层、银导电层、保护膜层及聚碳酸酯附着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其包括任一实施例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其包括辨识传感结构;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包括:基板;压电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导电层,部分设置在所述压电层上且部分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以及,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上;其中,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具有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以使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覆盖所述基板以作为感应区。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模组为透过声波、光学、电学等某项传导来达成指纹辨识特征的装置。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解决了辨识传感结构边缘位置的翘曲问题,易于安装贴合,且对于产线改动较小,节省了技术改进的成本,便于推广应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终端,其包括任一实施例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终端,其包括指纹识别模组,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包括辨识传感结构;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包括:基板;压电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导电层,部分设置在所述压电层上且部分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以及,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上;其中,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具有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以使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覆盖所述基板以作为感应区。所述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还可以包括键盘、鼠标、电话等,还可以包括其他智能产品例如智能家居产品等;通过采用预设中心对称图形,平衡了及或缩短了辨识传感结构可能发生翘曲的边缘位置与对称中心的跨幅,有利于在减薄基板尤其是其玻璃结构的前提下,减轻乃至于克服热应力对于底层的基板影响,避免出现边缘位置的翘曲问题;从而有利于提升辨识传感结构的安装性能,易于与显示模块等结构进行贴合;进而有利于避免过大改变当前产线,降低技术更变迭代成本,同时又确保产品的设计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辨识传感结构、指纹识别模组及终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辨识传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包括:
基板;
压电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导电层,部分设置在所述压电层上且部分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以及,
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上;
其中,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具有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以使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覆盖所述基板以作为感应区,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为圆形或者边数大于等于5的正多边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为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有效区域亦为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且所述基板于所述有效区域外还设有线路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经过中心的最大径度小于预设矩形的对角线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面积等于所述预设矩形的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周长小于所述预设矩形的周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半径与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的热膨胀系数所造成的应力呈反向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整体形成具有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叠膜结构,所述叠膜结构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膜结构还设有连接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设有所述连接位。
11.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辨识传感结构;
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包括:
基板;
压电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导电层,部分设置在所述压电层上且部分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以及,
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上;
其中,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具有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以使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覆盖所述基板以作为感应区,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为圆形或者边数大于等于5的正多边形。
12.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指纹识别模组,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包括辨识传感结构;
所述辨识传感结构包括:
基板;
压电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导电层,部分设置在所述压电层上且部分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以及,
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上;
其中,所述压电层、所述导电层及所述保护层均具有预设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以使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覆盖所述基板以作为感应区,所述预设中心对称图形为圆形或者边数大于等于5的正多边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96836.3A CN112883872B (zh) | 2021-02-22 | 2021-02-22 | 辨识传感结构、指纹识别模组及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96836.3A CN112883872B (zh) | 2021-02-22 | 2021-02-22 | 辨识传感结构、指纹识别模组及终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83872A CN112883872A (zh) | 2021-06-01 |
CN112883872B true CN112883872B (zh) | 2023-11-07 |
Family
ID=76056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96836.3A Active CN112883872B (zh) | 2021-02-22 | 2021-02-22 | 辨识传感结构、指纹识别模组及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883872B (zh)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68283A (zh) * | 2010-10-18 | 2013-06-19 | 高通Mems科技公司 | 组合触摸、手写及指纹传感器 |
CN204406424U (zh) * | 2014-08-26 | 2015-06-17 |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 指纹识别传感器封装结构 |
CN205486170U (zh) * | 2016-02-05 | 2016-08-17 | 江苏凯尔生物识别科技有限公司 | 基板式指纹识别模组 |
CN206649384U (zh) * | 2017-03-15 | 2017-11-17 | 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终端及其指纹识别按压模组 |
CN108921074A (zh) * | 2018-06-26 | 2018-11-30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超声波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
CN208271201U (zh) * | 2018-06-01 | 2018-12-21 |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指纹模组 |
CN109145695A (zh) * | 2017-06-28 | 2019-01-04 |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 手持终端及其指纹识别模组 |
CN109492495A (zh) * | 2017-09-12 | 2019-03-19 |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 超声波指纹识别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109766829A (zh) * | 2019-01-09 | 2019-05-17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指纹识别装置及指纹识别面板 |
CN210323939U (zh) * | 2019-07-18 | 2020-04-14 |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
CN111461040A (zh) * | 2020-04-07 | 2020-07-28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其光学指纹识别模组 |
WO2020182591A1 (en) * | 2019-03-08 | 2020-09-17 | Osram Gmbh | Component for a lidar sensor system, lidar sensor system, lidar sensor device, method for a lidar sensor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lidar sensor device |
CN111695534A (zh) * | 2020-06-16 | 2020-09-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指纹识别传感器和显示面板 |
CN112014999A (zh) * | 2020-09-14 | 2020-12-01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2021
- 2021-02-22 CN CN202110196836.3A patent/CN11288387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68283A (zh) * | 2010-10-18 | 2013-06-19 | 高通Mems科技公司 | 组合触摸、手写及指纹传感器 |
CN204406424U (zh) * | 2014-08-26 | 2015-06-17 |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 指纹识别传感器封装结构 |
CN205486170U (zh) * | 2016-02-05 | 2016-08-17 | 江苏凯尔生物识别科技有限公司 | 基板式指纹识别模组 |
CN206649384U (zh) * | 2017-03-15 | 2017-11-17 | 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终端及其指纹识别按压模组 |
CN109145695A (zh) * | 2017-06-28 | 2019-01-04 |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 手持终端及其指纹识别模组 |
CN109492495A (zh) * | 2017-09-12 | 2019-03-19 |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 超声波指纹识别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208271201U (zh) * | 2018-06-01 | 2018-12-21 |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指纹模组 |
CN108921074A (zh) * | 2018-06-26 | 2018-11-30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超声波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
CN109766829A (zh) * | 2019-01-09 | 2019-05-17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指纹识别装置及指纹识别面板 |
WO2020182591A1 (en) * | 2019-03-08 | 2020-09-17 | Osram Gmbh | Component for a lidar sensor system, lidar sensor system, lidar sensor device, method for a lidar sensor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lidar sensor device |
CN210323939U (zh) * | 2019-07-18 | 2020-04-14 |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
CN111461040A (zh) * | 2020-04-07 | 2020-07-28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其光学指纹识别模组 |
CN111695534A (zh) * | 2020-06-16 | 2020-09-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指纹识别传感器和显示面板 |
CN112014999A (zh) * | 2020-09-14 | 2020-12-01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Decoding the Fingerprint of Ferroelectric Loops: Comprehension of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s;Li Jin 等;《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第97卷(第01期);1-27 * |
挠曲电效应对压电纳米结构力电耦合特性的影响;曾汕;《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Ⅰ辑》(第(2020)01期);B020-225 * |
自动指纹识别算法的研究及系统实现;纪星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第(2016)05期);I138-1169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83872A (zh) | 2021-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907461B2 (ja) |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
JP5117692B2 (ja)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068546C (zh) | 半导体器件 | |
WO1996032696A1 (fr) | Carte et module de circuit integre | |
WO2001071806A1 (fr) | Dispositif a semi-conducteur, procede de realisation d'un dispositif electronique, dispositif electronique, et terminal d'informations portable | |
JP4289689B2 (ja) | Icカ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1785169A (zh) | 一种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 |
US20200388553A1 (en) |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US7081669B2 (en) | Device and system for heat spreader with controlled thermal expansion | |
CN112883872B (zh) | 辨识传感结构、指纹识别模组及终端 | |
US20140239428A1 (en) | Chip arrangement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chip arrangement | |
TWI293202B (en) | Carrier board structure with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embedded therein | |
CN114495741A (zh) | 显示模组及终端设备 | |
TWI302043B (en) | Base structure for ultra-thin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20090057916A1 (en) | Semiconductor package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CN113011264B (zh) | 辨识传感结构、指纹识别组件及终端 | |
JP2001319211A (ja) | Icカー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11626335B2 (en) | IC packaging structure and IC packaging method | |
JPH08148635A (ja) | 半導体装置 | |
JP2002170839A (ja) | 半導体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の実装構造とその実装方法 | |
CN114843321A (zh) |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 |
TWI306217B (en) | Insertion-typ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 |
JP2000137781A (ja) | カード型電子回路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19642282U (zh) | 电容指纹模组及电子设备 | |
JPS5984453A (ja) | 薄型半導体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