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0008A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0008A
CN112880008A CN201911202893.7A CN201911202893A CN112880008A CN 112880008 A CN112880008 A CN 112880008A CN 201911202893 A CN201911202893 A CN 201911202893A CN 112880008 A CN112880008 A CN 1128800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inlet
outlet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028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鹏飞
张赫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0289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800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2880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00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2Supports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or ventilation unit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一个进风口和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用于沿室内的墙壁向外送风;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外壳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用于换热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流动的空气;室内风机,所述室内风机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并用于驱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的空气流动。通过设计出风口沿着墙壁送风,以实现无风感送风,并提高了用户体验性。

Description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空调通常分为整体是空调和分体式空调。其中,分体式空调被广泛的应用,而分体式空调通常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安装在室内用于调节室内的温度。
现有技术中采用壁管安装的空调室内机,在室内机中配置有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在室内风机的作用下,外界空气进入到室内机中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输送到外部,以改变室内的温度。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壁挂式空调通过导风板将出风口输出的空气进行导向,从出风口输出的空气存在直吹用户的问题,导致用户体验性较差。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无风感并提高用户体验性的空调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直吹导致用户体验性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通过设计出风口沿着墙壁送风,以实现无风感送风,并提高了用户体验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室内机;
所述室内机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一个进风口和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用于沿室内的墙壁向外送风;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外壳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用于换热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流动的空气;
室内风机,所述室内风机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并用于驱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的空气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侧部分别设置有所述出风口,所述外壳的面板设置有所述进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风机为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的圆周方向分布有用于出风的出口,所述离心风机的一端面设置有用于进风的进口,所述离心风机的进口面向所述进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换热器为板式结构,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离心风机的进口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换热器为环形结构,所述室内换热器围绕所述离心风机的圆周方向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离心风机的进口与所述进风口之间设置有进风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风机为贯流风机,每个所述出风口的进风侧设置有所述贯流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出风侧并遮盖住所述进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中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用于导向从所述出风口输出的空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
执行制热模式下,控制出风口输出的热风沿侧墙壁向下送风;
执行制冷模式下,控制出风口输出的冷风沿顶墙壁送风。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将外壳固定安装在室内的墙角位置,并使得出风口沿着室内的墙壁表面向外送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方面,从出风口输出的换热空气将沿着墙壁表面流动,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空气直吹用户,以有效地提高用户体验性;另一方面,从出风口输出的空气沿着墙壁流动过程中,利用墙壁形成的附壁效应,可以使得换热后的空气传输的距离更远,使得室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提高温度调节效率。另外,由于换热后的空气经由墙壁流动,能够很好地对室内外起到隔热的作用,进而更加快速高效地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空调实施例一中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空调实施例二中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发明空调实施例二中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空调实施例二中室内机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5为本发明空调实施例二中室内机与安装支架的组装图;
图6为本发明空调实施例二中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发明空调实施例二中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空调实施例三中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发明空调实施例三中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10为本发明空调实施例三中室内机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1为本发明空调实施例三中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2为本发明空调实施例三中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空调实施例三中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附图标记:外壳1、进风口11、出风口12、第一出风口121、第二出风口122、背板101、面板102、挡板1011、第一挡边1012、第二挡边1021、室内换热器2、室内风机3、导风罩4、第一通风口41、第二通风口42、挡风围板43、进风盖板4’、通风口40’、安装支架5、第一承载部51、第二承载部52、挂架6、搭接部61、卡接部62、侧面的墙壁A、顶面的墙壁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一
空调通常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冷媒管和电缆进行连接。
其中,室外机通常配置有机壳以及设置在机壳中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室外风机和电控板等部件,而室内机则通常配置有外壳、室内换热器、室内风机和控制板等部件,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和室内换热器则通过冷媒管路进行连接以形成制冷回路。
对于室内机的外壳上通常配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室内风机的作用下,室内的空气经由进风口进入到外壳中,空气经过与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从出风口输出至外部,以调节室内的温度。
而为了在空调运行过程中,减少因空调出风直吹用户,而导致用户体验性较差的问题。
则如图1所示,室内机的外壳1用于安装在室内墙角位置,外壳1具有一个进风口11和至少一个出风口12,出风口12用于沿室内的墙壁向外送风。
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在外壳1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用于换热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之间流动的空气;所述室内风机设置在外壳1中并用于驱动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之间的空气流动。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外壳1安装在室内的墙角位置。在所述室内风机的作用下,室内的空气经过进风口11进入到外壳1中,空气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换热后空气经经过出风口12输出。
而从出风口12输出的空气将沿着室内的墙壁向外流动,空气在沿着墙壁流动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避免直接吹到用户的身上。并且,利用墙壁产生的吸附作用,能够使得空气最大限度地贴在墙壁流动,以使得换热后的空气能够流动到室内较远的距离。从而使得室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其中,对于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在外壳1上的布置位置。优选地一实施例为,外壳1的侧部分别设置有出风口12,外壳1的面板设置有进风口11。
由于外壳1设置在室内的墙角位置,则在安装后,外壳1的面板朝下布置,则通过进风口11从正面来吸风。而出风口12则分布在外壳1的侧部,这样,使得出风口12能够靠近对应的墙壁,进而使得从出风口12输出的空气能够有效地沿着墙壁流动。
而根据需要可以在外壳1上配置多个出风口12,不同位置处的出风口12能够沿着对应侧的墙壁送风,以使得室内的温度调节更加快速高效。
另外,为了满足侧方多个出风口12的出风要求,则针对所述室内风机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结构和安装方式,至少具有如下几种情况。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风机可以采用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的圆周方向分布有用于出风的出口,所述离心风机的一端面设置有用于进风的进口,所述离心风机的进口面向进风口11。
利用所述离心风机能够通过其圆周方向的出口为各个位置处的出风口12送风,进而确保各个出风口12能够获得均衡的出风量;同时,所述离心风机的进口与进风口11相对布置,也可以满足进风的要求。
而对于采用所述离心风机的情况下,则所述室内换热器可以为板状结构的翅片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遮盖住进风口11。空气从进风口11进入到外壳1中,空气经由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后进入到所述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沿周圈方向向外围的出风口12送风,以使得换热后的空气从不同位置处的出风口12输出。
同样的,对于采用所述离心风机的情况下,所述室内换热器可以为环形结构并围绕所述离心风机的圆周方向布置。空气从进风口11进入到外壳1中,空气进入到所述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沿周圈方向向外输出的空气经由外侧的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将从不同位置处的出风口12输出。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风机可以采用贯流风机,每个出风口12的进风侧设置有所述贯流风机。利用各个所述贯流风机,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位置处出风口12的出风要求,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需要来对应的调整不同出风口12中所述贯流风机的运行参数,以实现不同方向出风量的调节。而对于采用所述离心风机的情况下,则所述室内换热器可以为板状结构的翅片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遮盖住进风口11。
实施例二
如图2-图7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一,区别在于:外壳1整体为三角结构,其中,外壳1上设置有三个出风口12,配置在外壳1的面板101上的出风口12为第一出风口121,第一出风口121分布在进风口11的两侧,而配置在外壳1的侧壁102顶部的出风口12为第二出风口122。
其中,第一出风口121沿着室内的侧面的墙壁A向外送风,第二出风口122则沿着室内的顶面的墙壁B向外送风的第二出风口。而外壳1通常包括:背板101和面板102,背板101和面板102均为三角形结构。背板101用于安装在室内墙角位置,背板101上设置有挡板1011,第二出风口122设置在挡板1011上。面板102设置在背板101上,面板102和背板101之间形成安装腔体,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内风机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体中;进风口11和第一出风口121设置在面板102上。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面板102两侧的第一出风口121输出的空气经由于侧面的墙壁A导向输出。这样,便可以利用外壳1两侧的侧面的墙壁A倾斜向下给室内输送换热后的空气,两侧的墙壁A能够导向快速的将空气输送至室内的下部空间,以实现快速调节室内的温度。
同时,挡板1011上的第二出风口122输出的空气经由于顶面的墙壁B导向输出。沿着顶面的墙壁B流动的空气,能够在室内沿对角方向大跨度的输送,进而实现换热后的空气能够远距离的传输,以使得室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优选实施例为,所述室内风机采用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的圆周方向分布有用于出风的出口,所述离心风机的一端面设置有用于进风的进口,所述离心风机的进口面向进风口11。在所述离心风机的作用下,能够同时对三个出风口12输送换热后的空气,以满足风量均匀分布的目的。优选设计中,在出风口12中还设置有导风板13,所述导风板用于导向从出风口12输出的空气。导风板13能够转动,以调整出风口12输出的空气流动方向与墙壁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以满足不同的送风要求。
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满足外壳1中进出风互不影响,例如:可以在所述离心风机的进口与进风口11之间配置进风通道,将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在进风通道中。
或者,可以在外壳1中配置导风罩4,导风罩4用于引导从所述离心风机的出口输出的空气流向出风口12。从所述离心风机的出口输出的空气,将经由导风罩4导入到各个出风口12中。其中,导风罩4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通风口41,导风罩4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二通风口42,导风罩4上还设置有挡风围板43,所述挡风围板绕第一通风口41布置并位于两个第二通风口42之间;第一通风口41与进风口11对接在一起,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挡风围板中,第二通风口42与对应侧的第一出风口121对接。
从进风口11引入的空气经由第一通风口41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后进入到所述离心风机中,而从所述离心风机输出的换热空气,部分换热空气直接经由第二出风口122输出,而另一部分换热空气则反向经由第二通风口42后从第一出风口121输出。而第一出风口121输出的换热空气通过所述挡风围板将第二通风口42与第一通风口41间隔开,可以避免进出风相互影响。
而为了增大换热面积,则所述室内换热器相对于导风罩4倾斜布置,所述挡风围板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孔(未标记),所述排水孔连接有延伸至外壳1外部的排水管(未标记)。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背板101上位于挡板10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挡边1012,所述第一挡边的高度沿远离挡板1011的方向逐渐变小;面板102上位于第一出风口121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挡边1021,所述第二挡边的高度沿远离挡板1011的方向逐渐变大;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边对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挡边与所述第二挡边对应的连接在一起后,所述第一挡边、所述第二挡边和挡板1011则共同组成了外壳1的侧壁。
而为了减小外壳1外侧的进出风相互影响,则进风口11需要倾斜朝向室内的地面方向的。为此,外壳1的整体厚度沿第二出风口122的出风方向逐渐变小;背板101用于贴靠在室内的顶面的墙壁安装固定,第一出风口121平行于对应侧的室内的侧面的墙壁,第二出风口122平行于室内的顶面的墙壁。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与进风口11的进风方向夹角将小于180度,这样,一方面在避免输出的换热空气被直接吸入到进风口11中,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得换热空气输出到室内改变温度后,更加快速地反转朝向进风口11流动,从而使得风循环角度较小、风阻小以提高能效。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在用户家中安装室内机,则空调还包括安装支架5;安装支架5用于固定安装在室内墙角位置;相对应的,外壳1的背板设置有挂架6,挂架6安装支架5上。具体的,在用户家中安装时,则将安装支架5固定安装在室内的墙角位置,并将安装支架5整体固定在顶面的墙壁上,然后,外壳1上的挂架6再挂在安装支架5上。
其中,安装支架5通过采用膨胀螺栓固定安装在顶面的墙壁上,为此,安装支架5则对应的设置有与顶面的墙壁平行布置的连接板501。在固定安装支架5时,则将连接板501贴靠在顶面的墙壁上,然后通过膨胀螺栓进行固定安装。
另外,为了方便的将外壳1挂在安装支架5上,则安装支架5上设置有上下布置的第一承载部51和第二承载部52,挂架6包括上下布置的搭接部61和卡接部62,搭接部61搭在第一承载部51上,卡接部62卡在第二承载部52上。在将安装支架5固定在顶面的墙壁上后,外壳1则通过搭接部61与第一承载部51配合对外壳1进行支撑;同时,卡接部62与第二承载部52配合,即满足对外壳1支撑的要求,又满足通过卡接部62进行定位的要求。
而对于第一承载部51可以为设置在安装支架5顶部的翻边结构,第二承载部52为设置在安装支架5下部的承载板;搭接部61为设置在外壳1的背板顶部搭接架,而卡接部62为设置在外壳1的背板上的卡接架。在装配时,先将搭接架搭在翻边结构上,然后,调整外壳1的位置,使得卡接架搭在承载板上,最后,将外壳1整体朝向承载板方向移动,以使得卡接架卡在承载板上。
实施例三
如图8-图13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一,区别在于:外壳1整体用于倾斜安装在室内墙角位置,外壳1的面板102开设有进风口11,外壳1的侧壁103开设有用于沿着室内的墙壁向外送风的出风口12。
其中,外壳1整体为倒三角结构,外壳1的侧壁103上位于顶部和两侧部分别设置有出风口12。采用倒三角结构的外壳1能够使得室内机整体倾斜的布置在室内的墙角部位,并且,能够使得位于三个侧壁103上的出风口12更加贴近对应侧的墙壁,以使得从出风口12输出的空气沿着墙壁流动。
另外,对于侧壁103上不同位置处的出风口12而言,位于外壳1的侧壁103顶部的出风口12用于沿着室内的顶面的墙壁向外送风,位于外壳1的侧壁103侧部的出风口12用于沿着室内的侧面的墙壁向外送风。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位于侧壁103两侧的出风口12输出的空气经由于侧面的墙壁A导向输出。这样,便可以利用外壳1两侧的侧面的墙壁A倾斜向下给室内输送换热后的空气,两侧的墙壁A能够导向快速的将空气输送至室内的下部空间,以实现快速调节室内的温度。
同时,位于侧壁103顶部出风口12输出的空气经由于顶面的墙壁B导向输出。沿着顶面的墙壁B流动的空气,能够在室内沿对角方向大跨度的输送,进而实现换热后的空气能够远距离的传输,以使得室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由于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与进风口11的进风方向夹角将小于180度,这样,一方面在避免输出的换热空气被直接吸入到进风口11中,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得换热空气输出到室内改变温度后,更加快速地反转朝向进风口11流动,从而使得风循环角度较小、风阻小以提高能效。
优选实施例为,所述室内风机采用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的圆周方向分布有用于出风的出口,所述离心风机的一端面设置有用于进风的进口,所述离心风机的进口面向进风口11。在所述离心风机的作用下,能够同时对三个出风口12输送换热后的空气,以满足风量均匀分布的目的。优选设计中,在出风口12中还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用于导向从出风口12输出的空气。导风板能够转动,以调整出风口12输出的空气流动方向与墙壁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以满足不同的送风要求。
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满足外壳1中进出风互不影响,例如:可以在所述离心风机的进口与进风口11之间配置进风盖板4’,进风盖板4’上设置有通风口40’;进风盖板4’设置在外壳1中并与外壳1的面板之间形成进风腔体,所述室内换热器位于所述进风腔体中。在进出风过程中,从进风口11进入到外壳1中的空气先进入到进风腔体中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在所述离心风机的作用下分配输送到各个出风口12,从而避免进出风在外壳1中相互干扰。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在用户家中安装室内机,则空调还包括安装支架5;安装支架5为倒三角架体,安装支架5的顶部用于固定安装在室内的顶部墙壁,安装支架5的侧部用于固定安装在室内的侧部墙壁;相对应的,外壳1的背板设置有挂架6,挂架6安装支架5上。具体的,在用户家中安装时,则将安装支架5的三个边缘分别对应的固定安装在室内的不同墙壁上,然后,外壳1上的挂架6再挂在安装支架5上。
其中,安装支架5通过采用膨胀螺栓固定安装在顶面的墙壁上,为此,安装支架5的三个边缘分别设置有连接板501,连接板501将与紧邻的墙壁表面平行。在固定安装支架5时,则将连接板501贴靠在墙壁上,然后通过膨胀螺栓进行固定安装。
另外,为了方便的将外壳1挂在安装支架5上,则安装支架5上设置有上下布置的第一承载部51和第二承载部52,挂架6包括上下布置的搭接部61和卡接部62,搭接部61搭在第一承载部51上,卡接部62卡在第二承载部52上。在将安装支架5固定在顶面的墙壁上后,外壳1则通过搭接部61与第一承载部51配合对外壳1进行支撑;同时,卡接部62与第二承载部52配合,即满足对外壳1支撑的要求,又满足通过卡接部62进行定位的要求。
而对于第一承载部51可以为设置在安装支架5顶部的翻边结构,第二承载部52为设置在安装支架5下部的承载板;搭接部61为设置在外壳1的背板顶部搭接架,而卡接部62为设置在外壳1的背板上的卡接架。在装配时,先将搭接架搭在翻边结构上,然后,调整外壳1的位置,使得卡接架搭在承载板上,最后,将外壳1整体朝向承载板方向移动,以使得卡接架卡在承载板上。
外壳1整体可以为三角体结构,而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外壳1的面板102面积小于外壳1的背板101面积,外壳1的侧壁103倾斜布置在外壳1的面板102和背板101之间。由于侧壁103相对于面板102和背板101倾斜布置,这样,便可以使得侧壁103上的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与对应侧的墙壁更为平行的设置,以使得从出风口12输出的空气能够更有效地沿着墙壁长距离输送。
实施例四
基于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针对空调在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控制方法为,控制空调从出风口输出的换热空气沿着室内的墙壁流动。
从空调出风口输出的空气在沿着墙壁流动过程中,在墙壁的表面形成风幕,风幕能够实现对周围墙体进行有效调温处理,以实现室内外有效地隔温。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冷风或热风直吹室内中间部位,出现室内靠墙区域的温度受室外温度影响较大,导致室内不同区域温度分布不均的情况。
同时,空调出风口输出的换热空气在沿着墙壁流动过程中,流动中的空气与墙壁表面的形成附壁效应,一方面,能够避免空调出风直吹人的情况,另一方面,利用附壁效应能够有效地延长空气在室内传输的距离,从而实现更加均匀的调节室内的温度。
而根据不同季节,空调通常包括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而在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下,针对不同出风口的出风量和出风角度,又可以进一步地调节,以优化调温效率和效果,
执行制热模式下,由于空调输出的热空气比较轻,热空气容易上升并积聚在室内的上部区域。为此,则增大两侧出风口的出风量,并减小顶部出风口的出风量。这样,从空调输出的热空气,能够有效地沿着侧面的墙壁向下流动,以使得更多的热量流到室内的下部空间。
与此同时,执行制热模式下,还可以控制空调的出风方向沿着室内的墙壁并朝向屋内侧方向送风。这样,使得热空气在流动过程中,能快速地向室内侧扩展,以减少热气上升对热空气输送造成的影响。尤其对于顶部出风口输出的热空气,能有效地沿着顶面的墙壁流动的同时,增大热空气向下流动的趋势。而对于两侧出风口输出的热空气,在倾斜向下流动的同时,快速的向室内侧扩展流动,以提高温度分布均匀性。
执行制冷模式下,由于空调输出的冷空气比较重,冷空气容易下沉并积聚在室内的下部区域。为此,则减小两侧出风口的出风量,并增大顶部出风口的出风量。这样,从空调输出的冷空气,能够有效地沿着顶面的墙壁远距离输送,冷空气在流动过程中自动下沉以均匀的对室内进行制冷。
同样的,执行制冷模式下,还可以控制空调的出风方向沿着室内的墙壁并朝向屋外侧方向送风。这样,使得冷空气在流动过程中,能够沿着墙壁传输更远的距离。尤其对于顶部出风口输出的冷空气,能有效地横跨室内对角,以使得冷量均匀的分配至室内各个区域,以提高温度分布均匀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机;
所述室内机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一个进风口和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用于沿室内的墙壁向外送风;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外壳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用于换热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流动的空气;
室内风机,所述室内风机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并用于驱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的空气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侧部分别设置有所述出风口,所述外壳的面板设置有所述进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风机为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的圆周方向分布有用于出风的出口,所述离心风机的一端面设置有用于进风的进口,所述离心风机的进口面向所述进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为板式结构,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离心风机的进口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为环形结构,所述室内换热器围绕所述离心风机的圆周方向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机的进口与所述进风口之间设置有进风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风机为贯流风机,每个所述出风口的进风侧设置有所述贯流风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出风侧并遮盖住所述进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中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用于导向从所述出风口输出的空气。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
执行制热模式下,控制出风口输出的热风沿侧墙壁向下送风;
执行制冷模式下,控制出风口输出的冷风沿顶墙壁送风。
CN201911202893.7A 2019-11-29 2019-11-29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28800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02893.7A CN112880008A (zh) 2019-11-29 2019-11-29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02893.7A CN112880008A (zh) 2019-11-29 2019-11-29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0008A true CN112880008A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39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02893.7A Pending CN112880008A (zh) 2019-11-29 2019-11-29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8000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80281A1 (zh) 空调器室内机
US11255570B2 (en) Ceiling-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CN104791914B (zh) 空调器
WO2016180254A1 (zh) 空调器
US11493230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05864894B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换热单元
CN105890049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16180255A1 (zh) 空调器
CN111288558A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WO2020156344A1 (zh) 空调器
CN106716024A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WO2016180283A1 (zh) 空调器及其出风挡板的控制方法
CN106287968A (zh) 侧回下送式多空间空调室内机
CN205641191U (zh) 竖款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16180256A1 (zh) 空调器
CN211822749U (zh) 室内机、空调器
CN211119668U (zh) 空调
CN211119680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2880008A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2880009A (zh) 空调器
CN21500191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5980042U (zh) 侧回下送式多空间空调室内机
CN212777641U (zh) 一种均匀换热的风管机
CN112880025A (zh) 空调室内机
EP2096365B1 (en) Heat source unit installed inside build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