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49343A - 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49343A
CN112849343A CN202110072145.2A CN202110072145A CN112849343A CN 112849343 A CN112849343 A CN 112849343A CN 202110072145 A CN202110072145 A CN 202110072145A CN 112849343 A CN112849343 A CN 1128493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underwater vehicle
elastic element
unmanned underwater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721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49343B (zh
Inventor
邓豪
梅涛
赖宇锋
苏杭
何山
李胜全
孔文超
高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ng Cheng Laboratory
Original Assignee
Peng Cheng Laborato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ng Cheng Laboratory filed Critical Peng Cheng Laboratory
Priority to CN20211007214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49343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75098 priority patent/WO202215599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849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93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493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93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27/00Arrangement of ship-based loading or unloading equipment for cargo or passeng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 Cleaning Or Clearing Of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属于潜航器技术领域。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包括:底座;可伸展臂本体,可伸展臂本体具有固定端与自由端,固定端与底座连接,且可伸展臂本体内具有一空腔;至少一个片状弹性元件,片状弹性元件沿可伸展臂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可伸展臂本体,片状弹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端连接,另一端与自由端连接,且片状弹性元件具有卷曲状态以及伸直状态;以及泵,泵设置于底座,且泵与空腔连通。其中,泵驱动可伸展臂本体膨胀伸展时,可伸展臂本体驱动片状弹性元件从卷曲状态切换至伸直状态。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可提高回收无人潜航器的回收效率。

Description

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潜航器布放回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运用无人潜航器对海洋的研究日益增多,而对于布放回收水下潜水器要求也日益提高。
目前无人潜航器的布放由于水下通讯定位难、干扰因素多、不确定性、运动控制要求高等因素,存在回收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无人潜航器回收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包括:
底座;
可伸展臂本体,所述可伸展臂本体具有固定端与自由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底座连接,且所述可伸展臂本体内具有一空腔;
至少一个片状弹性元件,所述片状弹性元件沿所述可伸展臂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可伸展臂本体,所述片状弹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自由端连接,且所述片状弹性元件具有卷曲状态以及伸直状态;以及
泵,所述泵设置于所述底座,且所述泵与所述空腔连通。
其中,所述泵驱动所述可伸展臂本体膨胀伸展时,所述可伸展臂本体驱动所述片状弹性元件从卷曲状态切换至伸直状态,以使得所述仿生卷曲臂处。
可选的,还包括:
至少两个下夹持臂,下夹持臂设置于底座,且至少两个下夹持臂分别设置于片状弹性元件宽度方向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上夹持臂,上夹持臂设置于底座,且上夹持臂与下夹持臂一一对应设置,其中,上夹持臂与下夹持臂相对设置,且下夹持臂与上夹持臂的至少一者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和/或
多个片状弹性元件沿片状弹性元件的宽度方向平行设置。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人潜航器母船,包括:
载具本体;以及
上述的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的底座设置于载具本体。
可选的,底座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当第一底座位于第一位置,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的片状弹性元件在伸直状态时,片状弹性元件沿远离载具本体的方向延伸;
当底座位于第二位置,片状弹性元件在伸直状态时,片状弹性元件向载具本体内延伸。
可选的,底座可枢转地连接于载具本体,以使底座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
可选的,还包括:
相对设置的左托架与右托架,左托架与右托架均设置于载具本体上;
其中,底座处于第二状态时,左托架与右托架分别设置于片状弹性元件的两侧。
可选的,还包括至少一个潜航器固定架,潜航器固定架设置于载具本体内,多个潜航器固定架沿片状弹性元件的伸直方向彼此间隔设置;
且左托架与右托架均可沿片状弹性元件的伸直方向移动。
可选的,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包括多个,每个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的底座设置于载具本体的沿水平方向的任一侧。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方法,使用上述的无人潜航器母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无人潜航器向无人潜航器母船所在位置航行,当无人潜航器与无人潜航器母船满足预设条件时,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的底座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且泵向可伸展臂本体内泵入流体以驱动可伸展臂本体膨胀伸展,使得片状弹性元件从卷曲状态切换至伸直状态;
当无人潜航器航行至可伸展臂本体上方时,可伸展臂本体内的流体从空腔内流出,以使得片状弹性元件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从伸直状态切换至卷曲状态,且片状弹性元件在从伸直状态切换至卷曲状态时,片状弹性元件卷绕无人潜航器向靠近底座的方向移动,直至片状弹性元件停止卷曲,无人潜航器移动至上夹持臂与上夹持臂之间;
上夹持臂与下夹持臂夹持固定无人潜航器后,底座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以将无人潜航器移动至左托架与右托架上;
上夹持臂与下夹持臂彼此远离后,左托架与右托架沿片状弹性元件的伸直方向同步移动,以使片状弹性元件从卷曲状态切换至伸直状态,在片状弹性元件切换至伸直状态时,无人潜航器移动至潜航器固定架上;
无人潜航器与无人潜航器母船连接后上传数据,完成无人潜航器的回收任务。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的底座上设置有片状弹性元件与可伸展臂本体,片状弹性元件设置于可伸展臂本体,且片状弹性元件和可伸展臂本体的一端均固定在底座上,从而两者形成一仿生卷曲臂。在片状弹性元件从伸直状态卷绕成环形的卷曲状态时,通过片状弹性元件卷绕无人潜航器实现回收,也即是在执行无人潜航器的回收任务时,片状弹性元件伸至无人潜航器的下方然后卷绕捆住无人潜航器即可,取消了现有的定位对接等工序,显著提高了无人潜航器的回收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无人潜航器母船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片状弹性元件处于卷曲状态;
图2为本发明无人潜航器母船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片状弹性元件处于伸直状态;
图3为本发明无人潜航器母船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片状弹性元件开始回收无人潜航器;
图4为本发明无人潜航器母船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底座处于第一位置,片状弹性元件处于卷曲状态;
图5为本发明无人潜航器母船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底座从第一位置翻转至第二位置;
图6为本发明无人潜航器母船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底座处于第二位置,上夹持臂与下夹持臂彼此远离;
图7为本发明无人潜航器母船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底座处于第二位置,片状弹性元件开始伸直;
图8为本发明无人潜航器母船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无人潜航器放置到位。
图9为本发明片状弹性元件与可伸展臂本体的截面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运用无人潜航器对海洋的研究日益增多,而对于布放回收水下潜水器要求也日益提高。在AUV作业完成后,都需要对AUV进行回收。目前应用于水下回收AUV的方式,主要有人工驾驶小艇回收、固定罩笼式对接、机械手捕捉等方式方法,由于水下通讯定位难、干扰因素多、不确定性、运动控制要求高等因素导致上述方法都存在对接成功率低、对接机构可调性差等缺点,从而严重制约了AUV布放与回收的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该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在片状弹性元件从伸直状态卷绕成环形的卷曲状态时,通过片状弹性元件卷绕无人潜航器实现回收,从而在回收无人潜航器时片状弹性元件伸至无人潜航器的下方然后卷绕捆住无人潜航器即可,取消了现有的定位对接等工序,显著提高了无人潜航器的回收效率。
下面结合一些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申请的发明构思。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参阅图1和图2,图1为片状弹性元件处于卷曲状态时,图2为片状弹性元件处于伸直状态时。
本实施例中,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包括底座110、片状弹性元件120、可伸展臂本体130以及泵。
底座110为装置整体的承载组件,其可通过螺栓等方式固定或者可移动地安装在小艇、母船或者海洋科研平台等可移动或者不可移动的载具上。
可伸展臂本体130具有固定端131,固定端131固定在底座110上,与固定端131相对的另一端为与自由端,自由端悬空。可伸展臂本体130可构造为长条状,从而可以在伸直时使得自由端远离无人潜航器母船。且可伸展臂本体130内具有一空腔,从而可泵入空气或者水等流体后伸展,在卸载流体后呈卷缩状态。
参阅图9,片状弹性元件120沿可伸展臂本体13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可伸展本体130内。具体而言,片状弹性元件120可嵌设于可伸展本体130的任一侧壁内。或者片状弹性元件120可粘贴或者通过铆钉或者其他等同方式固定设置于可伸展本体130的任一侧壁外。或者,片状弹性元件120还可嵌设于可伸展本体130的空腔内。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制。
且片状弹性元件120的一端与固定端131连接,另一端与自由端连接。片状弹性元件120的一端与固定端131一起连接于底座110,且片状弹性元件120具有卷曲状态与伸直状态,片状弹性元件120处于卷曲状态时,片状弹性元件120卷绕成环形,从而可带动可伸展臂本体130一起卷绕住无人潜航器。片状弹性元件120在卷曲状态处于稳态,而伸直时片状弹性元件120不是放松的,内部会有较大的内应力,存在趋向于回到稳态的趋势。此时,片状弹性元件120的截面为弧面可克服其自身的内应力来避免它重新卷曲而维持伸直状态。一旦发生卷曲,片状弹性元件120维持伸直的能力就降低,卷曲的能力超过了维持伸直的能力,就导致片状弹性元件120整体进入卷曲的稳定状态。
片状弹性元件120可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片状弹性元件120可沿片状弹性元件120的宽度方向彼此平行设置。多个片状弹性元件120具有更大的弹力以及结构强度。
可伸展臂本体130即用于驱动片状弹性元件120从稳定的卷曲状态展开伸直至伸直状态,或者打破伸直状态,破坏片状弹性元件120维持伸直的能力,使得片状弹性元件120回到稳定的卷曲状态。例如,在可伸展臂本体130泵入水后展开时,可伸展臂本体130将迫使片状弹性元件120展开伸直,而可伸展臂本体130放出水过程中,将破坏伸直状态的稳定,从而使得片状弹性元件120卷曲。
本实施例中,泵设置于底座110,且泵与可伸展臂本体130连通。泵可通过螺栓或者法兰等固定在底座110上。泵与可伸展臂本体130上开设的通孔连通。在泵通过该通孔向可伸展臂本体130内泵入水时,可伸展臂本体130膨胀展开。值得一提的是,泵可向可伸展本体130内泵入气体,也可以是水,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片状弹性元件120卷曲时可以卷曲呈一层环状,还可卷绕呈多层环状结构。为了实现远距离回收无人潜航器500,以避免近距离时无人潜航器在海水作用下撞击母船等回收载具,片状弹性元件120的长度可长达6米以上,此时,片状弹性元件120在卷曲时可呈多层环状结构。
因此,在回收无人潜航器时,片状弹性元件120伸直呈伸直状态,片状弹性元件120与可伸展臂本体130两者的远离底座的自由端一起移动至无人潜航器的下方,且自由端移动至一定距离使得在片状弹性元件120的长度方向上,无人潜航器位于固定端131和自由端之间。然后片状弹性元件120可在外力作用下开始卷曲,并使得片状弹性元件120与可伸展臂本体130整体进入卷曲的稳定状态,从而将无人潜航器500捆住并带至底座110附近,完成无人潜航器500的回收。容易理解的,本实施例中,回收过程取消了卷扬机构或者回收笼的对准或者控制等过程,从而显著提高无人潜航器500的回收效率。
且片状弹性元件120与可伸展臂本体130两者卷曲后卷曲收纳状折叠,装置所占体积小且不干扰无人艇等无人潜航器母船的正常航行。从而可在无人潜航器母船上布置多套该回收装置,实现多个AUV的同时回收。
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无人潜航器回收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下夹持臂140,下夹持臂140设置于底座110,且至少两个下夹持臂140分别设置于片状弹性元件120宽度方向的两侧。
由于片状弹性元件120将无人潜航器回收后,仅仅依靠片状弹性元件120的固定端131难以承受片状弹性元件120的其余部分以及无人潜航器500的重量,为此,在底座110上还设置有至少两个下夹持臂140,两个下夹持臂140分别位于片状弹性元件120宽度方向的两侧。下夹持臂140的一端与底座110连接,另一端悬空,且下夹持臂140的顶壁上开设有一凹槽,从而当片状弹性元件120将无人潜航器捆住带至底座110一侧时,下夹持臂140可从无人潜航器的下方托住无人潜航器。片状弹性元件120宽度方向上左右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下夹持臂140,且左右可对称设置,也可不对称。如左边仅一个,而右边2个。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无人潜航器的夹持的稳定度,避免在水面起伏或者波浪较大时,无人潜航器500在波浪冲击下脱离下夹持臂140,甚至于破坏片状弹性元件120。无人潜航器回收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上夹持臂150,上夹持臂150设置于底座110,且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一一对应设置。其中,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相对设置。参阅图5,本实施例中,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两者成对设置,从而将无人潜航器500牢固地固定在底座110上。
参阅图4和图5,图4中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彼此远离,图5中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相互靠近夹持固定住无人潜航器500。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片状弹性元件120在卷曲时可以将无人潜航器带至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之间,下夹持臂140与上夹持臂150的至少一者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110。也即是本实施例中,下夹持臂140可枢接于底座110上,或者上夹持臂150枢接于底座110上,或者两者均枢接于底座110上,使得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可在垂直面上彼此靠近或者彼此远离,当两者彼此远离时,片状弹性元件120可以将无人潜航器500带动至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之间,然后两者彼此靠近完成对无人潜航器500的夹持。
值得一提的是,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在底座110上相对于底座110的转动可以是通过气缸或者液压缸推动完成,气缸或者液压缸的一端铰接在底座110上,另一端铰接在上夹持臂150或者下夹持臂140上,从而可通过气缸或者液压杆的伸缩推动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在底座110上摆动。或者,上夹持臂150上固定有一齿轮,下夹持臂140上也固定有一齿轮,两个齿轮相互啮合,从而在两个齿轮正反转动过程中,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相互远离或者靠近。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在底座110上相对于底座110的转动还可通过其他机构实现,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制。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人潜航器母船,包括:载具本体200以及至少一个上述的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100,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100的底座110设置于载具本体200。该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无人潜航器母船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载具本体200可以是小艇、无人艇、水上移动或者固定平台或者是海上移动或者固定平台等,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制。
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100可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其中每个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100的底座110设置于载具本体200的沿水平方向的任一侧,如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100可安装于载具本体200的尾部,如尾部甲板上,也可安装于载具本体200的侧方,如载具本体200的船舷,甚至于安装于载具本体200的前部,如前甲板上,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制。多个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100可同时设置于载具本体200的沿水平方向的任一侧,或者还可分别设置于不同侧。
在一实施例中,底座110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当第一底座110位于第一位置,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的片状弹性元件120在伸直状态时,片状弹性元件120沿远离载具本体200的方向延伸;当底座110位于第二位置,片状弹性元件120在伸直状态时,片状弹性元件120向载具本体200的内侧延伸。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6,底座110的第二位置为无人潜航器500回收时的中间移动时停留位置,在该位置,无人潜航器500位于载具本体200内,底座110的第一位置为无人潜航器500的释放或者回收位置。参阅图4,当载具本体200移动至目标水域时,底座110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将无人潜航器带出载具本体200外,从而可将无人潜航器释放至远离载具本体200的水中。参阅图5,图5中底座110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
参阅图4,底座110在第一位置时位于载具本体200的尾部外侧,在第二位置时,底座110位于载具本体200内。容易理解的,底座11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可通过翻转实现,即底座110可枢转地连接于载具,以使底座11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
参阅图4、图5和图6,底座110枢接于载具本体200的尾部,当底座110翻转至载具本体200的内侧时,底座110位于第二位置。当底座110翻转至载具本体200的尾部的外侧底部时,底座110位于第一位置。此时,片状弹性元件120可将远离载具本体200的无人潜航器500回收至载具本体200的尾部,并通过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相向移动夹持住无人潜航器500,然后底座110翻转至第一位置,回到载具本体200内,即将无人潜航器从水中完全取出。或者,此时,底座110位于第一位置时,片状弹性元件120可沿载具本体200的长度方向伸直将无人潜航器释放至远离载具本体200的水中。
在一实施例中,由于底座110翻转至载具本体200内呈悬空状态,而底座110、片状弹性元件120以及无人潜航器的重量较重,会导致底座110与载具本体200的枢接处应力较大,因此,无人潜航器母船还包括:相对设置的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均设置于载具本体200上。其中,底座110处于第二位置时,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分别设置于片状弹性元件120的两侧。
参阅图4和图5,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设置于载具本体200的甲板的尾部,从而在底座110翻转至第二位置时,底座110、片状弹性元件120以及无人潜航器整体位于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之间。此时,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分别托住无人潜航器的艇首部与尾部,从而托住底座110、片状弹性元件120以及无人潜航器整体,避免底座110与载具本体200的枢接处折断。
值得一提的是,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可构造为一体。参阅图4和图5,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共用一个底座。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个潜航器固定架400,潜航器固定架400设置于载具本体200内,多个潜航器固定架400沿片状弹性元件120的伸直方向彼此间隔设置。
参阅图6和图7,载具本体200的甲板上沿载具本体200的长度方向布置有多个潜航器固定架400,每个潜航器固定架400的顶壁上开设有凹槽,无人潜航器500的艇首部与尾部均可安置于凹槽内。值得一提的是,多个潜航器固定架400可集成为一体,如参阅图6和图7,沿载具本体2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架体,此时,两架体的顶壁上沿载具本体200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凹槽,相应的两个凹槽即构成了一潜航器固定架400。且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均可沿片状弹性元件120的伸直方向移动。参阅图6、图7和图8,潜航器固定架400包括左右间隔设置的两部分,左右两部分之间的甲板上沿载具本体200的长度方向安装有导轨,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可在导轨上移动。此时,当底座110回收无人潜航器500并翻转至第二位置后,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相互远离,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可带动无人潜航器500向前移动,此时片状弹性元件120在外力作用下伸直,当片状弹性元件120完全伸直时,将无人潜航器500释放至潜航器固定架400最远处的凹槽内。
当需要回收多个无人潜航器,且需要将无人潜航器安放于依次布置的潜航器固定架400上时,片状弹性元件120可不完全伸直,而是移动至目标潜航器固定架400上方时,通过人工辅助或者使用吊具辅助将无人潜航器从片状弹性元件120的侧方取出。当无人潜航器离开片状弹性元件120后,片状弹性元件120可在在自身作用下回到卷曲状态。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方法,使用上述的无人潜航器母船。
本实施例中,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无人潜航器500向无人潜航器母船200所在位置航行,当无人潜航器500与无人潜航器母船200满足预设条件时,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的底座11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且泵向可伸展臂本130内泵入流体以驱动可伸展臂本体膨胀伸展,使得片状弹性元件120从卷曲状态切换至伸直状态。
该预设条件可以是两者之间的距离满足预设距离,预设距离可以根据无人潜航器500的航速航向、无人潜航器母船200的航速航向以及水面的水文条件等解算得到。预设条件还可以是无人潜航器发出或者接收到回收任务指令时,还可以是无人艇的观测设备如雷达等可观测到无人潜航器500时,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制。
此时,参阅图2,可伸展臂本体130内泵入流体膨胀,片状弹性元件120从卷曲状态切换至伸直状态。
步骤S102、当无人潜航器航行至可伸展臂本体130上方时,可伸展臂本体130内的流体从空腔内流出,以使得片状弹性元件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从伸直状态切换至卷曲状态,且片状弹性元件在从伸直状态切换至卷曲状态时,片状弹性元件卷绕无人潜航器向靠近底座的方向移动,直至片状弹性元件停止卷曲,无人潜航器移动至上夹持臂与上夹持臂之间。
参阅图2和图3,可伸展臂本体130内部空腔内的流体卸出后,可伸展本体130紧贴在片状弹性元件120上。此时,片状弹性元件120开始卷曲卷绕住无人潜航器500,并将其移动至底座110处。当片状弹性元件120停止卷曲,即完全进入到稳定的卷曲状态时,无人潜航器500移动至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之间。
容易理解的,相关技术中使用人工挂绳索建立远程物理连接,而本实施例通过可伸展臂本体130与片状弹性元件120组成的仿生卷曲臂柔性卷绕无人潜航器完成无人潜航器与无人潜航器母船之间的物理连接,实现无人潜航器的高效率回收。
且由于片状弹性元件120的长度较长且具备一定的刚度,从而可以实现安全距离外回收,避免无人潜航器500与无人潜航器母船碰撞。
步骤S103、当上夹持臂与下夹持臂夹持固定无人潜航器500后,底座110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以将无人潜航器500移动至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上。
且片状弹性元件120卷曲过程中卷绕无人潜航器500完成回收,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方法的回收时机的选择冗余度较好,只要无人潜航器位于片状弹性元件120的上方即可。且当回收失败时,泵再次将流体泵入可伸展臂本体130内,可再次快速执行回收任务。也即是本实施例的容错性较好。
参阅图4和图5,底座110从无人潜航器母船外翻转至无人潜航器母船内。底座110、片状弹性元件120以及无人潜航器整体位于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之间。此时,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分别托住无人潜航器500的艇首部与尾部,从而托住底座110、片状弹性元件120以及无人潜航器500整体,避免底座110与载具本体200的枢接处折断。
步骤S104、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彼此远离后,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沿片状弹性元件120的伸直方向同步移动,以使片状弹性元件120从卷曲状态切换至伸直状态,在片状弹性元件120切换至伸直状态时,无人潜航器500移动至潜航器固定架400上。
参阅图6和图7,在底座移动至第二位置后,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打开相互远离,然后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可带动无人潜航器500向前移动,此时片状弹性元件120在外力作用下伸直,当片状弹性元件120完全伸直时,可将无人潜航器释放至潜航器固定架400最远处的凹槽内。
步骤S105、无人潜航器500与无人潜航器母船连接后上传数据,完成无人潜航器500的回收任务。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方法通过可伸展臂本体130与片状弹性元件120组成的仿生卷曲臂柔性卷绕无人潜航器完成无人潜航器500与无人潜航器母船之间的物理连接,实现无人潜航器的高效率回收,具有回收效率较高,回收时间短的优点。而且可伸展臂本体130与片状弹性元件120组成的仿生卷曲臂本身具有一定的刚度,从而可伸展至安全距离外,实现安全距离外回收无人潜航器。且仿生卷曲臂快速卷曲过程中自带缓冲,可避免无人潜航器与母船碰撞。而且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方法使用的仿生卷曲臂驱动简单,可多姿态多角度回收AUV。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布放无人潜航器方法,使用上述的无人潜航器母船。
本实施例中,布放无人潜航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无人潜航器母船的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上的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彼此远离。
步骤S202、左托架310与右托架320带动无人潜航器500从潜航器固定架400上移动至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之间。
步骤S203、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相向移动并夹紧固定无人潜航器500。
步骤S204、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的底座110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以使得无人潜航器500移动至水中。
步骤S205、上夹持臂150与下夹持臂140彼此远离,完成无人潜航器的布放任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潜航器布放时通过上夹持臂与下夹持臂夹持住无人潜航器后翻转至无人潜航器母船外即可将无人潜航器置入水中,然后上夹持臂与下夹持臂打开即可完成布放,布放步骤简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可伸展臂本体,所述可伸展臂本体具有固定端与自由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底座连接,且所述可伸展臂本体内具有一空腔;
至少一个片状弹性元件,所述片状弹性元件沿所述可伸展臂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可伸展臂本体,所述片状弹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自由端连接,且所述片状弹性元件具有卷曲状态以及伸直状态;以及
泵,所述泵设置于所述底座,且所述泵与所述空腔连通;
其中,所述泵驱动所述可伸展臂本体膨胀伸展时,所述可伸展臂本体驱动所述片状弹性元件从卷曲状态切换至伸直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两个下夹持臂,所述下夹持臂设置于所述底座,且至少两个所述下夹持臂分别设置于所述片状弹性元件宽度方向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上夹持臂,所述上夹持臂设置于所述底座,且所述上夹持臂与所述下夹持臂一一对应设置,其中,所述上夹持臂与所述下夹持臂相对设置,且所述下夹持臂与所述上夹持臂的至少一者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底座;和/或
多个所述片状弹性元件沿所述片状弹性元件的宽度方向平行设置。
4.一种无人潜航器母船,其特征在于,包括:
载具本体;
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所述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的底座设置于所述载具本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潜航器母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当所述底座位于第一位置,所述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的片状弹性元件在伸直状态时,所述片状弹性元件沿远离所述载具本体的方向延伸;
当所述底座位于第二位置,所述片状弹性元件在伸直状态时,所述片状弹性元件向所述载具本体内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人潜航器母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载具本体,以使所述底座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人潜航器母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相对设置的左托架与右托架,所述左托架与所述右托架均设置于所述载具本体上;
其中,所述底座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左托架与所述右托架分别设置于所述片状弹性元件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人潜航器母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潜航器固定架,潜航器固定架设置于所述载具本体内,多个潜航器固定架沿所述片状弹性元件的伸直方向彼此间隔设置;
且所述左托架与所述右托架均可沿所述片状弹性元件的伸直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无人潜航器母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包括多个,每个所述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的底座设置于所述载具本体的沿水平方向的任一侧。
10.一种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方法,使用如权利要求4-9任一项所述的无人潜航器母船,其特征在于:
无人潜航器向无人潜航器母船所在位置航行,当所述无人潜航器与所述无人潜航器母船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的底座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且泵向所述可伸展臂本体内泵入流体以驱动可伸展臂本体膨胀伸展,使得片状弹性元件从卷曲状态切换至伸直状态;
当所述无人潜航器航行至所述可伸展臂本体上方时,所述可伸展臂本体内的流体从空腔内流出,以使得所述片状弹性元件从伸直状态切换至卷曲状态,且所述片状弹性元件在从伸直状态切换至卷曲状态时,所述片状弹性元件卷绕所述无人潜航器向靠近底座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片状弹性元件停止卷曲,所述无人潜航器移动至上夹持臂与下夹持臂之间;
所述上夹持臂与所述下夹持臂夹持固定所述无人潜航器后,所述底座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以将所述无人潜航器移动至左托架与右托架上;
所述上夹持臂与所述下夹持臂彼此远离后,所述左托架与右托架沿所述片状弹性元件的伸直方向同步移动,以使所述片状弹性元件从卷曲状态切换至伸直状态,在所述片状弹性元件切换至伸直状态时,所述无人潜航器移动至潜航器固定架上;
所述无人潜航器与所述无人潜航器母船连接上传数据,完成无人潜航器的回收任务。
CN202110072145.2A 2021-01-19 2021-01-19 无人潜航器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 Active CN1128493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72145.2A CN112849343B (zh) 2021-01-19 2021-01-19 无人潜航器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
PCT/CN2021/075098 WO2022155999A1 (zh) 2021-01-19 2021-02-03 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72145.2A CN112849343B (zh) 2021-01-19 2021-01-19 无人潜航器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49343A true CN112849343A (zh) 2021-05-28
CN112849343B CN112849343B (zh) 2022-04-19

Family

ID=76007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72145.2A Active CN112849343B (zh) 2021-01-19 2021-01-19 无人潜航器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49343B (zh)
WO (1) WO202215599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01593A (zh) * 2021-12-09 2022-01-07 浙江大学 一种水下柔性回收机构形态与刚度调控方法
WO2022155999A1 (zh) * 2021-01-19 2022-07-28 鹏城实验室 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21192B (zh) * 2023-02-28 2023-09-19 燕山大学 一种基于最优刚性图的潜器组网编队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02405A1 (en) * 2007-02-26 2008-08-28 Physical Sciences, Inc. Launch and Recovery Devices for Water Vehicles and Methods of Use
KR20170001109A (ko) * 2015-06-25 2017-01-04 한화시스템 주식회사 부두용 무인잠수정 진수인양장치
CN107499460A (zh) * 2017-09-22 2017-12-22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水面无人艇自动布放回收系统
CN108891538A (zh) * 2018-06-11 2018-11-27 江阴市北海救生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艇收放系统
CN108974286A (zh) * 2017-06-02 2018-12-11 周泽才 一种水下航行器网式布放与回收装置
CN109625183A (zh) * 2018-12-12 2019-04-16 上海大学 一种无人水面艇收放无人潜航器装置
CN109911124A (zh) * 2017-12-13 2019-06-21 河海大学 基于柔性臂的usv水面回收uuv的回收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7438B2 (zh) * 1972-02-08 1977-07-20
JPS5125266Y2 (zh) * 1972-02-10 1976-06-28
CN104669292B (zh) * 2015-03-28 2016-04-27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有凸起气囊的螺旋缠绕式充气抓捕手
CN112849343B (zh) * 2021-01-19 2022-04-19 鹏城实验室 无人潜航器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02405A1 (en) * 2007-02-26 2008-08-28 Physical Sciences, Inc. Launch and Recovery Devices for Water Vehicles and Methods of Use
KR20170001109A (ko) * 2015-06-25 2017-01-04 한화시스템 주식회사 부두용 무인잠수정 진수인양장치
CN108974286A (zh) * 2017-06-02 2018-12-11 周泽才 一种水下航行器网式布放与回收装置
CN107499460A (zh) * 2017-09-22 2017-12-22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水面无人艇自动布放回收系统
CN109911124A (zh) * 2017-12-13 2019-06-21 河海大学 基于柔性臂的usv水面回收uuv的回收装置及方法
CN108891538A (zh) * 2018-06-11 2018-11-27 江阴市北海救生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艇收放系统
CN109625183A (zh) * 2018-12-12 2019-04-16 上海大学 一种无人水面艇收放无人潜航器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55999A1 (zh) * 2021-01-19 2022-07-28 鹏城实验室 无人潜航器柔性回收装置、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
CN113901593A (zh) * 2021-12-09 2022-01-07 浙江大学 一种水下柔性回收机构形态与刚度调控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55999A1 (zh) 2022-07-28
CN112849343B (zh) 2022-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49343B (zh) 无人潜航器母船以及柔性回收方法
CN108639287B (zh) 一种大型重载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
CN109774856B (zh) 安全高效水下潜水器布放回收方法及装置
US9308973B2 (en) Launch and recovery device
CN103112561A (zh) 一种欠驱动auv水下回收装置
EP2316721A1 (en) Method for stabilizing a floating vessel against a stationary object
EP2409912A1 (en) Set of stowable rigid sails
JP6491190B2 (ja) 配備システム
US20180339758A1 (en) Automatic wing control for sailing vessels
BR112012000145B1 (pt) Construção de uma passarela
US9643691B2 (en) Launch and recovery device
CN112158318B (zh) 基于伸缩翼的混合式双向垂直剖面仪及其双向定域方法
EP2892800A1 (en)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 launcher
CN113562126A (zh) 一种恶劣海况条件下的auv自主布放回收充电装置
CN203186559U (zh) 船舶防沉装置
CN113772022B (zh) 水下机器人回收装置与母船
CN110803257A (zh) 一种无人航行设备收放系统
EP3003846B1 (en) Cradle assembly for boats
CN116834910A (zh) 一种水下测量无人船
JP7418436B2 (ja) 水中航走体のためのドッキング装置
CN110641659B (zh) 一种自避风浪的海洋监测机器人
CN215323178U (zh) 一种滑轨可调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
CN112875544B (zh) 安装在船用起重机上的绳驱式auv回收舱控制系统
EP3763616A1 (en) A system for charging a battery of an electrically driven ship
CN211223772U (zh) 一种无人航行设备收放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