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31395B - 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 - Google Patents

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31395B
CN112831395B CN201911167070.5A CN201911167070A CN112831395B CN 112831395 B CN112831395 B CN 112831395B CN 201911167070 A CN201911167070 A CN 201911167070A CN 112831395 B CN112831395 B CN 1128313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mbrane
nanopore
cell
bilayer
prote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670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31395A (zh
Inventor
王照辉
朱囯丽
林建勋
李汉东
章文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GI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GI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GI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BGI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6707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313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31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31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313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313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68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nucleic acids
    • C12Q1/6869Methods for sequenc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该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包括双分子层,所述双分子层包括数个双分子层结构,所述双分子层结构包括亲水端和疏水端,所述亲水端具有碳碳双键端基,所述数个双分子层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相连。该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对于纳米孔蛋白的稳定作用高于磷脂双分子层。

Description

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序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
背景技术
纳米孔测序技术(又称第四代测序技术)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新一代测序技术。目前测序长度可以达到150kb;目前市场上广泛接受的纳米孔测序平台是Oxford NanoporeTechnologies(ONT)公司的MinION纳米孔测序仪。它的特点是单分子测序,测序读长长(超过150kb),测序速度快,测序数据实时监控,机器方便携带等。纳米孔分析技术起源于Coulter计数器的发明以及单通道电流的记录技术。生理与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Neher和Sakamann在1976年利用膜片钳技术测量膜电势,研究膜蛋白及离子通道,推动了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实际应用进程。1996年,Kasianowicz等提出了利用α-溶血素对DNA测序的新设想,是生物纳米孔单分子测序的里程碑标志。随后,MspA孔蛋白、噬菌体Phi29连接器等生物纳米孔的研究报道,丰富了纳米孔分析技术的研究。Li等在2001年开启了固态纳米孔研究的新时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如今固态纳米孔技术日益发展成熟。目前用于DNA测序的纳米孔有两类:生物纳米孔(由某种蛋白质分子镶崁在磷脂膜上组成)和固态纳米孔(包括各种硅基材料、SiNx、碳纳米管、石墨烯、玻璃纳米管等)。DNA链的直径非常小(双链DNA直径约为2nm,单链DNA直径约为1nm),对所采用的纳米孔的尺寸要求较苛刻。
因而,纳米孔测序领域仍有待发展。
发明内容
目前纳米孔测序领域,制约纳米孔测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承载纳米孔蛋白的类细胞膜的稳定性。目前类细胞膜常使用磷脂双分子层制备,由于磷脂具有天然的疏水段和亲水段,在界面排布时,其疏水段在中间,亲水段在两边,从而形成双分子层的结构。但是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分子与分子间没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导致形成的双层膜很不稳定,实验操作或者纳米孔芯片移动过程中都会导致磷脂双分子层的破坏,从而严重影响了测序的进行。
基于上述问题的发现,发明人提出了利用嵌段共聚物模拟磷脂双分子层成膜,嵌段共聚物可以由亲水-疏水两嵌段构成,也可以由亲水-疏水-亲水三嵌段构成,其成膜原理跟磷脂双分子层类似,但是由于其分子与分子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强于磷脂双分子层,故稳定性比磷脂层略好。发明人通过将双键引入嵌段共聚物的亲水段,待聚合物成膜,纳米孔蛋白嵌入完成后,将聚合物两端的双键跟溶液中的水凝胶单体分子共聚合交联,达到将聚合物膜分子牢牢绑在一起的效果,从而最大限度提高聚合物膜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包括双分子层,所述双分子层包括数个双分子层结构,所述双分子层结构包括亲水端和疏水端,所述亲水端具有碳碳双键端基,所述数个双分子层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相连。其中,所述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作用力。发明人利用具有碳碳双键端基的嵌段共聚物发生自组装形成双分子层替代磷脂双分子层作为纳米孔蛋白的类细胞膜,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强于磷脂双分子层,且可以根据需要使末端修饰的双键发生自交联和/或与溶液中的游离单体交联,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对于纳米孔蛋白的稳定作用高于磷脂双分子层。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包括:交联双分子层,所述交联双分子层由前面所述的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通过碳碳双键端基自交联形成;纳米孔蛋白,所述纳米孔蛋白设置于所述交联双分子层空隙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类细胞膜通过端基双键发生自交联使得纳米孔蛋白被固定在类细胞膜之间,由此稳定性更高,且纳米孔蛋白不会脱落。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承载有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包括:凝胶结构,至少部分的凝胶结构由凝胶单体与至少部分的前面所述的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通过碳碳双键端基交联形成;纳米孔蛋白,所述纳米孔蛋白设置于所述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空隙内。换句话说,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与缓冲液中游离单体相互交联,缓冲液中的单体也可相互交联形成凝胶,单体与双分子层交联将双分子层稳定包裹在凝胶环境中,而纳米孔蛋白又设置于所述双分子层空隙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类细胞膜通过端基双键与凝胶单体发生交联使得纳米孔蛋白被固定在类细胞膜之间,由此稳定性更高,且纳米孔蛋白不会脱落。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制备前面所述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具有碳碳双键端基的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成膜,以便获得所述类细胞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自组装成膜可以是通过鼓泡的方式进行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制备获得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对于纳米孔蛋白的稳定作用高于磷脂双分子层。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制备前面所述的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方法包括:将纳米孔蛋白设置于前面所述的类细胞膜中,以便获得所述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纳米孔测序装置。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纳米孔测序装置包括纳米孔,所述纳米孔中设置有前面所述的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或依据前面所述的方法制备的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由此,测序过程中纳米孔的类细胞膜能长时间稳定,且纳米孔蛋白不会脱落,能完成长时间测序。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纳米孔测序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方法包括利用前面所述的纳米孔测序装置对待测样核酸品进行测序,以便获得待测核酸样品的序列。由此,能长时间测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交联结果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不交联的聚合物双层膜稳定性测试结果;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聚合物单独交联膜的稳定性测试结果;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聚合物与凝胶交联膜(插完蛋白后交联)的稳定性测试结果;以及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聚合物与凝胶交联膜(先交联后插蛋白)的稳定性测试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形成本申请的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单体为常见的单体,该两亲嵌段共聚物含有亲、疏水段,端基具有OH修饰,端基羟基可进一步被修饰为碳碳双键,两亲嵌段共聚物可以是两嵌段(亲水-疏水)也可以是三嵌段(亲水-疏水-亲水)。
嵌段共聚物中的亲水单体和疏水单体不受特别限制。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亲水单体可以为亲水性非离子型单体,如2-甲基-2-恶唑啉,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N-羟甲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叔丁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脂、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环氧乙烷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疏水单体包括具有饱和的或不饱和的烷基、羟基烷基、烷基烷氧基、芳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烷氧基、芳基和芳基-烷基、烷基磺酸酯、芳基磺酸酯、硅氧烷及其组合的烯属不饱和单体。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疏水单体的实例包括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辛酯、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硬脂酯、丙烯酸山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山嵛酯、2-乙基己基丙烯酰胺、辛基丙烯酰胺、月桂基丙烯酰胺、硬脂基丙烯酰胺、山嵛基丙烯酰胺、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戊酯、丙烯酸己酯、1-乙烯基萘、2-乙烯基萘、3-甲基苯乙烯、4-丙基苯乙烯、叔丁基苯乙烯、4-环己基苯乙烯、4-十二烷基苯乙烯、2-乙基-4-苄基苯乙烯和4-(苯基丁基)苯乙烯。也可以组合使用疏水单体。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疏水单体可以选自硅氧烷、芳基磺酸酯以及饱和的和不饱和的任选具有官能性端基的烷基部分,其中烷基部分具有5-24个碳原子。例如,该烃基部分具有6-18个碳原子,该烷基部分具有8-16个碳原子。
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包括双分子层,所述双分子层包括数个双分子层结构,所述双分子层结构包括亲水端和疏水端,所述亲水端具有碳碳双键端基,所述数个双分子层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相连。其中,所述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作用力。发明人利用具有碳碳双键端基的嵌段共聚物发生自组装形成双分子层替代磷脂双分子层作为纳米孔蛋白的类细胞膜,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强于磷脂双分子层,且可以根据需要使末端修饰的双键发生自交联和/或者双键与缓冲液体系中游离的单体交联,形成水凝胶包裹的类细胞膜,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对于纳米孔蛋白的稳定作用高于磷脂双分子层。
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包括:交联双分子层,所述交联双分子层由前面所述的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通过碳碳双键端基自交联形成;纳米孔蛋白,所述纳米孔蛋白设置于所述交联双分子层空隙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类细胞膜通过端基双键发生自交联使得纳米孔蛋白被固定在类细胞膜之间,由此稳定性更高。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承载有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包括:凝胶结构,至少部分的凝胶结构由凝胶单体与至少部分的前面所述的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通过碳碳双键端基交联形成;纳米孔蛋白,所述纳米孔蛋白设置于所述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空隙内。换句话说,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与缓冲液中游离单体相互交联,缓冲液中的单体也可相互交联形成凝胶,单体与双分子层交联将双分子层稳定包裹在凝胶环境中,而纳米孔蛋白又设置于所述双分子层空隙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类细胞膜通过端基双键与凝胶单体发生交联使得纳米孔蛋白被固定在类细胞膜之间,由此稳定性进一步显著提高,且纳米孔蛋白不会脱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凝胶结构进一步由凝胶单体相互交联形成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交联在紫外光或者化学交联剂的条件下进行的。在紫外光照射或者化学交联剂分解的条件下,能使得嵌段共聚物的双键发生交联或者嵌段共聚物的双键与凝胶单体发生交联。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凝胶单体包括选自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2-羟乙基酯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至少之一,所述凝胶单体通过交联的方式与所述交联双分子层连接。由此,类细胞膜更稳定,固定纳米孔蛋白更牢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纳米孔蛋白为hemolysin蛋白。
制备前面所述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的方法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制备前面所述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具有碳碳双键端基的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成膜,以便获得所述类细胞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自组装成膜可以是通过鼓泡的方式进行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制备获得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对于纳米孔蛋白的稳定作用高于磷脂双分子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成膜是在纳米孔测试装置的纳米孔中进行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嵌段共聚物为两嵌段(亲水-疏水)或三嵌段(亲水-疏水-亲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自组装是在膜片钳技术下进行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膜片钳技术可以是:搭建纳米孔测试装置,使用Axopatch 200B PatchClam(Axon公司)膜片钳与数据采集卡1550A(Axon公司)搭建信号采集平台,使用带有100um的孔的槽(warner,BCH-M13),向进行实验的槽两边的池子中都加入1mL的缓冲液,并分别通过Ag/AgCl连接膜片钳系统。其中,所述缓冲液不受特别限制,只要是不含阻聚剂的缓冲液就能达到本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缓冲液包括1M KCl,10mMtris,1mM EDTA,pH 8.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共聚物是以溶解在正庚烷或者硅油中的形式提供的,所述共聚物的浓度为10mg/mL。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共聚物在溶解前进一步包括干燥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类细胞膜是通过如下方式获得的:带有150μm孔的阵列芯片先通入1ml的缓冲液,所述缓冲液的成分为1M KCl,10mM tris,1mM EDTA,pH8.0,后通入2μl溶解后的带双键的三嵌段共聚物的正癸烷溶液或者硅油溶液,在孔的周围利用鼓泡的方法成聚合物膜,然后再通入缓冲液将多余的油相冲走。同时,cis端的电极接地,trans端的电极施加180mV的电压,观察电流变化,当电流从超载变成0时,停止鼓泡;再施加1V的电压,观察膜是否能够被击破,在1V的作用下膜可以被击破,再重新鼓泡形成膜,测电容值在35pF-85pF,即可认为是双层聚合物膜,也就是本发明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纳米孔蛋白为hemolysin蛋白等膜蛋白
制备前面所述的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的方法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制备前面所述的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方法包括:将纳米孔蛋白设置于前面所述的类细胞膜中,以便获得所述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将纳米孔蛋白设置于所述的类细胞膜中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1)所述纳米孔蛋白插入所述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空隙内;2)将插有所述纳米孔蛋白的类细胞膜进行交联处理,所述交联包括所述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与凝胶单体的交联。即纳米孔蛋白可以在交联前先插入类细胞膜中,然后再进行交联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将纳米孔蛋白设置于所述的类细胞膜中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1)将所述类细胞膜进行交联处理,所述交联包括所述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与凝胶单体的交联;2)使所述纳米孔蛋白扩散进入交联处理后的类细胞膜中。即也可以先交联形成水凝胶,然后通过扩散作用将纳米孔蛋白从水凝胶中扩散进类细胞膜中。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制备方式使得纳米孔蛋白被固定在类细胞膜之间,稳定性更高,且纳米孔蛋白不会脱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交联处理前,进一步包括检测电容,电容值为35~85pF,优选为50pF。由此,能保证仅插入一个纳米孔蛋白。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向cis端加入1μl的纳米孔蛋白,使其在共聚物膜上进行自组装,检测电流,当电流值为110pA左右,此时可认为只有一个纳米孔蛋白插入。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纳米孔蛋白为hemolysin蛋白等膜蛋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也可以使用加入7.5%~15%w/v(g/ml)的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单体的缓冲液,使用紫外光(30W,280nm)在距离孔约5cm的地方照射1小时,使共聚物与单体在紫外作用下进行交联。达到更好固定聚合物膜以及孔蛋白的效果。待交联完毕后,通入膜蛋白使其放置24小时左右插孔。该方式是先交联后插蛋白的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也可以使用加入7.5%~15%w/v的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单体的缓冲液,然后加入膜蛋白,等待一定时间(1小时内)使膜蛋白插入到类双层膜中,后使用紫外光(30W,280nm)在距离孔约5cm的地方照射1小时,使共聚物与单体在紫外作用下进行交联。该方式是先插蛋白后交联的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交联处理在紫外光或者化学引发剂的作用下进行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使用紫外光(30W,280nm)在距离纳米孔约5cm的地方照射1小时,使共聚物和溶液中的单体发生交联。
纳米孔测序装置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纳米孔测序装置。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纳米孔测序装置包括纳米孔,所述纳米孔中设置有前面所述的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或依据前面所述的方法制备的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由此,测序过程中纳米孔的类细胞膜能长时间稳定,且纳米孔蛋白不会脱落,能完成长时间测序。
纳米孔测序方法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纳米孔测序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方法包括利用前面所述的纳米孔测序装置对待测样核酸品进行测序,以便获得待测核酸样品的序列。由此,能长时间测序。
下面介绍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嵌段共聚物不交联成膜
1、将不修饰的三嵌段共聚物(6PMOXA-33PDMS-6PMOXA)溶于氯仿中,后将其在氩气的环境下进行干燥,并将干燥后的共聚物溶解在正癸烷或者硅油中,得到浓度为10mg/mL的溶解产物。
2、搭建纳米孔测试装置,使用Axopatch 200B Patch Clam(Axon公司)膜片钳与数据采集卡1550A(Axon公司)搭建信号采集平台,使用带有150um的孔的槽,向进行实验的槽两边的池子中都加入1mL的缓冲液(1M KCl,10mM tris,1mM EDTA,pH 8.0),并分别通过Ag/AgCl连接膜片钳系统。
3、通入2μl 10mg/ml的带双键的三嵌段共聚物的正癸烷溶液或者硅油溶液,在孔的周围利用鼓泡的方法成聚合物膜,同时,cis端的电极接地,trans端的电极施加180mV的电压,观察电流变化,当电流从超载变成0时,停止鼓泡;再施加1V的电压,观察膜是否能够被击破,在1V的作用下膜可以被击破,再重新鼓泡形成膜,测电容值在35pF-85pF,即可认为是双层聚合物膜。
4、向cis端加入1μl的1μg/ml的hemolysin蛋白,使其在共聚物膜上进行自组装,检测电流,当电流值为110pA左右,此时可认为只有一个蛋白插入。
5.监测在该状态下,膜的寿命。
该方案可以成膜,但成膜不稳定,寿命只有6小时左右,结果如图2所示。
实施例2嵌段共聚物自交联
1、合成端基带双键(甲基丙烯酸酯)的三嵌段共聚物(6PMOXA-33PDMS-6PMOXA),将其在氩气的环境下进行干燥,并将干燥后的共聚物溶解在正癸烷或者硅油中,得到浓度为10mg/mL的溶解产物。
2、搭建纳米孔测试装置,使用Axopatch 200B Patch Clam(Axon公司)膜片钳与数据采集卡1550A(Axon公司)搭建信号采集平台,使用带有150um的孔的槽,向进行实验的槽两边的池子中都加入1mL的缓冲液(1M KCl,10mM tris,1mM EDTA,pH 8.0,含0.5%光引发剂,如Irgacure 2959),并分别通过Ag/AgCl连接膜片钳系统。
3、通入2μl 10mg/ml的带双键的三嵌段共聚物的正癸烷溶液或者硅油溶液,在孔的周围利用鼓泡的方法成聚合物膜,同时,cis端的电极接地,trans端的电极施加180mV的电压,观察电流变化,当电流从超载变成0时,停止鼓泡;再施加1V的电压,观察膜是否能够被击破,在1V的作用下膜可以被击破,再重新鼓泡形成膜,测电容值在35pF-85pF,即可认为是双层聚合物膜。
4、使用紫外光(30W,280nm)在距离孔约5cm的地方照射15min,使共聚物发生自交联。
5、向cis端加入1μl的1μg/ml的hemolysin蛋白,使其在共聚物膜上进行自组装,检测电流,当电流值为110pA左右,此时可认为只有一个蛋白插入。
6.监测在该状态下,膜的寿命。
该方案是聚合物单独交联形成的膜,形成的膜较不交联的聚合物稳定,可以稳定成膜10天,但是30cm高度下一摔膜即破裂,结果如图3所示。
实施例3嵌段共聚物与水凝胶交联(先插蛋白后交联)
1、合成两端带有甲基丙烯酸酯的三嵌段共聚物(6PMOXA-33PDMS-6PMOXA),将其在氩气的环境下进行干燥,并将干燥后的共聚物溶解在正癸烷或者硅油中,得到浓度为10mg/mL的溶解产物。
2、搭建纳米孔测试装置,使用Axopatch 200B Patch Clam(Axon公司)膜片钳与数据采集卡1550A(Axon公司)搭建信号采集平台,使用带有100μm的孔的槽,向进行实验的流体槽内加入1mL的含10%w/v的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单体的缓冲液(1M KCl,10mM tris,1mM EDTA,pH 8.0,含0.5%光引发剂Irgacure),并分别通过Ag/AgCl连接膜片钳系统。3、通入2μl 10mg/ml的带双键的三嵌段共聚物的正癸烷溶液或者硅油溶液,在孔的周围利用鼓泡的方法成聚合物膜,同时,cis端的电极接地,trans端的电极施加180mV的电压,观察电流变化,当电流从超载变成0时,停止鼓泡;再施加1V的电压,观察膜是否能够被击破,在1V的作用下膜可以被击破,再重新鼓泡形成膜,测电容值在35pF-85pF,即可认为是双层聚合物膜。
4、向进行实验的流体槽内加入1mL的含10%w/v的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单体的缓冲液(1M KCl,10mM tris,1mM EDTA,pH 8.0,含0.5%光引发剂Irgacure),以冲走多余的油相。
5、向cis端加入1μl的1μg/ml的hemolysin蛋白,使其在共聚物膜上进行自组装,检测电流,当电流值为110pA左右,此时可认为只有一个蛋白插入。
6、使用紫外光(30W,280nm)在距离孔约5cm的地方照射一小时,使共聚物与凝胶在紫外作用下进行交联。
7.监测在该状态下,膜的寿命。
该方案可稳定成膜一个月以上,可耐30cm高度的摔打,结果如图4所示。
实施例4嵌段共聚物与水凝胶交联(先交联后插蛋白)
1.合成两端带有甲基丙烯酸酯的三嵌段共聚物(6PMOXA-33PDMS-6PMOXA),将其在氩气的环境下进行干燥,并将干燥后的共聚物溶解在正癸烷或者硅油中,得到浓度为10mg/mL的溶解产物。
2.搭建纳米孔测试装置,使用Axopatch 200B Patch Clam(Axon公司)膜片钳与数据采集卡1550A(Axon公司)搭建信号采集平台,使用带有100um的孔的槽,向进行实验的流体槽内加入1mL的含10%w/v的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单体的缓冲液(1M KCl,10mM tris,1mM EDTA,pH 8.0,含0.5%光引发剂Irgacure),并分别通过Ag/AgCl连接膜片钳系统。
3.通入2μl 10mg/ml的带双键的三嵌段共聚物的正癸烷溶液或者硅油溶液,在孔的周围利用鼓泡的方法成聚合物膜,同时,cis端的电极接地,trans端的电极施加180mV的电压,观察电流变化,当电流从超载变成0时,停止鼓泡;再施加1V的电压,观察膜是否能够被击破,在1V的作用下膜可以被击破,再重新鼓泡形成膜,测电容值在50pF-100pF,即可认为是双层聚合物膜。
4.向进行实验的流体槽内加入1mL的含10%w/v的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单体的缓冲液(1M KCl,10mM tris,1mM EDTA,pH 8.0,含0.5%光引发剂Irgacure),以冲走多余的油相。
5.使用紫外光(30W,280nm)在距离孔约5cm的地方照射一小时,使共聚物与凝胶在紫外作用下进行交联。
6.向cis端加入1μl的1μg/ml的hemolysin蛋白,使其在共聚物膜上进行自组装,检测电流,当电流值为110pA左右,此时可认为只有一个蛋白插入,静置过夜后等待蛋白插孔。
7.监测在该状态下,膜的寿命。
该方案可稳定成膜一个月以上,可耐30cm高度的摔打,结果如图5所示。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9)

1.一种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凝胶结构,至少部分的凝胶结构由凝胶单体与至少部分的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通过碳碳双键端基交联形成,所述凝胶单体包括选自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2-羟乙基酯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至少之一;
纳米孔蛋白,所述纳米孔蛋白设置于所述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空隙内;
其中,所述类细胞膜包括双分子层,所述双分子层包括数个双分子层结构,所述双分子层结构包括亲水端和疏水端,所述亲水端具有碳碳双键端基,所述数个双分子层结构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相连;
所述类细胞膜包括嵌段共聚物,所述嵌段共聚物包括亲水单体和疏水单体,所述亲水单体包括亲水性非离子型单体,所述疏水单体包括具有饱和的或不饱和的烷基、羟基烷基、烷基烷氧基、芳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烷氧基、芳基和芳基-烷基、烷基磺酸酯、芳基磺酸酯、硅氧烷及其组合的烯属不饱和单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细胞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结构进一步由凝胶单体相互交联形成;
任选地,所述交联在紫外光或者化学引发剂的条件下进行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细胞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性非离子型单体为2-甲基-2-恶唑啉,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N-羟甲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叔丁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或环氧乙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细胞膜,所述纳米孔蛋白为hemolysin蛋白。
5.一种制备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具有碳碳双键端基的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成膜,以便获得所述类细胞膜;
所述嵌段共聚物包括亲水单体和疏水单体,所述亲水单体包括亲水性非离子型单体,所述疏水单体包括具有饱和的或不饱和的烷基、羟基烷基、烷基烷氧基、芳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烷氧基、芳基和芳基-烷基、烷基磺酸酯、芳基磺酸酯、硅氧烷及其组合的烯属不饱和单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嵌段共聚物为两嵌段或三嵌段。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膜是在纳米孔测试装置的纳米孔中进行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组装是在膜片钳技术下进行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物是以溶解在正庚烷或者硅油中的形式提供的,所述共聚物的浓度为10mg/mL。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性非离子型单体为2-甲基-2-恶唑啉,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N-羟甲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叔丁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或环氧乙烷。
11.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纳米孔蛋白设置于类细胞膜中;
其中,所述类细胞膜包括双分子层,所述双分子层包括数个双分子层结构,所述双分子层结构包括亲水端和疏水端,所述亲水端具有碳碳双键端基,所述数个双分子层结构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相连;
所述类细胞膜包括嵌段共聚物,所述嵌段共聚物包括亲水单体和疏水单体,所述亲水单体包括亲水性非离子型单体,所述疏水单体包括具有饱和的或不饱和的烷基、羟基烷基、烷基烷氧基、芳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烷氧基、芳基和芳基-烷基、烷基磺酸酯、芳基磺酸酯、硅氧烷及其组合的烯属不饱和单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纳米孔蛋白设置于所述的类细胞膜中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
1)将所述纳米孔蛋白插入所述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空隙内;2)将插有所述纳米孔蛋白的类细胞膜进行交联处理,所述交联包括所述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与凝胶单体的交联。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纳米孔蛋白设置于所述的类细胞膜中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
1)将所述类细胞膜进行交联处理,所述交联包括所述类细胞膜的双分子层与凝胶单体的交联;
2)使所述纳米孔蛋白扩散进入交联处理后的类细胞膜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交联处理前,进一步包括检测电容,电容值为35-85pF。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值为50pF。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孔蛋白为hemolysin蛋白。
17.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单体包括选自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2-羟乙基酯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至少之一。
18.根据权利要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处理是在紫外光下或者化学引发剂下进行的。
19.一种纳米孔测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纳米孔,所述纳米孔中设置有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或依据权利要求11~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的承载有纳米孔蛋白的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
CN201911167070.5A 2019-11-25 2019-11-25 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 Active CN1128313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67070.5A CN112831395B (zh) 2019-11-25 2019-11-25 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67070.5A CN112831395B (zh) 2019-11-25 2019-11-25 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31395A CN112831395A (zh) 2021-05-25
CN112831395B true CN112831395B (zh) 2024-01-16

Family

ID=75922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67070.5A Active CN112831395B (zh) 2019-11-25 2019-11-25 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313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6344B (zh) * 2021-07-06 2023-03-24 四川大学 一种纳米孔基因测序用光交联磷脂双层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02768B (zh) * 2021-07-06 2023-03-24 四川大学 一种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磷脂双层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06329B (zh) * 2021-12-22 2022-08-09 四川大学 一种用于纳米孔基因测序的磷脂双层膜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122883A1 (zh) * 2021-12-27 2023-07-06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 成膜装置及成膜方法
WO2023187081A1 (en) * 2022-03-31 2023-10-05 Illumina Cambridge Limited Methods for inserting nanopores into polymeric membranes using chaotropic solvents
WO2023187106A1 (en) * 2022-03-31 2023-10-05 Illumina Cambridge Limited Barriers including cross-linked amphiphilic molecul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WO2023187110A1 (en) * 2022-03-31 2023-10-05 Illumina Cambridge Limited Amphiphilic polymers to be used in barrier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barriers with nanopore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WO2023187104A1 (en) * 2022-03-31 2023-10-05 Illumina Cambridge Limited Nanopore devices including barriers using diblock or triblock copolymer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WO2023187111A1 (en) * 2022-03-31 2023-10-05 Illumina Cambridge Limited Barriers including biological nanopore for dna sequencing, the barriers being made of co-polymers with end and/or middle group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US20230381718A1 (en) * 2022-03-31 2023-11-30 Illumina Cambridge Limited Barriers including molecules covalently bonded to amphiphilic molecul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CN117384486A (zh) * 2023-02-10 2024-01-12 北京普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仿生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16488B1 (en) * 1999-11-05 2005-07-12 Biocure, Inc. Amphiphilic polymeric vesicles
CN1679961A (zh) * 2005-01-27 2005-10-12 浙江大学 仿细胞膜的聚合物胶束载药体系
CN101821626A (zh) * 2007-08-21 2010-09-01 埃斯埃斯发明有限公司 双层
WO2012161662A1 (en) * 2011-05-26 2012-11-29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ore-spanning biomimetic membranes embedded with aquaporin
CN102834527A (zh) * 2010-02-23 2012-12-19 华盛顿大学 用纳米孔的分析物测序
CN110088299A (zh) * 2016-09-29 2019-08-02 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 通过纳米孔指导的核酸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88025A1 (en) * 2000-05-16 2001-11-22 Biocure, Inc. Membranes formed from amphiphilic copolymers
WO2004093786A2 (en) * 2003-04-16 2004-11-04 Corium International Covalent and non-covalent crosslinking of hydrophilic polymers and adhesive compositions prepared therewith
KR102537186B1 (ko) * 2017-02-06 2023-05-25 아쿠아포린 에이에스 아쿠아포린 수분 통로를 포함하는 이중블록 공중합체 소포 및 분리막과 이의 제조 및 사용 방법
US11092605B2 (en) * 2017-11-22 2021-08-17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olymer-based lipid nanodiscs and macrodiscs
US20200399693A1 (en) * 2018-02-12 2020-12-24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Ltd. Nanopore assemblies and uses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16488B1 (en) * 1999-11-05 2005-07-12 Biocure, Inc. Amphiphilic polymeric vesicles
CN1679961A (zh) * 2005-01-27 2005-10-12 浙江大学 仿细胞膜的聚合物胶束载药体系
CN101821626A (zh) * 2007-08-21 2010-09-01 埃斯埃斯发明有限公司 双层
CN102834527A (zh) * 2010-02-23 2012-12-19 华盛顿大学 用纳米孔的分析物测序
WO2012161662A1 (en) * 2011-05-26 2012-11-29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ore-spanning biomimetic membranes embedded with aquaporin
CN110088299A (zh) * 2016-09-29 2019-08-02 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 通过纳米孔指导的核酸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Nascent Membrane Protein Is Located Adjacent to ER Membrane Proteins Throughout Its Integration and Translation;Richard N. Thrift, etal.;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第112卷(第5期);第809-82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31395A (zh) 202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31395B (zh) 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类细胞膜
US11920184B2 (en) Concentrating a target molecule for sensing by a nanopore
Yiu et al. Effect of resin hydrophilicity and water storage on resin strength
Doherty et al. Critical factors for high‐performance physically adsorbed (dynamic) polymeric wall coatings for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of DNA
Leung et al. Polymer structure features contributing to mucoadhesion. II
Brahim et al. Synthesis and hydration properties of pH-sensitive p (HEMA)-based hydrogels containing 3-(trimethoxysilyl) propyl methacrylate
Lee et al. Studies on preparation and swelling properties of the N‐isopropylacrylamide/chitosan semi‐IPN and IPN hydrogels
US20150159009A1 (en) Graft copolymers, their preparation and use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Lang et al. Biomimetic separation of transport and matrix functions in lamellar block copolymer channel-based membranes
WO2008042018A2 (en) Nanopore platforms for ion channel recordings and single molecul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JP6518985B2 (ja) がん細胞捕捉方法
US11674955B2 (en) Membrane and droplet-interface bilayer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4918696A (zh) 膜阵列的形成及其装置
JP2002515586A (ja) 分子の分離を実施するための改良された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JP2005509243A5 (zh)
Senshu et al. Time-resolved surface rearrangements of poly (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block-isoprene)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CN111919112B (zh) 用于离子浓度的电位测量的参比电极
EP2537026A2 (en) High-resolution analysis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CN113999291B (zh) 嵌入接头、锚定分子、分子膜、装置、方法及应用
WO2023216874A1 (zh) 一种表面接枝交联的两性离子聚合物涂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3402768B (zh) 一种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磷脂双层膜及其制备方法
EP3839038A2 (en)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cerebrovascular simulation and high-efficiency blood-brain barrier simulation system comprising same
CN117651855A (zh) 用于制备具有可控厚度的聚合基质的方法
DE102005017522A1 (de) Immobilisierungs- und Reaktionsmatrix für Biosensoren
Zhang et al. Controlled release of ionic drug through the positively charged temperature-responsive membran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