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03978A - 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03978A CN112803978A CN202011633274.6A CN202011633274A CN112803978A CN 112803978 A CN112803978 A CN 112803978A CN 202011633274 A CN202011633274 A CN 202011633274A CN 112803978 A CN112803978 A CN 1128039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unction
- beam forming
- expressed
- beamforming
- constrai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5000015429 Mirabilis expansa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44000294411 Mirabilis expansa Speci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5000013536 miso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9000013598 ve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0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41000764238 Isi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1000170489 Upi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7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0 relax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13—Intelligent reflective surface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00—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Digital/analogue conversion
- H03M1/12—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H03M1/34—Analogue value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values
- H03M1/38—Analogue value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values sequentially only, e.g.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属于多小区多用户MIMO通信技术领域,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如何有效的实现该系统的联合波束成形。该方法为在满足BS的单个发射功率约束和IRS的反射约束的条件下,通过联合优化BS的传输波束成形向量wk和IRS的反射波束成形向量θ,基于AO框架以及逐次逼近方法最大化MISO系统中所有用户的和速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小区多用户MIMO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应用的发展,对第五代(5G)及5G以上的蜂窝网络提出了大量具有各种服务质量(QoS)的无线设备的需求。高数据传输速率,低延迟,高效节能,低成本,增加的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对未来的通信系统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即将到来的通信网络的性能,许多无线通信技术被提出和深入研究,包括超密集网络(UDN)、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毫米波(mmWave)通信。虽然上述技术显著提高了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和能源效率,但在实际系统中的网络能耗和硬件成本仍然是关键问题。为了降低能耗和硬件成本,近年来提出了智能反射面(IRS),并且由于其能在从微波到可见光的宽频率范围内对电磁波进行裁剪而引起了广泛关注。IRS就像一面镜子,它通过智能地调整每个反射单元的反射相移来积极地将反射信号对准所需要的接收机。在过去的几年中,IRS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被提出,它能够通过重新配置无线传播环境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IRS受到学者青睐的原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IRS在不使用任何功率放大器的情况下放大和转发入射信号,而是通过巧妙地设计每个反射单元所应用的相移,来构造性地结合每个反射信号。很容易发现,由于没有使用放大器,IRS将消耗比传统的放大和转发(AF)中继收发机少得多的能量。因此,可以预见IRS可以作为一种绿色和经济有效的方案来提高未来蜂窝网络的频谱和能源效率。另一方面,IRS是低剖面的,可以实际制作成适形的安装在任意形状的表面上,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所有这些令人瞩目的优势促使许多学者关注IRS的研究。
大多数之前的工作集中在单小区的场景,没有考虑相邻小区间的交互。众所周知,当多个用户被不同的分布在邻近地区的BS服务时,干扰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研究IRS辅助的多小区系统的波束成形技术是很有意义的。然而,在目前的文献中,只有少数的工作考虑到多小区通信。本文考虑了一个IRS辅助的多小区MISO系统,其中部署了一个IRS辅助多小区通信和抑制小区间干扰。这里构建的问题是非凸的,如何有效的实现该系统的联合波束成形,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来解决如何有效的实现该系统的联合波束成形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满足BS的单个发射功率约束和IRS的反射约束的条件下,通过联合优化BS的传输波束成形向量wk和IRS的反射波束成形向量θ,基于AO框架以及逐次逼近方法最大化MISO系统中所有用户的和速率,所述和速率R表示为:
Pk表示第k个BS的最大功率预算;
wk∈CM×1。
作为优选,基于AO框架以及逐次逼近方法最大化MISO系统中所有用户的和速率,包括如下步骤:
将和速率R表示为:
函数φ表示为:
BSj到用户k的有效反射信道记为:
Gj表示为从BSj到IRS的信道矩阵。
函数φ和函数关于wk,为凹的,上述问题的目标为两个凹函数的差函数,基于逐次逼近方法将非凸问题凹替代,当发射波束成形向量为固定的,上述第一约束优化问题退化为第二约束优化问题,所述第二约束优化问题表示为:
作为优选,通过线性化一个凸替代函数求解上述第一约束优化问题,包括如下步骤:
其中,
函数φ等价为第一等价公式,所述第一等价公式为:
定义BSj到用户k的有效或者组合信道记为:
进一步得到上述第一不等式成立;
将上述第一约束优化问题近似为第三约束优化问题,所述第三约束优化问题为:
上述第三约束优化问题为一个有秩约束的SDP,结果是非凸的,去掉秩约束,得到如下凸SDR问题:
其中,特征矩阵Uk=[u1,u2,…,uM];
对角矩阵Λk=diag(λ1,λ2,…,λM);
由降序奇异值构成对角元素,并利用最大奇异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恢复发射波束成形向量,公式为:
作为优选,通过逐次逼近方法求解上述第二约束优化问题,包括如下步骤:
定义如下:
ck,j=Φk,jwj
得到第二等式,所述第二等式表示为:
用户k的SINR写为:
上述第二等式进一步定义为:
基于上述,第二约束优化问题改写第二替代问题,所述第二替代问题为:
Vm,n表示矩阵V的第m行第n列的元素,去掉秩约束rank(V)=1,得到松弛第二约束优化问题,所述松弛第二约束优化问题为:
定义如下:
上述松弛第二约束优化问题重新表示为如下DC规划问题:
通过线性化Ω到Ω的一阶泰勒展开式进行求解,Ω为V的函数;
Ω(V)为凹函数,得到如下第三不等式:
及第四不等式:
通过标准凸优化工具,求解上述SDR问题;
定义V*为SDR问题的解,执行奇异值分解V*=ZΓZH,得到:
特征矩阵:
Z=[z1,z2,…,zN+1]
并得到对角矩阵:
Γ=diag(γ1,γ1,…,γN+1)
通过最大奇异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恢复反射波束成形向量,即
在当前步骤中得到的解V*更新为最优解,构造新的替代函数开始下一轮优化;
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恢复,得到:
其中,[x](1:N)表示包含x的前N个元素的向量;
在上述逐次逼近过程中,当达到光滑点时终止,得到解。
所述最小SINR最大化问题表示为:
引入辅助变量t,将上述最小SINR最大化问题改写为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所述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表示为:
定义BSj到用户k的有效或组合信道记为:
传输波束成形问题被写为第二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所述第二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表示为:
对于第二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等效地将第一个约束项写为第四不等式,所述第四不等式表示为:
将上述第四不等式的右部分进一步写为第三等式,所述第三等式表示为:
将第四不等式重写为第五不等式,所述第五不等式表示为:
将上述第五不等式进一步重写为第六不等式,所述第六不等式表示为:
基于上述,将第二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等价重写为第三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所述第三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表示为:
如果给定任意问题t,上述第三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的可行性问题能够写为:
设定上述第三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中t的最优解为γ*,如果上述可行性问题为可行的,t≤γ*,如果上述可行性问题不可行,t>γ*,基于上述,给定任意t>0,结合二分法,上述第三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通过检验可行性问题的可行性等价求解。
作为优选,结合二分法,上述第三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通过检验可行性问题的可行性等价求解,包括如下步骤:
设定上述可行性问题为可行的,且具有一个包含最优解γ*的区间[γmin,γmax];
确定最优值在上述区间的上半部分还是下半部分,并相应的更新内部值;
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至间隔的宽度足够小。
作为优选,通过如下方法优化优化反射波束成形θ:
定义如下:
ck,j=Φk,jwj
基于上述定义,用户k的SINR写为:
据上述用户k的SINR,在数学上给出反射波束成形问题,如下:
上述反射波束成形问题为非凸优化问题,基于逐次逼近方法求解上述反射波束成形问题。
作为优选,基于逐次逼近方法求解上述反射波束成形问题,包括如下步骤:
定义如下:
将上述反射波束成形问题改下为如下第二反射波束成形问题:
定义如下:
进一步将上述反射波束成形问题等价改写为如下第三反射波束成形问题:
其中,Vm,n表示矩阵V中第m行第n列中的元素;
由于非凸秩1约束,将上述第三反射波束成形问题改写为如下的松弛版反射波束成形问题:
上述松弛版反射波束成形问题为非凸的,通过对t进行二分搜索求解可行性问题,所述可行性问题为:
上述可行性问题为一个凸半定规划,通过CVX最优求解可行性问题的最优解,进而得到松弛版反射波束成形问题的最优解;
设定V*和t*为松弛版反射波束成形问题的最优解,通过逐次逼近方法恢复反射波束成形向量θ,如果rank(V*)=1,V*和t*为上述第三反射波束成形问题的最优解,如果rank(V*)≥1,采用高斯随机过程产生第三反射波束成形问题和第二反射波束成形问题的秩1解。
本发明的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IRS在多小区多用户MIMO系统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实现信号的定向发射,而又不产生额外的能量消耗;
2、构建的问题是非凸的,直接求解是NP-难的。SCA技术通过将非凸问题转化为凸问题,进而求得原问题的近似最优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用于IRS辅助的多小区MISO系统的联合波束成形设计方法的系统模型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提波束成形收发机优化算法的收敛曲线;
图3为所提波束成形收发机优化算法所实现的和速率性能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用于解决如何有效的实现该系统的联合波束成形的技术问题。
实施例:
一个由IRS辅助的多小区MISO系统,其中IRS被部署来协助多小区通信并抑制小区间干扰,如图1所示。我们假设配备多天线的K个发射机与它们预期的单天线接收机通信。假设每个BS处的天线数为M,IRS处的反射单元数为N。令表示系统中BS或用户的集合,表示在IRS处反射单元的集合。令表示从BS j到IRS的信道矩阵,表示从IRS到用户k的信道向量,hk,j表示从BSj到用户k的信道向量。每个用户k的发送机将其各自的信息信号sk发送到其指定的接收机。为了抑制小区间的干扰,信号由波束成形向量预先编码。每个基站k的发射信号表示为xk=wksk。假设每个BS k都有一个最大的功率预算Pk。
用户k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表示为
其中nk为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
此外,令θ=[θ1,…,θn,…,θN]H表示反射波束成形向量,满足常数模约束为了方便推导,我们定义BS j到用户k的有效反射信道记为将干扰视为噪声,则第k个接收机的可达率为Rk=log2(1+SINRk), (2)
其中
整个网络的可达率则可写为
在MISO系统中,基于两个不同的目标来考虑两个不同的问题。一种是最大化系统中所有用户的和速率,另一种是最大化网络中最差的信号干扰加噪声比(SINR),以均衡所有用户之间的速率。
(1)和速率最大化问题:其目标是在满足BS的单个发射功率约束和IRS的反射约束的条件下,通过联合优化BS的传输波束成形向量wk和IRS的反射波束成形向量θ,使网络中所有用户的总可达率达到最大。这个问题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其中Pk表示各BS的最大功率预算,(5)的第一个约束保证了单个BS的峰值功率预算,所述单位模约束由约束(5)的第二个约束体现;
(2)SINR均衡问题:SINR均衡方法设计的基本逻辑是在满足BS的单个发射功率约束和IRS反射约束的条件下,通过联合优化BS的发射波束成形向量和IRS的反射波束成形向量θ,来最大化网络中所有用户的最差可达率。最小可达率最大化问题表示为:
因为问题(6)中的每个用户的速率Rk是SINRk的单调递增函数,该最小速率最大化问题可以等效地重新定义为对应的最小SINR最大化问题,即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SINR项中发射波束成形向量wk和反射波束成形向量θ之间的耦合,问题(5)和(7)都是高度非凸的。它通常是NP-难的,很难直接找到最优解。在接下来的部分中,将基于交替优化(AO)框架和SCA技术来设计和速率最大化问题迭代算法。对于SINR均衡问题,依靠AO和二分法来寻找一个可行的解。
针对和速率最大化问题的交替优化框架,为了便于分析,将可达和速率(4)重新表示为
其中函数φ定义为
由于φ和关于是凹的,问题(11)的目标是两个凹函数的差(D.C.)函数,因此问题(11)是一个D.C.规划。D.C.规划仍然是非凸的,但是,它是易于处理的。如下一部分所示,基于序列凸逼近(SCA)技术,将给出非凸问题的凹替代方案,将其松弛为凸问题。当发射波束成形向量是固定的,问题退化为以下问题
通过交替求解问题(11)和(12),提出了原始和率最大化优化问题(5)的AO框架,该AO框架总结为算法1。
命题1:如果能得到问题(11)和(12)的(局部)最优解,算法1一定是收敛的。
证明:假设在第n次迭代时,算法从一定可行值θ(n-1)开始。在算法1的步骤4中,当优化得到局部最优解时,目标必须是非递减的,即:
基于SCA的发射和反射波束成形求解方案:
(1)发射波束成形设计
由于问题(11)的目标仍然是非凸的,我们通过线性化一个凸替代函数来求解它。然后利用半定松弛(SDR)技术求解凸替代问题。
如上所述,问题(11)的目标是一个D.C.函数,既不是凸的也不是凹的。为了设计D.C.规划的求解算法,我们依赖于SCA的方法。
SCA的核心思想是逐次地解决一系列原问题的凸替代,从而得到一个平稳解。根据问题(11)的和速率结构,可以通过局部线性化到它的一阶泰勒展开来构造凹替代。具体来说,可以根据以下命题构造和速率函数(8)的凹替代。
证明:式(9)、(10)等价改写为
和
下面的命题给出了凹替代的一个重要性质。
进一步使得式(21)成立。
根据命题3,将(11)中的目标函数用(16)代替,舍弃(20)中的常数项,将问题(11)近似为
问题(24)是一个有秩约束的SDP,结果是非凸的。我们去掉秩约束,得到如下凸SDR问题
使用标准凸优化工具,如CVX【38】,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用SDP问题(25)的最优解,如果那么松弛问题(24)是紧的。虽然这还没有被证明,但我们的实验表明,解是紧的。秩1解的证明留给以后的工作。
得到解后,我们对其进行奇异值分解(SVD)为其中Uk=[u1,u2,…,uM]是特征矩阵,Λk=diag(λ1,λ2,…,λM)一种对角矩阵,由降序奇异值构成其对角元素。然后利用最大奇异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恢复发射波束成形向量
在当前步骤中得到的解可更新为最优解,构造新的替代函数开始下一轮优化。在这样一个逐次逼近的过程中,当达到一个光滑点时,我们最终得到了一个解。针对IRS辅助的多小区MISO系统,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CA的迭代发射波束成形方法,总结为算法2。
(2)反射波束成形设计
根据AO原理,在优化反射波束成形向量时,发射波束成形向量是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反射波束成形优化问题数学上由式(12)给出。注意,问题(12)仍然是非凸优化问题。接下来,我们使用完善的SDR技术来解决问题(12)。
式(27)可进一步定义为
且
因此,将问题(12)改写为
其中Vm,n表示矩阵V的第m行第n列的元素。去掉秩约束rank(V)=1,我们得到问题(30)的松弛版本如下
定义
和
上面讨论的优化问题可以重新表述为下面的D.C.规划
因为Ω(V)是凹函数,我们有以下不等式(类似于命题3)
及
通过将式(34)的目标函数Ω替换为式(35),舍弃常数项,则将问题(34)近似为
使用标准凸优化工具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定义V*是SDR问题(38)的解,执行奇异值分解(SVD)V*=ZΓZH,获得特征矩阵Z=[z1,z2,…,zN+1],Γ=diag(γ1,γ1,…,γN+1)是一种对角矩阵,由降序奇异值构成其对角元素。然后利用最大奇异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恢复反射波束成形向量,即
如果V*的秩都等于1,该解也是问题(38)的最优解。在当前步骤中得到的解V*可更新为最优解,构造新的替代函数开始下一轮优化。为了得到问题(12)的最优解,我们通过下式恢复它
其中[x](1:N)表示包含x的前N个元素的向量。在这种逐次逼近过程中,当达到光滑点时,最终可以得到解。针对IRS辅助的多小区MISO系统,基于SCA的反射波束成形迭代方法总结为算法3。
针对SINR均衡波束成形问题的优化方案,问题(7)是非凸且NP-难的,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有效的算法在多项式时间内找到一个好的近似解。通过引入辅助变量t,问题(7)可以改写为
注意,由于发射波束成形和反射波束成形θ之间的耦合,问题(41)很难被最优地求解。正如在第四部分中讨论的基于SCA的和速率最大化算法,我们也借助AO框架解决这一难题,即固定其中一个,以交替的方式优化发射波束成形向量和反射波束成形向量θ。
(1)发射波束成形优化
(42)的第一个约束关于wk或t都是线性的,但同时关于两者不是线性的。因此(42)仍然不是一个凸优化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等效地将(42)的第一个约束写成
不等式右边进一步写成
因此,将问题(42)等价地重写为
如果给定任意问题t,(47)的可行性问题可以写成
设问题(47)中t的最优解为γ*,因此,很明显,如果可行性问题(49)是可行的,那么我们有t≤γ*。反之,如果问题不可行,则可以得出结论t>γ*。因此,给定任意t>0,结合二分法,问题(47)可以通过检验问题(49)的可行性来等价求解。
给定t,问题(49)是一个凸SOCP,可以使用CVX等标准凸优化求解器进行求解。因此,最终得到了问题(42)的最优发射波束成形解。
基于我们上面讨论的观察,问题(49)可以用二分法来解决。我们假设这个问题是可行的,并且有一个包含最优解γ*的区间[γmin,γmax]。然后,我们在中点求解凸可行性问题,确定最优值是在区间的下半部分还是上半部分,并相应地更新内部值。这个过程将重复,直到间隔的宽度足够小。这种二分算法在算法4中得到了总结。
(2)反射波束成形优化
据此,在数学上给出了反射波束成形问题
可见(52)也是一个非凸优化问题。下面,由于SDR在反射波束成形优化中的广泛应用,我们使用完善的SDR技术来求解它。
且
那么,将问题(52)改写为
其中Vm,n表示矩阵V第m行第n列中的元素。然而,由于非凸秩1约束,问题(54)仍然难以得到最优解。去掉秩1约束,我们得到(54)的松弛版本为
显然,问题(55)仍然是非凸的,但与问题(49)类似,它可以通过对t进行二分搜索来求解可行性问题。
可行性问题(56)是一个凸半定规划(SDP),从而可以使用CVX最优地求解,从而得到问题(55)的最优解。
定义V*和t*为SDR问题(55)的最优解,我们可以通过SVD恢复反射波束成形向量θ。如果rank(V*)=1,那么V*和t*也是问题(54)的最优解。然而,如果rank(V*)≥1,那么我们需要采用高斯随机过程来产生问题(54)和(53)的秩1解。
幸运的是,我们发现在仿真中,解总是秩1的,这简化了我们的工作。通过对问题(52)的基于SDR的反射波束成形方案和对问题(42)的基于SOCP的发射波束成形方案交替优化,可以得到原问题(7)的有效解,我们将该算法称为基于SDR的交替优化(AO)框架。使用SDR的AO算法总结为算法5。
由图3可得该方法收敛迅速。由图3可得,与现有方法相比,在同等信噪比条件下该方法能够实现最大的可达速率。
上文通过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展示和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已揭示的实施例,基与上述多个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可以组合上述不同实施例中的代码审核手段得到本发明更多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2.根据权利为要求所述的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AO框架以及逐次逼近方法最大化MISO系统中所有用户的和速率,包括如下步骤:
将和速率R表示为:
函数φ表示为:
BSj到用户k的有效反射信道记为:
Gj表示为从BSj到IRS的信道矩阵。
函数φ和函数关于wk,为凹的,上述问题的目标为两个凹函数的差函数,基于逐次逼近方法将非凸问题凹替代,当发射波束成形向量为固定的,上述第一约束优化问题退化为第二约束优化问题,所述第二约束优化问题表示为:
3.根据权利为要求2所述的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线性化一个凸替代函数求解上述第一约束优化问题,包括如下步骤:
其中,
函数φ等价为第一等价公式,所述第一等价公式为:
定义BSj到用户k的有效或者组合信道记为:
进一步得到上述第一不等式成立;
将上述第一约束优化问题近似为第三约束优化问题,所述第三约束优化问题为:
上述第三约束优化问题为一个有秩约束的SDP,结果是非凸的,去掉秩约束,得到如下凸SDR问题:
其中,特征矩阵Uk=[u1,u2,…,uM];
对角矩阵Λk=diag(λ1,λ2,…,λM);
由降序奇异值构成对角元素,并利用最大奇异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恢复发射波束成形向量,公式为:
4.根据权利为要求2所述的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逐次逼近方法求解上述第二约束优化问题,包括如下步骤:
定义如下:
ck,j=Φk,jwj
得到第二等式,所述第二等式表示为:
用户k的SINR写为:
上述第二等式进一步定义为:
基于上述,第二约束优化问题改写第二替代问题,所述第二替代问题为:
V≥0,
rank(V)=1,
Vm,n表示矩阵V的第m行第n列的元素,去掉秩约束rank(V)=1,得到松弛第二约束优化问题,所述松弛第二约束优化问题为:
V≥0.
定义如下:
上述松弛第二约束优化问题重新表示为如下DC规划问题:
V≥0.
通过线性化Ω到Ω的一阶泰勒展开式进行求解,Ω为V的函数;
Ω(V)为凹函数,得到如下第三不等式:
及第四不等式:
V≥0,
通过标准凸优化工具,求解上述SDR问题;
定义V*为SDR问题的解,执行奇异值分解V*=ZΓZH,得到:
特征矩阵:
Z=[z1,z2,…,zN+1]
并得到对角矩阵:
Γ=diag(γ1,γ1,…,γN+1)
通过最大奇异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恢复反射波束成形向量,即
在当前步骤中得到的解V*更新为最优解,构造新的替代函数开始下一轮优化;
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恢复,得到:
其中,[x](1:N)表示包含x的前N个元素的向量;
在上述逐次逼近过程中,当达到光滑点时终止,得到解。
定义BSj到用户k的有效或组合信道记为:
传输波束成形问题被写为第二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所述第二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表示为:
对于第二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等效地将第一个约束项写为第四不等式,所述第四不等式表示为:
将上述第四不等式的右部分进一步写为第三等式,所述第三等式表示为:
将第四不等式重写为第五不等式,所述第五不等式表示为:
将上述第五不等式进一步重写为第六不等式,所述第六不等式表示为:
基于上述,将第二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等价重写为第三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所述第三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表示为:
如果给定任意问题t,上述第三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的可行性问题能够写为:
设定上述第三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中t的最优解为γ*,如果上述可行性问题为可行的,t≤γ*,如果上述可行性问题不可行,t>γ*,基于上述,给定任意t>0,结合二分法,上述第三辅助变量最大化问题通过检验可行性问题的可行性等价求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逐次逼近方法求解上述反射波束成形问题,包括如下步骤:
定义如下:
将上述反射波束成形问题改下为如下第二反射波束成形问题:
定义如下:
进一步将上述反射波束成形问题等价改写为如下第三反射波束成形问题:
V≥0,
rank(V)=1,
其中,Vm,n表示矩阵V中第m行第n列中的元素;
由于非凸秩1约束,将上述第三反射波束成形问题改写为如下的松弛版反射波束成形问题:
V≥0.
上述松弛版反射波束成形问题为非凸的,通过对t进行二分搜索求解可行性问题,所述可行性问题为:
find:V
V≥0.
上述可行性问题为一个凸半定规划,通过CVX最优求解可行性问题的最优解,进而得到松弛版反射波束成形问题的最优解;
设定V*和t*为松弛版反射波束成形问题的最优解,通过逐次逼近方法恢复反射波束成形向量θ,如果rank(V*)=1,V*和t*为上述第三反射波束成形问题的最优解,如果rank(V*)≥1,采用高斯随机过程产生第三反射波束成形问题和第二反射波束成形问题的秩1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633274.6A CN112803978B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633274.6A CN112803978B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03978A true CN112803978A (zh) | 2021-05-14 |
CN112803978B CN112803978B (zh) | 2022-05-24 |
Family
ID=75808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633274.6A Active CN112803978B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803978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15547A (zh) * | 2021-05-28 | 2021-08-27 | 北京邮电大学 | 智能反射面辅助多小区的鲁棒联合传输波束优化方法 |
CN114599044A (zh) * | 2022-03-07 | 2022-06-07 | 西北工业大学 | 基于智能反射面技术的认知网络中波束赋形优化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05320A (zh) * | 2012-09-24 | 2013-01-30 | 上海交通大学 | 最大化多小区下行加权和速率的单调优化方法 |
US20140293904A1 (en) * | 2013-03-28 | 2014-10-02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parse Beamforming Design |
CN110912597A (zh) * | 2019-11-07 | 2020-03-24 | 南京邮电大学 | 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鲁棒安全波束成形方法 |
CN111294096A (zh) * | 2020-02-17 | 2020-06-16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一种智能反射面miso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优化方法 |
CN111314893A (zh) * | 2020-02-17 | 2020-06-19 | 电子科技大学 | 反射面辅助的设备到设备通信系统设计方法 |
CN111901802A (zh) * | 2020-07-31 | 2020-11-06 | 东南大学 | 一种借助智能反射表面的miso系统下行保密率优化方法 |
-
2020
- 2020-12-31 CN CN202011633274.6A patent/CN11280397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05320A (zh) * | 2012-09-24 | 2013-01-30 | 上海交通大学 | 最大化多小区下行加权和速率的单调优化方法 |
US20140293904A1 (en) * | 2013-03-28 | 2014-10-02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parse Beamforming Design |
CN110912597A (zh) * | 2019-11-07 | 2020-03-24 | 南京邮电大学 | 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鲁棒安全波束成形方法 |
CN111294096A (zh) * | 2020-02-17 | 2020-06-16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一种智能反射面miso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优化方法 |
CN111314893A (zh) * | 2020-02-17 | 2020-06-19 | 电子科技大学 | 反射面辅助的设备到设备通信系统设计方法 |
CN111901802A (zh) * | 2020-07-31 | 2020-11-06 | 东南大学 | 一种借助智能反射表面的miso系统下行保密率优化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ANMING DONG等: ""ECG Baseline Wander Correction and Denoising Based on Sparsity"", 《IEEE ACCESS》 * |
邱静等: ""基于鱼侧线感知原理和深度学习的水下平动目标方向识别"", 《机械工程学报》 *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15547A (zh) * | 2021-05-28 | 2021-08-27 | 北京邮电大学 | 智能反射面辅助多小区的鲁棒联合传输波束优化方法 |
CN114599044A (zh) * | 2022-03-07 | 2022-06-07 | 西北工业大学 | 基于智能反射面技术的认知网络中波束赋形优化方法 |
CN114599044B (zh) * | 2022-03-07 | 2024-04-30 | 西北工业大学 | 基于智能反射面技术的认知网络中波束赋形优化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03978B (zh) | 2022-05-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225108B (zh) | 一种智能反射面辅助多小区协同多点传输的鲁棒波束赋形方法 | |
CN113193894B (zh) | 可重构智能表面辅助的多用户miso下行无线通信谱效能效联合优化方法 | |
CN112422162B (zh) | 智能反射面鲁棒波束成形方法及系统 | |
Chu et al. |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IRS-assisted wireless-powered FDMA IoT networks | |
CN111865387A (zh) | 智能反射面辅助无线通信系统的波束成形设计方法 | |
CN111835406B (zh) | 适用于多波束卫星通信的能效谱效权衡的鲁棒预编码方法 | |
CN114070365B (zh) | 一种智能反射表面辅助的低射频复杂度多用户mimo上行频谱效率优化方法 | |
CN112803978B (zh) | 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 | |
CN114466390B (zh) | 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辅助的swipt系统性能优化方法及系统 | |
CN113709687A (zh) | 一种智能反射面辅助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资源分配方法 | |
Ye et al. | On the capacity of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assisted MIMO symbiotic communications | |
CN111726156A (zh) | 一种基于noma的资源分配方法与装置 | |
CN114286312A (zh) | 一种基于可重构智能表面增强无人机通信的方法 | |
CN113949607A (zh) | 一种智能反射面无小区系统的鲁棒性波束设计方法 | |
Qiu et al. | Joint beamforming for IRS-aided multi-cell MISO system: Sum rate maximization and SINR balancing | |
CN115941010B (zh) | 基于分支界定的irs辅助去蜂窝大规模mimo系统波束赋形方法 | |
CN113824478A (zh) | 离散透镜天线阵列辅助的宽带毫米波多用户大规模mimo上行频谱效率优化方法 | |
CN114285443B (zh) | 动态超表面天线辅助的近场宽带上行mimo传输方法 | |
CN115173901A (zh) | 基于irs辅助的miso无线携能通信系统的能效最大化方法 | |
Li et al. | Joint beamforming and power allocation for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aided millimeter wave MIMO systems | |
CN114337902A (zh) | 一种irs辅助的毫米波多小区间干扰的抑制方法 | |
Li et al. | Intelligent Reflective Surface Assisted Integrated Sensing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 |
CN117527020A (zh) | 智能反射面辅助无线携能通信系统下联合有源和无源波束成形优化 | |
CN111740766A (zh) | 一种基于码本的波束设计方法与装置 | |
CN111726803A (zh) | 一种基于认知无线电的能量采集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250353 University Road, Changqing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No. 3501 Patentee after: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50353 University Road, Changqing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No. 3501 Patentee before: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