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03888A - 光伏组件 - Google Patents

光伏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03888A
CN112803888A CN202110402116.8A CN202110402116A CN112803888A CN 112803888 A CN112803888 A CN 112803888A CN 202110402116 A CN202110402116 A CN 202110402116A CN 112803888 A CN112803888 A CN 1128038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ng
bypass diode
wire
jumper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0211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03888B (zh
Inventor
金叶义
吴国星
席志祥
陶春华
王娟
郭志球
李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0211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038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03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38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038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38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4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to b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e.g. junction box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其包括汇流导线、第一跨接导线、第一旁路二极管和第二旁路二极管,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的一端与一条汇流导线相连,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的一端与另一条汇流导线相连,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的另一端通过与所述汇流导线电绝缘的导电结构共同连接至所述第一跨接导线。本申请提供的光伏组件,仅需要在现有汇流条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汇流导线电绝缘的导电结构即可实现接线盒的安装,从而无需改变现有的接线盒和二极管的设计要求,简化了接线盒与汇流导线的设计及装配工艺,方便了对接线盒及二极管的布置。

Description

光伏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通常是由多个电池串串联构成。其中,电池串之间通过汇流条串联,并通过接线盒连接和保护各个太阳能光伏组件,将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力与外部线路连接,传导光伏组件所产生的电流。但是,对于现有的接线盒,为了便于安装,需要在汇流条上设计用于与接线盒连接的结构,工艺复杂,同时接线盒及其内部二极管的设计要求均需要较大的改进,浪费成本。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为了安装接线盒而需要对汇流条进行较大改进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其中,包括汇流导线、第一跨接导线、第一旁路二极管和第二旁路二极管,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的一端与一条汇流导线相连,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的一端与另一条汇流导线相连,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的另一端通过与所述汇流导线电绝缘的导电结构共同连接至所述第一跨接导线。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二跨接导线、平行布置且依次串联的第一串组、第二串组、第三串组、第一旁路二极管、第二旁路二极管和第三旁路二极管,所述第一串组与所述第二串组在相互靠近的一端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二串组与所述第三串组在相互靠近的一端的极性相同;
所述汇流导线与所述第一串组、第二串组和第三串组电性相连,所述第一跨接导线设置于所述第一串组和所述第二串组之间,且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串组和所述第二串组上远离所述汇流导线的一端,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汇流导线,所述导电结构的绝缘部位固定于所述汇流导线,所述导电结构的导电部位与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电性相连;
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一串组和所述第一跨接导线之间,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汇流导线和所述导电结构的一端电性相连;
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二串组和所述第一跨接导线之间,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汇流导线和所述导电结构的另一端电性相连;
所述第二跨接导线设置于所述第二串组和所述第三串组之间,且所述第二跨接导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串组远离所述汇流导线的一端,所述第二跨接导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汇流导线;
所述第三旁路二极管连接于所述汇流导线,且所述第三旁路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三串组和所述第二跨接导线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导电结构为导电条,所述导电条包括导电层和绝缘层,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绝缘层的一面粘接固定,所述绝缘层的另一面贴附于所述汇流导线,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绝缘层间隔粘接固定于所述导电层,以使所述导电层在间隔部位与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的表面贴合并保持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导电条还包括反光层,所述反光层固定于所述导电层上背离所述绝缘层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反光层上形成有多个反光凸起,所述反光凸起上形成有反光面,所述反光面为斜面或曲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反光层通过刻蚀工艺形成于与所述导电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反光层焊接或粘接固定于所述导电层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间隔部位的宽度小于相邻的两条所述汇流导线之间的间隙距离,且大于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第一接线盒,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和所述第三旁路二极管分别设置于一个所述第一接线盒中;
所述第一接线盒中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汇流导线的第一接线孔和用于连接所述导电条或所述第二跨接导线的第二接线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导电条的两端垂直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表面,以分别穿过两个所述第一接线盒中的第二接线孔而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接线盒中的第一旁路二极管和第二旁路二极管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第四串组、第五串组、第六串组、第三跨接导线和第四跨接导线,所述第四串组和所述第一串组并联,所述第五串组与所述第二串组并联,所述第六串组与所述第三串组并联;
所述第三跨接导线设置于所述第三串组和所述第四串组之间,且所述第三跨接导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串组和所述第四串组上远离所述汇流导线的一端,所述第三跨接导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汇流导线和所述第一跨接导线;
所述第四跨接导线设置于所述第五串组和所述第六串组之间,且所述第四跨接导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六串组上远离所述汇流导线的一端,所述第四跨接导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汇流导线和所述第二跨接导线。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相互并联的所述第一串组和所述第四串组、所述第二串组和所述第五串组、所述第三串组和所述第六串组之间分别通过焊丝相连,所述焊丝和所述导电条分别位于所述汇流导线的两侧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光伏组件中的各个串组均包括电池串,所述电池串由多个电池切片构成,所述电池切片由电池片通过切割工艺均等分切割而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一条汇流导线上设置有第一引出线,另一条汇流导线上设置有第二引出线,所述导电结构为第三引出线,且所述第三引出线设置于所述第一跨接导线,所述第一引出线、所述第二引出线和所述第三引出线均垂直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表面,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所述第三引出线电连接,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分别与所述第三引出线和所述第二引出线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二跨接导线、平行布置且依次串联的第一串组、第二串组、第三串组、第一旁路二极管、第二旁路二极管和第三旁路二极管,所述第一串组与所述第二串组在相互靠近的一端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二串组与所述第三串组在相互靠近的一端的极性相同;
所述汇流导线与所述第一串组、第二串组和第三串组电性相连,所述第一跨接导线设置于所述第一串组和所述第二串组之间,且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串组和所述第二串组上远离所述汇流导线的一端,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引出线;
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一串组和所述第一跨接导线之间;
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二串组和所述第一跨接导线之间;
所述第二跨接导线设置于所述第二串组和所述第三串组之间,且所述第二跨接导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串组上远离所述汇流导线的一端,所述第二跨接导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汇流导线;
所述第三旁路二极管连接于所述汇流导线,且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三串组和所述第二跨接导线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第二接线盒和第三接线盒,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和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二接线盒中,所述第三旁路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第三接线盒中;
所述第二接线盒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线的第三接线孔、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线的第四接线孔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三引出线的第五接线孔。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光伏组件,仅需要在现有汇流条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汇流导线电绝缘的导电结构即可实现接线盒的安装,从而无需改变现有的接线盒和二极管的设计要求,简化了接线盒与汇流导线的设计及装配工艺,方便了对接线盒及二极管的布置。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版型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正视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汇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汇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汇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汇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汇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汇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10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正视图;
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图12为第一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第二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第三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导电层;
2-绝缘层;
3-反光层;
31-反光凸起;
311-反光面;
4-粘接层;
5-间隔部位;
100-第一串组;
110-第四串组;
200-第二串组;
210-第五串组;
300-第三串组;
310-第六串组;
400-第一跨接导线;
410-第三跨接导线;
500-第二跨接导线;
510-第四跨接导线;
600-汇流导线;
700-电池串;
710-焊丝;
800-导电条;
810-引出端;
901-第一旁路二极管;
902-第二旁路二极管;
903-第三旁路二极管;
910-第一接线盒;
911-第一接线孔;
912-第二接线孔;
920-第二接线盒;
921-第三接线孔;
922-第四接线孔;
923-第五接线孔;
930-第三接线盒;
931-第六接线孔;
932-第七接线孔;
a-引线;
b第一引出线;
c-第二引出线;
d-第三引出线。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对于现有接线盒与汇流条的连接方式,需要在汇流条上设计用于与接线盒连接的结构,对汇流条的改进较大,且工艺复杂,同时接线盒及二极管的设计要求均需要较大的改进,浪费成本。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如图1至图3所示,其包括汇流导线600、第一跨接导线400、第一旁路二极管901和第二旁路二极管902,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的一端与一条汇流导线相连,第二旁路二极管902的一端与另一条汇流导线相连,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的另一端和第二旁路二极管902的另一端通过与汇流导线电绝缘的导电结构共同连接至第一跨接导线400。
本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仅需要在现有汇流条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汇流导线电绝缘的导电结构即可实现接线盒的安装,从而无需改变现有的接线盒和二极管的设计要求,简化了接线盒与汇流导线的设计及装配工艺,方便了对接线盒及二极管的布置。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至图3所示,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二跨接导线500、平行布置且依次串联的第一串组100、第二串组200、第三串组300、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第二旁路二极管902和第三旁路二极管903,第一串组100与第二串组200在相互靠近的一端的极性相反,第二串组200与第三串组300在相互靠近的一端的极性相同。其中,每个串组均可以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平行分布的电池串700,两个以上的电池串700相互并联。
其中,每个串组分别与一条独立的汇流导线相连,当具有多个串组时,各条汇流导线之间相互绝缘。本实施例中,汇流导线600具有三条,且分别与第一串组100、第二串组200和第三串组300电性相连,第一跨接导线400设置于第一串组100和第二串组200之间,且第一跨接导线40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串组100和第二串组200远离汇流导线600的一端,第一跨接导线400的另一端连接于汇流导线600,导电结构的绝缘部位固定于汇流导线600,导电结构的导电部位与第一跨接导线400电性相连。第一旁路二极管901设置于第一串组100和第一跨接导线400之间,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的两端分别与汇流导线600和导电结构的一端电性相连。第二旁路二极管902设置于第二串组200和第一跨接导线400之间,第二旁路二极管902的两端分别与汇流导线600和导电结构的另一端电性相连。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当二极管的外加反向电压超过某一数值时,反向电流会突然增大,造成二极管击穿,使电路断开,从而能够保护与二极管相连的串组。本实施例中,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用于保护第一串组100的电路,第二旁路二极管902用于保护第二串组200的电路,如果第一旁路二极管901被击穿,则第一串组100的电路受损不可用,同样地,如果第二旁路二极管902被击穿,则第二串组200的电路受损不可用,而由于第一串组100和第二串组200串联,第一串组100和第二串组200任意一个串组电路损坏均会导致光伏组件整体电路失效。为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跨接导线400,可以起到旁路电路的功能,即当第一串组100电路或第二串组200电路失效时,可以将失效串组旁路,而保证正常的串组仍然有效接入光伏组件的整个电路中,保证光伏组件的正常使用。
此外,现有接线盒与汇流条的连接方式,需要在汇流条上设计用于与接线盒连接的结构,工艺复杂,同时接线盒及二极管的设计要求均需要较大的改进,浪费成本。为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电结构,可以不改变现有的接线盒和二极管的设计要求,使导电结构与二极管连接,简化了接线盒与汇流导线600的设计及装配工艺。
如图2所示,第二跨接导线500设置于第二串组200和第三串组300之间,且第二跨接导线500的一端连接于第三串组300上远离汇流导线600的一端,第二跨接导线500的另一端连接于汇流导线600。该第二跨接导线500可以实现各串组之间形成一整体的串联电路。由此,该第一跨接导线400和第二跨接导线500的配合,可以满足极性朝向不一致的各个串组的串联,使光伏组件的版型具有多样化。
其中,第三旁路二极管903连接于汇流导线600,且第三旁路二极管903设置于第三串组300和第二跨接导线500之间,以防止反向电压过大而损坏第三串组300的电路。
其中,如图4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电结构为导电条800,其包括导电层1和绝缘层2,导电层1与绝缘层2的一面粘接固定,绝缘层2的另一面贴附于汇流导线600,所述导电层1与第一跨接导线400相连。
该导电条800可以单独进行生产制造,具体可以预先在绝缘层2的正反两面分别粘合一层粘接层4,导电层1可以通过粘接层4与绝缘层2粘接固定,以形成一个整体。该粘接层4可以为具有一定粘性的胶膜,如POE胶膜,当胶膜在受热后其表面可以发生轻微的熔融,从而可以使胶膜的表面具有一定的粘性,便于粘接。由于绝缘层2上背离导电层1的一侧也具有粘接层4,从而可以通过该粘接层4将该导电条800的两端分别粘接至两条汇流导线600上,以实现导电层1与汇流导线600的绝缘,避免发生短路。
此外,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导电条800也可以通过绝缘层2粘接至电池串700上,绝缘层2可以避免导电层1与电池串700接触发生短路。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汇流条来收集电池片上的电流。对于汇流条的布置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为在电池串间预留宽度足够的大的间隙,使汇流条布置于该间隙中,且电池串的两侧能够不与电池串接触,以实现绝缘。但是电池串间存在较大的间隙使光伏组件整体能够利用光能的面积减少,不利于使光电转换的效率最大化。第二种方式为使电池串之间预留较小的间隙,在该间隙的上方先铺设一层绝缘膜,绝缘膜的两侧可以固定于电池串的边缘,再在绝缘膜上铺设金属丝,以通过该金属丝汇集电池串的电流。但是,这种方式的工艺较为繁琐,需要在电池串上依次铺设绝缘膜和金属丝,工艺效率低,且先后铺设的绝缘层和导电层之间的位置精度很难保证一致。
而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一种具有导电层1和绝缘层2一体化结构的导电条800,可以使该导电条800仅通过一次的粘接工艺即可整体固定铺设于串间隙的上方,而无需使绝缘层2和导电层1分别向电池串700上布置,从而提升了工艺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导电层1和绝缘层2之间的位置精度。采用本实施例的设置后,相邻电池串之间只需预留较小的间隙,间隙宽度甚至可以小于汇流条的宽度,从而增大了电池串的布置密度,整个光伏组件能够利用光能的面积增多,提升了光能利用率。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绝缘层2间隔粘接固定于导电层1,以使导电层1在间隔部位与所述第一跨接导线400的表面贴合并保持电连接。该导电条800可以通过绝缘层2固定于电池串700,以实现导电层1与电池串700间的绝缘,而由于绝缘层2在导电层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在相邻两段绝缘层2之间形成间隔部位5,导电层1在该间隔部位5处无遮挡,从而可以便于导电层1在该间隔部位5处与电池串700间的第一跨接导线400电性连接,第一跨接导线400可以从该间隔部位5处过线并直接贴合在第一跨接导线400的表面,从而可以保持良好的电连接,确保组件的稳定工作,也便于导线的布置。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该导电条800还包括反光层3,反光层3固定于导电层1上背离绝缘层2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的汇流条不具有反光的性能,照射至汇流条上的光不能进行光电转换,从而导致了光能的浪费,不能实现光电转换效率的最大化。为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导电层1上设置反光层3,可以通过反光层3将光反射至电池片上,从而提升了对光能的利用率。
具体地,反光层3上形成有多个反光凸起31,反光凸起31上形成有反光面311,反光面311为斜面或曲面。如图4至图7,反光凸起31可以呈三角形,其反光面311可以为斜面,光可以被斜面反射至该导电条800两侧的电池串700上以进行光电转换。其中,如图4和图7所示,反光凸起31可以具有不同的密度,图4所示的反光凸起31的密度较大,图7所示的反光凸起31的密度较小,具体的分布密度可以根据实际光伏组件的规格进行布置,以保证反光效率最大化。
此外,如图8所示的反光凸起31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弧形,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半圆形,其反光面311为圆弧面。如图9所示的反光凸起31的形状也可以为梯形。当然,该反光凸起31的形状也可以为其它形状,具体的形状可以根据光伏组件的规格而定,以实现反光效率的最大化。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如图7所示,为了便于反光层3的加工制造,反光层3与导电层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具体可以通过刻蚀工艺使反光层3形成于导电层1的表面。在导电层1成型过程中,可以直接在其表面形成反光凸起31,使导电层1与反光层3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另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如图5所示,反光层3也可以焊接或粘接固定于导电层1上。反光层3与导电层1为两个独立结构,可以通过粘接、焊接等工艺将反光层3固定于导电层1上。优选的是,反光层3固定粘接于导电层1上。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跨接导线400和第二跨接导线500的长度通常较长,在布置过程中易发生位置偏移。为此,本实施例中,第一跨接导线400和第二跨接导线500的宽度与厚度的组合均分别可以有多种,具体可以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mm、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4
mm、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6
mm、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8
mm、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0
mm或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2
mm。具有上述宽度和厚度的第一跨接导线400和第二跨接导线500在实际组装至光伏组件中时,可以避免局部偏移,保证整体呈直线状布置。其中,第一跨接导线400和第二跨接导线500的端部可以通过胶带固定于相应的汇流导线600,从而可以进一步防止第一跨接导线400和第二跨接导线500在布置中偏移。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参考图3,间隔部位5的宽度小于相邻的两条汇流导线之间的间隙距离,且大于第一跨接导线400的宽度。具体的,间隔部位5的宽度小于相邻的两条汇流导线600之间的间隙距离,能够避免汇流导线600与导电层1直接接触造成短路;间隔部位5的宽度大于第一跨接导线400的宽度,提供了较宽裕的布置空间,装配时第一跨接导线400能够很容易地对应嵌入安装在间隔部位5,避免由于间隔部位5的宽度过小导致第一跨接导线400与间隔部位5之间错位安装,进而影响组件的正常使用。实际产品中,由于第一跨接导线400的宽度通常为3-5mm,间隔部位5的宽度可选为5-6mm。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2所示,该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一接线盒910,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第二旁路二极管902和第三旁路二极管903分别设置于一个第一接线盒910中,即本实施例中包括三个第一接线盒910,各个第一接线盒910中仅具有一个二极管。第一接线盒910中设置有用于连接汇流导线600的第一接线孔911和用于连接导电条800或第二跨接导线500的第二接线孔912。其中,分别包含第一旁路二极管901和第二旁路二极管902的两个第一接线盒中的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反置。
该第一接线盒910可以固定于光伏组件上,与第一串组100相连的汇流导线600上可以设置有引线a,如图1所示,该引线a可以穿过对应的一个第一接线盒910的第一接线孔911后与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的一端相连;与第二串组200相连的汇流导线600上也可以设置有引线a,该引线a可以穿过对应的另一个第一接线盒910的第一接线孔911后与第二旁路二极管902的一端相连。由于导电条800的导电层1与第一跨接导线400电性相连,导电条800的一端可以穿过一个接线盒的第二接线孔912后与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的另一端电性相连,导电条800的另一端可以穿过另一个接线盒的第二接线孔912后与第二旁路二极管902的另一端电性相连。由此,可以通过一个导电条800实现对两个接线盒中二极管的连接,方便接线盒及二极管的布置。
其中,为了便于接线盒的布置,导电条800的两端垂直于光伏组件的表面,以分别穿过两个第一接线盒910中的第二接线孔912而分别与两个第一接线盒910中的第一旁路二极管901和第二旁路二极管902连接。导电条800位于其两端之间的部分可以平行于光伏组件的表面铺设于电池串700上,而导电条800的两端可以弯折90°,形成一种引出端810,使其两端的该引出端810能够垂直于光伏组件的表面,从而可以使导电条800上弯折的两端能够直接与第一接线盒910的第一接线孔911及第二接线孔912配合,便于接线盒的布置。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该光伏组件还包括第四串组110、第五串组210、第六串组310、第三跨接导线410和第四跨接导线510,第四串组110和第一串组100并联,第五串组210与第二串组200并联,第六串组310与第三串组300并联。第三跨接导线410设置于第三串组300和第四串组110之间,且第三跨接导线410的一端连接于第三串组300和第四串组110远离汇流导线600的一端,第三跨接导线410的另一端连接于汇流导线600和第一跨接导线400。第四跨接导线510设置于第五串组210和第六串组310之间,且第四跨接导线510的一端连接于第六串组310远离汇流导线600的一端,第四跨接导线510的另一端连接于汇流导线600和第二跨接导线500。
本实施例中,第四串组110、第五串组210、第六串组310、第三跨接导线410和第四跨接导线510形成的电池组的版型与第一串组100、第二串组200、第三串组300、第一跨接导线400和第二跨接导线500形成的电池组的版型相同且相对于汇流导线600相互对称,如图1所示。
当然,该光伏组件的版型并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串组100至第六串组310所构成的版型,也可以具有更多数量的串组,本实施例提供的版型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光伏组件,也可以作为一个光伏组件中的一个较小单元,对此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相互并联的第一串组100和第四串组110、第二串组200和第五串组210、第三串组300和第六串组310之间分别通过焊丝710相连,焊丝710和导电条800分别位于汇流导线600的两侧,即焊丝710和导电条800分别铺设在以汇流导线600的正面、背面,从而可以便于对导电条800的布置,避免导电条800与焊丝710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电池片尺寸一般较大,电池片一般为正方形,其尺寸可以为156.75mm、158.75mm、182mm、210mm等,而随着光伏行业的发展,可能还会出现更大尺寸的电池片,但是,电池片的尺寸越大,电流也越大,导致光伏组件内部串组损失越多。为了减少内部串组的电学损失,本实施例中,光伏组件中的各个串组均包括电池串700,电池串700由多个电池切片构成,电池切片由电池片通过切割工艺均等分切割而成。其中,将一个较大尺寸的电池片切割成多个尺寸较小的电池切片,使电池切片组成电池串700,从而可以有效减少串组损失。本实施例中,优选将一个较大尺寸的电池片等分切割为四个尺寸较小电池切片,可以使串组损失可以降低至15W,组价功率可以提升至少三个档位。
在另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图10至图11所示,一条汇流导线上设置有第一引出线b,另一条汇流导线上设置有第二引出线c,上述导电结构为第三引出线d,且第三引出线d设置于第一跨接导线400,第一引出线b、第二引出线c和第三引出线d均垂直于光伏组件的表面,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引出线b和第三引出线d电连接,第二旁路二极管902分别与第三引出线d和第二引出线c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接线盒与汇流条的连接方式,需要在汇流条上设计用于与接线盒连接的结构,工艺复杂,同时接线盒及二极管的设计要求均需要较大的改进,浪费成本。为此,本实施例中,仅需要在现有汇流条结构的基础上,在其端部设计引出线,并在第一跨接导线上设计引出线,从而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的接线盒和二极管的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即可通过引出线实现二极管的串接,简化了接线盒与汇流导线的设计及装配工艺。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该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二跨接导线500、平行布置且依次串联的第一串组100、第二串组200、第三串组300、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第二旁路二极管902和第三旁路二极管903,第一串组100与第二串组200在相互靠近的一端的极性相反,第二串组200与第三串组300在相互靠近的一端的极性相同。其中,每个串组均可以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平行分布的电池串700,两个以上的电池串700相互并联。
汇流导线600与第一串组100、第二串组200和第三串组300电性相连,第一跨接导线400设置于第一串组100和第二串组200之间,且第一跨接导线40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串组100和第二串组200远离汇流导线600的一端,第一跨接导线40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三引出线d。
第一旁路二极管901设置于第一串组100和第一跨接导线400之间。第二旁路二极管902设置于第二串组200和第一跨接导线400之间。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当二极管的外加反向电压超过某一数值时,反向电流会突然增大,造成二极管击穿,使电路断开,从而能够保护与二极管相连的串组。本实施例中,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用于保护第一串组100的电路,第二旁路二极管902用于保护第二串组200的电路,如果第一旁路二极管901被击穿,则第一串组100的电路受损不可用,同样地,如果第二旁路二极管902被击穿,则第二串组200的电路受损不可用,而由于第一串组100和第二串组200串联,第一串组100和第二串组200任意一个串组电路损坏均会导致光伏组件整体电路失效。为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跨接导线400,可以起到旁路电路的功能,即当第一串组100电路或第二串组200电路失效时,可以将失效串组旁路,而保证正常的串组仍然有效接入光伏组件的整个电路中,保证光伏组件的正常使用。通过在汇流导线600和第一跨接导线400上引出各个引出线a,可以直接通过各个引出线a与相应的二极管连接,方便了二极管的布置。
第二跨接导线500设置于第二串组200和第三串组300之间,且第二跨接导线500的一端连接于第三串组300远离汇流导线600的一端,第二跨接导线500的另一端连接于汇流导线600。第三旁路二极管903连接于汇流导线600,且第三旁路二极管903设置于第三串组300和第二跨接导线500之间,以防止反向电压过大而损坏第三串组300的电路。
其中,该第二跨接导线500可以实现各串组之间形成一整体的串联电路。由此,该第一跨接导线400和第二跨接导线500的配合,可以满足极性朝向不一致的各个串组的串联,使光伏组件的版型具有多样化。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0、图11、图13和图14所示,该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二接线盒920和第三接线盒930,第一旁路二极管901和第二旁路二极管902设置于第二接线盒920中,第三旁路二极管903设置于第三接线盒930中。第二接线盒920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引出线b的第三接线孔921、用于连接第二引出线c的第四接线孔922和用于连接第三引出线d的第五接线孔923。第三接线盒930上设置有第六接线孔931和第七接线孔932,汇流导线600可以通过第六接线孔931与第三旁路二极管903的一端相连,第二跨接导线500通过第七接线孔932与第三旁路二极管903的另一端相连。
本实施例中,仅需要使用两个接线盒,即可实现对三个二极管的布置,同时能够满足对光伏组件电路保护的要求,方便了接线盒在光伏组件上的布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汇流导线(600)、第一跨接导线(400)、第一旁路二极管(901)和第二旁路二极管(902),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的一端与一条汇流导线相连,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902)的一端与另一条汇流导线相连,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902)的另一端通过与所述汇流导线(600)电绝缘的导电结构共同连接至所述第一跨接导线(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二跨接导线(500)、平行布置且依次串联的第一串组(100)、第二串组(200)、第三串组(300)、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第二旁路二极管(902)和第三旁路二极管(903),所述第一串组(100)与所述第二串组(200)在相互靠近的一端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二串组(200)与所述第三串组(300)在相互靠近的一端的极性相同;
所述汇流导线(600)与所述第一串组(100)、第二串组(200)和第三串组(300)电性相连,所述第一跨接导线(400)设置于所述第一串组(100)和所述第二串组(200)之间,且所述第一跨接导线(40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串组(100)和所述第二串组(200)远离所述汇流导线(600)的一端,所述第一跨接导线(40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汇流导线(600),所述导电结构的绝缘部位固定于所述汇流导线(600),所述导电结构的导电部位与所述第一跨接导线(400)电性相连;
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901)设置于所述第一串组(100)和所述第一跨接导线(400)之间,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汇流导线(600)和所述导电结构的一端电性相连;
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902)设置于所述第二串组(200)和所述第一跨接导线(400)之间,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9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汇流导线(600)和所述导电结构的另一端电性相连;
所述第二跨接导线(500)设置于所述第二串组(200)和所述第三串组(300)之间,且所述第二跨接导线(50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串组(300)远离所述汇流导线(600)的一端,所述第二跨接导线(50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汇流导线(600);
所述第三旁路二极管(903)连接于所述汇流导线(600),且所述第三旁路二极管(903)设置于所述第三串组(300)和所述第二跨接导线(50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结构为导电条(800),所述导电条(800)包括导电层(1)和绝缘层(2),所述导电层(1)与所述绝缘层(2)的一面粘接固定,所述绝缘层(2)的另一面贴附于所述汇流导线(600),所述导电层(1)与所述第一跨接导线(400)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2)间隔粘接固定于所述导电层(1),以使所述导电层(1)在间隔部位与所述第一跨接导线(400)的表面贴合并保持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条(800)还包括反光层(3),所述反光层(3)固定于所述导电层(1)上背离所述绝缘层(2)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层(3)上形成有多个反光凸起(31),所述反光凸起(31)上形成有反光面(311),所述反光面(311)为斜面或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层(3)通过刻蚀工艺形成于与所述导电层(1)。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层(3)焊接或粘接固定于所述导电层(1)上。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位的宽度小于相邻的两条所述汇流导线(600)之间的间隙距离,且大于所述第一跨接导线(400)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接线盒(910),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901)、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902)和所述第三旁路二极管(903)分别设置于一个所述第一接线盒(910)中;
所述第一接线盒(910)中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汇流导线(600)的第一接线孔(911)和用于连接所述导电条(800)或所述第二跨接导线(500)的第二接线孔(91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条(800)的两端垂直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表面,以分别穿过两个所述第一接线盒(910)中的第二接线孔(912)而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接线盒(910)中的第一旁路二极管(901)和第二旁路二极管(902)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串组(110)、第五串组(210)、第六串组(310)、第三跨接导线(410)和第四跨接导线(510),所述第四串组(110)和所述第一串组(100)并联,所述第五串组(210)与所述第二串组(200)并联,所述第六串组(310)与所述第三串组(300)并联;
所述第三跨接导线(410)设置于所述第三串组(300)和所述第四串组(110)之间,且所述第三跨接导线(41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串组(300)和所述第四串组(110)上远离所述汇流导线(600)的一端,所述第三跨接导线(41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汇流导线(600)和所述第一跨接导线(400);
所述第四跨接导线(510)设置于所述第五串组(210)和所述第六串组(310)之间,且所述第四跨接导线(51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六串组(310)上远离所述汇流导线(600)的一端,所述第四跨接导线(51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汇流导线(600)和所述第二跨接导线(50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相互并联的所述第一串组(100)和所述第四串组(110)、所述第二串组(200)和所述第五串组(210)、所述第三串组(300)和所述第六串组(310)之间分别通过焊丝(710)相连,所述焊丝(710)和所述导电条(800)分别位于所述汇流导线(600)的两侧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中的各个串组均包括电池串(700),所述电池串(700)由多个电池切片构成,所述电池切片由电池片通过切割工艺均等分切割而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一条汇流导线上设置有第一引出线(b),另一条汇流导线上设置有第二引出线(c),所述导电结构为第三引出线(d),且所述第三引出线(d)设置于所述第一跨接导线(400),所述第一引出线(b)、所述第二引出线(c)和所述第三引出线(d)均垂直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表面,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90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引出线(b)和所述第三引出线(d)电连接,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902)分别与所述第三引出线(d)和所述第二引出线(c)电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接线盒(920)和第三接线盒(930),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901)和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902)设置于所述第二接线盒(920)中;
所述第二接线盒(920)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线(b)的第三接线孔(921)、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线(c)的第四接线孔(922)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三引出线(d)的第五接线孔(923)。
CN202110402116.8A 2021-04-14 2021-04-14 光伏组件 Active CN1128038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2116.8A CN112803888B (zh) 2021-04-14 2021-04-14 光伏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2116.8A CN112803888B (zh) 2021-04-14 2021-04-14 光伏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3888A true CN112803888A (zh) 2021-05-14
CN112803888B CN112803888B (zh) 2021-08-13

Family

ID=75811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02116.8A Active CN112803888B (zh) 2021-04-14 2021-04-14 光伏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0388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9025A (zh) * 2021-07-22 2021-11-16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伏组件排布结构及其实现方法
EP4113633A1 (en) * 2021-06-30 2023-01-04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Photovoltaic modul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82651A1 (en) * 2012-12-28 2014-07-03 Nanosolar, Inc. Integrated junction insulation for photovoltaic module
JP5659970B2 (ja) * 2011-07-06 2015-01-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パネル
CN109638095A (zh) * 2019-02-14 2019-04-16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叠瓦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KR20190126515A (ko) * 2018-05-02 2019-11-1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모듈
CN211480058U (zh) * 2019-12-04 2020-09-11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绝缘汇流条和具有其的光伏组件
CN211480048U (zh) * 2020-02-11 2020-09-11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
CN211507658U (zh) * 2019-12-30 2020-09-15 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伏组件
CN211828799U (zh) * 2019-12-31 2020-10-30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
CN112531058A (zh) * 2019-09-18 2021-03-19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59970B2 (ja) * 2011-07-06 2015-01-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パネル
US20140182651A1 (en) * 2012-12-28 2014-07-03 Nanosolar, Inc. Integrated junction insulation for photovoltaic module
KR20190126515A (ko) * 2018-05-02 2019-11-1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모듈
CN109638095A (zh) * 2019-02-14 2019-04-16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叠瓦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CN112531058A (zh) * 2019-09-18 2021-03-19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
CN211480058U (zh) * 2019-12-04 2020-09-11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绝缘汇流条和具有其的光伏组件
CN211507658U (zh) * 2019-12-30 2020-09-15 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伏组件
CN211828799U (zh) * 2019-12-31 2020-10-30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
CN211480048U (zh) * 2020-02-11 2020-09-11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13633A1 (en) * 2021-06-30 2023-01-04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Photovoltaic module
US11955569B2 (en) 2021-06-30 2024-04-09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Photovoltaic module
EP4336572A3 (en) * 2021-06-30 2024-06-05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Photovoltaic module
CN113659025A (zh) * 2021-07-22 2021-11-16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伏组件排布结构及其实现方法
CN113659025B (zh) * 2021-07-22 2023-08-11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排布结构及其实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3888B (zh) 2021-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47820B2 (en) Shingled solar cell panel employing hidden taps
US20220149226A1 (en) Flexible photovoltaic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2803888B (zh) 光伏组件
JP2012527786A (ja) 光起電力モジュールスト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そのための影に入ることからの保護
WO2017030695A1 (en) Solar panel
JP2000068542A (ja) 集積型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826880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パネル、並びに太陽電池アレイ
US8796534B2 (en) Solar cell and assembly of a plurality of solar cells
JP2024516468A (ja) 裏面接触太陽電池ストリン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アセンブリ並びにシステム
CN208835082U (zh) 双发电单元叠瓦光伏组件
CN211828789U (zh) 光伏组件
CN211480058U (zh) 绝缘汇流条和具有其的光伏组件
CN110649119B (zh) 一种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JP5191406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215988784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112186057B (zh) 一种并联-串联结构光伏组件
US20130008481A1 (en)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ment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EP4113633B1 (en) Photovoltaic module
JP7406033B2 (ja) 光起電力モジュール
CN210200739U (zh) 一种切片光伏组件
WO2022193845A1 (zh) 光伏组件
CN221227494U (zh) 光伏旁路装置、光伏组件接线盒和光伏组件
CN211480064U (zh) 光伏组件
CN210897313U (zh) 一种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
TW202341503A (zh) 太陽能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