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9431B - 扭矩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扭矩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9431B
CN112789431B CN201980064320.4A CN201980064320A CN112789431B CN 112789431 B CN112789431 B CN 112789431B CN 201980064320 A CN201980064320 A CN 201980064320A CN 112789431 B CN112789431 B CN 1127894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torque
rotating
rotation body
rota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43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89431A (zh
Inventor
高田知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2789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9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894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94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0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10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 F03G7/115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harvesting energy from inertia for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0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10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 F03G7/119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amplifying power, torque or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5/00Gearings or mechanisms with other special functional fe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扭矩转换装置(1)包括:第2旋转体(30),其第2旋转轴(31)处于相对于第1旋转体(20)的第1旋转轴(21)平行的位置;连杆部(41、51、61),其中第1安装部(41b、51b、61b)安装在第1旋转体(20)上,另一方的第2安装部(41c、51c、61c)安装在第2旋转体(30)上,由此跨设在第1旋转体(20)和第2旋转体(30)之间;以及砝码(43、53、63),其安装在连杆部(41、51、61)上,相对于第1安装部(41b、51b、61b)位于左右中的任一边。第1安装部(41b、51b、61b)与第2安装部(41c、51c、61c)之间的距离和第1旋转轴(21)与第二旋转轴(31)之间的距离相同,第1旋转轴(21)与第1安装部(41b、51b、61b)之间的距离和第2旋转轴(31)与第2安装部(41c、51c、61c)之间的距离相同。

Description

扭矩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换扭矩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很多相对于输入扭矩增大输出扭矩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平5-180285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相对于输入扭矩来更大地增大输出扭矩。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方式包括一种扭矩转换装置,具备第1旋转体;第2旋转体,其旋转轴处于相对于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平行的位置上;连杆部,其一方的第1安装部安装在所述第1旋转体上,且另一方的第2安装部安装在所述第2旋转体上,由此跨设在所述第1旋转体和所述第2旋转体之间;砝码部,其安装在所述连杆部上,相对于所述第1安装部位于左右中的任一边,所述连杆部中,所述第1安装部与所述第2安装部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与所述第2旋转体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相同,且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与所述第1安装部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2旋转体与所述第2安装部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第1安装部至少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连杆部中的任一方上,若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中的任一方旋转,则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中的任意另一方旋转,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及所述第2旋转体的旋转轴也旋转,且所述连杆部及砝码也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优选所述第2旋转体的旋转轴相对于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位于斜下方,所述砝码部相对于所述第1旋转体旋转轴位于,与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2旋转体旋转轴所处一侧相同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优选具备多个安装了所述砝码部的所述连杆部,在所述第1旋转体的圆周方向上,各个连杆部各自的所述第1安装部等距安装在所述第1旋转体上,在所述第2旋转体的圆周方向上,各个连杆部各自的所述第2安装部等距安装在所述第2旋转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优选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形成为圆盘形状,且在中央形成有所述旋转轴。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1方式,扭矩转换装置从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中的至少一方输入使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旋转的力,则可以从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及所述第2旋转体的旋转轴中的至少一方提取扭矩。此时,扭矩转换装置可以通过第1及第2旋转轴和砝码部产生的旋转矩、离心力作用,提取出比输入扭矩更大的扭矩。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2方式,扭矩转换装置可以提取出比输入扭矩更加大的扭矩。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3方式,扭矩转换装置可以提取出比输入扭矩更加大的扭矩。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4方式,第1及第2旋转体结构简易,进而扭矩转换装置的结构简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扭矩转换装置结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扭矩转换装置结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扭矩转换装置结构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构成扭矩转换装置一部分的第1及第2旋转体,以及第1至第3臂杆部旋转时的实施例的图。
图5是表示构成扭矩转换装置一部分的第1及第2旋转体,以及第1至第3臂杆部旋转时的实施例的其他图。
图6是表示构成扭矩转换装置一部分的第1及第2旋转体,以及第1至第3臂杆部旋转时的实施例的另外的其他图。
图7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扭矩转换装置原理的图。
图8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扭矩转换装置原理的其他图。
图9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扭矩转换装置上砝码移动的图。
图10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扭矩转换装置上扭矩关系式导出过程的图。
图11是表示用于导出第2扭矩Tg的值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扭矩转换装置中,旋转体的转速(RPM)与扭矩(Nm)关系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将砝码的质量设置为各种数值后,改变旋转体转速时输出结果的图。
图14是以图表的方式表示图13的结果的图。
图15是说明瞬时中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面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就本实施方式而言,举出一种扭矩转换装置。
结构
图1至图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扭矩转换装置1的结构示例的图。图1为立体图,图2为主视图,图3为侧视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扭矩转换装置1具备支撑部10、第1及第2旋转体20、30,以及第1至第3臂杆部40、50、60。
支撑部1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第1及第2旋转体20、30。支撑部10具备腿部11和第1以及第2旋转支撑部12、13。腿部11组合多个棒状主体构成,围绕第1及第2旋转体20、30,且支撑该第1及第2旋转体20、30。支撑部10的上端一侧主体上,设置有第1及第2旋转支撑部12、13。
第1旋转支撑部1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第1旋转体20的第1旋转轴21。并且,第2旋转支撑部13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第2旋转体30的第2旋转轴31。第1及第2旋转支撑部12、13例如通过轴承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第1及第2旋转体20、30。
第1及第2旋转体20、30互为相同形状,形成为略带板状的大致圆盘形状。第1旋转体20与第2旋转体30相互对向且平行设置。在第1及第2旋转体20、30上,在与相互对向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以下称为表面)且在其圆盘中心分别设置了第1及第2旋转轴21、31。以此旋转轴21、31为基准来看,以第2旋转轴31相对于第1旋转轴21位于斜下方(图2为右斜下)的方式设置第2旋转体30。第1旋转支撑部12支撑第1旋转轴21自由旋转,该第1旋转支撑部12安装在与第1旋转体20表面一侧对向的主体上,由此实现第1旋转体20的旋转。另外,第2旋转支撑部13支撑第2旋转轴31自由旋转,该第2旋转支撑部13安装在与第2旋转体30表面一侧对向的主体上,由此实现第2旋转体30的旋转。并且,根据本实施例,第1及第2旋转体20、30为避免重心偏离旋转中心,可适当进行钻取形成多个孔。
三个第1至第3臂杆部40、50、60以夹在第1旋转体20与第2旋转体30之间的方式安装在该第1及第2旋转体20、30上。第1至第3臂杆部40、50、60呈大致板状,连杆部41、51、61及手臂部42、52、62形成一体。在连杆部41、51、61中,呈大致三角形状的本体部41a、51a、61a位于第1旋转体20与第2旋转体30之间。连杆部41、51、61中,在本体部41a、51a、61a的背面一侧直立设置有第1安装部41b、51b、61b,在本体部41a、51a、61a的表面一侧直立设置有第2安装部41c、51c、61c。在此,第1及第2安装部41b、51b、61b、41c、51c、61c可旋转地安装在本体部41a、51a、61a上。例如,第1及第2安装部41b、51b、61b、41c、51c、61c通过轴承可旋转地安装在本体部41a、51a、61a上。并且,第1安装部41b、51b、61b的前端固定于第1旋转体20的背面。另外,第2安装部41c、51c、61c的前端固定于第2旋转体30的背面。连杆部41、51、61通过此种结构,架设安装在第1旋转体20与第2旋转体30上。
在此,第1及第2安装部41b、51b、61b、41c、51c、61c可旋转地安装在本体部41a、51a、61a上,由此,臂杆部40、50、60可相对于第1及第2旋转体20、30进行相对性的姿态变化。
并且,在第1旋转体20的圆周方向上,第1至第3臂杆部40、50、60各自的第1安装部41b、51b、61b等距安装在该第1旋转体20上。而且,在第2旋转体30的圆周方向上,第1至第3臂杆部40、50、60各自的第2安装部41c、51c、61c也等距安装在该第2旋转体30上。由此,分别在第1及第2旋转体20、30的圆周方向上,第1至第3臂杆部40、50、60均等距配置。
在此,从正面看扭矩转换装置1(从正面看图2)的投影面上,又或将视点放在第1旋转轴21、第2旋转轴31的轴方向上看扭矩转换装置1的投影面上,第1安装部41b、51b、61b与第2安装部41c、51c、61c之间的距离和第1旋转轴21与第2旋转轴31之间的距离相同,且第1旋转轴21与第1安装部41b、51b、61b之间的距离和第2旋转轴与第2安装部41c、51c、61c之间的距离相同。由于第1安装部41b、51b、61b与第2安装部41c、51c、61c处于这样的位置关系,因此,若第1及第2旋转体20、30的任一方旋转,则第1及第2旋转体20、30的另一方也会旋转。
第1至第3臂杆部40、50、60各自的手臂部42、52、62与连杆部41、51、61形成一体,前端部42a、52a、62a呈向斜下方向弯曲而成的形状。各手臂部42、52、62呈相对第1旋转轴21(从其轴方向来看)在左右方向上沿着与第2旋转轴31所处一侧相同的一侧(图2为右侧)斜上方向延伸而成的形状。各手臂部42、52、62上,在前端部42a、52a、62a处设置砝码43、53、63。由此,砝码43、53、63相对于第1旋转体20的旋转轴,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第2旋转体30旋转轴所处一侧(图2为右侧)相同的一侧。
动作、作用等
接下来,就扭矩转换装置1的动作及其作用等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图4至图6表示形成扭矩转换装置1的一部分的第1及第2旋转体20、30,以及第1至第3臂杆部40、50、60的结构示例,为说明动作及其作用等的图。
在扭矩转换装置1中,使作为该扭矩转换装置1的输入部的旋转发动机的旋转轴100接触第2旋转体30的外周面,来转动第2旋转体30,从与第2旋转体30一同旋转的第2旋转轴31处提取扭矩。例如,在旋转发动机的旋转轴100上安装齿轮等旋转部,使得该旋转部接触第2旋转体30的外周面30a,来使得旋转发动机的旋转轴100旋转,由此带动第2旋转体30旋转。
若第2旋转体30旋转,则其旋转力通过臂杆部40、50、60传递给第1旋转体20,因此,第1旋转体20也跟随第2旋转体30的旋转旋转。此时,例如第1及第2安装部41b、51b、61b、41c、51c、61c可旋转地安装在本体部41a、51a、61a上等,通过这类结构,臂杆部40、50、60维持姿态的同时,即是说,各手臂部42、52、62维持朝向斜上方向的姿态的同时,使相对于第1及第2旋转体20、30的相对位置变化而在特定的圆形轨迹上移动。着眼于砝码43、53、63的移动,如图4到图6的变化(第1及第2旋转体20、30每旋转120°而发生的变化)所示,如第1及第2旋转体20、30旋转,则砝码43、53、63沿着同图中双点划线所示圆形的预定轨迹移动。同样地,虽然与砝码43、53、63的移动轨迹不同,第1至第3臂杆部40、50、60也沿着圆形的预定轨迹移动。
此时,在圆形轨迹上移动的第1及第2旋转体20、30(第1及第2旋转体20、30上旋转轴21、31之外的部位),以及第1至第3臂杆部40、50、60所产生的离心力及惯性矩协助来自旋转发动机的输入,因此,可以从第2旋转轴31得到比根据来自旋转发动机输入而直接所得的扭矩更大的扭矩。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1、扭矩转换装置1中,若将使第2旋转体30旋转的力从该第2旋转体30处输入,则可从第2旋转体30的第2旋转轴31提取扭矩。此时,扭矩转换装置1中,通过第1及第2旋转体20、30(第1及第2旋转体20、30上旋转轴21、31之外的部位)以及包含砝码43、53、63的臂杆部40、50、60所产生的旋转矩、离心力作用,可以提取比输入扭矩更大的扭矩。
2、扭矩转换装置1中,第2旋转轴31相对于第1旋转轴21位于斜下方,砝码43、53、63相对于第1旋转轴2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第2旋转轴31所处一侧相同的一侧,由此,可以提取出比输入扭矩更大扭矩。
3、扭矩转换装置1中,通过具备多个臂杆部40、50、60,可以提取出比输入扭矩更加大的扭矩。
4、由于第1及第2旋转体20、30构成简易的圆盘形状,因此,扭矩转换装置1结构简易。
原理考察
以下将研究本实施方式扭矩转换装置1所得扭矩。图7为说明本实施方式扭矩转换装置1的原理的图。
如图7所示,在圆盘(旋转体)200的外周安装砝码210,若从圆盘200外周所画出的外周轨迹最高位置附近使砝码210可以自由地移动,则砝码210沿着圆盘200的外周轨迹向下方移动。然后,在圆盘200的外周轨迹上,砝码210处于正下方时的能量为位置能量mgh。于是,通过此位置能量,之后砝码210沿着圆盘200的外周轨迹向上方移动。但是,由于圆盘200旋转轴摩擦等造成能量损失,因此砝码210不会回到圆盘200外周轨迹的顶点附近。
图8为说明本实施方式扭矩转换装置1原理的其他图。
如图8所示,在圆盘200的轨迹上砝码位于正下方的瞬间,若一瞬间圆盘200旋转中心到砝码210的距离变为10cm,则砝码210上可以保存剩余90cm份的能量。
图9为说明本实施方式扭矩转换装置1中砝码移动的图。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扭矩转换装置1的情况下,砝码210相对于圆盘200在虚线的轨迹上移动。即是说,将图8的理想移动在x-z平面上向给第1象限偏移,来适用惯性矩的时变平行轴定理。本实施方式的扭矩转换装置1中,通过这种结构,尽力节省砝码43、53、63用于向上移动的位置能量,获取与惯性矩和角加速度之积所得能量等价的扭矩。
导出扭矩
图10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扭矩转换装置1中第1及第2旋转体20、30以及第1至第3臂杆部40、50、60的结构的图。以下将根据此图10,说明本实施方式扭矩转换装置1中扭矩关系式的导出过程。
在此,在图10中,双点划线的圆(以下称为第1假想圆)301表示通过第1至第3臂杆部40、50、60的第1安装部41b、51b、61b与第2安装部41c、51c、61c各自中点的轨迹。此第1假想圆301,即可以说是使得第1旋转体20与第2旋转体30重合的假想旋转体。而且,点划线圆(以下称为第2假想圆)302表示通过第1至第3臂杆部40、50、60各个重心的圆。虚线圆(以下称为第3假想圆)303表示砝码43、53、63的移动轨迹。而且,O1为第1旋转体20的中心。O2为第2旋转体30的中心。O3为第1假想圆301的中心。O4为第2假想圆302的中心。O5为第3假想圆303的中心。此处,将第1假想圆301的中心O3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扭矩转换装置1中绝对坐标系的原点。在以下说明中,(X03,Y03)为第1假想圆301的中心O3的坐标。(X04,Y04)为第2假想圆302的中心O4的坐标。(X05,Y05)为第3假想圆303的中心O5的坐标。
在此扭矩转换装置1中,扭矩发生源主要有以下两种,因三个砝码43、53、63旋转发生惯性矩而起的第1扭矩Tinertia以及因三个砝码43、53、63重力而起的第2扭矩Tg这两个,这些扭矩被合成输出。
导出第1扭矩Tinertia
以下说明第1扭矩Tinertia的导出方法。
首先,将作用于进行圆周运动的砝码210的离心力F表示为式(1)。
【式1】
此时砝码43、53、63切线方向的速度为v=rω。通过此式(1),各砝码43、53、63每一个在第2旋转体30中心O2上的离心力F为式(2)。
【式2】
Fi=mri(t)ω2 (2)
在此,重要的是半径ri(t),即半径随时间发生变化。在此,将表示通过第1至第3臂杆部40、50、60的第1安装部41b、51b、61b与第2安装部41c、51c、61c各个中点的轨迹的第1假想圆301当作旋转体考虑时,角速度与按照第3假想圆303轨迹移动的砝码43、53、63的角速度不变(相同),且臂杆部40、50、60为不会伸缩的完全刚体,因此,可通过几何学求得半径ri(t)。
而且,与按照角度π/3等距设置的三个砝码43、53、63相关的每个位置坐标的离心力总和为式(3)。
【式3】
在此式(3)中,已知半径ri(t)可增减离心力,其半径变化范围如式(4)所示。
【式4】
rmin<ri(t)<rmax (4)
由此,若半径ri(t)在式(4)的范围内发生变化,离心力总和按照其变化半径ri(t)乘以砝码43、53、63质量m0、ω2所得值而发生变化。
若整理如上,根据惯性矩及角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扭矩转换装置1所得的扭矩Tinertia为式(5)。
【式5】
在此,式(5)中的{}项表示扭矩转换装置1所产生惯性矩的项。另外,式(5)中的值可表示为式(6)至(11)。
【式6】
【式7】
rx1=rkcos(ωt+θ0),ry1=rksin(ωt+θ0)
【式8】
【式9】
ax1=akcos(ωt+θ0),ay1=aksin(ωt+θ0)
【式10】
【式11】
在此,M3为第1旋转体20的质量M1与第2旋转体30的质量M2相加所得的假想旋转体的质量。r3为第1假想圆301的半径。I4为臂杆部40、50、60各自产生的惯性矩。M4为臂杆部40、50、60各自的质量。RM4为第2假想圆302的半径。I0为砝码43、53、65各自产生的惯性矩。m0为砝码43、53、63各自的质量。R0为第3假想圆303的半径。并且,以上关系通过惯性矩的平行轴定理求得。
并且,在此,第1旋转体20所产生的惯性矩I1、第2旋转体30所产生的惯性矩I2如式(12)及式(13)所示。
【式12】
【式13】
在此,M1为第1旋转体20的质量。R1为第1旋转体20的半径。M2为第2旋转体30的质量。R2为第2旋转体30的半径。
导出第2扭矩Tg
接下来,说明第2扭矩Tg的导出方法。图11为表示用于导出第2扭矩Tg所使用的值的图。
首先,第1假想圆301中心O3(x03,y03)与第3假想圆303中心O5(x05,y05)之间的距离L如式(14)所示。
【式14】
而且,砝码43、53、63的重心(x、y)描画出的圆形轨迹如式(15)所示。
【式15】
在此,r0为第3假想圆303的半径。而且,x=r·cosθ、y=r·sinθ,由此式(15)还可表示为式(16)。
【式16】
由此,求得式(17)。
【式17】
在此,r为从第3假想圆303的中心O5(X05,Y05)到砝码43、53、63重心(x,y)的距离。
而且,砝码43、53、63重力所产生的扭矩T0表示为式(18)。
【式18】
T0=m0gr cosθ (18)
在此,g为重力加速度。而且,三个砝码43、53、63各自的起始角度为θ0、θ0+π/3、θ0+2π/3,在这些值上,分别加上角速度ω与时间t相乘的成分,由合成后的重力所得的扭矩Tg可表示为式(19)。
【式19】
如上,可导出第1扭矩Tinertia及第2扭矩Tg。然后,本实施方式扭矩转换装置1可获得的主要扭矩Ttotal可表示为式(20)。
【式20】
Ttotal=Tinertia+Tg (20)
图1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扭矩转换装置1中旋转体的转速(RPM)与扭矩(Nm)之间关系的一个示例的图。如图12所示,若旋转体的转速增加,则扭矩也增加。
相关说明
例如,假设组合齿数为10个的齿轮和齿数为5个的齿轮。齿数为10个的齿轮以98(N)的力旋转10转的情况下,齿数为5个的齿轮以减半的49(N)的力旋转20转。两者的力与转速之积为90×10=49×20=980,两者相等。
即是说,各个齿轮虽然可以变换力与转速,但实际做功的量不可变。这与“杠杆原理”、“动滑轮原理”相同。由此,扭矩转换装置1如可通过一些输入来增加转速,相应地也可以增加可施的力。但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即是说,做功量),输出一侧的做功量,其值绝不可能超过图10旋转体20、30与第3假想圆303启动上移动的砝码43、53、63运动能量总和。
图13为表示将砝码43、53、63的质量m0(Kg)设为6、30、90各种值,使得旋转体20、30的转速(rpm)发生变化时的输出(kw)结果的图。图14为将图13结果以图表表示的图。在此,输出(kw)为2π×T(扭矩)×n/6000。而且,输出(kw)在设想的发电机规定范围内得出。并且,砝码43、53、63的质量m0(Kg)为每个砝码的质量。
然而,根据三心定理(肯尼迪定理),假设延长做旋转运动的刚体时,可定义出速度矢量为零的点。但是,如果观测者静止,速度矢量即为静止的观察者所看到的速度。如果考虑到观测者、坐标系未处于静止的情况下来扩大定义,则“速度矢量为零的点”虽然很直观,也可以定义为“动作最小的点”。如果用更直观的表达方式来定义,将运动中的刚体看做在某个瞬间以某个点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的情况下,其中心点即为瞬时中心。瞬时中心可以在物体的外部,也可以在内部。钢体做平行直线运动的情况下,为方便起见,将瞬时中心看作位于与速度矢量垂直相交方向上的无穷远点。
在此,当确定了某个瞬间钢体上某两点的位置矢量及速度矢量,从这两点的位置起沿速度矢量的垂直方向延长的垂直线交点上,存在瞬时中心。图15为瞬时中心的说明图。在此,当点A1、B1移向点A2、B2的情况下,点P即为瞬时中心。
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等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1及第2旋转体20、30也可以形成与前述尺寸、形状不同的尺寸、形状。由此,第1及第2旋转体20、30的重量也多种多样。例如,为了不使第1及第2旋转体20、30重心偏离旋转中心,可形成为与前述钻取孔的形状、孔的数量不同的形状、数量。而且,例如第1及第2旋转体20、30并非限于圆盘板状,也可以形成为其他形状。例如,第1及第2旋转体20、30也可以是球体等立体形状。
而且,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1旋转体20的第1旋转轴21与第2旋转体30的第2旋转轴31之间的距离,尤其是从正面看扭矩转换装置1(从正面看图2)时投影面上的距离,或者将视点放在第1旋转轴21、第2旋转轴31的轴方向上,看扭矩转换装置1投影面上的距离,该距离也可以是与前述距离不同的距离。
而且,作为本实施实施例的变形例,第1旋转体20的第1旋转轴21与第2旋转体30的第2旋转轴31之间的位置关系,尤其是从正面看扭矩转换装置1(从正面看图2)投影面上的位置关系,或者将视点放在第1旋转轴21、第2旋转轴31的轴方向上,看扭矩转换装置1的投影面上的位置关系,该位置关系也可以是与前述位置关系不同的位置关系。即是说,第1旋转体20和第2旋转体30只要是左右方向上相互错开配置,放在任何位置都可以。此种情况下,在臂杆部40、50、60上,至少砝码43、53、63的圆形移动轨迹中心相对于第1旋转轴21及第2旋转体30位于左右任一边。
并且,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臂杆部40、50、60也可以形成、构成与前述尺寸、形状、长度、倾斜角度不同的尺寸、形状、长度、倾斜角度。例如,扭矩转换装置1中,在臂杆部40、50、60发生移动时,只要不与该扭矩转换装置1的部件发生接触,例如只要不与第1及第2安装部41b、51b、61b、41c、51c、62c发生接触,也可尽可能地加长手臂部42、52、62。由此,扭矩转换装置1可以提取出比输入扭矩更大的扭矩。
而且,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臂杆部40、50、60在该臂杆部40、50、60发生移动时,只要不与扭矩转换装置1的部件发生接触,也可进行伸缩。
而且,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臂杆部40、50、60不限于3个,也可以不足3个,或4个以上。
而且,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臂杆部40、50、60的砝码43、53、63也可以形成与前述尺寸、形状不同的尺寸、形状。由此,砝码43、53、63的重量也可多种多样。
而且,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化实施例,臂杆部40、50、60中,如果前述手臂部42、52、62有重量,也可以是实际未设砝码43、53、63的结构。这种情况下,手臂部42、52、62具有砝码43、53、63的功能。
而且,作为本实施实施例的变形例,第1安装部41b、51b、61b,也可以是可旋转地安装在第1旋转体20及连杆部41、51、61上至少任一方的结构。同样地,第2安装部41c、51c、61c,也可以是可旋转地安装在第2旋转体30及连杆部41、51、61上至少任一方的结构。
而且,作为本实施实施例的变形例,扭矩转换装置1中,从第1旋转体20及第2旋转体30的至少任一方输入使第1旋转体20及第2旋转体30旋转的力,可以从第1旋转体20的第1旋转轴21及第2旋转体30的第2旋转轴31中的至少任一方提取出扭矩。
而且,作为本实施实施例的变形例,扭矩转换装置1也可以从第1旋转体20、第2旋转体30的外周面30a侧面(表面、背面)输入使第1旋转体20及第2旋转体30旋转的力。
而且,作为本实施实施例的变形例,扭矩转换装置1也可以从旋转轴21、31输入使得第1旋转体20及第2旋转体30旋转的力。
而且,作为本实施实施例的变形例,扭矩旋转装置1中,也可以从臂杆部40、50、60中的至少任一处输入。这种情况下,例如在砝码43、53、63的移动方向上向该砝码43、53、63施加输入,使得第1及第2旋转体20、30旋转。
而且,作为本实施实施例的变形例,扭矩转换装置1中,也可以将如图1~图3所示结构作为1组,链接多个组。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决定输入位置、扭矩提取位置。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扭矩转换装置1,可以从小型结构到大型结构,其结构范围可能性很广。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扭矩转换装置1也可以将尺寸小的装置连接在输入一侧,将尺寸大的装置连接在输出一侧(扭矩提取一侧)。这种情况下,例如,扭矩转换装置1可以通过小型发动机的输入来驱动大型装置。
并且,虽公开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可以不脱离本发明范围而增加变更。意在所有此类修正及等价物包含在如下权利要求中。
符号说明
1扭矩转换装置
20第1旋转体
21第1旋转轴
30第2旋转体
31第2旋转轴
41b、51b、61b第1安装部
41c、51c、61c第2安装部
43、53、63锭子

Claims (4)

1.一种扭矩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旋转体;
第2旋转体,其旋转轴处于相对于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平行的位置;
连杆部,其一方的第1安装部安装在所述第1旋转体上,且另一方的第2安装部安装在所述第2旋转体上,由此跨设在所述第1旋转体和所述第2旋转体之间;以及
砝码部,其安装在所述连杆部上,相对于所述第1安装部位于左右中的任一边,
所述连杆部中,所述第1安装部与所述第2安装部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与所述第2旋转体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相同,且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与所述第1安装部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2旋转体与所述第2安装部之间的距离相同,
所述第1安装部至少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连杆部中的任一方上,所述第2安装部至少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2旋转体及所述连杆部中的任一方上,
若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中的任一方旋转,则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中的任意另一方旋转,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及所述第2旋转体的旋转轴也旋转,且所述连杆部及砝码部也按照预定轨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旋转体的旋转轴相对于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位于斜下方,所述砝码部相对于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位于,与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2旋转体的旋转轴所处一侧相同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矩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安装了所述砝码部的所述连杆部,在所述第1旋转体的圆周方向上,各个连杆部各自的所述第1安装部等距安装在所述第1旋转体上,
在所述第2旋转体的圆周方向上,各个连杆部各自的所述第2安装部等距安装在所述第2旋转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形成为圆盘状,且所述第1旋转体的中央形成有所述旋转轴,所述第2旋转体的中央形成有所述旋转轴。
CN201980064320.4A 2018-10-05 2019-10-04 扭矩转换装置 Active CN1127894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9736 2018-10-05
JP2018-189736 2018-10-05
PCT/JP2019/039286 WO2020071533A1 (ja) 2018-10-05 2019-10-04 トルク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9431A CN112789431A (zh) 2021-05-11
CN112789431B true CN112789431B (zh) 2024-05-17

Family

ID=70055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4320.4A Active CN112789431B (zh) 2018-10-05 2019-10-04 扭矩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15117B2 (zh)
JP (1) JP7417273B2 (zh)
CN (1) CN112789431B (zh)
WO (1) WO2020071533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30982U (zh) * 1974-08-28 1976-03-05
JPH05180285A (ja) * 1991-03-29 1993-07-20 Tomiyoshi Iei 重錘式トルク変換装置
JP2003278868A (ja) * 2002-03-20 2003-10-02 Nsk Ltd トルク検出機能付き摩擦ローラ式変速機
CN104854373A (zh) * 2012-08-14 2015-08-19 L.T.机械工具股份公司 力转换器装置及方法
CN105556118A (zh) * 2013-09-23 2016-05-04 C·佩莱格林 重力旋转设备
CN106884930A (zh) * 2015-12-16 2017-06-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扭矩传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419486B1 (zh) 1965-06-22 1969-08-23
US3584515A (en) * 1969-01-09 1971-06-15 Laszlo B Matyas Propulsion apparatus
US3979961A (en) * 1974-03-11 1976-09-14 Nicholas Joseph Schnu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pelling an object by an unbalanced centrifugal force with continuous motion
JPS5731603B2 (zh) 1974-09-11 1982-07-06
NZ188087A (en) * 1977-08-19 1980-11-28 Agrowplow Pty Ltd Vibrating device
US5123292A (en) * 1990-12-31 1992-06-23 Woltering Howard M Motivational generator
US5172599A (en) * 1991-05-15 1992-12-22 Woltering Howard M Vibratory device
US5388469A (en) * 1994-01-04 1995-02-14 Woltering; Howard M. Rotating eccentric weights vibrator system
JPH11173255A (ja) 1997-12-05 1999-06-29 Yukio Numata 半永久機関
US6044718A (en) * 1998-06-02 2000-04-04 Lester; William T.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tilizing oscillating torque and one way drives
WO2004018898A1 (en) * 1999-09-20 2004-03-04 Love Ralph E Apparatus to recover energy through gravitational force
US20040069080A1 (en) * 2002-08-26 2004-04-15 Simeon Sordjan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of centrifugal force
US20040103729A1 (en) * 2002-11-29 2004-06-03 Strickler Roger Dean Dual-axis centrifugal propulsion system
JP4419486B2 (ja) 2003-09-11 2010-02-2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音声分析生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7832297B2 (en) * 2005-04-19 2010-11-16 Hewatt Chris B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yroscopic propulsion
JP5130982B2 (ja) 2008-03-24 2013-01-30 サクサ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電子機器の防水構造
US20100186527A1 (en) * 2009-01-23 2010-07-29 Guy Silver Centrifugal system
IL258954B (en) * 2018-04-26 2022-06-01 Vastech Holdings Ltd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verting centrifugal force into unidirectional for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30982U (zh) * 1974-08-28 1976-03-05
JPH05180285A (ja) * 1991-03-29 1993-07-20 Tomiyoshi Iei 重錘式トルク変換装置
JP2003278868A (ja) * 2002-03-20 2003-10-02 Nsk Ltd トルク検出機能付き摩擦ローラ式変速機
CN104854373A (zh) * 2012-08-14 2015-08-19 L.T.机械工具股份公司 力转换器装置及方法
CN105556118A (zh) * 2013-09-23 2016-05-04 C·佩莱格林 重力旋转设备
CN106884930A (zh) * 2015-12-16 2017-06-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扭矩传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17273B2 (ja) 2024-01-18
CN112789431A (zh) 2021-05-11
JPWO2020071533A1 (ja) 2021-12-16
WO2020071533A1 (ja) 2020-04-09
US20210388823A1 (en) 2021-12-16
US11415117B2 (en) 2022-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lf et al. The DLR FSJ: Energy based design of a variable stiffness joint
US9427866B2 (en) Gear mechanism, speed reducer, and robot arm
Cho et al. Static balancing of a manipulator with hemispherical work space
JP2015142454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多関節ロボットアーム
CN108736657B (zh) 一种基于光学传感器的永磁球形电机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JP2008207304A5 (zh)
CN107650120A (zh) 一种用于确定9自由度机械臂的全部奇异构型的方法
CN112789431B (zh) 扭矩转换装置
CN107131874B (zh) 全封闭式球形全向陀螺机构及其运行方法
CN105619394A (zh) 一种基于误差四元数反馈的rov姿态控制方法
Xu et al. A novel 2R parallel mechanism for alt-azimuth pedestal
CN112199827B (zh) 机械臂的动力学仿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434838A (zh) 线驱动连续机器人内窥操作的协同运动规划方法及系统
Hsieh Kinetostatic and mechanical efficiency studies on cam-controlled planetary gear trains (Part I)–Theoretical analysis
CN108714887B (zh) 具有三自由度空间并联机构
JP2013527402A (ja) 釣り合いのとれた構造体を有する偏心動的質量を備えた機械式速度可変装置
Zhai et al. Trajectory planning of NAO robot arm based on target recognition
KR20130042337A (ko) 단일방향 고출력 토크 구동장치 및 단일방향 고출력 토크 구동방법
US20100050809A1 (en) Forces generative method
CN111693240B (zh) 实现空间同频二维扰动的扭摆台
CN109974691B (zh) 大型空间碎片机械冲击主动消旋冲击位姿计算方法
WO2014148946A1 (ru) Опорная гироскопическая система
WO2012037363A2 (en) Relativistic mechanical device
Germain et al. Task-oriented design of a high-speed parallel robot for pick-and-place operations
WO2005028927A1 (en)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of centrifugal for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