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1401A - 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1401A
CN112781401A CN201911074036.3A CN201911074036A CN112781401A CN 112781401 A CN112781401 A CN 112781401A CN 201911074036 A CN201911074036 A CN 201911074036A CN 112781401 A CN112781401 A CN 1127814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side wall
exchange device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7403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81401B (zh
Inventor
林晨
瞿赛
岳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7403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8140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814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14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814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14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6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in household refrige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包括:风道本体,风道本体被构造为具有出风口且内部形成有容纳腔的结构,出风口与容纳腔相连通;入风口,设置在风道本体的侧壁上;换热装置,设置在容纳腔中,换热装置位于入风口及出风口之间;导风件,设置在风道本体的侧壁上并位于容纳腔中,导风件位于换热装置和出风口之间;其中,导风件部分遮挡出风口,且导风件位于入风口沿风道本体的延伸方向上。使得气流在容纳腔中被引导到背离入风口的一侧,进而使得气流均匀地通过换热装置,提升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和性能。

Description

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冰箱的风道系统中风机、风道本体和换热装置放置于相对紧凑的空间中,参与换热的风不一定能够充分展开,因而经过换热装置的风通常是不均匀的,如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的风道系统中,气流由入风口112’进入到风道本体内部,经由换热装置120’后由出风口114’流出,气流在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内的流动总是沿着风阻更小的一侧流动,因此风量会向靠近入风口112’这一边倾斜,风道本体110’内气流速较快时,尤其明显,这样严重影响换热装置120’的换热效率,甚至出现两排换热装置120’温度不一致,风量多的一侧换热装置120’结霜少温度高,风量小的一侧换热装置120’结霜多温度低的现象,而换热装置120’上结霜,冰箱的制冷性能将会下降,严重影响冰箱的制冷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风道组件。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在于,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
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包括:风道本体,风道本体被构造为具有出风口且内部形成有容纳腔的结构,出风口与容纳腔相连通;入风口,设置在风道本体的侧壁上;换热装置,设置在容纳腔中,换热装置位于入风口及出风口之间;导风件,设置在风道本体的侧壁上并位于容纳腔中,导风件位于换热装置和出风口之间;其中,导风件部分遮挡出风口,且导风件位于入风口沿风道本体的延伸方向上。
本发明所提供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包括风道本体、换热装置、入风口、出风口及导风件,换热装置设置在风道本体的容纳腔中,入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在风道本体上,且入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换热装置的两侧,也即从入风口进入的风吹向换热装置的迎风侧,风从换热装置的出风侧流出,在容纳腔中还设置有导风件,导风件位于换热装置和出风口之间,其中,在风道本体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情况下,导风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出风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也即导风件遮挡出风口的一部分,且导风件位于入风口沿所述风道本体的延伸方向上,也即导风件与入风口设置在容纳腔的同一侧,从而使得气流在容纳腔中被引导到背离入风口的一侧,进而使得气流能够相对均匀地经过换热装置,提升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和性能。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风道本体包括第一侧壁,入风口设置在第一侧壁上;导风件设置在第一侧壁上,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朝向换热装置设置,第一导风板的一端与第一侧壁相连接,第一导风板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换热装置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该设计中,入风口和导风件均设置在风道本体的第一侧壁上,使得导风件能够遮挡入风口这一侧的出风口,从而使得风道本体中靠近入风口一侧的风阻变大,远离入风口一侧的风阻变小。进一步地,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由于导风件设置在换热装置和出风口之间,使得第一导风板也必然位于换热装置和出风口之间,且第一导风板朝向换热装置设置,则气流经由换热装置流动到第一导风板上时,由于设置第一导风板的一端与第一侧壁相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换热装置的方向倾斜延伸,使得第一导风板在遮挡部分气流的同时能够起到较强的导流作用,尽可能避免第一导风板形成过大的风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导风件还包括: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背离换热装置设置,第二导风板的一端与第一侧壁相连接,第二导风板的另一端朝向靠近换热装置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该设计中,导风件还包括第二导风板,由于导风件设置在换热装置和出风口之间,使得第二导风板也必然位于换热装置和出风口之间,且第二导风板背离换热装置设置,则气流经由换热装置流动到第一导风板上后,继续流动经过第二导风板,通过设置第二导风板的一端与第一侧壁相连接,另一端朝向靠近换热装置的方向倾斜延伸,使得第二导风板能够起到引流作用,将气流引向出风口,防止在出风口处扰流形成气流滞区,影响出风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导风板与第一侧壁之间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30°至75°。
在该设计中,通过设置第一导风板与第一侧壁之间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30°至75°,能够保证气流均匀地通过换热装置,并且,使得第一导风板能够起到较好的导流作用,提升出风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导风板与第一侧壁之间的夹角β的取值范围为5°至40°。
在该设计中,通过设置第二导风板与第一侧壁之间的夹角β的取值范围为5°至40°,使得第二导风板能够起到较好的导流作用,解决了在第二导风板垂直于第一侧壁设置的情况下气流在第二导风板和第一侧壁的连接处扰流形成气流滞区的问题,从而提升了换热装置风道组件的出风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导风件还包括:连接板,连接板的一端与第一导风板相连接,连接板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板相连接。
在该设计中,导风件还包括连接板,连接板起到连接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作用,避免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直接相连,连接处形成尖角而导致气流经过该尖角状的连接处时产生较大的噪音。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导风板、连接板、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一侧壁中两两之间的连接处设有过渡段,过渡段的表面为弧面。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第一导风板、连接板、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一侧壁中两两之间的连接处设置过渡段,且过渡段的表面为弧面,从而使得导风件整体的外表面以及导风件和第一侧壁的连接处过渡平滑,进而降低了气流经过换热装置风道组件时产生的噪音,提升了产品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导风板的外表面为弧面。
在该设计中,通过将第二导风板的外表面设置为弧面,可以优化第二导风板的外表面的导风效果,使得第二导风板能够更好地起到导风的作用,避免气流在第二导风板和第一侧壁的连接处扰流形成气流滞区,影响出风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风道本体还包括第二侧壁,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相对设置;导风件由第一侧壁朝向第二侧壁延伸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等于第二距离的1/3,且小于等于第二距离的1/2。
在该设计中,风道本体还包括第二侧壁,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相对设置,其中,导风件由第一侧壁朝向第二侧壁延伸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等于第二距离的1/3,且小于等于第二距离的1/2,其中,第一距离即为导风件的宽度,第二距离即为出风口的宽度,使得导风件能够遮挡出风口的一部分,在该范围内,能够使得导风件遮挡的出风口的宽度适合,既不影响换热装置风道组件的正常出风,保证产品的出风效率;又能够改变换热装置风道组件中的气流运动路径,从而确保气流均匀地通过换热装置,提升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和性能。进一步地,风道本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第三侧壁分别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连接,第四侧壁也分别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连接,也即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沿周向围合形成风道本体的一部分,导风件沿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相连接,使得导风件沿长度方向上完全遮挡出风口,进一步地确保了导风件能够改变换热装置风道组件中的气流运动路径,从而确保气流均匀地通过换热装置,提升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和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风道本体包括:壳体,壳体被构造为至少一侧开口的结构,壳体形成有安装槽,换热装置安装在安装槽中;盖板,设置在壳体上,入风口设置在盖板上。
在该设计中,风道本体包括壳体和盖板,壳体的至少一个侧面被构造为开口结构,盖板盖设在该开口上与壳体组装形成风道本体,其中入风口设置在盖板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导风件与盖板为一体式结构;或导风件与盖板通过卡扣结构连接;或导风件与盖板通过连接件连接。
在该设计中,导风件与盖板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导风件与盖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导风件与盖板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或导风件与盖板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卡扣结构具有便于拆卸、组装、成本低等优点;或导风件与盖板通过连接件连接,采用连接件连接方便安装,节省成本,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便于后续的拆卸维护。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风机;及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其中,风机与换热装置风道组件的出风口相连通。
本发明提出的制冷设备,包括风机和换热装置风道组件,风机与换热装置风道组件的出风口相连通,使得经由换热装置风道组件的出风口吹出的风能够被风机吹送到指定位置,确保了产品的品质。同时,因本发明提出的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提出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因此,本发明的提出的制冷设备具有如上述任一项提出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箱体,箱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风道本体呈竖直设置在容纳空间中,入风口位于换热装置的下方,出风口位于风道本体的顶端。
在该设计中,箱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风道本体呈竖直设置在容纳空间中,入风口位于换热装置的下方,也即入风口设置在风道本体的侧壁上靠近底端的位置,而出风口位于风道本体的顶端,也即入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设置在换热装置的上下两侧,使得进入风道本体内部的气流能够更多的经过换热装置,提升换热效率。具体地,气流经由入风口进入到风道本体内部后向上流动,由下至上流经换热装置后由设置在风道本体顶端的出风口流出。进一步地,箱体的内部还形成有冷藏空间和冷冻空间等。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制冷设备还包括压缩机,压缩机设置在容纳空间中,压缩机与换热装置相连通。具体地,压缩机和换热装置可以通过制冷剂配管连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提及的“制冷设备”可包含任何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制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冰箱。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一个换热装置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的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的导风件的一个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的导风件的一个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拆分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10’风道本体,112’入风口,114’出风口,120’换热装置。
其中,图2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10风道本体,112入风口,114出风口,116第一侧壁,118壳体,120换热装置,130导风件,132第一导风板,134第二导风板,136连接板,20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方面、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2至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实施例一
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包括:风道本体110、换热装置120、入风口112、出风口114及导风件130。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风道本体110被构造为一端具有出风口114且内部形成有容纳腔的结构,出风口114与容纳腔相连通,如图2和图4所示,换热装置120设置在容纳腔中,入风口112设置在风道本体110的侧壁上,入风口112与出风口114分别位于换热装置120的两侧,也即从入风口112进入的风吹向换热装置120的迎风侧,风从换热装置120的出风侧流向出风口114,导风件130设置在容纳腔中,导风件130位于换热装置120和出风口114之间;其中,导风件130部分遮挡出风口114,并且导风件130位于入风口112沿风道本体110的延伸方向上,在风道本体110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情况下,也即导风件13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出风口114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且导风件130与入风口112设置在容纳腔的同一侧。
本发明所提供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包括风道本体110、换热装置120、入风口112、出风口114及导风件130,换热装置120设置在风道本体110的容纳腔中,入风口112和出风口114均设置在风道本体110上,且入风口112和出风口114分别位于换热装置120的两侧,在容纳腔中还设置有导风件130,导风件130位于换热装置120和出风口114之间,其中,导风件130部分遮挡出风口114,并且导风件130位于入风口112沿风道本体110的延伸方向上,在风道本体110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情况下,导风件13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出风口114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也即导风件130遮挡出风口114的一部分,且导风件130与入风口112设置在容纳腔的同一侧,从而使得气流在容纳腔中被引导到背离入风口112的一侧,进而使得气流能够相对均匀地经过换热装置120,提升换热装置120的换热效率和性能。
具体地,本发明所提供的换热装置120,气流由设置在风道本体110的侧壁上的入风口112进入到容纳腔中,经过换热装置120进行热量交换,再由出风口114流出;由于入风口112设置在风道本体110的侧壁上,而气流在风道本体110内流动的过程中,气流总是沿着风阻更小的一侧流动,因此气流会向风道本体110上设置入风口112的侧壁这一边倾斜,也即更多的气流经过靠近入风口112这一边的换热装置120,而通过在换热装置120和出风口114之间设置导风件130,并设置在风道本体110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情况下,导风件13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出风口114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也即导风件130遮挡出风口114的一部分,进一步地,将导风件130与入风口112设置在容纳腔的同一侧,也即导风件130遮挡了入风口112这一侧的出风口114,从而使得风道本体110中靠近入风口112一侧的风阻变大,远离入风口112一侧的风阻变小,因而使得气流在容纳腔中被引导到背离入风口112的一侧,进而使得气流均匀地通过换热装置120,提升换热装置120的换热效率和性能。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换热装置120’的两侧温度不一致,风量多的一侧换热装置120’结霜少温度高,风量小的一侧换热装置120’结霜多温度低的现象,进而提升了换热装置120’的换热效率和性能。
进一步地,换热装置120为换热器。
实施例二
如图2至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包括:风道本体110、换热装置120、入风口112、出风口114及导风件130,其中,风道本体包括第一侧壁116,导风件130包括第一导风板132。
具体地,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入风口112设置在风道本体110的第一侧壁116上,导风件130设置在第一侧壁116上,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导风件130包括第一导风板132,第一导风板132朝向换热装置120设置,第一导风板132的一端与第一侧壁116相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换热装置120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入风口112和导风件130均设置在风道本体110的第一侧壁116上,使得导风件130能够遮挡入风口112这一侧的出风口114,从而使得风道本体110中靠近入风口112一侧的风阻变大,远离入风口112一侧的风阻变小,因而使得气流在容纳腔中被引导到背离入风口112的一侧,进而使得气流均匀地通过换热装置120,提升换热装置120的换热效率和性能。进一步地,导风件130包括第一导风板132,由于导风件130设置在换热装置120和出风口114之间,使得第一导风板132也必然位于换热装置120和出风口114之间,且第一导风板132朝向换热装置120设置,也即气流在流经换热装置120后朝向第一导风板132流动,第一导风板132的外表面形成导风件130的迎风面,由于设置第一导风板132的一端与第一侧壁116相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换热装置120的方向倾斜延伸,使得第一导风板132在遮挡部分气流的同时能够起到较强的导流作用,尽可能避免第一导风板132形成过大的风阻。
实施例三
如图2至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包括:风道本体110、换热装置120、入风口112、出风口114及导风件130,其中,导风件130包括第二导风板134。
具体地,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导风件130还包括第二导风板134,第二导风板134背离换热装置120设置,第二导风板134的一端与第一侧壁116相连接,第二导风板134的另一端朝向靠近换热装置120的方向倾斜延伸。在该实施例中,导风件130还包括第二导风板134,由于导风件130设置在换热装置120和出风口114之间,使得第二导风板134也必然位于换热装置120和出风口114之间,且第二导风板134背离换热装置120设置,也即气流在流经换热装置120后朝向第一导风板132流动,然后流经第二导风板134进而由出风口114流出,第二导风板134的外表面形成导风件130的背风面,通过设置第二导风板134的一端与第一侧壁116相连接,另一端朝向靠近换热装置120的方向倾斜延伸,使得第二导风板134能够起到引流作用,将气流引向出风口114,防止在出风口114处扰流形成气流滞区,影响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通过设置第一导风板132与第一侧壁116之间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30°至75°,能够保证气流均匀地通过换热装置120,并且,使得第一导风板132能够起到较好的导流作用,提升出风效率。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通过设置第二导风板134与第一侧壁116之间的夹角β的取值范围为5°至40°,使得第二导风板134能够起到较好的导流作用,解决了在第二导风板134垂直于第一侧壁116设置的情况下气流在第二导风板134和第一侧壁116的连接处扰流形成气流滞区的问题,从而提升了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的出风效率。
实施例四
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导风件130还包括:连接板136,连接板136的一端与第一导风板132相连接,连接板136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板134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导风件130还包括连接板136,连接板136起到连接第一导风板132和第二导风板134的作用,避免第一导风板132和第二导风板134直接相连,连接处形成尖角而导致气流经过该尖角状的连接处时产生较大的噪音,从而通过设置连接板136降低了气流经过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时产生的噪音。具体地,连接板136的一端与第一导风板132相连接,连接板136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板134相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第一导风板132、连接板136、第二导风板134以及第一侧壁116中两两之间的连接处设有过渡段,过渡段的表面为弧面。通过在第一导风板132、连接板136、第二导风板134以及第一侧壁116中两两之间的连接处设置过渡段,且过渡段的表面为弧面,从而使得导风件130整体的外表面以及导风件130和第一侧壁116的连接处过渡平滑,进而降低了气流经过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时产生的噪音,提升了产品的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第二导风板134的外表面为弧面。通过将第二导风板134的外表面设置为弧面,可以优化第二导风板134的外表面的导风效果,使得第二导风板134能够更好地起到导风的作用,避免气流在第二导风板134和第一侧壁116的连接处扰流形成气流滞区,影响出风效率。具体地,第二导风板134的外表面与第一侧壁116之间的距离由第二导风板134与第一侧壁116相连接的一端至第二导风板134与连接板136相连接的一端逐渐增大。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134的外表面为流线型弧面,能够更好地起到导风的作用。
实施例五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风道本体110还包括第二侧壁,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116相对设置;导风件由第一侧壁116朝向第二侧壁延伸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侧壁116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等于第二距离的1/3,且小于等于第二距离的1/2。
在该实施例中,风道本体110还包括第二侧壁,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116相对设置,其中,导风件130由第一侧壁116朝向第二侧壁延伸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侧壁116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等于第二距离的1/3,且小于等于第二距离的1/2,其中,第一距离即为导风件130的宽度,第二距离即为出风口114的宽度,使得导风件130能够遮挡出风口114的一部分,在该范围内,能够使得导风件130遮挡的出风口114的宽度适合,既不影响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的正常出风,保证产品的出风效率;又能够改变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中的气流运动路径,从而确保气流均匀地通过换热装置120,提升换热装置120的换热效率和性能。
进一步地,风道本体11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第三侧壁分别与第一侧壁116和第二侧壁相连接,第四侧壁也分别与第一侧壁116和第二侧壁相连接,也即第一侧壁116、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沿周向围合形成风道本体110的一部分,导风件130沿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相连接,使得导风件沿长度方向上完全遮挡出风口114,进一步地确保了导风件130能够改变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中的气流运动路径,从而确保气流均匀地通过换热装置120,提升换热装置120的换热效率和性能。
实施例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风道本体110包括壳体118和盖板。
具体地,如图8所示,壳体118被构造为至少一侧开口的结构,壳体118形成有安装槽,换热装置120安装在安装槽中;盖板设置在壳体118上,入风口112设置在盖板上。
在该实施例中,风道本体110包括壳体118和盖板,壳体118的至少一个侧面被构造为开口结构,盖板盖设在该开口上与壳体118组装形成风道本体110,其中入风口112设置在盖板上。具体地,可以设置第一侧壁116为盖板,盖板和壳体118之间扣合连接,如在壳体118上设置扣位,在第一侧壁116上设置卡扣,通过卡扣和扣位实现扣合连接,扣合连接具有便于拆卸、组装、成本低等优点,并且,也方便于在对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进行维修、维护时,可以将盖板拆卸下来,从而可以直接对内部的换热装置120等零部件进行维修、维护。具体地,壳体118可以为塑胶件,盖板可以为塑胶件,塑胶件易于加工生产且成本较低,可以降低产品的整体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导风件130与盖板为一体式结构,也即导风件130与盖板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导风件130与盖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导风件130与盖板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
或导风件130与盖板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卡扣结构具有便于拆卸、组装、成本低等优点。
或导风件130与盖板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具体为螺钉、螺栓等,采用螺钉或螺栓连接方便安装,节省成本,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便于后续的拆卸维护。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产品设计布局,也可以采用例如插槽与凸柱对接、胶水粘接等方式进行连接,此处就不再针对该方面具体情况作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
如图2至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风机200;及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其中,风机200与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的出风口114相连通。
本发明提出的制冷设备,如图9所示,包括风机200和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风机200与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的出风口114相连通,使得经由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的出风口114吹出的风能够被风机200吹送到指定位置,确保了产品的品质。同时,因本发明提出的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提出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因此,本发明的提出的制冷设备具有如上述任一项提出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箱体,箱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风道本体110呈竖直设置在容纳空间中,入风口112位于换热装置120的下方,也即入风口112设置在风道本体110的侧壁上靠近底端的位置,出风口114位于风道本体110的顶端,也即入风口112和出风口114分别设置在换热装置120的上下两侧,使得进入风道本体110内部的气流能够更多的经过换热装置120,提升换热效率。具体地,气流经由入风口112进入到风道本体110内部后向上流动,由下至上流经换热装置120后由设置在风道本体110顶端的出风口114流出。进一步地,箱体的内部还形成有冷藏空间和冷冻空间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还包括压缩机(图中未示出),压缩机设置在容纳空间中,压缩机与换热装置120相连通。具体地,压缩机和换热装置120可以通过制冷剂配管连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提及的“制冷设备”可包含任何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制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冰箱。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9所示,冰箱的风道系统主要包含换热装置风道组件100和风机200两大部件。运行中,风机200驱动冰箱内空气进入风道本体110内同换热装置120进行热量交换,冷风再经风机200推动送入冰箱内同储存的物品进行换热,换热后的风再进入风道本体110内完成循环。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道本体,所述风道本体被构造为具有出风口且内部形成有容纳腔的结构,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
入风口,设置在所述风道本体的侧壁上;
换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换热装置位于所述入风口及所述出风口之间;
导风件,设置在所述风道本体的侧壁上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导风件位于所述换热装置和所述出风口之间;
其中,所述导风件部分遮挡所述出风口,且所述导风件位于所述入风口沿所述风道本体的延伸方向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本体包括第一侧壁,所述入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
所述导风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导风件包括:
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朝向所述换热装置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换热装置的方向倾斜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还包括:
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背离所述换热装置设置,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另一端朝向靠近所述换热装置的方向倾斜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30°至75°;和/或
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夹角β的取值范围为5°至4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还包括: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相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二导风板以及所述第一侧壁中两两之间的连接处设有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表面为弧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外表面为弧面。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本体还包括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
所述导风件由所述第一侧壁朝向所述第二侧壁延伸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第二距离的1/3,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距离的1/2。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本体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被构造为至少一侧开口的结构,所述壳体形成有安装槽,所述换热装置安装在所述安装槽中;
盖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入风口设置在所述盖板上。
10.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及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风道组件;
其中,所述风机与所述换热装置风道组件的出风口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风道本体呈竖直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入风口位于所述换热装置的下方,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风道本体的顶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压缩机,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装置相连通。
CN201911074036.3A 2019-11-06 2019-11-06 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Active CN1127814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74036.3A CN112781401B (zh) 2019-11-06 2019-11-06 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74036.3A CN112781401B (zh) 2019-11-06 2019-11-06 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1401A true CN112781401A (zh) 2021-05-11
CN112781401B CN112781401B (zh) 2023-07-25

Family

ID=75748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74036.3A Active CN112781401B (zh) 2019-11-06 2019-11-06 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8140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17307A1 (en) * 2004-04-02 2005-10-06 Lg Electronics Inc. Refrigerator
EP2568238A2 (de) * 2011-09-12 2013-03-13 Liebherr-Hausgeräte Ochsenhausen GmbH Kühl- und/oder Gefriergerät
WO2016107700A1 (en) * 2014-12-31 2016-07-07 Arcelik Anonim Sirketi A refrigerator comprising an evaporator with improved refrigeration efficiency
US20170241695A1 (en) * 2014-08-12 2017-08-24 Carrier Corporation Evaporator air duct standoff
CN107345732A (zh) * 2016-05-06 2017-11-14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冰 箱
WO2018135034A1 (ja) * 2017-01-23 2018-07-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調温貯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17307A1 (en) * 2004-04-02 2005-10-06 Lg Electronics Inc. Refrigerator
EP2568238A2 (de) * 2011-09-12 2013-03-13 Liebherr-Hausgeräte Ochsenhausen GmbH Kühl- und/oder Gefriergerät
US20170241695A1 (en) * 2014-08-12 2017-08-24 Carrier Corporation Evaporator air duct standoff
WO2016107700A1 (en) * 2014-12-31 2016-07-07 Arcelik Anonim Sirketi A refrigerator comprising an evaporator with improved refrigeration efficiency
CN107345732A (zh) * 2016-05-06 2017-11-14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冰 箱
WO2018135034A1 (ja) * 2017-01-23 2018-07-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調温貯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1401B (zh) 2023-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20023455A1 (en) Ceiling embedded type indoor unit
CN104165413A (zh) 机柜空调器
US11162693B2 (en) Fan unit, and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omprising fan unit
CN208046356U (zh) 电机压盖及空调器
CN110958811A (zh) 一种列间空调
CN111595091A (zh) 压缩机仓和制冷设备
WO2020155352A1 (zh) 窗式空调器
CN214039097U (zh) 一种制冷设备的出风结构及制冷设备
CN103874397A (zh) 机柜空调器及其风向导引装置
CN112781401A (zh) 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04033966A (zh) 机柜空调器
CN110411122A (zh) 一种用于冰箱的冷凝风道模块
CN110173770A (zh) 电器盒散热结构、室外机和空调器
CA3219926A1 (en) Electric control box, air conditioner out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1128775U (zh) 一种列间空调
CN212005991U (zh) 电控盒散热风道结构、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373823U (zh) 电器盒散热结构、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9433468U (zh)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CN218583546U (zh) 压缩机仓及制冷设备
CN21046322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835U (zh) 热交换器、管道机
CN217817093U (zh) 空调机组及空调系统
CN216924533U (zh) 室内空调器
CN213810895U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20017817U (zh) 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