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69292A - 一种翘板式无线无源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翘板式无线无源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69292A
CN112769292A CN202110222644.5A CN202110222644A CN112769292A CN 112769292 A CN112769292 A CN 112769292A CN 202110222644 A CN202110222644 A CN 202110222644A CN 112769292 A CN112769292 A CN 1127692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lf
module
external force
force receiving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2264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69292B (zh
Inventor
董永术
刘贵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oce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oce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oce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oce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2264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6929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692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692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692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692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07Rotary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07Rotary generators
    • H02K7/1846Rotary generator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wheels or associated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翘板式无线无源开关,至少包括:外力接收模块、自发电模块和信号转发模块。自发电模块至少包括彼此啮合联动的自发电组件和第一啮合齿条,第一啮合齿条能够沿第一方向或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以限定出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通过将自发电模块和外力接收模块从第二工作状态转换到第三工作状态和从第三工作状态装换到第四工作状态,使得第一啮合齿条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移动,自发电模块基于第一啮合齿条的移动和往返运动生成第一电能或第二电能。在该过程中,自发模块持续产生电能使得信号转发模块持续工作,使得其发送的控制命令的持续时间增加。

Description

一种翘板式无线无源开关
本案为申请号为201911003724.0,申请日为2019年10月21日,申请类型为发明专利,申请名称为一种信号持续时间延长的翘板式自发电装置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号持续时间延长的翘板式无线无源开关。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已经有很多人都在使用智能化开关产品。智能化开关产品和传统的机械式墙壁开关相比,功能特色更多、使用更安全,而且式样也更美观。打破了传统墙壁开关的开与关的单一作用,除了在功能上的创新还赋予了开关装饰点缀的效果。智能开关被广泛应用于家居智能化改造、办公室智能化改造、工业智能化改造、农林渔牧智能化改造等多个领域,极大节约了能源,提高了生成效率和降低了运营成本,真正的做到了智能行天下。
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无线开关,都需要采用电池作为电源,而电池大多数都不能重复使用,其使用时间周期较短,若长期使用无线遥控器,则必须循环购买电池来更换,其增加了使用者的经济负担;其次,制造电池不仅要消耗资源,据专家称电池的危害,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万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近几年来,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极力推行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措施,可见保护环境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因此,现有技术中已存在诸多能够自发电的无线开关。同时,根据发电模块的发电原理能够将无线无源开关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自发电方式主要有压电式、静电式、电磁式和光伏式。
例如,公开号为CN107132795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自发电无线开关,包括微发电机以及用于向外发送无线控制信号的控制板;微发电机包括活动布置的磁铁组,以及线圈组,线圈组包括铁芯以及电性连接于控制板的导线,导线缠绕于铁芯外,形成线圈;磁铁组置于线圈组的外侧,且与线圈的中心线正对布置,其包括永磁体以及分别置于永磁体两相对侧上的导磁板。该发明的自发电无线开关中,通过操作磁铁组上下移动,机械能转化成电能,进而实现自发电为控制板提供电源,向外发送无线控制信号的效果;其可靠性较佳、安全、具有遥控开关的便捷性,无需使用化学电池,避免浪费及环境污染,且不用布线,节约成本,便于布局,另外,其结构简单,可以广泛推广运用在生活中。
还例如公开号为CN110033969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自发电无线开关,包括底座、按钮、线路板和发电模块,发电模块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触动发电开关弹片,底座上对称设置有相互独立的一对按压臂,按压臂包括连接部和支撑部,连接部的端部与底座枢接,支撑部设置在按钮与触动发电开关弹片之间;底座上还设置有压盖;按钮两端可绕第二转轴旋转。该发明实施例通过在按钮两端下方分别设置弹性件,使按钮两端在按压时受到弹性件的反作用力相同,按钮两端按压时按压力一致,并通过对称设置的相互独立的一对按压臂及限制按压臂的旋转幅度的压盖,使按钮在弹性件作用下回弹时,按钮两端高度保持一致。
综上,现有的自发电无线开关,通过手按压按钮以将动能输入发电模块中,进而使得发电模块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当手停止按压按钮后,发电模块会即刻停止工作,使得无线控制信号立即停止发送,即整个无线控制信号的发送时间较短,无法保证电器的正常接收。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延长信号持续时间的自发电装置。
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发明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发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发明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发明内容
如本文所用的词语“模块”描述任一种硬件、软件或软硬件组合,其能够执行与“模块”相关联的功能。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信号持续时间延长的翘板式自发电装置,至少包括:外力接收模块,其能够用于接收外界输入的机械能,并将所述机械能转化为动能;自发电模块,其能够耦合至所述外力接收模块,使得在外力接收模块产生的动能传输至所述自发电模块的情况下,所述自发电模块能够基于所述动能的差异性,形成不同的工作状态,并基于所述不同的工作状态以至少生成特性不同并且能够被信号转发模块识别的第一电能和第二电能;信号转发模块,其能够电连接至所述自发电模块,其中,在所述信号转发模块通信地耦合至至少一个电器的情况下,所述信号转发模块能够基于所述第一电能或所述第二电能,将不同的控制命令传输至至少一个电器,使得电器能够具有不同的工作状态,所述信号转发模块配置为按照如下方式传输所述控制命令:在将所述外力接收模块配置于第一工作位置,以使得其与所述自发电模块处于彼此分离的第一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外力接收模块施加机械能,使得所述外力接收模块能够沿设定方向移动第一设定距离以位于第二工作位置,从而所述外力接收模块和所述自发电模块能够由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切换为彼此接触的第二工作状态,其中,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的过程中,所述自发电模块能够处于不产生电能的工作状态,以使得所述信号转发模块处于断电状态;继续对所述外力接收模块施加所述机械能,使得所述外力接收模块能够继续沿所述设定方向移动第二设定距离以位于第三工作位置,从而所述外力接收模块和所述自发电模块能够由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彼此即将分离的第三工作状态,其中,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的过程中,所述自发电模块能够在产生所述第一电能或所述第二电能的同时,将其接收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以进行存储;继续对所述外力接收模块施加所述机械能,使得所述外力接收模块和所述自发电模块能够由所述第三工作状态切换为彼此完全分离的第四工作状态,使得所述弹性势能能够被释放以促使所述自发电模块继续生成所述第一电能或所述第二电能,其中,所述信号转发模块能够基于所述第一电能或所述第二电能,将相应的控制命令传输至所述电器。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自发电模块至少包括彼此啮合联动的自发电组件和第一啮合齿条,所述第一啮合齿条能够第一方向或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以限定出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其中,所述自发电组件配置为按照如下方式生成所述第一电能或所述第二电能:在将所述自发电模块和所述外力接收模块配置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以使得所述第一啮合齿条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三工作状态,使得所述第一啮合齿条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从而所述第一啮合齿条能够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为所述第二位置;继续将所述自发电模块和所述外力接收模块由所述第三工作状态切换为所述第四工作状态,使得第一啮合齿条能够首先基于所述弹性势能的释放而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并且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三位置之间往返运动至少一次后,最终停留在所述第二位置,其中,所述自发电模块能够基于所述第一啮合齿条的移动和往返运动以生成所述第一电能或所述第二电能。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自发电模块还包括连接至第一啮合齿条的第一端的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和连接至第一啮合齿条的第二端的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其中:在所述自发电模块和所述外力接收模块由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三工作状态,以使得所述第一啮合齿条以第一速度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能够储存第一形式的第一弹性势能,所述第二动力传递组件能够储存第二形式的第二弹性势能,其中,在所述自发电模块和所述外力接收模块由所述第三工作状态切换为所述第四工作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啮合齿条首先能够基于所述第一弹性势能和所述第二弹性势能的同时释放,以大于所述第一速度的第二速度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所述自发电模块产生所述第一电能,或者在所述自发电模块和所述外力接收模块由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三工作状态,以使得所述第一啮合齿条以第一速度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能够储存所述第二弹性势能,所述第二动力传递组件能够储存所述第一弹性势能,其中,在所述自发电模块和所述外力接收模块由所述第三工作状态切换为所述第四工作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啮合齿条首先能够基于所述第一弹性势能和所述第二弹性势能的同时释放,以大于所述第一速度的第二速度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所述自发电模块产生所述第二电能。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和所述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均至少包括第一储能部、第二储能部和连接绳,所述第一储能部能够连接至所述第一啮合齿条,所述第二储能部能够经所述连接绳连接至所述第一齿条,其中:在所述第一啮合齿条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由所述第二位置切换为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对应的第一储能部能够被压缩以储存所述第一弹性势能,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对应的第一储能部能够被拉伸以储存所述第二弹性势能,或者在所述第一啮合齿条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以由所述第二位置切换为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对应的第一储能部能够被拉伸以储存所述第二弹性势能,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对应的第一储能部能够被压缩以储存所述第一弹性势能。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外力接收模块和所述自发电模块由所述第三工作状态切换为所述第四工作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能够推动所述第一啮合齿条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动力传递组件能够拉动所述第一啮合齿条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或者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能够拉动所述第一啮合齿条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动力传递组件能够推动所述第一啮合齿条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力接收模块至少包括第一啮合齿轮和第二啮合齿轮,其中:所述第一啮合齿轮能够啮合至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对应的第二储能部,所述第二啮合齿轮能够啮合至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对应的第二储能部;在所述第一啮合齿轮沿第三方向主动转动的情况下,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对应的连接绳的长度能够减小以使得所述第一啮合齿条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并且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对应的连接绳的长度能够增大以带动所述第二啮合齿轮沿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第四方向转动,或者在所述第二啮合齿轮沿所述第四方向主动转动的情况下,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对应的连接绳的长度能够减小以使得所述第一啮合齿条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并且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对应的连接绳的长度能够增大以带动所述第一啮合齿轮沿所述第四方向转动。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力接收模块还包括第二啮合齿条、第三啮合齿条、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体和所述第二驱动体均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中,所述第二啮合齿条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体上,所述第二啮合齿条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体上;所述第二啮合齿条能够啮合至所述第一啮合齿轮,使得在第二啮合齿条在沿设定方向移动时,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啮合齿轮沿所述第三方向主动转动;所述第三啮合齿条能够啮合至所述第二啮合齿轮,使得在第三啮合齿条沿设定方向移动时,其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啮合齿轮沿所述第四方向主动转动。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力接收模块还包括按照铰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中的翘板式按钮,其中:所述翘板式按钮能够抵靠接触至所述第一驱动体和/或所述第二驱动体;在所述翘板式按钮沿所述第四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驱动体能够沿所述设定方向移动,或者在所述翘板式按钮沿所述第三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驱动体能够沿所述设定方向移动。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储能部至少包括旋转轴、啮合齿和卷簧,所述旋转轴能够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中,所述啮合齿能够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卷簧能够同时连接至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一本体,使得在所述旋转轴自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储能部能够按照卷簧的卷曲程度增加的方式以存储弹性势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翘板式自发电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配置能够用于接收外界输入的机械能,并将所述机械能转化为动能的外力接收模块;配置能够耦合至所述外力接收模块的自发电模块,使得在外力接收模块产生的动能传输至所述自发电模块的情况下,所述自发电模块能够基于所述动能的差异性,形成不同的工作状态,并基于所述不同的工作状态以至少生成特性不同并且能够被信号转发模块识别的第一电能和第二电能;配置能够电连接至所述自发电模块的信号转发模块,其中,在所述信号转发模块通信地耦合至至少一个电器的情况下,所述信号转发模块能够基于所述第一电能或所述第二电能,将不同的控制命令传输至至少一个电器,使得电器能够具有不同的工作状态,将所述信号转发模块配置为按照如下方式传输所述控制命令:在将所述外力接收模块配置于第一工作位置,以使得其与所述自发电模块处于彼此分离的第一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外力接收模块施加机械能,使得所述外力接收模块能够沿设定方向移动第一设定距离以位于第二工作位置,从而所述外力接收模块和所述自发电模块能够由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切换为彼此接触的第二工作状态,其中,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的过程中,所述自发电模块能够处于不产生电能的工作状态,以使得所述信号转发模块处于断电状态;继续对所述外力接收模块施加所述机械能,使得所述外力接收模块能够继续沿所述设定方向移动第二设定距离以位于第三工作位置,从而所述外力接收模块和所述自发电模块能够由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彼此即将分离的第三工作状态,其中,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的过程中,所述自发电模块能够在产生所述第一电能或所述第二电能的同时,将其接收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以进行存储;继续对所述外力接收模块施加所述机械能,使得所述外力接收模块和所述自发电模块能够由所述第三工作状态切换为彼此完全分离的第四工作状态,使得所述弹性势能能够被释放以促使所述自发电模块继续生成所述第一电能或所述第二电能,其中,所述信号转发模块能够基于所述第一电能或所述第二电能,将相应的控制命令传输至所述电器。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基于第一动力传递组件和第二动力传递组件各自存储的弹性势能,使得第一啮合齿条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来回移动若干次,在该过程中,自发电模块会持续产生电能,进而使得信号转发模块持续工作,使得其发送的控制命令的持续时间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的自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的第二储能部的结构示意图;和
图3是本发明优选的各电子模块的模块化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自发电模块 2:外力接收模块 3:信号转发模块
4:电器 5:第一本体 6:第一容纳腔
7:第二本体 8:第二容纳腔 9:固定槽
10:第一导线孔 11:第二导线孔 12:密封盖
13:发电电机 14:第三啮合齿轮 15:第一啮合齿条
16:第一储能部 17:第二储能部 18:连接绳
19:固定孔 20:贯通孔 21:导轮
22:凸起 23:滑动槽
1a:自发电组件 1b:第一动力传递组件 1c:第二动力传递组件
2a:第一啮合齿轮 2b:第二啮合齿轮 2c:第二啮合齿条
2d:第三啮合齿条 2e:第一驱动体 2f:第二驱动体
2g:安装板 2h:第一复位弹簧 2i:第二复位弹簧
2j:翘板式按钮 3a:通信主板 3b:信号增强天线
5a:第一壳体 5b:第二壳体
15a:第一端 15b:第二端
16a:安装座 16b:腹板 16c:压缩弹簧
17a:旋转轴 17b:啮合齿 17c:卷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信号持续时间延长的翘板式自发电装置,至少包括自发电模块1、外力接收模块2和信号转发模块3。在操作人员按压外力接收模块2时,外力接收模块2能够接收操作人员施加的机械能,并将其转化为动能。自发电模块1能够与外力接收模块2耦合,使得自发电模块1能够接收外力接收模块2产生的动能,进而进行发电,其中,自发电模块1能够响应于具有差异性的动能而形成不同的工作状态,使得其能够至少生成特性不同的A电能和B电能,进而通过特性不同的电能能够促使信号转发模块3发送不同的控制命令。信号转发模块3能够与自发电模块1电连接,使得信号转发模块3能够接收自发电模块1产生的电能。信号转发模块3能够响应于接收的电能而将其预存的控制命令发送至指定的电器4,进而使得电器4能够按照与控制命令匹配的既定状态工作。例如,信号转发模块3中预存有控制电器开启的第一控制命令以及控制电器关闭的第二控制命令。通过外力接收模块自发电模块1产生的A电能和B电能,可以控制信号转发模块3选择合适的控制命令以控制电器4处于所需的工作状态,最终实现电器4的一对一控制。即,一个自发电装置能够控制一个电器4的工作状态。例如,信号转发模块3能够识别A电能,进而将第一控制命令发送至电器4,使得电器4呈开启状态。或者,信号转发模块3能够识别B电能,进而将第二控制命令发送至电器4,使得电器4呈关闭状态。还可以理解的是,如图3所示,信号转发模块3中还可以设置控制若干个不同电器4工作的不同控制命令。例如可以通过设置若干个外力接收模块2,使得自发电模块1响应于不同的外力接收模块2能够产生不同特性的电能,进而使得信号转发模块3能够根据电能的特性选择相应的控制命令,并将其发送至相应的电器4。即,每一个外力接收模块2单独控制一个电器4,进而电器4能够响应于不同的控制命令而形成不同的工作状态。最终实现电器4的一对多控制。
优选的,再次参见图1,自发电装置还包括能够容纳自发电模块1和外力接收模块2的第一本体5。第一本体5能够具有第一容纳腔6。自发电模块1和外力接收模块2均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纳腔6中。具体的,第一本体5至少包括第一壳体5a和第二壳体5b。第一壳体5a和第二壳体5b能够一体成型以共同构成第一本体5。第一壳体5a和第二壳体5b的形状均能够由中空圆柱状限定。第一壳体5a的两个端部均呈开放状。第二壳体5b的一端呈开放状,第二壳体5b的另一端呈封闭状。第一壳体5a和第二壳体5b能够按照其各自的中轴线彼此重合的方式彼此连接。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5a的下端能够与第二壳体5b的上端抵靠接触。第一壳体5a的上端和下端均能够呈开放状。第二壳体5b的上端呈开放状,并且第二壳体5b的下端呈封闭状,使得第二壳体5b能够与第一壳体5a连通以共同限定出第一容纳腔6。
优选的,再次参见图1,自发电装置还包括能够卡接至第一本体5的第二本体7。第二本体7能够具有第二容纳腔8,使得信号转发模块3能够设置于第二容纳腔8中。第二本体7的形状能够由中空圆柱状限定。第二本体7的一端能够呈开放状。第二本体7的另一端能够呈封闭状。第二本体7的呈封闭状的端部能够卡接至第二壳体5b,使得自发电装置在使用时,第一本体5和第二本体7能够呈一体状,进而便于自发电装置的使用。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5a的外径能够与第二本体7的外径大致相等,并且第二壳体5b的外径能够小于第二本体7的外径。第二本体7的呈封闭状的端部上设置有呈圆柱状的固定槽9。固定槽9的内径能够与第二壳体5b的外径匹配以使得第二壳体5b能够插入固定槽9中。优选的,固定槽9的内壁上可以设置有内螺纹,并且第二壳体5b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进而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能够提高第二壳体5b与第二本体7连接的可靠性。
优选的,再次参见图1,第二壳体5b中设置有第一导线孔10。固定槽9中设置有第二导线孔11。第一容纳腔6与第二容纳腔8之间能够依次经第一导线孔10和第二导线孔11连通,使得第一本体1中的自发电模块1能够通过例如是电缆线与第二本体5中的信号转发模块3连接。第二本体7的呈开放状的一端上可以设置有密封盖12。密封盖12能够嵌套设置于第二容纳腔8中。优选的,密封盖12的外壁上能够设置外螺纹。第二容纳腔8的内壁上可以设置内螺纹。进而通过密封盖12能够螺纹连接至第二容纳腔8。
优选的,再次参见图1,信号转发模块3至少包括通信主板3a和信号增强天线3b。信号增强天线3b能够电连接至通信主板3a。通信主板3a能够电连接至自发电模块1。通过通信主板3a能够将预存的控制命令通过信号增强天线3b无线传输至电器4。信号增强天线3b能够增强通信主板3a的信号覆盖范围,使得其具有更远的通信距离。
优选的,再次参见图1,自发电模块1至少包括自发电组件1a、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和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和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用于将外力接收模块2产生的动能转移至自发电组件1a中,进而使得自发电组件1a能够产生不同特性的电能。例如,通过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产生的A电能与通过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b产生的B电能之间能够具有相位差。进而使得A电能能够触发信号转发模块3将第一控制命令传输至电器4,从而实现电器4的开启。或者B电能能够触发信号转发模块4将第二控制命令传输至电器4,从而实现电器4的关闭。
优选的,再次参见图1,自发电组件1a至少包括发电电机13和第三啮合齿轮14。自发电组件1a能够设置于第二壳体5b中。第三啮合齿轮14的轴向方向能够大致垂直于第二壳体5b的轴向方向。发电电机13可以是利用切割磁感线以产生感应电流的电磁发电机。发电电机13能够与第三啮合齿轮14同轴连接,进而使得第三啮合齿轮14转动时能够带动发电电机13旋转工作。在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工作时,其能够带动第三啮合齿轮14沿例如是顺时针方向旋转,进而产生A电能。在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工作时,其能够带动第三啮合齿轮14沿例如是逆时针方向旋转,进而产生B电能。可以理解的是,电能的特性仅作用于信号转发模块3对电能进行区分识别,进而便于信号转发模块3选择与其对应的控制命令进行发送。因此,电能的特性并不局限于相位差。电能的特性还可以通过例如是电能的持续时间、电流大小等进行限定。即,自发电模块1的不同的工作状态是指第三啮合齿轮14的转动方向不同所形成的不同发电方式。
优选的,再次参见图1,自发电模块1还包括彼此啮合联动的自发电组件1a和第一啮合齿条15。在外力接收模块2与自发电模块1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并且对外力接收模块2施加机械能的情况下,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响应于外力接收模块2输入的动能,沿第一方向以第一速度移动,其中,在继续对外力接收模块2施加机械能以使得外力接收模块2与自发电模块1处于第三工作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基于弹性势能的释放,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以大于第一速度的第二速度移动,或者在外力接收模块2与自发电模块1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并且对外力接收模块2施加机械能的情况下,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响应于外力接收模块2输入的动能,沿第二方向以第一速度移动,其中,在继续对外力接收模块2施加机械能以使得外力接收模块2与自发电模块1处于第三工作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基于弹性势能的释放,沿第一方向以第二速度移动。在第一啮合齿条15沿第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自发电组件1a生成A电能,或者在第一啮合齿条15沿第二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自发电组件1a生成B电能。具体的,自发电模块1还包括连接至第一啮合齿条15的第一端15a的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和连接至第一啮合齿条15的第二端15b的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在外力接收模块2与自发电模块1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并且第一啮合齿条15沿第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能够储存第一形式的第一弹性势能,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能够存储第二形式的第二弹性势能,其中,在外力接收模块2与自发电模块1由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第三工作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能够推动第一啮合齿条15沿第二方向移动,并且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b能够拉动第二啮合齿条15沿第二方向移动,或者在外力接收模块2与自发电模块1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并且第一啮合齿条15沿第二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能够储存第二弹性势能,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能够存储第一弹性势能,其中,在外力接收模块2与自发电模块1由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第三工作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能够拉动第一啮合齿条15沿第一方向移动,并且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b能够推动第二啮合齿条15沿第一方向移动。如图1所示,第一方向可以是水平向左的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水平向右的方向。
第一形式的第一弹性势能是指压缩弹簧16c由于被压缩而形成的弹性势能。
第二形式的第二弹性势能是指压缩弹簧16c由于被拉伸而形成的弹性势能。
优选的,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和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均至少包括第一储能部16、第二储能部17和连接绳18。第二储能部17能够与外力接收模块2啮合联动以接收动能,其中,第二储能部17能够响应于动能,通过连接绳8拉动第一啮合齿条15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储能部16能够基于第一啮合齿条15的移动以储存第一弹性势能和/或第二弹性势能。具体的,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与第三啮合齿轮14啮合,进而当第一啮合齿条15沿设定方向移动时,第三啮合齿轮14能够转动。例如,如图1所示,当第一啮合齿条15向右移动时,第三啮合齿轮14能够顺时针转动。当第一啮合齿条15向左移动时,第三啮合齿轮14能够逆时针转动。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所对应的第一储能部16能够与第一啮合齿条15的第一端15a连接。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所对应的第一储能部16能够与第一啮合齿条15的第二端15b连接。当第一啮合齿条15向左移动时,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所对应的第一储能部16能够被压缩而储存弹性势能,并且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所对应的第一储能部16能够被拉伸而储存弹性势能。或者,当第一啮合齿条15向右移动时,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所对应的第一储能部16能够被拉伸而储存弹性势能,并且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所对应的第一储能部16能够被压缩而储存弹性势能。第一啮合齿条15的第一端15a经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所对应的连接绳18连接至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所对应的第二储能部17。第一啮合齿条15的第二端15b经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所对应的连接绳18连接至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所对应的第二储能部17。在所有第一储能部16均处于未蓄力状态时,所有第二储能部17均处于蓄力状态。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以限定出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具体的,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一啮合齿条15位于第三啮合齿轮14的左侧的极限位置定义为第一位置,将第一啮合齿条15位于第三啮合齿轮14的中部的位置定义为第二位置,将第一啮合齿条15位于第三啮合齿轮14的右侧的极限位置定义为第三位置。当第一啮合齿条15位于第二位置时,所有第一储能部16均处于未蓄力状态,并且所有第二储能部17均处于蓄力状态。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储能部17至少包括旋转轴17a、啮合齿17b、卷簧17c。第一本体5中设置有固定孔19。卷簧17c能够设置于固定孔19中,并且旋转轴17a能够转动设置于固定孔19中,其中,卷簧17c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至固定孔19的内壁和旋转轴17a,进而当旋转轴17a转动时,卷簧17a的卷曲程度能够增加以存储弹性势能,从而使得第二储能部17呈现蓄力状态。两个卷簧17c的螺旋方向按照彼此相反的方式进行设置。例如,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对应的卷簧17c的螺旋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对应的卷簧17c的螺旋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当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对应的旋转轴17a逆时针旋转时,其对应的卷簧17c的卷曲程度增加,并且其对应的连接绳18能够缠绕于旋转轴17a上,进而使得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第一啮合齿条15的移动能够带动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对应的旋转轴17a顺时针旋转,进而使得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对应的卷簧17c的卷曲程度增加。或者,当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对应的旋转轴17a顺时针旋转时,其对应的卷簧17c的卷曲程度增加,并且其对应的连接绳18能够缠绕于旋转轴17a上,使得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第一啮合齿条15的移动能够带动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c对应的旋转轴17a逆时针旋转,进而使得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c对应的卷簧17c的卷曲程度增加。即,在第一啮合齿条15向左或向右移动的过程中,所有卷簧17c均能够处于蓄力状态,进而能够使得所有连接绳18均处于紧绷的状态。
优选的,再次参见图1,第一储能部16至少包括安装座16a、腹板16b和压缩弹簧16c。安装座16a的形状能够由中空圆柱状限定。安装座16a的两个端部均能够呈开放状。腹板16b能够嵌套设置于安装座16a中。压缩弹簧16a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至腹板16b和第一啮合齿条15。腹板16b上设置有贯通孔20,使得连接绳18能够穿过贯通孔20以嵌套设置于安装座16a中。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对连接绳18的走向进行布置,可以设置若干个导轮21,进而通过导轮21能够改变连接绳18的延伸方向。
优选的,再次参见图1,外力接收模块2至少包括第一啮合齿轮2a、第二啮合齿轮2b、第二啮合齿条2c、第三啮合齿条2d、第一驱动体2e和第二驱动体2f。第一啮合齿轮2a能够啮合至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对应的第二储能部17。第二啮合齿轮1b能够啮合至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对应的第二储能部17。在第一啮合齿轮2a沿第三方向主动转动的情况下,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对应的连接绳18的长度能够减小以使得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并且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对应的连接绳18的长度能够增大以带动第二啮合齿轮2b沿与第三方向相反的第四方向转动,或者在第二啮合齿轮2b沿第四方向主动转动的情况下,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对应的连接绳18的长度能够减小以使得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沿第二方向移动,并且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对应的连接绳18的长度能够增大以带动第一啮合齿轮2a沿第三方向转动。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三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方向。第四方向可以是逆时针方向。第一驱动体2e和第二驱动体2f均能够滑动设置于第一本体5中,在第一驱动体2e或第二驱动体2f接收到来自于外部施加的推力时,第一驱动体2e或第二驱动体2f能够沿第一本体5的轴向方向滑动。例如,第一驱动体2e和第二驱动体2f上均设置有凸起22。第一本体5的内壁上设置有滑动槽23。当凸起22嵌套于滑动槽23中时,第一驱动体2e或第二驱动体2f便能够沿滑动槽23的延伸方向滑动。第二啮合齿条2c设置于第一驱动体2e上。第三啮合齿条2d设置于第二驱动体2f上。第二啮合齿条2c和第三啮合齿条2d各自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一本体5的轴向方向大致平行。第一啮合齿轮2a和第二啮合齿轮2b均设置于第一本体5中,其中,第一动力传动部1b对应的啮合齿17b能够与第一啮合齿轮2a啮合,第二动力传动部1c对应的啮合齿17b能够与第二啮合齿轮2b啮合。第一啮合齿轮2a还能够与第二啮合齿条2c啮合,并且第二啮合齿轮2b还能够与第三啮合齿条2d啮合。通过向下推动第一驱动体2e,能够带动第二啮合齿条2c向下移动,最终通过第二啮合齿条2c的移动而带动第一啮合齿轮2a旋转。或者,通过向下推动第二驱动体2f,能够带动第三啮合齿条2d向下移动,最终通过第三啮合齿条2d的移动而带动第二啮合齿轮2b旋转。
优选的,再次参见图1,外力接收模块2还包括安装板2g、第一复位弹簧2h和第二复位弹簧2i。安装板2g固定设置于第一本体5中。第一复位弹簧2h和第二复位弹簧2i均设置于安装板2g上,其中,第一复位弹簧2h连接至第一驱动体2e,第二复位弹簧2i连接至第二驱动体2f。在第一驱动体2e向下移动时,其能够压缩第一复位弹簧2h,进而使得第一复位弹簧2h能够呈压缩状态。或者,在第二驱动体2f向下移动时,其能够压缩第二复位弹簧2i,进而使得第二复位弹簧2i能够呈压缩状态。通过设置第一复位弹簧2h和第二复位弹簧2i能够在外力撤销后,使得第一驱动体2e和第二驱动体2f能够自动向上移动以恢复至其初始位置。
优选的,再次参见图1,外力接收模块2还包括翘板式按钮2j。翘板式按钮2j的一端与第一驱动体2e抵靠接触,其另一端与第二驱动体抵靠接触。翘板式按钮2j能够铰接至第一本体5。例如,第一本体5上可以设置安装孔。翘板式按钮2j上可以设置通孔。通过将旋转轴同时插入安装孔和通孔中便能够使得翘板式按钮2j绕其通孔自转。在翘板式按钮2j沿第四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驱动体2e能够沿设定方向移动,或者在翘板式按钮2j沿第三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二驱动体2f能够沿所述设定方向移动。例如,当翘板式按钮2j逆时针旋转时,其左端能够推动第一驱动体2e向下移动,或者当翘板式按钮2j顺时针旋转时,其右端能够推动第二驱动体2f向下移动。外力接收模块2产生动能的差异性用于区分外力接收模块2的不同工作状态。例如,第一驱动体2e向下移动时能够产生第一动能,进而使得自发电模块1产生第一电能。第二驱动体2f向下移动时能够产生第二动能,进而使得自发电模块1产生第二电能。
优选的,信号转发模块3配置为按照如下方式传输控制命令:
S1:在将外力接收模块2配置于第一工作位置,以使得其与自发电模块1处于彼此分离的第一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对外力接收模块2施加机械能,使得外力接收模块2能够沿设定方向移动第一设定距离以位于第二工作位置,从而外力接收模块2和自发电模块1能够由第一工作状态切换为彼此接触的第二工作状态,其中,在第一工作状态切换为第二工作状态的过程中,自发电模块1能够处于不产生电能的工作状态,以使得信号转发模块3处于断电状态。
具体的,如图1所示,外力接收模块2在第一工作位置时,第二啮合齿条2c与第一啮合齿轮2a处于分离状态,并且第三啮合齿条2d与第二啮合齿轮2b处于分离状态。设定方向可以是竖直向下的方向。在第二工作位置时,第二啮合齿条2c与第一啮合齿轮2a处于恰好接触的状态,或者第三啮合齿条2d与第二啮合齿轮2b处于恰好分离的状态。
S2:继续对外力接收模块2施加机械能,使得外力接收模块2能够继续沿设定方向移动第二设定距离以位于第三工作位置,从而外力接收模块2和自发电模块1能够由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彼此即将分离的第三工作状态,其中,在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第二工作状态的过程中,自发电模块1能够在产生第一电能或第二电能的同时,将其接收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以进行存储。
具体的,在外力接收模块2与自发电模块1由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第三工作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向左运动或向右运动以使得自发电模块1产生电能,同时压缩弹簧16c能够通过压缩或拉伸的方式存储弹性势能,并且卷簧17c能够通过卷曲的方式储存弹性势能。例如,当第一啮合齿条15向左运动时,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对应的压缩弹簧16c能够被压缩,并且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对应的压缩弹簧16c能够被拉伸。
S3:继续对外力接收模块2施加机械能,使得外力接收模块2和自发电模块1能够由第三工作状态切换为彼此完全分离的第四工作状态,使得弹性势能能够被释放以促使自发电模块1继续生成第一电能或第二电能,其中,信号转发模块3能够基于第一电能或第二电能,将相应的控制命令传输至电器4。
具体的,当外力接收模块2与自发电模块1彼此分离时,第一啮合齿条15便能够基于压缩弹簧16c和卷簧17c的弹性势能而移动,进而带动发电电机13发电。
为了便于理解,将本发明的自发电装置的发电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在将自发电模块1和外力接收模块2配置为第二工作状态,以使得第一啮合齿条15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将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第三工作状态,使得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由第一位置切换为第二位置;继续将自发电模块1和外力接收模块2由第三工作状态切换为第四工作状态,使得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首先基于弹性势能的释放而沿第二方向移动,并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往返运动至少一次后,最终停留在第二位置,其中,自发电模块1能够基于第一啮合齿条15的移动和往返运动以生成第一电能或第二电能。具体的,当需要控制电器4开启时,可以对翘板式按钮2j施加作用力以使其逆时针旋转,第一驱动体使得第一驱动体2e带动第二啮合齿条2c向下移动,其中,第一驱动体2e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二啮合齿条2c与第一啮合齿轮2a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在第二啮合齿条2c向下移动第一设定距离时,第二啮合齿条2c能够与第一啮合齿轮2a啮合,进而当第二啮合齿条2c继续向下移动第二设定距离的过程中,第一啮合齿轮2a能够通过第二啮合齿条2c的带动而顺时针旋转。随后,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对应的旋转轴17a能够基于啮合齿17b与第一啮合齿轮2a的啮合而逆时针旋转,进而使得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对应的卷簧16c的卷曲程度增加,并且使得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对应的连接绳18缠绕于旋转轴17a上。最终,第一啮合齿条15基于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对应的连接绳18的牵拉作用而向左移动至第一位置。在第一啮合齿条15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第三啮合齿轮14持续逆时针旋转,进而能够使得发电电机13产生电能。与此同时,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b对应的连接绳18能够对其连接的旋转轴17a施加牵拉力,进而使得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b对应的旋转轴17a顺时针旋转,其中,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b对应的卷簧17c的卷曲程度能够基于旋转轴17a的顺时针旋转而增加。此时,第一储能部16、第二储能部17、第一复位弹簧2h和第二复位弹簧2i均处于蓄力状态。
随后,继续向下按压第一驱动体2e,使得第二啮合齿条2c能够与第一啮合齿轮2a解除啮合。此时,基于第一储能部16和第二储能部17储存的弹性势能,第一啮合齿条15a能够向右移动,进而第三啮合齿轮14能够顺时针旋转以带动发电电机13继续产生电能。由于第一储能部16和第二储能部17的弹性势能,第一啮合齿条15a会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来回摆动若干次,直至内部作用力达到平衡为止。由于按照对称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和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使得第一啮合齿条15a会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经过若干次来回摆动后,最终会停留在第二位置。
最后,松开翘板式按钮2j,第一驱动体第一驱动体2e在第一复位弹簧2h的弹性势能的作用下会向上移动,最终使得第一驱动体2e能够恢复至其初始位置。至此,第一驱动体2e带动自发电模块1发电的过程完成。同理,当需要控制电器4关闭时,只需遵循上述过程按压第二驱动体2f,使得第一啮合齿条15带动第三啮合齿轮14逆时针旋转,进而使得发电电机13产生电能。为了便于表述,将由第一驱动体2e移动产生的电能定义为第一电能。将由第二驱动体2f移动产生的电能定义为第二电能。此时,第一电能和第二电能各自的特性能够通过第三啮合齿轮14的首次转动方向来定义。即,信号转发模块3能够对第三啮合齿轮14的首次转动方向进行识别,进而能够对自发电模块1产生的第一电能和第二电能进行区分,最终将与第一电能匹配的第一控制命令发送至电器4,或者将与第二电能匹配的第二控制命令发送至电器4。例如,可以在第二壳体5b中设置A传感器和B传感器。两个传感器分别设置在第三啮合齿轮14的一个齿的两侧。进而当第三啮合齿轮14逆时针旋转时,A传感器首先采集到信号。当第三啮合齿轮14顺时针旋转时,B传感器首先采集到信号。
通过上述方式,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一者,现有的无自发电装置,其无法进行撤销操作。即一旦按下按钮后,便会产生电能,进而触发控制信号的产生,当发现按钮按错时,无法在不改变电器的当前工作状态的条件下实现撤销操作。同时,现有的自发电装置通常设置两个按钮以分别控制电器的开启和关闭。当使用者发现按钮选择错误时,其往往会快速切换开关以实现电器状态的改变。例如,当自发电装置用于控制电灯的开启和关闭时,当使用者按下第一驱动体时,控制信号便即刻产生,进而电灯会立即开启。若使用者发现实际上并不需要将该电灯开启,即属于误开启时,使用者会立刻按下第二驱动体,使得电灯立即关闭。由于上述过程中,电灯的开启和关闭间隔时间较短,因此,极易导致电灯的损坏。在第一驱动体2e和第二驱动体2f处于其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本发明的第二啮合齿条2c与第一啮合齿轮2a之间以及第三啮合齿条2d和第二啮合齿轮2b之间均处于未啮合的状态,第一驱动体2e或第二驱动体2f的下压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向下移动第一设定距离,使得第二啮合齿条2c与第一啮合齿轮2a之间由分离状态转换为啮合状态,或者使得第三啮合齿条2d与第二啮合齿轮2b之间由分离状态切换为啮合状态。第二阶段为继续向下移动第二设定距离,使得第二啮合齿条2c与第一啮合齿轮2a之间由啮合状态转换为即将分离的状态,或者使得第三啮合齿条2d与第二啮合齿轮2b之间由啮合状态转换为即将分离的状态。第三阶段为继续向下移动第三设定距离,使得第二啮合齿条2c与第一啮合齿轮2a完全分离,或者使得第三啮合齿条2d与第二啮合齿轮2b完全分离。在第一阶段中,第一啮合齿条15不会移动,进而不会触发电能的产生。第一啮合齿条在第二阶段中,第一驱动体2e或第二驱动体2f的移动速度直接与使用者的按压速度相关,使得第一啮合齿条15以不稳定且较小的速度移动,进而产生不稳定的电能以触发控制信号的发送。在第三阶段中,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基于第一储能部16和第二储能部17获取充足的能量以得到足够的移动速度,进而能够产生足够的电能以触发控制信号的发送。因此,第一阶段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得使用者能够在不影响电器4当前工作状态的情况下,执行撤销操作。二者,现有的自发电装置,在按压按钮时,便会通过按钮推动发电电机进行发电,发电电机的发电效率会受按钮的下压速度影响。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储能部16和第二储能部17,使得第一啮合齿条15的移动速度不会受第一驱动体2e或第二驱动体2f的下压速度的影响,使得每一个发电周期的发电过程平稳性较高。三者,基于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和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各自存储的弹性势能,使得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来回移动若干次,在该过程中,自发电模块1会持续产生电能,进而使得信号转发模块3持续工作,使得其发送的控制命令的持续时间增加。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重复的内容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翘板式自发电装置的使用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配置能够用于接收外界输入的机械能,并将机械能转化为动能的外力接收模块2;配置能够耦合至外力接收模块2的自发电模块1,使得在外力接收模块2产生的动能传输至自发电模块1的情况下,自发电模块1能够基于动能的差异性,形成不同的工作状态,并基于不同的工作状态以至少生成特性不同并且能够被信号转发模块3识别的第一电能和第二电能;配置能够电连接至自发电模块1的信号转发模块3,其中,在信号转发模块3通信地耦合至至少一个电器4的情况下,信号转发模块3能够基于第一电能或第二电能,将不同的控制命令传输至至少一个电器4,使得电器4能够具有不同的工作状态,将信号转发模块3配置为按照如下方式传输控制命令:在将外力接收模块2配置于第一工作位置,以使得其与自发电模块1处于彼此分离的第一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对外力接收模块2施加机械能,使得外力接收模块2能够沿设定方向移动第一设定距离以位于第二工作位置,从而外力接收模块2和自发电模块1能够由第一工作状态切换为彼此接触的第二工作状态,其中,在第一工作状态切换为第二工作状态的过程中,自发电模块1能够处于不产生电能的工作状态,以使得信号转发模块3处于断电状态;继续对外力接收模块2施加机械能,使得外力接收模块2能够继续沿设定方向移动第二设定距离以位于第三工作位置,从而外力接收模块2和自发电模块1能够由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彼此即将分离的第三工作状态,其中,在第二工作状态切换为第二工作状态的过程中,自发电模块1能够在产生第一电能或第二电能的同时,将其接收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以进行存储;继续对外力接收模块2施加机械能,使得外力接收模块2和自发电模块1能够由第三工作状态切换为彼此完全分离的第四工作状态,使得弹性势能能够被释放以促使自发电模块1继续生成第一电能或第二电能,其中,信号转发模块3能够基于第一电能或第二电能,将相应的控制命令传输至电器4。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翘板式无线无源开关,至少包括:外力接收模块(2)、自发电模块(1)和信号转发模块(3),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发电模块(1)至少包括彼此啮合联动的自发电组件(1a)和第一啮合齿条(15),所述第一啮合齿条(15)能够沿第一方向或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以限定出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其中,所述自发电组件(1a)基于所述第一啮合齿条(15)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移动和往返运动以生成第一电能或第二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无源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电模块(1)还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啮合齿条(15)两端的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和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其中:所述外力接收模块(2)通过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和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将产生的动能传递给所述自发电组件(1a),所述自发电组件(1a)基于不同的动能而产生彼此特性不同的所述第一电能和所述第二电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源无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力接收模块(2)基于机械能从第一工作位置转换为第二工作位置,以使得所述自发电模块(1)和所述外力接收模块(2)由第一工作状态转换为第二工作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无源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力接收模块(2)基于机械能从第二工作位置转换为第三工作位置,以使得所述自发电模块(1)和所述外力接收模块(2)由第二工作状态转换为第三工作状态,并且,所述自发电模块(1)产生第一电能或第二电能同时将接收到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储存于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和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无源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电模块(1)和所述外力接收模块(2)由第二工作状态转换为第三工作状态,并且,所述自发电模块(1)基于储存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组件(1b)和第二动力传递组件(1c)内的弹性势能的释放而继续生成所述第一电能或所述第二电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无源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器(4),所述信号转发模块(3)基于所述第一电能或所述第二电能向所述电器(4)发送预设的控制命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无源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用于容纳所述自发电模块(1)和所述外力接收模块(2)的第一容纳腔(6)的第一本体(5),第一本体(5)至少包括第一壳体(5a)和第二壳体(5b),所述第一壳体(5a)和所述第二壳体(5b)按照其各自的中轴线彼此重合的方式彼此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无源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够卡接至第一本体(5)的第二本体(7),第二本体(7)包括具有用于容纳信号转发模块(3)的第二容纳腔(8),第二本体(7)一端能够呈封闭状,并且,第二本体(7)的呈封闭状的端部上设置有用于卡接到第一本体(5)的固定槽(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无源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5b)设置有第一导线孔(10),连接第一本体(5)与第二本体(7)的所述固定槽(9)中设置有第二导线孔(11),所述第一容纳腔(6)与所述第二容纳腔(8)通过所述第一导线孔(10)和所述第二导线孔(11)连通以使得所述自发电模块(1)与所述信号转发模块(3)能够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无源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转发模块(3)至少包括通信主板(3a)和信号增强天线(3b),所述通信主板(3a)与所述自发电模块(1)连接,所述通信主板(3a)按照能够将预存的控制命令通过所述信号增强天线(3b)传输更远的方式与所述信号增强天线(3b)连接。
CN202110222644.5A 2019-10-21 2019-10-21 一种翘板式无线无源开关 Active CN1127692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22644.5A CN112769292B (zh) 2019-10-21 2019-10-21 一种翘板式无线无源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22644.5A CN112769292B (zh) 2019-10-21 2019-10-21 一种翘板式无线无源开关
CN201911003724.0A CN110768462B (zh) 2019-10-21 2019-10-21 一种信号持续时间延长的翘板式自发电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03724.0A Division CN110768462B (zh) 2019-10-21 2019-10-21 一种信号持续时间延长的翘板式自发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69292A true CN112769292A (zh) 2021-05-07
CN112769292B CN112769292B (zh) 2022-05-03

Family

ID=6933282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22644.5A Active CN112769292B (zh) 2019-10-21 2019-10-21 一种翘板式无线无源开关
CN201911003724.0A Active CN110768462B (zh) 2019-10-21 2019-10-21 一种信号持续时间延长的翘板式自发电装置
CN202110222470.2A Active CN112751458B (zh) 2019-10-21 2019-10-21 一种用于自发电装置的自发电方法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03724.0A Active CN110768462B (zh) 2019-10-21 2019-10-21 一种信号持续时间延长的翘板式自发电装置
CN202110222470.2A Active CN112751458B (zh) 2019-10-21 2019-10-21 一种用于自发电装置的自发电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27692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0532B (zh) * 2020-06-09 2021-09-2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自發電開關裝置
CN114665924A (zh) * 2022-02-16 2022-06-24 广东易百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无源通讯装置及其制造、信号发送和发电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1014A (zh) * 2010-10-04 2013-06-05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发电装置及开关
CN103999178A (zh) * 2011-12-20 2014-08-20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自供电能量采集开关和用于采集能量的方法
DE102013210650A1 (de) * 2013-06-07 2014-12-11 Zf Friedrichshafen Ag Generatorvorrichtung für eine Signalausgabe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Generatorvorrichtung
JPWO2013085057A1 (ja) * 2011-12-09 2015-04-27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発電装置
CN109314441A (zh) * 2016-02-18 2019-02-05 安达满纳米奇精密宝石有限公司 开关发电机构以及开关发电方法
CN112653295A (zh) * 2020-09-29 2021-04-13 泗县金皖泵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短路保护装置的电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89469A5 (fr) * 1996-12-18 1999-04-30 Patek Philippe Sa Convertisseur d'énergie mécano-électrique et pièce d'horlogerie comportant un tel convertisseur d'énergie.
CN2427019Y (zh) * 2000-04-07 2001-04-18 赵凯俊 移动电话、掌上型电脑及类似设备的可手动充电电池装置
JP2004260896A (ja) * 2003-02-25 2004-09-16 Seiko Epson Corp 発電機および電子機器
GB2431967A (en) * 2005-11-01 2007-05-09 Michael Lawrence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JP2008036225A (ja) * 2006-08-08 2008-02-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洗濯機
CN101388535A (zh) * 2008-09-28 2009-03-18 杨志泳 收线器
CN201479795U (zh) * 2009-07-28 2010-05-26 胡河州 老鼠夹
WO2012096314A1 (ja) * 2011-01-12 2012-07-19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発電装置及びスイッチ
JP2013240266A (ja) * 2012-04-16 2013-11-28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発電装置及びスイッチ
CN104407522B (zh) * 2013-08-26 2017-06-30 刘远芳 自发电无线开关
CN203800841U (zh) * 2014-02-17 2014-08-27 扬州大学 一种摩擦发电机自供电翘板开关装置
CN104576138A (zh) * 2014-07-02 2015-04-29 苏州旲烔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电动门窗开关总成
CN204159021U (zh) * 2014-11-07 2015-02-18 刘梦珂 多功能自发电跷跷板
CN104832383B (zh) * 2015-04-28 2018-03-13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关节发电装置
FR3039198B1 (fr) * 2015-07-23 2017-08-11 Snecma Dispositif autonome de stockage et de liberation d'energie pour l'alimentation d'un equipement electrique
TWI623007B (zh) * 2016-03-04 2018-05-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CN105889000A (zh) * 2016-06-12 2016-08-24 李光武 一种高效电磁辅助机械蓄能及能量利用系统
CN206677233U (zh) * 2017-03-23 2017-11-28 北京安沃科技有限公司 夹紧机构和钻孔机
US10641367B2 (en) * 2017-11-30 2020-05-05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represented but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Rotation of a pinion gear
CN207766226U (zh) * 2018-02-24 2018-08-24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东营供电公司 光伏电站监控装置
CN110228044B (zh) * 2018-12-09 2023-12-01 苏州欧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工具套件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1014A (zh) * 2010-10-04 2013-06-05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发电装置及开关
JPWO2013085057A1 (ja) * 2011-12-09 2015-04-27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発電装置
CN103999178A (zh) * 2011-12-20 2014-08-20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自供电能量采集开关和用于采集能量的方法
DE102013210650A1 (de) * 2013-06-07 2014-12-11 Zf Friedrichshafen Ag Generatorvorrichtung für eine Signalausgabe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Generatorvorrichtung
CN109314441A (zh) * 2016-02-18 2019-02-05 安达满纳米奇精密宝石有限公司 开关发电机构以及开关发电方法
CN112653295A (zh) * 2020-09-29 2021-04-13 泗县金皖泵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短路保护装置的电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1458A (zh) 2021-05-04
CN110768462B (zh) 2021-03-16
CN112751458B (zh) 2022-08-12
CN112769292B (zh) 2022-05-03
CN110768462A (zh) 2020-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96583B (zh) 自发电无线开关及其应用
CN205005033U (zh) 自发电无线开关模组
CN106647413B (zh) 无源无线控制模组
CN112769292B (zh) 一种翘板式无线无源开关
CN203827151U (zh) 微发电机和自发电无线发送结构
CN104062920B (zh) 一种无电池无线开关
CN112863163A (zh) 自发电遥控器及其应用
CN205159138U (zh) 一种自发电无线开关
MXPA04004825A (es) Interruptor de corriente continua y corriente alterna, de intervalo amplio de voltaje, con bajo consumo de energia, exento de ruido.
CN204906767U (zh) 免布线自发电电灯开关系统
CN211907296U (zh) 一种小型化自发电无线遥控开关
CN204901693U (zh) 便于固定在墙壁上的免布线自发电电灯遥控器
CN112865423B (zh) 一种无线无源装置的发电组件及发电方法
CN107147386A (zh) 开关及开关面板
CN106057517A (zh) 一种用于智能家居墙壁电力开关的电动操作机构
CN213583658U (zh) 一种具有远程控制功能的智能微型断路器
CN106252130B (zh) 一种延时微动开关
CN102979688A (zh) 一种电源模块
CN210223918U (zh) 一种可正反接线的漏电断路器
CN110853959B (zh) 一种平移式无线无源装置
CN213125813U (zh) 拨动式发电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06076122U (zh) 一种延时微动开关
CN212991018U (zh) 低压超快速双稳态永磁断路器
CN2388704Y (zh) 交流无源多联开关
CN2833845Y (zh) 手感式按钮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