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40780A - 终端装置、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40780A
CN112740780A CN201880097428.9A CN201880097428A CN112740780A CN 112740780 A CN112740780 A CN 112740780A CN 201880097428 A CN201880097428 A CN 201880097428A CN 112740780 A CN112740780 A CN 1127407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urce
data
terminal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742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407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07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6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 [V2V]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终端装置具有:选择部,其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第1发送部,其使用第1资源向其他终端装置发送数据;接收部,其接收从能够与本装置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的、指定不与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的控制信息;以及重复发送部,其使用由控制信息指定的第2资源向其他终端装置重发数据。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网络中,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功能手机)的业务占据网络资源的大半。此外,移动终端使用的业务存在今后也不断扩大的趋势。
另一方面,随着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服务(例如,交通系统、智能电表、装置等监视系统)的逐渐发展,要求应对具有各种各样的请求条件的服务。因此,在下一代(例如,5G(第5代移动体通信))的通信标准中,除了4G(第4代移动体通信)的标准技术以外,还要求实现进一步的高数据速率化、大容量化、低延迟化的技术。另外,关于第5代通信标准,在3GPP的作业部门(例如,TSG-RAN WG1、TSG-RAN WG2等)中正在进行技术研究。
如上所述,为了对应各种各样的服务,在5G中,假想了被分类为eMBB(EnhancedMobile BroadBand:扩展移动宽带)、机器类型通信(Massive MTC: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s)和URLLC(Ultra Reliability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超可靠性和低延迟通信)的多个用例(use case)的支持。
此外,在3GPP的作业部门中,针对D2D(Device to Device:设备对设备)通信或V2X(Vehicle to Everything:车辆到一切系统)通信也进行了研究。D2D通信和V2X通信例如使用侧链路信道进行通信。此外,作为V2X通信,例如,存在表示汽车间通信的V2V(Vehicle toVehicle:车辆对车辆)、表示汽车与行人(Pedestrian)的通信的V2P(Vehicle toPedestrian:车辆对行人)、表示汽车与标识等道路基础设施的通信的V2I(Vehicle toInfrastructure:车辆对路边单元)、表示汽车与网络的通信的V2N(Vehicle to Network:车辆对网络)等。
此外,在V2X通信中,作为确保针对下一代的通信标准所要求的可靠性的方法,导入了重复发送相同的数据的重发(repetition)。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22.186 V15.2.0(2017-09)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1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2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4:3GPP TS 36.213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5:3GPP TS 36.300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6:3GPP TS 36.321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7:3GPP TS 36.322 V15.0.1(2018-04)
非专利文献8:3GPP TS 36.323 V14.2.0(2017-12)
非专利文献9:3GPP TS 36.331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10:3GPP TS 36.413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11:3GPP TS 36.423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12:3GPP TS 36.425 V14.1.0(2018-03)
非专利文献13:3GPP TS 37.340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14:3GPP TS 38.201 V15.0.0(2017-12)
非专利文献15:3GPP TS 38.202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16:3GPP TS 38.211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17:3GPP TS 38.212 V15.1.1(2018-04)
非专利文献18:3GPP TS 38.213 V15.1.0(2018-0312)
非专利文献19:3GPP TS 38.214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20:3GPP TS 38.215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21:3GPP TS 38.300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22:3GPP TS 38.321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23:3GPP TS 38.322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24:3GPP TS 38.323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25:3GPP TS 38.331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26:3GPP TS 38.401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27:3GPP TS 38.410 V0.9.0(2018-04)
非专利文献28:3GPP TS 38.413 V0.8.0(2018-04)
非专利文献29:3GPP TS 38.420 V0.8.0(2018-04)
非专利文献30:3GPP TS 38.423 V0.8.0(2018-04)
非专利文献31:3GPP TS 38.470 V15.1.0(2018-03)
非专利文献32:3GPP TS 38.473 V15.1.1(2018-04)
非专利文献33:3GPP TR 38.801 V14.0.0(2017-04)
非专利文献34:3GPP TR 38.802 V14.2.0(2017-09)
非专利文献35:3GPP TR 38.803 V14.2.0(2017-09)
非专利文献36:3GPP TR 38.804 V14.0.0(2017-03)
非专利文献37:3GPP TR 38.900 V14.3.1(2017-07)
非专利文献38:3GPP TR 38.912 V14.1.0(2017-06)
非专利文献39:3GPP TR 38.913 V14.3.0(2017-06)
非专利文献40:3GPP TSG RAN#80,RP-180602,“Status Report for RAN WG1 toTSG-RAN#80”,La Jolla,USA 11h-14th June,2018.
非专利文献41:3GPP TSG RAN#80,RP-181429,“New SID:Study on NR V2X”,LaJolla,USA 11h-14th June,2018.
非专利文献42:3GPP TR 22.886,“Study on enhancement of 3GPP Support for5G V2X Services”,V15.1.0,March 2017.
非专利文献43:3GPP,“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v14.3.0,Release 14),”3GPP,Tech.Rep.36.213,June 2017.
非专利文献44:R.M.Masegosa,and J.Gozalvez,“LTE-V for Sidelink 5G V2XVehicular Communications:A New 5G Technology for Short-Range Vehicle-to-Everything Communications”,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Pages:30-39,Volume-2,Issue-4,2017.
非专利文献45:3GPP TS 36.212,“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V14.5.0,Dec.2017.
非专利文献46:3GPP TS 36.213,“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V14.5.0,Dec.2017.
非专利文献47:3GPP TS 23.285,“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and System Aspects;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V2X services”,V14.5.0,Dec.2017.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V2X通信中进行初始发送和重发的情况下,由汽车自主地选择数据的发送用资源和数据的重发用资源。因此,在由多个汽车选择了相同的资源的情况下,数据之间在该资源中发生冲突的概率增加,其结果,存在难以满足低延迟并且高可靠的要求的问题。
公开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满足低延迟并且高可靠的要求的V2X通信的终端装置、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公开的终端装置在一个方式中,具有:选择部,其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第1发送部,其使用所述第1资源向其他终端装置发送所述数据;接收部,其接收从能够与本装置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的、指定不与所述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的控制信息;以及重复发送部,其使用由所述控制信息指定的所述第2资源向所述其他终端装置重发所述数据。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公开的终端装置的一个方式,起到能够实现满足低延迟并且高可靠的要求的V2X通信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图。
图2是示出实施例1的终端装置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实施例1的基站装置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一例的顺序图。
图5是用于说明比较例1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具体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比较例2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具体例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比较例3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具体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具体例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例2的终端装置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例2的基站装置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一例的顺序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基站装置自己向终端装置发送数据的情况下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动作的一例的顺序图。
图13是示出终端装置的硬件结构例的图。
图14是示出基站装置的硬件结构例的图。
图15是示出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图。
图16是示出实施例3的终端装置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7是示出实施例3的管理终端装置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实施例3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一例的顺序图。
图19是示出实施例4的终端装置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0是示出实施例4的管理终端装置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实施例4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一例的顺序图。
图22是示出实施例5的管理终端装置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3是说明第1资源池的尺寸与第2资源池的尺寸的比率的变更的具体例1的说明图。
图24是说明第1资源池的尺寸与第2资源池的尺寸的比率的变更的具体例2的说明图。
图25是示出管理终端装置的硬件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地说明本申请公开的终端装置、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的实施例。另外,并不是利用各实施例限定公开技术。此外,对于在各实施例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结构例的图。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具有终端装置10、终端装置20和基站装置30。终端装置10和终端装置20归属在基站装置30所形成的小区C内。终端装置10和终端装置20例如是汽车。基站装置30例如是作为下一代NodeB的gNB、RSU(Road Side Unit:路边单元)。终端装置10与基站装置30通过无线链路40连接,终端装置10与终端装置20通过无线链路50连接。无线链路40称作Uu链路,无线链路50称作侧链路或PC5链路。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终端装置10和终端装置20归属在小区C内的例子,但是,假设未图示的其他终端装置也归属在小区C内。
终端装置10在无线链路50中,向终端装置20发送侧链路的控制信息(SCI: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和数据。例如经由作为侧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SCCH(Physical Side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侧链路控制信道)发送SCI。例如经由作为侧链路的数据信道的PSSCH(Physical Side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侧链路共享信道)发送数据。此外,终端装置10重复发送相同的数据。即,当产生发送对象的数据时,终端装置10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使用第1资源发送数据。另外,作为产生发送对象的数据的时机,存在周期性的时机或非周期性的时机。然后,终端装置10接收从基站装置30发送的、指定不与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然后,终端装置10使用由DCI指定的第2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数据。
基站装置30通过检测基于第1资源的PSCCH,判定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是否良好。然后,在判定为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0选择终端装置10在数据的重发中使用的、不与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然后,基站装置30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定第2资源的DCI。经由作为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DCI。基站装置30是无线通信装置的一例。
这样,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在终端装置10自主地选择第1资源并发送数据之后,使用由从基站装置30发送的DCI指定的第2资源重发数据。由此,在由终端装置10进行的数据的初始发送时,省略终端装置10与基站装置30之间的通信,因此,可抑制侧链路中的延迟。此外,在由终端装置10重发数据时,使用基站装置30由DCI指定的资源,因此,可在使用资源在终端装置10与小区C内的其他终端装置之间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减少数据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其结果,能够实现满足低延迟并且高可靠的要求的V2X通信。
图2是示出实施例1的终端装置1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2所示,终端装置10具有资源选择部11、SCI发送部12、数据发送部13、缓存部14、DCI接收部15、资源选择部16和重复发送部17。
资源选择部11在产生了发送对象的数据时,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此处,多个资源例如包含在作为V2X通信的通信模式之一而导入的模式4的资源池中。
SCI发送部12向终端装置20发送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在SCI的发送中,例如使用具有在V2X通信的通信标准中所预先规定的多个字段的SCI格式1。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不仅到达终端装置20,也到达形成终端装置20所归属的小区C的基站装置30。另外,SCI发送部12也可以经由作为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向基站装置30发送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SCI发送部12是第2发送部的一例。
数据发送部13使用第1资源向终端装置20发送数据。数据发送部13是第1发送部的一例。
缓存部14是临时存储从SCI发送部12发送的SCI和从数据发送部13发送的数据的存储区域。
DCI接收部15接收从基站装置30经由PDCCH发送的、指定不与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的DCI。
在接收到DCI的情况下,资源选择部16选择由DCI指定的第2资源。由DCI指定的第2资源与在数据的初始发送中使用的第1资源在频域和时域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中不重复。总之,第2资源与在数据的初始发送中使用的第1资源在至少频域或时域中的某一个域中不重复即可。
重复发送部17使用由DCI指定的第2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数据。具体而言,重复发送部17使用由DCI指定的第2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缓存部14所存储的数据。然后,重复发送部17将缓存部14所存储的SCI表示的第1资源的位置重写为第2资源的位置,将重写后的S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
此外,在从由数据发送部13进行的数据的初始发送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内,未接收到指定第2资源的DCI的情况下,重复发送部17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此处,多个资源例如包含在作为V2X通信的通信模式之一而导入的模式4的资源池中。然后,重复发送部17使用第3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数据。这时,重复发送部17将包含表示第3资源的位置的信息的S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
另外,在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从基站装置30向终端装置10发送DCI,在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良好的情况下,不发送DCI。换言之,在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良好的情况下,在从由数据发送部13进行的数据的初始发送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内,不由DCI接收部15接收指定第2资源的DCI。因此,在从由数据发送部13进行的数据的初始发送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内,未接收到指定第2资源的DCI的情况下,重复发送部17也可以中止数据的重发。
图3是示出实施例1的基站装置3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3所示,基站装置30具有SCI检测部31、接收质量判定部32、资源选择部33和DCI发送部34。
SCI检测部31检测从终端装置10向终端装置20发送的、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即,在从终端装置10向终端装置20发送的、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到达基站装置30的情况下,SCI检测部31检测该SCI。
接收质量判定部32使用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来判定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是否良好。例如,在由归属在小区C内的其他终端装置使用(选择)用SCI表示的第1资源的情况下,数据之间在第1资源中发生冲突的概率增大,来自终端装置10的数据难以到达终端装置20。在该情况下,接收质量判定部32检测选择出用SCI表示的第1资源的其他终端装置的数量,当所检测的其他终端装置的数量超过规定数量时,判定为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此外,接收质量判定部32也可以在用SCI表示的第1资源中,测量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的平均值、RSSI(Received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的平均值,根据测量结果判定接收质量。此外,接收质量判定部32也可以基于根据终端装置10的位置信息和终端装置20的位置信息估计的、终端装置10与终端装置20之间的距离,判定接收质量。此外,接收质量判定部32也可以通过检测作为从终端装置20通过广播返还的ACK(ACKnowledgement,确认)/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否认),判定接收质量。
在由接收质量判定部32判定为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资源选择部33选择终端装置10在数据的重发中使用的、不与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例如,在终端装置10从模式4的资源池中选择第1资源的情况下,资源选择部33从属于不与模式4的资源池重复的频域或时域的多个资源中选择第2资源。
DCI发送部34经由PDCCH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定所选择的第2资源的DCI。在DCI的发送中,例如使用具有在V2X通信的通信标准中所预先规定的多个字段的DCI格式5A。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动作。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动作的一例的顺序图。
终端装置10在产生了发送对象的数据时,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步骤S11)。终端装置10使用第1资源向终端装置20发送数据,将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步骤S12)。这时,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不仅到达终端装置20,也到达形成终端装置20所归属的小区C的基站装置30(步骤S13)。
由基站装置30检测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基站装置30使用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来判定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是否良好(步骤S14)。在判定为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步骤S14:否),基站装置30选择终端装置10在数据的重发中使用的、不与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然后,基站装置30经由PDCCH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定所选择的第2资源的DCI(步骤S15)。
终端装置10接收从基站装置30发送的、指定第2资源的DCI。终端装置10选择由DCI指定的第2资源(步骤S16)。终端装置10使用由DCI指定的第2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数据,将表示第2资源的位置的S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步骤S17)。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良好的情况下(步骤S14:是),基站装置30中止第2资源的选择。由此,不从基站装置30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定第2资源的DCI。在从在步骤S12中所进行的数据的初始发送起到经过规定时间T为止的期间内,未接收到指定第2资源的DCI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0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步骤S18)。然后,终端装置10使用第3资源重发数据,将表示第3资源的位置的S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步骤S19)。
接着,对本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动作的具体例进行说明。作为该说明的前提,参照图5~图7,说明比较例1~3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具体例。
图5是用于说明比较例1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具体例的图。图5所示的比较例1对应于基于作为V2X通信的通信模式之一所导入的模式4的重发。
在比较例1中,当产生了作为发送对象的数据#1时,终端装置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1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使用所选择的第1资源向其他终端装置发送数据#1。经由与第1资源对应的PSSCH(参照图5的“PSSCH for Inti.”)进行终端装置中的数据#1的初始发送。然后,终端装置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从第1资源起在时间方向上远离规定数量的时间单位(例如,子帧)的其他资源,使用所选择的其他资源向其他终端装置重发数据#1。经由与其他资源对应的PSSCH(参照图5的“PSSCH for Rep.”)进行终端装置中的数据#1的重发。然后,当产生作为发送对象的数据#2时,通过与数据#1的初始发送和重发相同的方法进行数据#2的初始发送和重发。
在比较例1中,由终端装置自主地选择数据的发送用资源和数据的重发用资源,因此,PSSCH(数据)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增加。其结果,无法保证99.999%的分组接收率等较高的可靠性。
图6是用于说明比较例2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具体例的图。图6所示的比较例2对应于基于Uu链路的通信。
在比较例2中,当产生了作为发送对象的数据#1时,终端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包含数据#1的UCI。经由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UCCH进行包含数据#1的UCI的发送。接收到包含数据#1的UCI的基站装置向其他终端装置发送数据#1。经由PDSCH(Physical downlink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号)进行基站装置中的数据#1的发送。然后,当产生作为发送对象的数据#2时,通过与数据#1的发送相同的方法,进行数据#2的发送。
在比较例2中,虽然可保证较高的可靠性,但是,存在Uu链路的宝贵信道(PUCCH和PDSCH)成为牺牲的缺点。此外,为了通过PUCCH发送PDSCH,产生相当大的延迟,因此,虽然可保证较高的可靠性,但是发生延迟问题。
图7是用于说明比较例3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具体例的图。图7所示的比较例3对应于基于作为V2X通信的通信模式之一所导入的模式3的通信。
在比较例3中,当产生了作为发送对象的数据#1时,终端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表示该消息的UCI。经由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UCCH进行终端装置中的UCI的发送。接收到UCI的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发送指示数据#1的发送用的资源的自主选择的DCI。经由作为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DCCH进行基站装置中的DCI的发送。接收到DCI的终端装置自主地选择数据#1的发送用的资源,使用所选择的资源向其他终端装置发送数据#1。经由PSSCH进行终端装置中的数据#1的发送。然后,当产生作为发送对象的数据#2时,通过与数据#1的发送相同的方法,进行数据#2的发送。
在比较例3中,虽然可保证较高的可靠性,但是存在Uu链路的宝贵信道(PUCCH和PDCCH)成为牺牲的缺点。此外,为了通过PUCCH发送PDSCH,产生相当大的延迟,因此,虽然可保证较高的可靠性,但是发生延迟问题。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动作的具体例的图。
在本实施例中,当产生了作为发送对象的数据#1时,终端装置10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1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使用所选择的第1资源向终端装置20发送数据#1。经由与第1资源对应的PSSCH(参照图8的“PSSCH for Inti.”)进行终端装置10中的数据#1的初始发送。此外,终端装置10将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与数据#1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这时,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不仅到达终端装置20,也到达形成终端装置20所归属的小区C的基站装置30。检测出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的基站装置30使用该SCI判定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是否良好。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因此,基站装置30选择不与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定第2资源的DCI。经由作为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DCCH进行基站装置30中的DCI的发送。终端装置10接收从基站装置30发送的、指定第2资源的DCI,选择由DCI指定的第2资源。终端装置10使用由DCI指定的第2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数据#1。经由与第2资源对应的PSSCH(参照图8的“PSSCH for Rep.”)进行终端装置10中的数据#1的重发。
接下来,当产生作为发送对象的数据#2时,终端装置10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2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使用所选择的第1资源向终端装置20发送数据#2。经由与第2资源对应的PSSCH(参照图8的“PSSCH for Inti.”)进行终端装置10中的数据#1的初始发送。此外,终端装置10将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与数据#2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这时,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不仅到达终端装置20,也到达形成终端装置20所归属的小区C的基站装置30。检测出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的基站装置30使用该SCI判定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是否良好。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良好,因此,基站装置30不进行第2资源的选择。由此,不从基站装置30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定第2资源的DCI。终端装置10在从数据的初始发送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等待,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2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使用所选择的第3资源向终端装置20发送数据#2。经由与第3资源对应的PSSCH(参照图8的“PSSCH for Rep.”)进行终端装置10中的数据#2的重发。此外,终端装置10将表示第3资源的位置的SCI与数据#3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
以上,根据本实施例,终端装置10在自主地选择第1资源并发送数据之后,使用由从基站装置30发送的DCI指定的第2资源重发数据。由此,在由终端装置10进行的数据的初始发送时,省略终端装置10与基站装置30之间的通信,因此,可抑制侧链路中的延迟。此外,在由终端装置10重发数据时,使用基站装置30由DCI指定的资源,因此,可在使用资源在终端装置10与小区C内的其他终端装置之间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减少数据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其结果,能够实现满足低延迟并且高可靠的要求的V2X通信。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终端装置10在从数据的初始发送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内,未接收到指定第2资源的DCI的情况下,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然后,终端装置10使用第3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数据。由此,在基于终端装置10的数据的初始发送时和重发时,省略终端装置10与基站装置30之间的通信,因此,可抑制侧链路中的延迟。其结果,能够满足高可靠的要求并实现更低延迟的V2X通信。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特征在于基站装置发送指示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DCI,接收到DCI的终端装置自主地选择第3资源,使用第3资源重发数据。
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1与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1(参照图1)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图9是示出实施例2的终端装置1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9中,对与图2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如图9所示,终端装置10替代图2的DCI接收部15和重复发送部17,具有DCI接收部65和重复发送部67。
DCI接收部65接收从基站装置30经由PDCCH发送的、指定第2资源的DCI或指示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DCI。
与图2的重复发送部17同样,重复发送部67使用由DCI指定的第2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数据。
此外,在接收到指示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DCI的情况下,重复发送部67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此处,多个资源例如包含在作为V2X通信的通信模式之一而导入的模式4的资源池中。然后,重复发送部67使用第3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数据。这时,重复发送部67将包含表示第3资源的位置的信息的S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
图10是示出实施例2的基站装置3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10中,对与图3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如图10所示,基站装置30替代资源选择部33和DCI发送部34,具有资源选择部73和DCI发送部74。
在由接收质量判定部32判定为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资源选择部73选择终端装置10在数据的重发中使用的、不与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此外,在由接收质量判定部32判定为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良好的情况下,资源选择部73中止第2资源的选择。
在中止了第2资源的选择的情况下,DCI发送部74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示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DCI。在DCI的发送中,例如使用具有在V2X通信的通信标准中所预先规定的多个字段的DCI格式5A。在DCI的发送中使用DCI格式5A的情况下,在DCI格式5A中例如追加指示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标志等信息。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动作。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动作的一例的顺序图。在图11中,步骤S21~S27与图4中的步骤S11~S17对应,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判定为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良好的情况下(步骤S24:是),基站装置30进行以下的处理。即,基站装置30中止第2资源的选择,经由PDCCH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示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DCI(步骤S28)。
终端装置10接收从基站装置30发送的、指示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DCI。终端装置10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步骤S29)。然后,终端装置10使用第3资源重发数据,将表示第3资源的位置的S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步骤S30)。
以上,根据本实施例,基站装置30发送指示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DCI,接收到DCI的终端装置10自主地选择第3资源,使用第3资源重发数据。由此,终端装置10能够在不等待DCI的接收的情况下,进行数据的重发,因此,能够实现更低延迟的V2X通信。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说明了基站装置30选择第2资源并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定第2资源的DCI的情况。在实施例3中,说明能够与终端装置10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选择第2资源并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定第2资源的SCI的情况。
图15是示出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系统1A的结构例的图。图15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A具有终端装置10、终端装置20和管理终端装置60。终端装置10和终端装置20属于管理终端装置60所管理的终端装置组。终端装置10和终端装置20例如是汽车。管理终端装置60为能够与终端装置10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即可,例如是汽车、RSU(Road Side Unit:路边单元)、CH(Cluster Header:簇头)等。终端装置10与管理终端装置60通过无线链路70连接,终端装置10与终端装置20通过无线链路50连接。无线链路50、70称作侧链路或PC5链路。另外,在图15中,示出了终端装置10和终端装置20属于管理终端装置60所管理的终端装置组的例子,未图示的其他终端装置也属于管理终端装置60所管理的终端装置组。
终端装置10在无线链路50中向终端装置20发送SCI和数据。SCI例如是经由作为侧链路的控制信道的发送的。另外,作为侧链路的控制信道,在存在与PSCCH不同的其他控制信道的情况下,SCI是经由该其他控制信道发送的。此外,也可以替代SCI,使用SFCI(Sidelink Feedback Control Information:侧链路反馈控制信息)等其他控制信息例如经由作为侧链路的数据信道PSSCH发送数据。此外,终端装置10重复发送相同的数据。即,当产生发送对象的数据时,终端装置10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使用第1资源发送数据。而且,终端装置10接收从管理终端装置60发送的、指定不与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的SCI。而且,终端装置10使用由SCI指定的第2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数据。
管理终端装置60通过检测基于第1资源的PSCCH,判定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是否良好。接收质量是否良好的判定例如根据终端装置10与终端装置20的位置相对信息或从终端装置20反馈的ACK/NACK信息进行。而且,管理终端装置60在判定为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选择终端装置10在数据的重发中使用的、不与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然后,管理终端装置60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定第2资源的SCI。SCI例如是经由作为侧链路的控制信道的发送的。另外,作为侧链路的控制信道,在存在与PSCCH不同的其他控制信道的情况下,SCI是经由该其他控制信道发送的。此外,也可以替代SCI,使用SFCI等其他控制信息。管理终端装置60是无线通信装置的一例。
这样,在无线通信系统1A中,终端装置10在自主地选择第1资源并发送数据之后,使用由从管理终端装置60发送的SCI指定的第2资源来重发数据。由此,在由终端装置10进行的数据的初始发送时,省略终端装置10与管理终端装置60之间的通信,因此,可抑制侧链路中的延迟。此外,在由终端装置10进行的数据的重发时,可以使用管理终端装置60由SCI指定的资源,因此,可在使用资源在终端装置10与属于管理终端装置60的其他终端装置之间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减少数据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其结果,即使在终端装置10、终端装置20和管理终端装置60不归属在基站装置的小区内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满足低延迟并且高可靠的要求的V2X通信。
图16是示出实施例3的终端装置1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16中,对与图2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如图16所示,终端装置10替代图2的SCI发送部12、DCI接收部15、资源选择部16和重复发送部17,具有SCI发送部112、SCI接收部115、资源选择部116和重复发送部117。
SCI发送部112向终端装置20发送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在SCI的发送中,例如使用具有在V2X通信的通信标准中所预先规定的多个字段的SCI格式1。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不仅到达终端装置20,也到达能够与终端装置20进行通信的管理终端装置60。另外,SCI发送部112也可以经由作为侧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SCCH向管理终端装置60发送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SCI发送部112是第2发送部的一例。
SCI接收部115接收从管理终端装置60经由PSCCH发送的、指定不与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的SCI。
在接收到SCI的情况下,资源选择部116选择由SCI指定的第2资源。由SCI指定的第2资源与在数据的初始发送中使用的第1资源在频域和时域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域中不重复。总之,第2资源与在数据的初始发送中使用的第1资源在至少频域或时域中的某一个域中不重复即可。
重复发送部117使用由SCI指定的第2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数据。具体而言,重复发送部117使用由SCI指定的第2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缓存部14所存储的数据。然后,重复发送部117将缓存部14所存储的SCI表示的第1资源的位置重写为第2资源的位置,将重写后的S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
此外,在从由数据发送部13进行的数据的初始发送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内,未接收到指定第2资源的SCI的情况下,重复发送部117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此处,多个资源例如包含在作为V2X通信的通信模式之一而导入的模式4的资源池中。然后,重复发送部117使用第3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数据。这时,重复发送部117将包含表示第3资源的位置的信息的S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
另外,在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从管理终端装置60向终端装置10发送SCI,在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良好的情况下,不发送SCI。换言之,在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良好的情况下,在从由数据发送部13进行的数据的初始发送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内,不由SCI接收部115接收指定第2资源的SCI。因此,在从由数据发送部13进行的数据的初始发送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内,未接收到指定第2资源的SCI的情况下,重复发送部117也可以中止数据的重发。
图17是示出实施例3的管理终端装置6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17所示,管理终端装置60具有SCI检测部61、接收质量判定部32、资源选择部33和SCI发送部134。SCI检测部61、接收质量判定部32和资源选择部33分别具有与基站装置30所具有的SCI检测部61、接收质量判定部32和资源选择部33(参照图3)相同的功能。
另外,管理终端装置60至少具有SCI检测部61即可。也就是说,管理终端装置60还可以具有SCI检测部61和数据检测部。此外,与图3所示的接收质量判定部32同样,接收质量判定部32根据终端装置10和终端装置20的位置信息或从终端装置20反馈的ACK/NACK来估计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
SCI发送部134经由PSCCH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定由资源选择部33选择出的第2资源的SCI。在SCI的发送中,例如使用具有在V2X通信的通信标准中所预先规定的多个字段的SCI格式1。
另外,管理终端装置60不仅对终端装置10的发送资源进行控制,还作为一般的终端装置工作,进行数据等的收发。即,管理终端装置60替代图17所示的各功能部,具有终端装置10的各功能部(参照图16)。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A的动作。图18是用于说明实施例3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A的动作的一例的顺序图。
终端装置10在产生了发送对象的数据时,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步骤S51)。终端装置10使用第1资源向终端装置20发送数据,将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步骤S52)。这时,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不仅到达终端装置20,也到达能够与终端装置20进行通信的管理终端装置60(步骤S53)。
由管理终端装置60至少检测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或该SCI和数据。管理终端装置60使用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来判定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是否良好(步骤S54)。在判定为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步骤S54:否),管理终端装置60选择终端装置10在数据的重发中使用的、不与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然后,管理终端装置60经由PSCCH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定所选择的第2资源的SCI(步骤S55)。
终端装置10接收从管理终端装置60发送的、指定第2资源的SCI。终端装置10选择由SCI指定的第2资源(步骤S56)。终端装置10使用由SCI指定的第2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数据,将表示第2资源的位置的S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步骤S57)。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良好的情况下(步骤S54:是),管理终端装置60中止第2资源的选择。由此,不从管理终端装置60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定第2资源的SCI。另外,在判定为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良好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控制信道向终端装置10通知中止数据的重发的信息(较少的比特)。在从在步骤S52中进行的数据的初始发送起到经过规定时间T为止的期间内,未接收到指定第2资源的SCI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0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步骤S58)。然后,终端装置10使用第3资源重发数据,将表示第3资源的位置的S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步骤S59)。另外,在向终端装置10通知了用于中止数据的重发的信息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0中止数据的重发。
以上,根据本实施例,终端装置10在自主地选择第1资源来发送数据之后,使用由从管理终端装置60发送的SCI指定的第2资源重发数据。由此,在由终端装置10进行的数据的初始发送时,省略终端装置10与管理终端装置60之间的通信,因此,可抑制侧链路中的延迟。此外,在由终端装置10进行的数据的重发时,可以使用管理终端装置60由SCI指定的资源,因此,可在使用资源在终端装置10与属于管理终端装置60的其他终端装置之间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减少数据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其结果,能够实现满足低延迟并且高可靠的要求的V2X通信。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在从数据的初始发送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内,未接收到指定第2资源的SCI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0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然后,终端装置10使用第3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数据。由此,在由终端装置10进行的数据的初始发送时和重发时,省略终端装置10与管理终端装置60之间的通信,因此,可抑制侧链路中的延迟。其结果,能够满足高可靠的要求并实现更低延迟的V2X通信。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特征在于管理终端装置60发送指示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SCI,接收到SCI的终端装置10自主地选择第3资源,使用第3资源重发数据。
实施例4的无线通信系统1A与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系统1A(参照图15)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图19是示出实施例4的终端装置1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19中,对与图16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如图19所示,终端装置10替代图16的SCI接收部115和重复发送部117,具有SCI接收部215和重复发送部217。
SCI接收部215接收从管理终端装置60经由PSCCH发送的、指定第2资源的SCI或指示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SCI。
与图16的重复发送部117同样,重复发送部217使用由SCI指定的第2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数据。
此外,重复发送部217在接收到指示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SCI的情况下,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此处,多个资源例如包含在作为V2X通信的通信模式之一而导入的模式4的资源池中。然后,重复发送部217使用第3资源向终端装置20重发数据。这时,重复发送部217将包含表示第3资源的位置的信息的S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
图20是示出实施例4的管理终端装置6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20中,对与图17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如图20所示,管理终端装置60替代图17的资源选择部33和SCI发送部134,具有资源选择部233和SCI发送部234。
在由接收质量判定部32判定为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资源选择部233选择终端装置10在数据的重发中使用的、不与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此外,在由接收质量判定部32判定为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良好的情况下,资源选择部233中止第2资源的选择。另外,与图3所示的接收质量判定部32同样,接收质量判定部32根据终端装置10和终端装置20的位置信息或从终端装置20反馈的ACK/NACK来估计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
在中止了第2资源的选择的情况下,SCI发送部234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示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SCI。在SCI的发送中,例如使用具有在V2X通信的通信标准中所预先规定的多个字段的SCI格式1。在SCI的发送中使用SCI格式1的情况下,在SCI格式1中追加例如指示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标志等信息。
另外,管理终端装置60不仅对终端装置10的发送资源进行控制,还作为一般的终端装置工作,进行数据等的收发。即,管理终端装置60替代图17所示的各功能部,具有终端装置10的各功能部(参照图16)。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A的动作。图21是用于说明实施例4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A的动作的一例的顺序图。在图21中,步骤S61~S67与图18中的步骤S51~S57对应,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判定为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良好的情况下(步骤S64:是),管理终端装置60进行以下的处理。即,管理终端装置60中止第2资源的选择,经由PSCCH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示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SCI(步骤S68)。
终端装置10接收从管理终端装置60发送的、指示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SCI。终端装置10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步骤S69)。然后,终端装置10使用第3资源重发数据,并将表示第3资源的位置的S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步骤S70)。
以上,根据本实施例,管理终端装置60发送指示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SCI,接收到SCI的终端装置10自主地选择第3资源,使用第3资源重发数据。由此,终端装置10能够在不等待SCI的接收的情况下,进行数据的重发,因此,能够实现更低延迟的V2X通信。
[实施例5]
实施例5的特征在于,管理终端装置60动态地变更数据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所属的资源池的尺寸与数据的重发用的第2资源所属的资源池的尺寸的比率。
实施例5的无线通信系统1A与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系统1A(参照图15)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此外,实施例5的终端装置10与实施例3的终端装置10(参照图16)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图22是示出实施例5的管理终端装置6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22中,对与图17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如图22所示,管理终端装置60替代图17的资源选择部33,具有资源选择部333。
在由接收质量判定部32判定为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资源选择部333选择终端装置10在数据的重发中使用的、不与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在本实施例中,数据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所属的第1资源池和数据的重发用的第2资源所属的第2资源池从尺寸固定的公共资源池中分割而得到。即,关于第1资源池的尺寸Sinit、第2资源池的尺寸Srepet和公共的资源池的尺寸Stotal,Sinit+Srepet=Stotal(固定)的关系成立。此外,相对于数据的初始发送的分组接收率(PRR:Packet Reception Ratio)达到大约90%,因此,为了提高整体的PRR,Sinit>Srepet的关系成立。
但是,在V2X通信中,基于高可靠性的观点,目标在于将针对数据的初始发送和重发的PRR例如设为99%~99.999%的范围。作为PRR,例如使用多个终端装置在规定期间内测量出的多个PRR的平均值或与多个终端装置相关的PRR的最小值。为了使PRR最大,优选根据所请求的PRR来优化在数据的初始发送中使用的第1资源池的尺寸和在数据的重发中使用的第2资源池的尺寸。
因此,资源选择部333在规定的时机,变更第1资源池的尺寸Sinit与第2资源池的尺寸Srepet的比率。例如,资源选择部333在变更所请求的PRR的时机,变更第1资源池的尺寸Sinit与第2资源池的尺寸Srepet的比率。另外,资源选择部333也可以在交通量发生变化的时机,进行比率的变更。此外,资源选择部333也可以通过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电资源控制)或L1控制信道,向属于管理终端装置60的终端装置通知变更后的比率。
图23是说明第1资源池401的尺寸Sinit与第2资源池402的尺寸Srepet的比率的变更的具体例1的说明图。在图23的例子中,在变更所请求的PRR的时机t1、t2,分别变更第1资源池401的频带宽和第2资源池402的频带宽。由此,可变更第1资源池401的尺寸Sinit与第2资源池402的尺寸Srepet的比率。
图24是说明第1资源池411的尺寸Sinit与第2资源池412的尺寸Srepet的比率的变更的具体例2的说明图。在图24的例子中,在变更所请求的PRR的时机t1、t2,分别变更构成第1资源池411的时隙的数量和构成第2资源池412的时隙的数量。由此,可变更第1资源池411的尺寸Sinit与第2资源池412的尺寸Srepet的比率。
以上,根据本实施例,管理终端装置60动态地变更数据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所属的第1资源池的尺寸与数据的重发用的第2资源所属的第2资源池的尺寸的比率。由此,能够使针对数据的初始发送和重发的PRR最大化,能够实现可靠性更高的V2X通信。
以上,针对各种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公开的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能够构成各种变形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在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从基站装置30向终端装置10发送指定在数据的重发中使用的第2资源的DCI,但是,公开技术不限于此。例如,在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0也可以自己向终端装置20发送数据。图12是用于说明基站装置自己向终端装置发送数据的情况下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动作的一例的顺序图。
端末装置10在产生了发送对象的数据时,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步骤S41)。终端装置10使用第1资源向终端装置20发送数据,将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步骤S42)。这时,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和数据不仅到达终端装置20,也到达形成终端装置20所归属的小区C的基站装置30(步骤S43)。到达了基站装置30的数据存储到设置于基站装置30的规定缓存中。
由基站装置30检测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基站装置30使用表示第1资源的位置的SCI来判定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是否良好。在判定为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0选择不与第1资源重复的第2资源(步骤S44)。然后,基站装置30使用所选择的第2资源,向终端装置20发送缓存所存储的数据,将表示第2资源的位置的DCI与数据一起向终端装置20发送(步骤S45)。另外,在步骤S45中,经由PDCCH发送表示第2资源的位置的DCI,经由PDSCH发送数据。
由此,即使在终端装置20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基站装置30向终端装置20稳定地发送数据。其结果,能够实现可靠性更高的V2X通信。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3~5中,终端装置10不一定需要在数据的重发(重发)中使用从管理终端装置60(由SCI)指定的第2资源。例如,终端装置10也可以辅助地使用从管理终端装置60指定的第2资源的信息来决定在重发中使用的资源。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按照每个实施例说明了单独的结构和作用。但是,上述各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1A也可以一并具有其他实施例所特有的结构要素。此外,关于每个实施例的组合,也不限于2个,可以采用3个以上的组合等任意方式。例如,实施例1的基站装置30也可以在规定的时机,动态地变更数据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所属的第1资源池的尺寸与数据的重发用的第2资源所属的第2资源池的尺寸的比率。
[硬件结构]
上述实施例1~5中的终端装置10例如能够由如下这样的硬件结构实现。图13是示出终端装置10的硬件结构例的图。如图13所示,终端装置10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10a、存储器10b和RF(Radio Frequency:无线频率)电路10c,该RF电路10c具有天线A1。存储器10b例如由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等RAM、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闪存构成。缓存部14例如由存储器10b实现。资源选择部11和资源选择部16、116例如由CPU 10a实现。SCI发送部12、112、数据发送部13、DCI接收部15、65、SCI接收部115、215和重复发送部17、67、117、217例如由CPU 10a和RF电路10c实现。
此外,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基站装置30例如能够由如下这样的硬件结构来实现。图14是示出基站装置30的硬件结构例的图。如图14所示,基站装置30具有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30a、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30b、存储器30c、RF电路30d和网络IF(Inter Face:接口)30e。DSP 30a和FPGA 30b经由开关等网络IF 30e连接成能够输入输出各种信号、数据。RF电路30d具有天线A2。存储器30c例如由SDRAM等RAM、ROM、闪存构成。接收质量判定部32和资源选择部33、73例如由DSP 30a和FPGA 30b实现。SCI检测部31和DCI发送部34、74例如由RF电路30d、DSP 30a和FPGA 30b实现。
此外,上述实施例3~5中的管理终端装置60例如能够由如下这样的硬件结构实现。图25是示出管理终端装置60的硬件结构例的图。如图25所示,管理终端装置60具有CPU60a、存储器60b和RF电路60c,该RF电路60c具有天线A3。存储器60b例如由SDRAM等RAM、ROM、闪存构成。接收质量判定部32和资源选择部33、233、333例如由CPU 60a实现。SCI检测部31和SCI发送部134、234例如由CPU 60a和RF电路60c实现。
标号说明
1、1A:无线通信系统;
10、20:终端装置;
11:资源选择部;
12、112:SCI发送部;
13:数据发送部;
14:缓存部;
15、65:DCI接收部;
16、116:资源选择部;
17、67、117、217:重复发送部;
31:SCI检测部;
32:接收质量判定部;
33、73、233、333:资源选择部;
34、74:DCI发送部;
60:管理终端装置;
115、215:SCI接收部;
134、234:SCI发送部。

Claims (13)

1.一种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选择部,其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
第1发送部,其使用所述第1资源向其他终端装置发送所述数据;
接收部,其接收从能够与本装置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的、指定第2资源的控制信息,其中,该第2资源不与所述第1资源重复;以及
重复发送部,其使用由所述控制信息指定的所述第2资源向所述其他终端装置重发所述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装置是基站装置或管理所述终端装置和所述其他终端装置的管理终端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数据的初始发送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内,未接收到指定所述第2资源的控制信息的情况下,所述重复发送部从所述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所述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使用所述第3资源重发所述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数据的初始发送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内,未接收到指定所述第2资源的控制信息的情况下,所述重复发送部中止所述数据的重发。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装置还具有第2发送部,该第2发送部向所述其他终端装置发送表示所述第1资源的位置的控制信息,
由所述无线通信装置检测表示所述第1资源的位置的控制信息,
所述无线通信装置使用表示所述第1资源的位置的控制信息来判定所述其他终端装置中的所述数据的接收质量是否良好,在所述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发送指定所述第2资源的控制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发送部经由上行链路或侧链路的控制信道向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发送表示所述第1资源的位置的控制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部接收从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的、指定所述第2资源的控制信息或指示所述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控制信息,
在接收到指示所述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控制信息的情况下,所述重复发送部从所述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所述第3资源,使用所述第3资源重发所述数据。
8.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判定部,在能够与本装置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使用第1资源向其他终端装置发送数据的情况下,所述判定部判定所述其他终端装置中的所述数据的接收质量是否良好;
选择部,在判定为所述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所述选择部选择所述终端装置在所述数据的重发中使用的第2资源,所述第2资源不与所述第1资源重复;以及
发送部,其向所述终端装置发送指定所述第2资源的控制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装置是基站装置或管理所述终端装置和所述其他终端装置的管理终端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判定为所述数据的接收质量良好的情况下,所述选择部中止所述第2资源的选择,
在中止了所述第2资源的选择的情况下,所述发送部向所述终端装置发送指示所述数据的重发用的第3资源的自主选择的控制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资源所属的第1资源池和所述第2资源所属的第2资源池是从尺寸固定的公共的资源池中分割的,
所述选择部在规定的时机,变更所述第1资源池的尺寸与所述第2资源池的尺寸的比率。
12.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具有无线通信装置、第1终端装置和第2终端装置,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终端装置具有:
选择部,其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
发送部,其使用所述第1资源向所述第2终端装置发送所述数据;
接收部,其接收从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的、指定第2资源的控制信息,其中,该第2资源不与所述第1资源重复;以及
重复发送部,其使用由所述控制信息指定的所述第2资源向所述第2终端装置重发所述数据,
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具有:
判定部,其判定所述第2终端装置中的所述数据的接收质量是否良好;
选择部,在判定为所述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所述选择部选择所述第2资源;以及
发送部,其向所述第1终端装置发送指定所述第2资源的控制信息。
13.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该无线通信方法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无线通信装置、第1终端装置和第2终端装置,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处理:
所述第1终端装置从多个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数据的发送用的第1资源;
所述第1终端装置使用所述第1资源向所述第2终端装置发送所述数据;
所述第1终端装置接收从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的、指定第2资源的控制信息,其中,该第2资源不与所述第1资源重复;
所述第1终端装置使用由所述控制信息指定的所述第2资源向所述第2终端装置重发所述数据;
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判定所述第2终端装置中的所述数据的接收质量是否良好;
在判定为所述数据的接收质量不佳的情况下,所述无线通信装置选择所述第2资源;以及
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向所述第1终端装置发送指定所述第2资源的控制信息。
CN201880097428.9A 2018-08-07 2018-11-08 终端装置、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127407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PCT/JP2018/029694 2018-08-07
PCT/JP2018/029694 WO2020031282A1 (ja) 2018-08-07 2018-08-07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CT/JP2018/041550 WO2020031397A1 (ja) 2018-08-07 2018-11-08 端末装置、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40780A true CN112740780A (zh) 2021-04-30

Family

ID=69413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7428.9A Pending CN112740780A (zh) 2018-08-07 2018-11-08 终端装置、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60846A1 (zh)
EP (1) EP3836660A4 (zh)
JP (1) JPWO2020031397A1 (zh)
CN (1) CN112740780A (zh)
WO (2) WO20200312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05611A1 (ja) * 2020-04-09 2021-10-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US11606806B2 (en) * 2020-07-22 2023-03-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full-duplex and half-duplex vehicle-to-everything systems
JP7487066B2 (ja) 2020-10-14 2024-05-20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基地局、制御システム、電子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端末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86189A1 (en) * 2011-05-02 2014-03-27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4350796A (zh) * 2012-05-31 2015-02-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无线资源的分配方法
US20170006457A1 (en) * 2014-01-30 2017-01-05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70280423A1 (en) * 2014-01-29 2017-09-28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Resource Selection For Device to Device Discovery or Communication
CN108353396A (zh) * 2015-11-05 2018-07-3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基站、信号发送方法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8464B (zh) * 2014-06-17 2020-10-20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JP6311515B2 (ja) * 2014-07-30 2018-04-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装置
US10433317B2 (en) * 2014-11-25 2019-10-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ssist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and device therefor
WO2017026970A1 (en) * 2015-08-12 2017-02-16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s to enable high data rate relay operation using d2d air-interface
EP3412055B1 (en) * 2016-03-31 2021-05-05 Lenovo Innovations Limited (Hong Kong) Triggering transmissions us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86189A1 (en) * 2011-05-02 2014-03-27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4350796A (zh) * 2012-05-31 2015-02-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无线资源的分配方法
US20170280423A1 (en) * 2014-01-29 2017-09-28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Resource Selection For Device to Device Discovery or Communication
US20170006457A1 (en) * 2014-01-30 2017-01-05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8353396A (zh) * 2015-11-05 2018-07-3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基站、信号发送方法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31397A1 (ja) 2020-02-13
WO2020031282A1 (ja) 2020-02-13
EP3836660A4 (en) 2021-11-10
JPWO2020031397A1 (ja) 2021-08-12
US20210160846A1 (en) 2021-05-27
EP3836660A1 (en) 2021-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04940B2 (en) Resources selection for feedback based NR-V2X communication
US1201594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acket in vehicle to everything service
CN108923894B (zh)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存储介质和系统
US10841068B2 (en) DL HARQ timing in TDD with 1 ms tti and reduced processing time
CN108141701B (zh) 用于选择传输格式的方法和设备
US20210160846A1 (en) Terminal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JP6987872B2 (ja) コーデックレートアダプテーションのためのビットレート要求の無線状態トリガ
KR20220065802A (ko)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EP3944591A1 (en) Service transmission and service configuration sending methods and devices, storage medium,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US20230134394A1 (en) Terminal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US2022033734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q feedback
US11191073B2 (en) UL scheduling timing in TDD with 1 MS TTI and reduced processing time
KR20200116295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피드백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6173644A1 (en) Use of multiple device-to-device (d2d) discovery message resources for transmission of a service message in a wireless network
WO2021205611A1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WO2018015612A1 (en) Determining a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for a broadcast or multicast transmission
CN111511025B (zh) 功率控制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20217501A1 (ja) 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14600525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5804202B (zh)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1149122A1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2672117B1 (ko) 송신 장치, 수신 장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및 통신 방법
KR20190093480A (ko) V2x 통신을 지원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의 캐리어들을 사용한 부하 분산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3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