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38838A - 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38838A
CN112738838A CN202011564673.1A CN202011564673A CN112738838A CN 112738838 A CN112738838 A CN 112738838A CN 202011564673 A CN202011564673 A CN 202011564673A CN 112738838 A CN112738838 A CN 1127388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determining
target base
type
stand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646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38838B (zh
Inventor
南作用
钟志刚
沈涛
王一骢
张峰
尚海波
宋齐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6467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388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38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88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388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88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6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simulated traff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用于在仿真软件中为基站确定电磁传播模型,包括:获取目标基站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半径、覆盖范围、地物特征;根据获取到的地物的类型、数量,分别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地物主类型指数以及地物次类型指数;根据覆盖范围,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海拔高度差;根据获取到的覆盖半径以及地物的位置、高度、数量,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建筑特征指数;对地物主类型指数、地物次类型指数、海拔高度差以及建筑特征指数进行加权,以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模型匹配指数;若模型匹配指数小于第一阈值,则将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确定为目标基站的传播模型。

Description

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网络的规划过程中,运维人员通常使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测试基站的性能及干扰情况,在使用过程中,通常根据待规划基站或扇区所在区域的无线环境类型(包括密集城区、城区、郊区、农村、交通线等),确定相应的电磁传播模型。
随着无线通信网络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网络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网络的发展,由于5G基站的站点建设规划的规模大、密度大,采用原有的按照无线环境类型确定电磁传播模型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用于在仿真软件中为基站确定电磁传播模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覆盖范围、地物特征,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半径、覆盖范围、地物特征;标准基站为经过传播模型校正后的基站,地物特征包括基站覆盖范围内地物的位置、类型、数量以及高度;根据获取到的地物的类型、数量,分别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地物主类型指数以及地物次类型指数;地物主类型指数用于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覆盖范围内地物的主类型之间的差异,地物次类型指数用于反映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地物的次类型之间的差异;根据获取到的覆盖范围,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海拔高度差;海拔高度差用于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用户设备UE之间的高度差异;根据获取到的覆盖半径以及地物的位置、高度、数量,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建筑特征指数;建筑特征指数用于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不同区域内不同高度的建筑数量之间的差异;对地物主类型指数、地物次类型指数、海拔高度差以及建筑特征指数进行加权,以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模型匹配指数;若模型匹配指数小于第一阈值,则将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确定为目标基站的传播模型。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确定装置,该确定装置包括获取单元以及确定单元;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覆盖范围、地物特征,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半径、覆盖范围、地物特征;标准基站为经过传播模型校正后的基站,地物特征包括基站覆盖范围内地物的位置、类型、数量以及高度;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获取单元获取到的地物的类型、数量,分别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地物主类型指数以及地物次类型指数;地物主类型指数用于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覆盖范围内地物的主类型之间的差异,地物次类型指数用于反映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地物的次类型之间的差异;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获取单元获取到的覆盖范围,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海拔高度差;海拔高度差用于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用户设备UE之间的高度差异;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获取单元获取到的覆盖半径以及地物的位置、高度、数量,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建筑特征指数;建筑特征指数用于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不同区域内不同高度的建筑数量之间的差异;确定单元,还用于对地物主类型指数、地物次类型指数、海拔高度差以及建筑特征指数进行加权,以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模型匹配指数;确定单元,还用于若模型匹配指数小于第一阈值,则将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确定为目标基站的传播模型。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指令,上述指令当被计算机执行时使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
第四方面,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装置,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确定装置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确定装置执行如第一方面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应用于通信网络的仿真,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特征,考虑到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地物主类型的地物的差异、地物次类型的地物的差异、海拔高度的差异以及建筑特征的差异,可以使目标基站的传播模型更加贴近于校正后的传播模型,能够准确的为目标基站确定传播模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仿真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一;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三;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四;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五;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六;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装置结构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此外,“至少一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可以适用于运营商通信网络的仿真系统。图1示出了该仿真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仿真系统10包括传播模型的确定装置(以下简称确定装置)11以及仿真设备12。确定装置11与仿真设备12连接。确定装置11与仿真设备12之间可以采用有线方式连接,也可以采用无线方式连接,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确定装置11可以用于与仿真设备12进行数据交互,例如,确定装置11可以从仿真设备12中获取目标基站的工程参数以及标准基站的工程参数。
仿真设备12可以用于获取预设区域内各个基站的工程参数,以及该预设区域内地物的类型、数量、高度等信息。
需要说明的,确定装置11和仿真设备12可以为相互独立的设备,也可以集成于同一设备中,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当确定装置11和仿真设备12集成于同一设备时,确定装置11和仿真设备12之间的通信方式为该设备内部模块之间的通信。这种情况下,二者之间的通信流程与“确定装置11和仿真设备12之间相互独立的情况下,二者之间的通信流程”相同。
在本发明提供的以下实施例中,本发明以确定装置11和仿真设备12相互独立设置为例进行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进行描述。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包括S201-S207:
S201、确定装置获取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覆盖范围、地物特征,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半径、覆盖范围、地物特征。
其中,标准基站为经过传播模型校正后的基站,地物特征包括基站覆盖范围内地物的位置、类型、数量以及高度。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可以从仿真设备中获取目标基站的工程参数,并根据工程参数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并进一步的根据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进一步的,确定装置根据确定到的覆盖范围以及电子地图,确定覆盖范围内地物的位置、类型、数量以及高度。
需要说明的,目标基站为待确定传播模型的基站,基站的工程参数包括基站的标识、扇区标识、经纬度、天线方位角、天线半功率角、天线机械下倾角、天线电子下倾角、天线挂高、预设计算半径、频段等信息,电子地图包括三维数字地图。
在一种情况下,确定装置在确定目标基站的工程之后,可以根据目标基站的工程参数,确定标准基站。
此步骤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照本发明的后续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以下,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如何根据基站的工程参数确定基站的覆盖半径的一种实现方式。
Sa、确定装置根据目标基站的天线机械下倾角、天线电子下倾角、天线挂高以及预设计算半径,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
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慢满足以下公式一:
d0=min[h×tan(90-θmex),d1] 公式一
其中,d0为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d1为目标基站的预设计算半径,h为天线挂高,θm为天线机械下倾角,θe为天线电子下倾角,θx为预设控制阈值。
需要说明的,预设计算半径以及预设控制阈值与目标基站所在的无线环境相关,也可以由运维人员预先在确定装置中设定。
示例性的,在无线环境为城区的情况下,预设计算半径为500-800米(m),预设控制阈值为2°。在无线环境为农村的情况下,预设计算半径为1500m,预设控制阈值为5°。
需要说明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标准基站的覆盖半径的具体实现方式,也可以参照上述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赘述,不同在于基站的标识不同。
以下,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装置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的具体实现方式。
Sb、确定装置根据目标基站的工程参数中的天线半功率角,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弧度范围。
示例性的,下表1示出了天线半功率角与覆盖弧度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装置11可以从下表1中查询目标基站的覆盖弧度范围。
表1
半功率角/度 覆盖弧度范围/度 备注
65>a≥10 90 定向天线
90≥a≥65 120 定向天线
- 360 全向天线
其中,a为基站的半功率角。
Sc、确定装置根据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以及覆盖弧度范围,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
此步骤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装置确定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具体可以参照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描述,后续不再进行赘述。
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地物特征中的地物类型进行说明。
地物类型包括地物主类型以及地物次类型。
其中,地物次类型包括以下类型:高层建筑(High Buildings)、普通常规建筑(Ordinary Regular Buildings)、排列常规建筑(Paralle Regular Buildings)、不规则大型建筑(Irregular Large Buildings)、不规则建筑(Irregular Buildings)、郊区(SubUrban)、农村(Village)、城区空旷区(Urban Open Area)、郊区空旷区(Sub Urban OpenArea)、高速铁路(High speed Railway)、铁路(Railway)、公路区域(Road Area)、密集林荫路(Dense Avenue)、林荫路(Avenue)。绿地(Green Land)、森林(Forest)、水域(Water)、海洋(Sea)、湿地(Wet Land)、密集城区(Dense Urban)、城区(Urban)。
地物主类型包括建筑(building)、开阔地(open)、森林(Forest)、绿地(greenland)、水域(water)、交通(railway)。
每一个地物主类型包括至少一个地物次类型。示例性的,地物主类型建筑(building)包括高层建筑(High Buildings)、普通常规建筑(Ordinary RegularBuildings)、排列常规建筑(Paralle Regular Buildings)、不规则大型建筑(IrregularLarge Buildings)、不规则建筑(Irregular Buildings)、郊区(Sub Urban)。地物主类型开阔地(open)包括城区空旷区(Urban Open Area)、郊区空旷区(Sub Urban Open Area)。地物主类型森林(Forest)包括森林(Forest)、密集林荫路(Dense Avenue)、林荫路(Avenue)。地物主类型绿地(green land)包括绿地(Green Land)、湿地(Wet Land)、农村(Village)。地物主类型水域(water)包括水域(Water)、海洋(Sea)。地物主类型交通(railway)包括高速铁路(High speed Railway)、铁路(Railway)、公路区域(Road Area)。
需要说明的,确定装置获取标准基站的覆盖半径、覆盖范围、地物特征的实现方式,具体可以参照上述获取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覆盖范围、地物特征的具体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S202、确定装置根据获取到的地物的类型、数量,分别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地物主类型指数以及地物次类型指数。
其中,地物主类型指数用于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覆盖范围内地物的主类型之间的差异,地物次类型指数用于反映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地物的次类型之间的差异。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对于地物主类型指数,确定装置分别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一个地物主类型下的地物的占比,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一个地物主类型下的地物的占比,并根据确定到的占比,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地物主类型指数。
此步骤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续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作为另外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对于地物次类型指数,确定装置分别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一个地物次类型下的地物的占比,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一个地物次类型下的地物的占比,并根据确定到的占比,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地物次类型指数。
此步骤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续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S203、确定装置根据获取到的覆盖范围,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海拔高度差。
其中,海拔高度差用于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用户设备UE之间的高度差异。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分别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抽样点的高度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抽样点的高度,并根据确定到的抽样点的高度,确定海拔高度差。
需要说明的,仿真系统中的抽样点与用户设备UE相对应,抽样点的高度包括用户设备UE的海拔高度。
此步骤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后续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S204、确定装置根据获取到的覆盖半径以及地物的位置、高度、数量,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建筑特征指数。
其中,建筑特征指数用于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不同区域内不同高度的建筑数量之间的差异。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根据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将目标基站的覆盖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并确定不同高度类型的建筑的在多个区域中的数量。同时,确定装置根据标准基站的覆盖半径,按照相同的划分方式,将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划分为多个区域,并确定不同高度类型的建筑在多个区域中的数量。
进一步的,确定装置根据确定到的不同高度类型的建筑在目标基站的不同区域内的数量,以及在标准基站的不同区域内的数量,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建筑特征指数。
此步骤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后续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S205、确定装置对地物主类型指数、地物次类型指数、海拔高度差以及建筑特征指数进行加权,以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模型匹配指数。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分别确定地物主类型指数的权值、地物次类型指数的权值、海拔高度差的权值以及建筑特征指数的权值,并根据确定到的权值,对地物主类型指数、地物次类型指数、海拔高度差以及建筑特征指数加权求和,以确定模型匹配指数。
S206、确定装置判断模型匹配指数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需要说明的,第一阈值可以由运维人员预先在确定装置中设定。
示例性的,第一阈值可以为0.5。
S207、若模型匹配指数小于第一阈值,则确定装置将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确定为目标基站的传播模型。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在确定模型匹配指数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并将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确定为目标基站的传播模型。
在一种情况下,若模型匹配指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则确定装置重新确定新的标准基站,并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重新确定目标基站的传播模型。
在一种设计中,为了能够确定标准基站,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还包括下述S1-S2。
S1、确定装置获取目标基站的频段、覆盖半径、天线挂高以及城市类别。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可以从目标基站的工程参数中获取目标基站的频段、覆盖半径、天线挂高以及城市类别。
示例性的,目标基站的频段包括800MHz、900MHz、1800M Hz、2100MHz、2600MHz、3500MHz、4900MHz。城市类别可以根据基站所在城市的人口范围、地形类别等信息进行分类。
S2、确定装置根据目标基站的频段、覆盖半径、天线挂高以及城市类型,确定标准基站。
其中,标准基站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标准的频段与目标基站的频段相同、标准基站使用的传播模型支持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标准基站的天线挂高与目标基站的天线挂高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标准基站与目标基站为相同的城市类别。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从仿真设备中获取多个候选基站的频段、覆盖半径、天线挂高以及城市类别,并从多个候选基站中确定满足上述一个或多个条件的标准基站。
需要说明的,候选基站为经过传播模型校正后的基站。
示例性的,对于覆盖半径在1000m之内的目标基站,可以选择采用统计性模型的候选基站作为标准基站,对于覆盖半径大于400m,可以选择采用双斜率的候选基站作为标准基站,对于覆盖半径小于1500m的目标基站,可以选择采用三维射线跟踪模型的候选基站作为标准基站。
在一种设计中,为了确定地物主类型指数,结合图2,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S202,具体可以包括S2021-S2022。
S2021、确定装置确定多个第一百分比以及多个第二百分比。
其中,第一百分比包括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主类型的地物数量与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第一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主类型,第二百分比包括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主类型的地物数量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第二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主类型。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一地物主类型的地物数量以及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所有的地物的数量,并将每一个地物主类型的地物数量分别与所有地物的数量的比值,确定为多个第一百分比。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确定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一地物主类型的地物数量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所有的地物的数量,并将每一个地物主类型的地物数量分别与所有地物的数量的比值,确定为多个第二百分比。
S2022、确定装置根据多个第一百分比以及多个第二百分比,确定地物主类型指数。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根据确定到的多个第一百分比以及多个第二百分比以及预设的公式,计算地物主类型指数。
在一种情况系下,地物主类型指数满足以下公式二:
Figure BDA0002861501060000101
其中,k为地物主类型指数,asbuilding为建筑的第一百分比,ambuilding为建筑的第二百分比,amopen为开阔地的第一百分比,amopen为开阔地的第二百分比,amforest为森林的第一百分比,asforest为森林的第二百分比,amgreenland为绿地的第一百分比,asgreenland为绿地的第二百分比,amwater为水域的第一百分比,aswater为水域的第二百分比,amrailway为交通的第一百分比,asrailway为交通的第二百分比。
在一种设计中,为了能够确定地物次类型指数,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S202,具体还包括S2023-S2025。
S2023、确定装置确定多个第三百分比以及多个第四百分比。
其中,第三百分比包括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次类型的地物数量与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第三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次类型,第四百分比包括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次类型的地物数量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第四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次类型。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一地物次类型的地物数量以及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所有的地物的数量,并将每一个地物次类型的地物数量分别与所有地物的数量的比值,确定为多个第三百分比。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确定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一地物次类型的地物数量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所有的地物的数量,并将每一个地物次类型的地物数量分别与所有地物的数量的比值,确定为多个第四百分比。
S2024、确定装置确定目标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第一目标地物次类型以及标准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第二目标地物次类型。
其中,第一目标地物次类型的第三百分比为多个第三百分比中的最大值,第二目标地物次类型的第四百分比为多个第四百分比中的最大值。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根据多个第三百分比的数值,从目标基站覆盖范围内的所有地物次类型中个确定第一目标地物次类型。
确定装置根据多个第四百分比的数值,从标准基站覆盖范围内的所有地物次类型中个确定第二目标地物次类型。
S2025、确定装置基于第一目标地物次类型与第二目标地物次类型,确定地物次类型指数。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判断第一目标地物次类型与第二目标地物次类型是否相同,若相同,则确定地物次类型指数为1,若不相同,则确定地物次类型指数为0。
在一种设计中,为了能够确定海拔高度差,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S203,具体可以包括下述S2031-S2033。
S2031、确定装置分别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利用预设的抽样距离以及仿真软件,在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确定多个第一抽样点,并获取多个第一抽样点的位置,进一步的,确定装置基于多个第一抽样点的位置以及电子地图,确定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
确定装置利用预设的抽样距离以及仿真软件,在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确定多个第二抽样点,并获取多个第二抽样点的位置,进一步的,确定装置基于多个第二抽样点的位置以及电子地图,确定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预设的抽样距离,可以由运维人员预先在确定装置中设置。
示例性的,在基站的无线环境为密集城区的情况下,抽样距离可以为5m。在基站的无线环境为城区的情况下,抽样距离可以为10m。在基站的无线环境为郊区的情况下,抽样距离可以为20m。在基站的无线环境为农村的情况下,抽样距离可以为50m。
S2032、确定装置根据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确定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以及,根据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确定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
此步骤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S2033、确定装置根据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以及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确定海拔高度差。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根据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以及预设的公式,确定海拔高度差。
在一种情况下,海拔高度差满足以下公式三:
t=|hstdm-hmtdm|/hmtdm 公式三
其中,t为海拔高度差,hmtdm为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hstdm为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
在一种设计中,为了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建筑特征指数,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S204,具体可以包括下述S2041-S2043。
S2041、确定装置分别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的多个第一区域内多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的多个第二区域内多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
其中,多个第一区域构成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多个第二区域构成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确定目标基站内的多个第一区域,并确定多个第一区域中每个第一区域内的建筑的高度,并进一步根据确定到的高度,确定多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
需要说明的,目标基站内多个第一区域的划分,可以根据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进行划分。
示例性的,表2示出了一种多个第一区域的划分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将目标基站的覆盖方法,按照覆盖半径的大小或区间,将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划分为近场区域、中场区域以及远场区域。
表2
第一区域 半径范围 标识
近场区域 0-1/4*d<sub>0</sub> n
中场区域 1/4*d<sub>0</sub>-3/4*d<sub>0</sub> m
近场区域 3/4*d<sub>0</sub>-d<sub>0</sub> f
确定装置确定标准基站内的多个第二区域,并确定多个第二区域中每个第二区域内的建筑的高度,并进一步根据确定到的高度,确定多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
需要说明的,标准基站内多个第二区域的划分,可以根据标准基站的覆盖半径进行划分。
示例性的,表3示出了一种多个第二区域的划分情况,如表3所示,可以将标准基站的覆盖方法,按照覆盖半径的大小或区间,将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划分为近场区域、中场区域以及远场区域。
表3
第二区域 半径范围 标识
近场区域 0-1/4*d<sub>0</sub> n
中场区域 1/4*d<sub>0</sub>-3/4*d<sub>0</sub> m
近场区域 3/4*d<sub>0</sub>-d<sub>0</sub> f
建筑的高度类型,可以按照建筑的高度划分为低层(Micro)、中层(stand)以及高层(Macro)。
示例性的,高度类型的划分可以具体如下表4所示。
表4
高度类型 范围 标识
低层 20m以下 m
中层 20m-45m s
高层 45m以上 ma
S2042、确定装置分别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在每个第一区域内的占比,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在每个第二区域内的占比。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获取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个高度类型的建筑在每个第一区域内的数量,以及该第一区域内全部建筑的数量,并计算每个高度类型的建筑的数量在每一个第一区域内的占比。
确定装置获取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个高度类型的建筑在每个第二区域内的数量,以及该第二区域内全部建筑的数量,并计算每个高度类型的建筑的数量在每一个第二区域内的占比。
S2043、确定装置根据确定到的占比,确定建筑特征指数。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确定预设的权值,并根据确预设的权值,对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一个高度类型的建筑在每个第一区域的占比、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一个高度类型的建筑在每一个第二区域的占比进行加权,以计算得到建筑特征指数。
在一种情况下,建筑特征指数满足以下公式四:
Figure BDA0002861501060000141
其中,m为建筑特征指数,ρnmm为目标基站下低层建筑在近场区域内的占比,ρnms为标准基站下低层建筑在近场区域内的占比,inm为低层建筑在近场区域内差异的权值。ρnsm为目标基站下中层建筑在近场区域内的占比,ρnss为标准基站下中层建筑在近场区域内的占比,ins为中层建筑在近场区域内差异的权值。ρnmam为目标基站下高层建筑在近场区域内的占比,ρnmas为标准基站下高层建筑在近场区域内的占比,inma为高层建筑在近场区域内差异的权值。ρmmm为目标基站下低层建筑在中场区域内的占比,ρmms为标准基站下低层建筑在中场区域内的占比,imm为低层建筑在中场区域内差异的权值。ρmsm为目标基站下中层建筑在中场区域内的占比,ρmss为标准基站下中层建筑在中场区域内的占比,ims为中层建筑在中场区域内差异的权值。ρmmam为目标基站下高层建筑在中场区域内的占比,ρmmas为标准基站下高层建筑在中场区域内的占比,imma为高层建筑在中场区域内差异的权值。ρfmm为目标基站下低层建筑在远场区域内的占比,ρfms为标准基站下低层建筑在远场区域内的占比,ifm为低层建筑在远场区域内差异的权值。ρfsm为目标基站下中层建筑在远场区域内的占比,ρfss为标准基站下中层建筑在远场区域内的占比,ifs为中层建筑在远场区域内差异的权值。ρfmam为目标基站下高层建筑在远场区域内的占比,ρfmas为标准基站下高层建筑在远场区域内的占比,ifma为高层建筑在远场区域内差异的权值。
以下表5示出了不同高度类型的建筑在不同区域内差异的权值,确定装置在确定预设的权值时,可以从表5中查询不同高度类型的建筑在不同区域内差异的权值。
表5
权值 低层建筑 中层建筑 高层建筑
近场 0.06 0.08 0.06
中场 0.15 0.2 0.15
远场 0.09 0.12 0.09
在一种设计中,为了能够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模型匹配指数,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S205,具体可以包括下述S2051-S2053。
S2051、确定装置确定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可以从仿真设备中确定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
S2052、确定装置基于目标基站的传播模型,确定地物主类型指数的权值、地物次类型指数的权值、海拔高度差的权值以及建筑特征指数的权值。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从传播模型与权值对应的映射关系中,确定不同传播模型对应的不同权值。
示例性的,表6示出了一种传播模型与权值对应的映射关系。
表6
Figure BDA0002861501060000151
S2053、确定装置确定利用确定得到的权值,对地物主类型指数、地物次类型指数、海拔高度差以及建筑特征指数进行加权,以确定模型匹配指数。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装置在确定各个指数的权值之后,利用确定到的权值,对地物主类型指数、地物次类型指数、海拔高度差以及建筑特征指数进行加权求和,以确定模型匹配指数。
在一种情况下,模型匹配指数满足以下公式五:
p=k×rk+j×rj+t×rt+m×rm 公式五
其中,p为模型匹配指数,k为地物主类型指数、rk为地物主类型指数的权值,j为地物次类型指数、rj为地物次类型指数的权值,t为海拔高度差,rt为海拔高度差的权值,m为建筑特征指数,rm为建筑特征指数的权值。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应用于通信网络的仿真,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特征,考虑到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地物主类型的地物的差异、地物次类型的地物的差异、海拔高度的差异以及建筑特征的差异,可以使目标基站的传播模型更加贴近于校正后的传播模型,能够准确的为目标基站确定传播模型。
上述主要从方法的角度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发明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确定装置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确定装置11用于确定目标基站的传播模型,例如用于执行图2所示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该确定装置11包括获取单元111以及确定单元112。
获取单元111,用于获取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覆盖范围、地物特征,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半径、覆盖范围、地物特征。标准基站为经过传播模型校正后的基站,地物特征包括基站覆盖范围内地物的位置、类型、数量以及高度。
确定单元112,用于根据获取单元111获取到的地物的类型、数量,分别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地物主类型指数以及地物次类型指数。地物主类型指数用于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覆盖范围内地物的主类型之间的差异,地物次类型指数用于反映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地物的次类型之间的差异。
确定单元112,还用于根据获取单元111获取到的覆盖范围,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海拔高度差。海拔高度差用于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用户设备UE之间的高度差异。
确定单元112,还用于根据获取单元111获取到的覆盖半径以及地物的位置、高度、数量,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建筑特征指数。建筑特征指数用于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不同区域内不同高度的建筑数量之间的差异。
确定单元112,还用于对地物主类型指数、地物次类型指数、海拔高度差以及建筑特征指数进行加权,以确定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之间的模型匹配指数。
确定单元112,还用于若模型匹配指数小于第一阈值,则将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确定为目标基站的传播模型。
可选的,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获取单元111,还用于获取目标基站的频段、覆盖半径、天线挂高以及城市类别。
确定单元112,还用于根据目标基站的频段、覆盖半径、天线挂高以及城市类别,确定标准基站。标准基站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标准的频段与目标基站的频段相同、标准基站使用的传播模型支持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标准基站的天线挂高与目标基站的天线挂高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标准基站与目标基站为相同的城市类别。
可选的,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单元112,具体用于:
确定多个第一百分比以及多个第二百分比。第一百分比包括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主类型的地物数量与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第一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主类型,第二百分比包括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主类型的地物数量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第二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主类型。
根据多个第一百分比以及多个第二百分比,确定地物主类型指数。
可选的,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单元112,具体用于:
确定多个第三百分比以及多个第四百分比。第三百分比包括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次类型的地物数量与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第三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次类型,第四百分比包括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次类型的地物数量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第四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次类型。
确定目标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第一目标地物次类型以及标准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第二目标地物次类型。第一目标地物次类型的第三百分比为多个第三百分比中的最大值,第二目标地物次类型的第四百分比为多个第四百分比中的最大值。
基于第一目标地物次类型与第二目标地物次类型,确定地物次类型指数。
可选的,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单元112,具体用于:
分别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
根据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确定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以及,根据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确定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
根据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以及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确定海拔高度差。
可选的,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单元112,具体用于:
分别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的多个第一区域内多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的多个第二区域内多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多个第一区域构成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多个第二区域构成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
分别确定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在每个第一区域内的占比,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在每个第二区域内的占比。
根据确定到的占比,确定建筑特征指数。
可选的,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单元112,具体用于:
确定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并基于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确定地物主类型指数的权值、地物次类型指数的权值、海拔高度差的权值以及建筑特征指数的权值。
利用确定得到的权值,对地物主类型指数、地物次类型指数、海拔高度差以及建筑特征指数进行加权,以确定模型匹配指数。
在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上述集成的模块的功能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确定装置的另外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一种确定装置30,用于确定目标基站的传播模型,例如用于执行图2所示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该确定装置30包括处理器301,存储器302以及总线303。处理器301与存储器302之间可以通过总线303连接。
处理器301是通信装置的控制中心,可以是一个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处理元件的统称。例如,处理器3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也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等。其中,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3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9中所示的CPU 0和CPU 1。
存储器3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存储器302可以独立于处理器301存在,存储器302可以通过总线303与处理器301相连接,用于存储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处理器301调用并执行存储器302中存储的指令或程序代码时,能够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存储器302也可以和处理器301集成在一起。
总线303,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9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需要指出的是,图9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该确定装置30的限定。除图9所示部件之外,该确定装置3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作为一个示例,结合图8,确定装置中的获取单元111、确定单元112实现的功能与图9中的处理器301的功能相同。
可选的,如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装置3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304。
通信接口304,用于与其他设备通过通信网络连接。该通信网络可以是以太网,无线接入网,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等。通信接口304可以包括用于接收数据的接收单元,以及用于发送数据的发送单元。
在一种设计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装置中,通信接口还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
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装置的另一种硬件结构。如图10所示,确定装置40可以包括处理器401以及通信接口402。处理器401与通信接口402耦合。
处理器401的功能可以参考上述处理器501的描述。此外,处理器401还具备存储功能,可以参考上述存储器502的功能。
通信接口402用于为处理器401提供数据。该通信接口402可以是通信装置的内部接口,也可以是通信装置对外的接口(相当于通信接口504)。
需要指出的是,图10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确定装置40的限定,除图10所示部件之外,该确定装置4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计算机执行该指令时,该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示的方法流程中的各个步骤。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
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寄存器、硬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人以合适的组合、或者本领域数值的任何其他形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由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确定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应用于上述方法,因此,其所能获得的技术效果也可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覆盖范围、地物特征,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半径、覆盖范围、地物特征;所述标准基站为经过传播模型校正后的基站,所述地物特征包括基站覆盖范围内地物的位置、类型、数量以及高度;
根据获取到的地物的类型、数量,分别确定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之间的地物主类型指数以及地物次类型指数;所述地物主类型指数用于表征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覆盖范围内地物的主类型之间的差异,所述地物次类型指数用于反映表征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地物的次类型之间的差异;
根据获取到的覆盖范围,确定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之间的海拔高度差;所述海拔高度差用于表征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用户设备UE之间的高度差异;
根据获取到的覆盖半径以及地物的位置、高度、数量,确定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之间的建筑特征指数;所述建筑特征指数用于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不同区域内不同高度的建筑数量之间的差异;
对所述地物主类型指数、所述地物次类型指数、所述海拔高度差以及所述建筑特征指数进行加权,以确定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之间的模型匹配指数;
若所述模型匹配指数小于第一阈值,则将所述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确定为所述目标基站的传播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基站的频段、覆盖半径、天线挂高以及城市类别;
根据所述目标基站的频段、覆盖半径、天线挂高以及城市类别,确定所述标准基站;所述标准基站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标准的频段与所述目标基站的频段相同、所述标准基站使用的传播模型支持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所述标准基站的天线挂高与所述目标基站的天线挂高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所述标准基站与所述目标基站为相同的城市类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获取到的地物的类型、数量,确定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之间的地物主类型指数,包括:
确定多个第一百分比以及多个第二百分比;所述第一百分比包括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主类型的地物数量与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所述第一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主类型,所述第二百分比包括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主类型的地物数量与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第二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主类型;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百分比以及多个第二百分比,确定所述地物主类型指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获取到的地物的类型、数量,确定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之间的地物次类型指数,包括:
确定多个第三百分比以及多个第四百分比;所述第三百分比包括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次类型的地物数量与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所述第三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次类型,所述第四百分比包括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次类型的地物数量与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第四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次类型;
确定所述目标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第一目标地物次类型以及所述标准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第二目标地物次类型;所述第一目标地物次类型的第三百分比为所述多个第三百分比中的最大值,所述第二目标地物次类型的第四百分比为所述多个第四百分比中的最大值;
基于所述第一目标地物次类型与所述第二目标地物次类型,确定所述地物次类型指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获取到的覆盖范围,确定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之间的海拔高度差,包括:
分别确定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以及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确定所述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以及,根据所述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确定所述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以及所述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确定所述海拔高度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获取到的覆盖半径以及地物的位置、高度、数量,确定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之间的建筑特征指数,包括:
分别确定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的多个第一区域内多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以及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的多个第二区域内多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所述多个第一区域构成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所述多个第二区域构成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
分别确定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在每个第一区域内的占比,以及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在每个第二区域内的占比;
根据确定到的占比,确定所述建筑特征指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地物主类型指数、地物次类型指数、海拔高度差以及建筑特征指数进行加权,以确定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之间的模型匹配指数,包括:
确定所述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并基于所述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确定所述地物主类型指数的权值、所述地物次类型指数的权值、所述海拔高度差的权值以及所述建筑特征指数的权值;
利用确定得到的权值,对所述地物主类型指数、所述地物次类型指数、所述海拔高度差以及所述建筑特征指数进行加权,以确定所述模型匹配指数。
8.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单元以及确定单元;
所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覆盖范围、地物特征,以及,标准基站的覆盖半径、覆盖范围、地物特征;所述标准基站为经过传播模型校正后的基站,所述地物特征包括基站覆盖范围内地物的位置、类型、数量以及高度;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所述地物的类型、数量,分别确定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之间的地物主类型指数以及地物次类型指数;所述地物主类型指数用于表征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覆盖范围内地物的主类型之间的差异,所述地物次类型指数用于反映表征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地物的次类型之间的差异;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所述覆盖范围,确定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之间的海拔高度差;所述海拔高度差用于表征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用户设备UE之间的高度差异;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所述覆盖半径以及地物的位置、高度、数量,确定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之间的建筑特征指数;所述建筑特征指数用于表征目标基站与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不同区域内不同高度的建筑数量之间的差异;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对所述地物主类型指数、所述地物次类型指数、所述海拔高度差以及所述建筑特征指数进行加权,以确定所述目标基站与所述标准基站之间的模型匹配指数;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若所述模型匹配指数小于第一阈值,则将所述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确定为所述目标基站的传播模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播模型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基站的频段、覆盖半径、天线挂高以及城市类别;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基站的频段、覆盖半径、天线挂高以及城市类别,确定所述标准基站;所述标准基站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标准的频段与所述目标基站的频段相同、所述标准基站使用的传播模型支持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半径、所述标准基站的天线挂高与所述目标基站的天线挂高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所述标准基站与所述目标基站为相同的城市类别。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播模型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确定多个第一百分比以及多个第二百分比;所述第一百分比包括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主类型的地物数量与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所述第一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主类型,所述第二百分比包括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主类型的地物数量与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第二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主类型;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百分比以及多个第二百分比,确定所述地物主类型指数。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播模型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确定多个第三百分比以及多个第四百分比;所述第三百分比包括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次类型的地物数量与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所述第三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次类型,所述第四百分比包括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同一地物次类型的地物数量与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全部地物数量的比值,一个第四百分比对应一个地物次类型;
确定所述目标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第一目标地物次类型以及所述标准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第二目标地物次类型;所述第一目标地物次类型的第三百分比为所述多个第三百分比中的最大值,所述第二目标地物次类型的第四百分比为所述多个第四百分比中的最大值;
基于所述第一目标地物次类型与所述第二目标地物次类型,确定所述地物次类型指数。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播模型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分别确定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以及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确定所述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以及,根据所述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确定所述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以及所述多个第二抽样点的高度标准方差,确定所述海拔高度差。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播模型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分别确定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的多个第一区域内多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以及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的多个第二区域内多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所述多个第一区域构成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所述多个第二区域构成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
分别确定所述目标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在每个第一区域内的占比,以及所述标准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每个高度类型的建筑数量在每个第二区域内的占比;
根据确定到的占比,确定所述建筑特征指数。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播模型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确定所述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并基于所述标准基站的传播模型,确定所述地物主类型指数的权值、所述地物次类型指数的权值、所述海拔高度差的权值以及所述建筑特征指数的权值;
利用确定得到的权值,对所述地物主类型指数、所述地物次类型指数、所述海拔高度差以及所述建筑特征指数进行加权,以确定所述模型匹配指数。
15.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指令,所述指令当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
16.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所述确定装置运行时,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确定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
CN202011564673.1A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27388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64673.1A CN112738838B (zh)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64673.1A CN112738838B (zh)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8838A true CN112738838A (zh) 2021-04-30
CN112738838B CN112738838B (zh) 2023-02-17

Family

ID=75616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64673.1A Active CN112738838B (zh)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3883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8658A (zh) * 2021-06-22 2021-09-24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基站覆盖范围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4357556A (zh) * 2021-10-21 2022-04-15 沈阳建筑大学 一种能够快速转换结构体系的方舱安装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105716A1 (fr) * 2005-04-06 2006-10-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ocede de mise en oeuvre pour l’organisation de reseaux de systemes de communication sans fil
CN101119576A (zh) * 2007-08-16 2008-02-06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 基于传播环境分析的传播模型选择方法
JP2012100153A (ja) * 2010-11-04 2012-05-24 Nec Corp 電波伝搬特性推定システム、電波伝搬特性推定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8271165A (zh) * 2016-12-30 2018-07-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网络信号覆盖状态的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09526019A (zh) * 2018-12-26 2019-03-26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基于实测数据的无线专网基站覆盖范围传播模型校正方法
CN110012418A (zh) * 2017-12-31 2019-07-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覆盖问题的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1817805A (zh) * 2020-07-08 2020-10-23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信道传播模型参数的调整方法、装置和介质
US10848984B1 (en) * 2019-03-25 2020-11-24 Facebook, Inc. Adaptive sectoring of a wireless base station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105716A1 (fr) * 2005-04-06 2006-10-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ocede de mise en oeuvre pour l’organisation de reseaux de systemes de communication sans fil
CN101119576A (zh) * 2007-08-16 2008-02-06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 基于传播环境分析的传播模型选择方法
JP2012100153A (ja) * 2010-11-04 2012-05-24 Nec Corp 電波伝搬特性推定システム、電波伝搬特性推定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8271165A (zh) * 2016-12-30 2018-07-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网络信号覆盖状态的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10012418A (zh) * 2017-12-31 2019-07-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覆盖问题的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9526019A (zh) * 2018-12-26 2019-03-26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基于实测数据的无线专网基站覆盖范围传播模型校正方法
US10848984B1 (en) * 2019-03-25 2020-11-24 Facebook, Inc. Adaptive sectoring of a wireless base station
CN111817805A (zh) * 2020-07-08 2020-10-23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信道传播模型参数的调整方法、装置和介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8658A (zh) * 2021-06-22 2021-09-24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基站覆盖范围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3438658B (zh) * 2021-06-22 2022-12-2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基站覆盖范围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4357556A (zh) * 2021-10-21 2022-04-15 沈阳建筑大学 一种能够快速转换结构体系的方舱安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8838B (zh) 2023-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31019B (zh) 基站规划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4105106B (zh) 无线通信网智能天线覆盖场景自动分类识别方法
CN103197280B (zh) 一种基于射频信号强度的ap位置估计方法
CN112738838B (zh) 一种传播模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7846688B (zh) 一种基于多运营商的无线网络站址规划方法和装置
CN106415316B (zh) 室内定位的方法和装置
Chebil 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measured and predicted path los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in Malaysia
CN109413661B (zh) 一种计算站距的方法及装置
JPWO2010067560A1 (ja) 電波環境データ補正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3965942A (zh) 一种网络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4615670B (zh) 一种评估方法及装置
Mathar et al. Integrated optimal cell site selection and frequency allocation for cellular radio networks
CN112492636B (zh) 一种传播损耗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7094302B (zh) 一种网络覆盖评估方法及系统
EP1714512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adio coverage planning with multiple resolution profile approach
CN107682863B (zh) 一种电力基站选择和布局方法
CN112203318B (zh) 网络覆盖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13950080A (zh) 一种优化小区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6669180A (zh) 一种干扰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017526A (zh) 网络性能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665647A (zh) 基于无人机基站的终端定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399450B (zh) 一种干扰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12243242B (zh) 大规模天线波束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14070749A (zh) 一种网络质量评估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4553270B (zh) 天线广播波束配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