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07703A - 超早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超早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07703A
CN112707703A CN202011642430.5A CN202011642430A CN112707703A CN 112707703 A CN112707703 A CN 112707703A CN 202011642430 A CN202011642430 A CN 202011642430A CN 112707703 A CN112707703 A CN 1127077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xture
early strength
strength concrete
uniformly mixing
aggreg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4243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07703B (zh
Inventor
张海龙
谭勉志
冉际忠
庞西西
王强
狄耀东
陈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dong Cement Chongqing Concre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dong Cement Chongqing Concre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dong Cement Chongqing Concre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dong Cement Chongqing Concre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4243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077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07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7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07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77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hydraulic cements other than calcium sulfates
    • C04B28/04Portland c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20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 C04B2201/5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for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超早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超早强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粗骨料800‑1100份,细骨料700‑900份,水泥350‑450份,粉煤灰50‑70份,矿渣粉25‑40份,水130‑170份,外加剂9.26‑11.55份;其制备方法为:配制骨料混合物和胶料混合物,然后将骨料混合物和胶料混合物混匀,将水和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混匀后加入骨料混合物和胶料混合物的混合体系中,混匀。本申请的超早强混凝土具有能在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同时,减小箱梁受损的可能性优点;另外,本申请的制备方法具有便于将粗骨料和细骨料混匀在胶料中,减小由于胶料混合物的粘黏性影响集料混匀的可能性的优点。

Description

超早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超早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箱梁是桥梁工程中梁的一种,内部为空心状,一般用在跨度较大的桥梁上,最常见的是预应力钢筋砼箱梁,钢筋砼箱梁为现场施工,除了有纵向预应力外,有些还设置横向预应力。由于桥梁承担着连通两岸的作用,并且经常由于建筑单位预应力张拉设备有限等原因,需要抢工期,因此,需要浇筑好的混凝土5天具备张拉条件,其中,在施工现场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件5天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的95%,且弹性模量不低于28天弹性模量的80%。既,一般要求工期尽可能短,要求浇筑箱梁的混凝土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设计强度。超早强混凝土就是相对于其他混凝土在更短的时间就能达到相应强度的混凝土。
申请公布号CN107540327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早强型水泥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水泥100-150份、骨料30-40份、早强剂10-15份、发泡剂10-15份、粉煤灰20-40份、石10-30份,其中,早强剂的组成成份按重量份数计如下:氯化钙15-25份、甲基二乙醇3-5份、偏硅酸钠五水合物10-15份、脂肪酸甲脂磺酸钠3-6份、乙二醇12-15份、丙烯酸甲酯1-3份、水12-18份。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早强剂中含有氯离子,而箱梁为钢筋砼结构,其中的钢筋容易受到氯离子的侵蚀,容易造成箱梁结构受损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在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同时,减小箱梁受损的可能性,本申请提供一种超早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超早强混凝土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超早强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粗骨料800-1100份,细骨料700-900份,水泥350-450份,粉煤灰50-70份,矿渣粉25-40份,水130-170份,外加剂9.26-11.55份,其中,外加剂包括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细骨料包括中砂和粗砂,中砂和粗砂的重量比例为(520-750):(280-300),粗砂细度模数为3.1-3.4,中砂细度模数为2.3-3.0,粗骨料包括细碎石和粗碎石,粗碎石和细碎石的重量比为(520-750):(280-300),细碎石粒径为5-10mm连续集配,粗碎石粒径为10-20mm连续集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碎石混合料是通过外界的机械压实作用而成型的,因此,粗骨料的骨架作用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和发展影响很大。采用中砂、粗砂和粗碎石以及细碎石复配,粗碎石对混合料骨架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细碎石一部分起骨架作用,另一部分起填充粗碎石间的孔隙,使得粗集料之间抱合更紧密。中砂填充到细碎石之间或细碎石与粗碎石之间的间隙中,细砂进一步对粗砂和粗集料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经过三次逐级填补空隙,在混凝土体系中形成密实而稳定的骨架结构,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并且对后期强度增长没有负面影响,进一步的,由于没有引入氯离子,也不会对箱梁中的钢筋产生腐蚀作用,因此,获得了在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同时,减小箱梁受损的可能性的效果。
此外,由于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加入能减少引入水的量,从而降低水灰比,而水灰比降低也能促进混凝土的早期强度,粉煤灰的掺入使得凝胶材料的总量增加,使得混凝土体系的振动黏度系数减小,有利于将混凝土振捣得更密实,进而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优选的,所述中砂和粗砂的重量比例为480:300,粗碎石和细碎石的重量比为690:29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逐级填充下来得到的混凝土体系密实度最大,因此,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促进最大。
优选的,所述中砂和粗砂为卵机砂,压碎指标小于10%,MB值小于1.0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砂和粗砂的泥含量是非常少,颗粒表面杂质较少,使得中砂和粗砂能更好的与凝胶体系粘接然后与粗骨料粘结,从而进一步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
优选的,还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碳酸钠20-30份,氢氧化钙20-30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碳酸钠可快速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反应的过程可将固相的颗粒胶结并密化,从而使得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提高。此外,由于同时生成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够提高粉煤灰的活性,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优选的,所述还包括60-80重量份的羧基丁苯胶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羧基丁苯胶乳具有粘接力同时具有优良的流动性,加入混凝土体系中既能够搅匀,又能够附着在粗骨料的表面,使得细骨料和粉料能够粘接在粗骨料上,从而与粗骨料抱合更紧密。此外,羧基丁苯胶乳干固后形成机械强度较好的结膜也能为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作出贡献,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优选的,还包括5-10重量份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10-15重量份聚酰胺环氧树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酰胺环氧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羧基丁苯胶乳复配后,能减小羧基丁苯胶乳的吸水性,从而减小需要加入的水量,减小水灰比,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同时,聚酰胺环氧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还能提高羧基丁苯胶乳成膜后的水溶性,使得羧基丁苯胶乳形成的膜结构稳固,能够快速起到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和弹性模量的作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配比将细碎石、粗碎石、中砂和粗砂混匀得到骨料混合物,水泥、粉煤灰和矿渣粉混匀得到胶料混合物,然后将骨料混合物和胶料混合物混匀,将水和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混匀后加入,混匀,得到超早强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粗骨料和细骨料单独混合成骨料混合物,水泥、粉煤灰和矿渣粉单独混匀呈胶料混合物,然后再将胶料混合物和骨料混合物混匀,再加入水和减水剂,有利于将粗骨料和细骨料混匀在胶料中,减小由于胶料混合物的粘黏性影响集料混匀的可能性。
优选的,制备胶料混合物时,加入碳酸钠和熟石灰混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碳酸钠和熟石灰与水接触即开始反应,先将碳酸钠和熟石灰均匀分布在胶料混合物中,再与骨料混合物混匀,有利于碳酸钠和熟石灰均匀分布在混凝土体系中,在加入水后在混凝土生成均匀分布的碳酸钙,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优选的,将水和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混匀后加入骨料混合物和胶料混合物的混合体系中混匀后,加入羧基丁苯胶乳混匀,得到超早强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羧基丁苯胶乳具有一定的粘黏性且流动性好,因此,在将骨料混合物与胶料混合物混匀加入水形成混凝土体系后,再加入羧基丁苯胶乳,使得羧基丁苯胶乳更易均匀分布到混凝土体系中,减小羧基丁苯胶乳造成胶料混合物聚团的可能性。
优选的,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聚酰胺环氧树脂和羧基丁苯胶乳混匀得到抗水的膜料混合物,将水和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混匀后加入骨料混合物和胶料混合物的混合体系中混匀后,再加入抗水的膜料混合物混匀,得到超早强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聚酰胺环氧树脂先与羧基丁苯胶乳复配,提高羧基丁苯胶乳的抗水性,减小羧基丁苯胶乳吸收混凝土体系中水的可能性,从而减少水的用量,减小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弹性模量。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申请采用采用中砂、粗砂和粗碎石以及细碎石复配,由于粗碎石对混合料骨架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细碎石一部分起骨架作用,另一部分起填充粗碎石间的孔隙,中砂填充到细碎石之间或细碎石与粗碎石之间的间隙中,细砂进一步对粗砂和粗集料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经过三次逐级填补空隙,在混凝土体系中形成密实而稳定的骨架结构,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并且对后期强度增长没有负面影响,由于没有引入氯离子,也不会对箱梁中的钢筋产生腐蚀作用,因此,获得了在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同时,减小箱梁受损的可能性的效果。
2、本申请中优选采用碳酸钠可快速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由于反应的过程可将固相的颗粒胶结并密化,同时生成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够提高粉煤灰的活性,获得了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的效果。
3、本申请的方法,通过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聚酰胺环氧树脂先与羧基丁苯胶乳复配,提高羧基丁苯胶乳的抗水性,减小羧基丁苯胶乳吸收混凝土体系中水的可能性,从而减少水的用量,减小水灰比,因此获得了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的原料都是通过自制或商业渠道获得,具体来源如表1所示。
表1
名称 规格/批号 来源
粗碎石 10-20mm 重庆市顺志矿业有限公司
细碎石 5-10mm 重庆市顺志矿业有限公司
机制中砂 细度模数2.3-3.0 重庆市巨成集团有限公司
机制粗砂 细度模数3.1-3.4 重庆市顺志矿业有限公司
粗河砂 细度模数3.1-3.4 重庆市顺志矿业有限公司
细河砂 细度模数2.3-3.0 重庆市顺志矿业有限公司
水泥 P.O42.5R 辽宁金隅冀东水泥贸易有限公司
粉煤灰 Ⅱ级 珞璜电厂
矿渣粉 S95级 重庆祥众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
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 AR 唐山冀东水泥外加剂有限责任公司
碳酸钠 AR 武汉吉业升化工有限公司
熟石灰 AR 武汉荆隆化工有限公司
羧基丁苯胶乳 AR 福州腾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AR 湖北信康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聚酰胺环氧树脂 AR 天门市诚鑫化工有限公司
所用碎石为卵碎石,压碎指标为6%,且石子颗型为经过整形的石子。砂为卵机砂,压碎指标为8%以内,MB值为0.7。
实施例
各实施例中的组分和重量份配比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2880835260000041
Figure BDA0002880835260000051
以上实施例的超早强混凝土制备方法如下:
实施例1
一种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按表2的配比,将细碎石、粗碎石、粗河砂和细河砂混匀,得到骨料混合物,其中,细碎石粒径为5-10mm连续集配,粗碎石粒径为10-20mm连续集配,粗砂细度模数为3.1,中砂细度模数为2.3;
S2、按表2的配比,将水泥、粉煤灰和矿渣粉混匀,得到胶料混合物;
S3、按表2的配比,将骨料混合物和胶料混合物混匀,然后将水和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混匀后得到减水剂稀释液,将减水剂稀释液加入骨料混合物和胶料混合物混匀体系中,搅匀,得到超早强混凝土。
实施例2
一种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水胶比为0.31,砂率44%,外加剂掺量为2.2%,S1步骤中,粗砂细度模数为3.2,中砂细度模数为2.6。
实施例3
一种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S1步骤中,粗砂细度模数为3.4,中砂细度模数为3.0。
实施例4
一种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的区别之处在于:S1步骤中,用等量相同细度模数的机制中砂代替细河砂,用等量相同细度模数的机制粗砂代替粗河砂。
实施例5-6
一种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的区别之处在于:S2步骤中,将碳酸钠、熟石灰、水泥、粉煤灰和矿渣粉混匀,得到胶料混合物。
实施例7-8
一种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的区别之处在于:S3步骤中,将骨料混合物和胶料混合物混匀,然后将水和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混匀,得到减水剂稀释液,将减水剂稀释液加入骨料混合物和胶料混合物混匀体系中,搅匀,加入羧基丁苯胶乳,混匀,得到超早强混凝土。
实施例9-10
一种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的区别之处在于:S3步骤中,先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聚酰胺环氧树脂和羧基丁苯胶乳混匀,得到抗水的膜料混合物,然后将水和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混匀,得到减水剂稀释液,将减水剂稀释液加入骨料混合物和胶料混合物的混合体系中混匀后,最后加入抗水的膜料混合物混匀,得到超早强混凝土。
对比例
各对比例中的组分和重量份配比如表3所示。
表3
Figure BDA0002880835260000061
Figure BDA0002880835260000071
以上对比例的制备方法为:
对比例1
一种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的区别之处在于:S1步骤中,以等量10-20mm连续级配的碎石代替5-10mm连续级配的碎石。
对比例2
一种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的区别之处在于:S1步骤中,以等量5-10mm连续级配的碎石代替10-20mm连续级配的碎石。
对比例3
一种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的区别之处在于:S1步骤中,细骨料全部为细度模数为2.6的机制细砂。
对比例4
一种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的区别之处在于:S1步骤中,细骨料全部为细度模数为3.2的机制粗砂。
对比例5
一种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的区别之处在于:S1步骤中,粗河砂的细度模数为2.7。
对比例6
一种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的区别之处在于:S1步骤中,粗河砂的细度模数为1.5。
性能检测方法
1、抗压强度:按照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制作标准试块,并测量标准试块养护7天和28天的抗压强度。
2、弹性模量:按照GB/T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测量试样养护28天的弹性模量。
测试结果
以上各实施例性能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Figure BDA0002880835260000081
以上各对比例性能测试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Figure BDA0002880835260000082
结果分析
1、结合实施例2和对比例1-6并结合表2-5可以看出,当粗骨料全为10-20mm的碎石或全为5-10mm的碎石时,对比例1-6制备的混凝土都是虽然弹性模量相对于实施例2变化不大,但7天强度和28天强度都有所降低。可见,在水灰比不变的前提下,粗骨料的粒径、细骨料的细度模数之间存在配合作用,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存在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水灰比不变,因此,弹性模量基本没有变化。应该是由于粗骨料的骨架作用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和发展影响很大,粗碎石对混合料骨架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细碎石一部分起骨架作用,另一部分起填充粗碎石间的孔隙,使得粗集料之间抱合更紧密。中砂填充到细碎石之间或细碎石与粗碎石之间的间隙中,细砂进一步对粗砂和粗集料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经过三次逐级填补空隙,在混凝土体系中形成密实而稳定的骨架结构,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并且对后期强度增长没有负面影响。使得实际配合比设计5天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的115%,且弹性模量不低于28天弹性模量的90%。
2、结合实施例2和实施例4并结合表2-5可以看出,当细骨料全为卵机砂时,中砂和粗砂的泥含量是非常少,颗粒表面杂质较少,使得中砂和粗砂能更好的与凝胶体系粘接然后与粗骨料粘结,使得实施例4制得的混凝土早期强度增大,后期强度和弹性模量基本不变。
3、结合实施例2和实施例5-6并结合表2-5可以看出,当实施例5-6的混凝土体系中加入了碳酸钠和熟石灰后,碳酸钠可快速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反应的过程可将固相的颗粒胶结并密化,从而使得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提高。此外,由于同时生成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够提高粉煤灰的活性,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使得强度实施例5-6的混凝土早期强度增强,但由于水灰比不变,因此,后期强度和弹性模量基本不变。
4、结合实施例2和实施例7-8并结合表2-5可以看出,当实施例7-8中加入了羧基丁苯胶乳后,由于羧基丁苯胶乳具有粘接力同时具有优良的流动性,加入混凝土体系中既能够搅匀,又能够附着在粗骨料的表面,使得细骨料和粉料能够粘接在粗骨料上,从而与粗骨料抱合更紧密。此外,羧基丁苯胶乳干固后形成机械强度较好的结膜也能为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作出贡献,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使得实施例7-8的混凝土7天强度相对于实施例2增强。
5、结合实施例7和实施例9-10并结合表2-5可以看出,当实施例9-10中的羧基丁苯胶乳先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以及聚酰胺环氧树脂混合后再加入混凝土中时,由于聚酰胺环氧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羧基丁苯胶乳复配后,能减小羧基丁苯胶乳的吸水性,从而减小需要加入的水量,减小水灰比,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并提高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此外,由于聚酰胺环氧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还能提高羧基丁苯胶乳成膜后的水溶性,使得羧基丁苯胶乳形成的膜结构稳固,能够快速起到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和弹性模量的作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超早强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粗骨料800-1100份,细骨料700-900份,水泥350-450份,粉煤灰50-70份,矿渣粉25-40份,水130-170份,外加剂9.26-11.55份,其中,外加剂包括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细骨料包括中砂和粗砂,中砂和粗砂的重量比例为(520-750):(280-300),粗砂细度模数为3.1-3.4,中砂细度模数为2.3-3.0,粗骨料包括细碎石和粗碎石,粗碎石和细碎石的重量比为(520-750):(280-300),细碎石粒径为5-10mm连续集配,粗碎石粒径为10-20mm连续集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早强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砂和粗砂的重量比例为480:300,粗碎石和细碎石的重量比为690:290。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所述的超早强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砂和粗砂为卵机砂,压碎指标小于10%,MB值小于1.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早强混凝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碳酸钠20-30份,熟石灰20-30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早强混凝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60-80重量份的羧基丁苯胶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早强混凝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5-10重量份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10-15重量份聚酰胺环氧树脂。
7.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按配比将细碎石、粗碎石、中砂和粗砂混匀得到骨料混合物,水泥、粉煤灰和矿渣粉混匀得到胶料混合物,然后将骨料混合物和胶料混合物混匀,将水和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混匀后加入骨料混合物和胶料混合物的混合体系中,混匀,得到超早强混凝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胶料混合物时,加入碳酸钠和熟石灰混匀。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水和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混匀后加入骨料混合物和胶料混合物的混合体系中混匀后,加入羧基丁苯胶乳混匀,得到超早强混凝土。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聚酰胺环氧树脂和羧基丁苯胶乳混匀得到抗水的膜料混合物,将水和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混匀后加入骨料混合物和胶料混合物的混合体系中混匀后,再加入抗水的膜料混合物混匀,得到超早强混凝土。
CN202011642430.5A 2020-12-31 2020-12-31 超早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27077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42430.5A CN112707703B (zh) 2020-12-31 2020-12-31 超早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42430.5A CN112707703B (zh) 2020-12-31 2020-12-31 超早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7703A true CN112707703A (zh) 2021-04-27
CN112707703B CN112707703B (zh) 2022-05-17

Family

ID=75548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42430.5A Active CN112707703B (zh) 2020-12-31 2020-12-31 超早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0770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77930A (zh) * 2022-03-01 2022-05-13 华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c90早强树脂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4857A (zh) * 2012-04-11 2013-10-30 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施胶剂及其制备方法
KR101745871B1 (ko) * 2016-09-21 2017-06-12 남태우 고강도 원심력 철근 콘크리트관의 제조방법
CN108529993A (zh) * 2018-07-16 2018-09-14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高强度高弹性模量的高阻尼混凝土
CN109020403A (zh) * 2018-09-14 2018-12-18 成都宏基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c80高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31904A (zh) * 2018-12-03 2019-01-18 中建西部建设新疆有限公司 一种早强型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10488A (zh) * 2020-04-25 2020-07-14 遂宁安通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C80高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4857A (zh) * 2012-04-11 2013-10-30 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施胶剂及其制备方法
KR101745871B1 (ko) * 2016-09-21 2017-06-12 남태우 고강도 원심력 철근 콘크리트관의 제조방법
CN108529993A (zh) * 2018-07-16 2018-09-14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高强度高弹性模量的高阻尼混凝土
CN109020403A (zh) * 2018-09-14 2018-12-18 成都宏基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c80高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31904A (zh) * 2018-12-03 2019-01-18 中建西部建设新疆有限公司 一种早强型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10488A (zh) * 2020-04-25 2020-07-14 遂宁安通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C80高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77930A (zh) * 2022-03-01 2022-05-13 华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c90早强树脂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7703B (zh) 2022-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indaprasirt et al. Strength and water permeability of concrete containing palm oil fuel ash and rice husk–bark ash
WO2017067411A1 (zh) 一种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充填层用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US10882791B2 (en)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reof
Ren et al. Fresh and hardened properties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using silicon carbide waste as a viscosity-modifying agent
CN106747128A (zh) 一种大流态高强无收缩灌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04894A (zh) 一种高性能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Pofale et al. Comparative long term study of concrete mix design procedure for fine aggregate replacement with fly ash by minimum voids method and maximum density method
CN102173684A (zh) 隧道弃渣与大掺量矿物掺合料制备的混凝土以及制备方法
CN113816696A (zh) 一种基于再生细骨料内养护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Ikponmwosa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and empirical modelling of pulverized coconut shell, periwinkle shell and palm kernel shell as a pozzolans in concrete
CN114230300A (zh) 多功能双组份石膏基自流平砂浆以及该砂浆施工方式
CN112707703B (zh) 超早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Tanash et al. Potential of recycled powder from clay Brick, sanitary Ware, and concrete waste as a cement substitute for Concrete: An overview
CN111234711B (zh) 一种高耐久性无机植筋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56224B (zh) 一种低胶凝材料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37769A (zh) 一种c30p10地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33767A (zh) 一种用于混凝土的高保坍性岩石基矿物外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Acharya et al. Flexural behaviour of ferrochrome ash concrete beams
CN114538835A (zh) 一种高强型再生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Subbulakshmi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in corporating with quarry wastes
Ingale et al.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by-product ggbs and waste paper sludge on properties of cement concrete-a review
JP5850742B2 (ja) 水硬性組成物、モルタルおよびコンクリート
Huang et al. Effects of Mineral Admixtures on Chloride Diffusion in Environment-Friendly Coral Aggregate Concrete
CN109456009A (zh) 一种c60p10地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Padavala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ernary blended cement concrete partially replacement of natural sand with granite quarry dus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ng Hailong

Inventor after: Jia Yuanxia

Inventor after: Zhao Ying

Inventor after: Tan Mianzhi

Inventor after: Gao Jie

Inventor after: Ran Jizhong

Inventor after: Pang Xixi

Inventor after: Wang Qiang

Inventor after: Di Yaodong

Inventor after: Chen Zhe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Hailong

Inventor before: Tan Mianzhi

Inventor before: Ran Jizhong

Inventor before: Pang Xixi

Inventor before: Wang Qiang

Inventor before: Di Yaodong

Inventor before: Chen Zhe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