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82207A -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82207A
CN112682207A CN201910988756.4A CN201910988756A CN112682207A CN 112682207 A CN112682207 A CN 112682207A CN 201910988756 A CN201910988756 A CN 201910988756A CN 112682207 A CN112682207 A CN 1126822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ylinder
cooling
hole
water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8875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迁
韦静思
江武
武珊
花力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8875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822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682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22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该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中,缸盖下层水套的第一本体上设有水泵入口、缸体取水口和第一连接孔,第一本体上形成有排气歧管下层水道和气缸冷却水道;水泵入口与缸体取水口呈对角布置在排气歧管下层水道上;缸盖上层水套的第二本体上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二本体上形成有排气歧管上层水道;冷却液自水泵入口进入,在流经排气歧管下层水道之后,部分冷却液流经气缸冷却水道之后,顺次通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进入排气歧管上层水道,另一部分冷却液自缸体取水口流入发动机缸体。本发明可以实现缸盖下层水套中较高热负荷区的冷却液流量最大化,提升了发动机缸盖的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按工作时热负荷不同,发动机缸盖可以被分为高热负荷区、较高热负荷区和低热负荷区,其中,高热负荷区为鼻梁区,较高热负荷区主要包括缸盖排气歧管、缸盖排气侧、缸盖缸间及排气出口间,而发动机缸盖的其它区域则为低热负荷区。随着发动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发动机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发动机缸盖的热负荷也越来越高,为避免造成发动机缸盖的高温开裂等问题,对发动机缸盖水套的冷却性能也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缸盖上采用双层水套,针对热负荷较高的区域促进冷却液的流动,以避免高热负荷区产生流动死区,进而加强水套冷却效果,但现有技术中该方案通常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发动机缸盖较高热负荷区的流动组织不佳,进而导致其冷却效果均不佳;其次,发动机缸盖的双层水套的上下层之间的连接孔只能通过铸造完成,其铸造工艺复杂,且在铸造后,并不能对该连接孔进行检查及进一步加工,而此处由于存在分模面而容易产生毛刺,又因为该毛刺无法检查及去除,因此会影响发动机缸盖的整体冷却效果及压损,甚至导致整台发动机报废;再次,冷却液仅经过鼻梁区冷却水道进入排气侧冷却水道,该处流量流速过高则容易在鼻梁区造成气蚀,若流速过低则冷却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缸盖的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包括缸盖下层水套以及与所述缸盖下层水套连接的缸盖上层水套;
所述缸盖下层水套包括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水泵入口、缸体取水口和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本体上形成有排气歧管下层水道和气缸冷却水道;所述水泵入口与所述缸体取水口呈对角布置在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上;
所述缸盖上层水套包括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连通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本体上形成有排气歧管上层水道;
冷却液自所述水泵入口进入,在流经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之后,部分冷却液流经所述气缸冷却水道之后,顺次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进入排气歧管上层水道,另一部分冷却液自所述缸体取水口流入发动机缸体。
可选地,所述气缸冷却水道包括鼻梁区水道、排气侧水道、鼻梁区调节水道和缸间冷却水道;
冷却液在流经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之后,部分冷却液通过所述鼻梁区水道和所述鼻梁区调节水道进入所述排气侧水道和所述缸间冷却水道,并自所述排气侧水道和所述缸间冷却水道流入所述第一连接孔。
可选地,所述气缸冷却水道还包括与所述缸间冷却水道连通的进气侧水道;
部分冷却液通过所述鼻梁区水道和所述鼻梁区调节水道进入所述排气侧水道和所述缸间冷却水道,并自所述排气侧水道和所述缸间冷却水道流入所述进气侧水道,所述第一连接孔包括设置在所述缸间冷却水道和所述进气侧水道之间的第一中间孔,所述第一中间孔与所述缸间冷却水道以及所述进气侧水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本体上还形成有与所述排气歧管上层水道连通的引水道,所述第二连接孔还包括第二中间孔,所述第二中间孔一端与所述引水道连通,所述第二中间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中间孔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本体上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中间孔相通的第一水套脚,所述第一水套脚通过第一缸垫密封。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套脚与所述第二水套脚之间通过第一缸垫密封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孔还包括设置在缸盖排气侧两端的两个第一侧孔;所述第二连接孔还包括设置在缸盖排气侧两端的两个第二侧孔;
所述第一侧孔的一端与所述排气侧水道连通,所述第一侧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孔连通;所述第二侧孔远离所述第一侧孔的一端与所述排气歧管上层水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本体上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侧孔相通的第二水套脚,所述第二水套脚通过第二缸垫密封。
可选地,所述第一本体上还设有用于将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中的冷却液引流至所述鼻梁区水道的导流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本体上还设有附件取水口和排气出口间水道,所述附件取水口通过所述排气出口间水道与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相通,所述附件取水口设置在所述排气出口间水道远离所述水泵入口的一侧,所述第二本体上还设有与所述排气歧管上层水道相通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排气歧管上层水道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一侧。
根据发明实施例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水泵入口与缸体取水口呈对角布置在排气歧管下层水道上;因此,冷却液自水泵入口进入排气歧管下层水道之后,首先要流经整个排气歧管下层水道,之后才会有部分冷却液自缸体取水口流入发动机缸体;另一部分冷却液也在流经整个排气歧管下层水道之后,再流经气缸冷却水道并顺次通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进入排气歧管上层水道。在上述过程中,所有的冷却液均首先要流经整个排气歧管下层水道之后,才在缸体取水口位置进行分流,因此,缸盖下层水套中较高热负荷区的冷却液流量可以实现最大化,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发动机缸盖的较高热负荷区的冷却效果。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其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的缸盖下层水套的仰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的缸盖下层水套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的缸盖下层水套的冷却液流动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的缸盖上层水套的冷却液流动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缸盖下层水套;101、第一本体;102、水泵入口;103、缸体取水口;104、第一连接孔;1041、第一中间孔;1042、第一侧孔;105、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6、气缸冷却水道;1061、鼻梁区水道;1062、排气侧水道;1063、鼻梁区调节水道;1064、缸间冷却水道;1065、进气侧水道;107、第二水套脚;109、导流孔;110、附件取水口;111、排气出口间水道;
2、缸盖上层水套;201、第二本体;202、第二连接孔;2021、第二中间孔;2022、第二侧孔;203、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4、引水道;205、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所示,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中,所指的“上”即为图1所示的动机缸盖冷却水套的上方(比如:缸盖上层水套等);“下”即为图1的所示的动机缸盖冷却水套的下方(比如:缸盖下层水套等)。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包括缸盖下层水套1以及与所述缸盖下层水套1连接的缸盖上层水套2;所述缸盖下层水套1包括第一本体101,所述第一本体101上设有水泵入口102、缸体取水口103和第一连接孔104,所述第一本体101上形成有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和气缸冷却水道106;所述水泵入口102与所述缸体取水口103呈对角布置在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上;可理解地,在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上呈对角布置水泵入口102及缸体取水口103,可以使冷却液在完全流经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之后再在缸体取水口103位置分流部分冷却液进入缸体,如此,可以使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中的冷却液流量最大化,进而提高属于发动机缸盖的较高热负荷区的排气歧管区域的冷却效果。
所述缸盖上层水套2包括第二本体201,所述第二本体20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04连通的第二连接孔202,所述第二本体201上形成有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可理解地,第一本体101与第二本体201通过第一连接孔104和第二连接孔202连通。可理解地,所述缸盖下层水套1和缸盖上层水套2一体铸造成型。
冷却液自所述水泵入口102进入,在流经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之后,部分冷却液流经所述气缸冷却水道106之后,顺次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104和第二连接孔202进入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另一部分冷却液自所述缸体取水口103流入发动机缸体。
上述实施例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中,水泵入口102与缸体取水口103呈对角布置在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上;因此,冷却液自水泵入口102进入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之后,首先要流经整个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之后才会有部分冷却液自缸体取水口103流入发动机缸体;另一部分冷却液也在流经整个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之后,再流经气缸冷却水道106并顺次通过第一连接孔104和第二连接孔202进入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在上述过程中,所有的冷却液均首先要流经整个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之后,才在缸体取水口103位置进行分流,因此,缸盖下层水套1中较高热负荷区(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属于较高热负荷区)的冷却液流量可以实现最大化,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发动机缸盖的较高热负荷区的冷却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气缸冷却水道106包括鼻梁区水道1061、排气侧水道1062、鼻梁区调节水道1063和缸间冷却水道1064;冷却液在流经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之后,部分冷却液通过所述鼻梁区水道1061和所述鼻梁区调节水道1063进入所述排气侧水道1062和所述缸间冷却水道1064,并自所述排气侧水道1062和所述缸间冷却水道1064流入所述第一连接孔104。也即,冷却液在流经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并分流部分至缸体取水口103之后,剩余的部分冷却液通过所述鼻梁区水道1061和所述鼻梁区调节水道1063进入所述排气侧水道1062和所述缸间冷却水道1064。在本实施例中,在缸盖下层水套1的气缸冷却水道106中布置有鼻梁区调节水道1063,该鼻梁区调节水道1063可以对进入鼻梁区水道1061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且该鼻梁区调节水道1063的大小可以结合发动机缸盖水套的流动性能进行仿真计算进行调整,进而通过调整该鼻梁区调节水道1063的大小,实现调节使各缸的鼻梁区水道1061的流速。本实施例可以达到以下目的:令鼻梁区水道1061中的冷却液的流速在不会造成气蚀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以在避免气蚀的情况下最大程度提高各缸鼻梁区(高热负荷区)的冷却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气缸冷却水道106还包括与所述缸间冷却水道1064连通的进气侧水道1065;部分冷却液通过所述鼻梁区水道1061和所述鼻梁区调节水道1063进入所述排气侧水道1062和所述缸间冷却水道1064,并自所述排气侧水道1062和所述缸间冷却水道1064流入所述进气侧水道1065。可理解地,虽然图3中所示的发动机缸盖的缸盖进气侧B属于水道则为低热负荷区(缸盖排气侧A属于较高热负荷区),但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对缸盖各部位的整体冷却效果,在此处设置进气侧水道1065,在初次对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灌注冷却液时,冷却液从缸间冷却水道1064流入进气侧水道1065中,以令发动机各缸在该区域可以得到适当冷却。可理解地,图3中所示的缸盖进气侧B属于低热负荷区,在进气侧水道1065中被灌满冷却液之后,进入缸间冷却水道1064或/和所述排气侧水道1062的所有冷却液中,其中绝大部分冷却液流经第一连接孔104之后进入缸盖上层水套2中,以保证缸盖上层水套2的冷却效果;而其中的极少部分的冷却液自图3中所示的进气侧水道1065一端进入,再经由该进气侧水道1065的全程之后从另一端回流至与该进气侧水道1065相通的另一缸间冷却水道1064中(或回流至与该进气侧水道1065相通的另一排气侧水道1062中,或回流至与该进气侧水道1065相通的另一第一连接孔104中)。如此,由于进汽侧水道1065有冷却液流入的同时亦会有同样份量的冷却液回流出,因此所述气缸冷却水道106中的冷却液的量并未发生变化,进而,并不会对从第一连接孔104中进入缸盖上层水道的冷却液的流量造成影响,同时亦可满足属于低热负荷区的缸盖进气侧B的冷却要求。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孔104包括设置在所述缸间冷却水道1064和所述进气侧水道1065之间的第一中间孔1041,所述第一中间孔1041与所述缸间冷却水道1064以及所述进气侧水道1065连通。其中,可理解地,所述在第一中间孔1041设置在发动机的各缸之间,因此,所述第一中间孔1041的数量可以根据发动机的缸数进行确定,比如,图3中发动机的缸数为4,此时,设置在各缸之间的第一中间孔1041的数量为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间孔1041位于所述缸间冷却水道1064和所述进气侧水道1065之间,如此,进入气缸冷却水道106的所有冷却液均会在分别流经鼻梁区水道1061和所述鼻梁区调节水道1063,再流经所述排气侧水道1062和所述缸间冷却水道1064之后,再流入第一中间孔1041(以及图4中所示的第一侧孔1042中),如此,冷却液在对整个缸盖排气侧A均进行冷却之后,才会通过第一中间孔1041(和第一侧孔1042)进入缸盖上层水道(在初次对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灌注冷却液时,冷却液亦会从缸间冷却水道1064流入进气侧水道1065中),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缸盖水套的各缸间的缸盖排气侧A的冷却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本体201上还形成有与所述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连通的引水道204,所述第二连接孔202还包括第二中间孔2021,所述第二中间孔2021一端与所述引水道204连通,所述第二中间孔20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中间孔1041连通。也即,在本实施例中,缸盖下层水套1中第一中间孔1041设置的位置与缸盖上层水套2的排气歧管区域的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存在一定距离,此时,通过引水道204将第一中间孔1041与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连通,并通过该引水道204控制冷却液流入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的流速以及流向,使得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中的冷却液流速均匀,且尽可能使得冷却液流动至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中所有区域,进而使得排气歧管区域的冷却效果更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101上远离所述第二本体201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中间孔1041相通的第一水套脚(图未示)。也即,所述第一中间孔1041位于所述第一水套脚101上(一个第一中间孔1041对应设置一个第一水套脚),所述第一水套脚与所述第一中间孔1041相通。如此,缸盖下层水套1和缸盖上层水套2在铸造完成之后,可以将加工刀具从该第一水套脚的位置(第一水套脚远离第一中间孔1041的开口处)伸入该第一中间孔1041中,以便于去除第一中间孔1041(对应第一水套脚)在铸造过程中产生的毛刺,如此,保证了第一中间孔1041的精度,同时,该第一水套脚在铸造过程为实芯,可以作为铸造支撑脚。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水套脚通过第一缸垫(图未示)密封,可理解地,所述第一缸垫可以安装在发动机缸体上,在将发动机缸盖安装在发动机缸体上时,第一缸垫对第一水套脚远离第一中间孔1041的开口处进行密封,以保证第一中间孔1041中流动的冷却液不会泄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孔104还包括设置在缸盖排气侧A两端的两个第一侧孔1042;所述第二连接孔202还包括设置在缸盖排气侧A两端的两个第二侧孔2022;所述第一侧孔1042的一端与所述排气侧水道1062连通,所述第一侧孔104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孔2022连通;所述第二侧孔2022远离所述第一侧孔1042的一端与所述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连通。两个第一侧孔1042分布在缸盖排气侧A两端,使得部分冷却液在流经各缸位于缸盖排气侧两端边缘的排气侧水道1062之后,再流经第一侧孔1042以及第二侧孔2022进入缸盖上层水套2,避免了在各缸位于缸盖排气侧两端边缘的流动死区,进而提升了此区域的冷却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01上远离所述第二本体201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侧孔1042相通的第二水套脚107。也即,所述第一侧孔1042位于所述第二水套脚107上(一个第一侧孔1042对应设置一个第二水套脚107),所述第二水套脚107与所述第一侧孔1042相通。如此,缸盖下层水套1和缸盖上层水套2在铸造完成之后,可以将加工刀具从该第二水套脚107的位置(第二水套脚107远离所述第一侧孔1042的开口处)伸入该第一侧孔1042中,以便于去除第一侧孔1042(对应第二水套脚107)在铸造过程中产生的毛刺,如此,保证了第一侧孔1042的精度,同时,该第二水套脚107在铸造过程为实芯,可以作为铸造支撑脚。可选地,所述第二水套脚107通过第二缸垫(图未示)密封。可理解地,所述第二缸垫可以安装在发动机缸体上,在将发动机缸盖安装在发动机缸体上时,第二缸垫对第二水套脚107远离所述第一侧孔1042的开口处进行密封,以保证第一侧孔1042中流动的冷却液不会泄漏。
可理解地,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缸垫和第二缸垫均位于发动机缸盖和发动机缸体之间,所述第一缸垫和第二缸垫可以为同一个密封缸垫,亦可以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密封缸垫,其具体的形状和安装方式可以根据发动机缸盖和发动机缸体的结构进行设计。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01上还设有用于将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中的冷却液引流至所述鼻梁区水道1061的导流孔109。也即,针对鼻梁区(高热负荷区)的流动不太好控制,冷却效果不佳,均匀性较差的问题,在第一本体101上对应于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的位置布置导流孔109,其中,导流孔109的位置可以结合发动机缸盖水套的流动性能进行仿真计算进行确定,导流孔109可以引导冷却液流向发动机各缸的鼻梁区水道1061,从而保证发动机各缸的鼻梁区的流动方向和流速的一致性,使得冷却液的均匀性较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01上还设有附件取水口110和排气出口间水道111,所述附件取水口110通过所述排气出口间水道111与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相通,所述附件取水口110设置在所述排气出口间水道111远离所述水泵入口102的一侧。也即,在缸盖的排气出口间布置排气出口间水道111,同时将附件取水口110布置在排气出口旁边(且位于排气出口间水道111远离水泵入口102的一侧),如此,进入水泵入口102的冷却液在从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进入排气出口间水道111后,流经整个排气出口间水道111之后再进入附件取水口110,如此,可以加大排气出口间的冷却液流量,提高作为较高热负荷区的排气出口间区域的冷却能力(附件取水口110处需要分流的冷却液量较少,不会对流入鼻梁区的冷却液的冷却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本体201上还设有与所述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相通的出水口205,所述出水口205设置在所述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孔104的一侧。也即,出水口205设置在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孔104的一侧,可以使得从第一连接孔104进入的冷却液首先流经整个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之后,再从出水口205流出,因此,对于排气歧管区域的冷却效果更好。
为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例举以下实施例中冷却液的流动进程以说明本发明:
在缸盖下层水套1中,冷却液从水泵入口102中进入缸盖下层水套1的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之后,部分冷却从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中经由排气出口间水道111进入附件取水口110,进而该部分冷却液进入发动机附件;剩余所有冷却液流经整个排气歧管下层水道105之后,其中的一部分冷却液从缸体取水口103进入发动机缸体,而另一部分从通过鼻梁区水道1061和鼻梁区调节水道1063之后,流入排气侧水道1062和缸间冷却水道1064,最终顺次通过第一连接孔104(包括第一中间孔1041和第一侧孔1042)和第二连接孔202(包括第二中间孔2021和第二侧孔2022)进入缸盖上层水套2。
在缸盖上层水套2中,一部分冷却液从第二中间孔2021流经引水道204进入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另一部分从第二侧孔2022直接进入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且所有冷却液在排气歧管上层水道203中汇合后从出水口205中流出。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其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包括缸盖下层水套以及与所述缸盖下层水套连接的缸盖上层水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盖下层水套包括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水泵入口、缸体取水口和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本体上形成有排气歧管下层水道和气缸冷却水道;所述水泵入口与所述缸体取水口呈对角布置在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上;
所述缸盖上层水套包括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连通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本体上形成有排气歧管上层水道;
冷却液自所述水泵入口进入,在流经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之后,部分冷却液流经所述气缸冷却水道之后,顺次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进入排气歧管上层水道,另一部分冷却液自所述缸体取水口流入发动机缸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冷却水道包括鼻梁区水道、排气侧水道、鼻梁区调节水道和缸间冷却水道;
冷却液在流经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之后,部分冷却液通过所述鼻梁区水道和所述鼻梁区调节水道进入所述排气侧水道和所述缸间冷却水道,并自所述排气侧水道和所述缸间冷却水道流入所述第一连接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冷却水道还包括与所述缸间冷却水道连通的进气侧水道;
部分冷却液通过所述鼻梁区水道和所述鼻梁区调节水道进入所述排气侧水道和所述缸间冷却水道,并自所述排气侧水道和所述缸间冷却水道流入所述进气侧水道;
所述第一连接孔包括设置在所述缸间冷却水道和所述进气侧水道之间的第一中间孔,所述第一中间孔与所述缸间冷却水道以及所述进气侧水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上还形成有与所述排气歧管上层水道连通的引水道,所述第二连接孔还包括第二中间孔,所述第二中间孔一端与所述引水道连通,所述第二中间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中间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上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中间孔相通的第一水套脚,所述第一水套脚通过第一缸垫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还包括设置在缸盖排气侧两端的两个第一侧孔;所述第二连接孔还包括设置在缸盖排气侧两端的两个第二侧孔;
所述第一侧孔的一端与所述排气侧水道连通,所述第一侧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孔连通;所述第二侧孔远离所述第一侧孔的一端与所述排气歧管上层水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上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侧孔相通的第二水套脚,所述第二水套脚通过第二缸垫密封。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上还设有用于将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中的冷却液引流至所述鼻梁区水道的导流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上还设有附件取水口和排气出口间水道,所述附件取水口通过所述排气出口间水道与所述排气歧管下层水道相通,所述附件取水口设置在所述排气出口间水道远离所述水泵入口的一侧,所述第二本体上还设有与所述排气歧管上层水道相通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排气歧管上层水道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一侧。
10.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
CN201910988756.4A 2019-10-17 2019-10-17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Pending CN1126822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8756.4A CN112682207A (zh) 2019-10-17 2019-10-17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8756.4A CN112682207A (zh) 2019-10-17 2019-10-17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82207A true CN112682207A (zh) 2021-04-20

Family

ID=75444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88756.4A Pending CN112682207A (zh) 2019-10-17 2019-10-17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82207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06053A (zh) * 2021-08-13 2021-11-05 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横流冷却发动机的气缸盖双层水套结构
CN113606054A (zh) * 2021-08-13 2021-11-05 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横流冷却发动机的气缸盖双层水套结构
CN114320648A (zh) * 2021-12-28 2022-04-12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缸盖水套
CN114576030A (zh) * 2022-03-14 2022-06-03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气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CN115045746A (zh) * 2021-11-12 2022-09-1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115182824A (zh) * 2022-07-13 2022-10-14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体式水冷套的多缸发动机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06053A (zh) * 2021-08-13 2021-11-05 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横流冷却发动机的气缸盖双层水套结构
CN113606054A (zh) * 2021-08-13 2021-11-05 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横流冷却发动机的气缸盖双层水套结构
CN115045746A (zh) * 2021-11-12 2022-09-1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114320648A (zh) * 2021-12-28 2022-04-12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缸盖水套
CN114576030A (zh) * 2022-03-14 2022-06-03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气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CN115182824A (zh) * 2022-07-13 2022-10-14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体式水冷套的多缸发动机
CN115182824B (zh) * 2022-07-13 2024-02-27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体式水冷套的多缸发动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82207A (zh)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CN210977700U (zh)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US20080314339A1 (en) Structure for cool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20090018651A (ko) 실린더 헤드의 냉각수 통로 구조
JP6475360B2 (ja) 水冷式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AU2013391199B2 (en) Water cooling system for a cylinder head of an engine
CN110905645B (zh) 集成双流道排气歧管缸盖结构
JP6577592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ウオータジャケット構造
CN112160826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
US20130340692A1 (en) Cooling Strategy for Engine Head with Integrated Exhaust Manifold
JP5711715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液通路構造
KR20030026220A (ko) 세로형 다기통 엔진의 수냉장치
CN111852683A (zh) 气缸盖冷却结构和发动机冷却结构和发动机
CN114046210A (zh) 一种汽油机冷却水套结构
WO2017068730A1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ウオータジャケット構造
CN110344961B (zh) 一种冷却水套及其控制方法、发动机结构
JP5176752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ウォータージャケット構造
CN110894814A (zh) 发动机水套装置及发动机
CN213331295U (zh) 一种解决发动机冷却性能的缸体水套入水口结构
CN111810311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及发动机
CN214787722U (zh) 缸盖水套、缸盖和发动机
CN111852682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系统、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车辆
CN113123894B (zh) 柴油发动机气缸体强化冷却系统
CN216131004U (zh) 气缸体、发动机和车辆
CN216198516U (zh) 一种发动机缸盖及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