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69700A - 显示器的框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器的框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69700A
CN112669700A CN201910982210.8A CN201910982210A CN112669700A CN 112669700 A CN112669700 A CN 112669700A CN 201910982210 A CN201910982210 A CN 201910982210A CN 112669700 A CN112669700 A CN 1126697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frame
plate body
hole
fram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822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明正
赵永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8221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6970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669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697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器的框架装置,该显示器具有显示面板,该框架装置位于该显示面板后方并承载该显示面板,该框架装置包含框架单元、多个结合单元及外壳单元。该框架单元包括板体及多个贯穿该板体的穿孔,而每一结合单元穿过相对应的穿孔并定位于该板体上。该外壳单元包括壳体及多个间隔设置于该壳体上且朝向该板体的方向延伸的接合件。其中,每一结合单元具有卡制空间,该卡制空间具有朝向该壳体的开口,每一接合件由相对应的结合单元的开口伸置于该卡制空间内,并与相对应的结合单元互相干涉,而将该壳体固定于该板体上。借此,不但能美化成品外观,还能节省组装工时。

Description

显示器的框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框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显示器的框架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用以显示影像,以供用户观看。一般而言,显示装置主要包括外框、显示面板、背光模块、电路板及后壳等组成元件,其中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收容于框体内,而设置于背光模块背侧的电路板由后壳遮蔽,以免暴露在外。
现有的显示装置,其后壳有几种固定方式:
1.采用螺丝将后壳锁附于其背侧,但如此一来即可明显看到螺丝,外观无法具有遮蔽螺丝的效果,影响美观程度。
2.后壳以传统卡制结构与内部的固定件结合,但此方式在组合后不易拆卸,如果强制进行拆卸则会损坏后壳外观。
3.后壳以胶带黏合于内部的固定件上,但胶带的黏合强度无法得以有效提升,且后壳热涨冷缩可能产生形变,由此导致黏合度下降而使后壳脱落。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改善上述问题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
本发明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该显示器具有显示面板,该框架装置位于该显示面板后方并承载该显示面板,该框架装置包含框架单元、多个结合单元及外壳单元。该框架单元包括板体及多个贯穿该板体的穿孔,而每一结合单元穿过相对应的穿孔并定位于该板体上。该外壳单元包括壳体及多个间隔设置于该壳体上且朝向该板体的方向延伸的接合件。其中,每一结合单元具有卡制空间,该卡制空间具有朝向该壳体的开口,每一接合件由相对应的结合单元的开口伸置于该卡制空间内,并与相对应的结合单元互相干涉,而将该壳体固定于该板体上。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结合单元包括穿设件及由该穿设件的端缘侧向向外延伸的顶抵件,该框架单元的该板体具有朝向该显示面板的第一表面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该穿孔贯穿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每一结合单元的该穿设件由该第一表面穿过相对应的穿孔,以使该顶抵件贴抵于该第一表面,该外壳单元的该接合件朝向该板体的该第二表面。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结合单元的该穿设件具有围绕出该卡制空间的围绕壁及至少一个设置于该围绕壁上且朝向该卡制空间延伸的限位块,该外壳单元的每一接合件伸置于相对应的结合单元的该卡制空间内,并由该限位块卡制定位。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结合单元的该穿设件具有多个沿着该围绕壁间隔纵向排列的限位块,而每一接合件具有由该壳体延伸的连接柱及设置于该连接柱的末端的凸块,当每一结合单元与每一接合件对接时,该凸块迫紧于该限位块上。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穿设件的该卡制空间为长槽状且具有长轴方向,每一接合件的凸块呈椭圆形,并且由该连接柱的末端沿着该长轴方向向外延伸。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结合单元的该穿设件具有多个由该围绕壁的末端间隔凸伸于该卡制空间内的限位块,而每一接合件具有由该壳体延伸的连接柱及多个间隔凹陷于该连接柱上的凹槽,当每一结合单元与每一接合件对接时,该限位块卡制在该凹槽内。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穿设件的该限位块沿着该围绕壁设置而呈环形凸条状,而每一接合件具有由该壳体延伸的连接柱及环绕该连接柱设置的凸肋,当每一结合单元与每一接合件对接时,该限位块与该连接柱互相干涉,该凸肋与该围绕壁互相干涉。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框架单元还包括多个由该板体分别沿着各个穿孔设置的第一定位件,而每一结合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位于该穿设件与该顶抵件之间的第二定位件,当每一结合单元穿过相对应的穿孔后,该第一定位件与相对应的第二定位件互相卡制,使该结合单元定位于该框架单元的该板体上。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第二定位件远离该顶抵件的一端渐缩而形成推拔状。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结合单元的该卡制空间呈盲孔状。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结合单元的该卡制空间呈贯穿状。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结合单元还在该穿设件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条,该板体被夹持在该凸条与该顶抵件之间。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通过该结合单元的结构设计,使该框架单元与该外壳单元通过卡合的方式互相结合,不但能提升成品外表的美观度,还能节省组装工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辅助说明图1中各元件的细部结构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3是说明图2的结合态样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5是说明图4的结合态样的局部剖面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及
图7是说明图6的结合态样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在以下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在进行详细说明之前应注意的是,类似的元件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为本发明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显示器具有显示面板P,框架装置位于显示面板P后方并承载显示面板P。框架装置包含框架单元2、多个结合单元3及外壳单元4。框架单元2包括板体21及多个贯穿板体21的穿孔22,每一结合单元3穿过相对应的穿孔22并定位于板体21上。为了方便说明,图1省略了位于框架装置与显示面板P之间的部分零件,例如背光模块的导光板、膜片等等。在本实施例中,框架单元2可以是背光模块的背板或散热件等零件。
参阅图2,板体21具有朝向显示面板P的第一表面211及与第一表面211相对的第二表面212,穿孔22贯穿第一表面211与第二表面212。为了便于说明,图2至图7所呈现的角度是图1顺时针旋转90度后并且予以放大的角度。
每一结合单元3包括穿设件31及由穿设件31的端缘侧向向外延伸的顶抵件32。每一结合单元3的穿设件31具有围绕出卡制空间310的围绕壁311及多个间隔设置于围绕壁311上且朝向卡制空间310延伸的限位块312。卡制空间310的开口朝向外壳单元4。限位块312沿着围绕壁311间隔纵向排列。
外壳单元4包括壳体41及多个间隔设置于壳体41上且朝向框架单元2的板体21的方向延伸的接合件42(图2和图3因视角的关系只显示了一个,图1则显示了多个)。接合件42朝向板体21的第二表面212。更详细地说,每一接合件42具有由壳体41延伸的连接柱421及设置于连接柱421的末端的凸块422。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穿设件31的卡制空间310为长槽状且具有长轴方向,每一接合件42的凸块422大概呈椭圆形,并且由连接柱421的末端沿着长轴方向向外延伸。
接下来继续参阅图2,说明本实施例的操作步骤。首先,将每一结合单元3的穿设件31穿过板体21上相对应的穿孔22,并且从板体21的第一表面211朝第二表面212的方向穿设,以使顶抵件32贴抵于第一表面211。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框架单元2还包括多个由板体21分别沿着各个穿孔22设置的第一定位件23,每一结合单元3还包括多个在穿设件31与顶抵件32之间的第二定位件33。当每一结合单元3穿过相对应的穿孔22后,第一定位件23会与相对应的第二定位件33互相卡制,使结合单元3定位于框架单元2的板体2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23为C型槽,而第二定位件33为形状与C型槽相配合的凸柱。当每一结合单元3的顶抵件32贴抵于第一表面211时,第一定位件23与第二定位件33会互相卡制,使得每一结合单元3可以稳固地结合于板体21上而不脱落。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二定位件33远离顶抵件32的一端会渐缩而形成推拔状(taper),以使结合单元3能顺畅地穿过相对应的穿孔22,并在第二定位件33靠近顶抵件32的位置产生紧配合的干涉效果。当然,每一结合单元3还可以在穿设件31外表面的适当位置处设置有凸条34,使得当每一结合单元3结合于板体21上时,板体21被夹持在凸条34与顶抵件32之间,以确保每一结合单元3不会轻易地与板体21分离而脱落。
接着,使外壳单元4的每一接合件42的凸块422伸置于相对应的结合单元3的卡制空间310内,并且如图3所示地,使凸块422迫紧于限位块312上以互相干涉而不脱落,由此增加了摩擦力与稳定性,从而使壳体41可以稳固的结合于板体21上。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每一结合单元3由尼龙(Nylon)材质制成,所以其具有重量轻、易于塑形的特性。图3中所标示的斜线部分代表每一结合单元3在结合的过程中会被挤压变形的区域。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每一凸块422设计成椭圆形,可以增加凸块422被限位块312挤压迫紧的接触面积,由此加强了结合度。
参阅图4,为本发明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其与第一较佳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结合单元3的穿设件31具有多个由围绕壁311的末端间隔凸伸于卡制空间310内的限位块312,而每一接合件42具有由壳体41延伸的连接柱421及多个间隔凹陷于连接柱421上的凹槽423。
本发明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操作方式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首先,将结合单元3分别经由相对应的穿孔22结合于板体21上;接着,使外壳单元4的每一接合件42的连接柱421伸置于相对应的结合单元3的卡制空间310内,并且如图5所示地,使限位块312卡制在凹槽423内。借此形成一种颈部宽度小、头部宽度大的形态,使得每一接合件42的连接柱421更不容易从相对应的结合单元3的卡制空间310中脱离,由此加强了结合度。
参阅图6,为本发明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其与第一较佳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结合单元3的穿设件31的限位块312沿着围绕壁311设置而呈环形凸条状,每一接合件42具有由壳体41延伸的连接柱421及环绕连接柱421设置的凸肋424。
本发明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操作方式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首先,将结合单元3分别经由相对应的穿孔22结合于板体21上;接着,当每一结合单元3与每一接合件42对接时,如图7所示,使限位块312与连接柱421互相干涉,且使凸肋424与围绕壁311互相干涉,由此形成双重环圈的干涉效果。因此,可以进一步加强原本只有单一环圈接触的干涉效果,借此也能加强结合度。要特别说明的是,图7中所标示的斜面部分代表在结合的过程中会被挤压变形的区域。
另外,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结合单元3的卡制空间310呈盲孔状。当然,在实际实施时,也可以使得每一结合单元3的卡制空间310呈贯穿状,例如,如图3或图5所示。
本发明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可以达成以下所述的功效:
1.优化成品外观:利用结合单元3的结构设计,不需要使用任何螺合元件,就能使框架单元2与外壳单元4之间稳固结合。而且,每一接合件42间隔设置于壳体41上且朝向框架单元2的板体21的方向延伸,如此一来,在壳体41的外观面(即壳体41在图1中的左侧表面)便不需要再设计螺丝或螺孔,因此成品外观不会看到螺丝,由此优化成品外观。
2.降低组装成本:结合单元3利用卡扣式的结合方式连接框架单元2与外壳单元4,因此易于对位组合,有效地减少组装时所耗费的时间。同时,利用卡扣的方式也增加了外壳单元4在组装后再次拆卸的可能性,由此避免拆卸时对外壳单元4造成外观损伤。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通过结合单元3的结构设计,使框架单元2与外壳单元4通过卡合的方式互相结合,不但能提升成品外表的美观度,还能节省组装工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应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大凡依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及本发明的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的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列表】
2 框架单元
21 板体
211 第一表面
212 第二表面
22 穿孔
23 第一定位件
3 结合单元
31 穿设件
310 卡制空间
311 围绕壁
312 限位块
32 顶抵件
33 第二定位件
34 凸条
4 外壳单元
41 壳体
42 接合件
421 连接柱
422 凸块
423 凹槽
424 凸肋
P 显示面板。

Claims (12)

1.一种显示器的框架装置,所述显示器具有显示面板,所述框架装置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后方并承载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装置包含:
框架单元,其包括板体及多个贯穿所述板体的穿孔;
多个结合单元,每一结合单元穿过相对应的穿孔并定位于所述板体上;及
外壳单元,其包括壳体及多个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朝向所述板体的方向延伸的接合件;
其中,每一结合单元具有卡制空间,所述卡制空间具有朝向所述壳体的开口,每一接合件由相对应的结合单元的开口伸置于所述卡制空间内,并与相对应的结合单元互相干涉,而将所述壳体固定于所述板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结合单元包括穿设件及由所述穿设件的端缘侧向向外延伸的顶抵件,所述框架单元的所述板体具有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穿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每一结合单元的所述穿设件由所述第一表面穿过相对应的穿孔,以使所述顶抵件贴抵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外壳单元的所述接合件朝向所述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结合单元的所述穿设件具有围绕出所述卡制空间的围绕壁及设置于所述围绕壁上且朝向所述卡制空间延伸的至少一个限位块,所述外壳单元的每一接合件伸置于相对应的结合单元的所述卡制空间内,并由所述限位块卡制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结合单元的所述穿设件具有多个沿着所述围绕壁间隔纵向排列的限位块,而每一接合件具有由所述壳体延伸的连接柱及设置于所述连接柱的末端的凸块,当每一结合单元与每一接合件对接时,所述凸块迫紧于所述限位块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穿设件的所述卡制空间为长槽状且具有长轴方向,每一接合件的凸块呈椭圆形,并且由所述连接柱的末端沿着所述长轴方向向外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结合单元的所述穿设件具有多个由所述围绕壁的末端间隔凸伸于所述卡制空间内的限位块,而每一接合件具有由所述壳体延伸的连接柱及多个间隔凹陷于所述连接柱上的凹槽,当每一结合单元与每一接合件对接时,所述限位块卡制在所述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设件的所述限位块沿着所述围绕壁设置而呈环形凸条状,而每一接合件具有由所述壳体延伸的连接柱及环绕所述连接柱设置的凸肋,当每一结合单元与每一接合件对接时,所述限位块与所述连接柱互相干涉,所述凸肋与所述围绕壁互相干涉。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单元还包括多个由所述板体分别沿着各个穿孔设置的第一定位件,而每一结合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穿设件与所述顶抵件之间的第二定位件,当每一结合单元穿过相对应的穿孔后,所述第一定位件与相对应的第二定位件互相卡制,使所述结合单元定位于所述框架单元的所述板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件远离所述顶抵件的一端渐缩而形成推拔状。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结合单元的所述卡制空间呈盲孔状。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结合单元的所述卡制空间呈贯穿状。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器的框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结合单元还在所述穿设件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条,所述板体被夹持在所述凸条与所述顶抵件之间。
CN201910982210.8A 2019-10-16 2019-10-16 显示器的框架装置 Pending CN1126697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2210.8A CN112669700A (zh) 2019-10-16 2019-10-16 显示器的框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2210.8A CN112669700A (zh) 2019-10-16 2019-10-16 显示器的框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69700A true CN112669700A (zh) 2021-04-16

Family

ID=75400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82210.8A Pending CN112669700A (zh) 2019-10-16 2019-10-16 显示器的框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6970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29427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와 정보 단말 기기
US8366213B2 (en) Assembly structure of a cabinet and thin display device
US7002792B2 (en) Structure for mounting flat display module and method thereof
US20050168930A1 (en) Portable computer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a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thereon
US20060018106A1 (en) Fram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389358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CD module
US11930291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television
US20030160909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1800052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television
CN112669700A (zh) 显示器的框架装置
US10345634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N210429115U (zh) 显示器的框架装置
US20070025073A1 (en) Computing apparatus
KR100381084B1 (ko) 플랫 패널 디스플레이 모듈과 그것을 구비하는 표시 유니트
CN112114692A (zh) 红外触摸框及显示装置
TWI711363B (zh) 顯示器之框架裝置
US20090015708A1 (en) Housing structure of a web cam
US20140307196A1 (en) Display device
JP4388870B2 (ja) 外装ケースの取付け構造及び携帯型情報端末
KR100831295B1 (ko) 평판표시장치와 시스템의 결합구조
CN211346019U (zh) 连接结构、门体及冰箱
CN219891518U (zh) 显示装置
TWI624702B (zh) 背板組件及背光模組
CN209765471U (zh) 红外触摸框及显示装置
CN109036123B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