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63781B - 一种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63781B
CN112663781B CN202011447603.8A CN202011447603A CN112663781B CN 112663781 B CN112663781 B CN 112663781B CN 202011447603 A CN202011447603 A CN 202011447603A CN 112663781 B CN112663781 B CN 1126637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body
hollow
wall
north
sou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4760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63781A (zh
Inventor
孙倩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1144760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637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63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637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637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637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20Solar thermal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建筑体系设计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包括墙体构件,位于墙体构件顶部的遮阳构件,安装在墙体构件上的通风构件,以及位于墙体构件底部的地基构件,墙体构件包括东侧墙体、西侧墙体以及中空北墙体、中空南墙体以及中空外墙体;遮阳构件覆盖中空北墙体至中空外墙体;通风构件包括北侧窗户、南侧窗户、门体;地基构件包括位于中空北墙体至中空外墙体下方的墙体基台,以及在中空北墙体外部夯实的北侧素土基台和在中空外墙体外部夯实的南侧素土基台。本发明充分融合了隔热、通风、遮阳、采光等方面,达到绿色建筑建造的目的,营造了舒适的室内居住环境。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体系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
背景技术
我国湿热地区常年平均气温高,湿度大,建筑受太阳辐射过多,会使建筑室内温度过高,人体热舒适度降低。湿热气候状态下,缺少遮阳和通风会导致形成恶劣的室内热环境,引起人体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增加空调制冷能耗才能保证居住环境舒适,造成建筑用能过多。
目前,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建筑建造节能策略单一,仅考虑隔热,或仅考虑遮阳,没有综合考虑室内声环境、光环境和热环境的同时营造,所以依靠建筑本体空间和建筑构件进行遮阳、隔热、通风营造室内舒适的热环境,而达到节水、节材、节电目的的设计方案寥寥无几,而且无法从建筑中体现中国传统民居中的构造做法和特色。
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
一种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包括墙体构件,位于墙体构件顶部的遮阳构件,安装在墙体构件上的通风构件,以及位于墙体构件底部的地基构件,其中:
墙体构件包括东侧墙体、西侧墙体以及位于东侧墙体、西侧墙体之间从北至南依次建造的中空北墙体、中空南墙体以及中空外墙体,中空北墙体、中空南墙体以及中空外墙体均包括至少两根承重柱以及平行砌在两个承重柱之间的第一面墙砖和第二面墙砖,第一面墙砖与第二面墙砖之间为空气间层;
遮阳构件覆盖中空北墙体至中空外墙体;
通风构件包括对应设置的若干个北侧窗户、若干个南侧窗户,以及至少一个门体,其中,北侧窗户安装于中空北墙体上,南侧窗户安装于中空外墙体上,门体安装于中空南墙体上;
地基构件包括位于中空北墙体至中空外墙体下方的墙体基台,以及在中空北墙体外部夯实的北侧素土基台和在中空外墙体外部夯实的南侧素土基台。
进一步的,遮阳构件包括覆盖在墙体构件顶面的预制楼板,以及平行安装在预制楼板上的若干个木桁架,覆盖在木桁架上表面的聚酯板,和位于聚酯板上空的屋面钢板,其中:
聚酯板与屋面钢板形成空气隔热层;
空气隔热层四周设置防虫网;
木桁架低端朝南设置;
木桁架的南侧和北侧设置带有开口的砖砌体,砖砌体上罩有防虫网。
进一步的,还包括雨水处理构件,雨水处理构件包括雨水收集槽、雨水管道、集水箱以及雨水引流槽,其中:
雨水收集槽安装在木桁架的南侧,且雨水收集槽的一侧边与聚酯板相接;
雨水引流槽设置在南侧素土基台上;
雨水管道连通雨水收集槽与集水箱以及集水箱和雨水引流槽。
进一步的,墙体基台包括与中空北墙体和中空外墙体下方竖直对应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填筑在若干个钢筋混凝土基础之间的石材,以及覆盖在石材上面的混凝土地板。
进一步的,混凝土地板上表面进行抛光处理。
进一步的,第一面墙砖和第二面墙砖外部涂覆白色涂料。
进一步的,预制楼板上开设有空气交换口。
进一步的,墙体构件还包括置于中空北墙体、中空南墙体以及中空外墙体顶面上的钢筋混凝土梁,遮阳构件搭建于钢筋混凝土梁上。
进一步的,通风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格栅窗,格栅窗安装于中空南墙体上,且位于门体上方。
进一步的,还包括太阳能发电构件,太阳能发电构件安装于屋面钢板的上表面。
进一步的,还包括安装于预制楼板下面的照明构件和声扩散构件。
本发明的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充分融合了隔热、通风、遮阳、采光等方面,达到绿色建筑建造的目的,营造了舒适的室内居住环境;本发明中大部分构件的组成可以通过工厂预制,在建造时直接现场拼接,简化了施工复杂程度,缩短了施工建造的周期,值得在相应地区推广建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的北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的南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墙体构件、11-中空北墙体、12-中空南墙体、13-中空外墙体、14-承重柱、15-钢筋混凝土梁、2-遮阳构件、21-预制楼板、22-木桁架、23-聚酯板、24-屋面钢板、25-砖砌体、26-空气交换口、3-通风构件、31-北侧窗户、32-南侧窗户、33-门体、34-格栅窗、4-地基构件、41-墙体基台、411-钢筋混凝土基础、412-石材、413-混凝土地板、42-北侧素土基台、43-南侧素土基台、5-雨水处理构件、51-雨水收集槽、52-雨水引流槽、6-太阳能发电构件、7-照明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中提到的“横向”、“纵向”、“前端”、“后端”、“左端”、“右端”、“上端”、“下端”、“顶端”、“底端”、“末端”等均是以各部件相对位置进行的表述,以便于理解和表述方案内容,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特予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包括墙体构件1,位于墙体构件1顶部的遮阳构件2,安装在墙体构件1上的通风构件3,以及位于墙体构件1底部的地基构件4,其中:墙体构件1包括东侧墙体、西侧墙体以及位于东侧墙体、西侧墙体之间从北至南依次建造的中空北墙体11、中空南墙体12以及中空外墙体13,中空北墙体11、中空南墙体12以及中空外墙体13均包括至少两根承重柱14以及平行砌在两个承重柱14之间的第一面墙砖和第二面墙砖,第一面墙砖与第二面墙砖之间为空气间层;遮阳构件2覆盖中空北墙体11至中空外墙体13;通风构件3包括对应设置的若干个北侧窗户31、若干个南侧窗户32,以及至少一个门体33,其中,北侧窗户31安装于中空北墙体11上,南侧窗户32安装于中空外墙体13上,门体33安装于中空南墙体12上;地基构件4包括位于中空北墙体11至中空外墙体13下方的墙体基台41,以及在中空北墙体11外部夯实的北侧素土基台42和在中空外墙体13外部夯实的南侧素土基台43。
东侧墙体、西侧墙体相平行,且具有相同的长度,与位于东侧墙体、西侧墙体之间从北至南依次建造的中空北墙体11、中空南墙体12以及中空外墙体13一体组成了南侧和北侧两个室内空间,北侧的可用作居住,南侧的为走廊。空间上方和下方分别由遮阳构件2和地基构件4进行限定。南侧走廊由于朝南,日光会比较强烈,所以作为热缓冲空间,可以使北侧居住空间温度较低,更适合居住。本实施例中的所有墙体均设计成为相同的高度,使遮阳构件2能够水平安装于墙体构件1上。中空结构的墙体中间为空气间层,能够实现建筑与外界的隔热。进一步优选的,可以在第一面墙砖和第二面墙砖外部涂覆白色涂料,提升太阳光的反射效果,能够使建筑物内部空间更亮,减少电子照明的需求,从而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本实施例没有限定东侧墙体和西侧墙体的结构,既可以选择中空结构的墙体,也可设计成实体墙结构。本实施例中,所有墙体应当均包括有承重柱14,再以承重柱14建立墙体,承重柱14优选为钢筋混凝土的方柱,作为整体建筑的核心承重结构。本实施例没有限定从外部进入室内的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房屋结构以及地区风格安装在东侧墙体、西侧枪体以及中空北墙体11上,本实施例不做具体的限定。
通风构件3中,北侧窗户31和南侧窗户32均设置有若干个,且一一对应地安装在中空北墙体11和中空外墙体13上,中空南墙体12上安装门体33,当北侧窗户31、南侧窗户32以及门体33均打开时,能够实现建筑的南北贯穿通风。本实施例中的北侧窗户31和南侧窗户32均设计为窗框结合窗扇的结构,打开/关闭时转动或拉动窗扇即可。本实施例中的北侧窗户31和南侧窗户32数量可参考中空北墙体11以及中空外墙体13的长度以及单个窗户的尺寸,本发明附图中仅展示了在中空北墙体11以及中空外墙体13上分别设计3个北侧窗户31和3个南侧窗户32,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应理解为对本方案的限定。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北侧窗户31、南侧窗户32均采用木质的可调节木格栅,既实现了通风的目的,还能够通过角度调整调节太阳光的射入量和进风角度,从而调节室内的舒适度,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本实施例中的通风构件3的材质均优选为木质,这是由于木材传热系数低,能够更进一步降低室内温度。
本发明实施例的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充分融合了隔热、通风、遮阳、采光等方面,达到绿色建筑建造的目的,营造了舒适的室内居住环境;本发明中大部分构件的组成可以通过工厂预制,在建造时直接现场拼接,简化了施工复杂程度,缩短了施工建造的周期,值得在相应地区推广建造。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中遮阳构件2包括覆盖在墙体构件1顶面的预制楼板21,以及平行安装在预制楼板21上的若干个木桁架22,覆盖在木桁架22上表面的聚酯板23,和位于聚酯板23上空的屋面钢板24,其中:聚酯板23与屋面钢板24形成空气隔热层;空气隔热层四周设置防虫网;木桁架22低端朝南设置;木桁架22的南侧和北侧设置带有开口的砖砌体25,砖砌体25上罩有防虫网。预制楼板21分隔出屋顶空间与室内空间,木桁架22选用直角三角形形状,三角形所在的斜面作为屋顶顶部,具备倾斜角度便于雨天排水。木桁架22可以预置,在建造过程中直接进行安装即可。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木桁架22距离可在3m左右,也可根据木桁架22的南北向宽度适当的减短或增长木桁架22的间距,木桁架22的跨度为。
聚酯板23能够吸收噪音,从而营造更为良好的室内声环境。本实施例不限定聚酯板23的生产厂家以及厚度尺寸,本领域技术人员自行选用即可。聚酯板23与屋顶钢板24形成的空气隔热层能够有效隔离屋顶的热量,并去除湿热环境中的水蒸气。本实施例限定空气隔热层尺寸可大约维持在8-12cm左右。砖砌体25以及空气隔热层周边设置有防虫网,防止蚊虫从遮阳构件2进入室内,本实施例中的防虫网可选用目数较高的纱网,能够有效隔离蚊虫。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雨水处理构件5,雨水处理构件5包括雨水收集槽51、雨水管道、集水箱以及雨水引流槽52,其中:雨水收集槽51安装在木桁架22的南侧,且雨水收集槽51的一侧边与聚酯板23相接;雨水引流槽52设置在南侧素土基台43上;雨水管道连通雨水收集槽51与集水箱以及集水箱和雨水引流槽52。雨水引流槽52能够将多余的雨水引离建筑物,防止建筑物周围雨水蓄积。本实施例中的雨水收集槽51将从斜面屋顶上留下的雨水进行收集,雨水通过雨水管道留到集水箱中进行回收处理,可循环使用,实现节约资源的目的。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墙体基台41包括与中空北墙体11和中空外墙体13下方竖直对应的钢筋混凝土基础411,填筑在钢筋混凝土411基础之间的石材412,以及覆盖在石材412上面的混凝土地板413。钢筋混凝土基础411是建筑底部的主要承重结构,在钢筋混凝土基础411之间填筑石材412以及水泥,增加房屋建造的稳定性。石材412蓄热系数高,有助于隔热。优选的,混凝土地板413上表面进行抛光处理,既能够在夜间提供蓄热量,还能够便于地面的清洁。
具体的,如图2与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预制楼板21上开设有空气交换口26。开设空气交换口26可以加强室内与屋顶空间的空气交换,在空气交换口26上安装栅格结构的天窗,可以在不需要空气交换时关闭空气交换口26。
具体的,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墙体构件1还包括置于中空北墙体11、中空南墙体12以及中空外墙体13顶面上的钢筋混凝土梁15,遮阳构件2搭建于钢筋混凝土梁15上。钢筋混凝土梁15横向设置在墙体顶面,用于支撑遮阳构件2。
具体的,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通风构件3还包括至少一个格栅窗34,格栅窗34安装于中空南墙体12上,且位于门体33上方。本实施例的格栅窗34选用木质材料,能够实现南侧窗户32和北侧窗户31之间的通风,调节了室内的舒适度。
具体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太阳能发电构件6,太阳能发电构件6安装于屋面钢板24的上表面。太阳能发电构件6能够有效利用太阳能,白天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夜间可用于室内供电照明,或者满足其他用途的用电需求。
具体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安装于预制楼板21下面的照明构件7和声扩散构件。照明构件7和声扩散构件用于提高室内的光环境和声环境,照明构件7中可采用当地特色的植物结合设计,例如采用椰壳。
本发明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的建造(或装配)过程如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下方步骤进行本发明设计方案的建造:
1、在地面进行素土夯实,形成北侧素土基台和南侧素土基台;
2、制作钢筋混凝土基础,并在钢筋混凝土基础中填筑石材和水泥,形成墙体基台;
3、在墙体基台上砌筑承重柱;
4、在承重柱之间砌筑中空的东侧墙体、西侧墙体、中空北墙体、中空南墙体以及中空外墙体,在墙体上预留安装通风构件的位置;
5、在墙体上安装通风构件;
6、在建造的所有墙体顶面上设钢筋混凝土梁;
7、搭建预制楼板,在预制楼板上开设空气交换口;
8、在预制楼板上搭建木桁架;
9、在木桁架的南北两侧砌筑带有孔洞的砖砌体;
10、木桁架顶部搭建聚酯板;
11、在聚酯板上8-12cm搭接屋面钢板,形成空气隔热层;
12、在空气隔热层四周以及砖砌体上设防蚊虫的防虫网;
13、在屋面钢板上安装太阳能发电构件;
14、铺设混凝土地板并将上表面抛光;
15、在木桁架较低一端安装雨水收集槽,在北侧素土基台和南侧素土基台上挖雨水引流槽。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方式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构件,位于所述墙体构件顶部的遮阳构件,安装在所述墙体构件上的通风构件,以及位于墙体构件底部的地基构件,其中:
所述墙体构件包括东侧墙体、西侧墙体以及位于所述东侧墙体、西侧墙体之间从北至南依次建造的中空北墙体、中空南墙体以及中空外墙体,所述中空北墙体、中空南墙体以及中空外墙体均包括至少两根承重柱以及平行砌在两个所述承重柱之间的第一面墙砖和第二面墙砖,所述第一面墙砖与所述第二面墙砖之间为空气间层;
所述遮阳构件覆盖所述中空北墙体至所述中空外墙体;
所述通风构件包括对应设置的若干个北侧窗户、若干个南侧窗户,以及至少一个门体,其中,所述北侧窗户安装于所述中空北墙体上,所述南侧窗户安装于所述中空外墙体上,所述门体安装于所述中空南墙体上;
所述地基构件包括位于所述中空北墙体至所述中空外墙体下方的墙体基台,以及在所述中空北墙体外部夯实的北侧素土基台和在所述中空外墙体外部夯实的南侧素土基台;
所述遮阳构件包括覆盖在所述墙体构件顶面的预制楼板,以及平行安装在所述预制楼板上的若干个木桁架,覆盖在所述木桁架上表面的聚酯板,和位于所述聚酯板上空的屋面钢板,其中:所述聚酯板与所述屋面钢板形成空气隔热层;所述空气隔热层四周设置防虫网;所述木桁架低端朝南设置;所述木桁架的南侧和北侧设置带有开口的砖砌体,所述砖砌体上罩有防虫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雨水处理构件,所述雨水处理构件包括雨水收集槽、雨水管道、集水箱以及雨水引流槽,其中:
所述雨水收集槽安装在所述木桁架的南侧,且所述雨水收集槽的一侧边与所述聚酯板相接;
所述雨水引流槽设置在所述南侧素土基台上;
所述雨水管道连通所述雨水收集槽与所述集水箱以及所述集水箱和所述雨水引流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基台包括与所述中空北墙体和所述中空外墙体下方竖直对应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填筑在若干个所述钢筋混凝土基础之间的石材,以及覆盖在所述石材上面的混凝土地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墙砖和所述第二面墙砖外部涂覆白色涂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楼板上开设有空气交换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构件还包括置于所述中空北墙体、所述中空南墙体以及所述中空外墙体顶面上的钢筋混凝土梁,所述遮阳构件搭建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格栅窗,所述格栅窗安装于所述中空南墙体上,且位于所述门体上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太阳能发电构件,所述太阳能发电构件安装于所述屋面钢板的上表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预制楼板下面的照明构件和声扩散构件。
CN202011447603.8A 2020-12-08 2020-12-08 一种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 Active CN1126637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7603.8A CN112663781B (zh) 2020-12-08 2020-12-08 一种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7603.8A CN112663781B (zh) 2020-12-08 2020-12-08 一种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63781A CN112663781A (zh) 2021-04-16
CN112663781B true CN112663781B (zh) 2022-03-11

Family

ID=75402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47603.8A Active CN112663781B (zh) 2020-12-08 2020-12-08 一种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637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98062B (zh) * 2021-07-12 2023-04-25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墙体中空的装配式乡村房屋及其装配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4878A (zh) * 2011-03-02 2011-07-27 王建军 复合夹心层装配式建筑物
CN102174857A (zh) * 2011-03-31 2011-09-07 上海交通大学 低层建筑外墙及屋顶的保温通风改造方法
EP2853640A1 (en) * 2013-09-26 2015-04-01 Gianni Verardo Prefabricated modular housing unit
CN106320521A (zh) * 2016-11-08 2017-01-11 广州玮莱房屋建筑有限公司 一种可快速搭建的纯部件板块组合工业化房屋装配结构
CN107893475A (zh) * 2017-12-23 2018-04-10 广东象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层轻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
CN108005234A (zh) * 2017-12-15 2018-05-08 广州被动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装配式房屋
CN110821210A (zh) * 2019-11-06 2020-02-21 孙江宁 一种装配式正能房的房屋体系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4878A (zh) * 2011-03-02 2011-07-27 王建军 复合夹心层装配式建筑物
CN102174857A (zh) * 2011-03-31 2011-09-07 上海交通大学 低层建筑外墙及屋顶的保温通风改造方法
EP2853640A1 (en) * 2013-09-26 2015-04-01 Gianni Verardo Prefabricated modular housing unit
CN106320521A (zh) * 2016-11-08 2017-01-11 广州玮莱房屋建筑有限公司 一种可快速搭建的纯部件板块组合工业化房屋装配结构
CN108005234A (zh) * 2017-12-15 2018-05-08 广州被动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装配式房屋
CN107893475A (zh) * 2017-12-23 2018-04-10 广东象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层轻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
CN110821210A (zh) * 2019-11-06 2020-02-21 孙江宁 一种装配式正能房的房屋体系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63781A (zh) 2021-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Yüksek et al.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life cycle
CN106962067A (zh) 一种用于长江流域地区周年生产的连栋日光能温室
CN112663781B (zh) 一种适用于湿热地区的装配式绿色建筑体系
CN110359738B (zh) 一种生态型工业厂房装配式施工方法
CN109914871B (zh) 一种生态会展馆及其施工方法
CN113898062B (zh) 一种墙体中空的装配式乡村房屋及其装配方法
CN114809724A (zh) 一种通过热压风压加强拔风通风的绿色住宅及其设计方法
Farouh et al. Passive and Hybrid Techniques for Low Cost Energy Effecient Housing in Hot Dry Climate
JPH05306552A (ja) 住宅の断熱壁構造
CN113914452B (zh) 一种墙体通风装配式乡村房屋及其装配方法
CN217580683U (zh) 一种装配式光伏外墙模块及建筑
CN212573693U (zh) 一种桁架及温室
RU2808603C1 (ru) Биоклиматический дом
RU2382954C1 (ru) Здание, использующее солнечную радиацию для нужд теплоснабжения
Chaturvedi Energ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in buildings
Ahuja et al. Natural cooling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hot-dry climate
NO346703B1 (en) Modular cottage
Sadevi et al. A study on Roof Design strategies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in Indian Buildings
FR2501760A1 (fr) Systeme de construction et d'integration d'un batiment a
Gupta Field studies on solar passive buildings in India
Shaosen et al. Regional Space Strategy and Zero-energy Engineering Strategy: An Analysis of “In-Between Nature” for Solar Decathlon China 2018
KR20230007801A (ko) 외피 분리형 하이브리드 통나무조 건축물
AU785430B2 (en) Building structures
Marchwiński et al.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solar measures’ role in creating the architecture of office and office-industrial buildings
KR20230007800A (ko) 외피 분리형 하이브리드 목조 건축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