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56368A - 眼科装置 - Google Patents

眼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56368A
CN112656368A CN202011104227.2A CN202011104227A CN112656368A CN 112656368 A CN112656368 A CN 112656368A CN 202011104227 A CN202011104227 A CN 202011104227A CN 112656368 A CN112656368 A CN 1126563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eye
captured
detection region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0422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东田理沙
冈本圭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m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m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m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m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56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63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0016Opera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A61B3/0025Operational feature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electronic signal processing, e.g. eye mod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0016Opera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A61B3/0041Operational feature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display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30Determination of transform parameters for the alignment of images, i.e. image registration
    • G06T7/33Determination of transform parameters for the alignment of images, i.e. image registration using feature-based meth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02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10Image acquisition modality
    • G06T2207/10016Video; Image sequen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10Image acquisition modality
    • G06T2207/10072Tomographic images
    • G06T2207/10101Optical tomograph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20Special algorithmic details
    • G06T2207/20212Image combination
    • G06T2207/20221Image fusion; Image merg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30Subject of image; Context of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004Bio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041Eye; Retina; Ophthalmic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眼科装置。眼科装置具有:用于拍摄受检眼的对象部位的拍摄部;和运算部。运算部构成为能够执行图像获取处理和合成处理,其中,在所述图像获取处理中获取由拍摄部拍摄到的对象部位的第1图像和在不同于第1图像的时间拍摄到的对象部位的第2图像;在所述合成处理中合成第1图像和第2图像来生成1个对象部位的图像。据此,能够适宜地获取受检眼的特定部位的测定结果。

Description

眼科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眼科装置。
背景技术
开发出用于测定受检眼内的特定部位(例如,前房角)的眼科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用于拍摄受检眼的前房角的反射图像的眼科装置。在专利文献1的反射图像中,拍摄出受检眼的前房角整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9-42304号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眼科装置中拍摄受检眼的特定部位整体。这样,为了评价受检眼内的特定部位(例如,前房角)的状态,需要涵盖规定以上的范围来观察该部位。然而,根据受检眼的开睑状态等,有时仅能在比规定范围窄的范围内拍摄该部位。因此,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眼科装置中,在拍摄该部位的范围比规定范围窄的情况下,重新拍摄特定部位的图像,直到拍摄到比规定范围大的范围为止。因此,根据受检眼的状态,有时必须多次进行拍摄,或者有时即使多次重新拍摄也无法拍摄比规定范围大的范围。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能够适宜地获取受检眼的特定部位的测定结果的技术。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第1眼科装置具有:用于拍摄受检眼的对象部位(目标部位)的拍摄部;和运算部。运算部构成为能够执行图像获取处理和合成处理,其中,在所述图像获取处理中获取由拍摄部拍摄到的对象部位的第1图像和在不同于第1图像的时间拍摄到的对象部位的第2图像;在所述合成处理中合成第1图像和第2图像来生成1个对象部位的图像。
在上述的眼科装置中,通过合成拍摄到受检眼的对象部位的第1图像和第2图像来生成1个图像,例如能够由第2图像的对应的部分来补充在第1图像中没有拍摄到对象部位的部分。因此,能够减少用于获取受检眼的对象部位的所期望的图像的拍摄次数,由此能够减轻被检者的负担。
另外,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第2眼科装置测定受检眼的对象部位。第2眼科装置具有:用于拍摄受检眼的对象部位的拍摄部;运算部;和告知部。运算部构成为能够执行图像获取处理和非检测区域确定处理,其中,在所述图像获取处理中,获取由拍摄部拍摄到的对象部位的图像;在所述非检测区域确定处理中,确定对象部位的图像中的、没有检测到对象部位的非检测区域。告知部告知由运算部确定的非检测区域。
在上述的眼科装置中,通过告知被拍摄到的图像内的非检测区域,检查人员能够掌握非检测区域是哪一位置。因此,例如,检查人员能够以包含非检测区域的方式来重新拍摄对象部位整体,因此,能够减少用于获取受检眼的对象部位的所期望的图像的拍摄次数,由此能够减轻被检者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所涉及的眼科装置的光学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扫描-校准光学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所涉及的眼科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是表示获取受检眼的巩膜突(scleral spur)的图像的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说明径向扫描(radial scanning)方式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光栅扫描(raster scanning)方式的图。
图7中的(a)是在受检眼充分地开睑的状态下拍摄到的前眼部图像和层析图像的示意图,(b)是表示在(a)上重叠显示检测区域和巩膜突的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中的(a)是在受检眼的上方和下方没有充分开睑的状态下拍摄到的前眼部图像和层析图像的示意图,(b)是表示在(a)上重叠显示检测区域及非检测区域与巩膜突的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在使受检眼的下方开睑的状态下拍摄到的前眼部图像和层析图像的示意图。
图10是在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非检测区域上合成第2次的拍摄图像对应的区域而得到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11是在使受检眼的上方开睑的状态下拍摄到的前眼部图像和层析图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先列举以下说明的实施例的主要特征。另外,以下所记载的技术要素是分别独立的技术要素,单独地或者通过各种组合来发挥技术实用性,并不限定于申请时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组合。
(特征1)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眼科装置还可以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显示对象部位的图像。显示部也可以显示通过合成处理合成的对象部位的图像。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在视觉上掌握合成的对象部位的图像。
(特征2)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眼科装置中,第1图像也可以是第1区域处于开睑的状态时拍摄到的图像。第2图像也可以是在不同于第1区域的第2区域处于开睑的状态时拍摄到的图像。根据这种结构,拍摄到第1图像时受检眼的开睑状态(第1区域处于开睑的状态)和拍摄到第2图像时受检眼的开睑状态(第2区域处于开睑的状态)不同,因此,在第1图像和第2图像中,对象部位内的被拍摄的区域不同。通过合成这些图像,能够获取包含更大的范围的对象区域的图像。
(特征3)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眼科装置中,在合成处理中,也可以使第1图像和第2图像中共同的部分位置对准,合成第1图像和第2图像。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使在第1图像和第2图像中共同的部分位置对准,能够抑制合成第1图像和第2图像时发生偏移。
(特征4)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眼科装置中,运算部也可以构成为还能够执行非检测区域确定处理,该非检测区域确定处理确定第1图像中、没有检测到对象部位的非检测区域。在合成处理中,也可以在检测到第1图像的对象部位的部分合成第2图像中与第1图像的非检测区域对应的部分。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在检测到第1图像的对象区域的部分合成与第2图像的非检测区域对应的部分,能够由第2图像的对应部位来置换第1图像内的没有检测到对象部位的部分。据此,能够获取包含更大的范围的对象区域的图像。
(特征5)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眼科装置还可以具有告知部,当在由拍摄部拍摄到的图像中包含没有检测到对象部位的非检测区域时,所述告知部告知非检测区域。根据这种结构,在由拍摄部拍摄到受检眼的对象部位的情况下,当在该拍摄到的图像中包含非检测区域时,告知非检测区域,因此,检查人员能够掌握需要重新拍摄的非检测区域是哪一位置。因此,例如,检查人员能够以包含非检测区域的方式重新拍摄,获取到更合适的图像作为所合成的图像。
(特征6)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眼科装置中,告知部也可以构成为:当非检测区域为受检眼的上方时进行指示以使受检眼的上方开睑;当非检测区域为受检眼的下方时进行指示以使受检眼的下方开睑;当非检测区域为受检眼的上方和下方时进行指示以使受检眼的上方和下方开睑。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指示检查人员按照非检测区域的位置获取更合适的图像。
[实施例]
下面,对实施例所涉及的眼科装置1进行说明。眼科装置1使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来拍摄受检眼E的前眼部(anterior eye part)的层析图像。如图1所示,眼科装置1具有光源10、使从受检眼E反射的反射光和参照光相干涉的干涉光学系统(interference optical system)14和生成K-clock信号的K-clock发生装置50。
光源10是波长扫描型的光源,射出的光的波长以规定的周期发生变化。当从光源10射出的光的波长发生变化时,与被射出的光的波长对应,从受检眼E的深度方向的各部位反射的光中与参照光发生干涉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在受检眼E的深度方向上发生变化。因此,通过一边改变被射出的光的波长一边测定干涉光,能够确定受检眼E内部的各部位(例如,角膜、晶状体等)的位置。
从光源10输出的光通过光纤而被输入光纤耦合器12。被输入光纤耦合器12的光在光纤耦合器12中被分波,且通过光纤被向光纤耦合器16和K-clock发生装置50输出。另外,在后面对K-clock发生装置50进行叙述。
干涉光学系统14由测定光学系统、参照光学系统和平衡检测器40构成,其中,所述测定光学系统向受检眼E的内部照射光源10的光并且生成其反射光;所述参照光学系统根据光源10的光生成参照光;所述平衡检测器40检测对由测定光学系统引导的反射光和由参照光学系统引导的参照光进行合成而得到的干涉光。
测定光学系统由光纤耦合器16、环行器(circulator)18和扫描-校准光学系统20构成。从光源10输出,且经由光纤耦合器12输入光纤耦合器16的光在光纤耦合器16中被分波为测定光和参照光并输出。从光纤耦合器16输出的测定光通过光纤被输入环行器18。输入环行器18的测定光被向扫描-校准光学系统20输出。扫描-校准光学系统20向受检眼E照射从环行器18输出的测定光,并且将来自受检眼E的反射光向环行器18输出。被输入环行器18的反射光向光纤耦合器38的一方的输入部输入。另外,在后面对扫描-校准光学系统20详细进行叙述。
参照光学系统由光纤耦合器16、环行器22和参照部24构成。从光纤耦合器16输出的参照光通过光纤被输入环行器22。输入环行器22的参照光被向参照部24输出。参照部24由准直镜26、28和参照反射镜30构成。被输出到参照部24的参照光经由准直镜26、28被参照反射镜30反射,再次经由准直镜26、28从参照部24输出。从参照部24输出的参照光被向环行器22输出。准直镜28和参照反射镜30被构成为通过第2驱动装置54(参照图3)相对于准直镜26进行进退动作。第2驱动装置54使准直镜28和参照反射镜30进行移动,据此参照光学系统的光程发生变化。据此,能够将参照光学系统的光程调整为与测定光学系统的光程大致一致。被输入环行器22的参照光经由偏振控制器36被输入光纤耦合器38的另一方的输入部。偏振控制器36是控制被输入光纤耦合器38的参照光的偏振的元件。偏振控制器36能够使用桨(paddle)型、直列(inline)型等公知的眼科装置所使用的偏振控制器,因此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光纤耦合器38对被输入的来自受检眼E的反射光和参照光进行合波而生成干涉光。光纤耦合器38将生成的干涉光分支为相位相差180度的2束干涉光,且将其输入平衡检测器40。平衡检测器40对被从光纤耦合器38输入的相位相差180度的2束干涉光实施差分放大和噪音降低处理,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干涉信号)。平衡检测器40将干涉信号输出给运算装置60。
在此,参照图2对扫描-校准光学系统20的结构进行说明。扫描-校准光学系统20具有扫描光学系统、前眼部拍摄系统、固视目标光学系统和校准光学系统。
如图2所示,扫描光学系统具有准直镜102、电流扫描仪(galvano scanner)104、热镜106和物镜108。从环行器18(参照图1)输出的测定光经由准直镜102被向电流扫描仪104射出。电流扫描仪104被构成为通过第1驱动装置52(参照图3)来倾动,第1驱动装置52使电流扫描仪104倾动,据此对向受检眼E照射测定光的照射位置进行扫描。从电流扫描仪104射出的测定光被向热镜106照射,且被以90度的角度反射。向热镜106照射的测定光经由物镜108被向受检眼E照射。来自受检眼E的反射光与上述相反,经由物镜108、热镜106、电流扫描仪104和准直镜102被输入环行器18。
前眼部拍摄系统具有2个照明光源110、物镜108、热镜106、冷镜112、成像透镜114、CCD摄像头116和光学控制部118。2个照明光源110向受检眼E的正面照射可见光区域的照明光。来自受检眼E的反射光通过物镜108、热镜106、冷镜112和成像透镜114而被输入CCD摄像头116。据此,拍摄到受检眼E的正面图像。拍摄到的图像数据由光学控制部118进行图像处理,且被显示于触摸屏56。
固视目标光学系统具有固视目标光源120、冷镜122、124、中继透镜126、半反射镜128、冷镜112、热镜106和物镜108。来自固视目标光源120的光通过冷镜122、124、中继透镜126和半反射镜128,且被冷镜112反射。被冷镜112反射的光通过热镜106和物镜108被向受检眼E照射。通过使受检者固视来自固视目标光源120的光,能够极力使眼球(即,受检眼E)不活动。
校准光学系统由XY方向位置检测系统和Z方向位置检测系统构成。XY方向位置检测系统用于检测受检眼E(详细而言,角膜顶点)的XY方向上的位置(即,相对于眼科装置1的上下左右的位置偏移)。Z方向位置检测系统用于检测受检眼E的角膜顶点的前后方向(Z方向)上的位置。
XY方向位置检测系统具有XY位置检测光源130、冷镜124、中继透镜126、半反射镜128、冷镜112、热镜106、物镜108、成像透镜132和位置传感器134。XY位置检测光源130照射位置检测用的校准光。从XY位置检测光源130照射的校准光被冷镜124反射,通过中继透镜126和半反射镜128,且被冷镜112反射。被冷镜112反射的光通过热镜106和物镜108而被向受检眼E的前眼部(角膜)照射。
由于受检眼E的角膜表面是球面状,因此,校准光以在受检眼E的角膜顶点的内侧形成亮点图像的方式被角膜表面反射。来自该角膜表面的反射光射入物镜108,经由热镜106且被冷镜112反射。被冷镜112反射的反射光被半反射镜128反射,经由成像透镜132输入位置传感器134。位置传感器134检测亮点的位置,据此检测角膜顶点的位置(即,X方向和Y方向的位置)。
位置传感器134的检测信号经由光学控制部118而被输入运算装置60。在该情况下,完成位置传感器134与前眼部拍摄系统之间的校准,并且设定了角膜顶点的规定(正规)的图像获取位置(层析图像获取时应该追随的位置)。作为角膜顶点的正规的图像获取位置,例如是与CCD摄像头116的拍摄图像的中心位置一致的点。运算装置60根据位置传感器134的检测,来计算检测到的角膜顶点(亮点)相对于正规的图像获取位置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位置偏移量。
Z方向位置检测系统具有Z位置检测光源140、成像透镜142和线性传感器144。Z位置检测光源140对受检眼E从斜方向来照射检测用的光(裂隙光或者点光)。来自受检眼E的角膜的斜方向的反射光经由成像透镜142射入线性传感器144。此时,根据受检眼E相对于眼科装置1在前后方向(Z方向)上的位置,射入线性传感器144的反射光的射入位置不同。因此,通过检测反射光的射入位置来检测受检眼E相对于眼科装置1在Z方向上的位置。线性传感器144的检测信号被输入运算装置60。
K-clock发生装置50(参照图1)为了以等间隔频率(相对于光的频率均等的频率间隔)进行干涉信号的采样,根据光源10的光来光学性生成采样时钟(K-clock)信号。然后,向运算装置60输出所生成的K-clock信号。据此,运算装置60根据K-clock信号对干涉信号进行采样,据此来抑制干涉信号的变形,防止分辨率恶化。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向运算装置60输入以规定的时机对K-clock信号进行采样得到的干涉信号,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例如,运算装置60可以对表示频率相对于预先判明的扫描时间的函数或同时获取到的扫描轮廓,实施对按一定时间间隔采样的数据进行缩放(scaling)的处理。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眼科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3所示,眼科装置1由运算装置60进行控制。运算装置60通过由CPU、ROM、RAM等构成的微型计算机(微处理器)构成。在运算装置60上连接有光源10、第1驱动装置52、第2驱动装置54、照明光源110、固视目标光源120、XY位置检测光源130、Z位置检测光源140、光学控制部118、线性传感器144、平衡检测器40、K-clock发生装置50和触摸屏56。
运算装置60控制光源10的接通/断开,并且通过控制第1驱动装置52和第2驱动装置54来驱动电流扫描仪104和参照部24。另外,向运算装置60输入与由平衡检测器40检测到的干涉光的强度对应的干涉信号,并且输入由K-clock发生装置50生成的K-clock信号。运算装置60根据K-clock信号对来自平衡检测器40的干涉信号进行采样。然后,运算装置60对被采样的干涉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来确定受检眼E的各部位(例如,角膜、前房、晶状体等)的位置。被输入运算装置60的数据和计算结果被存储在存储器(图示省略)中。
另外,运算装置60控制照明光源110、固视目标光源120、XY位置检测光源130的接通/断开。运算装置60输入由CCD摄像头116拍摄到且由光学控制部118处理后的受检眼E的正面图像,并且经由光学控制部118输入由位置传感器134检测到的角膜顶点(亮点)的位置。运算装置60根据被输入的受检眼E的正面图像和角膜顶点(亮点)的位置来计算角膜顶点(亮点)在XY方向上的偏移量。运算装置60输入线性传感器144的检测信号,计算受检眼E相对于眼科装置1在Z方向上的偏移量。运算装置60根据由XY方向位置检测系统检测到的角膜顶点(亮点)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位置偏移量、与由Z方向位置检测系统检测到的受检眼E在Z方向上的位置偏移量,以使这些位置偏移量全部变为0的方式来控制主体驱动部(省略图示),由此使眼科装置1主体相对于保持台(省略图示)进行移动。
并且,运算装置60控制触摸屏56。触摸屏56是向检查人员提供与受检眼E的计测结果或解析结果有关的各种信息的显示装置,并且是受理来自检查人员的指示或信息的用户接口。例如,触摸屏56能够显示由运算装置60生成的受检眼E的前眼部图像、层析图像、解析结果、向检查人员的非检测区域72(细节后述)的指示等。另外,触摸屏56能够输入眼科装置1的各种设定。另外,本实施例的眼科装置1具有触摸屏56,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只要是能进行上述信息的显示和输入的结构即可,也可以具有监视器和输入装置(例如,鼠标和键盘等)。
参照图4~图11对获取受检眼E的巩膜突SS的图像的处理进行说明。例如,在使用层析图像来评价房角隐窝(angle recess)的状态的情况下,需要以包括房角隐窝的方式来拍摄层析图像。然而,当受检眼E没有充分开睑时,有时受检眼E的上侧的房角隐窝或下侧的房角隐窝被眼睑遮挡而无法拍摄。在本实施例的眼科装置1中,获取受检眼E的房角隐窝包含在周向整体中的图像。下面,当位于前房角部的巩膜突SS被包含在图像内时,判定为在图像内包含房角隐窝。因此,对获取受检眼E的巩膜突SS包含在周向整体中的图像的处理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首先,运算装置60获取受检眼E的前眼部的层析图像(S12)。获取受检眼E的前眼部的层析图像的处理按以下步骤来执行。首先,当检查人员由触摸屏56输入检查开始的指示时,运算装置60进行受检眼E和眼科装置1的校准。校准根据由校准光学系统检测到的在XY方向和Z方向上的偏移量来执行。具体而言,运算装置60以由XY方向位置检测系统检测到的角膜顶点(亮点)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位置偏移量、与由Z方向位置检测系统检测到的受检眼E在Z方向上的位置偏移量分别变为0的方式,使眼科装置1主体相对于保持台(省略图示)进行移动。
当校准完成时,运算装置60拍摄受检眼E的前眼部的层析图像。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12中的受检眼E的前眼部的测定通过径向扫描方式来执行。据此,涵盖全部区域来获取前眼部的层析图像。即,如图5所示,将B扫描(B-Scan)方向设定为从受检眼E的角膜顶点放射的放射方向,设C扫描方向(C-Scan)为圆周方向来进行层析图像的获取。在本实施例中,以径向扫描方式呈放射状拍摄128个方向(具体而言,沿周向等间隔的128个方向)的层析图像。运算装置60将获取(拍摄)到的层析图像的数据存入存储器。另外,前眼部的层析图像的拍摄方法并不限定于径向扫描方式。能够涵盖全部区域获取前眼部的层析图像即可,例如,也可以通过光栅扫描方式来拍摄。即,如图6所示,也可以将B扫描方向相对于受检眼E设定为水平方向,设C扫描方向为垂直方向来进行层析图像的获取。
当在步骤S12中获取受检眼E的前眼部的层析图像时,运算装置60检测各层析图像的巩膜突SS(S14)。各层析图像的巩膜突SS能使用公知的方法来检测,因此,该方法并不特别地限定。例如,各层析图像的巩膜突SS可以通过检查人员输入在触摸屏56上显示的二维层析图像内来检测,也可以通过运算装置60执行公知的图像处理程序(例如,检测角膜的后表面与虹膜的前表面,求得二者的分界点的程序等)来检测。如图7中的(a)所示,如果在拍摄时受检眼E充分开睑,则在所有层析图像中均各在2个位置拍摄到巩膜突SS。在该情况下,在所有层析图像中均各在2个位置检测到巩膜突SS。另一方面,如图8中的(a)所示,如果在拍摄时受检眼E没有充分地开睑,则有时拍摄不到受检眼E的上方和下方的巩膜突SS(或者,受检眼E的上方和下方的巩膜突SS中的任一方)。在该情况下,在多个层析图像中的、包含受检眼E没有开睑的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或者,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中的任一方)的图像中,没有检测到巩膜突SS。
接着,运算装置60使检测到巩膜突SS的区域70和没有检测到巩膜突SS的区域72与受检眼E的前眼部图像重叠而显示在触摸屏56上(S16)。具体而言,运算装置60将检测到巩膜突SS的周向上的区域70(下面还简称为“检测区域70”)和没有检测到巩膜突SS的周向上的区域72(下面还简称为“非检测区域72”)重叠于前眼部图像来进行显示。
如图7中的(b)所示,当在步骤S14中在所有层析图像中都检测到巩膜突SS时,检测区域70被涵盖全周地显示,不显示非检测区域72。此时,检测区域70可以用线段来连接显示在相邻的层析图像中检测到的巩膜突SS,也可以显示为根据检测到的巩膜突SS的位置而计算出的基准正圆。另外,上述的基准正圆的计算方法例如与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6367534号所公开的公知的计算方法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下面,有时将该基准正圆的计算方法称为“SS全周拟合”(SS entire circumference fitting)。
另一方面,如图8中的(b)所示,当在步骤S14中在多个层析图像中包含没有检测到巩膜突SS的层析图像时,仅将与检测到巩膜突SS的位置对应的周向上的一部分显示为检测区域70,将与没有检测到巩膜突SS的位置对应的周向上的剩余部分显示为非检测区域72。检测区域70和非检测区域72例如能够使用SS全周拟合来确定。即,运算装置60使用检测到的多个巩膜突SS的位置通过SS全周拟合来计算基准正圆,显示基准正圆中、与检测到巩膜突SS的位置对应的范围作为检测区域70,且显示与没有检测到巩膜突SS的位置对应的范围作为非检测区域72。例如,如图8中的(b)所示,在受检眼E的上方和下方双方均没有充分开睑的情况下,检测区域70为除上方和下方以外的左侧的区域和右侧的区域,非检测区域72为上方的区域和下方的区域。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区域70用实线显示,非检测区域72用虚线显示。通过这样将检测区域70和非检测区域72以不同的形态来显示,检查人员易于区别检测区域70和非检测区域72。
另外,在触摸屏56上,显示前眼部图像(详细而言,使巩膜突SS的检测区域70和非检测区域72重叠的前眼部图像),并且显示包含角膜顶点、且与Y轴及Z轴(参照图1和图2)平行的剖面的层析图像。运算装置60使表示巩膜突SS的位置的线段74与显示于触摸屏56上的层析图像重叠显示。具体而言,如图7中的(b)所示,在受检眼E的上方和下方是检测区域70的情况下,在层析图像中,在与显示于前眼部图像的检测区域70对应的位置显示线段74。因此,在层析图像中,巩膜突SS位于线段74上。另一方面,如图8中的(b)所示,在受检眼E的上方和下方为非检测区域72的情况下(或者,受检眼E的上方和下方中任一方是非检测区域72的情况下),在与显示前眼部图像的非检测区域72的位置(即,基准正圆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显示线段74。因此,在层析图像中没有拍摄到受检眼E的部分显示线段74。
接着,运算装置60判定在由步骤S16显示的前眼部图像中是否包含非检测区域72(S18)。当在前眼部图像中不包含非检测区域72时(在步骤S18中为否),能够判定为涵盖全周获取到巩膜突SS的层析图像(参照图7中的(b))。因此,结束获取受检眼E的巩膜突SS的图像的处理。
另一方面,当在前眼部图像中包含非检测区域72时(在步骤S18中为是),能够判定为存在沿周向没有获取到巩膜突SS的层析图像的部分。在该情况下,如图8中的(b)所示,运算装置60使触摸屏56显示指示非检测区域72的标记76(S20)。例如,在图8中的(b)中,在受检眼E的上方和下方存在非检测区域72。因此,分别显示指示上方的非检测区域72和下方的非检测区域72的标记76。据此,能够向检查人员告知没有拍摄到受检眼E的哪一区域,由此能够催促检查人员重新拍摄非检测区域72。因此,检查人员能够准确地掌握受检眼E中没有拍摄到的区域,由此能够减少重新拍摄受检眼E的次数。检查人员按照被告知的标记76,以拍摄非检测区域72的方式来重新拍摄受检眼E的前眼部的层析图像。例如,在显示出指示受检眼E的上方的标记76的情况下,检查人员使受检眼E的上方开睑来拍摄受检眼E。在显示出指示受检眼E的上方的标记76和指示下方的标记76的情况下,检查人员使受检眼E的上方和下方开睑来拍摄受检眼E、或者使受检眼E的上方和下方中的任一方开睑来拍摄受检眼E。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出指示非检测区域72的标记76,但并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如用不同的颜色来显示检测区域70和非检测区域72(例如,用绿色显示检测区域70,用红色显示非检测区域72)或者仅使非检测区域72闪烁等那样,以比检测区域70更易于注视非检测区域72的形态来显示非检测区域72,只要能向检查人员告知非检测区域72即可。另外,也可以代替显示用于指示非检测区域72的标记76(或者,与标记76的显示一并),通过“请重新拍摄上侧和下侧”等语音来告知非检测区域72。
接着,运算装置60判定是否输入了用于获取受检眼E的层析图像的检查开始的指示(S22)。即,运算装置60判定是否由检查人员输入了重新拍摄受检眼E的层析图像的指示。在没有输入检查开始的指示的情况下(步骤S22为否),运算装置60待机到输入检查开始的指示为止。另一方面,在输入了检查开始的指示的情况下(在步骤S22中为是),运算装置60获取受检眼E的前眼部的层析图像(S24),且检测获取到的各层析图像的巩膜突SS(S26)。另外,步骤S24和步骤S26的处理与上述的步骤S12和步骤S14的处理同样,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接着,运算装置60进行在步骤S12中获取到的图像(以下,还称为第1次的拍摄图像)和在步骤S24中获取到的图像(以下还称为第2次的拍摄图像)的匹配(S28)。在第1次的拍摄图像和第2次的拍摄图像中,受检眼E的拍摄范围不同。例如,在第1次的拍摄图像中,拍摄到除受检眼E的上方和下方以外的中央部分,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第2次的拍摄图像中拍摄到除受检眼E的上方以外的下方和中央部分。运算装置60使用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拍摄范围和第2次的拍摄图像的拍摄范围的共同部分,来进行第1次的拍摄图像和第2次的拍摄图像的位置对准。据此,当进行后述的合成处理时,能够抑制在第1次的拍摄图像与第2次的拍摄图像之间产生偏移。
另外,匹配的方法并没有特别地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能够使用以下的方法来进行匹配。首先,运算装置60分别针对第1次的拍摄图像和第2次的拍摄图像,按扫描角生成二维层析图像。另外,使生成的二维层析图像分别包含角膜顶点。接着,运算装置60对由第1次的拍摄图像得到的多个二维层析图像和由第2次的拍摄图像得到的多个二维层析图像进行图案匹配,求得其差最小的角度差。具体而言,在使第1次的拍摄图像和第2次的拍摄图像的角膜顶点位置对准的状态下,一边改变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基准线(通过角膜顶点的直线)与第2次的拍摄图像的基准线(通过角膜顶点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一边分别针对由第1次的拍摄图像得到的多个二维层析图像,计算与由第2次的拍摄图像得到的多个二维层析图像所对应的亮度的亮度差,且获取这些计算出的亮度差的总和。当计算亮度差时,通过比较对应的2个二维层析图像的角膜前表面的亮度信息来进行计算。然后,确定亮度差的总和为最小的角度差(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基准线与第2次的拍摄图像的基准线所成的角度),将这些角度差确定为第1次的拍摄图像与第2次的拍摄图像的角度偏移(2个拍摄图像的扫描角的偏移)。然后,考虑所确定的角度偏移(扫描角的偏移)将第1次的拍摄图像和第2次的拍摄图像位置对准。
另外,也可以使用SS全周拟合来进行匹配。具体而言,运算装置60首先分别针对第1次的拍摄图像和第2次的拍摄图像,通过SS全周拟合来计算基准正圆。接着,运算装置60针对第1次的拍摄图像,计算检测到的巩膜突SS的位置与基准正圆之间的差,并将该差的总和为最小的角度作为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偏移角。另外,运算装置60针对第2次的拍摄图像,计算检测到的巩膜突SS的位置与基准正圆之间的差,将该差的总和成为最小的角度作为第2次的拍摄图像的偏移角。然后,以基准正圆的中心一致的方式进行第1次的拍摄图像与第2次的拍摄图像在XY方向上的位置对准,且使位置相对于第1次的拍摄图像偏移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偏移角相应的量,并且使位置相对于第2次的拍摄图像偏移第2次的拍摄图像的偏移角相应的量,进行第1次的拍摄图像与第2次的拍摄图像在角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准。
另外,也可以使用前眼部图像来匹配。具体而言,运算装置60首先分别针对与第1次的拍摄图像对应的前眼部图像和与第2次的拍摄图像对应的前眼部图像,来确定受检眼E的虹膜。接着,运算装置60以所确定的虹膜的模样一致的方式进行匹配,使第1次的拍摄图像与第2次的拍摄图像进行位置对准。例如,从第1次的拍摄图像提取所确定的受检眼E的虹膜的特征纹理,从第2次的拍摄图像中提取所确定的受检眼E的虹膜的特征纹理。然后,以由第1次的拍摄图像中提取出的特征纹理和从第2次的拍摄图像中提取出的特征纹理一致的方式,确定第1次的拍摄图像与第2次的拍摄图像的微动角度及移动量,进行2个拍摄图像的位置对准。
另外,也可以使用受检眼E的测定数据(例如,对受检眼E赋予特征的测定参数)来进行匹配。测定数据例如能够使用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ing distance:AOD),但所使用的测定数据的种类并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运算装置60首先分别获取由第1次的拍摄图像获取到的AOD数据和由第2次的拍摄图像获取到的AOD数据。在拍摄范围共同的部分中,2个AOD数据一致。因此,运算装置60以2个AOD数据一致的部分重叠的方式,使2个AOD数据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偏移。据此,使第1次的拍摄图像和第2次的拍摄图像位置对准。
接着,运算装置60将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非检测区域72置换为第2次的拍摄图像的对应的区域,合成2个拍摄图像(S30)。即,运算装置60从第2次的拍摄图像中截取与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非检测区域72对应的区域,与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检测区域70合成。例如,如图8中的(b)所示,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非检测区域72是受检眼E的上方和下方两个位置,设在第2次拍摄时,使受检眼E的下方开睑,上方没有开睑。即,在第2次的拍摄图像中一方面拍摄到受检眼E的下方的巩膜突SS,另一方面没有拍摄到受检眼E的上方的巩膜突SS。在该情况下,运算装置60从第2次的拍摄图像中,截取与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上方的非检测区域72对应的区域和与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下方的非检测区域72对应的区域双方,与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检测区域70合成。于是,与受检眼E的左右的巩膜突SS一起,生成拍摄到受检眼E的下方的巩膜突SS的状态下的图像(即,仅没有拍摄到受检眼E的上方的巩膜突SS的状态下的图像)。
另外,运算装置60也可以仅截取在第2次的拍摄图像中检测到的部分,与第1次的拍摄图像合成。详细而言,运算装置60首先确定第2次的拍摄图像的检测区域70和非检测区域72。接着,运算装置60仅截取第2次的拍摄图像的检测区域70中、与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非检测区域72对应的区域,与第1次的拍摄图像合成。即,在上述例子中,运算装置60从第2次的拍摄图像中,仅截取与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下方的非检测区域72对应的区域。然后,运算装置60在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检测区域70和上方的非检测区域72上,合成第2次的拍摄图像的所截取到的区域(即,与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下方的非检测区域72对应的区域)。
接着,运算装置60使触摸屏56显示在步骤S30中生成的合成图像,并且使合成图像的检测区域70和非检测区域72重叠于合成图像来显示(S32)。然后,运算装置60判定在由步骤S30生成的合成图像中是否包含非检测区域72(S34)。当在合成图像中包含非检测区域72时(在步骤S34中为是),返回步骤S20,重复步骤S20~步骤S34的处理。另一方面,当在合成图像中不包含非检测区域72时(在步骤S34中为否),结束获取受检眼E的巩膜突SS的图像的处理。
例如,如图8中的(b)所示,第1次的拍摄图像的非检测区域72是受检眼E的上方和下方这两个位置,如图9所示,在第2次拍摄时使受检眼E的下方开睑,上方没有开睑的情况下,在由步骤S30生成的合成图像中包含受检眼E上方的非检测区域72。在该情况下,返回步骤S20,如图10所示,运算装置60使触摸屏56显示用于指示受检眼E上方的非检测区域72的标记76。据此,检查人员能够知道没有拍摄到受检眼E上方的巩膜突SS的情况。然后,检查人员按照指示在使受检眼E的上方开睑的状态下重新拍摄受检眼E。于是,如图11所示,拍摄受检眼E上方的巩膜突SS。在此之后,运算装置60执行步骤S22~步骤S34的处理,从第3次的拍摄图像中截取与受检眼E上方的非检测区域72对应的区域,在由之前的步骤S30的处理中生成的合成图像上合成从第3次的拍摄图像中截取的区域。于是,生成图7(a)所示的巩膜突SS被涵盖全周拍摄到的图像。这样,即使在1次拍摄中无法获取到巩膜突SS被涵盖全周拍摄到的图像,也能够通过合成多个图像,来生成拍摄到所期望的范围的图像。
当使用本实施例的眼科装置1时,能够通过合成多次拍摄到的拍摄图像,来生成巩膜突SS被涵盖全周拍摄到的图像。因此,无需到能拍摄到所期望的图像为止而多次拍摄受检眼E,由此,能够减少用于获取所期望的图像的拍摄次数。另外,由于向检查人员告知非检测区域72,因此,检查人员能够适宜地掌握应该再次拍摄的区域。因此,能够减少用于获取所期望的图像的拍摄次数。由于能够这样减少拍摄次数,因此,能够减少被检者的负担。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获取(生成)巩膜突SS被涵盖周向整体拍摄到的图像,但并不限定于这种结构。拍摄对象部位并不限定于巩膜突SS,也可以是受检眼E内的任意部位或区域。例如,对象部位可以是包含巩膜突SS的前房角部,也可以是包含角膜的前眼部区域。另外,对象部位也可以包括前眼部以外的受检眼的组织的区域。另外,合成图像也可以不以包含巩膜突SS等的对象部位的整体的方式生成,如果包含所期望的范围,则也可以不包含对象部位整体。例如,合成图像也可以不以包含对象部位的周向整体(即,360度)的方式生成,而以包含周向上的所期望的范围(例如,270度以上)的方式来生成。
说明与在实施例中说明的眼科装置1有关的注意点。实施例的干涉光学系统14和K-clock发生装置50是“拍摄部”的一例,触摸屏56是“显示部”和“告知部”的一例,运算装置60是“运算部”的一例。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具体例,但这些只不过是示例,并没有限定本技术方案的范围。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技术中,包括对以上所示例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另外,本说明书或者附图所说明的技术要素单独或者通过各种组合来发挥技术实用性,并不限定于申请时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组合。

Claims (8)

1.一种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用于拍摄受检眼的对象部位的拍摄部;和运算部,
所述运算部构成为能够执行图像获取处理和合成处理,其中,
在所述图像获取处理中,获取由所述拍摄部拍摄到的所述对象部位的第1图像和在不同于所述第1图像的时间拍摄到的所述对象部位的第2图像;
在所述合成处理中,合成所述第1图像和所述第2图像来生成1个所述对象部位的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用于显示所述对象部位的图像,
所述显示部显示通过所述合成处理合成的所述对象部位的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图像是第1区域处于开睑的状态时拍摄到的图像,
所述第2图像是不同于所述第1区域的第2区域处于开睑的状态时拍摄到的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合成处理中,使所述第1图像和所述第2图像中共同的部分位置对准来合成所述第1图像和所述第2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算部构成为还能够执行非检测区域确定处理,该非检测区域确定处理确定所述第1图像中的、没有检测到所述对象部位的非检测区域,
在所述合成处理中,在所述第1图像的检测到所述对象部位的部分合成所述第2图像中的、与所述第1图像的所述非检测区域对应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告知部,当在由所述拍摄部拍摄到的图像中包含没有检测到所述对象部位的非检测区域时,所述告知部告知所述非检测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告知部还构成为:
当所述非检测区域为所述受检眼的上方时进行指示以使所述受检眼的上方开睑;
当所述非检测区域为所述受检眼的下方时进行指示以使所述受检眼的下方开睑;
当所述非检测区域为所述受检眼的上方和下方时进行指示以使所述受检眼的上方和下方开睑。
8.一种眼科装置,该眼科装置用于测定受检眼的对象部位,其特征在于,
具有:用于拍摄所述对象部位的拍摄部;运算部;和告知部,
所述运算部构成为能够执行图像获取处理和非检测区域确定处理,其中,
在所述图像获取处理中,获取由所述拍摄部拍摄到的所述对象部位的图像;
在所述非检测区域确定处理中,确定所述对象部位的图像中的、没有检测到所述对象部位的非检测区域,
所述告知部告知由所述运算部确定的所述非检测区域。
CN202011104227.2A 2019-10-15 2020-10-15 眼科装置 Pending CN1126563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8922A JP7417981B2 (ja) 2019-10-15 2019-10-15 眼科装置
JP2019-188922 2019-10-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6368A true CN112656368A (zh) 2021-04-16

Family

ID=72885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04227.2A Pending CN112656368A (zh) 2019-10-15 2020-10-15 眼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57255B2 (zh)
EP (1) EP3808248A3 (zh)
JP (1) JP7417981B2 (zh)
CN (1) CN11265636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9042B2 (ja) * 2019-11-29 2024-0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医用画像処理装置、光干渉断層撮影装置、医用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37141A (ja) 1981-08-27 1983-03-04 Sumitomo Chem Co Ltd 繊維強化金属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US20020186875A1 (en) 2001-04-09 2002-12-12 Burmer Glenna C. Computer methods for image pattern recognition in organic material
JP2005261450A (ja) 2004-03-16 2005-09-29 Canon Inc 眼科撮影装置
JP5432625B2 (ja) 2009-07-29 2014-03-05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眼科観察装置
US8672480B2 (en) 2009-09-30 2014-03-18 Nidek Co., Ltd. Ophthalmic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JP5762712B2 (ja) 2010-09-30 2015-08-12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観察システム
JP5704946B2 (ja) 2011-02-04 2015-04-22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撮影装置
JP5649997B2 (ja) 2011-02-04 2015-01-07 株式会社トーメ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眼科装置
JP5808576B2 (ja) 2011-05-26 2015-11-10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眼科撮影装置
WO2013021855A1 (ja) 2011-08-09 2013-02-1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及び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US9489753B1 (en) 2016-07-19 2016-11-08 Eyedeal Scanning, Llc Reconstruc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of an object from surface or slice scans compensating for motion blur
WO2013059333A2 (en) 2011-10-17 2013-04-25 Eyedeal Scanning,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eye topography
JP6217085B2 (ja) * 2013-01-23 2017-10-25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撮影装置
US8992023B2 (en) 2013-04-08 2015-03-31 University Of Miami Indices for management of dry eye syndrome, corneal ectasia, keratoplasty graft rejection and failure and Fuchs' dystrophy
JP6367534B2 (ja) 2013-09-27 2018-08-01 株式会社トーメ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前眼部3次元画像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前眼部3次元画像処理方法
EP2865324B1 (en) 2013-09-27 2016-06-15 Tomey Corporation Anterior segment three-dimensional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anterior segment three-dimensional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JP2014094300A (ja) 2013-12-19 2014-05-22 Topcon Corp 開瞼検出装置
CA2982843C (en) * 2015-04-17 2022-05-17 Arris Solutions, Inc. Synchronization of sbs suppression modulation to enable small offset, obi free, wdm signal transmission
JP6607346B2 (ja) 2015-06-11 2019-11-20 株式会社トーメ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前眼部光干渉断層撮影装置および前眼部光干渉断層撮影方法
JP2017093854A (ja) 2015-11-25 2017-06-01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眼科撮影装置及び眼科画像表示装置
JP7104516B2 (ja) 2016-02-02 2022-07-21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断層画像撮影装置
US10881293B2 (en) 2016-07-22 2021-01-05 Brandeis Universit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urveying the sclera of the eye
JP6845983B2 (ja) 2016-09-29 2021-03-24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スリットランプ
US20190328225A1 (en) 2016-12-06 2019-10-31 Sony Corporatio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operating microscope system
JP6922358B2 (ja) * 2017-04-06 2021-08-18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生体観察システムおよび生体観察制御プログラム
AU2018292122A1 (en) 2017-06-27 2020-01-16 Eyedeal Scanning, Llc Topology guided ocular lens design
JP2019042304A (ja) 2017-09-05 2019-03-22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用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7106311B2 (ja) 2018-03-16 2022-07-26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眼科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7185255B2 (ja) * 2018-05-16 2022-12-07 株式会社トーメ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断層画像処理装置、これを備える眼科装置、及び断像画像を処理する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EP3690888A1 (en) * 2019-01-31 2020-08-05 Nidek Co., Ltd. Ophthalmologic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ophthalmologic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06217A1 (en) 2021-04-15
EP3808248A3 (en) 2021-07-07
JP7417981B2 (ja) 2024-01-19
EP3808248A2 (en) 2021-04-21
US11857255B2 (en) 2024-01-02
JP2021062077A (ja) 2021-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84826B1 (en) Ophthalmic apparatus
EP2786699B1 (en) Ophthalmologic apparatus
EP3449807B1 (en) Ophthalmologi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JP6685144B2 (ja) 眼科装置及び眼科検査システム
JP6899632B2 (ja) 眼科撮影装置
US10786153B2 (en) Ophthalmologic imaging apparatus
JP6776076B2 (ja) Oct装置
JP6923392B2 (ja) 眼科装置
JP7164679B2 (ja) 眼科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2656368A (zh) 眼科装置
JP7148114B2 (ja) 眼科装置
JP7148113B2 (ja) 眼科装置
JP6936676B2 (ja) 眼科装置
JP2022031533A (ja) 眼科撮影装置
JP2022071191A (ja) 眼科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9130046A (ja) 眼科装置
JP2016041162A (ja) 前眼部解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