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8799B - 卷取体和卷取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卷取体和卷取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38799B
CN112638799B CN201980057400.7A CN201980057400A CN112638799B CN 112638799 B CN112638799 B CN 112638799B CN 201980057400 A CN201980057400 A CN 201980057400A CN 112638799 B CN112638799 B CN 1126387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material
filaments
winding
fibers
m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74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38799A (zh
Inventor
仲井朝美
梶政隆
高木光朗
本近俊裕
松本信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 Inc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638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8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38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8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5/00Wound packages of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5/04Wound packages of filamentary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win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65H2701/313Synthetic polymer thr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7Tapes

Landscapes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Winding Of Webs (AREA)
  • Reinforced Plastic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混纤丝在卷取时、使用时的脱散或松弛、下层的紊乱、或者断线的混纤丝的卷取体和卷取体的制造方法。一种卷取体,其具有芯材和在前述芯材上络交卷绕的混纤丝,前述混纤丝沿着两个以上的方向络交卷绕于前述芯材,将前述卷取体以前述芯材的圆筒方向直立的方式放置在遮光空间内的白色基板上,从如下的点,以面向包含前述圆筒的中心轴在内的面的方式进行光照射时,在前述络交卷绕的混纤丝的表面形成与前述络交卷绕的方向数量相等的直线状反射线,所述点是在前述白色基板面上自前述芯材的中心轴与前述白色基板的交点沿与中心轴垂直的方向移动芯材的半径+180cm、进而沿与白色基板的基板面垂直的方向移动210cm而得的点。

Description

卷取体和卷取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卷取体和卷取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热塑性树脂的机械强度,广泛进行配混增强纤维的操作。其中,提出了在热塑性树脂纤维中分散有连续增强纤维的混纤丝(专利文献1等)。这种混纤丝既具有高强度,又兼具适度的柔软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公报第2016/159340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那样的组合有热塑性树脂纤维和连续增强纤维的混纤丝存在在制造时的卷取中需要多加注意的情况。具体而言,混纤丝与所谓的预浸料不同,热塑性树脂相对于连续增强纤维的浸渗率非常低,因此,在卷取时、使用时容易发生脱散(fraying)或松弛(slackening)、或者卷绕于更内侧的混纤丝(以下有时称为“下层”)的紊乱。此外,混纤丝在卷取时、使用时有时发生断线。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该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和/或防止混纤丝的脱散或松弛、下层的紊乱、或者断线的混纤丝的卷取体和卷取体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基于上述课题,本发明人进行研究的结果,通过下述手段<1>,优选通过<2>~<15>来解决上述课题。
<1>一种卷取体,其具有芯材和在前述芯材上络交卷绕的混纤丝,前述混纤丝沿着两个以上的方向络交卷绕于前述芯材,将前述卷取体以前述芯材的圆筒方向直立的方式放置在遮光空间内的白色基板上,从如下的点,以面向包含前述圆筒的中心轴在内的面的方式进行光照射时,在前述络交卷绕的混纤丝的表面形成与前述络交卷绕的方向数量相等的直线状反射线,所述点是在前述白色基板面上自前述芯材的中心轴与前述白色基板的交点沿与中心轴垂直的方向移动芯材的半径+180cm、进而沿与白色基板的基板面垂直的方向移动210cm而得的点。
<2>根据<1>所述的卷取体,其中,前述混纤丝由连续增强纤维和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构成。
<3>根据<1>或<2>所述的卷取体,其中,前述混纤丝以在其与最近的沿着相同方向络交卷绕的混纤丝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进行了络交卷绕,前述混纤丝由连续增强纤维和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构成,前述连续增强纤维相对于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分散度为90%以上,前述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相对于连续增强纤维的浸渗率为5%以下;
前述分散度是指如下的值:将混纤丝用环氧树脂包埋,研磨前述包埋的混纤丝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使用超深度彩色3D形状测定显微镜拍摄截面图,在拍摄图像中,放射状且等间隔地画出6条辅助线,测量各辅助线上存在的连续增强纤维区域的长度,记作a1、a2、a3…ai(i=n),测量各辅助线上存在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区域的长度,记作b1、b2、b3…bi(i=m),并利用下式而算出的值,
前述浸渗率是指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向连续增强纤维浸渗的比例,是以所浸渗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积相对于混纤丝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积的比例作为基准而表示的值。
<4>根据<2>或<3>所述的卷取体,其中,前述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包含聚酰胺树脂、聚醚酮树脂和聚苯硫醚树脂中的至少1种。
<5>根据<2>或<3>所述的卷取体,其中,前述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包含聚酰胺树脂,所述聚酰胺树脂由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和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构成,且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的50摩尔%以上源自苯二甲胺。
<6>根据<2>~<5>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取体,其中,前述连续增强纤维包含碳纤维和玻璃纤维中的至少1种。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取体,其中,前述混纤丝沿着两个方向~四个方向进行了络交卷绕。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取体,其中,前述混纤丝至少沿着相对于与芯材的中心轴正交的直线为3~35°的方向和-3~-35°的方向进行了络交卷绕。
<9>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取体,其中,将前述混纤丝在前述芯材上络交卷绕一圈时,在芯材的中心轴方向的中央部分移动了14~45mm。
<10>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取体,其中,前述混纤丝是宽度为7~20mm的带状。
<11>根据<10>所述的卷取体,其中,前述混纤丝在芯材上络交卷绕一圈时,在芯材的中心轴方向的中央部分移动的距离与前述混纤丝的宽度的比率、即移动的距离/混纤丝的宽度为2.0~12.0。
<12>根据<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取体,其中,前述芯材的直径为5~20cm。
<13>一种卷取体,其具有芯材和在前述芯材上络交卷绕的混纤丝,前述混纤丝以在其与最近的沿着相同方向络交卷绕的混纤丝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进行了络交卷绕,前述混纤丝由连续增强纤维和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构成,前述连续增强纤维相对于连续热塑性树脂的分散度为90%以上,前述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相对于连续增强纤维的浸渗率为5%以下,前述混纤丝沿着两个方向~四个方向进行了络交卷绕,前述混纤丝至少沿着相对于与芯材的中心轴正交的直线为3~25°的方向和-3~-25°的方向进行了络交卷绕,前述混纤丝在芯材上络交卷绕一圈时,在芯材的中心轴方向的中央部分移动的距离与前述混纤丝的宽度的比率、即移动的距离/混纤丝的宽度为2.0~12.0,前述混纤丝是宽度为7~20mm的带状,前述混纤丝在芯材上络交卷绕的宽度与前述混纤丝的宽度的比率、即络交卷绕的宽度/混纤丝的宽度为15~40,前述芯材的直径为5~20cm;
前述分散度是指如下的值:将混纤丝用环氧树脂包埋,研磨前述包埋的混纤丝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使用超深度彩色3D形状测定显微镜拍摄截面图,在拍摄图像中,放射状且等间隔地画出6条辅助线,测量各辅助线上存在的连续增强纤维区域的长度,记作a1、a2、a3…ai(i=n),测量各辅助线上存在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区域的长度,记作b1、b2、b3…bi(i=m),并利用下式而算出的值,
前述浸渗率是指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向连续增强纤维浸渗的比例,是以所浸渗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积相对于混纤丝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积的比例作为基准而表示的值。
<14>根据<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取体,其中,前述混纤丝未加捻。
<15>一种卷取体的制造方法,其为制造<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取体的方法,其包括:将前述混纤丝络交卷绕于芯材时,沿着相对于与芯材正交的直线为3~25°的方向和-3~-25°的两个以上的方向进行络交卷绕,且以最近的沿着相同方向络交卷绕的混纤丝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进行络交卷绕。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可提供能够有效地抑制混纤丝的脱散或松弛、下层的紊乱、或者断线的混纤丝的卷取体和卷取体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卷取体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混纤丝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3是针对本发明的卷取体以侧视的方式示意性地示出将混纤丝卷绕于芯材的工序的工序说明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卷取体的光照射所采用的遮光空间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5是以从侧面观察的状态(a)和从上方观察的状态(b)来示意性表示对卷取体进行光照射的试验的形态的试验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对混纤丝的截面图进行显微镜观察的图像。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卷取体的外观的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说明书中,“~”以包括其前后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和上限值的含义来使用。
本发明的卷取体的特征在于,其具有芯材和在前述芯材络交卷绕的混纤丝,前述混纤丝沿着两个以上的方向络交卷绕于前述芯材,将前述卷取体以前述芯材的圆筒方向直立的方式放置在遮光空间内的白色基板上,从如下的点,以面向包含前述圆筒的中心轴在内的面的方式进行光照射时,在前述络交卷绕的混纤丝的表面形成与前述络交卷绕的方向数量相等的直线状反射线,所述点是在前述白色基板面上自前述芯材的中心轴与前述白色基板的交点沿与中心轴垂直的方向移动芯材的半径+180cm、进而沿与白色基板的基板面垂直的方向移动210cm而得的点。通过采用该构成,能够有效地抑制脱散或松弛、下层的紊乱和断线。尤其是,能够有效地抑制混纤丝在卷取时、使用时(退卷时、成形加工时)的脱散或松弛、下层的紊乱和断线。此处,由于连续增强纤维刮划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邻接的混纤丝等而容易发生断线,但本发明中能够有效地抑制该断线。
<反射线>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卷取体的立体图。图1所示的卷取体10中,具有芯材1和络交卷绕于芯材1的混纤丝2。此处,络交卷绕是指:沿着相对于与芯材的中心轴c垂直的线发生倾斜的方向卷取混纤丝。在图1的卷取体中,混纤丝2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了络交卷绕。络交卷绕的方向是指:相对于与芯材的中心轴c垂直的线倾斜地进行卷取时的角度。即,混纤丝2沿着两个以上的方向络交卷绕是指将卷取角度设定为2个以上而进行络交卷绕。例如,可列举出:详情如后述图3所示,第一次卷绕(第1层)沿着d1方向进行卷绕,第二次卷绕(第2层)沿着d2方向进行卷绕。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考虑到便于理解,将络交卷绕的混纤丝之中的一部分变更颜色来示出。
络交卷绕的方向、即反射线的数量优选为2~6,更优选为2~4,进一步优选为3或4。通过设为3以上,从而不易与邻接的下层或上层的混纤丝缠绕,能够更适当地卷取混纤丝。此外,通过将络交卷绕的方向的数量设为奇数,能够制成更美观且优异的卷取体。
本发明的卷取体中,反射线以数量与络交卷绕的方向的数量相同的方式进行调整。反射线在例如从后述<照射条件>中记载的规定位置照射光时出现。反射线71、72是通过光照射而发生反射的线,在卷取至卷取体的混纤丝的表面沿着芯的中心轴c方向大致笔直地形成。此外,沿着3个方向络交卷绕时,以在络交卷绕的混纤丝的表面出现3条反射线的方式进行调整。进而,如果是四个方向,则以出现4条反射线的方式进行调整,如果是5个方向,则以出现5条反射线的方式进行调整。前述反射线的数量的调整可通过例如将分散度高、浸渗率低的混纤丝以在其与最近的沿相同方向络交卷绕的混纤丝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进行络交卷绕来实现。此外,也可通过适当调整络交卷绕的角度、芯材的直径、混纤丝的卷取宽度、卷取宽度/混纤丝宽度、卷取的混纤丝的长度等来实现。
本实施方式的反射线71、72出现在芯材的中心轴c方向(通常成为卷取体的长度方向)。反射线71、72的宽度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芯材的直径(图3),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下。作为下限,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以上。通过设为这种宽度的反射线,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脱散或松弛、下层的紊乱和断线。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反射线出现的方向的直线状态,除了几何学意义上的直线之外,还包括如图1所示那样呈现略微折线状或者混杂有曲线状部分的情况。此外,反射线可以出现在卷取体的芯材的中心轴c方向的全长上,但在端部未必受到该限定。
反射线的颜色没有特别限定,通常看上去是与从光源照射的光的颜色为相同系统的颜色,通常看上去是白色至发黄的白色。
<混纤丝>
混纤丝2优选使用具有宽度的带状物。然而,混纤丝可以为丝状、束状。图1的圆中描绘出了将混纤丝2的状态放大的示意图。此外,混纤丝2的示意性截面图示于图2。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混纤丝2由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21和连续增强纤维22构成。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和连续增强纤维分别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此处,由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和连续增强纤维22构成是指:在不超过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构成要素。
本实施方式的混纤丝2中,如图1所示那样,优选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21与连续增强纤维22彼此未捻合,更优选以并列的状态制成带状。本实施方式中的混纤丝2与预浸料不同,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21的大半在保持纤维形状的状态下存在于连续增强纤维22中,在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21与连续增强纤维22进行了混纤的状态下汇集成带状、束状或丝状。这些纤维利用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21的表面处理剂、进而连续增强纤维22的表面处理剂而汇集成带状等。
本发明中,混纤丝的厚度t(图2)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3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μm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0μ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210μm以下。
本发明中,混纤丝的宽度w11(图3)优选为0.5mm以上、更优选为1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mm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上、再进一步优选为7mm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mm以下。
混纤丝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带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0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0m以上。作为上限,实际上为100000m以下,更实际为10000m以下,进一步实际为5000m以下。通过将混纤丝的长度设为10m以上,能够充分地束缚混纤丝。
混纤丝的厚度t与宽度w11的关系、即w11/t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0以下、更优选为5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下、再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下。通过设为这种范围,能够获得更柔软的材料。
<络交卷绕>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络交卷绕的形态的图。图3是沿着3个方向进行络交卷绕的方式。图3的(a)是在芯材1上第一次卷绕的状态。在第一次卷绕时,混纤丝2在芯材1上沿着D1方向且d1方向进行卷取。
混纤丝通常从络交卷绕的宽度的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进行络交卷绕,但未必需要从一个端部开始卷绕,也可以从中心部附近开始卷绕。
本实施方式中,此外,沿着相对于芯材1的中心轴c方向发生倾斜的方向(络交卷绕的方向)d1卷取混纤丝。
像这样,沿着D1方向且d1方向卷取的方法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可通过从固定的方向供给混纤丝,且使芯材一边旋转一边适当变更其卷取角度来实施。本实施方式中,在混纤丝2卷取至芯材1时,优选在最近的沿着相同方向络交卷绕的混纤丝之间维持间隙w1并卷取。像这样,通过隔开间隙地进行络交卷绕,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脱散。进而,通过隔开间隙地进行络交卷绕,在卷取至第二次以上的卷绕时,能够有效地抑制下侧(更接近芯材的一侧)的混纤丝的紊乱。
卷取方法可例示出例如将芯材固定并摆动导纱器来络交的方法、将导纱器固定并摆动芯材来络交卷绕的方法。混纤丝为带状(扁平状)的形状时,优选摆动芯材来络交卷绕的方法。通过摆动芯材来络交卷绕,容易维持带状(扁平状)的形状。进而,在卷取混纤丝时,优选以不对混纤丝加捻的方式进行卷取。
本发明中,络交卷绕时的混纤丝的间隙w1优选为3mm以上、更优选为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mm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10mm以上、再进一步优选为13mm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0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m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30mm以下、再进一步优选为25mm以下、再进一步优选为20mm以下。通过对络交卷绕的混纤丝设置上述范围的间隙,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混纤丝的滑落、紊乱。
混纤丝的宽度w11与间隙w1之比(w1/w11)优选为0.1以上、更优选为0.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3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2以下、更优选为1.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
图3的(b)表示第二次卷绕的状态。如该图所示那样,此处,混纤丝2沿着D2方向且d2方向移动并卷取。前述方向d2设为与第一次卷绕的方向d1不同的方向。具体而言,相对于与中心轴垂直的线v的络交卷绕角度θ2相对于垂直线v位于与角度θ1相反的一侧。本说明书中,将这样地夹着垂直线v而位于两侧的方向以络交卷绕角度θ的正角度和负角度的形式来定义。例如,角度θ1为+20°时,角度θ2以-15°的形式来表示。
第二次卷绕的络交卷绕间隙w2与第一次卷绕(第1层)的w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间隙w2的优选范围,与间隙w1相同。
图3的(c)表示第三次卷绕的状态。此时的卷取方向是方向D1且d3方向。其是相对于垂直线v与第一次卷绕的方向d1相同的一侧,络交卷绕角度θ3设为正角度(例如+7°)。
第三次卷绕的络交卷绕的间隙w3与第一次卷绕的w1、第二次卷绕的w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间隙w3的优选范围,与间隙w1相同。
像这样,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在3个方向(d1、d2、d3)进行了络交卷绕。换言之,络交卷绕角度(θ1、θ2、θ3)设为3个角度。如果一边进一步反复这样的3个方向一边进一步卷绕,则形成沿着3个方向卷取的卷取体。
络交卷绕角度θ(例如图3中的θ1~θ3)优选为3°以上、更优选为5°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35°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在负方向上,优选的角度θ也相同,具体而言,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5°以下。作为下限,优选为-35°以上、更优选为-2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8°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通过将络交卷绕的角度θ设为±35°以下,在芯材的端部使混纤丝折返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脱散。
需要说明的是,络交卷绕的角度不是几何学意义上的角度,可以包含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通常的误差。例如,小于1°的差作为误差而解释为沿着相同方向进行了络交卷绕。
将前述混纤丝在芯材上络交卷绕一圈时,在芯材的中心轴c方向的中央部分移动的距离(例如图3中的“wt”的距离)优选为14mm以上、更优选为1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mm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10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m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42m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40mm以下。此外,在芯材上络交卷绕一圈时,在芯材的中心轴c方向上移动的距离除了端部之外是固定的。另一方面,端部成为混纤丝的折返地点,但不限定于此。
前述wt的值在第一次卷绕(第1层)与第二次以上的卷绕(第2层以上)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相同。
前述混纤丝在芯材上络交卷绕一圈时,在芯材的中心轴方向的中央部分移动的距离与前述混纤丝的宽度的比率、即移动的距离/混纤丝的宽度优选为2.0~12.0、更优选为2.3~6.0。通过设为这种范围,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脱散。
在芯材1上络交卷绕混纤丝2时,在芯材1的中心轴c方向上移动的宽度、即卷取宽度(图3的wa、wb、wc)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0cm以上、更优选为15c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cm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40cm以下、更优选为35c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cm以下。本实施方式中,图3中分别示作第一次卷绕的卷取宽度wa、第二次卷绕的卷取宽度wb、第三次卷绕的卷取宽度wc。wa、wb、wc可以分别不同,但从使卷取宽度均匀的观点出发,各卷取宽度之差优选在卷取宽度的20%以内、更优选在10%以内、进一步优选在5%以内。
卷取宽度wa与混纤丝的宽度w11的比率(卷取宽度/混纤丝宽度)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18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1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为3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2以下。通过将卷取宽度/混纤丝宽度设为15以上,能够充分压住成为下层的混纤丝,更有效地抑制下层的紊乱。
混纤丝中的热塑性树脂纤维的体积(Vt)与连续增强纤维的体积(Vc)的比率以Vt/Vc的比率计优选为0.3以上、更优选为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8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以下。
混纤丝中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与连续增强纤维的比率没有特别限定,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质量(Mt)与连续增强纤维的质量(Mc)的比率(Mc/Mt)优选为0.1以上、更优选为0.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以下。
混纤丝中的连续增强纤维的质量比率优选为50~80质量%、更优选为55~75质量%。通过制成混纤丝,能够这样地配混大量的连续增强纤维。
本发明中使用的混纤丝优选构成混纤丝的纤维的95质量%以上由连续增强纤维和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构成,更优选为97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9质量%以上。构成混纤丝的纤维的100质量%可以由连续增强纤维和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构成。
<芯材>
本实施方式中,芯材采用直圆柱形态的物体。芯材的内部可以为中空,也可以为实心,通常采用中空的圆筒形芯材。芯材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树脂成形品、纸、金属性的物体。芯材的表面可以实施压花加工。由此,在进行络交卷绕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一次卷绕的混纤丝的移位。
芯材的直径dc(图3的(a))优选为1cm以上、更优选为5c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cm以上。作为上限,优选为50cm以下、更优选为20c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6c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13cm以下。
芯材的宽度(与直径dc垂直的方向的芯材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设为例如25~50cm。
此外,相对于芯材宽度的卷取宽度(例如图3的wa、wb、wc)以卷取宽度/芯材宽度计优选为0.5~0.95、更优选为0.7~0.93、进一步优选为0.8~0.91。
<照射条件>
本发明中,用于获得上述反射线的光照射条件可如下所示。
·将卷取体以芯材的圆筒方向直立的方式放置在遮光空间内的白色基板上
·从如下的点,以面向包含前述圆筒的中心轴在内的面的方式进行光照射,所述点是在白色基板面上自芯材的中心轴与白色基板的交点沿与中心轴垂直的方向移动芯材的半径+180cm、进而沿与白色基板的基板面垂直的方向移动210cm的点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光照射所采用的遮光空间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遮光空间60具有:由白色基板制成的底面63;由白色基板制成的左右的侧面61、64;由蓝色基板62制成的背面。本实施方式中,底面63制成矩形(正方形),其对角线的交点成为底面的中心点。以卷取体的芯材的中心轴c对准该中心点的方式配置有卷取体10。卷取体以其芯材1的圆筒方向直立的方式载置在白色基板(底面)63上。图4中示出遮光空间的尺寸,但其是本实施方式的一例,未必与其相同。
图5是以从侧面观察的状态(a)和从上方观察的状态(b)示意性表示对卷取体进行光照射的试验的情况的图的一例。图5中,自卷取体的芯材1的中心轴c移动芯材的半径+180cm的距离,从如此移动到的位置p进一步沿与白色基板的基板面垂直的方向移动210cm的距离,在如此移动而得的点设置有照明9。从此处以面向包含卷取体的中心轴在内的面的方式朝着卷取体照射光。
图5中,进而,沿着照明9的方向自芯材的中心轴c移动芯材的半径+35cm的距离,从如此移动到的位置q进一步沿与白色基板的基板面垂直的方向移动35cm,在如此移动而得的点配置有拍摄装置(照相机)。拍摄装置(照相机)8没有特别限定,可适合地使用市售的照相机。拍摄模式也可以是一般的模式,也可以是自动模式。
在该状态下,通过对本实施方式的卷取体(混纤丝的表面)照射光并拍摄其外观,能够获得图1所示的出现2个以上反射线的卷取体的图像。
要照射的光的一例是:光束为520lm、色温为5000K。在该照射条件下目视观察不到任何反射线时,可以任意确定波长420nm~700nm中的1个波长并且2750lm以上且5200lm以下的光束中的1个波长。此外,色温为2000~5000K。
<分散度>
本发明的卷取体中,连续增强纤维相对于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分散度优选为90%以上、更优选为9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2%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93%以上。作为上限,可以为100%,也可以为99%以下。通过如此提高分散度,能够有效地抑制脱散或松弛、断线。
本发明中,分散度是指连续增强纤维与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是否均匀混合的指标,该值越接近100%,则是指越均匀混合。分散度按照后述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浸渗率>
本发明中,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相对于连续增强纤维的浸渗率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4%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2%以下。作为下限值,可以为0%。通过将浸渗率设为5%以下,能够保持混纤丝的柔软度,有效地抑制混纤丝反弹成直线或容易紊乱。其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松弛。
浸渗率是指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向连续增强纤维浸渗的比例,是以所浸渗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积相对于混纤丝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积的比例作为基准而表示的值。浸渗率按照后述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
本发明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可以由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可以仅由1种或2种以上热塑性树脂组成,也可以包含其它成分。
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以使用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树脂类;聚酰胺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树脂类;聚碳酸酯树脂、聚氧亚甲基树脂(聚缩醛树脂)、聚醚酮、聚醚醚酮、聚醚酮酮、聚醚醚酮酮等聚醚酮树脂类;聚醚砜树脂、聚醚硫醚树脂、聚苯硫醚树脂、热塑性聚醚酰亚胺、热塑性聚酰胺酰亚胺、全芳香族聚酰亚胺、半芳香族聚酰亚胺等热塑性聚酰亚胺树脂类等,优选为聚酰胺树脂、聚醚酮树脂和聚苯硫醚树脂中的至少1种,更优选为至少聚酰胺树脂。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酰胺树脂,可列举出聚酰胺4、聚酰胺6、聚酰胺11、聚酰胺12、聚酰胺46、聚酰胺66、聚酰胺610、聚酰胺612、聚对苯二甲酰己二胺(聚酰胺6T)、聚邻苯二甲酰己二胺(聚酰胺6I)、聚酰胺66/6T、聚己二酰苯二甲胺、聚癸二酰苯二甲胺、聚十二酰苯二甲胺、聚酰胺9T、聚酰胺9MT、聚酰胺6I/6T等。
上述那样的聚酰胺树脂之中,从成形性、耐热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包含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和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且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的50摩尔%以上源自苯二甲胺的聚酰胺树脂(以下有时称为“XD系聚酰胺”)。
此外,聚酰胺树脂为混合物时,聚酰胺树脂中的XD系聚酰胺的比率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上、进一步可以为90质量%以上、尤其可以为95质量%以上。
XD系聚酰胺中的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的优选70摩尔%以上、更优选80摩尔%以上、进一步优选90摩尔%以上、进一步优选95摩尔%以上源自苯二甲胺,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的优选50摩尔%以上、更优选70摩尔%以上、进一步优选80摩尔%以上、进一步优选90摩尔%以上、更进一步优选95摩尔%以上源自碳原子数优选为4~20的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
上述苯二甲胺优选至少包含间苯二甲胺,更优选包含30~100摩尔%的间苯二甲胺和70~0摩尔%的对苯二甲胺,进一步优选包含50~100摩尔%的间苯二甲胺和50~0摩尔%的对苯二甲胺。
作为可作为XD系聚酰胺的原料二胺成分使用的除间苯二甲胺和对苯二甲胺之外的二胺,可例示出四亚甲基二胺、五亚甲基二胺、2-甲基戊二胺、六亚甲基二胺、七亚甲基二胺、八亚甲基二胺、九亚甲基二胺、十亚甲基二胺、十二亚甲基二胺、2,2,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2,4,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等脂肪族二胺;1,3-双(氨基甲基)环己烷、1,4-双(氨基甲基)环己烷、1,3-二氨基环己烷、1,4-二氨基环己烷、双(4-氨基环己基)甲烷、2,2-双(4-氨基环己基)丙烷、双(氨基甲基)十氢萘、双(氨基甲基)三环癸烷等脂环式二胺;双(4-氨基苯基)醚、对苯二胺、双(氨基甲基)萘等具有芳香环的二胺等,可以使用1种或混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二胺成分,使用除苯二甲胺之外的二胺时,以小于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的50摩尔%、优选为30摩尔%以下、更优选为1~25摩尔%、特别优选为5~20摩尔%的比例来使用。
作为用作聚酰胺树脂的原料二羧酸成分的碳原子数4~20的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可例示出例如琥珀酸、戊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己二酸、癸二酸、十一烷二酸、十二烷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可以使用1种或混合使用2种以上,这些之中,从聚酰胺树脂的熔点对于成形加工而言是适当的范围出发,优选为己二酸或癸二酸。
作为除上述碳原子数4~20的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之外的二羧酸成分,可例示出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等苯二甲酸化合物;1,2-萘二甲酸、1,3-萘二甲酸、1,4-萘二甲酸、1,5-萘二甲酸、1,6-萘二甲酸、1,7-萘二甲酸、1,8-萘二甲酸、2,3-萘二甲酸、2,6-萘二甲酸、2,7-萘二甲酸之类的异构体等萘二甲酸等,可以使用1种或混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二羧酸成分,使用除碳原子数4~20的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之外的二羧酸时,从成形加工性、阻隔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的比例优选为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的30摩尔%以下,更优选为1~30摩尔%、特别优选为5~20摩尔%的范围。
进而,除了二胺成分、二羧酸成分之外,作为构成聚酰胺树脂的成分,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ε-己内酰胺、十二内酰胺等内酰胺类、氨基己酸、氨基十一烷酸等脂肪族氨基羧酸类也可以用作共聚成分。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酰胺树脂的第一实施方式是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的80摩尔%以上源自间苯二甲胺、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的80摩尔%以上源自己二酸的方式。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酰胺树脂的第二实施方式是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的10~90摩尔%源自间苯二甲胺、90~10摩尔%源自对苯二甲胺、且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的80摩尔%以上源自癸二酸的方式。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酰胺树脂的数均分子量(Mn)优选为6000~30000、更优选为8000~28000、进一步优选为9000~26000、更进一步优选为10000~24000、更进一步优选为11000~22000。若为这种范围,则所得成形品的耐热性、弹性模量、尺寸稳定性、成形加工性变得更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提及的数均分子量(Mn)通过下式由聚酰胺树脂的末端氨基浓度[NH2](μ当量/g)和末端羧基浓度[COOH](μ当量/g)算出。
数均分子量(Mn)=2000000/([COOH]+[NH2])
聚酰胺树脂的制造方法可以参照日本特开2014-173196号公报第0052~0053段的记载,这些内容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聚酰胺树脂的熔点优选为150~310℃、更优选为180~300℃、进一步优选为180~250℃。
此外,聚酰胺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50~100℃、更优选为55~100℃、特别优选为60~100℃。若为该范围,则存在所得成形品的耐热性变得更良好的倾向。
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指:使试样加热熔融一次而消除热历程对结晶性造成的影响后,再次升温而测得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测定中,可以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将试样量设为约1mg,作为气氛气体,以30mL/分钟流通氮气,在升温速度为10℃/分钟的条件下从室温加热至预想的熔点以上的温度而使其熔融,并由此时观测到的吸热峰的峰顶温度求出熔点。接着,将已熔融的聚酰胺树脂用干冰骤冷,以10℃/分钟的速度再次升温至熔点以上的温度,可以求出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
差示扫描量热计(DSC)可以使用例如岛津制作所(SHIMADZU CORPORATION)制的DSC-60。
聚酰胺树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
进而,在不损害本发明目的/效果的范围内,本发明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可以包含各种含有成分。例如,可以添加弹性体、连续增强纤维以外的填料、抗氧化剂、热稳定剂等稳定剂、耐水解性改良剂、耐候稳定剂、消光剂、紫外线吸收剂、成核剂、增塑剂、分散剂、阻燃剂、抗静电剂、抗着色剂、抗胶凝剂、着色剂、脱模剂、润滑剂等添加剂等。它们的详情可参照日本特许第4894982号公报第0130~0155段的记载,将这些内容援引至本说明书中。此外,本发明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可以包含上述填料,但优选不含上述填料。具体而言是指,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的上述填料的含量为3质量%以下。
可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中,80质量%以上(优选90质量%以上、更优选95质量%以上)为聚酰胺树脂的形态。
本发明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纤维通常为由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连续纤维。此处,连续纤维是指超过50mm的纤维,实际上超过1m。本发明所使用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从使成形加工性良好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100000m的范围、更优选为100~10000m、进一步优选为1000~5000m。
本发明中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截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扁平。
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使用2种以上。
本发明所使用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通常使用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呈束状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束来制造,每1根该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束的总纤度优选为40~600dtex、更优选为50~500dtex、进一步优选为100~400dtex。通过制成这种范围,所得混纤丝中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分散状态变得更良好。构成该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束的纤维数优选为1~200f、更优选为5~100f、进一步优选为10~80f、特别优选为20~50f。尤其是,详见后述,使用混纤丝形成本发明的材料时,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分散状态变得更良好。
本发明中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优选为在表面具有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处理剂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它们的详情可参照WO2016/159340号小册子第0064~0065段的记载,这些内容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通过使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具有表面处理剂,在混纤丝的制造工序、之后的加工工序中,能够抑制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断线。
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表面处理剂的量例如为热塑性树脂纤维的0.1~2.0质量%。下限值优选为0.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8质量%以上。作为上限值,优选为1.8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5质量%以下。通过设为这种范围,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分散变得良好,容易获得更均质的混纤丝。此外,在制造混纤丝时,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产生其与机械之间的摩擦力、纤维彼此的摩擦力,此时,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有时会断线,但通过设为上述范围,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纤维的切断。此外,为了获得均质的混纤丝而对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施加机械应力,但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因此时的应力而发生切断。
表面处理剂只要具有使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连续增强纤维集束的功能,其种类就没有特别限定。作为处理剂,优选为酯系化合物、亚烷基二醇系化合物、聚烯烃系化合物、苯基醚系化合物、聚醚系化合物、有机硅系化合物、聚乙二醇系化合物、酰胺系化合物、磺酸盐系化合物、磷酸盐系化合物、羧酸盐系化合物、以及将它们组合2种以上而得的物质,更优选为酯系化合物。
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基于表面处理剂的处理方法只要能够实现期望的目的,就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出例如对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施加使表面处理剂溶解于溶液而得的物质,使处理剂附着于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表面。或者,也可以通过对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表面吹送处理剂来进行。
<连续增强纤维>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增强纤维为连续纤维。此处,连续纤维是指超过50mm的纤维,实际上超过1m。本发明中的增强纤维的截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扁平。增强纤维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使用2种以上。
本发明所使用的增强纤维可列举出玻璃纤维、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纤维、陶瓷纤维、金属纤维(钢纤维等)等无机纤维;以及植物纤维(包括洋麻纤维(Kenaf)、竹纤维等)、芳纶纤维、聚氧亚甲基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有机纤维等。其中,优选包含碳纤维、芳纶纤维和玻璃纤维中的至少1种,更优选包含碳纤维和玻璃纤维中的至少1种,进一步优选包含至少1种碳纤维。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增强纤维优选使用用处理剂处理过的纤维。作为这种处理剂,可例示出上浆剂、表面处理剂,优选采用日本特许第4894982号公报第0093和0094段中记载的处理剂,这些内容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作为表面处理剂,可列举出例如包含环氧系化合物、丙烯酸系化合物、异氰酸酯系化合物、硅烷系化合物、钛酸酯系化合物等官能性化合物的表面处理剂,例如为硅烷系偶联剂、钛酸酯系偶联剂等,优选为硅烷系偶联剂。
此外,作为上浆剂,优选为环氧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硅烷系化合物、异氰酸酯系化合物、钛酸酯系化合物、聚酰胺树脂中的至少1种,更优选为环氧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硅烷系偶联剂、水不溶性聚酰胺树脂和水溶性聚酰胺树脂中的至少1种,进一步优选为环氧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水不溶性聚酰胺树脂和水溶性聚酰胺树脂中的至少1种,更进一步优选为水溶性聚酰胺树脂。
前述处理剂的量优选为增强纤维的0.001~1.5质量%、更优选为0.1~1.2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3~1.1质量%。
增强纤维的基于处理剂的处理方法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可列举出例如将增强纤维浸渍于使处理剂溶解于溶液而得的物质,使处理剂附着于增强纤维的表面。此外,也可以将处理剂吹送至增强纤维的表面。进而,可以使用已经用表面处理剂、处理剂处理过的增强纤维,也可以在洗掉市售品的表面处理剂、处理剂后,再次以达到期望处理剂量的方式重新进行表面处理。
<混纤丝的制造方法>
首先,将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用挤出机进行熔融挤出,挤出成线料状,一边用辊卷取一边拉伸,得到卷取至卷取体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束。
从上述得到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卷取体和预先准备的连续增强纤维的卷取体中抽出各自的纤维,一边通过多个导纱器一边通过鼓风来进行开纤。一边开纤,一边将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和连续增强纤维制成一束。此时,优选一边通过多个导纱器一边实施鼓风,一边将混纤丝制成带状一边推进均匀化。在该鼓风时,可以将连续增强纤维和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用上述处理剂进行表面处理,也可以将预先经表面处理的纤维束的纤维从卷取体抽出来使用。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混纤丝优选使用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束和连续增强纤维束来制造。制造一根混纤丝所用的纤维的总纤度(将制造一根混纤丝所用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纤度的合计与连续增强纤维的纤度的合计相加而得的值)优选为1000~100000dtex、更优选为1500~50000dtex、进一步优选为2000~50000dtex、特别优选为3000~30000dtex。
关于制造一根混纤丝所用的纤维数的合计(将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纤维数的合计与连续增强纤维的纤维数的合计相加而得的纤维数),纤维数的合计优选为100~100000f、更优选为1000~100000f、进一步优选为1500~70000f、更进一步优选为2000~20000f。通过设为这种范围,混纤丝的混纤性提高,能够获得物性与质感更优异的成形品。此外,任一种纤维偏重存在的区域少,纤维彼此更容易均匀分散。
本发明所使用的混纤丝可以进行了加捻。其中,本发明的混纤丝的纤维优选未加捻(是指未主动地对混纤丝加捻)。此外,在卷取至卷取体的端部时,有时会导致加捻,但该加捻不是主动施加的加捻。此外,该端部的加捻是在卷取时会解除的加捻。
本发明中,优选为例如将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和/或连续增强纤维的纤维材料进行开纤,并以纤维彼此并列的状态制成纤维束的形态。
<混纤丝的用途>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混纤丝也可以在微浸渗的状态下直接卷取至辊而制成卷取体,或者进一步加工成各种成形材料。作为使用了混纤丝的成形材料,可例示出纺织物、组装物、编带、无纺布、无序毡、编织物等。本发明的混纤丝适度柔软且纤维的剥离少,因此适合于纺织物、编织物,特别适合于纺织物。
作为编带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可例示出方编带、平编带、圆编带等。
作为纺织物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平纹组织、八枚缎纹组织(eight-shaftsatin weave)、四枚缎纹组织(four-shaft satin weave)、斜纹组织等中的任一者。此外,也可以是所谓的斜路纹(bias)组织。进而,还可以如日本特开昭55-30974号公报中记载那样是实质上不具有弯曲的所谓无褶皱织物。
在纺织物的情况下,可例示出经纱和纬纱中的至少一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混纤丝的方式。经纱和纬纱中的另一者可以采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混纤丝,根据期望的特性,也可以为增强纤维、热塑性树脂纤维。作为经纱和纬纱中的另一者使用热塑性树脂纤维的情况的一个形态,可例示出使用以与构成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混纤丝的热塑性树脂相同的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纤维。
作为编织物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可以自由地选择经编、纬编、拉舍尔编织等公知的编织方法。
作为无纺布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混纤丝切断而形成毛绒(fleece),将混纤丝之间进行结合而制成无纺布。毛绒的形成可以使用干式法、湿式法等。此外,混纤丝之间的结合可以采用化学结合法、热结合法等。
此外,也可以以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混纤丝沿着一个方向捋齐而得的带状或片状的基材、编带、绳状的基材、或者将这些基材层叠两片以上而得的层叠物的形式来使用。
进而,还优选以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混纤丝、编带、纺织物、编织物或无纺布等层叠并进行加热加工而得的复合材料的形式来使用。加热加工可以在例如热塑性树脂的熔点+10~30℃的温度下进行。
使用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混纤丝、成形材料或复合材料的成形品可适合地利用于例如个人电脑、OA设备、AV设备、便携电话等电气/电子设备、光学仪器、精密仪器、玩具、家庭/办公电气制品等的部件、外壳、以及汽车、飞机、船舶等的部件。尤其适合于制造具有凹部、凸部的成形品。
实施例
以下,列举出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以下实施例所示的材料、用量、比例、处理内容、处理步骤等可以在不超出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具体例。
<热塑性树脂>
MXD6:己二酰间苯二甲胺树脂(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级别:S6001)、熔点为237℃、数均分子量为16800
PA6:聚酰胺树脂6、宇部兴产株式会社制、1022B、熔点为220℃
MPXD10:癸二酰苯二甲胺树脂、熔点为213℃、数均分子量为15400
<<MPXD10的合成例>>
向具备搅拌机、分凝器、全凝器、温度计、滴液漏斗和氮气导入管、线料模具的反应容器中投入癸二酸(伊藤制油株式会社制、TA级别)10kg(49.4mol)和乙酸钠/次磷酸钠一水合物(摩尔比=1/1.5)11.66g,充分进行氮气置换后,进一步在少量氮气气流下一边搅拌体系内一边加热熔融至170℃。
在搅拌下,将间苯二甲胺(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与对苯二甲胺(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的摩尔比为70/30的混合苯二甲胺6.647kg(间苯二甲胺34.16mol、对苯二甲胺14.64mol)滴加至熔融的癸二酸中,一边将生成的缩合水排出至体系外,一边耗费2.5小时将内部温度连续升温至240℃。
在滴加结束后,使内部温度上升,在达到250℃的时刻将反应容器内减压,进一步使内部温度上升,以255℃继续20分钟的熔融缩聚反应。其后,将体系内用氮气加压,将所得聚合物从线料模具中取出,对其进行粒料化,由此得到聚酰胺树脂MPXD10。
所得聚酰胺树脂的熔点为213℃、数均分子量为15400。
<连续增强纤维>
<<连续碳纤维(CF)>>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制、Pyrofil-TR-50S-12000-AD、8000dtex、纤维数为12000f。用环氧树脂进行了表面处理。
<<连续玻璃纤维(GF)>>
日东纺绩株式会社制、ECG 75 1/0 0.7Z、纤度为687dtex、纤维数为400f、用上浆剂进行了表面处理。
<芯材>
芯材直径3英寸、宽度280mm、中空、纸制、压花加工表面纸、端面加工、昭和丸筒株式会社制
芯材直径6英寸、宽度280mm、中空、纸制、压花加工表面纸、端面加工、昭和丸筒株式会社制
实施例1~10和比较例1~3
<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制造>
将表1所示的热塑性树脂用具有直径30mm的螺杆的单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挤出,从60孔的模具挤出成线料状,一边用辊卷取一边拉伸,将连续热塑性树脂的纤维束在卷取体上卷取800m。熔融温度设为连续热塑性树脂的熔点+15℃。
<热塑性树脂纤维的表面处理>
将油剂(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花王公司制、EMANON 1112))填充至深型的罐中,将表面经橡胶处理的辊以辊的下部接触油剂的方式进行设置,并使辊旋转,由此制成油剂一直附着于辊表面的状态。通过使上述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接触该辊而在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表面涂布油剂。
<混纤丝的制造>
混纤丝按照以下的方法来制造。
从具有1m以上长度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卷取体和具有1m以上长度的连续增强纤维的卷取体中抽出各自的纤维,一边通过多个导纱器一边通过鼓风来进行开纤。一边开纤,一边将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和连续增强纤维制成一束,进而,一边通过多个导纱器一边实施鼓风,推进均匀化。
所得混纤丝中,使用了碳纤维的混纤丝是纤度约13000dtex、纤维数约13500f,使用了玻璃纤维的混纤丝是纤度约15000dtex、纤维数约10000f,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与连续增强纤维的体积比率为1:1,此外,关于连续增强纤维的比例,使用了碳纤维的混纤丝为61质量%,使用了玻璃纤维的混纤丝为69质量%。
<分散度的测定方法>
将混纤丝用环氧树脂包埋,研磨混纤丝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使用超深度彩色3D形状测定显微镜拍摄截面图。如图6所示那样,在拍摄图像中,放射状且等间隔地画出6条辅助线,测量各辅助线上存在的连续增强纤维区域的长度,记作a1、a2、a3…ai(i=n)。此外,测量各辅助线上存在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区域的长度,记作b1、b2、b3…bi(i=m)。基于该结果,利用下式算出分散度。
超深度彩色3D形状测定显微镜使用了VK-9500(控制部)/VK-9510(测定部)(基恩士公司制)。
<浸渗率的测定方法>
切取混纤丝,用环氧树脂包埋,研磨位于混纤丝的截面部的面,使用超深度彩色3D形状测定显微镜拍摄截面图。用数字显微镜观察所制作的成形品的截面。对于所得截面照片,使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J选择连续增强纤维的浸渗有热塑性树脂的区域,测定其面积。浸渗率示作连续增强纤维的浸渗有热塑性树脂的区域/截面积(单位%)。
超深度彩色3D形状测定显微镜使用VK-9500(控制部)/VK-9510(测定部)(基恩士公司制)。
<卷取体的制造(实施例1~10、比较例2、3)>
通过固定了混纤丝的导纱器,使芯材一边沿着长轴方向水平移动一边卷取。络交卷绕的方向的数量、络交间的间隙、络交卷绕的角度、移动距离通过与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相符的芯材的移动速度和移动方向来调整,制造卷取体。自芯材末端的折返以不对混纤丝加捻的方式调整速度和角度。
<卷取体的制造(比较例1)>
不使芯材沿着长轴方向移动,将其固定,除此之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制造。
<脱散的测定>
将混纤丝沿着卷取方向退卷1m,目视确认混纤丝彼此的脱散。
A:无
B:略有
C:有
<下层的紊乱的测定>
将卷取体以芯材的圆筒方向直立的方式进行放置,将上层的混纤丝退卷,目视确认下层的紊乱。
A:无
B:略有
C:有
<松弛的测定>
将卷取体以芯材的圆筒方向直立的方式进行放置,目视确认混纤丝比络交卷绕的角度更大的角度的松弛。
A:无
B:略有
C:有
<断线测定>
将混纤丝沿着卷取方向退卷1m,目视确认断线。
A:构成混纤丝的纤维没有断线
B:构成混纤丝的纤维存在稍许断线
C:构成混纤丝的纤维存在很多断线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树脂的种类 MXD6 MXD6 MXD6 PA6 MXD6 MXD6 MXD6
增强纤维的种类 CF CF CF CF GF CF CF
混纤丝的宽度(mm) 10 10 10 10 15 10 10
分散度 95% 95% 95% 95% 95% 95% 95%
浸渗率 1%以下 1%以下 1%以下 1%以下 1%以下 1%以下 1%以下
络交卷绕的方向的数量 2 3 4 2 2 2 2
混纤丝间的间隙(mm) 17 17,29 17.45 17 14 37 93
络交卷绕的角度(°) ±5 ±5,+8 ±5,±10 ±5 ±5 ±5 ±20
芯材直径 3英寸 3英寸 3英寸 3英寸 3英寸 6英寸 3英寸
移动距离(mm) 27 27,39 27,55 27 27 47 103
混纤丝的卷取宽度(cm) 25 25 30 25 25 20 25
卷取宽度/混纤丝宽度 25 25 30 25 17 20 25
卷取的混纤丝的长度 适当 适当 适当 适当 适当 适当 适当
直线状反射线 2 3 4 2 2 2 2
脱散 A A A A A A B
下层的紊乱 A A A A A A A
松弛 A A A A A B A
断线 A A A A A A A
[表2]
实施例8 实施例9 实施例10 比较例1 比较例2 比较例3
树脂的种类 MXD6 MXD6 MPXD10 MXD6 MXD6 MXD6
增强纤维的种类 CF CF CF CF CF CF
混纤丝的宽度(mm) 10 10 10 10 10 10
分散度 95% 95% 95% 95% 95% 95%
浸渗率 1%以下 1%以下 1%以下 1%以下 1%以下 20%
络交卷绕的方向的数量 2 2 2 - 2 2
混纤丝间的间隙(mm) 17 17 17 - 0 17
络交卷绕的角度(°) ±5 ±5 ±5 - ±1 ±5
芯材直径 3英寸 3英寸 3英寸 3英寸 3英寸 3英寸
移动距离(mm) 27 27 27 - 5 27
混纤丝的卷取宽度(cm) 25 25 25 - 25 25
卷取宽度/混纤丝宽度 25 25 25 - 25 25
卷取的混纤丝的长度 适当 适当 适当 适当 活当
直线状反射线 2 2 2 0 0 0
脱散 B A A C C C
下层的紊乱 B B A C C C
松弛 B A A C A C
断线 A A A B A C
上述表1和表2中,树脂的种类表示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树脂的种类,增强纤维的种类表示连续增强纤维的种类。
移动距离是指:在芯材上络交卷绕一圈时,芯材在中心轴方向的中央部分的移动距离。
卷取宽度/混纤丝宽度是混纤丝的卷取宽度除以混纤丝的宽度而得的值。
直线状反射线:表示在上述<照射条件>所示的条件下照射光时,在卷取体的表面出现的反射线的数量。
此外,将对实施例1的卷取体照射光时的反射线的状态示于图7。光照射所使用的照明和照相机使用以下设备。
照明:松下公司制、Natural色FHF32EX-N-H 1198mm、25mm管
照相机:奥林巴斯公司制、Tough Stylus TG-3 CmIII自动模式
由上述结果可以明确:实施例的卷取体中,络交卷绕的方向为两个方向~四个方向,对该卷取体的表面照射光时,出现与卷绕方向的数量对应的直线状反射线。可知这些实施例的卷取体中的脱散、下层的紊乱、松弛、断线受到抑制。关于这些项目,卷取宽度/混纤丝宽度适当、卷取的混纤丝的长度适当、芯材的直径为3英寸(76.2mm)时,络交卷绕的角度为±10°以下时,能够获得特别高的效果。尤其是,实施例2和3中,在如实施例1那样以±5°卷绕的两层(混纤丝)之间存在不同角度的层(混纤丝),能够更不易打结地卷取。
另一方面,未观察到反射线的比较例1、2和3的卷取体中观察到脱散、下层的紊乱。进而,比较例1中也观察到松弛。进而,比较例3中,观察到松弛和断线。
另一方面,实施例1中,将浸渗率设为20%时,树脂的较多比例发生了熔融,带坚硬,未形成混纤丝。
附图标记说明
1 芯材
2 混纤丝(带)
8 拍摄装置(照相机)
9 照明
10 卷取体
21 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聚酰胺树脂的连续纤维)
22 连续增强纤维(连续碳纤维)
60 遮光空间
61、64 反射试验的试验台(侧面板)(白色基板)
62 反射试验的试验台(背面板)(蓝色基板)
63 反射试验的试验台(底面板)(白色基板)
71、72 反射线
c 芯材的中心轴
v 与中心轴正交的直线方向
θ1、θ2、θ3 络交卷绕的角度
d1、d2、d3 络交卷绕的方向
w1、w2、w3 混纤丝的间隙
w11 混纤丝的宽度
wt 在芯材上络交卷绕一圈时,在芯材的中心轴c方向的中央部分移动的距离
t 混纤丝的厚度
wa、wb、wc 络交卷绕的宽度(卷取宽度)

Claims (2)

1.一种卷取体,其具有芯材和在所述芯材上络交卷绕的混纤丝,
所述混纤丝以在其与最近的沿着相同方向络交卷绕的混纤丝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进行了络交卷绕,
所述混纤丝由连续增强纤维和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构成,
所述连续增强纤维相对于连续热塑性树脂的分散度为90%以上,
所述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相对于连续增强纤维的浸渗率为5%以下,
所述混纤丝沿着两个方向~四个方向进行了络交卷绕,
所述混纤丝至少沿着相对于与芯材的中心轴正交的直线为3~25°的方向和-3~-25°的方向进行了络交卷绕,
所述混纤丝在芯材上络交卷绕一圈时,在芯材的中心轴方向的中央部分移动的距离与所述混纤丝的宽度的比率、即移动的距离/混纤丝的宽度为2.0~12.0,
所述混纤丝是宽度为7~20mm的带状,
所述混纤丝在芯材上络交卷绕的宽度与所述混纤丝的宽度的比率、即络交卷绕的宽度/混纤丝的宽度为15~40,
所述芯材的直径为5~20cm,
所述分散度是指如下的值:将混纤丝用环氧树脂包埋,研磨所述包埋的混纤丝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使用超深度彩色3D形状测定显微镜拍摄截面图,在拍摄图像中,放射状且等间隔地画出6条辅助线,测量各辅助线上存在的连续增强纤维区域的长度,记作a1、a2、a3…ai,其中i=n,测量各辅助线上存在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区域的长度,记作b1、b2、b3…bi,其中i=m,并利用下式而算出的值,
所述浸渗率是指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向连续增强纤维浸渗的比例,是以所浸渗的连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积相对于混纤丝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积的比例作为基准而表示的值,
所述混纤丝未加捻。
2.一种卷取体的制造方法,其为制造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取体的方法,其包括:
将所述混纤丝络交卷绕于芯材时,沿着相对于与芯材正交的直线为3~25°的方向和-3~-25°的两个以上的方向进行络交卷绕,且以最近的沿着相同方向络交卷绕的混纤丝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进行络交卷绕。
CN201980057400.7A 2018-09-03 2019-08-30 卷取体和卷取体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26387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4476 2018-09-03
JP2018164476A JP7177433B2 (ja) 2018-09-03 2018-09-03 巻取体および巻取体の製造方法
PCT/JP2019/034047 WO2020050156A1 (ja) 2018-09-03 2019-08-30 巻取体および巻取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8799A CN112638799A (zh) 2021-04-09
CN112638799B true CN112638799B (zh) 2023-11-03

Family

ID=69721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7400.7A Active CN112638799B (zh) 2018-09-03 2019-08-30 卷取体和卷取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34294B2 (zh)
EP (1) EP3848310B1 (zh)
JP (1) JP7177433B2 (zh)
CN (1) CN112638799B (zh)
WO (1) WO2020050156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79829A (ja) * 2003-12-19 2005-07-07 Fukui Prefecture テープ状繊維束を用いた混繊繊維束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US20110248112A1 (en) * 2010-03-23 2011-10-13 James Corbett Non-Twist Tape Package and Method of Non-Twist Unwinding of Tape
CN105026627A (zh) * 2013-03-01 2015-11-04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复合纤维、纺织物、编织物和复合材料
CN106687627A (zh) * 2014-09-10 2017-05-17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混纤丝的制造方法、混纤丝、卷取体和织物
CN107405796A (zh) * 2015-04-03 2017-11-28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和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67526U (zh) * 1972-09-28 1974-06-12
JPS5627167Y2 (zh) * 1973-03-30 1981-06-29
JPS5530974A (en) 1978-08-29 1980-03-05 Toray Industries Fabric construction for composite material
JPS62171871A (ja) * 1986-01-23 1987-07-28 Mitsubishi Chem Ind Ltd ピツチ系炭素繊維の巻き取り方法
CN102858879B (zh) 2011-04-12 2013-12-04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聚酰胺树脂系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JP2014173196A (ja) 2013-03-06 2014-09-22 Gifu Univ 混繊糸、織物および編み物、複合材料、並びに、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WO2016159340A1 (ja) * 2015-04-03 2016-10-06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複合材料、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79829A (ja) * 2003-12-19 2005-07-07 Fukui Prefecture テープ状繊維束を用いた混繊繊維束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US20110248112A1 (en) * 2010-03-23 2011-10-13 James Corbett Non-Twist Tape Package and Method of Non-Twist Unwinding of Tape
CN105026627A (zh) * 2013-03-01 2015-11-04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复合纤维、纺织物、编织物和复合材料
CN106687627A (zh) * 2014-09-10 2017-05-17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混纤丝的制造方法、混纤丝、卷取体和织物
CN107405796A (zh) * 2015-04-03 2017-11-28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和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8799A (zh) 2021-04-09
JP7177433B2 (ja) 2022-11-24
JP2020037456A (ja) 2020-03-12
WO2020050156A1 (ja) 2020-03-12
EP3848310B1 (en) 2024-02-28
EP3848310A1 (en) 2021-07-14
EP3848310A4 (en) 2021-10-13
US20210316956A1 (en) 2021-10-14
US11834294B2 (en) 202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5796B (zh)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和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US20200061906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KR101625650B1 (ko) 혼섬사와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직물
WO2014136662A1 (ja) 混繊糸、織物および編み物、複合材料、並びに、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KR102385582B1 (ko) 복합재료, 복합재료의 제조방법 및 성형품의 제조방법
RU2654418C2 (ru) Композитные волокна, тканые полотна, трикотажные полотна и композитные материалы
TW200819566A (en)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re-sheath type composite fibe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CN107735514B (zh) 聚酰胺树脂纤维、聚酰胺树脂纤维的制造方法、聚酰胺树脂组合物、织物和编织物
JP2021066974A (ja) カバリング糸、カバリング糸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CN112638799B (zh) 卷取体和卷取体的制造方法
TWI633227B (zh) 成形品之製造方法
CN115151749B (zh) 软管、软管的制造方法和液压式泵
JP7228178B2 (ja) 材料および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US11932741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olded article, and composite material
JPWO2018092500A1 (ja) 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KR102306762B1 (ko) 재료, 재료의 제조방법, 부분용착재료, 복합재료 및 성형품의 제조방법
JP7301289B2 (ja) 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7275962B2 (ja) 長尺平板状材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