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8758A - 使全车辆能够减阻的主动式可展开双层扰流板架构 - Google Patents

使全车辆能够减阻的主动式可展开双层扰流板架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38758A
CN112638758A CN201980056515.4A CN201980056515A CN112638758A CN 112638758 A CN112638758 A CN 112638758A CN 201980056515 A CN201980056515 A CN 201980056515A CN 112638758 A CN112638758 A CN 112638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spoiler
lift gate
flow channel
channel form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65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丹尼尔·范德斯路易斯
马丁·马修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gna Exteriors Inc
Original Assignee
Magna Exterior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gna Exteriors Inc filed Critical Magna Exterior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638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87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7/00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2D37/02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by aerodynam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7Rear spoi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8Side spoil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具有湍流产生区域的尾部区域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10)。该装置(10)用于与同车辆的后部部分相关联的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20)连接并且包括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30a、30b、30c)。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30a、30b、30c)移动到展开位置并且形成横过提升门(12)的顶部水平地延伸的流动通道(48a、48b、48c、48d)。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主动式后翼型装置(10)包括竖向的左和右主动式扰流板(32a,32b;36a,36b),左和右主动式扰流板移动以在提升门(12)的左侧和右侧产生流动通道(74、76、88、90)。

Description

使全车辆能够减阻的主动式可展开双层扰流板架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利用运动学致动的车辆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用于在车辆中使用以用于为各种车辆提供空气动力学益处和造型益处的“扰流板”。在SUV类型的车辆中,扰流板通常设置在提升门区域处,其中,扰流板附接至此类型的车辆的车顶或提升门的顶部。
在SUV类型的车辆上使用扰流板减少了SUV后部区域处的湍流尾迹,从而降低了阻力系数(Cd),并且提高了燃料经济性。静态式后扰流板已被实施为用以减少阻力,但是由于其静态性质而无法提供任何可调节性。本发明寻求提供一种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该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与静态式后扰流板结合使用,以产生具有附加益处的尺寸可调节的水平流动通道。本发明还寻求提供通过主动式竖向扰流板形成的附加的竖向流动通道,该竖向流动通道与主动式水平扰流板相结合提供了另外的附加的空气动力学益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该主动式后翼型装置用于车辆的具有湍流产生区域的尾部区域。该装置用于与同车辆的后部部分相关联的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连接。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连接到静态式扰流板,静态式扰流板是车辆后提升门的一部分。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延伸超出车辆的后提升门并且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
该装置包括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也包括顶表面和底表面。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能够在收起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移动。当处于收起位置时,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的底表面抵靠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的顶表面搁置,以消除在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与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之间的任何气流。当移动到展开位置时,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从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大致向上移动,以产生水平流动通道。
具有在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与静态式后水平面板的顶表面之间延伸的支柱。支柱连接至致动器,该致动器能够使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在收起位置、展开位置和位于收起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之间移动。当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处于展开位置或中间位置时,形成一个或更多个流动通道。每个流动通道具有入口、出口和通路,该通路由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的底表面和静态式扰流板的顶表面以及两个支柱限定。通路是渐缩的,使得入口大于出口,并且通道的尺寸还能够根据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的位置被调节。
本发明的其他适用性领域将根据下文中所提供的详细描述而变得明显。应当理解的是,详细描述和特定示例虽然指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仅意在用于说明目的而不意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将通过详细描述和附图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处于收起位置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的后视立体图。
图2是处于展开位置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的后视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运动学支柱的侧视图。
图4是当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处于展开或中间位置时产生的水平流动通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是当左侧主动式扰流板或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中的相应一个主动式扰流板处于中间或展开位置时形成的流动通道的示意性横截面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优选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本质上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决不意在限制本发明及其应用或用途。
现在参照图1和图2,示出了处于收起位置(图1)及展开位置(图2)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1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存在用于车辆的提升门12,该车辆具有横过提升门12的顶部定位的水平区14。在该水平区域14内,存在静态式扰流板20,该静态式扰流板20延伸超出提升门12的外部表面26。静态式扰流板20具有提升门12的顶表面22和底表面24。在该水平区域14内,存在示出为处于收起位置的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30a、30b、30c,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30a、30b、30c位于静态式扰流板20的上方。尽管示出了三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30a、30b、30c,但是根据特定应用的需要使用存在更多或更少数目的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主动式后翼型装置10还包括左竖向区16和右竖向区18,左竖向区16和右竖向区18包括提升门12的相应后柱28、28’。左竖向区16包括两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两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被示出为处于收起位置使得仅示出了外表面34a、34b。右竖向区18包括具有外表面38a、38b的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被示出为处于收起位置使得仅示出了外表面38a、38b。尽管示出了两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和两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8a、38b,但是根据特定应用的需要使用更多或更少数目的扰流板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现在参照图2,主动式后翼型装置10被示出为处于展开位置。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30a、30b、30c各自具有顶表面40a、40b、40c和底表面42a、42b、42c。当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30a、30b、30c处于收起位置时,如图1所示,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30a、30b、30c的每个底表面42a、42b、42c抵靠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20的顶表面22搁置,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20凹入以形成凹穴23。当处于收起位置时,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30a、30b、30c嵌置在凹穴23中使得顶表面40a、40b、40c与车辆的车顶和任何周围结构、比如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20的一部分齐平。
在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30a、30b、30c中的每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的底表面42a、42b、42c与静态式扰流板20的顶表面22之间延伸的是支柱44、46、56、58、60。支柱44、46、56、58、60连接至底表面42a、42b、42c并且延伸穿过静态式扰流板20的顶表面22而进入静态式扰流板20中的腔中。在腔内具有连接至支柱44、46、56、58、60中的每个支柱的致动器或多个致动器。图3示出了致动器100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致动器100在可动基部102处连接至立柱44、46、56、58、60的一个或更多个端部。下面将进一步讨论致动器100的细节,然而,使用其他类型的致动器、比如但不限于旋转致动器、液压致动器或线性致动器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致动器100用于使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30a、30b、30c中的每相应的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在收起位置、展开位置与多个中间位置之间升高及降低。
当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30a、30b、30c处于展开位置或中间位置时,多个流动通道48a、48b、48c、48d沿着静态式扰流板20的长度水平地延伸。现在参照图4,流动通道48a、48b、48c、48d各自具入口50、出口52以及通路54,通路54由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30a、30b、30c的底表面42a、42b、42c和静态式扰流板20的顶表面22以及支柱44、46、56、58、60限定。通路54是渐缩的,使得入口50大于出口52。
还参照图1至图3,在多个流动通道48a、48b、48c、48d中的每个流动通道的出口52处定位有报警传感器94、94’、94”。报警传感器94、94’、94”检测从通路54的出口52流出的空气速度,并且将数据信号发送到控制装置98,该控制装置98可以是局部控制器或车辆ICU的一部分。控制装置98具有编程的算法,该算法基于诸如车辆速度、流动通道48a、48b、48c、48d的尺寸和位置等因素来计算所需的理想空气速度。该控制装置98然后命令致动器100通过将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30a、30b、30c移动到不同位置来调节流动通道48a、48b、48c、48d的尺寸。流动通道48a、48b、48c、48d的尺寸可以是不对称的,也可以是对称的,这会影响车辆后方的气流。例如,图2示出了流动通道48d具有与流动通道48a、48b、48c不同的面积。流动通道48a、48b的尺寸相似,而流动通道48c具有不同的尺寸和形状。
图2还示出了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以可移动的方式定位在提升门12的左侧部31。尽管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被示出为两个部件,但是根据特定应用使用更多或更少数目的部件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各自具有外表面68和底表面70、70’,该外表面68形成提升门12的外部表面,底表面70、70’在如图1中所示的处于收起位置时抵靠左侧部31嵌置。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能够在收起位置(图1所示)、展开位置(图2所示)和位于收起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位置之间移动。当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处于收起位置时,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的底表面70、70’抵靠提升门12的左侧部21的外部表面72搁置。在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与左侧部31之间延伸的是支柱78、80、82。支柱78、80、82连接至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中的相应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的底表面70、70’并且延伸到提升门12的左侧部31内的腔中,在腔内,支柱78、80、82连接至一个或更多个致动器,致动器使支柱78、80、82和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在收起位置、展开位置与多余一个的中间位置之间移动。
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在收起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运动是由致动器(未示出)提供的,该致动器(未示出)被容纳在提升门12的左侧部31的腔中。图3示出了致动器100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致动器100在可动基部102处连接至立柱78、80、82的一个或更多个端部。下面将进一步讨论致动器100的细节,然而,使用其他类型的致动器、比如但不限于旋转致动器、液压致动器或线性致动器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致动器100用于使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中的每个相应的左侧主动式扰流板在收起位置、展开位置与多个中间位置之间延伸及缩回。
图2还示出了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以可移动的方式定位在提升门12的右侧部35。尽管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被示出为两个部件,但是根据特定应用使用更多或更少数目的部件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各自具有外表面68和底表面70,该外表面68形成提升门12的外部表面,该底表面70在如图1中所示的处于收起位置时抵靠右侧部35嵌置。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能够在收起位置(图1所示)、展开位置(图2所示)和位于收起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位置之间移动。当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处于收起位置时,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的底表面84、84’抵靠提升门12的右侧部35的外部表面87搁置。在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与右侧部35之间延伸的是支柱79、81、83。支柱79、81、83连接至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中的相应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的底表面84、84’并且延伸到在提升门12的右侧部35内的腔中,在腔中,支柱79、81、83连接至一个或更多个致动器,致动器使支柱79、81、83和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在收起位置、展开位置与多余一个的中间位置之间移动。
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在收起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运动是由致动器(未示出)提供的,该致动器(未示出)被容纳在提升门12的右侧部35的腔中。图3示出了致动器100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致动器100在可动基部102处连接至立柱79、81、83的一个或更多个端部。下面将进一步讨论致动器100的细节,然而,使用其他类型的致动器、比如但不限于旋转致动器、液压致动器或线性致动器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致动器100用于使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中的每个相应的右侧主动式扰流板在收起位置、展开位置与多个中间位置之间延伸及缩回。
现在参照图5,图5是当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或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中的相应一个主动式扰流板移动到展开位置或中间位置时形成的流动通道74、76、88、90中的一个流动通道的示意性横截面俯视图。每个流动通道74、76、88、90具有入口150、出口152和通路154,通路154由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或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中的相应一个主动式扰流板的底表面70、70’、84、84’、左侧部31或右侧部35的外部表面72、82以及支柱78、79、80、81、82、83(如图2所示)限定。通路154是渐缩的,使得入口150大于出口152。
还参照图1、图2和图5,在多个流动通道74、76、88、90中的每个流动通道的出口152处定位有报警传感器92、92’、96、96’。报警传感器92、92’、96、96’检测从通路154的出口152流出的空气速度,并且将数据信号发送到控制装置98。控制装置98具有编程的算法,该算法基于诸如车辆速度、流动通道74、76、88、90的尺寸和位置等因素来计算所需的理想空气速度。该控制装置98然后命令致动器100通过将左侧主动式扰流板32a、32b或右侧主动式扰流板36a、36b移动到不同位置来调节流动通道74、76、88、90的尺寸。流动通道74、76、88、90的尺寸可以是不对称的。例如,图2示出了流动通道88具有与流动通道74、76、90不同的面积。
参照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个致动器100的细节,该致动器100是运动学支柱。如图所示,运动学支柱中的每个运动学支柱包括由马达66驱动的联动装置64。如图所示的联动装置64是四杆联动装置,联动装置64提供支柱44、46、56、58、60、78、79、80、81、82、83中的与联动装置64连接的一个支柱的运动学运动,与联动装置64连接的一个支柱可以沿着联动装置64的移动路径定位在不同位置处。
本发明的描述本质上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因此,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变型意在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这些变型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背离。

Claims (19)

1.一种主动式后翼型装置,所述主动式后翼型装置用于车辆的具有湍流产生区域的尾部区域,所述主动式后翼型装置包括:
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位于所述车辆的后提升门上并且具有顶表面;
至少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所述至少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在收起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移动;
至少一个流动通道,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在所述至少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移动至所述展开位置时在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与所述至少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之间形成,由此通过使用加速喷射空气对所述车辆的尾流进行控制来降低车辆阻力系数,其中,在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与所述至少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之间形成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能够通过相对于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在收起位置、多个中间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移动而被调节;
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和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以可移动的方式相应地定位在提升门的左侧部和所述提升门的右侧部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能够在收起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在展开的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之间形成的至少一个流动通道,由此通过使用加速喷射空气对所述车辆的所述尾流进行控制来降低所述车辆阻力系数,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之间形成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能够被调节至所述收起位置、所述展开位置和位于所述收起位置与所述展开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位置中的一个位置;
在展开的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之间形成的至少一个流动通道,由此通过使用加速喷射空气对所述车辆的所述尾流进行控制来降低所述车辆阻力系数,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之间形成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能够被调节至所述收起位置、所述展开位置和位于所述收起位置与所述展开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位置中的一个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其中,在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与所述至少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之间形成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具有入口、出口和通路,所述通路由所述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的底表面和所述静态式扰流板的顶表面以及两个可动的侧支承件限定,其中,所述通路是渐缩的使得所述入口大于所述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还包括:
其中,位于展开的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具有入口、出口和通路,该通路由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的外表面和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的底表面以及两个可动的侧支承件限定,其中,该通路是渐缩的使得所述入口大于所述出口;并且
其中,位于展开的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具有入口、出口和通路,该通路由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的外表面和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的底表面以及两个可动的侧支承件限定,其中,该通路是渐缩的使得所述入口大于所述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还包括:
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所述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位于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上以用于检测流动通过形成在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与所述至少一个主动式水平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的空气速度,其中,位于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上的所述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提供空气速度数据,所述空气速度数据被控制单元使用以进行计算并且移动所述至少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由此主动地调节形成在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与所述至少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动通道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还包括:
位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上的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以用于检测流动通过形成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的空气速度,其中,位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上的所述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提供空气速度数据,该空气速度数据被控制单元使用以进行计算并且移动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由此主动地调节形成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动通道的尺寸;以及
位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上的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以用于检测流动通过形成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的空气速度,其中,位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上的所述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提供空气速度数据,该空气速度数据被控制单元使用以进行计算并且移动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由此主动地调节形成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动通道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还包括:
位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上的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以用于检测流动通过形成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的空气速度,其中,位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上的所述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提供空气速度数据,所述空气速度数据被控制单元使用以进行计算并且移动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由此主动地调节形成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动通道的尺寸;以及
位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上的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以用于检测流动通过形成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的空气速度,其中,位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上的所述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提供空气速度数据,该空气速度数据被控制单元使用以进行计算并且移动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由此主动地调节形成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动通道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还包括凹穴,所述凹穴形成在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中,所述至少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在移动至所述收起位置时嵌置在所述凹穴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器被容纳在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中并且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以用于使所述至少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在所述收起位置、所述展开位置与所述多个中间位置中的一个中间位置之间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还包括:
被容纳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中的至少一个致动器,该至少一个致动器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以用于使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在所述收起位置、所述展开位置与所述多个中间位置中的一个中间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被容纳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中的至少一个致动器,该至少一个致动器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以用于使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在所述收起位置、所述展开位置与所述多个中间位置中的一个中间位置之间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还包括:
被容纳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中的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器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以用于使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在所述收起位置、所述展开位置与所述多个中间位置中的一个中间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被容纳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中的至少一个致动器,该至少一个致动器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以用于使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在所述收起位置、所述展开位置与所述多个中间位置中的一个中间位置之间移动。
11.一种主动式后翼型装置,所述主动式后翼型装置用于车辆的具有湍流产生区域的尾部区域,所述主动式后翼型装置包括:
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位于所述车辆的后提升门上并且具有顶表面;
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所述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其中,所述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中的每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在收起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至少一个流动通道,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在所述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中的每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移动至所述展开位置时在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与所述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中的每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之间形成,由此通过使用加速喷射空气对所述车辆的尾流进行控制来降低所述车辆阻力系数,其中,在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与所述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中的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之间形成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能够通过相对于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在收起位置、多个中间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移动而被调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还包括:
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所述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位于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上以用于检测流动通过形成在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与所述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中的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的空气速度,其中,位于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上的所述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提供空气速度数据,所述空气速度数据被控制单元使用以进行计算并且移动所述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中的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位于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上,由此主动地调节形成在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与所述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中的一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动通道的尺寸。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还包括:
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和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以可移动的方式相应地定位在提升门的左侧部和所述提升门的右侧部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能够在收起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在展开的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之间形成的至少一个流动通道,由此通过使用加速喷射空气对所述车辆的所述尾流进行控制来降低所述车辆阻力系数,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之间形成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能够被调节至所述收起位置、所述展开位置和位于所述收起位置与所述展开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位置中的一个位置;
在展开的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之间形成的至少一个流动通道,由此通过使用加速喷射空气对所述车辆的所述尾流进行控制来降低所述车辆阻力系数,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之间形成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能够被调节至所述收起位置、所述展开位置和位于所述收起位置与所述展开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位置中的一个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还包括:
被容纳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中的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器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以用于使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在所述收起位置、所述展开位置与所述多个中间位置中的一个中间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被容纳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中的至少一个致动器,该至少一个致动器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以用于使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在所述收起位置、所述展开位置与所述多个中间位置中的一个中间位置之间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还包括:
位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上的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以用于检测流动通过形成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的空气速度,其中,位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上的所述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提供空气速度数据,所述空气速度数据被控制单元使用以进行计算并且移动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由此主动地调节形成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动通道的尺寸;以及
位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上的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以用于检测流动通过形成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的空气速度,其中,位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上的所述至少一个报警传感器提供空气速度数据,该空气速度数据被控制单元使用以进行计算并且移动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由此主动地调节形成在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动通道的尺寸。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还包括凹穴,所述凹穴形成在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中,所述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在移动至所述收起位置时嵌置在所述凹穴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器被容纳在所述静态式后水平扰流板中并且连接至所述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中的相应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以用于使所述多个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中的所述相应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在所述收起位置、所述展开位置与所述多个中间位置中的一个中间位置之间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具有入口、出口和通路,所述通路由所述主动式后水平扰流板的底表面和所述静态式扰流板的顶表面以及两个可动的侧支承件限定,其中,所述通路是渐缩的使得所述入口大于所述出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主动式后翼型装置,还包括:
其中,位于展开的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左侧部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具有入口、出口和通路,该通路由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的外表面和所述至少一个左侧主动式扰流板的底表面以及两个可动的侧支承件限定,其中,该通路是渐缩的使得所述入口大于所述出口;并且
其中,位于展开的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与所述提升门的所述右侧部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通道具有入口、出口和通路,该通路由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的外表面和所述至少一个右侧主动式扰流板的底表面以及两个可动的侧支承件限定,其中,该通路是渐缩的使得所述入口大于所述出口。
CN201980056515.4A 2018-07-26 2019-07-26 使全车辆能够减阻的主动式可展开双层扰流板架构 Pending CN1126387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703735P 2018-07-26 2018-07-26
US62/703,735 2018-07-26
PCT/US2019/043651 WO2020023868A1 (en) 2018-07-26 2019-07-26 Active deployable bi-level spoiler architecture enabling full vehicle drag reductio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8758A true CN112638758A (zh) 2021-04-09

Family

ID=67551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6515.4A Pending CN112638758A (zh) 2018-07-26 2019-07-26 使全车辆能够减阻的主动式可展开双层扰流板架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02153B2 (zh)
EP (1) EP3810494A1 (zh)
CN (1) CN112638758A (zh)
CA (1) CA3107505A1 (zh)
WO (1) WO20200238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07248A1 (fr) * 2020-02-18 2021-08-20 Renault S.A.S Déflecteur de custode rotatif couplé à un conduit
CN111267975B (zh) * 2020-03-17 2022-03-04 江苏理工学院 汽车后窗防飞溅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FR3113276B1 (fr) * 2020-08-05 2023-12-22 Cie Plastic Omnium Se Becquet arrièr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FR3123625B1 (fr) * 2021-06-02 2024-04-05 Renault Sas Elément de carénage aérodynamique arrièr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instrumenté
US11891127B2 (en) 2021-09-01 2024-02-06 Honda Motor Co., Ltd. Drag reduction spoiler
US11858563B2 (en) * 2021-09-23 2024-01-02 Honda Motor Co., Ltd. Aerodynamic rear fences for vehicles
US11939005B2 (en) 2021-11-23 2024-03-26 Honda Motor Co., Ltd. Deployable active D-pillar spoiler for vehicle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8151A (ja) * 1995-01-27 1996-08-06 Tamura Plast Seihin Kk 自動車用バックバイザー
DE102008011198A1 (de) * 2008-02-26 2009-08-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EP2436580A2 (fr) * 2010-10-04 2012-04-04 Renault S.A.S. Ensemble aérodynamique pour porte de coffr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CN106476913A (zh) * 2015-08-31 2017-03-08 法乐第未来公司 汽车主动裙板及其控制方法
CN107662657A (zh) * 2016-07-27 2018-02-0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气动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8116516A (zh) * 2018-02-02 2018-06-05 深圳市车咪云创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升降尾翼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49953C2 (de) * 1976-10-30 1985-07-04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Luftleit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JPS60161276A (ja) * 1984-02-01 1985-08-22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自動車のリヤスポイラ
JPH0646781Y2 (ja) * 1989-03-29 1994-11-3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可変式リヤスポイラー
JPH0586767U (ja) * 1992-04-30 1993-11-22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可動翼の駆動装置
US6193302B1 (en) * 1998-12-29 2001-02-27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Motor vehicle including a deployable spoiler
DE10336664A1 (de) * 2003-08-09 2005-03-03 Dr.Ing.H.C. F. Porsche Ag Heckflüge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FR2862269B1 (fr) * 2003-11-17 2006-03-17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aerodynamique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un tel dispositif aerodynamique
DE102008011179A1 (de) * 2008-02-26 2009-08-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Heckspoileranordnung
DE102012104689A1 (de) * 2012-05-31 2013-12-05 Roman Motryuk Spoiler
US9802657B2 (en) * 2014-12-04 2017-10-31 Magna Closures Inc. Powered deployable spoiler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s
WO2019246137A1 (en) * 2018-06-18 2019-12-26 Magna Exteriors Inc. Active front wheel deflector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8151A (ja) * 1995-01-27 1996-08-06 Tamura Plast Seihin Kk 自動車用バックバイザー
DE102008011198A1 (de) * 2008-02-26 2009-08-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EP2436580A2 (fr) * 2010-10-04 2012-04-04 Renault S.A.S. Ensemble aérodynamique pour porte de coffr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CN106476913A (zh) * 2015-08-31 2017-03-08 法乐第未来公司 汽车主动裙板及其控制方法
CN107662657A (zh) * 2016-07-27 2018-02-0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气动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8116516A (zh) * 2018-02-02 2018-06-05 深圳市车咪云创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升降尾翼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107505A1 (en) 2020-01-30
US20210229759A1 (en) 2021-07-29
WO2020023868A1 (en) 2020-01-30
EP3810494A1 (en) 2021-04-28
US11702153B2 (en) 2023-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38758A (zh) 使全车辆能够减阻的主动式可展开双层扰流板架构
US8382194B2 (en) Outboard wake stabiliz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the aerodynamic drag of ground vehicles
US7322547B2 (en) Aerospace vehicle leading edge slat device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US8882176B2 (en) Active aero diffuser
US8702152B1 (en) Deployable front air dam
US10315579B2 (en) Vehicle aerodynamic apparatus
US20170057565A1 (en) Active Vehicle Skirt Panel and the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2056796B (zh) 用于形成空气动力涡流的装置,以及具有用于形成空气动力涡流的装置的调节襟翼和机翼
CN101155726B (zh) 用于调整飞行器升力特性的装置及方法
US10933924B2 (en) Air guiding apparatus for a motor vehicle body
EP3206939B1 (en) Vehicle airflow control apparatus
CN109789920B (zh) 对飞行器上的多功能后缘操纵面进行驱动和引导的系统
EP1870321B1 (en) A system for optimizing the aerodynamics of the rear part of an industrial or commercial vehicle
EP3498577B1 (en) Moveable underslung wing
CN105730367B (zh) 主动车辆装饰件
CN105923056A (zh) 空气引导装置以及运行此装置的方法
US9725160B2 (en) Flow body and method for taking in and/or blowing out fluid through a plurality of openings in a flow surface section of a flow body
CA2603819A1 (en) Aerospace vehicle yaw generating system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EP3059146A1 (en) Car provided with a rear spoiler
CN103921671A (zh) 车辆格栅关闭组件
GB2531127A (en) Vehicle aerodynamic apparatus
JP2017523086A (ja) 車輌の空力性能の変更
US20210179036A1 (en) Active air scoop
GB2529555A (en) Vehicle aerodynamic apparatus
US9994265B2 (en) Speed-adaptive wing for drag redu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