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19427A - 一种半透膜支撑体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半透膜支撑体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619427A CN112619427A CN202011474278.4A CN202011474278A CN112619427A CN 112619427 A CN112619427 A CN 112619427A CN 202011474278 A CN202011474278 A CN 202011474278A CN 112619427 A CN112619427 A CN 1126194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oven fabric
- layer
- roller
- release film
- fi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5/00—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in general,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24—Water desalination
- Y02A20/131—Reverse-osmosi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透膜支撑体及其制备方法,支撑体由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经热压复合而成,上层无纺布厚度在20‑30μm,上表面的平滑度在15‑30s;中层无纺布厚度在30‑50μm;下层无纺布厚度在20‑40μm,下表面的平滑度在10‑20s;制备方法包括:分别制备上中下层无纺布;将上离型膜、上中下层无纺布、下离型膜依次堆叠在一起进行预热;加压复合上离型膜、上中下层无纺布和下离型膜;剥离上离型膜和下离型膜。本发明由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经热压复合而成,每一层无纺布独立的经历了湿法抄造、烘干、热压,因此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的低密度缺陷位置不具有相关性,可以实现相互掩盖的效果,减少针孔和亮斑等缺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纺布、特种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透膜支撑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饮料/工业用水中杂质的去除、海水的淡化、食品中杂菌的去除、排水处理或者生物化学领域中,半透膜已经被广泛使用。
半透膜有三层:聚酰胺层、聚砜层和支撑体。支撑体的各种特性参数如透气度、厚度、克重、粘结性、渗透性等都能符合半透膜的使用要求,但是无纺布在涂布聚砜层后,通常会出现一些针孔、亮斑等局部缺陷,使得半透膜脱盐率大幅下降。
半透膜的针孔、亮斑等缺陷是由于支撑体纤维分布不均,内部存在低密度缺陷引起的,但是目前的设备工艺很难在抄造时避免低密度缺陷的产生,有专利采用双圆网、叠网等形式抄造两层无纺布,但是这一过程实质是在抄造完成的无纺布上再抄造一层无纺布,低密度缺陷部分容易漏过纤维而很难真正实现缺陷掩盖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半透膜支撑体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半透膜支撑体,由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经热压复合而成,所述上层无纺布厚度在20-30μm,其上表面的平滑度在15-30s;所述中层无纺布厚度在 30-50μm;所述下层无纺布厚度在20-40μm,其下表面的平滑度在10-20s。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的透气度在1.0-1.2cm3/cm2/s。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无纺布透气度在2.0-3.0cm3/cm2/s;所述中层无纺布透气度在3.0-5.0cm3/cm2/s;所述下层无纺布透气度在2.5-4.0cm3/cm2/s。
一种半透膜支撑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分别制备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
步骤二、将上离型膜、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下离型膜依次堆叠在一起进行预热;
步骤三、加压复合上离型膜、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和下离型膜,复合的线速度在10-15m/min,线压力在80kN/m-100kN/m;
步骤四、剥离上离型膜和下离型膜。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均采用湿法抄造、烘干、热压制备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无纺布热压采用双辊热压设备,上辊为金属辊,下辊为胶辊,上辊温度在180-200℃,线速度在15m/min-25m/min,线压力在80kN/m-100kN/m;中层无纺布采用双辊热压设备,上辊和下辊皆为金属辊,温度在140-170℃,线速度在 20-30m/min,线压力在80kN/m-100kN/m;下层无纺布热压采用双辊热压设备,上辊为胶辊,下辊为金属辊,下辊温度在170-190℃,线速度在15m/min-25m/min,线压力在 80kN/m-100kN/m。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均包括主体纤维和粘结纤维;所述主体纤维可以为聚丙烯、聚丙烯酸酯、聚氨酯、聚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丙烯腈等合成树脂纺丝而成的纤维;所述粘结纤维可以为芯壳纤维、并列纤维、海岛纤维中的一种或多中。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中主体纤维含量为50%-70%,粘结纤维含量为30-50%。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纤维熔点在250-260℃,热变形温度在190-200℃,粘结纤维熔点在170-190℃。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中预热方式采用穿透式红外加热,所述预热温度低于粘结纤维的熔点10-20℃,预热温度高于中层无纺布的热压温度5-10℃。
进一步的,所述上离型膜和下离型膜为单硅PET离型膜,厚度在15-20μ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透膜支撑体,其由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经热压复合而成,每一层无纺布独立的经历了湿法抄造、烘干、热压,因此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的低密度缺陷位置不具有相关性,可以实现相互掩盖的效果,减少针孔和亮斑等缺陷;另一方面,由于每一层都是独立制备的,因此它们的特性和形貌可以单独调整,而不会相互影响。本发明提供的热压复合方法采用了穿透式红外预热,在加压复合时三层无纺布都具有足够的温度,并通过上、下离型膜隔热,以保证上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在加压复合时形貌不受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一种半透膜支撑体,由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经热压复合而成,所述上层无纺布厚度在20-30μm,其上表面的平滑度在15-30s,即为半透膜支撑体涂覆面层的平滑度;所述中层无纺布厚度在30-50μm;所述下层无纺布厚度在20-40μm,其下表面的平滑度在10-20s,即为半透膜支撑体非涂覆面层的平滑度。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的透气度在1.0-1.2cm3/cm2/s。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无纺布透气度在2.0-3.0cm3/cm2/s;所述中层无纺布透气度在3.0-5.0cm3/cm2/s;所述下层无纺布透气度在2.5-4.0cm3/cm2/s。
一种半透膜支撑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分别制备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所述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均采用湿法抄造、烘干、热压制备而成。因为该过程完全独立,因此只需要考虑单层的特性需求,特性和形貌可以单独调整,而不会相互影响。
步骤二、将上离型膜、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下离型膜依次堆叠在一起进行预热,预热方式采用穿透式红外加热,所述预热温度低于粘结纤维的熔点 10-20℃;本发明的热压复合方法采用了穿透式红外预热,在加压复合时三层无纺布都具有足够的温度,并通过上、下离型膜隔热,以保证上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在加压复合时形貌不受影响。
步骤三、加压复合上离型膜、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和下离型膜,复合的线速度在10-15m/min,线压力在80kN/m-100kN/m;支撑体内部的强度来自于主体纤维嵌入到粘结纤维中,主体纤维之间不存在交织、氢键等作用力,复合热压时的线压力是接近于中层无纺布制备时的线压力,预热温度大于中层无纺布的热压温度,因此无纺布连接处的剥离强度是与中层无纺布内部的剥离强度的是相近的,保证加压复合后连接稳固。
步骤四、剥离上离型膜和下离型膜。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无纺布热压采用双辊热压设备,上辊为金属辊,下辊为胶辊,上辊温度在180-200℃,线速度在15m/min-25m/min,线压力在80kN/m-100kN/m;中层无纺布采用双辊热压设备,上辊和下辊皆为金属辊,温度在140-170℃,线速度在20-30m/min,线压力在80kN/m-100kN/m;下层无纺布热压采用双辊热压设备,上辊为胶辊,下辊为金属辊,下辊温度在170-190℃,线速度在15m/min-25m/min,线压力在 80kN/m-100kN/m。每一层无纺布都是独立制备的,因此它们的特性和形貌可以单独调整,而不会相互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均包括主体纤维和粘结纤维;所述主体纤维可以为聚丙烯、聚丙烯酸酯、聚氨酯、聚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丙烯腈等合成树脂纺丝而成的纤维;所述粘结纤维可以为芯壳纤维、并列纤维、海岛纤维中的一种或多中。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中主体纤维含量为50%-70%,粘结纤维含量为30-50%。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纤维熔点在250-260℃,热变形温度在190-200℃,粘结纤维熔点在170-190℃。
进一步的,所述上离型膜和下离型膜为单硅PET离型膜,厚度在15-20μm,所述离型膜选用透明的离型膜,便于红外穿透。
实施例1
将直径7.3μm,长5mm的PET纤维(帝人TA04N)、粘合纤维直径10.0μm,长 5mm,熔点为180℃的(TR07N)以6:4的比例混合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浓度为0.02%的纤维溶液,通过斜网形成湿纸,用表面为110度的杨克缸进行烘干,得到面积为25g/m2的原纸。
原纸分别经不同的热压工艺获得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热压工艺分别为:
上层无纺布:将抄造形成的原纸连续导入二辊热压机,二辊热压机的上辊为钢辊,温度为200℃,下辊为尼龙辊,导入线压力为100kN/m,车速为20m/min。
中层无纺布:将抄造形成的原纸连续导入二辊热压机,二辊热压机的上辊、下辊皆为钢辊,温度为160℃,下辊为尼龙辊,导入线压力为100kN/m,车速为20m/min。
下层无纺布:将抄造形成的原纸连续导入二辊热压机,二辊热压机的上辊为胶辊,下辊为钢辊,下辊温度为180℃,导入线压力为100kN/m,车速为20m/min。
上层无纺布厚度为25μm,透气度在2.0cm3/cm2/s;中层无纺布厚度在40μm,透气度在4.0cm3/cm2/s;下层无纺布厚度在35μm,透气度在3.0cm3/cm2/s。
将透明的上离型膜、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下离型膜堆叠在一起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165℃,预热方式为穿透式红外加热。
加压复合上离型膜、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下离型膜,线速度为10m/min,线压力为100kN/m。
最后剥离上离型膜和下离型膜。
实施例2
上层/中层/下层无纺布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一致。
将透明的上离型膜、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下离型膜堆叠在一起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165℃,预热方式为穿透式红外加热。
加压复合上离型膜、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下离型膜,线速度为15m/min,线压力为100kN/m。
最后剥离上离型膜和下离型膜。
实施例3
上层/中层/下层无纺布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一致。
将透明的上离型膜、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下离型膜堆叠在一起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170℃,预热方式为穿透式红外加热。
加压复合上离型膜、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下离型膜,线速度为10m/min,线压力为100kN/m。
最后剥离上离型膜和下离型膜。
比较例1
上层/中层/下层无纺布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一致。
将透明的上离型膜、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下离型膜堆叠在一起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180℃,预热方式为穿透式红外加热。
加压复合上离型膜、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下离型膜,线速度为10m/min,线压力为100kN/m。
最后剥离上离型膜和下离型膜。
比较例1中出现了5个亮斑,考虑为预热温度在粘结纤维熔点附近,加压复合时涂敷面平滑度变高,内部粘结纤维变形程度较大,孔隙较小,半透膜溶液局部渗透困难形成的亮斑。
比较例2
上层/中层/下层无纺布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一致。
将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堆叠在一起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165℃,预热方式为穿透式红外加热。
加压复合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线速度为10m/min,线压力为100kN/m。
比较例2中出现了3个亮斑,考虑为,没有离型膜的情况下,无纺布表面和钢辊直接接触,表层纤维进一步变形,表层纤维平滑度提高,并且变形程度较大,透膜溶液局部渗透困难形成的亮斑。
比较例3
将直径7.3μm,长5mm的PET纤维(帝人TA04N)、粘合纤维直径10.0μm,长5mm,熔点为180℃的(TR07N)以6:4的比例混合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浓度为0.02%的纤维溶液,通过斜网形成湿纸,用表面为110度的杨克缸进行烘干,得到面积为75g/m2的原纸。
采用红外线加热器预热,预热温度为175℃;
硬压:钢辊热压温度为177℃,线压力为100kN/m,车速为20m/min;
第一道软压辊设置为:胶辊/钢辊,线压力100kN/m,车速为20m/min,钢辊温度为190℃,非涂覆面层与钢辊相贴,涂覆面层与胶辊相贴。
第二道软压辊设置为:钢辊/胶辊,线压力100kN/m,车速为20m/min,钢辊温度为205℃,涂覆面层与钢辊相贴,非涂覆面层与胶辊相贴。
比较例3出现亮斑和针孔共23处,考虑为单层支撑体纤维分布不均匀,局部存在低密度缺陷引起针孔,局部纤维较密集,孔隙较小引起亮斑。
针对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半透膜支撑体,进行下述测定和评价,相关技术指标参考标准如下,结果示于表1。
1)克重测试方法:半透膜支撑材料的“克重”,依据GB/T 451.2-2002方法来测定。
2)厚度测试方法:半透膜支撑材料的“厚度”,依据GB/T 451.3-2002方法来测定。
3)平滑度测试方法:按照JIS P 8119,使用贝克平滑度试验机进行测定。
4)透气度测试方法:半透膜支撑材料的“透气度”依据JIS L1096-2010,使用弗雷泽型试验机进行测定,单位为cm3/cm2/s。
5)亮斑针孔测试方法:使用具有恒定间隙的缺角轮涂布机,在半透膜支撑体的涂覆面层上,涂覆聚砜树脂(SOLVAY公司制、Udel P-3500LCD MB3、分子量78000~ 84000g/mol)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浓度22%),进行水洗、干燥,在半透膜支撑体的涂覆面上形成聚砜膜(半透膜),得到过滤膜。取20m*1m的半透膜置于平板灯上,出现异常明亮的斑点即为亮斑或针孔,其中针孔的尺寸更小,亮度更大,在异常明亮的斑点处标上记号,并统计记号数量。
表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半透膜支撑体,其特征在于,由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经热压复合而成,所述上层无纺布厚度在20-30μm,其上表面的平滑度在15-30s;所述中层无纺布厚度在30-50μm;所述下层无纺布厚度在20-40μm,其下表面的平滑度在10-20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透膜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的透气度在1.0-1.2cm3/cm2/s。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透膜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无纺布透气度在2.0-3.0cm3/cm2/s;所述中层无纺布透气度在3.0-5.0cm3/cm2/s;所述下层无纺布透气度在2.5-4.0cm3/cm2/s。
4.一种半透膜支撑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分别制备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
步骤二、将上离型膜、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下离型膜依次堆叠在一起进行预热;
步骤三、加压复合上离型膜、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和下离型膜,复合的线速度在10-15m/min,线压力在80kN/m-100kN/m;
步骤四、剥离上离型膜和下离型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半透膜支撑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均采用湿法抄造、烘干、热压制备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半透膜支撑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无纺布热压采用双辊热压设备,上辊为金属辊,下辊为胶辊,上辊温度在180-200℃,线速度在15m/min-25m/min,线压力在80kN/m-100kN/m;中层无纺布采用双辊热压设备,上辊和下辊皆为金属辊,温度在140-170℃,线速度在20-30m/min,线压力在80kN/m-100kN/m;下层无纺布热压采用双辊热压设备,上辊为胶辊,下辊为金属辊,下辊温度在170-190℃,线速度在15m/min-25m/min,线压力在80kN/m-100kN/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半透膜支撑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下层无纺布均包括主体纤维和粘结纤维;所述主体纤维可以为聚丙烯、聚丙烯酸酯、聚氨酯、聚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丙烯腈等合成树脂纺丝而成的纤维;所述粘结纤维可以为芯壳纤维、并列纤维、海岛纤维中的一种或多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半透膜支撑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无纺布、中层无纺布和下层无纺布中主体纤维含量为50%-70%,粘结纤维含量为30-5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半透膜支撑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纤维熔点在250-260℃,热变形温度在190-200℃,粘结纤维熔点在170-190℃。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半透膜支撑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预热方式采用穿透式红外加热,所述预热温度低于粘结纤维的熔点10-20℃,预热温度高于中层无纺布的热压温度5-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74278.4A CN112619427B (zh) | 2020-12-14 | 2020-12-14 | 一种半透膜支撑体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74278.4A CN112619427B (zh) | 2020-12-14 | 2020-12-14 | 一种半透膜支撑体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619427A true CN112619427A (zh) | 2021-04-09 |
CN112619427B CN112619427B (zh) | 2023-04-07 |
Family
ID=75313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474278.4A Active CN112619427B (zh) | 2020-12-14 | 2020-12-14 | 一种半透膜支撑体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619427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90749A (ja) * | 2001-12-26 | 2003-07-08 | Nitto Denko Corp | 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多孔質膜複合材の製造方法 |
CN101041721A (zh) * | 2006-03-24 | 2007-09-2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真空流延成膜机及制备复合质子交换膜的方法 |
TW201009161A (en) * | 2008-08-18 | 2010-03-01 | Jun-Jia Chen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extiles |
CN103429327A (zh) * | 2010-12-24 | 2013-12-04 | 阿波制纸株式会社 | 膜的支撑体 |
CN206636123U (zh) * | 2017-03-22 | 2017-11-14 | 安徽以诺木塑板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抗加工变形pvc石塑地板 |
-
2020
- 2020-12-14 CN CN202011474278.4A patent/CN11261942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90749A (ja) * | 2001-12-26 | 2003-07-08 | Nitto Denko Corp | 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多孔質膜複合材の製造方法 |
CN101041721A (zh) * | 2006-03-24 | 2007-09-2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真空流延成膜机及制备复合质子交换膜的方法 |
TW201009161A (en) * | 2008-08-18 | 2010-03-01 | Jun-Jia Chen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extiles |
CN103429327A (zh) * | 2010-12-24 | 2013-12-04 | 阿波制纸株式会社 | 膜的支撑体 |
CN206636123U (zh) * | 2017-03-22 | 2017-11-14 | 安徽以诺木塑板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抗加工变形pvc石塑地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619427B (zh) | 2023-04-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625778B1 (ko) | 반투막 지지체용 부직포 | |
JP5203518B1 (ja) | 半透膜支持体用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6005542B2 (ja) | 半透膜支持体用不織布 | |
CN107913606B (zh) | 一种半透膜支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JP7371056B2 (ja) | 半透膜支持体 | |
CN112663399B (zh) | 一种用于水处理反渗透膜支撑体基材的湿法无纺布及其制备方法 | |
KR101614234B1 (ko) | 반투막 지지체용 부직포 | |
CN110743381B (zh) | 膜基材、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316974B (zh) | 一种半透膜支撑材料 | |
CN112619427B (zh) | 一种半透膜支撑体及其制备方法 | |
JP6886900B2 (ja) | 半透膜支持体用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913070B2 (ja) | 半透膜支持体用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3329803B (zh) | 湿法无纺布,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其的水处理膜 | |
CN112680999B (zh) | 一种孔隙均匀的半透膜支撑体制备方法 | |
CN112755796A (zh) | 一种半透膜支撑体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2681001A (zh) | 一种用于反渗透膜支撑体基材的湿法无纺布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191998B (zh) | 一种逐梯式反渗透膜支撑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KR102013810B1 (ko) | 습식공정을 이용한 수처리 필터용 분리막 지지체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된 분리막 지지체 | |
CN112742218B (zh) | 一种半透膜支撑体的制备方法 | |
CN112742217B (zh) | 一种半透膜支撑体 | |
CN112774461B (zh) | 一种孔隙均匀的半透膜支撑体 | |
JP7504020B2 (ja) | 半透膜支持体用湿式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7225190B (zh) | 纳滤膜用无纺布支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09594390A (zh) | 一种半透膜支撑材料的热压设备 | |
CN118356814A (zh) | 一种用于制备反渗透及纳滤膜使用的支撑体及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