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12798A - 引导内容更新方法、训练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引导内容更新方法、训练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12798A
CN112612798A CN202011357804.9A CN202011357804A CN112612798A CN 112612798 A CN112612798 A CN 112612798A CN 202011357804 A CN202011357804 A CN 202011357804A CN 112612798 A CN112612798 A CN 1126127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getting
determining
state
travel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578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12798B (zh
Inventor
王宇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5780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127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12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127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127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127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3Updat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9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ba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1Design or setup of recognition systems or techniques; Extraction of features in feature space;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 G06F18/214Generating training patterns; Bootstrap methods, e.g. bagging or boos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Navig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引导内容更新方法、训练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智能交通技术、导航技术。方案包括:响应公交导航指令,获取用户终端的定位信息、用户终端中设置的传感器数据;根据定位信息、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根据导航引导内容出行时的出行状态;根据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并显示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结合定位信息以及传感器的数据更新用户的出行状态,并根据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更新导航引导内容时,不会由于定位漂移或路段重叠,产生内容更新的抖动或延迟,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引导内容更新方法、训练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中的智能交通技术、导航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引导内容更新方法、训练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用户在出行时经常使用导航软件,并基于导航软件中的引导信息前往目的地。比如,用户需要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时,可以选择导航软件中的公交出行,从而使导航软件规划公交出行的路线。
导航软件可以根据用户当前所在位置进行引导,比如引导用户步行前往公交车站。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获取的定位信息存在漂移情况,导致根据用户位置引导用户前行时会产生一定的延迟情况,比如用户已经从第一道路行进到第二道路上,但是导航软件还引导用户在第一道路上继续前进。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引导内容更新方法、训练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引导内容抖动或延迟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包括:
响应公交导航指令,获取用户终端的定位信息、所述用户终端中设置的传感器的数据;
根据所述定位信息、所述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根据导航引导内容出行时的出行状态;
根据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并显示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型训练方法,包括:
获取具有标记信息的传感器数据;其中,所述标记信息包括上车行为、下车行为;
利用所述传感器数据训练预先搭建的上车模型和下车模型;其中,所述上车模型、所述下车模型用于根据用户的传感器数据识别用户的出行状态,所述出行状态用于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响应公交导航指令,获取用户终端的定位信息、所述用户终端中设置的传感器的数据;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定位信息、所述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根据导航引导内容出行时的出行状态;
更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并显示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型训练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具有标记信息的传感器数据;其中,所述标记信息包括上车行为、下车行为;
训练单元,用于利用所述传感器数据训练预先搭建的上车模型和下车模型;其中,所述上车模型、所述下车模型用于根据用户的传感器数据识别用户的出行状态,所述出行状态用于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模型训练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模型训练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引导内容更新方法、训练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包括:响应公交导航指令,获取用户终端的定位信息、所述用户终端中设置的传感器的数据;根据定位信息、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根据导航引导内容出行时的出行状态;根据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并显示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结合定位信息以及传感器的数据更新用户的出行状态,并根据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更新导航引导内容时,不会由于定位漂移或路段重叠,产生内容更新的抖动或延迟,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其中:
图1A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软件的第一界面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软件的第二界面示意图;
图1C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软件的第三界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软件的第四界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的流程图;
图5A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软件的第五界面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软件的第六界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模型训练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装置的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装置的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模型训练装置的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导航软件中可以提供路线规划功能,比如用户可以在导航软件中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从而使导航软件能够规划出一条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路线。其中,用户还可以在导航软件中选择公交出行,进而使导航软件规划出从出发地达到目的地的公交出行的路线。
图1A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软件的第一界面示意图。
如图1A所示,可以在导航软件中输入出发地11,目的地12,还可以在出行方式中选择公交13,进而使导航软件规划出至少一种出行方案14,用户可以在其中选择一种出行方案,从而使导航软件显示对应的公交出行路线15。
还可以操作导航软件,触发导航软件基于当前的公交出行路线15开始导航。
图1B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软件的第二界面示意图。
其中,在导航软件的界面中可以显示用于表示用户终端的当前位置的位置标识16。还可以根据该当前位置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比如,当前的引导内容为在界面中通过图形表示出的出行路线。根据采集的当前位置确定用户到达公交站1以后,导航软件中可以更新引导内容,具体可以更新界面中通过图形表示出的出行路线。
具体的,用户终端根据采集的定位信息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引导内容。具体可以根据定位信息判断用户处于的路段,从而进行相应的引导。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存在不同路段之间有重叠的情况,或者存在定位信息漂移的情况,这就会导致根据定位信息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引导内容时,产生延迟或抖动。
图1C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软件的第三界面示意图。
如图1C所示,导航软件规划的路线为沿着道路17步行到交叉口18,再沿道路19前进。当用户步行到交叉口18后,引导内容应当更新为沿道路19前进。比如用户步行到如20所示出的位置时,引导内容应当被更新。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定位信息漂移,将常出现引导内容发生抖动的情况。比如界面中又出现了圆圈内示出的引导更新内容,该引导内容表示沿道路17行走,通过交叉口18。
在另一些情况下,若道路之间存在重叠情况,比如用户已经上了公交车,但是导航软件仅根据定位信息,无法识别到用户已经上车的这一状态,进而无法将引导内容更新为沿公交路段前进,造成引导内容更新的延迟。
图2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包括:
步骤201,响应公交导航指令,获取用户终端的定位信息、用户终端中设置的传感器的数据。
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以由具备计算能力的电子设备执行,该电子设备比如可以是用户终端,该用户终端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
具体的,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以应用在导航软件中,可以在上述用户终端中安装该导航软件,从而使该用户终端可以执行本申请提供的方法。
进一步的,用户终端可以接收用户发送的公交导航指令。比如,用户可以在导航软件中输入出发地、目的地,并操作用户终端,使导航软件基于该出发地和目的地规划路线。
一种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在至少一个规划路线中,根据需求选择一个目标规划路线。比如,用户可以通过触控操作选择该目标规划路线,进而向用户终端发送公交导航指令。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在至少一个规划路线中,根据需求选择一个目标规划路线,用户终端可以显示该目标规划路线,并显示开始导航按键。此后,用户可以操控用户终端,点击开始导航按键,进而向用户终端发送公交导航指令。
实际应用时,用户终端接收到公交导航指令后,可以响应该导航指令。获取用户终端的定位信息以及传感器的数据。
其中,用户终端中可以设置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用户终端可以获取GPS数据,将其作为用户终端的定位信息。在导航过程中,用户终端可以实时获取用户终端的定位信息,进而根据定位信息确定用户的位置。
具体的,用户终端中还可以设置传感器,用户终端可以获取这些传感器的数据,进而确定用户终端在高度的变化,前进方向等。比如在用户终端中可以设置惯性导航系统,此时,传感器的数据例如可以是惯导数据。
一种实施方式中,惯性导航系统例如可以是九轴传感器。
步骤202,根据定位信息、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根据导航引导内容出行时的出行状态。
进一步的,用户可以根据用户终端中的导航引导内容前进,比如根据导航引导内容步行到公交车站,还可以根据导航引导内容通过交叉路口等。
实际应用时,用户终端可以根据定位信息、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的出行状态。该出行状态例如可以包括等车状态、公交车行进中、下车状态、步行状态等。
其中,用户终端可以根据定位信息确定用户当前所在的位置,还可以根据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的姿态,比如用户的上车姿态以及用户的下车姿态。从而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以及用户的上下车姿态,确定用户的出行状态。
具体的,可以根据用户的姿态更新用户的出行状态。
比如,可以根据定位信息中的移动速度确定出用户处于步行状态,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定位信息确定出用户在车站等车。再比如,若确定出用户处于等车状态后,又识别到用户处于上车姿态,则可以将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上车状态。
再比如,可以根据定位信息中的移动速度确定出用户处于公交行进状态,此后,若识别到用户处于下车姿态,则可以将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下车状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预先训练模型,使用训练好的模型识别用户的姿态。例如,可以预先采集传感器数据,并利用这些传感器数据训练模型。在使用过程中,用户终端可以将采集的传感器数据输入训练好的模型中,模型能够输出用户的姿态。
步骤203,根据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并显示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实际应用时,用户终端可以根据当前确定的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并显示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其中,导航软件中规划的出行路线中可以包括多个路段,比如出发地-步行路段1-公交路段1-步行路段2-目的地,在该路线规划结果中,包括步行路段1、公交路段1、步行路段2这三个路段。用户终端可以根据用户出行状态确定用户当前所在的路段,进而切换该路段对应的导航引导内容。
可选的,本申请中,导航引导内容可以是图形形式的,也可以是文字形式的。比如,可以通过图形形式的标识,显示用户将要通过的为止。还可以通过文字方式显示用户即将通过的道路或位置。
具体的,若出行状态从等车状态切换为上车状态,则可以认为用户即将乘坐公交车。此时,可以确定用户当前所在路段为公交路段1,若导航引导内容为文字形式,则导航引导内容可以从“乘坐第一线路公交车”切换到“沿某道路乘坐公交车行驶到某个地点”。若出行状态从公交行进状态切换为下车状态,则可以确定用户当前所在路段为步行路段2,进而导航引导内容可以从“沿某道路乘坐公交车行驶到某个地点”切换到“沿某道路步行到目的地”。
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结合定位信息和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出行状态,并根据出行状态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从而避免定位漂移或路段重叠导致引导内容发生抖动或延迟。
进一步的,用户终端还可以在显示界面中显示更新后的导航引导内容,从而使用户可以根据显示的导航引导内容出行。
图3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软件的第四界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导航引导内容可以是图形形式的。
如图3所示,在界面(a)中,引导内容可以是引导用户从出发地步行至公交车站的内容31。用户终端可以根据用户的定位信息获取用户的实时位置,进而确定用户是否到达了公交车站。
请参见(b),当用户终端确定用户达到公交车站之后,若根据传感器的数据将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上车状态后,则可以将引导内容更新为乘坐公交车行驶到某地点的内容32。
请参见(c),当用户终端根据定位信息确定用户到达下车地点,或者确定公交存在减速的情况后,若根据传感器的数据将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下车状态后,则可以将引导内容更新为步行到目的地的内容33。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用于更新导航引导内容,该方法由设置有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设备执行,该设备通常以硬件和/或软件的方式来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包括:响应公交导航指令,获取用户终端的定位信息、所述用户终端中设置的传感器的数据;根据定位信息、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根据导航引导内容出行时的出行状态;根据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并显示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本申请提供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中,结合定位信息以及传感器的数据更新用户的出行状态,并根据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更新导航引导内容时,不会由于定位漂移或路段重叠,产生内容更新的抖动或延迟,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图4为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包括:
步骤401,响应公交导航指令,获取用户终端的定位信息、用户终端中设置的传感器的数据。
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以由具备计算能力的电子设备执行,该电子设备比如可以是用户终端,该用户终端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
具体的,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以应用在导航软件中,可以在上述电子设备中安装该导航软件,从而使该电子设备可以执行本申请提供的方法。
步骤401与步骤201的具体原理和实现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402,根据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的上下车行为。
其中,传感器的数据例如可以是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等的数据。用户终端可以根据这些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的上下车行为。
具体的,在用户终端中可以设置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能够采集到用于表征用户终端姿态的数据,用户终端可以获取传感器的数据,从而根据这些数据确定用户的上下车行为。
进一步的,用户携带用户终端行走,因此,用户终端的姿态可以代表用户的姿态。比如,可以根据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终端在高度的变化,在行进方向的变化等。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确定用户是否有上车行为或者下车行为。
实际应用时,可以将传感器的数据输入预设上车模型,通过预设上车模型确定用户是否存在上车行为;和/或,将传感器的数据输入预设下车模型,通过预设下车模型确定用户是否存在下车行为。
其中,可以预先训练上车模型和下车模型,预设上车模型和预设下车模型用于根据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的上车行为和下车行为。
具体的,用户终端可以将获取的传感器的数据输入预设上车模型中,从而使预设上车模型确定用户是否存在上车行为。比如,若根据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存在上车行为,则预设上车模型可以输出1,若确定用户不存在上车行为,则预设上车模型可以输出0。
进一步的,用户终端可以将获取的传感器的数据输入预设下车模型中,从而使预设下车模型确定用户是否存在下车行为。比如,若根据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存在下车行为,则预设下车模型可以输出1,若确定用户不存在下车行为,则预设下车模型可以输出0。
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模型准确的识别用户的上下车行为,进而可以根据用户的上下车行为更新用户的出行状态。
步骤403,根据定位信息、上下车行为,确定用户的出行状态。
实际应用时,用户终端若确定出用户出现了上下车行为,则可以根据确定的上下车行为更新用户的出行状态。
其中,可以根据定位信息确定用户的出行状态;根据出行状态、上下车行为,将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当前出行状态。
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结合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的出行状态,从而可以根据出行状态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引导内容,而不仅仅根据定位信息更新该引导内容,从而解决引导内容抖动、延迟的问题。更进一步的,可以结合定位信息以及用户的上下车行为更新用户的出行状态,而不仅仅根据定位信息绑定的路段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引导内容,导致引导内容存在抖动、延迟的问题。
具体的,若根据预设模型没有识别到用户的上车行为或下车行为,则可以根据定位信息确定用户的出行状态。
比如,可以根据定位信息确定用户在第一位置的停留时间;根据停留时间、第一位置,确定用户的出行状态。
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用户终端采集的定位信息,确定用户的出行状态,从而充分利用定位信息识别出行状态,进而可以基于该出行状态引导用户。
再比如,可以根据定位信息获取用户的前行速度;根据前行速度确定用户的出行状态。
其中,若前行速度与预设步行速度一致,则可以认为用户处于步行状态。若前行速度与车辆行驶速度一致,则可以认为用户处于公交行进速度。还可以根据前行速度的变化,确定用户处于公交减速状态。比如,根据变化的前行速度确定出公交车的速度逐渐降低。
具体的,若前行速度大于或等于速度阈值,则确定用户处于公交行进状态;和/或,若在用户处于所述公交行进状态时,根据所述前行速度确定所述公交减速,则确定用户处于公交减速状态。
进一步的,还可以预先设置速度阈值,用于基于该速度阈值衡量用户是否处于公交行进状态。该速度阈值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
实际应用时,若用户处于公交行进状态时,前行速度降低,则可以认为公交减速,此时,可以确定用户处于公交减速状态。
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定位信息中的速度确定用户的出行状态,并根据该出行状态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而无需仅根据与定位的位置绑定的路段更新引导内容,导致引导内容的更新存在延迟或抖动的问题。
尤其是可以确定出公交行进状态,还可以根据前进速度将公交行进状态更新为公交减速状态,从而可以结合识别出的用户下车行为对该公交减速状态进行更新,得到下车状态。因此,这种实施方式能够准确的识别出用户在出行时的不同状态,从而准确的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引导内容。
进一步的,用户终端可以根据获取的定位信息,确定用户在每个第一位置的停留时间,比如,用户在位置loc1停留时间为t1,用户在loc2停留时间为t2。
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用户在第一位置的停留时间,以及该第一位置,确定用户的出行状态。比如,若第一位置属于预设站点位置,且停留时间满足预设时长,则确定用户处于等车状态。
其中,如果停留时间满足预设时长,那么可以认为用户在第一位置停留了一定的时间,若该第一位置还属于预设站点位置,则可以认为用户在公交站点等车。
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定位信息识别出用户处于等车状态,从而可以根据该等车状态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引导内容。避免仅根据定位信息绑定的路段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引导内容,导致引导内容存在抖动、延迟的问题。
具体的,若出行状态为等车状态,且确定用户存在上车行为,则将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上车状态。
进一步的,如果确定用户的出行状态为等车状态,又确定了用户存在上车行为,则可以认为用户上车了,因此,可以将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上车状态。
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用户的上车行为更新用户的出行状态,进而可以根据更新后的出行状态更准确的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引导内容。
实际应用时,若出行状态为公交减速状态,且确定用户存在下车行为,则将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下车状态。
其中,如果确定用户的出行状态为公交减速状态,又确定了用户存在下车行为,则可以认为用户下车了,因此,可以将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下车状态。
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用户的下车行为更新用户的出行状态,进而可以根据更新后的出行状态更准确的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引导内容。
步骤404,用户的出行状态切换时,根据切换后的出行状态,确定当前引导路段。
具体的,当用户终端确定用户的出行状态发生了切换,则可以根据切换后的出行状态,确定用户行进的路段,进而确定出当前引导路段。具体可以根据导航软件确定的路线规划结果确定当前引导路段。
进一步的,比如路线规划结果为“出发地-步行路段1-公交路段1-步行路段2-目的地”。比如根据定位信息确定用户处于等车状态,此后又确定了用户存在上车行为,则会将出行状态更新为上车状态,此时,可以认为用户上了公家车,下一个经过的路段为公交路段1,因此,可以将当前引导路段确定为公交路段1。
若切换后的出行状态为上车状态,则确定当前引导路段为导航路线中的下一个公交路段;若切换后的出行状态为下车状态,则确定当前引导路段为导航路线中的下一个步行路段。
其中,如果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上车状态,那么可以认为用户将要经过公交路段,因此,可以将当前引导路段更新为规划的导航路线中的下一个公交路段,进而能够确定出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当前引导路段。
具体的,如果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下车状态,那么可以认为用户将要经过步行路段,因此,可以将当前引导路段更新为规划的导航路线中的下一个步行路段,进而能够确定出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当前引导路段。
步骤405,根据当前引导路段,更新并显示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实际应用时,可以将导航引导内容,更新为与当前引导路段对应的引导内容。比如,乘坐公交沿公交路段1行驶。
其中,在用户终端的界面中,可以设置专门用于显示导航引导内容的组件,可以在该组件中显示更新后的导航引导内容。
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用户出行状态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而不仅仅根据定位信息绑定的路段更新该导航引导内容,从而避免由于定位信息的漂移或路段重叠,导致引导内容更新时的抖动或延迟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详细实施例说明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文字形式显示导航引导内容。
图5A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软件的第五界面示意图。
如图5A所示,基于用户的操作,用户终端可以显示如图5A的界面,展示路线规划结果。该路线规划结果具体可以是:
从出发地步行至第一公交站;
乘坐第一路公交车到第二公交站下车;
步行至目的地。
图5B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软件的第六界面示意图。
具体的,用户终端可以响应公交导航指令,在导航软件的界面中显示第一引导内容51“步行至第一公交站,乘坐第一路公交车”。用户可以根据该引导内容前往第一公交站。
进一步的,用户终端可以获取定位信息和传感器的数据,并根据定位信息确定用户到达了第一公交站且停留了一段时间,则可以将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等车状态。
实际应用时,用户可以乘坐第一路公交车。用户终端能够获取用户上车时用户终端中的传感器的数据,并根据该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的上车行为。用户终端可以根据该上车行为更新用户的出行状态,具体更新为上车状态。并将当前引导路段更新为下一个公交路段,即乘坐第一路公交车到第二公交站下车所经过的公交路段。用户终端还可以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引导内容,具体更新为第二引导内容52“乘坐第一路公交车到第二公交站”。
其中,在用户乘坐公交车的过程中,用户终端可以获取定位信息,并根据定位信息中的速度确定用户处于公交行进状态。并且在车辆减速时,将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公交减速状态。
具体的,当到达第二公交站时,车辆靠边停车,用户下车。用户终端能够获取用户下车时用户终端中的传感器的数据,并根据该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的下车行为。用户终端可以根据该下车行为更新用户的出行状态,具体更新为下车状态。并将当前引导路段更新为下一个步行路段,即步行至目的地所经过的路段。用户终端还可以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引导内容,具体更新为第三引导内容53“步行至目的地”。
图6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模型训练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6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包括:
步骤601,获取具有标记信息的传感器数据;其中,标记信息包括上车行为、下车行为。
其中,本申请提供的模型训练方法可以由具备计算功能的电子设备执行,比如可以是计算机。
可以预先采集传感器数据,具体比如可以是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的数据,也可以是这些传感器数据的组合。传感器数据可以具有标记信息,该标记信息例如可以是上车行为,还可以是下车行为,还可以是空。
比如,在用户上车时采集的传感器数据可以标记为上车行为,在用户下车时采集的传感器数据可以标记为下车行为,在用户进行步行、跑步等行为时采集的传感器数据可以标记为空。
步骤602,利用传感器数据训练预先搭建的上车模型和下车模型;其中,上车模型、下车模型用于根据用户的传感器数据识别用户的出行状态,出行状态用于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具体的,可以预先搭建上车模型和下车模型,可以将采集的传感器数据输入这些模型中。模型可以对输入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识别结果,可以比对识别结果与传感器数据的标记信息,并根据比对结果进行回传,修正模型中的参数。
通过多次的循环迭代,能够使模型的识别结果越来越准确,直到模型对传感器数据的识别结果与该数据的标记信息间的差异符合预设标准为止。
进一步的,上车模型、下车模型用于根据用户的传感器数据识别用户的出行状态,出行状态用于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实际应用时,训练得到的上车模型和下车模型可以应用在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中,可以通过该模型识别用户的出行状态,进而根据该出行状态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图7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装置的结构图。
如图7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71,用于响应公交导航指令,获取定位信息、传感器的数据;
确定单元72,用于根据所述定位信息、所述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根据导航引导内容出行时的出行状态;
更新单元73,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并显示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包括获取单元,用于响应公交导航指令,获取用户终端的定位信息、所述用户终端中设置的传感器的数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定位信息、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根据导航引导内容出行时的出行状态;更新单元,用于根据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并显示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本申请提供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装置中,结合定位信息以及传感器的数据更新用户的出行状态,并根据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更新导航引导内容时,不会由于定位漂移或路段重叠,产生内容更新的抖动或延迟,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图8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装置的结构图。
如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装置,其中,所述确定单元72包括:
行为确定模块721,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的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上下车行为;
状态确定模块722,用于根据所述定位信息、所述上下车行为,确定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
其中,所述行为确定模块721包括:
上车子模块7211,用于将所述传感器的数据输入预设上车模型,通过所述预设上车模型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存在上车行为;
和/或,下车子模块7212,用于将所述传感器的数据输入预设下车模型,通过所述预设下车模型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存在下车行为。
其中,所述状态确定模块722包括:
确定子模块7221,用于根据所述定位信息确定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
更新子模块7222,用于根据所述出行状态、所述上下车行为,将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更新为当前出行状态。
其中,所述出行状态包括等车状态;
所述更新子模块7222具体用于:
若所述出行状态为等车状态,且确定所述用户存在上车行为,则将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上车状态。
其中,确定单元72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723,用于:
根据所述定位信息确定所述用户在第一位置的停留时间;
根据所述停留时间、所述第一位置,确定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723具体用于:
若所述第一位置属于预设站点位置,且所述停留时间满足预设时长,则确定所述用户处于等车状态。
其中,所述出行状态包括公交减速状态;
所述确定单元72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724,用于:
若所述出行状态为公交减速状态,且确定所述用户存在下车行为,则将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更新为下车状态。
其中,所述确定单元72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725,用于:
根据所述定位信息获取所述用户的前行速度;
根据所述前行速度确定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
其中,所述第三确定模块725具体用于:
若所述前行速度大于或等于速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用户处于公交行进状态;
和/或,若在所述用户处于所述公交行进状态时,根据所述前行速度确定所述公交减速,则确定所述用户处于公交减速状态。
其中,所述更新单元73,包括:
路段确定模块731,用于在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切换时,根据切换后的所述出行状态,确定当前引导路段;
内容更新模块732,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引导路段,更新并显示所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其中,所述路段确定模块731具体用于:
若切换后的所述出行状态为上车状态,则确定当前引导路段为导航路线中的下一个公交路段;
若切换后的所述出行状态为下车状态,则确定当前引导路段为导航路线中的下一个步行路段。
图9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模型训练装置的结构图。
如图9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模型训练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91,用于获取具有标记信息的传感器数据;其中,所述标记信息包括上车行为、下车行为;
训练单元92,用于利用所述传感器数据训练预先搭建的上车模型和下车模型;其中,所述上车模型、所述下车模型用于根据用户的传感器数据识别用户的出行状态,所述出行状态用于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和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如图10所示,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框图。电子设备旨在表示各种形式的数字计算机,诸如,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工作台、个人数字助理、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大型计算机、和其它适合的计算机。电子设备还可以表示各种形式的移动装置,诸如,个人数字处理、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可穿戴设备和其它类似的计算装置。本文所示的部件、它们的连接和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仅仅作为示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文中描述的和/或者要求的本申请的实现。
如图10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以及用于连接各部件的接口,包括高速接口和低速接口。各个部件利用不同的总线互相连接,并且可以被安装在公共主板上或者根据需要以其它方式安装。处理器可以对在电子设备内执行的指令进行处理,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中或者存储器上以在外部输入/输出装置(诸如,耦合至接口的显示设备)上显示GUI的图形信息的指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若需要,可以将多个处理器和/或多条总线与多个存储器一起使用。同样,可以连接多个电子设备,各个设备提供部分必要的操作(例如,作为服务器阵列、一组刀片式服务器、或者多处理器系统)。图10中以一个处理器1001为例。
存储器1002即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由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本申请所提供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或模型训练方法。本申请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本申请所提供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或模型训练方法。
存储器1002作为一种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瞬时软件程序、非瞬时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或模型训练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附图7所示的获取单元71、确定单元72和更新单元73,再例如附图9所示的获取单元91、训练单元92)。处理器100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002中的非瞬时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服务器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或模型训练方法。
存储器1002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电子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10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瞬时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瞬时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1002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100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电子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1003和输出装置1004。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输入装置1003和输出装置1004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10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输入装置1003可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XXX的电子设备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例如触摸屏、小键盘、鼠标、轨迹板、触摸板、指示杆、一个或者多个鼠标按钮、轨迹球、操纵杆等输入装置。输出装置1004可以包括显示设备、辅助照明装置(例如,LED)和触觉反馈装置(例如,振动电机)等。该显示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液晶显示器(LCD)、发光二极管(LED)显示器和等离子体显示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可以是触摸屏。
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数字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专用ASIC(专用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中实现。这些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实施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中,该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可在包括至少一个可编程处理器的可编程系统上执行和/或解释,该可编程处理器可以是专用或者通用可编程处理器,可以从存储系统、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至少一个输出装置接收数据和指令,并且将数据和指令传输至该存储系统、该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该至少一个输出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也称作程序、软件、软件应用、或者代码)包括可编程处理器的机器指令,并且可以利用高级过程和/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和/或汇编/机器语言来实施这些计算机程序。如本文使用的,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指的是用于将机器指令和/或数据提供给可编程处理器的任何计算机程序产品、设备、和/或装置(例如,磁盘、光盘、存储器、可编程逻辑装置(PLD)),包括,接收作为机器可读信号的机器指令的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信号”指的是用于将机器指令和/或数据提供给可编程处理器的任何信号。
为了提供与用户的交互,可以在计算机上实施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该计算机具有:用于向用户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例如,CRT(阴极射线管)或者LCD(液晶显示器)监视器);以及键盘和指向装置(例如,鼠标或者轨迹球),用户可以通过该键盘和该指向装置来将输入提供给计算机。其它种类的装置还可以用于提供与用户的交互;例如,提供给用户的反馈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传感反馈(例如,视觉反馈、听觉反馈、或者触觉反馈);并且可以用任何形式(包括声输入、语音输入或者、触觉输入)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可以将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实施在包括后台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作为数据服务器)、或者包括中间件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应用服务器)、或者包括前端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具有图形用户界面或者网络浏览器的用户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该图形用户界面或者该网络浏览器来与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实施方式交互)、或者包括这种后台部件、中间件部件、或者前端部件的任何组合的计算系统中。可以通过任何形式或者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来将系统的部件相互连接。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互联网。
计算机系统可以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端和服务器一般远离彼此并且通常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交互。通过在相应的计算机上运行并且彼此具有客户端-服务器关系的计算机程序来产生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关系。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申请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8)

1.一种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方法,包括:
响应公交导航指令,获取用户终端的定位信息、所述用户终端中设置的传感器的数据;
根据所述定位信息、所述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根据导航引导内容出行时的出行状态;
根据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并显示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定位信息、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根据导航引导内容出行时的出行状态,包括:
根据所述传感器的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上下车行为;
根据所述定位信息、所述上下车行为,确定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传感器的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上下车行为,包括:
将所述传感器的数据输入预设上车模型,通过所述预设上车模型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存在上车行为;
和/或,将所述传感器的数据输入预设下车模型,通过所述预设下车模型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存在下车行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定位信息、所述上下车行为,确定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包括:
根据所述定位信息确定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
根据所述出行状态、所述上下车行为,将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更新为当前出行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出行状态包括等车状态;
所述根据所述出行状态、所述上下车行为,将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更新为当前出行状态,包括:
若所述出行状态为等车状态,且确定所述用户存在上车行为,则将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上车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定位信息,确定所述用户根据导航引导内容出行时的出行状态,包括:
根据所述定位信息确定所述用户在第一位置的停留时间;
根据所述停留时间、所述第一位置,确定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停留时间、所述第一位置,确定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包括:
若所述第一位置属于预设站点位置,且所述停留时间满足预设时长,则确定所述用户处于等车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出行状态包括公交减速状态;
所述根据所述出行状态、所述上下车行为,将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更新为当前出行状态,包括:
若所述出行状态为公交减速状态,且确定所述用户存在下车行为,则将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更新为下车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4、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定位信息,确定所述用户根据导航引导内容出行时的出行状态,包括:
根据所述定位信息获取所述用户的前行速度;
根据所述前行速度确定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前行速度确定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包括:
若所述前行速度大于或等于速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用户处于公交行进状态;
和/或,若在所述用户处于所述公交行进状态时,根据所述前行速度确定所述公交减速,则确定所述用户处于公交减速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5、7、8、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并显示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包括:
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切换时,根据切换后的所述出行状态,确定当前引导路段;
根据所述当前引导路段,更新并显示所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d。
12.根据权利要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切换后的所述出行状态,确定当前引导路段,包括:
若切换后的所述出行状态为上车状态,则确定当前引导路段为导航路线中的下一个公交路段;
若切换后的所述出行状态为下车状态,则确定当前引导路段为导航路线中的下一个步行路段。
13.一种模型训练方法,包括:
获取具有标记信息的传感器数据;其中,所述标记信息包括上车行为、下车行为;
利用所述传感器数据训练预先搭建的上车模型和下车模型;其中,所述上车模型、所述下车模型用于根据用户的传感器数据识别用户的出行状态,所述出行状态用于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14.一种导航引导内容的更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响应公交导航指令,获取用户终端的定位信息、所述用户终端中设置的传感器的数据;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定位信息、所述传感器的数据,确定用户根据导航引导内容出行时的出行状态;
更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并显示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确定单元包括:
行为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的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上下车行为;
状态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定位信息、所述上下车行为,确定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行为确定模块包括:
上车子模块,用于将所述传感器的数据输入预设上车模型,通过所述预设上车模型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存在上车行为;
和/或,下车子模块,用于将所述传感器的数据输入预设下车模型,通过所述预设下车模型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存在下车行为。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状态确定模块包括:
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定位信息确定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
更新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出行状态、所述上下车行为,将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更新为当前出行状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出行状态包括等车状态;
所述更新子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出行状态为等车状态,且确定所述用户存在上车行为,则将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更新为上车状态。
19.根据权利要求14-1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确定单元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
根据所述定位信息确定所述用户在第一位置的停留时间;
根据所述停留时间、所述第一位置,确定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第一位置属于预设站点位置,且所述停留时间满足预设时长,则确定所述用户处于等车状态。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出行状态包括公交减速状态;
所述确定单元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
若所述出行状态为公交减速状态,且确定所述用户存在下车行为,则将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更新为下车状态。
22.根据权利要求14-17、2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确定单元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
根据所述定位信息获取所述用户的前行速度;
根据所述前行速度确定所述用户的所述出行状态。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前行速度大于或等于速度阈值,则确定所述用户处于公交行进状态;
和/或,若在所述用户处于所述公交行进状态时,根据所述前行速度确定所述公交减速,则确定所述用户处于公交减速状态。
24.根据权利要求14-18、20、21、23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更新单元,包括:
路段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用户的出行状态切换时,根据切换后的所述出行状态,确定当前引导路段;
内容更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引导路段,更新并显示所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25.根据权利要2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路段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若切换后的所述出行状态为上车状态,则确定当前引导路段为导航路线中的下一个公交路段;
若切换后的所述出行状态为下车状态,则确定当前引导路段为导航路线中的下一个步行路段。
26.一种模型训练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具有标记信息的传感器数据;其中,所述标记信息包括上车行为、下车行为;
训练单元,用于利用所述传感器数据训练预先搭建的上车模型和下车模型;其中,所述上车模型、所述下车模型用于根据用户的传感器数据识别用户的出行状态,所述出行状态用于更新导航软件中的导航引导内容。
27.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权利要求1-12或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12或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1357804.9A 2020-11-27 2020-11-27 引导内容更新方法、训练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6127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57804.9A CN112612798B (zh) 2020-11-27 2020-11-27 引导内容更新方法、训练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57804.9A CN112612798B (zh) 2020-11-27 2020-11-27 引导内容更新方法、训练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12798A true CN112612798A (zh) 2021-04-06
CN112612798B CN112612798B (zh) 2024-04-12

Family

ID=75225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57804.9A Active CN112612798B (zh) 2020-11-27 2020-11-27 引导内容更新方法、训练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1279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61398A (zh) * 2021-09-17 2021-12-07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10473A (ja) * 2008-03-05 2009-09-17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位置特定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位置特定方法
CN103150177A (zh) * 2013-01-14 2013-06-12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更新公交线路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637335A (zh) * 2014-12-15 2015-05-20 广东梅雁吉祥水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醒方法
KR20160114927A (ko) * 2015-03-25 2016-10-06 주식회사 엘지유플러스 도보 내비게이션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6469514A (zh) * 2015-08-21 2017-03-0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地点提示方法和装置
KR20180117866A (ko) * 2017-04-20 2018-10-30 김현우 증강현실을 이용한 길 안내 시스템
CN109064722A (zh) * 2018-08-30 2018-12-21 出门问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到站提醒方法及装置
CN109579864A (zh) * 2018-12-30 2019-04-05 张鸿青 导航方法及装置
CN111750872A (zh) * 2020-06-17 2020-10-09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信息交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10473A (ja) * 2008-03-05 2009-09-17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位置特定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位置特定方法
CN103150177A (zh) * 2013-01-14 2013-06-12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更新公交线路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637335A (zh) * 2014-12-15 2015-05-20 广东梅雁吉祥水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醒方法
KR20160114927A (ko) * 2015-03-25 2016-10-06 주식회사 엘지유플러스 도보 내비게이션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6469514A (zh) * 2015-08-21 2017-03-0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地点提示方法和装置
KR20180117866A (ko) * 2017-04-20 2018-10-30 김현우 증강현실을 이용한 길 안내 시스템
CN109064722A (zh) * 2018-08-30 2018-12-21 出门问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到站提醒方法及装置
CN109579864A (zh) * 2018-12-30 2019-04-05 张鸿青 导航方法及装置
CN111750872A (zh) * 2020-06-17 2020-10-09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信息交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61398A (zh) * 2021-09-17 2021-12-07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12798B (zh) 2024-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57818B (zh) 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050824B (zh) 用于车辆导航的路线规划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US1187871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lanning autonomous vehic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675644B (zh) 道路红绿灯的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617826B (zh) 车辆导航中高架桥区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190178659A1 (en) Auxiliary navigational assistance
CN110702136B (zh) 车辆的路线规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735457B (zh) 室内导航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967301A (zh) 定位导航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931286A (zh) 纵向动力学模型的训练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258873B (zh) 用于控制车辆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572462A (zh) 自动驾驶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665845A (zh) 用于规划路径的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1609863B (zh) 导航信息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844463A (zh) 基于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辆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
CN113532456A (zh) 用于生成导航路线的方法及装置
CN112612798B (zh) 引导内容更新方法、训练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637899A (zh) 导航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3378078A (zh) 应用程序交互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231952B (zh) 车辆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764509A (zh) 任务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750889B (zh) 路径导航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235362B (zh) 位置确定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1442775B (zh) 道路的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EP4239432A1 (en) Three-dimensional trajectory plan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