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07880A - 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07880A
CN112607880A CN201911073511.5A CN201911073511A CN112607880A CN 112607880 A CN112607880 A CN 112607880A CN 201911073511 A CN201911073511 A CN 201911073511A CN 112607880 A CN112607880 A CN 1126078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water
butt
booster pump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735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26078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078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reverse osmos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002Construction details of the apparatus
    • C02F2201/004Seals, connec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6Pressure conditions
    • C02F2301/066Overpressure, high press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8Multistage treatments, e.g. repetition of the same process step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14Maintenance of water treatment install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16Regeneration of sorbents, filt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饮用水的过滤方面。本发明公开一种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过水管路串接多个滤胆及增压泵构成过滤通道;设置上置模块作为连接前置过滤通道后端及上对接水口的基座;设置下置滤胆仓放置滤胆和增压泵,其上端设置带框架窗口的支架结构;内置竖直的增压泵并与其连接固定构成一体的框架结构,通过紧固标准件吊装固定在支架结构的下方;框架结构的上端面设置连接增压泵进水管路的下对接水口;当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上、下接触配合时,框架结构的下对接水口通过框架窗口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当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上、下分离后,框架结构的下对接水口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水口分离。

Description

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
在先申请名称: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机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
在先申请号:201910976710.0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饮用水的深度过滤、净化方面。
背景技术
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机具有显示操作直观、用户自行更换滤胆及维修便捷的优点。然而,由于机器的上操作面、中央核心位置都用于上述基本功能的设置,导致在机器尺寸约为500mm×200mm×460mm的有限空间结构范围中,围绕增压泵的设置位置、连接固定结构模式、相关管路连接、增压泵电路控制,以及排浓水回用系统的管路及储水结构设置和相关过水电控部件的固定结构、管路便捷连接,以及为机器某些特设功能如纯、净水双出水技术、排浓水水质监测及再利用技术、滤胆寿命动态检测提示技术、滤胆反冲清洗技术、机器远程自动控制检测技术、上、下双层结构的活接装置的应用、机器的便捷移动结构设置,使得机器相关过水电控部件及结构的设置、安装,尤其是围绕增压泵的紧固及连接引发了一些列新问题。上述缺陷及不足致使得净水器很难得到更广泛普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以克服上述缺陷及不足。
一种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过水管路串接包括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在内的多个滤胆及增压泵构成过滤通道,其中对应前置滤胆的部分为前置过滤通道,增压泵的进、出水管路分别连接前置过滤通道后端和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反渗透膜滤胆纯水口连接纯水管路,反渗透膜滤胆排浓水口连接的排浓水管路中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上置模块作为连接前置过滤通道后端且向下的上对接水口的基座并放置电控装置;另外设置下置滤胆仓放置滤胆和增压泵,以及连接上置模块和下置滤胆仓的活接装置;电控装置控制过滤通道所涉及包括相关电控阀和增压泵在内的过水电控部件运行,其特征在于下置滤胆仓上端设置带框架窗口的支架结构;内置竖直的增压泵并与其或正置或倒置连接固定构成一体的框架结构,通过紧固标准件吊装固定在该支架结构的下方;该框架结构的上端面设置连接增压泵进水管路的下对接水口;当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上、下接触配合时,框架结构上端面的下对接水口通过框架窗口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当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上、下分离后,框架结构的下对接水口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水口分离。
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以导线连接电控装置且向下的上对接触点结构;所述的下置滤胆仓设置向上的下对接触点结构与上对接触点结构对应并以导线连接增压泵控制端;该下对接触点结构或设置在支架结构的上端面或设置在框架结构的上端面,其中当下对接触点结构设置在支架结构的上端面时,位于支架结构上端面的下对接触点结构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触点结构对接配合同时框架结构上端面的下对接水口通过框架窗口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当下对接触点结构设置在框架结构的上端面时,框架结构上端面的下对接触点结构和下对接水口通过框架窗口分别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触点结构和上对接水口对接配合;上、下对接触点结构对接配合后电控装置的控制端连通增压泵的控制端;当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上、下分离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触点结构和上对接水口分别与下置滤胆仓的下对接触点结构和下对接水口分离。
所述的框架结构包括设置下对接触点结构和下对接水口及紧固标准件配合结构的上压结构,以及设置对应紧固标准件配合结构的下压结构;上、下压结构分别位于设置进、出水口增压泵的泵头部分的上、下侧,通过紧固标准件将泵头部分夹紧并构成一体;上压结构通过紧固标准件吊装固定在支架结构的下方;另外设置三重减震件:所述的上、下压结构分别与泵头部分之间设置泵头减震件;所述的上压结构与支架结构之间设置安装减震件;所述的支架结构与紧固标准件之间设置紧固减震件。
还设置适配环结构;该适配环结构具有对应泵体径向尺寸的闭合环,以及与上、下压结构对应的紧固标准件配合通孔结构,并且或置于增压泵的泵头部分与下压结构之间(对应增压泵竖直正置),或置于增压泵的泵头部分与上压结构之间(对应增压泵竖直倒置),通过紧固标准件将泵头部分和适配环结构,以及上、下压结构夹紧并构成一体。
所述的框架结构包括设置下对接触点结构和下对接水口及紧固标准件配合结构的上压结构,以及设置对应紧固标准件配合结构的下压结构;上、下压结构分别位于设置进、出水口增压泵的泵头部分的上、下侧,通过紧固标准件将泵头部分夹紧并构成一体;上压结构通过紧固标准件吊装固定在支架结构的下方;另外设置三重减震件:所述的上、下压结构分别与泵头部分之间设置泵头减震件;所述的上压结构与支架结构之间设置安装减震件;所述的支架结构与紧固标准件之间设置紧固减震件。
所述的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之间设置竖直插接配合的上、下导向结构;该上、下导向结构或设置在上置模块与支架结构之间,或设置在上置模块与框架结构之间。
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配合位置检测开关;所述的上、下导向结构分别为贯通的插孔结构和插杆结构;当作为下导向结构的插杆结构的顶端穿过插孔结构并触发配合位置检测开关动作并向电控装置输出相应结构对接的信号。
所述的下置滤胆仓为并排设置放置增压泵且上端设置支架结构之设施腔和放置滤胆之滤胆腔的双腔结构,或以与下置滤胆仓连体的隔板模式或以活动隔板与下置滤胆仓活动连接模式隔开设施腔与滤胆腔,其中对于与下置滤胆仓连体的隔板模式,该隔板与设施腔和滤胆腔连体注塑成型;对于活动隔板与下置滤胆仓活动连接模式,所述的下置滤胆仓设置对应该活动隔板结构的连接配合结构;活动隔板与该连接配合结构连接配合;双腔结构的滤胆腔腔口向上;其设施腔腔口或向上或向下。
所述的前置过滤通道设置进水电控阀;所述的滤胆腔设置排浓水储水腔:滤胆腔壁与内置的滤胆之间设置存储排浓水的储水空间结构;该排浓水储水腔的进水口连通位于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后面的排浓水管路后段,其出水口通过另设于设施腔内的回水电控阀连通增压泵进水管路;电控装置控制回水电控阀与进水电控阀择一导通。
还包括进水端连通排浓水储水腔下部的排浓水泵;置于设置腔内的排浓水泵排水端或连接排浓水管路末端,或连接前置过滤通道的后端,其中对于排浓水泵的排水端连接排浓水管路末端的模式,电控装置控制置于排浓水储水腔底部设置后置的排放分支管路中的该排浓水泵将排浓水排出外接排放水口及外接排放软管;对于排浓水泵的排水端连接前置过滤通道后端的模式,该前置过滤通道后端还连通另设的净水出水阀进水端,并且置于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后面的排浓水管路后段分别设置排放分支管路和回水分支管路:排放分支管路通过另设的排放电控阀连接外接排放水口及外接排放软管;回水分支管路依次通过串接另设的进腔电控阀和排浓水储水腔及回水电控阀连接增压泵进水管路,并且电控装置控制在进水电控阀关闭的前提下排浓水泵运行抽水,或由导通的净水出水阀出水,或通另设在前置过滤通道后端与排放分支管路之间的前置换水电控阀导通过水后再由外接排放水口及外接排放软管出水。
还设置分别连接排浓水储水腔出水口与增压泵进水管路并串接回水电控阀或排浓水泵或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的活动板管路结构;该活动板管路结构或是设置四个向上的水口的对接拼装管路或是设置横向管路对接结构的L型插板结构,其中对于对接拼装管路,通过前、后段管路明槽与盖板及围绕前、后段管路明槽设置的管路密封件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具有前、后段管路且具有四个向上的水口的对接拼装管路且固定在排浓水储水腔底部的下端面,对接拼装管路的前段管路进水口连通排浓水储水腔底部的出水口,其出水口与后段管路的进水口密封对接回水电控阀或排浓水泵或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后段管路的出水口与增压泵进水口连接向下的插管结构插接配合并以密封件密封配合间隙;对于L型插板结构,所述的下置滤胆仓设置对应的连接配合结构,该连接配合结构或位于隔板下部或位于下置滤胆仓的侧壁上;该L型插板结构与该连接配合结构接触配合并连接构成一体且密封配合间隙,固定在L型插板结构底板上的回水电控阀或排浓水泵或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三者之一的过水电控部件的进、出水口,分别与作为排浓水储水腔出水口的横向管路对接结构和增压泵进水管路密封对接。
所述的回水电控阀或排浓水泵或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置于框架结构及增压泵的下方。
所述的增压泵出水口通过另设的双层U型管路连接置于滤胆腔底座的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具有向上进、出水口和围绕滤胆腔底座对接水口设置后段管路密封件的双层U型管路或为中间盖板模式或为中间管路明槽模式,其中对于中间盖板模式,将设置向上的前段管路明槽与盖板下端面及围绕前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前段管路密封件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前段拼装管路,盖板前端设置向上的插管配合结构,与增压泵出水口连接向下的插管结构插接配合并以密封件密封配合间隙,与反渗透膜滤胆向下的进水口密封对接的滤胆腔底座下端面设置向下的后段管路明槽,其前端与盖板设置的中间通孔对接,并与盖板上端面及围绕该后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后段管路密封件对接配合,且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后段拼装管路并连通前段拼装管路,构成连接增压泵出水口与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的双层U型管路,且通过螺钉将双层U型管路固定在滤胆腔底座上;对于中间管路明槽模式,中间管路明槽或为H型管路明槽或为U型管路明槽或为n型管路明槽,其中对于H型管路明槽,H型管路明槽设置向上的后段管路明槽与设置对接水口的滤胆腔底面及围绕后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后段管路密封件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后段拼装管路,H型管路明槽设置向下的前段管路明槽与另设的盖板上端面接触配合及围绕前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前段管路密封件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前段拼装管路;对于U型管路明槽,U型管路明槽设置向上的后段管路明槽与设置对接水口的滤胆腔底面及围绕该后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后段管路密封件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后段拼装管路,盖板设置向上的前段管路明槽与U型管路明槽的下端面及围绕盖板前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前段管路密封件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前段拼装管路;对于n型管路明槽,滤胆腔底座下端面设置带对接水口且向下的后段管路明槽,以及围绕该后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后段管路密封件,与n型管路明槽的上端面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后段拼装管路,n型管路明槽及围绕该n型管路明槽设置的前段管路密封件,与盖板上端面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前段拼装管路;前段拼装管路通过后端设置的竖直通孔连通后段拼装管路,并且前段拼装管路前端设置向上的插管配合结构,与增压泵出水口连接向下的插管结构插接配合并以密封件密封配合间隙,构成连接增压泵出水口与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的双层U型管路,且通过螺钉将双层U型管路固定在滤胆腔底座上。
所述的上、下对接触点结构均设置相应的导线触点,并通过各自连接导线分别连接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及电控装置的控制端。
所述的上、下对接触点结构均设置对应另设TDS探头或防漏传感器或紫外线杀菌器的导线触点,并通过各自连接导线分别连接TDS探头或防漏传感器或紫外线杀菌器,以及电控装置的控制端。
本发明与现有净水器的水路切换装置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采用吊装增压泵并下置回水电控阀的结构模式克服下置滤胆仓部件设置空间不足,管路布设复杂,以及增压泵为代表的过水电控部件安装受管路牵连用户难以自行装卸的问题,并且可以随意控制排浓储水腔内排浓水水位下限。在设置上、下双层结构并通过活接装置连接构成一体的净水机满足机器小型化、外观结构简洁美观、制造简便要求的前提下,增压泵设置及连接固定结构简单便捷、相关过水电控部件和结构设置及管路连接兼顾了背景技术中所列的所有新技术、功能,实现了水电隔离设计,并且包括增压泵在内的所有过水电控部件都可以在显示窗口的“异常”提示下,由用户自行拆卸更换新部件,继而摆脱“净水机作为半成品始终离不开售后维修服务网络”的窘境。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采用设置上对接水口、上对接触点结构、电控阀、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配合位置检测开关,以及电控装置的上置模块,与设置放置各滤胆的滤胆腔、放置增压泵的倒置设施腔、带框架窗口的支架结构、带下对接水口和下对接触点结构及插杆结构的框架结构、排浓水泵,以及电控阀的下置滤胆仓上、下插接配合构成的净水器水路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采用设置中间盖板模式的双层U型管路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采用设置具有H型管路明槽的中间管路明槽模式的双层U型管路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发明采用设置具有U型管路明槽的中间管路明槽模式的双层U型管路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发明采用设置具有n型管路明槽的中间管路明槽模式的双层U型管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5说明。
实施例1。一种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过水管路串接包括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在内的多个滤胆7及增压泵26构成过滤通道,其中对应前置滤胆7a、7b、7c的部分为前置过滤通道,增压泵26的进、出水管路34、33分别连接前置过滤通道后端和反渗透膜滤胆7d进水口7d1;反渗透膜滤胆纯水口7d2连接纯水管路,反渗透膜滤胆排浓水口7d3连接的排浓水管路中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6;设置上置模块20作为连接前置过滤通道后端且向下的上对接水口15的基座并放置电控装置11。另外,设置下置滤胆仓29放置滤胆7和增压泵26,以及连接上置模块20和下置滤胆仓29的活接装置(未示出)。
电控装置控制包括相关电控阀和增压泵在内的过水电控部件运行。
该净水机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还在于:下置滤胆仓29上端设置带框架窗口24的支架结构23;内置竖直的增压泵26并与其或正置或倒置连接固定构成一体的框架结构25,通过紧固标准件28吊装固定在该支架结构23的下方;该框架结构25的上端面设置连接增压泵进水管路34并向上的下对接水口25b;当上置模块20与下置滤胆仓29上、下接触配合时,框架结构25上端面的下对接水口25b通过框架窗口24与上置模块20的上对接水口15密封对接;当上置模块20与下置滤胆仓29上、下分离后,框架结构25的下对接水口25b与上置模块20的上对接水口15分离。
脱开增压泵出水管路33后,再卸下吊装框架结构25的紧固标准件28便可以卸下取出框架结构25,继而更换增压泵26。
本案中,竖直的增压泵26设置进、出水口26a、26b的泵头部分26c位于该泵上部的放置模式为正置;竖直的增压泵26设置进、出水口26a、26b的泵头部分26c位于该泵下部的放置模式为倒置。另外,上置模块还可以设置限位结构20a便于与下置滤胆仓29接触配合。连通外接纯水口12的纯水管路还可以串接后续功能化滤胆7e。对于设置承压出水阀的控制模式,该纯水管路设置纯水出水阀。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以导线连接电控装置且向下的上对接触点结构;所述的下置滤胆仓设置向上的下对接触点结构与上对接触点结构对应并以导线连接增压泵26控制端;该下对接触点结构或设置在支架结构的上端面或设置在框架结构的上端面,其中:
当下对接触点结构设置在支架结构的上端面时,位于支架结构上端面的下对接触点结构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触点结构对接配合同时框架结构上端面的下对接水口通过框架窗口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
对于下对接触点结构设置在支架结构的模式(未示出),位于支架结构上端面的下对接触点结构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触点结构对接配合并且两对接触点结构各自的导线触点接触配合导通各自对应连接的导线;同时框架结构上端面的下对接水口通过框架窗口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当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上、下分离后,支架结构上的下对接触点结构和框架结构上的下对接水口,分别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触点结构和上对接水口分离。
当下对接触点结构设置在框架结构的上端面时,框架结构上端面的下对接触点结构和下对接水口通过框架窗口分别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触点结构和上对接水口对接配合。
附图中,对于下对接触点结构设置在框架结构25的模式,框架结构25上端面的下对接触点结构25a通过框架窗口24与上置模块20的上对接触点结构17对接配合并且两对接触点结构各自的导线触点18、19接触配合导通各自对应连接的导线;同时框架结构25上端面的下对接水口25b通过框架窗口24与上置模块20的上对接水口15密封对接;当上置模块20与下置滤胆仓29上、下分离后,框架结构25的下对接触点结构25a和下对接水口25b,分别与上置模块20的上对接触点结构17和上对接水口15分离。
上、下对接触点结构对接配合后电控装置的控制端连通增压泵的控制端;当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上、下分离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触点结构和上对接水口分别与下置滤胆仓的下对接触点结构和下对接水口分离。
作为更进一步的改进,下对接触点结构25a设置防水结构:或以控制其上端不低于上对接水口15下端的结构作为挡水结构(附图1所示),或以在其与上对接水口之间设置竖直结构作为挡水结构,避免上、下对接水口分离时流出的水进入下对接触点结构25a内。
当以竖直挡水结构进行挡水时,该竖直挡水结构既可以随上对接水口设在上置控制模块上(附图1所示),也可以随下对接触点结构设在支架结构上或设在框架结构25上。
实施例3。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所述的框架结构包括设置下对接触点结构和下对接水口及紧固标准件配合结构的上压结构,以及设置对应紧固标准件配合结构的下压结构;上、下压结构分别位于设置进、出水口增压泵的泵头部分的上、下侧,通过紧固标准件将泵头部分夹紧并构成一体;上压结构通过紧固标准件吊装固定在支架结构的下方;另外设置三重减震件:所述的上、下压结构分别与泵头部分之间设置泵头减震件;所述的上压结构与支架结构之间设置安装减震件;所述的支架结构与紧固标准件之间设置紧固减震件。
框架结构25包括设置下对接触点结构25a和下对接水口25b及紧固标准件配合结构的上压结构25c,以及设置对应紧固标准件配合结构的下压结构25d;上置模块设置以导线连接电控装置的上对接触点结构17;通过导线连接增压泵控制端的上、下压结构25c、25d分别位于设置进、出水口26a、26b的泵头部分26c的上、下侧,并通过紧固标准件28将泵头部分26c夹紧固定构成一体;上压结构25c通过紧固标准件28吊装固定在支架结构23的下方,当上置模块20与下置滤胆仓29上、下接触配合时,上压结构25c向上的下对接触点结构25a和下对接水口25b通过支架结构23的框架窗口24与上置模块20向下的上对接触点结构17和上对接水口15各自对接。当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上、下分离后,便断开电控部件11与增压泵26之间的导线连接。
上、下压结构25c、25d的紧固标准件配合结构上、下对应。作为两紧固标准件配合的结构模式,既可以采用通孔结构与内螺纹结构配合模式,也可以采用两通孔结构对应配合模式。
设置三重减震件22:所述的上、下压结构25c、25d分别与泵头部分26c之间设置泵头减震件22a;所述的上压结构25c与支架结构23之间设置安装减震件22b;所述的支架结构23与紧固标准件之间设置紧固减震件22c。
作为实施例1、2的改进,还设置适配环结构27;该适配环结构27具有对应泵体径向尺寸的闭合环,以及与上、下压结构25c、25d对应的紧固标准件配合通孔结构,并且或置于增压泵的泵头部分26c与下压结构25d之间(对应增压泵竖直正置),或置于增压泵的泵头部分26c与上压结构25c之间(对应增压泵竖直倒置),通过紧固标准件28将泵头部分26c和适配环结构27,以及上、下压结构25c、25d夹紧并构成一体。
增压泵主要通过上、下压及紧固标准件将泵头部分夹紧固定构成一体。
通常,不同品牌增压泵的泵头部分的径向尺寸变化不大,主要是轴向结构及尺寸,以及泵体部分的径向及轴向尺寸变化较大。不同品牌泵泵头部分的径向尺对上、下压及紧固标准件夹紧固定影响不大(各紧固标准件间距较大不影响放置泵头部分),而不同品牌泵的泵体部分径向尺寸对固定增压泵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因此通过配置带闭合环的适配环结构可以防止增压泵摆动。
在此基础上,对于泵体部分径向尺寸各异的不同品牌增压泵,既可以通过更换具有相应闭合环的适配环结构进行夹紧固定,也可以以具有较大尺寸的闭合环配置不同的橡胶圈对应不同泵体部分径向尺寸的增压泵。此时,该橡胶圈有减震作用。另外,还可以在制造时通过更换相应的闭合环模具部件得到合适的适配环结构。
本案中,既可以将适配环结构视为上压结构(对应增压泵竖直倒置)的一部分,也可以将适配环结构视为下压结构(对应增压泵竖直正置)的一部分,即上压结构或下压结构可以采用配置适配环结构27的组合结构。
作为改进,作为改进,可以将安装减震件22b与紧固减震件22c连体设置,即可以围绕紧固标准件周围设置减震结构。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三种减震件22均可以围绕紧固标准件周围设置减震结构,限制紧固标准件的圆周面或与下压结构或与上压结构或与支架结构接触。
作为更进一步的改进,紧固标准件配置垫圈21以增大接触面积。
实施例4。在实施例1、2、3的基础上,所述的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之间设置上、下导向结构用于控制上置模块的上对接触点结构和上对接水口分别与框架结构的下对接触点结构和下对接水口竖直对接配合;该上、下导向结构或设置在上置模块与支架结构之间,或设置在上置模块与框架结构之间。两部件的对接触点或为插管与插芯配合模式,或为对接触点弹性触点配合模式。通过上、下导向结构的配合,可以确保水路、电路导通跨越。
实施例5。在实施例1、2、3、4的基础上,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配合位置检测开关13;所述的上、下导向结构分别为贯通的插孔结构16和插杆结构14;当作为下导向结构的插杆结构14的顶端穿过插孔结构16并触发配合位置检测开关13动作并向电控装置11输出相应结构对接的信号。
实施例6。在实施例1、2、3、4、5的基础上,所述的下置滤胆仓为并排设置放置增压泵且上端设置支架结构之设施腔和放置滤胆之滤胆腔的双腔结构,或以与下置滤胆仓连体的隔板模式或以活动隔板与下置滤胆仓活动连接模式隔开设施腔与滤胆腔,其中对于与下置滤胆仓连体的隔板模式,该隔板与设施腔和滤胆腔连体注塑成型;对于活动隔板与下置滤胆仓活动连接模式,所述的下置滤胆仓设置对应该活动隔板结构的连接配合结构;活动隔板与该连接配合结构连接配合;双腔结构的滤胆腔腔口向上;其设施腔腔口或向上或向下。
采用连接配合的两结构之间或采用插接配合模式,或采用紧固标准件连接配合模式,或采用过盈配合紧度配合模式。
附图中,下置滤胆仓29为双腔结构并采用连体隔板39,其滤胆腔29b腔口向上,其设施腔29a腔口向下。
实施例7。在实施例1、2、3、4、5、6的基础上,所述的前置过滤通道设置进水电控阀2;所述的滤胆腔29b设置排浓水储水腔:滤胆腔壁与内置的滤胆7之间设置存储排浓水的储水空间结构;该储水空间结构的进水口连通位于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6后面的排浓水管路后段,其出水口38通过另设于设施腔内的回水电控阀35连通增压泵进水管路34;电控装置11控制回水电控阀35与进水电控阀2择一导通:增压泵26或抽取外接进水口1(过滤通道进水口)进入的管路自来水,或抽取排浓水储水腔内的排浓水。
排浓水管路后段或通过设置在排浓水储水腔底部的管路及控制阀连通外接排浓水口(后置外接排浓水口模式),或通过设置在另设的管路及排水电控阀(不经过设置进腔电控阀的排浓水储水腔进水口)连通外接排浓水口(前置外接排浓水口模式),继而使排浓水既可以通过回水管路加以利用,也可以直接通过排水电控阀排出。
所述的排浓水储水腔即可以采用滤胆腔壁与内置的滤胆7之间设置存储排浓水的储水空间结构的结构模式并且滤胆壳体外侧接触排浓水,也可以采用围绕滤胆7设置作为内壁的筒体,并且筒体与滤胆腔壁之间设置存储排浓水的储水空间结构的结构模式,而且位于该筒体内侧的滤胆壳体外圆周面不接触排浓水。另外,还可以将围绕各滤胆设置的各筒体改为围绕各滤胆的外围设置一个作为内壁的组合筒体。该组合筒体与滤胆腔壁之间设置存储排浓水的储水空间结构的结构模式并且位于该组合筒体内侧的滤胆壳体外圆周面不接触排浓水。
本案中,所述的排浓水储水腔包含上述三种储水空间结构模式,即采用上述三种储水空间结构模式的排浓水储水腔都属于“所述的滤胆腔29b设置排浓水储水腔:滤胆腔壁与内置的滤胆7之间设置存储排浓水的储水空间结构”。
实施例8。在实施例9的基础上,还包括进水端连通排浓水储水腔下部出水口38的排浓水泵36;置于设施腔29a内的排浓水泵36排水端或连接排浓水管路末端,或连接前置过滤通道的后端,其中:
对于排浓水泵的排水端连接排浓水管路末端的模式(未示出),电控装置控制置于排浓水储水腔底部设置排放分支管路中的该排浓水泵将排浓水排出外接排放水口及外接排放软管。此时在排浓水管路后段中,排放分支管路位于排浓水储水腔的后面,即为后置排放分支管路。
对于排浓水泵的排水端连接前置过滤通道后端的模式,该前置过滤通道后端还连通另设的净水出水阀4进水端,并且置于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6后面的排浓水管路后段分别设置排放分支管路和回水分支管路:(视为前置的)排放分支管路通过另设的排放电控阀9连接外接排放水口10及外接排放软管;回水分支管路依次通过串接另设的进腔电控阀8和排浓水储水腔及回水电控阀35连接增压泵进水管路34,并且电控装置11可以控制在进水电控阀2关闭的前提下排浓水泵36运行抽水,或由导通的净水出水阀4及净水口5出水,或通另设在前置过滤通道后端与排放分支管路之间的前置换水电控阀3导通过水后再由外接排放水口10及外接排放软管出水。
实施例9。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还设置分别连接排浓水储水腔出水口与增压泵进水管路并串接回水电控阀或排浓水泵或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的活动板管路结构;该活动板管路结构或是设置四个向上的水口的对接拼装管路或是设置横向管路对接结构的L型插板结构,其中:
对于对接拼装管路,通过前、后段管路明槽与盖板及围绕前、后段管路明槽设置的管路密封件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具有前、后段管路且具有四个向上的水口的对接拼装管路且固定在排浓水储水腔底部的下端面,对接拼装管路的前段管路进水口连通排浓水储水腔底部的出水口,其出水口与后段管路的进水口密封对接回水电控阀或排浓水泵或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并联),后段管路的出水口与增压泵进水口连接向下的插管结构插接配合并以密封件密封配合间隙。优选设置对接拼装管路的模式。
对于L型插板结构,所述的下置滤胆仓设置对应的连接配合结构,该连接配合结构或位于隔板下部或位于下置滤胆仓的侧壁上;该L型插板结构与该连接配合结构接触配合并连接构成一体且密封配合间隙,固定在L型插板结构底板上的回水电控阀的进、出水口,分别与作为排浓水储水腔出水口的横向管路对接结构和增压泵进水管路密封对接。
同理,固定在L型插板结构底板上的排浓水泵或者并联的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的进、出水口,也可以分别与作为排浓水储水腔出水口的横向管路对接结构和增压泵进水管路密封对接。
既可以通过螺钉30直接将对接拼装管路或L型插板结构37固定在下置滤胆仓尤其是滤胆腔底部的下端面防止对接拼装管路或L型插板结构37移动,也可以以腔盖31与对接拼装管路或L型插板结构37接触配合,并通过螺钉30固定在下置滤胆仓尤其是滤胆腔底部的下端面间接防止上述两结构移动。
作为改进,所述的框架结构尤其是下压结构设置下伸的螺钉支座。通过螺钉将横向外伸并悬空的对接拼装管路或L型插板结构37与该螺钉支座连接,从而确保插管配合结构与插管结构插接配合的稳定性。
鉴于由滤胆腔构成的浓水储水腔内的排浓水压差较小,因此活动插板结构37与该连接配合结构之间配合间隙的密封模式,既可以采用紧固标准件连接配合并设置密封件的模式,也可以采用设置插板密封件进行插接密封的模式,还可以采用连接配合的两结构之间设置过盈配合紧度进行结构连接及密封的模式,防止排浓水储水腔漏水。
实施例10。在实施例7、8、9的基础上,所述的回水电控阀或排浓水泵或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置于框架结构及增压泵的下方。
所述的下置滤胆仓以控制满足回水电控阀或排浓水泵或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置于框架结构下方,并且置于框架结构向上的下对接水口连接增压泵进水管路为核心要素设置设施腔的支架结构下端距仓底部的空间高度,继而作为设施腔29a尤其是支架结构23的设计依据。如为了实现下置回水电控阀或排浓水泵或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置,设置吊装增压泵模式及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对接上置模块的前置过滤通道。上述过水电控部件及相关管路布设模式的设计都是为了增压泵下方预留空间,以及尽可能将机器的过水电控部件设置在上置模块上便于维修,并且增压泵装卸不受其进水口连接进水管路的牵制影响。
通常,滤胆腔内需要放置5-6个滤胆,对于设置排浓水储水腔的机型还要考虑设置一定的储水量,致使设施腔沿机器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130毫米仅够放置增压泵,而且增压泵进、出水口还只能沿机器的宽度方向设置,难以布设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及相关的连接管路。另外,对于设置正置滤胆腔和倒置设施腔的下置滤胆仓,连体注塑成型的设施腔腔壁底部难以设置固定结构用于固定底盖导致下置滤胆仓结构复杂、制造效率低,并且将增压泵固定在底盖上既难以装配增压泵及连接管路,又缺少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的安装位置,以及难以控制排浓储水腔内排浓水水位下限。
实施例11。实施例11是最优实施例。在实施例7、8、9、10的基础上,所述的增压泵出水口26b通过另设作为增压泵出水管路33的双层U型管路连接置于滤胆腔底座的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7d1;具有向上进、出水口33c、33e和围绕滤胆腔底座对接水口(对接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7d1)设置后段管路密封件46的双层U型管路或为中间盖板模式或为中间管路明槽模式,其中:
对于中间盖板模式(优选模式),附图2中,将设置向上的前段管路明槽33a与盖板33f下端面及围绕前段管路明槽33a设置的前段管路密封件45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前段拼装管路,盖板33f前端设置向上的插管配合结构33c,与增压泵出水口26b连接向下的插管结构插接配合并以密封件密封配合间隙,与反渗透膜滤胆向下的进水口密封对接的滤胆腔底座29c下端面设置向下的后段管路明槽33b,其前端与盖板设置的中间通孔33d对接,并与盖板33f上端面及围绕该后段管路明槽33b设置的后段管路密封件46对接配合,且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后段拼装管路并连通前段拼装管路,构成连接增压泵出水口26b与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7d1的双层U型管路,且通过螺钉将双层U型管路固定在滤胆腔底座上。
对于中间管路明槽模式,中间管路明槽或为H型管路明槽或为U型管路明槽或为n型管路明槽,其中:
对于H型管路明槽,附图3中,H型管路明槽33g设置向上的后段管路明槽33b与设置对接水口的滤胆腔底座29c下端面及围绕后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后段管路密封件46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后段拼装管路,H型管路明槽33设置向下的前段管路明槽33a与另设的盖板上端面接触配合及围绕前段管路明槽33a设置的前段管路密封件45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前段拼装管路;前段拼装管路通过后端竖直设置的中间通孔33d连通后段拼装管路,并且前段拼装管路前端设置向上的插管配合结构33c,与增压泵出水口26b连接向下的插管结构插接配合并以密封件密封配合间隙,构成连接增压泵出水口与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的双层U型管路,且通过螺钉将双层U型管路固定在滤胆腔底座上。
对于U型管路明槽,附图4中,U型管路明槽33h设置向上的后段管路明槽33b与设置对接水口的滤胆腔底座29c下端面及围绕该后段管路明33b设置的后段管路密封件46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后段拼装管路,盖板设置向上的前段管路明槽33a与U型管路明槽33h的下端面及围绕盖板前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前段管路密封件45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前段拼装管路;前段拼装管路通过后端竖直设置的通孔33d连通后段拼装管路,并且前段拼装管路前端设置向上的插管配合结构33c,与增压泵出水口26b连接向下的插管结构插接配合并以密封件密封配合间隙,构成连接增压泵出水口与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的双层U型管路,且通过螺钉将双层U型管路固定在滤胆腔底座上。
对于n型管路明槽33j,附图5中,滤胆腔底座29c下端面通过设置带对接水口33e且向下的后段管路明槽33b,以及围绕该后段管路明槽33b设置的后段管路密封件46,与位于其下方的n型管路明槽33j的上端面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后段拼装管路,n型管路明槽33j及围绕该n型管路明槽33j设置的前段管路密封件45,与盖板上端面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前段拼装管路;前段拼装管路通过后端竖直设置的通孔33d连通后段拼装管路,并且前段拼装管路前端设置向上的插管配合结构33c,与增压泵出水口26b连接向下的插管结构插接配合并以密封件密封配合间隙,构成连接增压泵出水口与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的双层U型管路,且通过螺钉将双层U型管路固定在滤胆腔底座上。
本案中,就增压泵出水口通过另设的双层U型管路连接置于滤胆腔底座的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的对接水口而言,双层U型管路无论采用“中间盖板模式”,或是“中间管路明槽模式”,都具备上、下错位设置的后段拼装管路与前段拼装管路通过竖直通孔连通,围绕滤胆腔底座对接水口(对接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7d1)设置后段管路密封件46,并且前、后段拼装管路各设置向上的外接水口分别连通增压泵出水口26b和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7d1的特征。
作为改进,所述的框架结构尤其是下压结构设置下伸的螺钉支座。通过螺钉将横向外伸并悬空的前段拼装管路与该螺钉支座连接构成一体,从而确保前段拼装管路前端向上的插管配合结构与增压泵出水口连接向下的插管结构插接配合具有稳定的工况,并能承受较高的管内水压且不受设施腔腔盖31装、卸的影响。卸下腔盖31后,便可以装卸回水电控阀、排浓水泵、增压泵及相关管路。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框架结构包括设置下对接触点结构和下对接水口及紧固标准件配合结构的上压结构,以及设置对应紧固标准件配合结构的下压结构;上、下压结构分别位于设置进、出水口增压泵的泵头部分的上、下侧,通过紧固标准件将泵头部分夹紧并构成一体;上压结构通过紧固标准件吊装固定在支架结构的下方。
用于吊装固定的上压结构既可以采用通孔结构也可以采用内螺纹结构,与紧固标准件连接配合。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增压泵出水口26b还可以通过软管连接反渗透膜滤胆的进水口7d1。腔盖31的装、卸不影响增压泵出水口26b与反渗透膜滤胆的软管连接。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改进,所述的上、下对接触点结构均设置对应的导线触点,并通过各自连接导线分别连接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及电控装置的控制端。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的改进,所述的上、下对接触点结构均设置对应另设TDS探头或防漏传感器或紫外线杀菌器的导线触点,并通过各自连接导线分别连接TDS探头32或防漏传感器或紫外线杀菌器,以及电控装置的控制端。
附图1中,滤胆7通过滤胆紧固结构41固定在滤胆腔的底面,并且滤胆的上对接水口与滤胆腔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对接且以密封件40密封配合间隙。三个前置滤胆之间的串接通过两条下层管路42、43连接。下层管路既可以采用软管结构,也可以采用通过腔盖螺钉30将底盖44和管路密封件(未示出)及滤胆腔底座密封连接的拼装刚性管路。
鉴于纳滤膜滤胆属于反渗透膜滤胆的一个分支。本案中,反渗透膜滤胆既可以是反渗透膜滤胆也可以是纳滤膜滤胆。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反渗透膜滤胆既可以是单个反渗透膜滤胆,也可以是两个反渗透膜滤胆的组合体。作为两个反渗透膜滤胆的组合体,既可以是两个反渗透膜滤胆的并联组合体,也可以是“一级两段式”连接组合体:前一反渗透膜滤胆的排浓水端连接后一反渗透膜滤胆的进水端;前一反渗透膜滤胆的出水端连接后一反渗透膜滤胆的出水端;后一反渗透膜滤胆的排浓水端连接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
本案中,通过滤胆紧固结构41固定在滤胆腔29b内滤胆的水口,或为上端面设置两个向上的下对接水口,或为下端面设置两个向下的上对接水口,或为上、下端面分别设置向上的下对接水口和向下的上对接水口。根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机管路的具体布设需要,选择相应的滤胆水口类型并以过水管路连接,或构成上层水路模式,或构成下层水路模式,或构成上、下层水路模式,或组合三中模式构成组合水路模式。本案技术方案不限于附图中示出四种水口结构的滤胆7连接构成的一种双层水路过水模式。上述水路模式均为现有技术。
所述的活接装置至少是摆动锁扣装置或是锁勾装置或是弹性卡扣装置或是旋卡结构或是螺纹结构五者之一的装置,并且均为现有技术。对于上述现有技术,本案中不再展开叙述。

Claims (10)

1.一种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过水管路串接包括前置滤胆和反渗透膜滤胆在内的多个滤胆及增压泵构成过滤通道,其中对应前置滤胆的部分为前置过滤通道,增压泵的进、出水管路分别连接前置过滤通道后端和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反渗透膜滤胆纯水口连接纯水管路,反渗透膜滤胆排浓水口连接的排浓水管路中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上置模块作为连接前置过滤通道后端且向下的上对接水口的基座并放置电控装置;另外设置下置滤胆仓放置滤胆和增压泵,以及连接上置模块和下置滤胆仓的活接装置;电控装置控制过滤通道所涉及包括相关电控阀和增压泵在内的过水电控部件运行,其特征在于下置滤胆仓上端设置带框架窗口的支架结构;内置竖直的增压泵并与其或正置或倒置连接固定构成一体的框架结构,通过紧固标准件吊装固定在该支架结构的下方;该框架结构的上端面设置连接增压泵进水管路的下对接水口;当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上、下接触配合时,框架结构上端面的下对接水口通过框架窗口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当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上、下分离后,框架结构的下对接水口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水口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以导线连接电控装置且向下的上对接触点结构;所述的下置滤胆仓设置向上的下对接触点结构与上对接触点结构对应并以导线连接增压泵控制端;该下对接触点结构或设置在支架结构的上端面或设置在框架结构的上端面,其中当下对接触点结构设置在支架结构的上端面时,位于支架结构上端面的下对接触点结构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触点结构对接配合同时框架结构上端面的下对接水口通过框架窗口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当下对接触点结构设置在框架结构的上端面时,框架结构上端面的下对接触点结构和下对接水口通过框架窗口分别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触点结构和上对接水口对接配合;上、下对接触点结构对接配合后电控装置控制端连通增压泵控制端;当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上、下分离后,上置模块的上对接触点结构和上对接水口分别与下置滤胆仓的下对接触点结构和下对接水口分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框架结构包括设置下对接触点结构和下对接水口及紧固标准件配合结构的上压结构,以及设置对应紧固标准件配合结构的下压结构;上、下压结构分别位于设置进、出水口增压泵的泵头部分的上、下侧,通过紧固标准件将泵头部分夹紧并构成一体;上压结构通过紧固标准件吊装固定在支架结构的下方;另外设置三重减震件:所述的上、下压结构分别与泵头部分之间设置泵头减震件;所述的上压结构与支架结构之间设置安装减震件;所述的支架结构与紧固标准件之间设置紧固减震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之间设置竖直插接配合的上、下导向结构;该上、下导向结构或设置在上置模块与支架结构之间,或设置在上置模块与框架结构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配合位置检测开关;所述的上、下导向结构分别为贯通的插孔结构和插杆结构;当作为下导向结构的插杆结构的顶端穿过插孔结构并触发配合位置检测开关动作并向电控装置输出相应结构对接的信号。
6.如权利要求1、2或5所述的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置滤胆仓为并排设置放置增压泵且上端设置支架结构之设施腔和放置滤胆之滤胆腔的双腔结构,或以与下置滤胆仓连体的隔板模式或以活动隔板与下置滤胆仓活动连接模式隔开设施腔与滤胆腔,其中对于与下置滤胆仓连体的隔板模式,该隔板与设施腔和滤胆腔连体注塑成型;对于活动隔板与下置滤胆仓活动连接模式,所述的下置滤胆仓设置对应该活动隔板结构的连接配合结构;活动隔板与该连接配合结构连接配合;双腔结构的滤胆腔腔口向上;其设施腔腔口或向上或向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机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置过滤通道设置进水电控阀;所述的滤胆腔设置排浓水储水腔:滤胆腔壁与内置滤胆之间设置存储排浓水的储水空间结构;该排浓水储水腔的进水口连通位于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后面的排浓水管路后段,其出水口通过另设于设施腔内的回水电控阀连通增压泵进水管路;电控装置控制回水电控阀与进水电控阀择一导通;还包括进水端连通排浓水储水腔下部的排浓水泵;置于设置腔内的排浓水泵排水端或连接排浓水管路末端,或连接前置过滤通道的后端,其中对于排浓水泵的排水端连接排浓水管路末端的模式,电控装置控制置于排浓水储水腔底部设置后置的排放分支管路中的该排浓水泵将排浓水排出外接排放水口及外接排放软管;对于排浓水泵的排水端连接前置过滤通道后端的模式,该前置过滤通道后端还连通另设的净水出水阀进水端,并且置于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后面的排浓水管路后段分别设置排放分支管路和回水分支管路:排放分支管路通过另设的排放电控阀连接外接排放水口及外接排放软管;回水分支管路依次通过串接另设的进腔电控阀和排浓水储水腔及回水电控阀连接增压泵进水管路,并且电控装置控制在进水电控阀关闭的前提下排浓水泵运行抽水,或由导通的净水出水阀出水,或通另设在前置过滤通道后端与排放分支管路之间的前置换水电控阀导通过水后再由外接排放水口及外接排放软管出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设置分别连接排浓水储水腔出水口与增压泵进水管路并串接回水电控阀或排浓水泵或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的活动板管路结构;该活动板管路结构或是设置四个向上的水口的对接拼装管路或是设置横向管路对接结构的L型插板结构,其中对于对接拼装管路,通过前、后段管路明槽与盖板及围绕前、后段管路明槽设置的管路密封件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具有前、后段管路且具有四个向上的水口的对接拼装管路且固定在排浓水储水腔底部的下端面,对接拼装管路的前段管路进水口连通排浓水储水腔底部的出水口,其出水口与后段管路的进水口密封对接回水电控阀或排浓水泵或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后段管路的出水口与增压泵进水口连接向下的插管结构插接配合并以密封件密封配合间隙;对于L型插板结构,所述的下置滤胆仓设置对应的连接配合结构,该连接配合结构或位于隔板下部或位于下置滤胆仓的侧壁上;该L型插板结构与该连接配合结构接触配合并连接构成一体且密封配合间隙,固定在L型插板结构底板上的回水电控阀或排浓水泵或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三者之一的过水电控部件的进、出水口,分别与作为排浓水储水腔出水口的横向管路对接结构和增压泵进水管路密封对接。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水电控阀或排浓水泵或回水电控阀和排浓水泵置于框架结构及增压泵的下方。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压泵出水口通过另设的双层U型管路连接置于滤胆腔底座的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具有向上进、出水口和围绕滤胆腔底座对接水口设置后段管路密封件的双层U型管路或为中间盖板模式或为中间管路明槽模式,其中对于中间盖板模式,将设置向上的前段管路明槽与盖板下端面及围绕前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前段管路密封件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前段拼装管路,盖板前端设置向上的插管配合结构,与增压泵出水口连接向下的插管结构插接配合并以密封件密封配合间隙,与反渗透膜滤胆向下的进水口密封对接的滤胆腔底座下端面设置向下的后段管路明槽,其前端与盖板设置的中间通孔对接,并与盖板上端面及围绕该后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后段管路密封件对接配合,且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后段拼装管路并连通前段拼装管路,构成连接增压泵出水口与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的双层U型管路,且通过螺钉将双层U型管路固定在滤胆腔底座上;对于中间管路明槽模式,中间管路明槽或为H型管路明槽或为U型管路明槽或为n型管路明槽,其中对于H型管路明槽,H型管路明槽设置向上的后段管路明槽与设置对接水口的滤胆腔底面及围绕后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后段管路密封件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后段拼装管路,H型管路明槽设置向下的前段管路明槽与另设的盖板上端面接触配合及围绕前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前段管路密封件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前段拼装管路;对于U型管路明槽,U型管路明槽设置向上的后段管路明槽与设置对接水口的滤胆腔底面及围绕该后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后段管路密封件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后段拼装管路,盖板设置向上的前段管路明槽与U型管路明槽的下端面及围绕盖板前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前段管路密封件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前段拼装管路;对于n型管路明槽,滤胆腔底座下端面设置带对接水口且向下的后段管路明槽,以及围绕该后段管路明槽设置的后段管路密封件,与n型管路明槽的上端面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后段拼装管路,n型管路明槽及围绕该n型管路明槽设置的前段管路密封件,与盖板上端面对接配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构成前段拼装管路;前段拼装管路通过后端设置的竖直通孔连通后段拼装管路,并且前段拼装管路前端设置向上的插管配合结构,与增压泵出水口连接向下的插管结构插接配合并以密封件密封配合间隙,构成连接增压泵出水口与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的双层U型管路,且通过螺钉将双层U型管路固定在滤胆腔底座上。
CN201911073511.5A 2019-10-05 2019-10-27 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 Pending CN1126078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76710 2019-10-05
CN2019109767100 2019-10-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07880A true CN112607880A (zh) 2021-04-06

Family

ID=75224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73511.5A Pending CN112607880A (zh) 2019-10-05 2019-10-27 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07880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99735A (en) * 1998-06-04 2000-08-08 Kelada; Maher I. Counter top reverse osmosis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JP2007029942A (ja) * 2005-07-28 2007-02-08 Cerapure:Kk 飲料用浄水システム及び浄水器
CN102811953A (zh) * 2010-03-04 2012-12-05 特拉集团有限公司 具有可重构泵能源选择的轻型模块化净水系统
CN204779103U (zh) * 2015-06-05 2015-11-18 王金春 一种模块化设计、带水路板的净水设备
CN105884062A (zh) * 2014-12-16 2016-08-24 杜也兵 具有上置控制仓和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及配套滤胆
CN109851109A (zh) * 2017-11-30 2019-06-07 杜也兵 具有上置控制模块与下置u型滤胆仓的净水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99735A (en) * 1998-06-04 2000-08-08 Kelada; Maher I. Counter top reverse osmosis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JP2007029942A (ja) * 2005-07-28 2007-02-08 Cerapure:Kk 飲料用浄水システム及び浄水器
CN102811953A (zh) * 2010-03-04 2012-12-05 特拉集团有限公司 具有可重构泵能源选择的轻型模块化净水系统
CN105884062A (zh) * 2014-12-16 2016-08-24 杜也兵 具有上置控制仓和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及配套滤胆
CN204779103U (zh) * 2015-06-05 2015-11-18 王金春 一种模块化设计、带水路板的净水设备
CN109851109A (zh) * 2017-11-30 2019-06-07 杜也兵 具有上置控制模块与下置u型滤胆仓的净水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916839U (zh) 一种自动循环控制的净水机水箱及净水机
CN205073750U (zh) 净水器
CN107670505B (zh) 集成水路板、集成水路板组件及净水机
CN111115869A (zh) 复合滤芯组件
CN209367960U (zh) 净水系统
CN214953016U (zh) 一种利于消除进水时自带气泡和析出气泡的水质监测装置
CN112607880A (zh) 设置上、下双层结构的净水器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
CN218357589U (zh) 水路模块及净水系统
CN209481320U (zh) 净水系统
CN101696048B (zh) 一体化反渗透快接滤芯
CN209307049U (zh) 复合滤芯组件
CN106267965A (zh) 净水器
CN107117685B (zh) 具有侧凹竖直水口结构的净水机
CN213596015U (zh) 净水器的水路板及净水器
CN112939248A (zh) 具有双层组合机座的净水机之增压泵紧固及连接方法
CN207986855U (zh) 一种集成水路板
CN112607877A (zh) 设置双腔结构的净水机之增压泵紧固及管路连接结构
CN111115879B (zh) 净水系统
CN210237161U (zh) 一种台式净水机
CN112390390A (zh) 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
CN215763454U (zh) 单向阀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机
CN112390300A (zh) 带电控反冲切换装置的净水器之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结构
CN106927610B (zh) 具有上置滤胆腔结构和下置屉式控制装置的净水机
CN112939247A (zh) 具有u型腔体的净水机之竖直管路机座的管路连接方法
CN111689535A (zh) 净水机滤胆水路的电控反冲切换方法及其集成电控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