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90390A - 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 - Google Patents

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90390A
CN112390390A CN201910976707.9A CN201910976707A CN112390390A CN 112390390 A CN112390390 A CN 112390390A CN 201910976707 A CN201910976707 A CN 201910976707A CN 112390390 A CN112390390 A CN 1123903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ipeline
electric control
filter
pre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767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2390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903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reverse osmos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002Construction details of the apparatu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饮用水的深度过滤、净化方面。本发明公开一种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带设施腔和滤胆腔的下置滤胆仓后侧壁中间设置竖直侧凹结构;上置模块在竖直侧凹结构的上方按距设施腔的远近设置向下的外接进水口和另外二个外接水口;远离设施腔的前置滤胆上方设置带前置进、出水管路,并以前置进水管路连接外接进水口;前置出水管路经与排浓水口和纯水口对接两个水口的后方接近设施腔,并连通下置滤胆仓内增压泵进水端;增压泵出水端经底层管路连接反渗透膜滤胆进水口;与纯水口对接的纯水管路连接后续功能化滤胆和外接纯水口;排浓水口连接的排浓水管路绕过纯水管路和前置出水管路后连接外接排放口。

Description

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
在先申请名称: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机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在先申请号:201910787596.7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饮用水的深度过滤、净化方面。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201910246407.5、201910292575.8、201910392598.6公开了涉及净水器过滤通道中滤胆电控反冲清洗的相关技术方案。相关技术方案具有优点:构造更加简单、实用,并且水路密封结构极其简单,不存在手动水路切换装置为防止出现“水路短路或外泄”状况而设置要求极高的密封切换面结构和多层动密封结构,并且制造简单、质量稳定、效率高,易于普及推广;采用电控装置控制使得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并且既可以随时按键操作,也可以预设定期或不定期自动完成,还可以由厂家或经销商通过远程控制终端远程控制置于互联网WIFI覆盖范围内的净水器电控装置对相关滤胆进行或立即或定期或不定期反冲清洗:既可以由厂家或经销商通过远程控制终端对净水器进行反冲清洗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免除上门服务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及服务收费问题,也可以由作为远程控制终端(厂家人员或经销商或用户)的智能移动电话通过APP软件对净水器中前置滤胆进行反冲清洗控制,在免除用户现场操作机器反冲清洗麻烦的前提下延长滤胆的寿命,并且确保机器不存在“死水”问题。还有,由于采用电控阀控制进水管路,因此后续过水管路通道处于不承压状态,即便机器处于长期未运行状态也相对安全。另外,可以克服电控水路切换装置存在的控制反冲滤胆少(1-2个滤层)、反冲效果不可视、连接管路较多且杂乱、装卸复杂且工作量大、效率低,以及缺乏集成化设计导致体积过大难以用于中、小型机型(机器尺寸小并且受相互交织的五大结构设计难题影响,缺少合适放置位置)的问题。然而,鉴于设置用于控制过滤通道与反冲通道切换的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的出厂检测是针对其上所有电控阀控制通道进行的,单个电控阀的出厂检测也只能针对装配了水路底座的整个部件,而非单独针对其中的电控零件。一旦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上某个电控零件(阀)异常损坏,除更换新的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外,在使用现场只能从新的单个电控阀上拆卸的电控零件(因无法进行出厂检测厂家不提供电控部分零件),并与集成水路底座通过螺钉进行第二次装配,继而只能通过使用验证难以确保使用寿命(10万次)。其次,现有的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更换电控阀的电控零件只能拆卸及安装四个螺钉。另外,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的内置连接管路中既包括与外接进、出水管路和反冲管路对接的外接水口,也包括与过滤通道中串接前置滤胆对接的滤胆外接水口,考虑到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的平面尺寸不宜过大,各外接水口相对集中。设置过滤通道的主管路板既要设置管路连接相对分散的滤胆水口,又要与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外接水口对接,导致主管路板的相关管路都集中到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下面与其外接水口对接,再通过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内置管路进行切换。上述双层水路结构复杂并造成大量结构沉余,而且设置两个管路结构部件增加制造难度和成本。上述缺陷及不足致使得原本就极其复杂的净水器再设置并安装用于过滤及反冲切换的水路切换器更加困难,直接影响该技术的推广普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以克服上述缺陷及不足。
一种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包括设置底层管路的下置滤胆仓和与下置滤胆仓配合并设置上层相关管路的上置模块组合构成的双层刚性管路结构;该双层刚性管路结构通过另设的水口依次串接前置滤胆、反渗透膜滤胆、后续功能化滤胆的进、出水口构成过滤通道,其中串接前置滤胆的部分为前置过滤通道;该前置过滤通道首尾分别连接前置进水管路和前置出水管路,并且通过前置出水管路连接和增压泵连接反渗透膜滤胆的进水口;下置滤胆仓为设置放置增压泵的设施腔和放置滤胆的滤胆腔的双腔结构,其特征在于下置滤胆仓后侧壁中间部位设置竖直侧凹结构,并且滤胆腔按距设施腔的远、近依次设置前置滤胆、反渗透膜滤胆、后续功能化滤胆;上置模块在对应滤胆腔的上方布设特定的上层相关管路,其中:在对应竖直侧凹结构的上方按距设施腔的远近依次设置向下的外接进水口和另外二个外接水口及相应的连接管路;在对应数个前置滤胆的上方设置带前置进、出水管路的前置过滤通道,并以较接近的外接进水口连通前置进水管路;置于竖直侧凹结构前方的反渗透膜滤胆上端面设置纯水口和排浓水口与位于上置模块的上层相关管路向下的水口竖直对接;与排浓水口对接的水口处于接近前置滤胆的一侧,其连通的排浓水管路串接该水口前方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前置出水管路通过与排浓水口和纯水口对接的两个水口后方接近设施腔,并通过向下的水口连通增压泵进水端;增压泵出水端通过底层管路连接反渗透膜滤胆下端面设置的进水口;与纯水口对接的纯水管路接近设施腔并通过向下的水口与后续功能化滤胆向上的水口对接,且通过后续功能化滤胆出水端连接的纯水管路连接作为三个外接水口之一的外接纯水口,并且该外接纯水口外接的软管末端设置纯水出水阀;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出水端连接的排浓水管路后段绕过纯水管路和前置出水管路的向下的水口后连接作为三个外接水口之一的外接排放口。
通过控制相关的电控阀导通或控制串接的各前置滤胆正向过水构成前置过滤通道或控制对单个前置滤胆反向过水的前置反冲通道,继而构成通过相关的电控阀控制前置过滤通道或前置反冲通道择一切换导通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该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为:前置进水管路通过滤胆对接水口依次串接各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构成前置过滤通道,并且对应最后一个前置滤胆出水端的滤胆对接水口连通前置出水管路;同时通过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前置滤胆个数对应的多个电控阀进、出水端对接,其中:前置进水管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对应连接一组作为进水电控阀各自的进水端,并且一个进水电控阀的出水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连接前置过滤通道的首端,其余的进水电控阀各自的出水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分别连通相应前置滤胆出水端;前置反冲管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对应连接另一组作为出水电控阀各自的出水端,并且该组出水电控阀各自的进水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分别连通相应前置滤胆进水端;电控装置控制连通前置过滤通道首端的一个进水电控阀导通,并关闭一组进水电控阀和一组出水电控阀构成串接的各前置滤胆正向过水的前置过滤通道;电控装置控制一个进水电控阀与一个位于其前的出水电控阀同时导通并关闭前置过滤通道,构成由相关前置滤胆出水端连接的该进水电控阀进水,经连接该前置滤胆进水端连接的该出水电控阀出水端及反冲管路出水的反冲通道;该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或为设置前置进、出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构成的三管路外接模式,或为设置前置进水管路,以及将前置反冲管路连接在前置过滤通道末端设置的前置电控阀出水端构成的两管路外接模式,其中对于三管路外接模式,前置反冲管路连接排浓水管路后段;对于两管路外接模式,前置出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同连接另设在外接进水口与另外两个外接水口之间的外接净水口,并且该外接净水口外接的软管末端设置前置出水阀;在前置进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及电控阀连接管路闭合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设置两个滤胆对接水口与一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直接对接;此外还设置其他滤胆对接水口:其他滤胆对接水口或包括同样置于该区域内的另外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各自直接对接另一个前置滤胆的进、出水口,或包括分别置于该区域内、外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各自对接另一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或包括置于该区域外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各自对接另一个前置滤胆的进、出水口,继而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刚性管路的核心结构并以该核心结构布设相应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
通过控制相关的电控阀导通或控制串接的各前置滤胆正向过水构成前置过滤通道或控制对单个前置滤胆反向过水的前置反冲通道,继而构成通过相关的电控阀控制前置过滤通道或前置反冲通道择一切换导通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为:前置进水管路通过过水管路和滤胆对接水口依次串接各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构成前置过滤通道,并且对应最后一个前置滤胆出水端的滤胆对接水口连通前置出水管路;同时通过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前置滤胆个数对应的多个电控阀进、出水端对接,其中:前置进水管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对应连接一组作为进水电控阀各自的进水端,并且一个进水电控阀的出水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连接过滤通道的首端,其余的进水电控阀各自的出水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分别连通相应前置滤胆出水端的管路;前置反冲管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对应连接另一组作为出水电控阀各自的出水端,并且该组出水电控阀各自的进水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分别连通相应前置滤胆进水端的管路;电控装置控制连通前置过滤通道首端的一个进水电控阀导通,并关闭一组进水电控阀和一组出水电控阀构成串接的各前置滤胆正向过水的前置过滤通道;电控装置控制一个进水电控阀与一个位于其前的出水电控阀同时导通并关闭前置过滤通道,构成由相关前置滤胆出水端连接的该进水电控阀进水,经连接该前置滤胆进水端连接的该出水电控阀出水端及反冲管路出水的反冲通道;该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或为设置前置进、出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构成的三管路外接模式,或为设置前置进水管路,以及将前置反冲管路连接在前置过滤通道末端设置的前置电控阀出水端构成的两管路外接模式,其中对于三管路外接模式,前置反冲管路连接排浓水管路后段;对于两管路外接模式,前置出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同连接另设在外接进水口与另外两个外接水口之间的外接净水口,并且该外接净水口外接的软管末端设置前置出水阀;在前置进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及电控阀连接管路闭合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设置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分别与二个前置滤胆的相关水口直接对接,并各自与对接前置滤胆置于该区域外的水口对接的滤胆对接水口组合设置,继而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刚性管路的核心结构并以该核心结构布设相应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
还包括其他滤胆对接水口;其他滤胆对接水口或包括分别置于该区域内、外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各自对接第三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或包括置于该区域外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各自对接第三个前置滤胆的进、出水口。
所述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设置固定结构;该固定结构或是与电控阀设置带安装孔的安装结构以螺钉连接配合的内螺纹结构,或是与电控阀设置带旋卡结构的安装结构旋插连接配合旋插结构;通过固定结构与电控阀安装结构的连接配合将电控阀固定在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上,并且电控阀的对接水口与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电控阀对接水口密封对接。
与固定结构同向的电控阀对接水口或是与内螺纹结构同向并排设置的平行水口结构并与电控阀的两个平行水口对接配合,或是同轴线设置的内、外水口并与电控阀的同轴内、外水口对接配合。
沿一组固定结构平行或垂直设置另外组固定结构及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和滤胆对接水口。
所述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设置向下的滤胆对接水口与前置滤胆设置向上的进、出水口竖直对接,并且设置向上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电控阀向下的对接水口竖直对接。
所述的后续功能化滤胆或为一个设置向上进、出水口的后续功能化滤胆,或为通过底层管路串接的二个设置上、下水口的后续功能化滤胆,其中对于一个设置向上进、出水口的后续功能化滤胆,该后续功能化滤胆出水管路与排浓水管路后段一同绕过前置出水管路的向下的水口后分别连接外接纯水口和外接排放口;对于通过底层管路串接的二个设置上、下水口的后续功能化滤胆,以对接在后的后续功能化滤胆出水口的水口连通距设施腔较近的外接纯水口;排浓水管路后段连通置于外接纯水口和外接进水口之间的外接排放口。
所述的滤胆腔在内置滤胆与壳体之间设置带进、出水口并存储排浓水的蓄水腔:蓄水腔进水口通过设置在上置模块上的进腔电控阀连接排浓水管路后段,并且在连接进腔电控阀进水端的排浓水管路后段与外接排放口之间串接排放电控阀;蓄水腔出水口通过设置在设施腔内的回水电控阀连接增压泵进水端。
还包括置于设施腔内的输水泵;置于设施腔内的输水泵进水端或直接连通蓄水腔或通过回水电控阀连通蓄水腔;该输水泵的出水端连通前置出水管路,并连通上置模块在外接进水口与另外两个外接水口之间另设的外接净水口。
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该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置于外接水口及连接管路与排浓水管路之间,并与下方滤胆腔内反渗透膜滤胆上端面上设置的支撑结构对应;该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或与设置带操控手柄和凸轮的转动体及摆轴和轴座,以及支撑结构的竖直移位装置对应,或与设置带操控手柄和摆轴及绕摆轴转动的变轨摆勾的转动体和轴座,以及支撑结构及摆柱的竖直移位装置对应;滤胆腔内反渗透膜滤胆上端面上的支撑结构,或与固定在上置模块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上的带操控手柄和凸轮的转动体及摆轴和轴座活动配合,或与固定在上置模块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上的带操控手柄和摆轴及绕摆轴转动的变轨摆勾的转动体和轴座活动配合,继而改变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之间的竖直配合间距。
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换水电控阀用于反渗透膜滤胆非进水端连接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后面的排浓水管路;该换水电控阀或是过水电控阀或是输水泵;当过滤通道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下换水电控阀处于不过水的关闭状态;当过滤通道处于停运并且相关管路出水阀关闭的状态下,电控装置按预设时间间隔及定时长控制前置过滤通道和增压泵运行输水进入反渗透膜滤胆并通过换水电控阀和排浓水管路及外接排放口出水构成换水通道,直至过滤通道解除停运状态。
所述的上置模块还设置前置换水电控阀用于前置出水管路连接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后面的排浓水管路;该前置换水电控阀或是过水电控阀;当过滤通道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下该前置换水电控阀处于不过水的关闭状态;当增压泵处于关闭停运的状态下,电控装置按预设时间间隔及定时长控制前置出水管路过水并通过前置换水电控阀和排浓水管路及外接排放口出水构成换水通道,
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在对应下置滤胆仓的竖直侧凹结构的上方设置向下并贯通的外接电源插孔结构。电源通过该孔进入上置模块或上置控制仓模块内。
本发明与现有的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相比: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具有刚性管路布设较为简化、紧凑,单层平铺布设且无交叉跨越,更不需要设置两层刚性过水管路结构。还有,鉴于设置用于控制过滤通道与反冲通道切换的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的出厂检测是针对其上所有电控阀控制通道进行的,单个电控阀的出厂检测也只能针对装配了水路底座的整个部件,而非单独针对其中的电控零件。一旦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上某个电控零件(阀)异常损坏,除更换新的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外,在使用现场只能从新的单个电控阀上拆卸的电控零件(因无法进行出厂检测厂家不提供电控部分零件),并与集成水路底座通过螺钉进行第二次装配,继而只能通过使用验证难以确保使用寿命(10万次)。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与整个电控阀连接配合,因此只需更换损坏的电控阀(整体),不影响使用寿命。其次,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更换电控阀较现有的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简便:或者拆卸及安装两个螺钉或者直接通过旋插结构拆卸及安装,而现有的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更换电控阀的电控零件只能拆卸及安装四个螺钉。另外,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的内置连接管路中既包括与外接进、出水管路和反冲管路对接的外接水口,也包括与过滤通道中串接前置滤胆对接的滤胆外接水口,考虑到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的平面尺寸不宜过大,各外接水口相对集中。设置过滤通道的主管路板既要设置管路连接相对分散的滤胆水口,又要与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外接水口对接,导致主管路板的相关管路都集中到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下面与其外接水口对接,再通过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内置管路进行切换。上述双层水路结构复杂且造成大量结构沉余,增加制造难度和成本,而且主管路板和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之间还需要另设安装固定结构并配置相应数量的螺钉。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采用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布设所有管路并且不存在上述问题。还有,在上置模块底部隐蔽竖直向上设置电源插孔结构避免了通常在净水机机座壳体侧壁设置电源插孔结构的壳体注塑需要采用“抽筋”工艺模式,导致模具复杂且成本高,而且影响机器外观壳体造型的缺陷及不足。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采用四个外接水口、设置前置进水管路、前置出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连接排浓水口并设置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进腔电控阀、排放电控阀的排浓水管路、纯水管路,以及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的上置模块的上层管路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采用设置过水管路、滤胆对接水口和电控阀对接水口及竖直固定结构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与三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构成过滤通道并以对应第二级前置滤胆的滤胆对接水口为核心结构,通过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前置滤胆个数对应的电控阀的竖直对接水口竖直对接,且通过竖直安装结构与竖直固定结构对应配合,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的刚性管路并设置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管路布设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对应附图2所示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水路切换示意图。
附图4是在附图2所示结构的基础上,在过滤通道后段增设对接前置电控阀的两个电控阀对接水口并串接前置电控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对应附图4所示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水路切换示意图。
附图6是本发明采用设置过水管路、滤胆对接水口和电控阀对接水口及竖直固定结构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与三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构成过滤通道并以对应第三级前置滤胆的滤胆对接水口为核心结构,通过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前置滤胆个数对应的电控阀的竖直对接水口竖直对接,且通过四组并排错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与竖直安装结构对应配合,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的刚性管路并设置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管路布设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本发明采用设置过水管路、滤胆对接水口和电控阀对接水口及竖直固定结构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与三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构成过滤通道并以对应第一、三级前置滤胆的滤胆对接水口为核心结构,通过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前置滤胆个数对应的电控阀的竖直对接水口竖直对接,且通过三组并排正位设置和一组并排错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与竖直安装结构对应配合,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的刚性管路并设置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管路布设结构示意图。
附图8是本发明采用设置过水管路、滤胆对接水口和电控阀对接水口及竖直固定结构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与四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构成过滤通道并以对应第二级前置滤胆的滤胆对接水口为核心结构,通过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前置滤胆个数对应的电控阀的竖直对接水口竖直对接,且通过四组并排错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与竖直安装结构对应配合,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的刚性管路并设置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管路布设结构示意图。
附图9是本发明采用设置过水管路、滤胆对接水口和电控阀对接水口及竖直固定结构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与三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构成过滤通道并以对应三个前置滤胆的滤胆对接水口为核心结构,通过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前置滤胆个数对应的电控阀的竖直对接水口竖直对接,且通过四组单排前、后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与竖直安装结构对应配合,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的刚性管路并设置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管路布设结构示意图。
附图10是本发明采用设置过水管路、滤胆对接水口和电控阀对接水口及竖直固定结构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与三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构成过滤通道并以对应三个前置滤胆的滤胆对接水口为核心结构,通过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前置滤胆个数对应的电控阀的竖直对接水口竖直对接,且通过竖直安装结构与竖直固定结构对应配合,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的刚性管路并设置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管路布设结构示意图。
附图11是本发明采用设置过水管路、滤胆对接水口和电控阀对接水口及竖直固定结构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与三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构成过滤通道并以对应第一、二级前置滤胆的滤胆对接水口为核心结构,通过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前置滤胆个数对应的电控阀的竖直对接水口竖直对接,且通过竖直安装结构与竖直固定结构对应配合,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的刚性管路并设置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管路布设结构示意图。
附图12是本发明在附图6所示管路结构的基础上,调换连接第三级前置滤胆出水口连接的进水电控阀的进、出水口位置,并将原来对应的一组并排错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与竖直安装结构改为一组并排正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与竖直安装结构对应配合,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的刚性管路并设置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管路布设结构示意图。
附图13是本发明在附图1所示管路结构的基础上,增设两个换水电控阀分别用于前置出水管路及纯水管路各自连接排浓水管路后段的上置模块之上层管路结构示意图。
附图14是本发明在附图1所示管路结构的基础上,设置前置出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二合一结构(两管路切换模式),以及增设两个换水电控阀分别用于前置出水管路及纯水管路各自连接排浓水管路后段的上置模块之上层管路结构示意图。
附图15是本发明在附图14所示管路结构的基础上,将前置换水电控阀移至前置出水管路与排浓水管路后段中的排放电控阀进水端之间的上置模块之上层管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常,连接各滤胆和过水控制部件的过水管路分别连接机座进、出水管路构成过滤通道和相关管路。选择相关的过水检测部件,对净水器中涉及的相关过水管路的过水状态进行检测控制。该过水检测部件至少是水压力开关(单、双通道压力开关)或是流量传感器或是流量开关或是TDS检测器(或探头)或是水位检测开关(接触式或非接触式)或是水温检测器六者之一的部件。
上述各过水检测部件均是本领域常规的现有技术,并不说明本案中的净水器一定要全部采用上述各过水检测部件。至于设置微滤膜或超滤膜或反渗透膜滤胆或纳滤膜滤胆的净水器需要配置哪些过水检测部件,尤其是针对设置承压式纯水龙头(出水阀)或者设置不承压式龙头(鹅颈龙头)的单龙头净水器,或同时设置前置出水阀和纯水龙头的双出水净水器,或是否设置排浓水箱或是否设置冷热水的净水器,因检测控制过水状态所需要配置的过水检测部件则需要根据各种机型的具体需要进行配置。在针对一处检测控制点的过水状态通过单一过水检测控制部件进行检测控制的基础上,也可以通过多个过水检测部件的组合检测进行检测控制,以区分该处检测控制点的不同过水状态。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不同位置处的多个过水检测部件的组合检测进行检测控制,以确定或区分特定位置处检测控制点的不同过水状态,如判定在过滤通道有进水的情况下,前置出水阀或纯水龙头(出水阀)的出水状态。上述过水检测部件及相应的检测控制手段均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本案不再对上述常用过水检测控制部件的功能、原理及检测模式进行赘述。
实施例1。一种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包括设置底层管路的下置滤胆仓和与下置滤胆仓配合并设置上层相关管路的上置模块组合构成的双层刚性管路结构;该双层刚性管路结构通过另设的水口依次串接前置滤胆、反渗透膜滤胆、后续功能化滤胆的进、出水口构成过滤通道,其中串接前置滤胆的部分为前置过滤通道;该前置过滤通道首尾分别连接前置进水管路和前置出水管路,并且通过前置出水管路连接和增压泵连接反渗透膜滤胆的进水口;下置滤胆仓为设置放置增压泵的设施腔和放置滤胆的滤胆腔的双腔结构。
该净水器的下置滤胆仓后侧壁中间部位设置竖直侧凹结构,并且滤胆腔按距设施腔的远、近依次设置前置滤胆、反渗透膜滤胆、后续功能化滤胆;上置模块在对应滤胆腔的上方布设特定的上层相关管路,其中:在对应竖直侧凹结构的上方按距设施腔的远近依次设置向下的外接进水口和另外二个外接水口及相应的连接管路;在对应数个前置滤胆的上方设置带前置进、出水管路的前置过滤通道,并以较接近的外接进水口连通前置进水管路。
置于竖直侧凹结构前方的反渗透膜滤胆上端面设置纯水口和排浓水口与位于上置模块的上层相关管路向下的水口竖直对接;与排浓水口对接的水口处于接近前置滤胆的一侧,其连通的排浓水管路串接该水口前方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前置出水管路通过与排浓水口和纯水口对接的两个水口后方接近设施腔,并通过向下的水口连通增压泵进水端;增压泵出水端通过底层管路连接反渗透膜滤胆下端面设置的进水口;与纯水口对接的纯水管路接近设施腔并通过向下的水口与后续功能化滤胆向上的水口对接,且通过后续功能化滤胆出水端连接的纯水管路连接作为三个外接水口之一的外接纯水口,并且该外接纯水口外接的软管末端设置纯水出水阀;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出水端连接的排浓水管路后段绕过纯水管路和前置出水管路的向下的水口后连接作为三个外接水口之一的外接排放口。
在本实施例1中,本案中,前置出水管路是指前置过滤通道中最后一级滤胆出水管路与增压泵之间的管路,属于前置过滤通道的一部分。
净水器的外接软管的上端与向下设置的外接水口对接。另外,以下置滤胆仓的前、后侧壁设定相对的前、后方向,并且确定相关结构之间的前、后关系。
实施例2、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通过控制相关的电控阀导通或控制串接的各前置滤胆正向过水构成前置过滤通道或控制对单个前置滤胆反向过水的前置反冲通道,继而构成通过相关的电控阀控制前置过滤通道或前置反冲通道择一切换导通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
该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为:前置进水管路通过滤胆对接水口依次串接各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构成前置过滤通道,并且对应最后一个前置滤胆出水端的滤胆对接水口连通前置出水管路;同时通过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前置滤胆个数对应的多个电控阀进、出水端对接,其中:前置进水管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对应连接一组作为进水电控阀各自的进水端,并且一个进水电控阀的出水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连接前置过滤通道的首端(第一个前置滤胆的进水管路),其余的进水电控阀各自的出水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分别连通相应前置滤胆出水端。
前置反冲管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对应连接另一组作为出水电控阀各自的出水端,并且该组出水电控阀各自的进水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分别连通相应前置滤胆进水端;电控装置控制连通前置过滤通道首端的一个进水电控阀导通,并关闭一组进水电控阀和一组出水电控阀构成串接的各前置滤胆正向过水的前置过滤通道;电控装置控制一个进水电控阀与一个位于其前的出水电控阀同时导通并关闭前置过滤通道,构成由相关前置滤胆出水端连接的该进水电控阀进水,经连接该前置滤胆进水端连接的该出水电控阀出水端及反冲管路出水的反冲通道。
该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或为设置前置进、出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构成的三管路外接模式,或为设置前置进水管路,以及将前置反冲管路连接在前置过滤通道末端设置的前置电控阀出水端构成的两管路外接模式,其中对于三管路外接模式,前置反冲管路连接排浓水管路后段;对于两管路外接模式,前置出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同连接另设在外接进水口与另外两个外接水口之间的外接净水口,并且该外接净水口外接的软管末端设置前置出水阀。
上述前置过滤通道及前置反冲通道的相关技术属于本领域的现有技术。所述的单个前置滤胆既可以是一个单滤料层滤胆,也可以是一个多滤料层滤胆,还可是单一过水的多个滤胆组合构成的“一个滤胆”。
通过前置过滤通道中进水电控阀和出水电控阀及另设的前置电控阀的组合切换控制,对合二为一后的前置出水管路进行出水切换控制:当过滤通道导通并且前置电控阀也导通出水时反冲通道关闭;当反冲通道导通时带杂质的反冲清洗水出水,位于前置过滤通道末端的前置电控阀关闭。
对于只需要前置粗过滤、大流量的洗涤用水时,可以开启该前置出水阀排除前置过滤通道中的过水。此时,增压泵和反渗透膜滤胆及后续功能化滤胆不运行。
作为特例,在最后一个前置滤胆出水端连接的进水电控阀与前置电控阀之间的过水管路中,或在前置电控阀的出水管路中还可以设置不具备反向过水的普通滤胆。该滤胆的设置只影响过滤通道的水处理程度,不影响过滤通道与反冲通道的切换及相应原有过水方向。
实施例2在此基础上,在前置进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及电控阀连接管路闭合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设置两个滤胆对接水口与一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直接对接;此外还设置其他滤胆对接水口:其他滤胆对接水口或包括同样置于该区域内的另外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各自直接对接另一个前置滤胆的进、出水口,或包括分别置于该区域内、外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各自对接另一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或包括置于该区域外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各自对接另一个前置滤胆的进、出水口,继而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刚性管路的核心结构并以该核心结构布设相应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
实施例3在此基础上,在前置进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及电控阀连接管路闭合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设置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分别与二个前置滤胆的相关水口直接对接,并各自与对接前置滤胆置于该区域外的水口对接的滤胆对接水口组合设置,继而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刚性管路的核心结构并以该核心结构布设相应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
实施例4。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还包括其他滤胆对接水口;其他滤胆对接水口或包括分别置于该区域内、外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各自对接第三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或包括置于该区域外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各自对接第三个前置滤胆的进、出水口。
本案中,所述“进水管路和反冲管路及电控阀连接管路闭合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是指由进水管路和反冲管路及电控阀连接管路(即视为电控阀导通进、出水端对接水口连接的管路)所连接闭合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即由进水管路和反冲管路,以及电控阀导通其进、出水端连接的管路构成闭合管路(连贯没有断开)对应的区域。此处,将电控阀视为处于导通状态。
置于该管路闭合的区域内与一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直接对接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的相对位置(对应该前置滤胆及与其他前置滤胆的相互连接关系)及相关的管路连接关系构成相应布设相应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核心结构。置于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的滤胆对接水口和电控阀连接管路及相应的管路布设结构属于本案技术方案的核心结构。至于处于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外的滤胆对接水口及相应的管路则属于常规的布设结构。
在该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在进水管路和反冲管路及电控阀连接管路闭合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设置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并与一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直接对接的前提下,“其他滤胆对接水口或包括”的含义中,有“或包括或包含”之意,即“其他滤胆对接水口”既可以多于两个滤胆对接水口,继而对应由多个前置滤胆串接而成的过滤通道,也可以只是两个滤胆对接水口,继而对应由两个前置滤胆串接而成的过滤通道。将“或包括或包含”的两重含义以“或包括”概括纯属为了简化表述。总之,本案技术方案保护范围包含针对两个串接前置滤胆的四个滤胆对接水口模式。
与单独设置内置连接管路的集成电控反冲切换装置并对接另设的前置滤胆插接管路的模式不同,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通过核心结构确定了与其直接对接的前置滤胆的位置关系,因此是不能随意移动的。
当过滤通道中的各前置滤胆的固定位置确定后,选择合适的前置滤胆位置所对应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并以此作为核心结构向周围按序(按照各前置滤胆连接顺序和位置走向及滤胆对接水口连接管路的顺序)布设相应过滤通道和针对所有前置滤胆的反冲通道,并避开了管路交叉跨越。
当上述核心结构对应不同(位置)的前置滤胆,相应的“闭合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也会变化,但该核心结构模式能确保针对2-4个前置滤胆相应布设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可以避免相关的刚性管路出现交叉跨越的情况发生。
通常,在净水器领域滤胆的反冲清洗主要用于泥沙、胶体等较大颗粒且数量较大杂质的反冲清洗,对应的过滤通道及滤胆被称为前置过滤通道和前置滤胆,其数量不超过四个。对于常规的反渗透膜纯净水器,由于反渗透膜滤胆过滤孔径为0.1纳米且需要在高压作用下才能正向过水,也因此直接导致其不能反冲(缺少高压并且即便有高压作用水中也因水中杂质尺寸远大于0.1纳米不能使用,)常压下的自来水远远小于在不能通过反向过水清洗的反渗透膜滤胆及增压泵之前设置三个可反冲且反冲效果明显的前置过滤滤胆。单就反向过水而言,增压泵就是关闭的“电控阀”不能反向过水。因此反冲清洗模式主要考虑针对前置滤胆实施。
一个二水口前置滤胆(不计滤料层多少)对应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同理,介于过滤通道中进水电控阀出水端与位于其前面的出水电控阀进水端之间的多个二水口前置滤胆(具有相同过水通道)都被视为是一个前置滤胆。一个三水口两段式前置滤胆对应三个滤胆对接水口,可将其视为两个二水口滤胆,其中若有一个滤料层两侧分别连接进、出水电控阀构成反冲通道,则该滤料层为前置滤料层并视为存在“前置滤胆”。在此基础上,若三水口两段式前置滤胆有两个滤料层各自两侧分别连接二组(四个)进、出水电控阀则构成两个单独对应滤料层的反冲通道。
对于设置排放水口并以闷头装置封闭(间隔一段时间开启排放)的三水口超滤膜滤胆也被视为是二水口超滤膜滤胆。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改进,所述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全部滤胆对接水口均与前置滤胆的相关水口直接刚性对接,继而使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和机器具有更进一步的简化、具有更合理布设的刚性管路结构,满足机器小型化和滤胆更换及便捷维护的要求。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改进,在过滤通道中不影响反冲通道的管路段设置两个滤胆对接水口且与另设且串接不反向过水的非反冲滤胆(普通滤胆)进、出水口对接配合。即在过滤通道中断开不影响反冲通道的管路段并设置两个滤胆对接水口且与另设且串接不反向过水的非反冲滤胆进、出水口对接配合。通常,断开的管路段或是第一个前置滤胆的前段,或是两个前置滤胆之间的管路段,或是最后一个前置滤胆的后段。针对过滤通道中某个反冲效果不十分明显滤料层的前置滤胆,可以将其作为普通的滤胆对待以减少针对待反冲滤胆配置的电控阀数量,继而简化管路结构并降低成本。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设置固定结构;该固定结构或是与电控阀设置带安装孔的安装结构以螺钉连接配合的内螺纹结构,或是与电控阀设置带旋卡结构的安装结构旋插连接配合旋插结构;通过固定结构与电控阀安装结构的连接配合将电控阀固定在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上,并且电控阀的对接水口与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电控阀对接水口密封对接。
该固定结构既可以是对应电控阀安装结构的单一连接结构,也可以是对应电控阀安装结构的分立(分开)结构。总之,一个固定结构对应一个电控阀。
优选模式:电控阀对接水口和固定结构是竖直设置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与固定结构同向的电控阀对接水口或是与内螺纹结构同向并排设置的平行水口结构并与电控阀的两个平行水口对接配合,或是同轴线设置的内、外水口并与电控阀的同轴内、外水口对接配合。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设置向下的滤胆对接水口与待反冲滤胆设置向上的进、出水口竖直对接,并且设置向上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电控阀向下的对接水口竖直对接。
该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位于待反冲滤胆的上方,并与该滤胆上、下插接配合。多个电控阀置于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上方,并且或通过螺钉将电控阀的安装结构固定在固定结构上,或通过旋插结构固定在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上。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当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的一个滤胆对接水口连通对应两个电控阀的两个电控阀对接水口时,与两个电控阀安装结构对应的两个固定结构构成一组组合固定结构;该组组合固定结构或为并排正位设置结构或为并排错位设置结构或为单排前、后设置结构;在与组合固定结构对应的四个电控阀对接水口中,前一个进水电控阀的出水对接水口对接配合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对应后一个出水电控阀的进水对接水口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互通。
当一组组合固定结构或为并排正位设置结构或为并排错位设置结构时(优选模式),对应前一个进水电控阀出水端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对应后一个出水电控阀进水端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之间具有较短的互通管路并连通滤胆对接水口。设置该结构同样为了刚性管路结构简化和紧凑。
以对应的两个固定结构的一组组合固定结构(具有相应固定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为单位进行刚性管路布设,并结合对应一个待反冲滤胆的进、出水口的间距位置,就可以得到针对多个待反冲滤胆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核心管路布设方案,并且满足简化和紧凑要求。
当一组组合固定结构或为单排前、后设置结构时,与前一个进水电控阀的出水端对接水口对接配合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对应后一个出水电控阀的进水端对接水口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互通并连通滤胆对接水口,继而给出了另一种简化和紧凑的刚性管路结构模式。
在上述三种组合固定结构的基础上,沿一组固定结构平行或垂直设置另一组固定结构及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和滤胆对接水口。
实施例5、在实施例1、2、3、4的基础上,所述的后续功能化滤胆或为一个设置向上进、出水口的后续功能化滤胆,或为通过底层管路串接的二个设置上、下水口的后续功能化滤胆,其中对于一个设置向上进、出水口的后续功能化滤胆,该滤胆出水管路与排浓水管路一同绕过前置出水管路的向下的水口后分别按管路排序连接外接纯水口和外接排放口。此时,外接纯水口和外接排放口的位置(可互换位置)根据后续功能化滤胆出水管路与排浓水管路的排列顺序确定以避免交叉。对于通过底层管路串接的二个设置上、下水口的后续功能化滤胆,以对接在后的后续功能化滤胆出水口的水口连通距设施腔较近的外接纯水口;排浓水管路连通置于外接纯水口和外接进水口之间的外接排放口。
通常,当反渗透膜滤胆后接一个后续功能化滤胆时,该后续功能化滤胆为以后置活性炭为主的滤料层。当反渗透膜滤胆后接二个后续功能化滤胆时,在前的滤胆为以后置活性炭为主的滤料层,在后的滤胆或为以矿化滤料为主的矿化滤胆或紫外线杀菌滤胆或串接矿化滤料和紫外线杀菌器的组合滤胆。
所述的滤胆腔在内置滤胆与壳体之间设置带进、出水口并存储排浓水的蓄水腔:蓄水腔进水口通过设置在上置模块上的进腔电控阀连接排浓水管路后段,并且在连接进腔电控阀进水端的排浓水管路后段与外接排放口之间串接排放电控阀;蓄水腔出水口通过设置在设施腔内的回水电控阀连接增压泵进水端。
实施例6、在实施例1、2、3、4、5的基础上,所述的滤胆腔在内置滤胆与壳体之间设置带进、出水口并存储排浓水的蓄水腔:蓄水腔进水口通过设置在上置模块上的进腔电控阀连接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后段,并且在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后段与外接排放口之间串接排放电控阀;蓄水腔出水口通过设置在设施腔内的回水电控阀连接增压泵进水端。
作为改进,上置模块上的进腔电控阀的出水管路向下设置对应下置滤胆仓蓄水腔的出水口。
实施例7、在实施例1、2、3、4、5、6的基础上,还包括置于设施腔内的输水泵;置于设施腔内的输水泵进水端或直接连通蓄水腔或通过回水电控阀连通蓄水腔;该输水泵的出水端连通设置向下的水口的前置出水管路,并连通上置模块在外接进水口与另外两个外接水口之间另设的外接净水口,并且该外接净水口外接的软管末端设置前置出水阀。
在前置进水管路及增压泵关闭的情况下,通过输水泵将蓄水腔内的排浓水沿设置向下的水口的前置出水管路向上输水,并由另外设置在外接进水口与另外两个外接水口之间的外接净水口,以及外接软管末端导通的前置出水阀流出。
实施例8。在实施例1、2、3、4、5、6、7的基础上,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该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置于外接水口及连接管路与排浓水管路之间,并与下方滤胆腔内反渗透膜滤胆上端面上设置的支撑结构对应;该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或与设置带操控手柄和凸轮的转动体及摆轴和轴座,以及支撑结构的竖直移位装置对应,或与设置带操控手柄和摆轴及绕摆轴转动的变轨摆勾的转动体和轴座,以及支撑结构及摆柱的竖直移位装置对应;滤胆腔内反渗透膜滤胆上端面上的支撑结构,或与固定在上置模块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上的带操控手柄和凸轮的转动体及摆轴和轴座活动配合,或与固定在上置模块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上的带操控手柄和摆轴及绕摆轴转动的变轨摆勾的转动体和轴座活动配合,继而改变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之间的竖直配合间距。
设置竖直移位装置的净水器,包括通过过水管路连接多个滤胆和相关过水控制部件构成各滤胆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内置并通过紧固装置固定滤胆且设置连接下层的过水管路且向上的下对接水口的下置滤胆仓,以及设置连接上层的过水管路且向下的上对接水口的上置模块;上置模块由上向下移动与下置滤胆仓局部对应配合,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配合的远位置,对应上、下对接水口各自的水口管壁处于局部对接并触及水口密封件但水口密封件尚未处于正常的密封配合状态构成可分离的活接密封管路的待对接状态;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配合的近位置对应上、下对接水口由待对接状态进入水口密封件密封水口管壁对接间隙的密封配合状态构成活接密封管路的对接状态;该水口密封件或置于下对接水口的结构上或置于上对接水口的管壁上。
该净水器还包括设置带摆轴、凸轮的转动体及操控手柄和轴座,以及支撑结构的竖直移位装置;该凸轮根据边缘轮廓距摆轴轴线的距离(处于同一平面上的边缘轮廓距摆轴轴心的距离)远、近设置相应的远、近位置;通过置于上置模块上轴座及摆轴上的凸轮的近位置,与置于下置滤胆仓上的支撑结构接触配合,对应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配合的近位置即活接密封管路的对接状态;手柄带动凸轮绕轴座上的摆轴由低位置摆动至高位置:凸轮的远位置与下置滤胆仓的支撑结构接触配合,对应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配合的远位置即对应活接密封管路由对接状态退至待对接状态。
作为改进,还包括与凸轮联动的变轨摆勾;所述的下置滤胆仓设置摆柱;对应摆轴的变轨摆勾呈非等距圆弧轮廓,并且变轨摆勾前端与下置滤胆仓的摆柱对应;当手柄带动凸轮及变轨摆勾绕轴座上的摆轴摆动,变轨摆勾插入下置滤胆仓的摆柱的远侧并与摆柱插接配合,继而通过其轮廓与摆柱的接触迫使上置模块由与下置滤胆仓对应配合的远位置,继续向下移动并与下置滤胆仓处于配合的近位置,对应活接密封管路由待对接状态进入对接状态,并且凸轮的近位置与下置滤胆仓的支撑结构接触配合;手柄带动凸轮绕轴座上的摆轴反向摆动至远位置替换近位置与下置滤胆仓的支撑结构接触配合,变轨摆勾退出与摆柱的插接配合,对应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配合的远位置即对应活接密封管路退至待对接状态。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摆柱设置在支撑结构上;摆柱靠近摆轴的近侧设置与凸轮接触配合的配合面,摆柱远离摆轴的远侧设置用于变轨摆勾的插入的插接空间。
设置竖直移位装置的净水器,包括通过过水管路连接多个滤胆和相关过水控制部件构成各滤胆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内置并通过紧固装置固定滤胆且设置连接下层的过水管路且向上的下对接水口的下置滤胆仓,以及设置连接上层的过水管路且向下的上对接水口的上置模块;上置模块由上向下移动与下置滤胆仓局部对应配合,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配合的远位置,对应上、下对接水口各自的水口管壁处于局部对接并触及水口密封件但水口密封件尚未处于正常的密封配合状态构成可分离的活接密封管路的待对接状态;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配合的近位置对应上、下对接水口由待对接状态进入水口密封件密封水口管壁对接间隙的密封配合状态构成活接密封管路的对接状态;该水口密封件或置于下对接水口的结构上或置于上对接水口的管壁上。
该净水器还包括设置带摆轴并绕摆轴转动的变轨摆勾的转动体及操控手柄和轴座,以及支撑结构及摆柱的竖直移位装置;对应摆轴的变轨摆勾呈非等距圆弧轮廓,并且通过置于上置模块轴座及摆轴上的变轨摆勾前端,与置于下置滤胆仓之支撑结构上的摆柱对应即为变轨摆勾的远位置;手柄带动变轨摆勾绕置于上置模块轴座上的摆轴摆动,变轨摆勾插入下置滤胆仓的摆柱的远侧并与摆柱插接配合即为变轨摆勾的近位置,继而通过其轮廓与摆柱的接触迫使上置模块继续向下移动并与下置滤胆仓配合到位,活接密封管路由待对接状态进入水口密封件密封水口管壁对接间隙的密封配合状态构成的对接状态,对应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配合的近位置。
就设置竖直移位装置的净水器而言,所述的下置滤胆仓包括滤胆;所述设置在下置滤胆仓上的支撑结构或支撑结构和摆柱设置在滤胆上并与置于上置模块上的转动体对应。
实施例9。在实施例1、2、3、4、5、6、7、8的基础上,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换水电控阀用于反渗透膜滤胆非进水端连通排浓水管路后段;当过滤通道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下换水电控阀处于不过水的关闭状态;当过滤通道在较长时间段中处于停运状态下,电控装置按预设时间间隔定时长控制在纯水出水阀关闭前提下,前置过滤通道和增压泵运行输水进入反渗透膜滤胆,并通过换水电控阀和排浓水管路后段及外接排放口出水构成换水通道,直至过滤通道解除停运状态。其中:
1、在纯水管路与排浓水管路后段之间设置换水电控阀;当过滤通道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下换水电控阀处于不过水的关闭状态;当过滤通道处于停运并且纯水出水阀关闭的状态下,电控装置按预设时间间隔及定时长控制前置滤胆和增压泵运行输水并分别沿反渗透膜滤胆的出水口和排浓水口两路出水汇合后再流经外接排放水口及外接排放软管构成换水通道:纯水管路经换水电控阀与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后面的排浓水管路后段汇合后再连通外接排放水口及外接排放软管,继而保持包括纯水管路在内的过滤通道,以及排浓水管路过水的流动性并具有较好的水质状况,直至过滤通道解除停运状态(见附图13)。
2、在纯水管路与排浓水管路前段之间设置换水电控阀;当过滤通道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下换电控阀处于不过水的关闭状态;当过滤通道处于停运并且纯水出水阀关闭的状态下,电控装置按预设时间间隔及定时长控制前置滤胆及增压泵运行输水并分别沿反渗透膜滤胆的出水口和排浓水口两路出水汇合后再流经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及外接排放水口及外接排放软管构成换水通道:纯水管路经换水电控阀与排浓水口连接的排浓水管路前段汇合后再连通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后面的外接排放水口及外接排放软管,继而保持包括纯水管路在内的过滤通道,以及排浓水管路过水的流动性并具有较好的水质状况,直至过滤通道解除停运状态。
3、排浓水管路中串接设置带旁通电控阀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其中旁通电控阀是换水电控阀;该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或控制位于控制排浓水前段中的水按预设固定的流量比例流入控制排浓水后段,或定时长全程控制位于控制排浓水前段中的水全部流入控制排浓水后段;当过滤通道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下作为换水电控阀的旁通电控阀处于不过水的关闭状态,反渗透膜排浓水口出水按预设固定的流量比例通过该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流入控制排浓水后段;当过滤通道处于停运并且纯水出水阀关闭的状态下,电控装置按预设时间间隔及定时长控制前置滤胆及增压泵运行输水并由反渗透膜滤胆的排浓水口流经导通的旁通电控阀和外接排放水口及外接排放软管构成的换水通道出水,继而保持前置过滤通道及后续管路,以及排浓水管路过水的流动性并具有较好的水质状况,直至过滤通道解除停运状态。
实施例10。在实施例1、2、3、4、5、6、7、8的基础上,所述的上置模块在前置出水管路与连接外接排放口的排浓水管路后段之间设置前置换水电控阀;在外接进水口与外接排放口和外接纯水口水口之间设置外接净水口并连接前置出水管路,且该外接净水口外接的软管末端设置前置出水阀;当过滤通道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下该前置换水电控阀处于不过水的关闭状态;当过滤通道在较长时间段中处于停运状态下,电控装置按预设时间间隔定时长控制在前置出水阀和增压泵关闭前提下,前置出水管路的过水通过该前置换水电控阀和排浓水管路后段及外接排放口出水构成换水通道,直至过滤通道解除停运状态。
其中:
1、通过前置过滤通道的末端(前置出水管路)设置前置电控阀并将前置反冲管路连接前置电控阀出水端即前置出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二合一结构;前置过滤通道与前置反冲通道通过相关电控阀控制择一切换出水。当过滤通道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下换水电控阀处于不过水的关闭状态;当过滤通道处于停运并且净水出水阀和增压泵关闭的状态下,电控装置按预设时间间隔及定时长控制前置进水管路过水运行,并通过导通的前置换水电控阀排出外接排放口及外接排放软管,继而保持前置过滤通道过水的流动性并具有较好的水质状况,直至过滤通道解除停运状态。当排浓水管路后段设置排放电控阀时,该前置换水电控阀既可以设置在前置出水管路与排放电控阀后端的管路之间,也可以设置在前置出水管路与排放电控阀前端的管路之间。
2、所述的滤胆腔在内置滤胆与壳体之间设置带进、出水口并存储排浓水的蓄水腔:蓄水腔进水口通过设置在上置模块上的进腔电控阀连接排浓水管路后段,并且在连接外接排放口的排浓水管路后段串接排放电控阀;蓄水腔出水口通过设置在设施腔内的回水电控阀连接增压泵进水端。通过置于设施腔内的输水泵进水端或直接连通蓄水腔或通过回水电控阀(两部件联控)连通蓄水腔;该输水泵的出水端连通前置出水管路。
当过滤通道在较长时间段中处于停运状态下,电控装置按预设时间间隔定时长控制在前置进水管路和前置出水阀及增压泵关闭前提下,输水泵运行抽取排浓水蓄水箱内的排浓水经前置出水管路和换水电控阀及外接排放口及外接排放软管排出,继而保持排浓水蓄水箱内排浓水的流动性并具有较好的水质状况,直至过滤通道解除停运状态。
本案中,最优的实施例是将实施例9与实施10组合。在实施例9中第一种换水通道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实施例10的部分内容,构成相应设置的两个换水电控阀模式。
实施例11、在实施例1、2、3、4、5、6、7、8、9、10、11的基础上,所述的上置模块底部向在对应下置滤胆仓的竖直侧凹结构的上方设置向下并竖直贯通的外接电源插孔结构。外置的电源适配器插头与固定在外接电源插孔结构91上的电源插座相互插接,将外置电源引入上置模块(也可以进入上置控制仓模块内)。在上置模块底部隐蔽竖直向上设置电源插孔结构避免了通常在净水机机座壳体侧壁设置电源插孔结构的壳体注塑需要采用“抽筋”工艺模式,导致模具复杂且成本高,而且影响机器外观壳体造型的缺陷及不足。
下面以串接的3个前置滤胆配置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为例加以说明。
附图1中,在下置滤胆仓后侧壁中间部位设置竖直侧凹结构9。上置模块在对应滤胆腔92的上方布设特定的上层相关管路,其中:在下置滤胆仓后侧壁中间部位设置竖直侧凹结构9的上方按距设施腔93的远、近依次设置外接进水口9a和另外三个外接水口9b、9c、9d及相应的连接管路;在对应数个前置滤胆的上方设置带前置进、出水管路3、4和前置反冲管路5并具有针对前置滤胆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10,且以较接近的外接进水口9a连通前置进水管路3;上置模块的上层相关管路向下的竖直水口14a、14b分别与下置滤胆仓置于竖直侧凹结构9前方(相对于后侧壁而言)的反渗透膜滤胆14上端面设置出水口和排浓水口对接;竖直水口14b处于接近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10(前置滤胆)的一侧,其连通的排浓水管路8通过两个电控阀对接水口24a、24b串接置于该水口14b前方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24,且在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24后面的排浓水管路后段8a连通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10的前置反冲管路5;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10的前置出水管路4通过与反渗透膜滤胆14排浓水口和出水口对接的两个竖直水口14b、14a的后方接近设施腔93,并通过向下的水口42连通下置滤胆仓设施腔93内的增压泵94进水端;增压泵94出水端通过底层管路连接反渗透膜滤胆14下端面设置的进水口;竖直水口14a连接的纯水管路接近设施腔93并通过向下的水口15a与设置上、下水口的第一个后续功能化滤胆15的向上水口对接,并以底层管路串接第二个设置上、下水口的后续功能化滤胆16,且以对接在后的后续功能化滤胆16向上出水口的竖直水口16a连通距设施腔93较近的外接纯水口9d。
在此基础上,下置滤胆仓滤胆腔92在内置滤胆与壳体之间设置带进、出水口并存储排浓水的蓄水腔:蓄水腔进水口8c通过设置在上置模块上的进腔管路8b的电控阀对接水口24d,与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24后面排浓水管路后段8a电控阀对接水口24c对接进腔电控阀241继而连接排浓水管路后段8a。排浓水管路后段8a通过两个电控阀对接水口24e、24f串接排放电控阀242,并绕过纯水管路及向下的水口42后连接外接排放口9c。蓄水腔出水口通过设置在设施腔内的回水电控阀连接增压泵进水端。优选模式:蓄水腔进水口8c设置在上置模块上并沿实施腔外壁设置导流结构。
另外,上置模块在介于前置出水管路4与排浓水管路8之间,并对应下置滤胆仓中央部位设置与竖直移位装置配合的通孔结构95和摆轴座紧固结构。该通孔结构95和摆轴座紧固结构与滤胆腔92内的反渗透膜滤胆上端面上设置的支撑结构对应。
上置模块在对应下置滤胆仓的竖直侧凹结构9的上方设置外接电源插孔结构91。外置的电源适配器插头与固定在外接电源插孔结构91上的电源插座相互插接,将外置电源引入上置模块。
作为改进,下置滤胆仓的竖直侧凹结构与后侧竖直侧壁平行的壁上端设置豁口96。上置模块上具有同层平铺管路结构的上层相关管路中,对应外接水口的四条连接管路由前向后设置并且各自对应连接四个外接水口。当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上、下接触配合时,由前向后设置并且各自对应连接外接水口的四条管路,由上向下插入竖直侧凹结构的豁口96内。该管路配合结构的设置解决了刚性管路难以简单设置跨越壳体的外接水口并处于同一管路层的难题。
附图2-11示出一组有关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水路结构示意图。其中:
附图2中,三个待反冲滤胆1依次串接。连接过滤通道的前置进水管路3同时连接四个进水电控阀的电控阀20、21、22、23的进水端20a、21a、22a、23a。第一个进水电控阀20的出水端20b连接过滤通道的首端1a,第二、三、四进水电控阀21、22、23的出水端21b、22b、23b分别连接三个待反冲滤胆11、12、13的出水端。第三个滤胆13的出水端13b通过对接的滤胆对接水口连通过滤通道尾端1b及前置出水管路4。前置反冲管路5连通一组作为关联的出水电控阀的电控阀25、26、27的出水端25a、26a、27a。出水电控阀25、26、27的进水端25a、26a、27a分别连接三个待反冲滤胆11、12、13的进水端。
单层刚性管路结构通过刚性过水管路和六个滤胆对接水口11a、11b、12a、12b、13a、13b依次串接3个待接的待反冲滤胆1进、出水口构成过滤通道,并通过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待反冲滤胆个数对应的多个电控阀的竖直对接水口21a、21b、22a、22b、23a、23b竖直对接,且通过竖直的固定结构7及另配的螺钉与电控阀2的竖直安装结构6连接固定成一体。
前置进水管路3连接电控阀21的对接水口21a、21b、电控阀26的对接水口26a、26b、前置反冲管路5及电控阀27的对接水口27b、27a、电控阀22的对接水口22b、22a、再连接前置进水管路3的另一位置围成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
前置进水管路3也可以连接电控阀20的对接水口20a、20b、电控阀25的对接水口25a、25b、前置反冲管路5及电控阀27的对接水口27b、27a、电控阀22的对接水口22b、22a、再连接前置进水管路3的另一位置,继而围成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
在下面的其他附图中除特别说明外,只明确核心结构的所在位置,不再对前置进水管路3和前置反冲管路5及电控阀2连接管路所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进行具体描述,以免赘述。
在过滤通道前置进水管路3和前置反冲管路5及电控阀2连接管路所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的三个滤胆对接水口中,除与第二级待反冲滤胆12进、出水口12a、12b直接竖直对接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外,另一个滤胆对接水口对接一个待反冲滤胆11的出水口11b并与对接该待反冲滤胆出水口11a的区域外滤胆对接水口组合设置,继而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待反冲滤胆的刚性管路的核心结构,并以该核心结构向周围按序布设相应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结构。
对应待反冲滤胆13进、出水口13a、13b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置于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之外。
附图3是附图13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结构的水路切换示意图。前置进水管路3连接四个进水电控阀的进水端20a、21a、22a、23a。第三个待反冲滤胆出水口13b插接的滤胆对接水口连通前置出水管路4。前置反冲管路5连接三个出水电控阀的出水端25b、26b、27b。
控制关闭一组四个进水电控阀和一组三出水电控阀构成串接的各滤胆正向过水的过滤通道。以第一个待反冲滤胆11为例,控制一个进水电控阀21与一个出水电控阀25同时导通,构成由待反冲滤胆11的反冲通道并由前置反冲管路排水。以此类推,可以分别构成待反冲滤胆12或待反冲滤胆13的前置反冲通道。
附图4、5示出在附图1、2所示结构的基础上,增设一个前置电控阀29,其作用参见实施例4。附图4与附图2具有相同的三个滤胆排序和朝向,以及相同的核心结构。
在此基础上,前置出水管路4设置两个电控阀对接水口并与另设且串接的前置电控阀29的进、出水口29a、29b对接配合。前置反冲管路5连接前置出水管路末端1b,即与前置出水管路合二为一并通过前置电控阀29和一个进水电控阀控制和一个出水电控阀组合切换出水。对应前置电控阀进水端29a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第三级待反冲滤胆出水端13b连接的进水电控阀出水端23b对接的电控阀对接水口连通。
附图6示出的结构具有与附图2、4所确定排序的三个滤胆不同的排序,以及不同的核心结构。将对接第三级待反冲滤胆进水口13a对接的滤胆对接水口,以及对接第一级待反冲滤胆进水口11a对接的滤胆对接水口置于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其余四个对接水口11b、12a、12b、13b置于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外。
附图7示出的结构具有与附图2、4、6所确定排序的三个滤胆不同的排序和朝向,以及不同的核心结构。将对接第一级待反冲滤胆进、出水口11a、11b对接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以及分别对接第二级待反冲滤胆出水口12b和第三级待反冲滤胆进、出水口13a的二个滤胆对接水口共四个滤胆对接水口置于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另外,二个对接水口12a、13b置于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外。
附图8示出针对三个待反冲滤胆和一个普通滤胆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其中:前置进水管路3连接电控阀20的对接水口20a、20b、电控阀25的对接水口25a、25b、前置反冲管路5及电控阀27的对接水口27b、27a、电控阀22的对接水口22b、22a、再连接前置进水管路3,继而围成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围成该区域的闭合连接管路与附图2、4所示的闭合连接管路的线路相同。
置于核心结构区域内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与第二级待反冲滤胆12的进、出水口12a、12b对接。另外,对接第一级待反冲滤胆11出水口11b和第三级待反冲滤胆13进水口13a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都处于该区域内。对接第一级待反冲滤胆11进水口11a和第三级待反冲滤胆13出水口13b,以及第四级待反冲滤胆14进、出水口14a、14b的四个滤胆对接水口都处于该区域外。
连接第三级待反冲滤胆出水口13b的进水电控阀出水端23b还可以连接第四级普通滤胆进水端14a;普通滤胆出水端14b连接前置出水管路4。在此基础上,前置出水管路4后端连接前置电控阀进水端29a,并且前置电控阀出水端29b连通前置反冲管路,继而将前置出水管路4与前置反冲管路5合二为一并切换出水。
附图2、4、6、8中,当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的一个滤胆对接水口连通对应两个电控阀的两个电控阀对接水口时,与两个电控阀安装结构6对应的两个固定结构7构成的一组组合固定结构并排错位设置,并且对应前一个进水电控阀出水端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对应后一个出水电控阀进水端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互通并连通滤胆对接水口。
附图7中,当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的一个滤胆对接水口连通对应两个电控阀20、25的两个电控阀对接水口时,与两个电控阀安装结构6对应的两个固定结构7也可以构成的一组组合固定结构并排正位设置。并排正位设置的一组组合固定结构模式还用于另外的一组电控阀22、27,以及一组电控阀23、29相应的两组固定结构上。另外,与两个电控阀21、26的安装结构6对应的两个固定结构7构成的一组组合固定结构并排错位设置。
在此基础上,对应前一个进水电控阀出水端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对应后一个出水电控阀进水端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互通并连通相应滤胆对接水口。
附图2、4、6、7、8中,沿一组固定结构平行或垂直设置其他组固定结构及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和滤胆对接水口。
附图9中,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的一个滤胆对接水口对应连通两个电控阀时,与两个电控阀的安装结构6对应的两个固定结构7构成一组单排前、后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与前一个进水电控阀的出水端对接水口对接配合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对应后一个出水电控阀的进水端对接水口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互通并连通滤胆对接水口。
在此基础上,沿一组固定结构平行设置其他组固定结构及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和滤胆对接水口。
附图10中,对应第一级待反冲滤胆出水端11b和第二级待反冲滤胆进水端12a两个滤胆对接水口置于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另外四个滤胆对接水口11a、12b、13a、13b置于该区域外。
附图11中,对应第一级待反冲滤胆出水端11b和第二级待反冲滤胆进水端12a二个滤胆对接水口置于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另外四个滤胆对接水口11a、12b、13a、13b置于该区域外。
附图12是本发明在附图6所示管路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向下的镜像处理(满足与特定位置的相关管路连接需要)后,调换连接第三级前置滤胆出水口连接的进水电控阀的进、出水口位置,并将原来对应的一组并排错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与竖直安装结构改为一组并排正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与竖直安装结构对应配合,且具有与附图6所确定排序的三个滤胆相同的排序和核心结构,并简化管路结构。
本案中,实施例2、3的技术方案既适用于并排错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也适用于并排正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对附图2-12所示的水路结构模式,或通过将并排错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改为并排正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得到相应的派生水路结构模式,或通过将并排正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改为并排错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得到相应的派生水路结构模式,或通过对调改变并排正位设置或并排错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对应电控阀的对接水口并相应调整电控阀对接水口连接管路得到相应的派生水路结构模式(如附图12进水电控阀23的进、出水口调换及连接管路的调整变动)。上述派生水路结构模式只要符合实施例2、3的技术方案对于“闭合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的相关管路为前置进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及电控阀连接管路,继而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刚性管路的“核心结构”,并以该“核心结构”布设相应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要求,同样置于实施例2、3的技术方案的覆盖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案中闭合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的相关管路为前置进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及电控阀连接管路,不包括前置出水管路以及其所连接的前置电控阀29。前置电控阀29是否存在不影响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的确定。
涉及前置电控阀29的附图只是为了示出针对三待反冲滤胆的两管路外接模式的水路结构示意图。去除前置电控阀29便成为三管路外接模式。
作为上述涉及附图2-12的实施例的派生结构和实施例,在附图2-12中的一组设置横向水口模式之滤胆(2-4个)设置的横向管路连接模式示意图基础上,还可以派生出都采用纵向水口模式(垂直于横向水口)之滤胆(2-4个)设置的纵向管路连接模式,或者派生出对应横向水口之滤胆与设置竖向水口之滤胆(2-4个)组合设置的组合管路连接模式。因受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
本案中,以实施例2、3、4为代表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在满足相关技术方案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上述横向管路连接模式或纵向管路连接模式或组合管路连接模式。
作为上述涉及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实施例的改进,如果要增加一个前置滤胆,相应的集成阀体结构既可以增加一个反冲进水电控阀和一个出水电控阀,以及对应新增的前置滤胆相关水口的滤胆对接水口。
相反,如果要减少一个前置滤胆,相应的集成阀体结构既可以减少一个反冲进水电控阀和一个出水电控阀,以及对应减少的前置滤胆相关水口的滤胆对接水口。例如去掉附图10、11中的第三级前置滤胆13,以及配置的进水电控阀22和出水电控阀27,还有相应的滤胆对接水口、电控阀对接水口、固定结构7,便构成串接两个前置滤胆的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此时,第二级前置滤胆12的出水口12b连通出水管路41。同理,如去掉附图8中的第四级前置滤胆14,便构成串接三个前置滤胆的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此时,第三级前置滤胆13的出水口13b在连接进水电控阀出水端23b的同时,既可以直接出水管路,也可以连接前置电控阀的进水端29a,并以电控阀的出水端29b作为过滤通道的末端1b连接前置反冲管路且共用一个管路出口。
在上述涉及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实施例中,当闭合围城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的前置进水管路置于前置反冲管路内侧,并需要与置于前置反冲管路外侧的前置进水管路连通时,可以通过设置两个对接水口与跨越前置反冲管路且连接进水口的减压阀的两个水口对接,继而实现对前置反冲管路的跨越连接。
本案中,上层相关管路设置向上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所有的电控阀的向下的对接水口对接。在此基础上,也可以通过向上的对接水口与相关的过水检测部件设置的向下的对接水口对接。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包括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在内的上层相关管路处于同一管路层,因此具有刚性管路布设较为简化、紧凑,单层平铺布设且无交叉跨越、可连体注塑成型的两结构并通过紧固标准件连接或塑料焊接或塑料粘接的模式加工制造,或通过3D整体加工制造,继而便捷制造的特点。
作为上述涉及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实施例的改进,通过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使得中、小型净水器可以采用电控水路切换装置对过滤通道中的多个滤胆进行反冲清洗从而延长相关滤胆寿命。另外,为实现立即或预设反冲时间(时刻和时段)的自动控制,及由厂家或经销商通过远程控制终端远程,或通过厂家或经销商或用户的智能移动电话APP软件控制置于互联网(无线或有线)覆盖范围内的净水器电控装置对相关滤胆进行反冲提供具体技术方案和手段。
对于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在附图2-12中,附图2、11所示水路结构可以通过增设前置电控阀29,并且将前置反冲管路连接前置出水管路后段构成前置反冲管路与前置出水管路“合二为一”结构模式:前置过滤通道与前置反冲通道通过相关电控阀控制择一切换出水。通常,在需要通过净水管路的设置净水出水阀放水过程中,直观反冲通道排出的杂质时才需要配置“合二为一”结构模式。
相反,附图4、6、7、8、9、10、12所示具有前置反冲管路与前置出水管路“合二为一”的结构模式,通过去除前置电控阀29也可以变成两个独立的前置出水管路与前置反冲管路的结构模式。当无需考虑直观反冲通道排出的杂质时,可以将前置反冲管路直接排浓水管路后段,继而简化结构。
附图13中,在附图1所示管路结构的基础上,增设两个换水电控阀244、243分别用于前置出水管路4及纯水管路各自连接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后面的排浓水管路8a的上置模块之上层管路结构示意图,其中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采用三管路外接模式。
当过滤通道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下换水电控阀处于不过水的关闭状态。
当过滤通道处于停运并且相关管路出水阀关闭的状态下,电控装置按预设时间间隔及定时长控制前置滤胆正向过水,并通过外接净水口9b所在的净水管路和外接排放口9c所在的排浓水管路8a的两个对接水口24i、24j对接的前置换水电控阀244导通出水构成换水通道直至过滤通道解除停运状态。
在此基础上,附图14中,当过滤通道处于停运并且相关管路出水阀关闭的状态下,电控装置按预设时间间隔及定时长控制前置滤胆正向或反向过水,并通过外接净水口9b所在的净水管路和外接排放口9c所在的排浓水管路8a的两个对接水口24i、24j对接的前置换水电控阀244导通出水构成换水通道直至过滤通道解除停运状态。
附图15结合附图13、14的模式:当过滤通道处于停运并且相关管路出水阀关闭的状态下,电控装置按预设时间间隔及定时长控制前置滤胆正向或反向过水,或者在前置过滤通道不过水的前提下由输水泵抽取排浓水蓄水箱内的排浓水,并通过前置出水管路4和外接排放口9c所在的排浓水管路8a中的两个对接水口24k、24m对接的前置换水电控阀245及排放电控阀243导通出水构成换水通道直至过滤通道解除停运状态。
当过滤通道处于停运并且相关管路出水阀关闭的状态下,电控装置按预设时间间隔及定时长控制前置滤胆正向过水,并且增压泵94运行输水进入反渗透膜滤胆14的进水口后,分别由反渗透膜滤胆14的出水口14a连接的纯水管路(包含后续功能化滤胆15、16)和排浓水口14b连接的排浓水管路后段的出水,并且对接在后的后续功能化滤胆16向上出水口的竖直水口16a所在纯水管路和外接排放口9c所在排浓水管路8a的两个对接水口24g、24h对接换水电控阀243导通出水构成换水通道直至过滤通道解除停运状态。
出于尽量防止外接软管进入的细菌、病毒及虫害污染纯水管路的考虑,优选换水电控阀243后端连接排放电控阀242前端的模式,即纯水与排浓水汇合后一同通过排放电控阀242和外接排放水口9c及外接软管。此时,针对有可能从外接软管进入的细菌、病毒及虫害,实施排放电控阀242及换水电控阀243双重隔离控制,而且在排放电控阀242导通时,借助于排浓水管路后段8a较大的排浓水流量,足以起到冲洗管路中细菌、病毒及虫害的作用。
考虑到净水管路的出水对应过滤精度较低的前置过滤通道,主要用于较大流量的洗涤用水,因此出于简化管路结构考虑,将净水管路和外接排放口9c所在的排浓水管路8a之间的换水电控阀244设置在排放电控阀242的后端。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在外接软管或排放电控阀242后端管路或换水电控阀243后端管路设置逆向截止阀(未示出)防止细菌、病毒及虫害进入。
附图13示出采用实施例9的第一种换水通道模式与实施10组合。在实施例9的基础上增加实施例10的部分内容,即设置两个换水电控阀的模式。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采用实施例9的第二种换水通道模式与实施10组合的模式,以及采用实施例9的第三种换水通道模式与实施10组合的模式。
附图14在附图13所示管路结构的基础上,设置前置出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二合一结构构成具有两管路外接模式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并控制前置过滤通道或前置反冲通道择一切换导通过水。附图14中,前置过滤通道或前置反冲通道的出水,既可以由前置出水管路连的净水管路的外接净水口及外接的软管末端设置前置出水阀排出,也由设置在净水管路(前置出水管路)和外接排放口9c所在位于排放电控阀242后端的排浓水管路8a之间的前置换水电控阀244导通并在自来水管压作用下排出外接排放口9c。
附图15在附图14所示管路结构的基础上,前置过滤通道或前置反冲通道的出水,还可以由前置出水管路连的净水管路的外接净水口及外接的软管末端设置前置出水阀排出,以及可以由设置在净水管路(前置出水管路)和外接排放口9c所在位于排放电控阀242前端的排浓水管路8a之间的前置换水电控阀245及排放电控阀243导通并在自来水管压作用下排出外接排放口9c。
本案中,将设置在下置滤胆仓内的过水管路(包括滤胆)均视为底层管路。
上置模块或与下置滤胆仓直接通过活接装置连接构成一体,或置于下置滤胆仓与另设的上盖(上置模块为底座配置上盖的组合结构模式,下同)之间并通过活接装置将上盖和上置模块及下置滤胆仓连接构成一体且限制外露的上置模块竖直移动,或置于下置滤胆仓内并通过活接装置将另设的上盖与下置滤胆仓连接构成一体且限制上置模块竖直移动。脱开活接装置便可以将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分离。
所述的活接装置至少是摆动锁扣装置或是锁勾装置或是弹性卡扣装置或是旋卡结构或是螺纹结构五者之一的装置,并且均为现有技术。
优选模式:上置模块采用底座配置上盖的组合结构模式,通过活接装置将上盖与下置滤胆仓连接构成一体且限制置于下置滤胆仓内的上置模块竖直移动。上置模块既可以全部置于下置滤胆仓内,也可以下部置于下置滤胆仓内上部被上盖遮挡。
本案中,为了满足与特定位置的相关管路连接需要,可以对附图2-12进行旋转或镜像处理得到相应的水路结构。
除了上述并排错位设置或并排正位设置的一组过水(进、出水)电控阀外,还可以将一组过水(进、出水)电控阀相互垂直设置(未示出),只需满足“闭合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的相关管路为前置进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及电控阀连接管路,继而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刚性管路的‘核心结构’,并以该‘核心结构’布设相应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
实施例2、3的技术方案既适用于并排错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也适用于并排正位设置的组合固定结构,还适用于相互垂直设置的一组过水电控阀,以及采用同轴线内、外径水口的一组过水电控阀,并且对并排错位设置或并排正位设置的一组过水(进、出水)电控阀的水口对应关系没有特殊要求,如对并排错位设置或并排正位设置在前的进水电控阀出水对接水口既可以通过直管连接在后的出水电控阀进水对接水口,也可以通过拐角管路连接在后的出水电控阀进水对接水口(未示出)。另外,对于相互垂直设置的一组过水电控阀或采用同轴线内、外水口的一组过水电控阀,在前的进水电控阀出水对接水口可以通过拐角管路连接在后的出水电控阀进水对接水口。
本案中,过水电控阀即可以采用常规进、出水口:即并排设置的同向进、出水口,或同轴线(指水口轴线,下同)反向进、出水口,或垂直轴线的进、出水口,或垂直轴线的进、出水口,或同轴线内、外径水口。附图2-12只是以并排设置同向进、出水口的过水电控阀为代表,示出针对采用上述常规水口的过水电控阀“闭合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的相关管路为前置进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及电控阀连接管路,继而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刚性管路的‘核心结构’,并以该‘核心结构’布设相应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水路结构图。对于采用上述常规水口的过水电控阀,实施例2、3的技术方案设置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其对接,只要符合实施例2、3的技术方案对于“闭合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的相关管路为前置进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及电控阀连接管路,继而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刚性管路的“核心结构”,并以该“核心结构”布设相应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的要求,同样置于实施例2、3的技术方案的覆盖范围。
本案中,所述的排浓水蓄水箱除了常规的排浓水蓄水箱外,当采用“滤胆腔壁与内置的滤胆之间设置存储排浓水的储水空间结构”作为排浓水蓄水箱时,所述的排浓水蓄水箱即可以采用滤胆腔壁与内置的滤胆之间设置存储排浓水的储水空间结构的结构模式并且滤胆壳体外侧接触排浓水,也可以采用围绕滤胆设置作为内壁的筒体,并且筒体与滤胆腔壁之间设置存储排浓水的储水空间结构的结构模式,而且位于该筒体内侧的滤胆壳体外圆周面不接触排浓水。另外,还可以将围绕各滤胆设置的各筒体改为围绕各滤胆的外围设置一个作为内壁的组合筒体。该组合筒体与滤胆腔壁之间设置存储排浓水的储水空间结构的结构模式并且位于该组合筒体内侧的滤胆壳体外圆周面不接触排浓水。
所述的排浓水蓄水箱包含上述三种储水空间结构模式,即采用上述三种储水空间结构模式的排浓水蓄水箱都属于“所述的滤胆腔设置排浓水蓄水箱:滤胆腔壁与内置的滤胆之间设置存储排浓水的储水空间结构”。
本案中,设置进水口、纯水口及排浓水口的反渗透膜滤胆。控制包括电控阀、增压泵在内的相关过水电控部件的电控装置,以及将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连接构成一体的活接装置均为现有技术,本案中不再展开叙述。

Claims (11)

1.一种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包括设置底层管路的下置滤胆仓和与下置滤胆仓配合并设置上层相关管路的上置模块组合构成的双层刚性管路结构;该双层刚性管路结构通过另设的水口依次串接前置滤胆、反渗透膜滤胆、后续功能化滤胆的进、出水口构成过滤通道,其中串接前置滤胆的部分为前置过滤通道;该前置过滤通道首尾分别连接前置进水管路和前置出水管路,并且通过前置出水管路连接和增压泵连接反渗透膜滤胆的进水口;下置滤胆仓为设置放置增压泵的设施腔和放置滤胆的滤胆腔的双腔结构,其特征在于下置滤胆仓后侧壁中间部位设置竖直侧凹结构,并且滤胆腔按距设施腔的远、近依次设置前置滤胆、反渗透膜滤胆、后续功能化滤胆;上置模块在对应滤胆腔的上方布设特定的上层相关管路,其中:在对应竖直侧凹结构的上方按距设施腔的远近依次设置向下的外接进水口和另外二个外接水口及相应的连接管路;在对应数个前置滤胆的上方设置带前置进、出水管路的前置过滤通道,并以较接近的外接进水口连通前置进水管路;置于竖直侧凹结构前方的反渗透膜滤胆上端面设置纯水口和排浓水口与位于上置模块的上层相关管路向下的水口竖直对接;与排浓水口对接的水口处于接近前置滤胆的一侧,其连通的排浓水管路串接该水口前方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前置出水管路通过与排浓水口和纯水口对接的两个水口后方接近设施腔,并通过向下的水口连通增压泵进水端;增压泵出水端通过底层管路连接反渗透膜滤胆下端面设置的进水口;与纯水口对接的纯水管路接近设施腔并通过向下的水口与后续功能化滤胆向上的水口对接,且通过后续功能化滤胆出水端连接的纯水管路连接作为三个外接水口之一的外接纯水口,并且该外接纯水口外接的软管末端设置纯水出水阀;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出水端连接的排浓水管路后段绕过纯水管路和前置出水管路的向下的水口后连接作为三个外接水口之一的外接排放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相关的电控阀导通或控制串接的各前置滤胆正向过水构成前置过滤通道或控制对单个前置滤胆反向过水的前置反冲通道,继而构成通过相关的电控阀控制前置过滤通道或前置反冲通道择一切换导通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该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为:前置进水管路通过滤胆对接水口依次串接各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构成前置过滤通道,并且对应最后一个前置滤胆出水端的滤胆对接水口连通前置出水管路;同时通过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前置滤胆个数对应的多个电控阀进、出水端对接,其中:前置进水管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对应连接一组作为进水电控阀各自的进水端,并且一个进水电控阀的出水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连接前置过滤通道的首端,其余的进水电控阀各自的出水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分别连通相应前置滤胆出水端;前置反冲管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对应连接另一组作为出水电控阀各自的出水端,并且该组出水电控阀各自的进水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分别连通相应前置滤胆进水端;电控装置控制连通前置过滤通道首端的一个进水电控阀导通,并关闭一组进水电控阀和一组出水电控阀构成串接的各前置滤胆正向过水的前置过滤通道;电控装置控制一个进水电控阀与一个位于其前的出水电控阀同时导通并关闭前置过滤通道,构成由相关前置滤胆出水端连接的该进水电控阀进水,经连接该前置滤胆进水端连接的该出水电控阀出水端及反冲管路出水的反冲通道;该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或为设置前置进、出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构成的三管路外接模式,或为设置前置进水管路,以及将前置反冲管路连接在前置过滤通道末端设置的前置电控阀出水端构成的两管路外接模式,其中对于三管路外接模式,前置反冲管路连接排浓水管路后段;对于两管路外接模式,前置出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同连接另设在外接进水口与另外两个外接水口之间的外接净水口,并且该外接净水口外接的软管末端设置前置出水阀;在前置进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及电控阀连接管路闭合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设置两个滤胆对接水口与一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直接对接;此外还设置其他滤胆对接水口:其他滤胆对接水口或包括同样置于该区域内的另外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各自直接对接另一个前置滤胆的进、出水口,或包括分别置于该区域内、外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各自对接另一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或包括置于该区域外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各自对接另一个前置滤胆的进、出水口,继而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刚性管路的核心结构并以该核心结构布设相应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相关的电控阀导通或控制串接的各前置滤胆正向过水构成前置过滤通道或控制对单个前置滤胆反向过水的前置反冲通道,继而构成通过相关的电控阀控制前置过滤通道或前置反冲通道择一切换导通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为:前置进水管路通过过水管路和滤胆对接水口依次串接各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构成前置过滤通道,并且对应最后一个前置滤胆出水端的滤胆对接水口连通前置出水管路;同时通过相应的电控阀对接水口与前置滤胆个数对应的多个电控阀进、出水端对接,其中:前置进水管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对应连接一组作为进水电控阀各自的进水端,并且一个进水电控阀的出水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连接过滤通道的首端,其余的进水电控阀各自的出水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分别连通相应前置滤胆出水端的管路;前置反冲管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对应连接另一组作为出水电控阀各自的出水端,并且该组出水电控阀各自的进水端通过电控阀对接水口分别连通相应前置滤胆进水端的管路;电控装置控制连通前置过滤通道首端的一个进水电控阀导通,并关闭一组进水电控阀和一组出水电控阀构成串接的各前置滤胆正向过水的前置过滤通道;电控装置控制一个进水电控阀与一个位于其前的出水电控阀同时导通并关闭前置过滤通道,构成由相关前置滤胆出水端连接的该进水电控阀进水,经连接该前置滤胆进水端连接的该出水电控阀出水端及反冲管路出水的反冲通道;该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或为设置前置进、出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构成的三管路外接模式,或为设置前置进水管路,以及将前置反冲管路连接在前置过滤通道末端设置的前置电控阀出水端构成的两管路外接模式,其中对于三管路外接模式,前置反冲管路连接排浓水管路后段;对于两管路外接模式,前置出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同连接另设在外接进水口与另外两个外接水口之间的外接净水口,并且该外接净水口外接的软管末端设置前置出水阀;在前置进水管路和前置反冲管路及电控阀连接管路闭合围成的单层刚性管路结构区域内设置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分别与二个前置滤胆的相关水口直接对接,并各自与对接前置滤胆置于该区域外的水口对接的滤胆对接水口组合设置,继而构成同层设置连接各前置滤胆刚性管路的核心结构并以该核心结构布设相应过滤通道和反冲通道的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系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其他滤胆对接水口;其他滤胆对接水口或包括分别置于该区域内、外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各自对接第三个前置滤胆进、出水口,或包括置于该区域外的两个滤胆对接水口各自对接第三个前置滤胆的进、出水口。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续功能化滤胆或为一个设置向上进、出水口的后续功能化滤胆,或为通过底层管路串接的二个设置上、下水口的后续功能化滤胆,其中对于一个设置向上进、出水口的后续功能化滤胆,该后续功能化滤胆出水管路与排浓水管路后段一同绕过前置出水管路的向下的水口后分别连接外接纯水口和外接排放口;对于通过底层管路串接的二个设置上、下水口的后续功能化滤胆,以对接在后的后续功能化滤胆出水口的水口连通距设施腔较近的外接纯水口;排浓水管路后段连通置于外接纯水口和外接进水口之间的外接排放口。
6.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胆腔在内置滤胆与壳体之间设置带进、出水口并存储排浓水的蓄水腔:蓄水腔进水口通过设置在上置模块上的进腔电控阀连接排浓水管路后段,并且在连接进腔电控阀进水端的排浓水管路后段与外接排放口之间串接排放电控阀;蓄水腔出水口通过设置在设施腔内的回水电控阀连接增压泵进水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置于设施腔内的输水泵;置于设施腔内的输水泵进水端或直接连通蓄水腔或通过回水电控阀连通蓄水腔;该输水泵的出水端连通前置出水管路,并连通上置模块在外接进水口与另外两个外接水口之间另设的外接净水口。
8.如权利要求1、2、3、4或7所述的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该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置于外接水口及连接管路与排浓水管路之间,并与下方滤胆腔内反渗透膜滤胆上端面上设置的支撑结构对应;该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或与设置带操控手柄和凸轮的转动体及摆轴和轴座,以及支撑结构的竖直移位装置对应,或与设置带操控手柄和摆轴及绕摆轴转动的变轨摆勾的转动体和轴座,以及支撑结构及摆柱的竖直移位装置对应;滤胆腔内反渗透膜滤胆上端面上的支撑结构,或与固定在上置模块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上的带操控手柄和凸轮的转动体及摆轴和轴座活动配合,或与固定在上置模块通孔结构和摆轴座紧固结构上的带操控手柄和摆轴及绕摆轴转动的变轨摆勾的转动体和轴座活动配合,继而改变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之间的竖直配合间距。
9.如权利要求1、2、3、4或7所述的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换水电控阀用于反渗透膜滤胆非进水端连接排浓水管路后段;当过滤通道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下该换水电控阀处于不过水的关闭状态;当过滤通道在较长时间段中处于停运状态下,电控装置按预设时间间隔定时长控制在纯水出水阀关闭前提下,前置过滤通道和增压泵运行输水进入反渗透膜滤胆并通过换水电控阀和排浓水管路后段及外接排放口出水构成换水通道,直至过滤通道解除停运状态。
10.如权利要求1、2、3、4或7所述的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置模块在前置出水管路与连接外接排放口的排浓水管路后段之间设置前置换水电控阀,并在外接进水口与外接排放口和外接纯水口水口之间设置外接净水口并连接前置出水管路,且该外接净水口外接的软管末端设置前置出水阀;当过滤通道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下该前置换水电控阀处于不过水的关闭状态;当过滤通道在较长时间段中处于停运状态下,电控装置按预设时间间隔定时长控制在前置出水阀和增压泵关闭前提下,前置出水管路的过水通过该前置换水电控阀和排浓水管路后段及外接排放口出水构成换水通道,直至过滤通道解除停运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2、3、4或7所述的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置模块设置在对应下置滤胆仓竖直侧凹结构的上方设置向下并竖直贯通的外接电源插孔结构。
CN201910976707.9A 2019-08-18 2019-10-05 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 Pending CN1123903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87596 2019-08-18
CN2019107875967 2019-08-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90390A true CN112390390A (zh) 2021-02-23

Family

ID=74603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76707.9A Pending CN112390390A (zh) 2019-08-18 2019-10-05 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9039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67936A (zh) * 2021-04-06 2022-11-22 杜宁峻 带纯水箱和储水箱及侧立集成管路的净水机管路布设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45381A1 (en) * 1998-07-10 2001-11-29 Hoshizak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Carbonated water supply system
CN102019108A (zh) * 2009-09-17 2011-04-20 杜也兵 多滤芯反冲净水器内置管路连接方法
CN105523654A (zh) * 2015-12-09 2016-04-27 宁波小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水路模块、具有该模块的净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6298438U (zh) * 2016-11-03 2017-07-04 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不废水的净水机
CN107117685A (zh) * 2016-02-24 2017-09-01 杜也兵 具有侧凹竖直水口结构的净水机
CN206720029U (zh) * 2017-05-17 2017-12-08 泰州东远动力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人孔总成
CN107670505A (zh) * 2017-11-14 2018-02-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水路板、集成水路板组件及净水机
CN207375841U (zh) * 2017-08-22 2018-05-18 广东长虹日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水路板装置
CN109851109A (zh) * 2017-11-30 2019-06-07 杜也兵 具有上置控制模块与下置u型滤胆仓的净水机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45381A1 (en) * 1998-07-10 2001-11-29 Hoshizak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Carbonated water supply system
CN102019108A (zh) * 2009-09-17 2011-04-20 杜也兵 多滤芯反冲净水器内置管路连接方法
CN105523654A (zh) * 2015-12-09 2016-04-27 宁波小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水路模块、具有该模块的净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7117685A (zh) * 2016-02-24 2017-09-01 杜也兵 具有侧凹竖直水口结构的净水机
CN206298438U (zh) * 2016-11-03 2017-07-04 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不废水的净水机
CN206720029U (zh) * 2017-05-17 2017-12-08 泰州东远动力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人孔总成
CN207375841U (zh) * 2017-08-22 2018-05-18 广东长虹日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水路板装置
CN107670505A (zh) * 2017-11-14 2018-02-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水路板、集成水路板组件及净水机
CN109851109A (zh) * 2017-11-30 2019-06-07 杜也兵 具有上置控制模块与下置u型滤胆仓的净水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67936A (zh) * 2021-04-06 2022-11-22 杜宁峻 带纯水箱和储水箱及侧立集成管路的净水机管路布设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73588B2 (en) Purified water supply system
CN106565026B (zh) 具有排浓水回收装置的双泵净水机切换制水方法
CN108975543B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112390390A (zh) 设置上置模块与下置滤胆仓的净水器之双层刚性管路结构
CN215102326U (zh) 集成水路板及带有该集成水路板的净水器
CN209481320U (zh) 净水系统
CN108423760A (zh) 设置排浓水回用控制装置的反渗透净水机
CN107364996B (zh) 设置水路状态演示装置的净水机
CN112390300A (zh) 带电控反冲切换装置的净水器之双通道单层刚性管路结构
CN216445113U (zh) 一种家用净水器
KR102637384B1 (ko) 역세척 타입의 여과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여과시스템 및 이의 구동방법
CN215232594U (zh) 一种一体式双芯管式过滤结构
CN112619238B (zh) 自带多方式反冲洗结构的不锈钢精密过滤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0980879A (zh) 前置水路切换装置及具有前置水路切换装置的净水机
CN115611327A (zh) 具有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净水器之上层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
CN1948169A (zh) 分质供水机
CN209226704U (zh) 一种纯水机
CN111689535A (zh) 净水机滤胆水路的电控反冲切换方法及其集成电控阀装置
CN212315649U (zh) 净水机
CN216549852U (zh) 一种净水系统
CN115636447A (zh) 具有双层刚性管路结构净水机之上层刚性管路的布设方法
CN220845558U (zh) 一种直饮机集成水路板
CN211770598U (zh) 一种带有检测器件的集成水路板和净水设备
CN111377490A (zh) 用于净水器水路控制的竖插式过水控制装置及其净水器
CN106927610B (zh) 具有上置滤胆腔结构和下置屉式控制装置的净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