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84549A - 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584549A CN112584549A CN201910937257.2A CN201910937257A CN112584549A CN 112584549 A CN112584549 A CN 112584549A CN 201910937257 A CN201910937257 A CN 201910937257A CN 112584549 A CN112584549 A CN 1125845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quence
- combination
- sequence number
- prb
- cyclic shi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5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9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5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5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101150071746 Pbsn gene Proteins 0.000 claims 29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2
- 102100036409 Activated CDC42 kinase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63
- 101000928956 Homo sapiens Activated CDC42 kinase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102100033943 Basic salivary proline-rich protein 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9
- 101001068639 Homo sapiens Basic salivary proline-rich protein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9
- 102100029516 Basic salivary proline-rich protein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8
- 101001125486 Homo sapiens Basic salivary proline-rich protein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8
- 102100033948 Basic salivary proline-rich protein 4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5
- 101001068637 Homo sapiens Basic salivary proline-rich protein 4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5
- 102100033949 Basic salivary proline-rich protein 3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4
- 101001068638 Homo sapiens Basic salivary proline-rich protein 3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365 direct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30—Resource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ser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42—Form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quence numb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40—Connection management for selective distribution or broadcas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3—Point-to-multipo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向至少两个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组播信息;第一终端设备基于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接收来自于至少两个第二终端设备分别发送的反馈信息。采用上述方法可以实现为组播的组内的终端设备分配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新通信协议(new radio,NR)系统中,在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内,覆盖范围外和部分覆盖情况下均支持终端设备之间的物理直连(sidelink)组播传输。用于传输组播消息的物理信道包括物理直连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sidelink control channel,PSCCH)、物理直连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sidelink shared channel,PSSCH)和物理直连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sidelink feedback channel,PSFCH)。一个PSSCH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反馈信息由PSFCH传输。
在一种现有方案中,接收组播消息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针对承载组播消息的PSSCH解码成功则传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HARQ-ACK)(以下简称ACK),针对承载组播消息的PSSCH解码失败则传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否定确认(HARQ-NACK)(以下简称NACK)。其中,每个UE使用一个PSFCH资源承载ACK,使用另一个PSFCH资源承载NACK。但是,现有方案并未给出如何为每个UE分配PSFCH资源的分配细节,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确定PFSCH方法,用于实现为组播的组内的UE分配PFSCH资源。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用于实现为组播的组内的UE分配PFSCH。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向至少两个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组播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接收来自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终端设备分别发送的反馈信息。
采用上述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分配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所述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物理资源块PRB个数Ni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的PRB。
采用上述设计,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的PRB。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Ni≥2M,M个终端设备中的第i个终端设备对应第i个PRB以及第i+1个PRB,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采用上述设计,能够降低误检导致重传的概率,保证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Ni≥2M,M个终端设备中的第i个终端设备对应第i个PRB以及第Ni-i+1个PRB,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采用上述设计,能够降低误检导致重传的概率,保证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Ni<2M,且Ni为偶数,PRB的序号排在前Ni/2位的Ni/2个PRB承载ACK,PRB的序号排在后Ni/2位的Ni/2个PRB承载NACK;或者,PRB的序号排在前Ni/2位的Ni/2个PRB承载NACK,PRB的序号排在后Ni/2位的Ni/2个PRB承载ACK;若Ni<2M,且Ni为奇数,PRB的序号排在前位的个PRB承载ACK,PRB的序号排在后位的个PRB承载NACK,PRB的序号排在第位的1个PRB承载ACK和NACK,或者,PRB的序号排在前位的个PRB承载NACK,PRB的序号排在后位的个PRB承载ACK,PRB的序号排在第位的1个PRB承载ACK和NACK;其中,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采用上述设计,能够降低误检导致重传的概率,保证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所述资源组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所述资源组占用的PRB个数Ni确定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或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于网络设备或其他终端设备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指示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其中,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是指Ni个PRB中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中的最小值;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是指每个PRB内任意两个序列的间隔的最小值;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
采用上述设计,通过确定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进一步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可以实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最大化,进而使得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得到有效分配,降低误码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Ni≥2M,所述最小序列间隔为Nsc,Nsc表示序列总数,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Ni<2M,x个PRB中的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为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Δ1,剩余(Ni-x)个PRB中的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为Δ2,其中,
x为正整数,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Nsc表示序列总数。
采用上述设计,通过确定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进一步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可以实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最大化,进而使得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得到有效分配,降低误码率。
采用上述设计,通过确定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进一步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可以实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最大化,进而使得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得到有效分配,降低误码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所述资源组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若Ni<2M,且第一序列数与Ni的乘积不等于2M,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序列数为以及第二序列数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序列数、所述第二序列数以及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以及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以及所述第二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若Ni<2M,且第一序列数与Ni的乘积等于2M,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序列数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序列数以及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其中,Ni表示所述资源组占用的PRB个数,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采用上述设计,可以实现较为简便地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降低资源分配的复杂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包括:若所述序列数为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6;或,若所述序列数为3,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4,8;或,若所述序列数为4,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3,6,9;或,若所述序列数为5,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9;或,若所述序列数为6,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7,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4,6,8,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8,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6,8,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9,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8,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10,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11,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9,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1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9,10,11。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包括:若所述序列数为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6;或,若所述序列数为3,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4,8;或,若所述序列数为4,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3,6,9;或,若所述序列数为5,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3,6,8,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6,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7,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10,11;或,若所述序列数为8,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9,10,11;或,若所述序列数为9,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7,8,9,10,11;或,若所述序列数为10,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5,6,7,8,9,10,11;或,若所述序列数为11,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3,4,5,6,7,8,9,10,11;或,若所述序列数为1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9,10,11。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若所述资源组的周期大于1个时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资源组的周期内发起一次组播传输。
采用上述设计可以避免PSFCH资源不足,使用复杂度较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若所述资源组的周期大于1个时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资源组的周期内的第一个时隙传输所述组播信息,在其余时隙重复传输所述组播信息。
采用上述设计可以避免PSFCH资源不足,使用复杂度较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其余时隙重复传输所述组播信息采用的频域资源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个时隙传输所述组播信息采用的频域资源相同。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组播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
采用上述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分配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所述资源组占用的物理资源块PRB个数Ni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的PRB。
采用上述设计,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的PRB。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Ni≥2M,M个终端设备中的第i个终端设备对应第i个PRB以及第i+1个PRB,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采用上述设计,能够降低误检导致重传的概率,保证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Ni≥2M,M个终端设备中的第i个终端设备对应第i个PRB以及第Ni-i+1个PRB,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采用上述设计,能够降低误检导致重传的概率,保证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Ni<2M,且Ni为偶数,PRB的序号排在前Ni/2位的Ni/2个PRB承载ACK,PRB的序号排在后Ni/2位的Ni/2个PRB承载NACK;或者,PRB的序号排在前Ni/2位的Ni/2个PRB承载NACK,PRB的序号排在后Ni/2位的Ni/2个PRB承载ACK;若Ni<2M,且Ni为奇数,PRB的序号排在前位的个PRB承载ACK,PRB的序号排在后位的个PRB承载NACK,PRB的序号排在第位的1个PRB承载ACK和NACK,或者,PRB的序号排在前位的个PRB承载NACK,PRB的序号排在后位的个PRB承载ACK,PRB的序号排在第位的1个PRB承载ACK和NACK;其中,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采用上述设计,能够降低误检导致重传的概率,保证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所述资源组占用的PRB个数Ni确定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或者,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于网络设备或其他终端设备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指示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其中,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是指Ni个PRB中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中的最小值;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是指每个PRB内任意两个序列的间隔的最小值;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
采用上述设计,通过确定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进一步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可以实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最大化,进而使得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得到有效分配,降低误码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Ni≥2M,所述最小序列间隔为Nsc,Nsc表示序列总数,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Ni<2M,x个PRB中的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为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Δ1,剩余(Ni-x)个PRB中的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为Δ2,其中,
x为正整数,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Nsc表示序列总数。
采用上述设计,通过确定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进一步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可以实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最大化,进而使得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得到有效分配,降低误码率。
采用上述设计,通过确定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进一步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可以实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最大化,进而使得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得到有效分配,降低误码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所述资源组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若Ni<2M,且第一序列数与Ni的乘积不等于2M,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序列数为以及第二序列数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序列数、所述第二序列数以及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以及所述第二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以及所述第二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若Ni<2M,且第一序列数与Ni的乘积等于2M,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序列数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序列数以及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其中,Ni表示所述资源组占用的PRB个数,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采用上述设计,可以实现较为简便地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降低资源分配的复杂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包括:若所述序列数为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6;或,若所述序列数为3,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4,8;或,若所述序列数为4,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3,6,9;或,若所述序列数为5,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9;或,若所述序列数为6,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7,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4,6,8,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8,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6,8,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9,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8,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10,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11,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9,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1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9,10,11。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包括:若所述序列数为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6;或,若所述序列数为3,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4,8;或,若所述序列数为4,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3,6,9;或,若所述序列数为5,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3,6,8,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6,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10;或,若所述序列数为7,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10,11;或,若所述序列数为8,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9,10,11;或,若所述序列数为9,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7,8,9,10,11;或,若所述序列数为10,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5,6,7,8,9,10,11;或,若所述序列数为11,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3,4,5,6,7,8,9,10,11;或,若所述序列数为1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9,10,11。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若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组播内的编号,生成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暂时编号;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所述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暂时编号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或者,若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组播内的编号对组播内的其余终端设备进行排序,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所述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和排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采用上述设计可以实现节省资源,减少使用的序列数,进而降低误码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例如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该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内的芯片。该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应理解的是,这里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还可以为收发单元。当该装置是终端设备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该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可以是收发器;该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可以是存储器;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单元执行该存储单元所存储的指令,以使该终端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当该装置是终端设备内的芯片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该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单元执行存储单元所存储的指令,以使该芯片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指令,该存储单元可以是该芯片内的存储单元(例如,寄存器、缓存等),也可以是该终端设备内的位于该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例如,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等)。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程序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反馈信道资源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的概述流程图之一;
图3(a)为本申请中组播内UE分配PSFCH资源占用的PRB的示意图之一;
图3(b)为本申请中组播内UE分配PSFCH资源占用的PRB的示意图之二;
图3(c)为本申请中组播内UE分配PSFCH资源占用的PRB的示意图之三;
图4为本申请中组播内UE分配PSFCH资源对应的序列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申请中组播内UE分配PSFCH资源对应的序列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申请中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的概述流程图之二;
图7为本申请中组播内UE分配PSFCH资源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中一个PSFCH的周期传输组播信息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中一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本申请中一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主要应用于第5代无线通信系统(new radio,NR)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其它的通信系统,例如,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NB-IoT)系统,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系统,未来下一代通信系统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网元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其中,网络设备是网络侧中一种用于发射或接收信号的实体,如新一代基站(generation Node B,gNodeB)。网络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移动设备通信的设备。网络设备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中的AP,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NR系统中的gNodeB等。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为小区提供服务,终端设备通过该小区使用的传输资源(例如,频域资源,或者说,频谱资源)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该小区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基站)对应的小区,小区可以属于宏基站,也可以属于小小区(small cell)对应的基站,这里的小小区可以包括:城市小区(metro cell)、微小区(microcell)、微微小区(pico cell)、毫微微小区(femto cell)等,这些小小区具有覆盖范围小、发射功率低的特点,适用于提供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服务。此外,在其它可能的情况下,网络设备可以是其它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网络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称为网络设备。
其中,终端设备可以是V2X中位于车辆上的终端设备(例如,车载终端设备、乘坐车辆的用户所携带的终端设备),也可以是位于X(X可以为车辆、基础设施、网络、行人等)上的终端设备,或者可以是车辆终端本身或者X本身。这里所说的终端设备可以是能够接收网络设备调度和指示信息的无线终端设备,无线终端设备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或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无线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如,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或者互联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设备,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手机(mobile phone))、计算机和数据卡,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等设备。无线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系统、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station)、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point,AP)、远程终端设备(remoteterminal)、接入终端设备(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设备(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站(subscriber station,SS)、用户端设备(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CPE)、终端(terminal)、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无线终端设备也可以是可穿戴设备以及下一代通信系统,例如,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新无线电(newradio,NR)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等。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适用于面向未来的其他通信技术。本申请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下面对本申请涉及的现有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1、HARQ:
HARQ是一种将前向纠错编码(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和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相结合而形成的技术。FEC通过添加冗余信息,使得接收端能够纠正一部分错误,从而减少重传的次数。对于FEC无法纠正的错误,接收端会通过ARQ机制请求发送端重发数据。接收端使用检错码,通常为CRC校验,来检测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出错。如果无错,则接收端会发送ACK给发送端,发送端收到ACK后,会接着发送下一个数据包。如果出错,则接收端会丢弃该数据包,并发送NACK给发送端,发送端收到NACK后,会重发相同的数据。
上述介绍的ARQ机制采用丢弃数据包并请求重传的方式。虽然这些数据包无法被正确解码,但其中还是包含了有用的信息,如果丢弃了,其中包含的有用的信息也就丢失了。通过使用带软合并的HARQ(HARQ with soft combining),接收端会将接收到的错误数据包保存在一个HARQ缓存中,并与后续接收到的重传数据包进行合并,从而得到一个比单独解码更可靠的数据包(“软合并”的过程),然后对合并后的数据包进行解码,如果还是失败,则重复“请求重传,再进行软合并”的过程。
2、组播:
组播是在一组终端设备内部的通信方式,例如高速公路上的一个车队,或者园区内部同属于一个公司的车辆。上述的一组终端设备包含的终端设备的总数是由组播建立时协商、或者网络设备协调、或者组播建立后加入的终端设备、或者组播建立后离开的终端设备确定的。
3、资源池:
在NR中,物理直连传输是基于资源池的。所谓资源池,是一个逻辑上的概念,一个资源池包括多个物理资源。在UE进行数据传输时,UE需要从资源池中选择一个物理资源进行传输。这个资源选择的过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UE根据网络设备的指示信息,从资源池中选择一个资源进行数据传输;
二是UE自主从资源池中随机选择一个资源进行数据传输。
此外,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网络设备采用下行控制信令指示下行数据的反馈信道的位置。在车联万物(Vehicle-to-Everything,V2X)系统中,为了节约控制信令开销,倾向于采用与数据信道相同的频域资源中的全部或部分频域资源,在反馈信道所在的时域位置传输反馈信息,如图1所示。因此,网络设备在配置资源池时,反馈信道的时域、频域位置已经固定。无论采用LTE的方式还是采用V2X方法,组播内的终端设备可通过组播控制信息或者资源池的配置信息确定PSFCH资源的资源组的位置。其中,PSFCH资源的资源组包括至少一个PSFCH资源。
在一个资源池中,PSFCH资源以周期N个时隙(slots)出现,N的取值目前为1、2和4。对于一个出现在slot n的PSSCH,与之相对应的PSFCH出现在slot n+a上,a是大于等于K的最小整数,K的取值取决于UE的实现。一个PSFCH资源在时域上占用至少1个符号(symbol),并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format,PUCCHformat)0的序列为基线(baseline)。一个PSFCH资源在频域上占用1个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
PSFCH资源采用1个PRB上的序列表示ACK或者NACK,在一个PRB上,共有12个子载波,因此可以支持最大12个相互正交的序列,这些序列是通过一个基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得到的。比如,(1,2,3,4)是一个序列,则循环移位1位得到(2,3,4,1),这两个序列的序列间隔就是1,即循环移位的位数,基序列可称为序列0,移位x得到的序列称为序列x。当采用不同的序列标识不同的ACK或者NACK时,不同的ACK或NACK之间的误码率与序列间隔有关。在一个PRB上所有使用的序列的序列间隔中的最小值为该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在一个组播中,一个PSFCH资源组包括的多个PRB中的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中的最小值为该PSFCH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其中,一个PSFCH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越小,误码率越低。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以下几个实施例,用于实现为组播内的UE分配PFSCH资源。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仅画出了至少两个第二终端设备中的第二终端设备a和第二终端设备b,以下仅以第二终端设备a和第二终端设备b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他第二终端设备的具体处理过程可以参考第二终端设备a和第二终端设备b,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S201:第一终端设备向至少两个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组播信息。
S202a:第二终端设备a接收来自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组播信息;第二终端设备a基于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第二终端设备a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S202b:第二终端设备b接收来自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组播信息;第二终端设备b基于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第二终端设备b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S203a:第二终端设备a基于第二终端设备a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
S203b:第二终端设备b基于第二终端设备b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
相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基于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接收来自于至少两个第二终端设备分别发送的反馈信息。
其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采用但不限于以下三种可能的设计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应理解的是,以下三种可能的设计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结合使用。其中,第一种可能的设计可以与第二种可能的设计结合使用,第一种可能的设计可以与第三种可能的设计结合使用。
第一种可能的设计:
第一终端设备基于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PRB个数Ni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的PRB。
以下分别基于Ni≥2M和Ni<2M两种不同场景,说明第一终端设备如何基于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PRB个数Ni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的PRB,Ni表示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物理资源块PRB个数,M表示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或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场景1:Ni≥2M
方案1::若Ni≥2M,对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PRB的PRB序号进行排序,M个终端设备中的第i个终端设备对应第i个PRB以及第i+1个PRB。
示例性地,假设Ni=6,M=2,对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PRB的PRB序号进行排序,得到PRB1、PRB2、PRB3、PRB4、PRB5、PRB6,则第1个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PRB1、PRB2,其中,PRB1用于承载ACK,PRB2用于承载NACK,第2个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PRB3、PRB4,其中,PRB3用于承载ACK,PRB4用于承载NACK,如图3(a)所示;或者,第1个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PRB1、PRB2,其中,PRB1用于承载NACK,PRB2用于承载ACK,第2个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PRB3、PRB4,其中,PRB3用于承载NACK,PRB4用于承载ACK。
方案2:若Ni≥2M,对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PRB的PRB序号进行排序,M个终端设备中的第i个终端设备对应第i个PRB以及第Ni-i+1个PRB。
示例性地,假设Ni=6,M=2,对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PRB的PRB序号进行排序,得到PRB1、PRB2、PRB3、PRB4、PRB5、PRB6,则第1个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PRB1、PRB6,其中,PRB1用于承载ACK,PRB6用于承载NACK,第2个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PRB2、PRB5,其中,PRB2用于承载ACK,PRB5用于承载NACK,如图3(b)所示;或者,第1个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PRB1、PRB6,其中,PRB1用于承载NACK,PRB6用于承载ACK,第2个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PRB2、PRB5,其中,PRB2用于承载NACK,PRB5用于承载ACK。
应理解的是,除上述两种可能的方案,还存在其他可能的方案,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如图3(c)所示,假设Ni=6,M=2,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PRB的PRB序号进行排序,得到PRB1、PRB2、PRB3、PRB4、PRB5、PRB6,则第一个UE的承载ACK的PSFCH资源在PRB1上,第二个UE的承载ACK的PSFCH资源在PRB2上,令第一个UE的承载NACK的PSFCH资源在PRB5上,令第二个UE的承载NACK的PSFCH资源在PRB6上。
场景2:Ni<2M
方案1:若Ni<2M,且Ni为偶数,对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PRB的PRB序号进行排序,PRB的序号排在前Ni/2位的Ni/2个PRB承载ACK,PRB的序号排在后Ni/2位的Ni/2个PRB承载NACK;或者,PRB的序号排在前Ni/2位的Ni/2个PRB承载NACK,PRB的序号排在后Ni/2位的Ni/2个PRB承载ACK。
示例性地,假设Ni=4,M=5,对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PRB的PRB序号进行排序,得到PRB1、PRB2、PRB3、PRB4,则PRB1、PRB2用于承载ACK,PRB3、PRB4用于承载NACK;或者,PRB1、PRB2用于承载NACK,PRB3、PRB4用于承载ACK。
方案2:若Ni<2M,且Ni为奇数,对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PRB的PRB序号进行排序,PRB的序号排在前位的个PRB承载ACK,PRB的序号排在后位的个PRB承载NACK,PRB的序号排在第位的1个PRB承载ACK和NACK,或者,PRB的序号排在前位的个PRB承载NACK,PRB的序号排在后位的个PRB承载ACK,PRB的序号排在第位的1个PRB承载ACK和NACK。
示例性地,假设Ni=5,M=6,对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PRB的PRB序号进行排序,得到PRB1、PRB2、PRB3、PRB4、PRB5,则PRB1、PRB2用于承载ACK,PRB3用于承载ACK和NACK,PRB4、PRB5用于承载NACK;或者,PRB1、PRB2用于承载NACK,PRB3用于承载ACK和NACK,PRB4、PRB5用于承载ACK。
采用上述设计,能够降低误检导致重传的概率,保证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可靠性。
第二种可能的设计:
第一终端设备基于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和资源组占用的PRB个数Ni确定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或者,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于网络设备或其他终端设备的指示信息,指示信息指示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第一终端设备基于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
其中,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是指Ni个PRB中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中的最小值;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是指每个PRB内任意两个序列的间隔的最小值。
以下分别基于Ni≥2M和Ni<2M两种不同场景,说明第一终端设备如何基于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PRB个数Ni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Ni表示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物理资源块PRB个数,M表示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或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Nsc表示序列总数。
场景1:Ni≥2M
若Ni≥2M,最小序列间隔为Nsc。在上述场景下,PRB个数大于或等于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需求个数,因此,Ni个PRB中,每个PRB上至多使用一个序列,该序列为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
场景2:Ni<2M
若Ni<2M,x个PRB中的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为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Δ1,剩余(Ni-x)个PRB中的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为Δ2,其中,
x为正整数。
应理解的是,上述x个PRB和剩余(Ni-x)个PRB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进一步地,可以采用以下方案确定Δ1和Δ2:
采用上述方案确定的Δ1可以使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最大化,进而使得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得到有效分配。
通过上述计算,第一终端设备可以获取待选序列组,该序列组包括2M个序列,上述2M个序列是在上述Ni个PRB上承载的码域资源(即Nsc)中选取的。
在一示例中,假设Ni=4,M=5,对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PRB的PRB序号进行排序,得到PRB1、PRB2、PRB3、PRB4。通过上述方式可得:
即在2个PRB上,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为6,在2个PRB上,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为资源组的最小序列间隔为4。
如图4所示,在2个PRB上,采用序列0、序列4、序列8,在剩余2个PRB上,采用序列0和序列6。
在另一示例中,假设Ni=5,M=6,对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PRB的PRB序号进行排序,得到PRB1、PRB2、PRB3、PRB4、PRB5。通过上述方式可得:
即在3个PRB上,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为6,在2个PRB上,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为资源组的最小序列间隔为4。
如图5所示,在2个PRB上,采用序列0、序列4、序列8,在剩余2个PRB上,采用序列0和序列6。
应理解的是,图4和图5所示的分配方案仅为举例,不作为本申请的限定。
进一步地,具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3种方式确定第i个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应理解的是,第i个终端设备为M个终端设备中的任一终端设备,第i个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包括两个序列,分别用于承载ACK和NACK。
方式1:顺序选取:
第i个终端设备使用第2i-1个序列和第2i个序列分别承载ACK和NACK,例如第i个终端设备使用第2i-1个序列承载ACK、使用第2i个序列承载NACK,或者第i个终端设备使用第2i-1个序列承载NACK、使用第2i个序列承载ACK。
方式2:对称选取:
第i个终端设备使用第i个序列和第2M-i+1个序列分别承载ACK和NACK信息,例如第i个终端设备使用第i个序列承载ACK、第2M-i+1个序列承载NACK,或者第i个终端设备使用第i个序列承载NACK、第2M-i+1个序列承载ACK。
方式3:逆序选取:
第i个终端设备使用第2M-2i+1个和第2M-2i+2个序列分别承载ACK和NACK信息,例如第i个终端设备使用第2M-2i+1个序列承载ACK、使用第2M-2i+2个序列承载NACK,或者第i个终端设备使用第2M-2i+2个序列承载NACK、使用第2M-2i+1个序列承载ACK。
应理解的是,上述3种方式同样适用于M个终端设备中的任一终端设备(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确定自身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
举例,Ni=4,Δ1=6,Δ2=4,一种序列排列的方式为,第一个PRB上的序列0,4,8、第二个PRB上的序列0,6,第三个PRB上序列0,6,以及第四个PRB上的序列0,4,8。应理解的是,还可通过调整PRB的顺序得到其他序列排序的方式。上述三种方式在标准中只会采用一种,因此不存在方式间的选择问题。
例如,当采用顺序选取时,组播的组内编号最小的UE使用第一个PRB的序列0和4,其中序列0承载ACK,序列4承载NACK,或者反之;编号第二小的UE使用第一个PRB的序列8和第二个PRB上的序列0,其中序列8承载ACK,序列0承载NACK,或者反之,以此类推。
例如,当采用对称选取时,组播的组内编号最小的UE使用第一个PRB的序列0和第四个PRB的序列0,其中第一个PRB上序列0承载ACK,第四个PRB上序列0承载NACK,或者反之;编号第二小的UE使用第一个PRB的序列4和第四个PRB的序列4,其中第一个PRB上序列4承载ACK,第四个PRB上序列4承载NACK,或者反之,以此类推。
或者,当采用对称选取时,组播的组内编号最小的UE使用第一个PRB的序列0和第四个PRB的序列8,其中第一个PRB上序列0承载ACK,第四个PRB上序列8承载NACK,或者反之;编号第二小的UE使用第一个PRB的序列4和第四个PRB的序列4,其中第一个PRB上序列4承载ACK,第四个PRB上序列4承载NACK,或者反之,以此类推。
例如,当采用逆序选取时,组播的组内编号最小的UE使用第四个PRB的序列0和第四个PRB的序列4,其中第四个PRB上序列0承载ACK,第四个PRB上序列4承载NACK,或者反之;编号第二小的UE使用第四个PRB的序列8和第三个PRB的序列0,其中第四个PRB上序列8承载ACK,第三个PRB上序列0承载NACK,或者反之,以此类推。
或者,当采用逆序选取时,组播的组内编号最小的UE使用第四个PRB的序列8和第四个PRB的序列4,其中第四个PRB上序列8承载ACK,第四个PRB上序列4承载NACK,或者反之;编号第二小的UE使用第四个PRB的序列0和第三个PRB的序列6,其中第四个PRB上序列0承载ACK,第三个PRB上序列6承载NACK,或者反之,以此类推。
应理解的是,以上举例不作为本申请的限定。
第三种可能的设计:
以下分别基于Ni≥2M和Ni<2M两种不同场景,说明第一终端设备如何基于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PRB个数Ni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Ni表示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物理资源块PRB个数,M表示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或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Nsc表示序列总数。
场景1:Ni≥2M
若Ni≥2M,所述最小序列间隔为Nsc。在上述场景下,PRB个数大于或等于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需求个数,因此,Ni个PRB中,每个PRB上至多使用一个序列,该序列为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
场景2:Ni<2M
若Ni<2M,且第一序列数与Ni的乘积不等于2M,第二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序列数为以及第二序列数为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一序列数、第二序列数以及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确定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以及第二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以及第二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确定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
若Ni<2M,且第一序列数与Ni的乘积等于2M,第二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序列数为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一序列数以及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确定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和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确定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
在一示例中,如表1(a)和表1(b)所示,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包括:
若序列数为2,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6;或,
若序列数为3,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4,8;或,
若序列数为4,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3,6,9;或,
若序列数为5,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9;或,
若序列数为6,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10;或,
若序列数为7,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4,6,8,10;或,
若序列数为8,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6,8,10;或,
若序列数为9,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8,10;或,
若序列数为10,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10;或,
若序列数为11,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9,10;或,
若序列数为12,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9,10,11。
在另一示例中,如表2(a)和表2(b)所示,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包括:
若序列数为2,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6;或,
若序列数为3,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4,8;或,
若序列数为4,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3,6,9;或,
若序列数为5,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3,6,8,10;或,
若序列数为6,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10;或,
若序列数为7,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10,11;或,
若序列数为8,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9,10,11;或,
若序列数为9,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7,8,9,10,11;或,
若序列数为10,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5,6,7,8,9,10,11;或,
若序列数为11,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3,4,5,6,7,8,9,10,11;或,
若序列数为12,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9,10,11。
表1(a)
序列数 | 序列举例 |
2 | 0,6;最小间隔为6 |
3 | 0,4,8;最小间隔为4 |
4 | 0,3,6,9;最小间隔为3 |
5 | 0,2,4,6,9;最小间隔为2 |
6 | 0,2,4,6,8,10;最小间隔为2 |
7 | 0,1,2,4,6,8,10;最小间隔为1 |
8 | 0,1,2,3,4,6,8,10;最小间隔为1 |
9 | 0,1,2,3,4,5,6,8,10;最小间隔为1 |
10 | 0,1,2,3,4,5,6,7,8,10;最小间隔为1 |
11 | 0,1,2,3,4,5,6,7,8,9,10;最小间隔为1 |
12 | 0,1,2,3,4,5,6,7,8,9,10,11;最小间隔为1 |
表1(b)
表格2(a)
序列数 | 序列举例 |
2 | 0,6;最小间隔为6 |
3 | 0,4,8;最小间隔为4 |
4 | 0,3,6,9;最小间隔为3 |
5 | 0,3,6,8,10;最小间隔为2 |
6 | 0,2,4,6,8,10;最小间隔为2 |
7 | 0,2,4,6,8,10,11;最小间隔为1 |
8 | 0,2,4,6,8,9,10,11;最小间隔为1 |
9 | 0,2,4,6,7,8,9,10,11;最小间隔为1 |
10 | 0,2,4,5,6,7,8,9,10,11;最小间隔为1 |
11 | 0,2,3,4,5,6,7,8,9,10,11;最小间隔为1 |
12 | 0,1,2,3,4,5,6,7,8,9,10,11;最小间隔为1 |
表格2(b)
序列数 | 序列举例 |
2 | 0,6; |
3 | 0,4,8; |
4 | 0,3,6,9; |
5 | 0,3,6,8,10; |
6 | 0,2,4,6,8,10; |
7 | 0,2,4,6,8,10,11; |
8 | 0,2,4,6,8,9,10,11; |
9 | 0,2,4,6,7,8,9,10,11; |
10 | 0,2,4,5,6,7,8,9,10,11; |
11 | 0,2,3,4,5,6,7,8,9,10,11; |
12 | 0,1,2,3,4,5,6,7,8,9,10,11; |
应理解的是,表1和表2仅为举例不作为本申请的限定,表1和表2除了以表格形式规定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还可以是其他形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且除表1和表2之外,还可能存在其他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表1和表2仅为举例,不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此外,S202a和S202b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上述S204的说明,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2:
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总数和组播的组内需要反馈消息的终端设备总数两者不一定相同。例如,某个组内的UE发起组播,只需要组内其余的UE回复反馈消息即可。因此,组播的组内需要反馈的终端设备总数为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总数减1。此时,若沿用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总数进行PSFCH资源的分配,则需要额外分配2个不必使用的PSFCH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并使得其余的序列分配时可用的序列数减少,提升的误码率。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需要说明的是,图6所示仅画出了至少两个第二终端设备中的第二终端设备a和第二终端设备b,以下仅以第二终端设备a和第二终端设备b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他第二终端设备的具体处理过程可以参考第二终端设备a和第二终端设备b,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S601:第一终端设备向至少两个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组播信息。
S602a:第二终端设备a接收来自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组播信息;第二终端设备a基于第一终端设备在组播内的编号确定第二终端设备a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a根据第一终端设备在组播内的编号,生成第二终端设备a的暂时编号;第二终端设备a基于第二终端设备的暂时编号确定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具体的,第二终端设备a可以结合第二终端设备的暂时编号参考上述实施例1所示的方法确定第二终端设备a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例如,假设M=组播内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此外,第二终端设备a还可基于第二终端设备a的暂时编号采用其他方法确定第二终端设备a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在组播内发起组播的UE的编号为j,组播内其余UE的编号根据编号j进行调整,得到暂时编号(temp UE ID):
进一步地,组播内其余UE可以根据暂时编号确定相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a根据第一终端设备在组播内的编号对组播内的其他第二终端设备进行排序,第二终端设备a基于排序结果确定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例如,在组播内发起组播的UE的编号为j,组播内的其余UE中的每个UE对除去编号为j的UE的其余UE的编号进行排序,但不生成暂时编号,然后组播内的其余UE中的每个UE基于排序结果确定该UE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又例如,在组播内发起组播的UE的编号为j,在获取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公式中,对于编号小于j的UE采用自身的编号带入公式获取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于编号大于j的UE采用自身的编号-1的计算结果带入公式获取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应理解的是,上述两种设计的基本思路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设计中生成了暂时编号,而第二种设计中未生成暂时编号。
S602b:第二终端设备b接收来自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组播信息;第二终端设备a基于第一终端设备在组播内的编号确定第二终端设备a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S603a:第二终端设备a基于第二终端设备a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
S603b:第二终端设备b基于第二终端设备b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
相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基于第一终端设备在组播内的编号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接收来自于至少两个第二终端设备分别发送的反馈信息。
示例性地,假设Ni=4,M=5,在2个PRB上,采用序列0、序列4、序列8,在剩余2个PRB上,采用序列0和序列6。其中,第一个PRB上采用序列0、序列4、序列8和第二个PRB上采用序列0、序列6,作为承载ACK的PSFCH资源,分别对应5个UE承载ACK的PSFCH资源,第四个PRB上采用序列0、序列4、序列8和第二个PRB上采用序列0、序列6,作为承载NACK的PSFCH资源,分别对应5个UE承载NACK的PSFCH资源。根据排序,如图7所示,UE与序列的对应表如下表3所示:
表3
采用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节省资源,减少使用的序列数,进而降低误码率。
实施例3:
根据当前标准进展,PSFCH的周期可以取值1、2、4,即周期为1个时隙、2个时隙和4个时隙。考虑到组播的PSFCH资源要求较高,如果出现4个时隙内只有一个PSFCH符号的情况,很有可能意味着4个时隙内的组播要复用PSFCH资源,造成较高的复杂度。如果不同的时隙的PSFCH资源使用频域复用(frequency domain multiplexing,FDM)结构进行复用,则意味着每个组播能使用的PRB资源大大减少,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出现,可以采用但不限于以下设计: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资源组的周期大于1个时隙,第一终端设备在资源组的周期内发起一次组播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资源组的周期大于1个时隙,第一终端设备在资源组的周期内的第一个时隙传输组播信息,在其余时隙重复传输组播信息。
可选的,第一终端设备在其余时隙重复传输组播信息采用的频域资源与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一个时隙传输组播信息采用的频域资源相同。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PSFCH的周期为2个时隙,只有第一个时隙用于传输组播信息,第二个时隙只能用于传输重复的组播信息。
本申请上述各个实施例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结合使用,以实现不同的技术效果。
上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分别从各个网元本身、以及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网元,例如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与上述构思相同,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装置900,该装置900包括收发单元902和处理单元901。
一示例中,装置9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第一终端设备的功能。该装置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中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
其中,收发单元902向至少两个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组播信息;
处理单元901基于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收发单元902基于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接收来自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终端设备分别发送的反馈信息。
一示例中,装置9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第二终端设备的功能。该装置可以是第二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第二终端设备中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
其中,收发单元902接收来自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组播信息;
处理单元901基于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收发单元902基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
关于处理单元901、收发单元902的具体执行过程,可参见上方法实施例中的记载。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器中,也可以是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变形,该装置可以为芯片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示例性地,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该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接口。其中,处理器完成上述处理单元901的功能,接口完成上述收发单元902的功能。该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处理器执行该程序时实现上述各个实施例的方法。
与上述构思相同,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装置1000。该装置1000中包括:通信接口1001、至少一个处理器1002、至少一个存储器1003。通信接口1001,用于通过传输介质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从而用于装置1000中的装置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存储器1003,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002调用存储器1003存储的计算机程序,通过通信接口1001收发数据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示例性地,当该装置为第一终端设备时,存储器1003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002调用存储器1003存储的计算机程序,通过通信接口1001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当该装置为第二终端设备时,存储器1003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002调用存储器1003存储的计算机程序,通过通信接口1001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第二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接口1001可以是收发器、电路、总线、模块或其它类型的通信接口。处理器10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存储器1003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等,还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电路或者其它任意能够实现存储功能的装置。存储器1003和处理器1002耦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隔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作为另一种实现,存储器1003还可以位于装置1000之外。处理器1002可以和存储器1003协同操作。处理器1002可以执行存储器1003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1003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包括于处理器1002中。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通信接口1001、处理器1002以及存储器1003之间的连接介质。例如,本申请实施例在图10中以存储器1003、处理器1002以及通信接口1001之间可以通过总线连接,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
可以理解的,上述图9所示实施例中的装置可以以图10所示的装置1000实现。具体的,处理单元901可以由处理器1002实现,收发单元902可以由通信接口1001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个实施例所示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用户设备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简称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以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简称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 SSD)等。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但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1)
1.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向至少两个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组播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接收来自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终端设备分别发送的反馈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所述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占用的物理资源块PRB个数Ni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的PRB。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Ni≥2M,M个终端设备中的第i个终端设备对应第i个PRB以及第i+1个PRB,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Ni≥2M,M个终端设备中的第i个终端设备对应第i个PRB以及第Ni-i+1个PRB,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Ni<2M,且Ni为偶数,PRB的序号排在前Ni/2位的Ni/2个PRB承载ACK,PRB的序号排在后Ni/2位的Ni/2个PRB承载NACK;或者,PRB的序号排在前Ni/2位的Ni/2个PRB承载NACK,PRB的序号排在后Ni/2位的Ni/2个PRB承载ACK;
若Ni<2M,且Ni为奇数,PRB的序号排在前位的个PRB承载ACK,PRB的序号排在后位的个PRB承载NACK,PRB的序号排在第位的1个PRB承载ACK和NACK,或者,PRB的序号排在前位的个PRB承载NACK,PRB的序号排在后位的个PRB承载ACK,PRB的序号排在第位的1个PRB承载ACK和NACK;
其中,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所述资源组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所述资源组占用的PRB个数Ni确定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或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于网络设备或其他终端设备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指示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其中,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是指Ni个PRB中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中的最小值;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是指每个PRB内任意两个序列的间隔的最小值;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Ni≥2M,所述最小序列间隔为Nsc,Nsc表示序列总数,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10.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所述资源组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包括:
若Ni<2M,且第一序列数与Ni的乘积不等于2M,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序列数为以及第二序列数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序列数、所述第二序列数以及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以及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以及所述第二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
若Ni<2M,且第一序列数与Ni的乘积等于2M,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序列数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序列数以及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确定每个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
其中,Ni表示所述资源组占用的PRB个数,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包括:
若所述序列数为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6;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3,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4,8;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4,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3,6,9;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5,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9;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6,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7,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4,6,8,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8,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6,8,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9,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8,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10,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11,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9,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1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9,10,11。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包括:
若所述序列数为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6;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3,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4,8;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4,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3,6,9;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5,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3,6,8,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6,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7,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10,11;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8,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9,10,11;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9,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7,8,9,10,11;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10,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5,6,7,8,9,10,11;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11,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3,4,5,6,7,8,9,10,11;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1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9,10,11。
13.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资源组的周期大于1个时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资源组的周期内发起一次组播传输。
14.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所述资源组的周期大于1个时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资源组的周期内的第一个时隙传输所述组播信息,在其余时隙重复传输所述组播信息。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其余时隙重复传输所述组播信息采用的频域资源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个时隙传输所述组播信息采用的频域资源相同。
16.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组播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组播的组内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所述资源组占用的物理资源块PRB个数Ni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占用的PRB。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Ni≥2M,M个终端设备中的第i个终端设备对应第i个PRB以及第i+1个PRB,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Ni≥2M,M个终端设备中的第i个终端设备对应第i个PRB以及第Ni-i+1个PRB,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Ni<2M,且Ni为偶数,PRB的序号排在前Ni/2位的Ni/2个PRB承载ACK,PRB的序号排在后Ni/2位的Ni/2个PRB承载NACK;或者,PRB的序号排在前Ni/2位的Ni/2个PRB承载NACK,PRB的序号排在后Ni/2位的Ni/2个PRB承载ACK;
若Ni<2M,且Ni为奇数,PRB的序号排在前位的个PRB承载ACK,PRB的序号排在后位的个PRB承载NACK,PRB的序号排在第位的1个PRB承载ACK和NACK,或者,PRB的序号排在前位的个PRB承载NACK,PRB的序号排在后位的个PRB承载ACK,PRB的序号排在第位的1个PRB承载ACK和NACK;
其中,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21.如权利要求16-2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所述资源组占用的PRB个数Ni确定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或者,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于网络设备或其他终端设备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指示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其中,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是指Ni个PRB中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中的最小值;每个PRB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是指每个PRB内任意两个序列的间隔的最小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资源组对应的最小序列间隔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Ni≥2M,所述最小序列间隔为Nsc,Nsc表示序列总数,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25.如权利要求16-2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所述资源组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包括:
若Ni<2M,且第一序列数与Ni的乘积不等于2M,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序列数为以及第二序列数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序列数、所述第二序列数以及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以及所述第二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以及所述第二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
若Ni<2M,且第一序列数与Ni的乘积等于2M,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确定第一序列数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序列数以及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第一序列数对应的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对应的序列;
其中,Ni表示所述资源组占用的PRB个数,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或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包括:
若所述序列数为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6;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3,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4,8;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4,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3,6,9;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5,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9;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6,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7,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4,6,8,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8,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6,8,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9,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8,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10,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11,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9,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1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9,10,11。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序列数与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的映射关系包括:
若所述序列数为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6;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3,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4,8;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4,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3,6,9;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5,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3,6,8,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6,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10;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7,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10,11;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8,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8,9,10,11;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9,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6,7,8,9,10,11;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10,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4,5,6,7,8,9,10,11;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11,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2,3,4,5,6,7,8,9,10,11;或,
若所述序列数为12,所述序列采用循环移位标号的组合为0,1,2,3,4,5,6,7,8,9,10,11。
28.如权利要求18-20、22-2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和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包括:
若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组播内的编号,生成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暂时编号;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所述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暂时编号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或者,若M表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减1,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组播内的编号对组播内的其余终端设备进行排序,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总数、所述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资源组和排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对应的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
29.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执行时,使得所述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28任一所述的方法。
30.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与电子设备中的存储器耦合,使得所述芯片在运行时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8任一所述的方法。
3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在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2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311649.4A CN116367359A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
CN201910937257.2A CN112584549B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
JP2022519451A JP7303378B2 (ja) | 2019-09-29 | 2020-09-10 | 物理サイドリンクフィードバックチャネルリソースを決定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
PCT/CN2020/114591 WO2021057502A1 (zh) | 2019-09-29 | 2020-09-10 | 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
EP20867544.7A EP4025005A4 (en) | 2019-09-29 | 2020-09-10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PHYSICAL SIDELINK FEEDBACK CHANNEL RESOURCE |
US17/763,321 US20220400467A1 (en) | 2019-09-29 | 2020-09-10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sidelink feedback channel resource and apparatu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37257.2A CN112584549B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311649.4A Division CN116367359A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84549A true CN112584549A (zh) | 2021-03-30 |
CN112584549B CN112584549B (zh) | 2023-03-10 |
Family
ID=7511087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311649.4A Pending CN116367359A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
CN201910937257.2A Active CN112584549B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311649.4A Pending CN116367359A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400467A1 (zh) |
EP (1) | EP4025005A4 (zh) |
JP (1) | JP7303378B2 (zh) |
CN (2) | CN116367359A (zh) |
WO (1) | WO2021057502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66530A (zh) * | 2021-09-22 | 2023-03-28 | 中信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
WO2024099166A1 (zh) * | 2022-11-09 | 2024-05-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侧行链路通信方法和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20393807A1 (en) * | 2021-05-28 | 2022-12-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ested sub-pools for physical sidelink feedback channel |
WO2023130993A1 (zh) * | 2022-01-06 | 2023-07-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28261A1 (zh) * | 2017-12-27 | 2019-07-04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0214427A (zh) * | 2019-04-23 | 2019-09-06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反馈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及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210552B2 (en) * | 2011-01-03 | 2015-12-0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receiving multicast data in M2M device include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2M device therefor |
WO2017026970A1 (en) * | 2015-08-12 | 2017-02-16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s to enable high data rate relay operation using d2d air-interface |
CN108923894B (zh) * | 2017-03-23 | 2023-04-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存储介质和系统 |
WO2020016940A1 (ja) * | 2018-07-17 | 2020-01-23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
KR20210042129A (ko) * | 2018-08-09 | 2021-04-16 | 콘비다 와이어리스, 엘엘씨 | 5g ev2x에 대한 자원 관리 |
EP3834321A1 (en) * | 2018-08-09 | 2021-06-16 | Convida Wireless, Llc | Broadcast, multicast, and unicast on sidelink for 5g ev2x |
US11405144B2 (en) * | 2018-09-21 | 2022-08-02 | Kt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idelink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
EP3909169B1 (en) * | 2019-01-09 | 2024-05-01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Sidelink feedback channels |
WO2020142940A1 (zh) * | 2019-01-09 | 2020-07-16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
US11239941B2 (en) * | 2019-01-20 | 2022-02-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eedback techniqu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11356212B2 (en) * | 2019-04-05 | 2022-06-07 | Kt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delink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
TWI786389B (zh) * | 2019-04-09 | 2022-12-11 | 美商Idac控股公司 | 用於nr sl psfch傳輸及監視的裝置及方法 |
US11356979B2 (en) * | 2019-04-24 | 2022-06-0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R V2X sidelink HARQ procedure |
WO2020258313A1 (zh) * | 2019-06-28 | 2020-12-3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侧行链路的传输方法和传输装置 |
WO2021003621A1 (zh) * | 2019-07-05 | 2021-01-14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反馈侧行链路传输情况的方法和装置 |
WO2021006500A1 (ko) * | 2019-07-10 | 2021-01-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Nr v2x에서 피드백 자원을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US20200396040A1 (en) * | 2019-07-19 | 2020-12-17 | Honglei Miao | Efficient sidelink harq feedback transmission |
EP3895485B1 (en) * | 2019-08-15 | 2024-10-09 | Ofinno, LLC |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
EP3993298B8 (en) * | 2019-08-15 | 2024-07-1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device for allocating sl harq feedback report resource in nr v2x |
WO2021034079A1 (ko) * | 2019-08-16 | 2021-02-2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Nr v2x에서 bwp를 기반으로 사이드링크 관련 정보를 기지국에게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US20220278797A1 (en) * | 2019-08-16 | 2022-09-0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l prs in nr v2x |
AU2020335057A1 (en) * | 2019-08-28 | 2022-02-03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of resource transmission |
EP3790214B1 (en) * | 2019-09-09 | 2023-02-15 | ASUSTek Computer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device-to-device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2019
- 2019-09-29 CN CN202310311649.4A patent/CN116367359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9-29 CN CN201910937257.2A patent/CN112584549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9-10 WO PCT/CN2020/114591 patent/WO2021057502A1/zh unknown
- 2020-09-10 EP EP20867544.7A patent/EP4025005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09-10 JP JP2022519451A patent/JP7303378B2/ja active Active
- 2020-09-10 US US17/763,321 patent/US20220400467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28261A1 (zh) * | 2017-12-27 | 2019-07-04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0214427A (zh) * | 2019-04-23 | 2019-09-06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反馈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及介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ZTE: "Discussion on Groupcast feedback for NR V2X",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107 R2-1909078》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66530A (zh) * | 2021-09-22 | 2023-03-28 | 中信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
WO2024099166A1 (zh) * | 2022-11-09 | 2024-05-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侧行链路通信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400467A1 (en) | 2022-12-15 |
JP2022550127A (ja) | 2022-11-30 |
EP4025005A1 (en) | 2022-07-06 |
EP4025005A4 (en) | 2022-12-14 |
CN112584549B (zh) | 2023-03-10 |
WO2021057502A1 (zh) | 2021-04-01 |
CN116367359A (zh) | 2023-06-30 |
JP7303378B2 (ja) | 2023-07-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533153B2 (en) |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using at least two transport blocks | |
EP2810512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ssage acknowledgment feedback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overlaid on a cellular network | |
EP2812712B1 (en) |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time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overlaid on a cellular network | |
US10182420B2 (en) | Enhanced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format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mode | |
US9100969B2 (en) | Physical layer feedback for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 |
CN110034848B (zh)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 |
CN111200871B (zh) | 接收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 |
JP2020507266A (ja) | 部分再送のための方法 | |
CN114041303B (zh) | 反馈信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10082084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scheduling resource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 |
WO2014046715A1 (en) |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WO2018175815A1 (en) | Device and method to allow cross-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tti) switching an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operation in a new radio network | |
CN112584549B (zh) | 一种确定物理直连反馈信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2398597B (zh) | 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
US20200389277A1 (en) | Ind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user equipment | |
WO2013034042A1 (zh) | 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 |
US20200067644A1 (en) | Data feedback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 |
CN110121901A (zh) | 免授权数据传输的确认方法和装置 | |
KR20180108015A (ko) | 이종 서비스 간 효율적인 송수신 기술 | |
KR20090041310A (ko) | 신호 전송 방법 | |
EP3621234B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data is damaged | |
EP3837788A1 (en) |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wireless data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 |
WO2021164603A1 (zh) | 辅链路控制信息的资源指示方法与装置、终端设备 | |
CN112653542B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KR20200037344A (ko) | 무선 통신에서의 리소스 할당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