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83455A -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83455A
CN112583455A CN201910935383.4A CN201910935383A CN112583455A CN 112583455 A CN112583455 A CN 112583455A CN 201910935383 A CN201910935383 A CN 201910935383A CN 112583455 A CN112583455 A CN 1125834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s
downlink
signal
channels
path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353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83455B (zh
Inventor
黄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3538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834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83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3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834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34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 H04B17/12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of transmit antennas, e.g. of the amplitude or ph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1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for calibration; for correcting measu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26Power distribution
    • H04B7/043Power distribution using best eigenmode, e.g. beam forming or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应用于包括BBU和AAU的基站,AAU包括RU以及对应N个发射通道和N个接收通道的天线阵列。RU接收BBU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第一下行信号为第一信号、N路第二信号和M路第三信号中的一种,第一信号为用于进行下行调度的待传输下行信号,N路第二信号是BBU对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得到的,M路第三信号是BBU对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资源映射处理得到的;RU根据第一下行信号确定在N个发射通道上发送的具备不同幅度和相位的N路第二下行信号。本申请技术方案可适配高阶MIMO AAU硬件模块,实现UMTS通过更多发射通道进行信号发射,组成正常小区,减少功率受损,预留足够功率给高制式。

Description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基站。
背景技术
为了改善及避免网络拥塞的问题,当前提升网络容量的主要方法包括站点加密、扩展频谱、多扇区以及高阶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其中,高阶MIMO技术的4发4收(4T4R)已经在网络中广泛部署,更高阶的8T8R MIMO以及空分和MIMO结合也分别有硬件支持。32T32R作为这一方向的进一步演进,能够成倍的提升系统容量。32T32R硬件的主要推动力来自高制式LTE和新空口(new radio,NR),但是对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也有诉求。
当前UMTS多天线发射技术通过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连接天线实现,属于非有源的架构,目前主要包括2T和4T。对于常规小区而言,配置小区的总功率为20W,如果是2T2R的部署方式,则每T的发射功率为10W,如果为4T4R的部署方式,则每T的发射功率为5W,相当于总发射功率均分到每个发射通道上。
更高阶MIMO采用AAU架构,即将RRU与天线设计为一体,避免外接过多的RRU,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和减少天面空间的作用。然而,受限于AAU本身通道功率,例如,32T32R的AAU总发射功率为300W,则每T的发射功率为10W,显然已经超过32T32R AAU的单通道功率。如果采用4T4R,则每T的发射功率为5W,占用AAU单通道发射功率超过一半,该通道留给高制式的功率不足。由以上可以看出,UMTS采用低阶多T多R在高阶MIMO硬件模块下具备功率不足的缺点,如何适配高阶MIMO硬件模块,实现UMTS通过更多T发射,提升功率利用率,预留足够功率给LTE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处理方法,能够适配高阶MIMO AAU硬件模块,实现UMTS通过更多发射通道进行信号发射,组成正常小区,减少功率受损的情况,预留足够的功率给高制式。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应用于一种基站,该基站包括基带处理单元BBU和有源天线单元AAU,其中,AAU包括射频单元RU和天线阵列,该天线阵列对应N个发射通道和N个接收通道,N为大于或等于8的整数,例如,N可以等于8、16、32或64等。该信号处理方法包括:RU接收BBU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其中,第一下行信号为第一信号、N路第二信号和M路第三信号中的一种,第一信号为待传输下行信号,该待传输下行信号用于进行下行调度,N路第二信号是BBU对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得到的,M路第三信号是BBU对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资源映射处理得到的,M为小于N的整数;RU根据第一下行信号确定N路第二下行信号,N路第二下行信号与N个发射通道对应,每个发射通道用于传输一路第二下行信号,N路第二下行信号中的每个第二下行信号具备不同的幅度和相位。
由以上第一方面可知,通过在BBU侧对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发射赋形,或者在RU侧进行待传输下行信号的发射赋形,或者通过BBU和RU联合赋形的方式来适配高阶MIMO AAU的硬件模块,实现UMTS通过更多发射通道进行信号发射,组成正常小区,减少功率受损的情况,预留足够的功率给高制式。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下行信号为M路第三信号时,RU根据第一下行信号确定N路第二下行信号,包括:RU对M路第三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处理,以将M路第三信号转换为N路第二下行信号。
由以上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知,当基站需要发送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下行调度时,可以首先通过BBU进行待传输下行信号的资源映射处理,使其转变为M路第三信号,然后通过RU对该M路第三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实现BBU和RU对待传输信号下行发射的联合赋形,不但能够降低基带资源的开销,还可以降低RU侧实现UMTS通过更多发射通道进行信号发射的复杂度,组成正常小区,减少功率受损的情况,预留足够的功率给高制式。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下行信号为N路第二信号时,RU根据第一下行信号确定N路第二下行信号,包括:RU根据N路第二信号,分别确定用于在每个发射通道上进行发送的第二下行信号,N路第二下行信号与N路第二信号相同。
由以上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知,当基站需要发送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下行调度时,可以通过BBU进行待传输下行信号的全赋形,RU侧不可见,增加实现UMTS通过更多发射通道进行信号发射的方案的多样性。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下行信号为第一信号时,RU根据第一下行信号确定N路第二下行信号,包括:RU对第一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处理,以将第一信号转换为N路第二下行信号。
由以上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知,当基站需要发送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下行调度时,可以通过RU侧执行待传输下行信号的全赋形,增加实现UMTS通过更多发射通道进行信号发射的方案的多样性。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第一种至第三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U接收BBU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之前,还包括:RU接收BBU发送的指令,该指令用于触发RU执行N个发射通道或N个接收通道的相位校准;RU根据该指令,对N个发射通道或N个接收通道进行相位校准。
由以上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知,通过对N个发射通道或N个接收通道的上下行相位校准,为下行发射赋形提供一个基础稳定的相位,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UMTS通过更多发射通道进行信号发射,组成正常小区,减少功率受损的情况,预留足够的功率给高制式。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U包括校正馈入模块,耦合网络、上行数字链路以及校正算法模块,RU根据指令,对N个发射通道进行相位校准,包括:校正馈入模块生成N路第一下行校正信号;耦合网络将通过N个发射通道传输的N路第一下行校正信号耦合为第二下行校正信号;校正算法模块通过上行数字链路接收第二下行校正信号,并根据第二下行校正信号计算N个发射通道的相位差;校正馈入模块根据校正算法模块计算得到的相位差,对N个发射通道进行相位校正。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U包括校正馈入模块,耦合网络、下行数字链路以及校正算法模块,RU根据指令,对N个接收通道进行相位校准,包括:校正馈入模块生成一路第一上行校正信号;耦合网络通过校正算法模块和下行数字链路接收第一上行校正信号,并将第一上行校正信号转换为N路第二上行校正信号;校正馈入模块接收通过N个接收通道传输的N路第二上行校正信号,并根据N路第二上行校正信号对N个接收通道进行相位校准。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第一种至第六种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U根据第一下行信号确定N路第二下行信号之后,还包括:RU接收通过N个接收通道传输的N路第一上行信号,N个接收通道具备不同的幅度和相位;RU根据接收的N路第一上行信号确定M路第二上行信号;RU将M路第二上行信号发送给BBU,以使BBU采用最大合并比算法对M路第二上行信号进行合并,以得到用于进行调制解调的第三上行信号。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站,该基站包括基带处理单元BBU和有源天线单元AAU,AAU包括射频单元RU和天线阵列,该天线阵列对应N个发射通道和N个接收通道,N为大于或等于8的整数,BBU用于向RU发送第一下行信号,其中,第一下行信号为第一信号、N路第二信号和M路第三信号中的一种,第一信号为待传输下行信号,待传输下行信号用于进行下行调度,N路第二信号是BBU对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得到的,M路第三信号是BBU对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资源映射处理得到的,M为小于N的整数;RU,用于根据第一下行信号确定N路第二下行信号,N路第二下行信号与N个发射通道对应,每个发射通道用于传输一路第二下行信号,N路第二下行信号中的每个第二下行信号具备不同的幅度和相位。
结合上述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RU,用于当第一下行信号为M路第三信号时,对M路第三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处理,以将M路第三信号转换为N路第二下行信号。
结合上述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U,用于当第一下行信号为N路第二信号时,根据N路第二信号,分别确定用于在每个发射通道上进行发送的第二下行信号,N路第二下行信号与N路第二信号相同。
结合上述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U,用于当第一下行信号为第一信号时,对第一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处理,以将第一信号转换为N路第二下行信号。
结合上述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第一种至第三种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BBU还用于在向RU发送第一下行信号之前,向RU发送指令,该指令用于触发RU执行N个发射通道或N个接收通道的相位校准;RU用于根据指令对N个发射通道或N个接收通道进行相位校准。
结合上述第二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U包括校正馈入模块,耦合网络、上行数字链路以及校正算法模块,校正馈入模块生成N路第一下行校正信号;耦合网络将通过N个发射通道传输的N路第一下行校正信号耦合为第二下行校正信号;校正算法模块通过上行数字链路接收第二下行校正信号,并根据第二下行校正信号计算N个发射通道的相位差;校正馈入模块根据校正算法模块计算得到的相位差,对N个发射通道进行相位校正。
结合上述第二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U包括校正馈入模块,耦合网络、下行数字链路以及校正算法模块,校正馈入模块生成一路第一上行校正信号;耦合网络通过校正算法模块和下行数字链路接收第一上行校正信号,并将第一上行校正信号转换为N路第二上行校正信号;校正馈入模块接收通过N个接收通道传输的N路第二上行校正信号,并根据N路第二上行校正信号对N个接收通道进行相位校准。
结合上述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第一种至第六种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U还用于接收通过N个接收通道传输的N路第一上行信号,N个接收通道具备不同的幅度和相位;根据接收的N路第一上行信号确定M路第二上行信号;将M路第二上行信号发送给BBU,以使BBU采用最大合并比算法对M路第二上行信号进行合并,以得到用于进行调制解调的第三上行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一种信号处理方法,能够适配高阶MIMO AAU硬件模块,实现UMTS通过更多发射通道进行信号发射,组成正常小区,减少功率受损的情况,预留足够的功率给高制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处理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U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U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新应用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在更高阶MIMO的情况下,例如32T32R的情况下,由于发射通道的急剧增多,再采用无源方式RRU+天线架构,不仅硬件成本高,且天面不一定具备安装空间,显然代价是极大的。更高阶MIMO采用AAU架构,使得RRU和天线设计为一体,能够降低设备成本和减少天面空间诉求。然而,受限于AAU本身的通道功率,现有技术中,UMTS采用低阶多T多R在高阶MIMO硬件模块下具备功率不足的缺点。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处理方法,能够适配高阶MIMO AAU硬件模块,实现UMTS通过更多发射通道进行信号发射,组成正常小区,减少功率受损的情况,预留足够的功率给高制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相应的基站。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包括基带处理单元BBU101和有源电线处理单元AAU102。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的基站的系统架构示意图中仅示出了一个BBU101和一个AAU 102,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基站中包含的BBU 101以及AAU 102的数量均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AAU 102包括射频单元RU1021和天线阵列1022,AAU 102具备N个发射通道和N个接收通道,N为大于或等于8的整数。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当N=16时,AAU102具备16个发射通道和16个接收通道;当N=32时,AAU 102具备32个发射通道和32个接收通道;当N=64时,AAU 102具备64个发射通道和64个接收通道。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AAU 102还可以具备其他数目的发射通道和接收通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AAU 102可以采用1驱4的架构,即1个发射通道驱动4个天线振子。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处理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参阅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处理方法应用于图1中所提供的基站,包括:
201、BBU向RU发送第一下行信号,其中,第一下行信号为第一信号、N路第二信号和M路第三信号中的一种,第一信号为待传输下行信号,待传输下行信号用于进行下行调度,N路第二信号是BBU对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得到的,M路第三信号是BBU对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资源映射处理得到的,M为小于N的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基站需要发送一个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下行调度时,首先通过BBU向RU发送第一下行信号。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BBU向RU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存在三种情况,分别对应于三种不同的下行发射赋形的信号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1)RU全赋形。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采用RU全赋形方案时,BBU向RU发射的第一下行信号为第一信号,该第一信号即为待传输下行信号,该待传输下行信号用于进行下行调度。
RU全赋形的情况下,BBU侧无需对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波束赋形操作,BBU只需将该待传输下行信号传输至RU侧,由RU进行该待传输下行信号下行发射的全赋形。
(2)BBU全赋形。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采用BBU全赋形方案时,BBU向RU发射的第一下行信号为N路第二信号,该N路第二信号是BBU对一路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全波束赋形得到的。
BBU全赋形的情况下,当基站需要发送一个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下行调度时,由BBU侧对该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全赋形,生成N路第二信号,然后将该N路第二信号发送至RU侧,RU侧仅负责将N路第二信号从发射通道中进行发送。
(3)BBU和RU联合赋形。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下行信号为M路第三信号,该M路第三信号为是BBU对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资源映射处理得到的。
BBU和RU联合赋形的情况下,当基站需要发送一个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下行调度时,首先对该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资源映射处理,得到M路第三信号。该经过资源映射处理的M路第三信号可以与待传输下行信号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信号的幅度和相位的调整,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然后将该M路第三信号发送至RU侧,由RU继续对该M路第三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处理,从而实现BBU和RU对待传输信号下行发射的联合赋形,不但能够降低基带资源的开销,还可以降低RU侧实现的复杂度。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BBU可以是通过虚拟天线映射(virtual antennamapping,VAM)将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映射,例如,M=4时,BBU可以通过VAM将该待传输信号映射为4路第二信号,并发送给RU。
202、RU根据第一下行信号确定N路第二下行信号,N路第二下行信号与N个发射通道对应,每个发射通道用于传输一路第二下行信号,N路第二下行信号中的每个下行信号具备不同的幅度和相位。
本申请实施例中,RU根据第一下行信号确定用于在N个发射通道上发送的N路第二下行信号,该N路第二下行信号中的每个第二下行信号在对应的发射通道上被赋予不同的幅度和相位。
基于步骤201中第一下行信号的三种情况,当第一下行信号为第一信号时,由RU执行待传输下行信号的全赋形,将该待传输下行信号转换为N路第二下行信号,然后分别通过该N个下行通道进行发射,每一路第二下行信号均会被赋予不同的幅度和相位。当第一下行信号为N路第二信号时,BBU全赋形的过程对RU不可见,RU接收到BBU发送的N路第二信号之后,分别对该N路第二信号进行转发,以实现N个发射通道上N路第二下行信号的发射。当第一下行信号为M路第三信号时,RU根据该M路第三信号,分别对该M路第三信号中的每路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处理,从而将M路第三信号转换为N路第二下行信号,每路第二下行信号在相应的发射通道上进行发射时均被赋予不同的幅度和相位。
例如,当本申请实施例中的AAU具备32个发射通道时,在待传输下行信号采用BBU和RU联合赋形的方式进行传输的情况下,BBU可以首先通过VAM将该待传输信号进行映射以得到4路第三信号,BBU将该4路第三信号发送给RU之后,RU通过1转8的方式,将该4路第三信号中的每一路第三信号均被进行波束赋形处理,分别得到8路第二下行信号,每一路第三信号所对应的的8路第二下行信号分别在8个发射通道上被赋予不同的幅度和相位,从而得到32个发射通道对应的32个具备不同幅度和相位的第二下行信号。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按照如表1中所示出的备选幅度和相位权值对该4路第三信号进行赋形。
表1中示出了单个极化的幅度及相应的相位权值的备选取值。可选地,另一个极化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幅度和相位权值进行赋形。
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若N=32,即AAU具备32个发射通道,32个发射通道均为正极化时,八列正极化的天线振子可以依据表1中的序号1-序号3中任意一种中备选取值对每一列进行赋形。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上述信号处理方法,适配高阶MIMO AAU硬件模块,从而实现UMTS通过更多发射通道进行信号发射,组成正常小区,减少功率受损的情况,预留足够的功率给高制式。
表1 BBU和RU联合赋形情况下所采用的备选幅度和相位权值
Figure BDA0002221444750000061
Figure BDA0002221444750000071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参阅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301、RU接收BBU发送的指令,该指令用于触发RU执行N个发射通道或N个接收通道的相位校准。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为下行发射赋形提供一个基础稳定的相位,BBU会周期性的给RU发送一个用于触发执行对N个发射通道或者N个接收通道进行相位校准的指令。
302、RU根据指令,对N个发射通道或N个接收通道进行相位校准。
本申请实施例中,RU根据BBU发送的周期性的指令,执行对N个发射通道或N个接收通道的相位校准。接下来,将分别介绍RU执行N个发射通道和N个接收通道的相位校准的具体过程。
首先对RU执行下行相位校准的具体过程进行介绍: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U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参阅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U 1021可以包括:校正馈入模块401,耦合网络402、上行数字链路403以及校正算法模块404。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模块之外,本申请实施例中,RU 1021中还可以包含其他的模块,例如,波束赋形处理网络等,本申请实施例对RU1021内包含的其他功能模块不作限定。
基于图4,本申请实施例中RU执行下行相位校准的实施例,可以包括:
步骤一:校正馈入模块401生成N路第一下行校正信号。
步骤二:耦合网络402将通过N个发射通道传输的N路第一下行校正信号耦合为第二下行校正信号。
步骤三:校正算法模块404通过上行数字链路接收第二下行校正信号,并根据第二下行校正信号计算N个发射通道的相位差。
步骤四:校正馈入模块401根据校正算法模块计算得到的相位差,对N个发射通道进行相位校正。
接下来将对RU执行上行相位校准的具体过程进行介绍: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U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参阅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U 1021可以包括:校正馈入模块401,耦合网络402、下行数字链路405以及校正算法模块404。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模块之外,本申请实施例中,RU 1021中还可以包含其他的模块,例如,波束赋形处理网络等,本申请实施例对RU1021内包含的其他功能模块不作限定。
基于图5,本申请实施例中RU执行上行相位校准的实施例,可以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中,RU对N个接收通道进行相位校准的过程可以包括:
步骤一:校正馈入模块401生成一路第一上行校正信号;
步骤二:耦合网络402通过校正算法模块404和下行数字链路405接收第一上行校正信号,并将第一上行校正信号转换为N路第二上行校正信号;
步骤三:校正馈入模块401接收通过N个接收通道传输的N路第二上行校正信号,并根据N路第二上行校正信号对N个接收通道进行相位校准。
303、RU接收BBU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其中,第一下行信号为第一信号、N路第二信号和M路第三信号中的一种,第一信号为待传输下行信号,待传输下行信号用于进行下行调度,N路第二信号是BBU对所述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得到的,M路第三信号是BBU对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资源映射处理得到的,M为小于N的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参阅图2中的步骤201进行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304、RU根据第一下行信号确定N路第二下行信号,N路第二下行信号与N个发射通道对应,每个发射通道用于传输一路第二下行信号,N路第二下行信号中的每个下行信号具备不同的幅度和相位。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参阅图2中的步骤202进行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305、RU接收通过N个接收通道传输的N路第一上行信号,N个接收通道具备不同的幅度和相位。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RU根据第一下行信号确定N路第二下行信号,并将该N路第二下行信号分别通过N个发射通道进行发射之后,还可以进一步的进行N路第一上行信号的接收。
306、RU根据接收的N路第一上行信号确定M路第二上行信号,并将该M路第二上行信号发送给BBU。
本申请实施例中,RU在接收到N路第一上行信号之后,采用一定的幅度和相位将该N路第一上行信号合并为M路第二上行信号,并将该M路第二上行信号发送至BBU进行处理。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AAU对应32个发射通道和32个接收通道,RU通过天线阵列接收到32路第一上行信号之后,通过赋形矩阵处理,生成4路第二上行信号传输至BBU。
307、BBU采用最大合并比算法对M路第二上行信号进行合并,以得到用于进行调制解调的第三上行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BBU在接收到RU发送的M路第二上行信号后,首先通过最大合并比算法对该M路第二上行信号进行合并,从而得到用于进行调制解调的第三上行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上述信号处理方法,适配高阶MIMO AAU硬件模块,从而实现UMTS通过更多发射通道进行信号发射,组成正常小区,减少功率受损的情况,从而能够预留足够的功率给高制式。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以及逻辑冲突,不同的实施例之间的术语或描述具有一致性、且可以相互引用,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信号处理方法和相应的基站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6)

1.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基带处理单元BBU和有源天线单元AAU,所述AAU包括射频单元RU和天线阵列,所述天线阵列对应N个发射通道和N个接收通道,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8的整数,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RU接收所述BBU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下行信号为第一信号、N路第二信号和M路第三信号中的一种,所述第一信号为待传输下行信号,所述待传输下行信号用于进行下行调度,所述N路第二信号是所述BBU对所述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得到的,所述M路第三信号是所述BBU对所述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资源映射处理得到的,所述M为小于N的整数;
所述RU根据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确定N路第二下行信号,所述N路第二下行信号与所述N个发射通道对应,每个所述发射通道用于传输一路所述第二下行信号,所述N路第二下行信号中的每个第二下行信号具备不同的幅度和相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下行信号为M路第三信号时,所述RU根据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确定N路第二下行信号,包括:
所述RU对所述M路第三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处理,以将所述M路第三信号转换为所述N路第二下行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下行信号为N路第二信号时,所述RU根据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确定N路第二下行信号,包括:
所述RU根据所述N路第二信号,分别确定用于在所述每个发射通道上进行发送的所述第二下行信号,所述N路第二下行信号与所述N路第二信号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下行信号为所述第一信号时,所述RU根据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确定N路第二下行信号,包括:
所述RU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处理,以将所述第一信号转换为所述N路第二下行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U接收所述BBU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RU接收所述BBU发送的指令,所述指令用于触发所述RU执行所述N个发射通道或所述N个接收通道的相位校准;
所述RU根据所述指令,对所述N个发射通道或所述N个接收通道进行相位校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U包括校正馈入模块,耦合网络、上行数字链路以及校正算法模块,所述RU根据所述指令,对所述N个发射通道进行相位校准,包括:
所述校正馈入模块生成N路第一下行校正信号;
所述耦合网络将通过所述N个发射通道传输的所述N路第一下行校正信号耦合为第二下行校正信号;
所述校正算法模块通过所述上行数字链路接收所述第二下行校正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二下行校正信号计算所述N个发射通道的相位差;
所述校正馈入模块根据所述校正算法模块计算得到的所述相位差,对所述N个发射通道进行相位校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U包括校正馈入模块,耦合网络、下行数字链路以及校正算法模块,所述RU根据所述指令,对所述N个接收通道进行相位校准,包括:
所述校正馈入模块生成一路第一上行校正信号;
所述耦合网络通过所述校正算法模块和所述下行数字链路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校正信号,并将所述第一上行校正信号转换为N路第二上行校正信号;
所述校正馈入模块接收通过所述N个接收通道传输的所述N路第二上行校正信号,并根据所述N路第二上行校正信号对所述N个接收通道进行相位校准。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U根据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确定N路第二下行信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RU接收通过所述N个接收通道传输的N路第一上行信号,所述N个接收通道具备不同的幅度和相位;
所述RU根据接收的所述N路第一上行信号确定M路第二上行信号;
所述RU将所述M路第二上行信号发送给所述BBU,以使所述BBU采用最大合并比算法对所述M路第二上行信号进行合并,以得到用于进行调制解调的第三上行信号。
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基带处理单元BBU和有源天线单元AAU,所述AAU包括射频单元RU和天线阵列,所述天线阵列对应N个发射通道和N个接收通道,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8的整数,
所述BBU用于向所述RU发送第一下行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下行信号为第一信号、N路第二信号和M路第三信号中的一种,所述第一信号为待传输下行信号,所述待传输下行信号用于进行下行调度,所述N路第二信号是所述BBU对所述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得到的,所述M路第三信号是所述BBU对所述待传输下行信号进行资源映射处理得到的,所述M为小于N的整数;
所述RU,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确定N路第二下行信号,所述N路第二下行信号与所述N个发射通道对应,每个所述发射通道用于传输一路所述第二下行信号,所述N路第二下行信号中的每个第二下行信号具备不同的幅度和相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RU,用于当所述第一下行信号为M路第三信号时,对所述M路第三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处理,以将所述M路第三信号转换为所述N路第二下行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RU,用于当所述第一下行信号为N路第二信号时,根据所述N路第二信号,分别确定用于在所述每个发射通道上进行发送的所述第二下行信号,所述N路第二下行信号与所述N路第二信号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RU,用于当所述第一下行信号为所述第一信号时,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波束赋形处理,以将所述第一信号转换为所述N路第二下行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任一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BBU,还用于在向所述RU发送第一下行信号之前,向所述RU发送指令,所述指令用于触发所述RU执行所述N个发射通道或所述N个接收通道的相位校准;
所述RU,用于根据所述指令,对所述N个发射通道或所述N个接收通道进行相位校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RU包括校正馈入模块,耦合网络、上行数字链路以及校正算法模块,
所述校正馈入模块生成N路第一下行校正信号;
所述耦合网络将通过所述N个发射通道传输的所述N路第一下行校正信号耦合为第二下行校正信号;
所述校正算法模块通过所述上行数字链路接收所述第二下行校正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二下行校正信号计算所述N个发射通道的相位差;
所述校正馈入模块根据所述校正算法模块计算得到的所述相位差,对所述N个发射通道进行相位校正。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RU包括校正馈入模块,耦合网络、下行数字链路以及校正算法模块,
所述校正馈入模块生成一路第一上行校正信号;
所述耦合网络通过所述校正算法模块和所述下行数字链路接收所述第一上行校正信号,并将所述第一上行校正信号转换为N路第二上行校正信号;
所述校正馈入模块接收通过所述N个接收通道传输的所述N路第二上行校正信号,并根据所述N路第二上行校正信号对所述N个接收通道进行相位校准。
16.根据权利要求9-15任一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RU,还用于接收通过所述N个接收通道传输的N路第一上行信号,所述N个接收通道具备不同的幅度和相位;根据接收的所述N路第一上行信号确定M路第二上行信号;将所述M路第二上行信号发送给所述BBU,以使所述BBU采用最大合并比算法对所述M路第二上行信号进行合并,以得到用于进行调制解调的第三上行信号。
CN201910935383.4A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基站 Active CN1125834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5383.4A CN112583455B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5383.4A CN112583455B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83455A true CN112583455A (zh) 2021-03-30
CN112583455B CN112583455B (zh) 2022-05-06

Family

ID=75111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35383.4A Active CN112583455B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8345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3511A1 (zh) * 2021-11-26 2023-06-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节能控制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程序产品
WO2023125267A1 (zh) * 2021-12-27 2023-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设备及数据传输方法
WO2023123346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处理的方法、装置、芯片和基站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1175A (zh) * 2011-12-22 2012-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源天线及有源天线的信号处理方法
CN102834731A (zh) * 2010-02-08 2012-12-19 美国博通公司 通过多端口网络波束形成宽带信号的方法和系统
US20160278110A1 (en) * 2015-03-17 2016-09-22 Kt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ethod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612136A (zh) * 2015-10-20 2017-05-0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US20170279572A1 (en) * 2014-10-30 2017-09-2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imo based adaptive beamforming over ofdma architecture
US20180227028A1 (en) * 2017-02-06 2018-08-09 Altiostar Networks, Inc. Multi-site mimo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hybrid beamforming in l1-split architecture
CN110098847A (zh) * 2018-01-31 2019-08-06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4731A (zh) * 2010-02-08 2012-12-19 美国博通公司 通过多端口网络波束形成宽带信号的方法和系统
CN102571175A (zh) * 2011-12-22 2012-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源天线及有源天线的信号处理方法
US20170279572A1 (en) * 2014-10-30 2017-09-2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imo based adaptive beamforming over ofdma architecture
US20160278110A1 (en) * 2015-03-17 2016-09-22 Kt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ethod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612136A (zh) * 2015-10-20 2017-05-0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US20180227028A1 (en) * 2017-02-06 2018-08-09 Altiostar Networks, Inc. Multi-site mimo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hybrid beamforming in l1-split architecture
CN110098847A (zh) * 2018-01-31 2019-08-06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邓安达 等: "面向5G的天馈线解决方案研究", 《电信科学》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3511A1 (zh) * 2021-11-26 2023-06-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节能控制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程序产品
WO2023125267A1 (zh) * 2021-12-27 2023-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设备及数据传输方法
WO2023123346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处理的方法、装置、芯片和基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83455B (zh) 2022-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30752B1 (ko) 빔 제약적 서브프레임에 기반한 하향링크 데이터 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2583455B (zh)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基站
CN107078399B (zh) 多扇区mimo有源天线系统和通信设备
US20190327695A1 (en)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CN101383647B (zh) 对工作天线进行校准的方法及装置
EP2661787B1 (en) Antenna array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beam architectures
CN108713295B (zh) 用于多用户大规模mimo系统的实用混合预编码方案
US20130176979A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terminal
CN108092698B (zh) 一种波束训练方法及装置
EP3469730B1 (en) Beam selection for a radio transceiver device
US9344163B2 (en)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implementing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
CN103580708B (zh) 一种收发信机装置、阵列天线装置及室内和室外覆盖系统
CN110912594A (zh) 波束训练方法及装置
WO2022007835A1 (en) Method for beam repor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beamforming
WO2015187130A1 (en) Adaptive antenna response at the ue for lte-advanced and beyond
US20200229003A1 (en) Access Point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3124959A1 (zh) 干扰规避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30143724A1 (en) Method for beam repor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beamforming
WO2022135241A1 (zh) 相位信息获取方法、反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20521360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フィードバック情報を送信する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端末
EP3963739B1 (en) Transmission of reference signals from a terminal device
Boldi et al. Multi antenna techniques to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in LTE radio access network
KR102588806B1 (ko) 편파 빔들의 시간적/공간적 분리와 채널 비-가역성 보정을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다중 빔 안테나 장치
US20230352833A1 (en) Feed network, antenna, antenna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beam forming method
JP2023548170A (ja) 偏波ビームの時間的/空間的分離とチャネル非・可逆性補正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多重ビームアンテ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