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124959A1 - 干扰规避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干扰规避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3124959A1
WO2023124959A1 PCT/CN2022/138593 CN2022138593W WO2023124959A1 WO 2023124959 A1 WO2023124959 A1 WO 2023124959A1 CN 2022138593 W CN2022138593 W CN 2022138593W WO 2023124959 A1 WO2023124959 A1 WO 2023124959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message
parameter
interference
radio frequency
baseband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2/13859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顾雪芹
施玲玲
申鹏
张越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3124959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124959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Definitions

  •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in particular to an interference avoidance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since th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 time of parameters is transmitted between the baseband unit and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is supported to automatically start adjusting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at a specified time,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many business scenarios that require the timing of coverage direction adjustment.
  • the first time information includes a number of a time slot, a number of a sub-slot, or a number of a mini-slot (mini-slot) where the first parameter takes effect.
  •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since th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 time of the parameter is transmitted between the baseband unit and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is supported to automatically recall the beam direction after the specified time length, thereby automatically restoring the original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ot necessary to require the baseband The unit resends a message to instruct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to recall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thereby reducing the communication overhead between the baseband unit and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 the baseband unit and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support multiple information forms to transmit the effective duration of parameters, and the adaptation application scenarios are more abundant.
  • the first message includes the value of each sub-matrix in the beamforming matrix.
  • the baseband unit uses the above implement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time for transmitting parameters. It is equivalent to setting aside time in advance for the process of message processing by the subsequent radio frequency unit and the process of message transmission along the way,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has sufficient time to adjust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and avoid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from being too late to adjust.
  • the second parameter includes a beamforming matrix
  • the second message includes a value of the beamforming matrix or an index of the beamforming matrix
  • the second parameter includes a beamforming matrix
  • the second message includes a value of the beamforming matrix or an index of the beamforming matrix
  • the interference detection result includes an interference direction
  • the processing module is configured to obtain a first parameter based on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information, and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parameter avoids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
  • the processing module is configured to:
  • the third message includes third time information, and the third time information indicates a time point at which the correction sequence is sent.
  • the third message includes an enabling flag, where the enabling flag is used to mark sending the correction sequence or stop sending the correction sequence.
  •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includes one or more computer program instructions, and when the computer program instructions are loaded and executed by a computer, the computer executes the above-mentioned first aspect or the first aspect. In one aspect, the method provided by any optional mode.
  •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includes one or more computer program instructions, and when the computer program instructions are loaded and executed by a computer, the computer executes the above-mentioned second aspect or the first aspect.
  • the method provided by any of the optional modes in the two aspects.
  • a thirteenth aspect provides a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es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described in the third aspect above and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described in the fourth aspect above; or,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es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described in the fifth aspect above device and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described in the sixth aspect above.
  • FIG. 3 is a flow chart of an interference avoidance method provided in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Atmospheric duct is the effect of the atmosphere formed under special climatic conditions on the refra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seems to propagate in the waveguide, the propagation loss is very small (approximately free space propagation), and it can bypass the ground plane to achieve trans-horizon transmission.
  • the remote base station reaches a certain base station height level, in the presence of the atmospheric waveguide phenomenon, the high-power downlink signal of the distant base station can generate long-distance transmission and reach the nearby base station.
  • the downlink signal of the distant base station is received by the nearby base station in the receiving time slot of the nearby base station, thereby interfering with the nearby base station
  • the uplink reception of the TDD system produces long-distance co-channel interference.
  • the frame number is the number of the wireless frame, and the frame number is information used to identify the wireless frame.
  • the frame number is 0 ⁇ 1023 (1024 format).
  • the eCPRI protocol provides three interfaces. As shown in Figure 1, the eCPRI protocol provides user plane (user plane, referred to as U plane, also known as data plane) interface, synchronization plane (synchronization plane, referred to as S plane) interface and control and management plane (control&management plane, referred to as C&M plane) or C side) interface.
  • U plane user plane
  • S plane synchronization plane
  • C&M plane control&management plane
  • th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plane interface is used to transmit the operation,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data of the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OAM) of the BBU to the RRU.
  • OAM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 the baseband unit 21 and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22 are connected through a fronthaul network.
  • the fronthaul network includes but not limited to wired network or wireless network, the fronthaul network includes but not limited to TCP/IP network, Ethernet or private network, the hardware based on the fronthaul network includes but not limited to optical fiber, feeder, switch, router wait.
  • Fig. 3 is a flow chart of an interference avoidance method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interaction subject of the method shown in FIG. 3 includes a baseband unit and a radio frequency unit.
  • the method shown in FIG. 3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S301 to S305.
  • the baseband unit determines the interference detection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uplink signal received by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 the baseband unit determines the interference detection result based on the specified sequence.
  • the first parameter is a parameter other than the downtilt angle that can indicate the angle of the antenna, such as the elevation angle, azimuth angle, lobe angle, half power angle, etc. of the antenna.
  • the historical downtilt angle 1 used by the baseband unit is X°
  • the step value is k°.
  • the baseband unit determines the downtilt angle 2 based on the historically used downtilt angle 1 and the step value.
  • the value of is (X-k)°
  • the downtilt angle 2 is the above-mentioned first parameter.
  • the step value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terference intensity, that is, the greater the interference intensity, the greater the corresponding step value.
  • the baseband unit store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interference intensity and the step value. After the baseband unit obtains the interference intensity information, the baseband unit selects the step value corresponding to the interference intensity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e-stored correspondence.
  •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ference intensity and the step value is, for example, a mapping table, or a mathematical function.
  • the baseband unit determines the first parameter based on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information.
  • the beam energy pointing to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in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parameter is smaller than the beam energy pointing to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in the historical time period. That is, the beam energy pointing to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in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parameter is smaller than the beam energy pointing to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historically used beam matrix.
  • the baseband unit takes the beam energy pointing in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smaller than the beam energy pointing in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in the historical time period as a constraint condition, and uses an adaptive beamforming algorithm to determine the first parameter according to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
  • the first aspect the timing of adjusting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 the first message includes the subframe number n, and the first message instructs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to use the first parameter to adjust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when the subframe number in the current wireless frame is n.
  • Implementation mode 2 Replace the frame number and subframe number in implementation mode 1 with other information that can identify a specified time period in a wireless frame, such as the number of a time unit that is finer-grained than a subframe, such as the number of a time slot, The number of sub-slots, the number of mini-slots, etc., so that the adjustment time of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is finer.
  • the effective duration of the adjusted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is the effective duration of the adjusted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 the first duration information includes the number of TTIs for which the first parameter is continuously effective, or the number of time slots for which the first parameter is continuously effective, or the number of radio frames for which the first parameter is continuously effective.
  • the first duration information includes the number of seconds, minutes, hours, or milliseconds for which the first parameter continues to take effect.
  • the first duration information indicates the time point when the first parameter ends to take effect.
  • the form of the value of the adjusted downtilt angle includes multiple implementation manners, and the possible forms of the value of the adjusted downtilt angle are illustrated below in conjunction with Case 1 and Case 2.
  • Case 1 includes but are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implementations A to C.
  • the first message includes the value of the adjusted downtilt angle.
  • the original antenna downtilt is k°
  • the first message includes m°
  • the first message instructs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to adjust the antenna downtilt to (k-m)°.
  • the first message includes an index of the adjusted downtilt angle.
  • the first message includes the value of each sub-matrix in the adjusted beamforming matrix, or the first message includes the index of each sub-matrix in the adjusted beamforming matrix.
  • the baseband unit transmits the parameters related to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to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through the fronthaul interface. That is, the baseband unit sends the foregoing first message through the fronthaul interface.
  •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sends the first message through a CPRI interface or an eCPRI interface.
  • Which fronthaul interface the baseband unit chooses to transmit the parameters related to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includes multipl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thods.
  •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that may be used to transmit the parameters related to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are illustrated below in combination with implementation mode 1 and implementation mode 2.
  • the type of the foregoing first message is a control plane message
  • the baseband unit sends the first message to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through a control plane interface.
  • the baseband unit uses a data plane interface to transmit parameters related to beam coverage directions.
  • the process for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to obtain the first parameter optionally includes: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parses the first message based on the protocol stack of the fronthaul interface (such as the eCPRI protocol stack or the CPRI protocol stack), and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parses the first message from the message body of the first message (or The first parameter is obtained in the payload field).
  •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parses the first message based on the protocol stack of the fronthaul interface (such as the eCPRI protocol stack or the CPRI protocol stack), and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parses the first message from the message body of the first message (or The first parameter is obtained in the payload field).
  •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determines the value of the downtilt angle indicated by the baseband unit includes multiple implementation manners.
  • the first message itself carries the value of the downtilt angle indicated by the baseband unit, and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parses the first message to obtain the value of the downtilt angle carried in the first message.
  • the above-mentioned first message carries the amount of change in the downtilt angle
  •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analyzes the first message to obtain the amount of change in the downtilt angle carried in the first message
  •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compares the value of the downtilt angle at the current time point with The variation carried in the first message is subtracted or summed to obtain the value of the downtilt angle.
  • the energy of the beam directed to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among the beams transmitted and/or received by the antenna is 0.
  •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first multiplies the adjusted beamforming matrix and the received signal, and then performs multiplication based on the signal multiplied by the matrix. further signal processing. Since the energy of the beam pointing to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is 0, it is equivalent to the signal strength in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is 0. Without signal strength, there will be no interference naturally, so as to avoid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obtains the first duration information from the first message.
  •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determines the effective duration of the first parameter indicated by the baseband unit according to the first duration information.
  •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adjusts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back to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before the first parameter becomes effective.
  • the process of adjusting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is triggere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waveguide interference.
  • the process of adjusting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is entered. For example, in response to the interference detection result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atmospheric waveguide interference, the baseband unit generates the first message based on the first parameter.
  • the process of adjusting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is entered. For example, in response to the interference detection result indicating that the atmospheric waveguide interference disappears, the baseband unit generates the first message based on the first parameter.
  • the original downtilt angle of the antenna is k°.
  • adjust the downtilt angle from k° to m°.
  • adjust the downtilt angle from m° back to k° .
  • the first parameter is the downtilt angle m° and the second parameter is the downtilt angle k°.
  • the second message is a CPRI message or an eCPRI message.
  •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between the baseband unit and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in the second scenario is similar to the method shown in FIG. 3 .
  •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value of the first parameter in the method shown in FIG. 3 is replaced with the historically used parameter value from the value of the interference avoidance direction, so that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is restored to the original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 the baseband unit generates a third message, and the third message instructs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to stop sending the correction sequence.
  • the baseband unit sends the third message to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receives the third message, and stops sending the correction sequence according to the third message.
  • the designated time and the sending time of the correction sequence are in the same time period, for example, the designated time and the correction sequence are sent through the same radio frame.
  • the baseband unit further instructs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to send the correction sequence after the effective time of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parameter corresponding to the specified sequence ends.
  • the third message above also instructs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to resend the correction sequence after the effective time of the second parameter expires. After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receives the third message,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resends the calibration sequence according to the third message when the effective time of the second parameter ends.
  • the following example provides a method capable of quickly and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 coverage direction of a cell in real time.
  • the BBU initiates a judgment on downtilt angle/beam coverage direction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monitored far-end interference situation. Based on the decision, the BBU adjusts the downtilt angle/beam coverage direction of the cel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some signals, this method supports fast callback and readjustment of the downtilt angle/beam coverage direction.
  • the BBU decides the timing and amount of adjustmen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ach service signal, and transmits them to the RRU in real time for quick adjustment.
  • the BBU is used to perform the following steps (1) to (6).
  • the decision-making manner of the downtilt angle or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manner (1.1) and manner (1.2).
  • the BBU adjusts the downtilt/beam coverage direction based on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measured in the uplink (based on beamforming, measuring the interference intensity in each beam direction) to avoid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 Step (3)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interference detection can continue, the BBU instructs the RRU to send a specified special sequence at a specific position of a specific radio frame number and subframe number through the fronthaul interface. At the same time, the BBU instructs the RRU to adopt the original downtilt angle at this moment, and The length of time this downtilt will remain in effect.
  • the involved information elements include: valid frame number, subframe number, delta downtilt value or downtilt value, beamforming matrix index or specific beamforming matrix, and valid duration.
  • step (3) can be replaced by the following step (3.1).
  • the BBU can also only indicate the latest downtilt angle to be adopted by the RRU, relative to the cell involved in step (3), that is, it does not carry the effective duration.
  • Step (4) If the channel correction sequence is also sent in this wireless frame, the BBU will notify the RRU in real time to stop sending the channel correction sequence through the fronthaul interface; and send the correction sequence after the downtilt angle of the special sequence ends; the involved signal Elements include: frame number, subframe number, correction sequence sending enable/disable.
  • step (4) can be replaced by the following step (4.1).
  • Step (4.1) corresponds to step (3.1), and the BBU may also independently indicate the sending time of the correction sequence.
  • Step (6) The BBU continues to monitor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base station based on the uplink signal and special sequence. If the interference becomes smaller or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changes, the BBU notifies the AAU to gradually adjust the downtilt or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until the original coverage direction is restored.
  •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various information elements in the fronthaul network includes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implementation mode 1 and implementation mode 2.
  • the BBU On the data plane interface, the BBU transmits the downtilt angl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effective frame number, subframe number, and effective duration to the RRU end according to the TTI-level granularity;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RRU has time to adjust, the BBU will advance xx milliseconds to notify the RRU.
  • Implementation method 2 In the control plane interface, the BBU transmits the corresponding cell to the RRU before the effective time; compared with the data plane interface, the BBU will notify the RRU in advance of xx milliseconds + the transmission time of the control plane interface.
  • Decision-making methods for downtilt angle include: step-by-step and step-by-step methods.
  • step (3) can be replaced by the following step (3.1).
  • the BBU can also only indicate the latest downtilt angle to be adopted by the RRU, relative to the cell involved in step (3), that is, it does not carry the effective duration.
  • the beneficial effects brought by the method described in Example 1 above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real-time collection of service conditions and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tics by the BBU, rapid decision-making on the adjustment method of the downtilt angle, real-time transmission to the RRU through the fronthaul interface, and self-adaptive fast adjustment.
  • different adjustment strategies are adopted for different signals to meet different service requirements.
  • the dynamic interference is effectively avoided by adjusting the downtilt angle adaptively in real time and quickly.
  • Step (1) The BBU performs uplink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based on the uplink signal received from the RRU or AAU; if it detects that the uplink time slot of the base station is interfered by a neighboring base station or a remote base station, it enters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adjustment process: based on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 select a new overlay type.
  • step (4) can be replaced by the following step (4.1).
  • Step (5) corresponds to step (3.1).
  • the BBU instructs the RRU to adopt a new beamforming matrix.
  • the cells involved are the same as step (3.1).
  • Step (6) The BBU continuously monitors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base station based on uplink signals and special sequences. If the interference becomes smaller or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changes, the BBU notifies the AAU to gradually recall the beamforming matrix until the original coverage direction is restored.
  • the BBU On the data plane interface, the BBU transmits the beam coverage direction, effective frame number, subframe number, and effective duration to the RRU according to the granularity of the TTI level;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RRU has time to adjust, the BBU will notify the RRU xx milliseconds in advance .
  • the RRU adjusts the beamforming matrix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frame number and subframe number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ed effective time period,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djusting the coverage direction.
  • the method of reducing or adjusting the transmission time slot of the service is used to avoid interference, the service performance of the cell itself will be sacrificed. If the method of manually adjusting the downtilt angle is adopted, the downtilt angle will be adjusted. The speed is too slow to avoid the influence of far-end interference in time.
  • FIG. 5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 communication device 500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500 includes a processing module 501 and a sending module 502 .
  • Each module in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500 is fully or partially implemented by software, hardware, firmware or any combination thereof.
  • FIG. 6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 communication device 600 provided in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600 includes a receiving module 601 and a processing module 602 .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600 shown in FIG. 6 is set in the eRE in FIG. 1 .
  • the above-mentioned processing module 602 is realized by a software function module generated by at least one processor 701 in FIG. 7 after reading the program code stored in the memory 702 .
  • Fig. 7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 communication device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700 includes at least one processor 701 , a memory 702 and at least one network interface 703 .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700 shown in FIG. 7 is the eREC or eRE in FIG. 1 .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700 shown in FIG. 7 is set in the baseband unit 21 or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22 in FIG. 2 .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700 shown in FIG. 7 is the baseband unit in FIG. 3 .
  • the processor 701 is used to support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700 to execute S301 to S302.
  • the network interface 703 is used to support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700 to execute S303.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700 shown in FIG. 7 is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in FIG. 3 .
  • the receiving module 601 is configured to support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600 to execute S304.
  • the processing module 602 is configured to support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600 to execute S305.
  • the processor 701 is, for example, a general-purpos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a network processor (network processor, NP), a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 a neural network processor (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s, NPU) ), a data processing unit (data processing unit, DPU), a microprocessor, or one or more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implementing the solution of this application.
  • the processor 701 includes an 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 a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 PLD) or a combination thereof.
  • the memory 702 is, for example, a read-only memory (read-only memory, ROM) or other types of static storage devices that can store static information and instructions, or a random access memory (random access memory, RAM) or a memory that can store information and instructions.
  • Other types of dynamic storage devices such as 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EEPROM), 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 (CD-ROM) or other optical disc storage, optical disc Storage (including Compact Disc, Laser Disc, Optical Disc, Digital Versatile Disc, Blu-ray Disc, etc.), magnetic disk storage medium, or other magnetic storage device, or is capable of carrying or storing desired program code in the form of instructions or data structures and capable of Any other medium accessed by a computer, but not limited to.
  • the memory 702 exists independently and is connected to the processor 701 through an internal connection 704 . Or, optionally, the memory 702 and the processor 701 are integrated together.
  • Network interface 703 uses any transceiver-like device for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devices o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the network interface 703 includes, for example, at least one of a wired network interface or a wireless network interface.
  • the wired network interface is, for example, an Ethernet interface.
  • the Ethernet interface is, for example, an optical interface, an electrical interface or a combination thereof.
  • the wireless network interface is, for example,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 interface, a cellular network interface or a combination thereof.
  • the processor 701 includes one or more CPUs, such as CPU0 and CPU1 shown in FIG. 7 .
  • the processor 701 implements the methods in the foregoing embodiments by reading the program code stored in the memory 702, or, the processor 701 implements the methods in the foregoing embodiments through internally stored program codes.
  • the processor 701 implements the method in the foregoing embodiment by reading the program code stored in the memory 702
  • the memory 702 stores a program code 710 for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provided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700 optionally includes multiple processors, such as the processor 701 and the processor 705 shown in FIG. 7 .
  • processors are, for example, a single-core processor (single-CPU), or a multi-core processor (multi-CPU).
  • a processor herein alternatively refers to one or more devices, circuits, and/or processing cores for processing data such as computer program instructions.
  • communications device 700 also includes internal connections 704 .
  • the processor 701 , memory 702 and at least one network interface 703 are connected by an internal connection 704 .
  • Internal connections 704 include pathways that carry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components described above.
  • internal connection 704 is a single board or a bus.
  •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704 is divided into an address bus, a data bus, a control bus, and the like.
  • processor 701 implements the above functions, please refer to the descriptions in the previous method embodiments, which will not be repeated here.
  • a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is provided, and at least one instruction is stored in the storage medium.
  • the instruction is run on a computer, the computer executes the method procedure performed by the baseband unit in the above method embodiments.
  •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includes one or more computer program instructions, and when the computer program instructions are loaded and executed by a computer, the computer executes the above method embodiments The method flow performed by the baseband unit.
  •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includes one or more computer program instructions.
  • the computer program instructions When the computer program instructions are loaded and executed by a computer, the computer is made to execute the method described in the above method embodiments. The method flow performed by the radio frequency unit.
  • a chip is provided, the chip includes a programmable logic circuit and/or program instructions, and when the chip is running, it is used to implement the method flow performed by the baseband unit in the above method embodiment.
  • a reference to B means that A is the same as B or A is a simple variation of B.
  • first and second in the description and claims of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re used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objects, not to describe a specific order of objects, nor can they be interpreted as indicating or implying relative importance sex.
  • first message and the second message are used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messages, not to describe a specific sequence of messages, and it cannot be understood that the first messag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second message.
  • the above-mentioned embodiments may be fully or partially implemented by software, hardware, firmware or any combination thereof.
  • software When implemented using software, it may be implemented in whole or in part in the form of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the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includes one or more computer instructions. When the computer program instructions are loaded and executed on the computer, all or part of the processes or functions describ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will be generated.
  • the computer can be a general purpose computer, a special purpose computer, a computer network, or other programmable devices.
  • the available medium may be a magnetic medium (for example, a floppy disk, a hard disk, or a magnetic tape), an optical medium (for example, DVD), or a semiconductor medium (for example, a solid state disk (Solid State Disk, SSD)) and the like.
  • a magnetic medium for example, a floppy disk, a hard disk, or a magnetic tape
  • an optical medium for example, DVD
  • a semiconductor medium for example, a solid state disk (Solid State Disk, SSD)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干扰规避方法、装置及系统,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本申请基于干扰检测的结果,在基带单元和射频单元之间动态地传递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从而以空域的维度规避干扰。一方面,由于充分利用无线空口的空域资源来规避干扰,而无需牺牲无线空口的时域资源和频域资源,因此减轻了规避干扰对业务性能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基站的业务性能。另一方面,支持射频单元自动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因此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工调整覆盖方向的方案中时延过长、效率低下、可能带来性能损失的问题,能够更加快速地、更加高效地调整覆盖方向。

Description

干扰规避方法、装置及系统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12月3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2111669290.5、发明名称为“干扰规避方法、装置及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干扰规避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基站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外界射频信号的干扰,造成小区的服务能力严重下降。
相关技术中,为了规避干扰,会在基站受到干扰时减少业务数据的下行发送时隙,或者,在基站受到干扰时调整业务数据的上行发送时隙。
在使用上述方法规避干扰时,会造成业务性能大大损失。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扰规避方法、装置及系统,有助于提升基站的业务性能。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干扰规避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基带单元基于干扰检测结果获取第一参数;所述基带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指示射频单元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所述基带单元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以上方法中,通过基于干扰检测的结果,在基带单元和射频单元之间动态地传递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从而以空域的维度规避干扰。一方面,由于充分利用无线空口的空域资源来规避干扰,而无需牺牲无线空口的时域资源和频域资源,因此减轻了规避干扰对业务性能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基站的业务性能。另一方面,支持射频单元自动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因此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工调整覆盖方向的方案中时延过长、效率低下、可能带来性能损失的问题,能够更加快速地、更加高效地调整覆盖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时间信息,所述第一时间信息指示所述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间点。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由于在基带单元和射频单元之间传递参数生效时间相关的信息,从而支持射频单元在指定的时间自动启动调整波束覆盖方向,满足很多要求覆盖方向调整时机的业务场景的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间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帧号和/或子帧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间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隙的编号、子时隙的编号或者迷你时隙(mini-slot)的编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间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间点的时间戳。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由于在基带单元和射频单元之间传递了参数生效时间对应的具体的帧号、子帧号、时隙编号等信息,有助于波束覆盖方向启动调整的时间更加精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时长信息,所述第一时长信息指示所述第一参数持续生效的时间长度。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由于在基带单元和射频单元之间传递参数生效时长相关的信息,因此支持射频单元当经过指定的时长后自动回调波束方向,从而自动恢复原始的波束覆盖方向,同时不必要求基带单元重新发消息来指示射频单元回调波束覆盖方向,从而减少了基带单元与射频单元的通信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长信息包括第一参数持续生效的TTI数量、第一参数持续生效的时隙数量或者第一参数持续生效的无线帧数量中至少一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长信息包括第一参数持续生效的秒数量、分钟数量、小时数量或者毫秒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长信息指示第一参数结束生效的时间点。例如,第一时长信息包括第一参数结束生效的帧号、子帧号、时隙的编号或者子时隙的编号。又如,第一时长信息包括第一参数结束生效的时间点的时间戳。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使得基带单元和射频单元支持采用多种信息形式传递参数生效时长,适配的应用场景更丰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为CPRI消息或者eCPRI消息。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由于利用CPRI或eCPRI传递波束覆盖方向的参数,能够复用CPRI或eCPRI中的已有的通信机制,降低实现复杂度,帮助现网更好的平滑演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下倾角,所述第一消息包括下倾角的值或者下倾角的变化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下倾角的值所处的区间的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波束赋形矩阵,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波束赋形矩阵的值或者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波束赋形矩阵中每个子矩阵的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波束赋形矩阵中每个子矩阵的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带单元基于干扰检测结果获取第一参数,包括:所述基带单元基于历史使用的参数值以及步进值获取第一参数。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支持采用步进式的方式(step by step)调整波束覆盖方向,有助于波束覆盖方向调整的过程更加平滑、更加精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步进值与干扰强度正相关,即,干扰强度越大,对应的步进值越大。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支持基站在受到强干扰的场景下大幅度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从而更快速地规避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干扰检测结果包括干扰方向,所述基带单元基于干扰检测结果获取第一参数,包括:所述基带单元基于所述干扰方向信息获取第一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避开干扰方向。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保证覆盖方向调整后避开干扰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避开干扰方向,包括: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为0。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由于指向干扰方向的波束的能量为0,相当于干扰方向的信号强度为0,没有信号强度,自然也就没有干扰,从而实现避开干扰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避开干扰方向,包括: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小于历史时间段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由于指向干扰方向的波束的能量小于历史时间段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相当于干扰方向的信号强度减小,从而一定程度降低干扰的影响,同时保证干扰方向上仍然能够收发业务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带单元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基带单元根据所述射频单元的消息处理时长和所述前传接口的传输时延确定所述第一消息的发送时间点。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考虑到射频单元内部处理消息需要耗费一定时间,消息在射频单元和基带单元之间的路径上传输时也需要耗费一定时间,基带单元采用上述实现方式来确定传递参数的时间,相当于为后续射频单元处理消息的过程以及消息沿途传输过程提前留出了时间,从而保证射频单元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波束覆盖方向的调整,避免射频单元来不及调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的发送时间点与所述第一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点的时间间隔大于所述射频单元的消息处理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的发送时间点与所述第一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点的时间间隔大于前传接口的传输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的发送时间点与所述第一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点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所述射频单元的消息处理时长和所述前传接口的传输时延的和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带单元根据所述射频单元的消息处理时长和所述前传接口的传输时延确定所述第一消息的发送时间点,包括:所述基带单元根据射频单元对控制面消息的处理时长和控制面接口的传输时延确定传递参数的时间;相应地,所述基带单元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基带单元通过所述控制面接口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带单元根据所述射频单元的消息处理时长和所述前传接口的传输时延确定所述第一消息的发送时间点,包括:所述基带单元根据射频单元对控制面消息的处理时长和数据面接口的传输时延确定传递参数的时间;相应地,所述基带单元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基带单元通过所述数据面接口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支持通过控制面接口、数据面接口等多种方式来传递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带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包括:
响应于所述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存在,所述基带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或者,
响应于所述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消失,所述基带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 第一消息;或者,
响应于所述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的强度变小,所述基带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或者,
响应于所述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的方向发生变化,所述基带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从而支持规避大气波导干扰的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生成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指示所述射频单元在指定时间使用第二参数发送指定序列,所述指定序列用于供所述基带单元进行干扰检测,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与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不同;
所述基带单元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第二消息。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考虑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后可能无法继续接收到干扰信号,因此通过在发送指定序列时恢复到原始的波束覆盖方向,帮助基带单元持续基于指定序列进行干扰检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时间信息,所述第二时间信息指示所述第二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间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时长信息,所述第二时长信息指示所述第二参数持续生效的时间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参数包括下倾角,所述第一消息包括下倾角的值或者下倾角的变化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参数包括波束赋形矩阵,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波束赋形矩阵的值或者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射频单元在所述指定时间发送校正序列,所述基带单元生成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指示所述射频单元停止发送所述校正序列,所述校正序列用于对所述射频单元的传输通道进行校正;
所述基带单元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所述第三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消息还指示所述射频单元在所述第二参数的生效时间结束后重新发送所述校正序列;或者,
所述第三消息包括第三时间信息,所述第三时间信息指示发送所述校正序列的时间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消息包括使能标识,所述使能标识用于标识发送所述校正序列或者停止发送所述校正序列。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干扰规避方法,在该方法中,射频单元接收来自于基带单元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指示所述射频单元使用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所述射频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射频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包括:所述射频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自动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时间信息,所述第一时间信息指示所 述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间点。所述射频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包括:所述射频单元在所述第一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点启动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间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帧号。所述射频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包括:所述射频单元在所述帧号对应的无线帧启动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间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子帧号。所述射频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包括:所述射频单元在所述子帧号对应的子帧启动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间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帧号和子帧号。所述射频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包括:所述射频单元在所述帧号对应的无线帧中所述子帧号对应的子帧启动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间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间点的时间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时长信息,所述第一时长信息指示所述第一参数持续生效的时间长度。所述射频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包括:所述射频单元按照生效的时间长度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为CPRI消息或者eCPRI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下倾角,所述第一消息包括下倾角的值或者下倾角的变化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下倾角的值所处的区间的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波束赋形矩阵,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波束赋形矩阵的值或者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波束赋形矩阵中每个子矩阵的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波束赋形矩阵中每个子矩阵的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避开干扰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避开干扰方向,包括: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为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避开干扰方向,包括: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小于历史时间段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射频单元接收来自于基带单元的第一消息,包括:所述射频单元通过控制面接口接收所述第一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射频单元接收来自于基带单元的第一消息,包括:所述射频单元通过数据面接口接收所述第一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射频单元接收来自于所述基带单元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指示所述射频单元在指定时间使用第二参数发送指定序列,所述指定序列用于供所述基带单元进行干扰检测,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与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不同;
所述射频单元根据所述第二消息,在所述指定时间使用所述第二参数发送所述指定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时间信息,所述第二时间信息指示所 述第二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间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时长信息,所述第二时长信息指示所述第二参数持续生效的时间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参数包括下倾角,所述第一消息包括下倾角的值或者下倾角的变化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参数包括波束赋形矩阵,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波束赋形矩阵的值或者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射频单元接收来自于所述基带单元的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指示所述射频单元停止发送所述校正序列,所述校正序列用于对所述射频单元的传输通道进行校正;
所述射频单元根据所述第三消息,停止发送所述校正序列。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基于干扰检测结果获取第一参数;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指示射频单元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时间信息,所述第一时间信息指示所述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间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间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帧号和/或子帧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时长信息,所述第一时长信息指示所述第一参数持续生效的时间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为CPRI消息或者eCPRI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下倾角,所述第一消息包括下倾角的值或者下倾角的变化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波束赋形矩阵,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波束赋形矩阵的值或者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基于历史使用的参数值以及步进值获取第一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干扰检测结果包括干扰方向,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干扰方向信息获取第一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避开干扰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避开干扰方向,包括:
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为0;或者,
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小于历史时间段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用于:
响应于所述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存在,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或者,
响应于所述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消失,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或 者,
响应于所述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的强度变小,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或者,
响应于所述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的方向发生变化,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生成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指示所述射频单元在指定时间使用第二参数发送指定序列,所述指定序列用于进行干扰检测,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与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不同;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第二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时间信息,所述第二时间信息指示所述第二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间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时长信息,所述第二时长信息指示所述第二参数持续生效的时间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参数包括下倾角,所述第一消息包括下倾角的值或者下倾角的变化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参数包括波束赋形矩阵,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波束赋形矩阵的值或者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如果所述射频单元在所述指定时间发送校正序列,生成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指示所述射频单元停止发送所述校正序列,所述校正序列用于对所述射频单元的传输通道进行校正;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所述第三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消息还指示所述射频单元在所述第二参数的生效时间结束后重新发送所述校正序列;或者,
所述第三消息包括第三时间信息,所述第三时间信息指示发送所述校正序列的时间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消息包括使能标识,所述使能标识用于标识发送所述校正序列或者停止发送所述校正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方面提供的通信装置中的单元通过软件实现,通信装置中的单元是程序模块。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信装置中的单元通过硬件或固件实现。第三方面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具体细节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选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所述装置设于射频单元,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于基带单元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指示所述射频单元使用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自动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基带单元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指示所述射频单元在指定时间使用第二参数发送指定序列,所述指定序列用于供所述基带单元进行干扰检测,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与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 束覆盖方向不同;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消息,在所述指定时间使用所述第二参数发送所述指定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基带单元的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指示所述射频单元停止发送所述校正序列,所述校正序列用于对所述射频单元的传输通道进行校正;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消息,停止发送所述校正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方面提供的通信装置中的单元通过软件实现,通信装置中的单元是程序模块。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信装置中的单元通过硬件或固件实现。第四方面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具体细节可参见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选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条计算机程序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使所述通信装置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选方式所提供的方法。第五方面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具体细节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选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条计算机程序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使所述通信装置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选方式所提供的方法。第六方面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具体细节可参见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选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选方式所提供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选方式所提供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计算机加载并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选方式所提供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计算机加载并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选方式所提供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该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选方式所提供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该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选方式所提供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以及上述第四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或者,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五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以及上述第六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eCPRI协议定义的分布式基站中前传网络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规避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传递参数的时间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500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600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700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些术语概念做解释说明。
(1)大气波导(atmosphere duct)干扰
大气波导是一种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大气对电磁波折射的效应。在大气波导效应下,电磁波好像在波导中传播一样,传播损耗很小(近似于自由空间传播),可以绕过地平面,实现超视距传输。当远处基站达到一定的基站高度级别,在存在大气波导现象的情况下,远处基站的大功率下行信号可以产生远距离传输到达近处基站。由于远距离传输时间超过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系统的上下行保护间隔,远处基站的下行信号在近处基站的接收时隙被近处基站收到,从而干扰了近处基站的上行接收,产生TDD系统的远距离同频干扰。
(2)干扰检测结果
干扰检测结果用于指示基站受到的外部干扰。可选地,干扰检测结果是针对大气波导干扰进行检测得到的结果,干扰检测结果用于指示由于大气波导的影响,相邻基站或者远端基站发射的无线信号对本基站产生的干扰。干扰检测结果包括干扰强度信息和/或干扰方向信息中至少一项。
(3)干扰强度信息
干扰强度信息用于指示基站受到的干扰的强度。干扰强度信息的数据形式包括很多种。可选地,干扰强度信息为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RSS)、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或者干扰信号的功率等。可替代地,干扰强度信息为干扰强度的级别,或者说量化后的干扰强度。
(4)干扰方向信息
干扰方向信息用于指示干扰方向。可选地,干扰方向信息指示干扰源所在的方向。或者,干扰方向信息指示干扰强度大于阈值的方向。干扰方向信息的具体数据形式包括很多种。例如,干扰方向信息是干扰源与参考方向(如水平方向或者正北方向)的夹角。又如,干扰方向信息是干扰源所在的空间栅格的标识。空间栅格相当于一个量化后的角度或者说一个角度区间。空间栅格是对以天线为中心的空间进行划分得到的。
(5)波束(beam)
波束是指天线阵列指向特定方向发射的无线信号。
(6)覆盖
覆盖也称覆盖空间,是指从天线打的方向看,从地面到天空的范围。
(7)波束赋形(beam forming,BF)
传统的单天线通信方式是基站与手机间单天线到单天线的电磁波传播,在没有物理调节的情况下,其天线辐射方位是固定的,导致同时同频可服务的用户数受限。而在波束赋形技术中,基站拥有多根天线,可以自动调节各个天线发射信号的相位,使其在手机接收点形成电磁波的有效叠加,产生更强的信号增益来克服损耗,从而达到提高接收信号强度的目的。打个比方,传统的单天线通信就像电灯泡,照亮整个房间。而波速赋形就像手电筒,光亮可以智能地汇集到目标位置上。并且,还可以根据目标的数目来构造手电筒的数目。通信系统中,天线的数目越多、规模越大,波束赋形能够发挥的作用也就越明显。进入5G时代后,随着天线阵列从一维扩展到二维,波束赋形技术演进为三维(3-dimension,3D)波束赋形,能够同时控制天线方向图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形状。3D波束赋形使基站针对用户在空间的不同分布,将信号更加精准地指向目标用户。
(8)波束赋形矩阵
波束赋形矩阵是一种支持天线阵列产生特定波束的参数,这里的特定波束包括而不限于特定方向的波束、特定形状的波束、特定功率(或者说能量)的波束。
可选地,波束赋形矩阵是权值矩阵,也就是说,波束赋形矩阵中的每个元素是一个权重,权重用于与天线接收和/或发射的无线信号进行矢量相乘,也就是所谓的“对天线加权”。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权值矩阵替换为其他用于实现波束赋形的参数,例如方向矢量(steering vector)、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的预编码矩阵、天线端口的信号幅度、相位等。
(9)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
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用于在预先保存的一组波束赋形矩阵中查找对应的波束赋形矩阵。索引的形式包括而不限于编号、名称等。
(10)小区(cell)
小区是指在移动网络系统中由信号覆盖区域划分出的区域。小区可以是六边形,正方形,圆形或其它的一些形状,通常是六角蜂窝状。
(11)下倾角(downtilt)
下倾角是指天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12)下倾角的变化量(即△下倾角,也称delta下倾角值)
下倾角的变化量是指下倾角的新的值与下倾角的旧的值的差值。例如,下倾角的值原本是2°,对下倾角进行调整后,下倾角的新的值为3°,那么下倾角的变化量是1°。
(13)步进值
步进值也称步长(step size),是指每次调整的幅度。
(14)无线帧(radio frame,或称为系统帧,system frame)
在移动通信中,数据在无线网络中是以帧为单位进行传输的。一个无线帧相当于一个数据发送周期,或者说数据传输的时间单位。在5G(the fifth generation)和LTE中,一个无线帧占10ms。
(15)帧号
帧号即无线帧的编号,帧号是用于标识无线帧的信息。例如,帧号为0~1023(1024制式)。
(16)子帧(subframe)
子帧是比无线帧更小的时间单位,一个无线帧包括多个子帧。例如,在LTE中,一个无线帧包括10个子帧,每个子帧为1毫秒(millisecond,ms),每个子帧的时长等于1个传输时间间隔(transport time internal,TTI)。一个子帧包含多个时隙(slot)。
(17)子帧号
子帧号即子帧的编号,子帧号用于标识一个无线帧中对应的子帧。例如,在LTE中,一个无线帧包括10个子帧,10个子帧的子帧号依次为0~9。
(18)指定序列
指定序列是指用于进行干扰检测的序列。指定序列是任意与业务数据不同的序列。例如,指定序列是训练序列、伪随机序列、前导序列等。例如,指定序列是m序列、GOLD序列、ZC(Zadoff-Chu)序列等。
基于指定序列进行干扰检测的实现方式的基本流程通常是:基站A和基站B预先保存指定序列,基站A发送包含指定序列的无线信号,基站B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以及本地保存的指定序列进行自相关计算和/或互相关计算,如果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与本地保存的指定序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大于阈值,则基站B确定基站A对基站B造成了干扰。可选地,在基站A发送包含指定序列的无线信号的同时,基站B也发送包含指定序列的无线信号。基站A采用同理地方式检测基站B是否对基站A造成干扰。
(19)通道校正
通道校正是指跟踪和补偿通道时延及其幅/相特性,从而让传输通道与参考通道的幅/相特性趋于一致,减少通道的误差,满足系统的精度要求。
(20)校正序列
所述校正序列用于对所述射频单元的传输通道进行校正。可选地,校正序列预先保存在基带单元中,例如,校正序列为训练序列或参考信号序列例如2048点Golay序列。或者,校正序列由基带单元根据小区标识生成。
(21)基站
基站是指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安装于固定位置的无线通信站点,基站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无线覆盖,支持终端与核心网之间的通信。基站包括而不限于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新空口(New Radio,NR)等5G网络中的基站(gNodeB,gNB)等。基站的物理结构主要包含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U)和射频单元(Radio Unit,RU)。
(22)基带单元
BU是指具有基带信号处理功能和/或管理RU功能的模块或装置。基带信号处理例如信道编码、复用、调制、扩频、对载波的功率进行限幅、取消功率的限幅等等。示例性地,BU为室内基带处理单元(baseband unit,BBU)、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等。
(23)射频单元
RU是指具有中频信号、射频信号或者中射频信号处理功能的模块或装置。例如,RU是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或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等。
(24)分布式基站(distributed base station,DBS)
分布式基站是指基带单元和射频单元分离部署的基站。分布式基站的核心构思是,将传统的宏基站设备按照功能划分为两个功能模块,其中把基站的基带、主控、传输、时钟等功能集成在一个基带单元(通常称为BU或者BBU)的模块上,基带单元体积小、安装位置非常灵活;把收发信机、功放等中射频功能集成在另外一个射频单元(通常称为RU)上,射频单元安装在天线端。射频单元与基带单元之间通过光纤连接,形成分布式基站。
(25)CU和DU
5G网络中将BBU演进为CU和DU这两个实体。CU主要用于承担非实时性功能,如高层协议栈的处理,例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可选地,CU还用于承担部分核心网的功能以及边缘应用业务。DU主要用于承担BBU中实时性功能,例如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功能模块。
(26)AAU
RRU和无源天线集成在一起形成了AAU。AAU用于实现RRU的功能和天线的功能。可选地,AAU还用于实现BBU中部分物理层的功能。
(27)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CPRI)
CPRI是一种BBU和RRU之间的接口标准,用于取代传统的同轴电缆连接。CPRI协议提供了蜂窝无线网络中无线设备控制(radio equipment control,REC)和无线设备(radio equipment,RE)之间的通信接口规范。REC的典型实例为BBU,RE的典型实例为RRU。CPRI是一种基于线缆直连的接口标准,采用TDM的方式实现数据复用,需要独占传输带宽,并定义了用户、控制和管理及同步三类数据流,其中用户面数据流用于传输量化后的RRU天线的IQ调制(I是同相(in-phase),Q是正交(quadrature))的信号。
(28)eCPRI
eCPRI是一种由CPRI演进而来的接口标准。eCPRI协议定义了通过前传网络(fronthaul network)连接eCPRI REC(eREC)和eCPRI RE(eRE)的规范。eREC典型实例为BBU,eRE的典型实例为AAU或RRU。与CPRI不同,eCPRI是一种基于包的接口标准,并不规定网络实现形式,可以依托任意网络实现,如以太网、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OTN)等。eCPRI基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定义的BBU-RRU切分方式提出了几种划分形式的参考,通过把部分或全部物理层功能划分到RRU中实现,使得BBU和RRU之间传递的数据由天线上的IQ信号变为调制符号(IID)、编码比特序列(ID)乃至原始数据比特(D)。相对于CPRI而言,eCPRI有助于减少基带单元和射频单元之间的传输带宽,从而满足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ple-in multiple out,massive MIMO)等大带宽多天线业务对带宽资源的需求。
(29)前传接口以及前传网络
前传接口是指基带单元与射频单元之间的通信接口。前传接口包括而不限于CPRI或者eCPRI。当然,前传接口也可能是由CPRI或者eCPRI演进而来的其他接口。前传网络即基带单元和射频单元之间的网络。图1是eCPRI协议定义的分布式基站中前传网络的示意图,如 图1所示,前传网络为eREC(即BBU等基带单元)和eRE(即AAU、RRU等射频单元)之间的网络。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所基于的通信协议架构举例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eCPRI协议的架构图。图1示出了eCPRI协议在协议栈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eCPRI协议与应用层标准的协议栈(如HTTP协议、FTP协议等)在协议栈中处于同一层次。
eCPRI协议底层的传输层协议可选地是TCP/IP协议,或者是以太网MAC层协议。也就是说,从报文格式的角度来看,一个eCPRI消息外层封装的报文头可能是UDP头或者TCP头,也可能跳过TCP/IP协议栈,直接在eCPRI消息外层封装MAC以太网帧头。
eCPRI协议提供了三种接口。如图1所示,eCPRI协议提供了用户面(user plane,简称U面,也称数据面)接口、同步面(synchronization plane,简称S面)接口和控制与管理面(control&management plane,简称C&M面或C面)接口。
用户面接口用于传输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业务数据,如IQ数据,即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调制后的采样数据。可选地,用户面接口还用于传输与业务数据相关的实时控制数据。
同步面接口用于传输BBU与RRU之间数据的同步和定时信息。
控制与管理面接口用于传输BBU对RRU的操作维护管理(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OAM)操作、维护、管理数据。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举例说明。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图2所示的场景包括基带单元21、射频单元22和天线23。
可选地,结合图1来看,图2中的基带单元21为图1中的eREC。图2中的射频单元22为图1中的eRE。图2中基带单元21的前传接口211以及射频单元22的前传接口221均为eCPRI。图2中基带单元21的前传接口211、射频单元22的前传接口221包括而不限于图1中的U面接口、S面接口或者C&M面接口。
基带单元21用于基于基站受到的干扰情况,判决是否调整基站的波束覆盖方向,将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如下倾角、波束赋形矩阵等)传递到射频单元22。可选地,基带单元21具体用于决策波束覆盖方向调整的时机、调整的量、调整的时长等,将调整的时机、调整的量、调整的时长相关的参数传递到射频单元22。可选地,基带单元21还用于基于从射频单元22接收到的上行信号,检测基站被相邻基站或者远端基站干扰的情况。
射频单元22用于基于从基带单元21接收的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自动调整天线23的波束覆盖方向。
天线23用于在射频单元22的控制下,形成指定方向的波束覆盖。
例如,如图2所示,基带单元21将下倾角通过前传接口211传递给射频单元22,射频单元22根据从前传接口221接收到的下倾角向天线23发送指令,指令携带了从基带单元21接收的下倾角。天线23执行从射频单元22接收的指令,将下倾角调整至指令中携带的下倾角,使得天线23产生的波束覆盖方向调整至基带单元21指定的方向。
基带单元21和射频单元22通过前传网络连接。该前传网络包括而不限于有线网络或者无线网络,该前传网络包括而不限于TCP/IP网络、以太网或私有网络,前传网络在实现时基于的硬件包括而不限于光纤、馈线、交换机、路由器等。
射频单元22和天线23通过馈线或者光纤连接。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流程举例说明。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规避方法的流程图。图3所示方法的交互主体包括基带单元和射频单元。
可选地,结合图1来看,图3所示方法基于图1所示的通信协议架构。图3中的基带单元为图1中的eREC。图3中的射频单元22为图1中的eRE。图3所示方法中射频单元和基带单元之间的消息通过图1中U面接口、C&M面接口或者S面接口传输。
可选地,结合图2来看,图3所示方法所基于的网络部署场景如上述图2所示,图3所示方法中的基带单元为图2中的基带单元21,图3所示方法中的射频单元22为图2中的射频单元22。
图3所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301至步骤S305。
S301、基带单元基于干扰检测结果获取第一参数。
干扰检测结果的概念可参考前文术语概念解释部分(2)的描述。基带单元如何获得干扰检测结果包括多种方式,下面结合实现方式1至实现方式3对获得干扰检测结果的实现方式举例说明。
实现方式1、基带单元根据射频单元接收的上行信号确定干扰检测结果。
实现方式1是一种是盲检测的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射频单元将接收到的上行信号发送给基带单元。基带单元从射频单元接收到上行信号后,基带单元根据上行信号测量基站受到的干扰,得到干扰检测结果。例如,基带单元检测无业务数据发送的时间段内上行信号的强度。如果上行信号的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底噪强度,且上行信号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出功率递减的特征,则确定基站受到了相邻基站或者远端基站的干扰。
实现方式2、基带单元基于指定序列确定干扰检测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本基站的射频单元发送包含指定序列的无线信号;本基站的基带单元检测指定位置的信号,进行相关和/或互相关,得到自己的被干扰情况(即上述干扰检测结果)。
实现方式3、基带单元从射频单元接收干扰检测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射频单元接收到上行信号后,射频单元基于上行信号测量基站受到的干扰,得到干扰检测结果。射频单元将干扰检测结果发送给基带单元。基带单元接收射频单元发送的干扰检测结果。
第一参数是一种与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第一参数的类型包括多种情况,下面对第一参数的类型举例说明。
可选地,第一参数为空域维度的参数,即天线的参数。例如,第一参数为天线的下倾角。或者,第一参数为波束赋形矩阵。
可替代地,第一参数为下倾角之外其他能够指示天线角度的参数,例如天线的仰角、方位角、波瓣角、半功率角等。
可替代地,第一参数为波束赋形矩阵之外其他用于支持波束赋形的参数,例如方向矢量、预编码矩阵、天线端口的信号幅度、相位等。
可替代地,第一参数为天线的辐射能量相关的参数,如天线的发射功率或者增益等。
下倾角和波束赋形矩阵这两种参数的选择规则,也即是第一参数的类型的确定方式包括多种具体实现方式,下面对下倾角和波束赋形矩阵的选择规则举例说明。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如果天线是大规模的天线阵列,那么采用调整波束赋形矩阵的方式来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如果天线的规模较小,那么采用调整下倾角的方式来调整波束覆盖方向。示例性地,基带单元保存天线的硬件类型信息。当基带单元基于干扰检测结果确定要调整波束覆盖方向时,基带单元根据硬件类型信息判断天线是否是大规模的天线阵列。如果硬件类型信息指示天线是大规模的天线阵列,那么基带单元选择波束赋形矩阵作为上述第一参数。如果硬件类型信息指示天线不是大规模的天线阵列,那么基带单元选择下倾角作为上述第一参数。通过这种实现方式,支持根据不同类型的硬件灵活决策波束覆盖方向的调整方式。可选地,天线的规模大小根据是否支持massive MIMO技术定义。示例性地,大规模天线阵列是指天线的数目达到16、32、64、128或者更多数目。
可选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避开干扰方向。示意性的,天线原始的波束覆盖方向是从第k层楼到第m层楼,基带单元通过干扰检测确定干扰方向来自第m层楼,根据该干扰检测结果确定了第一参数,该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是从第k层楼到第m-1层楼,由于波束覆盖方向避免第m层楼方向的干扰信号进入基站,也即是避开了干扰方向的信号,从而避免基站受到干扰。
基带单元如何确定第一参数包括多种实现方式,下面结合实现方式I至实现方式Ⅳ对第一参数的确定方式举例说明。
实现方式I、基带单元基于历史使用的参数值以及步进值确定第一参数。
以下倾角的情况为例,例如,基带单元历史使用的下倾角1是X°,步进值是k°,基带单元基于历史使用的下倾角1以及步进值确定了下倾角2,下倾角2的值是(X-k)°,下倾角2即上述第一参数。
以波束赋形矩阵的情况为例,例如,基带单元历史使用的波束赋形矩阵1指向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是m瓦特,步进值是k瓦特,基带单元基于历史使用的波束赋形矩阵1以及步进值获取了波束赋形矩阵2,波束赋形矩阵2指向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是(m-k)瓦特,波束赋形矩阵2即上述第一参数。
基带单元使用的步进值涉及多种实现方式,下面结合情况I-1和情况I-2对步进值的实现方式举例说明。
实现方式I-1、步进值与干扰强度相关。
例如,步进值与干扰强度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即,干扰强度越大,对应的步进值越大。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基带单元保存干扰强度与步进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基带单元获得干扰强度信息后,基带单元根据预先保存的对应关系,选择干扰强度信息对应的步进值。其中,干扰强度与步进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为映射表,或者为数学函数。
实现方式I-2、步进值是固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基带单元上保存一个步进值,每当需要调整波束覆盖方向时,基带单元都根据保存的这个步进值确定调整后的参数。可选地,上述步进值是网络管理员预先 设定的参数。
实现方式II、基带单元基于干扰方向信息确定第一参数。
可选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中指向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为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基带单元将以指向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为0作为约束条件,根据该约束条件,采用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确定第一参数。
可选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中指向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小于历史时间段指向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也即是,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中指向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小于历史所使用的波束矩阵对应的指向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基带单元将指向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小于历史时间段指向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作为约束条件,根据该约束条件采用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确定第一参数。
实现方式III、基带单元采用尝试和收敛的方式确定第一参数。
以下倾角为例,基带单元上保存下倾角的调整范围,基带单元依次尝试使用该调整范围内的每个下倾角调整波束覆盖方向,直至下倾角达到预设的最大下倾角为止,或者直至干扰强度小于阈值为止。
实现方式Ⅳ、基带单元从基站之外的指定网元接收第一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基带单元将干扰检测结果发送给基站之外的指定网元,该指定网元包括而不限于网管设备、控制面设备、终端、核心网等等。指定网元根据干扰检测结果确定第一参数,将第一参数发送给基带单元。基带单元从指定网元接收第一参数。
S302、基带单元基于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
第一消息指示射频单元使用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可选地,第一消息为前传接口消息。第一消息所基于的接口协议类型包括多种实现方式。例如,第一消息为CPRI消息;又如,第一消息为eCPRI消息。可替代地,第一消息为CPRI和eCPRI之外其他前传接口协议中规定的消息,比如,第一消息是由eCPRI演进而来的下一代接口协议中定义的消息。
第一消息的内容包括多种实现方式,下面结合三个方面对第一消息可能包含的内容举例说明。
第一方面、调整波束覆盖方向的时间点
例如,上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时间信息,第一时间信息指示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间点。以调整下倾角的情况为例,第一时间信息指示射频单元在何时采用新的下倾角(第一参数),或者说在何时将天线的下倾角调整为新的下倾角(第一参数)。
第一时间信息的具体形式包括多种实现方式,下面结合实现方式1至实现方式3对第一时间信息可能采用的实现方式举例说明。
实现方式1、第一时间信息包括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帧号和/或子帧号。
例如,第一消息包括帧号m和子帧号n,第一消息指示射频单元在帧号为m的无线帧中子帧号为n时使用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其中,m和n为大于或等于0的正整数。
又如,第一消息包括帧号m,第一消息指示射频单元在帧号为m的无线帧中的指定子帧(如第一个子帧、最后一个子帧或者其他默认子帧)时使用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又如,第一消息包括子帧号n,第一消息指示射频单元在当前的无线帧中子帧号为n时使用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实现方式2、将实现方式1中的帧号、子帧号替换为其他能够标识一个无线帧中指定时间段的信息,例如比子帧更细粒度的时间单位的编号,比如时隙的编号、子时隙的编号、迷你时隙(mini-slot)的编号等,从而让波束覆盖方向的调整时间更加精细。
实现方式3、将实现方式1中的帧号、子帧号替换为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间点的时间戳,比如第一时间信息的形式是**年**月**日**分**秒。
第二方面、调整后的波束覆盖方向的生效时长
例如,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时长信息,第一时长信息指示第一参数持续生效的时间长度。
第一时长信息的具体形式包括多种实现方式,下面结合实现方式1至实现方式3对第一时长信息可能采用的实现方式举例说明。
实现方式1、第一时长信息包括第一参数持续生效的TTI数量,或者第一参数持续生效的时隙数量,或者第一参数持续生效的无线帧数量。
以波束赋形矩阵的情况为例,例如,第一时长信息包括TTI数量m(第一时长信息)和波束赋形矩阵k的索引,第一时长信息指示射频单元波束赋形矩阵k持续生效m个TTI。其中,m和k为大于或等于0的正整数。
可替代地,实现方式1中的TTI数量、时隙数量、无线帧数量等替换为无线通信中数据传输相关的其他时间单位,如子时隙数量、半时隙数量、迷你时隙数量等等。
实现方式2、第一时长信息包括第一参数持续生效的秒数量、分钟数量、小时数量或者毫秒数量。
以波束赋形矩阵的情况为例,例如,第一时长信息包括分钟数量m(第一时长信息)和波束赋形矩阵k的索引,第一时长信息指示射频单元波束赋形矩阵k持续生效m分钟。其中,m和k为大于或等于0的正整数。
实现方式3、第一时长信息指示第一参数结束生效的时间点。
例如,第一时长信息为第一参数结束生效的帧号、子帧号、时隙的编号或者子时隙的编号,又如第一时长信息为第一参数结束生效的时间点的时间戳等。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基带单元产生的上述第一消息包括两种表示时间的信息,一种表示时间的信息(即上述第一时间信息)指示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间点为时间点1,另一种表示时间的信息(即上述第一时长信息)指示第一参数结束生效的时间点为时间点2,射频单元接收到第一消息后,在时间点1开始使用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并进行计时,当时间到达时间点2时停止使用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第三方面、调整后的波束覆盖方向对应的参数值
调整后的下倾角的值的形式包括多种实现方式,下面结合情况1和情况2对调整后的下倾角的值的可能形式举例说明。
情况1、调整下倾角
情况1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而不限于下述实现方式A至实现方式C。
实现方式A、第一消息包括调整后的下倾角的值。
例如,第一消息包括m°,第一消息指示射频单元将天线下倾角调整至m°。
实现方式B、第一消息包括调整后的下倾角与调整前的下倾角的变化量。
例如,原始的天线下倾角是k°,第一消息包括m°,第一消息指示射频单元将天线下倾角调整至(k-m)°。
实现方式C、第一消息包括调整后的下倾角的索引。
例如,基带单元将下倾角的取值范围划分为多个区间,为每个区间的下倾角分配一个对应的索引,从而将下倾角量化,然后在第一消息中携带调整后的下倾角的索引。
情况2、调整波束赋形矩阵
情况2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而不限于下述实现方式A至实现方式C。
实现方式A、第一消息包括调整后的波束赋形矩阵的值。
例如,第一消息包括调整后的波束赋形矩阵中每行每列的权值。
实现方式B、第一消息包括调整后的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
实现方式C、第一消息包括调整后的波束赋形矩阵中每个子矩阵的值,或者,第一消息包括调整后的波束赋形矩阵中每个子矩阵的索引。
S303、基带单元向射频单元发送第一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带单元通过前传接口将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传递给射频单元。也即是,基带单元通过前传接口发送上述第一消息。例如,射频单元通过CPRI接口或者eCPRI接口发送第一消息。
基带单元选用哪种前传接口来传递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包括多种具体实现方式,下面结合实现方式1和实现方式2对传递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可能采用的实现方式举例说明。
实现方式1、所述基带单元采用控制面接口传递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
例如,上述第一消息的类型是控制面消息,所述基带单元通过控制面接口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实现方式2、所述基带单元采用数据面接口传递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
例如,上述第一消息的类型是数据面消息,所述基带单元通过数据面接口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可选地,基带单元提前一定时间传递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这里的提前是指基带单元发送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的时间点早于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间点。提前传递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是,基带单元根据预期的生效时间点确定发送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的时间点。例如,在发送包含第一时间信息的第一消息时,基带单元根据第一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点确定第一消息的发送时间点,所述第一消息的发送时间点早于所述第一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点。
基带单元具体如何确定何时传递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包括多种实现方式,下面结合图4举例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带单元根据参数预期的生效时间点、射频单元的消息处理时长和前传接口的传输时延确定传递参数的时间。
射频单元的消息处理时长是指射频单元从基带单元接收到消息后,射频单元内部解析处理消息所需耗费的时间长度。示例性地,射频单元的消息处理时长的取值范围是1至10毫秒。
基带单元如何获取射频单元的消息处理时长包括多种实现方式。可选地,基带单元预先保存射频单元的消息处理时长。例如,基带单元上存储有射频单元的属性信息。射频单元的属性信息例如来自于配置文件。基带单元从射频单元的属性信息中获得射频单元的消息处理时长。可替代地,基带单元向射频单元发送信息获取请求,射频单元响应于信息获取请求, 将消息处理时长发送给基带单元,基带单元从射频单元接收射频单元的消息处理时长。
前传接口的传输时延是指从基带单元将消息发送出去到消息到达射频单元之间的时间差。示例性地,控制面接口的传输时延可能达到毫秒级或者秒级。数据面的传输时延可能为毫秒级或者在1毫秒的时间范围内。
基带单元如何获取前传接口的传输时延包括多种实现方式。可选地,基带单元预先保存前传接口的传输时延。可替代地,基带单元自动测量前传接口的传输时延。比如说,基带单元通过前传接口发送一个测试消息,射频单元记录测试消息的接收时间点,并将接收时间点通知给射频单元,射频单元根据测试消息的发送时间点以及接收时间点计算出上述传输时延。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在采用控制面接口传递参数时,基带单元根据射频单元对控制面消息的处理时长和控制面接口的传输时延确定传递参数的时间。在采用数据面接口传递参数时,基带单元根据射频单元对数据面消息的处理时长和数据面接口的传输时延确定传递参数的时间。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传递参数的时间的示意图。图4中,t0是对第一消息的发送时间点(传递参数的时间)的举例说明,△t1是对射频单元的消息处理时长的举例说明,t3是对参数预期的生效时间点(第一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点)的举例说明,△t2是对前传接口的传输时延的举例说明。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消息的发送时间点与所述第一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点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所述射频单元的消息处理时长和所述前传接口的传输时延的和值。
上述实现方式达到的效果包括而不限于,考虑到射频单元内部处理消息需要耗费一定时间,消息在射频单元和基带单元之间的路径上传输时也需要耗费一定时间,基带单元采用上述实现方式来确定传递参数的时间,相当于为后续射频单元处理消息的过程以及消息沿途传输过程提前留出了时间,从而保证射频单元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波束覆盖方向的调整,避免射频单元来不及调整。
S304、射频单元接收来自于基带单元的第一消息。
S305、射频单元根据第一消息使用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射频单元获得第一参数的过程可选地包括:射频单元基于前传接口的协议栈(如eCPRI协议栈或CPRI协议栈)对第一消息进行解析,射频单元从第一消息的消息体(或者说载荷字段)中获得第一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射频单元根据第一消息自动调整波束覆盖方向,而无需依赖于人工配置操作。射频单元如何自动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包括多种具体实现方式,下面结合实现方式1和实现方式3对自动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可能采用的实现方式举例说明。
实现方式1、射频单元自动将波束覆盖方向调整至基带单元指示的方向。
下面结合实现方式1-1和实现方式1-2,分别描述下倾角的情况以及波束赋形矩阵的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如果基带单元检测到干扰存在,则基带单元指示射频单元下压下倾角。如果基带单元检测到干扰消失,则基带单元指示射频单元上调下倾角。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射频单元根据第一消息确定基带单元指示的下倾角的值。射频单元根据基带单元指示的下倾角的值,生成并向天线发送调整指令,调整指令包含基带单元指示的下倾角的值。天线响应于射频单元的调整指令,将下倾角调整为基带单元指示的下倾 角的值。其中,在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干扰存在的情况下,第一消息中下倾角的值大于原始的下倾角的值。在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干扰消失的情况下,第一消息中下倾角的值小于原始的下倾角的值。
射频单元如何确定基带单元指示的下倾角的值包括多种实现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消息本身携带了基带单元指示的下倾角的值,射频单元解析第一消息获得第一消息携带的下倾角的值。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消息携带下倾角的变化量,射频单元解析第一消息获得第一消息携带的下倾角的变化量,射频单元对当前时间点下倾角的值与第一消息携带的变化量进行作差或者求和,得到下倾角的值。
在以上实现方式1-1中,通过在有干扰时下压下倾角,避开干扰方向的信号进入基站,从而避开了干扰。
实现方式1-2、射频单元将波束赋形矩阵更新为基带单元指示的波束赋形矩阵。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射频单元根据第一消息确定基带单元指示的波束赋形矩阵的值。射频单元将天线的波束赋形矩阵的值更新为基带单元指示的波束赋形矩阵的值,使用更新后的波束赋形矩阵接收和/或发送数据。
射频单元如何确定基带单元指示的波束赋形矩阵的值包括多种实现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消息本身携带了基带单元指示的波束赋形矩阵的值,射频单元解析第一消息获得第一消息携带的波束赋形矩阵的值。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消息携带调整后的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射频单元解析第一消息获得第一消息携带的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射频单元从保存的波束赋形矩阵的值与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之间的对应关系中,查询该索引对应的波束赋形矩阵的值。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基带单元将波束赋形矩阵的值更新为基带单元指示的波束赋形矩阵的值之后,天线发射和/或接收的各个波束中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的能量为0。使用波束赋形矩阵的一种可能实现为,当天线接收到信号后,射频单元先对调整后的波束赋形矩阵与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乘法运算,再根据与矩阵作相乘后的信号进行进一步信号处理。由于指向干扰方向的波束的能量为0,相当于干扰方向的信号强度为0,没有信号强度,自然也就没有干扰,从而实现避开干扰方向。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基带单元将波束赋形矩阵的值更新为基带单元指示的波束赋形矩阵的值之后,天线发射和/或接收的各个波束中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的能量小于历史时间段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使用波束赋形矩阵的一种可能实现为,当天线接收到信号后,射频单元先对调整后的波束赋形矩阵与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乘法运算,再根据与矩阵作相乘后的信号进行进一步信号处理。由于指向干扰方向的波束的能量小于历史时间段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相当于干扰方向的信号强度减小,从而一定程度降低干扰的影响,同时保证干扰方向上仍然能够收发业务数据。
实现方式2、射频单元在基带单元指示的时间点自动启动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射频单元从第一消息中获得第一时间信息。射频单元根据第一时间信息,确定基带单元指示的第一参数的生效时间点。当时间到达基带单元指示的生效时间点时,射频单元将波束覆盖方向调整至基带单元指示的方向。
实现方式3、射频单元在基带单元指示的生效时长结束时,自动将波束覆盖方向调整回原始的方向。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射频单元从第一消息中获得第一时长信息。射频单元根据第一时长信息,确定基带单元指示的第一参数的生效时长。当第一参数实际生效的时长到达基带单元指示的生效时长时,射频单元将波束覆盖方向调整回第一参数生效前的波束覆盖方向。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基于干扰检测的结果,在基带单元和射频单元之间动态地传递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从而以空域的维度规避干扰。一方面,由于充分利用无线空口的空域资源来规避干扰,而无需牺牲无线空口的时域资源和频域资源,因此减轻了规避干扰对业务性能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基站的业务性能。另一方面,支持射频单元自动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因此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工调整覆盖方向的方案中时延过长、效率低下、可能带来性能损失的问题,能够更加快速地、更加高效地调整覆盖方向。
图3所示方法可选地应用于规避大气波导干扰的场景。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调整波束覆盖方向的流程是因为大气波导干扰的影响而触发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当检测到大气波导干扰存在时,进入波束覆盖方向的调整流程。例如,响应于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存在,基带单元基于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当检测到大气波导干扰消失时,进入波束覆盖方向的调整流程。例如,响应于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消失,基带单元基于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当检测到大气波导干扰强度变小时,进入波束覆盖方向的调整流程。例如,响应于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的强度变小,基带单元基于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当检测到大气波导干扰强度方向发生变化时,进入波束覆盖方向的调整流程。例如,响应于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的方向发生变化,基带单元基于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干扰检测具体是针对大气波导干扰进行检测。例如,基带单元进行干扰检测时,会考虑大气波导干扰相关的特征。比如说,基带单元在使用上行信号进行干扰检测的基础上,还使用当前时间点当前地理位置的天气信息和/或已知的受大气波导干扰的小区的特征,综合上行信号、天气信息和已知的受大气波导干扰的小区的特征进行干扰检测。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支持波束覆盖方向的自动回调,即将波束覆盖方向恢复为调整前原始的波束覆盖方向。如何执行波束覆盖方向的回调包括多种实现方式,下面结合场景一和场景二对波束覆盖方向的回调流程举例说明。
场景一、在射频单元发送干扰检测所需使用的指定序列时,基带单元指示射频单元将波束覆盖方向恢复为原始的波束覆盖方向。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基带单元生成第二消息。基带单元向射频单元发送第二消息。射频单元接收来自于基带单元的第二消息。射频单元根据第二消息,在指定时间使用第二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并发送指定序列。
第二消息指示射频单元在指定时间使用第二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指定时间为射频单元发送指定序列的时间,例如,指定时间是特定无线帧中特定无线子帧中的特定时间点。
第二参数是一种与波束覆盖方向相关的参数。与第一参数相区别的是,第二参数对应的 波束覆盖方向与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不同。可选地,第二参数为第一参数生效前使用的原始参数,第二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为第一参数生效前的原始波束覆盖方向。
例如,天线原始的下倾角是k°,当检测到干扰存在时,将下倾角从k°调整为m°,当需要发送检测干扰的指定序列时,将下倾角从m°重新调整回k°。在这个例子中,第一参数为下倾角m°,第二参数为下倾角k°。
可选地,第二参数包括下倾角,第二消息包括下倾角的值或者下倾角的变化量。
可选地,第二参数包括波束赋形矩阵,第二消息包括波束赋形矩阵的值或者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
可选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时间信息,第二时间信息指示第二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间点。例如,第二时间信息包括第二参数开始生效的帧号和/或子帧号。
可选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时长信息,第二时长信息指示第二参数持续生效的时间长度。
可选地,第二消息为CPRI消息或者eCPRI消息。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考虑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后可能无法继续接收到干扰信号,因此通过在发送指定序列时恢复到原始的波束覆盖方向,帮助基带单元持续基于指定序列进行干扰检测。
以上重点说明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的不同之处,第二参数与第一参数的不同之处,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之间相同相似的特征可互相参考,第二参数与第一参数之间相同相似的特征可互相参考。
场景二、在基站受到的干扰强度变小或者干扰方向发生变化时,基带单元指示射频单元将波束覆盖方向恢复为原始的波束覆盖方向。
场景二下基带单元与射频单元的通信流程与图3所示方法类似。相区别的是,将图3所示方法中第一参数的值从避开干扰方向的值替换为历史使用的参数值,使得波束覆盖方向恢复为原始的波束覆盖方向。
可选地,如果指定时间与校正序列的发送时间处于同一时间段,基带单元生成第三消息,第三消息指示射频单元停止发送校正序列。基带单元向射频单元发送第三消息。射频单元接收第三消息,根据第三消息停止发送校正序列。
指定时间与校正序列的发送时间处于同一时间段例如是指定序列与校正序列通过同一个无线帧发送。
考虑到用于干扰检测的指定序列和用于通道校正的校正序列在时域上可能有冲突,比如指定序列和校正序列刚好通过同一个无线帧发送,造成接收端难以正确接收指定序列和校正序列,而通过上述实现方式,使得指定序列和校正序列的发送时间要错开,提高传输指定序列和校正序列的成功率。
可选地,基带单元还指示射频单元在指定序列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参数的生效时间结束后,再发送校正序列。例如,上述第三消息还指示射频单元在第二参数的生效时间结束后重新发送校正序列。射频单元接收到第三消息后,射频单元根据第三消息,当第二参数的生效时间结束后,射频单元重新发送校正序列。
可选地,基带单元指示校正序列的发送时间点。例如,上述第三消息包括第三时间信息,第三时间信息指示发送校正序列的时间点。射频单元接收到第三消息后,射频单元在第三时 间信息指示的时间点发送校正序列。
可选地,第三消息包括使能标识,使能标识用于标识发送校正序列或者停止发送校正序列。射频单元接收到第三消息后,射频单元从第三消息获取使能标识,如果使能标识用于标识发送校正序列,则射频单元发送校正序列,如果使能标识用于标识停止发送校正序列,则射频单元停止发送校正序列。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以及一些具体实例,对上述方法实施例举例说明。
以下具体实例中,BBU是图3所示方法中的基带单元。RRU或AAU是图3所示方法中的射频单元。下倾角/波束覆盖矩阵是图3所示方法中的第一参数。
以下具体实例应用于规避大气波导干扰的场景。大气波导现象造成TDD系统内远距离小区间相互干扰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且随着天气变化,发生的日期,发生的具体时间点,持续时长不确定。
小区本身的覆盖方向,或者下倾角的调整往往仅考虑近端小区间的相互干扰,在初始建站时明确;或者在建站后,发现小区长期性能较差,通过手工重配置下倾角后,改善小区性能。在小区受到大气波导干扰时,性能下降严重,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有鉴于此,下述实例提供了一种能够实时快速自动调整小区覆盖方向的方法。在该方法中,BBU基于监控到的远端干扰情况,启动对下倾角/波束覆盖方向调整的判决。BBU基于决策,调整小区的下倾角/波束覆盖方向;为了保证部分信号的特殊要求,该方法支持下倾角/波束覆盖方向快速回调与重新调整。由BBU根据各业务信号的要求,决策调整的时机与调整量,并实时传递到RRU,进行快速调整。
BBU用于执行以下步骤(1)至步骤(6)。
步骤(1)BBU基于从RRU接收到的上行信号,进行上行干扰测量;若检测到上行时隙本基站受到相邻基站或者远端基站的干扰,BBU进入下倾角或者波束覆盖方向调整流程:下压或者上调下倾角,或者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其中,下倾角或波束覆盖方向的决策方式包括以下方式(1.1)和方式(1.2)。
方式(1.1)步进式,逐步尝试方法。
方式(1.2)BBU基于上行测量到的干扰方向(基于波束成形,在各个波束方向上测量干扰强度),调整下倾角/波束覆盖方向,避开干扰方向。
步骤(2)BBU通过前传接口,调整下行时隙以及上行时隙的下倾角或者波束覆盖方向。涉及到的信元包括:生效帧号、子帧号、delta下倾角值或者下倾角值,波束赋形矩阵索引或者具体波束赋形矩阵。
步骤(3)为了保证干扰检测能持续,BBU通过前传接口,指示RRU在特定无线帧号、子帧号的特定位置发送指定的特殊序列,同时,BBU指示RRU在此时刻采用原始下倾角,以及该下倾角的持续生效时间长度。
涉及到的信元包括:生效帧号、子帧号、delta下倾角值或者下倾角值,波束赋形矩阵索引或者具体波束赋形矩阵、生效时长。
以上步骤(3)可替换为以下步骤(3.1)。
步骤(3.1)BBU也可以仅指示RRU需要采用的最新下倾角,相对步骤(3)中所涉及的信元,即:不携带生效时长。
步骤(4)如果通道校正序列也在此无线帧发送,BBU通过前传接口,实时通知RRU停止通道校正序列发送;并在特殊序列的下倾角生效时刻结束后,再发送校正序列;涉及到的信元包括:帧号、子帧号、校正序列发送使能/去使能。
以上步骤(4)可替换为以下步骤(4.1)。
步骤(4.1)与步骤(3.1)对应,BBU也可以单独指示校正序列的发送时刻。
步骤(5)与步骤(3.1)对应,待特殊序列发送完成后,BBU指示RRU采用新的下倾角。涉及到的信元同步骤(3)。
步骤(6)BBU持续基于上行信号以及特殊序列,监控基站被干扰情况,如果干扰变小或者干扰方向发生变化,则BBU通知AAU逐步回调下倾角或者波束覆盖方向,直到恢复原始覆盖方向。
如果干扰仍然较大,BBU继续下调下倾角或者波束覆盖方向;直到调整到预设的最大下倾角(需要保证本小区的基本覆盖)。涉及到的信元,同步骤(2)。
前传网络中传输上述各种信元包括而不限于下述实现方式1和实现方式2。
实现方式1、在数据面接口,BBU按TTI级的粒度,传递下倾角、波束覆盖方向、生效帧号、子帧号、生效时长到RRU端;为了保证RRU有时间进行调整,BBU会提前xx毫秒通知RRU。
实现方式2、在控制面接口中,BBU在生效时刻前,传递对应的信元到RRU;相对于数据面接口,BBU会提前xx毫秒+控制面接口传输时长通知RRU。
RRU按照BBU的指示,在对应的帧号、子帧号,按照指定的生效时长,调整下倾角或波束覆盖方向。
实例1
对于不支持三维波束赋形的RRU类型,BBU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1)BBU基于从RRU接收到的上行信号,进行上行干扰测量;若检测到上行时隙本基站受到相邻基站或者远端基站的干扰,BBU进入下倾角调整流程:下压或者上调下倾角。
下倾角的决策方式包括:步进式,逐步尝试方法。
步骤(2)BBU通过前传接口,调整下行时隙以及上行时隙的下倾角;涉及到的信元包括:生效帧号、子帧号、delta下倾角值或者下倾角值。
步骤(3)为了保证干扰检测能持续,BBU通过前传接口,指示RRU在特定无线帧号、子帧号的特定位置发送指定的特殊序列。同时,BBU指示RRU在此时刻采用原始下倾角,以及该下倾角的持续生效时间长度。
涉及到的信元包括:生效帧号、子帧号、delta下倾角值或者下倾角值、生效时长。
以上步骤(3)可替换为以下步骤(3.1)。
步骤(3.1)BBU也可以仅指示RRU需要采用的最新下倾角,相对步骤(3)中所涉及的信元,即:不携带生效时长。
步骤(4)如果通道校正序列也在此无线帧发送,BBU通过前传接口,实时通知RRU停止通道校正序列发送;并在特殊序列的下倾角生效时刻结束后,再发送校正序列;涉及到的信元包括:帧号、子帧号、校正序列发送使能/去使能。
以上步骤(4)可替换为以下步骤(4.1)。
步骤(4.1)与步骤(3.1)对应,BBU也可以单独指示校正序列的发送时刻。
步骤(5)与步骤(3.1)对应,待特殊序列发送完成后,BBU指示RRU采用新的下倾角。涉及到的信元同步骤(3.1)。
步骤(6)BBU持续基于上行信号以及特殊序列,监控基站被干扰情况。如果干扰变小或者干扰方向发生变化,则BBU通知AAU逐步回调下倾角,直到恢复原始下倾角。
如果干扰仍然较大,则BBU继续下调下倾角,直到调整到预设的最大下倾角(需要保证本小区的基本覆盖)。涉及到的信元,同步骤(2)。
前传网络中传输上述各种信元包括而不限于下述实现方式1和实现方式2。
实现方式1、在数据面接口,BBU按TTI级的粒度,传递下倾角、生效帧号、子帧号、生效时长到RRU端;为了保证RRU有时间进行调整,BBU会提前xx毫秒通知RRU。
实现方式2、在控制面接口中,BBU在调整后的下倾角的生效时刻前,传递对应的信元到RRU;相对于数据面接口,BBU会提前xx毫秒+控制面接口传输时长通知RRU。
RRU按照BBU的指示,在对应的帧号、子帧号,按照指定的生效时长,调整下倾角。
上述实例1描述的方法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而不限于:由BBU实时收集业务情况,干扰特征,快速决策下倾角的调整方式,通过前传接口,实时传递到RRU,实现自适应快速调整。同时对于不同的信号采用不同的调整策略,满足不同的业务要求。本实施例通过实时快速自适应调整下倾角的方式,有效规避动态干扰。
实例2
对于支持三维波束赋形的RRU/AAU类型,BBU除了采用实例1的技术方案外,也可以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实例2中BBU执行下述步骤。
步骤(1)BBU基于从RRU或AAU接收到的上行信号,进行上行干扰测量;若检测到上行时隙本基站受到相邻基站或者远端基站的干扰,进入波束覆盖方向调整流程:基于干扰方向,选择新的覆盖类型。
新覆盖类型的选择方式:基于波束成形,测量在各个波束方向上的干扰强度,对于干扰强度较大的方向,对指向该方向的波束能量置0,使得RRU或AAU发送或接收时,避开干扰方向。
步骤(2)BBU通过前传接口,调整下行时隙以及上行时隙的波束覆盖方向;涉及到的信元包括:生效帧号、子帧号、波束赋形矩阵或者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值。
步骤(3)为了保证干扰检测能持续,BBU通过前传接口,指示RRU在特定无线帧号、子帧号的特定位置发送指定的特殊序列,同时,BBU指示RRU在此时刻采用原始波束赋形矩阵,以及原始波束赋形矩阵的持续生效时间长度。
涉及到的信元包括:生效帧号、子帧号、波束赋形矩阵或者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值、生效时长。
以上步骤(3)可替换为以下步骤(3.1)。
步骤(3.1)BBU也可以仅指示RRU需要采用的最新波束赋形矩阵,相对步骤(3)中所涉及的信元,即:不携带生效时长。
步骤(4)如果通道校正序列也在此无线帧发送,BBU通过前传接口,实时通知RRU停止通道校正序列发送;并在特殊序列的波束赋形矩阵生效时刻结束后,再发送校正序列;涉及到的信元包括:帧号、子帧号、校正序列发送使能/去使能。
以上步骤(4)可替换为以下步骤(4.1)。
步骤(4.1)与步骤(3.1)对应,BBU也可以单独指示校正序列的发送时刻。
步骤(5)与步骤(3.1)对应,待特殊序列发送完成后,BBU指示RRU采用新的波束赋形矩阵。涉及到的信元同步骤(3.1)。
步骤(6)BBU持续基于上行信号以及特殊序列,监控基站被干扰情况,如果干扰变小或者干扰方向发生变化,则BBU通知AAU逐步回调波束赋形矩阵;直到恢复原始覆盖方向。
如果干扰仍然较大,BBU继续计算波束赋形矩阵;直到调整到预设的最小覆盖范围(需要保证本小区的基本覆盖)。涉及到的信元,同步骤(2)。
前传网络中传输上述各种信元包括而不限于下述实现方式1和实现方式2。
实现方式1、在数据面接口,BBU按TTI级的粒度,传递波束覆盖方向、生效帧号、子帧号、生效时长到RRU端;为了保证RRU有时间进行调整,BBU会提前xx毫秒通知RRU。
实现方式2、在控制面接口中,BBU在调整后的波束赋性矩阵生效时刻前,传递对应的信元到RRU;相对于数据面接口,BBU会提前xx毫秒+控制面接口传输时长通知RRU。
RRU按照BBU的指示,在对应的帧号、子帧号,按照指定的生效时长,调整波束赋形矩阵,达到调整覆盖方向的目的。
上述实例2描述的方法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而不限于:由BBU实时收集业务情况,干扰特征,快速决策波束覆盖的调整方式,通过前传接口,实时传递到RRU,实现自适应快速调整。同时对于不同的信号采用不同的调整策略,满足不同的业务要求。本实施例通过实时快速自适应调整波束覆盖的方式,有效规避动态干扰。
总结上述各个实施例来看,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基于实时干扰情况,实时决策小区的下倾角/波束覆盖。对于不同的信号决策采用不同的下倾角/波束覆盖。对于同一信号,在不同的时刻点采用不同的下倾角/波束覆盖。
总结上述各个实施例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而不限于:BBU结合远端干扰信息,实时决策小区的下倾角/波束覆盖,同时对不同的信号采用不同的下倾角/波束覆盖,并通过前传接口,实时传递到RRU,实现下倾角/波束覆盖快速调整,规避干扰,提升小区业务性能。
关于达到提升业务性能这一效果的技术原理,如果采用减少或调整业务的发送时隙的方式来规避干扰,会牺牲小区本身的业务性能,如果采用人工调整下倾角的方式,会导致下倾角调整速度过慢,无法及时避开远端干扰的影响。而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实时自动监控干扰情况,自适应调整小区覆盖方向,不牺牲无线空口时域,频域资源,最大程度利用无线空口资源;同时,只在干扰情况下,调整方向,实时适配干扰情况,减少了人工调整不及时所带来的性能损失,因此显著提升业务性能。
附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500的结构示意图,通信装置500包括处理模块501和发送模块502。
可选地,结合附图1来看,附图5所示的通信装置500设于附图1中的eREC。
可选地,结合附图2来看,附图5所示的通信装置500设于附图2中的基带单元21。
可选地,结合附图3来看,附图5所示的通信装置500设于附图3中的基带单元。处理模块501用于支持通信装置500执行S301至S302。发送模块502用于支持通信装置500执行S303。
附图5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
通信装置500中的各个模块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
在采用软件实现的情况下,例如,上述处理模块501是由附图7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701读取存储器7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后,生成的软件功能模块来实现。
在采用硬件实现的情况下,例如,附图5中上述各个模块由不同硬件分别实现,例如处理模块501由附图7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701中的一部分处理资源(例如多核处理器中的一个核或两个核)实现,或者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协处理器等可编程器件来完成。发送模块502由附图7中的网络接口703实现。
附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600的结构示意图,通信装置600包括接收模块601和处理模块602。
可选地,结合附图1来看,附图6所示的通信装置600设于附图1中的eRE。
可选地,结合附图2来看,附图6所示的通信装置600设于附图2中的射频单元22。
可选地,结合附图3来看,附图6所示的通信装置600设于附图3中的射频单元。接收模块601用于支持通信装置600执行S304。处理模块602用于支持通信装置600执行S305。
附图6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
通信装置600中的各个模块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
在采用软件实现的情况下,例如,上述处理模块602是由附图7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701读取存储器7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后,生成的软件功能模块来实现。
在采用硬件实现的情况下,例如,附图6中上述各个模块由不同硬件分别实现,例如处理模块602由附图7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701中的一部分处理资源(例如多核处理器中的一个核或两个核)实现,或者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协处理器等可编程器件来完成。接收模块601由附图7中的网络接口703实现。
附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通信装置7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701、存储器702以及至少一个网络接口703。
可选地,结合附图1来看,附图7所示的通信装置700是附图1中的eREC或eRE。
可选地,结合附图2来看,附图7所示的通信装置700设于附图2中的基带单元21或者射频单元22。
可选地,结合附图3来看,附图7所示的通信装置700为附图3中的基带单元。处理器701用于支持通信装置700执行S301至S302。网络接口703用于支持通信装置700执行 S303。或者,附图7所示的通信装置700为附图3中的射频单元。接收模块601用于支持通信装置600执行S304。处理模块602用于支持通信装置600执行S305。
处理器701例如是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er,NP)、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s,NPU)、数据处理单元(data processing unit,DPU)、微处理器或者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本申请方案的集成电路。例如,处理器701包括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PLD例如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
存储器702例如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它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又如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它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又如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它磁存储设备,或者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它介质,但不限于此。可选地,存储器702独立存在,并通过内部连接704与处理器701相连接。或者,可选地存储器702和处理器701集成在一起。
网络接口703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它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网络接口703例如包括有线网络接口或者无线网络接口中的至少一项。其中,有线网络接口例如为以太网接口。以太网接口例如是光接口,电接口或其组合。无线网络接口例如为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接口,蜂窝网络网络接口或其组合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701包括一个或多个CPU,如附图7中所示的CPU0和CPU1。
可选地,处理器701通过读取存储器702中保存的程序代码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或者,处理器701通过内部存储的程序代码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在处理器701通过读取存储器702中保存的程序代码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的情况下,存储器702中保存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程序代码710。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装置700可选地包括多个处理器,如附图7中所示的处理器701和处理器705。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例如是一个单核处理器(single-CPU),又如是一个多核处理器(multi-CPU)。这里的处理器可选地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装置700还包括内部连接704。处理器701、存储器702以及至少一个网络接口703通过内部连接704连接。内部连接704包括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可选地,内部连接704是单板或总线。可选地,内部连接704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装置700还包括输入输出接口706。输入输出接口706连接到内部连接704上。
处理器701实现上述功能的更多细节请参考前面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在这里不再 重复。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基带单元执行的方法流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射频单元执行的方法流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计算机加载并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基带单元执行的方法流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计算机加载并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射频单元执行的方法流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该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基带单元执行的方法流程。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该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射频单元执行的方法流程。
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且涵盖相关联的所列出的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项目的任何和全部可能的组合。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的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可互相参考,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A参考B,指的是A与B相同或者A为B的简单变形。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例如,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用于区别不同的消息,而不是用于描述消息的特定顺序,也不能理解为第一消息比第二消息更重要。
本申请实施例,除非另有说明,“至少一个”的含义是指一个或多个,“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 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8)

  1. 一种干扰规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基带单元基于干扰检测结果获取第一参数;
    所述基带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指示射频单元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所述基带单元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时间信息,所述第一时间信息指示所述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间点。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参数开始生效的帧号和/或子帧号。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时长信息,所述第一时长信息指示所述第一参数持续生效的时间长度。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为CPRI消息或者eCPRI消息。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下倾角,所述第一消息包括下倾角的值或者下倾角的变化量。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波束赋形矩阵,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波束赋形矩阵的值或者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带单元基于干扰检测结果获取第一参数,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基于历史使用的参数值以及步进值获取第一参数。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检测结果包括干扰方向,所述基带单元基于干扰检测结果获取第一参数,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基于所述干扰方向信息获取第一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避开干扰方向。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避开干扰方向,包括:
    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为0;或者,
    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小于历史时间段指向所述干扰方向的波束能量。
  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带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包括:
    响应于所述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存在,所述基带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或者,
    响应于所述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消失,所述基带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或者,
    响应于所述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的强度变小,所述基带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或者,
    响应于所述干扰检测结果指示大气波导干扰的方向发生变化,所述基带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消息。
  12.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带单元生成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指示所述射频单元在指定时间使用第二参数发送指定序列,所述指定序列用于供所述基带单元进行干扰检测,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与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波束覆盖方向不同;
    所述基带单元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第二消息。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时间信息,所述第二时间信息指示所述第二参数开始生效的时间点。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第二时长信息,所述第二时长信息指示所述第二参数持续生效的时间长度。
  1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参数包括下倾角,所述第一消息包括下倾角的值或者下倾角的变化量。
  16.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参数包括波束赋形矩阵,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波束赋形矩阵的值或者波束赋形矩阵的索引。
  17. 根据权利要求12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射频单元在所述指定时间发送校正序列,所述基带单元生成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指示所述射频单元停止发送所述校正序列,所述校正序列用于对所述射频单元的传输通道进行校正;
    所述基带单元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所述第三消息。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消息还指示所述射频单元在所述第二参数的生效时间结束后重新发送所述校正序列;或者,
    所述第三消息包括第三时间信息,所述第三时间信息指示发送所述校正序列的时间点。
  19. 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消息包括使能标识,所述使能标识用于标识发送所述校正序列或者停止发送所述校正序列。
  20. 一种干扰规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射频单元接收来自于基带单元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指示所述射频单元使用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所述射频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调整波束覆盖方向,包括:
    所述射频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消息使用所述第一参数自动调整波束覆盖方向。
  22.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单元。
  23.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4.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实现权利要求20-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单元。
  25.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实现权利要求20-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6. 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通信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通信装置。
  27.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9或者20-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 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计算机加载并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19或者20-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CT/CN2022/138593 2021-12-31 2022-12-13 干扰规避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3124959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69290.5A CN114465644A (zh) 2021-12-31 2021-12-31 干扰规避方法、装置及系统
CN202111669290.5 2021-12-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24959A1 true WO2023124959A1 (zh) 2023-07-06

Family

ID=81408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2/138593 WO2023124959A1 (zh) 2021-12-31 2022-12-13 干扰规避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65644A (zh)
WO (1) WO20231249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5644A (zh) * 2021-12-31 2022-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干扰规避方法、装置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81519A (zh) * 2017-07-10 2017-09-19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移动目标doa的零陷扩展3d‑mimo波束赋形方法
WO2020190263A1 (en) * 2019-03-15 2020-09-24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Unifi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CN113543144A (zh) * 2020-05-26 2021-10-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基站、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4465644A (zh) * 2021-12-31 2022-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干扰规避方法、装置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2385B (zh) * 2018-04-19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944346B (zh) * 2018-09-21 2023-05-05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信号发送方法及设备
CN111757384B (zh) * 2019-03-28 2024-04-0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Cu-du分离式基站的用于远程干扰协调的方法和设备
CN110536414B (zh) * 2019-09-02 2021-03-30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干扰定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910581B (zh) * 2019-11-19 2022-07-1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干扰定位方法、干扰定位装置以及分布式基站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81519A (zh) * 2017-07-10 2017-09-19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移动目标doa的零陷扩展3d‑mimo波束赋形方法
WO2020190263A1 (en) * 2019-03-15 2020-09-24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Unifi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CN113543144A (zh) * 2020-05-26 2021-10-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基站、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4465644A (zh) * 2021-12-31 2022-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干扰规避方法、装置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5644A (zh) 202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1196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in high frequency multi-carrier operations with spatial quasi co-location
US1108210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779251B2 (en) Timing advance in new radio
US11438081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relate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09076533B (zh) 利用波束成形信号初始附着在通信系统中的方法和系统
US20170289917A1 (en) Dynamic time division duplex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WO2020199902A1 (zh) 一种选择接收波束的方法及装置
CN109314934B (zh) 一种功率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3124959A1 (zh) 干扰规避方法、装置及系统
Udoh et al. Analytical Modeling of Radio Network Performance for 5G (Non-Standalone) and It's Network Connectivity.
CN107925459B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US11234294B2 (en) Data dimension reduc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omputer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2788612B (zh) 一种波束处理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WO2021161264A1 (en) Methods and nodes for simultaneous reception on backhaul and access links in iab nodes
US20230124943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5g mesh network for service continuity
CN113632385A (zh)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波束成形接收
US2022036100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KR102192177B1 (ko) 사운딩 참조 신호 전송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US20240073827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hanced power control under poor channel conditions
EP4346114A1 (en)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Penttinen et al. Optimization of LTE‐A
WO2022265548A1 (en) Network node and method to restrain false preamble detections in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6548040A (zh) 一种针对第二网络设备的波束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19075673A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位相制御方法
CN116566445A (zh) 用于确定波束干扰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291421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