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面屏的贴合治具及贴合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曲面屏的贴合治具及贴合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显示设备的屏幕也经历了多次进步,不仅分辨率越来越高,屏幕的尺寸也越来越不受限制,甚至已经发展出了柔性屏、曲面屏等非平面屏幕。
在现有柔性产品中,3D Lens目前的曲率还未有180°弯曲,因此目前的贴合方式未采用guide Film进行贴合。针对目前OLED曲面屏,尤其是单边弯折曲率钝角(>90°)的3DLens的贴合工艺难点,可通过贴合工艺治具的设计进行克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曲面屏的贴合治具及贴合方法。
一种曲面屏的贴合治具,包括:引导部件、驱动部件和贴合部件;所述驱动部件连接在所述引导部件上且能沿所述引导部件滑动;所述贴合部件连接在所述驱动部件上且能随着所述驱动部件沿所述引导部件滑动,所述贴合部件能相对于所述驱动部件转动;当所述驱动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贴合部件相对于所述驱动部件的滑动方向的张开角度为第一角度;当所述驱动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贴合部件相对于所述驱动部件的滑动方向的张开角度为第二角度;随着所述驱动部件的滑动,所述张开角度从所述第一角度逐渐增大至所述第二角度。
可选地,所述驱动部件包括马达、连接件以及滑块;所述马达固定连接在所述引导部件上,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马达和所述滑块,所述滑块设置在所述引导部件上且能在所述引导部件上滑动;所述马达驱动所述连接件滑动,所述连接件的滑动带动所述滑块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可选地,所述马达包括电机、螺杆和凸轮,所述电机与所述螺杆电连接以控制所述螺杆在与所述贴合部件的转动平面垂直的平面内自转,所述螺杆与所述凸轮啮合连接,所述凸轮与所述连接杆接触;所述螺杆的自转带动所述凸轮在与所述螺杆的自转平面垂直的平面内转动,所述凸轮的转动带动所述连接杆沿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滑动。
可选地,所述螺杆上设有螺纹面,所述凸轮具有凸臂和转轮,所述转轮上设有轮面和啮齿面,所述轮面与所述连接件接触,所述啮齿面与所述螺纹面啮合连接,当所述凸轮转动时,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凸轮沿所述轮面与所述凸臂的表面滑动。
可选地,所述贴合部件包括两个转动臂和两个贴合件,所述转动臂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滑块上,所述转动臂的另一端安装有一个所述贴合件;当所述滑块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每个所述转动臂与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所述第一角度;当所述滑块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每个所述转动臂与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所述第二角度。
可选地,所述转动臂与所述滑块之间通过滑轮铰接在一起,所述滑轮的滑动面与所述滑块之间过盈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角度的范围为90°~180°。
可选地,所述贴合件为滚轮,所述滚轮可全角度滚动。
可选地,当所述滑块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滑块处于所述引导部件位于所述滑动方向上的端部且被所述端部止挡。
可选地,所述引导部件为线性延伸的导杆。
可选地,所述导杆上设有滑轨,所述驱动部件沿所述滑轨滑动。
一种曲面屏的贴合方法,所述曲面屏包括透镜和柔性屏,所述贴合方法采用贴合治具将所述柔性屏贴合至所述透镜上,所述贴合治具包括导杆、马达、连接件、滑块、转动臂和滚轮,所述贴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滚轮将所述柔性屏的一部分紧压在所述透镜上;运行所述马达;所述马达通过所述连接件驱动所述滑块沿所述导杆滑动;所述滑块的滑动带动所述转动臂相对于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朝远离所述导杆的方向转动;所述转动臂的转动带动所述滚轮在所述柔性屏的表面上滚动以将所述柔性屏展开并贴合在所述透镜上。
可选地,在所述滚轮将所述柔性屏紧压在所述透镜上的步骤与运行所述马达的步骤之间,还包括以下步骤:所述滚轮在所述柔性屏被紧压在所述透镜上的部分来回滚动。
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曲面屏的贴合治具及贴合方法,能够在使用贴合治具将柔性屏贴合透镜的弯曲部分和平面部分的过程中均能充分受力,进而紧紧贴合在透镜上,能够避免贴合过程中因贴合治具对柔性屏的施力不均使得柔性屏与透镜贴合不牢而产生气泡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所提供的贴合治具的驱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所提供的贴合治具的驱动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1所提供的贴合治具中,驱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1所提供的贴合治具中,当滑块处于第一位置时,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1所提供的贴合治具中,当滑块处于第二位置时,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1所提供的贴合治具中,当滑块处于第一位置时,贴合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1所提供的贴合治具中,当滑块处于第二位置时,贴合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1所提供的贴合治具中,导杆上布置有滑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2所提供的贴合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10a是本申请实施例2所提供的贴合方法中,转动臂与滑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最小时,贴合治具的工作示意图;
图10b是本申请实施例2所提供的贴合方法中,转动臂与滑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最小时,凸轮的状态示意图;
图11a是本申请实施例2所提供的贴合方法中,转动臂与滑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时,贴合治具的工作示意图;
图11b是本申请实施例2所提供的贴合方法中,转动臂与滑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时,凸轮的状态示意图;
图12a是本申请实施例2所提供的贴合方法中,转动臂与滑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最小时,贴合治具的工作示意图;
图12b是本申请实施例2所提供的贴合方法中,转动臂与滑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最大时,凸轮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引导部件;11-导杆;12-滑轨;
2-驱动部件;21-马达;211-电机;212-螺杆;2121-螺纹面;213-凸轮;2131-凸臂;2132-转轮;2133-轮面;2134-啮齿面;22-连接件;23-滑块;
3-贴合部件;31-转动臂;32-滚轮;33-滑轮;
4-透镜;41-平面部分;42-弯曲部分;43-弯曲最深处;44-弯曲端部;
5-柔性屏;
6-导膜;
D-滑动方向;
A-第一位置;B-第二位置;
θ1-第一角度;θ2-第二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方向、角度、位置及部件等,但这些方向、角度、位置及部件等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方向、角度、位置及部件等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位置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位置,类似地,第二位置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位置。
实施例1
参见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曲面屏的贴合治具,包括引导部件1、驱动部件2和贴合部件3。通过这三个部件,用户能够适用贴合治具将柔性屏紧紧贴合在透镜上,由于该贴合治具对柔性屏的贴合是完全施力且柔性屏的各个部分均充分受力贴合在透镜上,故贴合完的柔性屏与透镜之间没有气泡。
驱动部件2连接在引导部件1上且能沿引导部件1滑动,贴合部件3连接在驱动部件2上且能随着驱动部件2沿引导部件1滑动,贴合部件3能相对于驱动部件2转动。当驱动部件2位于第一位置A时,贴合部件3相对于驱动部件2的滑动方向D的张开角度为第一角度θ1;当驱动部件2位于第二位置B时,贴合部件3相对于驱动部件2的滑动方向D的张开角度为第二角度θ2;随着驱动部件2的滑动,张开角度从第一角度θ1逐渐增大至第二角度θ2。
该贴合治具通过操作驱动部件2,使驱动部件2在引导部件1上从图1中的第一位置A沿滑动方向D运动至图2中的第二位置B,带动贴合部件3能够相对于驱动部件2转动,从图1中贴合部件3与引导部件1之间呈第一角度θ1至图2中的第二角度θ2,从而实现对贴合至各种形状表面的柔性屏均能充分施力的效果。采用该贴合治具,在贴合柔性屏的过程中,贴合部件3的工作角度更加灵活,使其在不同形状的透镜表面上贴合柔性屏均能做到充分施力,柔性屏的各个部位也都能很好地紧紧地贴合在透镜上,不产生气泡。
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1的贴合治具中,引导部件1为线性延伸的导杆11。采用线性的导杆11作为引导部件1,能够控制驱动部件2的滑动为线性滑动,方便用户的操作,也方便贴合部件3的贴合。
进一步地,在导杆11上设有滑轨12,驱动部件2沿滑轨12滑动,从而防止驱动部件2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偏离滑动方向D的运动,提高了贴合治具的贴合精度,提升了用户的操作性能。
参见图4,本实施例1的贴合治具中,驱动部件2包括马达21、连接件22以及滑块23。通过驱动马达21,通过连接件22传动,从而控制滑块23滑动。其中,马达21固定连接在引导部件1上,连接件22连接马达21和滑块23,滑块23设置在引导部件1上且能在引导部件1上滑动。马达21驱动连接件22滑动,连接件22的滑动带动滑块23在第一位置A和第二位置B之间滑动。当滑块23位于第二位置B时,滑块23处于引导部件1位于滑动方向D上的端部且被该端部止挡,使得当贴合部件3与导杆11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角度θ2时能够被锁死,滑块23不会在滑动方向D上继续产生位移,提高了贴合部件3工作在第二角度θ2时的稳定性。
该贴合治具的驱动部件2设计成电机驱动结构,使用户能够更精确地控制驱动部件2带动贴合部件3的转动角度,且在用户操作的过程中能够使贴合部件3能固定在任意工作角度下对柔性屏进行贴合工作,从而能够应用于各种面型的透镜中。
参见图5和图6,本实施例1的贴合治具中,驱动部件2的马达21是通过一种传动结构来实现控制滑块23滑动的。具体地,马达21包括电机211、螺杆212和凸轮213,电机211与螺杆212电连接以控制螺杆212在与贴合部件3的转动平面垂直的平面内自转,螺杆212与凸轮213啮合连接,凸轮213与连接杆接触;螺杆212的自转带动凸轮213在与螺杆212的自转平面垂直的平面内转动,凸轮213的转动带动连接杆沿滑块23的滑动方向D滑动。
在该贴合治具中,驱动部件2的马达21利用凸轮213在转动过程中能够带动连接件22产生滑动方向D上的位移的特性,采用电机211控制螺杆212来带动凸轮213的转动,最终实现滑块23的滑动,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且能够通过这种传动结构精确控制贴合部件3固定在任意工作角度对柔性屏进行贴合。
进一步地,在该驱动部件2的马达21中,螺杆212上设有螺纹面2121,凸轮213具有凸臂2131和转轮2132,转轮2132上设有轮面2133和啮齿面2134,轮面2133与连接件22接触,啮齿面2134与螺纹面2121啮合连接,当凸轮213转动时,连接件22相对于凸轮213沿轮面2133与凸臂2131的表面滑动。利用螺杆212的螺纹面2121与凸轮213的转轮2132上的啮合面之间的啮合,当电机211控制螺杆212顺时针自转时,螺纹面2121在顺时针转动的同时整体向前(图5和图6中的左边)平移,带动啮合面在螺纹面2121上向后(图5和图6中的右边)滚动,带动凸轮213的转轮2132顺时针自转,而凸轮213的凸臂2131随着转轮2132顺时针转动,从与螺杆212的自转轴线平行的“卧位”(即滑块23处于第一位置A时凸臂2131的位置)转动至与螺杆212的自转轴线垂直的“立位”(即滑块23处于第二位置B时凸臂2131的位置),而设置在凸轮213的轮面2133上的连接件22也相对于凸臂2131沿着轮面2133从与啮合面相接的位置滑动至凸臂2131的顶端,整体是沿滑动方向D作滑动。通过螺纹面2121、啮合面、转轮2132、凸臂2131、轮面2133和连接件22的配合将电机211的转动扭矩转化成滑块23的线性滑动,实现力在不同方向上的传递,且螺纹面2121和啮合面之间的啮合能为贴合部件3固定在任意工作角度提供支撑力,使得贴合部件3能够更好地对柔性屏充分施力。
参见图7和图8,在本实施例1的贴合治具中,贴合部件3包括两个转动臂31和两个贴合件,转动臂31的一端铰接在滑块23上,转动臂31的另一端安装有一个贴合件;当滑块23位于第一位置A时,每个转动臂31与滑块23的滑动方向D之间的夹角为第一角度θ1;当滑块23位于第二位置B时,每个转动臂31与滑块23的滑动方向D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角度θ2。其中,贴合件为滚轮32,滚轮32可全角度滚动,在对柔性屏贴合时易于充分施力且不会对柔性屏的表面造成损伤。转动臂31与滑块23之间通过滑轮33铰接在一起,滑轮33的滑动面与滑块23之间过盈配合,保证转动臂31转动和滚轮32滚动时,柔性屏对贴合受力的有效性,同时该滑轮33的表面采用花纹设计,增加粗糙度。此外,转动臂31张开到最大时,其与导杆11之间的第二角度θ2的范围为90°~180°,一来马达21内的传动结构受限于空间不宜做的很复杂,这限制了凸轮213的转动空间和滑块23的滑动长度,二来一边转动臂31的第二角度θ2如果超过了180°,其超过部分的贴合工作可以由另一边转动臂31来完成,因此转动臂31的第二角度θ2无需超过180°。
采用图7和图8所示的贴合治具,通过操纵马达21,使滑块23在滑动方向D上滑动,带动转动臂31朝着远离导杆11的两个方向张开,而滚轮32就能从两个方向将柔性屏贴合至透镜上,且滚轮32的全角度滚动能够便于用户通过转动导杆11,从而实现柔性屏的全方向贴合,不仅实现了一个方向操作全方向贴合的功能,能适应各种形状的透镜表面贴合工作,还成倍增加了柔性屏的贴合效率,同时还能保证滚轮32对柔性屏的充分施力,保证贴合质量,完全实现了操作简便、贴合方便、贴合牢固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2
参见图9、图10a、图10b、图11a、图11b、图12a和图12b,本申请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曲面屏的贴合方法,采用本申请实施例1所公开的曲面屏的贴合治具对柔性屏5进行贴合。
其中,曲面屏包括透镜4和柔性屏5,其中透镜4具有平面部分41和弯曲部分42,柔性屏5上贴有用于保护柔性屏5表面的导膜6,该贴合方法采用贴合治具将柔性屏5贴合至透镜4上,贴合治具包括导杆11、马达21、连接件22、滑块23、转动臂31和滚轮32,该贴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tep1:滚轮32将柔性屏5的一部分紧压在透镜4上。如图10a所示,此时,滑块23处于第一位置A,两个转动臂31处于合拢状态,两个滚轮32互相靠近,每个滚轮32与导杆11之间的夹角为第一角度θ1θ1,柔性屏5只有一部分被滚轮32紧压在透镜4的平面部分41,柔性屏5的其余部分均自由地展开,未与透镜4接触。此时的马达21处于初始状态,如图10b所示,电机211未启动,凸轮213处于“卧位”的初始状态。
Step2:滚轮32在柔性屏5被紧压在透镜4上的部分来回滚动。由于在步骤Step1中,滚轮32刚刚将柔性屏5紧压至透镜4上,两个滚轮32之间的空隙处的柔性屏5的部分并没有受力,因此需要执行步骤Step2才能够将两个滚轮32之间空隙处的柔性屏5的部分中的气泡挤出,从而确保柔性屏5各处都能完全贴合在透镜4上。
Step3:运行马达21。
Step4:马达21通过连接件22驱动滑块23沿导杆11滑动。该过程参见图5和图6。
Step5:滑块23的滑动带动转动臂31相对于滑块23的滑动方向D朝远离导杆11的方向转动。
Step6:转动臂31的转动带动滚轮32在柔性屏5的表面上滚动以将柔性屏5展开并贴合在透镜4上。
在步骤Step5和步骤Step6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转动臂31的第二角度θ2是大于90°的,因此在转动臂31张开的过程中必定会经过转动臂31与导杆11呈90°的情形,如图11a所示,此时滑块23并未滑动至第二位置B,两个转动臂31均垂直于导杆11,两个转动臂31之间的夹角为最大(180°),此时两个滚轮32则将柔性屏5贴合至透镜4的弯曲部分42的弯曲最深处43,能够避免在透镜4的弯曲部分42的弯曲最深处43产生气泡和贴合不牢的问题。此时凸轮213处于“翘起”的状态,参见图11b,借助螺杆212和凸轮213之间的啮合提供支撑力,进而转动臂31和滚轮32能够对柔性屏5充分施力。
当用户在执行步骤Step6将柔性屏5紧紧贴合在透镜4的弯曲部分42远离平面部分41的弯曲端部44时,滑块23滑动至第二位置B且被导杆11的端部所止挡,转动臂31继续转动至第二角度θ2(θ2>90°),两个滚轮32能够在透镜4的弯曲部分42远离平面部分41的弯曲端部44对柔性屏5进行贴合,由于保护柔性屏5的导膜6的尺寸略大于柔性屏5,故不用担心滚轮32在透镜4的弯曲部分42的弯曲端部44滚动贴合柔性屏5过程中会脱离透镜4,就算用户操作不慎将滚轮32滚出去,滚轮32依旧在导膜6上滚动,用户只需将滚轮32再滚回去即可。此时凸轮213处于“立位”,参见图12b,通过导杆11的端部的止挡对滑块23的作用力以及凸轮213对连接件22的作用力,使滑块23在第二位置B固定,不会发生位移,保证了转动臂31的张开角度不变,保证了滚轮32对柔性屏5的充分施力,保证了贴合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曲面屏的贴合治具及贴合方法,能够在使用贴合治具将柔性屏贴合透镜的弯曲部分和平面部分的过程中均能充分受力,进而紧紧贴合在透镜上,能够避免贴合过程中因贴合治具对柔性屏的施力不均使得柔性屏与透镜贴合不牢而产生气泡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