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76105B - 离合机构 - Google Patents

离合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76105B
CN112576105B CN202011543904.0A CN202011543904A CN112576105B CN 112576105 B CN112576105 B CN 112576105B CN 202011543904 A CN202011543904 A CN 202011543904A CN 112576105 B CN112576105 B CN 1125761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sleeve
theft
assembly
handle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439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76105A (zh
Inventor
李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4390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761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76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76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76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761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05B47/0012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with rotary electro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05B2047/001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ctuators or power transmissions therefor
    • E05B2047/0018Details of actuator transmissions
    • E05B2047/0026Clutches, couplings or brak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合机构。基于本发明,离合机构包括装设于面板的防盗组件,当外部冲击力从面板向离合组件传递、并足以使离合组件将把手套筒与方棒套筒误闭合时,防盗组件能够响应于该外部冲击力而对把手套筒和方棒套筒的同步旋转形成止转干涉,以在离合机构误闭合的情况下阻止可能发生的非法开锁,从而能够降低由于离合机构的误闭合而导致非法敲击开锁的概率。

Description

离合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具技术,特别涉及用于防敲击非法开锁的一种离合机构。
背景技术
智能锁与把手之间的离合机构通常布置在位于门扇的户外侧的面板。
对于借助弹性力实现复位断开的离合机构而言,当面板受到震动敲击时,通过面板传递至离合机构的外部冲击力可能导致离合机构克服弹性力的回位约束而发生误闭合,而且,离合机构响应于外部冲击力的误闭合可能会引发对智能锁的非法开锁。
由此,如何降低由于离合机构的误闭合而导致非法敲击开锁的概率,成为现有技术中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离合机构,有助于降低由于离合机构的误闭合而导致非法敲击开锁的概率。该离合机构可以包括:
把手套筒;
方棒套筒,所述方棒套筒与所述把手套筒同轴装设于面板,并且,所述方棒套筒与所述把手套筒在开锁方向上空转配合;
离合组件,所述离合组件包括离合复位元件和离合插接元件,所述离合复位元件对所述离合插接元件产生第一弹性力,以使得所述离合组件在所述第一弹性力的回位约束下保持所述方棒套筒与所述把手套筒在所述开锁方向上空转配合,其中,响应于驱动机构产生的克服所述第一弹性力的驱动动力、或从所述面板向所述离合组件传递的克服所述第一弹性力的外部冲击力,所述离合插接元件克服所述第一弹性力的回位约束而产生位置偏移,以使所述离合组件通过在所述把手套筒与所述方棒套筒之间沿径向方向的插接配合,形成允许所述把手套筒和所述方棒套筒在所述开锁方向上同步旋转的同轴传动;
防盗组件,所述防盗组件包括防盗组件外壳、防盗复位元件以及防盗干涉元件,所述防盗组件外壳装设于所述面板,所述防盗干涉元件可移动地沿所述把手套筒和所述方棒套筒的径向方向装设于所述防盗组件外壳,所述防盗复位元件容纳在所述防盗组件外壳中,所述防盗复位元件对所述防盗干涉元件产生第二弹性力,以使得所述防盗组件在所述第二弹性力的回位约束下避让所述把手套筒和所述方棒套筒的同步旋转,其中,响应于所述外部冲击力,所述防盗干涉元件克服所述第二弹性力的回位约束而产生位置偏移,并且,所述防盗干涉元件克服所述第二弹性力的位置偏移方向与所述离合插接元件克服所述第一弹性力的位置偏移方向相同,以使所述防盗组件对所述把手套筒和所述方棒套筒的同步旋转形成止转干涉,所述止转干涉的起始时间不晚于所述离合组件响应于所述外部冲击力形成所述同轴传动,并且,所述止转干涉的结束时间不早于所述离合组件在所述外部冲击力消失时释放所述同轴传动。
可选地,所述防盗组件通过与所述把手套筒或所述方棒套筒的插接配合形成所述止转干涉。
可选地,所述防盗组件与所述把手套筒或所述方棒套筒的插接生效方向,与所述离合组件在所述把手套筒与所述方棒套筒之间的插接生效方向相同。
可选地,所述防盗复位元件对所述防盗干涉元件产生的所述第二弹性力,促使所述防盗干涉元件与所述把手套筒分离,以避让所述把手套筒和所述方棒套筒的同步旋转。
可选地,所述把手套筒具有供所述防盗干涉元件插入的干涉凹槽。
可选地,所述离合复位元件容纳在所述方棒套筒中;所述离合插接元件可移动地沿所述把手套筒和所述方棒套筒的径向方向装设于所述方棒套筒;其中,所述离合复位元件对所述离合插接元件产生的所述第一弹性力,促使所述离合插接元件与所述把手套筒分离,以保持所述方棒套筒与所述把手套筒在所述开锁方向上的所述空转配合。
可选地,所述方棒套筒装设在所述把手套筒背向所述面板的一端,所述离合组件装设于所述方棒套筒,所述把手套筒在面向所述面板的一端具有供所述防盗干涉元件插入的干涉凹槽,所述把手套筒在背向所述面板的一端具有供所述离合插接元件插入的离合凹槽。
可选地,所述防盗干涉元件和所述离合插接元件的至少之一为销,所述防盗复位元件和所述离合复位元件的至少之一为弹簧。
可选地,所述把手套筒和所述方棒套筒在闭锁方向上形成具有空程相位间隙的传动配合;其中,当所述把手套筒和所述方棒套筒通过消耗所述空程相位间隙而使所述闭锁方向上的传动配合生效时,所述把手套筒与所述方棒套筒之间的相对相位使得:所述防盗组件与所述把手套筒或所述方棒套筒的插接被阻碍;所述离合组件在所述把手套筒与所述方棒套筒之间沿径向方向的插接被阻碍。
可选地,所述方棒套筒具有上锁内肩台,所述把手套筒具有上锁外凸台,当所述防盗组件和所述离合组件均处于可插接位置时,所述上锁内肩台与所述上锁外凸台之间形成所述空程相位间隙;当所述上锁内肩台与所述上锁外凸台接触时,所述防盗组件和所述离合组件均偏离于可插接位置。
基于上述实施例,离合机构包括装设于面板的防盗组件,当外部冲击力从面板向离合组件传递、并足以使离合组件将把手套筒与方棒套筒误闭合时,防盗组件能够响应于该外部冲击力而对把手套筒和方棒套筒的同步旋转形成止转干涉,以在离合机构误闭合的情况下阻止可能发生的非法开锁,从而能够降低由于离合机构的误闭合而导致非法敲击开锁的概率。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离合机构阻止非法敲击开锁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如图1所示离合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如图1所示离合机构的分解剖面示意图;
图4为如图1所示离合机构的半装配结构的轴向剖面图;
图5为如图1所示离合机构的半装配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如图1所示离合机构的装配结构的轴向剖面图;
图7为如图1所示离合机构的阻止非法敲击开锁的实例结构示意图;
图8为如图1所示离合机构的防止防盗能力由于恶意操作而失效的实例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的离合机构阻止非法敲击开锁的原理示意图;
图10为如图9所示离合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如图9所示离合机构的分解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如图9所示离合机构的阻止非法敲击开锁的实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面板
12把手
13驱动机构
13a 离合推板
13b 动力模组
14安装螺钉
15卡簧
20把手套筒
21套筒法兰
210干涉凹槽
22把手连接轴
23套筒对接轴
231离合凹槽
232上锁外凸台
40 、40’ 方棒套筒
41主筒体
42离合凸壳
43方棒连接轴
44上锁内肩台
45防盗凸壳
60、60’ 套筒限位板
61主板体
62翻边
63防盗锁孔
70离合组件
71离合复位元件
72离合插接元件
80、80’ 防盗组件
81防盗组件外壳
82防盗复位元件
83防盗干涉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离合机构阻止非法敲击开锁的原理示意图。请参见图1,在该实施例中,离合机构可以包括把手套筒20、方棒套筒40、离合组件70以及防盗组件80。
把手套筒20用于与把手12同轴连接,方棒套筒40用于通过方棒与锁具(例如智能锁)同轴连接,并且,方棒套筒40与把手套筒20同轴装设于面板11。
在图1中,是以把手套筒20装设于面板11,方棒套筒40装设于把手套筒20的同轴装设方式为例。但可以理解的是,方棒套筒40与把手套筒20的同轴装设方式可以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方棒套筒40装设于面板11,把手套筒20装设于方棒套筒40,并且,方棒套筒40可以穿透把手套筒20通过方棒与锁具同轴连接,把手套筒20可以穿透方棒套筒40和面板11与把手同轴连接。
方棒套筒40与把手套筒20可以在开锁方向R_unlock上空转配合,其中,开锁方向R_unlock可以是驱动锁具的锁舌回缩的方向。
离合组件70在第一弹性力的回位约束下,可以保持方棒套筒40与把手套筒20在开锁方向R_unlock上的空转配合,并且,当驱动机构13产生克服第一弹性力的驱动动力时,离合组件70可以通过在把手套筒20与方棒套筒40之间沿径向方向的插接配合,形成允许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在开锁方向R_unlock上同步旋转的同轴传动。
在图1中,以离合组件70装设于方棒套筒40为例,但可以理解的是,也不排斥离合组件70可以装设于把手套筒20的情况。并且,驱动机构13可以包括离合推板13a和例如电机等动力模组13b,动力模组13b可以驱动离合推板13a移动,以对离合组件70产生克服第一弹性力的驱动动力。
防盗组件80可以装设于面板11,并且,防盗组件80可以在第二弹性力的回位约束下避让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的同步旋转,其中,对防盗组件80形成回位约束的第二弹性力可以被配置为使防盗组件80能够:
响应于从面板11向离合组件70传递的克服第一弹性力的外部冲击力SH,对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的同步旋转形成止转干涉D_lock,其中,该止转干涉D_lock的起始时间不晚于(优选早于)离合组件70响应于该外部冲击力SH形成同轴传动D_clutch,并且,该止转干涉D_lock的结束时间不早于(优选晚于)离合组件70在外部冲击力SH消失时释放同轴传动D_clutch。
也就是,防盗组件80形成止转干涉D_lock的止转持续时长Tvalid_lock的起始时刻,不晚于(优选早于)离合组件70响应于该外部冲击力SH形成同轴传动D_clutch的闭合持续时长Tvalid_clutch的起始时刻;并且,防盗组件80形成止转干涉D_lock的止转持续时长Tvalid_lock的结束时刻,不早于(优选晚于)离合组件70响应于该外部冲击力SH形成同轴传动D_clutch的闭合持续时长Tvalid_clutch的结束时刻。
基于该实施例,离合机构可以包括装设于面板11的防盗组件80,当外部冲击力SH从面板11向离合组件70传递、并足以使离合组件70将把手套筒20与方棒套筒40误闭合时,防盗组件80能够响应于该外部冲击力SH而对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的同步旋转形成止转干涉,以在离合机构误闭合的情况下阻止可能发生的非法开锁,从而能够降低由于离合机构的误闭合而导致非法敲击开锁的概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该实施例,下面,对该实施例中各部件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2为如图1所示离合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如图1所示离合机构的分解剖面示意图。图4为如图1所示离合机构的半装配结构的轴向剖面图。图5为如图1所示离合机构的半装配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6为如图1所示离合机构的装配结构的轴向剖面图。图7为如图1所示离合机构的阻止非法敲击开锁的实例结构示意图。
请在参见图1的同时结合图2至图7,下述的说明将以离合组件70装设于方棒套筒40、并且防盗组件80通过与把手套筒20的插接配合形成止转干涉D_lock为例。
把手套筒20可以装设于面板11,方棒套筒40可以装设在把手套筒20背向面板11的一端,并且,面板11进一步固定有套筒限位板60,其中,该套筒限位板60包括对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形成轴向限位的主板体61,即,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被轴向限位在主板体61和面板11之间,该主板体61的边缘折弯形成的翻边62,用于增强主板体61的强度。
离合组件70装设于方棒套筒40,驱动机构13与面板11之间可以具有间隔空间,防盗组件80可以位于间隔空间内,以通过与把手套筒20的插接配合形成止转干涉D_lock。即,防盗组件80可以采用被驱动机构13遮挡的隐藏式安装,例如,防盗组件80可以位于驱动机构13的动力模组13b与面板11之间。
优选地,把手套筒20可以包括套筒法兰21、以及分别位于套筒法兰21的相反两端的把手连接轴22(朝向面板11的一端)以及套筒对接轴23(背向面板的一端),其中,把手连接轴22可以通过安装螺钉14而与把手12同轴连接,套筒对接轴23可以与方棒套筒40同轴配合,并且套筒对接轴23与方棒套筒40形成在开锁方向R_unlock上的空转配合。
并且,把手套筒20可以具有位于套筒法兰21(例如套筒法兰21面向面板11的一端)的干涉凹槽210,用于防盗组件80通过与把手套筒20的插接配合形成止转干涉D_lock。
优选地,方棒套筒40可以包括主筒体41、从主筒体41的径向方向侧凸的离合凸壳42、以及从主筒体41轴向突出的方棒连接轴43。其中,方棒连接轴43可以穿过套筒限位板60的主板体61并且用于插装连接锁具的方棒,方棒连接轴43穿过主板体61的端部可以利用卡簧15对套筒限位板60压紧限位。并且,离合组件70可以装设于该离合凸壳42。
并且,把手套筒20可以具有位于套筒法兰21(例如套筒法兰21背向面板11的一端)的离合凹槽231,以供离合组件70通过与该离合凹槽231的插接,形成在把手套筒20与方棒套筒40之间沿径向方向的插接配合。
优选地,离合组件70可以包括离合复位元件71(例如第一弹簧)和离合插接元件72(例如第一销),其中,离合复位元件71可以容纳在方棒套筒40(例如离合凸壳42)中,离合插接元件72可移动地沿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的径向方向装设于方棒套筒40(例如离合凸壳42)。
离合复位元件71可以对离合插接元件72产生前述的第一弹性力,促使离合插接元件72与把手套筒20分离(例如从离合凹槽231中脱离),以保持方棒套筒40与把手套筒20在开锁方向R_unlock上空转配合;
并且,响应于驱动动力或前述的外部冲击力SH,离合插接元件72能够克服第一弹性力的回位约束而产生位置偏移并且插入至离合凹槽231中,以使离合组件70在把手套筒20与方棒套筒40之间的插接生效。
优选地,防盗组件80可以包括防盗组件外壳81、防盗复位元件82(例如第二弹簧)以及防盗干涉元件83(例如第二销),其中,防盗组件外壳81可以装设于面板11,防盗复位元件82可以容纳在防盗组件外壳81中,防盗干涉元件83可移动地沿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的径向方向装设于防盗组件外壳81。
防盗复位元件82可以对防盗干涉元件83产生前述的第二弹性力,促使防盗干涉元件83与把手套筒20(例如从干涉凹槽210中脱离)分离,以避让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的同步旋转;
并且,响应于外部冲击力SH,防盗干涉元件83能够克服第二弹性力的回位约束而产生位置偏移并插入至干涉凹槽210,以使防盗组件80与把手套筒20的插接生效。
更优地,防盗干涉元件83克服第二弹性力的位置偏移方向,可以与离合插接元件72克服第一弹性力的位置偏移方向相同,从而,防盗组件80与把手套筒20的插接生效方向,可以与离合组件70在把手套筒20与方棒套筒40之间的插接生效方向相同。
在实际设计时,防盗干涉元件83和离合插接元件72中的至少之一可以选用销,防盗复位元件82和离合复位元件71中的至少之一可以选用为弹簧。
若如前文的举例,离合插接元件72为第一销,防盗干涉元件83为第二销,离合复位元件71为第一弹簧,防盗复位元件82为第二弹簧,则,可以通过根据第一销的重量与第一弹簧产生的第一弹性力之间的关系,设定第二销的重量与第二弹簧产生的第二弹性力之间的关系,以使第二弹性力能够满足:
防盗组件80响应于从面板11向离合组件70传递的克服第一弹性力的外部冲击力SH,对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的同步旋转形成起始时刻不晚于(优选早于)离合组件70响应于该外部冲击力SH形成同轴传动D_clutch、并且结束时刻不早于(优选晚于)离合组件70释放同轴传动D_clutch的止转干涉D_lock。
离合插接元件72选用的第一销和防盗干涉元件83选用的第二销的重量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例如,若离合插接元件72选用的第一销和防盗干涉元件83选用的第二销的重量相同,则,防盗复位元件82(例如第二弹簧)产生的第二弹性力可以小于离合复位元件71(例如第一弹簧)产生的第一弹性力。或者,若防盗复位元件82(例如第二弹簧)产生的第二弹性力等于离合复位元件71(例如第一弹簧)产生的第一弹性力,则,防盗干涉元件83选用的第二销的重量可以大于离合插接元件72选用的第一销的重量。即,第二弹性力对防盗干涉元件83(例如第二销)的回位约束能力,比第一弹性力对离合插接元件72(例如第一销)的回位约束能力弱。
无论离合插接元件72选用的第一销和防盗干涉元件83选用的第二销的重量是否相同,离合插接元件72选用的第一销和防盗干涉元件83选用的第二销的截面形状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这里所述的截面形状可是例如圆形、椭圆形、方形、多边形等任意形状。
以上仅仅是以离合组件70和防盗组件80包括销和弹簧的组合为例,但可以理解的是,销可以替换为例如钉、块等可以形成插接配合的其他形态的元件,弹簧也可以替换为例如弹片、弹性体等可以产生弹性力的其他形态的元件。
另外,防盗组件80中包括的防盗干涉元件83(例如第二销)的数量、以及离合组件70中包括的离合插接元件72(例如第一销)的数量,可以均不限于一个,即,防盗组件80中包括的防盗干涉元件83(例如第二销)的数量、和/或离合组件70中包括的离合插接元件72(例如第一销)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
若防盗组件80中包括至少两个防盗干涉元件83(例如第二销),则,把手套筒20可以具有分别对应每个防盗干涉元件83(例如第二销)的干涉凹槽210,并且,其中一个防盗干涉元件83(例如第二销)与把手套筒20(对应的干涉凹槽210)的插接生效方向,与离合插接元件72(例如第一销)在把手套筒20与方棒套筒40之间的插接生效方向相同。
离合组件70中包括至少两个离合插接元件72(例如第一销),则,防盗组件80中优选地包括数量不少于离合插接元件72(例如第一销)的防盗干涉元件83(例如第二销),并且,对于每个离合插接元件72(例如第一销),均存在对应的一个防盗干涉元件83(例如第二销)与把手套筒20(对应的干涉凹槽210)的插接生效方向,与该离合插接元件72(例如第一销)在把手套筒20与方棒套筒40之间的插接生效方向相同。
图8为如图1所示离合机构的防止防盗能力由于恶意操作而失效的实例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8,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在闭锁方向R_lock上可以形成具有空程相位间隙Pha_idle的传动配合。
请在参见图8的同时结合图2至图7,方棒套筒40的内周壁可以具有上锁内肩台44,把手套筒20可以具有上锁外凸台232。例如,把手套筒20的套筒对接轴23可以穿设在方棒套筒40的筒腔内,上锁内肩台44位于方棒套筒40的内腔壁,上锁外凸台232位于套筒对接轴23的外周壁。
当离合插接元件72对准离合凹槽231,并且防盗干涉元件83对准干涉凹槽210时,即,防盗组件80和离合组件70均处于与把手套筒20的可插接位置时,上锁内肩台44与上锁外凸台232之间形成有空程相位间隙Pha_idle。
当上锁内肩台44与上锁外凸台232接触时,离合插接元件72偏离于离合凹槽231,并且防盗干涉元件83偏离于干涉凹槽210,即,防盗组件80和离合组件70均偏离于与把手套筒20的可插接位置。
从而,当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通过消耗空程相位间隙Pha_idle而使闭锁方向R_lock上的传动配合生效时,把手套筒20与方棒套筒40之间的相对相位能够使得:
防盗组件80与把手套筒20的插接被阻碍;
离合组件70在把手套筒20与方棒套筒40之间沿径向方向的插接被阻碍。
若非法开锁者恶意在实施消耗空程相位间隙Pha_idle的恶意操作后敲击面板11,则,即便防盗组件80的防盗功能由于防盗组件80与把手套筒20的插接被阻碍而失效,离合组件70的闭合能力也同样随之失效。由此,可以防止防盗能力由于恶意操作而失效。
可以理解的是,若离合组件70改为装设于方棒套筒40,和/或,防盗组件80通过与方棒套筒40的插接配合形成止转干涉D_lock,则,离合机构阻止非法敲击开锁、以及防止防盗能力由于恶意操作而失效的原理相同,本文不再赘述。
图9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的离合机构阻止非法敲击开锁的原理示意图。图10为如图9所示离合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1为如图9所示离合机构的分解剖面示意图。图12为如图9所示离合机构的阻止非法敲击开锁的实例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9并同时结合图10至图1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离合机构可以进一步包括另一防盗组件80’。为了便于区分该防盗组件80’与前述实施例中的防盗组件80,下文中,将该防盗组件80’称为附加防盗组件。
附加防盗组件80’可以与离合组件70集成装设。例如,若如图9所示,离合组件70装设于方棒套筒40’,则,附加防盗组件80’可以与离合组件70集成装设于方棒套筒40’。或者,若离合组件70被改为装设于把手套筒20,则,附加防盗组件80’也可以与离合组件70集成装设于把手套筒20。
附加防盗组件80’可以在第三弹性力的回位约束下释放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的同步旋转,其中,对附加防盗组件80’形成回位约束的第三弹性力可以被配置为使附加防盗组件80’能够:
响应于从面板11向离合组件70传递的克服第一弹性力的外部冲击力SH,对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的同步旋转形成附加止转干涉D_lock’,其中,该附加止转干涉D_lock’的起始时间不晚于(优选早于)离合组件70响应于该外部冲击力SH形成同轴传动D_clutch,并且,该附加止转干涉D_lock’的结束时间不早于(优选晚于)离合组件70在外部冲击力SH消失时释放同轴传动D_clutch。
也就是,当有克服第一弹性力的外部冲击力SH从面板11向离合组件70传递后,除了防盗组件80形成止转持续时长Tvalid_lock的止转干涉D_lock之外,附加防盗组件80’也可以形成基本持续止转持续时长Tvalid_lock的附加止转干涉D_lock’。
从而,当外部冲击力SH从面板11向离合组件70传递、并足以使离合组件70将把手套筒20与方棒套筒40’误闭合时,防盗组件80与附加防盗组件80’的组合能够进一步降低由于离合机构的误闭合而导致非法敲击开锁的概率。
具体地,以附加防盗组件80’与离合组件70集成装设于方棒套筒40’为例,方棒套筒40’可以进一步包括主筒体41从主筒体41的径向方向侧凸的防盗凸壳45。并且,附加防盗组件80’可以装设于防盗凸壳45。
附加防盗组件80’可以通过与相对于面板11固定的锁孔63插接配合形成止转干涉D_lock’。例如,套筒限位板60’的翻边62可以形成锁孔63,用于防盗组件80通过与该锁孔63的插接配合形成附加止转干涉D_lock’。
优选地,附加防盗组件80’可以包括与防盗组件80的防盗复位元件82(例如第二弹簧)以及防盗干涉元件83(例如第二销)相同的元件组合,其中,附加防盗组件80’的防盗复位元件82可以容纳在方棒套筒40’(例如防盗凸壳45)中,附加防盗组件80’的防盗干涉元件83可移动地沿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的径向方向装设于方棒套筒40’(例如防盗凸壳45)。
附加防盗组件80’的防盗复位元件82可以对附加防盗组件80’的防盗干涉元件83产生第三弹性力(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弹性力相同),促使附加防盗组件80’的防盗干涉元件83脱离锁孔63,以释放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的同步旋转;
并且,响应于外部冲击力SH,附加防盗组件80’的防盗干涉元件83能够克服第三弹性力(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弹性力相同)的回位约束而产生位置偏移(朝向径向方向的外周侧)并且插入至锁孔63内,以使附加防盗组件80’与锁孔63的插接生效。
更优地,附加防盗组件80’的防盗干涉元件83克服第三弹性力(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弹性力相同)的位置偏移方向,也可以与离合插接元件72克服第一弹性力的位置偏移方向(朝向径向方向的内周侧)相同,从而,附加防盗组件80’与锁孔63的插接生效方向,也可以与离合组件70在把手套筒20与方棒套筒40’之间的插接生效方向相同。此时,离合凸壳42和防盗凸壳45可以布置在方棒套筒40’的主筒体41的径向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另外,当上锁内肩台44与上锁外凸台232接触,致使离合插接元件72偏离于离合凹槽231时,并且附加防盗组件80’的防盗干涉元件83偏离于锁孔63,即,附加防盗组件80’偏离于可插接位置。
从而,当把手套筒20和方棒套筒40’通过消耗空程相位间隙Pha_idle而使闭锁方向R_lock上的传动配合生效时,即便把手套筒20与方棒套筒40之间的相对相位进一步使附加防盗组件80’与锁孔63的插接被阻碍,离合组件70的闭合能力也同样随之失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把手套筒(20);
方棒套筒(40),所述方棒套筒(40)与所述把手套筒(20)同轴装设于面板(11),并且,所述方棒套筒(40)与所述把手套筒(20)在开锁方向上空转配合;
离合组件(70),所述离合组件(70)包括离合复位元件(71)和离合插接元件(72),所述离合复位元件(71)对所述离合插接元件(72)产生第一弹性力,以使得所述离合组件(70)在所述第一弹性力的回位约束下保持所述方棒套筒(40)与所述把手套筒(20)在所述开锁方向上空转配合,其中,响应于驱动机构(13)产生的克服所述第一弹性力的驱动动力、或从所述面板(11)向所述离合组件(70)传递的克服所述第一弹性力的外部冲击力,所述离合插接元件(72)克服所述第一弹性力的回位约束而产生位置偏移,以使所述离合组件(70)通过在所述把手套筒(20)与所述方棒套筒(40)之间沿径向方向的插接配合,形成允许所述把手套筒(20)和所述方棒套筒(40)在所述开锁方向上同步旋转的同轴传动;
防盗组件(80),所述防盗组件(80)包括防盗组件外壳(81)、防盗复位元件(82)以及防盗干涉元件(83),所述防盗组件外壳(81)装设于所述面板(11),所述防盗干涉元件(83)可移动地沿所述把手套筒(20)和所述方棒套筒(40)的径向方向装设于所述防盗组件外壳(81),所述防盗复位元件(82)容纳在所述防盗组件外壳(81)中,所述防盗复位元件(82)对所述防盗干涉元件(83)产生第二弹性力,以使得所述防盗组件(80)在所述第二弹性力的回位约束下避让所述把手套筒(20)和所述方棒套筒(40)的同步旋转,其中,响应于所述外部冲击力,所述防盗干涉元件(83)克服所述第二弹性力的回位约束而产生位置偏移,并且,所述防盗干涉元件(83)克服所述第二弹性力的位置偏移方向与所述离合插接元件(72)克服所述第一弹性力的位置偏移方向相同,以使所述防盗组件(80)对所述把手套筒(20)和所述方棒套筒(40)的同步旋转形成止转干涉,所述止转干涉的起始时间不晚于所述离合组件(70)响应于所述外部冲击力形成所述同轴传动,并且,所述止转干涉的结束时间不早于所述离合组件(70)在所述外部冲击力消失时释放所述同轴传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盗组件(80)通过与所述把手套筒(20)或所述方棒套筒(40)的插接配合形成所述止转干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盗组件(80)与所述把手套筒(20)或所述方棒套筒(40)的插接生效方向,与所述离合组件(70)在所述把手套筒(20)与所述方棒套筒(40)之间的插接生效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盗复位元件(82)对所述防盗干涉元件(83)产生的所述第二弹性力,促使所述防盗干涉元件(83)与所述把手套筒(20)分离,以避让所述把手套筒(20)和所述方棒套筒(40)的同步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套筒(20)具有供所述防盗干涉元件(83)插入的干涉凹槽(21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合复位元件(71)容纳在所述方棒套筒(40)中;
所述离合插接元件(72)可移动地沿所述把手套筒(20)和所述方棒套筒(40)的径向方向装设于所述方棒套筒(40);
其中,所述离合复位元件(71)对所述离合插接元件(72)产生的所述第一弹性力,促使所述离合插接元件(72)与所述把手套筒(20)分离,以保持所述方棒套筒(40)与所述把手套筒(20)在所述开锁方向上的所述空转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棒套筒(40)装设在所述把手套筒(20)背向所述面板(11)的一端,
所述离合组件(70)装设于所述方棒套筒(40),
所述把手套筒(20)在面向所述面板(11)的一端具有供所述防盗干涉元件(83)插入的干涉凹槽(210),
所述把手套筒(20)在背向所述面板(11)的一端具有供所述离合插接元件(72)插入的离合凹槽(23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盗干涉元件(83)和所述离合插接元件(72)的至少之一为销,所述防盗复位元件(82)和所述离合复位元件(71)的至少之一为弹簧。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套筒(20)和所述方棒套筒(40)在闭锁方向上形成具有空程相位间隙的传动配合;
其中,当所述把手套筒(20)和所述方棒套筒(40)通过消耗所述空程相位间隙而使所述闭锁方向上的传动配合生效时,所述把手套筒(20)与所述方棒套筒(40)之间的相对相位使得:
所述防盗组件(80)与所述把手套筒(20)或所述方棒套筒(40)的插接被阻碍;
所述离合组件(70)在所述把手套筒(20)与所述方棒套筒(40)之间沿径向方向的插接被阻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棒套筒(40)具有上锁内肩台(44),
所述把手套筒(20)具有上锁外凸台(232),
当所述防盗组件(80)和所述离合组件(70)均处于可插接位置时,所述上锁内肩台(44)与所述上锁外凸台(232)之间形成所述空程相位间隙;
当所述上锁内肩台(44)与所述上锁外凸台(232)接触时,所述防盗组件(80)和所述离合组件(70)均偏离于可插接位置。
CN202011543904.0A 2020-12-24 2020-12-24 离合机构 Active CN1125761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43904.0A CN112576105B (zh) 2020-12-24 2020-12-24 离合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43904.0A CN112576105B (zh) 2020-12-24 2020-12-24 离合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76105A CN112576105A (zh) 2021-03-30
CN112576105B true CN112576105B (zh) 2024-04-26

Family

ID=75139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43904.0A Active CN112576105B (zh) 2020-12-24 2020-12-24 离合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7610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26405U (zh) * 2014-08-18 2015-01-28 夏志云 多种驱动方式的自弹式防盗锁体机构
CN104878986A (zh) * 2015-04-21 2015-09-02 宁波永发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电子离合把手
CN208686215U (zh) * 2018-06-06 2019-04-02 杭州萤石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防猫眼开锁门把手结构及具有其的门锁
CN111691747A (zh) * 2019-03-12 2020-09-22 杭州萤石软件有限公司 门把手机构
CN214273255U (zh) * 2020-12-24 2021-09-24 杭州萤石软件有限公司 离合机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26405U (zh) * 2014-08-18 2015-01-28 夏志云 多种驱动方式的自弹式防盗锁体机构
CN104878986A (zh) * 2015-04-21 2015-09-02 宁波永发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电子离合把手
CN208686215U (zh) * 2018-06-06 2019-04-02 杭州萤石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防猫眼开锁门把手结构及具有其的门锁
CN111691747A (zh) * 2019-03-12 2020-09-22 杭州萤石软件有限公司 门把手机构
CN214273255U (zh) * 2020-12-24 2021-09-24 杭州萤石软件有限公司 离合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76105A (zh) 2021-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51273C2 (ru) Замковый механизм
EP0659962B1 (en) Cylinder lock resistible against breaking
US8607600B2 (en) Pin locking device
US6978645B2 (en) Freewheeling lock apparatus and method
EP0726617B1 (en) Connector with secondary locking and coupling mechanism
KR20060026857A (ko) 전기커넥터
JP2006257650A (ja) シリンダ錠及びシリンダ錠の取付構造。
US20160146239A1 (en) Security Lock Bolt Assembly
EP0976175B1 (en) Connector with secondary locking and coupling mechanism
US6142826A (en) Seal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econdary locking member
CN112576105B (zh) 离合机构
CN112576106B (zh) 离合机构
CN214273255U (zh) 离合机构
CN214273253U (zh) 离合机构
PL188350B1 (pl) Zamek bębenkowy
JP4439449B2 (ja) プラグ抜き取り防止ユニット及び送受信用コード
KR20200001831U (ko) 도어락의 무단 해정 방지 조립체
CN209742559U (zh) 一种挂锁
EP3587710B1 (en) Lock cylinder and lockset
CN211229837U (zh) 保险锁舌的伸出与回位机构
CN212867198U (zh) 一种双系统挂锁
EP4090817B1 (en) Cylinder lock
JP3670326B2 (ja) 錠前用シリンダ
JP440590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EP4105411A1 (en) Safety lo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