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67569B - 电池模块和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块和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67569B
CN112567569B CN201980053304.5A CN201980053304A CN112567569B CN 112567569 B CN112567569 B CN 112567569B CN 201980053304 A CN201980053304 A CN 201980053304A CN 112567569 B CN112567569 B CN 1125675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battery
single cells
adjacent
lea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330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67569A (zh
Inventor
小野和彦
大津厚
柳沢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67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675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675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675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01M50/29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对第1电池模块(22)而言,在从单电池(26)的电极侧观察第1电池模块(22)时,单电池(26)沿大致平行的第1方向呈直线状排列,并且沿作为相对于第1方向倾斜的方向的第2方向呈直线状排列,在第1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单电池(26)的电极为不同极,在第2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单电池(26)的电极为同极,所述第1电池模块(22)具有引线板(30c~30f),该引线板(30c~30f)将在第1方向上相邻的单电池(26)串联连接,并将在第2方向上相邻的单电池(26)并联连接。

Description

电池模块和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模块和电池组,该电池模块通过将圆筒状的多个单电池以单电池的轴向大致平行的状态层叠而形成,该电池组在壳体内具有多个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54934号公开了一种电池单元,其中,该电池单元通过将多个圆柱形电池串联连接而成的电池组件以多个并联连接的方式构成。
发明内容
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54934号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用于连接圆柱形电池彼此的导电板具有复杂的形状,并且需要具有多种形状的导电板,因此存在电池单元的生产率低下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和电池组,能够使导电板的形状形成为简单的形状,并且减少导电板的形状的种类,从而提高生产率。
第1发明为一种电池模块22、24,其通过将圆筒状的多个单电池26以所述单电池26的轴向大致平行的状态层叠而形成,其具有以下特征。
第1特征:在从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侧观察所述电池模块22、24时,所述单电池26沿第1方向呈直线状排列,并且沿作为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倾斜的方向的第2方向呈直线状排列,在所述第1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为不同极,在所述第2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为同极,所述电池模块22、24具有引线板30c~30f、30k~30n,所述引线板30c~30f、30k~30n将在所述第1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串联连接,并将在所述第2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并联连接。
第2特征:在从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侧观察所述电池模块22、24时,多个所述单电池26被配置在由大致长方形形成的第1区域R1,在所述第1区域R1内的角部以大致三角形形成的第2区域R2中所配置的所述单电池26的个数与在与所述第2区域R2相邻的位置沿所述第2方向排列的所述单电池26的个数相同。
第3特征:在从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侧观察所述电池模块22、24时,配置于所述第2区域R2且在所述第1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为同极。
第4特征:在从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侧观察所述电池模块22、24时,所述引线板30c~30f、30k~30n具有形成为与所述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状的侧面和形成为与所述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状的侧面。
第5特征:在相邻的所述引线板30c~30f、30k~30n之间具有绝缘壁40。
第2发明为一种电池组10,其在壳体14内具有多个上述电池模块22、24,其具有以下特征。
第6特征:一个所述电池模块22在所述第1方向的一方具有仅与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正极连接的正极引线板30a,并且在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方具有仅与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负极连接的负极引线板30h,与一个所述电池模块22相邻配置的另一个所述电池模块24在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方具有仅与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正极连接的正极引线板30p,并且在所述第1方向的一方具有仅与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负极连接的负极引线板30i,一个所述电池模块22与另一个所述电池模块24串联连接。
第7特征:将串联连接的多个所述电池模块22、24的所述正极引线板30a、30p和所述负极引线板30h、30i中成为所述电池组10的电极的所述正极引线板30a和所述负极引线板30i设置在所述第1方向的同一方向侧。
根据第1发明的第1特征,能够提高电池模块的生产率。
根据第1发明的第2特征,能够提高电池模块的生产率。
根据第1发明的第3特征,能够提高电池模块的生产率。
根据第1发明的第4特征,能够提高电池模块的生产率。
根据第1发明的第5特征,能够防止引线板彼此的短路。
根据第2发明的第6特征,能够简单地将电池模块和相邻的电池模块串联连接。
根据第2发明的第7特征,能够简化电池组内的电路结构。
上述的目的、特征及优点根据参照附图说明的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能够容易地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2是第1电池模块和第2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3是第1电池模块和第2电池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4A是从Y轴负方向侧观察第1电池模块的图。图4B是从Y轴正方向侧观察第1电池模块的图。
图5A是从Y轴负方向侧观察第2电池模块的图。图5B是从Y轴正方向侧观察第2电池模块的图。
图6是图4A、图4B中的VI-VI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1电池模块和第2电池模块内的电流的流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电池组的结构]
图1是电池组10的立体图。图2是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的立体图。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彼此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在以后说明的其他附图中,也示出了与图1及图2的X轴、Y轴和Z轴对应的X轴、Y轴和Z轴。
电池组10由壳体14、以及被收容在壳体14内部的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构成。壳体14由顶部壳体16、底部壳体18和外装壳体20构成。
[电池模块的结构]
图3是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的立体分解图。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分别具有多个单电池26、收容单电池26的电池保持架28、以及连接单电池26彼此的引线板30a~30p。
单电池26是外观为圆柱形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此外,单电池26不限于锂离子二次电池,也可以是镍氢二次电池、镍镉二次电池等其他二次电池。在电池保持架28上形成有在Y轴方向上贯通的圆筒状的多个收容孔32。单电池26被收容在电池保持架28的收容孔32内。
(第1电池模块的结构)
图4A是从Y轴负方向侧观察第1电池模块22的图。图4B是从Y轴正方向侧观察第1电池模块22的图。
如图4A所示,单电池26在被收容在第1电池模块22的收容孔32内的状态下被配置成,单电池26的正极朝向Y轴负方向侧的个数为24个,单电池26的负极朝向Y轴负方向侧的个数为18个。另外,如图4B所示,单电池26在被收容在第1电池模块22的收容孔32内的状态下被配置成,单电池26的正极朝向Y轴正方向侧的个数为18个,单电池26的负极朝向Y轴正方向侧的个数为24个。
在从Y轴负方向侧或Y轴正方向侧观察第1电池模块22时,单电池26被配置在由大致长方形形成的第1区域R1内。单电池26沿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大致平行的第1方向呈直线状排列,并且沿作为相对于重力方向(Z轴方向)倾斜的方向的第2方向呈直线状排列。
此外,第1方向也可以不是与重力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第2方向只要是相对于第1方向倾斜的方向,也可以不是相对于重力方向倾斜的方向。
将第1区域R1中在第1区域R1的Z轴负方向侧和正方向侧的角部分别以大致三角形形成的区域设为第2区域R2a、R2b,将第1区域R1中除了第2区域R2a、R2b以外的区域设为第3区域R3。
在从Y轴负方向侧或Y轴正方向侧观察第1电池模块22时,配置在第2区域R2a和第2区域R2b的单电池26分别被设置成电极为同极。换言之,配置在第2区域R2a和第2区域R2b的单电池26被设置成在第1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单电池26的电极为同极,并且被设置成在第2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单电池26的电极为同极。
配置在第2区域R2a和第2区域R2b的单电池26的个数分别为6个,与在与第2区域R2a或第2区域R2b相邻的位置上沿第2方向排列的单电池26的个数(6个)相同。
在从Y轴负方向侧或Y轴正方向侧观察第1电池模块22时,配置在第3区域R3的单电池26被设置成在第1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单电池26的电极为不同极,并且被设置成在第2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单电池26的电极为同极。
第1电池模块22具有8块引线板30a~30h。引线板30a~30h是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板部件。在8块引线板30a~30h中,引线板30b、30g的形状相同,引线板30c~30f的形状相同。
引线板30a构成正极引线板。引线板30a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大致三角形状。引线板30a形成有相对于电池保持架28向Z轴负方向侧突出的电极部34P。引线板30a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负方向侧,且将配置在Z轴负方向侧的第2区域R2a的单电池26的正极并联连接(图4A)。
引线板30b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边的大致梯形状。引线板30b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正方向侧,且将配置在第2区域R2a的单电池26的负极并联连接,并且将在与第2区域R2a相邻的位置上沿第2方向排列的单电池26的正极并联连接。并且,引线板30b将配置在第2区域R2a的单电池26的负极和在与第2区域R2a相邻的位置上沿第2方向排列的单电池26的正极串联连接(图4B)。
引线板30c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边的大致平行四边形。引线板30c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负方向侧,且将沿第2方向被配置在第3区域R3的单电池26的负极并联连接,并且将与同样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并联连接。进而,引线板30c将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负极与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串联连接(图4A)。
引线板30d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边的大致平行四边形。引线板30d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正方向侧,且将沿第2方向配置在第3区域R3的单电池26的负极并联连接,并且将同样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并联连接。进而,引线板30d将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负极与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串联连接(图4B)。
引线板30e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边的大致平行四边形。引线板30e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负方向侧,且将沿第2方向配置在第3区域R3的单电池26的负极并联连接,并且将同样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并联连接。进而,引线板30e将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负极与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串联连接(图4A)。
引线板30f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边的大致平行四边形。引线板30f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正方向侧,且将沿第2方向配置在第3区域R3的单电池26的负极并联连接,并且将同样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并联连接。进而,引线板30f将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负极与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串联连接(图4B)。
引线板30g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边的大致梯形状。引线板30g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负方向侧,且将配置在第2区域R2b的单电池26的正极并联连接,并且将在与第2区域R2b相邻的位置上沿第2方向排列的单电池26的负极并联连接。进而,引线板30g将配置在第2区域R2b的单电池26的正极和在与第2区域R2b相邻的位置上沿第2方向排列的单电池26的负极串联连接(图4A)。
引线板30h构成负极引线板。引线板30h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大致三角形状。引线板30h形成为Z轴正方向侧从电池保持架28的Y轴正方向侧沿着Z轴正方向侧的侧面弯曲(图3)。引线板30h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正方向侧,且将配置在第2区域R2b的单电池26的负极并联连接(图4B)。
(第2电池模块的结构)
图5A是从Y轴负方向侧观察第2电池模块24的图。图5B是从Y轴正方向侧观察第2电池模块24的图。
如图5A所示,单电池26在被收容在第2电池模块24的收容孔32内的状态下被配置成,单电池26的正极朝向Y轴负方向侧的个数为24个,单电池26的负极朝向Y轴负方向侧的个数为18个。另外,如图5B所示,单电池26在被收容在第2电池模块24的收容孔32内的状态下被配置成,单电池26的正极朝向Y轴正方向侧的个数为18个,单电池26的负极朝向Y轴正方向侧的个数为24个。
在从Y轴负方向侧或Y轴正方向侧观察第2电池模块24时,单电池26被配置在由大致长方形形成的第1区域R1内。单电池26沿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大致平行的第1方向呈直线状排列,并且沿作为相对于重力方向(Z轴方向)倾斜的方向的第2方向呈直线状排列。
将第1区域R1中在第1区域R1的Z轴负方向侧和正方向侧的角部分别以大致三角形形成的区域设为第2区域R2a、R2b,将第1区域R1中除了第2区域R2a、R2b以外的区域设为第3区域R3。
在从Y轴负方向侧或者Y轴正方向侧观察第2电池模块24时,配置在第2区域R2a和第2区域R2b的单电池26分别被设置成电极为同极。换言之,配置在第2区域R2a和第2区域R2b的单电池26被设置成在第1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单电池26的电极为同极,并且被设置成在第2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单电池26的电极为同极。
配置在第2区域R2a和第2区域R2b的单电池26的个数分别为6个,与在与第2区域R2a或第2区域R2b相邻的位置上沿第2方向排列的单电池26的个数(6个)相同。
在从Y轴负方向侧或者Y轴正方向侧观察第2电池模块24时,配置在第3区域R3的单电池26被设置成在第1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单电池26的电极成为不同极,并且被设置成在第2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单电池26的电极成为同极。
第2电池模块24具有8块引线板30i~30p。引线板30i~30p是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板部件。在8块引线板30i~30p中,引线板30j、30o的形状相同,引线板30k~30n的形状相同。
引线板30i构成负极引线板。引线板30i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大致三角形状。引线板30i形成有相对于电池保持架28向Z轴负方向侧突出的电极部34N。引线板30i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正方向侧,且将配置在Z轴负方向侧的第2区域R2a的单电池26的负极并联连接(图5B)。
引线板30j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边的大致梯形状。引线板30j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负方向侧,且将配置在第2区域R2a的单电池26的正极并联连接,并且将在与第2区域R2a相邻的位置上沿第2方向排列的单电池26的负极并联连接。进而,引线板30j将配置在第2区域R2a的单电池26的正极和在与第2区域R2a相邻的位置上沿第2方向排列的单电池26的负极串联连接(图5A)。
引线板30k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边的大致平行四边形。引线板30k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正方向侧,且将沿第2方向配置在第3区域R3的单电池26的负极并联连接,并且将同样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并联连接。进而,引线板30k将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负极与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串联连接(图5B)。
引线板30l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边的大致平行四边形。引线板30l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负方向侧,且沿第2方向配置在第3区域R3的单电池26的负极并联连接,并且将同样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并联连接。进而,引线板30l将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负极和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串联连接(图5A)。
引线板30m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边的大致平行四边形。引线板30m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正方向侧,且将沿第2方向配置在第3区域R3的单电池26的负极并联连接,并且将同样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并联连接。进而,引线板30m将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负极与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串联连接(图5B)。
引线板30n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边的大致平行四边形。引线板30n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负方向侧,且将沿第2方向配置在第3区域R3的单电池26的负极并联连接,并且将同样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并联连接。进而,引线板30n将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负极与沿第2方向配置的单电池26的正极串联连接(图5A)。
引线板30o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边的大致梯形状。引线板30o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正方向侧,且将配置在第2区域R2b的单电池26的负极并联连接,并且将在与第2区域R2b相邻的位置上沿第2方向排列的单电池26的正极并联连接。进而,引线板30o将配置在第2区域R2b的单电池26的负极和在与第2区域R2b相邻的位置上沿第2方向排列的单电池26的正极串联连接(图5B)。
引线板30p构成正极引线板。引线板30p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的大致三角形状。引线板30p形成为Z轴正方向侧从电池保持架28的Y轴负方向侧沿着Z轴正方向侧的侧面弯曲(图3)。引线板30p被安装在电池保持架28的Y轴负方向侧,且将配置在第2区域R2b的单电池26的正极并联连接(图5A)。
[电池保持架的结构]
图6是图4A、图4B中的VI-VI的概略剖视图。此外,在图6中,单电池26未示出为剖视图。电池保持架28使用在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之间通用的电池保持架。
电池保持架28通过将第1部件36和第2部件38这两个部件沿Y轴方向组装而形成。在被安装于电池保持架28的相邻的引线板30(例如引线板30c与引线板30e)之间形成有绝缘壁40。据此,防止了引线板30彼此的短路。另外,绝缘壁40向收容孔32的内周侧突出而形成,据此,防止了单电池26从收容孔32脱落。
[关于电池组内的电流的流动]
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将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分别作为一组电池,如图2、图3所示,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通过连结引线板41而串联连接。
图7是表示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内的电流的流动的示意图。电流在电池组10内按照引线板30i→引线板30j→引线板30k→引线板30l→引线板30m→引线板30n→引线板30o→引线板30p→连结引线板41→引线板30h→引线板30g→引线板30f→引线板30e→引线板30d→引线板30c→引线板30b→引线板30a的顺序流动。据此,能够将第1电池模块22的正极引线板即引线板30a和第2电池模块24的负极引线板即引线板30i都配置在Z轴负方向侧。
[作用效果]
并联连接多个单电池26,并将并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26作为一组,以将多组单电池26串联连接的方式构成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据此,能够提高电池组10的电压,并且能够增大容量。
为了实现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的小型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中,当从单电池26的电极侧观察第1电池模块22或第2电池模块24时,单电池26沿与重力方向大致平行的第1方向呈直线状排列,并且沿作为相对于重力方向倾斜的方向的第2方向呈直线状排列。在该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连接各单电池26的引线板的形状变得复杂,第1电池模块22、第2电池模块24以及电池组10的生产率低下。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中,引线板30c~30f、30k~30n将在第2方向上相邻的单电池26并联连接,并将在第1方向上相邻的单电池26串联连接。据此,引线板30c~30f、30k~30n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边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边的大致平行四边形,能够简化引线板30c~30f、30k~30n的形状,从而能够提高第1电池模块22、第2电池模块24以及电池组10的生产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中,多个单电池26被配置在由大致长方形形成的第1区域R1,在第1区域R1内的角部以大致三角形形成的第2区域R2中所配置的单电池26的个数与在与第2区域R2相邻的位置上沿第2方向排列的单电池26的个数相同。据此,通过引线板30b、30g、30j、30o能够将配置在第2区域R2的单电池26并联连接,并且将在与第2区域R2相邻的位置上沿第2方向排列的单电池26并联连接,进而将并联连接的配置在第2区域R2的单电池26和并联连接的在与第2区域R2相邻的位置上沿第2方向排列的单电池26串联连接。另外,引线板30b、30g、30j、30o形成为具有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边和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边的大致梯形状,能够简化引线板30b、30g、30j、30o的形状,从而能够提高第1电池模块22、第2电池模块24以及电池组10的生产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中,引线板30a~30p具有形成为与第1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状的侧面和形成为与第2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状的侧面。据此,能够简化引线板30a~30p的形状,从而能够提高第1电池模块22、第2电池模块24以及电池组10的生产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中,电池保持架28在相邻的引线板30a~30p之间具有绝缘壁40。据此,能够防止引线板30a~30p彼此的短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中,第1电池模块22在重力方向的下方(Z轴负方向侧)具有仅与相邻的单电池26的正极连接的引线板30a(正极引线板),并且在重力方向的上方(Z轴正方向侧)具有仅与相邻的单电池26的负极连接的引线板30h(负极引线板)。并且,与第1电池模块22相邻的第2电池模块24在重力方向的上方(Z轴正方向侧)具有仅与相邻的单电池26的正极连接的引线板30p(正极引线板),并且在重力方向的下方(Z轴负方向侧)具有仅与相邻的单电池26的负极连接的引线板30i(负极引线板)。而且,将位于重力方向上方的第1电池模块22的引线板30h和第2电池模块24的引线板30p串联连接。据此,第1电池模块22的引线板30h(负极引线板)和第2电池模块24的引线板30p(正极引线板)都集中配置在重力方向的上方,因此,能够通过连结引线板41简单地将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串联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中,将串联连接的第1电池模块22和第2电池模块24的引线板30a(正极引线板)、引线板30h(负极引线板)、引线板30p(正极引线板)以及引线板30i(负极引线板)中成为电池组10的电极的引线板30a(正极引线板)和引线板30i(负极引线板)设置在重力方向的下方(Z轴负方向侧)。据此,成为电池组10的电极的第1电池模块22的引线板30a(正极引线板)和第2电池模块24的引线板30i(负极引线板)都集中配置在重力方向的下方,因此能够简化电池组10内的电路结构。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模块(22、24),其通过将圆筒状的多个单电池(26)以所述单电池(26)的轴向平行的状态层叠而形成,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侧观察所述电池模块(22、24)时,
所述单电池(26)沿第1方向呈直线状排列,并且沿作为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倾斜的方向的第2方向呈直线状排列,
多个所述单电池(26)被配置在由长方形形成的第1区域(R1),
所述第1区域(R1)内的角部以三角形形成的区域被设为第2区域(R2),所述第1区域(R1)中除了所述第2区域(R2)以外的区域被设为第3区域(R3),
配置在所述第3区域(R3)的所述单电池(26)被设置成在所述第1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为不同极,在所述第2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为同极,
所述电池模块(22、24)具有引线板(30a、30b、30c~30f、30g、30h、30i、30j、30k~30n、30o、30p),所述引线板(30c~30f、30k~30n)将在所述第1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串联连接,并将在所述第2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并联连接,所述引线板(30a、30b、30g、30h、30i、30j、30o、30p)将所述第2区域(R2)内的所述单电池(26)并联连接,所述引线板(30b、30g、30j、30o)将所述第2区域(R2)内的所述单电池(26)和在与所述第2区域(R2)相邻的位置沿所述第2方向排列的所述单电池(26)串联连接,
在所述第2区域(R2)中所配置的所述单电池(26)的个数与在与所述第2区域(R2)相邻的位置沿所述第2方向排列的所述单电池(26)的个数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22、24),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侧观察所述电池模块(22、24)时,
配置于所述第2区域(R2)且在所述第1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为同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模块(22、24),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侧观察所述电池模块(22、24)时,
所述引线板(30c~30f、30k~30n)具有形成为与所述第1方向平行的直线状的侧面和形成为与所述第2方向平行的直线状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模块(22、24),其特征在于,
在相邻的所述引线板(30c~30f、30k~30n)之间具有绝缘壁(40)。
5.一种电池组(10),其在壳体(14)内具有多个电池模块(22、24),所述电池模块(22、24)通过将圆筒状的多个单电池(26)以所述单电池(26)的轴向平行的状态层叠而形成,所述电池组(10)的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侧观察所述电池模块(22、24)时,
所述单电池(26)沿第1方向呈直线状排列,并且沿作为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倾斜的方向的第2方向呈直线状排列,
多个所述单电池(26)被配置在由长方形形成的第1区域(R1),
所述第1区域(R1)内的角部以三角形形成的区域被设为第2区域(R2),所述第1区域(R1)中除了所述第2区域(R2)以外的区域被设为第3区域(R3),
配置在所述第3区域(R3)的所述单电池(26)被设置成在所述第1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为不同极,在所述第2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为同极,
所述电池模块(22、24)具有引线板(30a、30b、30c~30f、30g、30h、30i、30j、30k~30n、30o、30p),所述引线板(30c~30f、30k~30n)将在所述第1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串联连接,并将在所述第2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并联连接,所述引线板(30a、30b、30g、30h、30i、30j、30o、30p)将所述第2区域(R2)内的所述单电池(26)并联连接,所述引线板(30b、30g、30j、30o)将所述第2区域(R2)内的所述单电池(26)和在与所述第2区域(R2)相邻的位置沿所述第2方向排列的所述单电池(26)串联连接,
一个所述电池模块(22)在所述第1方向的一方具有仅与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正极连接的正极引线板(30a),并且在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方具有仅与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负极连接的负极引线板(30h),
与一个所述电池模块(22)相邻配置的另一个所述电池模块(24)在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方具有仅与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正极连接的正极引线板(30p),并且在所述第1方向的一方具有仅与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负极连接的负极引线板(30i),
一个所述电池模块(22)与另一个所述电池模块(24)串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10),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侧观察所述电池模块(22、24)时,
在所述第2区域(R2)中所配置的所述单电池(26)的个数与在与所述第2区域(R2)相邻的位置沿所述第2方向排列的所述单电池(26)的个数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10),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侧观察所述电池模块(22、24)时,
配置于所述第2区域(R2)且在所述第1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为同极。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池组(10),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单电池(26)的电极侧观察所述电池模块(22、24)时,
所述引线板(30c~30f、30k~30n)具有形成为与所述第1方向平行的直线状的侧面和形成为与所述第2方向平行的直线状的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池组(10),其特征在于,
在相邻的所述引线板(30c~30f、30k~30n)之间具有绝缘壁(40)。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池组(10),其特征在于,
将串联连接的多个所述电池模块(22、24)的所述正极引线板(30a、30p)和所述负极引线板(30h、30i)中成为所述电池组(10)的电极的所述正极引线板(30a)和所述负极引线板(30i)设置在所述第1方向的同一方向侧。
CN201980053304.5A 2018-08-10 2019-07-04 电池模块和电池组 Active CN1125675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1804 2018-08-10
JP2018151804 2018-08-10
PCT/JP2019/026733 WO2020031576A1 (ja) 2018-08-10 2019-07-04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67569A CN112567569A (zh) 2021-03-26
CN112567569B true CN112567569B (zh) 2023-05-16

Family

ID=69415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3304.5A Active CN112567569B (zh) 2018-08-10 2019-07-04 电池模块和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97325B2 (zh)
CN (1) CN112567569B (zh)
TW (1) TWI704711B (zh)
WO (1) WO20200315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8397A1 (en) * 2021-06-29 2023-01-05 Dana Myers Battery pack assembly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1656A (zh) * 2005-06-16 2006-12-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
WO2011115774A1 (en) * 2010-03-15 2011-09-22 Electronvault, Inc. Modular interconnection system
JP2011216366A (ja) * 2010-03-31 2011-10-27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パック
CN102484235A (zh) * 2010-07-30 2012-05-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JP2013232280A (ja) * 2010-11-22 2013-11-14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電池パック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JP2016072039A (ja) * 2014-09-29 2016-05-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CN107425161A (zh) * 2016-05-24 2017-12-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盒
WO2018061737A1 (ja) * 2016-09-29 2018-04-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8077933A (ja) * 2016-11-07 2018-05-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97942A (ja) * 2006-10-10 2008-04-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組電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1656A (zh) * 2005-06-16 2006-12-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
WO2011115774A1 (en) * 2010-03-15 2011-09-22 Electronvault, Inc. Modular interconnection system
JP2011216366A (ja) * 2010-03-31 2011-10-27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パック
CN102484235A (zh) * 2010-07-30 2012-05-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JP2013232280A (ja) * 2010-11-22 2013-11-14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電池パック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JP2016072039A (ja) * 2014-09-29 2016-05-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CN107425161A (zh) * 2016-05-24 2017-12-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盒
WO2018061737A1 (ja) * 2016-09-29 2018-04-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8077933A (ja) * 2016-11-07 2018-05-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031576A1 (ja) 2021-05-13
TWI704711B (zh) 2020-09-11
TW202015274A (zh) 2020-04-16
JP6997325B2 (ja) 2022-01-17
CN112567569A (zh) 2021-03-26
WO2020031576A1 (ja) 2020-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11434B2 (en) Battery pack
KR20190071454A (ko) 버스바 어셈블리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KR100846913B1 (ko) 권선 조립형 리튬 이온 2차 전지
WO2010147384A2 (ko) 기구물체결방식의 유닛팩 조합형 셀 카트리지
US20100203363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and battery pack having the same
US20220037707A1 (en) Battery Pack and Holder
CN109494326A (zh) 蓄电装置
CN116435672A (zh) 电池模块
KR20180135604A (ko)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전력 저장 장치
CN112567569B (zh) 电池模块和电池组
KR20100136107A (ko) 배터리 팩
JP2015133289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のホルダ
CN113300034A (zh) 一种密封式电池及电池模组
EP2757613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pack
JP2013161516A (ja) 組電池
EP1049185A1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between battery electrode plates and casing
US20120231303A1 (en) Battery pack
EP3699980B1 (en) Battery pack
KR20130042995A (ko) 전극단자 연결을 위한 인쇄회로기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팩, 그리고 배터리팩의 복수 전지 연결 방법
KR20200076909A (ko) 조립 구조가 개선되고 멀티셀렉팅 기능의 배터리관리시스템을 포함한 배터리팩
JP2006156227A (ja) パック電池
CN219739238U (zh) 电池组
CN114464961B (zh) 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池组
CN214848949U (zh) 电池总成
KR101074992B1 (ko) 이차전지용 배터리 셀 단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