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66289A - 一种加热套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套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66289A
CN112566289A CN201910917273.5A CN201910917273A CN112566289A CN 112566289 A CN112566289 A CN 112566289A CN 201910917273 A CN201910917273 A CN 201910917273A CN 112566289 A CN112566289 A CN 1125662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pipe
heating
pipe body
sleev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172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邢长生
张艳兵
李辉
闫伟
周伟
刘志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Xit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Xit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Xit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Xit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1727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662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2566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662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2Details
    • H05B3/06Heater element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oupling elements or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4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 H05B3/4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热套管,包括:套管管体;至少一个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套管管体的底部;至少两个排气口,设置于所述套管管体的侧壁上方并分布在套管管体的两侧。进一步地,进气口和排气口交错排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随着套管内温度的升高,套管内形成向上的气流从排气口排出,进气口不停地吸入周围空气补充气体,最终在套管内形成微循环,把热量从套管内不停的带出去,不会在套管内聚积高温,既节省了能耗,又延长了加热套管的使用寿命。本发明尤其适用于陶瓷加热套管,可以有效降低套管内部聚积的高温,减小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解决了陶瓷加热套管热导率低、散热性差、耗能、寿命短等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加热套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阻丝或加热棒的新型加热套管,属于电加热设备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工业用电炉子里一般使用电阻丝、加热棒等作为加热体,通常在电阻丝、加热棒等加热体的外部设置有加热套管,其目的除了起支撑作用,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用途,如防腐蚀,防止加热体本体掉入被加热产品等等。
通常要求加热套管是高温绝缘体,否则在带电的情况下容易打火,产生安全隐患。为了避免产生打火,一般多选择陶瓷材料制作加热套管。但是陶瓷加热套管长期在高温的情况下使用,由于陶瓷材料的热导率较低,热量不容易快速传导出去,会致使加热套管内出现高温,加热套管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达到400-500度,这么高的温度差不但影响加热套管的使用寿命,而且也消耗了大量的能耗,不利于节能环保。
因此,如何降低陶瓷加热套管内部聚积的高温,减小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加热套管,可以有效地把加热套管内聚积的热量散发出去,延长了加热套管的寿命且降低了能耗。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套管,包括:
套管管体,所述套管管体是四周由管壁围成的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
至少一个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套管管体的底部,所述进气口贯穿所述套管管体的管壁,与所述套管管体的内外相通;
至少两个排气口,设置于所述套管管体的侧壁上方并分布在所述套管管体的两侧,所述排气口贯穿所述套管管体的管壁,与所述套管管体的内外相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案,所述套管管体为圆柱形的管状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案,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套管管体底部的最低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案,所述至少两个排气口水平分布在所述套管管体的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案,所述排气口每两个相对设置在所述套管管体的两侧并处于与所述套管管体垂直的直线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案,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交错排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案,所述进气口间隔一定尺寸分布在所述套管管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案,所述加热套管由绝缘陶瓷材料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案,所述绝缘陶瓷材料为氧化铝陶瓷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本发明在加热套管的底部开设进气口,在加热套管的侧壁上方开设排气口,排气口水平分布在加热套管的两侧,进气口和排气口交错排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随着套管内温度的升高,套管内形成向上的气流从排气口排出,这样进气口就不停地吸入周围空气补充气体,最终在套管内形成微循环,把热量从套管内不停的带出去,因此不会在套管内聚积高温,既节省了能耗,又延长了加热套管的使用寿命。本发明尤其适用于陶瓷加热套管,可以有效地把陶瓷加热套管内的热量散发出去,降低套管内聚积的高温,减小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解决了陶瓷加热套管热导率低、散热性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加热套管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加热套管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加热套管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加热套管1包括套管管体2、进气口3和排气口4。其中,套管管体2是四周由管壁围成的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使用时,将电阻丝、加热棒等加热体放置在套管管体2内,在工业用电炉子中加热使用,起支撑和防腐蚀、防止加热体本体掉入被加热产品等作用。套管管体2的管径大小需要根据电阻丝、加热棒等加热体的大小而定,以能将加热体放置于其中为宜。进气口3设置于套管管体2的底部,进气口3是贯穿套管管体2管壁的开口,与套管管体2内外相通,便于进气;进气口的大小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排气口4设置于套管管体2的侧壁上方并分布在套管管体2的两侧;排气口4也是贯穿套管管体2管壁的开口,与套管管体2内外相通,便于排气;排气口的大小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随着加热体的加热,加热套管1内的温度升高,套管内形成向上的气流从排气口4排出,这样进气口3就不停的吸入周围空气补充气体,最终在加热套管1内形成微循环,把热量从套管内不停的带出去,不会在套管内聚积高温,减小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
具体地,套管管体2为圆柱形的管状结构,以适应电阻丝、加热棒等加热体通常的细长形状;也可以根据其它加热体的具体形状,设计成其它的形状。
进一步地,为了进气效果更好,进气口3设置于套管管体2底部的最低点。
为了取得更好地排气效果,排气口4水平分布在套管管体2的两侧。
更优选地,排气口4每两个相对设置在套管管体2的两侧并处于垂直于套管管体的直线上。
为了更好地在加热套管内形成微循环,进气口3和排气口4交错排列。
实际应用中,加热套管的长度需要根据电阻丝、加热棒等加热体的长度而定,应当完全将加热体包裹住。当加热套管较长时,可以按照上面所述的方式,设置多组进气口和排气口。
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加热套管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加热套管1的套管管体2上设有三组进气口和排气口,每组包括一个设置在套管管体底部最低点的进气口3和两个设置在套管管体的侧壁上方的排气口4。进气口3间隔一定尺寸分布;排气口4水平分布在套管管体2的两侧,每组排气口4处于与套管管体垂直的直线上;进气口3和排气口4交错排列,从而在套管管体上平均分布多个散热源,以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本发明的加热套管可由绝缘陶瓷材料制成,具体地,绝缘陶瓷材料可以是氧化铝陶瓷材料。
本发明通过在加热套管壁上设置进气口和排气口,利用在使用过程中其自身形成的热源,气体上行形成流通,有效地将加热套管内聚积的热量散发出去,既节省了能耗,又延长了加热套管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尤其适用于陶瓷加热套管,可以有效降低套管内部聚积的高温,减小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解决了陶瓷加热套管热导率低、散热性差、耗能、寿命短等问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加热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套管管体,所述套管管体是四周由管壁围成的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
至少一个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套管管体的底部,所述进气口贯穿所述套管管体的管壁,与所述套管管体的内外相通;
至少两个排气口,设置于所述套管管体的侧壁上方并分布在所述套管管体的两侧,所述排气口贯穿所述套管管体的管壁,与所述套管管体的内外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管体为圆柱形的管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套管管体底部的最低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排气口水平分布在所述套管管体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每两个相对设置在所述套管管体的两侧并处于与所述套管管体垂直的直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交错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间隔一定尺寸分布在所述套管管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套管由绝缘陶瓷材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陶瓷材料为氧化铝陶瓷材料。
CN201910917273.5A 2019-09-26 2019-09-26 一种加热套管 Pending CN1125662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17273.5A CN112566289A (zh) 2019-09-26 2019-09-26 一种加热套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17273.5A CN112566289A (zh) 2019-09-26 2019-09-26 一种加热套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66289A true CN112566289A (zh) 2021-03-26

Family

ID=75030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7273.5A Pending CN112566289A (zh) 2019-09-26 2019-09-26 一种加热套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6628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35385U (zh) 一种电磁热风机
JP2010503966A5 (zh)
CN101017024A (zh) 一种空气加热器
CN101544372A (zh) 多晶硅制造装置
CN117051383A (zh) 加热炉体和半导体设备
CN210070582U (zh) 加热炉体和半导体设备
CN210694396U (zh) 一种加热套管
CN112566289A (zh) 一种加热套管
CN203298484U (zh) 热风机
CN106839407B (zh) 一种多段加热型电加热器
CN103773923B (zh) 用于热处理的快速升降温炉体
CN217188699U (zh) 一种pou电加热反应装置及其设备
CN106458583B (zh) 臭氧发生装置
CN104578518A (zh) 液冷式电机
CN206905258U (zh) 集束短路式电加热器
JP2005217335A5 (zh)
WO2020091260A1 (ko) 에어 히터
CN111712005A (zh) 推车窑式连续加热炉多区控温电热辐射管及其布置方法
CN111412751A (zh) 一种窑炉降温装置
KR100701263B1 (ko) 발열선
KR101676409B1 (ko) 전기 열풍기
CN205717103U (zh) 一种应用于计算机辅助照明的新型灯具散热结构
CN203590496U (zh) 双螺旋型硅碳棒
CN215570763U (zh) 一种带发热涂层的多孔结构取暖器
CN212851051U (zh) 一种加热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2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