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501C - 阵列天线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阵列天线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501C
CN1125501C CN99109000.4A CN99109000A CN1125501C CN 1125501 C CN1125501 C CN 1125501C CN 99109000 A CN99109000 A CN 99109000A CN 1125501 C CN1125501 C CN 112550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phase
array antenna
digital signal
receiver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910900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48076A (zh
Inventor
小早川周磁
田中良纪
筒井正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248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80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50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50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 H01Q3/4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with phasing matri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2605Array of radiating elements provided with a feedback control over the element weights, e.g. adaptive arrays

Abstract

一种自适应天线接收装置补偿相位偏移以执行有效的射束形成,同时保持由天线振子所指向的通讯区域内用户信号的到达方向和无线电基地台中的天线振子阵列确定的接收器之间的相位差信息。模拟射束形成装置提供一个合成射束,使得相邻射束之间的相位差可以有一个由选取的射束确定的固定值。相位补偿器基于任意一个数字信号提供一些带有相位校正量的接收器数字信号,使得天线振子之间的相位差可以有一个固定值。

Description

阵列天线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阵列天线接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特定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例如多射束天线或自适应天线阵列接收装置,其中在蜂窝移动通讯系统的无线电基地台中多个天线振子以平行方式排列并且接收到的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接收到的信号通过操作具有预定的幅度和相位旋转,以形成一个理想的合成射束方向图。
背景技术
使用数字信号处理的多射束天线或自适应天线阵列接收装置在蜂窝移动通讯系统的无线电基地台中的应用使得能够有增大的增益以及随之的被同样聚焦的射束方向图。另外,这些应用还增大了在一个单元或区段中用户的容纳量,随之减小了在一个通讯区域内因定向性而产生的干扰。
但是,在数字域中实现带有信号处理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需要一种非线性装置,如低躁放大器(LNA)和混合器以用于频率转换。这些装置为各个接收器所需,它在天线振子处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基带信号。这可能导致接收器之间的相位偏移,相位偏移可阻止有效射束的形成并招致性能的衰退。
另外,因为一个接收器相对于另一个接收器都具有相位差,而相位差要通过天线振子和天线振子阵列所指向的通讯区域(单元或区段)内由用户信号到达的方向确定,所以必须校正或补偿相位偏移而同时保持接收器之间的相位差信息,这为在天线振子处组合或合成接收信号的过程所需要。
在现有技术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为了在射束形成期间进行相位校正,需要一种诸如在接收器之间进行周期性如一天一次校准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无非是在发生动态相位偏移时在不确定的相位条件下形成射束,这导致装置的可靠性较低。
另一方面,有一种观点认为采用自适应处理法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在接收器之间没有实质的相位偏移,即使有也很少,这是因为包含相位偏移的振幅和相位受到控制。但是自适应过程中的慢收敛率和自适应过程中相位偏移从振幅和相位控制量中的分离,为形成受传输控制的接收时间量的传输束所需要。
另外,还提出了一种如图22所示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装置中假设在单个区段中阵列天线振子的数目是“n”。因此,把天线振子11-1n发出的无线电频率信号以某一(固定的)振幅和相位旋转设置在模拟射束形成装置2中以形成理想的天线方向图。由这种射束接收的RF信号被转换成基带信号,并再由接收器31-31n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接收器31-31n的输出由选择器9选择性地开关以选出最大功率的射束输出,从而避免接收器之间的相位偏移。
但是,图2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在装置的后部(未示出)并不执行数字域中自适应射束的形成,致使不能获得特性的进一步改进。因此,若不通过一些方式作任何的相位校正,就不能实现较高可靠性和较好性能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导致自适应阵列天线等不适用于无线电基地台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阵列天线接收装置,补偿相位偏移,使得能够有效地形成射束而同时利用通讯区域中用户信号的到达方向保持接收器之间的相位差信息,其中无线电基地台中的天线振子和天线振子阵列指向该通讯区域。
其它目的通过本发明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实现,其中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天线振子,用于接收输入信号;一个模拟射束形成装置,用于把输入信号组合成合成射束,使得相邻射束之间的相位差分别具有相对于选取的输出射束组合来决定的固定值;多个接收器,把射束形成装置的合成射束转换成数字信号;和一个相位补偿器,以相位校正量补偿该数字信号,从而相对于该数字信号从相位差的各固定值中去除相位偏差,以使所述数字信号保持所述固定值。即阵列天线接收装置布置成使有源电路部分(接收器)的相位偏移,通过使用没有任何相位偏移的无源电路部分如天线或模拟射束形成装置等的天线分支之间的相位信息,得以补偿。因此,由于相位补偿之后产生的信号,使自适应处理过程中的高可靠性和高效性的射束形成成为可能。这有助于在数字域中实现多射束天线或自适应天线阵接收装置。
另外,射束形成装置可以包括功率分配电路和相移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还保持一个用于产生对通讯区域中任意方向形成参考的上行线路领示信号的发生器。在这种情况中,相位补偿器把上行线路信号变成带有相位校准量的数字信号。
或者根据本发明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也可以包括一个用于产生上行线路领示信号的发生器,该信号把发生器的输出信号分配到接收路线中。在这种情况中,相位补偿器把上行线路信号用作在天线振子和具有固定相位差的射束形成装置之间接收信号,以产生带有相位校准量的数字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变换电路,执行与射束形成装置反向的操作,使得相位补偿器的输出信号与每一个天线振子的的接收信号相同;还包括一个自适应处理部分,合并变换电路的输出信号以形成自适应天线方向图。
附图说明
图1A和1B是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的布局框图;
图2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4×4模拟射束形成装置实例的框图;
图3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4×4模拟射束形成装置的辐射特性曲线;
图4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4×4模拟射束形成装置的相位特性曲线;
图5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8×8模拟射束形成装置实例的框图;
图6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8×8模拟射束形成装置的辐射特性曲线;
图7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8×8模拟射束形成装置的相位特性曲线;
图8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线性阵列天线示意图;
图9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相位校正运算部分实施例的框图;
图10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相位偏移运算部分
实施例的框图;
图11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相位校正运算部分另一实施例的框图;
图12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相位旋转器实施例的框图;
图13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相位偏移运算部分另一实施例的框图;
图14是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的变换电路实例的框图;
图15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变换电路变换后产生的辐射特性曲线图;
图16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变换电路变换后产生的相位特性曲线图;
图17是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的实例的框图,其中变换电路有完全的布局;
图18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模拟射束形成装置
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9是用在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模拟射束形成装置
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20A和20B是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设置在一个区段中的上行线路信号发生器示意图;
图21是与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结合在无线电基地台中的上行线路信号发生器实施例的框图;
图22是现有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所有的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或相应的部分。
图1A和1B是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的布局图。特别是,图1A表示前馈布局,图1B表示反馈布局。
在图1A中,天线振子11-1n(以下有时统称“1”),模拟射束形成装置2和接收器31-3n(以下有时统称“3”)以与图22同样的方式设置。
图1A中,天线振子1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输入到射束形成装置2中,在那儿以特定的权重和相位合成并被提供到输出端。射束形成装置2的每个输出经过特定的放大和频率转换,产生基带信号以通过接收器3。接收器3还通过A/D转换器把基带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可以看到接收器3与相位补偿器10连接。如图1A中的虚线所述,相位补偿器10还与变换电路6连接,以执行射束形成装置2的变换操作,使得相位补偿器10的输出信号可以与天线振子1除数字信号外的信号相同。变换电路6还与自适应处理部分7连接,用于组合变换电路6的输出信号以形成自适应天线方向图。变换电路6还有一个吞吐量布局,那里的变换器被移去。
相位补偿器10包括相位旋转器42-4n(以下有时统称“4”),相位旋转器42-4n连接在接收器32-3n和一个相位校正(量)运算部分5之间。相位校正运算部分接收接收器31-3n的输出信号X1-Xn,以如下所述地计算相位校正量,再把校正量提供给相位旋转器42-4n。接收器31输出的数字信号用作接收器3的数字信号的参考。
在图1B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相位补偿器10以与图1A所述的相同的方式设置在接收器3和变换电路6之间。因为这种阵列天线接收装置采取的是反馈结构,所以相位校正运算部分5被设置成接收来自接收器31的输出信号X1和来自相位旋转器42-4n的输出信号X2-Xn,从而为相位旋转器42-4n提供相位校正量。
图2表示图1A和1B中所示的模拟射束形成装置的结构实例,该结构是一个公认为4(输入)×4(输出)形式的“巴特勒(Butler)矩阵”的特定模拟域射束形成装置。如图2所示,此射束形成装置2包括-90°混合电路211-214(Θ),该电路被认为是功率分配电路,用于分别把一个输入分配成彼此之间相位差为-90°的两个输出,还包括45°相移器221,224(Φ1,Φ4)和0°相移器222和223(Φ2,Φ3)。在本实例中,混合电路211接收分别从天线振子11、13输出的信号A,C,并将其中的一个输出信号经相移器221提供给混合电路213,另一个输出信号经相移器223提供给混合电路214。混合电路212接收分别从天线振子12、14输出的信号B,D,并将其中的一个输出信号经相移器222提供给混合电路213,另一个输出信号经相移器224提供给混合电路214。因此混合电路213输出#3射束和#1射束,混合电路214输出#4射束和#2射束,如图所示。
图3表示图2的模拟射束形成装置2的辐射特性,图4表示其相位特性。如图3所示,#1-#4射束依次输出。
参见图4来考虑产生这种辐射特性的射束形成装置2,可以发现相邻射束(主波瓣)之间的相位差有一个固定值,由横坐标所示的到达角区域a-c的纵坐标表示。
图5表示模拟射束形成装置2的结构,该装置由-90°混合电路231-242,67.5°的相移器259、266(Φ1,Φ8),22.5°的相移器262、263(Φ4,Φ5),45°的相移器251、253、256、258(Φ9,Φ10,Φ15,Φ16)和0°的相移器260、261,264,265,252,254,255,257(Φ2,Φ3,Φ6,Φ7,Φ11,Φ12,Φ13,Φ14)以8输入×8输出的形式组成。
在本实例中,当图中所示的天线振子11-18的输出信号A-H输入给模拟射束形成装置2时,从图的顶部看,输出#5射束、#1射束、#7射束、#3射束、#6射束、#2射束、#8射束和#4射束。图6表示图5所示模拟射束形成装置2的辐射特性,其中#1-#8射束依次输出。
图7表示8×8巴特勒矩阵的相位特性,从中可以看出,此模拟射束形成装置在到达角区域a-g上有固定的相位差,如图4所示。这样,模拟射束形成装置2中的到达角区域和对应于到达角区域的固定相差示于下表1。该表假设天线振子1的间隔是λ,天线振子的各个辐射图案是一个具有60°半功率射束宽度的射束。
表I
(1)4×4射束形成装置
     区域       a       b     C
到达角(°) -22~-8 -7~7 8~22
Δθmin(°) ±180 0 ±180
(2)8×8射束形成装置
    区域     a      b     C    d     e     f     g
到达角(°) -25~-19 -18~-11 -10~-4 -3~3 4~10 11~18  19~25
Δθmin(°) -157.5 ±180 157.5 0 -157.5 ±180   157.5
当用户的上行线路信号被天线振子1处的任何相邻射束分别接收时,射束形成装置2将有一个依据被选取的相邻射束的组合的上行信号之间的固定相位差值。换言之,射束的组成使得从天线振子1的输出信号中获得的相邻输出射束之间的相位差可以有一个由被选取的输出射束的组合确定的固定值。因此,接收器系统中的相位偏移的呈现将引起与固定值的偏移。
本发明是基于偏移被校正并且被恢复到由选取的射束确定的固定值这一原理。更准确地说,选一个单个的区段并假设一个区域中存在的用户数量是k,和被认作是图8所示的线性阵列天线的阵列天线振子的数量是n,则由图1所示的天线振子1接收到的用户信号被射束形成装置2合成,然后从接收器3输出。
例如,当用户的上行信号“i”被接收器3在射束#1和#2处同时接收到时,其中两射束如图4所示彼此相邻,输出信号X1和X2由下列方程给出:
X1=A1·exp[j(αi(t)+1)………Eq.(1)
X2=A2·exp[j(αi(t)+Δθ12+2)………Eq.(2)
此处
αi(t):第i个用户信号的射束组合输出中的任意相位(i=1,2,…k)。
Δθ12:假设X1是参考值,则是由所关注的射束#1和#2确定的相位旋转,表示在某一特定的到达角区域内的固定值。
A1,A2:处于被选取的射束#1和#2处的用户信号的幅值。
1,2:因接收器31和32而产生的相位偏移。
对输出信号X1和X2进行下列操作:
Y12=X2·X*1=A1·A2·exp[j(2-1+Δθ12)]……Eq.(3)
方程(3)中的相位一项由下列方程给出:
arg(Y12)=2-1+Δθ12……Eq.(4)
方程(4)中的Δθ12取决于被选取的射束#1和#2,并且在任何到达角区域中有一个如表1所列的公认的固定值。因此,固定值的相减使得能够通过下列方程推演出接收器31和32之间的相位差Φ:
Φ=2-1……Eq.(5)
利用对由下列方程给出的信号X2进行相位校正的相位差Φ,可由下列方程给出的情况下,则由结合方程(2)的下列方程可以表示校正了相位的输出Z2。
Z2=X2·exp[-j(Φ)]=A2·exp[j(αi(t)+1+Δθ12)]………Eq.(6)
同时,信号X1是不经过任何相位校正的参考信号,使得X1=Z1。比较方程(1)和(2),方程(6)不包括2,致使除了由被选取的射束#1和#2确定的相位差Δθ12以外,信号Z1和Z2有一个公共项exp[j(αi(t)+1)],这意味着相邻射束#1和#2之间的相位偏移已被补偿。
在相邻射束之间依次进行的这种操作将对所有的接收器线路进行相位补偿。注意到由于在最后的相邻射束之间的最后相位校正量,需要对任意相邻射束的相位校正进行操作。相位补偿器10由此输出数字信号,该信号由接收器3的输出信号转变而来并带有相位校正量,使得射束间的相位差可以有基于接收器3的数字信号的固定值。
上述运算部分可以利用一个信号,如一个位于图3中射束#1和#2交叉点处的信号。在有相同方向的到达信号中,此信号处于较高的接收水平,用作射束被选取的数字信号中的任意一个,其中射束具有相邻的方向性并被同时接收。
或者,运算部分可以采用超出某一水平的信号的平均值,作为在具有相邻的方向性并被同时接收的射束的相同方向到达的信号中被选取的数字信号中的一个。
图9是用在图1A所示的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的前馈结构的相位补偿器10中的相位校正运算部分的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从接收器31-3n输出的信号X1-XN提供给搜索器511-51n(一般称为“51”),其中关于假象的CDMA系统(码分多址)抽出信号的有效路径。
搜索器511-51n的输出信号提供给选择器52,在选择器中同时检测相邻的两个射束。这使得高水平信号,如图3实例中被#1和#2射束同时检测到的信号,被选择性地输出。选择器52与相位偏移运算部分532-53n(一般称为“53”)连结。相位偏移运算部分53详细表示在图10中,在那里由选择器52选择的信号用于完成上述方程(3)和(5)。
相位偏移运算部分的输出信号532-53n被分成两部分。一个被前馈到相位校正权重计算器542-54n,而另一个到加法器553-55n,用于在下一个目标射束的组合中加到相位偏移运算部分532-53n的输出信号上。
然后,在相位校正权重计算器542-54n(一般称为“54”)中以复杂的运算(exp.)执行在所有相邻射束间确定的相位校正量,并再提供给相位旋转器42-4n以进行相位校正。
图10所示的相位偏移运算部分53分别由乘法器53a,相位项计算器53b和减法器53c组成。乘法器53a执行上述方程(3),相位项计算器53b执行上述方程(4),减法器53c从方程(4)中移去固定相位差Δθ12,借此连续输出由方程(5)给出的接收器31,31的相位差Φ。
图11表示图1B所示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中反馈结构的相位校正运算部分5的实施例(2)。在本实施例中,搜索器51,选择器52,相位偏移运算部分53,相位校正权重计算器54和加法器553-55n(一般称为“55”)与图9所示相位校正运算单元的实施例(1)中的相同。但是加法器562-56n(一般称为“56”)提供于相位偏移运算部分53的较后阶段,分别把最好的相位校正量与新的相位校正量相加。即加法器56通过利用反馈结构的相位补偿从前一个相位校正量计算后一个相位校正量来保持最后的相位校正量。
图12表示图1所示本发明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的实施例。相位旋转器4的每一个包括一个乘法器,用于在已由图1A和1B之一所示实施例中的相位权重计算器54执行“exp[-jΦ]”之后把接收器的输出信号与相位校正的权重值相乘。
图13表示图10所示相位偏移运算部分53的实施例(1)的改进型实例,其中,积分器53d和平均值计算器53e设置在相位项运算部分53b和减法器53c之间,与实施例(1)不同。
即与本实施例部分连结的选择器52选择两个或多个信号,这些信号不只限于多个不同的用户信号而可以是由一个用户的多路信号组成。相位偏移运算部分53在积分器53d处按照方程(4)把从相位项运算部分53b获得的运算结果相加,并在平均值计算器53e处为减法器53c计算平均值。
因此,当图10中的相位偏移运算部分53连续输出相位偏移Φ时,如图13所示,以固定的时间间隔同样地执行相位差Φ的计算,因此,对相位权重计算器54提供的相位校正量在后部变得更可靠。
图14表示本发明阵列天线接收装置的结构,尤其是图1所示相位补偿器10的后部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变换电路6对带有被校正补偿器10相位校正过的信号的射束形成装置2执行变换操作。这使得与天线振子1的每一个接收到的信号相同的信号分别被输出到自适应处理部分7。
换言之,向自适应处理部分7供给由相位补偿器10处理过的相位校正了的信号,相位补偿器10保留由用户1信号的到达方向和天线振子的阵列确定的相位差信息。
自适应处理部分7的输出信号在经过某种自适应处理之后被输入到解调器(DEM)8,以完成一个自适应阵列天线布局。应注意到由自适应处理部分7进行的自适应处理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可以应用到接收天线振子的输出信号的任一一种处理。
图15和16分别表示射束在图14所示的变换电路6进行变换后的辐射特性和相位特性。从图15中看到,辐射特性显示出与单个天线振子的情况相同。还从图16中看到相位差与由阵列天线接收的情形中彼此间的相位差相等,在这种情况中,通过用户信号的到达方向和天线振子的阵列确定的接收器之间的相位差得以保持。
另外,可以把变换电路去除,不用任何操作即可提供一个完整的结构,如图17所示,以便自适应处理部分7直接输入相位补偿器10的输出信号,实现射束空间自适应阵列天线的布局。
图18表示图2所示4×4模拟射束形成装置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射束形成装置2由微带状线制成的3dB的90°混合电路621-624(一般简称为“62”)和适宜于印刷板61上线长度的相移器63组成。
注意到本射束形成装置2不局限于这种结构,而可以如图19所示,3dB的90°混合电路62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分离地应用并与公轴线64等结合作为相移器。这与图5所示的8×8射束形成装置相同。
虽然上述实施例假设用户在一个区段内均匀分布,但实际上这种假设的状态不存在。极端的情况下用户可能只在这个区段的一个方向,这时不可能进行适当的相位补偿和射束形成。
如图20所示,领示信号发生器u可以预先设置在被无线电基地台BS覆盖的一个区段内100。特别是假设如图20A所示的指向区段100的天线包括一个4元线性阵列天线,最好在到达角a-c内以图3中所示的模拟射束形成装置的辐射特性选择1,2(=0°)和3,或者如果可能,在相邻射束之间的接触点附近选择一个角度以布置接收的电平。应注意在本实施例中,上行线路信号发生器没有被严格地定位。
因此,至少需要三个参考信号以形成有四个天线的四个射束。每个参考信号用于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计算相位校正量。
图20B表示垂直平面内的到达角,不管γ值如何都不需要特别地改变结构。
图21表示在无线电基地台中加入上行线路领示信号的实施例。假设如图20A中所示的指向区段100的天线包括一个4元线性阵列天线,一个产生多于三种上行线路信号的信号发生器71,该信号由分配电路721-72n(一般称作“72”)分配。
然后相移器731-73n(一般称作“73”)在图3中a-c到达角区域范围内建立信号的伪到达方向,或者如果可能,在相邻射束之间的接触点附近选择一个角度以布置接收的电平。在本发明中不需要设定严格的到达方向。
在由组合器741-74n(一般称作“74”)组合参考信号之后,组合的信号被输入给天线振子1和模拟射束形成装置2之间的耦合器751-75n(一般称作“75”)。因此,使用这种参考信号可以按与实际的用户信号相同的方式计算相位校正量。这种装置可以在以预定的到达角分布得不到用户信号的地方用作备用设备,由此使得提高无线电基地台的可靠度成为可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被布置成使模拟射束形成装置制成一个合成射束,从而使得线路射束间的相位差有一个由被选取的射束确定的固定值。另外,相位补偿器对接收器提供一个带有基于任一数字信号的相位校正量的数字信号,使得天线振子间的相位差有一个固定值。换言之,布局成通过使用无源电路部分的天线分支间的相位信息可以补偿有源电路部分(接收器)的相移,其中无源电路部分譬如是没有任何相移的天线和模拟射束形成装置。因此,由于相位补偿后的信号而使得以较高的自适应处理可靠性和较高的效率进行射束的形成成为可能。这很大地促进了在数字域中实现多射束天线或自适应阵列天线接收装置。

Claims (11)

1.一种阵列天线接收装置,包括:
多个平行排列的天线振子,用于接收输入信号;
一个模拟射束形成装置,用于把输入信号组合成合成射束,使得相邻射束之间的相位差分别具有相对于选取的输出射束组合来决定的固定值;
多个接收器,把射束形成装置的合成射束转换成数字信号;和
一个相位补偿器,以相位校正量补偿该数字信号,从而相对于该数字信号从相位差的各固定值中去除相位偏差,以使所述数字信号保持所述固定值。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相位补偿器包括一个运算部分,用于把相邻射束之间的数字信号相乘,并减去该固定值,以确定相位校正量,该相位校正量被加到从随后的相邻射束之间的接收器数字信号确定的相位校正量上;以及多个相位旋转器,对除了数字信号的一个参考信号之外的数字信号以相位校正量进行相位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运算部分用一个较高接收电平的信号,作为具有邻近的方向性并被同时接收的射束的被选取的数字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2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运算部分用超过预定电平的信号的平均值,作为具有邻近的方向性并被同时接收的射束的被选取的数字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相位补偿器包括多个相位旋转器,用于对除数字信号的一个参考信号之外的接收器数字信号以相位校正量进行相位旋转;以及一个运算部分,用于接收数字信号的该参考信号和相位旋转器的输出信号,把相邻射束之间的数字信号相乘,并减去该固定值,以确定相位校正量,该相位校正量被加到从随后的相邻射束之间的接收器数字信号确定的相位校正量上。
6.根据权利要求5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运算部分用一个较高接收电平的信号,作为具有邻近的方向性并被同时接收的射束的被选取的数字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5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运算部分用超过预定电平的信号的平均值,作为具有相近的方向性并被同时接收的射束的被选取的数字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射束形成装置包括功率分配电路和相移器。
9.根据权利要求1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还包括一个用于产生上行线路领示信号的发生器,领示信号在通讯区域中的一个方向上形成参考,所述相位补偿器把上行线路信号转换成带有相位校正量的数字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还包括一个产生上行线路领示信号的发生器,领示信号把发生器的输出信号分配到接收线路,所述相位补偿器把上行线路信号用作天线振子和射束形成装置之间的带有固定相位差的接收信号,以产生带有相位校正量的数字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阵列天线接收装置,还包括一个对射束形成装置进行反向变换的变换器电路,使得相位补偿器的输出信号等于在单个天线振子的输入信号;和一个自适应处理部分,它组合变换器电路的输出信号以形成自适应天线方向图。
CN99109000.4A 1998-09-14 1999-07-08 阵列天线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550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60667/1998 1998-09-14
JP10260667A JP2000091833A (ja) 1998-09-14 1998-09-14 アレーアンテナ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48076A CN1248076A (zh) 2000-03-22
CN1125501C true CN1125501C (zh) 2003-10-22

Family

ID=17351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10900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5501C (zh) 1998-09-14 1999-07-08 阵列天线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208294B1 (zh)
JP (1) JP2000091833A (zh)
CN (1) CN1125501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020088D0 (en) * 2000-08-15 2000-10-04 Fujitsu Ltd Adaptive beam forming
JP3580495B2 (ja) * 2000-08-25 2004-10-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適応アンテナ受信装置
US7187730B1 (en) * 2001-03-21 2007-03-06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dicting CCK subsymbols
US6961545B2 (en) * 2001-04-09 2005-11-01 Atheros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ntenna diversity
JP3558053B2 (ja) 2001-06-06 2004-08-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適応アンテナ受信装置
GB0115238D0 (en) * 2001-06-21 2001-08-15 Nokia Corp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FR2826511B1 (fr) 2001-06-21 2003-12-19 Cit Alcatel Procede de repointage pour antenne reseau a reflecteur
US7054663B2 (en) * 2001-08-01 2006-05-3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for polar diagram shaping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SE0104417D0 (sv) * 2001-12-21 2001-12-21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mobile localization in GSM networks
KR100689399B1 (ko) * 2002-05-17 2007-03-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스마트 안테나의 순방향 송신빔 형성장치 및 방법
US8045650B2 (en) * 2005-06-24 2011-10-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Radio receiving apparatus
SG169336A1 (en) * 2006-01-24 2011-03-30 Agency Science Tech & Res A receiver arrangement and a transmitter arrangement
GB0823593D0 (en) 2008-12-30 2009-01-28 Astrium Ltd Calib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GB0902314D0 (en) * 2009-02-12 2009-04-01 Trw Ltd Antennas
TW201143202A (en) * 2010-05-26 2011-12-01 Ultracap Technologies Corp Adaptive angle phase antenna unit and energy storage device thereof
US8594735B2 (en) * 2011-01-05 2013-11-26 Alcatel Lucent Conformal antenna array
US9143136B2 (en) 2011-12-14 2015-09-22 Waveworks, Inc. Pumped distributed wave oscillator system
US9966661B2 (en) * 2012-08-24 2018-05-08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hased array, a coherent source array, an antenna array and a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reof
CN103780296B (zh) * 2014-01-17 2018-03-09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均匀圆形阵列天线的信号接收及失真矫正方法
WO2015123040A1 (en) * 2014-02-13 2015-08-20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Spatial separation sub-system for supporting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operations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CN103904432B (zh) * 2014-04-17 2016-04-13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相控阵天线波束指向的校正装置及方法
US11082102B2 (en) 2017-09-28 2021-08-03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Beam forming antenna
WO2020054611A1 (ja) * 2018-09-10 2020-03-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機
CN112505434B (zh) * 2020-11-24 2022-08-1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无源阵列天线波束扫描特性的测试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46558A (en) * 1970-02-20 1972-02-29 Us Navy Phased array beam steering control with phase misalignment correction
US4882589A (en) * 1986-12-29 1989-11-21 Hughes Aircraft Company Coherent switching system for a multiple beam antenna
JPH08330837A (ja) 1995-06-06 1996-12-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レーアンテナ及びアンテナシステム
JP3305938B2 (ja) * 1995-11-16 2002-07-24 株式会社東芝 フェーズドアレイアンテナ装置
JPH09162799A (ja) 1995-12-14 1997-06-20 N T T Ido Tsushinmo Kk 移動通信の基地局アンテナ装置
US5933112A (en) * 1997-05-30 1999-08-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ntenna array receiver and a method of correcting a phase shift amount of a receiving signal
JP3438768B2 (ja) * 1998-05-19 2003-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レーダ装置の位相補正値決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48076A (zh) 2000-03-22
US6208294B1 (en) 2001-03-27
JP2000091833A (ja) 200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501C (zh) 阵列天线接收装置
CN1227935C (zh) 小区扇区配置转换系统与方法
CN1202590C (zh) 自适应阵列天线
CN101316130B (zh) 闭环模式下共用天线系统和方法
CN102972082B (zh) 以协调波束数据的调度来降低干扰的系统和方法
JP3987229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基地局並びにその通信方法
US7092690B2 (en) Genetic algorithm-based adaptive antenna array processing method and system
CN1200519C (zh) 阵列天线接收设备
US6463301B1 (en) Base stations for use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s
WO2016078565A1 (en) Transceiver architecture for multiple antenna systems
CN1190873C (zh) 偏差补偿单元
CN1493166A (zh) 正交频分复用数据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US8781407B2 (en) Antenna equipment including the grouping of antenna elements according to communication types
JP2003110494A (ja) スマートアンテナアレイ
KR20130112935A (ko) 다수의 빔 아키텍처들을 지원하기 위한 안테나 어레이
US6295026B1 (en) Enhanced direct radiating array
CN106252901A (zh) 宽频三波束阵列天线
US6480154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gital beam forming
Siachalou et al. On the design of switched-beam wideband base stations
JP5209641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US11736953B2 (en) Antenna array sharing in a multi-operator radio node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9193181A (ja) 送受信機、及び、送受信機における位相の調整方法
CN1596487A (zh) 两个固定波束发射分集
JP2004328761A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の受信信号補正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TW200904216A (en) Method and a network nod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