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49431A - 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49431A
CN112549431A CN202011266792.9A CN202011266792A CN112549431A CN 112549431 A CN112549431 A CN 112549431A CN 202011266792 A CN202011266792 A CN 202011266792A CN 112549431 A CN112549431 A CN 1125494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die
mold
nested structure
female di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667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49431B (zh
Inventor
门涌帆
李雯
吴碧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01126679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494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49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49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494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494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4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83/00Use of polymers hav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in the main chain, as mould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封装注塑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得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通过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分别形成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将嵌件放入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之间,将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合模,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将所述嵌件压紧;对合模后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形成的第一封闭腔室进行注塑,形成嵌套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为软质材料。制备简单,不需要特定设备和条件,而且能很好的保护嵌件表面不被注塑材料蒙蔽和保护嵌件不被压坏。

Description

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封装注塑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嵌件注塑工艺是指在注塑成型前,预先放入异材质嵌件,待其放置到位后注塑模具开始合模,继续成型,期间使熔融状态的注塑材料与嵌件相结合,成为一体化产品的特殊注塑工艺。以往行业中应用比较多的嵌件注塑都是嵌套金属件,这些产品种类往往属于大型器件设备,而且,快速成型的封装技术,往往需要在特定的设备和条件(例如特殊波长光线/激光照射,温度,压力等)下进行,这样生产较为困难,且技术方法繁琐复杂,技术工艺要求较高。
因此,需要一个普适度高,而且简单灵活的制作方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使嵌件注塑工艺更为简单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
制得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
通过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分别形成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
将嵌件放入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之间,将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合模,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将所述嵌件压紧;
对合模后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形成的第一封闭腔室进行注塑,形成嵌套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为软质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将嵌件放入所述第一子模或第二子模的凹槽中,将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对齐合模形成第一封闭腔室,同时将所述嵌件压紧在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之间;
向所述第一封闭腔室内注入液态模型胶后静置至液态模型胶固化后,打开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脱模取出制成的嵌套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静置至液态模型胶固化的步骤为在常温常压下静置3-30分钟。
进一步地,所述制得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的步骤中,包括:
根据所需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的形状,通过计算机的建模软件设计出对应的设计图;
通过3D打印将设计图打印出,得到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母模包括第一上母模和第一下母模,所述第二母模包括第二上母模和第二下母模;
所述制得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的步骤中,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上母模的顶部形成至少两个通孔;
在所述第二上母模的顶部形成至少两个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通过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分别形成软质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的步骤中,通过第一母模形成软质的第一子模包括步骤:
将第一上母模和第一下母模对齐合模,形成第二封闭腔室;
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第二封闭腔室内注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固化剂的混合液;
静置后脱模形成第一子模;
通过第二母模形成软质的第二子模包括步骤:
将第二上母模和第二下母模对齐合模,形成第三封闭腔室;
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第三封闭腔室内注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固化剂的混合液;
静置后脱模形成第二子模。
进一步地,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固化剂的混合液的形成步骤包括:
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固化剂按照2:1-40:1的体积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经过离心和抽真空脱泡。
进一步地,通过第一母模形成软质的第一子模包括步骤:
将第一上母模和第一下母模对齐合模,形成第二封闭腔室;
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第二封闭腔室内注入模具硅胶和固化剂的混合液;
静置后脱模形成第一子模;
通过第二母模形成软质的第二子模包括步骤:
将第二上母模和第二下母模对齐合模,形成第三封闭腔室;
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第三封闭腔室内注入模具硅胶和固化剂的混合液;
静置后脱模形成第二子模。
进一步地,所述模具硅胶和固化剂的混合液的形成步骤包括:
将模具硅胶和固化剂按照100:1-100:3的体积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经过离心和抽真空脱泡。
进一步地,所述静置后脱模形成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的步骤包括:在25-140度的烘箱中静置15-45分钟。
进一步地,所述静置后脱模形成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的步骤包括:在常温常压下静置1-60小时。
进一步地,所述液态模型胶为聚氨酯树脂和固化剂的混合液,形成步骤包括:将聚氨酯树脂和固化剂按照1:1的体积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模包括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子模包括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分别压紧在所述嵌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嵌件为微通道阵列板、传感器、纤维滤膜或生物树脂中的一种。
有益效果:
本发明先设计制造出两套母模,再通过两套母模来分别制造出两个软质的子模,使得制造工艺更为简单方便,而且制造出来的软质子模的形状大小尺寸更加精确;之后再通过两个子模将嵌件压紧,由于子模为软质的,不会因为压力过大对嵌件产生损伤或损坏,并且可以对嵌件的上下表面进行密封,从而防止在用两个子模进行注塑的时候注塑材料流到嵌件的表面,在嵌件的表面固化,使嵌件的功能受到影响或无法使用;由于制备嵌套结构的两个子模为软质的,在嵌套结构固化后方便于脱模取出,而且由于两个子模为软质的,具有较大的形变量,在制备好的嵌套结构取出之后,可以快速恢复到原型,直接重复利用制备下一个。这样使得整个制备工艺变得简单方便,而且可以根据所需灵活设计。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发明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的形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嵌套结构的制备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液滴产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嵌套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100、嵌套结构;110、嵌件;111、微通道阵列板;120、注塑件;410、第一子模;411、第一凸台;420、第二子模;421、第二凸台;430、第一封闭腔室;440、注塑孔;500、液滴产生装置;510、收集装置;520、离心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
S1:制得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
具体地,根据所需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的形状,通过计算机的建模软件设计出对应的设计图,再通过3D打印将设计图打印出,得到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3D打印只要先设计好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的图纸,就能快速成批量的打印出大量的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生产效率高,生产速度快,而且3D打印工艺简单,材料便宜,成本低。所述第一母模包括第一上母模和第一下母模,所述第二母模包括第二上母模和第二下母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母模包括第一上母模和第一下母模,所述第二母模包括第二上母模和第二下母模;在所述第一上母模的顶部形成两个通孔;在所述第二上母模的顶部形成两个通孔;所述通孔都位于所述第一上母模和第二上母模的上方。所述第一上母模和第二上母模的其中一个通孔用于注入注塑材料,另一个通孔用于排气,在注塑材料注入的时候,注塑材料会往下沉,将空气从另一个通孔中挤出,保持模具内部气压,防止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在使用时模具内部由于注入注塑材料使得气压升高而产生阻力,难以注入注塑材料。
S2:通过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分别形成软质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
其中,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为软质的材料,具有可变形性;
S3:将嵌件放入所述第一子模或第二子模的凹槽中,将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对齐合模形成第一封闭腔室,同时将所述嵌件压紧在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之间;
S4:向所述第一封闭腔室内注入液态模型胶,使所述液态模型胶充满第一封闭腔室;
S5:静置至液态模型胶固化后,打开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脱模取出制成的嵌套结构。
其中,将充满液态模型胶的合模后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放置于常温常压下静置3-30分钟。本制备方法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进行,不需要特定的设备和条件(例如特殊波长光线/激光照射,温度,压力等)下才能进行,制造工艺简单,在急需的时候,在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制备好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用手在现场制作所述嵌套结构,作应急使用,制作工艺简单方便。具体为将充满液态模型胶的合模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放置于常温常压下静置10分钟,成型效果好。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先设计制造出两套母模,再通过两套母模来分别制造出两个软质的子模,使得制造工艺更为简单方便,而且制造出来的软质子模的形状大小尺寸更加精确;之后再通过两个子模将嵌件压紧,由于子模为软质的,不会因为压力过大对嵌件产生损伤或损坏,并且可以对嵌件的上下表面进行密封,从而防止在用两个子模进行注塑的时候注塑材料流到嵌件的表面,在嵌件的表面固化,使嵌件的功能受到影响或无法使用;由于制备嵌套结构的两个子模为软质的,在嵌套结构固化后方便于脱模取出,而且由于两个子模为软质的,具有较大的形变量,在制备好的嵌套结构取出之后,可以快速恢复到原型,直接重复利用制备下一个。这样使得整个制备工艺变得简单方便,而且可以根据所需灵活设计。所述嵌件与注塑材料之间为分子级的接合,因此嵌套效果更好,密封性更强,不会产生缝隙,嵌件也不容易脱落。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步骤S2中,通过第一母模形成软质的第一子模包括步骤:
S21:将第一上母模和第一下母模对齐合模,形成第二封闭腔室;
S22: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第二封闭腔室内注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固化剂的混合液;
S23:静置后脱模形成第一子模;
通过第二母模形成软质的第二子模包括步骤:
S24:将第二上母模和第二下母模对齐合模,形成第三封闭腔室;
S25: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第三封闭腔室内注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固化剂的混合液;
S26:静置后脱模形成第二子模。
在S23和S26步骤中,静置的具体方式为:在常温常压下静置48小时。当然,如果为了更快的制备出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还可以放在80度的烘箱中静置45分钟即可。在80度的烘箱中能加快混合液的固定,形成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往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的封闭腔室内注入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和固化剂的混合液,对聚二甲基硅氧烷进行定型,在静置之后会形成所需形状尺寸的软质的固体形态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用此种状态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进行嵌套结构100的注塑,在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夹紧嵌件的时候,由于为软质的,可以很好地贴合于嵌件的表面,很好地对嵌件进行保护,密封住嵌件的两个表面,使嵌件的两个表面不与注塑材料接触,防止注塑材料流到嵌件表面固化,影响嵌件的性能,还能防止嵌件被压坏。当然,不限制于PDMS材料,其他具有可塑性和弹性的材料也可以。
其中,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固化剂的混合液的形成方法为: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固化剂按照2:1-40:1的体积比例混合,搅拌均匀之后经过离心和抽真空脱泡。具体的,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固化剂按照10:1的体积比例混合,能得出软硬程度和可变形性更好的PDMS材质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之后再经过离心和抽真空,将混合液中产生的气泡给排出去,防止在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内夹着气泡,使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变形,会影响到产出产品的质量。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步骤S22和S25中,还可以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第二封闭腔室和第三封闭腔室内注入模具硅胶和固化剂的混合液。模具硅胶的流动性更好,粘度低更容易操作,拉力好,不易变形。
其中,所述模具硅胶和固化剂的混合液的形成方法为:将模具硅胶和固化剂按照100:1-100:3的体积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经过离心和抽真空脱泡。能得出软硬程度和可变形性更好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之后再经过离心和抽真空,将混合液中产生的气泡给排出去,防止在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内夹着气泡,使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变形,会影响到产出产品的质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态模型胶为聚氨酯树脂和固化剂的混合液,形成步骤包括:将聚氨酯树脂和固化剂按照1:1的体积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制成的产品硬度更符合要求,对嵌件的密封性能也更好,提高产品的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案适用但不仅限于微通道阵列板(Micro-ChannelArray,MiCA)、传感器、纤维滤膜或生物树脂,下面以微通道阵列版为例,针对不同点进一步进行说明,相同方案就不再赘述。
如图3和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微通道阵列板111作为嵌件110的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所述微通道阵列板111是直径为2-6mm,厚度为0.1-3mm的光纤玻璃圆片,当然,形状并不局限于圆形,其他的形状也可以。微通道阵列板111的中心位置有几个到几十个不等的等距六方密排列的微米级口径的微通孔,用以产生十微米级液滴。因此,如做核酸扩增检测,待检测核酸样品溶液以高离心转速通过该微通道阵列板111后,进入承接的油相(硅油,矿物油,棕榈酸异丙酯等),即可获得十微米级别的油包水液滴。液滴经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即可以液滴为单元,实现液滴数字PCR效果,得到核酸的绝对定量结果。
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S1:制得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
其中,所述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通过3D打印技术制得。
S6:通过第一母模形成软质的第一子模,所述第一子模包括第一凸台,位于所述第一子模的型腔中心;
S7:通过第二母模形成软质的第二子模,所述第二子模包括第二凸台,位于所述第二子模的型腔中心;
S8:在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上分别开设注塑孔;
其中,从第一子模410或第二子模420的注塑孔440注入注塑的材料,另一个所述注塑孔440用于排出空气,平衡模具型腔内的气压,方便于注塑材料的注入。
具体的,所述注塑孔440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模410和第二子模420的侧边,所述注塑孔440为使用3mm打孔器打出的通孔,即孔径为3mm。
S9:将所述微通道阵列板放置于所述第一凸台或第二凸台上;
其中,所述第一凸台411与所述微通道阵列板111的贴合面积小于所述微通道阵列板111的上或下表面的面积;所述第二凸台421与所述微通道阵列板111的贴合面积小于所述微通道阵列板111的上或下表面的面积。在第一凸台411和第二凸台421压紧在微通道阵列板111上的时候,在微通道阵列板111的边缘留出一圈不进行贴合密封,在注入注塑材料之后,注塑材料会与边缘进行接合,将微通道阵列板111的边缘进行密封,增加贴合面积,防止产生缝隙通道,即使稍微有点缝隙,由于贴合的面积比较大,难以形成通道。
S10:将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对齐合模,形成第一封闭腔室,同时所述第一凸台压紧在所述微通道阵列板上表面的中心区域,所述第二凸台压紧在所述微通道阵列板下表面的中心区域;所述第一封闭腔室与所述注塑孔连通;
S11:通过所述注塑孔向所述第一封闭腔室注入液态模型胶,使所述液态模型胶充满第一封闭腔室;
注入液态模型胶来形成微通道阵列板111的嵌套结构100,能更好的对微通道阵列板111的周围进行密封,防止产生缝隙通道,如果产生缝隙通道的话,随便都会比微通道阵列板111的通孔的孔径大,会使得微通道阵列板111的通孔失去效果,因此密封性很重要。
S12:静置至液态模型胶固化后与所述微通道阵列板形成嵌套结构,打开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脱模取出制成的嵌套结构。
具体地,将充满液态模型胶的合模后的第一子模410和第二子模420放置于常温常压下静置3-30分钟。本制备方法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进行,不需要特定的设备和条件(例如特殊波长光线/激光照射,温度,压力等)下才能进行,制造工艺简单,由于微通道阵列板111为很小的一个嵌件110,所形成的嵌套结构100也将会很小,在急需的时候,在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制备好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用手在现场制作所述嵌套结构100,作应急使用,制作工艺简单方便。具体为将充满液态模型胶的合模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放置于常温常压下静置10分钟,成型效果好。
在本实施例中,先设计制造出两套母模,再通过两套母模来分别制造出两个软质的子模,使得制造工艺更为简单方便,而且制造出来的软质子模的形状大小尺寸更加精确;之后将微通道阵列板111放置在第一凸台411或第二凸台421上,压紧两个子模,形成第一封闭腔室430,使两凸台将微通道阵列板111压紧在中间,由于子模为软质的,不会因为压力过大对微通道阵列板111产生损伤或损坏,微通道阵列板111的价格较高,因此可以大大减少资金损失,并且可以对微通道阵列板111的上下表面进行密封,从而防止在用两个子模进行注塑的时候注塑材料流到微通道阵列板111的表面,在微通道阵列板111的表面固化,由于微通道阵列板111的通孔为微米级别的,很容易被堵住,从而防止微通道阵列板111的功能受到影响或无法使用;由于制备嵌套结构100的两个子模为软质的,在嵌套结构100固化后方便于脱模取出,而且由于两个子模为软质的,具有较大的形变量,在制备好的嵌套结构100取出之后,可以快速恢复到原型,直接重复利用制备下一个。这样使得整个制备工艺变得简单方便,而且可以根据所需灵活设计。所述微通道阵列板111与注塑材料之间为分子级的接合,因此嵌套效果更好,密封性更强,不会产生缝隙,嵌件110也不容易脱落。
目前是通过螺纹旋紧件将微通道阵列板111封装在卡套内,在所述微通道阵列板111与所述旋紧件之间垫上软质的垫圈防止旋紧件将微通道阵列板111压得损伤或碎裂,但是在旋紧的时候需要精确的操作,没拧够的话容易在微通道阵列板111的周围出现缝隙,液体样本从缝隙中流走,影响微通道阵列板111的使用效果,或者拧的太过的话,就容易将微通道阵列板111压裂,由于微通道阵列板111价格以及旋紧件和卡套造价比较贵,因此使用成本较高,同时旋紧件和卡套的配合体积大,无法直接进行安装使用;本实施例中直接将微通道阵列板111嵌件注塑到注塑件内形成嵌套结构100,在使用时直接将嵌套结构100套入使用即可,不需要组合安装,因此,使用更为简单方便,而且在使用时不存在将微通道阵列板111压裂的情况,并且微通道阵列板111的嵌件注塑的材料便宜和制备工艺简单,所以成本更低,同时,嵌套结构100体积小,可以直接进行安装使用。
在具体使用方面,所述微通道阵列板111用于生物医疗方面,一般需要有可抛弃性,不可重复反复利用,旋紧件和卡套的制作成本很高,需要几百元,因此不会直接抛弃,而是将旋紧件从卡套上拆下,将所述微通道阵列板111取出抛弃,再对旋紧件和卡套进行清洗,增加了清洗的步骤,提高了生物样品交叉污染的可能性,本实施例的嵌套结构100的注塑件成本很便宜,十几元可制备几百个,为一次性使用,无需反复拆装和清洗,避免了生物样品的交叉污染。
如图5和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液滴产生装置500,包括收集装置510、离心装置520和上述的嵌套结构100,所述收集装置510用于收集产生的液滴;所述嵌套结构100设置于所述收集装置510的开口处,与所述收集装置510过盈配合;所述离心装置520用于产生离心力,所述嵌套结构100与所述收集装置510装配好之后放入所述离心装置520中;其中,所述嵌套结构100包括微通道阵列板111和注塑件120,所述微通道阵列板111嵌套于所述注塑件120之中,所述微通道阵列板111包括多个微米级别的通孔,所述微通道阵列板111与所述离心装置520配合,利用离心装置520产生的离心力使嵌套结构100上的液体样本通过所述微通道阵列板111产生液滴,滴入到所述收集装置510中。上述的嵌套结构100密封性好,不会有缝隙,液体样本只能从微通道阵列板111的通孔中通过,形成的液滴更为均匀,不会产生过大的液滴。嵌套结构100与收集装置510的配合安装也简单,只需要挤进去即可。
具体的,所述收集装置510为0.2毫升的PCR管,所述PCR管套设于所述嵌套结构100上,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所述嵌套结构100可以直接装配到PCR管上,所述PCR管内盛放有油(硅油、矿物油棕榈酸异丙酯等),在使用时,将需要制备液滴的样本放入所述嵌套结构100中,然后将装配好的嵌套结构100和PCR管放入离心装置520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样品可通过微通道阵列板111上的微米级别的通孔形成液滴,进入PCR管盛放的油相中,形成油包水的样品液滴。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涉及到的各步骤的限定,在不影响具体方案实施的前提下,并不认定为对步骤先后顺序做出限定,写在前面的步骤可以是在先执行的,也可以是在后执行的,甚至也可以是同时执行的,只要能实施本方案,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得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
通过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分别形成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
将嵌件放入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之间,将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合模,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将所述嵌件压紧;
对合模后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形成的第一封闭腔室进行注塑,形成嵌套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为软质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嵌件放入所述第一子模或第二子模的凹槽中,将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对齐合模形成第一封闭腔室,同时将所述嵌件压紧在所述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之间;
向所述第一封闭腔室内注入液态模型胶后静置至液态模型胶固化后,打开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脱模取出制成的嵌套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置至液态模型胶固化的步骤为在常温常压下静置3-30分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得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的步骤中,包括:
根据所需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的形状,通过计算机的建模软件设计出对应的设计图;
通过3D打印将设计图打印出,得到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母模包括第一上母模和第一下母模,所述第二母模包括第二上母模和第二下母模;
所述制得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的步骤中,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上母模的顶部形成至少两个通孔;
在所述第二上母模的顶部形成至少两个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第一母模和第二母模分别形成软质的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的步骤中,通过第一母模形成软质的第一子模包括步骤:
将第一上母模和第一下母模对齐合模,形成第二封闭腔室;
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第二封闭腔室内注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固化剂的混合液;
静置后脱模形成第一子模;
通过第二母模形成软质的第二子模包括步骤:
将第二上母模和第二下母模对齐合模,形成第三封闭腔室;
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第三封闭腔室内注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固化剂的混合液;
静置后脱模形成第二子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固化剂的混合液的形成步骤包括:
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固化剂按照2:1-40:1的体积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经过离心和抽真空脱泡。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第一母模形成软质的第一子模包括步骤:
将第一上母模和第一下母模对齐合模,形成第二封闭腔室;
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第二封闭腔室内注入模具硅胶和固化剂的混合液;
静置后脱模形成第一子模;
通过第二母模形成软质的第二子模包括步骤:
将第二上母模和第二下母模对齐合模,形成第三封闭腔室;
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第三封闭腔室内注入模具硅胶和固化剂的混合液;
静置后脱模形成第二子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硅胶和固化剂的混合液的形成步骤包括:
将模具硅胶和固化剂按照100:1-100:3的体积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经过离心和抽真空脱泡。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置后脱模形成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的步骤包括:在25-140度的烘箱中静置15-45分钟。
11.根据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置后脱模形成第一子模和第二子模的步骤包括:在常温常压下静置1-60小时。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模型胶为聚氨酯树脂和固化剂的混合液,形成步骤包括:将聚氨酯树脂和固化剂按照1:1的体积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模包括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子模包括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分别压紧在所述嵌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嵌件为微通道阵列板、传感器、纤维滤膜或生物树脂中的一种。
CN202011266792.9A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用于液体产生装置中的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125494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66792.9A CN112549431B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用于液体产生装置中的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66792.9A CN112549431B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用于液体产生装置中的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49431A true CN112549431A (zh) 2021-03-26
CN112549431B CN112549431B (zh) 2023-07-21

Family

ID=75042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66792.9A Active CN112549431B (zh) 2020-11-13 2020-11-13 一种用于液体产生装置中的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4943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96505A (ja) * 1999-11-05 2001-07-19 Sony Corp 半導体チップ表面露出型の樹脂封止半導体パッケージ
US20040017000A1 (en) * 2002-07-26 2004-01-29 Stmicroelectronics, Inc. Integrated circuit package with exposed die surfaces and auxiliary attachment
US20080136012A1 (en) * 2006-12-08 2008-06-12 Advanced Chip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c. Imagine sensor package and form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1735944A (zh) * 2008-11-18 2010-06-16 霍夫曼-拉罗奇有限公司 毛细管
WO2016010425A1 (en) * 2014-07-15 2016-01-21 Sencio B.V. Integrated circuit package moulding method and mould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96505A (ja) * 1999-11-05 2001-07-19 Sony Corp 半導体チップ表面露出型の樹脂封止半導体パッケージ
US20040017000A1 (en) * 2002-07-26 2004-01-29 Stmicroelectronics, Inc. Integrated circuit package with exposed die surfaces and auxiliary attachment
US20080136012A1 (en) * 2006-12-08 2008-06-12 Advanced Chip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c. Imagine sensor package and form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1735944A (zh) * 2008-11-18 2010-06-16 霍夫曼-拉罗奇有限公司 毛细管
WO2016010425A1 (en) * 2014-07-15 2016-01-21 Sencio B.V. Integrated circuit package moulding method and mould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魏青松等: "《粉末激光熔化增材制造技术》", 30 June 2013,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49431B (zh) 2023-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40241049A1 (en) Elastomeric tool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elastomeric devices and uses thereof
CN105277724B (zh) 一种微流控芯片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US20090117648A1 (en) Vess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CN112571718A (zh) 一种微通道阵列板的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和液滴产生装置
CN102123838B (zh) 微通道芯片的制造方法、微通道芯片成型模具及微通道芯片
US20140179021A1 (en) High throughput microfluidic device
KR20080090410A (ko) 정밀한 라인 접합 및/또는 밀봉 시스템과 그 방법
Sabourin et al. Interconnection blocks: a method for providing reusable, rapid, multiple, aligned and planar microfluidic interconnections
CN102371194B (zh) 制造微流体系统的方法
CN108080044B (zh) 一种用于薄膜微流控芯片键合的pdms基片底座制作方法
CN112549431A (zh) 一种嵌套结构的制备方法
US20120286454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moulded body having microstructures
CN108031497B (zh) 一种微流控芯片模板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JP2010158889A5 (zh)
KR100988931B1 (ko) 미세 유체 칩 및 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사출 성형 몰드
CN101821006A (zh) 微流通道,其实施方法,和包括微流通道的微流系统
CN111810387B (zh) 用于与芯片集成的微泵的批量化制作方法和制作设备
CN212247006U (zh) 一种嵌套结构及制造其的模具和液滴产生装置
CN105233554A (zh) 一种有机微孔过滤体的加工方法及有机微孔过滤体
CN117899950A (zh) 一种基于环氧树脂的压电式细胞分选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CN213890909U (zh) 一种聚二甲基硅氧烷微流控芯片制备模具
CN220720117U (zh) 一种切向流膜包封装模具
CN214687541U (zh) 一种用于密封胶的立方体成型模具
CN201506706U (zh) 一种聚合物微流控芯片热压封装装置
CN113083107B (zh) 基于随机旋转颗粒的增强型无源微混合器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