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40186A - 自动分析装置和自动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动分析装置和自动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40186A
CN112540186A CN202010980878.1A CN202010980878A CN112540186A CN 112540186 A CN112540186 A CN 112540186A CN 202010980878 A CN202010980878 A CN 202010980878A CN 112540186 A CN112540186 A CN 1125401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cimen
dispensing
container
probe
dilu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808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八板强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Electronics Corp
Jeol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Japan Elec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401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401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2Reagent dispens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4Cleaning sample transfer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9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spiration or dispense of liquids
    • G01N35/1016Control of the volume dispensed or introduc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2035/1027General features of the devices
    • G01N2035/1032Dilution or aliquot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和自动分析方法,能够使用稳定的浓度的检查体提高分析精度,将检查体的废弃量抑制到最小限度来提高检查体的利用效率。自动分析装置具备:保持贮存有检查体的检查体容器的检查体保持部;保持多个分注容器的分注容器保持部;分注探针,从检查体容器分取规定量的检查体,将该检查体分注到分注容器;探针清洗装置,在将检查体分注到分注容器后并在分取下一规定量的检查体前,用清洗液清洗分注探针的前端;控制分注探针的驱动的控制部,控制部具备运算处理部,运算处理部对各检查体计算检查体容器的检查体被附着于分注探针的前端的清洗液稀释后的浓度,基于该浓度设定从检查体容器向分注容器分注的上限次数。

Description

自动分析装置和自动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和自动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对血液、尿等检查体中所含有的生物体组分进行分析的自动分析装置具备用于将检查体、稀释检查体及试剂分注到反应容器的各分注探针以及用于清洗这些分注探针的清洗功能。
关于这种结构的自动分析装置,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样品吸管(samplepipette)22进入到稀释容器11时,采样泵27进行工作,来抽吸例如5μl的稀释试样,在样品吸管22进入到反应管51时,采样泵27进行工作,来排出5μl的稀释试样。其结果是,1μl的试样被注入到反应管。样品吸管22的清洗是在清洗罐28中进行的,与稀释吸管的情况同样地,通过高压清洗泵HWP清洗其内侧,通过低压清洗泵LWP清洗其外侧,这些清洗液被排出到废液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940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的自动分析装置中,每次从稀释容器向反应管分注稀释试样(检查体)时,都实施样品吸管的清洗。因此,从一个稀释容器向反应管进行分注的分注次数越多,则从清洗后的样品吸管向稀释容器内带入清洗液的带入量越多,稀释容器内的稀释试样(检查体)的浓度越稀。
可是,稀释试样(检查体)的分注量是按各测定项目设定的不同的量,并且对于各检查体,测定项目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实施了一次分注之后,残留于稀释容器内的稀释试样(检查体)的量是不固定的,被所带入的清洗液稀释了的稀释试样(检查体)的稀释率也为不同的值。因而,当将从一个稀释容器进行分注的分注次数限制为固定的次数时,存在即使稀释容器内的检查体的浓度足够也会产生被废弃处理的稀释试样(检查体)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使用稳定的浓度的检查体来提高分析精度并能够将检查体的废弃量抑制到最小限度来提高检查体的利用效率的自动分析装置和自动分析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这种目的,本发明是如下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在该自动分析装置中实施的自动分析方法,该自动分析装置具备:检查体保持部,其用于保持贮存有检查体的检查体容器;分注容器保持部,其用于保持多个分注容器;分注探针,其从所述检查体容器分取规定量的检查体,并将分取出的检查体分注到所述分注容器内;探针清洗装置,其在将检查体分注到所述分注容器内之后并在从所述检查体容器分取下一规定量的检查体之前,用清洗液清洗所述分注探针的前端;以及控制部,其对所述分注探针的驱动进行控制,其中,所述控制部具备运算处理部,所述运算处理部针对各所述检查体,计算所述检查体容器内的所述检查体被在所述探针清洗装置中附着于所述分注探针的前端的清洗液稀释后的浓度,基于计算出的所述浓度,来设定从所述检查体容器向所述分注容器分注所述检查体的上限次数。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使用稳定的浓度的检查体来提高分析精度并能够将检查体的废弃量抑制到最小限度来提高检查体的利用效率的自动分析装置和自动分析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设置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探针清洗装置的结构和稀释检查体探针的清洗的图。
图4是示出使用了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自动分析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自动分析装置;1b:控制部;2:检查体保持部;3:稀释检查体保持部(检查体保持部、分注容器保持部);6:反应容器保持部(分注容器保持部);21:分注探针;21b:稀释检查体探针(分注探针);30:探针清洗装置;54:运算处理部;L:清洗液;P2:检查体容器;P3:稀释检查体容器(检查体容器、分注容器);P6:反应容器(分注容器);Sp:稀释检查体(检查体);[a]:清洗液的带入量;[Ci]:稀释检查体浓度(浓度);[i]:分注次(分注顺序);[imax]:上限次数;[Sav]:稀释检查体使用量的平均值(检查体使用量的平均值);[Si]:稀释检查体使用量(检查体使用量);[V0]:初始量。
具体实施方式
<<自动分析装置>>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概要结构图,作为一例,是将本发明应用于对血液、尿等检查体中所含有的生物体组分进行分析的生化分析装置中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概要结构图。如该图所示,自动分析装置1具备测定部1a和控制部1b。
其中,测定部1a例如具备检查体保持部2、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第一试剂保持部4、第二试剂保持部5以及反应容器保持部6。另外,测定部1a具备稀释搅拌装置11、稀释容器清洗装置12、第一反应搅拌装置13、第二反应搅拌装置14、测量部15以及反应容器清洗装置16。
另外,测定部1a具备多个分注装置20和探针清洗装置30。其中,各分注装置20在此例如为检查体分注装置20a、稀释检查体分注装置20b、第一试剂分注装置20c以及第二试剂分注装置20d这四个。各分注装置20分别具备分注探针21。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框图。如该图所示,控制部1b具备显示部51、输入部52、存储部53、运算处理部54以及输入输出控制部55。
下面,基于图1和图2,按照测定部1a和控制部1b的顺序来说明这些构成要素的详细内容。
<测定部1a>
[检查体保持部2]
检查体保持部2保持贮存有检查体的多个检查体容器P2。像这样的检查体保持部2例如呈转盘状,是沿着其周缘以多列的方式保持多个检查体容器P2、并将所保持的检查体容器P2向圆周的双方向搬送的结构。该检查体保持部2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被支承为能够沿着周向旋转。由检查体保持部2保持的各检查体容器P2除了贮存作为测定对象的检查体以外,还可以贮存精度管理用的对照检查体。检查体保持部2构成为将这些各种检查体保持在规定的位置。
此外,在检查体保持部2中,除了保持检查体容器P2以外,还可以保持贮存有稀释液的稀释液容器、贮存有清洗液的清洗容器。另外,以上那样的检查体保持部2也可以具有对所保持的检查体容器P2、其它容器进行冷却的功能。
[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
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保持贮存有被稀释了的检查体(下面称为“稀释检查体”)的稀释检查体容器P3。像这样的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例如呈转盘状,是沿着其周缘保持多个稀释检查体容器P3并将所保持的稀释检查体容器P3向圆周的双方向搬送的结构。该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被支承为能够沿着周向旋转。
稀释检查体容器P3内贮存的稀释检查体是从配置于检查体保持部2的检查体容器P2分取出的检查体以稀释到规定浓度的状态被进行分注的检查体。因此,稀释检查体容器P3既是贮存检查体的检查体容器,又是被分注检查体的分注容器。另外,用于保持像这样的稀释检查体容器P3的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既是检查体保持部,又是分注容器保持部。
此外,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可以保持贮存有上述的稀释检查体的稀释检查体容器P3,并且保持贮存有未被稀释的检查体的容器。在该情况下,该容器是从配置于检查体保持部2的检查体容器P2分取出的检查体未被稀释且保持原状地被分注到的容器。另外,自动分析装置1也可以不具备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但是此处设为具备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试剂保持部4和第二试剂保持部5]
第一试剂保持部4例如呈转盘状,沿着其周缘保持多个第一试剂容器P4。另外,第二试剂保持部5例如呈转盘状,沿着其周缘保持多个第二试剂容器P5。而且,第一试剂保持部4和第二试剂保持部5是将各自保持的第一试剂容器P4和第二试剂容器P5向圆周的双方向搬送的结构。这些第一试剂保持部4和第二试剂保持部5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被支承为能够沿着周向旋转。此外,设置于自动分析装置1的试剂保持部并不限定于第一试剂保持部4和第二试剂保持部5这两个,也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三个以上的多个。在设置于自动分析装置1的试剂保持部为一个的情况下,可以是与一个试剂保持部对应地设置有以后说明的第一试剂分注装置20c和第二试剂分注装置20d中的任一个的结构。
[反应容器保持部6]
反应容器保持部6是保持作为检查体的分注目的地的分注容器的分注容器保持部之一。像这样的反应容器保持部6配置于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第一试剂保持部4以及第二试剂保持部5之间。该反应容器保持部6例如呈转盘状,是沿着其周缘保持多个反应容器P6(即,分注容器)并将所保持的反应容器P6向圆周的双方向搬送的结构。该反应容器保持部6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被支承为能够沿着周向旋转。
由反应容器保持部6保持的反应容器P6是从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的稀释检查体容器P3分取出的稀释检查体、从第一试剂保持部4的第一试剂容器P4分取出的第一试剂以及从第二试剂保持部5的第二试剂容器P5分取出的第二试剂分别以规定量被分注到的容器。而且,在该反应容器P6内,将稀释检查体与第一试剂及第二试剂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搅拌来使它们进行反应。
以上那样的反应容器保持部6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恒温槽来将反应容器P6的温度始终保持固定。此外,在自动分析装置1不具备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的情况下,将从检查体保持部2的检查体容器P2分取出的检查体分注到反应容器保持部6所保持的反应容器P6。
[稀释搅拌装置11]
稀释搅拌装置11配置于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的周围。稀释搅拌装置11具有搅拌机构和用于驱动搅拌机构的驱动机构。稀释搅拌装置11在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所保持的稀释检查体容器P3内,将检查体与稀释液进行搅拌,并调整将检查体与稀释液混合得到的稀释检查体。
[稀释容器清洗装置12]
稀释容器清洗装置12配置于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的周围。稀释容器清洗装置12是对由以后说明的稀释检查体分注装置20b分取出稀释检查体之后的稀释检查体容器P3进行清洗的装置。
[第一反应搅拌装置13和第二反应搅拌装置14]
第一反应搅拌装置13和第二反应搅拌装置14配置于反应容器保持部6的周围。第一反应搅拌装置13和第二反应搅拌装置14在反应容器保持部6所保持的反应容器P6内,将稀释检查体与第一试剂或者第二试剂进行搅拌,来促进稀释检查体与第一试剂及第二试剂的反应。像这样的第一反应搅拌装置13和第二反应搅拌装置14可以是与稀释搅拌装置11同样的结构。
[测量部15]
测量部15被配置为在反应容器保持部6的周围与反应容器保持部6的外壁相向。测量部15是对反应容器P6内同与检查项目对应的第一试剂及第二试剂发生反应后的稀释检查体进行光学测定的多波长光度计,用于输出检查体中的各种组分的量作为吸光度,来检测稀释检查体的反应状态。
[反应容器清洗装置16]
反应容器清洗装置16配置于反应容器保持部6的周围。反应容器清洗装置16是对检查结束后的反应容器P6内进行清洗的装置。
[检查体分注装置20a]
检查体分注装置20a是分注装置20中的一个,具备检查体探针21a作为细管状的分注探针21,检查体分注装置20a配置于检查体保持部2和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的周围。检查体分注装置20a按照预先设定的测定程序,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来将轴向保持垂直的检查体探针21a的前端插入到检查体保持部2所保持的检查体容器P2内的检查体中,并将规定量的检查体抽吸到检查体探针21a内,来从检查体容器P2分取规定量的检查体。此时,检查体保持部2按照预先设定的测定程序,将被保持于检查体保持部2的规定位置处的检查体容器P2移动到规定的检查体分取位置。
另外,检查体分注装置20a将检查体探针21a的前端插入到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的稀释检查体容器P3内,并将抽吸到检查体探针21a内的检查体和从检查体分注装置20a自身供给的规定量的稀释液(例如,生理盐水)排出到稀释检查体容器P3内。此时,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按照预先设定的测定程序,将被保持于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的规定位置处的稀释检查体保持容器P3移动到规定的检查体排出位置。由此,在稀释检查体容器P3内,将检查体稀释到规定倍数的浓度。并且,检查体分注装置20a通过未图示的探针清洗装置来被实施检查体探针21a的内壁的清洗。此时,未图示的探针清洗装置也清洗检查体探针21a的外壁。
此外,在自动分析装置1不具备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的情况下,检查体分注装置20a将检查体探针21a的前端插入到反应容器保持部6的反应容器P6内。而且,将抽吸到检查体探针21a内的检查体排出到反应容器P6内。
[稀释检查体分注装置20b]
稀释检查体分注装置20b是分注装置20中的一个,具备稀释检查体探针21b作为细管状的分注探针21,稀释检查体分注装置20b配置于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与反应容器保持部6之间。稀释检查体分注装置20b按照预先设定的测定程序,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来将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前端插入到被移动至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的规定的稀释检查体分取位置处的稀释检查体容器P3内,并从填充有系统水的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前端抽吸规定量的稀释检查体。另外,稀释检查体分注装置20b将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前端插入到被移动至反应容器保持部6的规定的稀释检查体排出位置处的反应容器P6内,并将抽吸到稀释检查体探针21b内的稀释检查体排出到反应容器P6内。此外,在自动分析装置1不具备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的情况下,该自动分析装置1无需具备稀释检查体分注装置20b。
[第一试剂分注装置20c、第二试剂分注装置20d]
参照图1,第一试剂分注装置20c和第二试剂分注装置20d是分注装置20中的一个,是与其它的分注装置同样的结构,第一试剂分注装置20c配置于反应容器保持部6与第一试剂保持部4之间,第二试剂分注装置20d配置于反应容器保持部6与第二试剂保持部5之间。第一试剂分注装置20c按照预先设定的测定程序,来将第一试剂从第一试剂保持部4的第一试剂容器P4分注到反应容器P6。另外,第二试剂分注装置20d按照预先设定的测定程序,来将第二试剂从第二试剂保持部5的第二试剂容器P5分注到反应容器P6。
[探针清洗装置30]
探针清洗装置30用于清洗各分注装置20中的分注探针21的前端,探针清洗装置30配置于供各分注探针21移动的轨道上。在图1中,作为一例,图示了在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与反应容器保持部6之间的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轨道上设置有探针清洗装置30的状态。
图3是用于说明设置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探针清洗装置30的结构和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清洗的图。如该图所示,探针清洗装置30具备清洗槽31以及用于向清洗槽31供给清洗液L的清洗液供给管32。清洗槽31具备此处省略了图示的排液管。另外,清洗液供给管32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来在规定的定时排出清洗液L。清洗液L典型的为水,使用清洗水。
关于利用这样的探针清洗装置30对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清洗,按利用稀释检查体探针21b进行一次分注稀释检查体Sp的分注循环,来以下面的顺序重复实施清洗。
即,在一次的分注循环中,稀释检查体分注装置20b按照预先设定的测定程序,将稀释检查体探针21b插入到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的稀释检查体容器P3内。而且,将规定量的稀释检查体Sp抽吸到稀释检查体探针21b内,来从稀释检查体容器P3分取规定量的检查体。接着,稀释检查体分注装置20b将稀释检查体探针21b插入到反应容器保持部6的一个反应容器P6内,并排出抽吸到稀释检查体探针21b中的稀释检查体Sp,来将规定量的稀释检查体Sp分注到反应容器P6内。之后,稀释检查体分注装置20b将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前端移动到清洗槽31内。由此,探针清洗装置30按照预先设定的测定程序,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使清洗液供给管32供给清洗液L,来清洗插入到清洗槽31内的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外壁。此时,稀释检查体分注装置20b也实施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内壁的清洗。
将以上作为一次的分注循环,稀释检查体分注装置20b将在清洗槽31中清洗完外壁的稀释检查体探针21b再次插入到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的稀释检查体容器P3内,以后重复同样的动作。
此外,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探针清洗装置30可以使用检查体保持部2所保持的检查体容器P2、或者稀释检查体保持部3所保持的稀释检查体容器P3来作为清洗槽31。作为一例,在探针清洗装置30如上述那样设置于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轨道上的情况下,该探针清洗装置30的清洗槽31可以是稀释检查体容器P3中的一个。
<控制部1b>
参照图1和图2,控制部1b与构成上述的测定部1a的各构成要素的驱动机构及测量部15连接。像这样的控制部1b具备相互连接的显示部51、输入部52、存储部53、运算处理部54以及输入输出控制部55。其中,运算处理部54和输入输出控制部55由微型计算机等计算机构成。计算机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以及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存储部,对自动分析装置1内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下面,说明控制部1b的各构成要素的详细内容。
[显示部51]
显示部51除了显示测量部15的测定结果以外,还显示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各种设定信息、各种历史记录信息。
[输入部52]
输入部52受理由自动分析装置1的操作者进行的与各种设定有关的输入、其它的输入,并将输入信号输出到输入输出控制部55。该输入部52例如使用鼠标、键盘、设置于显示部51的显示面的触摸面板等。另外,还包含输入部52例如是读取检查体保持部2所保持的检查体容器P2的条形码的条形码读取器的情况。
[存储部53]
存储部53例如由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半导体存储器等大容量的记录装置构成。另外,存储部53的一部分可以构成上述的计算机。在像这样的存储部53中保存接下来说明的输入输出控制部55执行的各种程序、用于执行程序的各种设定信息。
作为存储部53所存储的信息中的设定信息,是与各测定项目相关联的分注信息以及测定项目所共用的分注信息等。这些信息是被预先保持于存储部53的信息,或者是基于来自输入部52的输入而被保存于存储部53的信息。
其中,与测定项目相关联的分注信息包含在各测定项目的分析处理中使用的稀释检查体的稀释条件、测定项目间的分注顺序以及与各测定项目的分析处理中的稀释检查体使用量[Si]有关的信息。设为这些信息以与各测定项目相关联的方式被保存于存储部53。
另外,共用的分注信息为在从稀释检查体容器P3向反应容器P6分注稀释检查体时的清洗液的带入量[a]、分注损失量[b]、初始量[V0]以及稀释率上限值[Rmax]。其中,清洗液的带入量[a]是在一次的分注循环之后由稀释检查体探针21b从探针清洗装置30带入到稀释检查体容器P3的清洗液L的量。另外,分注损失量[b]是为了确保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分注精度而需要由稀释检查体探针21b从稀释检查体容器P3额外地分取的稀释检查体的量。并且,初始量[V0]是一个稀释检查体容器P3中贮存的稀释检查体的初始的量。该初始量[V0]可以设为在开始分析时从输入部52输入的信息。另外,稀释率上限值[Rmax]是与稀释检查体容器P3内的稀释检查体Sp的初始浓度对应的稀释率的上限值,是利用清洗液L对稀释检查体Sp进行稀释的稀释率的上限值。
[运算处理部54]
运算处理部54基于从输入部52输入的信息和存储部53中保存的信息,来对各检查体设定从一个稀释检查体容器P3向多个反应容器P6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运算处理部54对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进行设定的过程在接下来的自动分析方法中详细地进行说明。
[输入输出控制部55]
输入输出控制部55基于来自输入部52、存储部53以及运算处理部54的信号,对构成测定部1a的各部的驱动机构的工作进行控制,并实施容纳于检查体保持部2的检查体容器P2内的检查体的分析处理。
<<自动分析方法>>
图4是示出使用了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自动分析方法的流程图。下面,按照图4的流程图所示的顺序,参照之前示出的图1和图2来说明使用了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自动分析方法。使用这些图来说明的自动分析方法是作为将稀释检查体容器P3内的检查体分注到反应容器P6内之前进行的处理来应用的过程。
该过程是通过构成使用图2所说明的运算处理部54和输入输出控制部55的CPU执行存储部53中保存的程序来如下面那样实施的。
<步骤S001>
在步骤S001中,输入输出控制部55判断是否从输入部52被输入检查体信息,并在判断为被输入检查体信息(是)之前待机。在此,检查体信息是指与检查体保持部2所保持的检查体容器P2内的检查体有关的信息,是与检查体有关的ID信息以及对该检查体设定的测定项目。另外,检查体信息也可以包含一个稀释检查体容器P3中贮存的稀释检查体的初始量[V0]。像这样的检查体信息例如可以是添附于检查体容器P2上的条形码信息,是将条形码读取器作为输入部52而读入的信息。在输入输出控制部55判断为被输入这样的检查体信息(是)的情况下,进入接下来的步骤S002。
<步骤S002>
在步骤S002中,输入输出控制部55基于在步骤S001中输入的检查体信息,来针对被保持于检查体保持部2的特定位置处的一个检查体容器P2内的检查体,获取与相同稀释条件的测定项目相关联的分注信息。
即,在自动分析装置1中,通过从输入部52输入了关于一个检查体容器P2内的检查体的检查体信息,来开始关于该检查体的自动分析的流程。在该情况下,基于从输入部52输入的检查体信息,来针对一个检查体容器P2内的检查体开始多个测定项目的分析处理。
因此,首先,输入输出控制部55基于从输入部52输入的检查体信息和存储部53中保存的分注信息,来将针对作为目标的一个检查体容器P2内的检查体设定的测定项目按相同的稀释条件进行分组。接着,输入输出控制部55针对稀释条件相同的各组,从存储部53获取与各测定项目相关联的分注信息。在此获取的与测定项目相关联的分注信息如下述表1所示那样是测定项目间的分注顺序即分注次[i]、以及各测定项目的分析处理中的稀释检查体使用量[Si]。此外,分注次[i]是基于存储部53中保存的测定项目间的分注顺序来对各测定项目赋予的,各测定项目是针对作为目标的一个检查体容器P2内的检查体设定的。
[表1]
分注信息
Figure BDA0002687463940000131
此外,在表1中,对稀释条件相同的组的测定项目赋予了项目编号。另外,在此,仅示出关于稀释条件相同的一个组的分注信息,关于稀释条件相同的其它的组,也同样地获取分注信息。而且,在接下来的步骤003以后的步骤中,针对各组并行地实施同样的处理、或者按各组顺序实施处理。
<步骤S003>
在步骤S003中,输入输出控制部55进行将稀释容器编号[N]设为[N]=1的处理。另外,将测定项目数[M]设定为在步骤S002中获取到的测定项目的总数。在此,基于上述表1,设定为测定项目数[M]=15。
<步骤S004>
在步骤S004中,运算处理部54设定从一个稀释检查体容器P3进行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此时,运算处理部54基于在步骤S002中获取到的与测定项目相关联的分注信息以及存储部53中保存的共用的分注信息,来如下述那样设定从一个稀释检查体容器P3进行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此外,与测定项目相关联的分注信息如之前说明的那样是测定项目间的分注顺序即分注次[i]和各测定项目的分析处理中的稀释检查体使用量[Si]。另外,共用的分注信息如之前说明的那样是在从稀释检查体容器P3向反应容器P6分注稀释检查体时的清洗液的带入量[a]、分注损失量[b]、初始量[V0]以及稀释率上限值[Rmax]。
首先,运算处理部54如下述式(1)~式(6)那样计算各分注次[i]中的每个分注次[i]、即一个分注次[i]的分注循环结束后的、残留于稀释检查体容器P3内的稀释检查体残液量[Vi]和稀释检查体浓度[Ci]。稀释检查体浓度[Ci]是稀释检查体容器P3内的检查体因在探针清洗装置30中附着于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前端的清洗液L被带入到稀释检查体容器P3内而被稀释后的浓度。
[数1]
分注次[i]=1时
稀释检查体残液量[V1]=[V0]+[a]-[b]-[S1]…式(1)
稀释检查体浓度
Figure BDA0002687463940000141
Figure BDA0002687463940000142
[数2]
分注次[i]=2时
稀释检查体残液量[V2]=[V1]+[a]-[b]-[S2]…式(3)
稀释检查体浓度
Figure BDA0002687463940000143
[数3]
分注次[i]时
稀释检查体残液量[Vi]=[Vi-1]+[a]-[b]-[Si]…式(5)
稀释检查体浓度
Figure BDA0002687463940000144
然后,基于如以上那样计算出的稀释检查体浓度[Ci]来设定上限次数[imax]。在该情况下,例如,将实施分注前的初始的稀释检查体浓度[C0]设为100%,将从初始的稀释检查体浓度[C0]减去稀释检查体浓度[Ci]得到的值([C0]-[Ci])计算为一个分注次[i]的分注循环结束后的稀释检查体Sp的稀释率[Ri]。在此计算的稀释率[Ri]为紧挨着下一个分注次[i+1]的分注循环开始前的、稀释检查体容器P3内的稀释检查体Sp的稀释率[Ri]。
在下述表2中,将如上述那样计算出的关于稀释容器编号[N]=1的、稀释检查体Sp的稀释率[Ri]与稀释检查体残液量[Vi]及稀释检查体浓度[Ci]一同示出。
[表2]
稀释检查体浓度/稀释率的计算的表([N]=1)
Figure BDA0002687463940000151
清洗液的带入量[a]=0.1μl
分注损失量[b]=3.0μl
初始量[V0]=150μl
稀释率上限值[Rmax]=1.5%
然后,运算处理部54将计算出的稀释率[Ri]超过存储部53中保存的稀释率上限值[Rmax]的分注次[i]设定为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在上述表2所示的例子中,计算出的稀释率[Ri]超过预先设定的稀释率上限值[Rmax]的分注次[i]为[i]=12~15,因此将超过预先设定的稀释率上限值[Rmax]的分注次的最低数即分注次[i]=12设定为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
另外,运算处理部54在最后的分注次[i]中计算出的稀释率[Ri]不超过稀释率上限值[Rmax]的情况下,将比在步骤S003中设定的测定项目数[M]大的数、例如测定项目数[M]+1设定为上限次数[imax]。
此外,也可以通过将稀释检查体浓度[Ci]与稀释检查体浓度的下限值进行比较来设定上限次数[imax]。在该情况下,在存储部53中事先保存稀释检查体浓度的下限值。而且,将计算出的稀释检查体浓度[Ci]小于存储部53中保存的稀释检查体浓度的下限值(例如此处为98.5%)的分注次[i]中的、分注次数的最低数设定为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
<步骤S005>
在步骤S005中,输入输出控制部55将测定项目数[M]与由运算处理部54计算出的上限次数[imax]进行比较,来进行测定项目数[M]是否大于上限次数[imax]的判断。在输入输出控制部55判断为测定项目数[M]大于上限次数[imax](是)的情况下,进入接下来的步骤S006。另一方面,在输入输出控制部55判断为测定项目数[M]不大于上限次数[imax](否)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09。
在上述表2所示的例子中,测定项目数[M]=15,上限次数[imax]=12,因此判断为测定项目数[M]大于上限次数[imax](是),并进入接下来的步骤S006。
<步骤S006>
在步骤S006中,输入输出控制部55关于稀释容器编号[N](例如[N]=1),制作从分注次[i]=1到上限次数[imax](例如[imax]=12)为止的项目数的分注项目列表。在下述表3中,示出通过这样制作出的关于稀释容器编号[N]=1的分注项目列表。
[表3]
[N]=1的分注项目列表
Figure BDA0002687463940000171
此外,在制作出分注项目列表之后,可以通过基于在步骤S006中制作出的分注项目列表,来从检查体容器P2向一个稀释检查体容器P3(例如[N]=1)排出检查体和稀释液,由此调整与初始量[V0]相当的量的稀释检查体,并开始从该稀释检查体容器P3向各反应容器P6分注稀释检查体。该情况下的一个稀释检查体容器P3设为容纳有以对应的稀释条件稀释后的稀释检查体Sp。另外,像这样的稀释检查体的调整以及调整后的稀释检查体的分注的作业可以在本流程图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结束后实施。
<步骤S007>
在步骤S007中,输入输出控制部55进行将测定项目数[M]设为[M]=[M]=[imax]的处理。另外,进行将稀释容器编号[N]设为[N]=[N]+1的处理。
<步骤S008>
在步骤S008中,输入输出控制部55进行分注信息的重新编组。此时,输入输出控制部55从上述表1所示的当前的分注信息中去除在步骤S006中制作出的分注项目列表内的分注信息,如下述表4所示那样得到重新赋予了测定项目间的分注顺序即分注次[i]的新的分注信息。
[表4]
分注信息(重新编组)
Figure BDA0002687463940000181
之后,返回到步骤S004,并重复实施以后的步骤。
<步骤S009>
步骤S009是在步骤S005中判断为测定项目数[M]不大于上限次数[imax](否)、即测定项目数[M]为上限次数[imax]以下而进入的步骤。在该步骤S009中,输入输出控制部55关于稀释容器编号[N]制作从分注次[i]=1起的全部项目数[M]的分注项目列表。
在此,在本步骤S009之前实施的步骤S004中,如之前说明的那样设定分注的上限次数。
作为一例,对在步骤S004的时间点已获得上述表4的分注信息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004中,运算处理部54首先根据上述表4的分注信息,计算稀释检查体残液量[Vi]、稀释检查体浓度[Ci]以及稀释检查体Sp的稀释率[Ri]。在下述表5中将如上述那样计算出的关于稀释容器编号[N]=2的、稀释检查体Sp的稀释率[Ri]与稀释检查体残液量[Vi]及稀释检查体浓度[Ci]一起示出。
[表5]
稀释检查体浓度/稀释率的计算的表([N]=2)
Figure BDA0002687463940000191
清洗液的带入量[a]=0.1μl
分注损失量[b]=3.0μl
初始量[V0]=150μl
稀释率上限值[Rmax]=1.5%
接着,运算处理部54将计算出的稀释率[Ri]超过存储部53中保存的稀释率上限值[Rmax]的分注次[i]计算为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此时,在最后的分注次[i]中计算出的稀释率[Ri]不超过稀释率上限值[Rmax]。因此,在步骤S004中,将比测定项目数[M](在此为[M]=3)大的数、例如测定项目数[M]+1设定为上限次数[imax](在此为[imax]=4)。
由此,在本步骤S009之前实施的步骤S005中,判断为测定项目数[M](=3)不大于上限次数[imax](=4)(否)、即测定项目数[M]为上限次数[imax]以下。
然后,在本步骤S009中,输入输出控制部55关于稀释容器编号[N](例如[N]=2)制作从分注次[i]=1起的全部项目数[M]的分注项目列表。在下述表6中示出通过这样制作出的关于稀释容器编号[N]=2的分注项目列表。
[表6]
[N]=2的分注项目列表
Figure BDA0002687463940000192
然后,在步骤S009之后,结束一系列的处理。此外,在制作出分注项目列表之后,可以通过基于在步骤S009中制作出的分注项目列表,来从检查体容器P2向一个稀释检查体容器P3(例如[N]=2)排出检查体和稀释液,由此调整与初始量[V0]相当的量的稀释检查体,并开始从该稀释检查体容器P3向各反应容器P6分注稀释检查体。该情况下的一个稀释检查体容器P3设为容纳有以对应的稀释条件稀释后的稀释检查体Sp,并且是与在基于在步骤S006中制作出的分注项目列表的分注中使用的稀释检查体容器不同的稀释检查体容器P3(例如[N]=2)。另外,像这样的稀释检查体的调整和调整后的稀释检查体的分注的作业可以在本流程图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结束后实施。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和自动分析方法中,基于附着于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前端的清洗液L在每个分注循环中被带入到稀释检查体容器P3的情况下的稀释检查体Sp的浓度,来针对各检查体设定从稀释检查体容器P3进行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因此,即使在关于稀释检查体使用量[Si]不同的多个测定项目实施了分析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稳定的浓度的稀释检查体来实施分析,从而实现分析精度的提高,并且能够将检查体的废弃量抑制到最小限度来实现检查体的利用效率的提高。
<<变形例>>
接着,对自动分析装置和自动分析方法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变形例的自动分析装置与之前使用图1~图3说明的之前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控制部1b的存储部53中保存的设定信息。另外,变形例的自动分析装置与之前使用图1~图3说明的之前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运算处理部54和输入输出控制部55实施的自动分析方法的程序中的、图4的流程图的步骤S004’的过程。其它的构成要素与之前说明的自动分析装置1和自动分析方法是同样的,因此下面仅对上述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控制部1b>
[存储部53]
设为在自动分析装置1的存储部53中保存有与各测定项目相关联的分注信息以及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导出信息来作为设定信息。这些信息是被预先保持于存储部53中的信息,或者是基于来自输入部52的输入而被保存于存储部53中的信息。
其中,与测定项目相关联的分注信息与之前说明的信息相同,包含与在各测定项目的分析处理中使用的稀释检查体的稀释条件、测定项目间的分注顺序即分注次[i]以及各测定项目的分析处理中的稀释检查体使用量[Si]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设为以与各测定项目相关联的方式被保存于存储部53。
另外,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导出信息是用于导出从一个稀释检查体容器P3向反应容器P6进行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的信息。在下述表7中示出上限次数[imax]导出信息的一例。
[表7]
Figure BDA0002687463940000221
如表7所示,上限次数[imax]导出信息例如是用于基于稀释检查体容器P3中容纳的稀释检查体Sp的初始量[V0]和稀释检查体使用量的平均值[Sav]来导出上限次数[imax]的信息,如下述那样制作。
首先,基于下述式(7)来计算关于一个分注次[i]的分注循环结束后的稀释检查体浓度的近似值[Cai]。
[数4]
分注次[i]=1时
稀释检查体浓度的近似值
Figure BDA0002687463940000231
Figure BDA0002687463940000232
此外,清洗液的带入量[a]是在一次的分注循环之后由稀释检查体探针21b从探针清洗装置30带入到稀释检查体容器P3的清洗液L的量,为固定值。分注损失量[b]是为了确保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分注精度而需要从稀释检查体容器P3额外地分取到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稀释检查体的量,为固定值。初始量[V0]是一个稀释检查体容器P3中贮存的稀释检查体的初始的量,是变量。分注次[i]是测定项目间的分注顺序。稀释检查体使用量的平均值[SaV]是基于稀释检查体使用量[Si]的在测定项目数[M]中的平均值的量,是变量。
在此,在使初始量[V0]和稀释检查体使用量的平均值[Sav]变动的各条件中,基于将分注次[i]作为参数的上述式(7)来计算稀释检查体浓度的近似值[Cai]。
然后,基于如以上那样计算出的稀释检查体浓度的近似值[Cai],来设定上限次数[imax]。在该情况下,将初始的稀释检查体浓度[C0]设为100%,将从初始的稀释检查体浓度[C0]减去稀释检查体浓度的近似值[Cai]得到的值([C0]=[Cai])计算为各分注次[i]的分注循环结束后的稀释检查体Sp的稀释率[Ri]。然后,关于初始量[V0]和稀释检查体使用量的平均值[Sav]为各条件的情况,将计算出的稀释率[Ri]超过存储部53中保存的稀释率上限值[Rmax]的分注次[i]计算为与各条件对应的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并得到上述表7。
此外,也可以通过将稀释检查体浓度的近似值[Cai]与稀释检查体浓度的下限值进行比较来设定上限次数[imax]。在该情况下,在存储部53中事先保存稀释检查体浓度的下限值。而且,将计算出的稀释检查体浓度的近似值[Cai]小于存储部53中保存的稀释检查体浓度的下限值(例如此处为98.5%)的分注次[i]中的、分注次数的最低数设定为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并得到上述表7。
<步骤S004’>
在步骤S004’中,运算处理部54如下述那样计算从一个稀释检查体容器P3进行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
即,运算处理部54基于与测定项目相关联的分注信息、稀释检查体容器P3中容纳的稀释检查体Sp的初始量[V0]以及上述表7中示出的上限次数[imax]导出信息,来计算上限次数[imax]。与测定项目相关联的分注信息是在步骤S002中获取到的信息,根据该分注信息计算稀释检查体使用量的平均值[Sav]。此处计算的稀释检查体使用量的平均值[Sav]为将表1所示的分注信息的稀释检查体使用量[Si]的平均值(=6.47μl)加上分注损失量[b](例如[b]=3μl)得到的值(例如[Sav]=9.47μl)。
而且,将计算出的稀释检查体使用量的平均值[Sav](=9.47μl)及初始量[V0](例如[V0]=150μl)与表7所示的上限次数[imax]导出信息进行对照,来导出上限次数[imax](=13)。
以后的步骤与之前使用图4的流程图说明的过程同样地实施即可。
<<变形例的效果>>
即使是以上说明的变形例的结构,也是基于附着于稀释检查体探针21b的前端的清洗液L在每个分注循环中被带入到稀释检查体容器P3的情况下的稀释检查体Sp的浓度的近似值,来针对各检查体设定从稀释检查体容器P3进行分注的上限次数[imax]。因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实现分析精度的提高,并能够实现检查体的利用效率的提高。另外,由于还预先准备上述表7所示的上限次数[imax]导出信息,因此容易地进行用于设定上限次数[imax]的计算处理。因而,能够达成上限次数[imax]的设定的高速化和由此得到的分析处理的高速化。
此外,在保护上述的变形例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从稀释检查体容器P3向反应容器P6进行的分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从检查体容器P2向稀释检查体容器P3进行的分注、从检查体容器P2向反应容器P6进行的分注,在应用本发明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检查体保持部2可以是对容纳多个检查体容器的检查体支架进行搬送的检查体支架搬送装置,检查体容器P2也可以是由检查体支架搬送装置搬送的检查体容器。

Claims (8)

1.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具备:
检查体保持部,其用于保持贮存有检查体的检查体容器;
分注容器保持部,其用于保持多个分注容器;
分注探针,其从所述检查体容器分取规定量的检查体,并将分取出的检查体分注到所述分注容器内;
探针清洗装置,其在将检查体分注到所述分注容器内之后并在从所述检查体容器分取下一规定量的检查体之前,用清洗液清洗所述分注探针的前端;以及
控制部,其对所述分注探针的驱动进行控制,
其中,所述控制部具备运算处理部,所述运算处理部针对各所述检查体,计算所述检查体容器内的所述检查体被在所述探针清洗装置中附着于所述分注探针的前端的清洗液稀释后的浓度,基于计算出的所述浓度,来设定从所述检查体容器向所述分注容器分注所述检查体的上限次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运算处理部基于所述检查体容器中贮存的检查体的初始量、对所述检查体设定的多个测定项目的检查体使用量以及所述清洗液被带入到所述检查体容器内的所述清洗液的带入量,来计算所述浓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运算处理部根据对所述检查体设定的多个测定项目的检查体使用量,来计算检查体使用量的平均值,基于计算出的检查体使用量的平均值、所述检查体容器中贮存的检查体的初始量以及预先准备的分注的上限次数的导出信息,来设定所述分注的上限次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运算处理部将计算出的所述浓度比预先设定的浓度低的分注次数的最低数设定为所述分注的上限次数。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利用所述分注探针进行的将所述检查体从所述检查体容器向所述分注容器的分注是按照对所述检查体设定的多个测定项目间的分注顺序来实施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在对所述检查体设定的多个测定项目的数量比由所述运算处理部设定的所述上限次数大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检查体保持部保持贮存有所述检查体的多个所述检查体容器,
所述运算处理部对多个所述检查体容器依次设定所述检查体的分注的上限次数。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检查体容器是以将所述检查体稀释到规定浓度的状态贮存所述检查体的稀释检查体容器,
所述分注容器是将试剂与所述检查体一起分注到的反应容器。
8.一种自动分析装置的自动分析方法,所述自动分析装置具备:
检查体保持部,其用于保持贮存有检查体的检查体容器;
分注容器保持部,其用于保持多个分注容器;
分注探针,其从所述检查体容器分取规定量的检查体,并将分取出的检查体分注到所述分注容器内;
探针清洗装置,其在将检查体分注到所述分注容器内之后并在从所述检查体容器分取下一规定量的检查体之前,用清洗液清洗所述分注探针的前端;以及
控制部,其对所述分注探针的驱动进行控制,
在所述自动分析方法中,
针对各所述检查体,计算所述检查体容器内的所述检查体被在所述探针清洗装置中附着于所述分注探针的前端的清洗液稀释后的浓度,基于计算出的所述浓度,来设定从所述检查体容器向所述分注容器分注所述检查体的上限次数。
CN202010980878.1A 2019-09-20 2020-09-17 自动分析装置和自动分析方法 Pending CN1125401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1961 2019-09-20
JP2019171961A JP6915010B2 (ja) 2019-09-20 2019-09-20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自動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40186A true CN112540186A (zh) 2021-03-23

Family

ID=72560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80878.1A Pending CN112540186A (zh) 2019-09-20 2020-09-17 自动分析装置和自动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8214B2 (zh)
EP (1) EP3796005B1 (zh)
JP (1) JP6915010B2 (zh)
CN (1) CN11254018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11782A (en) * 1977-03-03 1978-09-29 Jeol Ltd Sampling and metering system
JP3229915B2 (ja) 1995-01-19 2001-11-19 日本電子株式会社 生化学自動分析装置
JP3436095B2 (ja) * 1997-09-18 2003-08-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自動分析装置
JP5028350B2 (ja) * 2008-07-11 2012-09-19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
JP5086286B2 (ja) * 2009-01-23 2012-11-28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
JP5836195B2 (ja) * 2011-06-14 2015-12-24 日本電子株式会社 臨床検査用分析装置および臨床検査用分析装置における洗浄方法
JP6026110B2 (ja) * 2012-01-20 2016-11-16 東芝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分析装置
JP6346072B2 (ja) * 2014-11-18 2018-06-20 日本電子株式会社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自動分析装置における棒状部材の昇降動作方法
JP6887880B2 (ja) * 2017-05-30 2021-06-16 日本電子株式会社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15010B2 (ja) 2021-08-04
EP3796005A1 (en) 2021-03-24
US20210088544A1 (en) 2021-03-25
EP3796005B1 (en) 2023-12-20
JP2021050918A (ja) 2021-04-01
US11768214B2 (en) 202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93564B2 (ja)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自動分析方法
EP2418493B1 (en) Autoanalyzer and dispensing apparatus
US8580198B2 (en) Automatic analyzer
EP2719461A1 (en) Pipetting unit and method of pipetting a test liquid
CN110023765B (zh) 自动分析装置
JP2013536951A (ja) 全血混合の完全さを決定するための全血吸引の圧力モニタリング
CN110618284B (zh) 自动分析装置和自动分析方法
CN107462739B (zh) 向自动化样品分析仪供给消耗品
JP7200357B2 (ja) 実験器具の動作方法
JP6814171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CN112540186A (zh) 自动分析装置和自动分析方法
CN110412305B (zh) 自动分析装置和自动分析方法
US20020144747A1 (en) Liquid sample dispensing methods for precisely delivering liquids without crossover
JP6518454B2 (ja)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自動分析方法
JP6928712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5192316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6170075A (ja)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自動分析方法
CN110501515B (zh) 自动分析装置和自动分析方法
JP2012173251A (ja) 試料分析装置及び試料分析方法
JP7245644B2 (ja)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自動分析方法
CN112534270B (zh) 操作实验室仪器的方法
CN114041059A (zh) 自动分析装置
JP2020094848A (ja)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自動分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