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34953B - 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34953B
CN112534953B CN201880096399.4A CN201880096399A CN112534953B CN 112534953 B CN112534953 B CN 112534953B CN 201880096399 A CN201880096399 A CN 201880096399A CN 112534953 B CN112534953 B CN 1125349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unit
system timing
node
standard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63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34953A (zh
Inventor
唐富华
林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34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49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34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49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及通信装置,能够持续维护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以便为第二通信单元在实现第二制式的业务调度和资源配置过程中提供参考,可以提高共享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以及降低功耗。该方法包括:第二通信单元能够根据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时获取并存储在不掉电公共存储区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进而计算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

Description

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支持双连接(dual connection,DC)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同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与第一制式的主节点(master node,MN)通信,且同时通过第二连接与第二制式的辅节点(secondary node,SN)通信。例如,同一手机可以通过其第一调制解调器(modem)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的演进型节点(evolved Node B,eNB)通信,并同时通过其第二调制解调器与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的g节点(g Node B,gNB)通信。
实际应用中,终端设备可以独立控制没有数据传输需求的调制解调器进入睡眠状态,如断开该调制解调器的射频电路和基带处理器的电源,以降低终端设备功耗。容易理解,当该调制解调器处于睡眠态时,该调制解调器不再维护与其对应的节点之间的系统定时。
然而,在一些场景下,终端设备可能需要使用处于睡眠态的调制解调器与其对应的节点之间的系统定时,以便协调另一个处于唤醒态的调制解调器的行为。例如,当上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处于睡眠态时,第二调制解调器不知道第一调制解调器何时唤醒,因此第二调制解调器无法利用配置给第一制式的无线资源,执行第二制式的数据传输,即为上述两个制式配置的无线资源因无法共享而闲置,从而导致无线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再例如,终端设备需要上报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与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SFN andFrame Timing Difference,SFTD),以便在调度无线资源时作为参考。然而,这需要第一调制解调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均处于唤醒态并同时锁定上述两个系统定时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当一个调制解调器处于唤醒态,而另一个调制解调器本应处于睡眠态时,为了完成上述SFTD的测量,还必须额外唤醒另一个调制解调器,从而导致终端设备的功耗增加。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及通信装置,能够在终端设备的一个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持续维护该通信单元对应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从而为另一个通信单元实现第二制式的业务调度和资源配置时提供参考,以实现共享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功耗。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不掉电公共存储区、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建立第一制式的通信连接,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建立第二制式的通信连接。其中,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当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时,获取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并将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存入不掉电公共存储区。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当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根据不掉电公共存储区存储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第二通信单元,还用于根据不掉电公共存储区存储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以及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计算当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
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第二通信单元能够根据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时获取并存储在不掉电公共存储区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进而计算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也就是说,即使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也能够持续维护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的目的,以便为第二通信单元在实现第二制式的业务调度和资源配置过程中提供参考,可以提高共享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以及降低功耗。
例如,第二通信单元可以在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利用为第一制式分配的无线资源完成第二制式的通信,提高无线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通信效率,且可以降低资源冲突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通信单元,还用于当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二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获取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并将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存入不掉电公共存储区。第二通信单元,还用于当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获取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第二通信单元,还用于根据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和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
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第二通信单元能够根据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二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获取并存储在不掉电公共存储区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进而计算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并根据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和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可以避免在测量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的过程中,必须额外唤醒另一个本应该保持深度睡眠状态的通信单元的情况,能够降低通信装置在测量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过程中的功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其中,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用于测量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
可选地,第二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其中,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用于测量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通信单元,还用于当其再次处于唤醒态时,发送系统定时偏差。
可选地,第二通信单元,还用于当其本次处于唤醒态时,发送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
综上,在本申请中,对于系统定时测量任务下发和系统定时偏差上报,总共存在如下四种下发上报方式:第一节点下发,向第一节点上报;第二节点下发,向第二节点上报;第一节点下发,向第二节点上报;第二节点下发,向第一节点上报。
对于前两种方式,需要等待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的通信单元下次唤醒时才能上报,适用于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不存在理想回传接口,如光纤、网线,只存在无线接口的场景,不需要另一节点转发系统定时偏差,交互流程较为简单。
对于后两种方式,不需要等待从一个节点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的通信单元下次唤醒,只需要另一个通信单元在系统定时偏差计算完成后即可向另一节点上报,并由另一节点将系统定时偏差转发即可,适用于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存在理想回传接口,如光纤、网线,等两节点之间数据传输时延较小的场景,且上报系统定时偏差不需要等待,时效性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并不需要限定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哪个是主节点,哪个是辅节点。
此外,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设置于该终端设备内部的芯片,如基带处理芯片,或者包含射频电路的系统芯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系统定时管理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不掉电公共存储区、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其中,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建立第一制式的通信连接,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建立第二制式的通信连接。该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包括:当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时,获取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并将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存入不掉电公共存储区。当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根据不掉电公共存储区存储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根据不掉电公共存储区存储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以及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计算当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上述系统定时管理方法,还可以包括:当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二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获取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并将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存入不掉电公共存储区。当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获取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根据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和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上述系统定时管理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其中,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用于测量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
可选地,上述系统定时管理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其中,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用于测量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上述系统定时管理方法,还可以包括:当第一通信单元再次处于唤醒态时,发送系统定时偏差。
可选地,上述系统定时管理方法,还可以包括:当第二通信单元本次处于唤醒态时,发送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
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处理器与收发器和存储器耦合。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使得通信装置执行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多个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支持所述通信装置与其他设备通信,实现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的接收和/或发送功能。例如,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向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发送系统定时偏差。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第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系统定时管理方法中终端设备相应的功能。例如,控制第二通信单元计算当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和系统定时折算值。
可选的,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处理器耦合,用于存储该通信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其中,所述存储器与处理器耦合,是指存储器与处理器之间存在信号连接。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与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所述通信装置可以为智能手机或者可穿戴设备等,所述收发器可以是收发电路。可选的,所述收发器也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为通信芯片,如基带处理芯片,或者包含射频电路的系统芯片。所述收发器可以为该通信芯片的输入/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运行该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一个如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以及多个节点,如上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当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所适用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系统定时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种系统定时管理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4为一种系统定时偏差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一种系统定时偏差测量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系统定时偏差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系统定时偏差测量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可支持双连接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双连接包括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分别用于终端设备与第一节点之间的第一制式的通信,以及通信装置与第二节点之间的第二制式的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可以是不同制式的无线通信,也可以是相同制式的无线通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地,第一制式可以为LTE,第二制式可以为NR。相应地,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一节点支持LTE,第二通信单元和第二节点支持NR。当然,第一制式也可以为NR,第二制式也可以为LTE。相应地,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一节点支持NR,第二通信单元和第二节点支持LTE。在此场景下,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为异构无线通信系统。
示例性地,第一制式和第二制式也可以均为LTE,或者均为NR。相应地,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一节点,以及第二通信单元和第二节点,均只支持LTE或NR中的一种制式。在此场景下,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为单制式无线通信系统。
当然,上述两种制式也可以为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窄带物联网(NB-IoT,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机器通信(MTC,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以及未来的通信制式,如6G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此外,如图1所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为两个不同基站。容易理解,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也可以为同一个基站的不同小区(共站部署),如同一基站的不同扇区,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可以通过有线方式,如光纤、网线,连接,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本申请将围绕可包括多个设备、组件、模块等的系统来呈现各个方面、实施例或特征。应当理解和明白的是,各个系统可以包括另外的设备、组件、模块等,并且/或者可以并不包括结合附图讨论的所有设备、组件、模块等。此外,还可以使用这些方案的组合。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例如”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的一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of)”,“相应的(corresponding,relevant)”和“对应的(corresponding)”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应当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支持双连接的无线通信系统,如LTE-LTE系统、NR-NR系统、NR-6G系统等,此处不再赘述。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以图1中示出的无线通信系统为例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如图1所示,该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终端设备、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如eNB和gNB。其中,上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无线空口连接到第一节点和/或第二节点,以便接收网络服务。上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主要用于实现无线物理层功能、资源调度和无线资源管理、无线接入控制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
其中,上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可以为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接入网设备或设置于该接入网设备中的芯片。该接入网设备包括但不限于: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point,AP),如家用无线路由器、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andreception point,TRP或者transmission point,TP),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还可以为5G,如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等。
在一些部署中,上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unit,CU)和DU。上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还可以包括射频单元(radio unit,RU)。C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D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比如,CU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control,MAC)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由于RRC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PHY层的信息,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或PHCP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R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为CU节点、或DU节点、或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的设备。此外,CU可以划分为接入网RAN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N中的网络设备,在此不做限制。
上述终端设备可以为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用户设备或设置于该用户设备中的芯片。上述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站点(station,STA)、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上述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传感器类设备,如监控终端等。
应理解,图1仅为便于理解而示例的简化示意图,该通信系统中还可以包括其他节点或者还可以包括其他终端设备,图1中未予以画出。
下面以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一节点,以及第一制式为LTE为例,详细介绍现有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
图2为一种现有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S201-S205:
S201,终端设备上电,启动其不掉电(always-on)区的公共慢速计数器。
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在其不掉电区维护一个频率为32.768千赫兹(kilo herts,KHz)的公共慢速计数器。
需要说明的是,该公共慢速计数器的最大计数值所对应的时间长度要大于第一制式的一个系统帧周期的长度。
例如,对于LTE,一个系统帧周期包括1024个无线帧(frame),一个无线帧为10毫秒(milisecond,ms),则一个系统帧周期为10240ms。相应地,上述公共慢速计数器为技术频率为32.768KHz的计数器,假定其采用一个时钟周期加1的方式从0开始循环计数,则一个系统帧周期对应的该公共慢速计数器的10240*32.768=335545个时钟周期,则可以将该公共慢速计数器的计数周期设置为远大于335545的一个计数值,如上述频率为32.768KHz的公共慢速计数器可以为一个位宽为32位,且计数周期为2的32次幂个时钟周期的计数器。
S202,终端设备唤醒第一通信单元,建立与第一节点之间的第一制式的通信连接(第一连接)。
其中,第一通信单元可以为终端设备中用于支持第一制式的调制解调器。该调制解调器可以只包括基带处理器,也可以同时包括基带处理器和射频电路。
S203,在第一通信单元唤醒期间,终端设备控制第一通信单元获取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和公共慢速计数器的计数值,并统计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与公共慢速计数器之间的定时映射关系。
其中,上述定时映射关系可以是公共慢速计数器的一个时钟周期包括的第一制式的基本时间单位的个数,也可以是第一通信单元的采样时钟的周期数。
示例性地,LTE协议规定:基本时间单位为Ts,1个Ts的时间长度为:1/(15000x2048)秒,则1个32.768KHz计数器的一个时钟周期共计包括[(1/32768)]/[1/(15000x2048)]=937.5个Ts。
示例性地,上述采样时钟的时钟周期需要小于或等于1个Ts。例如,采样时钟的时钟频率可以为30.72兆赫兹(magaherts,MHz)或61.44MHz或122.88MHz,通常为30.72MHz的整数倍。如图3所示,假定采样时钟的时钟频率为61.44MHz,则一个32.768KHz计数器的一个时钟周期共计包括[(1/32768)]/[1/(61440000)]=1875个采样时钟周期。
实际应用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上述定时映射关系计算第一通信单元再次唤醒时,上述公共慢速计数器的计数值。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假定该公共慢速计数器在本次唤醒时的计数值为1000,第一通信单元的采样时钟为61.44MHz的时钟信号,且第一通信单元对应的唤醒周期为80ms,则第一通信单元下次唤醒时对应的公共慢速计数器的计数值可以为:1000+80ms*61.44MHz/1875=3621。
S204,终端设备控制第一通信单元进入睡眠态,且控制公共慢速计数器继续计数。
S205,公共慢速计数器的实际计数值达到第一通信单元下次唤醒对应的计数值时,终端设备再次唤醒第一通信单元。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当该公共慢速计数器的计数值为3621时,终端设备再次唤醒第一通信单元。
实际应用中,上述终端设备还可以配置第二通信单元。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建立终端设备与第二节点之间的第二制式的通信连接(第二连接),且第二通信单元也可以采用与第一通信单元相同的唤醒-睡眠机制,以便达到省电目的。
容易理解,当同一终端设备配置有上述两个通信单元且分别与两个节点存在两种制式的通信连接时,终端设备需要将上述两种制式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上报给网络侧,如上报给上述两个节点中的主节点(main node,MN),并由主节点通知辅节点(secondarynode,SN),以便主节点和辅节点在与同一终端设备通信的过程中相互协调以避免冲突。
容易理解,上述终端设备在第一制式下的唤醒周期可能与其在第二制式下的唤醒周期不同,如一个为80ms,另一个为640ms。并且,上述两种制式的系统定时很可能并不同步,即使上述两种制式的唤醒周期相同,也可能存在上述两个通信单元不能同时唤醒的情况。
但是,在测量上述系统定时偏差的过程中,需要终端设备同时唤醒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锁定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和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然后才能计算系统定时偏差并上报。倘若终端设备在控制一个通信单元执行定时偏差测量任务时,且按照另一制式的唤醒周期,另一个通信单元本应该处于睡眠态,但是为了完成系统定时偏差测量任务,终端设备还必须额外唤醒另一个通信单元,从而导致终端设备的功耗增加。
图4为一种系统定时偏差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系统定时偏差测量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如图4所示,假定第一节点为主节点,第二节点为辅节点,则该系统定时偏差测量方法包括S401-S404:
S401,终端设备在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二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接收第一节点下发的系统定时偏差测量任务。
其中,系统定时偏差测量任务用于测量终端设备侧观测到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与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之间的定时偏差。
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在时刻t1,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二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单元接收第一节点下发的系统定时偏差测量任务。
S402,终端设备唤醒第二通信单元。
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在时刻t2,终端设备唤醒第二通信单元。
S403,终端设备在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均处于唤醒态时,锁定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和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并计算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
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在时刻t3,终端设备控制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锁定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和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
S404,终端设备向第一节点上报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
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在时刻t4,终端设备向第一节点上报上述系统定时偏差。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系统定时管理方法。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定时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不掉电公共存储区、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其中,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建立第一制式的通信连接,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建立第二制式的通信连接。
如图6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S601-S603:
S601,当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时,终端设备获取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并将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存入不掉电公共存储区。
其中,上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是指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单元所观测到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而不是位于网络侧的第一节点处的系统定时。第一通信单元需要依据该系统定时完成终端设备与第一节点之间的第一制式的上下行同步,进而完成终端设备与第一节点之间的第一制式的通信。
上述获取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可以是终端设备控制第一通信单元锁存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示例性地,终端设备可以将捕捉到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存储在终端设备的不掉电区。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还可以在第一通信单元唤醒时,记录其不掉电区维护的本地定时与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之间的定时映射关系。其中,定时映射关系可以是上述本地定时的一个时钟周期包含的第一制式的基本时间单位的个数,也可以是上述本地定时的一个时钟周期包含的第一通信单元所使用的采样时钟的时钟周期的个数。
示例性地,上述本地定时可以是上述位于不掉电区,时钟频率32.768KHz的本地计数器,上述基本时间单位可以是LTE和NR中的Ts,采样时钟可以是位于第一通信单元,且时钟周期等于Ts的时钟,如采样频率为30.72MHz的时钟,或者时钟周期为Ts的2的整数次幂分之一的时钟,如采样频率为61.44MHz或122.88MHz的时钟。
容易理解,定时映射关系可以为如下之一:一个32.768KHz的时钟周期,可以包含937.5个30.72MHz的时钟周期(Ts),或者包含1875个61.44MHz的时钟周期,或者包含3750个122.88MHz的时钟周期。
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在时刻t1-t2期间,第一通信单元被唤醒,终端设备可以控制第一通信单元捕获上述公共慢速计数器在t1和t2两个时刻的计数值C1和C2,以及统计t1-t2期间所包含的Ts数量N1,进而根据如下公式计算上述定时映射关系Cn1
Cn1=N1/(C2-C1),其中C2>C1;或者,
Cn1=N1/(C2+C-C1),其中C2<C1
其中,C为慢速本地计数器的计数周期。
当上述定时映射关系为一个32.768KHz的时钟周期包含的采样时钟的时钟周期个数时,计算方法与图7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公共慢速计数器的计数值、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和定时映射关系可以在第一通信单元从唤醒态进入睡眠态时存储在终端设备的不掉电区。
S602,当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终端设备控制第二通信单元,根据不掉电公共存储区存储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
S603,根据不掉电公共存储区存储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以及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计算当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
具体地,如图7所示,终端设备在时刻t3唤醒第二通信单元,锁存时刻t3的公共慢速计数器的计数值c3,控制第二通信单元从上述不掉电区读取上述公共慢速计数器的计数值、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和定时映射关系,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时刻t3的额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的补偿值,进而计算时刻t3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的折算值:
Tt3=Tt1+(C3-C1)*Cn1,其中,C3>C1;或者,
Tt3=Tt1+(C3+C-C1)*Cn1,其中,C3<C1
其中,Tt3为t3时刻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值的折算值,Tt1为t1时刻锁存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值,C为上述公共慢速计数器的计数周期,(C3-C1)*Cn1或(C3+C-C1)*Cn1为t1-t3期间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的补偿值。
当然,实际应用中,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可能是多个时间粒度上的系统定时。例如,对于LTE和NR,系统定时包括系统帧周期、无线帧、子帧这3个时间粒度上的系统定时。相应地,系统定时的补偿值和折算值也包括上述3个时间粒度上的补偿值和折算值。
示例性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值包括第一制式在某一时刻的系统帧编号(system frame number,SFN)、无线帧内的子帧(subframe)编号和子帧内偏移量。相应地,上述S602和S603可以具体实现为:
终端设备控制第二通信单元,根据如下第一公式集合或第二公式集合,计算第一制式在时刻t3的系统帧编号折算值、子帧编号折算值和子帧内偏移量折算值;
其中,第一公式集合包括如下公式:
Fn1,3={Fn1,1+[Tn1,1+Sn1,1*Tn1,sfrm+(C3-C1)*Cn1]/Tn1,frm}%Fn1,sfn
Sn1,3={[Tn1,1+Sn1,1*Tn1,sfrm+(C3-C1)*Cn1]/Tn1,sfrm}%Sn1,frm
Tn1,3=[Tn1,1+Sn1,1*Tn1,sfrm+(C3-C1)*Cn1]%Tn1,sfrm;其中,C3>C1
以及,第二公式集合包括如下公式:
Fn1,3={Fn1,1+[Tn1,1+Sn1,1*Tn1,sfrm+(C3+Cmax-C1)*Cn1]/Tn1,frm}%Fn1,sfn
Sn1,3={[Tn1,1+Sn1,1*Tn1,sfrm+(C3+Cmax-C1)*Cn1]/Tn1,sfrm}%Sn1,frm
Tn1,3=[Tn1,1+Sn1,1*Tn1,sfrm+(C3+Cmax-C1)*Cn1]%Tn1,sfrm;其中,C3<C1,且Cmax为公共慢速计数器一轮计数包含的时钟周期数。
其中,Fn1,3、Sn1,3和Tn1,3依次为时刻t3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帧编号折算值、子帧编号折算值和子帧内偏移量折算值,Fn1,1、Sn1,1和Tn1,1依次为时刻t1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帧编号、子帧编号和子帧内偏移量。
Tn1,sfrm为第一制式的一个子帧包含的基本时间单位数,Tn1,frm为第一制式的一个无线帧包含的基本时间单位数,Sn1,frm为第一制式的一个无线帧包含的子帧数,且Tn1,frm=Tn1,sfrm*Sn1,frm,Fn1,sfn为第一制式的一个系统帧周期包含的无线帧数。对于LTE和NR,基本时间单位为Ts,上述Tn1,sfrm、Tn1,frm、Sn1,frm、Fn1,sfn的取值依次为:30720个Ts、307200个Ts、10个子帧、1024个无线帧。
C1和C3依次为公共慢速计数器在时刻t1和时刻t3时的计数值,Cn1为公共慢速计数器的一个时钟周期包含的第一制式的基本时间单位数。
本申请提供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第二通信单元能够根据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时获取并存储在不掉电公共存储区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进而计算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也就是说,即使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也能够持续维护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的目的,以便为第二通信单元在实现第二制式的业务调度和资源配置过程中提供参考,可以提高共享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以及降低功耗。
例如,第二通信单元可以在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利用为第一制式分配的无线资源完成第二制式的通信,提高无线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通信效率,且可以降低资源冲突概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第二通信单元也可以利用上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用于解决如图4和图5所示的测量两种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时必须额外唤醒另一个本应处于睡眠态的通信单元,进而导致终端设备的功耗较高的问题。下面结合图8和图9详细说明。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系统定时管理方法,用于测量两种制式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图9为图8所示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如图8所示,该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包括S801-S805:
S801,终端设备在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二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获取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并将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存入不掉电公共存储区。
具体地,如图9所示,终端设备在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二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如时刻t1或t2,捕捉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公共慢速计数器的第一计数值,以及统计t1-t2时间段中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与公共慢速计数器之间的定时映射关系,并存储在终端设备的不掉电区。
S802,当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终端设备控制其第二通信单元计算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
S803,根据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和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计算当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
具体地,如图9所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如时刻t1,获取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公共慢速计数器的第一计数值,以及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与公共慢速计数器之间的定时映射关系,计算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在t1-t3期间的定时补偿值,进而计算时刻t3的第一系统定时折算值。具体计算方法可以参见图7所示的方法及文字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804,终端设备在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获取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
具体地,如图9所示,终端设备在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终端设备控制第二通信单元捕捉时刻t3的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
S805,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和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
具体地,如图9所示,假定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的帧格式相同,则终端设备控制第二通信单元,根据如下第三公式集合,计算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在时刻t3的系统帧偏差、子帧偏差和子帧内偏差。
其中,第三公式集合包括如下公式:
Fn1,n2=[(Fn1,3-Fn2,3)*Tfrm+(Sn1,3-Sn2,3)*Tsfrm+(Tn1,3-Tn2,3)]/Tfrm
Sn1,n2={[(Fn1,3-Fn2,3)*Tfrm+(Sn1,3-Sn2,3)*Tsfrm+(Tn1,3-Tn2,3)]/Tsfrm}%Sfrm
Tn1,n2=[(Fn1,3-Fn2,3)*Tfrm+(Sn1,3-Sn2,3)*Tsfrm+(Tn1,3-Tn2,3)]%Tsfrm
其中,Fn1,n2、Sn1,n2和Tn1,n2依次为时刻t3的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之间的系统帧偏差、子帧偏差和子帧内偏差,Tsfrm为第一制式和第二制式的一个子帧包含的基本时间单位数,Tfrm为第一制式和第二制式的一个无线帧包含的基本时间单位数,Sfrm为第一制式和第二制式的一个无线帧包含的子帧数,且Tfrm=Tsfrm*Sfrm。对于LTE和NR,基本时间单位为Ts,上述Tsfrm、Tfrm、Sfrm的取值依次为:30720个Ts、307200个Ts、10个子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Fn1,n2、Sn1,n2和Tn1,n2的取值有可能大于0,也有可能小于0或等于0。此外,上述Fn1,n2、Sn1,n2和Tn1,n2也可以采用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与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的差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提供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第二通信单元能够根据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二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获取并存储在不掉电公共存储区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进而计算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并根据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和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可以避免在测量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的过程中,必须额外唤醒另一个本应该保持深度睡眠状态的通信单元的情况,能够降低通信装置在测量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过程中的功耗。
需要说明的是,在执行S801之前,图8所示的系统定时偏差测量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1或步骤2:
步骤1,终端设备在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时,接收第一节点下发的系统定时测量任务。
步骤2,终端设备在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时,接收第二节点下发的系统定时测量任务。
其中,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测量并上报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与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在两种下发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的方式:
下发方式一: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时,由第一节点下发。
下发方式二: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时,由第二节点下发。
容易理解,如图9所示,在执行S805之后,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二通信单元本次唤醒期间,控制第二通信单元向第二节点上报上述系统定时偏差,也可以在第一通信单元下一次唤醒期间,控制第一通信单元向第一节点上报上述系统定时偏差。
需要说明的是,接收系统定时偏差的节点,可以是下发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的节点,也可以不是下发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的节点。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在如下两种上报系统定时偏差的方式:
上报方式一:向第一节点上报。
上报方式二:向第二节点上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可以为如下任意一种节点组合:
组合一:第一节点为主节点,第二节点为辅节点。
组合二:第二节点为主节点,第一节点为辅节点。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可以是主节点下发的,也可以是辅节点下发的。相应地,终端设备可以向主节点上报系统定时偏差,也可以向辅节点上报系统定时偏差,本申请均不做限定。
综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总共存在如下四种下发上报方式:
下发上报方式一:主节点下发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向主节点上报系统定时偏差。
下发上报方式二:辅节点下发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向辅节点上报系统定时偏差。
下发上报方式三:主节点下发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向辅节点上报系统定时偏差。
下发上报方式四:辅节点下发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向主节点上报系统定时偏差。
对于上述下发上报方式一和二,终端设备只需要在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的通信单元的下一次唤醒期间,向下发定时测量任务的节点上报系统定时偏差,不需要另一个节点在接收到终端设备上报的系统定时偏差后转发,简化了系统定时偏差上报流程,适用于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不存在理想回传接口,如不存在光纤、网线等有线连接,只存在无线连接的场景,可以避免由于节点之间传输时延的不确定性,而对上报系统定时偏差的可靠性造成的不利影响。
对于下发上报方式三和四,终端设备可以在一个通信单元唤醒期间从一个节点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并在另一个通信单元唤醒期间完成系统定时偏差测量并立即向另一个节点上报,然后再由另一个节点转发上报的系统定时偏差,更为适用于两个节点之间存在理想回传接口,如存在光纤、网线等有线连接,可以在系统定时偏差测量完成后立即上报,而不需要等待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的通信单元再次唤醒时再上报,可以节省系统定时偏差的上报等待时间(至少为一个唤醒周期,如40ms、80ms、640ms等),能够提高上报的系统定时偏差的时效性。
以上结合图6-图9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以下结合图10和图11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
如图10所示,通信装置1000包括:不掉电公共存储区1003、第一通信单元1001和第二通信单元1002。第一通信单元1001用于建立第一制式的通信连接,第二通信单元1002用于建立第二制式的通信连接。
其中,第一通信单元1001,用于当第一通信单元1001处于唤醒态时,获取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并将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存入不掉电公共存储区1003。
第二通信单元1002,用于当第二通信单元1002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1001处于睡眠态时,根据不掉电公共存储区1003存储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
第二通信单元1002,还用于根据不掉电公共存储区1003存储的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以及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计算当第二通信单元1002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1001处于睡眠态时,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通信单元1001,还用于当第一通信单元1001处于唤醒态而第二通信单元1002处于睡眠态时,获取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并将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存入不掉电公共存储区1003。
第二通信单元1002,还用于当第二通信单元1002处于唤醒态而第一通信单元1001处于睡眠态时,获取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
第二通信单元1002,还用于根据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和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通信单元1001,还用于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其中,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用于测量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
可选地,第二通信单元1002,还用于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其中,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用于测量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通信单元1001,还用于当其再次处于唤醒态时,发送系统定时偏差。
可选地,第二通信单元1002,还用于当其本次处于唤醒态时,发送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
综上,在本申请中,对于系统定时测量任务下发和系统定时偏差上报,总共存在如下四种下发上报方式:第一节点下发,向第一节点上报;第二节点下发,向第二节点上报;第一节点下发,向第二节点上报;第二节点下发,向第一节点上报。
对于前两种方式,需要等待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的通信单元下次唤醒时才能上报,适用于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不存在理想回传接口,如光纤、网线,只存在无线接口的场景,不需要另一节点转发系统定时偏差,交互流程较为简单。
对于后两种方式,不需要等待从一个节点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的通信单元下次唤醒,只需要另一个通信单元在系统定时偏差计算完成后即可向另一节点上报,并由另一节点将系统定时偏差转发即可,适用于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存在理想回传接口,如光纤、网线,等两节点之间数据传输时延较小的场景,且上报系统定时偏差不需要等待,时效性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并不需要限定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哪个是主节点,哪个是辅节点。
此外,通信装置1000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设置于该终端设备内部的芯片,如基带处理芯片,或者包含射频电路的系统芯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装置,可以适用于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
如图11所示,通信装置1100包括:处理器1101和收发器1102。
其中,处理器1101与收发器1102和存储器1103耦合;存储器1103,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1101,用于执行存储器1103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使得通信装置1100执行如图6或图8所示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中终端设备的功能。
示例性地,处理器1101与收发器1102和存储器1103耦合,可以是处理器1101可以通过总线1104与收发器1102和存储器1103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11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收发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通信装置1100执行上述系统定时管理方法中终端设备相应的功能。例如,控制第二通信单元计算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和折算值,以及第一制式与第二制式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所述收发器用于支持通信装置1100与其他设备通信,实现接收和/或发送功能。例如,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或者上报系统定时偏差。
可选的,通信装置11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处理器耦合,用于存储通信装置1100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或数据。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与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通信装置1100可以为智能手机或者可穿戴设备等,所述收发器可以是收发电路。可选的,所述收发器也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通信装置1100还可以为通信芯片。所述收发器可以为该通信芯片的输入/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1100,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运行该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使得通信装置1100执行如图5或图7所示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中终端设备完成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其包括一个上述通信装置,以及多个节点,如上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当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图6或图8所示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
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图6或图8所示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RAM)。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如电路)、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但也可能表示的是一种“和/或”的关系,具体可参考前后文进行理解。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不掉电公共存储区、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所述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建立第一制式的通信连接,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建立第二制式的通信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时,获取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并将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存入所述不掉电公共存储区;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根据所述不掉电公共存储区存储的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不掉电公共存储区存储的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以及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计算当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获取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并将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存入所述不掉电公共存储区;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获取所述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和所述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所述第一制式与所述第二制式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其中,所述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装置测量所述第一制式与所述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其中,所述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装置测量所述第一制式与所述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还用于当其再次处于唤醒态时,向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系统定时偏差,其中,所述第一制式的通信连接是所述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二制式的通信连接是所述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所述系统定时偏差是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接收的。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还用于当其本次处于唤醒态时,向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一制式与所述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其中,所述第一制式的通信连接是所述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二制式的通信连接是所述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
7.一种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不掉电公共存储区、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建立第一制式的通信连接,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建立第二制式的通信连接;
所述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包括:
当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时,获取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并将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存入所述不掉电公共存储区;
当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根据所述不掉电公共存储区存储的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
根据所述不掉电公共存储区存储的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以及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补偿值,计算当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获取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并将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存入所述不掉电公共存储区;
当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处于唤醒态而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处于睡眠态时,获取所述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
根据所述第一制式的系统定时折算值和所述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计算所述第一制式与所述第二制式之间的系统定时偏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其中,所述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测量所述第一制式与所述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系统定时测量任务;其中,所述系统定时测量任务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测量所述第一制式与所述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再次处于唤醒态时,向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系统定时偏差,其中,所述第一制式的通信连接是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二制式的通信连接是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所述系统定时偏差是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接收的。
12.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通信单元本次处于唤醒态时,向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一制式与所述第二制式的系统定时偏差,其中,所述第一制式的通信连接是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二制式的通信连接是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
1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收发器和存储器耦合;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
14.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
15.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定时管理方法。
CN201880096399.4A 2018-12-28 2018-12-28 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Active CN1125349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125000 WO2020133254A1 (zh) 2018-12-28 2018-12-28 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4953A CN112534953A (zh) 2021-03-19
CN112534953B true CN112534953B (zh) 2023-03-21

Family

ID=71126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6399.4A Active CN112534953B (zh) 2018-12-28 2018-12-28 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34953B (zh)
WO (1) WO2020133254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4841A (zh) * 2003-03-27 2006-06-0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来自多个通信系统的时间信息的虚拟实时时钟
CN101682532A (zh) * 2007-01-26 2010-03-24 蔚蓝公司 多重网络接入系统和方法
CN101897152A (zh) * 2007-11-12 2010-11-24 索拉尔弗拉雷通讯公司 活动空闲通信系统
CN105027658A (zh) * 2013-02-26 2015-11-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竞争的对等无线网络中的可缩放发现
CN107135527A (zh) * 2016-02-26 2017-09-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7197505A (zh) * 2016-03-15 2017-09-2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节省移动台功耗的方法、移动台、基站及接入点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4841A (zh) * 2003-03-27 2006-06-0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来自多个通信系统的时间信息的虚拟实时时钟
CN101682532A (zh) * 2007-01-26 2010-03-24 蔚蓝公司 多重网络接入系统和方法
CN101897152A (zh) * 2007-11-12 2010-11-24 索拉尔弗拉雷通讯公司 活动空闲通信系统
CN105027658A (zh) * 2013-02-26 2015-11-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竞争的对等无线网络中的可缩放发现
CN107135527A (zh) * 2016-02-26 2017-09-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7197505A (zh) * 2016-03-15 2017-09-2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节省移动台功耗的方法、移动台、基站及接入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33254A1 (zh) 2020-07-02
CN112534953A (zh) 2021-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213952A1 (zh) 信号传输的方法、基站和网络节点
TWI795555B (zh) 信號傳輸方法及裝置
KR101793575B1 (ko) 효과적인 채널 동기화를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WO2020020050A1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903166B (zh) 一种信号发送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
US20220303901A1 (en) Energy conserv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JP7367061B2 (ja) ウェイクアップ信号監視指示
CN113596963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18032954A1 (zh) 一种唤醒无线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CN113873641A (zh) 一种寻呼消息的接收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JP2024020451A (ja)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CN112534953B (zh) 系统定时管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1097648A1 (zh) 检测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的方法以及装置
US20160135215A1 (en) Long term evolution network system and data transmission scheduling method thereof
US20220174731A1 (en) Collision hand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180219653A1 (e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coded system information
WO2018233646A1 (zh) 唤醒方法、接入点和站点
CN113303002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1031026A1 (zh)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dci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0088455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19149105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19149109A1 (zh) 一种系统消息更新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TW201444389A (zh) 傳訊一同步訊框發送請求之技術
WO2023072152A1 (zh) 定位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装置、lmf、基站、amf及终端
US9374771B2 (en) Message acknowledgement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