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34847A -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和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和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34847A
CN112534847A CN201980050630.0A CN201980050630A CN112534847A CN 112534847 A CN112534847 A CN 112534847A CN 201980050630 A CN201980050630 A CN 201980050630A CN 112534847 A CN112534847 A CN 1125348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dentifier
transmission
modulation
lfsr
trans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063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34847B (zh
Inventor
藤木敏宏
小林诚司
平林克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34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48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34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48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04L1/000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applied to payload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volving special memory structures, e.g. look-up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1Hardware id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0Negotiating bandwid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扩展标识符的比特数而不影响要发送的数据的比特数。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接收设备(1102),该接收设备(1102)基于分别为每个发送设备单独提供的用于标识发送设备的第一标识符和用于标识发送设备的第二标识符(20)来标识发送设备(1101),该第二标识符由多个发送设备共享。通过该配置,可以扩充标识符的比特数而不影响数据的比特数。

Description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和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和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以下引用的专利文献1描述了,为了使得接收装置能够基于在发送信号中使用的扩散码的估计结果来获取发送装置的标识信息,生成使用根据标识信息选择的扩散码来扩散发送信息的发送信号。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 2015/129375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当发送器通过在发送帧中包括标识符来执行发送以使得接收器能够区分要被发送到该接收器的数据时,标识符的比特数的增加导致实际上要发送的数据的比特数减少。
特别地,当预先将数据通信量设置为少量时,预期到由于标识符的比特数增加而导致数据的比特数减少可能引发无法发送需要的数据的情况。
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使用根据标识信息选择的扩散码来扩散发送信息的技术。因此,专利文献1未期望在发送帧自身中包括标识信息。
因此,存在对于扩展标识符的比特数而不影响要发送的数据的比特数的需求。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接收装置,所述接收装置基于已经被单独赋给每个发送装置以标识所述发送装置的第一标识符和用于标识所述发送装置并在多个所述发送装置之间共享的第二标识符,来标识所述发送装置。
另外,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发送装置,该发送装置将已经被单独赋给每个发送装置的第一标识符插入到发送帧中,并且基于在多个所述发送装置之间共享的第二标识符来调制所述发送帧的发送信号,并将经调制的发送信号发送到接收装置。
此外,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接收方法,基于已经被单独赋给每个发送装置以标识所述发送装置的第一标识符和用于标识所述发送装置并在多个发送装置之间共享的第二标识符,来标识所述发送装置。
另外,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已经被单独赋给每个发送装置的第一标识符插入到发送帧中;以及基于在多个发送装置之间共享的第二标识符来调制所述发送帧的发送信号,并将经调制的发送信号发送到接收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可以扩展标识符的比特数而不影响要发送的数据的比特数。
应该注意,上述有益效果并不一定是限制性的,并且除了上述有益效果之外或代替上述有益效果,可以产生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任何有益效果或可以从本说明书理解的其它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其中在发送帧上的标识符(TXID)的高位比特(high-order bit)上构造虚拟高位比特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发送帧(PSDU)的配置示例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将虚拟高位比特添加到发送帧上的标识符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4A是示出使用同步模式生成参数来生成同步模式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4B是示出使用加扰模式生成参数来生成加扰模式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4C是示出使用复用参数来生成复用模式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一般LFSR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调制参数表的配置并且表示其中虚拟高位比特和调制参数彼此相关联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7是以与图6类似的方式,示出图1所示的调制参数表的配置并且表示其中虚拟高位比特和调制参数彼此相关联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接收器的配置的框图。
图9是示出图1所示的调制参数表的配置并且表示其中虚拟高位比特和调制参数彼此相关联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改变多项式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改变多项式的示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功能配置的组件将由相同的标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重复描述。
将按照以下顺序给出描述。
1.背景
2.本公开的概要
3.调制参数的具体示例
4.LFSR的配置示例
5.虚拟高位比特和调制参数的组合的示例
6.根据本实施例的系统的配置示例
7.接收器的功能块配置
8.根据本实施例的修改
8.1通过改变LFSR的多项式来扩展标识符的示例
8.2通过改变LFSR的初始值和多项式来扩展标识符的示例
8.3在多个调制参数中部分地使用共享调制参数的示例
8.4其他修改
1.背景
本公开涉及在IoT(物联网)等中使用的LPWA(低功率广域网)通信。LPWA通信的特征包括使用低比特率和低功耗发送和接收具有小有效载荷(大约100比特)的数据。发送器通过在发送帧中包括标识符(ID(TXID))来执行发送,以使得接收器能够区分要发送到该接收器的数据。LPWA通信的示例包括Sigfox和LoRa。
日本内务省通报“TanmatsuSetsubitouKisoku noKiteiniMotozukuShikibetsuFugou no Jokentou(基于关于终端设施等的条例规则的标识码和其他条件)”指定了在特定低功率无线电装备(920MHz带)中,发送器的终端的标识符的长度为32比特以上。因为发送帧可以包括的数据比特数仅约为100比特,因此例如在Sigfox和LoRa中,标识符由32比特构成。因此,可以使数据比特数的减少最小化,并且可以发送需要的数据。
然而,当将发送帧上的标识符(32比特)分配给所有发送器并且标识符被用尽时,无法再添加新的发送器。换言之,当期望将标识符分配给大量的发送器时,存在标识符的比特数可能被耗尽的问题。
另外,诸如IEEE和ETSI(欧洲电信标准协会)之类的全球通信标准指定,发送器的终端需要通过多于32比特来标识。
因此,在LPWA通信中,存在对一种机制的需求,该机制增加用于标识发送器的标识符的比特数,并抑制数据比特数减少。
2.本公开的概要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用于发送少量数据的LPWA通信中,发送帧中的标识符(TXID:32比特)和用于无线通信的调制参数被组合以虚拟地构造标识符的高位比特。在无线通信的情况下,执行调制以通过空间发送数据。通过将用于执行调制的调制参数与标识符的虚拟高位比特彼此相关联,可以扩展标识符的比特数。
在这种情况下,调制参数不是在MAC层中定义的要发送的比特模式本身,而是在PHY层中定义的用于生成RF信号的调制差异的参数。调制的类型包括同步信号模式、加扰模式、跳频模式、发送开始定时和扩频系数。另外,调制参数包括实现每个调制的诸如初始值、多项式、比特操作(选择、分配、反转或交换)以及算法类型的参数。
图1是示出其中在发送帧上的标识符(TXID)10的高位比特上构造虚拟高位比特20的情况的示意图。通过参考调制参数表,从虚拟高位比特20获得调制参数#0至#N。因此,即使标识符10相同,改变调制参数也使得能够基于虚拟高位比特20来实现具有扩展比特数的标识符。如稍后将描述的,作为虚拟高位比特20,可以使用分配给构成基于IoT等的通信网络的每个组织的特有值。
图1示出主要由发送器执行的处理。发送器将已经被分别赋给每个发送器的标识符10插入到发送帧中,基于与在多个发送器之间共享的虚拟高位比特20相关的信息来调制发送帧的发送信号,并且将经调制的发送信号发送到接收器。
接收器基于标识符10来确定要接收的发送帧50。接收器不接收要由接收器接收的还没有被赋予标识符10的发送帧10。另外,作为前提,接收器预先了解发送波的标识符和调制方法。接收器还执行类似于图1所示的处理。为了指定和解调发送波,以与图1所示的数据库100类似的方式将标识符和调制参数登记到接收器。换言之,当标识符和调制参数未知时,接收器不能执行解调。
应该注意,根据本实施例的系统假定了从发送器到接收器的单向通信(上行链路),并且不假定通过向发送器发送指令(下行链路)来请求特定数据。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发送帧(PSDU)50的配置示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发送帧50中,标识符10被设置为32比特,有效载荷被设置为128比特,并且CRC被设置为24比特。
图3是示出IEEE 64比特的全局标识符(EUI-64)的示例并且表示将虚拟高位比特添加到发送帧上的标识符10的示例的示意图。在图3中,eui[0]至eui[7]中的每一个都是8比特,并且eui[4]至eui[7]对应于32比特的标识符10。
另外,eui[0]至eui[2]对应于OUI(或CID(公司ID))30。OUI(或CID(公司ID))30是由IEEE登记机构(IEEE RA)发布的24比特的值,并且是保证具有针对组织或公司的特有值的比特。
eui[3]以及对应于标识符10的eui[4]至eui[7]是除了OUI 30之外的40比特,并且可由构成系统的每个组织自由定义。当扩展标识符时,简单地增加图2所示的发送帧50的标识符10的比特数则最终减少有效载荷的比特数。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将其32个低位比特搭载于发送帧50作为发送帧上的标识符10。另外,OUI 30和eui[3]被组合以用作虚拟高位比特20。
此外,例如,当通过联盟等执行标志认证时,定义与其他组织的调制参数不同的调制参数,并且该调制参数与OUI 30和eui[3]的值相关联。因此,除了标识符10的32比特之外,还可以使OUI 30和eui[3]的32比特充当虚拟标识符,并且可以构造总共64比特的扩展标识符。
3.调制参数的具体示例
在本实施例中,同步模式生成参数(25比特×2)、加扰模式生成参数(24比特×1)、以及复用参数(32比特×2)被用作与OUI 30和eui[3]的值相关联的调制参数。计算发送开始定时(网格号)和跳频信道号,作为复用参数。
图4A至图4C是示出其中使用同步模式生成参数、加扰模式生成参数和复用参数来生成同步模式、加扰模式和复用模式的情况的示意图。当生成同步模式、加扰模式和复用模式时,在所有情况下都使用LFSR(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在LFSR中,使用来自移位寄存器和异或(XOR)的反馈来配置电路,并且同时,反馈位置由本原多项式来确定。稍后将描述LFSR的配置。
图4A是示出使用同步模式生成参数来生成同步模式的情况的示意图。当使用同步模式生成参数生成同步模式时,使用了两个LFSR,即LFSR(#1)200和LFSR(#2)210。LFSR(#1)200和LFSR(#2)210二者都是由25比特的LFSR多项式构成的。
另外,当生成同步模式时,将25比特的初始值1和25比特的初始值2用作调制参数(同步模式生成参数)。将初始值1输入到LFSR(#1)200,并将初始值2输入到LFSR(#2)210。
如图4A所示,通过使异或单元220计算从LFSR(#1)200输出的值与从LFSR(#2)210输出的值的异或(XOR)来生成同步模式。
图4B是示出使用加扰模式生成参数来生成加扰模式的情况的示意图。当使用加扰模式生成参数来生成加扰模式时,使用一个LFSR230。LFSR 230由24比特的LFSR多项式构成。
另外,当生成加扰模式时,将24比特的初始值用作调制参数(加扰模式生成参数)。将初始值输入到LFSR230。如图4B所示,从LFSR230输出的值被采用作为加扰模式。
图4C是示出使用复用参数来生成复用模式(发送开始网格号和发送信道号)的情况的示意图。当生成复用模式时,使用两个LFSR,即LFSR(#1)240和LFSR(#2)250。LFSR(#1)240和LFSR(#2)250二者都是由32比特的LFSR多项式构成的。
另外,当生成复用模式时,将32比特的初始值1和32比特的初始值2用作调制参数(复用模式生成参数)。将初始值1输入到LFSR(#1)240,并将初始值2输入到LFSR(#2)250。
如图4C所示,从LFSR(#1)240输出的值和从LFSR(#2)250输出的值被输入到伪随机数生成单元260。伪随机数生成单元260通过生成伪随机数(PRN)来生成复用模式(发送开始网格号和发送信道号)。换言之,复用模式是用于确定发送定时和发送信道的模式。
4.LFSR的配置示例
图5是示出一般LFSR的配置的示意图。在LFSR中,使用来自移位寄存器和异或(XOR)的反馈来配置电路,并且通过本原多项式来确定反馈位置。图5示出了由以下等式表示本原多项式的情况。
p(x)=x16+x14+x13+x11+1
尽管实现LFSR的方法包括伽罗瓦(Galois)型实现和斐波那契(Fibonacci)型实现,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伽罗瓦型实现被用作示例。
在LFSR中,在开始操作之前,对每个寄存器设置初始值(种子)。这样做时,设置了参考图4A至4C描述的初始值。尽管图5示出16比特的初始值的情况的示例,但是如上所述,同步模式生成中的初始值为25比特,加扰模式生成中的初始值为24比特,而复用模式生成中的初始值为32比特。LFSR的配置根据比特数而适当改变。
5.虚拟高位比特和调制参数的组合的示例
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调制参数表100的配置并且表示其中虚拟高位比特20和调制参数彼此相关联的示例的示意图。现在假定如下情况:三个组织(即公司A、公司B和公司C)通过组织之间的联盟执行标志认证。将24比特的OUI 30赋给公司A、公司B和公司C中的每一个作为特有值。另外,如图6所示,针对eui[3],将两种值(“00”和“01”)赋给公司A,而将一种值(“00”)分别赋给公司B和公司C。通过以两种方式设置eui[3]的值,可以进一步扩展虚拟高位比特20的比特数。
另外,针对OUI 30和eui[3]的组合,分别赋给同步模式生成参数的初始值(两个)、加扰生成参数的初始值(一个)和复用参数的初始值(两个)。
例如,针对公司A的OUI 30和eui[3](=“00”)的组合,设置了用于同步模式生成的LFSR(#1)200的初始值1和LFSR(#2)210的初始值2。以类似的方式,针对公司A的OUI 30和eui[3](=“01”)的组合,设置了用于加扰模式生成的LFSR 230的初始值9以及用于复用模式生成的LFSR(#1)240的初始值13和LFSR(#2)250的初始值14。
使用图6所示的调制参数表100,发送器获取同步模式生成参数、加扰模式生成参数和复用参数中的每一个,并且通过图4A至4C所示的方法生成同步模式、加扰模式和复用模式。
因此,基于由OUI 30和eui[3]的32个虚拟比特确定的调制参数来生成调制模式,并且通过该调制模式来调制发送帧50的发送信号,然后发送该发送信号。以类似的方式,接收器还基于由OUI 30和eui[3]确定的调制参数来生成调制模式。因此,通过使发送器和接收器生成相同的调制模式,当发送帧被调制并被从发送器发送到接收器时,接收器将发送帧识别为发送自属于相同组织的发送器,并且接收器可以解调并接收发送帧。
结果,除了标识符10的原来的32个比特之外,可以使OUI 30和eui[3]的虚拟32比特充当标识符,并且可以构造总共64比特的标识符。因此,即使标识符10具有相同的值,改变调制参数也使得标识符的扩展能够被实现。
发送器可以为每个发送生成调制参数。另外,接收器可以预先生成所有调制模式,并且在接收时使用生成的调制模式。
6.根据本实施例的系统的配置示例
图7是示出已应用本技术的信息通信系统的主要配置示例的图。图7所示的信息通知系统1100是其中发送器1101通知与发送器1101自身相关的信息的系统。
发送器1101是已经应用了本技术的发送器的实施例,并且该发送器发送由它自身获取的信息作为无线信号。应该注意,无线通信系统没有特别限制。基站1102是已经应用了本技术的接收器的实施例,并且该接收器接收无线信号、获取关于发送装置1101的信息、并且向云服务器1103供应该信息等。换言之,基站1102充当中继站,该中继站中继从发送器1101发送的信息并且将该信息发送到云服务器1103。通过例如单向通信执行将信息从发送器1101发送到基站1102。云服务器1103管理每个发送器1101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并提供例如用于向用户通知发送器1101的位置的服务。例如,将由希望定位发送器1101的用户操作的信息处理终端1104访问云服务器1103,获取发送器1101的位置信息,并通过将位置性信息与地图数据等一起显示来向用户通知发送器1101的位置。
例如,发送器1101被各种用户随身携带或被安装在汽车、家用电器等上。例如,发送器1101可以通过从GPS(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等接收GPS信号来适当地获得其自身的位置性信息(例如,纬度和经度)。发送器1101作为无线信号适当地发送位置性信息和由设在发送器1101中的传感器获取的各种信息。
另外,每个发送器1101具有特有标识符10。标识符10在每个发送器1101的产品出厂(shipment)时被预先登记,并且被记录在发送器1101的存储器等中。标识符10的信息被登记到云服务器1103,并且由于云服务器1103将信息发送到每个基站1102,因此在各个基站1102之间共享该标识符10的信息。因此,基于标识符10,基站1102可以识别出已经发送了要被接收的发送帧50的发送器1101。另外,与上述OUI 30和eui[3]相关的信息通过由云服务器1103发送到每个发送器1101,或者在每个发送器1101的产品出厂时被预先登记,从而被记录在发送器1101的存储器等中。以类似的方式,与上述OUI 30和eui[3]相关的信息通过由云服务器1103发送到每个基站1102,或者被预先登记到每个基站1102中,从而被记录在基站1102的存储器等中。
尽管在图7中示出了三个发送装置1101,但是发送装置1101的数量是任意的。尽管发送装置1101可以被构造为专用装置,但是例如发送装置1101可以被构建在便携式信息处理装置(诸如移动电话或智能电话)内。
基站1102可以是任何种类的装备。例如,可以是专用设施或建筑物结构。另外,例如,可以是可以安装在建筑物结构(诸如普通建筑、公寓或房屋)的屋顶、房顶等上的装备。此外,例如,可以是可以由用户随身携带或安装在移动物体(诸如车辆)内的便携式装备。
安装了多个基站1102。例如,在图7的情况下,在东京设置基站1102-1,并且在横滨安装基站1102-2。尽管在图7中示出了两个基站1102,但是基站1102的数量是任意的。
云服务器1103的配置是任意的,并且例如,云服务器1103可以由任何数量的服务器、任何数量的网络等构成。可以设有多个云服务器1103。
在上述位置通知系统1100中,发送装置1101的发送信号处理单元1101a执行用于将标识符10插入到发送帧50中的处理。另外,发送装置1101的发送信号处理单元1101a使用调制模式根据发送帧50的数据来调制载波,并将经调制的载波发送到基站1102。换言之,发送装置1101基于调制参数执行调制,并基于调制的设置来发送每个分组。以这种方式使用调制执行发送使得能够抑制串扰的发生并且使得能够以可靠的方式发送信息。发送信号处理单元1101a由电路(硬件)或中央处理装置(诸如CPU)和使得中央处理装置能够起作用的程序(软件)构成。
另外,通过根据发送器1101的虚拟高位比特来设置调制模式,可以改变诸如同步模式、加扰模式和复用模式之类的调制模式,并且可以抑制与从另一个发送装置1101发送的分组发生冲突。换言之,可以以更可靠的方式发送信息。
此外,基站1102从云服务器1103获取发送器1101的标识符10,并基于该标识符10执行接收。另外,基站1102基于预先获取的OUI30和eui[3]来设置调制模式。如果基于OUI30和eui[3]指定调制模式,因为仅需要基于该调制模式来检测发送帧50,因此即使在S/N比低等情况下也可以更容易地检测发送帧50。因此,可以以更高的灵敏度来执行接收并且可以实现更可靠的信息发送。另外,因为不再需要执行诸如在不必要的定时或在不必要的频带中检测发送帧50的处理,所以可以抑制载荷的增加。
包括在基站1102中的接收信号处理单元1102a基于已经被单独赋给每个发送器以标识该发送器的标识符10,以及被用于标识发送器并且在多个发送器1101之间共享的虚拟高位比特20,来标识发送器。更具体地,基于调制模式来标识发送器,该调制模式是使用从高位比特20获得的调制参数生成的。因此,接收器将永远不会接收自属于与基站1102的组织不同的组织的发送器发送的发送信号,并且将永远不会接收自与要接收的标识符10不同的发送器发送的发送信号。可替代地,调制模式可以由云服务器1103生成,并且可以从云服务器1103被发送到每个发送器1101和每个基站1102,以由发送器1101和基站1102共享。另外,基站1102可以向云服务器1103供应与无线信号的接收相关的信息(诸如何时已经从哪个发送器1101接收到无线信号,以及无线信号的内容(从无线信号中提取的数据))作为接收信息。接收信号处理单元1102a由电路(硬件)或中央处理装置(诸如CPU)和使得中央处理装置能够起作用的程序(软件)构成。
7.接收器的功能块配置
图8是示出接收器的配置的框图。如图8所示,接收器由基带转换单元300、选择单元310、同步检测单元320、解扰单元330和解码/纠错单元340构成。
基带转换单元300执行用于转换接收到的发送帧50的基带的处理。选择单元310执行用于使用伪随机数选择频率信道并选择发送开始网格的处理。伪随机数与由伪随机数生成单元260生成的伪随机数相对应。通过使用伪随机数获得复用模式(发送开始网格号和发送信道号),选择频率信道并选择发送开始网格。
同步检测单元320执行用于使用同步模式来检测发送帧50的发送信号的同步的处理。解扰单元330使用加扰模式来执行解扰处理。解码/纠错单元340执行用于基于发送帧50的CRC来对发送信号进行解码和纠错的处理。如上所述,接收器基于伪随机数、同步模式和加扰模式来接收发送信号。因为预先基于虚拟高位比特20获取调制参数使得接收器能够识别调制模式,所以接收器能够执行上述处理。
8.根据本实施例的修改
8.1通过改变LFSR的多项式来扩展标识符的示例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示出了根据OUI 30和eui[3]来改变LFSR的初始值的示例,但是可以根据OUI 30和eui[3]来改变LFSR的多项式。图9是以与图6类似的方式示出图1所示的调制参数表100的配置的示意图,并且是表示其中虚拟高位比特20和调制参数彼此关联的示例的示意图。
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根据OUI 30和eui[3]来设置LFSR的多项式。类似地,在图9中,针对eui[3],将两种值(“00”和“01”)赋给公司A,将一种值(“00”)分别赋给公司B和公司C。
例如,针对公司A的OUI 30和eui[3](=“00”)的组合,设置了用于同步模式生成的LFSR(#1)200的多项式1和LFSR(#2)210的多项式2。以类似的方式,针对公司A的OUI 30和eui[3](=“01”)的组合,设置了用于加扰模式生成的LFSR 230的多项式9,并且设置了用于复用模式生成的LFSR(#1)240的多项式13和LFSR(#2)250的多项式14。
图10和图11是示出改变多项式的示例的示意图。图10示出其中将本原多项式改变为以下等式的示例。
p(x)=x16+x12+x3+x1+1
另外,图11示出其中将本原多项式改变为以下等式的示例。
p(x)=x16+x14+x13+x12+x9+x2+1
这样做时,由于根据OUI 30和eui[3]改变了多项式,所以不需要根据OUI 30和eui[3]改变初始值,并且可以使用相同的初始值。例如,用于公司A的同步模式生成的LFSR(#1)200的初始值1和LFSR(#2)210的初始值2,以及用于公司B的同步模式生成的LFSR(#1)200的初始值5和LFSR(#2)210的初始值6可以分别被设置为相同的值。
8.2通过改变LFSR的初始值和多项式来扩展标识符的示例
在该示例中,将根据图6所示的OUI 30和eui[3]的初始值的改变与根据图9所示的OUI 30和eui[3]的多项式的改变进行组合,以改变根据OUI 30和eui[3]的初始值和多项式二者。例如,针对公司A的eui[3](=“00”),设置了用于同步模式生成的LFSR(#1)200的初始值1和LFSR(#2)210的初始值2,并且同时设置了多项式1和多项式2。以类似的方式,针对公司A的eui[3](=“00”),设置了用于加扰模式生成的LFSR 230的初始值9,并且同时设置了多项式9。
8.3在多个调制参数中部分地使用共享调制参数的示例
在该示例中,例如,针对公司A的eui[3](=“00”)和eui[3](=“01”)二者,将用于同步模式生成的LFSR(#1)200的初始值和LFSR(#2)210的初始值设置为共同。换言之,当eui[3](=“00”)时的LFSR(#1)200的初始值1和当eui[3](=“01”)时的LFSR(#1)200的初始值3被设置为相同的值,并且当eui[3](=“00”)时的LFSR(#1)200的初始值2和当eui[3](=“01”)时的LFSR(#1)200的初始值4被设置为相同的值。
以这种方式,当加扰生成参数或复用参数在eui[3](=“00”)和eui[3](=“01”)之间不同时,可以将用于同步模式生成的LFSR(#1)200的初始值和LFSR(#2)210的初始值设置为共同。类似地,针对公司A的eui[3](=“00”)的同步模式生成参数的初始值和公司B的同步模式生成参数的初始值可以相同。
8.4其他修改
OUI 30和eui[3]的值之一或两者可以被用作LFSR的初始值的一部分。另外,可以使用OUI 30和eui[3]的值之一或两者来替代使用加扰生成参数生成的系列中的一部分。此外,在这两个示例中,可以使用所有值或值的一部分。
另外,当生成复用参数时,以下值可以被用作两个初始值。·分别设置了标识符10(TXID)和TIMEWORD(GPS时间转换为32比特的值)。·通过交换标识符10(TXID)和TIMEWORD各自的部分来分别设置标识符10(TXID)和TIMEWORD。这样做时,采用交换方法作为参数。·标识符10(TXID)和TIMEWORD之一或两者都受到循环比特移位,然后被分别设置。采用循环比特移位的次数作为参数。
应该注意,为了防止不同的终端采用相同的复用参数,使用了标识符10(TXID)和TIMEWORD。
尽管在以上给出的描述中已经示出了其中将标识符扩展到64比特的示例,但是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来适用于其中标识符10长于32比特的情况。例如,可以想到地适用于EUI-48、40比特的标识符以及33比特以上并且少于64比特的标识符。
通过确认ISM(工业科学医学)带和由特定低功率无线电装备使用的所有频带中的调制模式、发送定时和跳频的历史,除了TXID之外的(虚拟ID的)高位比特可以通过参考表来指定。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通过组合32比特的标识符10和调制参数来构造虚拟标识符,可以实现针对标识符耗尽的措施、对发送器的终端的标识以及对国际标准的遵守。
具体地,即使标识符10的32比特用完了,改变调制参数也能够确保用于新的32比特的标识符10的空间,并且可以抑制标识符的耗尽。这样做时,因为使用虚拟高位比特20来改变调制模式,所以可以扩展标识符而不增加发送帧50的标识符的比特数并且不减少发送帧的数据比特。
另外,即使当包括在发送帧中的32比特的标识符10相同时,因为发送器的调制不同,所以可以区分发送器的终端。此外,改变调制参数使得能够实现大量的组合并将该大量的组合用作用于终端标识的标识符(ID)。在本示例中,即使仅使用同步模式生成的初始值,也实现了(225-1)×(225-1)的组合。应该注意,减去1是因为不能使用全零。因此,可以可靠地标识发送器的终端。
此外,可以实现国际标准所需的用于终端标识的标识符,并且可以实现对国际标准的遵守。
尽管已经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公开的技术范围不限于此。对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所涉及的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清楚的是,可以实现各种修改和改变而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阐述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如这样,应该理解,这样的修改和改变将自然地被涵盖在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
此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有益效果仅是描述性的或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换言之,除上述有益效果之外或代替上述有益效果,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产生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说明书的描述将容易想到的其他有益效果。
本公开的技术范围也覆盖以下配置。
(1)一种接收装置,基于已经被单独赋给每个发送装置以标识所述发送装置的第一标识符和用于标识所述发送装置并在多个所述发送装置之间共享的第二标识符,来标识所述发送装置。
(2)根据(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标识符包括在由所述发送装置发送的发送帧中。
(3)根据(1)或(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基于与所述第二标识符相关联的调制模式,接收已经从所述发送装置发送的发送信号。
(4)根据(3)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与用于生成所述调制模式的调制参数相关联。
(5)根据(4)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与当根据所述调制参数使用LFSR生成所述调制模式时的所述LFSR的初始值或所述LFSR的多项式相关联。
(6)根据(5)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与所述初始值和所述多项式之一或两者相关联。
(7)根据(3)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调制模式包括同步模式、加扰模式和复用模式中的至少一个。
(8)根据(7)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同步模式、所述加扰模式和所述复用模式与所述第二标识符相关联。
(9)根据(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包括被赋给每个执行通信的组织的特有信息。
(10)一种发送装置,将已经被单独赋给每个发送装置的第一标识符插入到发送帧中,并且基于在多个所述发送装置之间共享的第二标识符来调制所述发送帧的发送信号,并将经调制的发送信号发送到接收装置。
(11)根据(10)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发送帧的发送信号是使用与所述第二标识符相关联的调制模式来调制的。
(12)根据(1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与用于生成所述调制模式的调制参数相关联。
(13)根据(12)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与当根据所述调制参数使用LFSR生成所述调制模式时的所述LFSR的初始值或所述LFSR的多项式相关联。
(14)根据(13)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与所述初始值和所述多项式之一或两者相关联。
(15)根据(11)至(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调制模式包括同步模式、加扰模式和复用模式中的至少一个。
(16)根据(15)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同步模式、所述加扰模式和所述复用模式与所述第二标识符相关联。
(17)根据(10)至(1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包括被赋给每个执行通信的组织的特有信息。
(18)一种接收方法,包括:基于已经被单独赋给每个发送装置以标识所述发送装置的第一标识符和用于标识所述发送装置并在多个所述发送装置之间共享的第二标识符,来标识所述发送装置。
(19)一种发送方法,包括:将已经被单独赋给每个发送装置的第一标识符插入到发送帧中;以及基于在多个所述发送装置之间共享的第二标识符来调制所述发送帧的发送信号,并将经调制的发送信号发送到接收装置。
标号列表
10 标识符
50 发送帧
200、210、230、240、250 LFSR
1101 发送器
1101a 发送信号处理单元
1102 基站(接收器)
1102a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

Claims (19)

1.一种接收装置,基于已经被单独赋给每个发送装置以标识所述发送装置的第一标识符和用于标识所述发送装置并在多个所述发送装置之间共享的第二标识符,来标识所述发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标识符包括在由所述发送装置发送的发送帧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基于与所述第二标识符相关联的调制模式,接收已经从所述发送装置发送的发送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与用于生成所述调制模式的调制参数相关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与当根据所述调制参数使用LFSR生成所述调制模式时的所述LFSR的初始值或所述LFSR的多项式相关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与所述初始值和所述多项式之一或两者相关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调制模式包括同步模式、加扰模式和复用模式中的至少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同步模式、所述加扰模式和所述复用模式与所述第二标识符相关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包括被赋给每个执行通信的组织的特有信息。
10.一种发送装置,将已经被单独赋给每个发送装置的第一标识符插入到发送帧中,并且基于在多个所述发送装置之间共享的第二标识符来调制所述发送帧的发送信号,并将经调制的发送信号发送到接收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发送帧的发送信号是使用与所述第二标识符相关联的调制模式来调制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与用于生成所述调制模式的调制参数相关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与当根据所述调制参数使用LFSR生成所述调制模式时的所述LFSR的初始值或所述LFSR的多项式相关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与所述初始值和所述多项式之一或两者相关联。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调制模式包括同步模式、加扰模式和复用模式中的至少一个。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同步模式、所述加扰模式和所述复用模式与所述第二标识符相关联。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标识符包括被赋给每个执行通信的组织的特有信息。
18.一种接收方法,包括:基于已经被单独赋给每个发送装置以标识所述发送装置的第一标识符和用于标识所述发送装置并在多个发送装置之间共享的第二标识符,来标识所述发送装置。
19.一种发送方法,包括:将已经被单独赋给每个发送装置的第一标识符插入到发送帧中;以及基于在多个发送装置之间共享的第二标识符来调制所述发送帧,并将经调制的发送帧发送到接收装置。
CN201980050630.0A 2018-08-07 2019-07-26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和发送方法 Active CN1125348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8460 2018-08-07
JP2018-148460 2018-08-07
PCT/JP2019/029390 WO2020031748A1 (ja) 2018-08-07 2019-07-26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受信方法及び送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4847A true CN112534847A (zh) 2021-03-19
CN112534847B CN112534847B (zh) 2024-04-16

Family

ID=69415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0630.0A Active CN112534847B (zh) 2018-08-07 2019-07-26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和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48770B2 (zh)
EP (1) EP3836588B1 (zh)
JP (1) JP7345474B2 (zh)
CN (1) CN112534847B (zh)
WO (1) WO20200317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18954A1 (en) * 2019-04-23 2020-10-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entities, methods, appartuses and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for authenticating an ev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18527A1 (en) * 2000-07-24 2002-02-14 Vanderaar Mark J. Dynamic link assignment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037656A (zh) * 2008-05-20 2011-04-2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共享控制信道上发送的时域序列
CN104247369A (zh) * 2012-02-22 2014-12-2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设备标识符变模糊的方法和设备
US20150063258A1 (en) * 2013-08-28 2015-03-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user uplink
EP3806508A1 (en) * 2018-05-31 2021-04-14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transmitter,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iver, and reception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51144A (en) * 1979-10-03 1981-05-08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Station address control system
JP5176809B2 (ja) 2008-09-18 2013-04-0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TWI651009B (zh) 2014-02-26 2019-02-11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送訊裝置、收訊裝置及資訊處理方法
US10972224B2 (en) * 2016-06-27 2021-04-0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of
EP3306886B1 (en) * 2016-10-10 2020-08-26 Giesecke+Devrient Mobile Security GmbH Lpwa communication system join-i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18527A1 (en) * 2000-07-24 2002-02-14 Vanderaar Mark J. Dynamic link assignment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037656A (zh) * 2008-05-20 2011-04-2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共享控制信道上发送的时域序列
CN104247369A (zh) * 2012-02-22 2014-12-2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设备标识符变模糊的方法和设备
US20150063258A1 (en) * 2013-08-28 2015-03-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user uplink
EP3806508A1 (en) * 2018-05-31 2021-04-14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transmitter,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iver, and recepti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031748A1 (ja) 2021-08-26
EP3836588A4 (en) 2021-10-13
US11848770B2 (en) 2023-12-19
US20210297177A1 (en) 2021-09-23
JP7345474B2 (ja) 2023-09-15
CN112534847B (zh) 2024-04-16
EP3836588A1 (en) 2021-06-16
EP3836588B1 (en) 2024-01-31
WO2020031748A1 (ja) 2020-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41721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бработки сигналов
CN108988978A (zh) 扰码序列生成方法及装置
US20200059784A1 (en) Authentication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160112221A1 (en) Method for ue and user equipment
US20200044844A1 (en) Authentication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210235456A1 (en)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and channel information
CN111684731B (zh) 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
KR100930716B1 (ko)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신호 수신 방법
JP2020519201A (ja) 同期信号送信方法、同期信号受信方法、および関連デバイス
TW202027469A (zh) 無線前序訊號設計
CN101371545A (zh) 通信系统中的导频加扰
CN112534847B (zh)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和发送方法
CN110418420B (zh)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01523837A (zh) 用于生成在ofdm通信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包的方法和设备
JP6955638B2 (ja) 共通の通信リソースを使用するnb(narrowband)装置および同じ場所に配置されたmbb(mobile broadband)装置へのデータ送信の制御情報
KR20180102917A (ko) 대규모 접속을 고려한 랜덤 액세스를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12136300B (zh) 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1736229B2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particular for use in a low throughput network
WO2020196537A1 (j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CN110380748B (zh) 一种加扰信号生成方法
US11218171B2 (en) Shortened LDPC codes with repetition of code bits for low throughput networks
KR20130011125A (ko) 송신기, 수신기,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데이터 수신 방법 및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CN111294154A (zh) 信息传输方法和设备
KR20090099321A (ko) 인지무선 통신시스템에서 장치 식별자 방송을 위한 방법 및장치
Huang et al. MASS Communication for Constrained De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