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3793A - 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13793A
CN112513793A CN201880096221.XA CN201880096221A CN112513793A CN 112513793 A CN112513793 A CN 112513793A CN 201880096221 A CN201880096221 A CN 201880096221A CN 112513793 A CN112513793 A CN 1125137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generator
electromagnetic wave
wave shielding
shielding member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62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声国
金石
朴昭熙
西门禧
李太熙
洪元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13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37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3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for inputting data by handwriting, e.g. gesture or tex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3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associated to a digitizer, e.g. laptops that can be used as pen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9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 single or a set of motion sensors for pointer control or gesture input obtained by sensing movements of the portable compu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6Input arrangements with force or tactile feedback as computer generated output to the u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7Gesture based interaction, e.g. based on a set of recognized hand ges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1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e.g. binder
    • H01L33/502Wavelength conversion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5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e.g. plate or f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20/00Nanooptics, e.g. quantum optics or photonic cryst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1
    • G06F2203/014Force feedback applied to GUI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5Pressure sensors for measuring the pressure or force exerted on the touch surface without providing the touch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66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第一力传感器、第一振动发生器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第一力传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第一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并且与第一力传感器相邻。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的侧表面。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向用户表示图像的电子设备(诸如,智能电话、平板PC、数码相机、膝上型计算机、导航设备和智能TV)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设备。这种显示设备包括各种输入装置以及用于产生和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
近来,识别触摸输入的触摸面板已经广泛地用于智能电话或平板PC的显示设备。由于其便利性,触摸面板越来越多地取代了诸如小键盘的现有物理输入装置。此外,触摸面板被进一步开发成通过在显示设备上采用力传感器以接收各种输入。此外,为了实现触觉反馈,显示设备采用振动发生器。已经进行了研究以通过将振动发生器并入到触摸面板或力传感器中来实现这种触觉反馈。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方面提供了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能够通过仅在显示面板的作出用户触摸或施加压力的部分处产生振动来提供触觉反馈。
然而,本公开的方面不限于本文所阐述的方面。通过参考下面给出的本公开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对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方面,提供了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第一力传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第一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并且与第一力传感器相邻;以及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的侧表面。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比第一振动发生器高。
显示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的中间框架。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设置在显示面板的下表面与中间框架的上表面之间。
显示设备还包括:第一粘合层,附接至显示面板的下表面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以及第二粘合层,附接至中间框架的上表面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从中间框架的上表面突出,并且显示设备还包括附接至显示面板的下表面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的第三粘合层。
第一振动发生器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容纳在形成于中间框架的上表面中的第一容纳孔中。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位于显示面板的下表面与第一容纳表面的底表面之间。
显示设备还包括:第一粘合层,附接至显示面板的下表面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以及第二粘合层,附接至第一容纳孔的底表面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从第一容纳孔的底表面突出。
显示设备还包括:电路板,连接至第一振动发生器的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其中,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设置在电路板上。
第一振动发生器在第一力传感器检测到力时振动。
显示设备还包括:第二力传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第二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并且与第二力传感器相邻;以及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围绕第二振动发生器的侧表面。
第一力传感器设置成比第一力传感器更靠近显示面板的第一侧端,并且其中,第二力传感器设置成比第二力传感器更靠近显示面板的第二侧端。
第一振动发生器在第一力传感器检测到力时振动,并且其中,第二振动发生器在第二力传感器检测到力时振动。
第一振动发生器的高度或宽度不同于第二振动发生器的高度或宽度。
显示设备还包括:第三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并且与第一力传感器相邻;以及第三电磁波屏蔽构件,围绕第三振动发生器的侧表面。
第一力传感器包括多个力检测单元,并且其中,第一振动发生器设置成与多个力检测单元中的一个力检测单元相邻,并且第三振动发生器设置成与多个力检测单元中的另一个力检测单元相邻。
第一振动发生器在多个力检测单元中的一个力检测单元检测到力时振动,并且第三振动发生器在多个力检测单元中的另一个力检测单元检测到力时振动。
显示设备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下方的第一防水构件。
第一防水构件设置成面对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的一个侧表面。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设置成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的侧表面中的除了一个侧表面之外的至少两个侧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输入设备,配置成输入用户的输入;显示面板,配置成显示图像;第一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以及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的侧表面,其中,第一振动发生器在通过输入设备输入用户的输入时振动。
本公开的其它细节包括在详细描述和附图中。
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由振动发生器引起的振动被电磁波屏蔽构件阻挡,使得用户可仅在振动发生器所设置的位置处感觉到振动。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当通过输入设备接收到用户的输入时,多个振动发生器中的与输入设备相邻的一个振动发生器振动,使得仅在显示设备的部分处产生振动以提供触觉反馈。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振动发生器附接至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的中间框架的上表面,并且通过电路板连接至显示电路板,使得振动发生器、电路板和中间框架可与显示面板实现为信号模块。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可通过增加振动发生器的高度和宽度而不增大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来调节振动发生器的振动的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显示面板的下表面的边缘通过多个防水构件附接至中间框架的上表面的边缘,并且因此可防止湿气和灰尘渗透到显示面板与中间框架之间。也就是说,可制造具有防水和防尘能力的显示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防水构件和力传感器中的每个形成有呈凹口的形式的凹部,使得中间框架的电缆孔不被覆盖。因此,连接至显示电路板的连接电缆可通过电缆孔延伸至中间框架的后表面,并且连接至主电路板的主连接器。因此,显示电路板可稳定地连接至主电路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效果不限于以上例示的内容,并且本说明书中包括更多的各种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附接有盖窗的显示面板的仰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框架的平面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框架和主电路板的仰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力传感器、第一凸块和第一防水构件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二力传感器、第二凸块和第一防水构件的平面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区域A的平面图;
图9是沿图8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一振动发生器的平面图;
图11是沿图10的线IV-IV'截取的示例的剖视图;
图12是用于示出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振动的示例的视图;
图13是沿图3和图4的线I-I'和线II-II'截取的示例的剖视图;
图14a示出当没有电磁波屏蔽构件时的振动测量图像和示出振动发生器的振动的曲线图;
图14b示出当存在电磁波屏蔽构件时的振动测量图像和示出振动发生器的振动的曲线图;
图15a和图15b示出利用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力传感器作为物理按钮的显示设备的示例,其中,振动发生器仅在显示设备的与力传感器或触摸感测设备结合的部分处产生振动;
图16是沿图3和图4的线I-I'和线II-II'截取的又一示例的剖视图;
图17是沿图3和图4的线I-I'和线II-II'截取的又一示例的剖视图;
图18是沿图3和图4的线I-I'和线II-II'截取的又一示例的剖视图;
图19是沿图3和图4的线I-I'和线II-II'截取的又一示例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框架的平面图;
图21是沿图3和图20的线I-I'和线II-II'截取的示例的剖视图;
图22是沿图3和图22的线I-I'和线II-II'截取的又一示例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框架的平面图;以及
图24是示出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框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考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下详细描述和附图,可更容易地理解本公开的有益效果和特征以及实现本公开的方法。然而,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本文中所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并且将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构思,并且本公开将仅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将理解的是,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该元件或层可直接在该另一元件或层上,或者在居间的元件或层上。相同的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元件。
将理解的是,尽管本文中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区分开。因此,在不背离本公开的教导的情况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参考图1和图2,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0包括盖窗100、触摸感测设备200、触摸电路板210、触摸驱动器220、显示面板300、显示电路板310、显示驱动器320、第一防水构件410、第二防水构件420、第三防水构件430、第四防水构件440、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第三电磁波屏蔽构件470、第四电磁波屏蔽构件480、第一力传感器510、第二力传感器520、中间框架600、主电路板700、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和底盖900。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方”、“顶部”和“上表面”是指显示面板300在z轴方向上的设置有盖窗100的一侧,而术语“下方”、“底部”和“下表面”是指显示面板300在z轴方向上的设置有中间框架600的相对侧。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左”、“右”、“上”和“下”指示当从顶部观察显示面板300时的相对位置。例如,“左侧”是指由x轴的箭头指示的相反方向,“右侧”是指由x轴的箭头指示的方向,“上侧”是指由y轴的箭头指示的方向,以及“下侧”是指由y轴的箭头指示的相反方向。
当从顶部观察时,显示设备10可具有矩形形状。例如,如图1和图2中所示,当从顶部观察时,显示设备10可具有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具有第一方向(例如,x轴方向)上的较短侧和第二方向(例如,y轴方向)上的较长侧。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短侧与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的较长侧相遇的拐角中的每个可以以预定的曲率圆化或者可以是直角。当从顶部观察时,显示设备10的形状不限于矩形形状,而是可以形成为另一多边形形状、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等。
显示设备10可包括形成为平坦的第一区域DR1以及从第一区域DR1的右侧和左侧延伸的第二区域DR2。第二区域DR2可形成为平坦的或者可以是弯曲的。当第二区域DR2形成为平坦的时,由第一区域DR1和第二区域DR2形成的角度可以是钝角。当第二区域DR2形成为弯曲表面时,它们可具有恒定的曲率或变化的曲率。
尽管第二区域DR2在图1中从第一区域DR1的左侧和右侧延伸,但是这仅仅是说明性的。也就是说,第二区域DR2可仅从第一区域DR1的右侧和左侧中的一个延伸。作为另一示例,第二区域DR2可从第一区域DR1的上侧和下侧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或者作为其替代)左侧和右侧中的至少一个延伸。在以下描述中,将描述分别设置在显示设备10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处的第二区域DR2作为示例。
盖窗100可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上以覆盖显示面板300的上表面。因此,盖窗100可保护显示面板300的上表面。盖窗100可通过如图13中所示的第一粘合构件910附接至触摸感测设备200。第一粘合构件910可以是光学透明粘合膜(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CR)。
盖窗100可包括与显示面板300对应的透射部分DA100和与显示面板300以外的其它区域对应的非透射部分NDA100。盖窗100可设置在第一区域DR1和第二区域DR2中,并且透射部分DA100可设置在第一区域DR1的一部分和第二区域DR2的一部分中。非透射部分NDA100可以是不透明的。作为另一示例,非透射部分NDA100可形成为具有图案的装饰层,当没有显示图像时,该图案可显示给用户。例如,诸如“SAMSUNG”的公司标志或各种字母可图案化在非透射部分NDA100中。
盖窗100的非透射部分NDA100中可形成有用于暴露各种组件(例如,前置相机、前置扬声器、红外传感器、超声传感器、照度传感器等)的孔HH。例如,前置相机、前置扬声器、红外传感器、超声传感器和照度传感器中的一些或全部可并入到显示面板300中(或作为显示面板300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可去除孔HH中的一些或全部。
盖窗100可由任何合适的材料制成,诸如玻璃、蓝宝石和/或塑料。盖窗100可以是刚性的和/或柔性的。
触摸感测设备200可设置在盖窗100与显示面板300之间。触摸感测设备200可设置在第一区域DR1和第二区域DR2中。因此,不仅可在第一区域DR1中检测用户的触摸(或触摸交互),而且可在第二区域DR2中检测用户的触摸(或触摸交互)。
触摸感测设备200可通过第一粘合构件910附接至盖窗100的下表面。触摸感测设备200上可添加偏振膜(未示出),以避免由于外部光的反射而导致以其它方式降低可见性。偏振膜可通过第一粘合构件910附接至盖窗100的下表面。
触摸感测设备200是用于感测用户的触摸位置的元件。例如,触摸感测设备200可实施为自电容类型或互电容类型的电容式触摸感测设备。当触摸感测设备200是自电容类型时,触摸感测设备200可仅包括触摸驱动电极。另一方面,当触摸感测设备200是互电容类型时,触摸感测设备200可包括触摸驱动电极和触摸感测电极。在以下描述中,将描述互电容类型的触摸感测设备作为示例。
触摸感测设备200可以呈面板或膜的形式。触摸感测设备200可通过如图13中所示的第二粘合构件920附接至显示面板300的薄膜封装层(未示出)。第二粘合构件920可以是透明粘合膜(OCA)或透明粘合树脂(OCR)。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摸感测设备200可与显示面板300一体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触摸感测设备200的触摸驱动电极和触摸感测电极可形成在显示面板300的薄膜封装层上。
触摸电路板210可附接至触摸感测设备200的一侧。例如,触摸电路板210可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膜附接至设置在触摸感测设备200的一侧上的焊盘。此外,触摸电路板210的一端处可设置有触摸连接部分,并且触摸连接部分可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的连接器。触摸电路板可以是柔性印刷电路板。
触摸驱动器220可将触摸驱动信号施加到触摸感测设备200的触摸驱动电极,可感测来自触摸感测设备200的触摸感测电极的感测信号,并且可通过分析感测信号来计算(或确定)用户的触摸位置。触摸驱动器220可形成为集成电路并安装在触摸电路板210上。
显示面板300可设置在触摸感测设备200下方。显示面板300可与盖窗100的透射部分DA100重叠。显示面板300可设置在第一区域DR1和第二区域DR2中。这样,不仅可以在第一区域DR1中而且可以在第二区域DR2中看到显示面板300上的图像。
显示面板300可以是包括发光元件的发光显示面板;然而,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显示面板300可包括使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使用微发光二极管的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以及包括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量子点发光显示面板。
尽管未详细示出,但是显示面板300可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上的薄膜晶体管层、发光元件层和薄膜封装层。
由于显示面板300可以是柔性的,因此显示面板300可由塑料形成。这样,基板可包括柔性基板和支承基板。由于支承基板支承柔性基板,因此支承基板可比基板的柔性小。柔性基板和支承基板中的每个可包括柔性聚合物材料;然而,可利用任何合适的材料。例如,柔性基板和支承基板中的每个可以是聚醚砜(PES)、聚丙烯酸酯(PA)、聚丙烯酸酯(PAR)、聚醚酰亚胺(PE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硫醚(PPS)、聚烯丙基酯、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三乙酸纤维素(CAT)、乙酸丙酸纤维素(CAP)等或其任何合适的组合。
基板上设置有薄膜晶体管层。薄膜晶体管层可包括扫描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中的每个包括栅电极、半导体层以及源电极和漏电极。当基板上直接形成有扫描驱动器时,扫描驱动器可与薄膜晶体管层一起形成。
发光元件层设置在薄膜晶体管层上。发光元件层包括阳电极、发射层、阴电极和堤部。发射层可包括包含有机材料的有机发射层。例如,发射层可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空穴注入层和电子注入层可以被省略。当向阳电极和阴电极施加电压时,空穴和电子分别通过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移动至有机发射层,使得它们在有机发射层中结合以发射光。发光元件层可以是形成有像素的像素阵列层。因此,可将形成发光元件层的区域限定为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可将显示区域的外围区域限定为非显示区域。
发光元件层上设置有封装层(或薄膜封装层)。封装层用于防止氧气或湿气渗透到发光元件层中。封装层可包括至少一个无机层和至少一个有机层。
显示电路板310可附接至显示面板300的一侧。例如,显示电路板310可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膜附接至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一侧上的焊盘。触摸电路板210也可朝显示面板300的下表面弯曲,并且设置在触摸电路板210的一端处的触摸连接部分可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的连接器。将参考图3和图4更详细地描述显示电路板310。
显示驱动器320通过显示电路板310输出用于驱动显示面板300的信号和电压。显示驱动器320可形成为集成电路并安装在显示电路板310上,但不限于此。例如,显示驱动器320可附接至显示面板300的基板的上表面的一侧或下表面的一侧。
如图13中所示,显示面板300下方可设置有面板支承构件390。面板支承构件390可通过第三粘合构件930附接至显示面板300的下表面。第三粘合构件930可以是透明粘合膜(OCA)或透明粘合树脂(OCR)。
面板支承构件390可包括用于吸收从外部入射的光的光吸收构件、用于吸收外部冲击的缓冲构件、用于有效地释放来自显示面板300的热量的散热构件以及用于阻挡从外部入射的光的光阻挡层中的至少一个。
光吸收构件可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光吸收构件阻挡光的透射,以防止设置在光吸收构件下方的元件(诸如,第一防水构件410、第一力传感器510、第二防水构件420、第二力传感器520和显示电路板310)从显示面板300上方被看到。光吸收构件可包括光吸收材料,诸如黑色颜料或染料。
缓冲构件可设置在光吸收构件下方。缓冲构件吸收外部冲击以防止显示面板300被损坏(或至少降低显示面板300被损坏的可能性)。缓冲构件可由单层或多层制成。例如,缓冲构件可由聚合物树脂(诸如,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丙烯、聚乙烯等)形成,或者可由具有弹性的材料(诸如,橡胶和通过使基于氨基甲酸乙酯的材料或基于丙烯酸的材料发泡而获得的海绵)形成。缓冲构件可以是垫层。
散热构件可设置在缓冲构件下方。散热构件可包括第一散热层和第二散热层,其中,第一散热层包括石墨或碳纳米管,第二散热层由可阻挡电磁波并且具有高导热性的诸如铜、镍、铁素体、银等的薄金属膜形成。
第一防水构件410、第二防水构件420、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设置在第二区域DR2中。也就是说,第一防水构件410和第一力传感器510可在显示面板300的右边缘(或侧部)处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第二防水构件42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在显示面板300的左边缘(或侧部)处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第一力传感器510可面对第二力传感器520,并且第一防水构件410可面对第二防水构件420。
第一力传感器510可附接至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第一防水构件410可附接至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下表面。另外,第一防水构件410可附接至第一力传感器510的至少一侧,以防止(或至少减少)湿气或灰尘渗透到显示面板300与第一力传感器510之间。第一力传感器510的至少一侧可以是与显示面板300的右边缘相邻的一侧。
第二力传感器520可附接至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第二防水构件420可附接至第二力传感器520的下表面。另外,第二防水构件420可附接至第二力传感器520的至少一侧,以防止(或至少减少)湿气或灰尘渗透到显示面板300与第二力传感器520之间。第二力传感器520的至少一侧可以是与显示面板300的左边缘相邻的一侧。
此外,第三防水构件430在显示面板300的上边缘(或侧部)处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第四防水构件440在显示面板300的下边缘(或侧部)处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第三防水构件430可面对第四防水构件440。
由于显示面板300与中间框架600之间的间隙在左边缘和右边缘处大于在上边缘和下边缘处,因此第一防水构件410的高度和第二防水构件420的高度可大于第三防水构件430的高度或第四防水构件440的高度。
为了防止(或至少减少)湿气或灰尘渗透,可在第一防水构件410与第三防水构件430之间、第一防水构件410与第四防水构件440之间、第二防水构件420与第三防水构件430之间以及第二防水构件420与第四防水构件440之间形成防水树脂层。
第一防水构件410、第二防水构件420、第三防水构件430和第四防水构件440中的每个包括基础膜、设置在基础膜的表面上的第一粘合膜和设置在基础膜的另一表面上的第二粘合膜。基础膜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垫层,或聚乙烯泡沫(PE-泡沫)。第一粘合膜和第二粘合膜可以是压敏粘合剂(PSA)。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显示面板300的下表面的边缘通过第一防水构件410、第二防水构件420、第三防水构件430和第四防水构件440附接至中间框架600的上表面的边缘。因此,可防止(或至少减少)湿气和灰尘渗透到显示面板300与中间框架600之间。也就是说,可制造具有防水和防尘能力的显示设备10。
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经由第三电路板550(参见图8)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尽管图3和图8示出了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连接至第三电路板550,但是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显示设备10可包括多于一个的第三电路板550,使得第一力传感器510可经由一个第三电路板550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并且第二力传感器520可经由另一第三电路板550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
如图2和图3中所示,显示电路板310上可安装有用于通过驱动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来感测力的力感测单元330。力感测单元330可实施为集成电路。力感测单元330可与显示驱动器320集成以形成单个集成电路。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电路板550可连接至触摸电路板210而不是显示电路板310。然后,力感测单元330可安装在触摸电路板210上。力感测单元330可与触摸驱动器220集成以形成单个集成电路。
中间框架600可设置在面板支承构件390下方。中间框架600可包括合成树脂、金属,或者合成树脂和金属两者。
在中间框架600中,可以形成有用于插入相机设备720的第一相机孔CMH1、用于将来自电池的热量消散的电池孔BH以及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的第二连接电缆314所穿过的电缆孔CAH。电缆孔CAH可设置在第二区域DR2中。例如,电缆孔CAH可设置在中间框架600的右边缘处(或附近),并且可被在显示面板300的右边缘处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的第一防水构件410和第一力传感器510覆盖。因此,第一防水构件410和第一力传感器510可包括用于暴露电缆孔CAH的呈凹口的形式的凹部NTH,如图2中所示。
此外,中间框架600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面板支承构件390、第一防水构件410、第二防水构件420、第三防水构件430、第四防水构件440、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下方。因此,中间框架600可在压力施加至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中的至少一个时支承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因此,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感测所施加的力。
多个振动发生器(例如,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可设置在中间框架600上。多个振动发生器中的每个的侧表面可由电磁波屏蔽构件(例如,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第三电磁波屏蔽构件470和第四电磁波屏蔽构件480)围绕。在以下描述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四个振动发生器设置在中间框架600上,但是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设置在中间框架600上,例如设置在中间框架600的上表面上。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可设置成与第一力传感器510相邻,并且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可设置成与第二力传感器520相邻。
第一力传感器510可设置成比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三振动发生器830更靠近显示面板300或中间框架600的第一侧端。第二力传感器520可设置成比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更靠近显示面板300或中间框架600的第二侧端。如图2中所示,显示面板300或中间框架600的第一侧可以是右侧,而显示面板300或中间框架600的第二侧可以是左侧。此外,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设置成比第三振动发生器830更靠近上侧,并且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设置成比第四振动发生器840更靠近上侧。
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可经由第四电路板890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的振动驱动器340。尽管在图4中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连接至单个第四电路板890,但是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也就是说,显示设备10可包括多于一个的第四电路板890,并且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可分别通过不同的第四电路板890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例如,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中的两个可经由一个第四电路板890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并且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中的另外两个可经由另一第四电路板890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
如图2和图3中所示,用于驱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的振动驱动器340可安装在显示电路板310上。振动驱动器340可形成为集成电路。作为另一示例,振动驱动器340可安装在第四电路板890上。
振动驱动器340可响应于从主处理器710接收的振动数据而产生用于驱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中的每个的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来自主处理器710的振动数据可经由主电路板700以及显示电路板310的第二连接电缆314、第二电路板312、第一连接电缆313和第一电路板311传送至振动驱动器340。振动驱动器340的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可经由第四电路板890和显示电路板310的第一电路板311施加至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
振动驱动器340可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用于处理作为数字信号的振动数据;数模转换器(DAC),用于将由数字信号处理器处理的呈数字信号的形式的振动数据转换为呈模拟信号的形式的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以及放大器(AMP),用于放大由数模转换器转换的呈模拟信号的形式的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以输出放大的第一驱动电压和放大的第二驱动电压。
主处理器710可控制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使得它们具有不同的振动强度和/或振动周期。例如,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以以最高强度振动,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以第二最高强度振动,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可以以第三最高强度振动,并且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可以以最低强度振动。作为另一示例,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以以最高周期振动,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以第二最高周期振动,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可以以第三最高周期振动,并且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可以以最低周期振动。
此外,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中的每个可实施为可通过振动产生声音的声音发生器。将参考图10至图12更详细地描述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可设置成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侧表面,以防止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传播。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可设置成围绕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侧表面,以防止由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产生的振动传播。第三电磁波屏蔽构件470可设置成围绕第三振动发生器830的侧表面,以防止由第三振动发生器830产生的振动传播。第四电磁波屏蔽构件480可设置成围绕第四振动发生器840的侧表面,以防止由第四振动发生器840产生的振动传播。
在图2和图4中,当从顶部观察时,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具有矩形形状,并且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侧表面中的全部;然而,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当第一振动发生器810设置在中间框架600的拐角处时,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可设置成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两个侧表面。此外,当第一振动发生器810设置在中间框架600的左侧、上侧或下侧的边缘处时,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可设置成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三个侧表面。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第三电磁波屏蔽构件470和第四电磁波屏蔽构件480中的每个也可根据相应的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所设置的位置而形成为以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基本上相同的方式围绕相应的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的两个、三个或所有侧表面。
如在图1和图2中所看到的,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可被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阻挡。因此,当第一振动发生器810振动时,用户可仅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所设置的位置处感觉到振动。同样,用户可仅在相应的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所设置的位置处感觉到由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产生的振动、由第三振动发生器830产生的振动或由第四振动发生器840产生的振动。
主电路板700可设置在中间框架600下方。主电路板700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印刷电路板。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主电路板700可包括主处理器710、相机设备720、主连接器730、第五振动发生器740和第五电磁波屏蔽构件750。
主处理器710可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与中间框架600面对的表面上,而主连接器730可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与底盖900面对的另一表面上。此外,相机设备720可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任一表面上,使得相机设备720的下表面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一个表面上并且相机设备720的上表面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另一表面上。
主处理器710可控制显示设备10的功能中的全部或一些。例如,主处理器710可向显示电路板310的显示驱动器320输出图像数据,使得显示面板300显示图像。此外,主处理器710可从触摸驱动器220接收触摸数据以确定用户的触摸的位置,并且可执行由在用户的触摸的位置处显示的图标所指示的应用。此外,主处理器710可从触摸驱动器220或显示驱动器320接收力感测数据,并且响应于力感测数据而可输出主页屏幕,可控制显示设备10的音量,可实现触觉反馈等。此外,主处理器710可向振动驱动器340输出用于振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或第四振动发生器840的振动数据,并且可输出用于振动第五振动发生器740的振动信号。
主处理器710可以是应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单元或实施为集成电路的系统芯片。
相机设备720处理诸如由相机设备720中的图像传感器获得的静止图像和视频的图像帧,并将图像帧输出至主处理器710。
穿过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的第二连接电缆314可经由中间框架600与主电路板700之间的间隙GAP连接至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下表面上的主连接器730。因此,主电路板700可电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和触摸电路板210。
第五振动发生器740可以是诸如偏心旋转质量(ERM)、线性谐振致动器(LRA)或压电致动器的振动发生器。第五振动发生器740可响应于从主处理器710接收的振动信号而产生振动。尽管在图2中第五振动发生器740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上边缘上(或附近),但是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第五电磁波屏蔽构件750可设置成围绕第五振动发生器740的侧表面,以防止由第五振动发生器740产生的振动传播。图2中所示的第五电磁波屏蔽构件750围绕第五振动发生器740的所有侧表面,但是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当第五振动发生器740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拐角处时,第五电磁波屏蔽构件750可设置成围绕第五振动发生器740的两个侧表面。此外,当第五振动发生器740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左侧、上侧或下侧的边缘处(或附近)时,第五电磁波屏蔽构件750可设置成围绕第五振动发生器740的三个侧表面。
第五电磁波屏蔽构件750可由诸如塑料、钢和防水带中的至少一种的防水构件(或材料)制成。为了通过第五电磁波屏蔽构件750阻止(例如,有效地阻止)由第五振动发生器740引起的振动,第五电磁波屏蔽构件750可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上表面和中间框架600的下表面上。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主电路板700上还可安装有能够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向基站、外部终端和服务器中的至少一个传送无线信号/从基站、外部终端和服务器中的至少一个接收无线信号的移动通信模块。无线信号可根据语音信号、视频呼叫信号和/或文本/多媒体消息传送/接收而包括各种类型的数据。此外,主电路板700上还可安装能够输出声音的声音输出设备和能够产生用于触觉反馈的振动的振动发生器。
底盖900可设置在中间框架600和主电路板700下方。底盖900可紧固并固定至中间框架600。底盖900可形成显示设备10的下表面的外部。底盖900可包括塑料和/或金属。底盖900中可形成有第二相机孔CMH2,相机设备720可通过第二相机孔CMH2插入以突出到外部。相机设备720以及与相机设备720成一直线的第一相机孔CMH1和第二相机孔CMH2的位置不限于图1至图5中所示的那些。
图3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附接有盖窗的显示面板的仰视图。图4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框架的平面图。图5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框架和主电路板的仰视图。
下文中,参考图3至图5,将更详细地描述显示电路板310与第三电路板550之间的连接以及第二连接电缆314与主电路板700的主连接器730之间的连接。应当注意的是,图4是平面图,而图3和图5是仰视图,并且如此,图4中的显示设备10的左和右在图3和图5中是相反的。为了便于说明,在图4中用虚线描绘了显示电路板310,并且在图5中在用点划线的圆圈中描绘了第二连接电缆314。
参考图3至图5,显示电路板310可包括第一电路板311、第二电路板312和第一连接电缆313。
第一电路板311可附接至显示面板300的基板的上表面的一侧或下表面的一侧,并且可朝显示面板300的基板的下表面弯曲。如图4中所示,第一电路板311可通过固定构件固定在形成于中间框架600中的固定孔FH中。
第一电路板311可包括显示驱动器320、力感测单元330、第一连接器311a、第二连接器311b和第三连接器311c。显示驱动器320、力感测单元330、第一连接器311a、第二连接器311b和第三连接器311c可设置在第一电路板311的表面上。
第一连接器311a可连接至与第二电路板312连接的第一连接电缆313的一端。安装在第一电路板311上的显示驱动器320和力感测单元330可经由第一连接电缆313电连接至第二电路板312。
第二连接器311b可连接至与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连接的第三电路板550的一端。因此,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电连接至力感测单元330。
第三连接器311c可连接至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连接的第四电路板890的一端。因此,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中的每个可电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的振动驱动器340。此外,由于显示电路板310经由第二连接电缆314电连接至主电路板700,因此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可电连接至主电路板700的主处理器710。
第二电路板312可包括触摸连接器312a、第一连接器312b和第二连接器312c。第一连接器312b和第二连接器312c可设置在第二电路板312的一个表面上,并且触摸连接器312a可设置在第二电路板312的另一表面上。
触摸连接器312a可连接至触摸电路板210的一端。因此,触摸驱动器220可电连接至第二电路板312。
第一连接器312b可连接至与第一电路板311连接的第一连接电缆313的另一端。安装在第一电路板311上的显示驱动器320和力感测单元330可经由第一连接电缆313电连接至第二电路板312。
第二连接器312c可连接至与主电路板700的主连接器730连接的第二连接电缆314的一端。因此,第二电路板312可通过第二连接电缆314电连接至第二电路板312。
第二连接电缆314的另一端处可形成连接部分315。如图4和图5中所示,第二连接电缆314的连接部分315可通过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延伸至中间框架600的下表面。在第一防水构件410和第一力传感器510中的每个中,形成有与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成一直线的呈凹口的形式的凹部NTH。因此,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可被暴露而不被第一防水构件410和第一力传感器510覆盖。
如图5中所示,中间框架600与主电路板700之间的间隙GAP形成为与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成一直线。因此,第二连接电缆314的已穿过电缆孔CAH的连接部分315通过位于中间框架600与主电路板700之间的间隙GAP伸出以延伸至主电路板700的下表面。以这种方式,第二连接电缆314的连接部分315可连接至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下表面上的主连接器730。
如在图3至图5中所看到的,在第一防水构件410和第一力传感器510中形成呈凹口的形式的凹部NTH,以不覆盖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因此,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的第二连接电缆314可通过电缆孔CAH延伸至中间框架600的后表面,并且可连接至主电路板700的主连接器730。因此,显示电路板310可稳定地连接至主电路板700。
图6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力传感器、第一凸块和第一防水构件的平面图。图7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二力传感器、第二凸块和第一防水构件的平面图。
参考图6,当从顶部(例如,在第三方向(z轴方向)上)观察时,第一力传感器510可具有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具有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较短侧和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的较长侧;然而,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形状可根据其所设置的位置而变化。
第一力传感器510包括多个力检测单元CE1至CE8。尽管图6中所示的第一力传感器510包括八个力检测单元CE1至CE8,但是力检测单元CE1至CE8的数量不限于八个。任何合适数量的力检测单元可与示例性实施方式结合使用。
力检测单元CE1至CE8中的每个可在它们各自的位置处单独地感测力。尽管图6中所示的力检测单元CE1至CE8布置成单行,但是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力检测单元CE1至CE8可根据需要布置成若干行,或者以任何其它合适的方式布置。此外,力检测单元CE1至CE8可以如图6中所示那样以预定间隔布置,或者可以连续地或可变地布置。
力检测单元CE1至CE8可根据用途而具有不同的面积。例如,如图15a中所示,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七力检测单元CE7可用作设置在显示设备10的一侧上的物理按钮,诸如音量控制按钮VB+和VB-以及电源按钮PB。作为另一示例,如图15b中所示,第八力检测单元CE8可用作用于感测用户的挤压力的按钮SB。第八力检测单元CE8可形成为具有比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七力检测单元CE7更大的面积。第八力检测单元CE8可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比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七力检测单元CE7长。
另外,尽管在图6中用作物理按钮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七力检测单元CE7具有相同的面积,但是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七力检测单元CE7可具有彼此不同的面积。作为另一示例,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七力检测单元CE7中的一些可具有相同的面积,而其它可具有与这些力检测单元中的所述一些的面积不同的相同面积。
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上可分别设置有第一凸块530,使得第一凸块530分别与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重叠。当施加用户的力时,第一凸块530可用于按压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第一凸块530中的每个可小于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中的相应一个。
第一凸块530中的每个的面积可与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中的相应一个的面积成比例。例如,如图6中所示,当第八力检测单元CE8的面积大于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七力检测单元CE7中的每个的面积时,第八力检测单元CE8上的第一凸块530的面积可大于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七力检测单元CE7上的第一凸块530中的每个的面积。
为了防止湿气或灰尘渗透到显示面板300与第一力传感器510之间,第一防水构件410可附接至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下表面和一个侧表面。这样,第一防水构件410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W2可大于第一力传感器510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W1。因此,第一防水构件410的面积可大于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面积。
此外,为了不覆盖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可在第一防水构件410中形成与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成一直线的呈凹口的形式的第一凹部NTH1,并且可在第一力传感器510中形成呈凹口的形式的第二凹部NTH2。应注意的是,考虑到工艺误差余量(例如,制造公差),第一凹部NTH1不覆盖第二凹部NTH2,并且因此,第一凹部NTH1的宽度W3大于第二凹部NTH2的宽度W4。
应注意的是,图7中所示的第二力传感器520、第二凸块540和第二防水构件420与第一力传感器510、第一凸块530和第一防水构件410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力传感器520和第二防水构件420中没有形成凹部NTH。然而,应注意的是,第二力传感器520可包括焊盘区域PAD,焊盘区域PAD结合图8和图9更详细地描述。因此,将不描述第二力传感器520、第二凸块540和第二防水构件420以避免冗余。
图8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7中所示的区域A的放大平面图。图9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图8的剖面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
参考图8和图9,第一力传感器510包括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驱动线TL、第一感测线RL1至第八感测线RL8、驱动焊盘TP、第一感测焊盘RP1至第八感测焊盘RP8以及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其中,p是等于或大于2的整数。
为了便于说明,图8仅示出了第四力检测单元CE4、第五力检测单元CE5和焊盘区域PAD。在图8中,为了便于说明,未示出第二基板SUB2。
第一基板SUB1面对第二基板SUB2。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中的每个可包括诸如聚乙烯、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砜、聚丙烯酸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聚(降冰片烯)和聚酯的材料。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中的每个可形成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或聚酰亚胺膜。
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设置在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驱动线TL、第一感测线RL1至第八感测线RL8、驱动焊盘TP和第一感测焊盘RP1至第八感测焊盘RP8设置在第一基板SUB1的与第二基板SUB2面对的一个表面上。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设置在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
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中的每个可连接到至少一个驱动线(例如,驱动线TL)和至少一个感测线(例如,第一感测线RL1至第八感测线RL8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尽管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可共同连接至单个驱动线TL,但是它们可分别连接至第一感测线RL1至第八感测线RL8。如图8中所示,第四力检测单元CE4可连接至驱动线TL和第四感测线RL4,而第五力检测单元CE5可连接至驱动线TL和第五感测线RL5。
驱动线TL可连接至驱动焊盘TP,并且第一感测线RL1至第八感测线RL8可分别连接至第一感测焊盘RP1至第八感测焊盘RP8。第一感测线RL1可连接至第一感测焊盘RP1,第二感测线RL2可连接至第二感测焊盘RP2,第三感测线RL3可连接至第三感测焊盘RP3,并且第四感测线RL4可连接至第四感测焊盘RP4。第五感测线RL5可连接至第五感测焊盘RP5,第六感测线RL6可连接至第六感测焊盘RP6,第七感测线RL7可连接至第七感测焊盘RP7,并且第八感测线RL8可连接至第八感测焊盘RP8。
焊盘区域PAD可从第一基板SUB1的一侧突出。第一基板SUB1的所述一侧可以是第一力传感器510的较长侧。尽管在图8中焊盘区域PAD从第一基板SUB1的较长侧的中央突出,但是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焊盘区域PAD可从第一基板SUB1的较长侧的一端或另一端突出。
驱动焊盘TP和第一感测焊盘RP1至第八感测焊盘RP8可设置在焊盘区域PAD中(或设置在焊盘区域PAD上)。驱动焊盘TP和第一感测焊盘RP1至第八感测焊盘RP8可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分别连接至第三电路板550的驱动引线TL_F和第一感测引线RL1_F至第八感测引线RL8_F。驱动焊盘TP可连接至驱动引线TL_F,第一感测焊盘RP1可连接至第一感测引线RL1_F,第二感测焊盘RP2可连接至第二感测引线RL2_F,第三感测焊盘RP3可连接至第三感测引线RL3_F,并且第四感测焊盘RP4可连接至第四感测引线RL4_F。此外,第五感测焊盘RP5可连接至第五感测引线RP5_F,第六感测焊盘RP6可连接至第六感测引线RP6_F,第七感测焊盘RP7可连接至第七感测引线RP7_F,并且第八感测焊盘RP8可连接至第八感测引线RP8_F。
如图3和图8中所示,第三电路板550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使得第三电路板550可电连接至安装在显示电路板310上的力感测单元330。力感测单元330通过第三电路板550的驱动引线TL_F和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驱动焊盘TP向驱动线TL施加驱动电压,并且通过连接至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感测焊盘RP1至第八感测焊盘RP8的第一感测引线RL1_F至第八感测引线RL8_F感测来自第一感测线RL1至第八感测线RL8的电流值或电压值,从而感测施加至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的力。
第一力传感器510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联接层(未示出),以将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联接在一起。联接层可实施为粘合层或压敏粘合层。联接层可沿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的外围设置。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联接层可完全围绕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的边缘,以密封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内部。此外,联接层可用作维持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距离的间隔件。联接层可不与驱动线TL、第一感测线RL1至第八感测线RL8、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驱动焊盘TP或第一感测焊盘RP1至第八感测焊盘RP8重叠。
可首先将联接层附接至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中的一个的一个表面,并且然后在将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附接在一起的过程期间,将联接层附接至另一基板的一个表面。作为另一示例,可在第一基板SUB1的一个表面和第二基板SUB2的一个表面中的每个上设置联接层,并且然后在将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附接在一起的过程期间,可将第一基板SUB1上的联接层附接至第二基板SUB2上的联接层。
如可从图6、图8和图9中理解的那样,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中的每个包括驱动连接电极TCE、感测连接电极RCE、驱动电极TE1、感测电极RE1和力感测层PSL。
驱动连接电极TCE、感测连接电极RCE、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设置在与第二基板SUB2面对的第一基板SUB1上。
驱动连接电极TCE连接至驱动线TL和驱动电极TE1。例如,驱动连接电极TCE在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端处连接至驱动线TL。驱动电极TE1可在驱动连接电极TCE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分支。
感测连接电极RCE连接至第一感测线RL1至第八感测线RL8中的一个以及感测电极RE1。例如,感测连接电极RCE在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端处连接至第一感测线RL1至第八感测线RL8中的一个。感测电极RE1可在感测连接电极RCE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分支。
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可设置在相同的层上。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可由相同的材料制成。例如,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可包括诸如银(Ag)和铜(Cu)的导电材料;然而,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可通过丝网印刷形成在第一基板SUB1上。
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彼此相邻地设置,但不彼此连接。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可彼此平行地布置。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可交替地布置在驱动连接电极TCE和感测连接电极RCE的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也就是说,驱动电极TE1、感测电极RE1、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可以以这种顺序重复地布置在驱动连接电极TCE和感测连接电极RCE的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
力感测层PSL设置在第二基板SUB2的与第一基板SUB1面对的表面上。力感测层PSL可设置成使得力感测层PSL与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重叠。力感测层PSL可包括压敏材料和设置有该压敏材料的聚合物树脂。压敏材料可以是诸如镍、铝、钛、锡和铜的金属微粒子(或金属纳米粒子);然而,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力感测层PSL可以是量子隧穿复合材料(QTC)。
当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高度(或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没有力施加至第二基板SUB2时,如图9中所示,在力感测层PSL与驱动电极TE1之间以及在力感测层PSL与感测电极RE1之间存在间隙。也就是说,当没有力施加至第二基板SUB2时,力感测层PSL与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间隔开。
当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向第二基板SUB2施加力时,力感测层PSL可与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驱动电极TE1中的至少一个和感测电极RE1中的至少一个可通过力感测层PSL物理连接,并且力感测层PSL可用作电阻。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力感测层PSL与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接触的面积依赖于施加至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力,使得电连接至感测电极RE1的感测线的电阻值可变化。力感测单元330从第一感测线RL1至第八感测线RL8感测电流值或电压值的变化,从而感测所施加的力,例如用户通过手按压的力。
第二力传感器520与图8和图9中所示的第一力传感器510基本上相同,并且因此,将省略冗余描述。
图10是示出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振动发生器的平面图。图11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图10的剖面线IV-IV'截取的剖视图。
参考图10和图11,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包括第一电极811、第二电极812、振动层813、第一基础基板814、第二基础基板815、第一焊盘电极816和第二焊盘电极817。
第一电极811可设置在第一基础基板814的第一表面上,并且振动层813可设置在第一电极811上。第二电极812可设置在振动层813上,并且第二基础基板815可设置在第二电极812上。第一焊盘电极816和第二焊盘电极817可设置在第一基础基板814的第二表面上。
第一电极811和第二电极812可由导电材料制成。例如,导电材料可以是透明导电材料(诸如,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等)、不透明金属材料、导电聚合物、碳纳米管(CNT)等。
第一电极811可通过穿透第一基础基板814的第一接触孔CH1连接至第一焊盘电极816,并且因此可通过第一焊盘电极816连接至第四电路板890。此外,第二电极812可通过穿透振动层813和第一基础基板814的第二接触孔CH2连接至第二焊盘电极817,并且因此可通过第二焊盘电极817连接至第四电路板890。因此,第一电极811和第二电极812可通过第四电路板890电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的振动驱动器340,从而从振动驱动器340接收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
图12是用于示出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10的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振动的示例的视图。
振动层813可以是压电致动器,其如图12中所示地根据施加至第一电极811的电压与施加至第二电极812的电压之间的差而变形。在这种情况下,振动层813可以是压电材料(诸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锆钛酸铅(PZT)等)和电活性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在这种情况下,振动层813根据施加至第一电极811的第一驱动电压与施加至第二电极812的第二驱动电压之间的差而根据第一力F1收缩或根据第二力F2扩展。例如,如图12中所示,当与第一电极811相邻的振动层813具有正极性特性并且与第二电极812相邻的振动层813具有负极性特性时,将正的第一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一电极811并且将负的第二驱动电压施加至第二电极812,使得振动层813可根据第一力F1收缩。此外,当与第一电极811相邻的振动层813具有正极性特性并且与第二电极812相邻的振动层813具有负极性特性时,将负的第一驱动电压施加至第一电极811并且将正的第二驱动电压施加至第二电极812,使得振动层813可根据第二力F2扩展。当施加至第一电极811的第一驱动电压和施加至第二电极812的第二驱动电压具有交替重复的正极性和负极性时,振动层813反复地收缩和扩展。因此,第一振动发生器810振动。
此外,第一振动发生器810还可振动显示面板300以输出第一声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显示设备10可通过不暴露于外部的声音发生器输出声音,因此可消除设置在显示设备10的前表面上的声音发生器。因此,透射部分DA100可被加宽。也就是说,显示设备10的显示区域可被加宽或扩大。
第一基础基板814和第二基础基板815可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第一基础基板814和第二基础基板815中的每个可以是聚醚砜(PES)、聚丙烯酸酯(PA)、聚丙烯酸酯(PAR)、聚醚酰亚胺(PE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硫醚(PPS)、聚烯丙基酯、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三乙酸纤维素(CAT)、乙酸丙酸纤维素(CAP)或其任何合适的组合。例如,第一基础基板814和第二基础基板815中的每个可由塑料材料制成。
第一焊盘电极816和第二焊盘电极817可由导电材料制成。第一焊盘电极816和第二焊盘电极817可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膜连接至第四电路板890。
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中的每个与以上参考图10至图12描述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基本上相同,并且因此,将省略冗余描述。
如可从图10至图12中理解的那样,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可附接至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的中间框架600的上表面,并且通过第四电路板890连接至显示电路板310。通过这样做,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第四振动发生器840、第四电路板890和中间框架600可与显示面板300一起实施为单个模块。
图13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图3和图4的剖面线I-I'和剖面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
参考图13,第一力传感器510可设置在对应于显示设备10的弯曲部分的第二区域DR2中。第一凸块530可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上表面上。第一凸块530中的每个可通过第四粘合构件940附接至显示面板300下方的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然而,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凸块530中的每个可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下表面上。然后,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上表面可通过第四粘合构件940附接至显示面板300下方的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然而,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凸块530中的每个可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下表面上。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上表面可通过第四粘合构件940附接至显示面板300下方的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第四粘合构件940可以是光学透明粘合膜(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CR)。
第一防水构件410可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下表面上。例如,第一防水构件410可附接至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下表面和中间框架600的上表面。
此外,第一防水构件410可另外地附接至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侧表面,以防止湿气或灰尘渗透到显示面板300与第一力传感器510之间。例如,如图13中所示,第一防水构件410的上表面附接至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一个侧表面,并且可附接至显示面板300的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可消除第四粘合构件940。由于第一力传感器510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右边缘处(或附近),因此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一个侧表面可以是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右侧表面。
如在图13中所看到的,第一防水构件410附接至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下表面和右侧表面。因此,即使第一力传感器510在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上设置在右边缘处,也可通过第一防水构件410防止湿气和灰尘渗透到显示面板300与中间框架600之间。也就是说,可制造具有防水和防尘能力的显示设备10。
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设置在与显示设备10的平坦部分对应的第一区域DR1中。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设置成与第一力传感器510相邻。
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通过第五粘合构件950附接至中间框架600的上表面。第五粘合构件950可以是光学透明粘合膜(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CR)。
第四电路板890可附接至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四电路板890可附接至设置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上表面上的第一焊盘电极816和第二焊盘电极817。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可设置成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侧表面。图4中所示的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所有侧表面,但是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当第一振动发生器810设置在中间框架600的拐角处时,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可设置成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两个侧表面。此外,当第一振动发生器810设置在中间框架600的左侧、上侧或下侧的边缘处时,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可设置成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三个侧表面。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可由与第一防水构件410基本上相同的防水构件(或材料)形成。例如,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可包括基础膜、设置在基础膜的表面上的第一粘合层和设置在基础膜的另一表面上的第二粘合层。基础膜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垫层或聚乙烯泡沫(PE-泡沫)。第一粘合膜和第二粘合膜可以是压敏粘合剂(PSA)。
为了防止(例如,有效地防止)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传播到其周围环境,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可高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从中间框架600延伸得更远)。因此,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可附接至显示面板300的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和中间框架600的上表面。当第四电路板890设置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一侧上时,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可附接至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和第四电路板890。如在图13中所看到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上表面、下表面和侧表面由显示面板300的面板支承构件390、中间框架600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围绕。这样,可通过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防止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传播到周围环境。
图14a示出当没有电磁波屏蔽构件时的振动测量图像和示出振动发生器的振动的曲线图。图14b示出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当存在电磁波屏蔽构件时的振动测量图像和示出振动发生器的振动的曲线图。
在图14a和图14b的图像中,x轴表示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在横向方向上的位置,并且y轴表示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振动位移按照各种交叉影线部分的顺序变小。在图14a和图14b的曲线图中,x轴表示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在横向方向上的位置,并且y轴也表示振动位移。
如图14a中所示,当没有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时,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传播至周围环境。相反,如图14b中所示,当存在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时,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无法穿过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因此,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被限制在由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围绕的区域内。换言之,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可被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阻挡。
如结合图13和图14b所描述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振动被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阻挡。以这种方式,当第一振动发生器810振动时,用户可仅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所设置的位置处感觉到振动。
除了第二防水构件420、第二凸块540、第二力传感器52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和第四电路板890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的左边缘(或侧部)处之外,沿图4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与沿图4的线I-I'截取的图13中所示的剖视图基本上相同。因此,将不描述沿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以避免冗余。
此外,第三振动发生器830、第三电磁波屏蔽构件470、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和第四电磁波屏蔽构件480中的每个的剖视图可与图13中所示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基本上相同。因此,将不描述第三振动发生器830、第三电磁波屏蔽构件470、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和第四电磁波屏蔽构件480以避免冗余。
图15a和图15b示出了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利用力传感器作为物理按钮的显示设备的示例,其中,振动发生器仅在显示设备的与力传感器或触摸感测设备结合的部分处产生振动。
图15a和图15b示出了设置在显示设备10的第二区域DR2中的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中的每个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设置成与设置在显示设备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第二力检测单元CE2、第三力检测单元CE3和第四力检测单元CE4相邻。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可设置成与第五力检测单元CE5、第六力检测单元CE6、第七力检测单元CE7和第八力检测单元CE8相邻。此外,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设置成与设置在显示设备10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第二力检测单元CE2、第三力检测单元CE3和第四力检测单元CE4相邻。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可设置成与第五力检测单元CE5、第六力检测单元CE6、第七力检测单元CE7和第八力检测单元CE8相邻。
图15a示出用户通过手握持显示设备10并且用食指按压与显示设备10的第二区域DR2对应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五力检测单元CE5。图15b示出用户通过手握持显示设备10,并且用中指、环指和小指挤压与显示设备10的第二区域DR2对应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八力检测单元CE8,同时用手掌挤压与显示设备10的第二区域DR2对应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八力检测单元CE8。
参考图15a和图15b,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代表显示设备10的物理按钮被利用。例如,当向显示设备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中的一个或多个施加力和/或向显示设备10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中的一个或多个施加力时,可执行预定的应用或操作。
此外,当向第一力传感器510施加力时,与第一力传感器510相邻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或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可振动。当向第二力传感器520施加力时,与第二力传感器520相邻的第二振动发生器820或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可振动。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最靠近用户的触摸位置的振动发生器可振动。
例如,在显示设备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之中,第一力检测单元CE1和第二力检测单元CE2可用作用户按压以增大显示设备10的音量的音量增大按钮VB+。第三力检测单元CE3和第四力检测单元CE4可用作用户按压以降低显示设备10的音量的音量降低按钮VB-。第五力检测单元CE5、第六力检测单元CE6和第七力检测单元CE7可用作用户按压以关闭电源的电源按钮PWB。
当从显示设备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和第二力检测单元CE2感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控制显示设备10的扬声器,使得音量增大。此外,当从显示设备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三力检测单元CE3和第四力检测单元CE4感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控制显示设备10的扬声器,使得音量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主处理器710可向与显示设备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第二力检测单元CE2、第三力检测单元CE3和第四力检测单元CE4相邻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输出振动数据,使得第一振动发生器810振动。作为另一示例,主处理器710可将振动数据输出至最靠近用户的触摸的位置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使得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响应于从触摸驱动器220输入的触摸数据而振动。
此外,当从显示设备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五力检测单元CE5和第六力检测单元CE6以及第七力检测单元CE7感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控制显示设备10,使得屏幕关闭或屏幕打开,并且用户可选择关闭/打开显示设备10的电源。在这种情况下,主处理器710可向显示设备10的与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五力检测单元CE5、第六力检测单元CE6和第七力检测单元CE7相邻的第三振动发生器830输出振动数据,使得第三振动发生器830振动。作为另一示例,主处理器710可将振动数据输出至最靠近用户的触摸的位置的第三振动发生器830,使得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响应于从触摸驱动器220输入的触摸数据而振动。
此外,在显示设备10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之中,第一力检测单元CE1和第二力检测单元CE2可用作用户按压以运行电话应用的呼叫按钮CB。第三力检测单元CE3和第四力检测单元CE4可用作用户按压以运行相机应用的相机按钮CMB。第五力检测单元CE5、第六力检测单元CE6和第七力检测单元CE7可用作用户按压以运行互联网应用的互联网按钮IB。
当从显示设备10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和第二力检测单元CE2感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控制显示设备10使得运行电话应用。此外,当从显示设备10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三力检测单元CE3和第四力检测单元CE4感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控制显示设备10使得运行相机应用。在这种情况下,主处理器710可向显示设备10的与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第二力检测单元CE2、第三力检测单元CE3和第四力检测单元CE4相邻的第二振动发生器820输出振动数据,使得第二振动发生器820振动。作为另一示例,主处理器710可将振动数据输出至最靠近用户的触摸的位置的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使得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响应于从触摸驱动器220输入的触摸数据而振动。
此外,当从显示设备10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五力检测单元CE5、第六力检测单元CE6和第七力检测单元CE7感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控制显示设备10使得运行互联网应用。在这种情况下,主处理器710可向显示设备10的与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五力检测单元CE5、第六力检测单元CE6和第七力检测单元CE7相邻的第四振动发生器840输出振动数据,使得第四振动发生器840振动。作为另一示例,主处理器710可将振动数据输出至最靠近用户的触摸的位置的第四振动发生器840,使得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响应于从触摸驱动器220输入的触摸数据而振动。
应理解的是,结合图15a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仅仅是一个示例,并且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响应于施加至显示设备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七力检测单元CE7以及显示设备10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七力检测单元CE7的力,可运行包括或排除上述功能的各种功能。此外,主处理器710可编程为使得当力施加至显示设备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七力检测单元CE7中的每个以及显示设备10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七力检测单元CE7中的每个时,运行不同的操作。
显示设备10的左弯曲部分和右弯曲部分中的每个上的第八力检测单元CE8可用作挤压感测按钮SB。施加至第八力检测单元CE8的挤压力可高于和大于施加至第一力检测单元CE1至第七力检测单元CE7的力。当从左弯曲部分和右弯曲部分中的每个上的第八力检测单元CE8感测到挤压力时,主处理器710可控制显示设备10使得执行预定的应用或操作。
例如,当从左弯曲部分和右弯曲部分中的每个上的第八力检测单元CE8感测到挤压力时,主处理器710可控制显示设备10使得它从睡眠模式开启。在这种情况下,主处理器710可向与右弯曲部分上的第八力检测单元CE8相邻的第三振动发生器830输出振动数据,使得第三振动发生器830振动。此外,主处理器710可向与左弯曲部分上的第八力检测单元CE8相邻的第四振动发生器840输出振动数据,使得第四振动发生器840振动。
如结合图15a和图15b所描述的,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设置在与显示设备10的弯曲部分对应的第二区域DR2中,使得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代表诸如音量控制按钮、电源按钮、呼叫按钮、相机按钮、互联网按钮和挤压感测按钮的物理按钮被使用。
此外,当存在来自输入设备的用户的输入时,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中的最靠近输入设备的一个可振动,使得振动仅在该位置处产生以提供触觉反馈。尽管图15a和图15b示出了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以及触摸感测设备200作为输入设备,但是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可采用指纹识别传感器或相机设备720作为输入设备。例如,当存在通过指纹识别传感器进行的用户的指纹识别时,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中的最靠近指纹识别传感器的一个可振动,使得可提供触觉反馈。作为另一示例,当存在通过相机设备720进行的用户的虹膜识别时,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和第四振动发生器840中的一个可振动,使得可提供触觉反馈。
图16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剖面线I-I'和剖面线II-II'截取的附接有图3和图4的盖窗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示例的剖视图。
图16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与图13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的高度H1和宽度W1与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的高度H2和宽度W2不同。将不描述图16的与图13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以避免冗余。
参考图16,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的高度H1可高于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的高度H2,并且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的宽度W1可宽于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的宽度W2。因此,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的体积可大于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的体积。因此,当具有相同电平的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施加至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时,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产生的振动的强度可大于由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产生的振动的强度。
如结合图16所描述的,可通过增加振动发生器的高度和宽度而不增大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来调节振动发生器的振动的强度。
图17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剖面线I-I'和剖面线II-II'截取的附接有图3和图4的盖窗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示例的剖视图。
图17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与图13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和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1由钢制成,而不是防水构件。将不描述图17的与图13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以避免冗余。
参考图17,当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由钢制成时,可比由防水构件制成的电磁波屏蔽构件更有效地阻挡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和由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产生的振动。此外,为了防止(例如,有效地防止)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传播到周围环境,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可高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
当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由钢制成时,第一粘合层960和第二粘合层970用于将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附接至中间框架600的上表面和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第一粘合层960和第二粘合层970可以是光学透明粘合膜(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CR)。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可通过第一粘合层960附接至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并且可通过第二粘合层970附接至中间框架600的上表面。当第四电路板890设置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一侧上时,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可通过第二粘合层970附接至第四电路板890的上表面。
如结合图17所描述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上表面、下表面和侧表面由面板支承构件390、中间框架600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围绕。因此,可通过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防止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传播到周围环境。
除了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1设置在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的左边缘上(或附近)之外,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1与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基本上相同,并且因此,将省略冗余描述。
图18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剖面线I-I'和剖面线II-II'截取的附接有图3和图4的盖窗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示例的剖视图。
图18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与图13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设置在形成于中间框架600_1的上表面中的第一容纳孔AH1中,并且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和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设置在形成于中间框架600_1的上表面中的第二容纳孔AH2中。将不描述图18的与图13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以避免冗余。
参考图18,第一容纳孔AH1和第二容纳孔AH2可形成在中间框架600_1的上表面中,从中间框架600_1的上表面凹入。中间框架600_1可包括形成为平坦形状的第一区域DR1和形成为弯曲形状的第二区域DR2。第一容纳孔AH1和第二容纳孔AH2可形成在第一区域DR1中。
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可设置在第一容纳孔AH1中。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附接至第一容纳孔AH1的底表面FS。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可由与第一防水构件410的防水构件基本上相同的防水构件制成。为了防止(例如,有效地防止)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传播到周围环境,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可高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因此,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可附接至第一容纳孔AH1的底表面FS和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当第四电路板890设置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一侧上时,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附接至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和第四电路板890。
如结合图18所描述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上表面、下表面和侧表面由面板支承构件390、中间框架600_1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围绕。因此,可通过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防止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传播到周围环境。
除了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和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设置在第二容纳孔AH2中之外,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和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基本上相同,并且因此,将省略冗余描述。
图19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剖面线I-I'和剖面线II-II'截取的附接有图3和图4的盖窗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示例的剖视图。
图19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与图17和图18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设置在形成于中间框架600_1的上表面中的第一容纳孔AH1中,并且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和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1设置在形成于中间框架600_1的上表面中的第二容纳孔AH2中。将不描述图19的与图17和图18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以避免冗余。
参考图19,第一容纳孔AH1和第二容纳孔AH2可形成在中间框架600_1的上表面中,从中间框架600_1的上表面凹入。
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可设置在第一容纳孔AH1中。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附接至第一容纳孔AH1的底表面FS。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由钢制成,并且因此,可比由防水构件制成的电磁波屏蔽构件更有效地阻挡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和由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产生的振动。此外,为了防止(例如,有效地防止)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传播到周围环境,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可高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
当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由钢制成时,第一粘合层960和第二粘合层970用于将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附接至中间框架600_1的上表面和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第一粘合层960和第二粘合层970可以是光学透明粘合膜(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CR)。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可通过第一粘合层960附接至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并且可通过第二粘合层970附接至第一容纳孔AH1的底表面FS。当第四电路板890设置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一侧上时,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可通过第二粘合层970附接至第四电路板890。
如结合图19所描述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上表面、下表面和侧表面由面板支承构件390、中间框架600_1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围绕。这样,可通过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防止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传播到周围环境。
除了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1设置在容纳孔AH2中之外,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1与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1基本上相同,并且因此,将省略冗余描述。
图20是示出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框架的另一示例的平面图。图21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剖面线I-I'和剖面线II-II'截取的附接有图3和图20的盖窗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图20和图21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与图13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2和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2从中间框架600_2的上表面突出。将不描述图20和图21的与图13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以避免冗余。
参考图20和图21,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2可从中间框架600_2的上表面突出。为了防止(例如,有效地防止)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传播到周围环境,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2可高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2可通过第三粘合层980附接至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第三粘合层980可以是光学透明粘合膜(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CR)。
第四电路板890可设置在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2的上表面上,其中,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2设置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一侧上。第三粘合层980可附接至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和第四电路板890。
如结合图20和图21所描述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上表面、下表面和侧表面由显示面板300的面板支承构件390、中间框架600_2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2围绕。因此,可通过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2防止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传播到周围环境。
如图20和图21中所示,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2、第三电磁波屏蔽构件470_2和第四电磁波屏蔽构件480_2也可与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2基本上相同,并且因此,将省略冗余描述。
图22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剖面线I-I'和剖面线II-II'截取的附接有图3和图20的盖窗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示例的剖视图。
图22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与图19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3和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3从中间框架600_3的第一容纳孔AH1的底表面FS和第二容纳孔AH2的底表面FS突出。将不描述图22的与图19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以避免冗余。
参考图22,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3可从中间框架600_3的第一容纳孔AH1的底表面FS突出。为了防止(例如,有效地防止)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传播到周围环境,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3可高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3可通过第三粘合层980附接至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第三粘合层980可以是光学透明粘合膜(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CR)。
第四电路板890可设置在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3的上表面上,其中,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3设置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一侧上。第三粘合层980可附接至面板支承构件390的下表面和第四电路板890。
如结合图22所描述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上表面、下表面和侧表面由显示面板300的面板支承构件390、中间框架600_3和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3围绕。因此,可通过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3防止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传播到周围环境。
除了图22中所示的之外,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3、第三电磁波屏蔽构件470_3和第四电磁波屏蔽构件480_3中的每个也可与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3基本上相同地从中间框架600_3的容纳孔的底表面突出,并且因此,将省略冗余描述。
图23是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剖面线I-I'和剖面线II-II'截取的附接有图3和图20的盖窗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示例的剖视图。
图23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与图13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4和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4中的每个从设置有第四电路板890的区域去除。将不描述图23的与图13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以避免冗余。
参考图23,第四电路板890设置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和一个侧表面上。因此,为了设置第四电路板890,可去除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4的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该侧表面面对的部分。
除了如图23中所示的之外,为了设置第四电路板890,也可去除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4、第三电磁波屏蔽构件470_4和第四电磁波屏蔽构件480_4的一部分以及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4的一部分。
图24是示出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框架的另一示例的平面图。
图24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与图4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5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三个侧表面,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5围绕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三个侧表面,第三电磁波屏蔽构件470_5围绕第三振动发生器830的三个侧表面,并且第四电磁波屏蔽构件480_5围绕第四振动发生器840的三个侧表面。将不描述图24的与图4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以避免冗余。
参考图24,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5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除了与第一防水构件410面对的右侧表面之外的侧表面。因此,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可传播到中间框架600_4的右端,而不在右侧方向上被阻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设置在中间框架600_4的右侧上,因此可仅在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到中间框架600_4的右端的区域处产生振动。
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5围绕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除了与第二防水构件420面对的左侧表面之外的侧表面。因此,由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产生的振动可传播到中间框架600_4的左端,而不在左侧方向上被阻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二振动发生器820设置在中间框架600_4的左侧上,因此可仅在从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到中间框架600_4的左端的区域处产生振动。
第三电磁波屏蔽构件470_5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除了与第一防水构件420面对的右侧表面之外的侧表面。因此,由第三振动发生器830产生的振动可传播到中间框架600_4的右端,而不在右侧方向上被阻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三振动发生器830设置在中间框架600_4的右侧上,因此可仅在从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到中间框架600_4的右端的区域处产生振动。
第四电磁波屏蔽构件480_5围绕第四振动发生器840的除了与第二防水构件420面对的左侧表面之外的侧表面。因此,由第四振动发生器840产生的振动可传播到中间框架600_4的左端,而不在左侧方向上被阻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四振动发生器840设置在中间框架600_4的左侧上,因此可仅在从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到中间框架600_4的左端的区域处产生振动。
如结合图24所描述的,当振动发生器设置在中间框架的侧上时,通过将电磁波屏蔽构件设置成围绕振动发生器中的每个的除了与中间框架的侧端面对的侧表面之外的侧表面,可仅在限定的位置中产生振动。
图25是示出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框架的另一示例的平面图。
图25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与图24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6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两个侧表面,并且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6围绕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两个侧表面。将不描述图25的与图24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以避免冗余。
参考图25,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450_6围绕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除了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与中间框架600_5的右端和上端分别面对的右侧表面和上侧表面之外的侧表面。因此,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可传播到中间框架600_5的右端和上端,而不在右侧方向上和上侧方向上被阻挡。由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设置在中间框架600_5的右上侧上,因此可仅在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到中间框架600_5的右端和上端的区域中产生振动。
此外,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460_6围绕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除了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与中间框架600_5的左端和上端分别面对的左侧表面和上侧表面之外的侧表面。这样,由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产生的振动可传播到中间框架600_5的左端和上端,而不在左侧方向上和上侧方向上被阻挡。由于第二振动发生器820设置成与中间框架600_5的左上拐角相邻,因此可仅在从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到中间框架600_5的左端和上端的区域中产生振动。
图26是示出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框架的另一示例的平面图。
图26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与图25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电磁波屏蔽构件470_6围绕第三振动发生器830的两个侧表面,并且第四电磁波屏蔽构件480_6围绕第四振动发生器840的两个侧表面。将不描述图26的与图25的元件相同的元件以避免冗余。
参考图26,第三电磁波屏蔽构件470_6围绕第三振动发生器830的除了第三振动发生器830的与中间框架600_6的右端和下端分别面对的右侧表面和下侧表面之外的侧表面。因此,由第三振动发生器830产生的振动可传播到中间框架600_6的右端和下端,而不在右侧方向上和下侧方向上被阻挡。因此,可仅在从第三振动发生器830到中间框架600_6的右端和下端的区域处产生振动。
此外,第四电磁波屏蔽构件480_6围绕第四振动发生器840的除了第四振动发生器840的与中间框架600_6的左端和下端分别面对的左侧表面和下侧表面之外的侧表面。这样,由第四振动发生器840产生的振动可传播到中间框架600_6的左端和下端,而不在左侧方向上和下侧方向上被阻挡。因此,可仅在从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到中间框架600_6的左端和下端的区域处产生振动。
虽然已经参考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具体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背离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在其中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示例性实施方式应该被认为仅仅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出于限制的目的。

Claims (23)

1.显示设备,包括:
显示面板;
第一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
第一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并且与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相邻;以及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围绕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的侧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的上表面比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的上表面更靠近所述显示面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还包括:
中间框架,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下表面与所述中间框架的上表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还包括:
第一粘合层,附接至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所述第一粘合层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之间;以及
第二粘合层,附接至所述中间框架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从所述中间框架的上表面突出;以及
所述显示设备还包括附接至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的第三粘合层,所述第三粘合层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和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容纳在形成于所述中间框架的上表面中的第一容纳孔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容纳孔的底表面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还包括:
第一粘合层,附接至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所述第一粘合层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之间;以及
第二粘合层,附接至所述第一容纳孔的所述底表面和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从所述第一容纳孔的所述底表面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还包括:
电路板,连接至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的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配置成响应于经由所述第一力传感器检测到力而振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还包括:
第二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
第二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并且与所述第二力传感器相邻;以及
第二电磁波屏蔽构件,围绕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的侧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力传感器设置成比所述第一力传感器更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侧端;以及
所述第二力传感器设置成比所述第二力传感器更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二侧端,所述第二侧端不同于所述第一侧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配置成响应于经由所述第一力传感器检测到力而振动;以及
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配置成响应于经由所述第二力传感器检测到力而振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的高度或宽度不同于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的高度或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还包括:
第三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并且与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相邻;以及
第三电磁波屏蔽构件,围绕所述第三振动发生器的侧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力传感器包括多个力检测单元;
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设置成与所述多个力检测单元中的一个力检测单元相邻;以及
所述第三振动发生器设置成与所述多个力检测单元中的另一个力检测单元相邻。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配置成响应于经由所述多个力检测单元中的一个力检测单元检测到力而振动;以及
所述第三振动发生器配置成响应于经由所述多个力检测单元中的另一个力检测单元检测到力而振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还包括:
第一防水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力传感器下方。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防水构件面对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的一个侧表面。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围绕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的除了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的一个侧表面之外的至少两个侧表面。
23.显示设备,包括:
输入设备,配置成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显示面板,配置成显示图像;
第一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以及
第一电磁波屏蔽构件,围绕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的侧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配置成响应于经由所述输入设备接收到所述输入而振动。
CN201880096221.XA 2018-08-01 2018-09-28 显示设备 Pending CN1125137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89754 2018-08-01
KR1020180089754A KR102553104B1 (ko) 2018-08-01 2018-08-01 표시 장치
PCT/KR2018/011384 WO2020027371A1 (ko) 2018-08-01 2018-09-28 표시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3793A true CN112513793A (zh) 2021-03-16

Family

ID=69228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6221.XA Pending CN112513793A (zh) 2018-08-01 2018-09-28 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10845912B2 (zh)
EP (2) EP3832442B1 (zh)
KR (2) KR102553104B1 (zh)
CN (1) CN112513793A (zh)
WO (2) WO202002736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7310A (zh) * 2018-08-17 2020-02-2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53104B1 (ko) * 2018-08-01 2023-07-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9194820A (zh) * 2018-08-04 2019-01-1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拍摄方法及移动终端
KR102582316B1 (ko) * 2018-08-20 2023-09-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7138024B2 (ja) * 2018-11-28 2022-09-15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KR20200120845A (ko) * 2019-04-12 2020-10-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00145905A (ko) * 2019-06-19 2020-12-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와 그의 구동 방법
KR20230002466A (ko) * 2020-03-24 2023-01-05 렙톤 컴퓨팅 엘엘씨 폴드오버 카메라윈도우가 있는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US11556149B2 (en) * 2020-07-13 2023-01-17 Dell Products, Lp System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a video display
US20220173080A1 (en) * 2020-11-30 2022-06-02 Seoul Viosys Co., Ltd. Unit pixel and display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unit pixel
KR20220136577A (ko) * 2021-03-31 2022-10-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와 그의 제조 방법
US11619353B2 (en) 2021-04-06 2023-04-04 Hexagon Technology As Composite cylinder monitoring system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49561A1 (en) * 2000-08-08 2002-10-17 Masaaki Fukumoto Electronic apparatus vibration generator, vibratory informing method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formation
US20120068957A1 (en) * 2010-09-21 2012-03-22 Apple Inc. Touch-based user interface with haptic feedback
US20130147738A1 (en) * 2011-12-07 2013-06-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terminal
US20170280246A1 (en) * 2016-03-28 2017-09-28 Lg Display Co., Ltd. Panel vibration type display device for generating sound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86952B2 (en) 2008-12-23 2014-04-01 Apple Inc. Multi touch with multi haptics
US8654524B2 (en) 2009-08-17 2014-02-18 Apple Inc. Housing as an I/O device
KR101187980B1 (ko) * 2010-08-13 2012-10-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햅틱 피드백 디바이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8899767B2 (en) * 2011-03-31 2014-12-02 Xicato, Inc. Grid structure on a transmissive layer of an LED-based illumination module
US8564187B2 (en) * 2011-06-20 2013-10-22 Emagin Corporation Col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US9886116B2 (en) 2012-07-26 2018-02-06 Apple Inc. Gesture and touch input detection through force sensing
KR102145191B1 (ko) 2014-01-24 2020-08-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US10149044B2 (en) * 2014-07-21 2018-12-04 Nokia Technologies Oy Vibration damping structure for audio device
KR20170022780A (ko) * 2015-08-21 2017-03-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0678134B2 (en) * 2015-09-29 2020-06-09 Merck Patent Gmbh Photosensitive composition and color converting film
KR102524805B1 (ko) * 2016-02-12 2023-04-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원 모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70111827A (ko) 2016-03-29 2017-10-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및 카메라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EP3436902A4 (en) * 2016-03-31 2019-11-27 Sensel Inc.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SYSTEM
US20170357325A1 (en) * 2016-06-14 2017-12-14 Apple Inc. Localized Deflection Using a Bending Haptic Actuator
KR102558476B1 (ko) * 2016-07-21 2023-07-2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압력 센서를 구비한 전자 장치
KR102291493B1 (ko) * 2016-08-11 2021-08-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컬러 필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494541B1 (ko) * 2016-10-14 2023-02-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80044158A (ko) * 2016-10-21 2018-05-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상기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을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655324B1 (ko) * 2016-12-09 2024-04-0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522593B1 (ko) * 2017-01-19 2023-04-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색변환 표시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90130140A (ko) * 2017-03-29 2019-11-21 애플 인크. 통합형 인터페이스 시스템을 갖는 디바이스
US20190087004A1 (en) * 2017-09-15 2019-03-21 Innolux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KR102553104B1 (ko) * 2018-08-01 2023-07-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49561A1 (en) * 2000-08-08 2002-10-17 Masaaki Fukumoto Electronic apparatus vibration generator, vibratory informing method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formation
US20120068957A1 (en) * 2010-09-21 2012-03-22 Apple Inc. Touch-based user interface with haptic feedback
US20130147738A1 (en) * 2011-12-07 2013-06-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terminal
US20170280246A1 (en) * 2016-03-28 2017-09-28 Lg Display Co., Ltd. Panel vibration type display device for generating sound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7310A (zh) * 2018-08-17 2020-02-2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11836312B2 (en) 2018-08-17 2023-12-0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10837310B (zh) * 2018-08-17 2024-05-2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32442A1 (en) 2021-06-09
EP3832442A4 (en) 2022-07-13
EP3832443A4 (en) 2022-05-18
US20210103353A1 (en) 2021-04-08
US11573654B2 (en) 2023-02-07
US10845912B2 (en) 2020-11-24
KR102654691B1 (ko) 2024-04-04
US20200042133A1 (en) 2020-02-06
US20230251733A1 (en) 2023-08-10
EP3832442B1 (en) 2024-03-20
KR20200014952A (ko) 2020-02-12
KR20230106140A (ko) 2023-07-12
WO2020027371A1 (ko) 2020-02-06
WO2020027369A1 (ko) 2020-02-06
EP3832443A1 (en) 2021-06-09
KR102553104B1 (ko) 2023-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54691B1 (ko) 표시 장치
KR102582263B1 (ko) 표시 장치와 그의 제조 방법
US11989363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pressure sensor including a protrusion inserted in a waterproof member
KR102582316B1 (ko) 표시 장치
KR102589832B1 (ko) 표시 장치
KR102636887B1 (ko) 표시 장치
KR102555824B1 (ko) 표시 장치
CN110837311A (zh) 显示装置
KR102644091B1 (ko) 표시 장치
CN111198612A (zh) 力传感器和包括该力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CN111443762A (zh) 显示装置
CN111506212B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KR102667701B1 (ko) 압력 센서와 그를 포함한 표시 장치
KR20240078615A (ko) 압력 센서와 그를 포함한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