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98612A - 力传感器和包括该力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力传感器和包括该力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98612A
CN111198612A CN201911086348.6A CN201911086348A CN111198612A CN 111198612 A CN111198612 A CN 111198612A CN 201911086348 A CN201911086348 A CN 201911086348A CN 111198612 A CN111198612 A CN 1111986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force
electrode
driving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8634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元基
朴声国
朴昭熙
西门禧
徐荣奭
李太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98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986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6Input arrangements with force or tactile feedback as computer generated output to the u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G06F3/041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using an array of force sens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14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capacitance or inductance of electrical elements, e.g.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of frequency of electrical oscillators
    • G01L1/142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capacitance or inductance of electrical elements, e.g.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of frequency of electrical oscillators using capacito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26Auxiliary measures taken, or device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measurement of force, e.g. for preventing influence of transverse components of force, for preventing overloa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2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5Pressure sensors for measuring the pressure or force exerted on the touch surface without providing the touch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力传感器和包括该力传感器的显示装置。所述力传感器包括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第二基底面对第一基底。驱动电极设置在第一基底的面对第二基底的第一表面上。感测电极设置在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上,并与驱动电极间隔开。力敏层设置在第二基底的面对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上。驱动电极包括从驱动电极的面对感测电极的侧表面突出的主驱动突起。

Description

力传感器和包括该力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1月16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8-0141647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全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力传感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力传感器和一种包括该力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智能电话、平板PC、数码相机、膝上型计算机、导航系统和智能电视机的电子设备通常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通常包括用于产生和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以及诸如触敏面板的各种输入装置。
具有触摸灵敏度的显示装置通常被称为触摸屏。触摸屏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智能电话和平板计算机中。由于触摸操作的便利性,存在利用显示在触摸屏上的屏上小键盘来取代作为常规物理输入装置的键盘的趋势。虽然常规的触摸屏和其它触敏装置可能能够感测触摸事件的位置,但是力传感器也已被用于感测已施加到其的按压的压力。
发明内容
一种力传感器包括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第二基底面对第一基底。驱动电极设置在第一基底面对第二基底的第一表面上。感测电极设置在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上并与驱动电极间隔开。力敏层设置在第二基底的面对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上。驱动电极包括从驱动电极的面对感测电极的一个侧表面突出的主驱动突起。
一种力传感器包括第一基底和面对第一基底的第二基底。多个力敏单元布置在第一基底与第二基底之间。多个力敏单元中的每个力敏单元包括驱动电极、感测电极以及与驱动电极和感测电极二者至少部分地叠置的力敏层。驱动电极和/或感测电极包括从驱动电极和/或感测电极的一个侧表面突出的突起,所述一个侧表面面对感测电极或驱动电极。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的力传感器。力传感器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底,面对第一基底;驱动电极,设置在第一基底的面对第二基底的一个表面上;感测电极,设置在第一基底的所述一个表面上,并与驱动电极间隔开;以及力敏层,设置在第二基底的面对第一基底的一个表面上。驱动电极包括从驱动电极的面对感测电极的一个侧表面突出的驱动突起。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公开的以上和其它方面和特征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示出附着到图2的盖窗的显示面板的示例的仰视图;
图4是示出图2的下框架的示例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图2的主电路板的示例的平面图;
图6是沿图3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力传感器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力传感器的平面图;
图10是示出图9的区域A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区域A-1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12是沿图11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施加到力敏层的力的电阻的曲线图;
图14是沿图10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0的线IV-IV'截取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0的区域A-1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17是示出图9的区域A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18是示出图9的区域A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19是示出图9的区域B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20是示出图9的区域C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21是示出图9的区域B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22是示出图9的区域C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2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力传感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2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力传感器的平面图;
图25是示出图24的区域A'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26和图27是示出利用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力传感器和第二力传感器作为物理按钮的显示装置的示例的透视图;以及
图28和图29是示出图10的区域A-1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更加充分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的和完整的,并且这些实施例将把发明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整个说明书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相同的组件。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可以夸大各个层和区域的厚度和形状。然而,将理解的是,示出的确切结构被认为是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因此附图中示出的相对尺寸、各种角和结构布置可以被视为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
还将理解的是,当层被称为“在”另一层或基底“上”时,该层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层或基底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层。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包括盖窗100、触摸感测器件200、触摸电路板210、触摸驱动器220、显示面板300、显示电路板310、显示驱动器320、力感测单元330、第一力传感器510、第二力传感器520、力感测电路板550、下框架600、主电路板700和下盖900。
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上方”、“顶部”和“上表面”指盖窗100相对于显示面板300所设置的方向(即Z轴方向)。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下方”、“底部”和“下表面”指下框架600相对于显示面板300所设置的方向(即与Z轴方向相反的方向)。此外,“左”、“右”、“上”和“下”表示当从平面观看显示面板300时的方向。例如,“左”指与X轴方向相反的方向,“右”指X轴方向,“上”指Y轴方向,“下”指与Y轴方向相反的方向。
显示装置10可以具有矩形形状,这可以在平面图中看到。例如,如图1和图2中所示,显示装置10可以具有这样的矩形平面形状:具有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短边和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长边。第一方向(X轴方向)的短边与第二方向(Y轴方向)的长边交汇的边缘可以形成为倒圆的以具有预定曲率,或者可以可选地形成为具有直角。显示装置10的平面形状不局限于矩形形状,而是可以形成为诸如圆形形状或椭圆形形状的其它多边形形状。
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基本平坦/未弯曲的第一区域DR1以及从第一区域DR1的左侧和右侧延伸的一对第二区域DR2。第二区域DR2可以以平坦方式或弯曲方式形成。当第二区域DR2以平坦方式形成时,第一区域DR1与第二区域DR2之间的角可以是钝角。当第二区域DR2以弯曲方式形成时,第二区域DR2可以具有恒定的曲率或变化的曲率。
虽然在图1中示出了第二区域DR2从第一区域DR1的左侧和右侧中的每侧延伸,但本公开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二区域DR2可以仅从第一区域DR1的右侧和左侧中的任一侧延伸。可选地,第二区域DR2不仅可以从第一区域DR1的左侧和右侧延伸,而且可以从上侧和下侧中的至少一侧延伸。将结合如所示的第二区域DR2设置在显示装置10的左边缘和右边缘的情况进行以下描述,但将理解的是,所示的情况可以根据上述变化进行修改。
盖窗100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上部处,并且可以覆盖显示面板300的上表面。因此,盖窗100可以起保护显示面板300的上表面的作用。盖窗100可以如图6中所示地经由第一粘合构件910附着到触摸感测器件200。第一粘合构件910可以包括光学透明粘合剂(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CR)。
盖窗100可以包括:透射(例如,透明)部分DA100,对应于显示面板300;以及遮光(例如,不透明)部分NDA100,对应于除显示面板300之外的区域。元件390(图3)可以表示透射部分DA100与遮光部分NDA100之间的分界线。盖窗100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DR1和第二区域DR2中。透射部分DA100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DR1的一部分和第二区域DR2的一部分中。遮光部分NDA100可以形成为装饰层,该装饰层具有当不显示图像时可以向用户显示的图案。例如,可以在遮光部分NDA100中图案化诸如“SAMSUNG”的公司图标或各种字符。遮光部分NDA100可以包括用于暴露前置相机、前置扬声器、红外传感器、虹膜识别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照度传感器等的孔HH,但本公开不局限于此。例如,前置相机、前置扬声器、红外传感器、虹膜识别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和照度传感器中的一些或全部可以并入显示面板300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孔HH中的一些或全部。可选地,透射部分DA100可以包括可以被成形为圆形、凹口或一些其它形状的切口的一个或更多个孔HH,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遮光部分NDA100可以非常窄或可以被完全省略。
盖窗100可以由玻璃、蓝宝石和/或塑料制成。盖窗100可以是刚性的或柔性的。如在此所使用的,柔性面板或可弯曲面板是可以被弯折和/或弯曲到显著的曲率而不破裂的面板。
触摸感测器件200可以设置在盖窗100与显示面板300之间。触摸感测器件200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DR1和第二区域DR2中。因此,不仅可以在第一区域DR1中检测到用户的触摸,而且可以在第二区域DR2中检测到用户的触摸。
触摸感测器件200可以如图6中所示地通过第一粘合构件910附着到盖窗100的下表面。为了防止由于外部光的反射而导致可视性降低,可以向触摸感测器件200添加偏振膜。在这种情况下,偏振膜可以通过第一粘合构件910附着到盖窗100的下表面。
触摸感测器件200被构造为用于感测用户的触摸的存在和位置。触摸感测器件200可以被实现为诸如自电容型或互电容型的电容类型。触摸感测器件200在被实现为自电容型时可以仅包括触摸驱动电极,而触摸感测器件200在被实现为互电容型时可以包括触摸驱动电极和触摸感测电极。在下文中,将主要描述触摸感测器件200被实现为互电容型的情况。
触摸感测器件200可以形成为面板形成或膜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触摸感测器件200可以如图6中所示地通过第二粘合构件920附着到显示面板300的薄膜封装层。第二粘合构件920可以包括光学透明粘合剂(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CR)。
可选地,触摸感测器件200可以与显示面板300一体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触摸感测器件200的触摸驱动电极和触摸感测电极可以形成在显示面板300的薄膜封装层上。
触摸电路板210可以附着到触摸感测器件200的一侧。例如,触摸电路板210的一侧可以利用各向异性导电膜来附着到设置在触摸感测器件200的一侧上的垫(pad,或可以称为“焊盘”)。可以在触摸电路板210的另一侧上设置触摸连接单元,并且触摸连接单元可以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的触摸连接器312a,如图3中所示。触摸电路板210可以是柔性印刷电路板。
触摸驱动器220可以将触摸驱动信号施加到触摸感测器件200的触摸驱动电极,可以从触摸感测器件200的触摸感测电极接收检测信号,并且可以通过分析检测信号来计算用户的触摸位置。触摸驱动器220可以形成为集成电路,并且可以安装在触摸电路板210上。
显示面板300可以设置在触摸感测器件200下面。显示面板300可以与盖窗100的透射部分DA100至少部分地叠置。显示面板300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DR1和第二区域DR2中。因此,不仅可以在第一区域DR1中看到显示面板300的图像,而且还可以在第二区域DR2中看到显示面板300的图像。
显示面板300可以是包括发光元件的发光显示面板。例如,显示面板300可以包括使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使用微LED的超小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和/或包括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量子点发光显示面板。在下文中,将主要描述显示面板300是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情况。
如图7中所示,显示面板300的显示区域表示发光元件层304显示图像的区域,显示面板300的非显示区域表示不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外围区域。显示面板300可以包括支撑基底301、柔性基底302、薄膜晶体管层303、发光元件层304和薄膜封装层305。
柔性基底302设置在支撑基底301上。支撑基底301和柔性基底302中的每个可以包括柔性聚合物材料。例如,支撑基底301和柔性基底302中的每个可以包括聚醚砜(PES)、聚丙烯酸酯(PA)、聚芳酯(PAR)、聚醚酰亚胺(PE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硫醚(PPS)、聚烯丙基化物、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三醋酸纤维素(CTA)、醋酸丙酸纤维素(CAP)和/或它们的组合。
薄膜晶体管层303形成在柔性基底302上。薄膜晶体管层303包括薄膜晶体管335、栅极绝缘膜336、层间绝缘膜337、保护膜338和平坦化膜339。
可以在柔性基底302上形成缓冲膜。缓冲膜可以形成在柔性基底302上,并且可以保护薄膜晶体管335和发光元件层304免受渗透穿过支撑基底301和柔性基底302的湿气的影响。缓冲膜可以包括多个堆叠的无机膜。缓冲膜可以由多个交替堆叠的无机膜形成。例如,缓冲膜可以由其中交替堆叠有氧化硅膜(SiOx)、氮化硅膜(SiNx)和SiON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无机膜的多层膜形成。可以省略缓冲膜。
薄膜晶体管335形在缓冲膜上。薄膜晶体管335包括有源层331、栅电极332、源电极333和漏电极334。虽然在图7中示出了薄膜晶体管335通过其中栅电极332位于有源层331上方的顶栅方法形成,但本公开不局限于此。例如,薄膜晶体管335通过其中栅电极332位于有源层331下面的底栅方法形成,或者通过其中栅电极332形成在有源层331上方和下面的双栅方法形成。
有源层331形成在缓冲膜上。有源层331可以由硅基半导体材料或氧化物基半导体材料形成。可以在缓冲膜与有源层331之间形成用于遮挡入射在有源层331上的外部光的遮光层。
栅极绝缘膜336可以形成在有源层331上。栅极绝缘膜336可以由无机膜(例如,氧化硅膜(SiOx)、氮化硅膜(SiNx)或它们的多层膜)形成。
栅电极332和栅极线可以形在栅极绝缘膜336上。栅电极332和栅极线可以具有由钼(Mo)、铝(Al)、铬(Cr)、金(Au)、钛(Ti)、镍(Ni)、钕(Nd)和/或铜(Cu)制成的多层或单层。
层间绝缘膜337可以形成在栅电极332和栅极线上。层间绝缘膜337可以包括无机膜,例如,氧化硅膜(SiOx)、氮化硅膜(SiNx)或它们的多层膜。
源电极333、漏电极334和数据线可以形成在层间绝缘膜337上。源电极333和漏电极334中的每个可以经由穿过栅极绝缘膜336和层间绝缘膜337的接触孔连接到有源层331。源电极333、漏电极334和数据线可以具有包括钼(Mo)、铝(Al)、铬(Cr)、金(Au)、钛(Ti)、镍(Ni)、钕(Nd)和/或铜(Cu)的多层或单层。
使薄膜晶体管335绝缘的保护膜338可以形成在源电极333、漏电极334和数据线上。保护膜338可以包括例如氧化硅膜(SiOx)、氮化硅膜(SiNx)或它们的多层膜的无机膜。
平坦化膜339可以形成在保护膜338上,以使由薄膜晶体管335引起的台阶平坦化。平坦化膜339可以由利用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制成的有机膜形成。
发光元件层304形成在薄膜晶体管层303上。发光元件层304包括发光元件和像素限定层344。
发光元件和像素限定层344形成在平坦化膜339上。发光元件可以是有机发光器件。在这种情况下,发光元件可以包括阳极电极341、发光层342和阴极电极343。
阳极电极341可以形成在平坦化膜339上。阳极电极341可以经由穿过保护膜338和平坦化膜339的接触孔连接到薄膜晶体管335的漏电极334。
像素限定层344可以在平坦化膜339上覆盖阳极电极341的边缘,并且可以使像素彼此分开。例如,像素限定层344用作用于限定像素的像素限定层。每个像素表示这样的区域:阳极电极341、发光层342和阴极电极343顺序地堆叠,使得来自阳极电极341的空穴和来自阴极电极343的电子彼此复合以发射光。
发光层342形成在阳极电极341和像素限定层344上。发光层342可以是有机发光层。发光层342可以发射红光、绿光或蓝光。红光的峰值波长范围可以是大约620nm至750nm,绿光的峰值波长范围可以是大约495nm至570nm。此外,蓝光的峰值波长范围可以是大约450nm至495nm。可选地,发光层342可以是发射白光的白色发光层。在这种情况下,发光层342可以通过堆叠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和蓝色发光层来形成,并且可以是遍及全部像素共同形成的公共层。在这种情况下,显示面板300还可以包括用于显示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单独的滤色器。
发光层342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此外,发光层342可以形成为两个或更多个堆叠件的串联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堆叠件之间形成电荷产生层。
阴极电极343形成在发光层342上。阴极电极343可以覆盖发光层342。阴极电极343可以是遍及全部像素共同形成的公共层。
当发光元件层304形成为顶发射型以沿向上方向发射光时,阳极电极341可以由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材料(例如,铝和钛的堆叠结构(Ti/Al/Ti)、铝和氧化铟锡(ITO)的堆叠结构(ITO/Al/ITO)、APC合金以及APC合金和ITO的堆叠结构(ITO/APC/ITO))形成。APC合金是银(Ag)、钯(Pd)和铜(Cu)的合金。阴极电极343可以由半透射导电材料(诸如镁(Mg)、银(Ag)或Mg与Ag的合金)或能够透射光的透明导电材料(TCO)(诸如ITO或氧化铟锌(IZO))形成。当阴极电极343由半透射导电材料形成时,可以通过微腔效应来提高光提取效率。
当发光元件层304形成为底发射型以沿向下方向发射光时,阳极电极341可以由透明导电材料(TCO)(诸如ITO或IZO)或半透射导电材料(诸如镁(Mg)、银(Ag)或Mg与Ag的合金)形成。阴极电极343可以由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材料(例如,铝和钛的堆叠结构(Ti/Al/Ti)、铝和ITO的堆叠结构(ITO/Al/ITO)、APC合金以及APC合金和ITO的堆叠结构(ITO/APC/ITO))形成。如在此所理解的,短语“高反射率”可以表示在由上述组合物的反射率确定的范围内的可见光的反射率。当阳极电极341由半透射导电材料形成时,可以通过微腔效应来提高光提取效率。
薄膜封装层305形成在发光元件层304上。薄膜封装层305防止氧或湿气渗透发光层342和阴极电极343。为此,薄膜封装层305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无机膜。无机膜可以由氮化硅、氮化铝、氮化锆、氮化钛、氮化铪、氮化钽、氧化硅、氧化铝和/或氧化钛形成。此外,薄膜封装层305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有机膜。有机膜可以具有足够的厚度以防止颗粒渗透薄膜封装层305并被注入到发光层342和阴极电极343中。有机膜可以包括环氧树脂、丙烯酸酯和/或聚氨酯丙烯酸酯。窗层306可以形成在薄膜封装层305上面。
显示电路板310可以附着到显示面板300的一侧。例如,显示电路板310的一侧可以利用各向异性导电膜来附着在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一侧上的垫上。显示电路板310可以朝向显示面板300的下表面弯曲。触摸电路板210也可以朝向显示面板300的下表面弯曲。因此,设置在触摸电路板210的一端处的触摸连接部可以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的触摸连接器312a。稍后将参照图3和图4给出显示电路板310的详细描述。
显示驱动器320通过显示电路板310输出用于驱动显示面板300的信号和电压。显示驱动器320可以包括安装在显示电路板310上的集成电路,但本公开不局限于此。例如,显示驱动器320可以直接安装在显示面板300的基底上。在这种情况下,显示驱动器320可以附着到显示面板300的基底的上表面或下表面。
如图6中所示,下面板构件400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下面板构件400可以通过第三粘合构件930附着到显示面板300的下表面。第三粘合构件930可以包括光学透明粘合剂(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CR)。
下面板构件400可以包括用于吸收从外部入射的光的光吸收构件、用于吸收外部冲击的缓冲构件、用于有效地消散来自显示面板300的热量的散热构件和/或用于阻挡从外部入射的光的挡光层。
光吸收构件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光吸收构件通过阻挡光的透射来防止布置在光吸收构件下方的各组件(例如,第一力传感器510、第二力传感器520、显示电路板310等)从显示面板300的顶部被看到。光吸收构件可以包括诸如黑色颜料或染料的光吸收材料。
缓冲构件可以设置在光吸收构件下方。缓冲构件吸收外部冲击以防止显示面板300被损坏。缓冲构件可以包括单层或多个层。例如,缓冲构件可以由诸如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丙烯或聚乙烯的聚合物树脂形成,或者可以包括橡胶、氨基甲酸乙酯类材料和/或通过使丙烯酸类材料或具有与任何上述材料类似的弹性性质的另一种材料泡沫成型而获得的海绵。缓冲构件可以是缓冲层。
散热构件可以设置在缓冲构件下方。散热构件可以包括:第一散热层,包括石墨和碳纳米管;以及第二散热层,由可以屏蔽电磁波并具有高导热率的金属薄膜(诸如铜、镍、铁氧体和银)形成。
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设置在第二区域DR2中。例如,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在显示面板300的右边缘处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在显示面板300的左边缘处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如图1和图2中所示,显示面板300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彼此相对。
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附着到下面板构件400的下表面。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通过力感测电路板550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虽然在图3中示出了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连接到一个力感测电路板550,但本公开不局限于此。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通过不同的力感测电路板550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
如图3中所示,用于通过驱动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来感测力的力感测单元330可以安装在显示电路板310上。在这种情况下,力感测单元330可以形成为集成电路。力感测单元330可以与显示驱动器320集成以形成一个集成电路。
可选地,力感测电路板550可以连接到触摸电路板210而不是显示电路板310。在这种情况下,力感测单元330可以安装在触摸电路板210上。力感测单元330可以与触摸驱动器220集成以形成一个集成电路。
下框架600可以设置在下面板构件400下方。下框架600可以包括合成树脂、金属或者合成树脂和金属两者。
防水构件610可以沿下框架600的边缘设置。防水构件610可以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外侧上和第二力传感器520的外侧上。防水构件610可以粘附到下面板构件400的下表面和下框架600的上表面。
如图1和图2中所示,由于防水构件610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外侧上和第二力传感器520的外侧上,所以能够防止湿气和灰尘在显示面板300与下框架600之间渗透。例如,能够提供一种防水和防尘的显示装置10。
下框架600可以包括用于插入相机器件720的第一相机孔CMH1、用于消散从电池产生的热量的电池孔BH和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的第二连接电缆314穿过其的电缆孔CAH。例如,电缆孔CAH可以靠近下框架600的右边缘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电缆孔CAH可以在显示面板300的右边缘处被设置在下面板构件400下方的第一力传感器510覆盖。因此,如图2中所示,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包括第一凹部NTH1(在下文中,也可以称为“第一凹陷NTH1”),第一凹部NTH1在一侧上凹入地形成为凹口形状以暴露电缆孔CAH。
此外,下框架600设置在下面板构件400、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下方。当将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时,下框架600可以支撑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因此,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感测所施加的力。
主电路板700可以设置在下框架600下方。主电路板700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印刷电路板。
主电路板700可以包括主处理器710、相机器件720和主连接器730。主处理器710和主连接器730可以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面对下盖900的下表面上。此外,相机器件720可以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两者上。
主处理器710可以被构造为控制显示装置10的全部功能。例如,主处理器710可以将图像数据输出到显示电路板310的显示驱动器320,使得显示面板300显示图像。此外,主处理器710可以从触摸驱动器220接收触摸数据并由此确定用户的触摸的位置,然后可以执行由在相关触摸位置处显示的图标所指示的应用。此外,主处理器710可以从触摸驱动器220或力感测单元330接收力感测数据,然后可以根据力感测数据执行由在用户的力位置处显示的图标所指示的应用。此外,主处理器710可以根据力感测数据控制振动产生器901振动,从而实现触觉反馈,该触觉反馈可以包括用户可以感觉到的定向振动。主处理器710可以是应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单元或包括集成电路的系统芯片。
相机器件720对在相机模式下由图像传感器获得的诸如静止图像或移动图像的图像帧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图像帧输出到主处理器710。
已经穿过下框架600的电缆孔CAH的第二连接电缆314可以通过下框架600与主电路板700之间的间隙连接到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下表面上的主连接器730。因此,主电路板700可以电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和触摸电路板210。
此外,主电路板700还可以包括能够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基站、外部终端和/或服务器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的移动通信模块。根据文本/多媒体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可以包括语音信号、视频呼叫信号或各种类型的数据。此外,主电路板700还可以包括能够输出声音的诸如扬声器的音频输出器件。
下盖900可以设置在下框架600和主电路板700下方。下盖900可以紧固并固定到下框架600。下盖900可以形成显示装置10的下表面的外观。下盖900可以包括塑料和/或金属。
第二相机孔CMH2可以形成在下盖900中,使得相机器件720插入到第二相机孔CMH2中以向外突出。相机器件720的位置以及与相机器件720对应的第一相机孔CMH1和第二相机孔CMH2的位置不局限于图1、图2、图4和图5中示出的布置。
此外,振动产生器901可以设置在下盖900的上表面上,并且振动产生器901可以连接到主电路板700的下表面。因此,振动产生器901可以响应于主处理器710的振动信号而产生振动。振动产生器901可以是偏心旋转质量(ERM)致动器、线性共振致动器(LRA)和/或压电致动器。
图3是示出附着到图2的盖窗的显示面板的示例的仰视图。图4是示出图2的下框架的示例的平面图。图5是示出图2的主电路板的示例的平面图。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3至图5来详细地描述显示电路板310与力感测电路板550之间的连接以及第二连接电缆314与主电路板700的主连接器730之间的连接。图3是仰视图,而图4和图5是平面图。因此,应注意的是,与图4和图5中示出的相比,图4和图5中的显示装置10的左侧和右侧在图3中是倒置的。为了便于说明,显示电路板310在图4中由虚线示出,第二连接电缆314在图5中由断线示出。
参照图3至图5,显示电路板310可以包括第一电路板311、第二电路板312和第一连接电缆313。
第一电路板311附着到显示面板300的基底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一侧,并且可以朝向显示面板300的基底的下表面弯曲。第一电路板311可以如图4中所示地通过固定构件固定到形成在下框架600中的固定孔FH。
第一电路板311可以包括显示驱动器320、力感测单元330、第一连接器311a和第二连接器311b。显示驱动器320、力感测单元330、第一连接器311a和第二连接器311b可以设置在第一电路板311的一个表面上。
第一连接器311a可以连接到与第二电路板312连接的第一连接电缆313的一端。因此,安装在第一电路板311上的显示驱动器320和力感测单元33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电缆313电连接到第二电路板312。
第二连接器311b可以连接到与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连接的力感测电路板550的一端。因此,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电连接到力感测单元330。
第二电路板312可以包括触摸连接器312a、第一连接连接器312b和第二连接连接器312c。第一连接连接器312b和第二连接连接器312c可以设置在第二电路板312的一个表面上,触摸连接器312a可以设置在第二电路板312的另一表面上。
触摸连接器312a可以连接到设置在触摸电路板210的一端处的触摸连接部。因此,触摸驱动器220可以电连接到第二电路板312。
第一连接连接器312b可以连接到与第一电路板311连接的第一连接电缆313的另一端。因此,安装在第一电路板311上的显示驱动器320和力感测单元33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电缆313电连接到第二电路板312。
第二连接连接器312c可以连接到与主电路板700的主连接器730连接的第二连接电缆314的一端。因此,第二电路板312可以通过第二连接电缆314电连接到主电路板700的主连接器730。
连接器连接部315可以形成在第二连接电缆314的另一端处。如图3和图4中所示,第二连接电缆314的连接器连接部315可以穿过下框架600的电缆孔CAH延伸到下框架600的下部。由于在与下框架600的电缆孔CAH对应的区域中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内侧上形成有呈凹口形状的第一凹陷NTH1,所以下框架600的电缆孔CAH可以被暴露而不被第一力传感器510覆盖。
此外,由于如图5中所示地在下框架600与主电路板700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已经穿过电缆孔CAH的第二连接电缆314的连接器连接部315可以穿过下框架600与主电路板700之间的间隙延伸到主电路板700的下部。最后,第二连接电缆314的连接器连接部315可以连接到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下表面上的主连接器730。
如图3至图5中所示,具有凹口形状的第一凹陷NTH1形成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一侧上,从而不覆盖下框架600的电缆孔CAH。因此,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的第二连接电缆314可以穿过电缆孔CAH延伸到下框架600的下部,以连接到主电路板700的主连接器730。因此,可以使显示电路板310和主电路板700稳定地连接。
图6是沿图3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参照图6,盖窗100、触摸感测器件200、显示面板300、下面板构件400和下框架600可以在第一区域DR1中形成为平坦的形状,并且可以在第二区域DR2中形成为弯曲的形状。
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对应于显示装置10的弯曲部分设置在第二区域DR2中。第一凸块530可以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上部处。每个第一凸块530可以通过第四粘合构件940附着到下面板构件400的下表面,并通过第六粘合构件960附着到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上表面。此外,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通过第五粘合构件950附着到下框架600的上表面。第四粘合构件940、第五粘合构件950和第六粘合构件960中的每个可以是力敏粘合剂(forcesensitive adhesive,PSA)。可以省略第四粘合构件940和第五粘合构件950中的任何一个或更多个。
防水构件610可以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外侧上。例如,防水构件610可以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一侧上,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一个侧表面相比于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另一侧表面可以设置为更靠近显示面板300的一个侧边缘。例如,当第一力传感器510如图6中所示地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右边缘处时,防水构件610可以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右侧表面上。
防水构件610可以附着到下面板构件400的下表面和下框架600的上表面。为此,防水构件610可以包括基体膜和设置在基体膜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粘合膜以及设置在基体膜的另一表面上的第二粘合膜。基体膜可以包括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单独的缓冲层或者聚乙烯泡沫(PE泡沫)。第一粘合膜和第二粘合膜中的每个可以是力敏粘合剂(PSA)。第一粘合膜可以粘附到下面板构件400的下表面,第二粘合膜可以粘附到下框架600的上表面。
由于防水构件610被按压并附着到下面板构件400的下表面和下框架600的上表面,所以当防水构件610的高度小于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高度和第一凸块530的高度之和时,第一力传感器510会由于附着防水部件610的力而被损坏。因此,防水构件610的高度优选地高于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高度和第一凸块530的高度之和。然而,当防水构件610的高度远高于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高度和第一凸块530的高度之和时,第一力传感器510可能感测不到力。因此,考虑到在附着防水构件610之后第一力传感器510被附着防水构件610的力损坏以及第一力传感器510是否感测到力的事实,优选通过初步实验预先确定防水构件610的高度。
此外,为了使第一凸块530根据用户的力来按压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力敏单元CE1至CE8,优选地,第一凸块530的高度高于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高度。
此外,防水构件610的宽度优选地为至少1mm,以防止湿气和灰尘渗透穿过防水构件610。
如图6中所示,由于防水构件610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外侧上并附着到下面板构件400的下表面和下框架600的上表面,所以防水构件610能够防止湿气和灰尘在显示面板300与下框架600之间渗透。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防水且防尘的显示装置10。
同时,由于第二力传感器520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左边缘处,所以防水构件610设置在第二力传感器520的左侧表面上。因此,由于仅与防水构件610和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布置位置存在不同,所以将省略防水构件6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的布置位置的详细描述。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力传感器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力传感器的平面图。
参照图8和图9,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包括第一基底SUB1、第二基底SUB2、驱动线TL、感测线RL1至RL8、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八力敏单元CE8、驱动垫TPD、感测垫RPD1至RPD8(见图10)和粘合层AL。
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可以布置为彼此面对。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中的每个可以包括聚乙烯、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砜、聚丙烯酸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聚降冰片烯和/或聚酯。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或聚酰亚胺膜形成。
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中的每个可以具有这样的矩形平面形状:具有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一对短边和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对长边。然而,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中的每个的平面形状不局限于此,而是可以根据应用位置而变化。
凹口形状的凹陷NTH1和NTH2可以形成在第一基底SUB1的一侧和第二基底SUB2的一侧上,从而不覆盖下框架600的电缆孔CAH。第一基底SUB1的凹陷NTH1和第二基底SUB2的凹陷NTH2可以彼此至少部分地叠置。
附着有力感测电路板550的垫部PAD可以形成在第一基底SUB1上。垫部PAD可以暴露于外部,而不被第二基底SUB2覆盖。垫部PAD可以从第一基底SUB1的一个侧表面突出。虽然图8和图9中示出了垫部PAD从第一基底SUB1的与长边对应的一个侧表面突出,但本公开不局限于此,垫部PAD可以可选地从第一基底SUB1的与短边对应的一个侧表面突出。
垫部PAD可以包括连接到驱动线TL的驱动垫TPD和连接到感测线RL1至RL8的感测垫RPD1至RPD8。力感测电路板550可以附着到驱动垫TPD和感测垫RPD1至RPD8上。
力敏单元CE1至CE8设置在第一基底SUB1与第二基底SUB2之间。图8和图9示出了第一力传感器510包括八个力敏单元CE1至CE8,但力敏单元的数量不局限于此。
力敏单元CE1至CE8中的每个可以独立地检测对应位置处的力。虽然图8和图9示出了力敏单元CE1至CE8布置成一列,但本公开不局限于此。力敏单元CE1至CE8可以可选地布置成多列。力敏单元CE1至CE8可以如图8和图9中所示地以预定间隔设置,或者可以连续地(例如,以邻接的方式)设置。
力敏单元CE1至CE8可以根据其预期用途而具有不同的面积。例如,如图26中所示,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七力敏单元CE7可以被用作物理按钮,诸如设置在显示装置10的一个侧边缘处的音量控制按钮VB+和VB-或电源按钮PB。可选地,如图27中所示,第八力敏单元CE8可以被用作用于感测用户的挤压力的按钮SB。在这种情况下,第八力敏单元CE8可以形成为具有比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七力敏单元CE7的面积大的面积。第八力敏单元CE8可以形成为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比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七力敏单元CE7长。
此外,在图8和图9中示出了被用作物理按钮的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七力敏单元CE7被形成为具有相同的面积,但本公开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七力敏单元CE7的面积可以彼此不同。可选地,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七力敏单元CE7中的一些可以具有相同的面积,而剩余的力敏单元可以具有相同的面积,但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七力敏单元CE7中的所述一些的面积可以不同于所述剩余的力敏单元的面积。
力敏单元CE1至CE8中的每个可以包括: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设置在第一基底SUB1的面对第二基底SUB2的一个表面上;以及力敏层PSL,设置在第二基底SUB2的面对第一基底SUB1的一个表面上。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可以交替地布置。驱动电极TE中的任何一个可以连接到驱动线TL,感测电极RE中的任何一个可以连接到感测线RL1至RL8中的对应的一条。力敏层PSL可以与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至少部分地叠置。
驱动线TL、感测线RL1至RL8、驱动垫TPD和感测垫RPD1至RPD8设置在第一基底SUB1的一个表面上。驱动线TL可以共同连接到力敏单元CE1至CE8,而感测线RL1至RL8可以一一对应地连接到力敏单元CE1至CE8。驱动垫TPD可以连接到驱动线TL,感测垫RPD1至RPD8可以一一对应地连接到感测线RL1至RL8。虽然图8和图9示出了第一力传感器510包括八条感测线RL1至RL8,但感测线的数量不局限于此。
如图14和图15中所示,粘合层AL设置在第一基底SUB1与第二基底SUB2之间,以使第一基底SUB1粘附到第二基底SUB2。粘合层AL可以是力敏粘合剂或双面胶。
粘合层AL可以沿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的边缘设置。例如,粘合层AL可以被设置为除了不围绕垫部PAD之外完全围绕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的边缘。此外,粘合层AL可以用作间隔件,以使第一基底SUB1与第二基底SUB2之间保持恒定间隔。
粘合层AL可以设置为与驱动线TL和感测线RL1至RL8叠置。例如,粘合层AL可以如图14中所示地设置在感测线RL1至RL8上,或者可以如图15中所示地设置在驱动线TL上。在这种情况下,粘合层AL可以用作使驱动线TL与感测线RL1至RL8绝缘的绝缘层,从而防止驱动线TL和感测线RL1至RL8暴露于外部并被氧化。
凹口形状的凹陷NTH1可以形成在粘合层AL的一侧上,以不覆盖参照图3至图5描述的下框架600的电缆孔CAH。粘合层AL的凹陷NTH1可以与第一基底SUB1的凹陷NTH1和第二基底SUB2的凹陷NTH2至少部分地叠置。
在使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结合的工艺中,粘合层AL可以附着到第一基底SUB1的一个表面或第二基底SUB2的一个表面,然后附着到另一基底的一个表面。例如,粘合层AL可以设置在第一基底SUB1的一个表面和第二基底SUB2的一个表面中的各表面上,并且在使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结合的工艺中,第一基底SUB1的粘合层AL和第二基底SUB2的粘合层AL可以彼此附着。
第一凸块530可以设置在第二基底SUB2的另一表面上。第二基底SUB2的另一表面可以是第二基底SUB2的所述一个表面的背对表面。第一凸块530可以与力敏单元CE1至CE8至少部分地叠置。第一凸块530用于根据用户的力来按压力敏单元CE1至CE8。
为了增大通过第一凸块530施加到力敏单元CE1至CE8的力,每个第一凸块530可以形成为具有比力敏单元CE1至CE8中的每个的面积小的面积。每个第一凸块530可以形成为具有比力敏单元CE1至CE8中的每个的力敏层PSL的面积小的面积。
第一凸块530的面积可以与力敏单元CE1至CE8的面积成比例。例如,当第八力敏单元CE8的面积大于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七力敏单元CE7中的每个的面积时(如图8中所示),与第八力敏单元CE8叠置的第一凸块530的面积可以大于与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七力敏单元CE7叠置的第一凸块530中的每个的面积。
同时,由于第二力传感器520与图8和图9中示出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力传感器520不包括凹陷NTH1和NTH2,所以将省略第二力传感器520的详细描述。
图10是示出图9的区域A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图11是示出图10的区域A-1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图12是沿图11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
为了简化描述,图10仅示出了第四力敏单元CE4、第五力敏单元CE5、驱动线TL、连接到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八力敏单元CE8的第一感测线RL1至第八感测线RL8、驱动垫TPD、感测垫RPD1至RPD8和粘合层AL。此外,图10示出了附着到驱动垫TPD和感测垫RPD上的力感测电路板550。
参照图10至图12,力敏单元CE1至CE8中的每个可以连接到至少一条驱动线和至少一条感测线。例如,虽然力敏单元CE1至CE8共同连接到一条驱动线TL,但它们可以一一对应地连接到感测线RL1至RL8。如图10中所示,第四力敏单元CE4可以连接到驱动线TL和第四感测线RL4,第五力敏单元CE5可以连接到驱动线TL和第五感测线RL5。此外,驱动线TL可以连接到驱动垫TPD,感测线RL1至RL8可以一一对应地连接到感测垫RPD1至RPD8。
驱动垫TPD和感测垫RPD1至RPD8可以设置在垫部PAD上。驱动垫TPD可以连接到力感测电路板550的驱动引线TLR,感测垫RPD1至RPD8可以一一对应地连接到力感测电路板550的感测引线RLR1至RLR8。由于力感测电路板550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所以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电连接到安装在显示电路板310上的力感测单元330。因此,力感测单元330可以通过力感测电路板550的驱动引线TLR和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驱动垫TPD将驱动电压施加到驱动线TL。此外,通过经由与第一力传感器510的感测垫RPD1至RPD8连接的感测引线RLR1至RLR8来检查来自感测线RL1至RL8的电流值或电压值,能够检测施加到力敏单元CE1至CE8的力。
如图11中所示,力敏单元CE1至CE8中的每个包括驱动连接电极TCE、感测连接电极RCE、驱动电极TE、感测电极RE和力敏层PSL(如图12中所示)。
驱动连接电极TCE、感测连接电极RCE、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设置在第一基底SUB1的面对第二基底SUB2的一个表面上。
驱动连接电极TCE连接到驱动线TL和驱动电极TE。例如,驱动连接电极TCE在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端处连接到驱动线TL。驱动电极TE可以在驱动连接电极TCE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进行分支。
感测连接电极RCE连接到感测线RL1至RL8中的一条感测线以及感测电极RE。例如,感测连接电极RCE在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端处连接到感测线RL1至RL8中的一条感测线。感测电极RE可以在感测连接电极RCE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进行分支。
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彼此相邻设置,但彼此不连接。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可以彼此平行地布置。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可以在驱动连接电极TCE和感测连接电极RCE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交替地布置。例如,驱动电极TE、感测电极RE、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可以在驱动连接电极TCE和感测连接电极RCE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顺序地且重复地布置。
驱动线TL、感测线RL1至RL8、驱动连接电极TCE、感测连接电极RCE、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可以形成在同一层上。驱动线TL、感测线RL1至RL8、驱动连接电极TCE、感测连接电极RCE、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例如,驱动线TL、感测线RL1至RL8、驱动连接电极TCE、感测连接电极RCE、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可以均包括诸如银(Ag)、铜(Cu)等的导电材料。驱动线TL、感测线RL1至RL8、驱动连接电极TCE、感测连接电极RCE、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可以通过丝网印刷方法形成在第一基底SUB1上。
力敏层PSL设置在第二基底SUB2的面对第一基底SUB1的一个表面上。力敏层PSL可以被布置为与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至少部分地叠置。
力敏层PSL可以包括具有力敏材料的聚合物树脂。力敏材料可以是诸如镍、铝、钛、锡、铜等的金属微颗粒(或金属纳米颗粒)。例如,力敏层PSL可以是量子隧穿复合物(quantum tunneling composite,QTC)。
当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力没有施加到第二基底SUB2时,在力敏层PSL与驱动电极TE之间以及在力敏层PSL与感测电极RE之间存在间隙。例如,当没有力施加到第二基底SUB2时,力敏层PSL与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间隔开。
当力沿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施加到第二基底SUB2时,力敏层PSL可以与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一个驱动电极TE和至少一个感测电极RE可以通过力敏层PSL物理连接,并且力敏层PSL可以用作电阻。
因此,如图10至图12中所示,由于力敏层PSL与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接触的区域根据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力敏单元CE1至CE8的力而变化,所以可以改变电连接到感测电极RE的感测线RL1至RL8的电阻值。例如,如图13中所示,随着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力敏单元CE1至CE8的力越高,感测线RL1至RL8的电阻值可以越低。力感测单元330检测来自感测线RL1至RL8的电流值或电压值根据电阻值的变化的变化,从而检测由用户的手按压的力。因此,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被用作用于感测用户的输入的输入器件。
如图11中所示,每个驱动电极TE可以包括驱动突起TP。每个驱动突起TP可以沿驱动电极TE的与驱动电极TE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从驱动电极TE突出。每个驱动突起TP可以从驱动电极TE的面对感测电极RE的侧表面突出。例如,由于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在驱动连接电极TCE和感测连接电极RCE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交替地布置,所以驱动电极TE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感测电极RE的相邻的两个侧表面之间。因此,驱动突起TP可以从驱动电极TE的与两个感测电极RE相邻的两个侧表面突出。
如图11中所示,每个感测电极RE可以包括感测突起RP。每个感测突起RP可以沿感测电极RE的与感测电极RE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从感测电极RE突出。每个感测突起RP可以从感测电极RE的面对驱动电极TE的侧表面突出。例如,由于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在驱动连接电极TCE和感测连接电极RCE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交替地布置,所以感测电极RE设置在两个相邻的驱动电极TE的相邻的两个侧表面之间。因此,感测突起RP可以从感测电极RE的与两个驱动电极TE相邻的两个侧表面突出。
虽然图11示出了驱动突起TP和感测突起RP在平面图中是矩形的,但驱动突起TP和感测突起RP的平面形状不局限于此。例如,驱动突起TP和感测突起RP可以在平面图中形成为多边形形状或圆形形状。虽然图11示出了驱动突起TP和感测突起RP具有相同的形状,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不局限于此。例如,驱动突起TP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感测突起RP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可选地,驱动突起TP彼此相同,并且感测突起RP彼此相同,但每个驱动突起TP的平面形状可以不同于每个感测突起RP的平面形状。
驱动突起TP可以在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设置在感测突起RP之间。此外,驱动突起TP和感测突起RP可以在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交替地布置。例如,它们可以在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按驱动突起TP、感测突起RP、驱动突起TP和感测突起RP的顺序重复地布置。
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彼此面对的长度可以由于每个驱动电极TE的驱动突起TP和每个感测电极RE的感测突起RP而增大。因此,可以增大驱动电极TE与感测电极RE之间的边缘电容和横向电容。例如,可以增大驱动电极TE与感测电极RE之间的电容。
驱动突起TP的形状和感测突起RP的形状不局限于图11。例如,驱动电极TE的一侧可以与感测电极RE的面对驱动电极TE的所述一侧的一侧具有镜像对称性。
此外,参照图28,驱动电极TE的驱动突起TP可以在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与感测电极RE的感测突起RP叠置,以使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彼此面对的长度增大。
在制造第一力传感器510之后,可以执行断开检测,以检查感测电极RE、驱动线TL、感测线RL1至RL8、驱动连接电极TCE、感测连接电极RCE、驱动电极TE和/或感测电极RE是否断开。可以通过向驱动线TL施加预定电压(例如5V至10V)以对驱动电极TE与感测电极RE之间的电容进行充电,然后通过感测线RL1至RL8检测电容中充入的电压来执行断开检测。当驱动线TL、感测线RL1至RL8、驱动连接电极TCE、感测连接电极RCE、驱动电极TE和/或感测电极RE中的任何一个断开时,通过感测线RL1至RL8感测的电压中的至少一个会小于阈值。然而,如果驱动电极TE与感测电极RE之间的静电电容中充入的电压与阈值之间具有小的差异,则检测结果可能不准确。
如图11中所示,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彼此面对的长度可以由于每个驱动电极TE的驱动突起TP和每个感测电极RE的感测突起RP而增大。因此,可以增大驱动电极TE与感测电极RE之间的电容。由于阈值电压与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之间的电容中充入的电压之间的差可以变大,所以可以执行准确的检测。
粘合层AL可以如图10中所示地设置在驱动线TL和感测线RL1至RL8上。例如,粘合层AL可以覆盖驱动线TL和感测线RL1至RL8,从而用作使驱动线TL和感测线RL1至RL8绝缘的绝缘层。因此,能够防止驱动线TL和感测线RL1至RL8暴露于外部并被氧化。即使第二基底SUB2的力敏层PSL由于工艺误差而与第一基底SUB1的驱动线TL和感测线RL1至RL8叠置,也能够防止第一基底SUB1的驱动线TL和感测线RL1至RL8在施加力时与第二基底SUB2的力敏层PSL接触。
如图10中所示,粘合层AL可以不设置在布置在垫部PAD上的驱动线TL和感测线RL1至RL8上。例如,在粘合层AL与力感测电路板550之间可以存在第一间隙G1,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17中所示,粘合层AL可以设置在设置在垫部PAD上的驱动线TL以及感测线RL1至RL8上。因此,在粘合层AL与力感测电路板550之间可以不存在间隙。在这种情况下,粘合层AL可以与力感测电路板550接触。此外,如图18中所示,粘合层AL可以设置在设置在垫部PAD上的驱动线TL以及感测线RL1至RL8上。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粘合层AL与力感测电路板550之间可以存在第二间隙G2。由于第二间隙G2小于第一间隙G1,所以可以使驱动线TL和感测线RL1至RL8的暴露于外部的区域最小化。
此外,粘合层AL如图10中所示地不与力敏单元CE1至CE8以及垫部PAD的驱动垫TPD和感测垫RPD1至RPD8叠置。当粘合层AL与力敏单元CE1至CE8叠置时,第一基底SUB1的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不能与第二基底SUB2的力敏层PSL接触,即使施加力也难以感测到力。此外,当粘合层AL与驱动垫TPD和感测垫RPD1至RPD8叠置时,垫部PAD的驱动垫TPD和感测垫RPD1至RPD8不能连接到力感测电路板550。因此,力敏单元CE1至CE8不能从力感测电路板550接收驱动电压,并且力感测电路板550不能检测来自力敏单元CE1至CE8的电流值或电压值。
同时,由于第二力传感器520与参照图10至图12描述的第一力传感器510基本相同,所以将省略第二力传感器520的详细描述。
图16是示出图10的区域A-1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16的布置与图11的布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驱动突起TP包括由此突出的第一驱动突起TP1至第三驱动突起TP3,并且每个感测突起RP具有第一感测突起RP1至第三感测突起RP3。因此,在图16中,将省略与图11中示出的元件相似的元件的描述。
参照图16,每个驱动电极TE还可以包括从每个驱动突起TP突出的第一驱动突起TP1、第二驱动突起TP2和第三驱动突起TP3。第一驱动突起TP1可以从每个驱动突起TP的第一侧表面S1突出,第二驱动突起TP2可以从每个驱动突起TP的第二侧表面S2突出,第三驱动突起TP3可以从每个驱动突起TP的第三侧表面S3突出。每个驱动突起TP的第二侧表面S2和第三侧表面S3可以被布置为彼此背对。例如,第一驱动突起TP1可以在驱动电极TE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从每个驱动突起TP突出。第二驱动突起TP2和第三驱动突起TP3可以在驱动电极TE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从每个驱动突起TP突出。
第一驱动突起TP1、第二驱动突起TP2和第三驱动突起TP3中的每个的尺寸可以小于驱动突起TP的尺寸。在图16中,示出了第一驱动突起TP1、第二驱动突起TP2和第三驱动突起TP3在平面图中是矩形的。然而,第一驱动突起TP1、第二驱动突起TP2和第三驱动突起TP3的平面形状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一驱动突起TP1、第二驱动突起TP2和第三驱动突起TP3可以在平面图中均形成为多边形形状或圆形形状。此外,图16中示出了第一驱动突起TP1、第二驱动突起TP2和第三驱动突起TP3具有相同的形状,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一驱动突起TP1、第二驱动突起TP2和第三驱动突起TP3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可选地,第一驱动突起TP1、第二驱动突起TP2和第三驱动突起TP3中的两个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而另一个可以具有另外的形状。
每个感测电极RE还可以包括从每个感测突起RP突出的第一感测突起RP1、第二感测突起RP2和第三感测突起RP3。第一感测突起RP1可以从每个感测突起RP的第一侧表面S1突出,第二感测突起RP2可以从每个感测突起RP的第二侧表面S2突出,第三感测突起RP3可以从每个感测突起RP的第三侧表面S3突出。每个感测突起RP的第二侧表面S2和第三侧表面S3可以被布置为彼此背对。例如,第一感测突起RP1可以在感测电极RE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从每个感测电极RE突出。第二感测突起RP2和第三感测突起RP3可以在感测电极RE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从每个感测突起RP突出。
第一感测突起RP1、第二感测突起RP2和第三感测突起RP3中的每个的尺寸可以小于感测突起RP的尺寸。在图16中,示出了第一感测突起RP1、第二感测突起RP2和第三感测突起RP3在平面图中是矩形的。然而,第一感测突起RP1、第二感测突起RP2和第三感测突起RP3的平面形状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一感测突起RP1、第二感测突起RP2和第三感测突起RP3可以在平面图中均形成为多边形形状或圆形形状。此外,图16中示出了第一感测突起RP1、第二感测突起RP2和第三感测突起RP3具有相同的形状,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一感测突起RP1、第二感测突起RP2和第三感测突起RP3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可选地,第一感测突起RP1、第二感测突起RP2和第三感测突起RP3中的两个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而另一个可以具有另外的形状。
每个驱动电极TE的驱动突起TP中的每个包括第一驱动突起TP1、第二驱动突起TP2和第三驱动突起TP3,并且每个感测电极RE的感测突起RP中的每个包括第一感测突起RP1、第二感测突起RP2和第三感测突起RP3,使得可以增大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彼此面对的长度。因此,可以增大驱动电极TE与感测电极RE之间的边缘电容和横向电容。例如,可以增大驱动电极TE与感测电极RE之间的电容。
如图16中所示,每个驱动电极TE的驱动突起TP中的每个包括第一驱动突起TP1、第二驱动突起TP2和第三驱动突起TP3,并且每个感测电极RE的感测突起RP中的每个包括第一感测突起RP1、第二感测突起RP2和第三感测突起RP3。因此,可以增大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彼此面对的长度。因此,可以增大驱动电极TE与感测电极RE之间的电容。因此,由于阈值电压与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之间的电容中充入的电压之间的差异可以变大,所以可以执行准确的检测。
此外,如图29中所示,每个驱动电极TE的驱动突起TP中的每个包括第一驱动突起TP1和第二驱动突起TP2。第一驱动突起TP1可以在驱动电极TE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从驱动电极TE突出。第一驱动突起TP1可以在驱动电极TE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第二驱动突起TP2可以在驱动电极TE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从第一驱动突起TP1突出。第一驱动突起TP1可以在驱动电极TE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第二驱动突起TP2可以在驱动电极TE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
每个感测电极RE的感测突起RP中的每个包括第一感测突起RP1和第二感测突起RP2。第一感测突起RP1可以在感测电极RE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从感测电极RE突出。第一感测突起RP1可以在感测电极RE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第二感测突起RP2可以在感测电极RE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从第一感测突起RP1突出。第一感测突起RP1可以在感测电极RE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第二感测突起RP2可以在感测电极RE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
驱动电极TE的第一驱动突起TP1可以在驱动电极TE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与感测电极RE的第一感测突起RP1叠置,从而使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彼此面对的长度增大。此外,驱动电极TE的第二驱动突起TP2可以在驱动电极TE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与感测电极RE的第二感测突起RP2叠置,从而使驱动电极TE和感测电极RE彼此面对的长度增大。
同时,驱动突起TP的形状和感测突起RP的形状不局限于图16和图29。例如,驱动电极TE的一侧可以与感测电极RE的面对驱动电极TE的该侧的一侧具有镜像对称性。
图19是示出图9的区域B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图20是示出图9的区域C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参照图19,在第一感测线RL1至第三感测线RL3之中,第一感测线RL1可以设置在最外部位置处,第三感测线RL3可以设置在最内部位置处。由于第三感测线RL3连接到最靠近垫部PAD设置的第三力敏单元CE3,所以布线长度是最短的。相反,由于第一感测线RL1连接到距垫部PAD布置得最远的第一力敏单元CE1,所以布线长度是最长的。例如,第一感测线RL1的布线长度、第二感测线RL2的布线长度和第三感测线RL3的布线长度可以彼此不同。因此,第一感测线RL1的布线电阻、第二感测线RL2的布线电阻和第三感测线RL3的布线电阻可以彼此不同。
因此,为了使第一感测线RL1的布线电阻、第二感测线RL2的布线电阻和第三感测线RL3的布线电阻之间的差异最小化,可以将感测线的布线宽度设计为随着感测线数量的减少而增大。例如,第一感测线RL1、第二感测线RL2和第三感测线RL3设置在第三力敏单元CE3的一侧的外侧上。然而,由于第三感测线RL3连接到第三力敏单元CE3,所以在第二力敏单元CE2的一侧的外侧上,仅设置第一感测线RL1和第二感测线RL2。因此,设置在第三力敏单元CE3的一侧的外侧上第一感测线RL1、第二感测线RL2和第三感测线RL3具有第一宽度W1,而设置在第二力敏单元CE2的一侧的外侧上的第一感测线RL1和第二感测线RL2可以具有比第一宽度W1大的第二宽度W2。
第二感测线RL2连接到第二力敏单元CE2,因此,在第一力敏单元CE1的一侧的外侧上仅设置第一感测线RL1。因此,设置在第二力敏单元CE2的一侧的外侧上的第一感测线RL1和第二感测线RL2具有第二宽度W2,而设置在第一力敏单元CE1的一侧的外侧上的第一感测线RL1可以具有大于第二宽度W2的第三宽度W3。
此外,由于在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三力敏单元CE3的另一侧的外侧上仅设置一条驱动线TL,所以驱动线TL的宽度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三宽度W3。
参照图20,在第六感测线RL6至第八感测线RL8之中,第八感测线RL8可以设置在最外部位置处,第六感测线RL6可以设置在最内部位置处。由于第六感测线RL6连接到最靠近垫部PAD设置的第六力敏单元CE6,所以布线长度是最短的。相反,由于第八感测线RL8连接到距垫部PAD布置得最远的第八力敏单元CE8,所以布线长度是最长的。例如,第六感测线RL6的布线长度、第七感测线RL7的布线长度和第八感测线RL8的布线长度可以不同。因此,第六感测线RL6的布线电阻、第七感测线RL7的布线电阻和第八感测线RL8的布线电阻可以彼此不同。因此,为了使第六感测线RL6的布线电阻、第七感测线RL7的布线电阻和第八感测线RL8的布线电阻之间的差异最小化,可以将感测线的布线宽度设计为随着感测线数量的减少而增大。
例如,第六感测线RL6、第七感测线RL7和第八感测线RL8设置在第六力敏单元CE6的一侧的外侧上。然而,由于第六感测线RL6连接到第六力敏单元CE6,所以在第七力敏单元CE7的一侧的外侧上仅设置第七感测线RL7和第八感测线RL8。因此,设置在第六力敏单元CE6的一侧的外侧上的第六感测线RL6、第七感测线RL7和第八感测线RL8具有第四宽度W4,而设置在第七力敏单元CE7的一侧的外侧上的第七感测线RL7和第八感测线RL8可以具有大于第四宽度W4的第五宽度W5。第四宽度W4可以与第一宽度W1基本相同,第五宽度W5可以与第二宽度W2基本相同。
同时,虽然图19和图20示出了相同数量的感测线布置在区域B和区域C中,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在区域B和区域C中布置不同数量的感测线。在这种情况下,第四宽度W4可以与第一宽度W1不同,第五宽度W5可以与第二宽度W2不同。例如,当布置在区域C中的感测线的数量大于布置在区域B中的感测线的数量时,第四宽度W4可以小于第一宽度W1,第五宽度W5可以小于第二宽度W2。
如图19和图20中所示,感测线的布线宽度被设计为随着感测线的数量的减少而增大,从而使感测线RL1至RL8的布线电阻之间的差异最小化。
图21是示出图9的区域B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图22是示出图9的区域C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21和图22中示出的布置与图19和图20中示出的布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根据第一感测线RL1至第三感测线RL3的布线长度来不同地设计布线宽度,并且根据第六感测线RL6至第八感测线RL8的布线长度来不同地设计布线宽度。因此,在图21和图22中,将省略与图19和图20中示出的布置重复的布置的描述。
参照图21,第一感测线RL1、第二感测线RL2和第三感测线RL3设置在第三力敏单元CE3的一侧的外侧上。第三感测线RL3的布线长度可以是最短的,第一感测线RL1的布线长度可以是最长的,第二感测线RL2的布线长度可以比第一感测线RL1的布线长度短,并且还可以比第三感测线RL3的布线长度长。
因此,为了使第一感测线RL1的布线电阻、第二感测线RL2的布线电阻和第三感测线RL3的布线电阻之间的差异最小化,可以根据感测线的布线长度来不同地设计感测线的布线宽度。例如,设置在第三力敏单元CE3的一侧的外侧上的第三感测线RL3的布线宽度可以具有第六宽度W6。设置在第三力敏单元CE3的一侧的外侧上的第二感测线RL2的布线宽度可以具有大于第六宽度W6的第七宽度W7。设置在第三力敏单元CE3的一侧的外侧上的第一感测线RL1的布线宽度可以具有大于第七宽度W7的第八宽度W8。
此外,由于第三感测线RL3连接到第三力敏单元CE3,所以在第二力敏单元CE2的一侧的外侧上仅设置第一感测线RL1和第二感测线RL2。设置在第二力敏单元CE2的一侧的外侧上的第二感测线RL2的布线宽度可以具有大于第七宽度W7的第九宽度W9。设置在第二力敏单元CE2的一侧的外侧上的第一感测线RL1的布线宽度可以具有大于第八宽度W8的第十宽度W10。
此外,由于第二感测线RL2连接到第二力敏单元CE2,所以在第一力敏单元CE1的一侧的外侧上仅设置第一感测线RL1。设置在第一力敏单元CE1的一侧的外侧上的第一感测线RL1的布线宽度可以具有大于第十宽度W10的第十一宽度W11。
此外,由于在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三力敏单元CE3的另一侧的外侧上仅设置一条驱动线TL,所以驱动线TL的宽度可以等于或大于第十宽度W10。
参照图22,第六感测线RL6、第七感测线RL7和第八感测线RL8设置在第六力敏单元CE6的一侧的外侧上。第六感测线RL6的布线长度可以是最短的,第八感测线RL8的布线长度可以是最长的,第七感测线RL7的布线长度可以比第八感测线RL8的布线长度短,并且还可以比第六感测线RL6的布线长度长。
因此,为了使第六感测线RL6的布线电阻、第七感测线RL7的布线电阻和第八感测线RL8的布线电阻之间的差异最小化,可以根据感测线的布线长度来不同地设计感测线的布线宽度。例如,设置在第六力敏单元CE6的一侧的外侧上的第六感测线RL6的布线宽度可以具有第十二宽度W12。设置在第六力敏单元CE6的一侧的外侧上的第七感测线RL7的布线宽度可以具有大于第十二宽度W12的第十三宽度W13。设置在第六力敏单元CE6的一侧的外侧上的第八感测线RL8的布线宽度可以具有大于第十三宽度W13的第十四宽度W14。第十二宽度W12可以与第六宽度W6基本相同,第十三宽度W13可以与第七宽度W7基本相同,第十四宽度W14可以与第八宽度W8基本相同。
同时,虽然图21和图22示出了相同数量的感测线布置在区域B和区域C中,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在区域B和区域C中布置不同数量的感测线。在这种情况下,第十二宽度W12可以与第六宽度W6不同,第十三宽度W13可以与第七宽度W7不同,第十四宽度W14可以与第八宽度W8不同。例如,当布置在区域C中的感测线的数量大于布置在区域B中的感测线的数量时,第十二宽度W12可以小于第六宽度W6,第十三宽度W13可以小于第七宽度W7,第十四宽度W14可以小于第八宽度W8。
如图21和图22中所示,通过根据感测线RL1至RL8的布线长度来不同地设计布线宽度,能够使感测线RL1至RL8的布线电阻之间的差异最小化。
图2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力传感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2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力传感器的平面图。图25是示出图24的区域A'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23至图25中示出的布置与图8至图10中示出的布置的不同之处可以在于:垫部PAD从第一基底SUB1的与短边对应的一个侧表面突出。因此,在图23至图25中,将省略与图8至图10中示出的布置重复的布置的描述。
参照图23至图25,垫部PAD可以从第一基底SUB1的与短边对应的一个侧表面突出。例如,垫部PAD可以从第一基底SUB1的设置在第八力敏单元CE8下方的下表面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感测线RL1至RL8可以设置在力敏单元CE1至CE8的一侧的外侧上,驱动线TL可以设置在力敏单元CE1至CE8的另一侧的外侧上。
图26和图2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利用第一力传感器和第二力传感器作为物理按钮的显示装置的示例。
图26和图27示出了设置在显示装置10的第二区域DR2中的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八力敏单元CE8。图26示出了:用户用食指按压与显示装置10的第二区域DR2对应的左弯曲部分的第五力敏单元CE5,同时用手握住显示装置10。图27示出了:用户用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挤压与显示装置10的第二区域DR2对应的左弯曲部分的第八力敏单元CE8,并用手掌挤压与显示装置10的第二区域DR2对应的右弯曲部分的第八力敏单元CE8,同时用手握住显示装置10。
参照图26和图27,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代替显示装置10的物理按钮。例如,当将力施加到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八力敏单元CE8以及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八力敏单元CE8时,可以执行预定的应用或操作。
例如,在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八力敏单元CE8之中,第一力敏单元CE1和第二力敏单元CE2可以被用作用户对其进行按压以增大显示装置10的声音的音增按钮VB+,第三力敏单元CE3和第四力敏单元CE4可以被用作用户对其进行按压以减小显示装置10的声音的音减按钮VB-,第五力敏单元CE5、第六力敏单元CE6和第七力敏单元CE7可以被用作用户对其进行按压以关闭电源的电源按钮PB。
当经由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敏单元CE1和第二力敏单元CE2检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提高显示装置10的扬声器的声级。此外,当经由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三力敏单元CE3和第四力敏单元CE4检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降低显示装置10的扬声器的声级。此外,当经由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五力敏单元CE5、第六力敏单元CE6和第七力敏单元CE7检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关闭显示装置10的屏幕或输出用于选择显示装置10的电源关闭的画面。
此外,在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八力敏单元CE8之中,第一力敏单元CE1和第二力敏单元CE2可以被用作用户对其进行按压以执行呼叫应用的呼叫按钮CB,第三力敏单元CE3和第四力敏单元CE4可以被用作用户对其进行按压以执行相机应用的相机按钮CMB,第五力敏单元CE5、第六力敏单元CE6和第七力敏单元CE7可以被用作用户对其进行按压以执行因特网应用的因特网按钮IB。
在这种情况下,当经由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敏单元CE1和第二力敏单元CE2检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执行呼叫应用。此外,当经由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三力敏单元CE3和第四力敏单元CE4检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执行相机应用。此外,当经由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五力敏单元CE5、第六力敏单元CE6和第七力敏单元CE7检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执行因特网应用。
图26中示出的布置仅是示例,而本公开不局限于此。例如,根据向位于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七力敏单元CE7以及位于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七力敏单元CE7施加的力,可以执行包括上述功能或除了上述功能之外的各种功能。此外,可以对主处理器710进行编程,以针对位于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上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七力敏单元CE7以及位于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上的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七力敏单元CE7中的每个执行不同的操作。
此外,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和右弯曲部分中的每个上的第八力敏单元CE8可以被用作挤压感测按钮SB。施加到第八力敏单元CE8的挤压力可以大于施加到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七力敏单元CE7的力。当经由形成在左弯曲部分和右弯曲部分中的每个上的第八力敏单元CE8检测到挤压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执行预定的应用或操作。例如,当经由形成在左弯曲部分和右弯曲部分中的每个上的第八力敏单元CE8检测到挤压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使显示装置10从睡眠模式开启。
如图26和图27中所示,通过将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设置在与显示装置10的弯曲部分对应的第二区域DR2中,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被用作诸如声音控制按钮、电源按钮、呼叫按钮、相机按钮、互联网按钮和挤压感测按钮的物理按钮。
此外,当将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时,可以控制振动产生器901以振动。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时振动产生器901的振动可以不同于在将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520时振动产生器901的振动。此外,振动产生器901的振动可以根据将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八力敏单元CE8和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八力敏单元CE8的位置而不同。可以通过调节振动产生器901的振动频率、振动位移和/或振动周期来调节振动产生器901的振动。
如图26和图27中所示,振动产生器901被构造为当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八力敏单元CE8以及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敏单元CE1至第八力敏单元CE8检测到力时振动,从而向用户提供各种有触觉的感觉(例如,触觉)。

Claims (21)

1.一种力传感器,所述力传感器包括:
第一基底;
第二基底,面对所述第一基底;
驱动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的面对所述第二基底的第一表面上;
感测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与所述驱动电极间隔开;以及
力敏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的面对所述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上,
其中,所述驱动电极包括主驱动突起,所述主驱动突起从所述驱动电极的面对所述感测电极的侧表面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所述驱动电极包括:
第一驱动突起,从所述主驱动突起的第一侧表面突出;
第二驱动突起,从所述主驱动突起的第二侧表面突出;以及
第三驱动突起,从所述主驱动突起的背对所述第二侧表面的第三侧表面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突起、所述第二驱动突起和所述第三驱动突起均具有比所述主驱动突起的尺寸小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突起、所述第二驱动突起和所述第三驱动突起均具有相同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所述感测电极包括主感测突起,所述主感测突起从所述感测电极的面对所述驱动电极的一个侧表面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所述感测电极包括:
第一感测突起,从所述主感测突起的第一侧表面突出;
第二感测突起,从所述主感测突起的第二侧表面突出;以及
第三感测突起,从所述主感测突起的第三侧表面突出,所述主感测突起的所述第三侧表面背对所述主感测突起的所述第二侧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所述驱动电极包括多个驱动突起,所述多个驱动突起包括所述主驱动突起并从面对所述感测电极的所述一个侧表面突出,并且
其中,所述主感测突起沿所述驱动电极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多个驱动突起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所述感测电极包括多个感测突起,所述多个感测突起包括所述主感测突起并从面对所述驱动电极的所述一个侧表面突出,并且
其中,所述主驱动突起沿所述感测电极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多个感测突起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力传感器,所述力传感器还包括:
驱动线,连接到所述驱动电极;
感测线,连接到所述感测电极;以及
粘合层,被构造为使所述第一基底粘附到所述第二基底,并与所述驱动线和所述感测线至少部分地叠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所述粘合层不与所述力敏层叠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基底包括连接到所述驱动线的驱动垫和连接到所述感测线的感测垫,并且还包括从所述第一基底的一个侧表面突出的垫部,所述感测线和所述驱动线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垫部上,并且
其中,所述粘合层与所述垫部上的所述感测线和所述驱动线至少部分地叠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所述垫部不被所述第二基底覆盖。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在所述驱动电极与所述力敏层之间以及在所述感测电极与所述力敏层之间存在间隙。
14.一种力传感器,所述力传感器包括:
第一基底;
第二基底,面对所述第一基底;以及
多个力敏单元,布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之间,
其中,所述多个力敏单元中的每个力敏单元包括:驱动电极;感测电极;以及力敏层,与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测电极二者至少部分地叠置,
其中,所述驱动电极包括从所述驱动电极的一个侧表面突出的驱动突起,
其中,所述感测电极包括从所述感测电极的一个侧表面突出的感测突起,并且
其中,所述驱动电极的所述一个侧表面面对所述感测电极的所述一个侧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力传感器,所述力传感器还包括:
驱动线,共同连接到所述多个力敏单元;
多条感测线,分别连接到所述多个力敏单元中的对应的力敏单元;以及
垫部,包括连接到所述驱动线的驱动垫和分别连接到所述多条感测线中的对应的感测线的多个感测垫。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所述多条感测线中的每条感测线的布线长度彼此不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设置在所述多个力敏单元中的一个力敏单元的一侧的外侧上的感测线的布线宽度与设置在所述多个力敏单元中的另一力敏单元的一侧的外侧上的感测线的布线宽度不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设置在所述多个力敏单元中的一个力敏单元的一侧的外侧上的感测线的布线宽度相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所述驱动线的宽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多条感测线之中的设置在最外部位置处的感测线的宽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力传感器,其中,所述驱动线的所述宽度大于所述多条感测线之中的其余感测线的宽度。
21.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以及
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
其中,所述传感器包括:
第一基底;
第二基底,面对所述第一基底;
第一电极,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的面对所述第二基底的一个表面上;
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一个表面上,并与所述第一电极间隔开;以及
中间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之间,
其中,所述中间层包括金属纳米颗粒,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从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个侧表突出的第一突起,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从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个侧表突出的第二突起。
CN201911086348.6A 2018-11-16 2019-11-08 力传感器和包括该力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11986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41647 2018-11-16
KR1020180141647A KR102667701B1 (ko) 2018-11-16 2018-11-16 압력 센서와 그를 포함한 표시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98612A true CN111198612A (zh) 2020-05-26

Family

ID=70728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86348.6A Pending CN111198612A (zh) 2018-11-16 2019-11-08 力传感器和包括该力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1137850B2 (zh)
KR (2) KR102667701B1 (zh)
CN (1) CN11119861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7281A (zh) * 2022-09-22 2022-10-25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82316B1 (ko) * 2018-08-20 2023-09-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667701B1 (ko) 2018-11-16 2024-05-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압력 센서와 그를 포함한 표시 장치
KR20200120845A (ko) * 2019-04-12 2020-10-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0097043B (zh) * 2019-05-05 2022-04-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传感器像素、超声传感器、oled显示面板和oled显示装置
WO2021137334A1 (ko) * 2020-01-02 2021-07-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CN111509011A (zh) * 2020-04-26 2020-08-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WO2022025311A1 (ko) * 2020-07-29 2022-02-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2579A (zh) * 2006-10-31 2011-04-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9195343B1 (en) * 2013-09-26 2015-11-24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Force-sensing resistor sensor and applications
CN107450767A (zh) * 2016-05-31 2017-12-0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传感器及包括该触摸传感器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38760B2 (en) 2006-03-30 2009-05-26 Apple Inc. Force imaging input device and system
US8686952B2 (en) 2008-12-23 2014-04-01 Apple Inc. Multi touch with multi haptics
US8654524B2 (en) 2009-08-17 2014-02-18 Apple Inc. Housing as an I/O device
US8633916B2 (en) 2009-12-10 2014-01-21 Apple, Inc. Touch pad with force sensors and actuator feedback
US8787006B2 (en) 2011-01-31 2014-07-22 Apple Inc. Wrist-wor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for
US20140210784A1 (en) * 2011-02-24 2014-07-31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Touch sensor device
JP2014010051A (ja) 2012-06-29 2014-01-20 Okuma Corp レゾルバおよび多回転検出器
US9886116B2 (en) 2012-07-26 2018-02-06 Apple Inc. Gesture and touch input detection through force sensing
DE112013004512T5 (de) 2012-09-17 2015-06-03 Tk Holdings Inc. Einzelschicht-Kraftsensor
US20140085213A1 (en) 2012-09-21 2014-03-27 Apple Inc. Force Sensing Using Bottom-Side Force Map
US9178509B2 (en) 2012-09-28 2015-11-03 Apple Inc. Ultra low travel keyboard
JP2014174851A (ja) * 2013-03-11 2014-09-22 Japan Display Inc タッチセンサ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9513663B2 (en) 2013-04-02 2016-12-06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ouch sensitive display
KR20170129372A (ko) 2016-05-17 2017-11-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2543477B1 (ko) * 2016-06-10 2023-06-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667701B1 (ko) 2018-11-16 2024-05-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압력 센서와 그를 포함한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2579A (zh) * 2006-10-31 2011-04-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9195343B1 (en) * 2013-09-26 2015-11-24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Force-sensing resistor sensor and applications
CN107450767A (zh) * 2016-05-31 2017-12-0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传感器及包括该触摸传感器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7281A (zh) * 2022-09-22 2022-10-25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68759A1 (en) 2023-06-01
KR20240078615A (ko) 2024-06-04
US11137850B2 (en) 2021-10-05
KR20200057867A (ko) 2020-05-27
US11567601B2 (en) 2023-01-31
KR102667701B1 (ko) 2024-05-21
US20200159358A1 (en) 2020-05-21
US20220027007A1 (en) 2022-0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37850B2 (en) Force senso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654691B1 (ko) 표시 장치
KR102582263B1 (ko) 표시 장치와 그의 제조 방법
US11398533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0764640B (zh) 力传感器和包括该力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KR102589832B1 (ko) 표시 장치
US11609609B2 (en) Pressure senso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650629B1 (ko) 압력 센서와 이를 포함한 표시 장치
CN113366647A (zh) 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以及用于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KR20200115793A (ko) 표시 패널
CN113646739A (zh) 显示装置
CN111352518B (zh) 压力传感器和包括该压力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US20230016234A1 (en)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