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84227A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84227A
CN112484227A CN201910860688.3A CN201910860688A CN112484227A CN 112484227 A CN112484227 A CN 112484227A CN 201910860688 A CN201910860688 A CN 201910860688A CN 112484227 A CN112484227 A CN 1124842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unit
unit
throttling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606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宏亮
岳宝
刘和成
大森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6068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84227A/zh
Priority to EP19945111.3A priority patent/EP4001786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9/123635 priority patent/WO202104707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484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84227A/zh
Priority to US17/685,312 priority patent/US20220186963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9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ensuring correct operation, e.g. by trial operation or configuration chec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75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heat-storage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3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evapo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25B40/06Super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9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series, i.e. multi-stage expansion,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54Heating and cooling,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ive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4Storage receiver hea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空调包括: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和第二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串联于第一节流单元与第二节流单元之间,第二节流单元串联于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二换热单元之间,第一节流单元串联于第五换热单元与第一换热单元之间,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五换热单元用于分别与环境换热;蓄能装置,设有蓄能材料,第二换热单元与蓄能材料换热。本方案提供的空调,实现对环境供冷的方式更具多样性,使得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运行模式更加丰富,且实现了同步对房间供冷及对蓄能材料蓄能的运行模式,使用连续性更好,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一种运行控制装置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设有蓄能装置,其运行模式大致为:空调以蓄能模式运行,以使蓄能装置在蓄能模式下进行蓄能,蓄能装置在蓄能模式下完成蓄能后,空调进行利用蓄能装置蓄存的能量工作,这样的结构产品的使用连续性差,难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行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和第二节流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串联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与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之间,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串联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之间,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串联于所述第五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之间,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五换热单元用于分别与环境换热;蓄能装置,设有蓄能材料,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蓄能材料换热。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形成有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在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循环回路中,第一介质经由压缩机、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一节流单元做功后,第一介质通过第一换热单元将所携带的一部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房间供冷,之后第一介质利用第二节流单元进一步降低温度,并通过第二换热单元将所携带的更低的冷量提供给蓄能材料实现蓄能,从而满足对房间供冷以及对蓄能材料蓄能的同步性需求,且这样第一介质可向蓄能材料提供更低的蒸发温度,使得蓄能材料的材料利用率更高,蓄能过程也更加高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使蓄能材料先蓄能、再利用蓄能材料所蓄存的冷量来对房间进行供冷的方案而言,本结构实现对环境供冷的方式更具多样性,使得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运行模式更加丰富,且本结构实现了同步对房间供冷及对蓄能材料蓄能的运行模式,使得对环境供冷无须基于蓄能材料完成蓄能的前提,使用连续性更好,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三节流单元,所述第一节流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及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与所述第三节流单元并联设置;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三节流单元、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及所述第一节流单元相连,所述第一阀门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且所述第一阀门在所述第一位置控制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向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导通,且控制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向所述第三节流单元截止,在所述第二位置控制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向所述第一节流单元截止,且控制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向所述第三节流单元导通。
在本方案中,使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二节流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与第三节流单元之间形成并联分布,利用第一阀门可选择地控制第五换热单元与该两个并联支路之一导通,这样,当第一阀门控制第五换热单元与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二节流单元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一模式”的运行,这时,第二换热单元向蓄能材料供冷进行蓄能,同时,第一换热单元向环境供冷。
当第一阀门控制第五换热单元与第三节流单元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五模式”运行,这时,第一介质经由第三节流单元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中蒸发,以向蓄能材料供冷,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二节流单元不工作,也即,第一介质循环回路停止向环境供冷,这样,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主要对蓄能材料做功,以当不需要使用第一换热单元向环境进行供冷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阀门,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与所述第二阀门并联设置,所述第二阀门具有第一导通位置和第一截止位置,所述第二阀门在所述第一导通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所述支路短路,在所述第一截止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所述支路导通。
在本方案中,使第一节流单元和第一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与第二阀门之间形成并联分布,利用第二阀门可选择地控制第一节流单元和第一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的导通或短路,这样,仅通过一个第二阀门就可以实现空调模式的转换,有利于减小产品的零件数量,减少产品的装配步骤,降低产品的成本,详细地,第二阀门控制第一节流单元和第一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一模式”的运行模式,这时,第二换热单元向蓄能材料供冷进行蓄能,同时,第一换热单元向环境供冷。
当第二阀门控制第一节流单元和第一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短路,使空调切换为“第五模式”运行,这时,第一介质经由第二节流单元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中蒸发,以向蓄能材料供冷,第一节流单元及第一换热单元不工作,也即,第一介质循环回路停止向环境供冷,这样,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主要对蓄能材料做功,以当不需要使用第一换热单元向环境进行供冷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阀门,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与所述第二阀门并联设置,所述第二阀门具有第一导通位置和第一截止位置,所述第二阀门在所述第一导通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所述支路短路,在所述第一截止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所述支路导通。
在本方案中,使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节流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与第二阀门之间形成并联分布,利用第二阀门可选择地控制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节流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的导通或短路,这样,仅通过一个第二阀门就可以实现空调模式的转换,有利于减小产品的零件数量,减少产品的装配步骤,降低产品的成本,详细地,第二阀门控制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节流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一模式”运行,这时,第二换热单元向蓄能材料供冷进行蓄能,同时,第一换热单元向环境供冷。
当第二阀门控制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节流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短路,使空调切换为“第五模式”运行,这时,第一介质经由第一节流单元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中蒸发,以向蓄能材料供冷,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节流单元不工作,也即,第一介质循环回路停止向环境供冷,这样,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主要对蓄能材料做功,以当不需要使用第一换热单元向环境进行供冷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为适配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毛细管,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为适配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毛细管;或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二节流单元其中之一或全部为开度可调的膨胀阀。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节流单元为适配第一换热单元的毛细管,第二节流单元为适配第二换热单元的毛细管,这样,通过第一节流单元及第二节流单元形成对第一介质两次节流,使得第一介质节流的更充分。
设置第一节流单元和第二节流单元其中之一或全部为开度可调的膨胀阀,以便于根据空调不同的运行工况控制膨胀阀及时调节开度,更好的适应空调工作模式的转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节流单元为适配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毛细管,或所述第三节流单元为开度可调的膨胀阀。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为开度可调的膨胀阀。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节流单元为开度可调的膨胀阀,以便于根据空调不同的运行工况控制膨胀阀及时调节开度,更好的适应空调工作模式的转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为开度可调的膨胀阀。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节流单元为开度可调的膨胀阀,以便于根据空调不同的运行工况控制膨胀阀及时调节开度,更好的适应空调工作模式的转换。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形成有第一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及第二节流单元形成所述第一回路的一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回路设有压缩机和换向装置,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所述换向装置与所述排气口、回气口、第二换热单元及第五换热单元相连,所述换向装置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且所述换向装置在所述第三位置将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导通,以及将所述回气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导通,所述换向装置在所述第四位置将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导通,以及将所述回气口与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导通。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二节流单元及压缩机形成于第一回路中,并利用换向装置控制第一回路中的第一介质的流向,可以实现第一回路中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五换热单元之间进行蒸发或冷凝的切换,从而实现第一换热单元对环境供冷供热的切换,进一步通过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实现制热,使得产品的运行模式进一步丰富化,进一步丰富产品的使用功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三阀门,所述第二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与所述第三阀门并联设置,所述第三阀门具有第二导通位置和第二截止位置,所述第三阀门在所述第二导通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所述支路短路,在所述第二截止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所述支路导通。
在本方案中,使第二节流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与第三阀门之间形成并联分布,利用第三阀门可选择地控制第二节流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的导通或短路,这样,仅通过一个第三阀门就可以实现空调模式的转换,有利于减小产品的零件数量,减少产品的装配步骤,降低产品的成本,详细地,第三阀门控制第二节流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一模式”运行,这时,第二换热单元向蓄能材料供冷进行蓄能,同时,第一换热单元向环境供冷。
当第三阀门控制第二节流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短路,这时,第一介质经由第一节流单元节流后,进入第一换热单元中蒸发,以向环境供冷,第二节流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不工作,也即,第一介质循环回路停止向蓄能材料供冷,这样,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主要对环境做功,以当不需要使用第二换热单元向蓄能材料进行供冷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形成有第二回路,且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回路中的第三换热单元和第四换热单元,所述第三换热单元用于与环境换热,所述第四换热单元与所述蓄能材料换热。
在本方案中,完成蓄能后的蓄能材料也可经由第三换热单元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对环境供冷,从而使得空调切换至“第七模式”运行,实现融冰供冷,且根据具体需求,也可使控制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一节流单元、第三换热单元导通,并且使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同时处于运行状态,从而使得空调切换至“第二模式”运行,以使供给到蓄能材料的冷量进一步由第二介质输送到第三换热单元处释放到环境中,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三换热单元同时对环境供冷,实现强供冷。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蓄能装置包括容器体,所述蓄能材料容置于所述容器体内,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容器体内并与所述蓄能材料接触;和/或所述第四换热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容器体内并与所述蓄能材料接触。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换热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和/或第四换热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容器体内并与蓄能材料接触进行换热,这样,第二换热单元和/或第四换热单元与蓄能材料的换热更加高效,减少传热损耗,提升产品的能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回路中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适配为对所述第二回路中的第二介质进行驱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回路中的第二介质流动,实现第二介质经由第三换热单元向环境供冷后,能高效地回到第四换热单元中从蓄能材料获取冷量,这样,第三换热单元处供冷的连续性和均匀性更好,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
例如,根据需求使产品运行“第七模式”,具体例如,蓄能材料中蓄存有一定能量后,使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停止运行,使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如利用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回路中的第二介质流动,使得蓄能材料的冷量经由第四换热单元提供给第二介质,之后,第二介质进入第三换热单元中经由第三换热单元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供冷,其中,该供冷的冷源来自于蓄能材料。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蓄电装置;所述蓄电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且向所述驱动装置供电;和/或所述蓄电装置与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压缩机电连接且向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所述压缩机供电。
在本方案中,设置蓄电装置用于储存电能,并向驱动装置和/或压缩机供电,这样可实现产品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式中实现不插电使用,突破电源线的位置制约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具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用于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及所述第三换热单元换热。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风机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三换热单元换热,这样,更简化了产品的组装结构,实现降低产品的成本和运行能耗。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三换热单元沿风向排列,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三换热单元这两者中的一者的表面温度高于另一者的表面温度,且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三换热单元中表面温度高的一者位于表面温度低的一者的进风侧。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三换热单元中表面温度高的一者位于表面温度低的一者的进风侧,以供冷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一换热单元的蒸发温度低于第三换热单元的情况,沿第一风机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设计第三换热单元位于第一换热单元上游侧,这样,气流依次经过第三换热单元与第一换热单元形成两级换热,可以实现更低的出风温度,从而更进一步拓宽了对环境供冷的温度可调区间,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使用功能,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上述论述过程可以对供冷场景进行充分地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电热装置,所述第一风机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电热装置换热,使得所述电热装置向环境供热。
在本方案中,设置电热装置,使第一风机驱动气流与电热装置换热,以使升温后的气流对环境制热,更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供热形式,使得产品功能丰富化。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外壳,所述空调为一体式空调,所述外壳形成为所述一体式空调的外壳。
在本方案中,设置空调为一体式空调,这样,所包含的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等部件均容置于该一体式空调的外壳内形成一个整体式的结构,更方便于产品随处移动,产品的使用灵活性进一步提升。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一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一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二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二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三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三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第三阀门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四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四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二阀门、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五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五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阀门、第三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六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六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二阀门、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七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八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第一风机运行,控制电热装置运行,使得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气流与所述电热装置换热,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九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九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其中,在所述第九预设模式中,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二节流单元的开度分别大于零,且所述第一节流单元的开度小于所述第二节流单元的开度;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十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十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其中,在所述第十预设模式中,所述第一节流单元的开度为其最大阈值,所述第二节流单元的开度大于零且小于其最大阈值。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控制以至少十种模式控制空调运行,空调的运行模式更加丰富,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更具体例如,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一模式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具体例如,控制驱动装置关闭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停止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这样,通过第一介质在第一换热单元内先进行一定程度的蒸发后,再在第二换热单元内进一步蒸发,实现弱供冷+蓄冰,使得向环境提供的冷风的温度更加柔和,不会因温度过低而产生生硬的冷感,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二模式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基于“第一模式”中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运行状态,进一步控制驱动装置工作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这样,通过第一介质在第一换热单元内先进行一定程度的蒸发,再在第二换热单元内进一步蒸发,同时,控制驱动装置开启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第二介质吸收蓄能材料的冷量后通过第三换热单元向环境释放,从而实现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三换热单元同时对环境供冷,满足用户对于室内以更高的速率降温的需求。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三模式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第三阀门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具体例如,第一介质经由第一节流单元节流后,进入第一换热单元中蒸发,以向环境供冷,且第二换热单元停止向蓄能材料供冷,使得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做功产生的冷量主要用于对环境供冷,同时,第二介质吸收蓄能材料的冷量后通过第三换热单元向环境释放,从而实现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三换热单元同时对环境供冷,实现强供冷,满足用户对于室内以更高的速率降温的需求。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四模式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二阀门、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具体例如,第一介质经第二节流单元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中蒸发,以向蓄能材料供冷,同时,控制驱动装置开启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第二介质吸收蓄能材料的冷量后通过第三换热单元向环境释放,实现强供冷,使得向环境提供的冷风的温度更加柔和,不会因温度过低而产生生硬的冷感,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五模式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阀门、第三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具体例如,第一介质经第三节流单元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中蒸发,以向蓄能材料供冷,第一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及第二节流单元不工作,使得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做功产生的冷量主要用于对蓄能材料供冷,同时,控制驱动装置关闭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停止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实现单蓄冰,以当不需要使用第一换热单元向环境进行供冷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六模式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二阀门、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具体例如,第一介质经第二节流单元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中蒸发,以向蓄能材料供冷,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二第一节流单元不工作,使得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做功产生的冷量主要用于对蓄能材料供冷,同时,控制驱动装置关闭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停止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实现单蓄冰,以当不需要使用第一换热单元向环境进行供冷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七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具体例如,控制压缩机关闭以使得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一介质停止流通实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同时,控制驱动装置开启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第二介质吸收蓄能材料的冷量后通过第三换热单元向环境释放,从而实现第三换热单元对环境供冷,实现融冰供冷,使得向环境提供的冷风的温度更加柔和,不会因温度过低而产生生硬的冷感,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八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第一风机运行,这时,由于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内的第一介质无需流通,该模式下可相应控制压缩机关闭,另外,控制电热装置运行,使得第一风机驱动气流与电热装置换热,且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也即控制驱动装置关闭,这样,使得电热装置向环境供热。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九模式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其中,在所述第九预设模式中,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二节流单元的开度分别大于零,且所述第一节流单元的开度小于所述第二节流单元的开度。具体例如,通过第一介质在第一换热单元内先进行一定程度的蒸发,再在第二换热单元内进一步蒸发,实现弱供冷+蓄冰,使得向环境提供的冷风的温度更加柔和,不会因温度过低而产生生硬的冷感,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同时控制第一节流单元的开度小于第二节流单元的开度,使得第一介质在第二节流单元中被进一步节流,节流更充分。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第二介质吸收蓄能材料的冷量后通过第三换热单元向环境释放,从而实现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三换热单元同时对环境供冷,满足用户对于室内以更高的速率降温的需求。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十模式控制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其中,在所述第十预设模式中,所述第一节流单元的开度为其最大阈值,所述第二节流单元的开度大于零且小于其最大阈值。因第一节流单元的开度为其最大阈值,这样,第一介质在流经第一节流单元时几乎未被节流就流向第一换热单元,所以第一换热单元不向环境供冷,之后第一介质流向第二节流单元并被第二节流单元充分节流,以向蓄能材料供冷,从而实现单蓄冰。这样,仅通过控制调节第一节流单元及第二节流单元的开度就可以实现空调模式的转换,进一步减少产品的零件数量,减少产品的装配步骤,降低产品的成本。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行控制装置,适用于空调,运行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能够实现如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限定的步骤。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运行控制装置,通过实现如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的控制方法,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运行控制装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通过设置有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运行控制装置,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通过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运行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第一换热单元,104第二换热单元,106第五换热单元,108第一节流单元,110第二节流单元,112第三节流单元,114第一阀门,116第二阀门,118压缩机,120换向装置,122第三阀门,200蓄能装置,202容器体,302第三换热单元,304第四换热单元,306驱动装置,400蓄电装置,500电热装置,602第一风机,604第二风机,800运行控制装置,802处理器,804存储器,900外壳,910底盘,920行走装置,930腔体,940通风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空调。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包括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及蓄能装置200。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单元102、第二换热单元104、第五换热单元106、第一节流单元108和第二节流单元110,第一换热单元102串联于第一节流单元108与第二节流单元110之间,第二节流单元110串联于第一换热单元102与第二换热单元104之间,第一节流单元108串联于第五换热单元106与第一换热单元102之间,第一换热单元102和第五换热单元106用于分别与环境换热。
蓄能装置200,设有蓄能材料,第二换热单元104与蓄能材料换热。
详细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供第一介质循环流通,第一介质例如为R290(丙烷)制冷剂,第一换热单元102、第二换热单元104、第五换热单元106例如为管翅式换热器,当然,也可以设置第一换热单元102、第二换热单元104、第五换热单元106为平行流换热器等其他换热器,其中换热器例如带有翅片以增加换热效率,当然也可以采用没有翅片的换热器,第一节流单元108及第二节流单元110例如为毛细管,当然也可以采用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蓄能材料例如为冰。
当然,蓄能材料具有多种选择,除了冰以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选用其他类型的相变材料作为蓄能材料,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串联在第二换热单元104与第五换热单元106之间的压缩机118,压缩对来自于第二换热单元104的制冷剂压缩处理,并将压缩处理后的制冷剂向第五换热器输送;第一节流单元108连接第五换热单元106及第一换热单元102,且配置为对来自于第五换热单元106的制冷剂节流处理,并将节流处理后的制冷剂向第一换热单元102输送,第一介质经第一换热单元102与环境换热后流入第二节流单元110,第二节流单元110对制冷剂进行进一步的节流处理,并将节流处理后的制冷剂向第二换热单元104输送,第一介质通过第二换热单元104向蓄能材料供冷以使得蓄能材料蓄能。
这样,第一换热单元102、第二换热单元104、第五换热单元106、压缩机118、第一节流单元108和第二节流单元110串联于同一回路,具体实施例中,在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中还设有第二风机604,第二风机604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第五换热单元106换热,在制冷工况中,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运行,具体地,压缩机118对制冷剂压缩处理后,将压缩处理形成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排入第五换热单元106,第五换热单元106作为冷凝器供制冷剂与气流换热实现对制冷剂降温后,将降温处理形成的常温高压制冷剂排入第一节流单元108,常温高压的制冷剂经第一节流单元108节流后排入第一换热单元102中,第一换热单元102作为蒸发器以供制冷剂吸热,以实现对环境降温,第一换热单元102中与环境换热后的第一介质继续流入第二节流单元110中,并经第二节流单元110节流后排入第二换热单元104中,第二换热单元104作为蒸发器向蓄能装置200中的蓄能材料供冷,以使得蓄能材料蓄能,这样,第一介质循环系统通过两次节流处理即可以通过第一换热单元102向环境供冷,又可以实现蓄能装置200蓄能。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形成有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在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循环回路中,第一介质经由压缩机118、第一换热单元102及第一节流单元108做功后,第一介质通过第一换热单元102将所携带的一部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房间供冷,之后第一介质利用第二节流单元110进一步降低温度,并通过第二换热单元104将所携带的冷量提供给蓄能材料实现蓄能,从而满足对房间供冷以及对蓄能材料蓄能的同步性需求,且这样第一介质可向蓄能材料提供更低的蒸发温度,使得蓄能材料的材料利用率更高,蓄能过程也更加高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使蓄能材料先蓄能、再利用蓄能材料所蓄存的冷量来对房间进行供冷的方案而言,本结构实现对环境供冷的方式更具多样性,使得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运行模式更加丰富,且本结构实现了同步对房间供冷及对蓄能材料蓄能的运行模式,使得对环境供冷无须基于蓄能材料完成蓄能的前提,使用连续性更好,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三节流单元112及第一阀门114,详细地,第三节流单元112例如为毛细管,当然也可以采用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第一阀门114可以采用三通阀,第一节流单元108、第一换热单元102及第二节流单元110串联形成的支路与第三节流单元112并联设置,其中,第五换热单元106与第一阀门114的进口连通,第一节流单元108和第三节流单元112分别与第一阀门114的两个出口一一对应连通,第一阀门114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且第一阀门114在第一位置控制第五换热单元106向第一节流单元108导通,且控制第五换热单元106向第三节流单元112截止,在第二位置控制第五换热单元106向第一节流单元108截止,且控制第五换热单元106向第三节流单元112导通。使第一节流单元108、第一换热单元102及第二节流单元110串联形成的支路与第三节流单元112之间形成并联分布,利用第一阀门114可选择地控制第五换热单元106与该两个并联支路之一导通,这样,如图1所示,当第一阀门114控制第五换热单元106与第一节流单元108、第一换热单元102及第二节流单元110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一模式”的运行模式,这时,第二换热单元104向蓄能材料供冷进行蓄能,同时,第一换热单元102向环境供冷,形成弱供冷+蓄冰。
如图4所示,当第一阀门114控制第五换热单元106与第三节流单元112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五模式”运行,这时,第一介质经由第三节流单元112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104中蒸发,以向蓄能材料供冷,第一节流单元108、第一换热单元102及第二节流单元110不工作,形成单蓄冰。也即,第一介质循环回路停止向环境供冷,这样,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主要对蓄能材料做功,以当不需要使用第一换热单元102向环境进行供冷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阀门116,详细地,第二阀门116可以采用开关阀,第一节流单元108和第一换热单元102串联形成的支路与第二阀门116并联设置,第二阀门116具有第一导通位置和第一截止位置,第二阀门116在第一导通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支路短路,其中,第二节流单元110例如为开度可调的膨胀阀。在第一截止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支路导通。使第一节流单元108和第一换热单元102串联形成的支路与第二阀门116之间形成并联分布,利用第二阀门116可选择地控制第一节流单元108和第一换热单元102串联形成的支路的导通或短路,这样,仅通过一个第二阀门116就可以实现空调模式的转换,有利于减小产品的零件数量,减少产品的装配步骤,降低产品的成本,详细地,如图7所示,第二阀门116控制第一节流单元108和第一换热单元102串联形成的支路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一模式”的运行模式,这时,第二换热单元104向蓄能材料供冷进行蓄能,同时,第一换热单元102向环境供冷。
如图8所示,当第二阀门116控制第一节流单元108和第一换热单元102串联形成的支路短路,使空调切换为“第五模式”运行,这时,第一介质经由第二节流单元110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104中蒸发,以向蓄能材料供冷,第一节流单元108及第一换热单元102不工作,也即,第一介质循环回路停止向环境供冷,这样,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主要对蓄能材料做功,以当不需要使用第一换热单元102向环境进行供冷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换热单元102和第二节流单元110串联形成的支路与第二阀门116并联设置,第二阀门116具有第一导通位置和第一截止位置,第二阀门116在第一导通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支路短路,在第一截止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支路导通。其中,第一节流单元108为开度可调的膨胀阀。使第一换热单元102和第二节流单元110串联形成的支路与第二阀门116之间形成并联分布,利用第二阀门116可选择地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2和第二节流单元110串联形成的支路的导通或短路,这样,仅通过一个第二阀门116就可以实现空调模式的转换,有利于减小产品的零件数量,减少产品的装配步骤,降低产品的成本,详细地,第二阀门116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2和第二节流单元110串联形成的支路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一模式”运行,这时,第二换热单元104向蓄能材料供冷进行蓄能,同时,第一换热单元102向环境供冷。
当第二阀门116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2和第二节流单元110串联形成的支路短路,使空调切换为“第五模式”运行,这时,第一介质经由第一节流单元108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104中蒸发,以向蓄能材料供冷,第一换热单元102和第二节流单元110不工作,也即,第一介质循环回路停止向环境供冷,这样,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主要对蓄能材料做功,以当不需要使用第一换热单元102向环境进行供冷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所示,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压缩机118和换向装置120,其中第一换热单元102、第二换热单元104、第一节流单元108、第二节流单元110、压缩机118及换向装置120形成第一回路,压缩机118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换向装置120与排气口、回气口、第二换热单元104及第五换热单元106相连,换向装置120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且换向装置120在第三位置将排气口与第五换热单元106导通,以及将回气口与第二换热单元104导通,换向装置120在第四位置将排气口与第二换热单元104导通,以及将回气口与第五换热单元106导通。设置第一换热单元102、第二换热单元104、第一节流单元108、第二节流单元110及压缩机118形成于第一回路中,并利用换向装置120控制第一回路中的第一介质的流向,可以实现第一回路中第一换热单元102与第五换热单元106之间进行蒸发或冷凝的切换,从而实现第一换热单元102对环境供冷供热的切换,进一步通过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实现制热,使得产品的运行模式进一步丰富化,进一步丰富产品的使用功能。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所示,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三阀门122,第二节流单元110和第二换热单元104串联形成的支路与第三阀门122并联设置,第三阀门122具有第二导通位置和第二截止位置,第三阀门122在第二导通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支路短路,在第二截止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支路导通。这样,仅通过一个第三阀门122就可以实现空调模式的转换,有利于减小产品的零件数量,减少产品的装配步骤,降低产品的成本,详细地,第三阀门122控制第二节流单元110和第二换热单元104串联形成的支路导通,使空调切换为“第一模式”运行,这时,第二换热单元104向蓄能材料供冷进行蓄能,同时,第一换热单元102向环境供冷。
当第三阀门122控制第二节流单元110和第二换热单元104串联形成的支路短路,这时,第一介质经由第一节流单元108节流后,进入第一换热单元102中蒸发,以向环境供冷,第二节流单元110及第二换热单元104不工作,也即,第一介质循环回路停止向蓄能材料供冷,这样,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主要对环境做功,以当不需要使用第二换热单元104向蓄能材料进行供冷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功能和运行模式,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结合,在换向装置120控制第一回路中的第一介质的流向,使得第一换热单元102作为冷凝器对环境供热,同时,通过第三阀门122将第二节流单元110及第二换热单元104短路,使得第二节流单元110及第二换热单元104不工作,以实现在空调制热工况中,蓄能装置200不工作。
实施例6:
如图1所示,除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还进一步限定了:空调还包括供第二介质循环流通的第二介质循环系统,第二介质例如为乙二醇水溶液作为载冷剂,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包括第三换热单元302和第四换热单元304,其中第三换热单元302和第四换热单元304串联形成第二回路,其中,第三换热单元302用于与环境换热,第四换热单元304与蓄能材料换热。这样,完成蓄能后的蓄能材料也可经由第三换热单元302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对环境供冷,从而使得空调切换至“第七模式”运行,实现融冰供冷,且根据具体需求,也可使控制第一换热单元102与第一节流单元108、第三换热单元302导通,并且使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同时处于运行状态,从而使得空调切换至“第二模式”运行,以使供给到蓄能材料的冷量进一步由第二介质输送到第三换热单元302处释放到环境中,第一换热单元102及第三换热单元302同时对环境供冷,实现强供冷。
进一步地,第二回路中设有驱动装置306,驱动装置306适配为对第二回路中的第二介质进行驱动。举例而言,驱动装置306为水泵,水泵设于第三换热单元302与第四换热单元304之间,并且与第三换热单元302及第四换热单元304连通,驱动装置306驱动第二回路中的第二介质流动,实现第二介质经由第三换热单元302向环境供冷后,能高效地回到第四换热单元304中从蓄能材料吸收冷量,这样,第三换热单元302处供冷的连续性和均匀性更好,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
例如,根据需求使产品运行“第七模式”,具体例如,如图4所示,蓄能材料中蓄存有一定能量后,使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停止运行,使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如利用驱动装置306驱动第二回路中的第二介质流动,使得蓄能材料的冷量经由第四换热单元304提供给第二介质,之后,第二介质进入第三换热单元302中经由第三换热单元302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供冷,其中,该供冷的冷源来自于蓄能材料。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蓄能装置200包括容器体202,蓄能材料容置于容器体202内,举例而言,容器体202为水箱,水箱内存有蓄能材料,其中,第二换热单元10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器体202内并与蓄能材料接触。这样,第二换热单元104蓄能材料的换热更加高效,减少传热损耗,提升产品的能效。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四换热单元30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器体202内并与蓄能材料接触。这样,第四换热单元304与蓄能材料的换热更加高效,减少传热损耗,提升产品的能效。
例如,第二换热单元104和第四换热单元304为具有两个流路的管翅式换热器。
举例地,容器体202外附设有用于对容器体202保温的保温结构(具体例如,保温结构可为附设于容器体202的外表面的保温棉或保温涂层等)。这样对容器体202内的蓄能材料保温,减少蓄能材料不必要的热损失,提升产品的能效。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还包括蓄电装置400,蓄电装置400与驱动装置306电连接且向驱动装置306供电。这样可实现产品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式中实现不插电使用,突破电源线的位置制约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举例地,蓄电装置400与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压缩机118电连接且向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压缩机118供电。举例而言,蓄电装置400包括蓄电池,蓄电池与压缩机118电连接以启动压缩机118。这样可实现产品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式中实现不插电使用,突破电源线的位置制约性,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还包括第一风机602,第一风机602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单元102及第三换热单元302换热。这样,更简化了产品的组装结构,实现降低产品的成本和运行能耗。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单元102和第三换热单元302沿风向排列,其中,第一换热单元102和第三换热单元302这两者中的一者的表面温度高于另一者的表面温度,且第一换热单元102和第三换热单元302中表面温度高的一者位于表面温度低的一者的进风侧。设置第一换热单元102和第三换热单元302中表面温度高的一者位于表面温度低的一者的进风侧,以供冷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一换热单元102的蒸发温度低于第三换热单元302的情况,沿第一风机602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设计第三换热单元302位于第一换热单元102上游侧,这样,第三换热单元302与第一换热单元102内同时蒸发时,气流依次经过第三换热单元302与第一换热单元102形成两级换热,可以实现更低的出风温度,从而更进一步拓宽了对环境供冷的温度可调区间,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使用功能,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上述论述过程可以对供冷场景进行充分地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空调还包括电热装置500,第一风机602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电热装置500换热,使得电热装置500向环境供热。使第一风机602驱动气流与电热装置500换热,以使升温后的气流对环境制热,更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供热形式,使得产品功能丰富化。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空调还包括外壳900,空调为一体式空调,外壳900形成为一体式空调的外壳900。设置空调为一体式空调,这样,所包含的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等部件均容置于该一体式空调的外壳900内形成一个整体式的结构,更方便于产品随处移动,产品的使用灵活性进一步提升。
更详细地,如图13所示,外壳900形成有腔体930,且外壳900的腔体930的下方还形成有底盘910,腔体930与底盘910合围出容纳空间,空调所包含的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第二介质循环系统等部件均容置于容纳空间中,底盘910上设有行走装置920,以方便空调的移动,举例地,行走装置920具体可如图13所示为滚轮,当然,也可为万向轮、履带装置等。且可以理解的是,外壳900上还设有一个或多个适于供外壳900进行吸气或排气的通风结构940,该通风结构940可例如为风孔或格栅结构等。
如图11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02:接收模式指令;
步骤1104:确定接收到的模式指令所指示的模式,并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模式控制空调运行;
其中步骤1104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04a: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一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一预设模式运行,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步骤1104b: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二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二预设模式运行,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步骤1104c: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三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三预设模式运行,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步骤1104d: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四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四预设模式运行,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步骤1104e: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五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五预设模式运行,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步骤1104f: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六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六预设模式运行,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步骤1104g: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七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步骤1104h: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八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第一风机602运行,控制电热装置500运行,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步骤1104i: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九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九预设模式运行,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步骤1104j: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十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十预设模式运行,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控制以至少十种模式控制空调运行,空调的运行模式更加丰富,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下面对空调每种工作模式的控制方法具体说明。
步骤1104a,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一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一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118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106、第一节流单元108、第一换热单元102、第二节流单元110、第二换热单元104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具体例如,控制驱动装置306关闭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停止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这样,通过第一介质在第一换热单元102内先进行一定程度的蒸发后,再在第二换热单元104内进一步蒸发,使得向环境提供的冷风的温度更加柔和,不会因温度过低而产生生硬的冷感,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
详细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模式”中,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工作,压缩机118启动,压缩机118对第一介质压缩处理后,将压缩处理形成的高温高压第一介质排入第五换热单元106,第五换热单元106作为冷凝器供第一介质与气流换热实现对第一介质降温后,较高温度的气态第一介质转变为液态,之后流经第一阀门114(三通阀),在此模式下第一阀门114连接第一节流单元108,通过第一节流单元108轻度节流后的第一介质在第一换热单元102中以较低温度蒸发吸收热量,第一换热单元102作为蒸发器通过第一风机602向外部提供冷量,之后第一介质经过第二节流单元110深度节流后流入容器体202中的第二换热单元104,以更低的温度蒸发吸收容器体202的热量进行制冰,蒸发后的第一介质以气态进入压缩机118,完成制冷剂循环,驱动装置306(例如:水泵)不启动,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不工作。
当容器体202中的水全部转变为冰的时候,应启动驱动装置306,将空调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或“第七模式”,以防止容器体202中的冰在第二换热单元104的持续吸热作用下温度低于第二介质的冰点,使第二介质结冰阻碍第二介质循环的运行。
步骤1104b,如图3所示,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二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二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118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106、第一节流单元108、第一换热单元102、第二节流单元110、第二换热单元104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具体例如,基于“第一模式”中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运行状态,进一步控制驱动装置306工作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这样,通过第一介质在第一换热单元102内先进行一定程度的蒸发后,再在第二换热单元104内进一步蒸发,同时,控制驱动装置306开启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第二介质吸收蓄能材料的冷量后通过第三换热单元302向环境释放,从而实现第一换热单元102及第三换热单元302同时对环境供冷,实现强供冷,满足用户对于室内以更高的速率降温的需求。
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其中,在“第二预设模式”中,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运行过程与步骤1104a中的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运行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且,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工作,驱动装置306启动,第二介质循环与第一介质循环同时运行。温度较高的第二介质经由驱动装置306进入容器体202中的第四换热单元304与容器体202中的蓄能材料进行热量交换降温后流经第三换热单元302,通过第一风机602向环境供冷。
由于第一风机602的风会先后流经第三换热单元302和第一换热单元102,风温更低,在相同风量下,可以增加对外界的供冷量。根据驱动装置306功率的大小,第二介质在容器体202中的取冷功率有可能大于第二换热单元104的制冷功率,这种情况下容器体202中冰与水的比例会逐渐变小,随着冰的融化第四换热单元304向外供冷的功率在不断减小,当冰完全融化后,第四换热单元304对外界冷量的增幅作用消失,此时应关闭驱动装置306,切换至“第一模式”或“第五模式”。
步骤1104c,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三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三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118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106、第一节流单元108、第一换热单元102、第三阀门122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具体例如,第一介质经由第一节流单元108节流后,进入第一换热单元102中蒸发,以向环境供冷,且第二换热单元104停止向蓄能材料供冷,使得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做功产生的冷量主要用于对环境供冷,同时,第二介质吸收蓄能材料的冷量后通过第三换热单元302向环境释放,从而实现第一换热单元102及第三换热单元302同时对环境供冷,实现强供冷,满足用户对于室内以更高的速率降温的需求。
举例而言,在“第三预设模式”中,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工作,压缩机118启动,压缩机118对第一介质压缩处理后,将压缩处理形成的高温高压第一介质排入第五换热单元106,第五换热单元106作为冷凝器供第一介质与气流换热实现对第一介质降温,较高温度的气态第一介质转变为液态,之后流经第一换热单元102,且在第一换热单元102中以较低温度蒸发吸收热量,第一换热单元102作为蒸发器通过第一风机602向外部提供冷量,第三阀门122导通,使得第二节流单元110与第二换热单元104被短路,蒸发后的第一介质以气态进入压缩机118,完成制冷剂循环。
在“第三预设模式”的模式中,第二介质循环系统的运行过程与步骤1104b中的第二介质循环系统的运行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1104d,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四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四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118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106、第二阀门116、第二节流单元110、第二换热单元104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具体例如,第一介质经第二节流单元110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104中蒸发,以向蓄能材料供冷,同时,控制驱动装置306开启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第二介质吸收蓄能材料的冷量后通过第三换热单元302向环境释放,实现强供冷,使得向环境提供的冷风的温度更加柔和,不会因温度过低而产生生硬的冷感,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
举例而言,在“第四预设模式”中,控制第二阀门116开启,使得第一节流单元108与第一换热单元102被短路,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工作,压缩机118启动,压缩机118对第一介质压缩处理后,将压缩处理形成的高温高压第一介质排入第五换热单元106,第五换热单元106作为冷凝器供第一介质与气流换热实现对第一介质降温,较高温度的气态第一介质转变为液态,之后流经第二换热单元104,且在第二换热单元104中以较低温度蒸发吸收热量,第二换热单元104作为蒸发器向蓄能材料供冷。在“第四预设模式”中,第二介质循环系统的运行过程与步骤1104b中的第二介质循环系统的运行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如图7所示,控制第二阀门116关闭,第一节流单元108与第一换热单元102导通,此时,空调的运行步骤与步骤1104b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1104e,如图4所示,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五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五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118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106、第一阀门114、第三节流单元112、第二换热单元104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具体例如,第一介质经第三节流单元112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104中蒸发,以向蓄能材料供冷,第一换热单元102、第一节流单元108及第二节流单元110不工作,使得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做功产生的冷量主要用于对蓄能材料供冷,同时,控制驱动装置306关闭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停止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实现单蓄冰,以当不需要使用第一换热单元102向环境进行供冷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举例而言,如图4所示,在“第五预设模式”中,第一阀门114与第三节流单元112之间导通,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工作,压缩机118启动,压缩机118对第一介质压缩处理后,将压缩处理形成的高温高压第一介质排入第五换热单元106,第五换热单元106作为冷凝器供第一介质与气流换热实现对第一介质降温,较高温度的气态第一介质转变为液态,之后通过第三节流单元112节流后流向第二换热单元104,且在第二换热单元104中以较低温度蒸发吸收热量,第一换热单元102作为蒸发器通过第一风机602向外部提供冷量,蒸发后的第一介质以气态进入压缩机118,完成制冷剂循环。在此模式下,第一介质不经过第一节流单元108、第一换热单元102、第二节流单元110,第一风机602不工作,驱动装置306不工作,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工作,不给环境供冷。
当容器体202中的水全部转变为冰的时候,应该控制关闭压缩机118,停止第一介质循环,或者切换到其他工作模式,以防止容器体202中的冰在第二换热单元104的持续吸热作用下温度低于第二介质的冰点,使第二介质结冰阻碍载冷剂循环的运行。
步骤1104f,如图8所示,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六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六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118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106、第二阀门116、第二节流单元110、第二换热单元104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具体例如,第一介质经第二节流单元110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单元104中蒸发,以向蓄能材料供冷,第一换热单元102及第二第一节流单元108不工作,使得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做功产生的冷量主要用于对蓄能材料供冷,同时,控制驱动装置306关闭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停止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实现单蓄冰,以当不需要使用第一换热单元102向环境进行供冷的模式下避免不必要的功耗,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
步骤1104g,如图5所示,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七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具体例如,控制压缩机118关闭以使得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一介质停止流通实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同时,控制驱动装置306开启以使得第二介质循环系统中的第二介质流通,实现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第二介质吸收蓄能材料的冷量后通过第三换热单元302向环境释放,从而实现第三换热单元302对环境供冷,实现融冰供冷,使得向环境提供的冷风的温度更加柔和,不会因温度过低而产生生硬的冷感,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
步骤1104h,如图6所示,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八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第一风机602运行,这时,由于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内的第一介质无需流通,该模式下可相应控制压缩机118关闭,另外,控制电热装置500运行,使得第一风机602驱动气流与电热装置500换热,且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也即控制驱动装置306关闭,这样,使得电热装置500向环境供热。
举例而言,如图6所示,在“第八模式”中,压缩机118和驱动装置306都停止工作,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和第二介质循环系统都停止运行,搭载在第一风机602旁的电热装置500通电,第一风机602开启,通过风道向外供热。
步骤1104i,如图9所示,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九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九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118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106、第一节流单元108、第一换热单元102、第二节流单元110、第二换热单元104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其中,在第九预设模式中,第一节流单元108和第二节流单元110的开度分别大于零,且第一节流单元108的开度小于第二节流单元110的开度。
具体例如,通过第一介质在第一换热单元102内先进行一定程度的蒸发后,再在第二换热单元104内进一步蒸发,这样可以形成“第一模式”运行,使得向环境提供的冷风的温度更加柔和,不会因温度过低而产生生硬的冷感,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体验,同时控制第一节流单元108的开度小于第二节流单元110的开度,使得第一介质在第二节流单元110中被进一步节流,节流更充分。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第二介质吸收蓄能材料的冷量后通过第三换热单元302向环境释放,从而实现第一换热单元102及第三换热单元302同时对环境供冷,满足用户对于室内以更高的速率降温的需求。
步骤1104j,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十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十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118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106、第一节流单元108、第一换热单元102、第二节流单元110、第二换热单元104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其中,在第十预设模式中,第一节流单元108的开度为其最大阈值,第二节流单元110的开度大于零且小于其最大阈值。
因第一节流单元108的开度为其最大阈值,这样,第一介质在流经第一节流单元108时几乎未被节流就流向第一换热单元102,所以第一换热单元102不向环境供冷,之后第一介质流向第二节流单元110并被第二节流单元110充分节流,以向蓄能材料供冷,从而实现单蓄冰。这样,仅通过控制调节第一节流单元108及第二节流单元110的开度就可以实现空调模式的转换,进一步减少产品的零件数量,减少产品的装配步骤,降低产品的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上述任一方法中,蓄冰工况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202:蓄冰工况启动,详细地,根据检测到的模式指令并确定开启蓄冰工况。
步骤1204:控制第二风机604运行,且控制压缩机118以第一频率启动;
经过第一预设时长后,执行步骤1206:控制压缩机118的频率上升至第二频率;
步骤1208:判断蓄能介质的温度是否低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若是,则执行步骤1212,控制第二风机604关闭,且控制压缩机118关闭,否则执行步骤1210,判断压缩机118在第二频率下的运行时长是否大于等于预设蓄冷时长,若是,则执行步骤1212,控制第二风机604关闭,且控制压缩机118关闭,若否则返回步骤1206,也即控制压缩机118及第二风机604继续以当前状态运行。
这样,根据蓄能装置200的蓄能介质的温度以及压缩机118在第二频率下的运行时长控制压缩机118及第二风机604的开闭,避免蓄能材料被过度蓄能,控制更精准。
其中,第一预设时长的阈值为10秒~20秒,例如,第一预设时长为15秒;
预设蓄冷时长的阈值为90分钟~150分钟,例如,预设蓄冷时长为120分钟;
第一预设温度的阈值为3C°~8C°,例如,第一预设温度为5C°。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的供冷工况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302:控制空调根据默认出风温度和第一风机602默认档位运行;
步骤1304:检测输入信息;
步骤1306:判断输出信息中是否包含有输入出风温度,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包含有输入出风温度,则执行步骤1308:以输入出风温度作为设定出风温度,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未包含输入出风温度,则执行步骤1310:以默认出风温度作为设定出风温度;
步骤1312:判断输出信息中是否包含有输入档位信息;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包含有输入档位信息,则执行步骤1314:控制第一风机602根据输入档位信息运行,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未包含输入档位信息,则执行步骤1316:则控制第一风机602根据第一风机602默认档位运行。
步骤1318:检测空调的出风温度;
步骤1320:判断检测的出风温度是否比设定出风温度高第一预设值以上;若是,则执行步骤1322:控制驱动装置306以预设最大转速运行,否则执行步骤1324:判断检测的出风温度是否比设定出风温度高第二预设值以上,若检测的出风温度比设定出风温度高第二预设值以上,则执行步骤1326:控制驱动装置306的转速由当前转速增加预设差值,若检测的出风温度与设定出风温度之差小于第二预设值,则执行步骤1328:控制驱动装置306的转速由当前转速减小预设差值。
可以理解的,输入信息有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选定,输入信息中包含多个档位信息,每个档位包括与之对应的第一风机602的转速。
第一预设值的取值范围为3C°~8C°,例如,第一预设值为5C°;
第二预设值的取值范围为-2C°~2C°,例如,第一预设值为0C°。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五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第一风机602运行,并控制电热装置500700运行,使得第一风机602驱动气流与电热装置500700换热,且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更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当空调同时运行蓄冰工况及供冷工况时,也即空调处于混合模式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402:蓄冰工况启动;
步骤1404:控制第二风机604以第一转速启动运行,且控制压缩机118以第一频率启动;
经过第一预设时长后,执行步骤1406:控制第二风机604的转速上升至第二转速,且控制压缩机118的频率上升至第二频率;
步骤1408:判断蓄能介质的温度是否低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若是,则执行步骤1410:控制第二风机604降速运行,且控制压缩机118降频运行,若否,则返回步骤1406,也即,控制第二风机604以当前转速运行,且控制压缩机118以当前频率运行;
步骤1412:判断蓄能介质的温度是否高于等于第三预设温度;
若是,则返回步骤1406,也即,控制第二风机604升速运行,且控制压缩机118升频运行,若否,则返回步骤1410,也即控制第二风机604以当前转速运行,且控制压缩机118以当前频率运行。
与步骤1402同时进行的还有步骤1422,具体地,
步骤1422:供冷工况启动;
步骤1424:检测输入信息;
步骤1426:控制空调根据默认出风温度和第一风机602默认档位运行;
步骤1428:判断输出信息中是否包含有输入出风温度,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包含有输入出风温度,则执行步骤1430:以输入出风温度作为设定出风温度,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未包含输入出风温度,则执行步骤1432:以默认出风温度作为设定出风温度;
步骤1434:判断输出信息中是否包含有输入档位信息;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包含有输入档位信息,则执行步骤1436:控制第一风机602根据输入档位信息运行,若检测到的输出信息中未包含输入档位信息,则执行步骤1438:则控制第一风机602根据第一风机602默认档位运行。
步骤1440:检测空调的出风温度;
步骤1442:判断检测的出风温度是否比设定出风温度高第一预设值以上;若是,则执行步骤1444:控制驱动装置306以预设最大转速运行,否则执行步骤1442:判断检测的出风温度是否比设定出风温度高第二预设值以上,若检测的出风温度比设定出风温度高第二预设值以上,则执行步骤1448:控制驱动装置306的转速由当前转速增加预设差值,若检测的出风温度与设定出风温度之差小于第二预设值,则执行步骤1450:控制驱动装置306的转速由当前转速减小预设差值。
如图15所示。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行控制装置800,适用于空调,运行控制装置800包括:处理器802,处理器802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能够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的控制方法限定的步骤。
具体地,运行控制装置800还包括存储器804,存储器804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802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能够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的控制方法限定的步骤。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运行控制装置800,通过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的控制方法,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运行控制装置800。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通过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运行控制装置800,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详细地,空调包括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及蓄能装置200,运行控制装置800与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及蓄能装置200电连接,并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工作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及蓄能装置200运行。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通过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的控制方法,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和第二节流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串联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与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之间,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串联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之间,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串联于所述第五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之间,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五换热单元用于分别与环境换热;
蓄能装置,设有蓄能材料,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蓄能材料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三节流单元,所述第一节流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及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与所述第三节流单元并联设置;
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三节流单元、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及所述第一节流单元相连,所述第一阀门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且所述第一阀门在所述第一位置控制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向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导通,且控制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向所述第三节流单元截止,在所述第二位置控制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向所述第一节流单元截止,且控制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向所述第三节流单元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二阀门,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与所述第二阀门并联设置,所述第二阀门具有第一导通位置和第一截止位置,所述第二阀门在所述第一导通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所述支路短路,在所述第一截止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所述支路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二阀门,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与所述第二阀门并联设置,所述第二阀门具有第一导通位置和第一截止位置,所述第二阀门在所述第一导通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所述支路短路,在所述第一截止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所述支路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为适配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毛细管,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为适配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毛细管;或
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二节流单元其中之一或全部为开度可调的膨胀阀。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节流单元为适配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毛细管,或所述第三节流单元为开度可调的膨胀阀。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节流单元为开度可调的膨胀阀。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单元为开度可调的膨胀阀。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形成有第一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及第二节流单元形成所述第一回路的一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回路设有压缩机和换向装置,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所述换向装置与所述排气口、回气口、第二换热单元及第五换热单元相连,所述换向装置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且所述换向装置在所述第三位置将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导通,以及将所述回气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导通,所述换向装置在所述第四位置将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导通,以及将所述回气口与所述第五换热单元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三阀门,所述第二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串联形成的支路与所述第三阀门并联设置,所述第三阀门具有第二导通位置和第二截止位置,所述第三阀门在所述第二导通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所述支路短路,在所述第二截止位置使得与之并联设置的所述支路导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形成有第二回路,且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回路中的第三换热单元和第四换热单元,所述第三换热单元用于与环境换热,所述第四换热单元与所述蓄能材料换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能装置包括容器体,所述蓄能材料容置于所述容器体内,其中,
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容器体内并与所述蓄能材料接触;和/或
所述第四换热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容器体内并与所述蓄能材料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回路中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适配为对所述第二回路中的第二介质进行驱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电装置;
所述蓄电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且向所述驱动装置供电;和/或
所述蓄电装置与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压缩机电连接且向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所述压缩机供电。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具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用于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及所述第三换热单元换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三换热单元沿风向排列,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三换热单元这两者中的一者的表面温度高于另一者的表面温度,且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三换热单元中表面温度高的一者位于表面温度低的一者的进风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热装置,所述第一风机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电热装置换热,使得所述电热装置向环境供热。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外壳,所述空调为一体式空调,所述外壳形成为所述一体式空调的外壳。
19.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1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一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一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二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二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三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三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第三阀门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四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四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二阀门、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五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五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阀门、第三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六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六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二阀门、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七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
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八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的第一风机运行,控制电热装置运行,使得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气流与所述电热装置换热,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
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九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九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运行,其中,在所述第九预设模式中,所述第一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二节流单元的开度分别大于零,且所述第一节流单元的开度小于所述第二节流单元的开度;
根据所述模式指令所指示的第十模式控制第一介质循环系统以第十预设模式运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经由第五换热单元、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第二节流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导通,并控制第二介质循环系统关闭,其中,在所述第十预设模式中,所述第一节流单元的开度为其最大阈值,所述第二节流单元的开度大于零且小于其最大阈值。
20.一种运行控制装置,适用于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能够实现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限定的步骤。
2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运行控制装置。
2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所限定的步骤。
CN201910860688.3A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24842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60688.3A CN112484227A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EP19945111.3A EP4001786B1 (en) 2019-09-11 2019-12-06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operat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PCT/CN2019/123635 WO2021047076A1 (zh) 2019-09-11 2019-12-06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US17/685,312 US20220186963A1 (en) 2019-09-11 2022-03-02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Operat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60688.3A CN112484227A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84227A true CN112484227A (zh) 2021-03-12

Family

ID=74866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60688.3A Pending CN112484227A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86963A1 (zh)
EP (1) EP4001786B1 (zh)
CN (1) CN112484227A (zh)
WO (1) WO2021047076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40431A (ja) * 1988-07-29 1990-02-09 Hiroshi Akashi 氷蓄熱システム
CN1451916A (zh) * 2003-05-20 2003-10-29 南京大学 汽车空调器
CN2802328Y (zh) * 2005-06-10 2006-08-02 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蓄能复合型空调系统
CN101344296A (zh) * 2007-07-13 2009-01-14 南开技术学院 冷媒分流储冰式恒温空调系统
CN108870596A (zh) * 2018-07-18 2018-11-23 芜湖锦晔双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蓄冰一体式空调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06138A (en) * 1981-11-18 1983-09-27 Honeywell Inc. Load management contro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100473823B1 (ko) * 2002-08-06 2005-03-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수 및 온수 제조 장치를 구비한 공기 조화기
US7441413B2 (en) * 2004-03-23 2008-10-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frigerato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FR2950423B1 (fr) * 2009-09-22 2012-11-16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conditionnement d'air pour une installation de chauffage,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JP2012026686A (ja) * 2010-07-27 2012-02-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負荷側装置及び冷凍・冷蔵システム
US9638434B2 (en) * 2013-09-18 2017-05-02 Alaska Structures, Inc. Environment control system and devices
JP2015068620A (ja) * 2013-09-30 2015-04-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DE102017214672A1 (de) * 2017-08-22 2019-02-28 Hochschule fü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 München Betriebsverfahren für ein Kühl- und/oder Heizsystem und Kühl- und/oder Heizsystem
US11009240B2 (en) * 2019-04-01 2021-05-18 Shenzhen Keku Technology Co., Ltd. Air condition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40431A (ja) * 1988-07-29 1990-02-09 Hiroshi Akashi 氷蓄熱システム
CN1451916A (zh) * 2003-05-20 2003-10-29 南京大学 汽车空调器
CN2802328Y (zh) * 2005-06-10 2006-08-02 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蓄能复合型空调系统
CN101344296A (zh) * 2007-07-13 2009-01-14 南开技术学院 冷媒分流储冰式恒温空调系统
CN108870596A (zh) * 2018-07-18 2018-11-23 芜湖锦晔双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蓄冰一体式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86963A1 (en) 2022-06-16
EP4001786A1 (en) 2022-05-25
WO2021047076A1 (zh) 2021-03-18
EP4001786A4 (en) 2022-09-21
EP4001786B1 (en) 2023-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39527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0182017B (zh) 一种集成电池包加热及降温的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CN111791663B (zh) 电动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1231657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CN108224840B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08556660B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11251802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3007493U (zh) 电动汽车及其热管理系统
CN103582580A (zh) 车辆热控制装置
CN111231772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US20230356564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with improved working efficiency of compressor
CN111251801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2484226B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KR102587577B1 (ko) 공조 시스템
CN112484227A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8633223B (zh) 一种空调电池热泵的控制方法
CN111251803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WO2020042459A1 (zh) 空调设备
CN221698427U (zh) 电动卡车的冷却系统和电动卡车
CN217374080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5904279U (zh) 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7374077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JP2004143961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冷却システム
CN115817110B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
CN221292889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