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68198B - 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68198B
CN112468198B CN202010939778.4A CN202010939778A CN112468198B CN 112468198 B CN112468198 B CN 112468198B CN 202010939778 A CN202010939778 A CN 202010939778A CN 112468198 B CN112468198 B CN 1124681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signal strength
received signal
termin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397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68198A (zh
Inventor
水沼隆贤
田中聪
山本靖久
板桥明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681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681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681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681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3Indication means, e.g. displays, alarms, audibl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6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using historical data, averaging values or statist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7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for locating or positioning the transmitter

Abstract

提供能够获得可良好地维持终端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通信终端装置是至少能够实现毫米波通信和微波通信的通信终端装置,且具有:利用毫米波通信对第1通信终端装置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中继的中继功能。

Description

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PC等便携式信息通信终端装置的普及,例如在头戴式显示器(HMD:Head Mounted Display)重叠显示现实的图像信息和与该图像信息相关的虚拟的信息,增强现实的知觉体验的增强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功能的利用正在扩大。作为这样的用于实现AR功能的通信终端(以下,也称为“AR终端”),除了上述的HMD之外,还公开有例如眼镜型通信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
为了实现AR功能,需要在终端间频繁收发动态图像信息等庞大的信息。因此,谋求利用能够实现高速且大容量的低延迟通信例如WiGig(注册商标)等毫米波通信。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33228号公报
由于毫米波通信传播损失大且为窄指向性,所以例如在将便携式信息通信终端装置放入手提包、皮包的状态下,存在接收信号强度降低而无法确立终端间的毫米波通信这种情况、由于通信速度的降低等而无法维持良好的通信状态这种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内容而完成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良好地维持终端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是至少能够实现毫米波通信和微波通信的通信终端装置,且具有利用毫米波通信对第1通信终端装置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中继的中继功能。
在该结构中,能够获得可良好地维持第1通信终端装置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通信系统包括:第1通信终端装置;第2通信终端装置,其至少在自身与上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以及第3通信终端装置,其对上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与上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进行中继。
在该结构中,能够良好地维持第1通信终端装置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良好地维持终端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A是表示第1通信终端装置的第1例的图。
图2B是表示第1通信终端装置的第2例的图。
图3A是表示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B是从C箭头方向观察图3A所示的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而看到的图。
图4A是表示第3通信终端装置的第1例的图。
图4B是表示第3通信终端装置的第2例的图。
图5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毫米波通信的接收信号强度获取流程图。
图6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毫米波通信路径选择流程图。
图7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毫米波通信路径选择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第1通信终端装置;2...第2通信终端装置;3、3a...第3通信终端装置;4...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4a...贴片天线;4b...柔性基板;5...RFIC;6...RF模块;10...镜脚;11...镜架;30...主体壳;31...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不是通过该实施方式来限定本发明。各实施方式是例示,能够进行不同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的局部置换或者组合是不言而喻的。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包括第1通信终端装置1、第2通信终端装置2、第3通信终端装置3。
图1所示的实线箭头例如表示WiGig(Wireless Gigabit:注册商标)等60GHz带的毫米波通信路径。图1所示的虚线箭头例如表示Wi-Fi(注册商标)、Bluetooth(注册商标)等2.4GHz频带的微波通信路径。此外,图1所示的虚线箭头方向表示本公开的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后述)的发送方向。微波通信路径和发送方向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第1通信终端装置1、第2通信终端装置2和第3通信终端装置3各终端间的相互通信使用微波通信的方式。
也可以是除了上述的频率带之外作为毫米波还使用根据IEEE规定的Ka频带(26-40GHz)、V频带(40-75GHz)和W频带(75-111GHz)的通信。
第2通信终端装置2例如是智能手机、平板PC等便携式信息通信终端装置。图1中,示出第2通信终端装置2收纳于用户的口袋、包等的例子。
第2通信终端装置2在自身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和第3通信终端装置3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另外,第2通信终端装置2至少接收来自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微波通信。
在本公开中,第2通信终端装置2具有:相对于第1通信终端装置1进行与本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指标的测定请求的功能。作为通信品质指标,例如有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用户吞吐量、连接终端数量、数据包重传率、调制率等,但在本公开中,对使用RSSI作为通信品质指标的例子进行说明。具体而言,第2通信终端装置2对第1通信终端装置1发送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2。
另外,在本公开中,第2通信终端装置2具有对第3通信终端装置3进行它与本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RSSI的测定请求的功能。具体而言,第2通信终端装置2对第3通信终端装置3发送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
第3通信终端装置3在它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2之间,至少进行微波通信和毫米波通信,在它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至少进行毫米波通信。
在本公开中,第3通信终端装置3具有对第2通信终端装置2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进行中继的中继功能。具体而言,第3通信终端装置3根据来自第2通信终端装置2的中继动作请求信号REPREQ,进行基于中继功能的中继动作。
此外,“中继功能”包括:(1)接收第1信息并直接发送该第1信息、(2)接收第1信息并在接收到的第1信息上附加了第2信息之后发送第1信息和第2信息。频率的变更、变更调制也包含于中继功能。
另外,在本公开中,第3通信终端装置3具有相对于第1通信终端装置1进行与本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RSSI的测定请求的功能。具体而言,第3通信终端装置3对第1通信终端装置1发送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1。
另外,第3通信终端装置3相对于来自第2通信终端装置2的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发送来自第2通信终端装置2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指标亦即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
另外,第3通信终端装置3具有以下功能,即,接收与本装置对第1通信终端装置1发送的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1对应地从第1通信终端装置1发送的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并利用微波通信将该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向第2通信终端装置2转送。
第1通信终端装置1是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2直接进行毫米波通信,或者通过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中继功能,经由第3通信终端装置3进行毫米波通信,实现例如增强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功能的AR终端。
第1通信终端装置1相对于来自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1,发送来自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指标亦即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
另外,第1通信终端装置1相对于来自第2通信终端装置2的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2,发送来自第2通信终端装置2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指标亦即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
图2A是表示第1通信终端装置的第1例的图。图2B是表示第1通信终端装置的第2例的图。图2A和图2B中,作为第1通信终端装置1、1a,例示出眼镜型的AR终端。
图2A中,示出用于在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2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的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4设置于镜脚10的例子。图2B中,示出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4设置于镜架11的例子。
此外,第1通信终端装置1不局限于眼镜型的AR终端,例如也可以是头戴式显示器(HMD:Head Mounted Display)。不是通过第1通信终端装置1的方式来限定本公开。
图3A是表示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的一个例子的图。图3B是从C箭头方向观察图3A所示的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的图。
如图3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4是在柔性基板4b的表面排列有多个贴片天线4a的阵列天线。贴片天线4a是具有挠性,并在能够按所期望方式弯曲的柔性基板4b的表面设置的辐射导体。如图3B所示,从图3A所示的C箭头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4以大致L字型弯曲。图3A和图3B中,示出毫米波通信的辐射面朝向A方向和B方向这两个方向设置的例子。
如图3B所示,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4也可以是以下方式,在柔性基板4b的背面即与设置有贴片天线4a的面相反侧的面设置有RFIC5,构成RF模块6。
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第1通信终端装置1为眼镜型的AR终端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第1通信终端装置1在比第2通信终端装置2高的位置使用的情况校多。
在这样的情况中,优选配置为,如图1所示在用户佩戴了第1通信终端装置1的状态下,例如图2A所示,至少辐射面的一者(例如,朝向图3A、B所示的B方向的辐射面)朝向下侧。
此外,图3A和图3B中,示出在朝向A方向的辐射面设置的贴片天线4a的排列数为2×4、在朝向B方向的辐射面设置的贴片天线4a的排列数为1×4的例子,但贴片天线4a的排列数不局限于此。例如,在朝向B方向的辐射面设置的贴片天线4a的排列数也可以是2×4。不是通过贴片天线4a的排列数来限定本公开。
另外,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4的方式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电介质基板的表面排列有多个贴片天线4a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构成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4的电介质基板的材料,例如例示出,低温同时烧制陶瓷多层基板(LTCC(Low Temperature Co-firedCeramics)多层基板);将多个由环氧、聚酰亚胺等树脂构成的树脂层层叠而形成的多层树脂基板;将多个由具有更低的介电常数的液晶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构成的树脂层层叠而形成的多层树脂基板;将多个由氟类树脂构成的树脂层层叠而形成的多层树脂基板;陶瓷多层基板(除去低温烧制陶瓷多层基板)等。
图4A是表示第3通信终端装置的第1例的图。图4B是表示第3通信终端装置的第2例的图。图4A和图4B中,作为第3通信终端装置3、3a,例示出手表式可穿戴终端。
图4A中,示出用于在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2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的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4设置于主体壳30的例子。图4B中,示出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4设置于带31的带扣的例子。
在第3通信终端装置3为手表式可穿戴终端的情况下,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4的位置和朝向没有特别限定。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4与假定的第2通信终端装置2、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应地适当地以最佳的位置和朝向配置即可。另外,搭载于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4的方式不局限于图3A和图3B所示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在电介质基板的表面排列有多个贴片天线4a的方式。
另外,第3通信终端装置3不局限于手表式可穿戴终端,例如也可以是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2相同的智能手机、平板PC等便携式信息通信终端装置。不是通过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方式来限定本公开。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的毫米波通信路径选择的概念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1所示,在与作为AR终端的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的第2通信终端装置2(例如智能手机)收纳于用户的口袋、包等并且周围也没有毫米波通信的反射物的环境下,存在接收信号强度降低而第1通信终端装置1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2的毫米波通信无法确立的情况、由于通信速度的降低等无法维持良好的通信状态的情况。
在本公开中,在例如手表式可穿戴终端亦即第3通信终端装置3上,设置对与例如智能手机、平板PC等便携式信息通信终端装置亦即第2通信终端装置2、例如眼镜型的AR终端亦即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进行中继的中继功能。由此,在第2通信终端装置2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降低的情况下,通过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中继功能对第2通信终端装置2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进行中继。由此,能够良好地维持第1通信终端装置1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2之间的毫米波通信。
以下,参照图5和图6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的毫米波通信路径选择的各终端的具体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5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通信终端装置的毫米波通信的接收信号强度获取流程图。图6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毫米波通信路径选择流程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第2通信终端装置2向第1通信终端装置1毫米波通信的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在第2通信终端装置2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进行基于直接毫米波通信的功能动作(例如AR功能动作),在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不足规定值,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向第1通信终端装置1的毫米波通信的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和从第2通信终端装置2向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毫米波通信的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双方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基于进行利用了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中继功能的在第2通信终端装置2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功能动作(例如AR功能动作)。
首先,参照图5对针对以第3通信终端装置3作为主体的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向第1通信终端装置1毫米波通信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获取动作进行说明。
第3通信终端装置3相对于第1通信终端装置1发送针对来自本装置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1(步骤S101)。
第1通信终端装置1若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接收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1(步骤S102),则对针对来自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毫米波通信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定(步骤S103)。第1通信终端装置1将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向第3通信终端装置3发送(步骤S104)。
第3通信终端装置3判定它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是否确立。更具体而言,第3通信终端装置3判定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1的发送(步骤S101)起在规定期间是否从第1通信终端装置1接收到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步骤S105)。第3通信终端装置3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1的发送(步骤S101)起在规定期间没有接收到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的情况下(步骤S105;否),认为第3通信终端装置3无法确立它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返回步骤S101的处理。
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1的发送(步骤S101)起在规定期间接收到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的情况下(步骤S105;是),第3通信终端装置3利用微波通信将该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向第2通信终端装置2转送(步骤S106),返回步骤S101的处理。
微波通信比毫米波通信传播损失小且指向性广。因此,无论第3通信终端装置3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2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如何,第2通信终端装置2均能够稳定地获取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
接下来,参照图6对以第2通信终端装置2作为主体的毫米波通信路径选择动作进行说明。此外,根据上述的图5所示的接收信号强度获取流程随时获取针对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向第1通信终端装置1毫米波通信的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
第2通信终端装置2相对于第1通信终端装置1发送针对来自本装置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2(步骤S201)。
第1通信终端装置1若从第2通信终端装置2接收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2(步骤S202),则对针对来自第2通信终端装置2的毫米波通信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定(步骤S203)。第1通信终端装置1将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向第2通信终端装置2发送(步骤S204)。
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它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是否确立。更具体而言,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2的发送(步骤S201)起在规定期间是否从第1通信终端装置1接收到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步骤S205)。
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2的发送(步骤S201)起在规定期间接收到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的情况下(步骤S205;是),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是否为规定的第2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2th以上(SGST2≥SGST2th)(步骤S206)。
在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为规定的第2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2th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06;是),视为可良好地进行第2通信终端装置2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第2通信终端装置2在它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进行基于直接毫米波通信的功能动作(例如AR功能动作)(步骤S207),返回步骤S201的处理。
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2的发送(步骤S201)起在规定期间没有接收到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的情况下(步骤S205;否),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是否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获取到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步骤S208)。
在第2通信终端装置2没有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获取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的情况下(步骤S208;否),视为无法确立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返回步骤S201的处理。
在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获取有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的情况下(步骤s208;是),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是否为规定的第1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1th以上(SGST1≥SGST1th)(步骤S209)。
在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为规定的第1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1th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09;是),第2通信终端装置2相对于第3通信终端装置3发送针对本装置的来自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步骤S210)。
第3通信终端装置3若从第2通信终端装置2接收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步骤S211),则对针对来自第2通信终端装置2的毫米波通信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定(步骤S212)。第3通信终端装置3将测定到的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向第2通信终端装置2发送(步骤S213)。
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是否确立了它与第3通信终端装置3之间的毫米波通信。更具体而言,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是否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的发送(步骤S210)起在规定期间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接收到第3接收了信号强度SGST3(步骤S214)。
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的发送(步骤S210)起在规定期间没有接收到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的情况下(步骤S214;否),第2通信终端装置2视为无法确立它与第3通信终端装置3之间的毫米波通信,返回步骤S201的处理。
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的发送(步骤S210)起在规定期间接收到了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的情况下(步骤S214;是),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是否为规定的第3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3th以上(SGST3≥SGST3th)(步骤S215)。
在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不足规定的第3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3th的情况下(步骤215;否),第2通信终端装置2视为无法确立它与第3通信终端装置3之间的毫米波通信,返回步骤S201的处理。
在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为规定的第3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3th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15;是),第2通信终端装置2视为可良好地进行利用了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中继功能的在第2通信终端装置2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对于第3通信终端装置3发送中继动作请求信号REPREQ(步骤S216)。
第3通信终端装置3若接收中继动作请求信号REPREQ(步骤S217),则开始中继功能的动作(步骤S218),并将表示开始了中继功能的动作的中继动作开始信号ACKREQ向第2通信终端装置2发送(步骤S219)。
第2通信终端装置2若接收来自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中继动作开始信号ACKREQ(步骤S220),则进行基于利用了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中继功能的在第2通信终端装置2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功能动作(例如,AR功能动作)(步骤S221),返回步骤S201的处理。
在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不足规定的第2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2th的情况下(步骤S206;否),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是否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获取到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步骤S222)。
在没有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获取由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的情况下(步骤S222;否),视为无法确立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第2通信终端装置2在它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直接进行基于毫米波通信的功能动作(例如AR功能动作)(步骤S207),返回步骤S201的处理。
在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获取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的情况下(步骤s222;是),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是否为规定的第1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1th以上(SGST1≥SGST1th)(步骤S223)。
在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不足规定的第1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1th的情况下(步骤S223;否),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是否为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以上(SGST2≥SGST1)(步骤S224)。
在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为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24;是),第2通信终端装置2在它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直接进行基于毫米波通信的功能动作(例如AR功能动作)(步骤S207),返回步骤S201的处理。
在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为规定的第1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1th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23;是)和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不足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的情况下(步骤S224;否),第2通信终端装置2相对于第3通信终端装置3,发送针对来自本装置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步骤S225)。
第3通信终端装置3若从第2通信终端装置2接收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步骤S226),则对针对来自第2通信终端装置2的毫米波通信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定(步骤S227)。第3通信终端装置3将测定到的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向第2通信终端装置2发送(步骤S228)。
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是否确立了它与第3通信终端装置3之间的毫米波通信。更具体而言,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的发送(步骤S225)起在规定期间是否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接收到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步骤S229)。
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的发送(步骤S225)起在规定期间没有接收到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的情况下(步骤S229;否),第2通信终端装置2在它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直接进行基于毫米波通信的功能动作(例如AR功能动作)(步骤S207),返回步骤S201的处理。
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的发送(步骤S225)起在规定期间接收到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的情况下(步骤S229;是),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是否为规定的第3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3th以上(SGST3≥SGST3th)(步骤S230)。
在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不足规定的第3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3th的情况下(步骤230;否),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是否为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以上(SGST2≥SGST3)(步骤S231)。
在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为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31;是),第2通信终端装置2在它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直接进行基于毫米波通信的功能动作(例如AR功能动作)(步骤S207)。
在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为规定的第3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3th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30;是),或者在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不足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的情况下(步骤S231;否),第2通信终端装置2相对于第3通信终端装置3发送中继动作请求信号REPREQ(步骤S216)。
第3通信终端装置3若接收中继动作请求信号REPREQ(步骤S217),则开始中继功能的动作(步骤S218),并将表示开始了中继功能的动作的中继动作开始信号ACKREQ向第2通信终端装置2发送(步骤S219)。
第2通信终端装置2若接收来自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中继动作开始信号ACKREQ(步骤S220),则进行基于利用了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中继功能的在第2通信终端装置2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功能动作(例如AR功能动作)(步骤S221),返回步骤S201的处理。
此外,对于针对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的第1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1th、针对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的第2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2th和针对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的第3接收信号强度阈值SGST3th,也可以为相同的值,也可以分别为不同的值。
通过上述的处理,能够良好地维持第1通信终端装置1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2之间的毫米波通信。
(实施方式2)
图7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毫米波通信路径选择流程图。此外,针对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各通信终端装置的方式、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的方式和通信终端装置的毫米波通信的接收信号强度获取流程图,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为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以上的情况下或者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为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以上的情况下,在第2通信终端装置2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直接进行基于毫米波通信的功能动作(例如AR功能动作),在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不足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的情况下或者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不足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的情况下,进行基于利用了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中继功能的在第2通信终端装置2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功能动作(例如AR功能动作)。
第2通信终端装置2相对于第1通信终端装置1发送针对来自本装置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2,并且相对于第3通信终端装置3,发送针对来自本装置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步骤S301)。
第3通信终端装置3若从第2通信终端装置2接收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步骤S302),则对针对来自第2通信终端装置2的毫米波通信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定(步骤S303)。第3通信终端装置3将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向第2通信终端装置2发送(步骤S304)。
第1通信终端装置1若从第2通信终端装置2接收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2(步骤S305),则对针对来自第2通信终端装置2的毫米波通信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定(步骤S306)。第1通信终端装置1将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向第2通信终端装置2发送(步骤S307)。
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是否确立了它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更具体而言,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2的发送(步骤S301)起在规定期间是否从第1通信终端装置1接收到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步骤S308)。
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2的发送(步骤S301)起在规定期间接收到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的情况下(步骤S308;是),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是否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获取到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步骤S309)。
在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获取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的情况下(步骤S309;是),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是否确立了它与第3通信终端装置3之间的毫米波通信。更具体而言,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的发送(步骤S301)起在规定期间是否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接收到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步骤S310)。
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的发送(步骤S301)起在规定期间接收到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的情况下(步骤S310;是),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是否为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以上或者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是否为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以上(SGST2≥SGST1或SGST2≥SGST3))(步骤S311)。换言之,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是否为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和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中至少一个接收信号强度以上。
在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没有获取有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的情况下(步骤S309;否),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的发送(步骤S301)起在规定期间没有接收到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的情况下(步骤S310;否),或者在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为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和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中至少一个接收信号强度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311;是),第2通信终端装置2在它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直接进行基于毫米波通信的功能动作(例如AR功能动作)(步骤S312),返回步骤S301的处理。
在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不足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并且不足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的情况下(步骤S311;否),第2通信终端装置2相对于第3通信终端装置3发送中继动作请求信号REPREQ(步骤S313)。
第3通信终端装置3若接收到中继动作请求信号REPREQ(步骤S314),则开始中继功能的动作(步骤S315),并将表示开始了中继功能的动作的中继动作开始信号ACKREQ向第2通信终端装置2发送(步骤S316)。
第2通信终端装置2若接收来自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中继动作开始信号ACKREQ(步骤S317),则进行基于利用了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中继功能的在第2通信终端装置2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功能动作(例如AR功能动作)(步骤S318),返回步骤S301的处理。
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2的发送(步骤S301)起在规定期间没有接收第2接收信号强度SGST2的情况下(步骤S308;否),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是否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获取到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步骤S319)。
在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没有获取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的情况下(步骤S319;否),视为第2通信终端装置2无法确立它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返回步骤S301的处理。
在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获取有第1接收信号强度SGST1的情况下(步骤S319;是),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是否确立了它与第3通信终端装置3之间的毫米波通信。更具体而言,第2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的发送(步骤S301)起在规定期间是否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接收到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步骤S320)。
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的发送(步骤S301)起在规定期间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没有接收到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的情况下(步骤S320;否),视为第2通信终端装置2无法确立它与第3通信终端装置3之间的毫米波通信,返回步骤S301的处理。
在从通信品质请求信号CQREQ3的发送(步骤S301)起规定期间从第3通信终端装置3接收到第3接收信号强度SGST3的情况下(步骤S320;是),第2通信终端装置2对第3通信终端装置3发送中继动作请求信号REPREQ(步骤S313)。
第3通信终端装置3若接收中继动作请求信号REPREQ(步骤S314),则开始中继功能的动作(步骤S315),并将表示开始了中继功能的动作的中继动作开始信号ACKREQ向第2通信终端装置2发送(步骤S316)。
第2通信终端装置2若接收来自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中继动作开始信号ACKREQ(步骤S317),则进行基于利用了第3通信终端装置3的中继功能的在第2通信终端装置2与第1通信终端装置1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功能动作(例如AR功能动作)(步骤S318),返回步骤S301的处理。
根据上述的处理,能够与实施方式1相同,良好地维持第1通信终端装置1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2之间的毫米波通信。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不是用于限定地解释本发明。本发明可不脱离其主旨地进行变更/改进,并且本发明包括其等效物。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排列有贴片天线的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作为一个例子而示出,但毫米波带通信用天线也可以是偶极天线、缝隙天线,而且也可以是将它们组合的结构。
另外,本公开能够如上述那样或者取代上述而采取以下的结构。
(1)本发明的一方面的通信终端装置是至少能够实现毫米波通信和微波通信的通信终端装置,具有利用毫米波通信对第1通信终端装置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中继的中继功能。
在该结构中,能够获得可良好地维持第1通信终端装置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终端装置。
(2)也可以是,在上述(1)的通信终端装置中,按每规定期间获取与上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指标亦即第1接收信号强度,并利用微波通信将该第1接收信号强度向第2通信终端装置发送。
(3)也可以是,在上述(2)的通信终端装置中,在上述第1接收信号强度和与上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指标亦即第2接收信号强度双方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利用毫米波通信对第1通信终端装置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中继。
(4)本发明的一方面的通信系统包括:第1通信终端装置;第2通信终端装置,其至少在它与上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以及第3通信终端装置,其对上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与上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进行中继。
在该结构中,能够良好地维持第1通信终端装置与第2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
(5)也可以是,在上述(4)的通信系统中,上述第3通信终端装置按每规定期间获取它与上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指标亦即第1接收信号强度,并利用微波通信将该第1接收信号强度向第2通信终端装置发送。
(6)也可以是,在上述(5)的通信系统中,上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按每规定期间获取它与上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指标亦即第2接收信号强度,在上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上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与上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
(7)也可以是,在上述(6)的通信系统中,在上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不足规定值的情况下,上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获取它与上述第3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指标亦即第3接收信号强度,在上述第1接收信号强度和上述第3接收信号强度双方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将上述第3通信终端装置作为中继器,在上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与上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
(8)也可以是,在上述(5)的通信系统中,上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按每规定期间,获取它与上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指标亦即第2接收信号强度和它与上述第3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指标亦即第3接收信号强度,在上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为上述第1接收信号强度和上述第3接收信号强度中至少一个接收信号强度以上的情况下,在上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与上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在上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不足上述第1接收信号强度并且不足上述第3接收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将上述第3通信终端装置作为中继器,在上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与上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
(9)也可以是,在上述(4)~(8)中任一个通信系统中,上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是AR终端。
(10)也可以是,在上述(4)~(9)中任一个通信系统中,上述第3通信终端装置是手表式可穿戴终端。
根据本公开,能够获得充分活用与毫米波带通信对应的通信电路的性能的通信装置。

Claims (3)

1.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通信终端装置;
第2通信终端装置,其至少在它与所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以及
第3通信终端装置,其对所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与所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进行中继,
所述第3通信终端装置按每个规定期间判断是否获取了它与所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指标亦即第1接收信号强度,在获取了所述第1接收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利用微波通信将该第1接收信号强度向第2通信终端装置发送,
对于所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而言,
在它与所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指标亦即第2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在所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与所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
在所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不足规定值的情况下,获取它与所述第3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品质指标亦即第3接收信号强度,
在所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不足规定值且没有获取到第1接收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在所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与所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
在所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1接收信号强度不足规定值且所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第1接收信号强度以上的情况下,在所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与所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
在所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1接收信号强度不足规定值且所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不足所述第1接收信号强度、没有接收到所述第3接收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在所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与所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
在所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不足规定值且所述第1信号强度为规定值以上、没有接收到所述第3接收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在所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与所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
在所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3接收信号强度不足规定值、所述第1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值以上且所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第3接收信号强度以上的情况下,在所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与所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毫米波通信,
在所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3接收信号强度不足规定值、所述第1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值以上且所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不足所述第3接收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对所述第3通信终端装置发送利用毫米波通信对所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中继的中继动作的开始请求信号,
在所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不足规定值、所述第1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3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对所述第3通信终端装置发送利用毫米波通信对所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中继的中继动作的开始请求信号,
在所述第1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3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值以上、没有接收到所述第2接收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对所述第3通信终端装置发送利用毫米波通信对所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第2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中继的中继动作的开始请求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通信终端装置是AR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通信终端装置是手表式可穿戴终端。
CN202010939778.4A 2019-09-09 2020-09-09 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 Active CN1124681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3990A JP7351152B2 (ja) 2019-09-09 2019-09-09 通信システム
JP2019-163990 2019-09-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68198A CN112468198A (zh) 2021-03-09
CN112468198B true CN112468198B (zh) 2023-11-07

Family

ID=74833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39778.4A Active CN112468198B (zh) 2019-09-09 2020-09-09 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28073B2 (zh)
JP (1) JP7351152B2 (zh)
CN (1) CN1124681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51152B2 (ja) * 2019-09-09 2023-09-2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通信システム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64723A (ja) * 2003-08-08 2005-03-10 Sony Corp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0100956A1 (ja) * 2009-03-05 2010-09-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CN103444220A (zh) * 2010-12-27 2013-12-11 夏普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WO2014163451A1 (ko) * 2013-04-05 2014-10-0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거대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의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WO2016080879A1 (en) * 2014-11-20 2016-05-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radio network node for managing precoder reports
CN105843761A (zh) * 2012-03-30 2016-08-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功能执行装置
CN106714311A (zh) * 2015-11-17 2017-05-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毫米波通信控制方法及毫米波通信控制装置
CN107682907A (zh) * 2017-10-23 2018-02-09 蒋丁贵 一种中继装置及信息转发方法
WO2018083869A1 (ja) * 2016-11-04 2018-05-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CN108768490A (zh) * 2018-05-22 2018-11-06 西安蜂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中继方法、中继装置及中继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02261B2 (en) 2007-10-12 2015-04-07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tilizing out of band signaling for calibra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a mesh network of EHF transceivers/repeaters
US20100080177A1 (en) 2008-09-29 2010-04-01 Broadcom Corporation Multib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communication control of remote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with
US7831738B2 (en) 2008-09-29 2010-11-09 Broadcom Corporation Multib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graphical connection interface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with
US20120135677A1 (en) * 2010-04-16 2012-05-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lay-initiated relay teardown opera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9287964B2 (en) * 2013-03-11 2016-03-15 Intel Corporation Millimeter-wave relay device with bounded delay and method for retransmission of symbols
JP6244709B2 (ja) 2013-07-17 2017-12-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不整合検出方式、検出装置及び検出プログラム
US9204245B2 (en) 2013-07-25 2015-12-01 Elwha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gesture indicative data via a head wearable computing device
JP2015188207A (ja) 2014-03-14 2015-10-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データ中継方法
WO2016072174A1 (ja) * 2014-11-07 2016-05-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制御システム
US9872296B2 (en) * 2015-01-06 2018-01-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beam shaping at a millimeter wave base station and a wireless device and fast antenna subarray selection at a wireless device
US10230448B2 (en) * 2015-07-29 2019-03-1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bust relay communication
JP2017103586A (ja) * 2015-12-01 2017-06-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7212714A (ja) 2016-05-23 2017-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端末
US10491303B2 (en) * 2017-03-22 2019-11-26 Nxgen Partners Ip, Llc Re-generation and re-transmission of millimeter waves for building penetration using dongle transceivers
JP6926737B2 (ja) 2017-07-03 2021-08-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通信システム、ホッピングノード、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740266B2 (en) * 2017-11-17 2020-08-11 Intel IP Corporation Sensor data pipelining
JP7351152B2 (ja) * 2019-09-09 2023-09-2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通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64723A (ja) * 2003-08-08 2005-03-10 Sony Corp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0100956A1 (ja) * 2009-03-05 2010-09-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CN103444220A (zh) * 2010-12-27 2013-12-11 夏普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CN105843761A (zh) * 2012-03-30 2016-08-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功能执行装置
WO2014163451A1 (ko) * 2013-04-05 2014-10-0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거대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의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WO2016080879A1 (en) * 2014-11-20 2016-05-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radio network node for managing precoder reports
CN106714311A (zh) * 2015-11-17 2017-05-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毫米波通信控制方法及毫米波通信控制装置
WO2018083869A1 (ja) * 2016-11-04 2018-05-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CN107682907A (zh) * 2017-10-23 2018-02-09 蒋丁贵 一种中继装置及信息转发方法
CN108768490A (zh) * 2018-05-22 2018-11-06 西安蜂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中继方法、中继装置及中继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68198A (zh) 2021-03-09
US11528073B2 (en) 2022-12-13
JP7351152B2 (ja) 2023-09-27
US20210075495A1 (en) 2021-03-11
JP2021044637A (ja)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95026B2 (ja) アンテナダイバーシティ機能を有する電子デバイス
KR102322469B1 (ko) Endc를 지원하는 전자기기 및 그 전자기기의 제어 방법
CN112751170B (zh) 具备5g天线的电子设备
CN110336118B (zh) 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手表
US20080055537A1 (en) System for transreceiving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7534223A (zh) 具有毫米波天线的电子设备
CN111029731B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US9351103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20210126778A (ko) 투명 안테나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KR20210127760A (ko) 투명 안테나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CN112468198B (zh) 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11092292A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CN111682906B (zh) 测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970710B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US11388612B2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2310619B (zh) 电子设备
KR102578395B1 (ko) 커넥터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CN113067147A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US9722315B2 (en) Ultra-wideband (UWB) dipole antenna
CN218275054U (zh) 一种卫星天线收发模组和移动终端
CN110896168B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US11632163B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millimeter wave multipath selection and aggregation using wearable reflective surfaces
CN211789490U (zh) 穿戴式电子设备
CN112886207B (zh) 穿戴式电子设备
US20240079782A1 (en) Ultra-wideband Antenna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