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8789B - 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8789B
CN112448789B CN201910824360.6A CN201910824360A CN112448789B CN 112448789 B CN112448789 B CN 112448789B CN 201910824360 A CN201910824360 A CN 201910824360A CN 112448789 B CN112448789 B CN 1124487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trategy
amc
signal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243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48789A (zh
Inventor
刘学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82436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48789B/zh
Priority to EP20860945.3A priority patent/EP3989465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12843 priority patent/WO202104313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448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87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487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87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 H04L1/003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evaluation of received explicit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针对终端信号传输模式发生改变的情景,基站不再同一按照统一的一个外环策略来控制终端的MCS,而是根据终端当前信号传输模式选择适应当前的第二AMC策略,根据第二AMC策略中的外环策略来调整终端的MCS,避免了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基站基于统一外环策略大幅调整终端MCS的问题,有利于提升终端MCS均值,增强基站与终端间信号传输的性能,提升通信资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AMC(Adaptive Modulation Control,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是自移动通信3G就开始应用的技术,包括内环(inner-loop)和外环(outer-loop),内环是指基站根据终端的信道条件确定该终端上下行信号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式);外环则是指基站根据信号传输的BLER(Block Error Ratio,误块率)来反馈调整终端的MCS,尽量确保将信号传输的实际BLER维持在目标BLER附近的过程。
在通常情况下,基站是否对终端采用波束赋形技术,终端是否参与了空分复用,以及终端在空分复用时加入的是何种空分组,这些都会影响AMC的内环,而内环一旦发生变化,则基站就必须对外环进行调整。当终端的状态频繁变化时,例如,终端时而处于非空分复用状态下,时而进入空分复用状态,则基站也会不断地进行外环调节,这样终端的AMC外环容易出现剧烈波动,BLER和MCS跳变很大,甚至BLER无法有效控制在目标BLER的附近。而且,基于BLER调整终端MCS具有“快降慢升”的特点,这种波动就势必会造成MCS均值偏小,带来比较明显的性能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终端在不同传输模式间穿梭跳变时导致AMC的BLER和MCS剧烈波动,致使终端MCS均值下降和性能损失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包括:
在终端处于第一信号传输模式时,按照第一自适应调制方式AMC策略控制处于所述终端的调制编码方式MCS,所述第一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一目标误块率确定;
在所述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启用符合变化后第二信号传输模式的第二AMC策略控制所述终端的MCS,所述第二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二目标误块率确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MCS控制模块,用于在终端处于第一信号传输模式时,按照第一AMC策略控制处于所述终端的MCS,所述第一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一目标误块率确定;
第二MCS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启用符合变化后第二信号传输模式的第二AMC策略控制所述终端的MCS,所述第二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二目标误块率确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通信总线;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程序,以实现上述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在终端处于第一信号传输模式时,按照外环策略基于第一目标误块率确定的第一AMC策略控制处于终端的MCS。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启用符合变化后第二信号传输模式的第二AMC策略控制终端的MCS,第二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二目标误块率确定。所以,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案当中,针对终端信号传输模式发生改变的情景,基站不再同一按照统一的一个外环策略来控制终端的MCS,而是根据终端当前信号传输模式选择适应当前的第二AMC策略,根据第二AMC策略中的外环策略来调整终端的MCS,避免了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基站基于统一外环策略大幅调整终端MCS的问题,有利于提升终端MCS均值,增强基站与终端间信号传输的性能,提升通信资源利用率。
本发明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发明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示例1中提供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示例2中提供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提供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提供的基站的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Massive MIMO(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是第5代移动通信(即5G)的核心技术之一。但在4G的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分时长期演进)系统中,由于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eNB(基站)可以基于UE(User equipment,用户终端)的上行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估计下行信道特征,实现下行信号的BF(Beam-forming,波束赋形),获得信号能量增益。
而基于BF可实现多个UE间的SDMA(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空分复用),即多个UE在一个eNB下共用相同的时域和频域资源,从而提高eNB的频谱效率和容量。N个UE的空分复用,可以定义为空分N流(或空分N层)。由于Massive MIMO的天线比传统3G/4G的MIMO天线要多的多,波束赋形增益和空分复用能力也要强的多,空分流数N有了实质突破。由于BF和SRS都是4G TD-LTE已有的技术,所以TD-LTE系统中的eNB通过引入Massive MIMO技术,便可获得优异的通信性能。
在AMC中,基站一方面以终端信号传输的BLER作为外环调整终端的MCS,例如,如果信号传输的实际BLER超过预设的目标BLER,则基站可以下调终端的MCS;如果信号传输的实际BLER低于目标BLER,则基站可以上调终端的MCS。另一方面,基站会通过SINR(Signalinterference Noise Ratio,信干噪比)等终端的信道条件作为AMC的内环策略控制终端的MCS,也即:
内环策略确定方式一:通过终端的SINR来确定AMC的内环策略;
不过,这一确定AMC的内环策略的方式比较适合终端既未处于空分复用模式下,又未处于波束赋形模式下的场景,因为如果终端处于波束赋形模式下,则在确定该终端AMC内环策略的时候,需要考虑波束赋形的增益(Gain-BF),所以,如果终端处于波束赋形模式下,则:
内环策略确定方式二:通过终端的SINR与Gain-BF来确定AMC的内环策略;
但是当终端处于空分复用状态下时,终端的MCS就不能只简单的考虑SINR与Gain-BF了,还要考虑空分复用带来的功率调整量(ΔPower)与空分复用状态下同一空分组中各终端间的流间干扰(Interf)。这里假定终端所在的空分组为N流空分组,功率调整量ΔPower是指下行空分复用时,基站固定的总功率要分给N个空分复用的终端,所以N越大,ΔPower就越大;另一方面,N越大,Interf也越大。所以,当终端处于N流空分组时,终端AMC的内环策略变成:
内环策略确定方式三:根据终端的SINR、Gain-BF、ΔPower以及Interf来确定AMC的内环策略。
在内环策略确定方式三中,终端的SINR、Gain-BF与MCS值呈正相关关系,而ΔPower、Interf则与MCS值呈负相关关系。
在相关技术中,基站针对每个终端都有一个AMC内环与一个AMC外环,AMC外环不断地对终端的MCS进行反馈调整,从而使得终端的实际BLER处于目标BLER附近。不过,由于终端的实际BLER会受到终端所处信号传输模式的影响,因此,当终端在不同传输模式间穿梭跳变时会导致实际BLER剧烈波动,对此,基站不得不采用AMC外环对终端的MCS进行反馈调节,这样就会影响MCS也大幅波动,致使终端MCS均值下降和性能损失。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请参见图1示出的流程图:
S102:在终端处于第一信号传输模式时,按照第一AMC策略控制处于终端的MCS。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可以根据这样一些因素进行区分:基站是否对终端进行波束赋形,基站是否对终端进行空分复用,终端所处空分组。所以,基于基站是否对终端进行波束赋形这一点,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可以分为波束赋形模式、非波形负数模式;基于基站是否对终端进行空分复用这一点,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可以分为空分复用模式与非空分复用模式;而基于所处空分组这一点,终端所处的空分组不同,终端当前的信号传输模式也可能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示例当中,终端所处的空分组不同,则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必定不同,不过,在本实施例的另外一些示例当中,可能会存在两个甚至多个空分组对应同一个信号传输模式的情况,例如,终端处于2流空分组和3流空分组属于一种信号传输模式,处于4流空分组、5流空分组以及6流空分组属于另一种信号传输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传输模式”与“第二信号传输模式”并不特指上面的某一种信号传输模式,而仅仅是用以区分终端在信号传输模式切换前与后所用的传输模式的不同。其中,第一信号传输模式是指终端在一次信号传输模式切换前所用的信号传输模式,而第二信号传输模式则是指终端在此次信号传输模式切换后所用的信号传输模式。所以,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第一信号传输模式可以是指非波束赋形模式,而第二信号传输模式可以是指空分复用模式,而在另一些示例当中,第一信号传输模式是指终端在3流空分组下的空分复用模式,而第二信号传输模式则是指终端在2流空分组下的空分复用模式。
虽然,“第一信号传输模式”与“第二信号传输模式”并无特指含义,本实施例中“第一AMC策略”则是特指与第一信号传输模式对应的AMC策略,而“第二AMC策略”也是对应指与第二信号传输模式对应的AMC策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一目标误块率确定,第二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二目标误块率确定,这两个目标误块率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第一目标误块率与第二目标误块率的取值还可以不同。
当终端处于第一信号传输模式下时,基站采用与第一信号传输模式对应的第一AMC策略控制终端的MCS。
S104: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启用符合变化后第二信号传输模式的第二AMC策略控制终端的MCS。
基站可以对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进行监测,以确定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是否有变化。如果基站确定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有了改变,则其可以启用符合变化后信息传输模式的第二AMC策略来控制MCS。由于第二AMC策略外环策略中的第二目标误块率与第一AMC策略外环策略中的第一目标误块率相互独立,相较于第一目标误块率,第二目标误块率更加适应终端当前所处的信号传输模式,所以,因为目标误块率发生变化,所以,尽管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了变化,但基站对终端MCS的管理也可以平稳地进行过度,无须基于第一目标误块率进行大幅度的调整,避免了终端MCS均值“断崖式”降低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基站在启用第二AMC策略控制终端的MCS的同时,还会将第一AMC策略挂起,并启用与第一AMC策略对应的失效定时器,随后,第一AMC策略对应的失效定时器开始定时计时:如果在该失效定时器定时结束之前,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又再次回到了第一信号传输模式,则基站可以继续启用之前挂起的第一AMC策略来管理终端的MCS,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恢复到第一信号传输模式的时候,基站可以控制第一AMC策略对应的失效定时器复位;如果直到该失效定时器定时结束,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依旧没有回到第一信号传输模式,则基站可以将终止挂起的第一AMC策略。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不同的AMC策略,基站可以为对应的失效定时器设置不同的时长,例如,针对终端在既不处于波束赋形模式又不处于空分复用模式时所用的AMC策略,基站可将对应失效定时器的时长设得比较长,对于终端处于某个6流空分组下所用的AMC策略,基站可以将对应失效定时器的时长设得比较短。因为对于前者,终端一旦该信号传输模式,再次回来的概率比较大,所以基站可以将失效定时器的时长设置得比较大,向终端提供更多继续使用该AMC策略的机会;但一个终端在离开6流空分组之后,再回到该空分组的概率会相对较低,所以基站可以将失效定时器的时长设置得比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终端可以是指真实终端,也即,前述终端可以是一个UE,在这种情况下,终端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可以是指一下几种中的任意一种:
1)真实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在非波束赋形模式与波束赋形模式间切换;
2)真实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在非空分复用模式与空分复用模式间切换;
3)真实终端从一个空分组退出并加入到另一空分组。
对于单个UE,基站可以基于上述三方面来确定UE的信号传输模式是否发生了变化。
不过,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终端还可以是指由一个N流空分组中所有终端作为一个整体所构成的虚拟终端,毫无疑义的是,N的取值必定大于等于2。对于虚拟终端,基站可以像对真实终端一般,采用AMC管理策略来管理该虚拟终端的MCS。可以理解的是,一个虚拟终端在同一时刻仅有一种AMC策略,该AMC策略实际上是供构成该虚拟终端的所有真实终端共同使用,也即,对于N流空分组中的N个真实终端,基站会采用同一个AMC策略来对这些真实终端的MCS进行管理。可见,虚拟终端的AMC策略与真实终端的AMC策略一样,都包括内环策略与外环策略,对于内环策略,因为一个属于同一个N流空分组的终端之所以会被基站控制进入空分复用状态,是因为这N个终端的信道条件等都差不多,所以,基站在确定虚拟终端AMC策略的内环策略时,可以直接基于前述内环策略确定方式三。而对于外环策略,基站可以根据虚拟终端的实际误块率均值确定,所谓“实际误块率均值”是指N流空分组中各终端实际误块率的平均值。例如,假定一个虚拟终端由3个终端构成,则基站可以基于这三个终端的反馈确定实际误块率均值。
对于虚拟终端,终端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可以是指一下几种中的任意一种:
1)N流空分组中的流数N存在变化,例如,一个空分组中终端的数目出现了增多或减少。
2)N流空分组的流数N不存在变化,但N流空分组中出现变化的终端达到预设变化比例,例如N的取值为6,虽然在t2时刻与t1时刻相比,该空分组的流数N一直都是6,但在t1时刻,该空分组中的终端是a、b、c、d、e和f,但在t2时刻,该空分组中的终端变成了a、b、c、k、h和g,变化的比例达到了50%,超过了预设变化比例25%,则基站可以判定该虚拟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了变化。
对于基站而言,在基于前述内环策略确定方式三确定AMC策略中的内环策略时,如果空分组的流数确定,则可以根据流数N确定出对应的流间干扰Interf,该流间干扰可以是根据经验值设置的,例如,经过大量的试验之后选择的经验值等。但这种方式确定的流间干扰并不一定准确,因为不同基站下的情况不同,即便是同一基站下,不同区域中流数N相同的空分组内,终端所受到的流间干扰也不完全相同,所以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内环策略中流间干扰准确性的方案:
基站可以在使用一个AMC策略来对虚拟终端中各真实终端的MCS进行管理时,基于该虚拟终端的实际误块率均值BLERreal和目标误块率BLERtarget来反馈调节流间干扰。例如,基站根据当前时刻虚拟终端的实际误块率均值BLERreal和当前针对该虚拟终端所用AMC策略对应的目标误块率BLERtarget来估计时刻的流间干扰。估计出的流间干扰将会在下一时刻作用到虚拟终端AMC策略的内环策略,从而影响虚拟终端在下一时刻的实际误码率均值,而虚拟终端下一时刻的实际误码率均值又将被用于反馈修正后续时刻的流间干扰,如此循环迭代,使得估计出的流间干扰不断向着其真实值逼近收敛。可选地,基站可以基于以下公式实现对流间干扰的修正:
InterfSDMA-N(n+1)=InterfSDMA-N(n)+ρ·(BLERreal-BLERtarget)
其中,InterfSDMA-N(n+1)为下一时刻的流间干扰,InterfSDMA-N(n)为当前时刻的流间干扰,BLERreal为虚拟终端的实际误块率均值,BLERtarget为AMC策略的目标误块率,ρ为调整步长因子,其取值范围介于0<ρ≤1。
根据公式可以看出,如果BLERreal比于BLERtarget大,则说明当前虚拟终端的误块率比预期的高,这很可能是由于对流间干扰InterfSDMA-N(n)的估计不足引起的,所以,需要在下一时刻调高流间干扰InterfSDMA-N(n+1),因此,下一时刻的流间干扰InterfSDMA-N(n+1)相较于当前时刻的流间干扰InterfSDMA-N(n)将会增大。如果BLERreal比BLERtarget小,则说明当前虚拟终端的误块率比预期的低,这说明之前对流间干扰InterfSDMA-N(n)的估计可能偏高了,所以,需要在下一时刻降低流间干扰InterfSDMA-N(n+1),因此,下一时刻的流间干扰InterfSDMA-N(n+1)相较于当前时刻的流间干扰InterfSDMA-N(n)将会降低。
可以理解的是,ρ设置得越大,则每次调整的粒度就会越大。因此,如果ρ的取值较高,则在修正初期,虚拟终端的流间干扰会快速地进行收敛,但与此同时,也会导致虚拟终端的很难真正收敛到其实际值上,即收敛精度不高。相反,如果ρ的取值较小,则虽然经过多次修正之后,相较于将ρ的取值设置得比较大的情况,虚拟终端的流间干扰可能会更接近其实际值,但因为每次调整的粒度很小,所以,修正过程持续时间长,也即流间干扰的收敛速度慢。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基站可以基于经验值设置一个大小较为合适的ρ,但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对于一个AMC策略中的流间干扰进行修正时,基站可以不断调整ρ的取值,例如,修正前期将ρ设置得比较大,以期快速收敛;在修正后期则减小ρ的取值,以达到更高的收敛精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当终端处于不同的信号传输模式下,基站侧不再统一地使用一种固定的外环策略来确定该终端的MCS,而是根据终端当前所用的信号传输模式灵活地切换外环策略,而且,在进行AMC策略切换后,基站侧还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留信号传输模式切换前所用的AMC策略,给终端切换回到原信号传输模式的机会,避免了终端每次进行信号传输模式切换之后,都需要新启用对应的AMC策略,影响传输性能的问题。
另一方面,基站可以将一个空分组中的各终端视作一个整体,以虚拟终端的概念来管理该空分组中各终端的MCS,这样可以降低基站的管理负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且,基站在采用一个AMC策略管理虚拟终端的MCS时,可以基于该虚拟终端的实际误块率均值和该AMC策略对应的目标误块率来对该AMC策略中内环策略的流间干扰进行修正,以提升基站对虚拟终端MCS控制的准确性,增强MCS性能。
实施例二: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清楚前述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的优点与细节,本实施例将结合示例对其进行进一步说明:
示例1:
假定UE1刚接入基站,在初始接入时处于非空分复用模式下,同时,假定UE1在非空分复用模式下所使用的AMC策略为AMC策略c1,AMC策略c1对应的失效定时器为timer1,请结合图2示出的流程图:
S202:基站接受UE1的接入;
S204:基站采用AMC策略c1控制UE1的MCS;
S206:基站判断UE1是否进入N流空分复用模式;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进入S208,否则继续执行S204。
S208:基站采用AMC策略c2控制UE1的MCS,同时挂起AMC策略c1并启用timer1;
在本实施例中,假定N流空分复用模式对应的AMC策略c为AMC策略c2,同时,假定AMC策略c2对应的失效定时器为timer2。
S210:基站判断UE1是否回到非空分复用模式下;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进入S212,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进入S214。
S212:基站对timer1复位;
S214:基站判断timer1的定时是否完成;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进入S216,否则继续执行S210。
S216:基站终止AMC策略c1。
示例2:
假定一N流空分组中的N个终端共同构成了虚拟终端a,该虚拟终端a所使用的AMC策略为AMC策略c3,AMC策略c3对应的失效定时器为timer3,请结合图3示出的流程图:
S302:基站按照AMC策略c3控制N流空分组所构成的虚拟终端a的MCS;
S304:基站判断N流空分组的流数是否有变化;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进入S308,否则进入S306;
S306:基站判断N流空分组中出现变化的终端数目是否达到预设变化比例;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进入S318,否则继续执行S302;
S308:基站采用AMC策略c4控制虚拟终端b的MCS,同时挂起AMC策略c3并启用timer3;
假定原N流空分组的流数N发生了增减变化后,N流空分组变成了M流空分组,而该M流空分组所构成的虚拟终端为虚拟终端b。虚拟终端b所用的AMC策略为AMC策略c4,同时,假定AMC策略c4对应的失效定时器为timer4。
S310:基站判断虚拟终端a是否再次出现;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进入S312,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进入S314。
S312:基站对timer3复位;
S314:基站判断timer3的定时是否完成;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进入S316,否则继续执行S310。
S316:基站终止AMC策略c3。
S318:基站采用AMC策略c3’控制虚拟终端a’的MCS,同时挂起AMC策略c3并启用timer3;
假定原N流空分组的中终端发生变化后所构成的空分组依旧为N流空分组,不过该N流空分组与原N流空分组不完全相同,新的N流空分组所构成的虚拟终端为虚拟终端a’。虚拟终端a’所用的AMC策略为AMC策略c3’,同时,假定AMC策略c3’对应的失效定时器为timer3’。
S320:基站判断虚拟终端a是否再次出现;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进入S322,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进入S324。
S322:基站对timer3复位;
S324:基站判断timer3的定时是否完成;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进入S326,否则继续执行S320。
S326:基站终止AMC策略c3。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将继续对前述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进行示例性说明:
示例1:
假定eNB下有3个UE,分别是UE1、UE2、UE3。一开始3个UE都处于非空分复用状态,每个UE有各自的AMC策略,分别为AMC1-1、AMC1-2、AMC1-3。
在T1时刻,UE2和UE3形成了2流空分组,构成了一个虚拟终端a。针对该虚拟终端a,eNB会启动一个新的AMC策略,例如AMC2-1,而UE2和UE3的AMC1-2和AMC1-3将被挂起,并启动失效定时器Timer1,假定Timer1的定时时长为5秒。如果在失效定时器Timer1超时之前,UE2和UE3没有回到非空分复用模式,则其AMC1-2、AMC1-3将被终止,在这之后,若UE2和UE3再次回到非空分复用模式,则eNB须启用新的AMC策略。
示例2:
假定eNB下有5个UE,分别是UE1、UE2、UE3、UE4、UE5。在一开始5个UE都处于非空分复用状态,每个UE有各自的AMC策略,分别为AMC1-1、AMC1-2、AMC1-3、AMC1-4、AMC1-5。
在T1时刻,UE2、UE3、UE4、UE5形成了4流空分组,构成了一个虚拟终端b,则AMC1-2、AMC1-3、AMC1-4、AMC1-5被挂起,eNB会启动失效定时器Timer1,假定Timer1的定时时长为5秒。如果在Timer1超时之前,某UE没有回到非空分复用状态,则其AMC策略将被终止。而针对虚拟终端b,eNB会启动一个新的AMC4-1策略。
在T2时刻,如果4流空分组状态发生变化,UE1也加入到此空分组,则4流空分组变成了5流空分组,5流空分组构成虚拟终端c。虚拟终端b所用的AMC4-1策略将被eNB挂起,eNB会同时启动一个失效定时器Timer2,其时长可设置为1秒。在Timer2超时之前,如果5流空分组恢复到4流空分组,且至少有一定比例(如80%)的终端为原4流空分组的终端,则AMC4-1策略将被恢复,否则AMC4-1策略将被终止。
对于虚拟终端c,eNB会启用一个新的AMC策略AMC5-1,AMC5-1的内环策略也是基于前述实施例中内环策略确定方式三确定的,在采用AMC5-1的过程中,eNB会根据实际BLER和目标BLER的差异对虚拟终端c的MCS进行外环调整。
示例3:
假定eNB下有6个UE,分别是UE1、UE2、UE3、UE4、UE5、UE6,在一开始6个UE都处于非空分复用状态,每个UE有各自的AMC策略,分别为AMC1-1、AMC1-2、AMC1-3、AMC1-4、AMC1-5、AMC1-6。
在T1时刻,UE3、UE4、UE5、UE6形成了4流空分组,该4流空分组将被eNB视作虚拟终端1。AMC1-3、AMC1-4、AMC1-5、AMC1-6会被eNB挂起,eNB还会启动失效定时器Timer1,其时长设置为5秒,如果在Timer1超时之前,某UE没有回到非空分复用状态,则其AMC1策略将被终止。
针对该虚拟终端a,eNB会启动一个新的AMC策略,假定为AMC4-1。在T2时刻,如果4流空分组状态发生变化,UE3退出了此空分组,而UE1加入了此空分组,即还是4流空分组,空分组内UE的变化比例为1/4,又假设预设变化比例为1/2,因此4流空分组内变化UE的比例尚未达到预设变化比例,则ACM4-1将不会被挂起或终止,而是继续运行。
如果在T2时刻,UE3和UE4都退出了4流空分组,而UE1和UE2都加入了此空分组,即还是空分4流的空分组,但是空分组内UE的变化比例为2/4,已经达到了预设变化比例,所以,eNB将会终止AMC4-1,并启动一个新的AMC策略AMC4-2来管理新4流空分组中UE的MCS。AMC4-2的内环策略也是基于前述实施例中内环策略确定方式三确定的,在采用AMC4-2的过程中,eNB会根据实际BLER和目标BLER的差异对新4流空分组中UE的MCS进行外环调整。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装置,请参见图4示出的该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装置40中包括第一MCS控制模块402和第二MCS控制模块404,其中,第一MCS控制模块402用于在终端处于第一信号传输模式时,按照第一AMC策略控制处于终端的MCS,第一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一目标误块率确定;而第二MCS控制模块404用于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启用符合变化后第二信号传输模式的第二AMC策略控制终端的MCS,第二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二目标误块率确定。
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装置40可以实现前述实施例中提供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对于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装置40实现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的细节,请参见前述实施例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装置40可以部署在基站上,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装置40中第一MCS控制模块402和第二MCS控制模块404的功能均可以由基站的处理器与通信单元共同实现。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计算机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可移除或不可移除的介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光盘只读存储器),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
本实施例中的存储介质可以存储有一个或多个可供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编译并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在本实施例中,该存储介质可以存储有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程序,该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程序可供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实现前述实施例介绍的任意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的流程。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或称计算机软件),该计算机程序可以分布在存储介质上,由可计算装置来执行,以实现前述实施例介绍的任意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的流程;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于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至少一个步骤。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可读装置,该计算机可读装置上存储有如上所示的计算机程序。本实施例中该计算机可读装置可包括如上所示的存储介质。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如图5所示:基站50包括处理器51、存储器52以及用于连接处理器51与存储器52的通信总线53,其中存储器52可以为前述存储有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程序的存储介质。处理器51可以读取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程序,进行编译并执行实现前述实施例中介绍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的流程:
在终端处于第一信号传输模式时,处理器51按照第一AMC策略控制处于终端的MCS,第一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一目标误块率确定;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处理器51启用符合变化后第二信号传输模式的第二AMC策略控制终端的MCS,第二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二目标误块率确定。
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处理器51还会将第一AMC策略挂起,并启用第一AMC策略对应的失效定时器;若在失效定时器定时结束之前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恢复为第一信号传输模式,则处理器51将重新启用第一AMC策略控制终端的MCS,并对失效定时器复位。
若直到失效定时器定时结束,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依旧未恢复为第一信号传输模式,则处理器51终止第一AMC策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终端为一真实终端;处理器51确定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处理器51确定真实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在非波束赋形模式与波束赋形模式间切换;
处理器51确定真实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在非空分复用模式与空分复用模式间切换;
处理器51确定真实终端从一个空分组退出并加入到另一空分组。
在本实施例的另外一些示例中,终端为N流空分组中所有终端作为一个整体所构成的虚拟终端,N大于等于2;虚拟终端所对应的AMC策略供N流空分组中各终端共同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器51确定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处理器51确定N流空分组中的流数N存在变化;
处理器51确定N流空分组的流数N不存在变化,但N流空分组中出现变化的终端达到预设变化比例。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虚拟终端所对应的AMC策略基于虚拟终端的实际误块率均值确定,实际误块率均值为N流空分组中各终端实际误块率的平均值。
可选地,对于虚拟终端所对应的AMC策略,处理器51还可以获取虚拟终端当前时刻n的实际误块率均值,然后基于实际误块率均值以及AMC策略的目标误块率对AMC策略内环策略中下一时刻n+1所用的流间干扰进行修正。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处理器51可以按照以下公式对AMC策略内环策略中下一时刻所用的流间干扰进行修正:
InterfSDMA-N(n+1)=InterfSDMA-N(n)+ρ·(BLERreal-BLERtarget)
其中,InterfSDMA-N(n+1)为下一时刻的流间干扰,InterfSDMA-N(n)为当前时刻的流间干扰,BLERreal为实际误块率均值,BLERtarget为AMC策略的目标误块率,ρ为调整步长因子,取值范围介于0<ρ≤1。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针对终端信号传输模式发生改变的情景,不再同一按照统一的一个外环策略来控制终端的MCS,而是根据终端当前信号传输模式选择适应当前的第二AMC策略,根据第二AMC策略中的外环策略来调整终端的MCS,避免了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基站基于统一外环策略大幅调整终端MCS的问题,有利于提升终端MCS均值,增强基站与终端间信号传输的性能,提升通信资源利用率。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所以,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终端处于第一信号传输模式时,按照第一自适应调制方式AMC策略控制处于所述终端的调制编码方式MCS,所述第一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一目标误块率确定,所述终端为N流空分组中所有终端作为一个整体所构成的虚拟终端,所述N大于等于2;所述虚拟终端所对应的AMC策略供所述N流空分组中各终端共同使用;
在所述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启用符合变化后第二信号传输模式的第二AMC策略控制所述终端的MCS,所述第二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二目标误块率确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AMC策略挂起,并启用所述第一AMC策略对应的失效定时器;
若在所述失效定时器定时结束之前所述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恢复为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式,则重新启用所述第一AMC策略控制所述终端的MCS,并对所述失效定时器复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直到所述失效定时器定时结束,所述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依旧未恢复为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式,则终止所述第一AMC策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所述N流空分组中的流数N存在变化;
所述N流空分组的流数N不存在变化,但所述N流空分组中出现变化的终端达到预设变化比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拟终端所对应的AMC策略基于所述虚拟终端的实际误块率均值确定,所述实际误块率均值为所述N流空分组中各终端实际误块率的平均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还包括:
对于所述虚拟终端所对应的AMC策略,获取所述虚拟终端当前时刻n的实际误块率均值,所述实际误块率均值为所述N流空分组中各终端实际误块率的平均值;
基于所述实际误块率均值以及所述AMC策略的目标误块率对所述AMC策略内环策略中下一时刻n+1所用的流间干扰进行修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实际误块率均值以及所述AMC策略的目标误块率对所述AMC策略内环策略中下一时刻n+1所用的流间干扰进行修正包括:按照以下公式对所述AMC策略内环策略中下一时刻所用的流间干扰进行修正:
InterfSDMA-N(n+1)=InterfSDMA-N(n)+ρ·(BLERreal-BLERtarget)
所述InterfSDMA-N(n+1)为下一时刻的流间干扰,所述InterfSDMA-N(n)为当前时刻的流间干扰,所述BLERreal为所述实际误块率均值,所述BLERtarget为所述AMC策略的目标误块率,所述ρ为调整步长因子,取值范围介于0<ρ≤1。
8.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终端处于第一信号传输模式时,按照第一自适应调制方式AMC策略控制处于所述终端的调制编码方式MCS,所述第一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一目标误块率确定;
在所述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启用符合变化后第二信号传输模式的第二AMC策略控制所述终端的MCS,所述第二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二目标误块率确定;
其中,所述终端为一真实终端;所述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所述真实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在非波束赋形模式与波束赋形模式间切换;
所述真实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在非空分复用模式与空分复用模式间切换;
所述真实终端从一个空分组退出并加入到另一空分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AMC策略挂起,并启用所述第一AMC策略对应的失效定时器;
若在所述失效定时器定时结束之前所述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恢复为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式,则重新启用所述第一AMC策略控制所述终端的MCS,并对所述失效定时器复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直到所述失效定时器定时结束,所述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依旧未恢复为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式,则终止所述第一AMC策略。
11.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MCS控制模块,用于在终端处于第一信号传输模式时,按照第一AMC策略控制处于所述终端的MCS,所述第一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一目标误块率确定,所述终端为N流空分组中所有终端作为一个整体所构成的虚拟终端,所述N大于等于2;所述虚拟终端所对应的AMC策略供所述N流空分组中各终端共同使用;
第二MCS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启用符合变化后第二信号传输模式的第二AMC策略控制所述终端的MCS,所述第二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二目标误块率确定。
12.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MCS控制模块,用于在终端处于第一信号传输模式时,按照第一自适应调制方式AMC策略控制处于所述终端的调制编码方式MCS,所述第一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一目标误块率确定;
第二MCS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后,启用符合变化后第二信号传输模式的第二AMC策略控制所述终端的MCS,所述第二AMC策略的外环策略基于第二目标误块率确定;
其中,所述终端为一真实终端;所述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所述真实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在非波束赋形模式与波束赋形模式间切换;
所述真实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在非空分复用模式与空分复用模式间切换;
所述真实终端从一个空分组退出并加入到另一空分组。
13.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通信总线;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的步骤。
14.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1910824360.6A 2019-09-02 2019-09-02 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4487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24360.6A CN112448789B (zh) 2019-09-02 2019-09-02 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EP20860945.3A EP3989465A4 (en) 2019-09-02 2020-09-01 METHOD AND DEVICE FOR ADAPTIVE MODULATION CONTROL, BASE STATION AND STORAGE MEDIA
PCT/CN2020/112843 WO2021043131A1 (zh) 2019-09-02 2020-09-01 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24360.6A CN112448789B (zh) 2019-09-02 2019-09-02 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8789A CN112448789A (zh) 2021-03-05
CN112448789B true CN112448789B (zh) 2023-10-13

Family

ID=74734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24360.6A Active CN112448789B (zh) 2019-09-02 2019-09-02 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989465A4 (zh)
CN (1) CN112448789B (zh)
WO (1) WO20210431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94717A (zh) * 2021-07-23 2023-0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自适应调制编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35382A1 (en) * 2007-09-11 2009-03-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qi adjustment for arbitrary transport format selection algorithms
WO2011093756A1 (en) * 2010-01-28 2011-08-0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election of transport forma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2761387A (zh) * 2011-04-26 2012-10-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10050425A (zh) * 2017-01-25 2019-07-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外环链路自适应的调整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8294B (zh) * 2012-05-02 2015-07-0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内传输方式的切换方法和系统
CN103427885B (zh) * 2012-05-15 2016-09-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的选择方法及装置
US9544122B2 (en) * 2013-11-18 2017-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outer loop management in a multiple output system
US9369191B2 (en) * 2014-05-07 2016-06-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hroughput based rank selection
US11533264B2 (en) * 2015-09-07 2022-12-20 Apple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link adaptation
CN105873101A (zh) * 2016-03-31 2016-08-17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MCS和bler的自适应模式切换方法及系统
CN110915257B (zh) * 2017-07-14 2023-06-20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在混合业务环境中的链路自适应的方法和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35382A1 (en) * 2007-09-11 2009-03-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qi adjustment for arbitrary transport format selection algorithms
WO2011093756A1 (en) * 2010-01-28 2011-08-0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election of transport forma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2761387A (zh) * 2011-04-26 2012-10-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10050425A (zh) * 2017-01-25 2019-07-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外环链路自适应的调整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89465A4 (en) 2022-08-24
WO2021043131A1 (zh) 2021-03-11
CN112448789A (zh) 2021-03-05
EP3989465A1 (en) 2022-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053167A1 (en) Uplink Power Control for Power Limited Terminals
US9253656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by using interference control method and/or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CN110381527B (zh) 功率余量报告方法、tpc命令发送方法和装置、基站、终端
KR102249748B1 (ko) 업링크 정보를 송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2020529752A (ja) 電力配分方法及び装置
US10439680B2 (en) Coordinated beamforming method and device
US2016006627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Beam Width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210015562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력 제어를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5230096B (zh) 无源互调信号干扰调度方法和装置
US20110177838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pace-time power control for mimo transmissions
CN104780032A (zh) 一种自适应的下行CoMP传输方法和装置
EP2661822A1 (en) Method, user equipment, computer progra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selecting an output stream
US9961644B2 (en) Fast fading power restriction
US2016019222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information report message in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 (c-ran) environment
CN112448789B (zh) 一种自适应调制方式控制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WO2020030117A1 (zh) 功率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KR102610919B1 (ko)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협력 전송을 지원하는 통신 노드의 동작 방법
CN110324886B (zh) 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及基站
US9451553B2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load sharing power control
CN116801367A (zh) 一种交叉链路干扰抑制方法、网络节点及存储介质
CN108401283B (zh) 通信节点之间的信息交互方法及装置
CN109152066B (zh) Sr配置调整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用户设备
CN110192353B (zh) 网络节点及调度网络节点与无线设备之间的传输的方法
KR101900607B1 (ko) 다중 안테나 하향 시스템에서 전력 할당 및 사용자 스케줄링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2724745B (zh) 功率控制方法、用户设备以及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