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5012A -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5012A
CN112445012A CN202011269011.1A CN202011269011A CN112445012A CN 112445012 A CN112445012 A CN 112445012A CN 202011269011 A CN202011269011 A CN 202011269011A CN 112445012 A CN112445012 A CN 1124450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wearing
piece
housing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6901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45012B (zh
Inventor
王江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6901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450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45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5012A/zh
Priority to EP21890787.1A priority patent/EP4246217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17743 priority patent/WO2022100259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45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5012B/zh
Priority to US18/302,059 priority patent/US20230258956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5/00Constructions of non-optical parts
    • G02C5/22Hin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11/00Non-optical adjuncts; Attachment thereof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11/00Non-optical adjuncts; Attachment thereof
    • G02C11/10Electronic devices other than hearing ai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3/00Special supporting arrangements for lens assemblies or monocles
    • G02C3/02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by headgea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5/00Constructions of non-optical parts
    • G02C5/14Side-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5/00Constructions of non-optical parts
    • G02C5/22Hinges
    • G02C5/2218Resilient hinges
    • G02C5/2227Resilient hinges comprising a fixed hinge member and a coil spr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2200/00Generic mechanical aspects applicable to one or more of the groups G02C1/00 - G02C5/00 and G02C9/00 - G02C13/00 and their subgroups
    • G02C2200/08Modular frames, easily exchangeable frame parts and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5/00Constructions of non-optical parts
    • G02C5/008Spectacles fram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material, material structure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转动机构;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壳体组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组件;所述转动机构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通过所述转动机构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第一连接件远离所述转动机构的端部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与所述壳体组件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件移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通过在第一连接件上设置限位部,并与壳体组件配合限制第一连接件的移动,以避免因转动拉力而造成连接组件松动,进而提升佩戴组件打开或者折叠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可穿戴设备主流的产品形态包括以手腕为支撑的watch类(包括手表和表带等产品),以脚为支撑的shoes类(包括鞋、袜子或者将来的其他腿上佩戴产品),以头部为支撑的Glass类(包括眼镜、头盔、佩戴件等),以及智能服装、书包、拐杖、配饰等各类非主流产品形态。
其中,头戴式设备是佩戴在用户头部的一种可穿戴设备,通过在头戴式设备的显示屏中,与佩戴用户左眼和右眼对应的区域显示相应的内容,从而可以使用户体验到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的显示效果。由于佩戴者的头型、脸型、胖瘦等不同,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稳定性以及舒适度颇受关注。
申请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转动机构;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壳体组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组件;所述转动机构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通过所述转动机构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第一连接件远离所述转动机构的端部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与所述壳体组件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件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佩戴组件、壳体组件、光机组件、摄像组件以及连接组件;所述光机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组件,所述摄像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及转动机构;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壳体组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佩戴组件;所述转动机构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通过所述转动机构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第一连接件远离所述转动机构的端部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壳体组件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件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连接壳体组件和佩戴组件,并同时设置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能够通过转动机构发生相对转动,进而实现壳体组件和绑缚组件的相对转动。另外,通过在第一连接件上设置限位部,并与壳体组件配合限制第一连接件的移动,以避免因转动拉力而造成连接组件松动,进而提升佩戴组件打开或者折叠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6是图4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另一视角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7是图4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实施例中佩戴主体降低抗弯刚度的原理示意图;
图9是图7实施例中沿A-A向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的一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的另一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13是图12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实施例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佩戴主体降低抗弯刚度的原理示意图;
图17是图12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的一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2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的另一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20是图19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实施例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0实施例中D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0实施例中E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0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的一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26是图25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27是图25实施例中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5实施例中连接组件正面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8实施例中沿F-F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5实施例中连接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31是图25实施例中连接组件连接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25实施例中连接组件连接佩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25实施例中G区域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4是图25实施例中连接组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4实施例中第二金属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34实施例中连接组件的部分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37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图37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图37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0是图39实施例中主机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设备(terminal device)等。为方便描述,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电子设备。
其中,可穿戴设备可以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VR眼镜、AR眼镜、智能脚链以及智能腰带等可穿戴设备,此处不做限定,只要该可穿戴设备能够被佩戴在人体上即可理解为本申请的可穿戴设备。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穿戴设备以头戴式设备为例进行说明。
共同参阅图1-图3,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0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该可穿戴设备100大致上可以包括壳体组件10、与壳体组件10两端连接的佩戴组件20、连接壳体组件10和佩戴组件20的连接组件30、设置在壳体组件10上的支撑组件40。其中,壳体组件10、佩戴组件20和连接组件30可构成一可收纳的框架,以便于将可穿戴设备100佩戴于人体。该支撑组件40设置在该框架的下侧用于分担用户头部所承受的可穿戴设备100的重量。优选地,可穿戴设备100可以为VR眼镜、AR眼镜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AR眼镜为例进行描述。
具体而言,佩戴组件20可包括两个佩戴件,分别为第一佩戴件21和第二佩戴件22,第一佩戴件21和第二佩戴件22相配合使得可穿戴设备100能够夹持佩戴于人体。第一佩戴件21的一端与壳体组件10的对应端相连接,即第一佩戴件21的连接端用于连接壳体组件10,第一佩戴件21的另一端沿背离壳体组件10的方向延伸形成自由端。第二佩戴件22可以采用与第一佩戴件21类似的安装方式进行安装。即第一佩戴件21和第二佩戴件22分别连接于可穿戴设备100的壳体组件10的对应端,并在壳体组件10的同侧朝向相互靠拢的方向呈弧形条状延伸,以用于夹持佩戴可穿戴设备100。可以理解的,壳体组件10的上述对应端即是壳体组件10用于连接第一佩戴件21和第二佩戴件22的端部。或者可以理解为,第一佩戴件21的自由端和第二佩戴件22的自由端位于壳体组件10的同侧。壳体组件10的同侧即是相对于AR眼镜在佩戴时其镜片靠近人体的一侧。换言之,第一佩戴件21和第二佩戴件22连接于壳体组件10的对应端,并自相应的对应端沿朝向壳体组件10同侧的方向延伸,且第一佩戴件21和第二佩戴件22在延伸方向上相互靠拢。
连接组件30可设有两个,分别为第一连接组件31以及第二连接组件32。第一佩戴件21通过第一连接组件31与壳体组件10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佩戴件22通过第二连接组件32与壳体组件10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即佩戴组件20通过连接组件30与壳体组件10活动连接。其中,第一佩戴件21和第二佩戴件22均呈弧形条状。例如,第一佩戴件21和第二佩戴件22可以为矩形条状、柱形条状、棱形条状等。
用户佩戴AR眼镜时,第一佩戴件21和第二佩戴件22能够外张发生形变,并在形变张力的作用下使得可穿戴设备100能够夹持佩戴于人体。其中,第一佩戴件21和第二佩戴件22可以分别为AR眼镜的两个镜腿。支撑组件40用于支撑壳体组件10,以分担可穿戴设备100的重量。其中,支撑组件40可以是AR眼镜的鼻托。当用户取下AR眼镜时,佩戴组件20能够通过连接组件30实现开闭,以便于收纳。
在AR眼镜的示例中,可穿戴设备100可被配置成信号连接将数据传递到外部处理设备并从外部处理设备接收数据,信号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其组合。然而,在其他情形中,可穿戴设备100可用作独立设备,即在可穿戴设备100自身进行数据处理。信号连接可以被配置成承载任何种类的数据,诸如图像数据(例如,静止图像和/或完全运动视频,包括2D和3D图像)、音频、多媒体、语音和/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据。外部处理设备可以是例如游戏控制台、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或其他类型的处理设备。信号连接可以是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Wi-Fi连接、蓝牙或蓝牙低能量(BLE)连接、以太网连接、电缆连接、DSL连接、蜂窝连接(例如,3G、LTE/4G或5G)等或其组合。附加地,外部处理设备可以经由网络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外部处理设备通信,网络可以是或包括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内联网、城域网(MAN)、全球因特网或其组合。
其中,可穿戴设备100可进一步包括收容于壳体组件10内的主机,该主机可包括光机组件、摄像组件、主板、扬声器组件、麦克风组件等。由于该壳体组件10用于收容和保护主机,因此该壳体组件10又可称为主机壳体或保护壳体。壳体组件10与其所收容的主机可构成主机组件。可穿戴设备100的壳体组件10可安装显示组件、光学器件、传感器和处理器等。在AR眼镜的示例中,显示组件被设计成,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在用户对其现实世界环境的视图上覆盖图像。可穿戴设备100还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并且还可包括电子电路系统以控制上述部件中的至少一些并且执行相关联的数据处理功能。电子电路系统可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
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100还包括电路板50,该电路板50容纳于壳体组件10和佩戴组件20,以用于实现信号传输。主机的部分器件可收容于佩戴组件20内,例如,扬声器组件和麦克风组件等元器件可收容于佩戴组件20内。其中,电路板50大致可包括第一电路板51和第二电路板52,第一电路板51收容于第一佩戴件21和壳体组件10内,第二电路板52收容于第二佩戴件22和壳体组件10内。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21的结构示意图,该第一佩戴件21可包括佩戴主体211和佩戴盖体212。其中,在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100时,佩戴盖体212接触人体,佩戴主体211位于佩戴盖体212背离人体的一侧,即佩戴盖体212设于佩戴主体211靠近人体的一侧。第一佩戴件21大致上呈弧形条状结构设置,以在佩戴时可产生一定的形变,并通过形变张力提供其夹持的作用力。第二佩戴件22的形状与第一佩戴件22的形状相适配,且第一佩戴件21和第二佩戴件22朝向相互靠拢的方向呈弧形条状延伸,以使得第一佩戴件21和第二佩戴件22能够相互配合并通过各自的形变张力提供佩戴组件20夹持的作用力。
佩戴主体211和佩戴盖体212均采用塑胶制成,具有一定的抗弯刚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佩戴主体211一般采用硬度相对较高的硬质塑胶材料即硬胶制成。硬胶可以在可穿戴设备100穿戴时提供一定的形变张力以夹持固定可穿戴设备100,同时硬胶具有较好的韧性,一般不会在反复形变过程中发生断裂或者碎裂。佩戴盖体212一般采用硬度相对较低的软质塑胶即软胶制成。软胶在穿戴可穿戴设备100时可以提升佩戴盖体212与人体接触面的贴合性以及舒适性。可以理解的,在通用塑料行业,软胶和硬胶只是相对而言,通用塑料行业说的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等属于软胶。但这些材料相对于软质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硅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EVA)等柔性塑料而言,则可视为硬质材材料。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理解,佩戴盖体212的材料硬度小于佩戴主体211的材料硬度,佩戴盖体212的材料弹性模量相对于佩戴主体211的材料弹性模量极小。
佩戴主体211与佩戴盖体212固定连接,以使得第一佩戴件21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例如,佩戴主体211与佩戴盖体21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粘接连接、卡扣连接、螺丝螺母连接等固定连接方式。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佩戴主体211和佩戴盖体212可以是一体成型,例如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使得佩戴主体211和佩戴盖体212一体成型。
结合参阅图5,图5是图4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21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其中,佩戴主体211可包括第一壳体2111和第二壳体2112,第一壳体2111位于第二壳体2112与佩戴盖体212之间,即在如图4所示的X方向上,第二壳体2112、第一壳体2111以及佩戴盖体212依次设置。第一壳体2111和第二壳体2112围设形成容纳腔210,该容纳腔210内设有扬声器组件60。扬声器组件60大致包括扬声器61、扬声器支架62以及音腔盖板63,扬声器支架62、音腔盖板63和第一壳体2111围设形成扬声器61音腔。另外,容纳腔210内还可设有诸如电路板、线路等结构器件,以配合实现可穿戴设备100的相应功能。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图6是图4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21另一视角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其中,第一壳体2111上开设有第一出音孔2113和第一泄音孔2114,佩戴盖体212上开设有与第一出音孔2113连通的第二出音孔2123以及与第一泄音孔2114连通的第二泄音孔2124。第一出音孔2113连通扬声器组件60的出音通道,以实现扬声器功能。可以理解的,因环境温度的变化,扬声器音腔内空气的热胀冷缩导致气压的变化,如果不设计泄音孔,而采用完全密封的音腔,则音腔中的空气膨胀后不能有效的排出,或者收缩之后没有外界空气的进入,便会作用于扬声器的振膜,导致振膜变形,影响扬声器发声。
第一出音孔2113和第一泄音孔2114分别开设于第一壳体2111的不同侧壁上。可穿戴设备100以AR眼镜为例,第一出音孔2113开设于第一壳体2111靠近人体耳朵的侧壁上,第一泄音孔2114开设于第一壳体2111临近AR眼镜与人体接触面的侧壁,即第一泄音孔2114开设于第一壳体2111靠近佩戴盖体212的侧壁。
进一步地,第一出音孔2113和第一泄音孔2114间隔设置。第一出音孔2113投影于第一出音孔2113所在侧壁的正投影和扬声器支架62投影于第一出音孔2113所在侧壁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使得第一出音孔2113与扬声器支架62上的出音通道连通。第一泄音孔2114投影于第一出音孔2113所在侧壁的正投影和扬声器支架62投影于第一出音孔2113所在侧壁的正投影的外边缘接触,扬声器支架62与第一壳体2111之间的缝隙连通第一泄音孔2114,以避免气压变化影响扬声器发声。或者,第一泄音孔2114投影于第二壳体2112上的正投影和扬声器支架62投影于第二壳体2112上的正投影的外边缘接触,扬声器支架62与第一壳体2111之间的缝隙连通第一泄音孔2114。其中,第二壳体2112上设有与第一泄音孔2114对应的泄音槽2115,第一泄音孔2114投影于第二壳体2112上的正投影位于泄音槽2115内,以稳定扬声器音腔内气压,避免因气压变化而影响扬声器发声。
第一壳体2111分别与第二壳体2112和佩戴盖体212可通过诸如粘接连接、卡扣连接、螺丝螺母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11和佩戴盖体212可以是一体成型,例如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使得第一壳体2111和佩戴盖体212一体成型。优选地,第一壳体2111和第二壳体2112通过胶体粘接连接,第一壳体2111和佩戴盖体212通过双射注塑工艺一体成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扬声器61固设于扬声器支架62上,扬声器支架62与第一壳体2111固定连接,并与第一壳体2111配合围设形成扬声器61的前音腔。音腔盖板63与第一壳体2111固定连接,并用于密封扬声器61的音腔,即音腔盖板63投影于第一壳体2111上的正投影覆盖扬声器支架62投影于第一壳体2111上的正投影。其中,音腔盖板63与扬声器支架62配合围设形成扬声器61的后音腔。
进一步地,佩戴主体212大致上呈弧形条状,以在佩戴时可产生一定的形变进而能够提供其夹持的作用力。该佩戴主体212可包括连接端213和自由端214,连接端213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壳体组件10,自由端214在佩戴主体212的弧形延伸方向(图4所示Y方向)上远离连接端213。优选地,佩戴主体211和佩戴盖体212均呈弧形条状,且在第一佩戴件21的弧形延伸方向上并排设置。第一壳体2111和第二壳体2112均呈弧形条状,且在第一佩戴件21的弧形延伸方向上并排设置。
自由端214可开设有信号接口215,该信号接口215可以为Type-C接口、B-5Pin接口、B-4Pin接口、B-8Pin接口、B-8Pin-2×4接口、Micro USB接口等接口。信号接口215可通过线路连通可穿戴设备100内部电路、主机等功能器件,并用于实现可穿戴设备100的相应功能。
请参阅图7,图7是图4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11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壳体2111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1111和第二侧壁21112、以及连接该第一侧壁21111和第二侧壁21112的底壁21113。其中,第一侧壁21111、第二侧壁21112以及底壁21113围设形成容纳槽2101,第二壳体2112盖设于该容纳槽2101的开口上以形成容纳腔210。第一出音孔2113开设于第一侧壁21111或者第二侧壁21112上,第一泄音孔2114开设于底壁21113上。可以理解的,第一侧壁21111、第二侧壁21112以及底壁21113为第一壳体2111上呈弧形弯曲设置的侧壁。
申请人在研究中发现,采用具有一定抗弯刚度的硬质材料制成的佩戴主体211自身形变一般较小,与人体头部贴合性较差。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降低佩戴主体211的抗弯刚度以提升其贴合性,同时还能保证佩戴主体211内部的堆叠空间以及结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佩戴主体211的横截面大致上呈矩形回字形框,结合参阅图8,图8是图4实施例中佩戴主体211降低抗弯刚度的原理示意图。具体而言,佩戴主体211的抗弯刚度大致为EI,其中,E是材料弹性模量,I是佩戴主体211的横截面对弯曲中性轴L的惯性矩,弯曲中性轴L为佩戴主体211的横截面的中心线,该中心线垂直于第一侧壁21111或第二侧壁21112所在平面。一般地,当材料弹性模量E固定时,抗弯刚度主要取决于惯性矩I,即降低佩戴主体211的抗弯刚度以降低惯性矩I为主。其中,惯性矩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777020440000051
在式(1)中,b1、h1为回字形矩形横截面的外矩形边长,b2、h2为内矩形边长。从式(1)中可以看出,降低回字形矩形横截面边长h1、h2即佩戴主体211的厚度,可有效降低回字形矩形横截面的抗弯刚度。另外,如果减小佩戴主体211的整体厚度,势必会使得其内部堆叠空间减小,不利于佩戴主体211内部结构布局。
基于此,申请人进一步进行研究发现,可穿戴设备100在佩戴使用时,第一佩戴件21上主要变形区域集中于部分区域,因此针对该部分主要变形区域进行减厚处理可以有效降低佩戴主体211的抗弯刚度,进而调节第一佩戴件21整体变形对人体头部夹持的作用力,可以优化可穿戴设备100佩戴的舒适性、稳定性。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佩戴主体211包括至少一个凹部,该凹部设于佩戴主体211的两端之间,以在可穿戴设备夹持佩戴于人体时能够降低佩戴主体211的抗弯刚度。
结合参阅图9,图9是图7实施例中沿A-A向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佩戴主体211包括多个凹部,例如第一凹部2116、第二凹部2117等。其中,该多个凹部在佩戴主体211的弧形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且该多个凹部在连接端213和自由端214之间间隔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11的部分底壁21113朝向第二壳体2112的方向凹陷形成多个凹部。在垂直于佩戴主体211的弧形延伸方向上即垂直于第二壳体2112的方向上,佩戴主体211具有厚度h,第一凹部2116具有第一厚度h1,第二凹部2117具有第二厚度h2。其中,h1<h,h2<h,第一厚度h1和第二厚度h2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第一凹部2116靠近于连接端213,第二凹部2117靠近于自由端214,且第一凹部2116和第二凹部2117在第一佩戴件21背离壳体组件10的弧形延伸方向(如图9所示的Y方向)上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佩戴主体211还包括多个凸部2118,该凸部2118在垂直于佩戴主体的弧形延伸方向上即垂直于第二壳体2112的方向上具有厚度h,即凸部2118的厚度即为佩戴主体211的厚度。换言之,在垂直于佩戴主体的弧形延伸方向上,凹部的厚度小于凸部的厚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凸部2118的厚度可稍大于佩戴主体211的厚度。通过设置多个凸部2118以用于安装相应结构件(例如扬声器组件、电路板、线路等),以提升佩戴主体211内部结构布局空间。进一步地,部分凸部分布于凹部和连接端之间;和/或者,部分凸部分布于凹部和自由端之间;和/或者,部分凸部分布于相邻两个凹部之间。
例如,凸部2118可包括第一凸部2118a、第二凸部2118b以及第三凸部2118c,第一凹部2116位于第一凸部2118a和第二凸部2118b之间,第二凹部2117位于第二凸部2118b和第三凸部2118c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凸部和凹部的分布方式还可以是其他组合形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一一列举。扬声器组件60可设于第一凸部2118a、第二凸部2118b以及第三凸部2118c中的一者内部。优选地,第一凸部2118a内部可设有连通第一佩戴件21和壳体组件10的电路板,第二凸部2118b内部可设有扬声器组件60,第三凸部2118c内部可设有线路以导通自由端214内部的接口,第一泄音孔2114可开设于第一凹部2116或第二凹部2117的内侧壁上。
具体而言,第一壳体2111的底壁部分凹陷形成凹部即第一凹部2116和第二凹部2117,底壁未凹陷的部分形成凸部2118,底壁的凹槽开口方向背离第二壳体2112。其中,第一壳体2111的底壁以及侧壁的厚度大致均匀一致,以保证第一壳体2111的整体结构强度。换言之,第一凹部2116、第二凹部2117以及凸部2118的壁厚大致上相同。
可以理解的,由于凸部2118内部需要安装相应的结构件,使得凸部2118的横截面的惯性矩相对较大,变形量较小。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降低第一凹部2116和第二凹部2117的横截面的惯性矩,以降低第一凹部2116和第二凹部2117的横截面的抗弯刚度,进而调节佩戴主体211整体变形对人体头部夹持的作用力,可以优化可穿戴设备100佩戴的舒适性以及稳定性。
结合参阅图10和图11,图10是图9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21的一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9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21的另一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0主要是为了示出第一佩戴件21在对应于凸部区域的横截面示意图,图11主要是为了示出第一佩戴件21在对应于凹部区域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佩戴盖体212至少包覆于佩戴主体211朝向第一佩戴件21或者第二佩戴件22的一侧,即佩戴盖体212可包覆于第一壳体2111的第一侧壁21111、第二侧壁21112以及底壁21113,以提升可穿戴设备100佩戴时的舒适性以及稳定性。
第一佩戴件21在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Z方向上具有一厚度H。其中,在凸部所在区域,第一壳体2111的厚度H1、第二壳体2112的厚度H2以及佩戴盖体212的厚度H3共同形成第一佩戴件21的厚度H,即H=H1+H2+H3。在凹部所在区域,第一壳体2111的厚度H11、第二壳体2112的厚度H21以及佩戴盖体212的厚度H31共同形成第一佩戴件21的厚度H,即H=H11+H21+H3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112对应于佩戴主体211的凸部所在区域以及凹部所在区域的厚度基本上均匀一致,即H2=H21。
可以理解的,佩戴盖体212采用软胶制成,佩戴主体211采用硬胶制成,佩戴盖体212的弹性模量远小于佩戴主体211的弹性模量。因此,佩戴盖体212抗弯刚度对第一佩戴件21整体抗弯刚度影响较小,佩戴主体211抗弯刚度对第一佩戴件21整体抗弯刚度影响较大。基于此,通过降低佩戴主体211抗弯刚度来降低第一佩戴件21整体抗弯刚度。
如前述,佩戴主体211抗弯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其横截面的惯性矩,同时,在佩戴主体211的凸部区域堆叠诸如扬声器组件等结构体的前提下,佩戴主体211的主要变形区域集中在其凹部所在区域。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调节佩戴主体211的凹部所在区域横截面的惯性矩来调节佩戴主体211局部抗弯刚度,进而调节第一佩戴件21形变产生的夹持作用力,以此可以优化可穿戴设备100佩戴的舒适性及稳定性。
具体而言,在第一佩戴件21的厚度H和第二壳体2112的厚度H2、H21固定不变时,降低第一壳体2111对应于凹部所在区域的厚度H11,以及增大佩戴盖体212对应于凹部所在区域的厚度H31,以此来降低第一佩戴件21对应于凹部区域的抗弯刚度,同时还可以保持第一佩戴件21的外观一致性。基于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H11<H1,H31>H3,且H11+H31=H1+H3。
进一步地,佩戴盖体212与第一壳体2111一体成型。例如,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形成佩戴盖体212与第一壳体2111的结合体,然后通过粘接等固定连接方式连接第二壳体2112以形成第一佩戴件21。优选地,佩戴盖体212与第一壳体2111通过双射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以使得佩戴盖体212靠近于佩戴主体211的一侧填充于凹部,进而使得佩戴盖体212与人体的接触面为光滑面,在提升第一佩戴件21的外观一致性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可穿戴设备100的佩戴舒适性。
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降低佩戴主体211局部厚度来降低第一佩戴件21的抗弯刚度。申请人在继续研究中提出,是否可以不通过降低佩戴主体211的局部厚度来降低第一佩戴件21的抗弯刚度?基于这一思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另一种第一佩戴件。请参阅图12-图14,图12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21a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13是图12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11a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实施例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该第一佩戴件21a可包括佩戴主体211a和佩戴盖体212a,佩戴主体211a可包括第一壳体2111a和第二壳体2112a。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壳体2111a和第一壳体2111降低抗弯刚度的方式不同。
佩戴主体211a开设有至少一个槽口2119a,该槽孔2119a开设于佩戴主体211a的两端之间。在可穿戴设备100佩戴于人体时,槽口2119a开设于佩戴主体211朝向第一佩戴件21a或者第二佩戴件22a的一侧,以降低佩戴主体的抗弯刚度。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佩戴主体211a呈弧形条状,佩戴主体211a开设有多个槽口2119a,该多个槽口2119a在佩戴主体211a的弧形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即该多个槽口2119a在佩戴主体211a的两端之间间隔设置。
第一壳体2111a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1111a和第二侧壁21112a、以及连接该第一侧壁21111a和第二侧壁21112a的底壁21113a。其中,第一侧壁21111a、第二侧壁21112a以及底壁21113a围设形成容纳槽2101a,第二壳体2112a盖设于该容纳槽2101a的开口以形成容纳腔210a。该容纳腔210a可用于容纳诸如扬声器组件、电路板、线路等结构器件,以用于实现可穿戴设备100的相应功能。例如,容纳腔210a内设有扬声器组件60a。扬声器组件60a大致包括扬声器61a、扬声器支架62a以及音腔盖板63a,扬声器支架62a、音腔盖板63a和第一壳体2111a围设形成扬声器61a音腔。关于扬声器组件60a的其他技术特征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的扬声器组件60,故此不再赘述。
结合参阅图15,图15是图13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11a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第一壳体2111a大致上包括在佩戴主体211a的弧形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开槽区2102a和非开槽区2103a,即开槽区2102a和非开槽区2103a沿佩戴主体211a的弧形延伸方向上依次排列。其中,开槽区2102a用于开设槽口2119a。佩戴主体211a包括连接端213a和自由端214a,该连接端213a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壳体组件,自由端214a远离连接端213a,开槽区2102a和非开槽区2103a位于第一佩戴件21a的连接端213a和自由端214a之间,且开槽区2102a在连接段213a和自由端214a之间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开槽区2102a可设有多个且间隔分布,非开槽区2103a可设有多个且间隔分布。其中,部分非开槽区2103a分布于开槽区2102a和连接端213a之间;和/或者,部分非开槽区2103a分布于开槽区2102a和自由端214a之间;和/或者,部分非开槽区2103a分布于相邻两个开槽区2102a之间。
第一壳体2111a上开设有多个槽口2119a,该多个槽口2119a在第一佩戴件21a背离壳体组件的弧形延伸方向(如图12所示的Y方向)上间隔设置。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壳体2111a上开设多个槽口2119a,使得第一壳体2111a在发生形变时,形变张力可以分散到多个区域,可有效降低第一壳体2111a的抗弯刚度。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调节槽口2119a的深度、宽度、数量以及布局位置来调节第一壳体2111a的抗弯刚度,进而调节佩戴主体211a抗弯刚度,从而调节佩戴主体211a整体变形对人体头部夹持的作用力,以此可以优化可穿戴设备100佩戴的舒适性及稳定性。其中,槽口2119a的宽度延伸方向(Y方向)大致为第一佩戴件21a的长度延伸方向或者弧形延伸方向,槽口2119a的长度延伸方向(X方向)大致为第一佩戴件21a的宽度延伸方向。多个槽口2119a在Y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槽口2119a在X方向上分别延伸至第一侧壁21111a和第二侧壁21112a。
开槽区2102a开设有多个槽口2119a,该多个槽口2119a沿图12所示的Y方向上间隔设置,且该多个槽口2119a分别贯穿第一壳体2111a的底壁21113a。其中,每一槽口2119a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侧壁21111a和第二侧壁21112a,以此在第一壳体2111a上形成类似于U字形梁结构。具体而言,开槽区2102a设有多个支撑部2120a,每一支撑部2120a位于相邻两个槽口2119a之间,即通过在开槽区2102a开设多个槽口2119a以形成间隔设置的支撑部2120a。支撑部2120a大体上呈U字形,即支撑部2120a的横截面大体上呈U字形,该横截面大体上垂直于第一壳体2111a的第一侧壁21111a、第二侧壁21112a以及底壁21113a。
其中,非开槽区2103a对应的第一壳体2111a内部可安装诸如扬声器组件、电路板等结构件,因此第一壳体2111a在非开槽区2103a的变形量较小,避免影响结构件的正常使用。本申请通过在开槽区2102a开设多个槽口2119a,可以有效降低开槽区2102a横截面的惯性矩,降低开槽区2101a横截面的抗弯刚度,进而调节佩戴主体211a整体变形对人体头部夹持的作用力,以优化可穿戴设备100佩戴的舒适性以及稳定性。
请参阅16,图1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佩戴主体211a降低抗弯刚度的原理示意图。佩戴主体211a的横截面大致上呈矩形回字形框,佩戴主体211a的抗弯刚度大致为EI,其中,E是材料弹性模量,I是佩戴主体211a的横截面对弯曲中性轴L的惯性矩,弯曲中性轴L为佩戴主体211a的横截面的中心线,该中心线垂直于第一壳体2111a的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所在平面。一般地,当材料弹性模量E固定时,抗弯刚度主要取决于惯性矩I,即降低佩戴主体211a的抗弯刚度以降低惯性矩I为主。其中,惯性矩I的计算公式可参考式(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回字形矩形边框横截面拆分成α区和β区,其中,α区和β区分别对应的惯性矩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7020440000071
Figure BDA0002777020440000072
可以理解的,对于类似第一壳体2111a的薄壁结构,回字形矩形边框的壁厚明显小于回字形边框的边长。从式(2)中可以看出,
Figure BDA0002777020440000073
远大于
Figure BDA0002777020440000074
结合式(2)和式(3)可知,Iα远大于Iβ。基于此,将回字形矩形边框开槽,形成类似于U字形梁结构,其横截面惯性矩将会大幅降低。另外,此种结构设置方式不用减小佩戴主体211a局部厚度,可以保证佩戴主体211a内部的堆叠空间。
结合参阅图17和图18,图17是图12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21的一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2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21的另一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7主要是为了示出第一佩戴件21对应于第一壳体非开槽区的横截面示意图,图18主要是为了示出第一佩戴件21对应于第一壳体开槽区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佩戴盖体212a至少包覆于佩戴主体211a朝向第一佩戴件21a或者第二佩戴件22a的一侧,即佩戴盖体212a可包覆于第一壳体2111a的第一侧壁21111a、第二侧壁21112a以及底壁21113a,以提升可穿戴设备100佩戴时的舒适性以及稳定性。
第一佩戴件21a在如图17和图18所示的Z方向(即垂直于佩戴主体211a的弧形延伸方向)上具有一厚度Ha。其中,在第一壳体2111a的非开槽区,第一壳体2111a的厚度H1a、第二壳体2112a的厚度H2a以及佩戴盖体212a的厚度H3a共同形成第一佩戴件21a的厚度Ha,即Ha=H1a+H2a+H3a。在第一壳体2111a的开槽区,第一壳体2111a的厚度H11a、第二壳体2112a的厚度H21a以及佩戴盖体212a的厚度H31a共同形成第一佩戴件21a的厚度Ha,即Ha=H11a+H21a+H31a。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112a在第一壳体211a的开槽区以及非开槽区的厚度基本上均匀一致,即H2a=H21a。
进一步地,佩戴盖体212a与第一壳体2111a一体成型。例如,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形成佩戴盖体212a与第一壳体2111a的结合体,然后通过粘接等固定连接方式连接第二壳体2112a以形成第一佩戴件21a。优选地,佩戴盖体212a与第一壳体2111a通过双射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以使得佩戴盖体212a靠近容纳腔210a的一面与第一壳体2111a靠近容纳腔210a的一面形成无缝光滑面。其中,佩戴盖体212a部分填充于第一壳体2111a的多个槽口2119a,以使得第一佩戴件21a的内外表面均为光滑面,提升第一佩戴件21a的外观一致性。另外,佩戴盖体212a仅仅填充于第一壳体2111a的多个槽口2119a,不会减少容纳腔210a的内部空间,即佩戴主体211a对应于开槽区和非开槽区的厚度基本一直,以有利于第一佩戴件21内部结构器件的布局。
可以理解的,佩戴盖体212a采用软胶制成,佩戴主体211a采用硬胶制成,佩戴盖体212a的弹性模量远小于佩戴主体211a的弹性模量。因此,佩戴盖体212a抗弯刚度对第一佩戴件21a整体抗弯刚度影响较小,佩戴主体211a抗弯刚度对第一佩戴件21a整体抗弯刚度影响较大。基于此,通过降低佩戴主体211a抗弯刚度来降低第一佩戴件21a的抗弯刚度。
如前述,佩戴主体211a抗弯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其横截面的惯性矩,同时,在佩戴主体211a的非开槽区堆叠诸如扬声器组件等结构体的前提下,佩戴主体211a的主要变形区域集中在其开槽区。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调节第一壳体2111a的开槽区横截面的惯性矩来调节第一壳体2111a抗弯刚度,进而调节佩戴主体211a抗弯刚度,从而调节佩戴主体211a整体变形对人体头部夹持的作用力,以此可以优化可穿戴设备100佩戴的舒适性及稳定性。
结合式(2)和式(3)可知,开槽区横截面惯性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α区横截面惯性矩。在第一佩戴件21a的厚度Ha和第二壳体2112a的厚度H2a、H21a固定不变时,去除部分第一壳体2111a以形成槽口2119a,以降低开槽区横截面惯性矩。同时,槽口2119a部分由佩戴盖体212a进行填充,以保持第一佩戴件21a的外观一致性。基于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H11a<H1a,H31a>H3a,且H11a+H31a=H1a+H3a。
可以理解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关于第一佩戴件21a未尽详述的技术特征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佩戴件21,故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9和图20,图1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21b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20是图19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11b的结构示意图,该第一佩戴件21b可包括佩戴主体211b和佩戴盖体212b,佩戴主体211b可包括第一壳体2111b和第二壳体2112b。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壳体2111b和第一壳体2111降低抗弯刚度的方式不同。
第一壳体2111b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1111b和第二侧壁21112b、以及连接该第一侧壁21111b和第二侧壁21112b的底壁21113b。其中,第一侧壁21111b、第二侧壁21112b以及底壁21113b围设形成容纳槽2101b,第二壳体2112b盖设于该容纳槽2101b的开口以形成容纳腔210b。该容纳腔210b可用于容纳诸如扬声器组件、电路板、线路等结构器件,以用于实现可穿戴设备100的相应功能。例如,容纳腔210b内设有扬声器组件60b。扬声器组件60b大致包括扬声器61b、扬声器支架62b以及音腔盖板63b,扬声器支架62b、音腔盖板63b和第一壳体2111b围设形成扬声器61b音腔。关于扬声器组件60b的其他技术特征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的扬声器组件60,故此不再赘述。
佩戴主体211b包括多个凹部,例如第一凹部2116b、第二凹部2117b等。佩戴主体211b还包括多个凸部,例如第一凸部2118a、第二凸部2118b以及第三凸部2118c,以用于安装相应结构件(例如扬声器组件、电路板、线路等)。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凹部以降低佩戴主体211b的抗弯刚度,同时设置多个凸部可以提升佩戴主体211b内部的布局空间。可以理解的,关于凹部以及凸部的具体技术特征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的对应描述,故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佩戴主体211b还开设有至少一个槽口,该槽口设于佩戴主体211b朝向第一佩戴件21b或者第二佩戴件22b的一侧。其中,至少部分槽口开设于上述凹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中,槽口可包括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设于凹部的相对两侧,且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佩戴主体211b的弧形延伸方向。例如,第一侧壁21111b和底壁21113b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槽口2121b,该第一槽口连通容纳槽2101b。第二侧壁21112b和底壁21113b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槽口2122b,该第二槽口连通容纳槽2101b。
结合参阅图21-图23,图21是图20实施例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22是图20实施例中D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23是图20实施例中E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分别沿佩戴主体211b的长度方向(如图20所示的Y方向)延伸,且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间隔设置。
其中,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分别设于凹部的相对两侧。第一槽口2121b可部分延伸至凸部,第二槽口2122b可部分延伸至凸部,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分别设于凸部的相对两侧。
例如,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分别设于第一凹部2116b的相对两侧。如图21所示,第一凹部2116b靠近第一侧壁21111b的边缘开设有第一槽口2121b,第一凹部2116b靠近第二侧壁21112b的边缘开设有第二槽口2122b。进一步地,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可以沿相同方向延伸至与第一凹部2116b相邻的第一凸部2118a或者第二凸部2118b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可以沿相反方向延伸即分别延伸至位于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两端的凸部上,其中的一者延伸至第一凸部2118a上,另一者延伸至第二凸部2118b上。
可以理解的,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可设于第一凹部2116b的相对两侧,使得第一凹部2116b形成折形板状结构,该结构在第一壳体2111b变形时可承受较低应力,利于降低第一壳体2111b的抗弯刚力。另外,第一槽口2121b可部分位于第一凸部2118a和/或者第二凸部2118b,以避免大幅度降低第一凸部2118a和/或者第二凸部2118b的结构强度,进而避免第一凸部2118a和/或者第二凸部2118b产生较大形变而影响其内部结构件的工作状态。第二槽口2122b可部分位于第一凸部2118a和/或者第二凸部2118b,以避免大幅度降低第一凸部2118a和/或者第二凸部2118b的结构强度,进而避免第一凸部2118a和/或者第二凸部2118b产生较大形变而影响其内部结构件的工作状态。
再例如,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分别设于第二凹部2117b的相对两侧。如图22所示,第二凹部2117b靠近第一侧壁21111b的边缘开设有第一槽口2121b,第二凹部2117b靠近第二侧壁21112b的边缘开设有第二槽口2122b。基于如图22所示的结构设置,使得第二凹部2117b形成折形板状结构,该结构在第一壳体2111b变形时可承受较低应力,利于降低第一壳体2111b的抗弯刚力。
又例如,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分别设于第二凹部2117b的相对两侧。如图23所示,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可以沿同一方向延伸至第二凸部2118b或者第三凸部2118c。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可以沿相反方向延伸,其中的一者延伸至第二凸部2118b,另一者延伸至第三凸部2118c。
可以理解的,第一槽口2121b可部分位于第二凸部2118b和/或者第三凸部2118c,以避免大幅度降低第二凸部2118b和/或者第三凸部2118c的结构强度,进而避免第二凸部2118b和/或者第三凸部2118c产生较大形变而影响其内部结构件的工作状态。第二槽口2122b可部分位于第二凸部2118b和/或者第三凸部2118c,以避免大幅度降低第二凸部2118b和/或者第三凸部2118c的结构强度,进而避免第二凸部2118b和/或者第三凸部2118c产生较大形变而影响其内部结构件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第一槽口2121b设于底壁21113b靠近第一侧壁21111b的边缘,且设有多个,该多个第一槽口2121b沿Y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槽口2122b设于底壁21113b靠近第二侧壁21112b的边缘,且设有多个,该多个第二槽口2122b沿Y方向间隔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槽口2121b可设于第一侧壁21111b靠近底壁21113b的边缘,和/或,第二槽口2122b可设于第二侧壁21112b靠近底壁21113b的边缘。
结合参阅图24,图24是图20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21b的一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4主要是为了示意出第一佩戴件21b在对应于凹部区域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佩戴盖体212b至少包覆于佩戴主体211b朝向第一佩戴件21b或者第二佩戴件22的一侧。即佩戴盖体212b部分填充于第一槽口2121b和第二槽口2122b,以使得第一佩戴件21b的内外表面均为光滑面,提升第一佩戴件21b的外观一致性。
具体而言,佩戴盖体212b与第一壳体2111b一体成型。例如,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形成佩戴盖体212b与第一壳体2111b的结合体,然后通过粘接等固定连接方式连接第二壳体2112b以形成第一佩戴件21b。优选地,佩戴盖体212b与第一壳体2111b通过双射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以使得佩戴盖体212b靠近容纳腔210b的一面与第一壳体2111b靠近容纳腔210b的一面形成无缝光滑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佩戴件21b,通过在佩戴主体211b的凹部区域开设第一槽口2121b以及第二槽口2122b,使得佩戴主体211b在凹部区域形成折形板状结构,该折形板状结构在佩戴主体211b变形时可承受较低应力,利于降低佩戴主体211b的抗弯刚力。结合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式(1)、式(2)以及式(3)可知,折形板状结构横截面的惯性矩小于回字形结构横截面的惯性矩,有利于调节第一佩戴件21的抗弯刚度,进而调节佩戴组件整体变形对人体头部夹持的作用力,优化可穿戴设备100的佩戴舒适性、稳定性。可以理解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关于第一佩戴件21b未尽详述的技术特征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佩戴件21、21a,故此不再赘述。
第二佩戴件22与第一佩戴件21的结构大体上相同,对此关于第二佩戴件22的具体结构特征不再进行具体描述。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佩戴件22内部容纳的结构器件可以与第一佩戴件21内部容纳的结构器件不同或者相同。例如,第一佩戴件21和第二佩戴件22内均设有扬声器组件,第一佩戴件21内的扬声器组件与第一电路板51连接,第二佩戴件22内的扬声器组件与第二电路板52连接。又如,第一佩戴件21的自由端设有信号接口,以及第一佩戴件21内设有连接信号接口的电路,而第二佩戴件22的自由端可以不用设置信号接口。
请参阅图25,图2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其中,壳体组件10包括前壳11、中壳12以及后壳13。中壳12与后壳13相互配合以用于收容可穿戴设备100的主机80。例如,中壳12与后壳13可通过扣合连接以收容主机80。
进一步地,前壳11罩设于中壳12顶部,前壳11与中壳12的对应端配合形成一容置空间110,该容置空间110可用于容纳连接组件30的一部分以及电路板50的一部分。其中,该容置空间110设于前壳11和中壳12靠近佩戴组件20的端部。
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壳12对应于佩戴组件20的端部设有容置槽120,前壳11对应于佩戴组件20的端部盖设于容置槽120以形成上述容置空间110。其中,连接组件30的一端容设于容置槽120内,另一端容设于佩戴组件20对应于容置槽120的端部内。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前壳11对应于佩戴组件20的端部设有容置槽,中壳12对应于佩戴组件20的端部盖设于容置槽以形成上述容置空间110。或者,前壳11和中壳12对应于佩戴组件20的端部分别设有一凹槽结构,在前壳11和中壳12配合时其各自的凹槽结构相互连通形成容置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0可设有两个,分别为连接组件30a和连接组件30b。连接组件30a用于连接第一佩戴件21与壳体组件10,连接组件30b用于连接第二佩戴件22与壳体组件10。可以理解的,连接组件30a和连接组件30b的结构大体上一致,故在下文仅以其中一个连接组件为例说明壳体组件10和佩戴组件20的连接关系。可以理解的,该佩戴组件20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佩戴组件20。
请参阅图26和图27,图26是图25实施例中第一佩戴件21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27是图25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0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佩戴件可包括第一壳体2111和第二壳体2112,第一壳体2111和第二壳体2112围设形成容纳腔210,连接组件30和电路板50部分容纳于该容纳腔210内。结合图25中实施例可知,连接组件30和电路板50收容于容置槽120和容纳腔210内。
其中,连接组件30大致包括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以及转动机构33。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中的一者用于连接壳体组件10,另一者用于连接佩戴组件20,转动机构33分别连接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例如,第一连接件31连接壳体组件10,即第一连接件31容设于容置槽120;第二连接件31连接佩戴组件20,即第二连接件32容设于容纳腔210。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31能够相对于第二连接件32转动,以使得佩戴组件20能够相对于壳体组件10转动。具体地,转动机构33设于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之间。第一连接件31的一端和壳体组件10连接,另一端和转动机构33连接。第二连接件32的一端和佩戴组件20连接,另一端和转动机构33连接,以使得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能够通过转动机构33发生相对转动,进而使得佩戴组件20通能够相对于壳体组件10转动。
参阅图28-图30,图28是图25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0正面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9是图28实施例中沿F-F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0是图25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0中示意图出连接组件30的x、y和z三个方向,主要是为了示意xy、xz和yz三个平面,便于后文中进行相应的描述。转动机构33大致包括第一转动件331、第二转动件332、弹性件333、转轴334以及紧固件335。第一转动件331连接第一连接件31,第二转动件332连接第二连接件32。第二转动件332能够相对于第一转动件331转动,以使得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能够发生相对转动。第一转动件331可以为凸轮,第二转动件332可以为凹轮,凸轮和凹轮能够配合转动并能实现一定的扭矩,进而使得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能够发生相对转动,从而使得佩戴组件20能够相对于壳体组件10打开或者折叠。
第一连接件31大致包括第一连接部311、第一固定部312以及限位部313,第一连接部311用于连接第一转动件331,第一固定部311用于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31和壳体组件10,限位部313设于第一连接件31远离转动机构33的端部,用于与壳体组件10配合以限制第一连接件31移动,即限位部313用于限位第一连接件31固定于壳体组件10的位置。第一连接部311和限位部313设于第一固定部312的相对两侧,第一固定部312远离第一连接部311的端部弯折延伸形成限位部313,限位部313弯折延伸的方向大致上垂直于第一固定部312所在平面,以在x、y方向上对第一连接件31进行限位。
第二连接件32大致包括第二连接部321和第二固定部322,第二连接部321用于连接第二转动件332,第二固定部311用于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32和佩戴组件20。
具体而言,第二转动件332能够相对于第一转动件331转动,进而使得第二连接部321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部311转动。其中,第一连接部31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子部3111和第二连接子部3112,第一连接子部3111和第二连接子部3112设于第一固定部312的同侧。第一连接子部311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3113,第二连接子部3112上开设有第二通孔3114,第一通孔3113和第二通孔3114同轴。第一通孔3113的内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3115,第一转动件331的外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块3311,第一凹槽3115和第一凸块3311配合在xy平面上对第一转动件331进行限位固定。其中,第一凹槽3115和第一凸块3311一一对应设置。可以理解的,第一凹槽和第一凸块中的一者可设于第一通孔的内侧壁,另一种可设于第一转动件的外侧壁。或者,部分第一凹槽和部分第一凸块可设于第一通孔的内侧壁,另一部第一凹槽和另一部第一凸块可设于第一转动件的外侧壁。第一转动件331上开设有第三通孔3312,该第三通孔3312和第一通孔3113同轴。
第二连接部321设于第一连接子部3111和第二连接子部3112之间,且大致呈柱状体,其中,第二连接部321在xy平面上的横截面呈环形。即第二连接部321开设有第四通孔3211,第四通孔3211和第三通孔3312同轴。第四通孔3211的内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3212,第二转动件332的外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块3321,第二凹槽3212和第二凸块3321配合在xy平面上对第二转动件332进行限位固定。其中,第二凹槽3212和第二凸块3321一一对应设置。
第二凹槽3212沿第四通孔3211的轴心线方向延伸。在平行于第四通孔3211的轴心线方向上,第二凹槽3212的深度大于第二凸块3321的厚度,以使得第二凸块3321能够沿Z方向运动。其中,第二凹槽3212的底壁在Z方向对第二凸块3321进行限位,以限定第二转动件332在Z方向上的运动行程。第二连接部321还设有第三凹槽3213,第三凹槽3213分别连通第四通孔3211和第二凹槽3212,即第二连接部321的环形端部部分凹陷形成第三凹槽3213,以用于放置第一转动件331,进而在Z方向上对第一转动件331进行限位。第二转动件332上开设有第五通孔3322,该第五通孔3322和第四通孔3211同轴。
第一固定部312邻接第一连接部311侧壁设有第一卡位3121,该第一卡位3121设于第一连接子部3111和第二连接子部3112之间。第二连接部321的外侧壁设有与第一卡位3121相适配的第二卡位3214,第一卡位3121和第二卡位3214配合能够使得第二连接件32相对于第一连接件31的转动更为稳定,使得连接组件30在转动时不易产生晃动。
弹性件333设于第二转动件332和第二连接子部3112之间,即弹性件33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转动件332,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子部3112,以在第二转动件332相对于第一转动件331转动时提供弹力,进而提供第一转动件331和第二转动件332的转动扭矩。其中,弹性件333可以为弹簧、泡棉等。可以理解的,弹性件333开设有第六通孔3331,该第六通孔3331和第五通孔3322同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弹性件333为弹簧,第六通孔3331即为弹簧的中心通道。
转轴334依次穿设于第一转动件331、第二转动件332、弹性件333以及第二连接子部3112,以使得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能够绕转轴334转动。具体而言,转轴334依次穿过第三通孔3312、第五通孔3322、第六通孔3331以及第二通孔3114,且与上述通孔均同轴。其中,转轴334靠近第一连接子部3111的一端设有卡扣部3341,转轴334靠近第二连接子部3112的一端设有环形卡槽3342。
进一步地,第一转动件331背离第二转动件332的一侧开设有第四凹槽3313,该第四凹槽3313的底壁连通第三通孔3312,即第三通孔3312贯穿第四凹槽3313的底壁。其中,卡扣部3341容纳于第四凹槽3343内部,且卡扣部3341的外周缘与第四凹槽3343的内侧壁配合以在XY平面限位固定卡扣部3341,第四凹槽3343的底壁在Z方向上限位固定卡扣部3341。当转轴334穿设于第二通孔3114时,环形卡槽3342位于第二连接子部3112背离第一连接子部3111的一侧。紧固件335设于第二连接子部3112背离第一连接子部3111的一侧,且与环形卡槽3342配合固定转轴334。其中,紧固件335可以卡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331靠近第二转动件332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滑块3314,第二转动件332靠近第一转动件331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滑槽3323,第一转动件331和第二转动件332通过滑块3314和滑槽3323配合形成滑动连接。当第一转动件331和第二转动件332在小角度范围内相对转动时,滑块3314沿滑槽3323内部滑动即可。当第一转动件331和第二转动件332需要在大角度范围内相对转动时,滑块3314可以滑出滑槽3323并沿第二转动件332的周向滑动。此时,滑块3314推动第二转动件332移动并压缩弹性件333,并使得弹性件333随着第二转动件332的转动而扭紧,进而形成第一转动件331和第二转动件332相对转动的扭矩,使得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能够较为稳定地进行相对转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滑块3314和滑槽3323的形状相适配,且分别均匀分布于第一转动件331和第二转动件332的周缘上。在转动时,滑块3314推动第二转动件332沿转轴334的轴线方向移动,转动停止时,滑块3314与滑槽3323配合固定第一转动件331和第二转动件332。可以理解的,滑块和滑槽中的一者可设于第一转动件,另一者可设于第二转动件,或者,部分滑块和部分滑槽设于第一转动件,另一部分滑块和另一部分滑槽设于第二转动件。
连接组件30在装配过程中,首先将第二连接件32嵌入第一连接件31,使得第二连接部321位于第一连接子部3111和第二连接子部3112之间,同时保持第四通孔3211和第一通孔3113、第二通孔3114同轴。
然后将弹性件333放入第四通孔3211内并抵顶于第二连接子部3112。进一步将第二转动件332置于第四通孔3211内且与弹性件333远离第二连接子部3112的一端连接。此时,第二凸块3321嵌设于第二凹槽3212内并可沿第二凹槽3212移动。
接着将第一转动件331置于第一通孔3111内,即第一凸块3311嵌设于第一凹槽3115内,第一转动件331抵接于第三凹槽3213的底壁以进行限位。此时,滑块3314置于滑槽3323内。
接下来将转轴334依次穿过第三通孔3312、第五通孔3322、第六通孔3331以及第二通孔3114,且用紧固件335固定转轴334靠近第二连接子部3112的端部。转轴334靠近第一连接子部3111的端部置于第四凹槽3313内,以此完成连接组件30的装配。
以第一连接件31连接壳体组件10、第二连接件32连接佩戴组件20为例,转动佩戴组件20带动第二连接件32转动,从而使得第二连接部321带动第二转动件332转动,第二转动件332与第一转动件331配合并带动弹性件333产生扭力作用于壳体组件10。此时,第一连接件31固定于壳体组件10,进而使得第一转动件331和转轴334保持静止状态,从而使得第二转动件332能够绕转动334转动,即佩戴组件20能够绕转轴334转动,以实现佩戴组件20折叠或者打开。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334上开有转轴固定孔3343,该转轴固定孔3343贯穿卡扣部3341,以用于将转轴334固定于壳体组件10。
请参阅图31-图33,图31是图25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0连接壳体组件10的结构示意图,图32是图25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0连接佩戴组件20的结构示意图,图33是图25实施例中G区域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第一连接件31设于容置槽120,第二连接件32设于容纳腔210。
其中,以容置槽120开设于中壳12为例。容置槽120设于第一槽口121和第二槽口122,第一槽口121设于中壳12靠近前壳11的一侧,第二槽口122设于中壳12靠近第一佩戴件21的端部。连接组件30自第二槽口122伸入容置槽120内并进行固定,即第一连接件31自第二槽口122伸入容置槽120内并固定于中壳12内部,转动机构33容纳于容置槽120内,前壳11盖设于容置槽120的第一槽口121以遮蔽连接组件30,使得可穿戴设备100具有外观一致性。
具体而言,第一固定部312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孔3122,第二固定部322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固定孔3221,中壳12内开设有与第一固定孔3122相配合的第三固定孔123,第一壳体2111内开设有与第二固定孔3221相配合的第四固定孔124。其中,第一固定孔3122和第二固定孔3221的轴心线大致上垂直于转动机构33转动时的轴心线(即转轴334的轴心线)。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312和中壳12可以通过螺丝固定连接,第二固定部322好第一壳体2111可以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即螺丝分别穿设于上第一至第四固定孔实现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部312和中壳12、第二固定部322和第一壳体2111还可以通过卡扣、粘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
中壳12内还设有卡位部125,该卡位部125与限位部313扣合。在第一佩戴件21绕转轴机构33转动时,会对连接组件30产生拉力。在经过多次反复折叠或者打开佩戴组件20的过程中,会造成连接组件30松动,从而影响佩戴组件20打开或者折叠时的稳定性,同时在打开或者折叠过程中还会增加壳体组件10和佩戴组件20之间的缝隙。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卡位部125与限位部313扣合,可以避免因转动拉力而造成连接组件松动,进而提升佩戴组件20打开或者折叠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第一固定部312的端部朝向卡位部125弯折延伸形成限位部313,且限位部313设于卡位部125背离容置槽120的一侧。通过设置限位部313可以起到止挡作用,避免在转动过程中造成松动。
在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中壳12一般采用塑料材料制成,塑料的结构强度有限,第三固定孔123开设在塑料制成的中框12上时在结构强度上有所欠缺。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30还包括第一金属件34,该第一金属件34设于第三固定孔123内以增强结构强度。
具体而言,第一金属件34与第三固定孔123对应设置,即每一第三固定孔123内均设有一个第一金属件34。其中,第一金属件34能够与螺丝配合进行固定。优选地,第一金属件34可以为螺母结构。进一步地,可以通过热熔的方式将第一金属件34设于第三固定孔123内。例如,首先使用热熔治具固定好第一金属件34,然后对第一金属件34进行加热,将加热后的第一金属件34对准第三固定孔123进行热熔,使得第一金属件34的端部与第三固定孔123的端部平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槽口121和第二槽口122的交界处设有限位筋126,转动机构33设于限位筋126和卡位部125之间,以在x方向上对转动机构33限位。容置槽120的侧壁开设有第五固定孔127,该第五固定孔127对应于转轴固定孔3343。转轴固定孔3343和第五固定孔127配合固定转轴334,以定位转动机构33于容置槽120内。其中,可通过螺丝穿设于第五固定孔127和转轴固定孔3343以固定转轴334。
为了避免在佩戴组件折叠或打开过程中暴露内部结构,佩戴组件还设有遮蔽件。具体而言,请再次参阅图26,第一佩戴件21的佩戴主体211靠近壳体组件10的端部设有第一遮蔽件201和第二遮蔽件202。第一遮蔽件201和第二遮蔽件202中的一者设于第一壳体2111靠近壳体组件10的端部,另一者设于第二壳体2112靠近壳体组件10的端部。
第一遮蔽件201和第二遮蔽件202包覆于连接组件30的相对两侧,以对连接组件30进行遮蔽。其中,第一遮蔽件201的形状与第二连接部321的部分外周缘相适配,第二遮蔽件202的形状与第二连接部321的部分外周缘相适配,以使得第二连接部321能够在第一遮蔽件201和第二遮蔽件202合围的空间内转动。
例如,第一遮蔽件201自第一壳体2111的端部延伸并伸入容置槽120内,第二遮蔽件202自第二壳体2112的端部延伸并伸入容置槽120内。第一遮蔽件201和第二遮蔽件202分布于连接组件30的相对两侧,且第一遮蔽件201和第二遮蔽件202在xy平面上的正投影包覆于连接组件30的相对两侧。可以理解的,在佩戴组件20转动过程中,第一遮蔽件201和第二遮蔽件202能够沿连接组件30的外周缘转动,并与容置槽120的侧壁配合以遮蔽连接组件30,避免暴露出连接组件30。
进一步地,可穿戴设备100还包括电路板50,该电路板50连通壳体组件10的内部元器件和佩戴组件20的内部元器件。例如,该电路板50用于连通壳体组件10内的主机80和佩戴组件20内的扬声器组件。基于此,电路板50自佩戴组件20内部排布并伸入壳体组件10内部以进行信号传输。其中,电路板50设于连接组件30背离第一壳体2111的一侧,并与第一壳体2111连接。优选地,电路板50可通过螺丝或者螺栓和第一壳体2111固定连接。例如,电路板50上开设有螺丝孔,螺丝依次穿过螺丝孔和第四固定孔124并拧紧固定。可以理解的,电路板50可以为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以便于弯折。
在装配过程中,首先将第二连接件32固定于第一佩戴件21内,即将螺丝穿设于第二固定孔3221和第四固定孔124固定连接第二固定部332和第一壳体2111。接着将电路板50固设于第二连接件32背离第一壳体2111的一侧,即将螺丝穿设于电路板50的螺丝孔和第四固定孔124固定连接电路板50和第一壳体2111,此时电路板50覆盖于连接组件30背离第一壳体2111的一侧。然后扣合第二壳体2112和第二壳体2111以完成第一佩戴件21的装配。
进一步将第一连接件31和电路板50穿过第二槽口122,使得第一连接件31和转动机构33设于容置槽120内,此时转动机构33设于限位筋126和卡位部125之间。沿限位筋126弯折电路板50以露出第一固定孔3122,将螺丝穿设于第一固定孔3122和第三固定孔123固定连接第一固定部312和中壳12。此时,限位部313和卡位部125卡位配合限制第一连接件31移动。接着将螺丝穿设于第五固定孔127和转轴固定孔3343完成对转轴334的固定。
进一步将电路板50固定于中壳12和后壳13围设的容置空间内,并与主机80连接。随后将前壳11扣合于中壳12上,即前壳11盖设于容置槽120的第一槽口121,并与第一佩戴件21抵接。此时,完成连接组件30在壳体组件10端部的装配隐藏,在外观上看不到连接组件3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将连接组件隐藏式装配在可穿戴设备内,既满足可穿戴设备折叠收纳需求,也能保证外观精美。使得佩戴组件在实现半自动折叠打开功能的同时,不会暴露出内部机构,有较佳的人机体验。另外,连接组件通过多个方向的螺丝进行固定,整体结构稳定性较好。
可以理解的,中壳12和后壳13围设的容置空间内设置有可穿戴设备的主板,主板上安装了可穿戴设备的电路系统,且能提供一系列接合点,供处理器、存储器、对外设备等设备接合。可穿戴设备的主板上最重要的构成组件是芯片组,芯片组为主板提供一个通用平台供不同设备连接,控制不同设备的沟通。芯片组可以为主板提供额外功能,例如集成显核、红外通讯技术、蓝牙。主板与可穿戴设备内设置的电池电连接以获得电源供应。
请参阅图34-图36,图34是图25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0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35是图34实施例中第二金属件35的结构示意图,图36是图34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0的部分连接状态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连接组件30还包括第二金属件35。
可以理解的,佩戴组件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一般采用塑料材料制成,以提供较为轻便的使用体验。然而塑料的结构强度有限,为了满足佩戴组件在运动过程中的强度要求,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壳体上嵌设第二金属件35,并将连接组件和第二金属件35固定连接,以此来满足佩戴组件在运动过程中的强度要求。
其中,第二金属件35与第一壳体2111一体成型。例如第二金属件35与第一壳体2111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首先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形成第二金属件35和第一壳体2111的结合体,然后再通过二次注塑使得第一壳体2111和佩戴盖体212一体成型。
第二金属件35包括基板351以及设于基板351上的多个第一螺柱352,其中,多个第一螺柱352设于基板351的同侧。具体地,基板351嵌设于第一壳体2111,并与第一壳体2111的内表面平齐,以避免基板351凸出于第一壳体2111的内表面而占用多余的空间。多个第一螺柱352设于基板351靠近第二壳体2112的一侧,以用于与第二连接件32配合固定以及用于固定电路板50。第二连接件32的第二固定部322上多个第二螺柱3222,该多个第二螺柱3222和部分第一螺柱352配合固定。第一螺柱352和第二螺柱3222上均开设有螺孔,且第一螺柱352的螺孔和第二螺柱3222的螺孔同轴设置,以便于用螺丝进行固定。
具体而言,多个第二螺柱3222设于第二固定部322背离第一壳体2111的一侧,并套设于部分第一螺柱35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螺柱352设有3个,分别为第一螺柱352a、352b、352c。第二螺柱3222设有两个,且分别与第一螺柱352a、352b对应设置,第一螺柱352c用于固定电路板50。即两个第二螺柱3222分别套设于第一螺柱352a、352b,以减小第一螺柱352和第二螺柱3222占用的空间。换言之,第一螺柱352的数量多于第二螺柱3222的数量,第二螺柱3222套设于部分第一螺柱352以用于连接第二金属件35和第二连接件32,另一部分第一螺柱352用于连接电路板50等其他器件。
在装配过程中,将第二螺柱3222套设于第一螺柱352,然后将螺丝穿设于第一螺柱352的螺孔和第二螺柱3222的螺孔,以固定连接第二金属件35和第二连接件32。然后将电路板50放置于第二金属件35靠近第二壳体2112的一侧,并将电路板50的螺丝孔对准剩下的第一螺柱352,进而通过螺丝固定,最后扣合第一壳体2111和第二壳体2112。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与第一壳体一体成型的第二金属件,可以满足佩戴组件在运动过程中的强度要求。另外通过在第二金属件上设置多个第一螺柱,分别连接第二连接件和电路板等器件,以避免第二金属件占用第一佩戴件内部过多的空间。
接下来阐述一种可穿戴设备,请参阅图37,其揭露了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200的结构示意图。该可穿戴设备200例如可以为VR眼镜、AR眼镜、MR(Mix Reality,混合现实)眼镜,或者还可以为其他可戴于头部的智能眼镜等。该可穿戴设备200例如可以如图1和图2所示呈眼镜形状,具有壳体组件10、佩戴组件20和连接组件30等,壳体组件10收容有光机组件、摄像组件等。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制可穿戴设备200的形状和/或式样,图1和图2仅为示例,而非限制本申请。
请参阅图37,可穿戴设备200可包括:数据采集模块71、数据输出模块72、串行接口73及集成电路模块74。
串行接口73例如可以为满足USB 2.0规范、USB3.0规范及USB3.1规范的USB接口,可包括:Micro USB接口或USB TYPE-C接口。此外,串行接口73还可以为图4中的信号接口215。甚至串行接口73还可以为其他任意类型的能够用于串行数据传输的串行接口。
集成电路模块74可包括:数据转换模块741及接口模块742,数据转换模块741通过接口模块742分别与数据采集模块71和数据输出模块72连接。集成电路模块74可收容于前述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0和/或佩戴组件20内。
数据转换模块741用于对通过接口模块742从数据采集模块71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串行化转换,并将转换后的串行数据通过串行接口73输出,以对转换后的串行数据进行处理,例如传输给外部设备例如电子设备进行处理等。
数据转换模块741还用于对通过串行接口73接收的串行数据进行转换,以将接收的串行数据转换为与接口模块742的接口协议相匹配的接口数据,并将转换后的接口数据通过接口模块742传输给数据输出模块72,以通过数据输出模块72将转换后的接口数据输出给用户。
集成电路模块74例如可以被实施为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数据整合处理芯片,或者还可以实现为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在可穿戴设备中使用集成电路芯片,通过集成电路芯片中的接口模块进行数据的采集,并通过数据转换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和从主机单元接收的数据集中地进行转换,一方面可以极大地缩小可穿戴设备的空间和体积,有利于实现可穿戴设备轻薄化;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芯片的功耗,减少可穿戴设备的发热,提升用户体验;此外,集中式转换还可以降低可穿戴设备的整体数据处理延迟。
请参阅图38,其揭露了本申请图37所示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200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该可穿戴设备200中的集成电路模块74可包括多个接口模块742,例如多个接口模块742可以分别为I2C接口模块、SPI接口模块、I2S接口模块、SLIMBus接口模块及MIPI(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接口模块。
I2C接口模块与连接的模块之间使用I2C总线进行通信,I2C总线是一种简单、双向二线制同步串行总线。它只需要两根线即可在连接于总线上的器件之间传送信息。主器件用于启动总线传送数据,并产生时钟以开放传送的器件,此时任何被寻址的器件均被认为是从器件.在总线上主和从、发和收的关系不是恒定的,而取决于此时数据传送方向。如果主器件要发送数据给从器件,则主器件首先寻址从器件,然后主动发送数据至从器件,最后由主器件终止数据传送;如果主器件要接收从器件的数据,首先由主器件寻址从器件.然后主器件接收从器件发送的数据,最后由主器件终止接收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主器件负责产生定时时钟和终止数据传送。通常I2C是控制接口,用于传输控制信令。
SPI接口模块与连接的模块之间使用SPI总线进行通信。SPI总线是一种高速的全双工同步的通信总线。SPI通信原理很简单,它以主从方式工作,这种模式通常有一个主设备和一个或多个从设备,需要4根线,分别用于主设备数据输入、主设备数据输出、时钟信号传输、主设备输出的使能信号传输。通常SPI接口也是控制接口,用于传输控制信令。
I2S接口模块与连接的模块之间使用I2S总线进行通信。I2S总线是针对数字音频设备(如CD播放器、数码音效处理器、数字电视音响系统)之间的音频数据传输而制定的一种总线标准。它采用了独立的导线传输时钟与数据信号的设计,通过将数据和时钟信号分离,避免了因时差诱发的失真,为用户节省了购买抵抗音频抖动的专业设备的费用,广泛应用于各种多媒体系统。标准的I2S总线电缆是由3根串行导线组成的:1根是时分多路复用(简称TDM)数据线;1根是字选择线;1根是时钟线。
SLIMBus接口模块与连接的模块之间使用SLIMBus总线进行通信。SLIMBus总线是MIPI联盟指定的一种音频接口,用于连接基带/应用处理器和音频芯片,通常用于传送音频数据。SLIMBus总线两端由一个接口设备和一到多个功能设备组成,接口设备和功能设备之间用一到多个端口连接,端口可以是只输入、只输出或者双向。SLIMBus总线支持动态停止和重启,并支持所有的采样频率。
MIPI接口模块与连接的模块之间采用MIPI接口规范进行通信。MIPI是MIPI联盟发起的为移动应用处理器制定的开放标准和一个规范。目的是把手机内部的接口如摄像头、显示屏接口、射频/基带接口等标准化,从而减少手机设计的复杂程度和增加设计灵活性。MIPI多媒体规范主要分为三层,即应用层、协议层和物理层。主要应用于摄像头、显示器等设备的接口,其中可包括摄像头接口CSI(Camera Serial Interface)、显示接口DSI(Display Serial Interface)等。
如图38所示,可穿戴设备200可包括多个数据采集模块71,例如多个数据采集模块71可以分别为:音频数据采集模块、视频数据采集模块(前述实施例中的摄像组件)、眼动追踪模块及传感数据采集模块。
其中,音频数据采集模块例如可以包括麦克风及音频编解码器(Codec)。音频编解码器对通过麦克风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音频编码。
视频数据采集模块例如可以包括摄像头,如普通相机的镜头、IR(Infrared Ray,红外线)相机的IR镜头等。
眼动追踪是一项科学应用技术,当人的眼睛看向不同方向时,眼部会有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产生可以提取的特征,计算机可以通过图像捕捉或扫描提取这些特征,从而实时追踪眼睛的变化,预测用户的状态和需求,并进行响应,达到用眼睛控制设备的目的,例如用户无需触摸屏幕即可翻动页面。从原理上看,眼动追踪主要是研究眼球运动信息的获取、建模和模拟,用途颇广。而获取眼球运动信息的设备除了眼动仪之外,还可以是图像采集设备,甚至一般电脑或手机上的摄像头,其在软件的支持下也可以实现眼球跟踪。
眼动追踪模块如上述可以包括眼动仪、图像采集设备等。
传感数据采集模块例如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Proximity Sensor)、IMD(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惯性测量装置)、可见光传感器(Ambient Light Sensor)等。
其中,接近传感器(例如第一FPC523上设置的距离传感器,)是代替限位开关等接触式检测方式,以无需接触检测对象进行检测为目的的传感器的总称。能检测对象的移动信息和存在信息转换为电气信号。感应型接近传感器的检测原理是通过外部磁场影响,检测在导体表面产生的涡电流引起的磁性损耗。在检测线圈内使其产生交流磁场,并检测体的金属体产生的涡电流引起的阻抗变化进行检测的方式。此外,作为另外一种方式,还可包括检测频率相位成分的铝检测传感器,和通过工作线圈仅检测阻抗变化成分的全金属传感器等。
IMD用于测量物体三轴姿态角(或角速率)以及加速度的装置。一般的,一个IMU包含了三个单轴的加速度计和三个单轴的陀螺,加速度计检测物体在载体坐标系统独立三轴的加速度信号,而陀螺检测载体相对于导航坐标系的角速度信号,测量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角速度和加速度,并以此解算出物体的姿态。
可见光传感器将可见光作为探测对象,并转换成输出信号的器件。可见光传感器可以感受有规律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请参阅图38,音频数据采集模块71如可以通过SLIMBus接口模块742及SPI接口模块742与数据转换模块741连接。其中,音频数据采集模块71与SPI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控制信号,音频数据采集模块71与SLIMBus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音频数据。
视频数据采集模块71如可以通过MIPI接口模块742及I2C接口模块742与数据转换模块741连接。其中,视频数据采集模块71与MIPI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视频数据,视频数据采集模块71与I2C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控制信号。
眼动追踪模块71如可以通过MIPI接口模块742及I2C接口模块742与数据转换模块741连接。其中,眼动追踪模块71与MIPI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眼动追踪数据,眼动追踪模块71与I2C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控制信号。
传感数据采集模块71如可以通过I2C接口模块742与数据转换模块741连接。传感数据采集模块71与I2C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传感数据,此外也可以传输控制信号。
请继续参阅图38,可穿戴设备200例如也可以包括多个数据输出模块72。多个数据输出模块72如可以包括显示模块72及音频数据输出模块72。其中,显示模块72例如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光机组件。
音频数据输出模块72例如可以包括扬声器(佩戴组件中的扬声器组件)和/或耳机接口,通过外接耳机来输出音频数据。
显示模块72如可以通过MIPO接口模块742及I2C接口模块742与数据转换模块741连接。其中,显示模块72与MIPO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待显示的视频数据,显示模块72与I2C接口模块742可以传输控制信号。
音频数据输出模块72如可以通过I2S接口模块742及I2C接口模块742与数据转换模块741连接。其中,音频数据输出模块72与I2S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待输出的音频数据,音频数据输出模块72与I2C接口模块742之间可以传输控制信号。
此外,集成电路模块74还可以包括时钟模块743,分别与数据转换模块741及各接口模块742连接,用于为各模块输出时钟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成电路模块74还可以包括:数据压缩模块744及数据解压模块745。
其中,数据压缩模块744及数据解压模块745分别连接于数据转换模块741与串行接口73之间。
数据压缩模块744用于在数据转换模块741将转换后的串行数据通过串行接口73输出之前,对待输出的串行数据进行压缩,并将压缩后的串行数据通过串行接口73输出。
数据解压模块745用于在数据转换模块741通过串行接口73接收串行数据之前,对通过串行接口73接收的串行数据进行解压缩,并将解压缩后的串行数据传输给数据转换模块741以进行转换。
通过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压缩,可以节省传输带宽,提高传输速率,从而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实时性,提升用户的体验。但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制采用的数据压缩/解压缩算法,具体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求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200还可以包括:电源管理模块75,与串行接口73连接,用于通过串行接口73接收与串行接口73连接的电源提供装置提供的电能,以为可穿戴设备200进行供电。
请参阅图39,其揭露了本申请图37所示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200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可穿戴设备2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主机单元76。主机单元76可包括:处理模块761、串行接口762及集成电路模块763。
其中,处理模块761与集成电路模块763连接。处理模块761例如可以为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用于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视频数据和/或音频数据)通过集成电路模块763返回至集成电路模块74进行输出。
对应于串行接口73,串行接口762也可以为满足USB 2.0规范、USB3.0规范及USB3.1规范的USB接口,可包括:Micro USB接口或USB TYPE-C接口。此外,串行接口762还可以为其他任意类型的能够用于串行数据传输的串行接口。可在串行接口762与串行接口73之间连接缆线。
集成电路模块763可包括:数据转换模块7631及接口模块7632。数据转换模块7631通过接口模块7632与处理模块761连接。数据转换模块7631用于对通过串行接口762接收的串行数据进行转换,以将接收的串行数据转换为与接口模块7632的接口协议相匹配的接口数据,并将转换后的接口数据通过接口模块7632传输给处理模块761。
数据转换模块7631还用于对通过接口模块7632从处理模块761接收的处理后的数据(音频数据和/或视频数据)进行串行化处理,并将转换后的串行数据通过串行接口762输出给串行接口73。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主机单元76如可以为与可穿戴设备200配套的专用设备,或者主机单元76还可以为配置有上述集成电路模块763的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中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如CPU或AP)可以为上述处理模块761,通过在电子设备中安装相应的应用程序,使得其处理器可以对通过集成电路模块763接收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
请参阅图40,其揭露了本申请实施例中图39所示主机单元76的结构示意图。主机单元76中的集成电路模块763可以包括多个接口模块7632,多个接口模块7632相应地也可以为I2C接口模块、SPI接口模块、I2S接口模块、SLIMBus接口模块及MIPI接口模块。
其中,数据转换模块7631可以通过SLIMBus接口模块7632及SPI接口模块7632,将转换后的音频数据传输给处理模块761;数据转换模块7631可以通过MIPI接口模块7632及I2C接口模块7632将转换后的视频数据传输给处理模块761;数据转换模块7631可以通过MIPI接口模块7632及I2C接口模块7632将转换后的眼动追踪数据传输给处理模块761;数据转换模块7631可以通过I2C接口模块7632将转换后的传感数据传输给处理模块761。
集成电路模块763还可以包括时钟模块7633,用于向数据转换模块7631及各接口模块7632发送时钟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成电路模块763还可以包括:数据压缩模块7634及数据解压模块7635。
其中,数据压缩模块7634及数据解压模块7635分别连接于数据转换模块7631与串行接口762之间。
数据解压模块7635用于在数据转换模块7631通过串行接口762从串行接口73接收串行数据之前,对通过串行接口762接收的串行数据进行解压缩,并将解压缩后的串行数据传输给数据转换模块7631以进行转换。
数据压缩模块7634用于在数据转换模块7631将转换后的串行数据通过串行接口762输出之前,对待输出的串行数据进行压缩,并将压缩后的串行数据通过串行接口762输出给串行接口73。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数据压缩模块744使用的压缩算法应与图32中主机单元76中的数据解压模块7635使用的解压缩算法相匹配,而主机单元76中的数据压缩模块7634使用的压缩算法应与图32中数据解压模块745使用的解压缩算法相匹配。
通过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压缩,可以节省传输带宽,提高传输速率,从而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实时性,提升用户的体验。但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制采用的数据压缩/解压缩算法,具体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求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机单元76还可以包括:电源管理模块764与电池765。电源管理模块764分别与电池765和串行接口762连接,用于将电池765提供的电能通过串行接口762提供给串行接口762,以为集成电路模块74、数据采集模块71、数据输出模块72供电。
如上述,主机单元76还可以被实施为电子设备。
下面参照图41来描述根据本申请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900。图41显示的电子设备9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41所示,电子设备900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9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910、上述至少一个存储单元920、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单元920和处理单元910)的总线930。
其中,存储单元9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920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92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9203。
存储单元9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9205的程序/实用工具9204,这样的程序模块920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总线930可以为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单元总线或者存储单元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单元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电子设备9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70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9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9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950进行。并且,电子设备9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96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960通过总线930与电子设备9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9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处理单元910可以为如上述的主机单元中的处理模块,与电子设备900中的集成电路模块970连接。集成电路模块970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见如图39或图40,在此不再赘述。此外输入/输出接口950可以用于实现上述的串行接口。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水平、垂直……)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置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壳体组件;
第二连接件,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组件;
转动机构,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通过所述转动机构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第一连接件远离所述转动机构的端部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与所述壳体组件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件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转动机构,所述第一固定部用于连接所述壳体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端部弯折延伸形成所述限位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的弯折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在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转动机构,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连接所述佩戴组件;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子部和第二连接子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子部和第二连接子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子部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开设有第四通孔;其中,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以及所述第四通孔同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
第一转动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
第二转动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
转轴,穿设于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能够绕所述转轴发生相对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绕所述转轴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转动件的外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凸块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四通孔的内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外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二凸块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滑块,所述第二转动件靠近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滑槽,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通过所述滑块和所述滑槽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弹性件和紧固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之间,所述紧固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子部背离所述弹性件的一侧;所述转轴进一步穿设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子部,所述紧固件用于固定所述转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一金属件,所述第一金属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并设于可穿戴设备的壳体组件内;其中,所述第一金属件呈螺母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二金属件,所述第二金属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并设于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组件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件包括基板以及设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一螺柱,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第二螺柱,所述第二螺柱套设于所述第一螺柱。
13.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佩戴组件;
壳体组件;
光机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组件;
摄像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组件;以及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壳体组件;
第二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佩戴组件;及
转动机构,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通过所述转动机构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第一连接件远离所述转动机构的端部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壳体组件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件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靠近所述连接组件的端部设有容置槽,所述连接组件部分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佩戴组件靠近所述连接组件的端部设有容纳腔,所述连接组件部分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组件靠近壳体组件的端部设有第一遮蔽件和第二遮蔽件,所述第一遮蔽件和所述第二遮蔽件包覆于所述连接组件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遮蔽件和所述第二遮蔽件自所述佩戴组件的端部延伸伸入所述容纳腔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固定孔,所述壳体组件内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相配合的第三固定孔,所述绑缚组件内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固定孔相配合的第四固定孔;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的轴心线垂直于所述转动机构转动时的轴心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的侧壁开设有第五固定孔,所述转动机构的转轴开设有转轴固定孔,所述转轴固定孔和所述第五固定孔配合固定所述转轴;其中,所述第五固定孔和所述转轴固定孔的轴心线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心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金属件,所述第一金属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所述第一金属件通过热熔方式设于所述第三固定孔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二金属件,所述第二金属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并设于所述佩戴组件内;其中,所述第二金属件和所述佩戴组件的第一壳体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
CN202011269011.1A 2020-11-13 2020-11-13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1124450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69011.1A CN112445012B (zh) 2020-11-13 2020-11-13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EP21890787.1A EP4246217A4 (en) 2020-11-13 2021-09-10 CONNECTION ARRANGEMENT FOR A PORTABLE DEVICE, PORTABLE DEVICE AND PORTABLE DEVICE
PCT/CN2021/117743 WO2022100259A1 (zh) 2020-11-13 2021-09-10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装置
US18/302,059 US20230258956A1 (en) 2020-11-13 2023-04-18 Connecting assembly for wearable device, wearable device, and wearable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69011.1A CN112445012B (zh) 2020-11-13 2020-11-13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5012A true CN112445012A (zh) 2021-03-05
CN112445012B CN112445012B (zh) 2022-08-05

Family

ID=74738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69011.1A Active CN112445012B (zh) 2020-11-13 2020-11-13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58956A1 (zh)
EP (1) EP4246217A4 (zh)
CN (1) CN112445012B (zh)
WO (1) WO202210025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15192A (zh) * 2021-03-30 2021-07-13 陈岩 居家听觉信息无障碍系统
WO2022100259A1 (zh) * 2020-11-13 2022-05-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装置
WO2022100258A1 (zh) * 2020-11-13 2022-05-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1019747S1 (en) * 2019-09-09 2024-03-2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Wearable device
USD1020855S1 (en) * 2023-02-09 2024-04-02 Innovative Eyewear, Inc. Smartglasses
USD1020856S1 (en) * 2023-02-09 2024-04-02 Innovative Eyewear, Inc. Smartglasses
USD1020853S1 (en) * 2023-02-09 2024-04-02 Innovative Eyewear, Inc. Smartglasses
USD1020850S1 (en) * 2023-02-09 2024-04-02 Innovative Eyewear, Inc. Smartglasses
USD1020863S1 (en) * 2023-02-09 2024-04-02 Innovative Eyewear, Inc. Smartglasses
USD1019750S1 (en) * 2023-02-09 2024-03-26 Innovative Eyewear, Inc. Smartglasses
USD1020857S1 (en) * 2023-02-09 2024-04-02 Innovative Eyewear, Inc. Smartglasses
USD1024177S1 (en) * 2023-02-09 2024-04-23 Innovative Eyewear, Inc. Smartglasses
USD1019746S1 (en) * 2023-02-09 2024-03-26 Innovative Eyewear, Inc. Smartglasses
USD1020849S1 (en) * 2023-02-09 2024-04-02 Innovative Eyewear, Inc. Smartglasses
USD1020854S1 (en) * 2023-02-09 2024-04-02 Innovative Eyewear, Inc. Smartglasses
USD1020851S1 (en) * 2023-02-09 2024-04-02 Innovative Eyewear, Inc. Smartglasses
USD1020852S1 (en) * 2023-02-09 2024-04-02 Innovative Eyewear, Inc Smartglasses
USD1020858S1 (en) * 2023-02-09 2024-04-02 Innovative Eyewear, Inc. Smartglasses
USD1023123S1 (en) * 2023-02-13 2024-04-16 Innovative Eyewear, Inc. Smartglasses temple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33789A1 (en) * 2014-07-31 2016-02-04 Maii IP B.V. Foldable spectacles
CN108427211A (zh) * 2018-05-24 2018-08-21 张必清 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眼镜
CN208459687U (zh) * 2018-04-10 2019-02-0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Ar光机组件及ar眼镜
CN109782447A (zh) * 2019-02-15 2019-05-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N111665635A (zh) * 2020-06-18 2020-09-15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头戴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69057Y1 (ko) * 2013-06-13 2013-09-17 주식회사 이노 (Inno) 개량된 조립구조를 갖는 안경테
US9851567B2 (en) * 2014-08-13 2017-12-26 Google Llc Interchangeable eyewear/head-mounted device assembly with quick release mechanism
CN107304783A (zh) * 2016-04-19 2017-10-31 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 转动组件及具有该转动组件的智能眼镜悬臂
US11474376B2 (en) * 2018-12-02 2022-10-18 Vigo Technologies, Inc. Hinge designs in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s
CN112445012B (zh) * 2020-11-13 2022-08-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33789A1 (en) * 2014-07-31 2016-02-04 Maii IP B.V. Foldable spectacles
CN208459687U (zh) * 2018-04-10 2019-02-0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Ar光机组件及ar眼镜
CN108427211A (zh) * 2018-05-24 2018-08-21 张必清 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眼镜
CN109782447A (zh) * 2019-02-15 2019-05-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N111665635A (zh) * 2020-06-18 2020-09-15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头戴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00259A1 (zh) * 2020-11-13 2022-05-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装置
WO2022100258A1 (zh) * 2020-11-13 2022-05-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CN113115192A (zh) * 2021-03-30 2021-07-13 陈岩 居家听觉信息无障碍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00259A1 (zh) 2022-05-19
US20230258956A1 (en) 2023-08-17
EP4246217A4 (en) 2024-05-29
EP4246217A1 (en) 2023-09-20
CN112445012B (zh) 2022-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45012B (zh)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EP2805201B1 (en) Wearable device with input and output structures
US20190113774A1 (en) Modular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150146300A1 (en) Wearable device with input and output structures
CN112394519B (zh)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CN112379521A (zh)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CN116338983A (zh) 模块化眼镜系统、设备和方法
US20130235331A1 (en) Eyeglass frame with input and output functionality
US20040008158A1 (en) Head-mounted display
US9195067B1 (en) Wearable device with input and output structures
KR20140111693A (ko) 입출력 구조를 가진 웨어러블 디바이스 어셈블리
EP4180861A1 (en)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06638890U (zh) 头戴增强现实智能眼镜
CN112558306B (zh) 颈戴式设备和可穿戴设备
CN212814797U (zh) 表带及具有该表带的智能手表
CN213814143U (zh) 头戴式设备
CN114222941A (zh) 眼戴设备系带
KR102603712B1 (ko) 헤드 마운팅 장치
CN112558310B (zh) 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CN112255801B (zh) 光机支架以及头戴式设备
CN214409449U (zh) 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CN111338080A (zh) 头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CN213814145U (zh) 用于头戴式设备的壳体组件以及头戴式设备
CN216160915U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5gvr眼镜
CN207440402U (zh) 近眼显示装置和分体式ar眼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