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58310B - 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58310B
CN112558310B CN202011582537.5A CN202011582537A CN112558310B CN 112558310 B CN112558310 B CN 112558310B CN 202011582537 A CN202011582537 A CN 202011582537A CN 112558310 B CN112558310 B CN 1125583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guide
main body
piece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825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58310A (zh
Inventor
黄宏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8253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583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58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583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583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583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6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027/0178Eyeglass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支架,用于头戴式设备,支架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以及弹性件;第一主体的一端用于连接头戴式设备的设备本体,另一相对端设置有导向件,且导向件呈弧形设置;第二主体与导向件连接,且第二主体还可相对于导向件滑动;弹性件分别与导向件和第二主体连接;其中,当第二主体相对于导向件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主体可相对于第一主体弯折,且弹性件产生形变作用力;第二主体可在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的作用下复位至第一位置。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提高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Description

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与现实场景相差无几的视觉感受,是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为了使用户能够更好地体验VR和AR技术,VR和AR通常使用头戴式设备进行显示。
现有头戴式设备的镜腿形状固定,在佩戴头戴式设备时,仅能够靠镜腿材料本身的形变实现外张,以及镜腿材料本身形变恢复力实现回弹抱紧,而不能够根据用户的头宽进行调整,导致不同头型的用户在佩戴头戴式设备时,会存在着镜腿与头部配合过松或过紧的情形,降低了用户的佩戴舒适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架,用于头戴式设备,所述支架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以及弹性件;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头戴式设备的设备本体,另一相对端设置有导向件,且所述导向件呈弧形设置;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导向件连接,且所述第二主体还可相对于所述导向件滑动;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导向件和所述第二主体连接;其中,当所述第二主体相对于所述导向件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主体可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弯折,且所述弹性件产生形变作用力;所述第二主体可在所述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的作用下复位至所述第一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架,用于头戴式设备,所述支架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第三主体以及转动组件;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连接所述头戴式设备的设备本体,另一相对端连接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三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远离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转动组件设置于相连接的两个主体之间,使得相连接的两个主体中的一个可相对于另一个弯折;所述转动组件包括:导向件、滑动件以及弹性件;相连接的两个主体中的任意一个设置有所述导向件,另一个设置所述滑动件;所述导向件呈弧形设置,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导向件连接,并可相对于所述导向件滑动;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导向件和所述滑动件连接;其中,当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导向件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时,设置有所述滑动件的主体可在所述滑动件的带动下,相对于设置有所述导向件的主体弯折,且所述弹性件产生形变作用力;所述滑动件可在所述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的作用下,带动设置有所述滑动件的主体复位至所述第一位置。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头戴式设备,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设备本体以及两个上述的支架;一个所述支架连接所述设备本体的一侧,另一个所述支架连接所述设备本体的另一相对侧;两个所述支架远离所述设备本体的尾端,分别向另一相对设置的所述支架的尾端弯折设置;其中,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设备本体连接,所述第二主体为所述支架的尾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通过将导向件呈弧形设置,使得第二主体相对于导向件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主体可相对于第一主体弯折。同时,通过将弹性件分别连接导向件和第二主体,且当第二主体相对于导向件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时,弹性件可产生形变作用力,使得第二主体相对于第一主体弯折后,能够在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的作用下复位至第一位置。当用户需要佩戴头戴式设备时,可通过调整第二主体的弯折角度,使得第二主体外扩,以提供避让空间便于用户进行佩戴。当用户佩戴完成后,第二主体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可以夹持抱紧用户头部。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用于头戴式设备时,可以提高头戴式设备的佩戴便利性和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些头戴式设备的佩戴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头戴式设备佩戴过程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头戴式设备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支架200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支架2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第一主体210、第二主体220以及第三主体23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第一主体210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中头戴式设备10的佩戴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头戴式设备10佩戴过程的示意图;
图11是图6中转动组件240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转动组件24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导向件241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1中转动组件240沿Ⅴ-Ⅴ在受力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转动组件240在自然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2中滑动件243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1中转动组件240沿Ⅵ-Ⅵ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1中转动组件240沿Ⅴ-Ⅴ在另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转动组件240在自然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1中转动组件240沿Ⅴ-Ⅴ在又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转动组件240在自然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1中转动组件240沿Ⅴ-Ⅴ在再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转动组件240在自然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在此使用的“头戴式设备”,其可以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眼镜、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眼镜等设备。其中,头戴式设备可被配置成通过信号连接将数据传递到外部处理设备并从外部处理设备接收数据,信号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其组合。在其他情形中,头戴式设备可用作独立设备,即在头戴式设备自身进行数据处理。信号连接可以被配置成承载任何种类的数据,诸如图像数据(例如,静止图像和/或完全运动视频,可包括2D和3D图像)、音频、多媒体、语音和/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据。外部处理设备可以是例如游戏控制台、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或其他类型的处理设备。信号连接可以是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Wi-Fi连接、蓝牙或蓝牙低能量(BLE)连接、以太网连接、电缆连接、DSL连接、蜂窝连接(例如,3G、LTE/4G或5G)等或其组合。附加地,外部处理设备可以经由网络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外部处理设备通信,网络可以是或可包括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内联网、城域网(MAN)、全球因特网或其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2,图1是一些头戴式设备的佩戴示意图,图2是图1中头戴式设备佩戴过程的示意图。经发明人长期研究发现,一些头戴式设备的镜腿1形状固定,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贴合人体头部形状,镜腿1的末端会设计一定的弯曲,从而使得头戴式设备佩戴后镜腿1能够对人体头部A施加一定的抱紧力,避免头戴式设备掉落。当用户需要佩戴头戴式设备时,由于镜腿1末端存在弯曲弧度,镜腿1就需要外张一定的宽度,以保证外张后两个镜腿1末端之间的宽度能够大于用户头部A的宽度,使得头戴式设备可佩戴至用户头部A。
但是,上述方案中镜腿1的外张是依靠镜腿1本身的形变来实现的,而镜腿1本身的形变能力有限,其外张的宽度基本无法大于用户头部A的宽度,在佩戴过程中,镜腿会一直挤压用户头部A,降低了用户佩戴时的便利性。若是用户头型较大,镜腿1形变提供的抱紧力也会变大,佩戴完成后用户的头部A就会有明显挤压感,降低了用户佩戴后的舒适度。同时,由于镜腿1末端弯曲的弧度固定,针对不同头型的用户,其抱紧夹持力不唯一,会出现头型大的用户夹持力过大,而头型小的用户夹持力不够,无法适配不同大小的头型,降低了头戴式设备的适配度。此外,随着头戴式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有部分功能模块会放置在镜腿1上,比如扬声器、USB数据线等,因此镜腿1的结构强度会越来越高,其本身形变能力会越来越弱,而上述依靠镜腿1本身形变外张来实现头戴式设备佩戴的技术方案,已经不能够满足头戴式设备的发展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架及头戴式设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3至图4,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头戴式设备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设备10具体是可以AR眼镜和VR眼镜中的任意一种,本申请实施例以AR眼镜为例进行如下说明。该头戴式设备10可以包括:设备本体100以及两个支架200。其中,一个支架200连接设备本体100的一侧,另一个支架200连接设备本体100的另一相对侧。设备本体100可以用于实现头戴式设备10的功能应用,如图像显示、数据传输以及人机交互等等。支架200可以用于支撑设备本体100,同时还可以与用户的头部相配合,使得用户可通过支架200将设备本体100佩戴在头部上。在本实施例中,支架200在佩戴时,其尾端可以根据不同大小的头型进行弯折,以适配不同头型的用户,进而提高了头戴式设备10佩戴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具体地,设备本体100可以用于实现头戴式设备10的功能应用。如图4所示,设备本体100可以包括:壳体110、收容于壳体110内的主机120以及设置在壳体110上的鼻托130。其中,壳体110可以用于收容和保护主机120。主机120可以用于实现头戴式设备10的功能应用。鼻托130可以用于支撑壳体110和主机120,以分担支架200所受的重量。
该壳体11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其中,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可以扣合连接,且两者可以共同围设形成收容主机120的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还可以用于安装显示组件、光学器件、处理器以及传感器等,以实现头戴式设备10的相关功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可以由相同的硬质材料制成,以提升头戴式设备10的结构强度和外观一致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0还可以包括相应的装饰件,该装饰件可以覆盖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连接的缝隙,以及遮挡显露在壳体110外的功能器件,提升头戴式设备10的外观表现力。
该主机120可以包括:光机、主板、摄像模组、散热器等功能器件,用于实现头戴式设备10的相关功能。主机120的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可参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与赘述。鼻托130可以设置在第二壳体112上,以支撑壳体110和主机120。由此鼻托130可以和壳体110,支架200构成框架,以便于将头戴式设备10戴于用户的头部,并在鼻托130和支架200处分担用户头部所承受的头戴式设备10的重量。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如图3所示,两个支架200分别设置于设备本体100相对设置的两侧,用于与用户的头部相配合,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支架200将设备本体100佩戴在头部上。例如,两个支架200远离设备本体100的尾端,分别向另一相对设置的支架200的尾端弯折设置,即两个支架200的尾端,可以向用户头部的方向弯折设置。由此,当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时,两个支架200的尾端可以向用户头部方向提供夹持力,以抱紧用户的头部,提高头戴式设备10的佩戴牢固性。在本实施例中,支架200的尾端不仅可以弯折设置以提供夹持力,其还可以相对于支架200的前端弯折外扩,以提高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200也可以用于安装头戴式设备10所需的功能模块。例如,支架200可以设置有电连接端口,以与外部设备例如电池、可用于图像处理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电脑进行连接。可实现为头戴式设备10供电,可实现利用外部设备例如用于图像处理的电子设备为头戴式设备10处理需要的图像资源。可通过将电池、可用于图像处理的结构从头戴式设备10中去除,大大地减轻了头戴式设备10的重量,以实现头戴式设备10的小型化和轻型化。此外,头戴式设备10也可以集成有电池和用于图像处理的结构、模块、电路等,以作为独立设备使用。在本实施例中,电连接端口可以是USB、Type-C等接口端的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端口也可以是其他能够将头戴式设备10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结构,只要能实现头戴式设备10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即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架200还可以安装有如按键组件(也可以为触摸屏上的虚拟按键,也可以为起到按键作用相应的传感器)、扬声器组件、指示灯组件等电子器件。为了实现支架200内电子器件的功能,支架200内还可以嵌设有柔性电路板。例如,柔性电路板的一端可以与支架200内的电子器件连接,其另一端可以通过支架200延伸至设备本体100内,与设备本体100连接。此外,若是支架200内安装了扬声器组件,支架200还可以开设有相应的一个或多个出音孔。其中,出音孔可以朝向用户的头部设置,且还可以靠近用户的耳朵设置。当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时,可以方便用户听到设置在头戴式设备10内的扬声器组件播放的声音。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请参阅图5至图10,图5是图4中支架200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中支架2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第一主体210、第二主体220以及第三主体23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中第一主体210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3中头戴式设备10的佩戴示意图,图10是图9中头戴式设备10佩戴过程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支架200在外形上可以呈条形结构,用于抵靠在耳朵与头部的之间,实现对头戴式设备10的重量分担。该支架200可以包括:第一主体210、第二主体220、第三主体230以及两个转动组件240。其中,第一主体210与设备主体100的一侧连接。第二主体220可以通过一个转动组件240与第一主体210远离设备主体100的一端连接,且第二主体220还可以在转动组件240的带动下相对于第一主体210弯折以及自动复位。第三主体230也可以通过另一个转动组件240与第二主体220远离第一主体210的一端连接,且第三主体230也可以在转动组件240的带动下相对于第二主体220弯折以及自动复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主体220和第三主体230可以作为支架200的尾端弯折设置,通过调整第二主体220和第三主体230的弯折角度实现支架200尾端的外扩,并可在弯折后自动复位,使得支架200可以适配不同大小的头型,提高头戴式设备10的佩戴便利性和舒适度。
具体地,第一主体210可以与设备主体100的一侧连接,用于支撑设备主体100,以便于用户将设备主体100戴于头部。其中,为了便于收纳头戴式设备10,第一主体210还可以相对于设备主体100转动,使得支架200可以向靠近设备主体100的方向折叠,进而可以将折叠后的头戴式设备10放入收纳盒中。例如,第一主体210可以与设备主体100枢接或者铰接,使得第一主体210可以通过转轴相对于设备主体100弯折,其具体的连接结构属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范围,本实施例在此不与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210也可以直接与设备主体100固定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具体设置。
如图6所示,第一主体210可以包括:第一盖体211和第一盒体212。其中,第一盖体211可以盖设于第一盒体212,且两者共同围设形成第一容置空间213。该第一容置空间213可以用于安装转动组件240的部分结构。同时,第一盖体211和第一盒体212相接之处还可以形成有第一避让孔214,且该第一避让孔214位于第一主体210远离设备主体100的一端,用于为转动组件240的安装提供避让空间。如图8所示,第一盖体211可以开设有部分第一避让孔214,第一盒体212可以开设有部分第一避让孔214,当第一盖体211盖设于第一盒体212时,可以形成完整的第一避让孔214,这样设置第一避让孔214可以便于转动组件240与第一主体210在生产过程中的装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11和第一盒体212可以通过卡接、粘接以及焊接等连接方式装配在一起,以提高第一主体210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11和第一盒体212的外表面,也即是支架200的外表面,还可以涂布有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以提高支架200的耐磨耐蚀防刮性能。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主体220可以包括:第二盖体221和第二盒体222。其中,第二盖体221可以盖设于第二盒体222,且两者共同围设形成第二容置空间223。该第二容置空间223可以用于安装转动组件240的部分结构,使得转动组件240可以分别连接第一主体210和第二主体220。同时,第二盖体221和第二盒体222相接之处还可以形成有第二避让孔224,且该第二避让孔224位于第二主体220靠近第一主体210的一端,用于为转动组件240的安装提供避让空间。当第二主体220在转动组件240的带动下相对于第一主体210弯折时,第二避让孔224还可以为第二主体220的弯折提供避让空间。其中,第二避让孔224的开设方式与第一避让孔214相同,本实施例在此不与赘述。与第一主体21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主体220在远离第一主体210的一端还开设有第三避让孔225。该第三避让孔225的开设方式与第一避让孔214相同,其作用是为连接第二主体220和第三主体230的转动组件240的安装提供避让空间。
第三主体230的结构与第二主体220的结构相同或类似,与第二主体22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主体230仅在其靠近第二主体220的一端开设有第四避让孔231,用于为转动组件240的安装提供避让空间。当第三主体230在转动组件240的带动下相对于第二主体220弯折时,第四避让孔231还可以为第三主体230的弯折提供避让空间。其中,第四避让孔231的开设方式与第一避让孔214相同,本实施例在此不与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避让孔214、第二避让孔224、第三避让孔225以及第四避让孔231的开设方式也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开设方式,仅需各个避让孔能够实现其功能即可。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主体220和第三主体230可以作为支架200的尾端弯折设置。例如,第二主体220可以相较于第一主体210倾斜设置,第三主体230可以相较于第二主体220倾斜设置,以使得支架200的尾端具有一个弯曲的弧度。当用户需要佩戴头戴式设备10时,可以通过调整第二主体220和第三主体230的弯折角度,实现第二主体220和第三主体230外扩,使得两个支架200的尾端之间的距离增加,以适配不同大小的头型,避免在佩戴过程中,第二主体220和第三主体230挤压用户的头部,提高佩戴头戴式设备10的便利性。其中,第二主体220和第三主体230可以弯折外扩至与第一主体210齐平设置的位置,或者是弯折外扩至超过第一主体210的位置,其具体的弯折范围可以根据转动组件240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当用户佩戴完成后,第二主体220和第二主体230可以自动复位至弯曲设置弯折设置的状态,以提供夹持力抱紧用户的头部,提高佩戴头戴式设备10的牢固性。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200也可以仅包括第一主体210和第二主体220,或者是支架200还可以包括第四主体、第五主体以及第六主体等多个主体。其中,支架200的划分可以根据头戴式设备10的实际所需进行具体设置,仅需多个需要弯折的相邻主体之间通过转动组件240进行弯折连接即可。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请参阅图11至图17,图11是图6中转动组件240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转动组件24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导向件241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1中转动组件240沿Ⅴ-Ⅴ在受力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转动组件240在自然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2中滑动件243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1中转动组件240沿Ⅵ-Ⅵ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组件240的数量为两个,一个用于实现第一主体210和第二主体220的弯折,另一个用于实现第二主体220和第三主体230的弯折。下面以用于实现第一主体210和第二主体220弯折连接的转动组件240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1和图12所示,该转动组件240可以包括:导向件241、弹性件242以及滑动件243。其中,导向件241可以设置于第一主体210上,滑动件243可以设置于第二主体220上。滑动件243还可以与导向件241连接,并可相对于导向件241滑动。弹性件242可以分别与导向件241和滑动件243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当滑动件243相对于导向件241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主体220可以在滑动件243的带动下,相对于第一主体部210弯折。同时,在滑动件243的滑动过程中,弹性件242还可以产生形变作用力,使得滑动件243可以在弹性件242的形变作用下的作用下,带动第二主体220复位到第一位置。
具体地,导向件241可以为弹性件242的形变作用力方向、滑动件243的滑动方向以及第二主体220的弯折方向提供导向作用,以实现支架200的尾端弯折。如图13所示,该导向件241可以包括:固定部2411和导向部2412。其中,固定部2411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213内,与第一盒体212固定连接。例如,固定部2411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一盒体212上。导向部2412的一端可以设置在固定部2411靠近第一盖体211的一侧,且导向部2412的另一端可以通过第一避让孔214延伸至第一容置空间213外。弹性件242和滑动件243可以设置在导向部2412上,且滑动件243可相对于导向部2412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件241也可以仅包括导向部2412,第一主体210的第一盒体212可以作为导向件241的固定部2411。即,固定部2411与第一盒体212可以是一体结构,导向部2412可通过卡接、焊接以及粘接等方式与第一盒体212连接。或者是,导向部2412与第一盒体212也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滑动件243在导向件241上的滑动轨迹可以为弧线,使得第二主体220可以在滑动件243的带动下,相对于第一主体210沿弧线弯折。如图13所示,导向部2412可以呈弧形结构设置,即导向部2412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弧度。当滑动件243在导向部2412上滑动时,受导向部2412的导向作用,其滑动轨迹就可以为与导向部2412相同弧度的弧线,由此可以实现第二主体220相对于第一主体210的弯折。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2411上可以设置有两个导向部2412,且两个导向部2412的弯曲弧度相同,滑动件243与导向部2412配合的部件也可以为两个,以提高第二主体220的弯折能力。相应地,用于与导向部2412和滑动件243相配合的避让孔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以及用于与导向部2412和滑动件243配合的弹性件242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
如图14至图15所示,导向部2412可以具有被配置容纳弹性件242和滑动件243的容纳腔24121,且该容纳腔24121还可以连通固定部2411,使得导向部2412在外形上可以是类似于弯曲的圆管状结构。弹性件242和滑动件243可以设置于容纳腔24121内,由此容纳腔24121的内壁面可以引导弹性件242的形变作用力方向,以及滑动件243的滑动方向。其中,弹性件242的一端可以与固定部2411相接,另一端可以与滑动件243相接。当滑动件243相对于导向部2412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时,弹性件242就可以与滑动件243相抵接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产生弹力作用在滑动件243上,实现滑动件243的自动复位。滑动件243可以位于导向部2412未与固定部2411连接的一端,也即是延伸至第一容置空间213外的一端,以便于滑动件243与第二主体220进行连接。滑动件243可以沿容纳腔24121的内壁滑动,且滑动件243的部分区域可相对于导向部2412滑进或滑出容纳腔24121,该部分区域可用于连接第二主体220。例如,滑动件243在外形上可以是类似于弯曲的杆状结构,且其弯曲弧度与导向部241的弯曲弧度相同,从而与容纳腔24121相适配。滑动件243的一端可以设置于容纳腔24121内,与弹性件242相接,其另一端可以相对于导向部2412滑出或滑进容纳腔24121,并与第二主体220连接,使得第二主体220可以在滑动件243的带动下弯折。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位置可以是第二主体220朝向靠近头部方向相对于第一主体210倾斜设置的位置,而第二位置可以是第二主体220朝向远离头部方向外扩后,滑动件243与弹性件242相抵接的位置。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部2412也可以具有其他能够实现滑动件243相对于导向部2412滑动的结构,如滑道、滑槽以及滑轨等等,仅需滑动件243可相对于导向部2412滑动,并带动第二主体220相对于第一主体210弯折即可。
弹性件242可以是弹簧,以提供弹性作用力实现滑动件243的自动复位。同时,当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后,弹性件242提供的弹性作用力也可以是第二主体220用于抱紧用户头部的夹持力。相较于利用镜架材料本身形变提供的夹持力,通过弹性件243提供的夹持力更为适中,且由于第二主体220可弯折调节,因此在用户头型较大的情况下,第二主体200提供的抱紧力也不会使得用户的头部感受到明显的挤压感或压迫感,提升了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的舒适度。此外,当导向部2412具有容纳腔24121时,弹性件242还可以是如橡胶、硅胶以及泡沫等弹性材料。通过将弹性材料填充进容纳腔24121内,利用弹性材料的弹性形变也可以实现滑动件243的自动复位功能,以及第二主体220的抱紧功能。
滑动件243可以用于连接第二主体220,以带动第二主体220相对于第一主体210弯折,实现支架200尾端的可调。如图16所示,该滑动件243可以包括:连接部2431和滑动部2432。其中,连接部2431可以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223内,与第二盒体222固定连接。例如,连接部2431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盒体222上。滑动部2432的一端可以设置在连接部2431靠近第二盖体221的一侧,其另一端可以与导向部2412连接,并可相对于导向部2412滑动。其中,滑动部2432可以位于第二容置空间223内,避免滑动部2432显露于第二主体220外,受外界影响发生腐蚀。因此,导向部2412延伸至第一容置空间213外的一端,可以通过第二避让孔224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223内,与滑动部2432滑动连接,以实现滑动件243相对于导向件241的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滑动件243也可以仅包括滑动部2432,第二主体220的第二盒体222可以作为滑动件243的连接部2431。即,连接部2431与第二盒体222可以是一体结构,滑动部2432可通过卡接、焊接以及粘接等方式与第二盒体222连接。或者是,滑动部2432与第二盒体222为一体结构。
如图14至图15所示,滑动部2432在外形上可以是类似于弯曲的杆状结构,且弯曲弧度与导向部2412相同,以适配导向部2412的容纳腔24121。由此,滑动部2432可插设于容纳腔24121内,以实现滑动部2432相对于导向部2412的滑动。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431上可以设置有两个滑动部2432,且两个滑动部2432的弯曲弧度相同,以适配固定部2411上的两个导向部2412,提高第二主体220的弯折能力。此外在滑动部2432相对于导向部2412滑动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滑动部2432与导向部2412脱离,影响第二主体220的弯折。导向部2412上可以设置有第一限位件2413,滑动部2432上可以设置有相配合的第二限位件2433。当滑动部2432相对于导向部2412滑动时,第一限位件2413可以与第二限位件2433相卡接,从而限制滑动部2432在导向部2412上的滑动,避免滑动部2432与导向部2412相脱离。
如图17所示,第一限位件2413可以是限位柱24131,其可以穿设于导向部2412,并凸出容纳腔24121的内壁设置。第二限位件2433可以是限位滑槽24331,其可以开设于滑动部2432与限位柱24131相对设置的区域。其中,限位柱24131可以位于限位滑槽24331内,当滑动部2432相对于导向部2412滑动时,限位柱24131可以在限位滑槽24331内滑动,并可与限位滑槽24331两端的内壁相卡接,从而限制滑动部2432在导向部2412的滑动。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柱24131具体可以是销钉,采用销钉限制滑动部2432在导向部2412上的滑动,可以便于导向件241和滑动件243在生产过程的装配。
具体地,限位滑槽24331的延伸方向与滑动部2432的滑动方向可以保持一致,以提高滑动部2432相对于导向部2412滑动的顺滑性。同时,限位滑槽24331的长度可以与滑动部2432的滑动距离相适配。即,当滑动部2432与连接部2431连接的一端滑入容纳腔24121时,限位柱24131可以正好与限位滑槽24331一端的内壁相卡接。当滑动部2432与连接部2431连接的一端滑出容纳腔24121时,限位柱24131可以正好与限位滑槽24331另一端的内壁相卡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滑槽24331的长度也可以不与滑动部2432的滑动距离相适配,其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具体设置,仅需限位柱24131与限位滑槽24331相卡接,能够避免滑动部2432与导向部2412脱离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2413可以是限位滑槽24331,而第二限位件2433可以是限位柱24131。例如,导向部2412可以开设有与容纳腔24121连通的限位滑槽24331,限位柱24131可以插设于滑动部2432,且限位柱24131可以位于限位滑槽24331内。由此,当滑动部2432相对于导向部2412滑动时,第一限位件2413和第二限位件2433依然可以相卡接,以限制滑动部2432相对于导向部2412的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需要佩戴头戴式设备10时,可以掰动第二主体220,通过转动组件240内滑动件243相对于导向件241的滑动,实现第二主体220相对于第一主体210的弯折。由此,支架200的尾端可以外扩,以增加两个支架200的尾端之间的距离,从而为用户的佩戴提供避让空间,避免支架200的尾端挤压用户头部。当用户完成佩戴后,可以松开第二主体220,通过转动组件240内弹性件242作用在滑动件243上的弹力,实现第二主体220的自动复位。同时在弹性件242的弹力作用下,第二主体220还可以向用户头部施加夹持力,以抱紧用户的头部。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提高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此外,第二主体220与第三主体230通过转动组件240实现弯折及复位的方式,与第一主体210和第二主体220通过转动组件240实现弯折及复位的方式相同或类似,本实施例在此不予赘述。通过第三主体230相对于第二主体220弯折及复位,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架200尾端的可调性,提升用户佩戴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动部2432也可以通过拉伸弹性件242实现第二主体220相对于第一主体210的弯折外扩。例如,导向部2412的弯曲方向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的弯曲方向相反,即导向部2412可以朝向远离头部的方向弯曲。由此,当用户掰动第二主体220带动滑动部2432弯折外扩时,滑动部2432可向远离头部的方向拉伸弹性件242,使得弹性件242产生形变作用力。当用户佩戴完成后,滑动件243就可以在弹性件242的形变作用力的拉动下,带动第二主体220进行复位,以夹持抱紧用户的头部。
请参阅图18至图19,图18是图13中转动组件240沿Ⅴ-Ⅴ在另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是图18中转动组件240在自然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8至图1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导向部2412为圆管状结构具有容纳腔24121,滑动部2432为弯曲的杆状结构,且弹性件242为弹簧时,弹性件242也可以不设置于容纳腔24121内。例如,弹性件242可以套设于滑动部2432,且弹性件242的一端可以与导向部2412连接,另一端可以与连接部2431连接。当滑动部2432相对于导向部2412滑动时,弹性件242依然可以产生形变作用力,以实现滑动部2432的复位。此外,为了避免弹性件242显露在支架200外,导向部2412、弹性件242以及滑动部2432的外表面上还可以形成有遮挡层,以提高支架200的外观表现力。当然,出于不同的风格,也可以直接将弹性件242显露在外作为装饰,仅需在弹性件242的表面上涂布相应的耐磨耐腐蚀材料即可。
请参阅图20至图21,图20是图13中转动组件240沿Ⅴ-Ⅴ在又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20中转动组件240在自然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20至图21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向部2412也可以不开设容纳腔24121,而滑动部2432可以开设有容纳腔24321。例如,导向部2412在外形上可以是类似于弯曲的杆状结构,而滑动部2432在外形上可以是类似于弯曲的圆管状结构,使得滑动部2432可以具有容纳腔24321。滑动部2432的弯曲弧度可以与导向部2412的弯曲弧度相同,使得导向部2412可以插设于滑动部2432,以实现滑动部2432相对于导向部2412的滑动。在滑动部2432的滑动过程中,导向部2412的至少部分区域可以位于滑动部2432内,以避免导向部2412脱出滑动部2432,影响第二主体220的弯折。相应地,弹性件242则可以设置于滑动部2432的容纳腔24321内,且弹性件242的一端可以与连接部2431连接,另一端可以与导向部2412连接。当滑动部2432相对于导向部2412滑动时,弹性件242依然可以产生形变作用力,以实现滑动部2432的复位。此外,当导向部2412在外形上是类似于弯曲的杆状结构,且滑动部2432在外形上是类似于弯曲的圆管状结构时,第一限位件2413和第二限位件2433的具体结构,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类似,本实施例在此不与赘述。
请参阅图22至图23,图22是图13中转动组件240沿Ⅴ-Ⅴ在再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3是图22中转动组件240在自然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导向部2412为弯曲的杆状结构,滑动部2432为圆管状结构具有容纳腔24321,且弹性件242为弹簧时,弹性件242也可以不设置于容纳腔24321内。例如,弹性件242可以套设于导向部2412,且弹性件242的一端可以与固定部2411连接,另一端可以与滑动部2432连接。当滑动部2432相对于导向部2412滑动时,弹性件242依然可以产生形变作用力,以实现滑动部2432的复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200,通过将导向件241呈弧形设置,使得第二主体220相对于导向件241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主体220可相对于第一主体210弯折。同时,通过将弹性件242分别连接导向件241和第二主体220,且当第二主体220相对于导向件241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时,弹性件242可产生形变作用力,使得第二主体220相对于第一主体210弯折后,能够在弹性件242的形变作用力的作用下复位至第一位置。当用户需要佩戴头戴式设备10时,可通过调整第二主体220的弯折角度,使得第二主体220外扩,以提供避让空间便于用户进行佩戴。当用户佩戴完成后,第二主体220在弹性件242的作用下复位,可以夹持抱紧用户头部。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200用于头戴式设备10时,可以提高头戴式设备10的佩戴便利性和舒适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支架,用于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以及弹性件;
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头戴式设备的设备本体,另一相对端设置有导向件,且所述导向件呈弧形设置;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导向件连接,并可相对于所述导向件滑动,且所述第二主体在所述导向件上的滑动轨迹为弧线;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导向件和所述第二主体连接;
其中,当所述第二主体相对于所述导向件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主体可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弯折,且所述弹性件产生形变作用力;所述第二主体可在所述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的作用下复位至所述第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设置有滑动件;
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导向件连接,并可相对于所述导向件滑动;所述弹性件分别连接所述导向件和所述滑动件;其中,当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导向件从所述第一位置滑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主体可在所述滑动件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弯折,且所述弹性件产生形变作用力;所述滑动件可在所述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二主体复位至所述第一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和所述滑动件中的任意一个具有容纳腔,另一个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可滑进或滑出所述容纳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具有所述容纳腔,所述滑动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可滑进或滑出所述容纳腔;其中,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滑动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具有所述容纳腔,所述滑动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可滑进或滑出所述容纳腔;其中,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外,并套设于所述滑动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设置有第一限位件,所述滑动件设置有第二限位件;
当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导向件滑动时,所述第一限位件可与所述第二限位件相卡接,以限制所述滑动件在所述导向件上的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为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件为限位滑槽;
所述限位柱穿设于所述导向件,并凸出所述容纳腔的内壁设置;所述限位柱还位于所述限位滑槽内,当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导向件滑动时,所述限位柱可与所述限位滑槽的内壁相卡接,以限制所述滑动件在所述导向件上的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件的滑动方向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包括:固定部和导向部;
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上;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且所述导向部呈弧形设置;所述导向部还具有所述容纳腔,且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固定部;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滑动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包括:连接部和滑动部;
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所述滑动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滑动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可滑进或滑出所述容纳腔;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滑动部连接。
11.一种支架,用于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第三主体以及转动组件;
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连接所述头戴式设备的设备本体,另一相对端连接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三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远离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转动组件设置于相连接的两个主体之间,使得相连接的两个主体中的一个可相对于另一个弯折;所述转动组件包括:导向件、滑动件以及弹性件;
相连接的两个主体中的任意一个设置有所述导向件,另一个设置所述滑动件;所述导向件呈弧形设置,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导向件连接,并可相对于所述导向件滑动,且所述滑动件在所述导向件上的滑动轨迹为弧线;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导向件和所述滑动件连接;其中,当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导向件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时,设置有所述滑动件的主体可在所述滑动件的带动下,相对于设置有所述导向件的主体弯折,且所述弹性件产生形变作用力;所述滑动件可在所述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的作用下,带动设置有所述滑动件的主体复位至所述第一位置。
12.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设备本体以及两个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架;
一个所述支架连接所述设备本体的一侧,另一个所述支架连接所述设备本体的另一相对侧;两个所述支架远离所述设备本体的尾端,分别向另一相对设置的所述支架的尾端弯折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设备本体连接,所述第二主体为所述支架的尾端。
CN202011582537.5A 2020-12-28 2020-12-28 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Active CN1125583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2537.5A CN112558310B (zh) 2020-12-28 2020-12-28 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2537.5A CN112558310B (zh) 2020-12-28 2020-12-28 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58310A CN112558310A (zh) 2021-03-26
CN112558310B true CN112558310B (zh) 2023-01-31

Family

ID=75033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82537.5A Active CN112558310B (zh) 2020-12-28 2020-12-28 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583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06802B (zh) * 2021-06-30 2023-06-13 亮风台(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r显示装置和可穿戴装置
CN113623520B (zh) * 2021-08-18 2023-11-17 优奈柯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头戴式电子设备的转轴结构及头戴式电子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008207U (zh) * 2017-08-11 2018-02-13 辽宁何氏医学院 一种防脱落的儿童趣味眼镜
WO2020240306A1 (en) * 2019-05-31 2020-12-03 Oreste Frati Srl Improved folding knife
CN112130344A (zh) * 2020-09-22 2020-12-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动机构、眼镜以及智能眼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97024Y (zh) * 2006-12-30 2007-12-26 林锡徐 眼镜用弹簧铰链
JP5131254B2 (ja) * 2009-07-15 2013-0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Hmd用アタッチメント装置
TWM434108U (en) * 2012-01-31 2012-07-21 Acellent Co Ltd Anti-breaking handcuffs
KR102230076B1 (ko) * 2014-09-01 2021-03-1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헤드 마운트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5372831B (zh) * 2015-11-25 2020-01-03 温州市益大眼镜有限公司 一种双芯内定位弹性镜腿
CN109213271A (zh) * 2017-07-07 2019-01-15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屏结构及穿戴式电子装置
CN207037246U (zh) * 2017-07-21 2018-02-23 温州求质眼镜有限公司 一种不易松动的可伸缩式折叠眼镜架
CN206946120U (zh) * 2017-07-28 2018-01-30 柯育林 一种可调节的眼镜腿
TWI652023B (zh) * 2018-01-11 2019-03-0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頭戴式顯示裝置
CN208126040U (zh) * 2018-03-18 2018-11-20 西安枭龙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节眼镜腿及智能眼镜
CN110927968A (zh) * 2019-12-06 2020-03-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008207U (zh) * 2017-08-11 2018-02-13 辽宁何氏医学院 一种防脱落的儿童趣味眼镜
WO2020240306A1 (en) * 2019-05-31 2020-12-03 Oreste Frati Srl Improved folding knife
CN112130344A (zh) * 2020-09-22 2020-12-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动机构、眼镜以及智能眼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58310A (zh) 2021-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45012B (zh)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CN112558310B (zh) 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US8605008B1 (en) Head-mounted display
EP3404467B1 (en)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TWI575252B (zh) 具有輸入及輸出結構之可戴式裝置
CN109061882B (zh) 一种头戴设备
CN107003515B (zh) 头戴式电子装置
KR20140013676A (ko) 디스플레이 단말기 헤드마운트 장치
WO2021109903A1 (zh) 保护壳体和头戴式设备
CN112394519B (zh)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US10254550B2 (en) Virtual reality device and its virtual reality support device
US20200257333A1 (en) Head mounting device
CN112379521A (zh)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WO2023185665A1 (zh) 一种智能眼镜套件以及智能眼镜
CN112558306B (zh) 颈戴式设备和可穿戴设备
CN213276137U (zh) 一种vr眼镜用情景变装体验的便于佩戴的结构
CN209417419U (zh) 一种方便移动的vr眼镜
CN211426935U (zh) 头戴式设备
CN210927739U (zh) 摄像装置和头戴式设备
CN211426931U (zh) 头戴式设备
CN207408681U (zh) 一种虚拟现实一体机
CN113406799A (zh) 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屈光度可调的虚拟现实眼镜
CN205643872U (zh) 一种视距可调的便携式vr装置
CN209981673U (zh) 一种防静电式数据线
CN203981972U (zh) 屏幕放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