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0656A - 一种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0656A
CN112440656A CN201910810670.2A CN201910810670A CN112440656A CN 112440656 A CN112440656 A CN 112440656A CN 201910810670 A CN201910810670 A CN 201910810670A CN 112440656 A CN112440656 A CN 1124406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component
enters
medium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1067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1067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40656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40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06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系统,流体装置,流体装置可控制第四接口与第一接口的通断,第四接口与第三接口的通断,流体装置可控制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的通断,流体装置可控制第二接口与气液分离部件的进口的通断,第一换热器的进口与第一接口连通,第一换热器的出口与第二接口连通,膨胀阀的进口与第三接口连通,膨胀阀的出口与第三换热器的进口连通,第三换热器的出口与第六接口连通,压缩机的进口与第五接口连通,压缩机的出口与第二换热器的进口连通,第二换热器的出口与第四接口连通,使得空调系统中需要用管路连接的零部件数量有所减少,从而可以减少空调系统的安装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空调系统各零部件通过管路连接,在空调系统的安装设计中不仅需要有各零部件的安装空间,还需要管路的布线空间,有时管路的占用空间比某些零部件的占用空间还大,使得空调系统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
发明内容
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压缩机、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膨胀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体装置;
所述流体装置包括流通块,所述流通块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所述流体装置可控制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的通断、从所述第四接口至所述第一接口的流体流量的大小,所述流体装置可控制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所述流体装置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所述流体装置还包括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进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出口为所述第五接口,所述流体装置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进口的通断;
当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时,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当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进口连通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不连通;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膨胀阀的进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膨胀阀的出口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五接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的空调系统中所述流体装置包括流通块,所述流通块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所述流体装置可控制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的通断、从所述第四接口至所述第一接口的流体经过所述流体装置的流量的大小,所述流体装置可控制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所述流体装置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所述流体装置还包括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进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出口为所述第五接口,所述流体装置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进口的通断,使得空调系统中需要用管路连接的零部件数量有所减少,从而可以减少空调系统的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流体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流体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流体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一种实施方式空调系统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第一流体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第一流通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第一流体部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第一流体部件的另外一个角度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一实施方式空调系统示意图;
图12是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空调系统示意图;
图13是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示意图;
图14是第四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示意图;
图15是图1所示本发明空调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本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1、流体装置2、第一换热器3、膨胀阀4、第三换热器5、压缩机6。
流体装置2包括流通块27,流通块27具有第一接口201、第二接口202、第三接口203、第四接口204、第五接口205、第六接口206。流体装置2可控制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的通断、从第四接口204至第一接口201的流体流量的大小,流体装置2可控制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的通断,流体装置2可控制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的通断。流体装置2还包括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的进口与第六接口206连通,气液分离部件26的出口为第五接口205,流体装置2可控制第二接口202与气液分离部件26的进口的通断。
第一流道001为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之间的流道,第二流道002为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之间的流道,第三流道003为第三接口203与第二接口202之间的流道,第四流道004为第二接口202与气液分离部件26进口之间的流道。
当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连通时,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当第二接口202与气液分离部件26的进口连通时,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四接口204不连通。
第一换热器3的进口与第一接口201连通,第一换热器3的出口与第二接口202连通,膨胀阀4的进口与第三接口203连通,膨胀阀4的出口与第三换热器5的进口连通,第三换热器5的出口与第六接口206连通,压缩机6的进口与第五接口205连通,压缩机6的出口与第二换热器1的进口连通,第二换热器1的出口与第四接口204连通,使得空调系统中需要用管路连接的零部件数量有所减少,从而可以减少空调系统的安装空间。
请参考图2-图5所示,流体装置2包括第一流体部件210和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一流体部件210包括第一流通块271,第二流体部件220包括第二流通块272,流通块27包括第一流通块271和第二流通块272。
本实施方式中,流通块27包括第一流通块271和第二流通块272,第一流通块271具有第一接口201、第四接口204、第七接口207,第四接口204与第七接口207连通。第二流通块272具有第二接口202、第三接口203、第五接口205、第六接口206、第八接口208,第七接口207与第八接口208连通。
第二流通块272还包括第九接口209,第九接口209与气液分离部件26的进口连通,如此设置便于对流通块进行加工。
第一流体部件210可控制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的通断、从第四接口204至第一接口201的流体经过第一流体部件210的流量的大小。第二流体部件220可控制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的通断,第二流体部件220可控制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的通断,第二流体部件220可控制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的通断。
请参考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体部件210包括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节流阀芯部件22,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和节流阀芯部件22与第一流通块271固定,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节流阀芯部件22与第一流通块通过螺纹连接固定。
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可控制第一接口201与第四接口204的通断,节流阀芯部件22可控制第一接口201与第四接口204的通断、从第四接口204至第一接口201的流体经过节流阀芯部件22的流量的大小。
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
制冷模式时,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开启,节流阀芯部件22关闭,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不连通,膨胀阀4开启。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第一流体部件210,第一流体部件210内的介质从第一接口201流出后进入第一换热器3,第一换热器3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二接口202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三接口203流出后进入膨胀阀4,膨胀阀4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三换热器5,第三换热器5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六接口206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冷却。
制热模式时,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关闭,节流阀芯部件22开启,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连通。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第一流体部件210,第一流体部件210内的介质从第一接口201流出后进入第一换热器3,第一换热器3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二接口202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加热。
除湿模式时,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关闭,节流阀芯部件22关闭,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不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膨胀阀4开启。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三接口203流出后进入膨胀阀4,膨胀阀4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三换热器5,第三换热器5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六接口206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除湿。
请参考图7-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通块271包括第一阀腔410,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阀腔410,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与第一流通块271固定设置。第一流通块271还包括第一接口通道100和第二接口通道200,第一接口通道100与第一阀腔410连通,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可控制第一接口通道100与第二接口通道200通断。第一流通块271还包括第二阀腔510,节流阀芯部件22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阀腔510,节流阀芯部件22与第一流通块271固定设置。
第一流通块271还包括第一流道300,第一流道300连接第一接口通道100与第二阀腔510,第二阀腔510与第二接口通道200连通,节流阀芯部件22可控制第一流道300与第二接口通道200的通断、以及流体流量。
第一流通块271还具有第一阀口110,第一阀口110位于第一阀腔410内,第一阀口110可连通第一阀腔410与第二接口通道200,第一阀腔410连通第一接口通道100与第一流道300,第一流道300连通第一阀腔410和第二阀腔510。
第一流通块271还具有第二阀口120,第二阀口120位于节流阀芯部件22,第一流通块271还包括第二流道400,第二流道400与第二阀腔510连通,第二阀口120位于第一流道300与第二阀腔510连接处和第二流道400与第二阀腔510连接处之间。
第二流道400连通第二阀腔510与第二接口通道200,或者第二流道400为第二接口通道200的一部分。
工作中,在第一阀口110开启、第二阀口120关闭的情况下,冷媒通过第一接口通道101进入第一阀腔410,然后进入第二接口通道200,最后从第四接口204流出第一阀体部件271。在第一阀口110关闭、第二阀口120开启的情况下,冷媒通第一接口201通道进入第一流道300,然后进入第二阀腔510,最后从第四接口204流出第一阀体部件271。
第一流通块上集成第一电磁阀芯部件和节流阀芯部件,能够相对减少第一电磁阀与节流阀之间的连接管路。
请参考图11所示,第二流体部件220包括单向阀芯部件23、第二电磁阀芯部件24、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单向阀芯部件23、第二电磁阀芯部件24、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气液分离部件26与第二流通块272固定,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磁阀芯部件、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与第二流通块272通过螺纹连接固定,气液分离部件26与第二流通块272通过螺钉固定,单向阀芯部件23与第二流通块272通过弹性挡圈固定。
单向阀芯部件23可控制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的通断,第二电磁阀芯部件24可控制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的通断,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可控制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的通断。
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
制冷模式时,单向阀芯部件23开启,第二电磁阀芯部件24关闭,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关闭,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不连通,膨胀阀4开启。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第一流体部件210,第一流体部件210内的介质从第一接口201流出后进入第一换热器3,第一换热器3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二接口202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三接口203流出后进入膨胀阀4,膨胀阀4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三换热器5,第三换热器5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六接口206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冷却。
制热模式时,膨胀阀4关闭,第二电磁阀芯部件24开启,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关闭,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连通。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第一流体部件210,第一流体部件210内的介质从第一接口201流出后进入第一换热器3,第一换热器3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二接口202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加热。
除湿模式时,单向阀芯部件23关闭,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开启,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不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膨胀阀4开启。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三接口203流出后进入膨胀阀4,膨胀阀4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三换热器5,第三换热器5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六接口206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除湿。
请参考图12所示,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流体部件210包括第一节流阀芯部件29,第一节流阀芯部件29与第一流通块271固定。
第一节流阀芯部件29可控制第一接口201与第四接口204的通断、从第四接口204至第一接口201的流体经过第一节流阀芯部件29的流量的大小,第一节流阀芯部件29为大口径电子膨胀阀的阀芯,用大口径电子膨胀阀代替电磁阀和电子膨胀阀,相对减少了零部件数量,结构更加简单。
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
制冷模式时,第一节流阀芯部件29开启,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不连通,膨胀阀4开启。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第一流体部件210,第一流体部件210内的介质从第一接口201流出后进入第一换热器3,第一换热器3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二接口202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三接口203流出后进入膨胀阀4,膨胀阀4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三换热器5,第三换热器5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六接口206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冷却。
制热模式时,第一节流阀芯部件29开启,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连通。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第一流体部件210,第一流体部件210内的介质从第一接口201流出后进入第一换热器3,第一换热器3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二接口202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加热。
除湿模式时,第一节流阀芯部件29关闭,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不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膨胀阀4开启。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三接口203流出后进入膨胀阀4,膨胀阀4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三换热器5,第三换热器5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六接口206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除湿。
请参考图13所示,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流体部件220包括三通阀芯部件2201、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三通阀芯部件2201、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气液分离部件26与第二流通块272固定。
三通阀芯部件2201可控制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的通断,三通阀芯部件2201可控制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的通断,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可控制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的通断,三通阀芯部件代替第二电磁阀部件和单向阀芯部件,能够相对减少零部件数量,节省成本,结构更加简单。
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
制冷模式时,三通阀芯部件2201开启,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关闭,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不连通,膨胀阀4开启。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第一流体部件210,第一流体部件210内的介质从第一接口201流出后进入第一换热器3,第一换热器3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二接口202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三接口203流出后进入膨胀阀4,膨胀阀4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三换热器5,第三换热器5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六接口206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冷却。
制热模式时,三通阀芯部件2201开启,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关闭,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连通。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第一流体部件210,第一流体部件210内的介质从第一接口201流出后进入第一换热器3,第一换热器3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二接口202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加热。
除湿模式时,三通阀芯部件2201关闭,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开启,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不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膨胀阀4开启。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三接口203流出后进入膨胀阀4,膨胀阀4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三换热器5,第三换热器5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六接口206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除湿。
请参考图14所示,第四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流体部件220包括三通阀芯部件2201’、第二电磁阀芯部件24,三通阀芯部件2201’、第二电磁阀芯部件24、气液分离部件26与第二流通块272固定。
三通阀芯部件2201’可控制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的通断,三通阀芯部件2201’可控制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的通断,第二电磁阀芯部件24可控制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的通断,三通阀芯部件代替第三电磁阀芯部件和单向阀芯部件,能够相对减少零部件数量,降低成本,结构更加简单。
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
制冷模式时,三通阀芯部件2201’开启,第二电磁阀芯部件24关闭,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不连通,膨胀阀4开启。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第一流体部件210,第一流体部件210内的介质从第一接口201流出后进入第一换热器3,第一换热器3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二接口202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三接口203流出后进入膨胀阀4,膨胀阀4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三换热器5,第三换热器5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六接口206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冷却。
制热模式时,三通阀芯部件2201’关闭,第二电磁阀芯部件24开启,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连通。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第一流体部件210,第一流体部件210内的介质从第一接口201流出后进入第一换热器3,第一换热器3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二接口202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加热。
除湿模式时,三通阀芯部件2201’开启,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不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膨胀阀4开启。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三接口203流出后进入膨胀阀4,膨胀阀4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三换热器5,第三换热器5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六接口206进入第二流体部件220,第二流体部件220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除湿。
请参考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流体装置2包括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节流阀芯部件22、单向阀芯部件23、第二电磁阀芯部件24、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气液分离部件26,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节流阀芯部件22、单向阀芯部件23、第二电磁阀芯部件24、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气液分离部件26与流通块27固定,流通块为一体结构,简化了流通块的结构。
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可控制第一接口201与第四接口204的通断,节流阀芯部件22可控制第一接口201与第四接口204的通断、从第四接口204至第一接口201的流体经过节流阀芯部件22的流量的大小。
单向阀芯部件23可控制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的通断,第二电磁阀芯部件24可控制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的通断,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可控制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的通断。
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
制冷模式时,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开启,节流阀芯部件22关闭,单向阀芯部件23开启,第二电磁阀芯部件24关闭,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关闭,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不连通,膨胀阀4开启。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流体装置2,流体装置2内的介质从第一接口201流出后进入第一换热器3,第一换热器3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二接口202进入流体装置2,流体装置2内的介质从第三接口203流出后进入膨胀阀4,膨胀阀4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三换热器5,第三换热器5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六接口206进入流体装置2,流体装置2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冷却。
制热模式时,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关闭,节流阀芯部件22开启,膨胀阀4关闭,第二电磁阀芯部件24开启,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关闭,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九接口209连通。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流体装置2,流体装置2内的介质从第一接口201流出后进入第一换热器3,第一换热器3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二接口202进入流体装置2,流体装置2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加热。
除湿模式时,第一电磁阀芯部件21关闭,节流阀芯部件22关闭,单向阀芯部件23关闭,第三电磁阀芯部件25开启,第四接口204与第一接口201不连通,第四接口204与第三接口203连通,第二接口202与第三接口203不连通,膨胀阀4开启。
第二换热器1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四接口204进入流体装置2,流体装置2内的介质从第三接口203流出后进入膨胀阀4,膨胀阀4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三换热器5,第三换热器5内的介质流出后从第六接口206进入流体装置2,流体装置2内的介质从第九接口209流出后进入气液分离部件26,气液分离部件26内的介质从第五接口205流出后进入压缩机6,压缩机6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如此循环工作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除湿。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专利发明人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化和改进,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压缩机、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膨胀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体装置;
所述流体装置包括流通块,所述流通块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所述流体装置可控制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的通断、从所述第四接口至所述第一接口的流体流量的大小,所述流体装置可控制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所述流体装置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所述流体装置还包括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进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出口为所述第五接口,所述流体装置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进口的通断;
当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时,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当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进口连通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不连通;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膨胀阀的进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膨胀阀的出口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五接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装置包括第一流体部件和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一流体部件包括第一流通块,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包括第二流通块,所述流通块包括所述第一流通块和所述第二流通块;
所述流通块包括第一流通块和第二流通块,所述第一流通块具有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四接口、第七接口,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七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块具有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第八接口,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第八接口连通;
所述第二流通块还包括第九接口,所述第九接口与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进口连通;
所述第一流体部件可控制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的通断、从所述第四接口至所述第一接口的流体第一流体部件流量的大小,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可控制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的通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部件包括第一电磁阀芯部件、节流阀芯部件,所述第一电磁阀芯部件和所述节流阀芯部件与所述第一流通块固定;
所述第一电磁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的通断,所述节流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的通断、从所述第四接口至所述第一接口的流体经过所述节流阀芯部件的流量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
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一电磁阀芯部件开启,所述节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不连通,所述膨胀阀开启;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第一流体部件,所述第一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二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三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六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一电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节流阀芯部件开启,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连通;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第一流体部件,所述第一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二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除湿模式时,所述第一电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节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不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膨胀阀开启;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三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六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部件包括第一节流阀芯部件,所述第一节流阀芯部件与所述第一流通块固定;
所述第一节流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的通断、从所述第四接口至所述第一接口的流体经过所述第一节流阀芯部件的流量的大小,所述第一节流阀芯部件为大口径电子膨胀阀的阀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
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一节流阀芯部件开启,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不连通,所述膨胀阀开启;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第一流体部件,所述第一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二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三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六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一节流阀芯部件开启,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连通;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第一流体部件,所述第一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二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除湿模式时,所述第一节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不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膨胀阀开启;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三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六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包括三通阀芯部件、第三电磁阀芯部件,所述三通阀芯部件、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与所述第二流通块固定;
所述三通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的通断,所述三通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
制冷模式时,所述三通阀芯部件开启,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不连通,所述膨胀阀开启;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第一流体部件,所述第一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二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三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六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制热模式时,所述三通阀芯部件开启,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连通;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第一流体部件,所述第一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二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除湿模式时,所述三通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开启,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不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膨胀阀开启;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三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六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包括三通阀芯部件、第二电磁阀芯部件,所述三通阀芯部件、所述第二电磁阀芯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与所述第二流通块固定;
所述三通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所述三通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所述第二电磁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的通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
制冷模式时,所述三通阀芯部件开启,所述第二电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不连通,所述膨胀阀开启;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第一流体部件,所述第一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二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三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六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制热模式时,所述三通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芯部件开启,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连通;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第一流体部件,所述第一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二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除湿模式时,所述三通阀芯部件开启,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不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膨胀阀开启;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三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六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包括单向阀芯部件、第二电磁阀芯部件、第三电磁阀芯部件,所述单向阀芯部件、所述第二电磁阀芯部件、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与所述第二流通块固定;
所述单向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所述第二电磁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的通断,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
制冷模式时,所述单向阀芯部件开启,所述第二电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不连通,所述膨胀阀开启;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第一流体部件,所述第一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二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三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六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制热模式时,所述膨胀阀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芯部件开启,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连通;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第一流体部件,所述第一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二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除湿模式时,所述单向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开启,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不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膨胀阀开启;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三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六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体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装置包括第一电磁阀芯部件、节流阀芯部件、单向阀芯部件、第二电磁阀芯部件、第三电磁阀芯部件、气液分离部件,所述第一电磁阀芯部件、所述节流阀芯部件、所述单向阀芯部件、所述第二电磁阀芯部件、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与所述流通块固定;
所述第一电磁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的通断,所述节流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的通断、从所述第四接口至所述第一接口的流体经过所述节流阀芯部件的流量的大小;
所述单向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所述第二电磁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的通断,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的通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
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一电磁阀芯部件开启,所述节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单向阀芯部件开启,所述第二电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不连通,所述膨胀阀开启;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流体装置,所述流体装置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二接口进入所述流体装置,所述流体装置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三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六接口进入所述流体装置,所述流体装置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一电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节流阀芯部件开启,所述膨胀阀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芯部件开启,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连通;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流体装置,所述流体装置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二接口进入所述流体装置,所述流体装置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除湿模式时,所述第一电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节流阀芯部件关闭,所述单向阀芯部件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开启,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不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所述膨胀阀开启;
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四接口进入所述流体装置,所述流体装置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三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的介质流出后从所述第六接口进入所述流体装置,所述流体装置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九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介质从所述第五接口流出后进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的介质流出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块包括第一阀腔,所述第一电磁阀芯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阀腔,所述第一电磁阀芯部件与所述第一流通块固定设置,所述第一流通块还包括第一接口通道和第二接口通道,所述第一接口通道与所述第一阀腔连通,所述第一电磁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一接口通道与所述第二接口通道通断;所述阀座还包括第二阀腔,所述节流阀芯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阀腔,所述节流阀芯部件与所述第一流通块固定设置;所述第一流通块还包括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接所述第一接口通道与所述第二阀腔,所述第二阀腔与所述第二接口通道连通,所述节流阀芯部件可控制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接口通道的通断、以及流体流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块还具有第一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位于所述第一阀腔内,所述第一阀口可连通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第二接口通道,所述第一阀腔连通所述第一接口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
所述第一流通块还具有第二阀口,所述第二阀口位于所述节流阀芯部件,所述阀座还包括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阀腔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位于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阀腔连接处和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阀腔连接处之间;
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二阀腔与所述第二接口通道,或者所述第二流道为所述第二接口通道的一部分。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阀芯部件、所述节流阀芯部件、所述第二电磁阀芯部件、所述第三电磁阀芯部件与所述流通块通过螺纹连接固定,所述气液分离部件与所述流通块通过螺钉固定,所述单向阀芯部件与所述流通块通过弹性挡圈固定。
CN201910810670.2A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空调系统 Pending CN1124406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10670.2A CN112440656A (zh)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10670.2A CN112440656A (zh)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0656A true CN112440656A (zh) 2021-03-05

Family

ID=74742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10670.2A Pending CN112440656A (zh)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40656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51235A1 (ja) * 2011-10-05 2013-04-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統合弁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
CN105121977A (zh) * 2013-04-18 2015-12-02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循环装置
WO2017193860A1 (zh) * 2016-05-10 2017-11-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WO2017193857A1 (zh) * 2016-05-10 2017-11-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WO2018086553A1 (zh) * 2016-11-09 2018-05-17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WO2018121416A1 (zh) * 2016-12-29 2018-07-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膨胀开关阀
WO2018121418A1 (zh) * 2016-12-29 2018-07-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膨胀开关阀
WO2018121412A1 (zh) * 2016-12-29 2018-07-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膨胀开关阀
CN108705915A (zh) * 2018-08-02 2018-10-26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CN108931068A (zh) * 2017-05-23 2018-12-04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制热除湿方法、制热方法和制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51235A1 (ja) * 2011-10-05 2013-04-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統合弁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
CN105121977A (zh) * 2013-04-18 2015-12-02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循环装置
WO2017193860A1 (zh) * 2016-05-10 2017-11-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WO2017193857A1 (zh) * 2016-05-10 2017-11-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WO2018086553A1 (zh) * 2016-11-09 2018-05-17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WO2018121416A1 (zh) * 2016-12-29 2018-07-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膨胀开关阀
WO2018121418A1 (zh) * 2016-12-29 2018-07-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膨胀开关阀
WO2018121412A1 (zh) * 2016-12-29 2018-07-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膨胀开关阀
CN108931068A (zh) * 2017-05-23 2018-12-04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制热除湿方法、制热方法和制冷方法
CN108705915A (zh) * 2018-08-02 2018-10-26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01127B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CN109140815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一种流量控制装置
CN107869601B (zh) 多通换向装置及空调系统
CN109140816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07356003B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5180304B (zh) 空调室外机、多功能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4180442A (zh) 空调系统
US7451782B2 (en) Flow path control valve
CN111854208B (zh) 热管理系统
CN108603698A (zh) 具有双模式热交换器的混合空气处理器冷却单元
CN108248331B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2431946A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2440656A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06907881A (zh) 制冷剂控制装置、换热系统及该制冷剂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8116189B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8116188B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8116185B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8253669B (zh) 多通换向装置及空调系统
CN205227905U (zh) 换热设备
AU2007223215A1 (en) Freezer heat exchanger coolant flow divider control device
CN221098851U (zh) 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CN107356022B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8296312U (zh) 一种换热系统及空调热水器
CN213332384U (zh) 一种空调装置
CN211503341U (zh) 一种膨胀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