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31945A - 三通换向装置及换热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三通换向装置及换热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31945A
CN112431945A CN202011259302.2A CN202011259302A CN112431945A CN 112431945 A CN112431945 A CN 112431945A CN 202011259302 A CN202011259302 A CN 202011259302A CN 112431945 A CN112431945 A CN 1124319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cavity
communicated
heat exchange
body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593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坤军
范学彬
刘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5930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3194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319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319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8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taps or cocks
    • F16K11/087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taps or cocks with spherical plu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6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taps or cocks
    • F16K27/067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taps or cocks with spherical plu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三通换向装置,第一面和第二面分别位于块体部的相反两侧,第三面一侧连接第一面,第三面另一侧连接第二面,第一通道在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第一面,第二通道与第三通道在块体部表面的开口均位于第三面,第二通道与第三通道在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块体部的同一侧。本申请的块体部的第一通道在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第一面,第二通道与第三通道在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第三面,第二通道与第三通道在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块体部的同一侧,使与第一通道相连通的部件、与第二通道相连通的部件以及与第三通道相连通的部件可以相对紧凑的分布于三通换向阀的周侧,有利于减少占用空间。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

Description

三通换向装置及换热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阀技术领域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通换向装置及换热组件。
背景技术
三通球阀是指阀体上具有三个流道的球阀。相关技术中三通球阀的阀芯采用L形通道,进口通道通过阀芯的旋转从而选择与两个出口通道中的一个连通,两个出口通道分别设置于阀芯的相反两侧,即两个出口通道分别设置于进口通道的相反两侧。相关技术中的三通球阀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时,进口通道及两个出口通道需要分别与一个部件连接,三个部件分别设置于三通球阀的三个方向上,与部件连接后占用空间较大。
发明内容
鉴于相关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减少占用空间的三通换向装置及换热组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三通换向装置,包括块体部、驱动组件、传动组件和芯体部,所述芯体部装配于所述块体部内,所述传动组件包括杆部,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杆部一端连接,所述杆部另一端与所述芯体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杆部转动,所述杆部能够带动所述芯体部转动,所述块体部具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及安装孔道,所述块体部包括第一面、第二面以及第三面,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分别位于所述块体部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三面一侧连接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三面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一通道在所述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三面,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所述块体部的同一侧;所述芯体部位于所述安装孔道内,所述芯体部具有流通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块体部内不连通;所述三通换向装置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
本申请的块体部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分别位于块体部的相反两侧,第三面一侧连接第一面,第三面另一侧连接第二面,第一通道在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第一面,第二通道与第三通道在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第三面,第二通道与第三通道在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块体部的同一侧,使与第一通道相连通的部件、与第二通道相连通的部件以及与第三通道相连通的部件可以相对紧凑的分布于三通换向阀的周侧,有利于减少占用空间。
另一方面,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组件,包括换热芯体和三通换向装置,所述换热芯体与所述三通换向装置连接;所述三通换向装置包括块体部、驱动组件、传动组件和芯体部,所述芯体部装配于所述块体部内,所述传动组件包括杆部,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杆部一端连接,所述杆部另一端与所述芯体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杆部转动,所述杆部能够带动所述芯体部转动;所述块体部具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及安装孔道,所述块体部包括第一面、第二面以及第三面,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分别位于所述块体部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三面一侧连接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三面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一通道在所述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三面,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所述块体部的同一侧;所述芯体部位于所述安装孔道内,所述芯体部具有流通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块体部内不连通;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换热管、连通管,所述第三面至少有部分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外表面贴合,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连通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内不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第三腔和第四腔,所述第三腔和所述第四腔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不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四腔,所述连通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三腔,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三通换向装置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通道、所述流通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及所述第二腔连通,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通道、所述流通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及所述第一腔连通。
本申请的第一通道可选择性的与第二通道或第三通道连通,第二通道与第一集流管的第二腔连通,第三通道与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连通,通过三通换向装置及连通管的设置,将与第三通道连通的管路集成至换热芯体中,使换热组件的结构较为紧凑,有利于减少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换热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换热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换热组件第一实施例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换热组件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剖切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圆圈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换热组件第一实施例的又一剖切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三通换向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三通换向装置的剖切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四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四通装置的剖切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的换热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的换热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的换热组件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的换热组件第三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的换热组件第三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剖切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的换热组件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的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换热组件100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根据本申请的三通换向装置3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参照图2、图7和图8,三通换向装置3包括块体部31、驱动组件32、传动组件33和芯体部34,芯体部34装配于块体部31内。传动组件33包括杆部331,杆部331一端与驱动组件32连接,杆部331另一端与芯体部34连接,即在装配完成后,传动组件33部分装配于驱动组件32中,部分装配于块体部31中。驱动组件32能够带动杆部331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由于杆部331与芯体部34连接,杆部331会带动芯体部34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
本实施例中,块体部31大致为六面体结构,块体部31包括第一面310、第二面320及第三面330,以图7的摆放方向为例,第一面310即为上侧面,第二面320即为下侧面,第三面330即为右侧面。块体部31包括第一槽部314和第二槽部317,块体部31具有第一通道311、第二通道312、第三通道313、安装孔道318及装配孔道316,其中第二通道312与第三通道313在块体部31内不连通,第一通道311可选择性的连通第二通道312或第三通道313。第一通道311、第二通道312、第三通道313、安装孔道318及装配孔道316均在块体部31的外表面形成开口,第二通道312与第三通道313的开口位于块体部31的同一侧面,即第三面330,第一通道311的开口位于块体部31的另一侧面,即第一面310,装配孔道316的开口位于块体部31的又一侧面,安装孔道318的开口位于块体部31的再一侧面,其中,芯体部34通过安装孔道318装配进块体部31内,且安装孔道318的开口在芯体部34放入块体部31内后被封堵。其中,第一通道311的开口形成于第一槽部314的底壁,装配孔道316的开口形成于第二槽部317的底壁。第一槽部314为部分第一面310向块体部31内凹陷形成,第二槽部317也向块体部31内凹陷。
为便于与第二通道312连通的部件和与第三通道313连通的部件装配,块体部31还包括贴合面315,贴合面315可以为第三面330的一部分,贴合面315与该部件的形状匹配,贴合面315与部件的外表面贴合设置。例如,贴合面315为内凹的弧形,该部件部分容纳于贴合面315内凹形成的空间内,增加块体部31与部件的连接面积,提升连接的稳定性。第二通道312和第三通道313的开口均形成于贴合面315,便于连通。
参照图8,第三通道313包括第一子通道3131、第二子通道3132及第三子通道3133,第三子通道3133一端能够与流通通道34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子通道3132连通,第二子通道3132远离第三子通道3133的一端与第一子通道3131连通,第一子通道3131远离第二子通道3132的一端在块体部31的第三面330形成开口。本实施例中,第二通道312、第三子通道3133和第一子通道3131平行设置,第三子通道3133与第二通道312分别位于芯体部34的相反两侧,第二子通道3132有部分相对于第一子通道3131倾斜有部分与第一子通道3131垂直。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两段式的第二子通道3132,使第三子通道3133可以转弯九十度后与第一子通道3131连通,从而使第二通道312和第三通道313的开口可以形成于块体部31的同一侧。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子通道3132还可以是一段式结构,第二子通道3132与第一子通道3131垂直。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子通道3132还可以是一段式结构,第二子通道3132相较于第一子通道3131倾斜设置。
传动组件33的杆部331通过装配孔道316伸入块体部31内,从而与芯体部34连接。杆部331露出于装配孔道316外的部分与驱动组件32连接,驱动组件32有部分容纳于第二槽部317的槽腔,利于提升驱动组件32与块体部31安装的稳定性。与第一通道311连通的部件有部分容纳于第一槽部314的槽腔,且该部件与第一槽部314的侧壁贴合或连接,用于提升安装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芯体部34位于安装孔道318内,芯体部34可以在安装孔道318内转动。芯体部34大致呈球形且具有流通通道341,第一通道311与流通通道341连通。芯体部34包括第一孔342和第二孔343,第一孔342与第二孔343垂直设置,且第一孔342与第二孔343连通,第一孔342的孔腔与第二孔343的孔腔共同形成芯体部34的流通通道341,即流通通道341大致呈L形。杆部331与第一孔342及第二孔343均垂直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杆部331带动芯体部34转动时,第一孔342和第二孔343均环绕杆部331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
第一孔342和第二孔343中的一个与第一通道311连通,另一个与第二通道312或第三通道313连通。本实施例以第一通道311、第二通道312及第一子通道3131为直筒状通道,且第二通道312和第一子通道3131平行设置为例,定义第一通道311的轴向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定义第二通道312与第一子通道3131的排列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或重合,第二通道312与第一子通道3131均与第一方向垂直。根据芯体部34的状态,当第一孔342的轴向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或重合,第二孔343的轴向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一孔342与第一通道311连通,第二孔343与第二通道312连通;当第二孔343的轴向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或重合,第一孔342的轴向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二孔343与第一通道311连通,第一孔342与第三通道313连通。
三通换向装置3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第一通道311、第二通道312及流通通道341连通;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第一通道311、第三通道313及流通通道341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二通道312与第一子通道3131平行设置,且第二通道312和第三通道313的开口位于块体部31的同一表面,因此在三通换向装置3与其他部件装配时,与第二通道312连通的部件和与第三通道313连通的部件均可以装配在块体部31的同一侧,使装配完成后结构较为紧凑,占用空间较小。另外,第一通道311与第一子通道3131和第三通道313垂直,与第一通道311连通的部件可以靠近与第二通道312连通的部件设置,减小在第一方向上的占用空间,进一步使装配完成后的结构较为紧凑,有利于减小占用空间。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组件100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换热组件100包括换热芯体1、储液组件2以及三通换向装置3,储液组件2、换热芯体1及三通换向装置3两两之间固定连接。
换热芯体1包括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第二换热管132、第一换热管131、连通管14,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的轴向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或重合。第二换热管1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连接,第一换热管1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连接,连通管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连接。第一集流管11包括第五腔113、第二腔112及第一腔111,第五腔113、第二腔112及第一腔111在第一集流管11内不连通,第二集流管12包括第六腔123、第四腔122及第三腔121,第六腔123、第四腔122及第三腔121在第二集流管12内不连通。第二换热管132的内腔连通第五腔113和第六腔123,第一换热管131的内腔连通第二腔112和第四腔122,连通管14的内腔连通第一腔111和第三腔121,第五腔113与储液组件2的内腔连通,第二腔112与第二通道312连通,第一腔111与第三通道313连通。三通换向装置3的贴合面315与第一集流管11的外壁面贴合,三通换向装置3与第一集流管11固定连接。
第一集流管11包括第一端盖114、第二端盖115、第一隔板116及第二隔板117,第一隔板116和第二隔板117的数量均为至少一个,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以第一隔板116和第二隔板117的数量均为一个为例进行说明。第一端盖114和第二端盖115分别位于第一集流管11的轴向方向上的相反两侧,第一端盖114封堵第一集流管11的一端,第二端盖115封堵第一集流管11的另一端。第一隔板116和第二隔板117均位于第一端盖114和第二端盖115之间,第一隔板116和第二隔板117插接于第一集流管11,第一隔板116与第二隔板117间隔设置,从而将第一集流管11的内腔分隔成三个腔室,其中,第一端盖114和第一隔板116之间为第五腔113,第一隔板116与第二隔板117之间为第二腔112,第二隔板117与第二端盖115之间为第一腔111。第一集流管11的管壁设有三个通孔,三个通孔分别对应第五腔113、第二腔112及第一腔111,用于连通。
第二集流管12包括第三端盖124、第四端盖125、第三隔板126及第四隔板127,第三隔板126和第四隔板127的数量均为至少一个,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以第三隔板126和第四隔板127的数量均为一个为例进行说明。第三端盖124和第四端盖125分别位于第二集流管12的轴向方向上的相反两侧,第三端盖124封堵第二集流管12的一端,第四端盖125封堵第二集流管12的另一端。第三隔板126和第四隔板127均位于第三端盖124和第四端盖125之间,第三隔板126和第四隔板127插接于第二集流管12,第三隔板126与第四隔板127间隔设置,从而将第二集流管12的内腔分隔成三个腔室,其中,第三端盖124和第三隔板126之间为第六腔123,第三隔板126与第四隔板127之间为第四腔122,第四隔板127与第四端盖125之间为第三腔121。第二集流管12的管壁设有三个通孔,三个通孔分别对应第六腔123、第四腔122及第三腔121,用于连通。
需要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1为一根管件,第一腔111、第二腔112及第五腔113通过第一隔板116和第二隔板117分隔一根管件形成,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1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管件,每个管件的两端均密封设置,第一腔111、第二腔112及第五腔113可以分别位于相互独立的管件。同样的,第二集流管12也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管件,第六腔123、第四腔122及第三腔121可以分别位于相互独立的管件。
由于第一端盖114、第二端盖115、第三端盖124、第四端盖125、第一隔板116、第二隔板117、第三隔板126及第四隔板127的结构及隔板与集流管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本申请不再赘述。
参照图4至图6,第二换热管132和第一换热管131均包括多个扁管13,扁管13的长度大于宽度,扁管13的宽度大于厚度,扁管13具有多个沿扁管13宽度方向排列的通孔,所有扁管13沿扁管13的厚度方向并列布置。
连通管14与扁管13沿扁管13的厚度方向并列布置,连通管14的横截面积大于或者等于扁管13的横截面积。本实施例中,连通管14的外形与扁管13的外形相似,连通管14的长度与扁管13的长度大致相同,连通管14的宽度与扁管13的宽度大致相同,但连通管14的厚度大于扁管13的厚度。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连通管14的外形与扁管13的外形也可以不相似,例如,连通管14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形状为方形、圆形或其他形状。
参照图5,连通管14包括至少一个中间筋141,中间筋141位于连通管14的内腔,连通管14的内腔包括至少两个腔室,中间筋141位于相邻两个腔室之间,连通管14的腔室的横截面积大于扁管13的通孔的横截面积。
将与第三通道313连通的连通管14集成至换热芯体1中,再结合上述三通换向装置3,可以使整个换热组件100的结构较为紧凑,占用空间小。将连通管14的外观做的与扁管13的外观相似的扁平状,还可以进一步使换热组件100的结构紧凑。由于连通管14仅作为连通作用,连通管14的加工难度较小,便于实施。
本实施例中,为减少第一换热管131与连通管14的换热,换热组件100还包括中间板15,中间板15一端连接于第一集流管11,另一端连接于第二集流管12,中间板15位于第一换热管131和连通管14之间,并与两者均间隔一定距离,可以减少第一换热管131与连通管14的热交换,还可以增加换热组件100的强度。
参照2和图3,储液组件2包括筒体28、封盖25及单向阀26,筒体28与第一集流管11固定连接。筒体28具有位于轴向相反两侧的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封盖25固定于第一端部21并封堵储液组件2的一端,第二端部22与三通换向装置3的块体部31密封连接,第二端部22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槽部314的槽腔,第二端部22的外侧壁面与第一槽部314的侧壁面贴合设置。可选的,第二端部22具有外螺纹,第一槽部314的侧壁面具有内螺纹,两者之间螺纹配合固定。可选的,还可以钎焊连接。
单向阀26位于筒体28的内腔并与筒体28的内周壁面周向密封固定,单向阀26与封盖25间隔设置,单向阀26与封盖25连接。单向阀26将筒体28的内腔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封盖25和单向阀26之间的内腔为上腔室,上腔室与第五腔113连通,封盖25与第二端部22之间的内腔为下腔室,下腔室与第一通道311连通,上腔室和下腔室通过单向阀26的阀芯控制连通或者不连通。筒体28的侧壁设有两个通孔,两个通孔分别对应上腔室和下腔室,用于连通。
筒体28还包括连通块23和固定块24,连通块23相较于固定块24靠近第一端部21设置,连通块23具有一通孔,该通孔连通与上腔室对应的通孔和与第五腔113对应的通孔,从而连通上腔室和第五腔113。连通块23连接筒体28与第一集流管11,连通块23同时具有连通与固定的功能,通过较小的结构实现两个功能,有利于较少占用空间,提高换热组件100的集成度。固定块24相较于连通块23靠近第二端部22设置,固定块24连接筒体28与第一集流管11,固定块24和连通块23沿筒体28的轴向方向排列,分别位于筒体28轴向方向上的相反两侧,从而实现较稳定的将筒体28与第一集流管11固定在一起。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块23和固定块24可以与筒体28一体成型,或者连通块23与固定块24与第一集流管11一体成型。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储液组件2可以通过管路与第一集流管11连接,也可以通过管路与三通换向装置3连接,本申请不予限制。
储液组件2还可以包括过滤干燥装置27,过滤干燥装置27的作用是将进入下腔室的制冷剂进行干燥以及过滤,从而去除制冷剂中的水分和杂质,保证制冷剂的品质,提高制冷剂循环的质量。过滤干燥装置27可以包括腔体以及填充于腔体内的干燥颗粒结构,过滤干燥装置27的腔体外围的壁上可以开设通孔,通孔处覆设有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可以过滤制冷剂的杂质,干燥颗粒结构可以吸收水分,过滤干燥装置27为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本申请对此不作过多赘述。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筒体28可以自带过滤干燥芯体。
三通换向装置3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单向阀26处于导通状态,第五腔113、上腔室、下腔室、第一通道311、第二通道312及第二腔112连通;三通换向装置3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单向阀26处于截止状态,上腔室与下腔室不连通,第五腔113和第二腔112不连通,此时换热组件100外部、下腔室、第一通道311、第三通道313、第一腔111连通。
换热组件100还包括四通装置4,四通装置4包括线圈组件42和基部41,基部41与第二集流管12固定连接,线圈组件42与基部41固定连接,线圈组件42有部分位于基部41内。为便于基部41与第二集流管12装配与固定,基部41包括第一侧壁面411,第一侧壁面411的形状与第二集流管12外壁面的形状匹配,第一侧壁面411贴合于第二集流管12的外壁面。例如,第一侧壁面411沿远离第二集流管12的方向凹陷,即第一侧壁面411为内凹的弧形,第二集流管12的管壁部分容纳于第一侧壁面411内凹形成的空间内,增加基部41与第二集流管12的连接面积,提升连接的稳定性。
基部41大致为六面体结构。基部41具有第一孔道412、第二孔道413、第三孔道414、第四孔道415及连通孔道416,第一孔道412、第二孔道413及第三孔道414均与连通孔道416连通,第一孔道412、第二孔道413、第三孔道414、第四孔道415及连通孔道416均在基部41的外表面上形成孔口,第一孔道412和第二孔道413的孔口位于第一侧壁面411,第三孔道414的孔口位于另一侧壁面,第四孔道415的孔口位于又一侧壁面,连通孔道416的孔口位于再一侧壁面。第一孔道412与第四腔122连通,第二孔道413与第三腔121连通,第三孔道414与第四孔道415分别与换热组件100的外部连通。四通装置4包括密封件417,密封件417至少部分容纳于连通孔道416,密封件417封堵连通孔道416的孔口。
本实施例中,连通孔道416的轴向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或重合,第一孔道412与第二孔道413平行且间隔设置,连通孔道416与第一孔道412和第二孔道413垂直,第三孔道414与第一孔道412、第二孔道413、第四孔道415及连通孔道416垂直,连通孔道416与第四孔道415平行。线圈组件42控制连通孔道416与第四孔道415之间连通或者不连通,且线圈组件42与基部41配合能够控制连通孔道416与第四孔道415连通的开度的大小。可以理解的是,线圈组件42和基部41组成膨胀阀,其中第一孔道412为进口通道,第四孔道415为出口通道,而膨胀阀的结构设计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中,第一孔道412和第二孔道413的孔口均位于第一侧壁面411,第一侧壁面411与第二集流管12贴合,再结合三通换向装置3及连通管14的设置,第四腔122中制冷剂及第三腔121中的制冷剂均可以通过第三孔道414流出换热组件100,或者通过线圈组件42对制冷剂进行流量调节后从第四孔道415流出换热组件100,使换热组件100的集成度较高,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
换热组件1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第一连接件5与储液组件2的筒体28固定连接,用于连接储液组件2和其他部件,从而使储液组件2的内腔与其他部件的内腔连通;第二连接件6与第二集流管12固定连接,用于连接第二集流管12和其他部件,从而使第二集流管12的内腔与其他部件的内腔连通。第一连接件5具有通孔,该通孔连通换热组件100外部和与下腔体对应的筒体28上的通孔。第二连接件6具有通孔,该通孔连通换热组件100外部和与第六腔123对应的第二集流管12上的通孔。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组件100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与换热组件100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参照图11和图12,换热组件100不包括四通装置4,但包括第三连接件7和第四连接件8,第三连接件7和第四连接件8均与第二集流管12固定连接,分别用于连接第二集流管12和其他部件,第三连接件7设置通孔用于连通第四腔122和换热组件100外部,第四连接件8设置通孔用于连通第三腔121和换热组件100外部。根据换热组件100在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第三连接件7和第四连接件8的出口可通过管路与同一膨胀阀连接,或者分别与一个膨胀阀连接,使换热组件100适用于不同的热管理系统结构,应用场景较为丰富。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5、第二连接件6、第三连接件7及第四连接件8的结构大致相同,且连接件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组件100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与换热组件100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参照图13至图15,第一连接件5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5集成有单向装置的阀芯,第一连接件5具有单向导通的功能。具体地,第一连接件5包括主体部51、阀芯部52及堵盖53,主体部51与储液组件2的筒体28固定连接。
阀芯部52位于主体部51内,阀芯部52位于第一连接件5的通孔内,阀芯部52控制制冷剂从换热组件100外部向筒体28内的方向单向流通,反向则截止。为便于第一连接件5、储液组件2和其他部件的装配,且提高换热组件100的集成度,第一连接件5的通孔大致呈“Z”字形,储液组件2和其他部件分别装配于第一连接件5的左右两侧,可利用空间均相对较大,装配较为便利。
为便于阀芯部52的安装,第一连接件5开设有一端封闭一端敞开的工艺孔(图中未标示),堵盖53封堵该工艺孔的敞开端,堵盖53至少有部分位于主体部51内,堵盖53与主体部51密封连接,且堵盖53支撑固定阀芯部52,堵盖53可用于在实现工艺孔密封的同时,对阀芯部52的轴向位移进行限位。
本实施例中,三通换向装置3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一连接件5处于截止状态,储液组件2的单向阀26处于导通状态,储液组件2的上腔室与下腔室连通,第五腔113与上腔室连通,储液组件2的下腔室通过三通换向装置3与第二腔112连通,此时换热组件100的外部不能通过第一连接件5与储液组件2的下腔室连通;三通换向装置3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一连接件5处于导通状态,储液组件2的单向阀26处于截止状态,储液组件2的上腔室与下腔室不连通,储液组件2的下腔室通过三通换向装置3与第一腔111连通,换热组件100的外部通过第一连接件5与储液组件2的下腔室连通。
在一些热管理系统中,制热模式的循环回路中串联有储液装置,制冷模式的循环回路中也串联有储液装置,用于去除制冷剂中的水分和杂质,保证制冷剂的品质,提高制冷剂循环的质量,但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不会同时运行,因此,系统设计时可以使制冷模式的流路的制冷剂和制热模式的流路的制冷剂分别流经同一个储液装置,从而节省系统中元件的数量,简化系统构成,但是,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使用同一个储液装置可能会出现制冷剂回流的现象,若产生回流现象,部分制冷剂会储存在不参与换热的元件中,会使系统中流动的制冷剂变少,对系统的运行较为不利,相关技术中需要使用至少两个单向装置用于避免制冷回流现象的出现。本申请中的换热组件100包括集成有单向阀26和过滤干燥装置27的储液组件2,以及集成有单向装置的阀芯且与储液组件2的内腔连通的第一连接件5,可以用于降低制冷剂回流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且单向阀26设置于筒体28内,芯体部52设置于第一连接件5内,另外,第一连接件5还可用作连接压板,用于换热组件100与管路或元件对接,有利于节省系统管路元件,且可以使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利于小型化。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组件100的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与换热组件100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参照图16,换热组件100不包括四通装置4,但包括第三连接件7和第四连接件8,第三连接件7和第四连接件8均与第二集流管12固定连接,分别用于连接第二集流管12和其他部件,第三连接件7设置通孔用于连通第四腔122和换热组件100外部,第四连接件8设置通孔用于连通第三腔121和换热组件100外部,且第一连接件5的结构与换热组件100的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5结构相同。
本申请中多次提到“换热组件100的外部”和“其他部件”,需要理解的是,换热组件100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时,会与很多部件相连,即与换热组件100相连通的外部空间有很多个。本申请中多处提到的“换热组件100的外部”可以指代同一地方,也可以指代不同地方;本申请中多处提到的“其他部件”可以指代同一地方,也可以指代不同地方;本申请中多处提到的“换热组件100的外部”和“其他部件”也可以指代同一地方,根据换热组件100在热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所决定。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参照图17,以换热组件100的结构为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为例。本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包括换热组件100、压缩机200、三通阀组件300、室内冷凝器400、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0、室内蒸发器600及室外蒸发器700。
本实施例中,换热组件100由室外冷凝器101、储液器102、三通换向装置3、过冷冷凝器103、连通器104、第一单向元件105、第二单向元件106以及四通装置4集成形成。其中,室外冷凝器101的功能由第一集流管11的第五腔113、第二换热管132及第二集流管12的第六腔123实现;储液器102的功能由储液组件2的下腔室和过滤干燥装置27实现;过冷冷凝器103的功能由第一集流管11的第二腔112、第二集流管12的第四腔122及第一换热管131实现;连通器104的功能由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腔111、第二集流管12的第三腔121及连通管14实现;第一单向元件105的功能由上述单向阀26实现;第二单向元件106的功能由上述第一连接件5实现。三通阀组件300根据系统工况的不同控制从压缩机100流出的制冷剂流向室外冷凝器101或者流向室内冷凝器400。可选的,三通阀组件300可以为三通球阀,或者为两个截止阀的组合。
热管理系统包括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不能同时执行。
在制冷模式下,三通阀组件300控制从压缩机100流出的制冷剂流向室外冷凝器101,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0处于节流状态,四通装置4处于节流或截止状态,与第六腔123连通的第二连接件6作为换热组件100的制冷剂的进口,四通装置4作为换热组件100的制冷剂的出口,三通换向装置3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即第五腔113通过三通换向装置3与第二腔112连通。以四通装置4处于截止状态为例,热管理系统中压缩机200、三通阀组件300、换热组件100、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0、室内蒸发器600依次连通形成制冷剂回路。
具体地,从压缩机200出来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由第二连接件6进入换热组件100,在室外冷凝器101中冷凝放热,第一单向元件105处于导通状态,制冷剂流入储液器102被过滤干燥。在储液组件2中,此时单向阀26处于导通状态,制冷剂经由单向阀26从上腔室流入下腔室,在下腔室中流经过滤干燥装置27过滤干燥,然后流出。从储液器102中流出的制冷剂经过三通换向装置3的换向作用,进入过冷冷凝器103进一步冷凝放热,接着从四通装置4的第三孔道414流出换热组件100,并经过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0节流降压后进入室内蒸发器600,在室内蒸发器600中与空气热交换,吸收空气的热量从而使之降温,实现制冷的目的,最后返回压缩机200,如此循环。在制冷模式中,换热组件100具有室外冷凝器101和过冷冷凝器103的功能,同时对制冷剂起到干燥、过滤、储存的功能。在制冷剂流入储液组件2的下腔室后,由于第一连接件5处于截止状态,制冷剂不能从第一连接件5处流出换热组件100,以实现降低制冷剂回流的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当换热组件100的第一连接件5不具有单向截止功能时,可以在第一连接件5外连接具有单向截止功能的装置实现上述功能。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从过冷冷凝器103流出的制冷剂可以分为两路,一路直接从四通装置4的第三孔道414流出换热组件100,经过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0节流降压后进入室内蒸发器600,然后回到压缩机200;另一路从四通装置4的第四孔道415流出换热组件,在四通装置4中,从连通孔道416经过线圈组件实现节流降压后进入第四孔道415,然后制冷剂从第四孔道415流出换热组件100后进入室外蒸发器700,在室外蒸发器700中与空气或者冷却液回路800热交换,吸收空气或冷却液回路800的热量从而使之降温,最后返回压缩机200。
在制热模式下,三通阀组件300控制从压缩机100流出的制冷剂流向室内冷凝器400,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0处于截止状态,四通装置4处于节流状态,第一连接件5作为换热组件100的制冷剂的进口,四通装置4作为换热组件100的制冷剂的出口,三通换向阀3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即第一腔111通过三通换向装置3与其他元件连通。热管理系统中压缩机200、三通阀组件300、室内冷凝器400、换热组件100、室外蒸发器700依次连通形成制冷剂回路。
具体地,从压缩机200出来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室内冷凝器400冷凝放热,加热空气从而使之升温,实现制热的目的,接着由第一连接件5进入换热组件100,此时第二单向元件106处于导通状态,制冷剂流入储液器102过滤干燥后经过三通换向装置3的换向作用,制冷剂从三通换向装置3的第三通道313流入连通器104,从连通器104流出的制冷剂进入四通装置4,经四通装置4节流降压后流出换热组件100。在四通装置4中从制冷剂从连通孔道416进入第四孔道415,在此过程中实现节流降压。从四通装置4流出的制冷剂进入室外蒸发器700,在室外蒸发器700中与空气或者冷却液回路800热交换,吸收空气或冷却液回路800的热量从而使之降温,最后返回压缩机200,如此循环。在制热模式中,换热组件100的室外冷凝器101和过冷冷凝器102不参与热交换,在储液组件2的下腔室中对制冷剂起到干燥、过滤、储存的功能,在制冷剂流入下腔室后,由于单向阀26处于截止状态,制冷剂不能从单向阀26处流入上腔室然后进入第五腔113,以实现降低制冷剂回流的现象出现的可能性。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从连通器104流出的制冷剂可以分为两路,一路直接从四通装置4的第三孔道414流出换热组件,经过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0节流降压后进入室内蒸发器600,然后回到压缩机200,室内蒸发器600设于室内冷凝器400的上风侧,空气先通过室内蒸发器600降低湿度,再经过室内冷凝器400加热后吹入乘客舱,实现制热除湿的目的;另一路从四通装置4的第四孔道415流出换热组件100,在四通装置4中从连通孔道416经过节流降压后进入第四孔道415,然后从第四孔道415流出换热组件100后进入室外蒸发器700,然后回到压缩机200,在室外蒸发器700处可以与冷却液回路800热交换,实现电池组件或电机组件的降温。
本申请将室外冷凝器101、储液器102、过冷冷凝器103、连通器104、第一单向元件105、第二单向元件106、三通换向装置3及四通装置4集成形成换热组件100,且将储液器102、第一单向元件105集成形成储液组件2,第二单向元件106集成至第一连接件5,制冷和制热时均能够在储液组件2中对制冷剂进行过过滤干燥和储存,制冷和制热时制冷剂在下腔室内由于第一单向元件105和第二单向元件106均为单向流通,降低出现回流现象的可能性,且取消了室外冷凝器101和第一单向元件105、第一单向元件105和储液器102、第二单向元件106和储液器102、储液器102和三通换向装置3、三通换向装置3和过冷冷凝器103之间的管路连接,还设置连通器104和四通装置4,降低换热组件的占用空间,并简化了系统结构,系统更加紧凑,有利于系统小型化。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三通换向装置,包括块体部、驱动组件、传动组件和芯体部,所述芯体部装配于所述块体部内,所述传动组件包括杆部,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杆部一端连接,所述杆部另一端与所述芯体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杆部转动,所述杆部能够带动所述芯体部转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块体部具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及安装孔道,所述块体部包括第一面、第二面以及第三面,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分别位于所述块体部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三面一侧连接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三面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一通道在所述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块体部表面的开口均位于所述第三面,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所述块体部的同一侧;
所述芯体部位于所述安装孔道内,所述芯体部具有流通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块体部内不连通;
所述三通换向装置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通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道包括第一子通道、第二子通道及第三子通道,所述第三子通道一端能够与流通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子通道远离所述第三子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子通道远离所述第二子通道的一端在所述第三面形成开口;
所述第三子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位于所述芯体部的相反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通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通道的轴向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子通道的轴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或重合;
或,所述第二子通道的轴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或,部分所述第二子通道的轴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或重合,部分所述第二子通道的轴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4.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芯体和三通换向装置,所述换热芯体与所述三通换向装置连接;
所述三通换向装置包括块体部、驱动组件、传动组件和芯体部,所述芯体部装配于所述块体部内,所述传动组件包括杆部,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杆部一端连接,所述杆部另一端与所述芯体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杆部转动,所述杆部能够带动所述芯体部转动;
所述块体部具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及安装孔道,所述块体部包括第一面、第二面以及第三面,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分别位于所述块体部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三面一侧连接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三面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一通道在所述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块体部表面的开口均位于所述第三面,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块体部表面的开口位于所述块体部的同一侧;
所述芯体部位于所述安装孔道内,所述芯体部具有流通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块体部内不连通;
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换热管、连通管,所述第三面至少有部分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外表面贴合,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连通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内不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第三腔和第四腔,所述第三腔和所述第四腔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不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四腔,所述连通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三腔,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
所述三通换向装置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通道、所述流通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及所述第二腔连通,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通道、所述流通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及所述第一腔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储液组件,所述储液组件、所述换热芯体及所述三通换向装置两两之间固定连接;
所述换热芯体还包括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还包括第五腔,所述第二集流管还包括第六腔,所述第一腔、所述第二腔及所述第五腔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内不连通,所述第三腔、所述第四腔及所述第六腔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不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五腔和所述第六腔,所述第五腔与所述储液组件的内腔连通,所述储液组件的内腔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所述三通换向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流通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储液组件的内腔、所述第五腔和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三通换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流通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储液组件的内腔、所述换热组件外部和所述第一腔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均包括多个扁管,所述扁管的长度大于宽度,所述扁管的宽度大于厚度,所述扁管具有多个沿所述扁管宽度方向排列的通孔,所有所述扁管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并列布置;
所述连通管与所述扁管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并列布置,所述连通管的横截面积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扁管的横截面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包括至少一个中间筋,所述中间筋位于所述连通管的内腔,所述连通管的内腔包括至少两个腔室,所述中间筋位于相邻两个腔室之间,所述连通管的腔室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扁管的通孔的横截面积。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组件包括筒体、封盖及单向阀,所述筒体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固定连接;
所述筒体具有位于轴向相反两侧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封盖固定于所述第一端部并封堵所述储液组件的一端,所述单向阀位于所述筒体的内腔中并与所述筒体的内周壁面周向密封固定,所述单向阀与所述封盖间隔设置,所述封盖和所述单向阀之间的所述储液组件的内腔与所述第五腔连通,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三通换向装置密封连接,所述单向阀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所述储液组件的内腔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位于所述单向阀的轴向相反两侧的内腔通过所述单向阀控制连通或者不连通;
所述三通换向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单向阀处于导通状态,所述储液组件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五腔和所述第二腔,所述三通换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单向阀处于截止状态,所述第五腔和所述第二腔不连通。
9.如权利要求5或8所述的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主体部、阀芯部及堵盖,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储液组件固定连接,所述阀芯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内,所述堵盖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主体部内,所述堵盖与所述主体部密封连接,所述堵盖支撑固定所述阀芯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阀芯部控制所述换热组件的外部与所述储液组件的内腔之间连通或者不连通;
所述三通换向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件处于截止状态,所述换热组件的外部和所述储液组件的内腔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处不连通,所述三通换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件处于导通状态,所述换热组件的外部和所述储液组件的内腔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处连通。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四通装置,所述四通装置包括线圈组件和基部,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固定连接,所述线圈组件与所述基部固定连接,所述线圈组件有部分位于所述基部内;
所述基部具有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第四孔道及连通孔道,所述第一孔道、所述第二孔道及所述第三孔道均与所述连通孔道连通,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四腔连通,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第三腔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四孔道分别与换热组件的外部连通;
所述线圈组件控制所述连通孔道与所述第四孔道之间连通或者不连通,且所述线圈组件与所述基部配合能够控制所述连通孔道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的开度的大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二孔道平行,所述连通孔道与所述第一孔道和所述第二孔道垂直,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孔道、所述第二孔道、所述第四孔道及所述连通孔道垂直,所述连通孔道与所述第四孔道平行。
CN202011259302.2A 2020-11-12 2020-11-12 三通换向装置及换热组件 Pending CN1124319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59302.2A CN112431945A (zh) 2020-11-12 2020-11-12 三通换向装置及换热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59302.2A CN112431945A (zh) 2020-11-12 2020-11-12 三通换向装置及换热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31945A true CN112431945A (zh) 2021-03-02

Family

ID=74699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59302.2A Pending CN112431945A (zh) 2020-11-12 2020-11-12 三通换向装置及换热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3194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51378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US4311020A (en) Combination reversing valve and expansion device for a reversible refrigeration circuit
CN109520330B (zh)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CN112432518B (zh) 换热器及换热组件
US20240034122A1 (en) Valve set integrated modu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vehicle
JP431620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2431945A (zh) 三通换向装置及换热组件
CN112432538B (zh) 换热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2781285B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3063241B (zh) 换热组件
CN114562832A (zh) 一种蒸发单元及热管理系统
CN110530049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09556324B (zh) 一种换热器及一种空调系统
US20240025227A1 (en) Valve set integrated modu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vehicle
EP3730872B1 (en) Liquid collector and heat exchange device having liquid collector
KR20200139870A (ko) 일체형 커넥터가 구비된 이중관 열교환기
CN112460853A (zh) 冷凝蒸发换热器、空调系统及车辆
CN218721892U (zh) 流路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215980946U (zh) 换向阀及制冷系统
CN112856860B (zh) 换热器组件和热管理系统
CN113188272B (zh) 换热组件、换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7818289A (zh) 热管理组件
CN117774593A (zh) 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0530051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15264127A (zh)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