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4899A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4899A
CN112424899A CN201980027349.5A CN201980027349A CN112424899A CN 112424899 A CN112424899 A CN 112424899A CN 201980027349 A CN201980027349 A CN 201980027349A CN 112424899 A CN112424899 A CN 112424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rmature
relay
yoke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73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4899B (zh
Inventor
拉尔夫·霍夫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hoenix Contact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Phoenix Contact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hoenix Contact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Phoenix Contact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12424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8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48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8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01H50/58Driving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therewith; Mounting of driving arrangements on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8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miniaturised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50/043Details particular to miniaturised relays
    • H01H2050/044Special measures to minimise the height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5/00Springs
    • H01H2235/01Spiral spr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组装在安装空间更小的接线盒内的继电器(100),包括:电磁驱动装置(101),该电磁驱动装置包括衔铁(103)、衔铁承载弹簧(105)以及磁轭(107),其中,所述衔铁(103)至少部分与所述磁轭(107)隔开,并且以可移动方式安装,并用于在作用于所述衔铁(103)上的电磁力的作用下减小所述磁轭(107)与该衔铁(103)之间的距离。所述衔铁承载弹簧(105)用于向所述衔铁(103)施加抵消所述电磁力的弹簧力,所述磁轭(107)用于以电磁方式与所述衔铁相互作用,以向该衔铁(103)施加所述电磁力。所述继电器还包括:接触弹簧(109),该接触弹簧具有第一接触面(111‑1)和接触臂(113),该接触臂(113)设于距所述第一接触面(111‑1)一定距离处,并用于通过作用于所述接触臂(113)上的压力而与所述第一接触面(111‑1)接触,以在该第一接触面(111‑1)与所述接触臂(113)之间建立电连接;以及绝缘件(115),该绝缘件设于所述衔铁(103)上且位于所述接触臂(113)上。所述绝缘件(115)用于将所述衔铁(103)与所述接触臂(113)电气绝缘,并用于驱动所述接触臂(113),以通过移动所述衔铁(103)来产生作用于所述接触臂(113)上的压力。所述衔铁(103)、绝缘件(115)、接触臂(113)以及磁轭(107)中的每一者均设置为平行于支承平面(117),而且所述衔铁(103)、绝缘件(115)以及接触臂(113)以至少部分可移动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支承平面(117)垂直安装。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更小的安装空间组装于接线盒内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可含有电连接触点,这些触点可具有与待遵循的最小绝缘距离相关的最小间距。继电器的电连接触点通常根据所述最小绝缘距离排成一排,并且可能有必要防止实际绝缘距离小于此类最小绝缘距离。因此,通过减小垂直于成排电连接触点的宽度,可以使彼此相邻设置的继电器实现更大的堆积密度,尤其在接线盒中的更大堆积密度。继电器内的现有通断装置例如具有5~6mm的最小宽度,而且可用于最小盒宽为6mm的接线盒,因此存在此类继电器不适合用于宽度为3mm的接线盒并且此类接线盒可能无法得到使用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继电器,该继电器尤其含有占据更小安装空间的磁体系统。
该目的由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实现。有利实施方式见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及附图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基于如下认识:上述目的可由一种继电器实现,该继电器包括衔铁,衔铁承载弹簧以及磁轭,其中,所述衔铁和磁轭平行于支承平面设置,该衔铁由所述衔铁承载弹簧沿垂直于所述支承平面的驱动方向保持于所述磁轭上。所述衔铁可以以电磁方式与所述磁轭相互作用,以使得该衔铁至少部分沿所述驱动方向移动。通过该衔铁的移动,机械式通断触点可通过与绝缘件连接而打开或闭合。该通断触点可沿平行于所述驱动方向的方向通断。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组装在安装空间更小的接线盒内的继电器。该继电器包括电磁驱动装置,该电磁驱动装置包括衔铁,衔铁承载弹簧以及磁轭。所述衔铁至少部分与所述磁轭隔开,而且以可移动方式安装,并且用于在作用于所述衔铁上的电磁力的作用下减小所述磁轭与该衔铁之间的距离。此外,所述衔铁承载弹簧用于向所述衔铁施加抵消所述电磁力的弹簧力。所述磁轭用于以电磁方式与所述衔铁相互作用,以向该衔铁施加所述电磁力。
所述继电器还包括接触弹簧,该接触弹簧具有第一接触面和接触臂。该接触臂设于距所述第一接触面的一定距离处,并用于通过作用于所述接触臂上的压力而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接触,以在该第一接触面与所述接触臂之间建立电连接。该继电器还包括绝缘件,该绝缘件设于所述衔铁上并且位于所述接触臂上。该绝缘件用于将所述衔铁与所述接触臂电气绝缘,并用于驱动所述接触臂,以通过移动所述衔铁来产生作用于所述接触臂上的压力。
所述衔铁、绝缘件、接触臂以及磁轭中的每一者均设置为平行于支承平面,并且所述衔铁、绝缘件以及接触臂以至少部分可移动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支承平面垂直安装。
所述继电器可尤其对应于具有标准化结构尺寸和/或所占空间大小的继电器,并因此具有确定的高度、宽度、深度和/或连接触点设置方式。例如,所述继电器可以为薄型网络继电器(SNR)。该继电器的宽度可尤其从6mm减小至3mm或3.5mm。
所述电磁驱动装置可用于通过吸收电能而使所述衔铁发生转动,而该衔铁通过所述绝缘件与所述接触弹簧连接。如此,可以使所述接触弹簧的接触臂移动,从而在所述接触面和接触臂之间建立电接触或断开该电接触。由于所述绝缘件可因形成杠杆而使得所述接触臂的转动相对于所述衔铁的旋转增大和/或减小,因此所述衔铁的转动量可与所述接触臂的平移量不同。此外,作用于所述衔铁上的电磁力可通过所述绝缘件传递至所述接触臂,从而使得所述接触臂例如以杠杆力作用于所述接触面上。该杠杆力可大于或小于所述电磁力。
为了实现从所述衔铁向接触臂的有效传力,有利的一点是,对所述接触臂、绝缘件和衔铁进行无间隙支承。其中,可尤其通过所述接触臂产生的弹簧力对该接触臂与所述绝缘件之间的连接件进行预压。此外,也可将所述绝缘件尤其通过形状配合连接和/或施力配合连接牢固地连至所述衔铁上。
所述衔铁可以以第一表面置于所述磁轭上,并且第二表面可与所述磁轭隔开,从而使得该第二表面与所述磁轭之间的距离形成工作间距,该工作间距可因所述衔铁在该衔铁与所述磁轭之间的电磁力作用下的转动而被克服。所述衔铁可尤其通过倾斜运动和/或弯曲克服所述工作间距。
所述绝缘件可例如形成所述衔铁的延伸部分,与所述衔铁第二表面相比,该绝缘件尤其处于距该衔铁第一表面更远处,以使得该绝缘件在克服所述工作间距之后的覆盖距离大于未克服所述工作间距时的距离。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臂用于在所述压力作用时垂直于所述支承平面弹性变形,以产生抵消所述压力的弹簧张力。
所述接触臂的弹性和/或可曲性可设置为使得所述绝缘件作用于所述接触臂上的压力大至足以实现该接触臂沿与所述弹簧张力相反的方向,尤其垂直于所述支承平面的方向的平移。可由所述接触臂的平移克服的距离至少对应于所述接触臂与第一接触面之间的距离,以通过机械接触在所述接触臂和第一接触面之间建立电连接。
此外,所述接触臂以可移动方式安装,尤其以在所述压力作用时可移动的方式安装。该接触臂可以以可通过转动轴线或倾斜轴线转动的方式安装,以通过转动或旋转运动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接触。为了能够实现脱离与所述第一接触面的接触,所述接触臂可与所述绝缘件连接,尤其通过施力配合连接和/或形状配合连接方式连接,以使得所述接触臂在两个方向上均随所述绝缘件的移动而移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臂用于在所述弹簧张力大于所述压力时,断开所述接触臂与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电连接。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当作用于所述磁轭和衔铁之间的电磁力衰减时,可以消除所述接触臂对所述第一接触面的支承,以解除所述接触臂与第一接触面之间的电连接。
除了通过所述衔铁承载弹簧作用于所述衔铁上的弹簧力之外,通过所述弹簧张力,可尤其实现从所述磁轭到所述衔铁的复位移动,以在磁轭和衔铁之间形成的工作间距。通过弹性变形,所述衔铁可在所述弹簧力和/或弹簧张力之外,获得能够实现自所述磁轭处复位的张力。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臂垂直于所述绝缘件设置。如此,可以减小所述继电器在所述绝缘件或衔铁方向上的继电器总长度。通过将所述接触臂设置为垂直于所述支承平面,可使得该接触臂的可设于继电器外壳之外的电连接触点沿该接触臂的设置方向设置。如此,所述继电器的继电器总长度仅增大所述接触臂宽度的量。
此外,所述第一接触面的另一电连接触点可沿至少部分平行于所述接触臂的方向引出至所述继电器外壳之外。如此,所述继电器总长度仅增大所述另一电连接触点的宽度的量。另外,必须对所述连接触点之间可能存在的绝缘距离要求,这些触点之间必须保持的最小距离加以考虑,而该最小所需距离可导致所述继电器总长度增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磁轭为U形,且包括第一磁轭臂和第二磁轭臂,其中,所述衔铁通过所述衔铁承载弹簧至少部分弹性安装于所述第一磁轭臂上,并设于距所述第二磁轭臂一定距离处,所述第一磁轭臂和第二磁轭臂设于所述支承平面上,所述衔铁设置为垂直于所述第一磁轭臂和/或第二磁轭臂。
所述衔铁可例如使得第一表面置于所述第一磁轭臂上,而且/或者所述第二表面可与所述第二磁轭臂对齐,以使得在所述衔铁与磁轭之间发生电磁相互作用时,该衔铁以其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磁轭臂相接触。
所述衔铁可通过所述衔铁承载弹簧以施力配合方式与所述第一磁轭臂相连。所述衔铁承载弹簧可尤其用于将所述衔铁的第一表面压按在所述第一磁轭臂上。当所述衔铁在所述接触臂的弹簧张力作用下相对于所述磁轭超出其自然位置时,所述衔铁承载弹簧还可抵消该弹簧张力。因此,在该情形中,所述衔铁承载弹簧的弹簧力可抵消所述接触臂的弹簧张力。
所述衔铁可例如与所述第一磁轭臂和第二磁轭臂的相应末端相接触,或者与相应磁轭臂对齐。所述衔铁可相对于所述继电器的继电器高度设置为与所述磁轭齐平,所述磁轭臂设置为与所述继电器高度平行,或者所述衔铁可设置于更低处,以防止因该衔铁而导致所述继电器高度增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衔铁为顺磁衔铁或铁磁衔铁,以在当所述磁力作用时,通过朝所述第二磁轭臂移动和/或沿该第二磁轭臂的方向变形而减小所述衔铁与所述第二磁轭臂之间沿垂直于所述支承平面方向的距离。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所述衔铁可克服该衔铁与所述第二磁轭臂之间的工作间距,以通过所述绝缘件驱动所述接触弹簧。
此外,所述衔铁还可通过所述接触臂施加的弹簧张力和/或衔铁承载弹簧施加的弹簧力实现复位移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继电器包括电磁线圈和线圈承载件,其中,所述电磁线圈通过所述线圈承载件设置于所述磁轭上,所述磁轭用于以所述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穿透所述衔铁,以产生所述电磁力。所述磁轭可尤其为所述电磁线圈的线圈铁芯,当电流流过所述电磁线圈时,所述线圈铁芯由磁场穿透。
所述磁轭可以为顺磁磁轭或铁磁磁轭,以使得所述磁场可由该磁轭引导。所述磁轭的有利形状为可通过增大所述第二磁轭臂与衔铁之间的磁场强度,尤其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磁场强度而提高所述磁轭与衔铁之间的磁性耦合的形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承载件具有平行于所述支承平面的凹槽,所述电磁线圈至少部分在该凹槽内接合于所述磁轭上,以减小垂直于所述支承平面的宽度。
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磁轭与电磁线圈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尽可能最小的宽度,从而实现不增大或最大程度减小所述继电器宽度的优点。可由所述电磁驱动装置产生且可用于实现所述衔铁与磁轭的耦合的磁力可取决于所述电磁线圈的电感、磁导率、彼此对齐状况以及所述衔铁与磁轭的形状。所述电磁线圈的电感可与线圈绕组数成比例,但该线圈绕组数的增大会导致线圈在所述继电器宽度方向上所需的空间增大。
相应地,所述衔铁与磁轭的电磁耦合强度可取决于该磁轭的宽度。因此,可能有必要在预先确定的最大继电器宽度下,最大程度地提高所述衔铁与磁轭之间的电磁耦合强度。因此,有利的一点是,使所述磁轭和/或线圈绕组在所述继电器宽度的方向上具有尽可能大的宽度。因此,通过最大程度地减小带有所述凹槽的线圈承载件沿所述继电器宽度方向的宽度,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大可供所述电磁线圈或磁轭使用的安装空间。
所述线圈承载件可用于将所述电磁线圈保持于所述第一磁轭臂的侧面上,尤其该第一磁轭臂的取向垂直于所述继电器宽度的侧面上。
所述继电器可还包括另一电磁线圈,其中,上述电磁线圈设于所述第一磁轭臂上,而该另一电磁线圈设于所述第二磁轭臂上。各电磁线圈可以以串联或并联方式彼此电连接。这些线圈可通过两个继电器连接触点施加电信号。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弹簧具有第二接触面,其中,所述接触臂设于该第二接触面上,并用于在所述压力的作用下断开该第二接触面与所述接触臂的电连接。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所述继电器可具有两个闭合触点。在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继电器可在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接触臂之间建立电连接,在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继电器可在所述第二接触面和接触臂之间建立电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臂用于在所述压力消减后恢复所述接触臂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电连接。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所述继电器可要么处于所述第一切换状态,要么处于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从而尤其可防止该接触臂处于既不与所述第一接触面电连接也不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电连接的位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臂沿定位方向垂直于所述衔铁取向,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相比,所述第一接触面在所述定位方向上与所述绝缘件的距离更近。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可减小所述继电器的继电器长度。所述接触臂可尤其设置为平行于所述第一磁轭臂和/或第二磁轭臂,并且与所述绝缘件和/或衔铁围成直角。
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可尤其以相互偏移的方式与所述接触臂形成电接触。在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或第二接触面与所述接触臂的接触面上,各接触面和/或接触臂上可设置宽度处于所述继电器宽度方向上的接触点。如此,所述第一接触面上的接触点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面上的接触点偏移的设置方式防止这些接触点排列得高低不平,从而使得该接触点设置方式能够实现减小所述继电器宽度的优点。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继电器包括继电器外壳,该继电器外壳具有用于容纳含所述绝缘件和接触弹簧的所述电磁驱动装置的壳状容纳槽,所述接触弹簧与所述磁轭侧向相邻设置,以减小所述继电器的继电器宽度。所述继电器外壳可尤其用于以防尘和/或防液方式封闭所述继电器,以保护所述电磁驱动装置和/或接触弹簧免受外部影响,尤其免受湿气和/或污染物的影响,从而使得该继电器还有可能能够用于易爆区域。此外,所述继电器可在保护性气氛下组装,并使用所述继电器外壳密封,从而将所述保护性气氛保持于继电器外壳内。所述继电器中可例如充入保护性流体,尤其充入保护性气体,以防止所述接触点处发生接触性侵蚀和/或电弧放电和/或腐蚀。
所述外壳可设有通过形状配合连接和/或施力配合连接将所述电磁驱动装置和/或接触弹簧的部件固定保持于所述继电器外壳内的固定槽和闩锁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所述继电器宽度,所述第一接触面位于所述继电器外壳底面上,所述接触臂设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上方一定距离处,所述绝缘件设于所述接触臂上方或与该接触臂相邻。所述接触臂尤其沿垂直于所述支承平面的通断方向设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上方和/或所述第二接触面下方。所述绝缘件可沿该通断方向从所述接触臂上方与其接触或可与其相连。为了进一步减小所述继电器宽度,所述绝缘件可与所述接触臂侧向连接,以沿所述通断方向不超出所述接触臂之外。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臂包括接触段,曲柄段以及固定段,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面设于所述接触段上,所述接触段通过所述曲柄段与所述固定段连接,所述曲柄段用于使得所述接触段相对于所述固定段沿平行于所述继电器宽度且尤其垂直于所述支承平面的轴线偏移。
所述接触臂,尤其所述曲柄段的形状可以为台阶形,如Z形或S型,以克服所述第二接触面与固定段之间沿所述继电器高度方向的距离。此外,所述曲柄段可具有弹簧元件和/或可设置为具有弹性以在所述弹簧臂在所述绝缘件作用下发生偏转后产生将所述接触臂驱动回起始位置的恢复力。
所述固定段可用于通过铆合、焊接、钎焊、粘合和/或卡接固定至容纳结构。该容纳结构可尤其设置为具有导电性且与通断连接触点连接,从而使得所述接触臂上可施加电信号。
此外,所述曲柄段所实现的所述接触段与偏移段之间的偏移量可尤其小于所述继电器宽度。所述接触段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电连接的触点。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臂具有侧向形成于所述接触段和/或曲柄段上的容纳臂,该容纳臂用于至少部分容纳所述绝缘件,以与该绝缘件形成形状配合连接和/或施力配合连接。
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可将所述绝缘件的机械式连接与所述接触臂和第一接触面和/或第二接触面的电接触点在空间上分开。如此,所述容纳臂可设置为使得可用安装空间能够得到最佳利用,并尤其不增大所述继电器的空间要求(所占空间)和/或继电器宽度。
所述容纳臂可以以四分之一圆的形状自所述接触臂延伸而出,并尤其沿平行于所述支承平面的方向延伸。此外,所述容纳臂可具有形状配合接头,而且可通过该形状配合接头以形状配合和/或施力配合方式与所述绝缘件连接。所述容纳臂也可形成半圆,其中,该容纳臂与所述接触臂在所述半圆的顶点处交叉,以使得所述接触臂在该接触臂两侧均沿平行于所述支承平面的方向形成弯曲且尤其为四分之一圆形的臂状物。所述接触臂可沿平行于所述继电器高度的轴线设于距所述接触臂的接触段一定距离处,以将所述接触臂尤其设置得更加靠近所述继电器外壳的底板,或更加靠近作为所述继电器终端部位的侧壁。如此,可实现减小所述继电器宽度和/或继电器高度的优点。
附图说明
以下,参考附图,对其他例示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附图中:
图1所示为一种实施方式的继电器;
图2a和图2b所示为一种实施方式的继电器;
图3所示为一种实施方式的继电器;
图4a和图4b所示为一种实施方式的继电器;
图5所示为一种实施方式的继电器;
图6a和图6b所示为一种实施方式的继电器;
图7所示为一种实施方式的继电器;
图8a和图8b所示为一种实施方式的继电器。
附图标记
100 继电器
101 电磁驱动总成
103 衔铁
105 衔铁承载弹簧
107 磁轭
109 接触弹簧
111-1 第一接触面
111-2 第二接触面
113 接触臂
115 绝缘件
117 支承平面
119-1 第一磁轭臂
119-2 第二磁轭臂
121-1 电磁线圈
121-2 电磁线圈
123-1 线圈承载件
123-2 线圈承载件
125 凹槽
127 定位方向
129 继电器外壳
131 容纳槽
133 底部区域
135 接触段
137 曲柄段
139 固定段
141 截平面
143-1 继电器连接触点
143-2 继电器连接触点
145-1 通断连接触点
145-2 通断连接触点
145-3 通断连接触点
147 偏移段
201 工作间距
203-1 接触点
203-2 接触点
203-3 接触点
203-4 接触点
205 铆合连接
301 截平面
303 截平面
307 容纳臂
401 连接件
403 对称轴线
501 凹槽
503 底板
505 侧壁
507 压痕槽
509-1 固定件
509-2 固定件
509-3 固定件
509-4 固定件
509-5 固定件
511 形状配合接头
513-1 容纳槽
513-2 容纳槽
513-3 容纳槽
513-4 容纳槽
513-5 容纳槽
515 继电器长度
517 继电器高度
601 继电器宽度
701 开口
703 截平面
705 截平面
707 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用于组装在具有更小安装空间的接线盒内的继电器100的示意图。继电器100包括电磁驱动装置101,该电磁驱动装置包括衔铁103,衔铁承载弹簧105以及磁轭107。衔铁103至少部分与磁轭107隔开,而且以可移动方式安装,并用于在作用于衔铁103上的电磁力的作用下减小磁轭107与衔铁103之间的距离。
衔铁承载弹簧105用于向衔铁103施加弹簧力,以抵消所述电磁力。此外,磁轭107用于以电磁方式与衔铁103相互作用,以向衔铁103施加所述电磁力。
继电器100还包括接触弹簧109,该接触弹簧包括第一接触面111-1和接触臂113。接触臂113设于距第一接触面111-1的一定距离处,并用于通过作用于接触臂113上的压力与第一接触面111-1接触,以在第一接触面111-1与接触臂113之间建立电连接。
继电器100还包括设于衔铁103上且位于接触臂113上的绝缘件115。绝缘件115用于将衔铁103与接触臂113电气绝缘,并用于驱动接触臂113,以通过移动衔铁103而产生作用于接触臂113上的压力。衔铁103、绝缘件115、接触臂113以及磁轭107中的每一者均设置为平行于支承平面117,并且衔铁103、绝缘件115以及接触臂113以至少部分可移动的方式相对于支承平面117垂直安装。
接触臂113用于在所述压力的作用下垂直于支承平面117弹性变形,以产生抵消该压力的弹簧张力。此外,接触臂113用于在所述弹簧张力大于所述压力时,断开接触臂113与第一接触面111-1的电连接。接触臂113垂直于绝缘件115设置。
磁轭107为U形,且包括第一磁轭臂119-1和第二磁轭臂119-2,衔铁103通过衔铁承载弹簧105弹性安装于第一磁轭臂119-1上。第一磁轭臂119-1和第二磁轭臂119-2设于支承平面117上,衔铁103垂直于第一磁轭臂119-1和第二磁轭臂119-2设置。
继电器100还包括两个电磁线圈121-1,121-2和两个线圈承载件123-1,123-2。电磁线圈121-1设置为使得线圈承载件123-1位于第一磁轭臂119-1上,而另一电磁线圈121-2设置为使得另一线圈承载件123-2位于第二磁轭臂119-2上。磁轭107用于以电磁线圈121-1产生的磁场穿透衔铁103,以生成上述电磁力。每一个线圈承载件123-1,123-2均具有平行于支承平面117的凹槽125,各个电磁线圈121-1,121-2在相应凹槽内接合于相应磁轭臂119-1,119-2上,以减小由垂直于支承平面117的各磁轭臂119-1,119-2、相应电磁线圈121-1,121-2以及相应线圈承载件123-1,123-2组成的复合结构的宽度。
接触弹簧109包括第二接触面111-2,接触臂113设于第二接触面111-2上,并用于在上述压力的作用下断开第二接触面111-2与接触臂113的电连接。接触臂113还用于在所述压力消减后恢复接触臂113与第二接触面111-2的电连接。此外,接触臂113沿垂直于衔铁103的定位方向127取向,而且与第二接触面111-2相比,第一接触面111-1沿承载方向127处于距绝缘件115更小距离处。
继电器100还包括具有壳状容纳凹槽131的继电器外壳129,所述容纳凹槽用于容纳含绝缘件115和接触弹簧109的电磁驱动装置101。为了减小继电器100的继电器宽度,接触弹簧109设置为与磁轭107侧向相邻。就继电器宽度而言,第一接触面111-1设于继电器外壳129的底面133上,接触臂113设于第一接触面111-1上方的一定距离处,绝缘件115设于接触臂113上方一定距离处。
接触臂113具有接触段135,曲柄段137以及固定段139,第一接触面111-1设于接触段135下方,第二接触面111-2设于接触段135上方。接触段135通过曲柄段137与固定段139相连,曲柄段137用于使接触段135沿平行于继电器宽度且垂直于支承平面117的轴线相对于固定段139偏移。
此外,接触臂113具有侧向形成于接触段135和/或曲柄段137上的容纳臂307,容纳臂307用于至少部分容纳绝缘件115,以实现与绝缘件115之间的形状配合连接和/或施力配合连接。
第一接触面111-1和第二接触面111-2中的每一者均由具有圆形固定点,尤其铆定点的导电片状金属坯料一体成型。第一接触面111-1为L形,其中,较短一段的一端与接触臂113对齐。较长一段上形成有通断连接触点145-1,该触点伸出继电器外壳129之外,并用于插入触点插头内,以向第一接触面111-1施加电信号。
第二接触面111-2具有弯角结构,第一弯角段149与接触臂113对齐,另一弯角段150设于距一定距离处,且平行于接触臂113。另一弯角段150上形成另一通断连接触点145-3,该触点伸出继电器外壳129之外,且用于插入触点插头内,以向第二接触面111-2施加电信号。
第二接触面111-2还具有连接弯角段149,150的偏移段147,该偏移段用于将两个弯角段149,150沿偏移继电器宽度方向或垂直于支承平面117的方向设置。相应地,弯角段149设于接触臂113上方,另一弯角段150设于一个平面内,尤其含第一接触面111-1的支承平面117内。相应地,支承平面117内设有若干第一接触面111-1和第二接触面111-2的固定点。
继电器100还具有另一通断连接触点145-2,该通断连接触点设置为与通断连接触点145-1和145-3平行,且伸出继电器外壳129之外。该另一通断连接触点145-2与接触臂113电连接。
继电器100还具有两个继电器连接触点143-1,143-2,此两连接触点与电磁线圈121-1,121-2电连接,以向电磁线圈121-1,121-2施加电信号。
图2a为沿图1所示截平面141的继电器100的截面示意图。继电器100包括继电器外壳129,该外壳具有壳状容纳凹槽131,该容纳凹槽用于容纳含第一磁轭臂119-1和第二磁轭臂119-2的电磁驱动装置101。
电磁线圈121-2经线圈承载件123-2设置于第二磁轭臂119-2上。磁轭107用于以电磁线圈121-1生成的磁场穿透衔铁103,从而产生上述电磁力。线圈承载件123-2具有与支承平面117平行的凹槽125,电磁线圈121-2在该凹槽内接合于第二磁轭臂119-2上,以减小垂直于支承平面117的宽度。
衔铁103设于距第二磁轭臂119-2一定距离处,从而在衔铁103与第二磁轭臂119-2之间形成工作间距201。衔铁103可在所述电磁力的作用下移动,以克服工作间距201,并置于第二磁轭臂119-2上。图中还示出了继电器连接触点143-1,该连接触点平行于支承平面117延伸。
图2b为继电器100沿图1所示截平面127的截面示意图。继电器100包括继电器外壳129,该外壳具有壳状容纳凹槽131,该容纳凹槽用于容纳含绝缘件115和接触弹簧109的电磁驱动装置101。就继电器宽度而言,第一接触面111-1位于继电器外壳129的底面133上,接触臂113设于第一接触面111-1上方一定距离处,绝缘件115设于接触臂113上方。
第一接触面111-1和第二接触面111-2以相互偏移的方式与接触臂113接触。在第一接触面111-1和第二接触面111-2与接触臂113的接触面上,各接触面111-1,111-2和接触臂113上分别设有宽度沿继电器宽度方向的接触点203-1,203-2,203-3,203-4。如此,可以防止第一接触面111-1的接触点203-3与第二接触面111-2的另一接触点203-4彼此偏移,或成对接触点203-1,203-3和203-2,203-4彼此高低不平。因此,通过接触点203-1,203-2,203-3,203-4的这一设置方式可实现减小继电器宽度的优点。
接触臂113具有接触段135,曲柄段137以及固定段139,第一接触面111-1设于接触段135下方,第二接触面111-2设于接触段135上方。接触段135通过曲柄段137与固定段139相连,曲柄段137用于使接触段135沿平行于继电器宽度且垂直于支承平面117的轴线相对于固定段139偏移。此外,通断连接触点145-2通过铆合连接结构205以可导电方式与接触臂113的固定段139连接。
图3为用于组装在具有更小安装空间的接线盒内的继电器100示意图。继电器100包括电磁驱动装置101,该电磁驱动装置包括衔铁103,衔铁承载弹簧105以及磁轭107。衔铁103以可移动方式至少部分安装在距磁轭107一定距离处。
继电器100还包括接触弹簧109,该接触弹簧包括第一接触面111-1,第二接触面111-2以及接触臂113。接触臂113设于距第一接触面111-1一定距离处。该继电器还包括设于衔铁103上且位于接触臂113的容纳臂307上的绝缘件115。绝缘件115用于将衔铁103与接触臂113电气绝缘,并用于通过容纳臂307驱动接触臂113,以通过移动衔铁103而产生作用于接触臂113上的压力。衔铁103、绝缘件115、接触臂113以及磁轭107中的每一者均设置为平行于支承平面117,并且衔铁103、绝缘件115以及接触臂113以至少部分可移动的方式相对于支承平面117垂直安装。
磁轭107为U形,且包括第一磁轭臂119-1和第二磁轭臂119-2,衔铁103通过衔铁承载弹簧105弹性安装于第一磁轭臂119-1上。第一磁轭臂119-1和第二磁轭臂119-2设于支承平面117上,衔铁103垂直于第一磁轭臂119-1和第二磁轭臂119-2设置。
继电器100还包括两个电磁线圈121-1,121-2和两个线圈承载件123-1,123-2。电磁线圈121-1经线圈承载件123-1设置于第一磁轭臂119-1上,而另一电磁线圈121-2经另一线圈承载件123-2设置于第二磁轭臂119-2上。每一个线圈承载件123-1,123-2均具有平行于支承平面117的凹槽125,各个电磁线圈121-1,121-2在相应凹槽内接合于相应磁轭臂119-1,119-2上,以减小垂直于支承平面117的宽度。
继电器100还包括继电器外壳129,该外壳具有壳状容纳凹槽131,该容纳凹槽用于容纳含绝缘件115和接触弹簧109的电磁驱动装置101。此外,接触臂113沿垂直于衔铁103的承载方向127取向,第一接触面111-1和第二接触面111-2取向为沿平行于支承平面117的共同轴线彼此相向。如此,即形成上下叠合式的弹簧通断触点结构109,该结构起自设于继电器外壳129的底面133上的第一接触面111-1,接触臂113位于其上或与其隔开,第二接触面111-2位于接触臂113上或与其隔开。
接触臂113具有接触段135,曲柄段137以及固定段139,第一接触面111-1设于接触段135下方,第二接触面111-2设于接触段135上方。接触段135通过曲柄段137与固定段139相连,曲柄段137用于使接触段135沿平行于继电器宽度且垂直于支承平面117的轴线相对于固定段139偏移。
此外,接触臂113包括侧向形成于接触段135和/或曲柄段137上的容纳臂307,容纳臂307用于至少部分容纳绝缘件115,以实现与绝缘件115之间的形状配合连接和/或施力配合连接。
第一接触面111-1为L形,其中,较短一段的一端与接触臂113对齐。较长一段上模制有伸出继电器外壳129之外的通断连接触点145-1。第二接触面111-2为弯角型,尤其为Z形,其中,第一弯角段149与接触臂113对齐,另一弯角段150平行设置于距接触臂113一定距离处。另一弯角段150上模制有另一通断连接触点145-3。
第二接触面111-2还具有连接弯角段149,150的偏移段147,该偏移段用于将两个弯角段149,150沿继电器总宽度方向或垂直于支承平面117的方向偏移设置。相应地,弯角段149设于接触臂113上方,另一弯角段150设于一个平面内,尤其含第一接触面111-1的支承平面117内。
继电器100还具有另一通断连接触点145-2,该通断连接触点设为与通断连接触点145-1和145-3平行,并伸出继电器外壳129之外。另一通断连接触点145-2与接触臂113电连接。
继电器100还具有两个继电器连接触点143-1,143-2,此两连接触点与电磁线圈121-1,121-2电连接,以向电磁线圈121-1,121-2施加电信号。
图4a为继电器100沿图3所示截面线301的截面示意图。继电器100包括继电器外壳129,该外壳具有壳状容纳凹槽131,该容纳凹槽用于容纳含第一磁轭臂119-1和第二磁轭臂119-2的电磁驱动装置101。
衔铁103设于距第二磁轭臂119-2一定距离处,并部分与第一磁轭臂119-1相隔一定距离,从而在衔铁103与第二磁轭臂119-2之间形成工作间距201。衔铁103可在所述电磁力的作用下移动,以克服工作间距201,并置于第二磁轭臂119-2上。
第一接触面111-1和第二接触面111-2以彼此叠合的方式与接触臂113接触。在第一接触面111-1和第二接触面111-2与接触臂113的接触面上,各接触面111-1,111-2和接触臂113-4上分别设有宽度沿继电器宽度方向的接触点203-1,203-2,203-3,203。其中,接触弹簧109的宽度小于继电器宽度。成对接触点203-1,203-3和203-2,203-4具有共同对称轴线403。
容纳臂307包括凹槽,绝缘件115的连接件401通过接合于该凹槽内而实现绝缘件115与接触臂113之间的形状配合连接。绝缘件115和第二接触面111-2在继电器高度方向上不超出衔铁103的最大高度,以使得第二接触面111-2和绝缘件115不增大继电器的结构高度。
图4b为继电器100沿图3所示截面线303的截面示意图。继电器100包括继电器外壳129,该外壳具有壳状容纳凹槽131,该容纳凹槽用于容纳含第二磁轭臂119-2的电磁驱动装置101。连接件401的形状为半球形,并接合于容纳臂307的凹槽内。连接件401和容纳臂307的凹槽的半径均为0.5mm。
电磁线圈121-2设于线圈承载件123-2上,并以圆筒形状包围第二磁轭臂119-2。此外,图中还示出继电器连接触点143-1,电信号经该连接触点提供给电磁线圈121-2。
图5为带继电器外壳129的继电器100示意图,所述继电器外壳尤其为朝继电器连接触点143-1,143-2及通断连接触点145-1,145-2,145-3开放的槽形。继电器外壳129上还设有侧向封闭继电器外壳129的侧壁505。侧壁505在通断连接触点145-1,145-2,145-3的区域内具有凹槽501,通过该凹槽,可尤其增大相邻设置的继电器100之间在通断连接触点145-1,145-2,145-3区域内的绝缘距离和漏电距离,而且与此同时,尤其不增大相应的继电器宽度。
继电器外壳129与侧壁505的复合结构由底板503封闭,以使得带有侧壁505和底板503的继电器外壳129具有封闭的内部空间。底板503与侧壁505和继电器外壳129之间的抵接缘可尤其经过密封处理,以使得继电器外壳129免受灰尘、湿气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继电器外壳129上形成固定件509-1,509-2,509-4,侧壁505上形成固定件509-3。固定件509-1,509-2,509-3,509-4可尤其为闩耳、倒钩、卡入式接头、夹紧式接头和/或插入式接头。此外,固定件509-1,509-2,509-3,509-4可用于限定底板503与插入式继电器连接结构之间的距离,以使得在继电器100在插入插入式继电器连接结构(尤其为接线盒)后,在继电器外壳129与该插入式继电器连接结构之间形成间隙。
继电器外壳129,侧壁505以及尤其沿继电器外壳129的内部空间方向相对于继电器外壳129和侧壁505偏移的底板503可在连接触点侧面形成凹槽。该凹槽内可充入可流动的绝缘材料或密封材料,以对继电器外壳129、通断连接触点145-1,145-2,145-3以及/或者继电器连接触点143-1,143-2进行密封。所述绝缘材料或密封材料可在充入后硬化,以实现继电器100的牢固且/或弹性的密封。
底板503具有触点容纳槽513-1,513-2,513-3,513-4,513-5,通断连接触点145-1,145-2,145-3以及继电器连接触点143-1,143-2分别接合在相应触点容纳槽内。侧壁505还具有压痕槽507。继电器外壳129还具有形状配合接头511,该接头接合于侧壁505上的导槽内,并以形状配合方式将侧壁505连接至继电器外壳129上。形状配合接头511尤其绕侧壁505一周以形状配合方式将侧壁505连接至继电器外壳129上。此外,该形状配合连接还可通过引入密封胶的方式实现密封。形状配合接头511为L形,并与继电器外壳129形成一体。
继电器100尤其具有沿与通断连接触点145-1,145-2,145-3和/或继电器外壳129纵向边缘的连线平行的直线方向定义的继电器总长度515。继电器长度515尤其为28mm。此外,该继电器具有沿继电器外壳129另一纵向边缘定义的继电器总高度517,该总高度可尤其将固定件509-1涵盖于其内。继电器总高度517尤其为15mm~15.5mm。
图6a为根据图5所示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侧视示意图。继电器宽度601由继电器外壳129的宽度以及侧壁505宽度限定。继电器总宽度601尤其为3mm。继电器外壳129具有与继电器外壳129形成一体的固定件509-1。通断连接触点145-1位于继电器100的底部区域。
图6b为底壁503与侧壁505的立体图。凹槽501形成台阶结构,该台阶结构以侧壁封闭,且伸入继电器外壳129内部。底壁503垂直设于侧壁505上。侧壁505还具有压痕槽507。固定件509-2在同一平面内附接至侧壁505上。底板503具有触点容纳槽513-1,513-2,513-3,513-4,513-5,继电器的通断连接触点和/或继电器触点可通过这些触点容纳槽引出外部。
图7为根据图3所示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00示意图。接触臂113具有侧向形成于接触段135和/或曲柄段137上的容纳臂307。容纳臂307具有开口701,该开口用于至少部分容纳绝缘件115,以与绝缘件115形成形状配合连接和/或施力配合连接。开口701尤其为细长孔形开口,绝缘件115可至少部分穿透该开口。开口701可例如通过容纳臂307上的压痕槽形成。
线圈承载件123-1与另一线圈承载件123-2通过连接件707彼此连接。线圈承载件123-1,123-2可与连接件707形成一体。
图8a为根据图7所示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00沿图7所示截面线703的截面示意图。容纳臂307具有开口701,绝缘件115的连接件401接合于该开口内,以实现绝缘件115与容纳臂307之间的形状配合连接。连接件401为圆柱形和/或圆锥形,且用于穿入开口701,以实现绝缘件115与容纳臂307之间的施力配合连接和/或形状配合连接。当连接件401插入开口701时,尤其使得连接件401穿入开口701中,且朝继电器外壳129的方向伸出。为了防止绝缘件115与容纳臂307之间的连接松开,连接件401可通过卡入连接方式固定在开口701中。所述伸出长度可处于0.05~0.5mm范围内。
图8b为继电器100沿图7所示截面线705的截面示意图。连接件401具有沿绝缘件115方向渐缩的横截面。为了以形状配合方式接合在开口701中,连接件401可尤其为圆锥形、梯形、金字塔形或针形。容纳臂307的开口701在该开口701的接触区域内的半径处于0.1~1mm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用于组装在安装空间更小的接线盒内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衔铁(103)、衔铁承载弹簧(105)以及磁轭(107)的电磁驱动装置(101),其中,所述衔铁(103)至少部分与所述磁轭(107)隔开,而且以可移动方式安装,并且用于在作用于所述衔铁(103)上的电磁力的作用下减小所述磁轭(107)与所述衔铁(103)之间的距离,
其中,所述衔铁承载弹簧(105)用于向所述衔铁(103)施加抵消所述电磁力的弹簧力,
其中,所述磁轭(107)用于以电磁方式与所述衔铁(103)相互作用,以向所述衔铁(103)施加所述电磁力;
具有第一接触面(111-1)和接触臂(113)的接触弹簧(109),所述接触臂(113)设于距所述第一接触面(111-1)的一定距离处,并且用于通过作用于所述接触臂(113)上的压力而与所述第一接触面(111-1)接触,以在所述第一接触面(111-1)与所述接触臂(113)之间建立电连接;以及
设于所述衔铁(103)上并且位于所述接触臂(113)上的绝缘件(115),其中,所述绝缘件(115)用于将所述衔铁(103)与所述接触臂(113)电气绝缘,并且用于驱动所述接触臂(113),以通过移动所述衔铁(103)来产生作用于所述接触臂(113)上的压力,
其中,所述衔铁(103)、所述绝缘件(115)、所述接触臂(113)以及所述磁轭(107)中的每一者均设置为平行于支承平面(117),而且所述衔铁(103)、所述绝缘件(115)以及所述接触臂(113)以至少部分可移动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支承平面(117)垂直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113)用于在所述压力垂直作用于所述支承平面(117)时弹性变形,以产生抵消所述压力的弹簧张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113)用于在所述弹簧张力大于所述压力时,断开所述接触臂(113)与所述第一接触面(111-1)的电连接。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113)垂直于所述绝缘件(115)设置。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轭(107)为U形并且包括第一磁轭臂(119-1)和第二磁轭臂(119-2),其中,所述衔铁(103)通过所述衔铁承载弹簧(105)至少部分弹性安装于所述第一磁轭臂(119-1)上,并且设于距所述第二磁轭臂(119-2)的一定距离处,所述第一磁轭臂(119-1)和所述第二磁轭臂(119-2)设于所述支承平面(117)内,所述衔铁(103)垂直于所述第一磁轭臂(119-1)和/或所述第二磁轭臂(119-2)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103)为顺磁衔铁或铁磁衔铁,以在所述磁力作用时,通过朝所述第二磁轭臂(119-2)移动和/或沿所述第二磁轭臂(119-2)的方向的变形来减小所述衔铁(103)与所述第二磁轭臂(119-2)之间沿垂直于所述支承平面(117)的方向的距离。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线圈(121-1)和线圈承载件(123-1),其中,所述电磁线圈(121-1)通过所述线圈承载件(123-1)设置于所述磁轭(107)上,所述磁轭(107)用于以所述电磁线圈(121-1)所产生的磁场穿透所述衔铁(103),以产生所述电磁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承载件具有平行于所述支承平面(117)的凹槽(125),其中,所述电磁线圈(121-1)至少部分在所述凹槽内接合于所述磁轭(107)上,以减小垂直于所述支承平面(117)的宽度。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弹簧(109)具有第二接触面(111-2),其中,所述接触臂(113)设于所述第二接触面(111-2)上,并且用于在所述压力的作用下断开所述第二接触面(111-2)与所述接触臂(113)的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113)用于在所述压力消减后恢复所述接触臂(113)与所述第二接触面(111-2)的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113)沿定位方向(127)垂直于所述衔铁(103)取向,其中,与所述第二接触面(111-2)相比,所述第一接触面(111-1)在所述定位方向(127)上处于距所述绝缘件(115)更小的距离处。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继电器外壳(129),所述继电器外壳具有用于容纳具有所述绝缘件(115)和所述接触弹簧(109)的所述电磁驱动装置(101)的壳状容纳槽(131),其中,所述接触弹簧(109)与所述磁轭(107)侧向相邻设置,以减小所述继电器(100)的继电器宽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继电器宽度,所述第一接触面(111-1)位于所述继电器外壳(129)的底面(133)上,所述接触臂(113)设于所述第一接触面(111-1)上方的一定距离处,所述绝缘件(115)设于所述接触臂(113)上方或与所述接触臂(113)相邻。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113)包括接触段(135),曲柄段(137)以及固定段(139),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面(111-1)设于所述接触段(135)上,所述接触段(135)通过所述曲柄段(137)与所述固定段(139)连接,所述曲柄段(137)用于使所述接触段(135)相对于所述固定段(139)沿平行于所述继电器宽度且尤其垂直于所述支承平面(117)的轴线偏移。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继电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113)具有侧向形成于所述接触段(135)和/或所述曲柄段(137)上的容纳臂(307),其中,所述容纳臂(307)用于至少部分容纳所述绝缘件(115),以与所述绝缘件(115)形成形状配合连接和/或施力配合连接。
CN201980027349.5A 2018-04-24 2019-04-10 继电器 Active CN1124248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8109864.2A DE102018109864B4 (de) 2018-04-24 2018-04-24 Relais
DE102018109864.2 2018-04-24
PCT/EP2019/059108 WO2019206638A1 (de) 2018-04-24 2019-04-10 Relai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4899A true CN112424899A (zh) 2021-02-26
CN112424899B CN112424899B (zh) 2023-12-01

Family

ID=66182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7349.5A Active CN112424899B (zh) 2018-04-24 2019-04-10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1925B2 (zh)
EP (1) EP3785287B1 (zh)
JP (1) JP7043724B2 (zh)
CN (1) CN112424899B (zh)
DE (1) DE102018109864B4 (zh)
WO (1) WO2019206638A1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3648U (zh) * 1981-04-08 1982-10-15
JPS58121522A (ja) * 1982-01-14 1983-07-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フア形電磁継電器
EP0199119A1 (de) * 1985-03-26 1986-10-2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US4792776A (en) * 1987-09-24 1988-12-2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iniaturized electromagnetic relay for switching high voltages
JPH0357129A (ja) * 1989-07-26 1991-03-1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リレー
JPH0714489A (ja) * 1993-06-25 1995-01-1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高周波リレー
US20030062977A1 (en) * 2001-10-01 2003-04-03 Masahide Mochizuki Electromagnetic relay
DE102005051679A1 (de) * 2005-07-11 2007-02-01 Daiichi Electric Co., Ltd. Elektromagnetisches Realis
EP1843377A1 (de) * 2006-04-03 2007-10-10 Gruner AG Magnetantrieb für ein Relais
CN204651253U (zh) * 2015-04-15 2015-09-16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磁保持继电器
CN205230958U (zh) * 2015-11-18 2016-05-11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直流操作接触器的电磁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639232B1 (de) * 1966-03-20 1972-10-05 Electronic Controls Inc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JPS5436037U (zh) * 1977-08-16 1979-03-09
GB2016211B (en) * 1978-02-28 1982-05-26 Nippon Electric Co Flat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4339734A (en) * 1980-02-04 1982-07-13 International Standard Electric Corporation Encased miniature relay
US4383232A (en) * 1981-10-23 1983-05-10 Amf Incorporated Low profile relay
EP1253612A3 (en) * 2001-04-26 2005-04-20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Switch relay with switching status display
JP3934376B2 (ja) * 2001-10-01 2007-06-20 タイ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ーシー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DE102012006433B4 (de) 2012-03-30 2014-01-02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Relais mit verbesserten Isolationseigenschaften
JP5991778B2 (ja) * 2012-04-19 2016-09-1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3648U (zh) * 1981-04-08 1982-10-15
JPS58121522A (ja) * 1982-01-14 1983-07-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フア形電磁継電器
EP0199119A1 (de) * 1985-03-26 1986-10-2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US4792776A (en) * 1987-09-24 1988-12-2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iniaturized electromagnetic relay for switching high voltages
JPH0357129A (ja) * 1989-07-26 1991-03-1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リレー
JPH0714489A (ja) * 1993-06-25 1995-01-1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高周波リレー
US20030062977A1 (en) * 2001-10-01 2003-04-03 Masahide Mochizuki Electromagnetic relay
DE102005051679A1 (de) * 2005-07-11 2007-02-01 Daiichi Electric Co., Ltd. Elektromagnetisches Realis
EP1843377A1 (de) * 2006-04-03 2007-10-10 Gruner AG Magnetantrieb für ein Relais
CN204651253U (zh) * 2015-04-15 2015-09-16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磁保持继电器
CN205230958U (zh) * 2015-11-18 2016-05-11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直流操作接触器的电磁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06638A1 (de) 2019-10-31
EP3785287B1 (de) 2022-07-13
CN112424899B (zh) 2023-12-01
DE102018109864A1 (de) 2019-10-24
EP3785287A1 (de) 2021-03-03
US20210074500A1 (en) 2021-03-11
JP2021520037A (ja) 2021-08-12
US11361925B2 (en) 2022-06-14
JP7043724B2 (ja) 2022-03-30
DE102018109864B4 (de) 2021-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246214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6903638B2 (en) Complex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9478379B2 (en) Polarize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9083173A (ja) 電磁継電器
EP3929958A1 (en) Relay
JP2019083174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19083172A (ja) 電磁継電器
CN110783147B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及汽车
KR20070062495A (ko) 회로 차단기
US20170141503A1 (en) Stop Spring For A Contact Device, Electrical Contact De-vice Assembly as Well as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200176209A1 (en) Relay
CN107507739B (zh) 一种密封式触点组件
CN110970266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2424899B (zh) 继电器
US20230132857A1 (en) Switching Contact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 Switching Element and Electrical Switching Element
US8314670B2 (en) Switching device
CN111463069B (zh) 电磁继电器
US11456135B2 (en) Relay
US20150084459A1 (en) Windscreen wiper motor and suppression assembly for a windscreen wiper motor
EP3968351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14378251U (zh) 安全电路系统的继电器
CN220382014U (zh) 扁平化大电流继电器
CN220306175U (zh) 一种开关电器的触头支持以及开关电器
JP2009164147A (ja) 電磁継電器
EP2768000B1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