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13749A - 一种调温调湿垫 - Google Patents

一种调温调湿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13749A
CN112413749A CN202011210345.1A CN202011210345A CN112413749A CN 112413749 A CN112413749 A CN 112413749A CN 202011210345 A CN202011210345 A CN 202011210345A CN 112413749 A CN112413749 A CN 112413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humidity
temperature
cushion
outpu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1034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少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Zir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Zir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Zir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rbin Zir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1034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137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13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137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44Systems in which all treatment is given in the central station, i.e. all-air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27/00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with a moving bed of solid desiccants, e.g. a rotary wheel supporting solid desicc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6Controlling, e.g. regulating, parameters of gas supply
    • F26B21/08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9/0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at rest or with only local agitation; Domestic airing cupboards
    • F26B9/06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at rest or with only local agitation; Domestic airing cupboards in stationary drums or cha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调温调湿垫,属于坐垫技术领域,本发明为了解决传统座椅通气性差,久坐之后由于通风不好产生臀部湿热的问题。坐垫主体内设有新风系统,新风系统通过至少一个进气口与外部连通,新风系统通过进气口将外部空气吸入坐垫主体内,新风系统上方设有透气层。本发明的一种调温调湿垫可通过内外循环风平衡湿度温度,节能稳定,保持使用者臀部与坐垫之间维持一个凉爽干燥的可控环境。

Description

一种调温调湿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坐垫,具体涉及利用内外温度湿度分析控制系统、控制切换机构和空气处理设备进行调温调湿的一种智能养生坐垫,属于坐垫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座椅坐垫或座椅大多采用发泡类材料做为保温缓冲压力层,技术缺陷很多:冬天凉夏天热,春秋忽冷忽热,极其不稳定,不得不随季节交替更换坐垫套,更换下来的坐垫套还需妥善保管,稍有不慎就会发霉,虫咬鼠盗,下一季还需要重新购买,浪费时间金钱,可谓麻烦多多。有些坐垫在冬季时也采用电热线加热,但也不能智能控温,浪费电能。久坐闷热闷湿的问题依就解决不了,在夏季也有采用风机通风的坐垫,但是风机所使用的空气都是坐垫周围普通空气,各项指标极其不稳定,人体需要恒温,需要不断调节,久坐的臀部因长期受压迫,血液循环慢,调节能力差,神经系统(麻木)反应慢,感觉到不适的时候在调节风机已经来不及了,如果长期受非标准的空气吹,容易受风着凉,给健康埋下重大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调温调湿垫,以解决传统座椅通气性差,久坐之后由于通风不好产生臀部湿热的问题。
一种调温调湿垫,包括坐垫主体,坐垫主体内设有新风系统,新风系统通过至少一个进气口与外部连通,新风系统通过进气口将外部空气吸入坐垫主体内,新风系统上方设有透气层。新风系统实际为一循环风路,使用者臀部与坐垫接触处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新风系统及通风口排出坐垫,外部空气也可通过通风口和新风系统进入坐垫,新风系统实际上为上方敞开的风道,由于坐垫主体上设有可供气体通过的盖板或透气层,因此,当使用者坐在坐垫上时,与使用者臀部接触的位置实际上可通过新风系统通风口持续进行空气交换。
优选的:新风系统包括循环风道,循环风道上开有至少一个进气口和至少一个出气口,循环风道内设有至少一个鼓风机。本实施例采用对称布置两个鼓风机,进气口和出气口也同样对称设置。
优选的:坐垫主体内设有多个排风扇。
优选的:新风系统还包括风流导向室,风流导向室的入口与循环风道上的出气口连通,风流导向室的顶端面设有至少一个出口,且出口处均设有排风扇。排风扇主要起到加强风速和导向的作用,使外部进入的空气向上直吹,用以降低坐垫与使用者臀部的温度以及湿度,气流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未与臀部接触的空隙排出坐垫,另一部分遇到臀部受到阻碍后改变流向,从循环风道侧壁上的孔洞进入循环风道,形成内循环。
优选的:进气口处设有切换开关。当进气口处设有切换开关时,切换开关两个气路中间的隔板与进气口处的隔板相连,切换开关两个气路中间的隔板上的缺口即为新的进气口。
优选的:坐垫主体内设有温度调节系统。
优选的:坐垫主体内设有湿度调节系统。
优选的:切换开关内设有两管路,两管路之间的侧壁上设有隔板口,隔板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隔板口处,且隔板与隔板口尺寸相匹配,转轴作为用于驱动隔板转动的输入端。
优选的:两管路之间的侧壁上设有隔板口,隔板口处设置有导向轴,隔板滑动设置在导向轴上,且隔板与隔板口尺寸相匹配,拉杆的一端与隔板相连接,拉杆的另一端与驱动器的输出端相连接。
优选的:隔板上设有纵向隔板,第一管路的内壁上设有与纵向隔板相配合的固定隔板。
优选的:驱动器为推拉式电磁铁、电动推杆、气缸、牵引绳或牵引杆。
优选的:两管路之间的侧壁上设有隔板口,隔板架设置在隔板口处,隔板架水平方向的一侧或双侧转动设置有从动轴,隔板架竖直方向上转动设置有转轴,转轴和从动轴上均设有伞齿轮,伞齿轮之间相互啮合,从动轴上设有隔板。
优选的:转轴上设有封板,隔板关闭时,封板处于开启状态,封板与第一管路管径相配合,转轴的自由端与驱动设备的输出端相连接。
优选的:两管路上设有外套管和与其紧密配合的内套管,外套管外壁的两侧均开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与第一管路连通,第三通孔与第二管路连通,内套管转动设置在外套管内,内套管内设有通风腔和导流腔,通风腔的开口与导流腔的开口交错分布在内套管上,通风腔两侧的侧壁上分别开有通风腔入口和通风腔出口,通风腔入口和通风腔出口分别与第一通孔相对应,导流腔内设有隔板,隔板把导流腔分成左导流室和右导流室,导流腔两侧的侧壁上均开有导流入口和导流出口,导流入口和导流出口分别与第三通孔和第二通相对应,转轴的一端与内套管相连接,转轴的另一端与驱动设备的输出端相连接。
优选的:两管路之间的侧壁上设有隔板口,隔板滑动插在隔板口处,且隔板与隔板口尺寸相匹配,隔板的顶端与驱动设备的输出端相连接。
优选的:切换开关包括隔板,隔板滑动插在进气口处,且隔板与进气口尺寸相匹配,隔板的顶端与驱动设备的输出端相连接。当切换开关内有两个进气口时,切换开关内还设有封板,封板滑动插在第一管路内,与封板相对的第二管路上固定设有中间隔板,隔板开启时封板为关闭状态,隔板关闭时封板为开启状态。隔板与封板均通过滑道设置在切换开关内。
优选的:转轴的驱动设备为电机。
优选的:温度调节系统包括温度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坐垫主体内部和外部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分别与内部和外部的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且温度控制器与切换开关电连接。
优选的:湿度调节系统包括湿度控制器和湿度传感器,坐垫主体内部和外部均设有湿度传感器,湿度控制器分别与内部和外部的湿度传感器电连接,且湿度控制器与切换开关电连接。
驱动器可固定设置在坐垫主体上。且无论采用何种驱动器,驱动器的尺寸优先满足坐垫主体内的余量空间,尽量减少坐垫主体厚度。
优选的: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加热器,加热器与温度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的: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制冷器,制冷器与温度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的:温度调节系统和湿度调节系统为内外温度、湿度分析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外部继电器、内部继电器、限制选择继电器、调温调湿设备、二极管和切换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至少两个温度传感器和两个湿度传感器相连接,控制器通过外部继电器与限制选择继电器相连接,限制选择继电器动作输出端与调温调湿设备相连时,外部继电器动作输出端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限制选择继电器动作输出端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时,外部继电器动作输出端与调温调湿设备相连接,内部继电器动作输出端通过二极管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内部继电器动作输出端与调温调湿设备相连接。
优选的:外部继电器包括继电器WZS和继电器WZW,调温调湿设备包括制冷设备和调湿设备,内部继电器包括继电器NZS和继电器NZW,限制选择继电器包括限制选择继电器Z,继电器WZS动作输入端和继电器WZW动作输出端串连后通过限制选择继电器Z与制冷设备和调湿设备相连接,继电器WZS动作输入端和继电器WZW动作输出端串连后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继电器NZS动作输出端和继电器NZW动作输出端分别通过二极管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继电器NZS动作输出端与调湿设备相连接,继电器NZW动作输出端与制冷设备相连接。
优选的:外部继电器包括继电器A1和继电器B1,调温调湿设备包括制冷设备和调湿设备,内部继电器包括继电器A和继电器B,限制选择继电器包括限制选择继电器C1,继电器A1动作输出端和继电器B1动作输出端并联后通过限制选择继电器C1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继电器A1动作输出端和继电器B1动作输出端并联后与制冷设备和调湿设备相连接,继电器A动作输出端和继电器B动作输出端分别通过二极管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继电器A动作输出端与制冷设备相连接,继电器B动作输出端与调湿设备相连接。
优选的:湿度调节系统还包括除湿机构,除湿机构与新风系统并联或串联。
湿度调节系统还包括除湿机构,除湿机构包括多功能区,多功能区位于循环风道内部或外部,循环风道内的气流通过多功能区进行除湿。
优选的:多功能区为干燥风道与两个导流风道接口之间的干燥风道部分,干燥风道入口侧与出口侧均通过导流风道与循环风道相连通,多功能区内设有干燥剂,导流风道与循环风道和干燥风道连通处均设有引流板。
引流板可通过转轴设置在连通处,并通过伺服电机控制引流板的开合,引流板起到导向作用,引导循环风道内的气流通过循环风道或进入干燥风道,当坐垫主体内湿度适当时,引流板处于起始位置,即封闭干燥风道入口,当坐垫主体内湿度较大时,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工作,使引流板发生转动,开启干燥风道入口,同时关闭循环风道,使气流通过含有干燥剂的干燥风道,此时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出口均关闭,然后气流通过第二个导流板重新回到循环风道,完成除湿工作。最后引流板均回归初始位置,如果此时干燥剂仍有使用价值,不用更换,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开口为关闭原位保存干燥剂状态,如果干燥剂失效,方便更换时,可以打开设置在干燥风道上的更换端盖进行更换,不方便更换时启用湿度控制系统探测内外湿度数值,如果外部的数值可以实现对干燥剂的烘干,则开启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出口,从外部引入新风对干燥剂进行自然烘干,如果外部的湿度不利于对干燥剂的烘干,需启动原位烘干设备进行烘干,干燥剂更换完成后或自然烘干或原位机械烘干后,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出口均为关闭保存干燥剂状态,以备需时所用。
原位烘干设备包括设置在干燥风道、干燥腔室、干燥室内的加热设备、湿度传感器及外部相配套的管路、开关、阀、风机等附属设备,加热设备、开关、阀、风机等设备受湿度或温度控制器控制。
优选的:多功能区内设有隔板,多功能区通过隔板分为干燥腔和风道腔,隔板两端均设有与风道内壁相配合的引流板,干燥腔内设有干燥剂,且干燥腔开有干燥风道入口和干燥风道出口,干燥风道入口和干燥风道出口处均设有引流板。
引流板通过转轴设置在隔板两端或干燥风道入口侧与出口侧并通过伺服电机控制引流板开合,引流板起到导向作用,引导循环风道内的气流进入风道腔或干燥腔,当坐垫主体内的湿度适当时,引流板处于起始位置即封闭干燥腔入口与出口,风道腔与循环风道连通,当坐垫主体内湿度较大时,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工作,使引流板发生转动,开启干燥腔的入口与出口,同时关闭风道腔的入口与出口,此时干燥风道入口与出口均关闭,气流通过干燥腔后又回到循环风道,完成除湿工作后,隔板两端上的引流板回归初始位置,如果此时干燥剂仍有使用价值,不用更换,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开口为关闭原位保存干燥剂状态,如果干燥剂失效,方便更换时,可以打开设置在干燥腔上的更换端盖进行更换,不方便更换时启用湿度控制系统探测内外湿度数值,如果外部的数值可以实现对干燥剂的烘干,则开启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出口,从外部引入新风对干燥剂进行自然烘干,如果外部的湿度不利于对干燥剂的烘干,需启动原位烘干设备进行烘干,干燥剂更换完成后或自然烘干或原位机械烘干后,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出口均为关闭保存干燥剂状态,以备需时所用。
优选的:多功能区为干燥室,干燥风道和循环风道分别与干燥室连通,干燥室内转动设置有翻板,翻板将干燥室分离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腔室,分为共用腔室和干燥腔室,且翻板一侧或两侧表面上设有干燥剂。
优选的:引流板可通过转轴设置在连通处,并通过驱动器控制引流板的开合。
优选的:翻板的一端与驱动器相连接,并通过驱动器控制翻板进行旋转。
优选的:驱动器固定设置在干燥风道、循环风道或多功能区的管壁上,驱动器为电机或其他已知的可控并提供转动功能的设备,本申请优选伺服电机。
翻板的一端与伺服电机相连接,初始状态时,循环风道内的气流直接通过共用腔室,当坐垫主体内湿度过大时,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驱动翻板旋转,使翻板设有干燥剂的一侧转入共用腔室与湿度较大的循环气流接触,对坐垫主体内进行除湿,除湿完毕后,翻板回复原位,如果此时干燥剂仍有使用价值,不用更换,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开口为关闭原位保存干燥剂状态,如果干燥剂失效,方便更换时,可以打开设置在干燥腔室上的更换端盖进行更换,不方便更换时启用湿度控制系统探测内外湿度数值,如果外部的数值可以实现对干燥剂的烘干,则开启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出口,从外部引入新风对干燥剂进行自然烘干,如果外部的湿度不利于对干燥剂的烘干,需启动原位烘干设备进行烘干,干燥剂更换完成后或自然烘干或原位机械烘干后,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出口均为关闭保存干燥剂状态,以备需时所用。
判断干燥剂的状态(是否失效),一种是利用湿度控制器探测放置干燥剂的干燥室、干燥腔室内的湿度值,这种方法准确,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干燥剂实时的颜色进行判断。
干燥风道、干燥腔室、干燥室内均可设置原位烘干湿度控制器控制的加热设备、湿度传感器及外部相配套的管路、开关、阀、风机等附属设备。
优选的:坐垫主体包括壳体和硬坐垫底板,硬坐垫底板设置在新风系统上,硬坐垫底板上开有多个气孔。
优选的:壳体的一侧侧壁与其内部的新风系统配合形成外循环风道,外循环风道的两端或外侧侧壁上开有通风孔,通风孔为外循环风道的入口和出口。
优选的:硬坐垫底板上设有软座板。
优选的:软座板外套有坐垫套,坐垫套包覆壳体、硬坐垫底板和软座板。
优选的:循环风道上并联有干燥管路,循环风道和干燥管路并联处设有切换开关。
优选的:切换开关为三通电磁阀。
优选的:切换开关为电磁阀。
优选的:出气口处设有多个导流板,导流板与出气口处气体流向平行、垂直或呈放射形。
优选的:出气口处均设有均压阀。均压阀是由弹性材质的薄片设置在出风口,当循环风道内达到一定压力时,均压阀由压力作用开启,当压力不足时由弹性作用自动关闭,起到每个出风口的风量相对一致的作用。
优选的:座椅上设有调温调湿坐垫,座椅可应用在室内、车辆上或需要人员操控的设备上,车辆上包括交通工具,所述交通工具为飞机、汽车或有轨列车。
本发明与现有产品相比具有以下效果:
1、调温调湿坐垫可通过内外循环风道平衡湿度温度,节能稳定,保持使用者臀部与坐垫之间维持一个凉爽干燥的可控环境;
2、通过切换开关,可随时切换内循环风或外循环风,根据坐垫主体内外的空气温度及湿度适当选在是否引用外部空气,从而达到以最低的能耗对使用者的臀部进行降温除湿工作;
3、利用内外温度湿度分析控制系统,控制内循环、外循环切换机构和空气处理设备(包括加热设备、制冷制备、干燥剂除湿设备)根据坐垫内部、外部的实际情况,以节能思维开启对应设备,在最低耗能基础上,以风为媒,给目标部位全时段提供适宜温度湿度的一种解决方式,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调温调湿垫的爆炸图;
图2是坐垫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循环风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切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
图6是切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C-C剖视图;
图8是切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E-E剖视图;
图10是封板与隔板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1是切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F-F剖视图;
图13是图12内套管旋转后示意图;
图14是外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的侧视图;
图16是内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的侧视图;
图18是切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隔板插口示意图;
图20是图19的G-G剖视图;
图21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22是平行式导流板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放射式导流板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垂直式导流板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温度调节系统结构框图;
图26是湿度调节系统机构框图;
图27是内外湿度温度混合分析控制系统工作模式相反设置,外部继电器共同直接控制切换控制器;
图28是内外湿度温度混合分析控制系统工作模式相同设置,外部继电器共同直接控制调温调湿设备;
图29是干燥管路常态示意图;
图30是干燥管路开启状态示意图
图31是多功能区的机构示意图
图32是干燥管路常态示意图;
图33是干燥管路开启状态示意图;
图34是多脚继电器作为换向器的电路图;。
图中:1-坐垫主体、2-新风系统、3-切换开关、4-温度调节系统、5-湿度调节系统、11-壳体、12-硬坐垫底板、13-软座板、14-坐垫套、21-循环风道、22-鼓风机、23-风流导向室、24-外循环风道31-隔板、32-转轴、33-拉杆、34-导向轴、35-纵向隔板、36-固定隔板、37-从动轴、38-伞齿轮、39-隔板架、40-封板、41-外套管、42-内套管、43-第一通孔、44-第二通孔、45-第三通孔、46-通风腔、47-导流腔、51-导流板、52-滑槽、53-中间隔板、54-均压阀、55-干燥风道、56-导流风道、57-引流板、58-干燥剂、59-翻板、60-干燥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调温调湿垫包括坐垫主体1,其特征在于:坐垫主体1内设有新风系统2,新风系统2通过至少一个通风口与外部连通,新风系统2通过通风口将外部空气吸入坐垫主体1内,新风系统2上方设有透气层。新风系统实际为一循环风路,使用者臀部与坐垫接触处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新风系统及进气口排出坐垫,外部空气也可经过通风口和新风系统进入坐垫,新风系统实际上为上方敞开的风道,由于坐垫主体上设有可供气体通过的盖板或透气层,因此,当使用者坐在坐垫上时,与使用者臀部接触的位置实际上可通过新风系统与通风口持续进行空气交换,本实施例中空气自然流通,通过新风系统,坐垫主体外部空气可与内部空气自然交换热量,使使用者臀部产生的热量和湿气快速散发。
具体实施方式二:如图1-图3所示,新风系统2包括循环风道21,循环风道21上开有至少一个进气口和至少一个出气口,循环风道21内设有至少一个鼓风机22。本实施例采用对称布置两个鼓风机,进气口和出气口也同样对称设置。
具体实施方式三:坐垫主体1内设有多个排风扇,此时的排风扇可布置在坐垫主体1内新风系统2的出气口外的任意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四:如图3和图21所示,新风系统2还包括风流导向室23,风流导向室23的入口与循环风道21上的出气口连通,风流导向室23的顶端面设有至少一个出口,且出口处均设有排风扇。排风扇主要起到加强风速和导向的作用,使外部进入的空气向上直吹,用以降低坐垫与使用者臀部的温度以及湿度,气流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未与臀部接触的空隙排出坐垫,另一部分遇到臀部受到阻碍后改变流向,从循环风道侧壁上的孔洞进入循环风道,形成内循环。
具体实施方式五:如图22-图24所示,出气口处设有多个导流板51,导流板51与出气口处气体流向平行、垂直或呈放射形。
出气口处均设有均压阀。均压阀是由弹性材质的薄片设置在出风口,当循环风道内达到一定压力时,均压阀由压力作用开启,当压力不足时由弹性作用自动关闭,起到每个出风口的风量相对一致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六:如图2和图4-图20所示进气口处设有切换开关3。当进气口处设有切换开关时,切换开关两个气路中间的隔板与进气口处的隔板相连,切换开关两个气路中间的侧壁上的缺口即为新的进气口。
如图4和图5所示一种切换开关切换开关3内设有两管路,两管路之间的侧壁上设有隔板口,隔板31通过转轴32转动设置在隔板口处,且隔板31与隔板口尺寸相匹配,转轴32作为用于驱动隔板31转动的动力输入端。
具体应用:转动转轴32,当隔板31完全与隔板口吻合时,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处于密闭状态,继续转动转轴32九十度角隔板31与隔板口呈垂直状态时,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连通。
进一步,隔板31的尺寸还可以与两管路管径相匹配,此时气流交换效率最高。
进一步:如图6和图7所示,两管路之间的侧壁上设有隔板口,隔板口处设置有导向轴34,隔板31滑动设置在导向轴34上,且隔板31与隔板口尺寸相匹配,拉杆33的一端与隔板31相连接,拉杆33的另一端与驱动器的输出端相连接。
具体应用:当隔板31完全与隔板口吻合时,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处于密闭状态,拉杆33受外力向外拉动隔板31至第二管路62的腔壁时,第一管路61与第二管路62处于连通状态。
隔板31上设有纵向隔板35,第一管路61的内壁上设有与纵向隔板35相配合的固定隔板36。
具体应用:当隔板31完全与隔板口吻合时,两管路只有第二管路62贯通,拉杆33受外力向外拉动隔板31至第二管路62的腔壁时,第一管路61与第二管路62连通。
驱动器为推拉式电磁铁、电动推杆、气缸或牵引绳,牵引杆等,驱动器可固定设置在应用设备上。且无论采用何种驱动器,驱动器的尺寸优先满足应用设备内的余量空间,尽量减少坐垫主体应用设备厚度。
进一步:如图8至图10所示,切换开关还可以是包括隔板31、转轴32、从动轴37、伞齿轮38和隔板架39,隔板架39设置在隔板口处,切换开关3内设有两管路,两管路之间的侧壁上设有隔板口,隔板架39设置在隔板口处,隔板架39水平方向的一侧或双侧转动设置有从动轴37,隔板架39竖直方向上转动设置有转轴32,转轴32和从动轴37上均设有伞齿轮38,伞齿轮38之间相互啮合,从动轴37上设有隔板31。
转轴32上设有封板40,隔板31关闭时,封板40处于开启状态,封板40与第一管路61管径相配合,转轴32的自由端与驱动设备的输出端相连接。
设置初始状态,隔板31为完全封闭状态,则封板40为完全打开状态时,只有第一管路61贯通,当转轴32转动到隔板31完全打开状态,封板40完全封闭状态时,第一管路61与第二管路62连通。
进一步:如图11-图17所示,切换开关还可以是包括隔板31、转轴32、外套管41和内套管42,切换开关3内设有两管路,两管路上设有外套管41和与其紧密配合的内套管42,外套管41外壁的两侧均开有第一通孔43、第二通孔44和第三通孔45,第一通孔43和第二通孔44与第一管路61连通,第三通孔45与第二管路62连通,内套管42转动设置在外套管41内,内套管42内设有通风腔46和导流腔47,通风腔46的开口与导流腔47的开口交错分布在内套管42上,通风腔46两侧的侧壁上分别开有通风腔入口和通风腔出口,通风腔入口和通风腔出口分别与第一通孔43相对应,导流腔47内设有隔板31,隔板31把导流腔分成左导流室和右导流室,导流腔47两侧的侧壁上均开有导流入口和导流出口,导流入口和导流出口分别与第三通孔45和第二通孔44相对应,转轴32的一端与内套管42相连接,转轴32的另一端与驱动设备的输出端相连接。
具体应用:设置初始状态,由于内套管42上通风腔46上的开口与导流腔47上的开口呈90°交错分布,当内套管42上的通风腔上入口与出口与第一通孔43重合时,则导流腔的避让区与第二通孔44、第三通孔45重合呈封闭状态,此时只有第一管路61贯通,当内套管42继续转动90°导流腔47上入口与出口与第二通孔44、第三通孔45重合时,则通风腔的避让区与第一通孔43重合,呈封闭状态,此时第一管路61经导流室与第二管路62贯通。
进一步:如图18-图20所示切换开关还可以是包括切换开关3,切换开关3内设有两管路,两管路之间的侧壁上设有隔板口,隔板31滑动插在隔板口处,且隔板31与隔板口尺寸相匹配,隔板31的顶端与驱动设备的输出端相连接。当切换开关两管路之间侧壁内有两个隔板口时,切换开关内还设有封隔板40,封板40滑动插在第一管路61内,与封板40相对的第二管路62固定设有中间隔板53,隔板31逐步提升开启时封板40为逐步下降关闭状态,隔板31关闭时封板40为开启状态。隔板31与封板40均通过滑槽52设置在切换开关内。
提升隔板31和封板40的升降机构只要能满足隔板31逐步提升开启同时,封板40则逐步下降关闭的同步升降机构均可,如利用多曲轴转动同时偏心提升和归心下降同步相反运动机构或同直轴上两组相反绕绳后,转动时有一组上劲提升,另一组破劲下降等同步相反的运动机构都可以应用在本技术方案上。
具体应用:隔板31与封板40同步受工作状态相反的升降机构控制,当隔板31完全提升至打开时,则封板40下降至完全关闭状态,此时第一管路61与第二管路62连通,当封板40完全提升至打开时,则隔板31下降至完全关闭状态,此时只有第一管路61贯通。
转轴的驱动设备为电机或其他已知的可控并提供转动功能的设备。
进一步:切换开关还可以是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七:如图25和图26所示,坐垫主体1内设有温度调节系统4。
坐垫主体1内设有湿度调节系统5。
温度调节系统4包括温度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坐垫主体1内部和外部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分别与内部和外部的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且温度控制器与切换开关3电连接。
湿度调节系统5包括湿度控制器和湿度传感器,坐垫主体1内部和外部均设有湿度传感器,湿度控制器分别与内部和外部的湿度传感器电连接,且湿度控制器与切换开关3电连接。
温度调节系统4还包括加热器,加热器与温度控制器电连接。
温度调节系统4还包括制冷器,制冷器与温度控制器电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八,如图27图28所示,基于具体实施方式七一种温度、湿度分析控制的系统,包括控制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外部继电器、内部继电器、限制选择继电器、调温调湿设备、二极管和切换控制器
继电器动作输入端就是继电器常开(常闭)输入端,继电器动作输出端就是继电器常开(常闭)输出端,切换控制器是指控制驱动器执行切换工作机构的简称。
控制器因功能大小不同,可分为控制单条电路,可控制多条电路,每一条电路与相关联的传感器、功能设定按键以及执行动作的继电器配套。
所述控制器与至少两个温度传感器和两个湿度传感器相连接,控制器通过外部继电器与限制选择继电器相连接,限制选择继电器动作输出端与调温调湿设备相连时,外部继电器动作输出端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限制选择继电器动作输出端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时,外部继电器动作输出端与调温调湿设备相连接,内部继电器动作输出端通过二极管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内部继电器动作输出端与调温调湿设备相连接。
外部继电器是指传感器设置在外部,控制器上相对应继电器的简称,内部继电器是指传感器设置在内部,控制器上相对应继电器的简称,限制选择继电器的作用是与外部继电器配合,为切换控制器还是为空气处理设备提供闭路电压做出对应限制选择,本申请中的限制选择继电器采用的是常闭继电器,是与市面通用控制器上常闭继电器配合使用。
优选的:如图27所示,外部继电器包括外部湿度继电器WZS和外部温度继电器WZW,调温调湿设备包括制冷设备和调湿设备,内部继电器包括内部湿度继电器NZS和内部温度继电器NZW,限制选择继电器包括限制选择继电器Z,继电器WZS动作输入端和继电器WZW动作输出端串连后通过限制选择继电器Z与制冷设备和调湿设备相连接,继电器WZS动作输入端和继电器WZW动作输出端串连后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继电器NZS动作输出端和继电器NZW动作输出端分别通过二极管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继电器NZS动作输出端与调湿设备相连接,继电器NZW动作输出端与制冷设备相连接。
接线方法和工作原理,控制器上的电源输入正极、负极分别与电路电源的正极、负极连接,继电器NZS的常开输入端与电路电源正极连接,继电器NZS的常开输出端与除湿控制器的正极连接,继电器NZS的常开输出端还通过单向二极管1与切换控制器的正极连接,继电器WZW的常开输入端与电路电源负极连接,继电器WZW的常开输出端与继电器WZS的常开输入端连接,继电器WZS的常开输出端与切换控制器的负极连接,继电器WZS的常开输出端还与常闭继电器Z上的电源输入负极连接,常闭继电器Z上的电源输入正极与电路电源的正极连接,常闭继电器Z上的常闭输入端与电路电源的负极连接,常闭继电器Z上的常闭输出端与除湿控制器的负极连接,常闭继电器Z上的常闭输出端还与制冷设备的负极连接,继电器NZW的常开输入端与电路电源的正极连接,继电器NZW的常开输出端与制冷设备的正极连接,继电器NZW的常开输出端还通过二极管2与切换控制器的正极连接。
外部温度、湿度继电器共同直接控制切换控制器的内外温度、湿度混合分析控制系统的控制器工作模式相反设置的方法:
确定超值湿度、温度范围,假定x一y之间,在控制器上,控制内部湿度继电器NZS的工作模式设定成除湿模式,开始除湿的数值为y,结束除湿的数值为x,控制外部湿度继电器WZS的工作模式设定成加湿模式,开始加湿的数值为x,结束加湿的数值为y,控制内部温度继电器NZW的工作模式设定成制冷模式,开始制冷的数值为y,结束制冷的数值为x,控制外部温度继电器WZW的工作模式设定成加热模式,开始加热的数值为x,结束加热的数值为y,设定完成通上电源,内外温度、湿度混合分析控制系统会根据控制器上的传感器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来决定什么情况启动切换控制器进行内部通风降温排湿,根据电路图进行理解,首先理解在超温、超湿的情况时,内外温度、湿度继电器的工作状态,由于是工作模式相反设置,因此超温、超湿时,内部温度、湿度继电器处于工作状态,常开开关处于吸合状态,而外部温度、湿度继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常开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准确掌握这些后才能通过电路图理解什么情况启动切换控制器,在内部温度或湿度有一项达到或超过设定数值y后,而外部的温度、湿度两种数据都没有超过设定的数值y时,才能启动切换控制器,如果外部的温度、湿度有一项等于或超过设定的数值y,切换控制器都无法通过继电器WZS上的常开输出端获得电路电源上的负电,这种情况时如果内部超湿,除湿控制的整个电路会处于通电状态,系统会进行内部密闭除湿工作,如上所述的这种情况,如果内部超温,制冷设备的整个电路处于通电状态,系统会进行密闭制冷降温,以上就是外部温度、湿度继电器共同直接控制切换控制器的内外温度、湿度混合分析控制系统的分析控制方法。
优选的:如图28所示,外部继电器包括外部温度继电器A1和外部湿度继电器B1,调温调湿设备包括制冷设备和调湿设备,内部继电器包括内部温度继电器A和内部湿度继电器B,限制选择继电器包括限制选择继电器C1,继电器A1动作输出端和继电器B1动作输出端并联后通过限制选择继电器C1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继电器A1动作输出端和继电器B1动作输出端并联后与制冷设备和调湿设备相连接,继电器A动作输出端和继电器B动作输出端分别通过二极管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继电器A动作输出端与制冷设备相连接,继电器B动作输出端与调湿设备相连接。
接线方法和工作原理,控制器的电源输入正极、负极分别与电路电源的正极、负极相连接,继电器A的常开输入端与电路电源正极连接,继电器A的常开输出端与制冷设备上的正极连接,继电器A的常开输出端还通过单项导通二极管1与切换控制器上的正极连接,继电器B的常开输入端与电路电源的正极相连,继电器B的常开输出端与除湿控制器上的正极连接,继电器B的常开输出端还通过单向导通二极管2与切换控制器上的正极连接,继电器A1的常开输入端与电路电源的负极连接,继电器A1的常开输出端与制冷设备的负极连接,继电器A1的常开输出端还与常闭继电器C1上的电源负极连接,常闭继电器C1上的电源输入正极与电路电源的正极相连,常闭继电器C1上的常闭输入端与电路电源负极相连接,常闭继电器C1上的常闭输出端与切换控制器上的电源负极连接,继电器B1的常开输入端与电路电源的负极连接,继电器B1的常开输出端与常闭继电器C1上的电源输入负极相连接,继电器B1的常开输出端还与除湿控制器上的负极连接。
外部温度、湿度继电器共同直接控制除湿控制器、制冷设备的内外温度、湿度混合分析控制系统中的温度、湿度控制器的工作模式相同没置方法
确定超值温度、湿度的范围,假定为x—y之间,在控制器上,控制内部温度继电器A的工作模式设定成制冷模武,开始制冷的数值设定成y,结束值设定为x,同时控制外部温度继电器A1的工作模式也设定成制冷模式,开始制冷的数值设定为y,结束值为x,控制内部湿度继电器B的工作模式设定成除湿模式,开始除湿的数值为y,结束除湿的数值为x,控制外部湿度继电器B的工作模式也设定成除湿模式,开始除湿的数值为y,结束除湿的数值为x,设定完成后通上电源,分析控制系统会标据控制器上的传感器获得数值,经过电路分析后决定什么情况开启切换机构进行内部通风,什么情况进行保温内部制冷降温,什么情况进行内部除湿等相关程序启动应用,具体的分析方法与上述的工作模式相反设定的内外温度、湿度混合分析控制系统相同,具体可参照电路图进行理解。
调温调湿坐垫的工作原理:初始状态时,切换开关3中的隔板31处于关闭状态,新风系统2的循环风道21处于内循环模式,气流经过风机后由循环风道21的出风口进入坐垫主体1内部,由坐垫主体1上方的透气层流出坐垫或遇使用者臀部后,改变流向,最后由循环风道21内壁上的气孔回到循环风道21内,周而复始;
当温度控制器通过坐垫外部和内部预设的温度传感器,判定坐垫主体1内的空气温度较高或较低并达到温度调节系统4的预设阈值时,温度控制器控制切换开关3开启,外循环风道24与循环风道21连通,通过鼓风机将坐垫外部空气抽进坐垫内,以对坐垫内的高温或低温气体进行热交换,而当温度控制器判定坐垫内外的温度均较高或较低时,温度控制器控制切换开关3关闭,此时根据预设温度阈值,判断开启加热器或制冷器。
当湿度控制器通过坐垫外部和内部预设的湿度传感器,判定坐垫主体1内的空气湿度较高并达到湿度调节系统的预设阈值时,并且外部空气湿度小于坐垫内部空气湿度时,湿度控制器控制切换开关3开启,外循环风道与内循环风道连通,通过鼓风机将坐垫外部空气抽进坐垫内,以降低坐垫内部空气湿度,若外部空气湿度过大或经过外部空气交换后,坐垫内部空气湿度依然大于预设阈值,此时湿度控制器控制切换开关关闭,并开启干燥管路,即开启三通电磁阀或引流板,使并联或串联的除湿机构接入循环风道,通过多功能区的干燥管路对坐垫内的空气进行除湿,当湿度低于预设阈值时,关闭除湿机构。
温度调节系统4和湿度调节系统5协调工作,同时或交错控制切换开关的开启或关闭,达到自动调节坐垫温度和湿度,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座椅环境。
内外温度、湿度分析控制系统与切换控制器控制内循环、外循环机构,以及空气处理设备的配合使用,使坐垫外的免费资源可以利用时引入内部利用,不能利用时对坐垫内进行密闭隔离保护的智能节能控制,真正实现了在最低能耗的前提下,全时段、各种环境下都能为坐垫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的一个种节能的最佳方法。
湿度调节系统5还包括除湿机构,除湿机构包括多功能区,多功能区与新风系统2并联或串联。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9和图30所示,本发明所述的除湿机构包括多功能区,多功能区位于循环风道21上或坐垫主体1内部,循环风道21或坐垫主体1内的气流通过多功能区的干燥剂58进行除湿。
多功能区可以充当临时风路,气流经过干燥剂,进行除湿工作,还可以原位密闭保存干燥剂,保证干燥剂不失效,或对干燥剂进行原位烘干。
进一步:多功能区为干燥风道55与两个导流风道56接口之间的干燥风道部分,干燥风道55入口侧与出口侧均通过导流风道56与循环风道21相连通,多功能区内设有干燥剂58,导流风道56与循环风道21和干燥风道55连通处均设有引流板57。
具体应用:引流板可通过转轴设置在连通处,并通过伺服电机控制引流板的开合,引流板起到导向作用,引导循环风道内的气流通过循环风道或进入干燥风道,当坐垫主体1内湿度适当时,引流板处于起始位置,即封闭干燥风道入口,当循坐垫主体1内湿度较大时,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工作,使引流板发生转动,开启干燥风道入口,同时关闭循环风道,使气流通过含有干燥剂的干燥风道,此时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出口均关闭,然后气流通过第二个导流板重新回到循环风道,完成除湿工作。最后引流板均回归初始位置,如果此时干燥剂仍有使用价值,不用更换,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开口为关闭原位保存干燥剂状态,如果干燥剂失效,方便更换时,可以打开设置在干燥风道上的更换端盖进行更换,不方便更换时启用湿度控制系统探测内外湿度数值,如果外部的数值可以实现对干燥剂的烘干,则开启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出口,从外部引入新风对干燥剂进行自然烘干,如果外部的湿度不利于对干燥剂的烘干,需启动原位烘干设备进行烘干,干燥剂更换完成后或自然烘干或原位机械烘干后,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出口均为关闭保存干燥剂状态,以备需时所用。
原位烘干设备包括设置在干燥风道、干燥腔室、干燥室内的加热设备、湿度传感器及外部相配套的管路、开关、阀、风机等附属设备,加热设备、开关、阀、风机等设备受湿度或温度控制器控制。
进一步:如图31所示多功能区内设有隔板59,多功能区通过隔板59分为干燥腔和风道腔,隔板59两端均设有与风道内壁相配合的引流板57,干燥腔内设有干燥剂58,且干燥腔开有干燥风道入口和干燥风道出口,干燥风道入口和干燥风道出口处均设有引流板57。
具体应用:引流板通过转轴设置在隔板两端或干燥风道入口侧与出口侧并通过伺服电机控制引流板开合,引流板起到导向作用,引导循环风道内的气流进入风道腔或干燥腔,当坐垫主体1内的湿度适当时,引流板处于起始位置即封闭干燥腔入口与出口,风道腔与循环风道连通,当坐垫主体1内湿度较大时,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工作,使引流板发生转动,开启干燥腔的入口与出口,同时关闭风道腔的入口与出口,此时干燥风道入口与出口均关闭,气流通过干燥腔后又回到循环风道,完成除湿工作后,隔板两端上的引流板回归初始位置,如果此时干燥剂仍有使用价值,不用更换,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开口为关闭原位保存干燥剂状态,如果干燥剂失效,方便更换时,可以打开设置在干燥腔上的更换端盖进行更换,不方便更换时启用湿度控制系统探测内外湿度数值,如果外部的数值可以实现对干燥剂的烘干,则开启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出口,从外部引入新风对干燥剂进行自然烘干,如果外部的湿度不利于对干燥剂的烘干,需启动原位烘干设备进行烘干,干燥剂更换完成后或自然烘干或原位机械烘干后,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出口均为关闭保存干燥剂状态,以备需时所用。
进一步:导流风道56与循环风道21和干燥风道55连通处均设有引流板57。
进一步:如图32图33所示多功能区为干燥室60,干燥风道55和循环风道21分别与干燥室60连通,干燥室60内转动设置有翻板59,翻板59将干燥室60分离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腔室,分别为共用腔室和干燥腔室,且翻板59一侧或两侧表面上设有干燥剂。
进一步:引流板57可通过转轴设置在连通处,并通过驱动器控制引流板的开合。
进一步:翻板59的一端与驱动器相连接,并通过驱动器控制翻板59进行旋转。
进一步:驱动器固定设置在干燥风道55、循环风道21或多功能区的管壁上,驱动器为电机或其他已知的可控并提供转动功能的设备,本申请优选伺服电机。
具体应用:翻板的一端与伺服电机相连接,初始状态时,循环风道内的气流直接通过共用腔室,当坐垫主体1内湿度过大时,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驱动翻板旋转,使翻板设有干燥剂的一侧与湿度较大的气流接触,对循环风道内的循环气流进行除湿,除湿完毕后,翻板回复原位,如果此时干燥剂仍有使用价值,不用更换,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开口为关闭原位保存干燥剂状态,如果干燥剂失效,方便更换时,可以打开设置在干燥腔室上的更换端盖进行更换,不方便更换时启用湿度控制系统探测内外湿度数值,如果外部的数值可以实现对干燥剂的烘干,则开启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出口,从外部引入新风对干燥剂进行自然烘干,如果外部的湿度不利于对干燥剂的烘干,需启动原位烘干设备进行烘干,干燥剂更换完成后或自然烘干或原位机械烘干后,干燥风道的入口和出口均为关闭保存干燥剂状态,以备需时所用。
具体实施方式九:如图1-图3所示,坐垫主体1包括壳体11和硬坐垫底板12,硬坐垫底板12设置在新风系统2上,硬坐垫底板12上开有多个气孔。
壳体11的一侧侧壁与其内部的新风系统2配合形成外循环风道24,外循环风道24的两端或外侧侧壁上开有通风孔,通风孔为外循环风道24的入口和出口。
硬坐垫底板12上设有软座板13。
软座板13外套有坐垫套14,坐垫套14包覆壳体11、硬坐垫底板12和软座板13。
具体实施方式十:循环风道21上并联或串联有除湿机构,循环风道21和除湿机构并联处设有切换开关。
切换开关为三通电磁阀。三通电磁阀也可替换为可转动的引流板,引流板其改变气体流向的作用,工作原理与三通电磁阀类似,效果相似。
基于调温调湿坐垫的座椅,座椅上设有调温调湿坐垫,座椅应用在室内、车辆上或需要人员操控的设备上,车辆上包括交通工具,所述交通工具为飞机、汽车或有轨列车。
以多脚继电器作为换向器,以减速电机做驱动器,以传动绳做为传动部件,以行程开关做为驱动行程限制的一种内外循环切换机构电路:
如图34所示,减速电机通过齿轮与转动轴上的齿轮咬合,减速电机通过电机支架与壳体连接,转动轴通过转动轴支架与壳体连接,转动轴与切换开关的对应位置设有绳索固定螺丝,传动绳的一端锁定在转动轴上的固定螺丝上,另一端栓系在切换开关上,转动轴上与正转上止点常闭行程开关对应位置设有上止点触发绳索的上止点锁紧螺丝,上止点触发绳索一端固定在上止点锁紧螺丝上,另一端栓系到上止点行程开关的触发臂上,转动轴上与反转下止点常闭行程开关对应位置设有下止点触发绳索的下止点锁紧螺丝,下止点传动绳的一端固定在下止点锁紧螺丝上,另一道栓系在下止点行程开关的触发臂上。
多脚继电器换向器电源正负极与内外温度湿度分析控制系统上的信号输出的正负极连接,多脚继电器换向器上的两个公共端与电源正负极连接,常开的正端通过上止点行程开关后与减速电机正极连接,多脚继电器换向器上的常开负端与减速电机负极连接。多脚继电器换向器的常闭正端涌过下止点行程开关后与减速电机负极连接,多脚继电器换向器上的常闭负端与减速电机上的正端连接。
一个减速电机同时控制三个开关完成内循环切换外循环的工作流程:多脚继电换向器的电源输入端获得内外温度湿度分析控制体统的信号后,吸合常开正端负端,减速电机开始正向转动传动绳,关闭中间切换开关,打开外循环进风开关和外循环排风开关,当开关开启或关闭完成时,正转上止点传动绳拉动上止点常闭行程开关触发机构,减速电机停止转动,内循环切换成外循环工作完成。
外循环切换内循环的工作流程:当内外温度湿度分析控制系统发出外循环切换内循环的断电信息后,多脚继电器换向器电源输入端失电,多脚继电器换向器的常闭正端负端恢复闭合,减速电机获得反转电流后开始反向转动,切换中间开关,外循环进风开关,外循环排风开关受复位弹簧的拉力或扭力慢慢复位,当完全复位时,反转下止点传动绳拉动下止点行程开关触发机构减速电机停止反向转动,外循环切换内循环工作完成。
相同原理利用以多脚继电器作为换向器,以减速电机做驱动器,以传动绳做为传动部件,以行程开关做为驱动行程限制的机构可同时控制一到数个切换开关完成切换工作。
切换开关的优点在于:
1)切换开关结构简单,生产和使用成本低廉,适合普通气路使用,可以快捷有效的进行气路切换。
2)相对于三个独立开关(中间开关、外循环排风开关、外循环进风开关)协调运作的结构来说,整体结构更简单,更紧凑,省空间。
3)单个切换开关的应用相对于三个独立开关组合应用来说,减少了两个切换三通,两个短接,两套驱动传动装置,一般的坐垫需要两个切换开关总成,上述减少的工件也相对应减少了两套,整体成本下降了许多。
4)由于单台套就减少了上述的这些工件,在产品成型装配上节约了工时,相对提高了生产效率,装配成本下降了许多。
5)三个独立开关组合应用,需要驱动器驱动三套传动部件,由于结构复杂,执行起来受客观影响因素诸多,工作效果不稳定,而切换开关总成的连动效应,一个动作完成两个任务,驱动传动结构优化了许多,切换效果更加稳定,使整台机器的工作流程更加顺畅。
6)本切换开关与现有技术的开关最大的技术进步是,开关控制的横截面积与开关的整体体积比例有显著的提高,适用于体积受限制需要大流量的低压管路上。
本实施方式只是对本专利的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它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其局部进行改变,只要没有超出本专利的精神实质,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调温调湿垫,包括坐垫主体(1),其特征在于:坐垫主体(1)内设有新风系统(2),所述新风系统(2)包括循环风道(21),循环风道(21)上开有至少一个进气口与外部连通,新风系统(2)通过进气口将外部空气吸入坐垫主体(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温调湿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2)还包括风流导向室(23),风流导向室(23)的入口与循环风道(21)上的出气口连通,风流导向室(23)的顶端面设有至少一个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温调湿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处设有切换开关(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温调湿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主体(1)内设有温度调节系统(4)或湿度调节系统(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调温调湿垫,其特征在于:切换开关(3)内设有两管路,两管路之间的侧壁上设有隔板口,隔板(31)通过转轴(32)转动设置在隔板口处,且隔板(31)与隔板口尺寸相匹配,转轴(32)作为用于驱动隔板(31)转动的动力输入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调温调湿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4)包括温度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坐垫主体(1)内部和外部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分别与内部和外部的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且温度控制器与切换开关(3)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调温调湿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调节系统(5)包括湿度控制器和湿度传感器,坐垫主体(1)内部和外部均设有湿度传感器,湿度控制器分别与内部和外部的湿度传感器电连接,且湿度控制器与切换开关(3)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调温调湿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4)、湿度调节系统(5)为内外温度、湿度分析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外部继电器、内部继电器、限制选择继电器、调温调湿设备、二极管和切换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至少两个温度传感器和两个湿度传感器相连接,控制器通过外部继电器与限制选择继电器相连接,限制选择继电器动作输出端与调温调湿设备相连时,外部继电器动作输出端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限制选择继电器动作输出端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时,外部继电器动作输出端与调温调湿设备相连接,内部继电器动作输出端通过二极管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内部继电器动作输出端与调温调湿设备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温度、湿度分析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外部继电器包括继电器WZS和继电器WZW,调温调湿设备包括制冷设备和调湿设备,内部继电器包括继电器NZS和继电器NZW,限制选择继电器包括限制选择继电器Z,继电器WZS动作输入端和继电器WZW动作输出端串连后通过限制选择继电器Z与制冷设备和调湿设备相连接,继电器WZS动作输入端和继电器WZW 动作输出端串连后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继电器NZS动作输出端和继电器NZW动作输出端分别通过二极管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继电器NZS动作输出端与调湿设备相连接,继电器NZW动作输出端与制冷设备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温度、湿度分析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外部继电器包括继电器A1和继电器B1,调温调湿设备包括制冷设备和调湿设备,内部继电器包括继电器A和继电器B,限制选择继电器包括限制选择继电器C1,继电器A1动作输出端和继电器B1动作输出端并联后通过限制选择继电器C1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继电器A1动作输出端和继电器B1动作输出端并联后与制冷设备和调湿设备相连接,继电器A动作输出端和继电器B动作输出端分别通过二极管与切换控制器相连接,继电器A动作输出端与制冷设备相连接,继电器B动作输出端与调湿设备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调温调湿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调节系统(5)还包括除湿机构,除湿机构包括多功能区,多功能区位于循环风道(21)内部或外部,循环风道(21)内的气流通过多功能区进行除湿。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温调湿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主体(1)包括壳体(11)和硬坐垫底板(12),硬坐垫底板(12)设置在新风系统(2)上,硬坐垫底板(12)上开有多个气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调温调湿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的一侧侧壁与其内部的新风系统(2)配合形成外循环风道(24),外循环风道(24)的两端或外侧侧壁上开有通风孔,通风孔为外循环风道(24)的入口和出口。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调温调湿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处设有多个导流板(51),导流板(51)与出气口处气体流向平行、垂直或呈放射形。
15.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温调湿垫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座椅上设有调温调湿垫,座椅可设置在交通工具上,所述交通工具为飞机、汽车或有轨列车。
CN202011210345.1A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调温调湿垫 Pending CN1124137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10345.1A CN112413749A (zh)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调温调湿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10345.1A CN112413749A (zh)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调温调湿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13749A true CN112413749A (zh) 2021-02-26

Family

ID=74827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10345.1A Pending CN112413749A (zh)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调温调湿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1374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2420A (zh) * 2022-08-23 2022-10-18 山东大学 一种温湿度独立调控装置及系统
WO2023070244A1 (zh) * 2021-10-25 2023-05-04 哈尔滨紫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可调节密闭状态的调温、调湿垫
CN117889623A (zh) * 2024-03-18 2024-04-16 山东博观成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实验器材恒温干燥箱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0244A1 (zh) * 2021-10-25 2023-05-04 哈尔滨紫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可调节密闭状态的调温、调湿垫
CN115202420A (zh) * 2022-08-23 2022-10-18 山东大学 一种温湿度独立调控装置及系统
CN115202420B (zh) * 2022-08-23 2023-12-12 山东大学 一种温湿度独立调控装置及系统
CN117889623A (zh) * 2024-03-18 2024-04-16 山东博观成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实验器材恒温干燥箱
CN117889623B (zh) * 2024-03-18 2024-05-14 山东博观成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实验器材恒温干燥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13749A (zh) 一种调温调湿垫
WO2006030901A1 (ja) 空調機
CN106288051A (zh) 一种加湿型空调及其加湿方法
CN106440160A (zh) 一种无水连续加湿装置、空调器及加湿控制方法
CN216814369U (zh) 新风机
CN108800371A (zh) 能量优化应用多功能热泵新风调湿机
CN217082836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CN108534290A (zh) 新风机组控制方法和新风机组
CN213542682U (zh) 一种调温调湿垫
CN212006209U (zh) 电热水器
CN112212432A (zh) 可调节密闭状态的调温、调湿垫
CN206755523U (zh) 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CN110159569B (zh) 一种具有副风门的鼓风机总成
CN218820768U (zh)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蓄能空调器
CN219036822U (zh) 浴室空调器
CN106288049A (zh) 一种空调加湿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4508811B (zh) 用于被动式建筑的新风环控一体机及控制系统、方法
CN201266034Y (zh) 一种无水加湿热交换换风装置
CN211112797U (zh) 一种热泵干衣机
WO2023070244A1 (zh) 可调节密闭状态的调温、调湿垫
JP4120118B2 (ja) 空調方法および空調装置
CN115474790A (zh) 床垫及其舒适度控制方法
CN216723215U (zh) 一种基于tec的空调服
CN206131509U (zh) 新风除湿机
CN213480452U (zh) 可调节密闭状态的调温、调湿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