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08604A - 水质除臭剂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水质除臭剂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08604A
CN112408604A CN201910782810.XA CN201910782810A CN112408604A CN 112408604 A CN112408604 A CN 112408604A CN 201910782810 A CN201910782810 A CN 201910782810A CN 112408604 A CN112408604 A CN 1124086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odor
deodorant
microorganism
pow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828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文隆
林志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78281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086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086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086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02Odour removal or prevention of malodour

Abstract

本发明有关一种水质除臭剂及其制造方法,其制造方法主要是将天然贝类壳体,经高温锻烧去除有机物质及高温反应,续经研磨筛分后,再经混合微生物菌种后,制成水质除臭剂,本发明前述水质除臭剂,其主要包括有以天然贝类壳体高温处理反应筛分制成的粉体,该粉体粒径大小范围0.4μm至10μm,并具有多孔隙结构,前述粉体孔隙内及外表面并填充包覆有微生物菌种,本发明水质除臭剂具有高比表面积,且具较佳的吸附能力,具有不使用能源、不会产生化学污染及利于微生物菌种附载繁殖等功效,可有效对水质达成除臭效果。

Description

水质除臭剂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水质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有关一种水质除臭剂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如今,当人体嗅觉某种气味“而感觉厌恶”,该气味即为一般认知的异味。虽然植物芳香精油、咖啡、食物香味等为大多数人喜爱,但人们对气味的好恶可能因时、地、心情等而异,故因嗅得气味而感觉厌恶,即可认知为广意的异味。异味的原因,就产生机制而言,可分成“生物分解”、“化学反应”及“物理反应”等几大类:
其中,生物分解:微生物分解含硫有机物可通过脱巯基产生H2S,通过脱氨基产生NH3,自然界所有厌氧微生物几乎都能分解蛋白质等产生H2S。但H2S难溶于水,在缺氧环境中难以被氧化,所以在有机污染严重的缺氧水体中容易逸出水体进入空气,因而发出令人不快的异味。
化学反应:其为工业异味产生的主要机制,如石油的加氢脱硫反应产生硫醇及硫化氢、加氢脱氮反应产生氨,树脂的热裂解产生醇、酮、胺。
物理反应:其主要为异味物质的相转移,例如油漆溶剂(甲苯、二甲苯、异丙醇、丁醇、丁酮、戊酮、乙酸乙酯等)的蒸发、油烟挥发性有机物溢散、下水道味道溢散等。
存在水中的异味大多是由不同化学物质所生成,此外水源的异味常因地域性、季节性及周期性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特殊异味。一般水源异味产生的原因有以几种:
(1)已存在自然界中的化学物质(chemical matter)形成的异味:存在于黏土表层中的矿物质、无机物(如Fe、Mn、Na)被水冲刷溶解于水中后,会产生特殊的土异味和金属味;当水中的铁含量高于0.5ppm时,即有金属臭产生;当水源水域缺氧形成厌氧(anaerobic)状态时,硫酸盐因还原产生硫化氢,亦有异味产生,一般当其在饮水中含量达到0.2 ppm 时,即发生异味。
(2)家庭污水、工业废水或农业、蓄牧污水排入所造成的异味:都市污水中有各式的产臭有机物及无机物,如硫化氢与氨水为两个主要的产臭无机物,有机的部分包含了细菌代谢产生的未完全氧化副产物(如有机酸、醛、酮)外,尚有氮化物(如胺类)及硫化物(如硫醇类) (Dague 1972所著文献);而生活污水部分则含有高浓度的含氮化物。污水处理异味来源为活性污泥、初沉池等程序,主要产臭物质为吲哚(indole)、粪臭素(skatole)硫醇类与有机酸(正戊酸与异戊酸)。
(3)微生物所产生的异味:水中异味会受水中的细菌、真菌、浮游动物或是线虫的代谢分泌物质而影响,硫酸还原菌(如 Desuflovibrio desulfuricans) 则易使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形成似腐败的蛋味 (Lin 1976所著文献)。此外澳洲曾于配水管网中发现如沼泽般异味,由于管网中的细菌(如Pseudomonas、Aeromonashtdrophila) 会生成二甲基多硫化物(dimethylpolysulfides)(Wajon et al. 1985所著文献)。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的细菌可以将胺基酸如蛋胺酸(methionine)、半胱胺酸(cysteine)转换成硫化氢、甲硫醇及二甲基多硫化物等异味物质 (Whitfield and Freeman 1983所著文献,Aham(1929)所著文献指出饮用水中所含有的土霉异味乃由放线菌所产生,因此细菌的分解蛋白质作用是产生水中异味的重要来源。异味物质一般来说很少会于活的藻体中发现,多是在其代谢过程或是衰亡过程经细菌分解后释放至环境中,Muller 等人(1982)的文献中将自然界存在的化学物质经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用后转变成异味物质整理成下列三种类型:
a. 色胺酸(tryptophane)衍生物:吲哚(Indole)与粪臭素 (Skatole)。
b. 各式胺类物质,胺基酸经脱羧后产物。
c. 脂肪酸如丁酸、丙酸、棕榈油、硬脂酸。
(4)水生藻类所产生的异味,由藻类引起的异味问题,世界各地都有报导,其中导致水体有异臭的藻类包括绿藻类、硅藻类、鞭毛藻类及蓝绿藻。藻类造成的异味多元化,包含土异味、芳香味、鱼腥味、沼泽味等,由于水源中主要以土异味及鱼腥味为主。当水中出现优养化现象,藻类中尤其是蓝绿藻在生长和分解过程中能够产生各种胞内和胞外的异味代谢产物如2-甲基异茨醇(MIB) 和土嗅素(GEO) ,另外也有文献指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会产生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和β-紫罗兰酮(β-ionone)异味。Yagi等人通过从1982— 1987 年五年时间对日本Biwa 湖进行研究发现,从异味发生时间看,早期的异味发生在春季与夏初由席藻(Phormidium tenue)产生甲基异茨醇引起,进而发生在夏、秋则是由鱼腥藻(Anabaena macrospora)产生Geosmin 和颤藻(O.tenuis)产生甲基异茨醇引起,除了藻类,一些放线菌、真菌、粘细菌等也能产生类似的异味化合物,藻细胞内的异味物质能够在细胞破裂或细胞死亡时释放到周围水体中,此外铜绿微囊藻也会释放有毒物质,为肝毒素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导致水体的二次污染。
(5)加氯处理所产生的异味:净水处理过程中,加氯过量会产生氯臭。若水中含有某些有机物于加氯处理时会与氯反应,产生具有强烈味道的异氯臭(chlorinous odor)化合物,此种异味比原水的臭度更高,一旦形成后就很难以高锰酸钾氧化或活性炭吸附等方法去除。
异味对人的影响,除了异味物质本身的毒性或刺激性,造成健康危害或不适外,对嗅觉的伤害是很独特的,由于人类的嗅觉感受体是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因此嗅觉功能也容易受到特定物质所损害,虽然嗅觉失能不如视觉或听觉失能来的显著易见,且对于生活方式的影响也不如后者来的严重,但它确实会降低人类的生活质量、减低个人面对危害的察觉能力而增加危险性;再者,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嗅觉失能并非少见,且会显著影响部份人的生活。由于近年来对异味空气污染问题关心有增加的趋势,美国环保署(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EPA)及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听障及沟通障碍国家研究机构(National Institute on Deafnes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NIDCD)于1998 年杜克大学举办有关气味引起健康效应的研讨会,会中归纳味道暴露的等级,并依照不同味道暴露等级,描述其特性及引起相关的健康效应。尤其指出在暴露于生物性异味时,可能产生的健康症状至少包含三种以上机制,分别为:(1)健康症状发生在暴露于气味物质其浓度达到引起刺激性或毒性作用,而非味道本身引起的症状;(2)健康症状发生在气味物质其浓度超过感知阀值,但尚未达到造成刺激或毒性的浓度,一般常见于暴露于含硫的化合物(如硫化氢);(3)气味物质可能与其他引起健康症状的物质共同存在,如杀虫剂或内毒素等。
传统的除臭方法有:
(1)水清洗法,污水处理厂产生的臭气物质如有机硫、有机胺、烯烃、硫化氢以及氨等,在水中均有一定的溶解度,可采用水清洗法来处理。但是由于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一旦该物质在水中达到饱和,清洗效果将会急剧下降,甚至完全无作用,因此需经常更换清洗水,这将导致清洗产生的废液量很大。
(2)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吸附法主要是利用活性炭能吸附臭气物质这一原理而开发的。利用活性炭吸附塔可以去除多种臭气物质,如乙醛、吲哚等可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去除,而硫化氢和硫醇等可通过在活性炭表面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作用去除。但活性炭作为吸附剂时,吸附容量是有限的,超过这一容量,就必须更换活性炭,所以该法常用于低浓度臭气物质的去除和臭气的后处理过程。
(3)臭氧氧化法,随着人们对臭氧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入,臭氧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它不仅对饮用水消毒、微污染水源水预氧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以及剩余污泥减量化等具有明显作用,由于臭氧化学反应相对较慢,一般应先通过药液清洗法去除大部分的臭气物质后,再利用臭氧氧化法。
(4)催化燃烧法,一般情况下,污水处理厂产生的臭气中含有大量的还原性物质,如有机硫和有机胺类等。因此,可采用氧化法来处理。氧化方法包括热力氧化法和催化氧化法。前者是将臭气与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充分混合,在高温下燃烧,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与热力氧化法相比,由于该法使用了催化剂,大大降低了燃烧温度,缩短停留时间。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是热力氧化法。这2种氧化方法的优点是净化效率高,除臭率可达99. 5% (催化氧化法) 或99. 9% (热力氧化法); 缺点是投资和运行费用相对较高,若不回收热量,则不经济。上述处理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对于大流量、低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废气和恶臭气体, 使用物理和化学法处理存在投资大、操作复杂、运行成本高的问题。生物脱臭法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处理臭气的方法,该方法因其具有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所需设备简单、便于操作、费用低廉和管理维护方便的特点,已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是恶臭治理的一个发展方向。
生物除臭法:
(1)方式:生物除臭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降解臭气物质, 适合去除污水处理厂产生的臭气物质。目前,在污水处理厂中应用的生物除臭法主要有3种:生物滤池法、洗涤式活性污泥法以及曝气式活性污泥法。
a.生物滤池法,生物滤池除臭法是目前研究最多、工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生物除臭方法。该除臭法是在适宜条件下,利用附着大量微生物的固体载体(填料)吸附、处理收集到的臭气,使臭气物质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b.洗涤式活性污泥法,首先使臭气物质与含悬浮泥浆的混合液在吸收器中充分接触形成洗涤液,再将洗涤液送至反应器,通过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降解臭气物质,这种方法称为洗涤式活性污泥法。洗涤式活性污泥法可去除大部分臭气物质,应用范围较广,其特点是操作条件易于控制,占地面积小,压力损失少。但该方法设备费用较高,操作复杂而且需要投加营养物质,因而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c.曝气式活性污泥法,曝气式活性污泥法是将臭气以曝气的形式分散到活性污泥混合液中,通过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臭气物质。影响曝气式活性污泥法除臭率的主要因素有:曝气池水深、曝气强度、污泥浓度、酸碱度以及营养物质的平衡等。为强化除臭效果,可向活性污泥中添加粉末活性炭,以提高设备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改善发泡现象。
(2)原理:微生物除臭基本上分为三个过程,首先将部分臭气由气相转变为液相的传质过程;第二是溶于水中的臭气通过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被微生物吸收,不溶于水的臭气先附着在微生物体外,由微生物分泌的细胞外酶分解为可溶性物质,再渗入细胞;第三是臭气进入细胞后,在体内作为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所分解、利用、使臭气得以去除。从微生物除臭的原理可知,微生物除臭是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更有利于吸收、分解产生的SO2 、H2S 、CH4 等具恶异味的有害气体。同时,这些微生物又可以产生无机酸,形成不利于腐败微生物生活的酸性环境,并从根本上降解分解时产生恶臭气体的物质。这是有益微生物群(EM 菌)在除臭方面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原因之一。
再者,现有环境水的水质净化除臭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像是直接将整个水域的水排出,再注入干净的水,然而该换水方式如运用于池塘,会破坏该水域生态,且经常更换水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或有利用化学药剂以进行水质的消毒杀菌,常用的化学药剂为氯气,然而氯气具有毒性且不环保,会引起的新污染的产生,如使用不当将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再者,另有利用紫外线装置照射水域以进行杀菌,然而紫外线灯管具有使用寿命的限制,且更换紫外灯管的成本高,易增电费支出。此外尚有诸如:向水中吹入空气来进行曝气的方法,或者投入分解污染、污浊物的微生物菌的方法,及使水生植物繁殖的方法等。然而仍存在有如下等缺失,造成未能根本解决水质净化的问题,如:需要用于驱动的能源、或者微生物菌不易于导入环境中生存,及需要处置已枯竭的植物等等。
中国台湾公告号I515169专利公开了“一种环境水的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于净化环境水的水质时,将以炭纤维为主体的第1净化材料、及成为炭材料与铁材料的组合的第2净化材料同时浸渍于上述环境水中,而去除上述环境水中的污染、污浊成分(2016年01月01日专利公告数据参照)。中国台湾公告号I466833号专利公开了“一种水质改良装置」”,放置于水面上,且用以使一流体转换成臭氧气体,其包含有:一浮体,内部具有一信道,该信道两端分别为一流体入口与一流体出口;一太阳能发电装置,具有一太阳能接收板与一蓄电池,其中该太阳能接收板设置于该浮体表面,该蓄电池设置于该浮体内部,且与该太阳能接收板电性连接;一臭氧产生装置,设置于该浮体内且与该蓄电池电性连接,该臭氧产生装置具有两个电极,该二电极伸设于该通道中,用以将自该流体入口流入且流经该通道的流体转换为臭氧,且臭氧自该流体出口排出于浮体外部(2015年01月01日专利公告数据参照)。中国台湾公告号I434808专利公开了“一种水质净化方法”,适用于一水域中的水体,该水质净化方法包含下列步骤:(A)通过至少一板件将该水域间隔出一作业空间;(B)抽取该水域中的水体,并进行加压臭氧处理,得到一臭氧处理水;(C)对该臭氧处理水进行减压,进而产生一脱臭氧处理水,并回注于该水域,及(D)将一空气注入该作业空间的底层,并抽取该作业空间的底层的水体与该空气进行曝气,进而得到一溶氧水,且将该溶氧水回注于该作业空间(2014年04月21日专利公告数据参照)。然前述申请对现实环境水仍存在着无法有效地阻止污染、污浊的进行的水质净化方法。亦即,先前技术尚未能找到廉价,且不需要用于去除溶解于环境水中的污染、污浊物的能源,或者不使用化学药品等的水质净化方法,为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缘是,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水质除臭剂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水质除臭剂具有高比表面积,且具较佳的吸附能力,具有不使用能源、不会产生化学污染及利于微生物菌附载繁殖等功效,可有效对水质达成除臭效果。
本发明的水质除臭剂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天然贝类壳体经高温锻烧去除有机物质;进行高温反应;进行研磨筛分;再经混合微生物菌种后,制成水质除臭剂。
本发明的水质除臭剂,包括有:以天然贝类壳体高温处理反应筛分制成的粉体,该粉体具有多孔隙结构,且所述粉体的粒径大小范围为0.4μm 至10,所述粉体的孔隙内及外表面均填充包覆有微生物菌种。
可选地,该微生物菌种选自微球菌属、黄杆菌属、短杆菌属或假单胞菌属,以降解甲基异茨醇。
可选地,该微生物菌种选自鞘氨醇盒菌属,以有效降解土嗅素及藻毒素,使水体中的藻毒素浓度得以被降解至安全指标以下。
可选地,该微生物菌种选自假单胞菌属,以有效除去硫化氢,及降解来自工厂废水中的苯酚、苯类。
可选地,该微生物菌种选自硫杆菌属,以有效降解硫化氢、硫醇、硫醚及苯酚。
可选地,该微生物菌种选自博徳氏菌属、运动发酵单孢菌与黄单孢菌属,以有效针对硫化氢进行降解。
可选地,该微生物菌种选自假单孢菌属及贪铜菌属,以有效降解吲哚。
可选地,该微生物菌种选自短杆菌属,以有效降解氨类,并且可以降解硫化氢。
本发明水质除臭剂具有高比表面积,且具较佳的吸附能力,具有不使用能源、不会产生化学污染及利于微生物菌附载繁殖等功效,可有效对水质达成除臭效果。
附图说明
第1图本发明水质除臭剂制造方法流程图;
第2图本发明水质除臭剂放大示意图。
图中:
1、粉体 2、孔隙 3、微生物菌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请参阅第1图的本发明水质除臭剂制造方法流程图所示,本发明水质净化剂制造方法,其方法在于:将天然贝类壳体(天然贝类如贝、蚬、蚵等外壳),经高温锻烧(800℃-1200℃)去除有机物质(有机物质如:残留在壳体的肉、膜及胶质等)及高温反应(去除有机物质产生的废气可经高温裂解至排放标准后排放,为公开技术不多赘言),续经研磨筛分后,再经混合微生物菌种后,制成水质除臭剂,其粒径大小范围0.4-10μm,并具有多孔隙结构,本发明水质除臭剂具有高比表面积,且具较佳的吸附能力,具有不使用能源、不会产生化学污染及利于微生物菌附载繁殖等功效,可有效对水质达成除臭效果。
请参阅第2图的本发明水质除臭剂放大示意图所示,其主要包括有以天然贝类壳体高温处理反应筛分制成的粉体1,该粉体1粒径大小范围0.4-10μm,并具有多孔隙2结构,前述粉体孔隙2内及外表面并填充包覆有微生物菌种3,本发明水质除臭剂具有高比表面积,且具较佳的吸附能力,具有不使用能源、不会产生化学污染及利于微生物菌附载繁殖等功效,可有效对水质达成除臭效果。
由于异味来源分子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脂肪族炭氢化合物、芳香族炭氢化合物、脂肪烃含氧衍生物、含氧炭氢化合物、含卤炭氢化合物、含还原态硫化合物以及含还原态氮化合物。造成环境水主要的异味来源除了含硫、氮类化合物之外,还有来自于各藻类所分泌的含氧类代谢物,如甲基异茨醇 (MIB) 和土嗅素 (GEO),另外滇池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会产生β-环柠檬醛 (β-Cyclocitral) 和β-紫罗兰酮 (β-ionone),造成异味的产生。
环境水优养化来源在于藻类大量生长,随着藻类数量增加,其相关的异味代谢物的浓度也持续增加,造成各种不适异味产生。其中甲基异茨醇 (MIB) 、土嗅素 (GEO) 为藻类最常见的代表性异味代谢物。本发明针对藻类异味代谢物的微生物菌种,其中微球菌属(Micrococcus spp.)、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um spp.)、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spp.)与假单胞菌属分别可以降解98.4%、96.3%、95.0%与92.8%的甲基异茨醇。鞘氨醇盒菌属 (Sphingopyxis sp.) 可以有效降解土嗅素。
此外,在含硫化物处理菌种方面,如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可以有效除去超过96%的硫化氢(H2S),甚至可以降解超过90%来自工厂废水中的苯酚(Phenol)、苯类(Benzene)等。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则可以有效降解各种硫化物,如硫化氢(H2S)(98%) 、硫醇(Thiol)(95%)、硫醚(99.99%)等,甚至也可以降解苯酚。而博徳氏菌属(Bordetella sp.)、运动发酵单孢菌(Zymomonas mobilis) 与黄单孢菌属(Xanthomonassp.) 均可以有效针对硫化氢进行降解。在含氮化合物处理菌种方面,如假单孢菌属均可以分别有效降解98%的吲哚(Indole),以及贪铜菌属(Cupriavidus sp.) 也可以降解吲哚(Indole)。另外,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sp.)可以有效降解氨类,并且可以降解硫化氢。
另一方面,有鉴于藻毒素对人体生命安全具有重大的危害,因此本发明不仅希望除了可降解异味分子以外的功能,微生物菌种可以是降解藻毒素的鞘氨醇盒菌属(Sphingopyxis sp.),使水体中的藻毒素浓度得以被降解至安全指标以下,保障人们在使用或饮用水源时可以获得安全。
本发明水质净化剂设计原理基于为了让消费者操作便利、简单、以及有效发挥效果,因此设计以天然贝类壳体高温处理反应筛分制成的粉体1作为除臭微生物菌种的载体形式下,使特殊除臭的微生物菌种得以被送至目标位置,以进一步发挥生物性除臭与降解藻毒素的效果。本发明以天然贝类壳体高温处理反应筛分制成的粉体1作为除臭微生物菌种的载体,将投递至欲改善的水体,其具有如下的功效:
1.本发明以天然贝类壳体高温处理反应筛分制成的粉体1作为除臭微生物菌种的载体,载体粉体粒径0.4~10um,比表面积较大,相较于其它生物性载体,具有较大的反应面积。
2.本发明前述载体具有多孔性结构,多孔隙特性,可提供微生物菌种优良寄宿环境。
3.本发明前述载体内含丰富微量元素,可提共微生物丰富的营养源。
4. 本发明前述载体沉降过程可抓取水中悬浮粒子。
5. 本发明前述载体可调整pH值,有效改善酸性水体。
6.本发明可以因不同湖泊、河川或水池的恶臭条件,进行菌种配方的快速调整,并不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需再开发出另对应的新产品。
7.本发明操作方式只需将菌种进行混合,不需要任何反应时间和添加特殊制剂,即可立即进行操作。
8.本发明微生物菌种包覆填充在前述载体的环境下,可以使其不受环境有害因子的危害,进而可以到达目标位置,使微生物存活时间增加,进而增加与延长效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9)

1.一种水质除臭剂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天然贝类壳体经高温锻烧去除有机物质;
进行高温反应;
进行研磨筛分;
再经混合微生物菌种后,制成水质除臭剂。
2.一种水质除臭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天然贝类壳体高温处理反应筛分制成的粉体,该粉体具有多孔隙结构,且所述粉体的粒径大小范围为0.4μm 至10μm,所述粉体的孔隙内及外表面均填充包覆有微生物菌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质除臭剂,其特征在于,该微生物菌种选自微球菌属、黄杆菌属、短杆菌属或假单胞菌属的其中至少一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质除臭剂,其特征在于,该微生物菌种为鞘氨醇盒菌属。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质除臭剂,其特征在于,该微生物菌种为假单胞菌属。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质除臭剂,其特征在于,该微生物菌种为硫杆菌属。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质除臭剂,其特征在于,该微生物菌种选自博徳氏菌属、运动发酵单孢菌或黄单孢菌属的其中至少一种。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质除臭剂,其特征在于,该微生物菌种选自假单孢菌属或贪铜菌属的其中至少一种。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质除臭剂,其特征在于,该微生物菌种为短杆菌属。
CN201910782810.XA 2019-08-23 2019-08-23 水质除臭剂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24086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82810.XA CN112408604A (zh) 2019-08-23 2019-08-23 水质除臭剂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82810.XA CN112408604A (zh) 2019-08-23 2019-08-23 水质除臭剂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08604A true CN112408604A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79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82810.XA Pending CN112408604A (zh) 2019-08-23 2019-08-23 水质除臭剂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0860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56031A (zh) * 2022-05-25 2022-06-24 齐鲁工业大学 一种活性锰氧化菌生物填料及降解压舱水中藻毒素的方法
CN115259562A (zh) * 2022-08-04 2022-11-01 恩格拜(武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浮浮渣污泥调理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56031A (zh) * 2022-05-25 2022-06-24 齐鲁工业大学 一种活性锰氧化菌生物填料及降解压舱水中藻毒素的方法
CN115259562A (zh) * 2022-08-04 2022-11-01 恩格拜(武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浮浮渣污泥调理方法
CN115259562B (zh) * 2022-08-04 2024-01-23 恩格拜(武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浮浮渣污泥调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u et 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intimately coupling photocatalysis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for pollutant treatment in sewage: A review
CN101602562A (zh) 一种高安全性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
CN101108256B (zh) 一种生物抗菌除臭剂的制备方法
Sani et al. Applications of Fenton oxidation processes for decontamination of palm oil mill effluent: A review
CN208018397U (zh) 一种恶臭气体处理系统
US7297273B2 (en) Method of intensified treatment for the wastewater containing excreta with highly concentrated nitrogen and COD
CN108264203B (zh) 一种造纸废水臭气的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12408604A (zh) 水质除臭剂及其制造方法
Chinedu Egbosiuba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waste in anionic dyes removal from wastewater
JP2011212653A (ja) 水質浄化濾過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1352578A (zh) 一种生活垃圾恶臭气体高效除臭液及其制备方法
CN208440452U (zh) 一种造纸废水臭气的处理系统
CN203540330U (zh) 恶臭污染物废气的处理设备
CN202751939U (zh) 光氧催化技术处理废气及恶臭除臭设备
Devai et al. Effectiveness of selected chemicals for controlling emission of malodorous sulfur gases in sewage sludge
TW202106633A (zh) 水質除臭劑及其製造方法
Singh et al. Environmental Fate, Toxicological Impact, and Advanced Treatment Approaches: Atrazine degradation and emphasises on circular economy strategy
KR20030015805A (ko) 고농도 악취가스의 제거 및 재이용을 위한 다단식악취제거장치
CN111592192A (zh) 一种同时去除多类型嗅味物质的净水系统及原水净化方法
CN105435626A (zh) 一种智能除臭装置
CN110711489A (zh) 一种生活垃圾恶臭与生活污水臭气的去除方法
KR102501390B1 (ko) 암모니아성 질소 및 유기 황화합물의 악취 제거용 친환경 산성 하이브리드 탈취 조성물
CN116119875B (zh) 一种医疗废水处理方法
US20210061692A1 (en) Water Deodorizer and Method for Making It
EP3789351A1 (en) Water deodorizer and method for making 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2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