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63358B - 一种导电基材及电致变色器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电基材及电致变色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63358B
CN112363358B CN202011209955.XA CN202011209955A CN112363358B CN 112363358 B CN112363358 B CN 112363358B CN 202011209955 A CN202011209955 A CN 202011209955A CN 112363358 B CN112363358 B CN 1123633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substrate
line
tr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0995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63358A (zh
Inventor
王巍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0995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633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633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6335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26789 priority patent/WO202209577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633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633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structural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导电基材及电致变色器件。该导电基材包括:基底层、导电层以及布线层;其中,导电层设置在基底层上;布线层设置在导电层上,布线层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导电线路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导电线路,第一导电线路从导电层的边缘向内延伸,第二导电线路设置在导电层的边缘,第一导电线路与第二导电线路电连接。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缩小了导电基材在通电时边缘与中心的电势差,从而在将该导电基材应用到电致变色器件中时,减弱了晕光现象,实现了更均匀的变色过程,同时,尤其针对面积较大的电致变色器件,还保证了较快的变色速度。

Description

一种导电基材及电致变色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电基材及电致变色器件。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材料的光学属性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且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在光学器件、灯具、玻璃制品以及装饰品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现有技术中,电致变色器件的布线均设置在器件的边缘,因此,尤其是对于大面积电致变色器件,由于电致变色器件的透明导电层有一定的方阻,因此施加在边缘的电压在传导到器件的中心时,会小于施加的电压值,从而很容易形成晕光现象,即器件四周已经变色而中间还没有变色或变色缓慢。
针对这一问题,目前通常是通过优化变色逻辑来解决,如通过减小施加在器件上的电压或电流,或通过脉冲充电的方式,来降低器件的变色速度,从而达到视觉上的均匀变色。但是这种方式是以牺牲变色速度为代价来解决的,尤其当电致变色器件的面积进一步增大时,例如应用在建筑的顶窗等环境中,变色的过程会非常耗费时间,变色时长可能会增加至几十分钟,从而无法及时的实现变色。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电基材及电致变色器件,以在解决电致变色器件变色不均匀问题的基础上,还保持较快的变色速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电基材,包括:基底层、导电层以及布线层;其中,
所述导电层设置在所述基底层上;
所述布线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上,所述布线层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导电线路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导电线路,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从所述导电层的边缘向内延伸,所述第二导电线路靠近所述导电层的边缘,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与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线路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导电线路,所述第二导电线路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线路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线路远离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一端与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导电线路靠近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一端与所述导电层靠近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边缘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第一方向沿所述导电层的一侧边延伸,所述第二方向沿所述导电层的与所述一侧边相邻的另一侧边延伸。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为直线、曲线或弯折线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二导电线路为直线、曲线或弯折线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为多条平行设置的直线,所述第二导电线路为直线,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与所述第二导电线路垂直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二方向沿所述导电层的周边延伸,所述第一方向沿所述导电层的外围向中心螺旋延伸。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为螺旋线,所述第二导电线路为圆弧。
可选的,所述布线层还包括:引出结构,所述引出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中相邻的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沿电压减小的方向呈递减变化。
可选的,所述引出结构包括:中间引出结构和端点引出结构,所述中间引出结构设置于第一导电线路中相邻的导电线路与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两个交点的中点,所述端点引出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端点。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中相邻的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相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线路的末端包括对称设置的分叉结构。
可选的,所述导电基材还包括:对位孔,所述对位孔设置在所述基底层和所述导电层的边缘区域。
可选的,所述布线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基底层一侧的表面、嵌入所述导电层或者嵌入所述导电层和所述基底层。
可选的,所述布线层还包括:包裹所述第一导电线路和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绝缘层和/或保护层。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叠加设置的第一导电基材、电致变色层以及第二导电基材,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基底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设置,所述第二导电基材的基底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基材和所述第二导电基材为上述任一所述的导电基材。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与所述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交错平行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二导电线路设置于沿叠加方向相对所述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二导电线路的对向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中相邻的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相同,且沿叠加方向,所述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设置于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二导电线路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二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与相邻的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距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电基材,通过在导电层上设置布线层,且布线层包括从导电层边缘向内延伸的第一导电线路以及设置在导电层边缘的第二导电线路,缩小了导电基材在通电时边缘与中心的电势差,从而在将该导电基材应用到电致变色器件中时,减弱了晕光现象,实现了更均匀的变色过程,同时,尤其针对面积较大的电致变色器件,还保证了较快的变色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导电基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导电基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导电基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导电基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导电基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导电基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导电基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导电基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导电基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导电基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导电基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另一种导电基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另一种导电基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另一种导电基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另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另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另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等,但这些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与另一个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区分。术语“第一”、“第二”等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导电基材,该导电基材包括:基底层、导电层以及布线层;其中,导电层设置在基底层上;布线层设置在导电层上,布线层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导电线路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导电线路,如图1所示,第一导电线路21从导电层1的边缘向内延伸,第二导电线路22设置在导电层1的边缘,第一导电线路21与第二导电线路22电连接。
其中,基底层可以是一种透明基底,且为光学级透明材料,具体可以是柔性基底材料,包括聚酯薄膜(Polyester Film,PET)、环烯烃共聚物或三醋酸纤维素等。导电层可以选用氧化铟锡(indium-tin oxide,ITO)、氧化锌铝(aluminum zinc oxide,AZO)、氟掺杂氧化锡(fluorine doped tin oxide,FTO)、银纳米线、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网格或银纳米颗粒等导电材料。第一导电线路和第二导电线路可以选用导电银浆、导电铜浆、导电碳浆、纳米银导电油墨、铜箔、铜丝或导电胶膜等导电材料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也可直接采用与导电层相同的材料,且导电带处的材料厚度更大,电阻更小,从而在保证导电功能的同时,由于材料本身是透明的,可以增加产品视觉上的一致性。在使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导电基材的过程中,可以在第二导电线路上连接引出电极,再由第二导电线路将外部电场传导至第一导电线路,从而方便的通过外部电源为导电基材供电。
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导电线路21的一端可以连接在第二导电线路22上,并从第二导电线路22开始向内延伸,从而使得布线层的边缘较为整齐,在应用时还可以减少遮蔽层的使用。第二导电线路22与导电层1的边缘之间可以呈任意角度,第一导电线路21与第二导电线路22之间可以呈任意角度。优选的,第二导电线路22与导电层1的边缘平行,使得正反形状相同,从而在应用到电致变色器件中时,上下两层导电基材可以使用同一母版进行加工。此时第二导电线路22的长度应小于导电层1边缘的长度,优选可以是导电层1边缘的长度减2毫米。由于第二导电线路22位于导电层1的边缘,因此在应用时不容易影响到产品整体的美观性,因此其宽度相对于第一导电线路21可以略宽,同时导电线路的宽度越宽电阻越小,压降越小,从而减小压降对变色均匀性的影响。可选的,第二导电线路22的宽度可以是0.5-50毫米,优选为5毫米。相应的,第一导电线路21的宽度可以是小于20毫米,优选为小于0.5毫米,从而避免过于明显,当第一导电线路21的宽度大于5毫米时,可以设置对应的遮挡层进行遮挡,从而提高产品的美观性。
可选的,第二导电线路22可以是连续的或者不连续的,当为不连续时,可以在应用时通过使用导电带连接相邻的两段第二导电线路22以实现布线层的电连通。其中,导电带可以是利用导电银浆、导电铜浆、导电碳浆、纳米银导电油墨、铜箔、铜丝或导电胶膜等导电材料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事先制成的胶带状导电线路;也可直接采用与导电层相同的材料,且导电带处的材料厚度更大,电阻更小,从而在保证导电功能的同时,由于材料本身是透明的,可以增加产品视觉上的一致性。
可选的,如图1所示,第一导电线路21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导电线路,第二导电线路22设置在第一导电线路21的一侧。具体的,第一导电线路21中的导电线路互相间隔且第二导电线路22设置在第一导电线路21的一侧,可以减少在应用到电致变色器件时两层导电基材之间的重叠,从而避免电致变色器件在重叠处首先进行反应而造成的变色不均匀的问题,同时只需要在导电层1的一侧引出电极供电即可。
可选的,如图1所示,第一导电线路21远离第二导电线路22的一端与导电层1远离第二导电线路22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导电线路21靠近第二导电线路22的一端与导电层1靠近第二导电线路22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减少在应用到电致变色器件时两层导电基材之间的重叠。
第一导电线路与第二导电线路的形状可以根据导电基材整体的形状进行设置,具体的,第二导电线路的形状可以与导电基材的边缘形状一致。可选的,如图1所示,导电层1可以为方形,第一方向沿导电层1的一侧边延伸,第二方向沿导电层1的与一侧边相邻的另一侧边延伸,即第二导电线路22沿导电层1一侧边的边缘延伸,而第一导电线路21从该边缘沿相邻的另一侧边的方向向内部延伸。相应可选的,如图1-3所示,第一导电线路21为直线(如图1所示)、曲线(如图2所示)或弯折线(如图3所示)中的任意一种,第二导电线路22为直线(如图1所示)、曲线(如图2所示)或弯折线(如图3所示)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的,如图4所示,第一导电线路21为多条平行设置的直线,第二导电线路22为直线,第一导电线路21与第二导电线路22垂直设置。由于导电线路本身也会存在一定的压降,因此导电线路越短则压降越小,更有利于实现缩小内外的电势差,而通过将第一导电线路21与第二导电线路22设置为直线且相互垂直,则可以减小导电线路的长度,从而减小在导电线路上消耗的压降。
可选的,如图5所示,导电层1还可以为圆形,第二方向沿导电层1的周边延伸,第一方向沿导电层1的外围向中心螺旋延伸。相应可选的,第一导电线路21为螺旋线,第二导电线路22为圆弧。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导电基材,通过在导电层上设置布线层,且布线层包括从导电层边缘向内延伸的第一导电线路以及设置在导电层边缘的第二导电线路,缩小了导电基材在通电时边缘与中心的电势差,从而在将该导电基材应用到电致变色器件中时,减弱了晕光现象,实现了更均匀的变色过程,同时,尤其针对面积较大的电致变色器件,还保证了较快的变色速度。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导电基材。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可选的,如图6所示,布线层还包括:引出结构23,引出结构23与第二导电线路22电连接。具体的,引出结构23的材料可以与第二导电线路22相同,形状可以是L形、I形、T型等,连接在第二导电线路22上,或是第二导电线路22的结构延伸,可以在应用到电致变色器件时,用于替代第二导电线路22与引出电极进行连接,从而避免了对第二导电线路22的破坏,也降低了焊接的难度。可选的,引出结构23为一个,可以连接在第二导电线路22的一端或中心。相应可选的,如图7所示,第一导电线路21中相邻的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沿电压减小的方向呈递减变化。由于此时第二导电线路22上也存在一定的压降,使得远离引出结构23的一端的电压小于靠近引出结构23的一端的电压,因此可以通过缩短相邻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来提高远离引出结构23的一端的变色速度,进一步提高整体变色的一致性。其中,相邻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可以呈等差序列分布。
可选的,如图8所示,引出结构包括:中间引出结构231和端点引出结构232,中间引出结构231设置于第一导电线路21中相邻的导电线路与第二导电线路22的两个交点的中点,端点引出结构232设置于第二导电线路22的端点。具体的,当所需的导电基材的尺寸较大时,第二导电线路22上的压降可能较大,对变色过程的影响可能比较明显,则可以通过均匀的设置多个引出结构,并分别对导电基材进行供电,从而减小第二导电线路22上电压的损耗。特别的,由于制作工艺的影响,很难生产连续一定长度(如一米)以上的第二导电线路22,当所需的导电基材的尺寸足够大时,第二导电线路22可能是非连续的,此时相邻的两段第二导电线路22中的相邻两个端点处可以分别连接一个端点引出结构232,并且可以将两个端点引出结构232共同组成一个引出结构后再与引出电极连接,也可以分别由两个端点引出结构232单独成为一个引出结构与引出电极连接,从而与外部的供电电路连接。相应可选的,如图8所示,第一导电线路21中相邻的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相同。由于在第一导电线路21中每两条相邻的导电线路与第二导电线路22的两个交点的中点以及第二导电线路22的端点均设置了引出结构,此时再将第一导电线路21中相邻的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设置为相同,则可以使得导电层1上的电场分布更加均匀。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导电基材,通过在布线层上设置用于替代第二导电线路与引出电极连接的引出结构,并与第二导电线路连接,避免了在应用到电致变色器件时,对第二导电线路造成的破坏,从而保证了导电层上所需的电场分布,同时也降低了焊接引出电极的难度。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导电基材。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可选的,如图9所示,第一导电线路21的末端包括对称设置的分叉结构211。具体的,由于在应用到电致变色器件上时,第一导电线路21的末端通常不会以矩形向外扩散变色的区域,而是以类似圆弧状扩散,则即使在其他方面上已经完成优化,在矩形与圆弧形的非重叠部分也会存在一个始终变色较慢的区域,因此,通过将第一导电线路21的末端设置为对称的分叉结构211,可以有效减小变色较慢的区域,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体变色的均匀性。优选的,如图9所示,在方形的导电层1中,第二导电线路22为直线,并与导电层1的边缘平行,第一导电线路21为多条平行设置且间隔相同的直线,并与第二导电线路22垂直设置,然后在第一导电线路21的末端设置对称的分叉结构,则可以尽可能的提高整体变色的均匀性。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导电基材,通过将第一导电线路的末端设置为对称的分叉结构,减小了应用该导电基材的电致变色器件上变色较慢的区域,进一步提高了变色过程的均匀性。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导电基材。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可选的,如图10所示,导电基材还包括:对位孔3,对位孔3设置在基底层和导电层1的边缘区域。具体的,对位孔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贯穿导电基材,并可以设置在导电层1的一侧边缘区域或多侧边缘区域,以在应用到电致变色器件时,能够更好的保证上下两层导电基材之间按需对位的精确性,且通过设置在边缘,也不会对变色过程造成影响。优选的,如图10所示,对位孔3设置在导电层1的上下两侧边缘区域,从而使得对位更加方便准确。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导电基材,通过在基底层和导电层的边缘区域设置对位孔,实现了电致变色器件中上下两层导电基材之间的精确对位,从而满足上下两层导电基材中第一导电线路之间所需的位置关系,以实现对变色过程的精准控制。
实施例五
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了一种导电基材。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可选的,如图11-13所示,布线层2设置在导电层1远离基底层4一侧的表面(如图11所示)、嵌入导电层1(如图12所示)或者嵌入导电层1和基底层4(如图13所示)。图中所示的布线层2仅仅是针对与基底层4和/或导电层1之间的位置关系,并非对布线层2具体形状的限制。具体的,布线层2与基底层4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是任意的,只需要保证布线层2与导电层1相接触即可,具体还可以包括布线层2的一部分在导电层1的表面而另一部分嵌入导电层1。其中,布线层2的高度可以根据位置进行设置,当布线层2设置在导电层1远离基底层4一侧的表面时,布线层2的高度应当小于应用的电致变色器件中上下两层导电层之间的距离,当布线层2嵌入导电层1时,布线层2的高度可以小于等于导电层1的高度,并在小于时可以设置在导电层1中的任意位置,如靠近导电层1的边缘或中心等等,当布线层2嵌入导电层1和基底层4时,布线层2的高度可以小于等于导电层1与基底层4的厚度之和。同时,布线层2的高度还可以根据所选取的导电材料进行设置,不同的导电材料的导电率可能不同,因此可以根据导电材料调整布线层2的高度来保证一个较好的导电性。示例性的,当导电材料选用丝印银浆时,布线层2的高度可以是3-5微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如图14所示,布线层还包括:包裹第一导电线路和第二导电线路的绝缘层和/或保护层24。具体的,当第一导电线路和第二导电线路的一部分裸露在外时,则可以通过在第一导电线路和第二导电线路的表面设置绝缘层来保证其与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另一导电层之间的电绝缘,也可以通过在第一导电线路和第二导电线路的表面设置保护层来防止环境对其中导电线路的腐蚀。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导电基材,提供了布线层多种位置的设置方式,均可以实现所需的功能,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绝缘层和/或保护层来实现对布线层中导电线路相对另一导电基材的绝缘以及对环境腐蚀的保护。
实施例六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导电基材5、电致变色层6以及第二导电基材7,第一导电基材5的基底层51远离电致变色层6设置,第二导电基材7的基底层71远离电致变色层6设置;其中,第一导电基材5和第二导电基材7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导电基材,具备该导电基材相应的功能结构和有益效果。
具体的,第一导电基材5和第二导电基材7可以选用布线层相同或相对应的导电基材。电致变色层6可以包括电致变色材料层、离子传导层和离子存储层,通过对第一导电基材5的导电层52和第二导电基材7的导电层72之间施加电压,即可使得离子在电致变色材料层和离子存储层之间移动,进而使得电致变色组件的透过率发生变化。
优选的,如图16所示,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531与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731交错平行设置。具体的,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531中的导电线路之间的间隔以及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731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引出结构的布置情况进行设置,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将不再累述。
进一步优选的,如图17所示,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二导电线路532设置于沿叠加方向相对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二导电线路732的对向侧。具体的,图17中以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中的导电线路之间的间隔相同以及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中的导电线路之间的间隔相同为例进行示出,可以尤其适用于面积较大的电致变色器件,通过将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二导电线路532设置于沿叠加方向相对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二导电线路732的对向侧,可以避免沿叠加方向上的重叠,从而避免电致变色器件在重叠处首先进行反应而造成变色不均匀的问题。
进一步优选的,如图18所示,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531中相邻的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相同,且沿叠加方向,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731设置于相邻的两条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531的中间位置,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531远离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二导电线路532一端与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二导电线路73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531与相邻的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73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小于等于第二距离。具体的,由于第一距离靠近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因此若第一距离较小,则仅存在一小部分区域的变色速度较快,而在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中,边缘上通常会使用遮挡层来提高美观性,此时也就不易察觉整体变色的差异,同时电致变色器件内部的导电线路可以保证内部的变色过程以一个较快的速度进行,并且各个区域的变色速度几乎一致,因此在变色均匀性上影响不大。当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时,则第一距离更加靠近电致变色器件的中心,则可能会对变色均匀性造成较明显的影响。优选的,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相等,则可以保证图18中两个虚线框区域基本同时完成变色,从而使得电致变色器件整体的变色过程都非常均匀。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分别在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531以及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731的末端对称设置分叉结构,以进一步提高电致变色器件整体变色的均匀性,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将不再累述。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有效的减弱了电致变色器件上的晕光现象,实现了较为均匀的变色过程,同时,尤其针对面积较大的电致变色器件,还保证了较快的变色速度。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8)

1.一种导电基材,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层、导电层以及布线层;其中,
所述导电层设置在所述基底层上;
所述布线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上,所述布线层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导电线路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导电线路,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从所述导电层的边缘向内延伸,所述第二导电线路设置在所述导电层的边缘,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与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电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中相邻的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沿电压减小的方向呈递减变化,且相邻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呈等差序列分布;
所述布线层还包括:引出结构,所述引出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电连接;
所述电压减小的方向为所述第二导电线路上靠近所述引出结构的一端指向所述第二导电线路上远离所述引出结构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线路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导电线路,所述第二导电线路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线路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线路远离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一端与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导电线路靠近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一端与所述导电层靠近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边缘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沿所述导电层的一侧边延伸,所述第二方向沿所述导电层的与所述一侧边相邻的另一侧边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为直线、曲线或弯折线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二导电线路为直线、曲线或弯折线中的任意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电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为多条平行设置的直线,所述第二导电线路为直线,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与所述第二导电线路垂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沿所述导电层的周边延伸,所述第一方向沿所述导电层的外围向中心螺旋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电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为螺旋线,所述第二导电线路为圆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结构包括:中间引出结构和端点引出结构,所述中间引出结构设置于第一导电线路中相邻的导电线路与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两个交点的中点,所述端点引出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端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电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中相邻的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导电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线路的末端包括对称设置的分叉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导电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基材还包括:对位孔,所述对位孔设置在所述基底层和所述导电层的边缘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导电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布线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基底层一侧的表面、嵌入所述导电层或者嵌入所述导电层和所述基底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导电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布线层还包括:包裹所述第一导电线路和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绝缘层和/或保护层。
15.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叠加设置的第一导电基材、电致变色层以及第二导电基材,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基底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设置,所述第二导电基材的基底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基材和所述第二导电基材为权利要求1-14任一所述的导电基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与所述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交错平行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二导电线路设置于沿叠加方向相对所述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二导电线路的对向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中相邻的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相同,且沿叠加方向,所述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设置于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二导电线路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二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与相邻的第二导电基材的第一导电线路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距离。
CN202011209955.XA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导电基材及电致变色器件 Active CN1123633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09955.XA CN112363358B (zh)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导电基材及电致变色器件
PCT/CN2021/126789 WO2022095770A1 (zh) 2020-11-03 2021-10-27 导电基材及电致变色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09955.XA CN112363358B (zh)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导电基材及电致变色器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63358A CN112363358A (zh) 2021-02-12
CN112363358B true CN112363358B (zh) 2023-07-07

Family

ID=74513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09955.XA Active CN112363358B (zh)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导电基材及电致变色器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63358B (zh)
WO (1) WO20220957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3358B (zh) * 2020-11-03 2023-07-07 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基材及电致变色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6111A (en) * 1989-09-13 1991-11-19 Ppg Industries, Inc. Electrochromic window with integrated bus bars
FR2791147B1 (fr) * 1999-03-19 2002-08-30 Saint Gobain Vitrage Dispositif electrochimique du type dispositif electrocommandable a proprietes optiques et/ou energetiques variables
US6597489B1 (en) * 1999-06-30 2003-07-22 Gentex Corporation Electrode design for electrochromic devices
FR2811778B1 (fr) * 2000-07-13 2003-06-20 Saint Gobain Dispositif electrochimique du type electrochrome ou dispositif photovoltaique et ses moyens de connexion electrique
US20120147448A1 (en) * 2009-02-10 2012-06-14 Applied Nanotech Holdings, Inc, Electrochromic device
TWM517348U (zh) * 2015-11-27 2016-02-11 Nano Bit Tech Co Ltd 多層顯示高分子分散液晶智慧窗
JP7060338B2 (ja) * 2017-05-12 2022-04-26 株式会社カネカ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
CN109164660A (zh) * 2018-09-30 2019-01-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器件、壳体、电子设备
CN110045560A (zh) * 2019-05-22 2019-07-23 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高效的电致变色驱动结构及驱动方法
CN110908208B (zh) * 2019-12-17 2021-11-09 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190313A (zh) * 2020-01-03 2020-05-22 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基体及其制备方法与电致变色器件
CN112363358B (zh) * 2020-11-03 2023-07-07 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基材及电致变色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95770A1 (zh) 2022-05-12
CN112363358A (zh) 2021-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479189Y1 (ko) 터치스크린 및 그 제조 방법
EP2848993B1 (en) Electrode plate, and electrochromic plate, electrochromic mirro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0915708B1 (ko) 도전성 박막과 전극을 구비한 발열기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3412668B (zh) 触摸屏感应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器
EP4361718A1 (en) Electrochromic film, electrochromic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electrochromic glass and vehicle
CN10954583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838449A (zh) 导电制品
US20140307178A1 (en) Touch screen sensing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9465501B2 (en) Multi-layer micro-wire substrate method
CN103631427A (zh) 触控电极装置
CN112363358B (zh) 一种导电基材及电致变色器件
US9107316B2 (en) Multi-layer micro-wire substrate structure
CN207397244U (zh) 电连接结构及应用其的触控屏、显示装置
JP6929878B2 (ja) 電圧均一化のための抵抗コーティング
CN104951156A (zh) 电容式触控装置
CN105607361A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90317623A1 (en)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CN102983282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模块
WO2007001155A1 (en) Conductive panel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2085206B1 (ko) 도전성 유연 기판을 구비한 전기 소자
CN214409527U (zh) 电光装置以及用于其的汇流条/密封组件
CN204044782U (zh) 触摸屏及触摸装置
CN110888557A (zh) 一种电容触控屏及其制作方法
CN212586859U (zh) 一种电容触控屏
JP4772460B2 (ja) 接触制御パネルの配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