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59893B - 挖掘机斗杆 - Google Patents

挖掘机斗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59893B
CN112359893B CN202011287208.8A CN202011287208A CN112359893B CN 112359893 B CN112359893 B CN 112359893B CN 202011287208 A CN202011287208 A CN 202011287208A CN 112359893 B CN112359893 B CN 1123598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einforcing
mounting seat
hole
protrus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8720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59893A (zh
Inventor
申欣
朱梓明
李进
贺旭慧
赵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8720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5989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59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98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598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98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02F3/38Cantilever beams, i.e. boo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s, geometry or materials used for booms; Dipper-ar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s, geometry or materials used for dipper-arms; Bucket-a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hov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挖掘机斗杆,包括侧板、后支承、上封板、下封板和加强板,所述上封板和所述下封板包络在所述侧板外侧和所述侧板一起组成斗杆主体,所述加强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封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后支承,所述加强板包括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板、第二板和加强柱,所述加强柱设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之间,且所述加强柱分别与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固定连接。本发明的挖掘机斗杆中,通过将加强板设置为双层结构,并在双层结构之间设置加强柱,可大大提高加强板的强度,从而提高整个挖掘机斗杆的强度。

Description

挖掘机斗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础施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挖掘机斗杆。
背景技术
挖掘机,又称挖掘机械(excavating machinery),又称挖土机,是用铲斗挖掘高于或低于承机面的物料,并装入运输车辆或卸至堆料场的土方机械。挖掘机挖掘的物料主要是土壤、煤、泥沙以及经过预松后的土壤和岩石。从近几年工程机械的发展来看,挖掘机的发展相对较快,挖掘机已经成为工程建设中最主要的工程机械之一。
挖掘机上与铲斗连接的长臂,通常称为斗杆,斗杆是挖掘机的主要承载件之一,需要有足够的强度。请参图1,一种挖掘机斗杆,包括上封板11、下封板13、后支承座15和加强板17,后支承座15靠近下封板13而设,加强板17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封板11和后支承座15。然而,加强板17为矩形板,其结构强度仍较低,导致斗杆强度不高。
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度较高的挖掘机斗杆。
本发明提供一种挖掘机斗杆,包括侧板、后支承、上封板、下封板和加强板,所述上封板和所述下封板包络在所述侧板外侧和所述侧板一起组成斗杆主体,所述加强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封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后支承,所述加强板包括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板、第二板和加强柱,所述加强柱设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之间,且所述加强柱分别与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位于所述斗杆主体的前端,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斗杆主体的中部,所述第三侧板位于所述斗杆主体的后端,所述后支承安装于所述第三侧板上;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分别为两块,两块所述第一侧板间隔平行设置,两块所述第二侧板间隔平行设置,两块所述第三侧板间隔平行设置,所述加强板位于两块所述第三侧板和两块所述第二侧板围成的空腔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的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形状、大小相同,且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沿一个参考面成面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之间的距离约为所述第一板或所述第二板壁厚的2~2.4倍。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撑凸起,两侧的所述支撑凸起与两块所述第三侧板和/或两块所述第二侧板的内侧接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两侧均设有凹陷;和/或,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中部均开设有第一孔。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加强柱呈规律性分布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加强柱均匀设置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之间;或者,多个所述加强柱分布于所述第一板的边缘处;或者,多个所述加强柱按从所述第一板的边缘到所述第一板中心密度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的方式分布;或者,多个所述加强柱按从所述第一板的顶部到底部密度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的方式分布。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挖掘机斗杆还包括第一安装座,所述后支承包括第二安装座,所述加强板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座连接于所述上封板,所述加强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加强板的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的连接面平行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加强板的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的连接面。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卡入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之间,且所述第一凸起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内侧接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座包括安装面、与所述安装面大体垂直的底板和与所述底板大体垂直的固定板,所述第一安装座的截面大体为三角形,所述第一凸起设于所述安装面上,所述安装面上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外侧的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还设有开孔,所述开孔包括第二孔和第三孔,所述第二孔和所述第三孔均大体为三角形形状,所述第二孔和所述第三孔均有一条边平行于所述固定板,且所述第二孔和所述第三孔平行于所述固定板的边距离所述固定板的距离相等,均为第一长度L1,所述第二孔的另一条边平行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且距离所述第一接触面为第二长度L2,所述第三孔靠近所述第二孔和所述固定板的角的角度为第一角度θ1,所述第二孔朝向所述第一接触面的角的角度为第二角度θ2,而所述固定板和所述第一接触面为夹角为第三角度θ,第一长度L1等于第二长度L2,其中,L≦L1=L2≦1.7L,25°≦θ≦35°,θ1=θ+(0~5°),θ2=180-θ+(0~5°),其中,L为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壁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卡入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之间,且所述第二凸起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内侧接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为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还设有两个第三凸起,两个所述第三凸起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凸起的两外侧,且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三凸起间隔设置,使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接触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的外侧面靠设于所述第三凸起靠近所述第二凸起的一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沿一个参考面成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座除去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三凸起的部分大体为圆柱状,所述参考面经过所述后支承的所述第二安装座的圆柱状的中心轴线。
本发明的挖掘机斗杆具有以下优点:1、将加强板设计为双层板,并在双层板之间设置加强柱,可大大增强加强板的强度,进而增强挖掘机斗杆的强度;2、在加强板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可避免曲面焊接,缓解应力集中;3、后支承的受力能传递到第三侧板,还能通过加强板、第一安装座传递到上封板,降低了后支承附近的应力集中;4、通过对加强板、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等的减重设计,可减轻整个挖掘机斗杆的重量。总的来说,本挖掘机斗杆在保证强度、缓解应力的同时还能有效减重,不但提高了挖掘机斗杆的可靠性、提高了挖掘机斗杆的使用寿命,还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挖掘机斗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挖掘机斗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挖掘机斗杆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加强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挖掘机斗杆的第一安装座、加强板和后支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第一安装座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图5中后支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请参图2,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挖掘机斗杆包括前支承31、中支承33、侧板34、后支承36、上封板37、下封板39和加强板41,上封板37和下封板39包络在侧板34外侧和侧板34一起组成斗杆主体。前支承31设于斗杆主体的前端,后支承36设于斗杆主体中部靠近后端处,中支承33设于前支承31和后支承36之间。加强板41的一端连接于上封板37,另一端连接于后支承36。请一并参照图3,加强板41包括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板412、第二板414和加强柱416,加强柱416设于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之间,且加强柱416分别与第一板412、第二板414固定连接。通过将加强板41设置为双层结构,并在双层结构之间设置加强柱416,可大大提高加强板41的强度,进而提高整个挖掘机斗杆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前支承31固定于斗杆主体的前端。具体地,前支承31可焊接在上封板37的前端和下封板39的前端。
本实施例中,中支承33靠近斗杆主体的前端而设,其固定侧板34上。具体地,侧板34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342,中支承33穿过第一安装孔342安装在侧板34的第一安装孔342内,且中支承33的两端露出于侧板34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侧板34包括第一侧板344、第二侧板345和第三侧板346,第一侧板344位于斗杆主体的前端,第二侧板345位于斗杆主体的中部,第三侧板346位于斗杆主体的后端。中支承33安装于第一侧板344上,后支承36安装于第三侧板346上。
具体地,第一侧板344、第二侧板345和第三侧板346分别为两块,两块第一侧板344间隔平行设置,两块第二侧板345间隔平行设置,两块第三侧板346间隔平行设置。加强板41位于两块第二侧板345和两块第三侧板346围成的空腔内。
具体地,第三侧板346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347,以供后支承36安装。后支承36的两端露出于第三侧板346的两侧。
具体地,侧板34的边缘与上封板37、下封板39固定连接,侧板34与上封板37、下封板39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本实施例中,上封板37大体为平板状。下封板39为弯折板,其包括相对夹设一定角度的第三板和第四板。具体地,第三板和第四板之间的夹角可为钝角。后支承36靠近第三板和第四板的连接处而设。
本实施例中,加强板41可为一体成型件,具体可为一体铸造成型。加强板41的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的形状、大小相同,且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沿一个参考面成面对称设置。优选地,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之间的距离约为第一板412或第二板414壁厚的2~2.4倍,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的壁厚基本相等。
具体地,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的中部均开设有第一孔417。通过开设第一孔417可减轻加强板41的重量,实现挖掘机斗杆的轻量化设计。本实施例中,第一孔417为椭圆孔,其长短轴之比约为5:1。
具体地,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撑凸起418,两侧的支撑凸起418与两块第三侧板346或第二侧板344的内侧接触,实现对加强板41的定位,并能进一步形成支撑,加强整个挖掘机斗杆的强度。具体地,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的每侧分别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凸起418,可以理解,支撑凸起418也可为一个或两个以上。
具体地,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的两侧均设有凹陷419。相比矩形加强板,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凹陷419可进一步减轻加强板41的重量,实现挖掘机斗杆的轻量化设计。具体地,凹陷419的轮廓为曲线形,使得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的边缘为曲线形,具有更好的受力性能。
具体地,请一并参照图4,多个加强柱416呈规律性分布设置。所谓规律性分布设置是指加强柱416的设置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多个加强柱416均匀设置于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多个加强柱416分布于第一板412的边缘处;在又一实施例中,多个加强柱416按从第一板412的边缘到第一板412中心密度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的方式分布;在再一实施例中,多个加强柱416按从第一板412的顶部到底部密度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的方式分布。将加强柱416规律性分布设置,可使加强板41各部分的受力更为均匀,不易造成力的集中,可延长其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请一并参照图5,挖掘机斗杆还包括第一安装座43,后支承36包括第二安装座45,加强板41的一端通过第一安装座43连接于上封板37,加强板4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安装座45。具体地,第一安装座43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上封板37上,加强板41的一端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第一安装座43上,加强板41的另一端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第二安装座43上。通过设置第一安装座43和第二安装座45,加强板4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安装座43和第二安装座45进行安装,可避免曲面焊接,缓解了应力集中的问题,进一步保证了挖掘机斗杆的强度;并且后支承36一方面通过第三侧板346进行应力传递,另一方面,通过第二安装座45将第三侧板346上的压力分散至加强板41,加强板41通过第一安装座43将应力传递给上封板37,实现后支承36与斗杆主体侧面及上面的应力传递,降低了后支承36附近的集中应力。
具体地,第一安装座43与加强板41的第一板412、第二板414的连接面平行于第二安装座45与加强板41的第一板412、第二板414的连接面。由此可保证加强板41与上封板37、后支承座36之间应力的平行传递,缓解了应力集中问题。
具体地,第一安装座43为两个,两个第一安装座43对称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43包括安装面430、与安装面430大体垂直的底板431和与底板431大体垂直的固定板432,第一安装座43的截面大体为三角形。安装面430上设有第一凸起434,第一凸起434卡入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之间,且第一凸起434的一侧与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的内侧接触,由此实现第一安装座43与加强板41的定位,并能进一步形成支撑,加强整个挖掘机斗杆的强度。具体地,第一凸起434为两个,两个第一凸起434间隔设置。两个第一凸起434的相对远离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基本等于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之间的间隙的宽度。
具体地,请一并参照图6,安装面430上还包括位于第一凸起434外侧的第一接触面435,第一接触面435为平面,第一接触面435固定连接于加强板41的第一板412、第二板414的端面。
具体地,第一安装座43上还设有开孔。通过开设开孔可减轻第一安装座43的重量,实现挖掘机斗杆的轻量化设计。开孔具体可开设于底板431上。
具体地,开孔包括第二孔437和第三孔438,第二孔437和第三孔438均大体为三角形形状,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孔437和第三孔438的各顶角处倒圆角。第二孔437和第三孔438均有一条边平行于固定板432,且第二孔437和第三孔438平行于固定板432的边距离固定板432的距离相等,均为第一长度L1,第二孔437的另一条边平行于第一接触面435,且距离第一接触面435为第二长度L2,第三孔438靠近第二孔437和固定板432的角的角度为第一角度θ1,第二孔437朝向第一接触面435的角的角度为第二角度θ2,而固定板432和第一接触面435为夹角为第三角度θ,则优选满足以下条件:L≦L1=L2≦1.7L,25°≦θ≦35°,θ1=θ+(0~5°),θ2=180-θ+(0~5°)。其中,L为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的壁厚。
本实施例中,后支承36可为一体成型件,具体可为一体铸造成型。请一并参照图7和图8,后支承36包括后支承前端362、后支承后端364和前述第二安装座45,后支承前端362和后支承后端364分别位于第二安装座45的两端。后支承前端362和后支承后端364分别位于第三侧板346的两外侧。
具体地,第二安装座45上设有第二凸起452,第二凸起452卡入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之间,且第二凸起452的一侧与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的内侧接触,由此实现第二安装座45与加强板41的定位,并能进一步形成支撑,加强整个挖掘机斗杆的强度。第二凸起452为两个,两个第二凸起452相互远离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基本等于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具体地,两个第二凸起452间隔设置,从而在其间形成间隔453,实现减重。
具体地,两个第二凸起452的外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二接触面455,第二接触面455为平面,第二接触面455与第一板412、第二板414的端面接触。前述的第一安装座43与加强板41的第一板412、第二板414的连接面平行于第二安装座45与加强板41的第一板412、第二板414的连接面,也即表示,第二接触面455、第一接触面435与第一板412、第二板414的端面相互平行。第二接触面455的宽度比第一板412、第二板414的壁厚大约大3~5毫米。
具体地,第二安装座45上还设有两个第三凸起457,两个第三凸起457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凸起452的两外侧,且第二凸起452和第三凸起457间隔设置,使第二接触面455位于第二凸起452和第三凸起457之间,第一板412、第二板414的外侧面靠设于第三凸起457靠近第二凸起452的一侧。
具体地,第二安装座45除去第二凸起452和第三凸起457的部分大体为圆柱状,第一板412和第二板414成面对称的参考面经过后支承36的第二安装座45的圆柱状的中心轴线。这样,更利于后支承36的受力传递到加强板41上,利于缓解后支承36附近的应力集中。
本实施例中,请再次参照图2,挖掘机斗杆还包括上耳板47和下耳板49,上耳板47和下耳板49均设于斗杆主体的后端,且上耳板47固定于上封板37上,下耳板49固定于下封板39上。具体地,上耳板47和下耳板49均为两个,两个上耳板47对称安装在上封板37上,两个下耳板49对称安装在下封板39上。
本挖掘机斗杆中,有以下优点:1、将加强板设计为双层板,并在双层板之间设置加强柱,可大大增强加强板的强度,进而增强挖掘机斗杆的强度;2、在加强板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可避免曲面焊接,缓解应力集中;3、后支承的受力能传递到第三侧板,还能通过加强板、第一安装座传递到上封板,降低了后支承附近的应力集中;4、通过对加强板、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等的减重设计,可减轻整个挖掘机斗杆的重量。总的来说,本挖掘机斗杆在保证强度、缓解应力的同时还能有效减重,不但提高了挖掘机斗杆的可靠性、提高了挖掘机斗杆的使用寿命,还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层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例如层、区域或基板被称作“形成在”、“设置在”或“位于”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形成在”或“直接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在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本文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重量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重量关系,仅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描述方便,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元件的序列形容词“第一”、“第二”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并不意味着这样描述的元件必须依照给定的顺序,或者时间、空间、等级或其它的限制。
在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挖掘机斗杆,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板(34)、后支承(36)、上封板(37)、下封板(39)和加强板(41),所述上封板(37)和所述下封板(39)包络在所述侧板(34)外侧和所述侧板(34)一起组成斗杆主体,所述加强板(4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封板(37),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后支承(36),所述加强板(41)包括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板(412)、第二板(414)和加强柱(416),所述加强柱(416)设于所述第一板(412)和所述第二板(414)之间,且所述加强柱(416)分别与所述第一板(412)、所述第二板(414)固定连接,所述挖掘机斗杆还包括第一安装座(43),所述后支承(36)包括第二安装座(45),所述加强板(41)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座(43)连接于所述上封板(37),所述加强板(41)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4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斗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34)包括第一侧板(344)、第二侧板(345)和第三侧板(346),所述第一侧板(344)位于所述斗杆主体的前端,所述第二侧板(345)位于所述斗杆主体的中部,所述第三侧板(346)位于所述斗杆主体的后端,所述后支承(36)安装于所述第三侧板(346)上;所述第一侧板(344)、所述第二侧板(345)和所述第三侧板(346)分别为两块,两块所述第一侧板(344)间隔平行设置,两块所述第二侧板(345)间隔平行设置,两块所述第三侧板(346)间隔平行设置,所述加强板(41)位于两块所述第三侧板(346)和两块所述第二侧板(345 )围成的空腔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斗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41)的所述第一板(412)和所述第二板(414)的形状、大小相同,且所述第一板(412)和所述第二板(414)沿一个参考面成面对称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斗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412)和所述第二板(414)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板(412)或所述第二板(414)壁厚的2~2.4倍。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挖掘机斗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412)和所述第二板(414)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撑凸起(418),两侧的所述支撑凸起(418)与两块所述第三侧板(346)和/或两块所述第二侧板(345 )的内侧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斗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412)和所述第二板(414)的两侧均设有凹陷(419);和/或,所述第一板(412)和所述第二板(414)的中部均开设有第一孔(417)。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斗杆,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强柱(416)呈规律性分布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挖掘机斗杆,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强柱(416)均匀设置于所述第一板(412)和所述第二板(414)之间;或者,多个所述加强柱(416)分布于所述第一板(412)的边缘处;或者,多个所述加强柱(416)按从所述第一板(412)的边缘到所述第一板(412)中心密度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的方式分布;或者,多个所述加强柱(416)按从所述第一板(412)的顶部到底部密度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的方式分布。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斗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43)与所述加强板(41)的所述第一板(412)、所述第二板(414)的连接面平行于所述第二安装座(45)与所述加强板(41)的所述第一板(412)、所述第二板(414)的连接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斗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43)上设有第一凸起(434),所述第一凸起(434)卡入所述第一板(412)和所述第二板(414)之间,且所述第一凸起(434)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板(412)和所述第二板(414)的内侧接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挖掘机斗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43)包括安装面(430)、与所述安装面(430)垂直的底板(431)和与所述底板(431)垂直的固定板(432),所述第一安装座(43)的截面为三角形,所述第一凸起(434)设于所述安装面(430)上,所述安装面(430)上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凸起(434)外侧的第一接触面(435),所述第一安装座(43)上还设有开孔,所述开孔包括第二孔(437)和第三孔(438),所述第二孔(437)和所述第三孔(438)均为三角形形状,所述第二孔(437)和所述第三孔(438)均有一条边平行于所述固定板(432),且所述第二孔(437)和所述第三孔(438)平行于所述固定板(432)的边距离所述固定板(432)的距离相等,均为第一长度L1,所述第二孔(437)的另一条边平行于所述第一接触面(435),且距离所述第一接触面(435)为第二长度L2,所述第三孔(438)靠近所述第二孔(437)和所述固定板(432)的角的角度为第一角度θ1,所述第二孔(437)朝向所述第一接触面(435)的角的角度为第二角度θ2,而所述固定板(432)和所述第一接触面(435)为夹角为第三角度θ,第一长度L1等于第二长度L2,其中,L≦L1=L2≦1.7L,25°≦θ≦35°,θ1=θ+(0~5°),θ2=180-θ+(0~5°),其中,L为所述第一板(412)和所述第二板(414)的壁厚。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机斗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座(45)上设有第二凸起(452),所述第二凸起(452)卡入所述第一板(412)和所述第二板(414)之间,且所述第二凸起(452)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板(412)和所述第二板(414)的内侧接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挖掘机斗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452)为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座(45)上还设有两个第三凸起(457),两个所述第三凸起(457)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凸起(452)的两外侧,且所述第二凸起(452)和所述第三凸起(457)间隔设置,使第二凸起(452)和第三凸起(457)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板(412)、所述第二板(414)接触的第二接触面(455),所述第一板(412)、所述第二板(414)的外侧面靠设于所述第三凸起(457)靠近所述第二凸起(452)的一侧。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挖掘机斗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412) 和所述第二板(414)沿一个参考面成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座(45)除去所述第二凸起(452)和所述第三凸起(457)的部分为圆柱状,所述参考面经过所述后支承(36)的所述第二安装座(45)的圆柱状的中心轴线。
CN202011287208.8A 2020-11-17 2020-11-17 挖掘机斗杆 Active CN1123598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87208.8A CN112359893B (zh) 2020-11-17 2020-11-17 挖掘机斗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87208.8A CN112359893B (zh) 2020-11-17 2020-11-17 挖掘机斗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59893A CN112359893A (zh) 2021-02-12
CN112359893B true CN112359893B (zh) 2022-02-01

Family

ID=74515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87208.8A Active CN112359893B (zh) 2020-11-17 2020-11-17 挖掘机斗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5989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59237B1 (ko) * 1998-11-25 2006-05-30 볼보 컨스트럭션 이키프먼트 홀딩 스웨덴 에이비 복합 소재로 구성된 작업 장치를 갖는 굴삭기
KR20120056063A (ko) * 2010-11-24 2012-06-01 현대중공업 주식회사 굴삭기의 경량형 작업장치
JP5937626B2 (ja) * 2012-02-16 2016-06-22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用アーム
DE102012224340A1 (de) * 2012-12-21 2014-06-26 Putzmeister Engineering Gmbh Mastarm für einen Betonverteilermast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CN208248129U (zh) * 2018-05-03 2018-12-18 溧阳市力士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边梁加强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59893A (zh) 2021-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3202797B2 (en) Wear assembly
AU2008202542A1 (en) Interlocking and Securable Retaining Wall Block and System
CN112359893B (zh) 挖掘机斗杆
KR101700830B1 (ko) 보강토 옹벽블록과 그리드의 결합구조 및 시공방법
AU2003210567A1 (en) Interlocking and securable retaining wall block and system
AU2010357321A1 (en) Body for dump truck
KR102360921B1 (ko) 굴삭기용 버켓
KR20140069845A (ko) 사선부재를 이용한 흙막이 구조물
JP3689835B2 (ja) 土木構造物
CN215367469U (zh) 挖掘机铲斗和挖掘机
KR102001256B1 (ko) 클램셸 버킷
KR20200128869A (ko) 버켓
KR101015610B1 (ko) 벽체로부터 돌출되는 경사판 앵커부재를 구비한 터널 구조물
RU194151U1 (ru) Армогрунтовая подпорная стена из облицовочных блоков
JP2012202042A (ja) 排水機能を有する組合せ鋼矢板および該鋼矢板を用いた壁体構造
CN219690592U (zh) 用于承受荷载的盖板结构
CN213448598U (zh) 一种用于增加小臂容积和重量的暴烈臂
JP2023057362A (ja) セグメント
JP4264309B2 (ja) 雨水等貯留浸透施設用面板部材、雨水等貯留浸透施設用構造体、及び、雨水等貯留浸透施設
CN219653728U (zh) 一种支护装置
KR20210060063A (ko) 사변형 격자지보
KR20130076317A (ko) 건설기계용 버켓
KR102279253B1 (ko) 콘크리트 파손방지 부재를 구비한 부유식 구조물
CN216920508U (zh) 一种挖掘机主架销轴安装结构和挖掘机
JP3532916B1 (ja) 雨水等貯留浸透施設用構造体、及び、雨水等貯留浸透施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